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计核算职能的基础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知识经济时代;会计职能;滞后效应;变革路径
一、知识经济时代会计职能的滞后效应
(一)会计核算对象
对于传统的会计理论来说,其主要的对象就是有形资本与实物资本,并把无形资本排除在主流核算范围以外,