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语文教学专题总结范文

小学语文教学专题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语文教学专题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语文教学专题总结

第1篇:小学语文教学专题总结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信息化教学 现状 策略随着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国的教育也逐渐与之密切相连。尤其是20世纪以来,我国小学素质教育提出:教育应该面向全体,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激发小学生的潜能,重点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同时要注重小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因此,语文教学作为学科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这个信息化时代,如何结合有效资源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是一项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

1.A学校基本介绍

A学校,名为吉林省公主岭市双城堡镇中心小学校,历史悠久,被世界教科文组织评为定点优秀示范学校。该学校以“开发潜能、发展个性”为育人理念,从整体改革实验到差异教育的研究,从二级循环活动的尝试到创新教育的思考以及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的探索,捕捉着现代教育最敏感的话题,走在教育改革的前沿。

2.A学校信息化教学现状

根据对A学校调查的相关信息表明,A学校目前对于多媒体教学的重视程度较高,并且已经将多媒体运用到语文教学当中。但是根据近些年与往年教学效率相比较,并没有非常明显的变化。虽然,我国一直在不断地探索小学教育改革的方法,也因此作出了许多相关的研究,但是目前,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上普遍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信息化教学设备利用不充分,仍然注重传统板书。在调查研究中发现,我国大多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并不缺乏信息化教学设备。但是,教师并没有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仍然注重传统的板书,显得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其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理念不强。在已有的资源条件中,大多设备处于闲置状态,主要是由于教师的观念落后,缺乏主动将教学与信息化相结合的理念,使得信息化教学过于形式化。

最后,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有待提升。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照搬课件的现象很频繁,缺乏教师自身的教案设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小学语文教师的信息化技术水平缺乏专业的培训,因此在使用上觉得浪费时间,过于复杂。

二、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的策略

1.充分发挥信息资源进行教学

如何利用信息资源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是大多语文教师非常重视的问题。因此,可以参考以下两点建议:

第一,通过信息化设备进行教学设计。掌握信息化教学设备的使用,是未来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教师要提高自身信息化技术水平,减少传统板书的利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设计与实现。

第二,教学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学习的重点以及难点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师非常关注的内容。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资源的搜索与选择,或者通过信息化设备的利用得到教学设计的启发。而如何让学生进行这些内容的吸收?比如在进行古诗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先收集与作品有关的资料,包括作者简介、社会背景、诗词译文、名家点评等。为了扩宽学生的思维以及表达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示范性朗读古诗词,并且让学生观看名家对于诗词的点评,以此提高小学生的知识面等等。

2.让学生成为信息化教学课堂中的主导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堂好的信息化语文课程不仅能够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对于语文成绩的提升也有积极的作用。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他们对于多媒体等信息化教学设备的兴趣度一定要比传统的教学模式高得多,因此教师尽量让学生成为信息化教学中的主体,教学内容遵循从学生角度出发。

一方面,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教师在课堂可以让学生也进行信息化设备的使用与操作,通过抓住学生的兴趣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充分的参与到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来,可以提高学生自主自发学习的能力。

另一方面,构建信息化课堂。网络使世界成为一个整体,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控制,因此在教学中以信息设备成为载体,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课堂以外的美好,汲取到更为丰富的知识,不仅是语文教师丰富教学内容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发展素质教育的和信息化教学的重要举措。

3.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第一,强化教师信息化教学专题的培训,并鼓励信息化教学的创新。在教师群体中进行教学交流,彼此吸收先进的经验和教学方法是信息化教学时代下教师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二,提高教师教学设计的能力,并进行评比。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对于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培训,集思广益改进教学设计,并定期进行优秀课件的评比,促进教师专业化的不断完善。

第三,开展信息化教学的课后反思与总结。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从多个方面进行总结,比如教学设计的不足之处、学生对于信息化教学的反映等。

三、结束语

本文以吉林省公主岭市双城堡镇中心小学校信息化教学现状为探讨对象,指出了当前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中存在的几点普遍性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策略,对于我国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的发展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第2篇:小学语文教学专题总结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情感教育;实施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11-0088-02

现在有许多教师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过于强调学生智力的提高,而忽视了学生在人格、审美等非智力方面的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这样的现象。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将认识和情感统一起来的过程,同时认识的发展也是种伴随着学生情感的发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能够更好地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

一情感教育实施的背景

所谓情感,它是指态度的一部分,又和态度中的内向感受以及意向等部分具有协调性和一致性。情感是人的态度在生理上的一种复杂而又稳定的体验。据《心理学大辞典》解释,情感是一个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需要所产生的态度体验。教育心理学认为,情绪与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情感倾向于人在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

目前,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升学率虽然已经退出了“独尊”的历史地位,但是仍然间接关系着对教师与学校水平的评价,另外,年级之间、学校之间的各种排名与竞争,导致了许多教师盲目地追求学生的考试分数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也提不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整个课堂气氛沉闷,除了教师讲就是学生听,自主学习的机会很少,自由学习的活动也比较少,这不仅是因为学生要忙于回答教师的各种提问而没有足够的时间自己思考,也是因为教师填鸭式的灌输方式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热情。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小学生正处于社会情感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初期,虽然还没有真正树立起自己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但是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已经能够有自己的判断,也就是说,有了判别是非和分清善恶的标准和能力。因此,在小学的学科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握适当的时机,将情感教育融入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中树立起正确的认知观,建立正确的善恶标准,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周围的事物。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语文的教学应当重视情感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而小学语文更应该从语文这一门学科的特点出发,将语文教育和情感教育统一起来,将中国文字的学习与学生情感的培养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同时,语文大纲以及教材内容也充分展示了作家对祖国河山的无限热爱,展现了对周遭事物的深刻体会,无论是娓娓道来还是气势恢宏,都能让人感受到某种强烈的情感。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适当地把握时机,将情感教育融入教学并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在学习中很自然地将情感传递给学生。

小学生有着其独特的情感特征,能够对情感有较深的体验,并将情感表现出来。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承担传授知识的责任,更要让学生领会到语文学科蕴含的美好情感,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情感教育氛围,师生共同努力走到一个更高的层面。

另外,情感教育也是对教师的一个教学要求,是教师尊重学生情感的体现,也是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的过程。教师往往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情感的培养,促使学生情感的积极变化。如果没有的情感教育,小学语文的教学就会变得枯燥无味,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和价值。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有哪些作用

1.情绪的调节。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鲜明的情感特点,他们有着丰富的情感,对周遭的事物也大抵拥有较大的热情,同时还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同时,他们对于情感的控制能力还比较差,认识问题不够深刻,情感非常容易外露,还往往比较冲动。对于这些,教师应该给予理解,并与他们进行交流和沟通,以便能够对学生的情感进行有效的调控,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和内心驱动力,建立起一个师生融洽的良好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的情绪,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达到教学目的。

2.感情的熏陶。

情感教育是一种具有渗透性的教育,通过语文教学,情感教育能够把教学内容里富有的情感渗透到学生的情感当中,所以,这对于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情感节操以及爱憎分明的处事态度有着很大的熏陶作用。在语文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还能够不露痕迹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和挖掘,唤起学生的情感意识,巩固学生的向善情感。小学生心智发展不成熟,不能够时时正确地分辨善恶是非,因此教师的情感取向往往成为学生情感的标准,常在不知不觉中对他们产生影响。

3.审美力的提高。

小学语文的教材丰富多彩,展现了作者的诸多思想感情,这就为学生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审美对象。学生要具备情感,才能在课文中感受到美的存在,获得美感。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内化自己的情感,并在情感的作用下发现美和感受美,逐渐提高审美能力。同时,还能起到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青情操的作用,最终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所以,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不仅能够对学生的情感进行优化,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审美习惯和审美能力。

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有哪些方法

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实施情感教育呢,总结起来大致有以下两个方面:

1.在教学中设置情境教学。

小学生的情感相对比较肤浅,带有很大的情境性,并且容易受到教师情感的影响,同时也容易被课文中的人物和情节打动。所以,教师应该结合所学课文的内容适时创设一些情境,为学生的情感教育营造一个适合的情感氛围,这不仅能够为学生的情感体验带来活跃的因子,还能后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达到更佳的学习与情感培养效果。

2.发挥学生自主性。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强调教师的作用,还应该重视学生的自主性,“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不仅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对学生情感的发展造成阻碍。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经常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和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情境教学中,增加情感的体验,培养他们自主感受和体验的能力,丰富美好心灵,塑造健康人格。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尽可能地实施情感教育,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建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题报道;解读语文“标准” [J].教育改革,2010

第3篇:小学语文教学专题总结范文

一、以良好师生关系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活动有别于其他生产劳动的最为显著之处,在于教学活动是一项人与人的交流活动,这项生产劳动之中夹杂了更多的情感与主观因素。对于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而言,教学对象是具有独立思维的个体,他们对教师的关注度更高,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为语文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笔者在教学工作中注意自己的语气、态度,只要走上语文教学的讲台,一切烦恼都将抛到脑后,以饱满、积极的姿态出现在教学活动之中,和学生交流的语气温和,将学生当作平等的对象,消除学生对教师的畏惧感,在师生之间营造良好的氛围,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关注和关爱学生也是笔者与学生之间营造良好关系的重要举措,学生在学习方法方面出现问题的,及时开展技巧指导,将无私的师爱洒向每一位学生,这将在小学生的心中产生强烈的影响,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方面作用明显。

二、以和谐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兴趣

影响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所处的学习环境方面。小学生对学习环境的敏感程度较高,和谐的学习环境能够让学生放下思想的包袱,消除消极的情感因素,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之中,极大地增强学习兴趣。笔者在教学中侧重于从三个方面着手营造和谐学习环境,首先,在班级营造“人人平等”的氛围,教育学生明白,虽然语文学习成绩有高低,但是各有所长,每一位学生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不以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从而帮助学困生缓解因学习成绩滞后导致的消极情绪。其次,笔者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互帮互助,注重体现优秀生对学困生的帮助。采取小组帮扶的形式,对学困生进行学习基础与方法技巧等方面的指导,尽快融入到整体学习活动之中。这对于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具有积极意义。第三,笔者坚持多鼓励学生,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取得的进步与成功作为表扬激励的突破口。提高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积极情感系数,增强学习兴趣。

三、以先进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是近年来最为有效的教学载体之一,近年来在各学校得到了普遍运用,成为了小学语文教学成效提升的重要帮手。笔者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体现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作用,首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语文课堂增加丰富的补充信息,将教材中的枯燥文字转变为活灵活现的图像以及视频,这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如运用视频短片播放黄果树瀑布的美丽景色,作为《黄果树瀑布》一课教学的补充信息,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其次,笔者运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的学习知识面更为宽泛,对学习兴趣的提高也有积极帮助。如在教学《奇妙的克隆》时,笔者运用多媒体网络课件向学生系统介绍了克隆技术的起源、主要原理、研究进程以及主要成果等方面的内容,拓宽了教材内容的知识面,更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效果。在这样的教学环节,多媒体手段有效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生动性与教学过程的形象性,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有裨益。

四、以新颖教学模式激发学习兴趣

陈旧的单向灌输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习吸引力明显不足。尤其是在教学模式多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教师更需要对自己的教学工作理念进行与时俱进的更新,不断探究与尝试更为适应学生身心特点以及有助于教学效率提升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效率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笔者在教学活动中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自主、合作、分层为主要特点,兼顾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实际状况,让每一位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都能够积极动起来,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每一位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而需要自己积极思考,寻找问题的答案,同时还要与其他同学一起讨论研究,遇到不同的观点还要进行辨析。以这样的方式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并且提高学生的学习深入程度。笔者在教学中针对不同层级的学生设置分层目标,让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要求与自己的能力基础基本吻合,实现量体裁衣的目标,这对于缓解中等以下学生的学习畏难情绪、提高学习积极性等方面作用明显。

五、以丰富专题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除了优化教学过程以及提升教学手段等方面之外,专题活动资源也要充分发掘与运用起来,发挥对语文教学活动的补充功能,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更为生动、有趣。笔者在教学中,一方面,结合课堂教学需要组织一些专题讨论活动,拓展学生的思维,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如针对阅读分析难度较大的状况,笔者组织学生进行了“如何高效阅读与分析”专题研讨活动,要求学生各抒己见,讲述自己是如何开展阅读分析的,许多学生总结出来的经验具有较大的运用价值,如框架阅读法、提纲阅读法等等,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成效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笔者还注重将课外专题活动资源开发出来,如文学兴趣小组、研究小组等等。这样的专题活动能够以更为生动形象的方式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寓教于乐,形式上更为丰富,内容上更为生动,对学生的吸引效果也更为明显。有了这样的专题活动作为补充,小学语文教学能够有效提高趣味性效果,同时也有助于构建课内外一体化的有效教学模式。

第4篇:小学语文教学专题总结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农村初中;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不论是教学条件、师资力量,还是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农村中学一般都要滞后于城区中学。要摆脱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困境,改变其落后状况,笔者认为目前必须要实行以下几方面的改革。

一、确立新的育人观,彻底转变为应试而教

语文教师应转变“教师为应试而教,学生为应试而学”的教学思想,把语文教学从着眼于“考”转到着眼于“用”上来。叶老早就说过,“学语文为的是用,就是所谓‘学以致用’。”而现实的语文教学中,仍有不少教师一个劲地往“唯应试、唯升学”的死胡同里钻。尤其是目前,在绩效工资的利益驱动下,不少语文教师“唯分数是瞻”,忽视了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严重偏离了语文教学目标。因此,语文教师应面向农村语文教学的实际,把着眼点真正转到提高学生素质上来。在教学中,突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实用性,重点加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在生活中,彰显语文学科的生活化,使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处处离不开语文,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采取有效方法,加强初中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

初中与小学语文教学衔接问题,虽有不少语文教育工作者研究过,但就总体看,这个问题并未得到妥善解决。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处理好这个问题必须要做到:①根据初中语文学科的教学任务和农村经济发展及社会改革的趋势,明确小学与初中语文教学目标,摆正打好基础与逐步提高、连续性与阶段性的关系,使初中与小学的语文教学统一在共同而又有区别的目标下;②建立初中与小学语文教师定期交流的平台,促使他们既进行思想交流,又进行教法交流,让他们在交流中沟通看法、弥补各自的不足;③根据实际,确定教研专题,开展定点试验,在互相探讨中总结初中与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规律。

三、调整课堂教学结构,改革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沿着解题、介绍作者、释字词、分段落、讲主题、分析写作特点这种固定结构程式进行教学,不分语文体裁,不分写作背景。在授课方法上,老师包讲到底,学生无自读、质疑、议论的机会,学生学语文仅限于课内四十五分钟。这种僵化、封闭的课堂教学结构,呆板、机械的授课方法,严重压抑和挫伤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近年来,不少语文教育工作者根据语文新课标要求,不断调整课堂教学结构、改革教学方法,有些做法很值得借鉴:第一,以单元整体教学取代孤立、重复、繁琐、随意的单篇教学;第二,以“自读―质疑―讨论―讲析―练习”的课堂教学结构替代传统的僵化的课堂程式;第三,以“导读式”替代满堂灌、填鸭式;第四,以开放的课堂替代封闭的课堂。

四、加强语言教学,在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文字能力上下功夫,夯实语文基础

农村中学语文教研能力、教研氛围一般不及城区,有极少数教师年年教法不变、教案不变,不少语文课往往脱离课文的语言文字,架空分析课文的思想内容、主题及表现方法,缺少具体实在的语言分析。这种现象是酿成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重要原因。笔者认为改变上述弊病的做法主要是:引导教师深入学习中学语文新课标,进一步明确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牢固树立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和核心的语文教学观;在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中,始终瞄准初中各年级的语言知识和语文能力教学要求实施教学,把学知识与培养能力、养成习惯统一于一体。同时,严格遵循“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思想内容,再回到语言文字”这一教学规律,引导学生学习范文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内容的技巧,训练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技能;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作文教学,都要把讲授语言和运用语言放在首位。

五、从实际出发,努力改善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环境

语文教学环境简陋,语文信息闭塞是造成农村语文教学质量低下的又一重要因素。但是,改善简陋、闭塞的语文教学环境,要从农村初中的实际出发,从最容易实现的事抓起:组织学生办“手抄报”,把阅读和练笔结合起来;鼓励、指导学生订阅健康的读物,办班级“图书角”;学校要积极添置图书,开辟阅读室,保证学生有书可读,有地方读书;开展简易可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活动,如读书方法讲座、读书笔记展览、故事会等,使阅读、思考、交流结合起来。

六、采取多种途径,不断提高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素质

笔者认为,这是提高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提高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素质的途径主要有:一是鼓励教师根据学校师资情况进行离职或在职进修,使教师及时“充电”;二是利用现代电教媒体,有计划地组织教师收看语文教学方面的课堂教学实录,把教学实践与业务交流结合起来;三是聘请经验丰富,学识渊博的专家、名师作讲座,帮助年轻教师打好基础,提高教学水平;四是有目的地开展教研活动,运用典型课例组织教师钻研教材、研讨教法,各抒己见,在教学研究的实践中提高教师把握教材,设计教法的水平;五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搞好教改信息的交流,开阔教师眼界,拓宽教学思路,增长教学见识和智慧;六是鼓励教师勤于学习,精于钻研,不断总结教学所得,撰写文章,形成“勤动笔、勤研讨”的良好习惯,努力成为语文教学的行家里手。

参考文献

[1]董加伟.语文教师素质对语文教学活动的影响[J].师

第5篇:小学语文教学专题总结范文

王冬精:盛老师,您的“和美语文”教学研究历时10余年,在小学语文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能不能谈一谈您提出这一教学主张的一些想法?

盛新凤:好的。我认为任何教学主张的提出,都有它的背景,“和美语文”也不例外。前几年,我发现小学语文教学及其研究一直被一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操纵,非左即右,非此即彼,一直在做钟摆运动。极化现象的产生使我们的语文教学研究迂回徘徊、停滞不前,也是造成语文教学效益不高的直接原因。这种两极对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尤为突出。近几年,我读了一些书,了解了如孔子的中庸教育哲学、一分为三的哲学观、古代建筑学、中医理论以及圆美理论等内容,接受了一些传统文化的熏陶,然后才发现我们只有用一种“和”的思维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才能改变语文教学的现状。事物因“和”而美,语文教学也是因“和”而美。克服极化现象,构建“两极融通之和”的小学语文绿色生态课堂境界应是我们的终极追求。

其实,“和美语文”的研究经历了“诗意语文”“两极之美”“和美语文”三段历程。2000年,我们启动了“追寻小学语文诗意课堂境界”的研究,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努力追求融“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于一体的诗意课堂,引起了较大反响。但是,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我们对语文教学的认识不够全面,语文教学不光要追求阳春白雪的诗意之美,还要有下里巴人的实用之美,即要有两极之美。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又启动了新的研究“追寻语文课堂的两极之美”。经过一年多的研究,发展了诗意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对课堂教学境界追求又向前迈了一步。2006年,我们在对语文教学进行深度思考后,发现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应是两极融通后的和美之境。2006年,我参加浙江省首届高访学者培训班,“和美语文”第一次以课题形式进行申报。2007年,“和美语文”申报了浙江省规划课题,进行第二轮研究。可以说,这一系列的研究经历,推进了我的思考,是我对小学语文教学思考的轨迹。

王冬精:我完全同意您的观点,回顾近百年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史,我们确实因为极化思维的作怪而走了许多弯路,甚至是回头路。我认为“和美语文”的研究,它的现实意义是很大的。那您能简单介绍一下“和美语文”的基本教学主张吗?

盛新凤:“和”这个字有着很丰富的文化内涵,包括儒家的“中和”、道家的“妙和”与释家的“圆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第一个节目就是“和”。“和”最早出于春秋史伯的“和同论”,其中提出的“夫和则生物,同则不继”,正是所谓的“和而不同”。要把不同的事物加以综合,形成“和”之态,就要把极化的事物进行融通。所以,“和美语文”以“融通”为关键词构建自己的理念体系。“和美语文”雅俗共赏的优课观是融通之一。阅读教学“雅而不俗和者寡,俗而不雅则无精神滋养:”太“阳春白雪”,会造成“曲高和寡”,太“下里巴人”,则会流于枯燥、机械,缺乏美感和情趣。雅俗共赏的阅读教学,正是追求两极融通的“和美”境界,达到“共赏”的目的以适合各个层次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既有美感,有可鉴赏性,又有实用性、适切性。“和美语文”显隐结合的学习观是融通之二。内隐学习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因为语文具有极强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但语文教学的现状是忽视了学生的内隐学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揭开内隐学习的神秘面纱,充分发挥内隐学习的巨大威力,还应把内隐与外显两种学习方式紧密结合起来,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共同作用于学生的语文学习。 “和美语文”主客相生的师生观是融通之三。 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角色不断变换、冲突,直至胶合,使课堂生成一种“有冲突之和美”。 “和美语文”的言意相谐的性质观是融通之四。“言”和“意”是个相互转化的过程:由言到意的转化策略有据言悟意、由言带意、创言补意,由意到言的转化策略有由意带言、循意识言、会意生言,最后达到言意共振的境界。

王冬精:任何一种教学理念和主张,都要经受实践的检验,涉及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和美语文都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操作程序、操作策略?

盛新凤:和美语文在实践探究过程中,建构了一套较为系统的操作程序。如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主张遵循“寻点―拉线―丰枝―画圆”的教学程序进行设计:先找到一个教学支点,再拉出一条教学主线,线要注意延伸性、流畅性,还要在主线的牵引下,上挂下联,通过对主体语言的聚焦和发酵,加上文本中背景语言的渲染烘托,使课堂的主线变得丰厚饱满。最后“画圆”,画同心圆、开放圆,使课呈现圆融之美。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采用内外融通、读写融通、讲练融通的教学策略,找到最佳融通点,把课内和课外、阅读和写作、讲授和训练巧妙融通起来,使两极要素不断转换、相互交织、促进。

王冬精:盛老师,您提炼的这个设计流程我看可以用“点线圆和”来概括。但我还有一个问题: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文体不同,你们又是怎样根据课文特点寻找不同的融通点的呢?

盛新凤:文体不同,教学各异,关键是要找准不同的融通点。如导读写人文章,如何透过人物外貌探究人物内心,使人物形象在读者视野中“表里融通”,是教学的关键。我们可以从描写人物外表的语言切入,在逐层朗读、感悟中不断在学生头脑中“塑像”,塑有形的外在形象之像和无形的内在精神之像。叙事类文章,往往情、理蕴含在事中,文章通过对事的描绘,说理表情,读者通过对事的解读,悟理悟情。此类文章的教学抓手在哪?最佳融通点是“事理融通”,应紧紧抓住事件中耐人寻味的“细节”细读品味。“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文章,景物之美,必融合了作者情感之美,在教学过程中,“和美语文”主张把感受景物之美与体会作者情感融通起来,找到最佳融通点――情景融通。导读状物类文章,透过文本语言文字,既要感受物之“形”,又要感受物之“神”,把两者巧妙融合在一起,做到形神融通。要读中悟形,形中悟神。民间故事的特点是用虚构的情节表达人民真实的情感。教学的抓手是抓住融通点―― 虚实融通。诗词类文章,体会诗词的意境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此类文章的教学,要在诗词境与文章外显的语境之间找到巧妙的融通点,使诗词境与语境融通。

这几年,我带着我的研究团队,对不同文体的课文教学进行分类研究,总结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自己也对每类文体的课文都开发了公开课,如《番茄太阳》《燕子专列》《青海高原一株柳》《趵突泉》《文成公主入藏》《如梦令》《三个忠告》《最想做的事》《半截蜡烛》等,这些课例在全国各地公开示范教学,反响比较大,应该说是能很好地诠释“和美语文”的内涵。

王冬精:盛老师,这次在山东日照举办的“和美语文专题研讨会”很成功,可以说为您的“和美语文”研究进行了一个小结。您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大会的概况吗?

第6篇:小学语文教学专题总结范文

一、整合各栏目,求得整体效应

由于“语文天地”里的几大栏目之间相对独立,所以要寻找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加以有效整合从而实现栏目与栏目之间的无缝对接就有很大难度了。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两种整合思路。一是围绕单元专题加以整合。只要稍加留心就会发现语文天地里不少的栏目之间都会围绕着单元专题直接间接的相互贯通。鉴于此,在语文天地教学时就可以紧紧围绕单元的专题对教材加以重组,体现出教材的整体性。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创设生动的课堂情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大脑皮层中的优势兴奋中心,从而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下保持学习的热情。这样的语文教学势必会事半功倍。至于如何创设有效的课堂情境以求得

预期的效果,就需要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结合自身的特点以及本班学生的特殊性,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灵活地加以

创设。

三、注重规律的探索

“语文园地”的一大亮点就是包含了回顾和拓展,同时重视课外的拓展,又鼓励学生们在自主学习和生活中学习。然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并非一蹴而就。因此,“语文园地”的教学不能只是“就题解题”,而是要达到让学生通过解一道题掌握一类方法的目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对于练习材料中蕴含的一些规律性信息加以提示,引导学生探索语文学习的规律,决不能局限于一道题的解答。掌握了规律,学生就能举一反三,由特别到一般,自主学习的能力就能不断得到锻炼和提升。

四、加强实践提升效果

任何学习都不只是课堂和课本而已,语文也不例外。语文是源于生活的,语文的学习自然不能离开生活而进行。正是考虑到这一点,我们要有意识地开展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下工夫拓宽语文学习途径。而一旦拓宽了途径,学生就能不断感受到新的刺激,获得新动力。

第7篇:小学语文教学专题总结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创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敢想敢说、充满好奇、异想天开、坚持己见……现代教育理论大力倡导,教学要“目中有人”,师生要“平等对话”,教师只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

一、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文本的内涵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就是人的经验、知识、思想、能力、情感、思维方式等个性因素所引起的阅读理解和感受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存在于教师与学生之间,也存在于学生与学生之间。在阅读教学活动中,王老师给予每个学生理解和表达阅读材料的机会,鼓励学生各抒已见,把自己独特的见解、感受尽情表达出来,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没有把学生的理解往一种标准、一种答案上套。学习完《钓鱼的启示》之后,一位老师还安排了一个写话的小练笔。把文中父亲告戒“我”的话删去,让学生补空白。老师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感受:有的同学说我们要做遵守规则的人,有的同学说要做不贪名利的人,有的说要做诚实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大家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领悟。面对不同的见解,不是简单去否定,而是站在儿童的角度蹲下来看儿童世界,先理解他们,尊重他们,然后才能有效的引导他们。而且,读写结合,学生不仅能更深刻地体会到父亲给“我”的启示,同时也能达到以读促写的目的。所谓抛砖引玉不外如是。只要加以恰当的引导,小学生的思维会长出翅膀来。

在整个教学中,把学习的过程还给学生,把说话的舞台让给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成为学习地主人,在语文课堂上才能有所收获。语文教学处处皆学问。相信只要我们精心挖掘,必将能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二、积极尝试开展探究性阅读

探究性阅读源于新课程倡导的“研究性学习”,是“研究性学习”在语文课程中的运用(“研究性学习课程”在本质上是知识和经验并重的生成性课程,它具有广延性,问题性,亲历性、差异性、教师影响的指导性与学生参与的全体性等特点;在价值取向上,它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整体素质发展与个性发展、主体性发展与社会性发展的统一)。

围绕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或确立的研究专题),引领学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表达创造,从而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以及训练思维、陶冶情操、塑造人格的目的。探究性阅读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问题探究的中心性、学生活动的高度自觉性、教师角色的相对辅、教学环境的开放性以及课堂评价的包容性与激励性,其教学程序一般由“教师导入学生感知师生设问学生独立研究集体讨论学生表达师生总结评价”等环节组成。

三、探索个性化阅读

个性化阅读是针对“长期以来,教师或以自己的心得强加于学生;或用教参的答案固定教学方向,限制学生的自由;或强调阅读技法,而忽略个体情感体验;或以群体阅读代替个性阅读;或以作者的感受来人为提升学生的领悟”的现象提出来的。

个性化阅读教学要以学生原有素质和基础为基点,保护发挥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释放张扬个性,尊重学生的创见,使学生在阅读中将注意的中心由作者、文本转移到自身,超越文本,建构新意。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个性化阅读的关键(即让学生个体建构对文本有个性的理解和感悟)。这是因为,个性化阅读理论认为,文本所表达的是个性化的情感思想,所采用的字词句篇、语修逻文是这种个性表达的材料和手段,只有当阅读主体的个性与文本或全部或部分相契合时,个性化的碰撞才会产生情感的共鸣和个性的火花。因此,主张教师和文本的对话要以学生与教师对话为先导,只有有了教师人格的个性化,才会有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四、以问题为线索,让感悟在研讨中走向纵深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脚踏实地 立足于文本,重在品词析句领会文字的神韵,揣摩作者的感情。“深入感悟”是指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人物情感和重要词句有比较深刻的感受和领悟。而要达到这一要求,学生必须精读课文(精读:是指围绕课文的重点而深读,而深读的展开有赖于关键问题的提出,关键问题的解决是衡量深读效果的主要标志;关键问题应产生于课文的重点部分,应反映学生原有的认识水平和情感态度与课文重点部分的要求之间的差距或矛盾,应含有让学生思考的空间或进行探究的余地;关键问题的表述应具有概括性和启发性)。

一是师生要善于提出问题和归纳问题;二是引领学生围绕所提出的关键问题反复阅读课文(读,既要保证读的时间,又要注重读的质量,要指导学生采用有感情的朗读、精读与默读、分小组读、找伙伴读、男女生赛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阅读方式来实现“读”的目标;同时要指导学生把读与思结合起来,能抓住所提出的关键问题在读中思考、读中讨论和读中体验,能围绕关键问题抓住重点段落、重要句子和关键词汇在反复阅读中体会其要义,能在朗读过程中认真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及事物的矛盾,切实提高有感情朗读的水平);三是教师的指导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不以教案牵着学生走,而须根据学情的变化来调整教案。

创新是阅读教学的生命。以“语文新课程标准”确立的阅读教学新理念为指导,研究探索出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不同阅读课型和不同课文类型的教学模式及其相应的策略方法,是阅读教学创新,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从批判模式到创新模式,从单一的新模式到多样的新模式,最后从多样的新模式中走向无模式(具有个性化的模式),这是阅读教学达到创新最高境界的主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李静.小学语文个性化教学研究[J];文学教育(中);2011年08期

第8篇:小学语文教学专题总结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综合实践活动 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语文素养必须在丰富的语文实践中形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明确将“综合实践活动”纳入新的课程体系,并将此类课程的宗旨定位在“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挥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因此,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应广辟渠道,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引领语文教学走向生活、走向互动、走向整合、走向智慧,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通过多年的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下列几方面着手。

一、落实课标,拓展实践的空间

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亮点是“整合”。教学内容和教学思路的改变,使课堂教学变封闭为开放,改变了以往纯语文的教学模式,逐渐演变为以有利于学生发展为宗旨,以某一学科为主、其他学科为辅的综合性的课程。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课程改革的又一核心亮点,是重视“过程”的优化,而不片面追求结果。阅读是一种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也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因此,教师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创造,就成了过程优化的关键。为了落实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激发读书兴趣,很多班级开展各种关于读书的专题活动。如“读书之星”的评比,制作书签,比赛谁读的书最多,谁的读书笔记最丰富……孩子们自主地在书海中尽情遨游,读书的热情日益高涨。一个学期下来,有的学生读书多达几十本。在鼓励学生自主读书的过程中,又注重了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教师可以利用班会定期举行阅读交流活动,推荐好书,交流读书方法。在活动中,他们不仅能学到好的读书方法,了解到多方面的知识,而且还提高了语文素养,大大提高了审美情趣、创新精神、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这样,读书成了一种享受。

二、走向社会,生活处处皆语文

生活即语文。新的课程设计注意了这种关系,将“生活世界”引进教材。从社会生活、自然现象中去发现问题,展开语文实践,进行探究性学习,实现了语文教学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学生学语文的实践机会。现在的独生子女大多存在挑食的情况,针对这种状况,我们设计了“蔬菜营养多”的实践作业。鼓励学生跟随家长上菜场买菜,看一看、问一问、闻一闻、尝一尝,亲身体验买菜的过程,了解蔬菜的营养价值和文化价值,并写一写自己最爱吃的一种蔬菜。这项活动中,学生收获很多,挑食情况有好转。再如,学习“体育世界”单元后,很多班级举行了“奥运知识知多少”主题班会。学生通过电视、报纸、网络,搜集了许多资料,了解了奥运会的发展史,奥运会的金牌榜,历届主办城市等知识;学生还介绍了自己最喜欢的奥运冠军,并将资料图片与同学交流分享。“神舟五号”上天实现了中国人的飞天梦想,成了世人关注的热点。教师可以利用这一契机组织学生搜集有关的新闻图片、文字,此事件对中国发展的影响等,分类整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生活中实践,学生学习了用语文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用生活的资源来丰富语文知识。

三、真正实现小组合作,发展学生个性

综合性实践活动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伙伴组成合作小组,学生可在小组内选择最想研究的子课题。在小组成员分配工作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自己在小组里承担的任务。这样给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了空间,使小组成员之间有了惺惺相惜的感觉,大大增强了团队的力量。在综合性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表现,尽可能地给学生主动探究的机会,让学生按自己的意愿去调查,按自己的想法去多方面地搜集资料。教师要引导他们在完成分内工作的前提下去帮助其他小组成员,协助其他小组成员开展调查研究,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加到综合实践活动中来,体验其中的乐趣。

四、及时有效地评价

评价是综合性学习中一个重要的环节。评价做得好,可能会极大地激励学生。如果评价过程不全面、不合理或在评价的某一细节出现问题,有可能会影响到整个活动课的操作进而产生不良的效应。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评价过程中,了解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过程中所体现的主体价值和成果价值这两点可能是最重要的两点。而前者又是重中之重,因为作为一个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他所需要的不仅仅是成果的赞扬和肯定,更多时候还需要深厚的人文关怀、情感关注和心理的慰藉。学生对于各种信息进行处理、整合所得的学习成果,虽然显稚嫩,但不乏独到见解,应该充分肯定去赏识学生的成果。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应给予学生展示空间,使学生保持连续不断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兴趣的连续性,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长,不同的选题可采取不同的形式。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总结,既要认识收获,也要认识自己的不足,并在自我评价基础上鼓励进行小组间的评价、总结。在小组评价中,应从学习他人的优点入手,培养学会认识他人长处,强调学生的合作精神,增强小组的凝聚力。同时,在小结自己的收获时,鼓励他们对学习的方法、形式进行总结,充分肯定他们的探究精神,为下次综合性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将语文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有利于体现教育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促进课程之间的综合与吸纳,克服语文教学与其它学科割裂现象;有利于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与人格的发展;有利于科教兴国与素质教育政策的全面落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赵财经.推进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0,(04).

第9篇:小学语文教学专题总结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文素养;培养方式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国家的语文教学在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手段上都进行了创新与优化。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语文素质,成为语文教学重要的问题。语文素质对于语文教学来讲非常重要,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能力,还能够加强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够让学生具备比较充足的知识,加强对语文知识的了解与掌握。我们的教育一直受到传统教学形式的影响,导致很多的教学方式受到限制,在语文教学中也没有重视语文素养方面的提升,在新课改的基础上将语文素|进行了重视。

一、加强小学高年级语文素养的意义

1.语文素养的提升对学生的整体发展

国家对教育非常重视,教学的本质在于传递文化以及提高见识与文化素养,促进我国文化的整体发展,将人们的思想进行提升,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语文教学中对于语文素养等方面的教育非常重视,并且语文素养是提升语文素养的主要核心,还能提升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掌握与学习价值的提升。语文素养是提升人们自身综合素质与价值的重要方式,同时是人们生活与进步的重要有效措施,是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推动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学生的学习主要是为了以后更好的发展与进步,语文素养教育是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是加强语文核心教育的关键所在,是促进语文教育的重要发展措施。

2.改善应试教育对小学语文教育的不利影响

传统教育方式一直影响着教育的发展,再加上应试教育限制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过于重视成绩的提升,忽视了对自身素养的培养。应试教育下的学生成绩,成为高考的敲门砖,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趋势下,国家逐渐进行了新课改,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很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教育,需要不断改善教学方式,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在传统教学方式中,学生只是机械地进行学习,教师将课本中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很多学生在不是全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死记硬背,这样的学习方式非常不利于学生学习。新课改之后的教学方式,重视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的教育,教导学生利用有利的教学方式进行学习,重视学生在自主能力方面的提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儿,还能很好地提升语文的教学质量。

二、高年级小学语文教学以及语文素养的发展现状

在新课改之后,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方式正在不断进行创新与改革。在这样的基础上,促进了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但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观念中根深蒂固,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限制性因素。在这样的发展基础上,要求语文改革重视文化素养的提升,语文素养成为语文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当然对于语文教学的改革需要一段时间才能适应,特别是我国各个地区之间的教育形式不同,一些比较偏远的地方应试教育的教育观点非常深厚,很多教师在进行语文教育期间过于重视语文成绩的变化,忽视了对学生语文素养以及综合能力的提升。强制性地对学生提出要求。在教学内容上只重视课本上的知识,对于各种附加教材上的内容过于疏忽,这样的教学方式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的提升以及综合能力的加强。再者是在语文教学内容上掌握比较狭窄,语文教育在国家教育中非常重要。并且语文教育与生活非常贴合,所以语文教育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方式。但是很多的教师过于重视课本上的知识,忽视了与之相关的附加知识或是生活知识。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中,忽视了对一些课外知识的教育与研究,严重阻碍了学生在学习知识范围方面的扩展,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知识范围狭隘性的现状。最后是在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意识方面培养不够到位,学生在小学期间自身学习的约束能力比较差,加上他们对知识的认知能力不够强,意识不到学习的重要性。这样的心理,导致他们在学习中不够专心,注意力不够集中,严重影响了语文素养以及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加强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语文素养提升的改善措施

1.改善教师的教学观念

我国经济发展快速增长的趋势背景下,要求教育进行新的改革。在新课改的基础上,对于传统观念的教学方式需要进行创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再教育方式上受到了很多的限制,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不够重视。其中最关键的原因在于教师的教学观念。虽然教学方式在不断地创新,但是因为传统教学的影响,导致很多教师一直在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会严重阻碍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的提升,在这样的基础上需要改善教师的教学观念。首先需要教师重视学生语文素养教育的加强,改善传统的教学理念,利用先进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

例如:在学习《只有一个地球》这篇文章中,不仅需要学生充分地掌握这篇文章的内容,以及生字、生词等,还需要学生明白为什么用只有一个地球来命名这篇课文。需要学生明白从自然资源有限这样的感想中明白,宇宙中只有一个地球,与此同时,地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地方,从而呼吁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爱护地球。教师利用这种方式将文章进行解说,能够加强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与掌握,从而加强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的教学观念对于学生来讲非常重要,改善语文素养教育首先需要教师改善自身的教学方式。

2.重视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升

在加强语文素养教育中,需要提升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才能对学生进行更好的教育。首先需要学校在学生教材方面的选择。高年级的学生在知识学习上,具有一定的逻辑,需要学校结合学生自身来进行教材的选择,防止在选择教材上随波逐流,利用网络沟通方式提升教师的教学思维创新,加强对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促进教师对自己教学方式的创新与完善。教师在自身语文素养上的提升,能够很好地加强对学生的教育,进而提高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语文素养。

其次是重视教师在教学专业方面的提高,经常对教师进行专业性的培训,改善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教学方式与教学现状,积极聘请专业的教学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为教师提供一个专业的教学平台,强化教学队伍,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最后是重视高年级语文教师在教学方式上的探索,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结合自身的教学方式积极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重视对学生语文素养方面的教育,在提升语文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3.提升学生学习的主体与素养

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重视语文素养的教学,将学生的主体提升到一个层面,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位置,加大教学观念的突破,提高学生在思想上的改变,加强学生在主体性上的重视。语文教学是我们在学习中接触最多的科目,并且是我国文化传播与语言教育的重要方式,需要不断加强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全面的对学生进行教育,杜绝因人而异的教学现象出现,不断将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进行提升与激发。例如《唯一的听众》这篇文章,主要根据以老妇人与一个青年之间的故事为中心线路展开,其中明确教学目标和掌握文章大意,梳理出文章中人物的心理变化,在对文章进行反复阅读之后进行学习。在阅读的过程中需要教师重点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在掌握文章主体的基础上进行人物心理的分析。这篇文章利用第一人称进行讲述,在一位音乐教授的帮助下作者如何提升小提琴学习成绩的故事,在赞赏老年人积极鼓励年轻人不断成长的美德下,讲述了作者对老人的敬爱与感谢。学生在进行学习中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这种感激与敬爱之情,在主观意识下进行学习,提出自己的观点。

4.与生活结合进行语文素养教育

语言是我们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沟通方式,语文教学在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学生在学习文章期间将自己的主观意识强行加入学习的知识,利用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教师需要根据课本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进行教学,能够很好地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容易地理解学习的内容,扩展知识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学习到更丰富语文知识。在《山雨》课文的学习中,讲述了对于大自然美的一种发现,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文章大声地读出来,并且标注自己喜欢的部分,清晰地了解到文章中的生字生词,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山雨中的各种美丽,表达出作者对山雨这种景象的喜爱。利用自己的感悟对实际的生活进行描述,用心感受周围景色的变化,发现其中的美丽。教师可以结合校园或是我们生活的各种景色进行教学,让学生积极地阐述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美景,利用精彩的语言进行描述,这样能够充分地掌握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心理,不断地加强语文素质教育。

综上所述,语文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内容,重视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教育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方式,在新课改的要求下需要教师改善教学方式,加强自身的综合能力,重视学生的语文素养。结合语文教育的现状,探索出适合学生的语文教学方式,促进我国语文教学的发展,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实现新课改的创新与完善。

参考文献:

[1]张兆勋.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S1):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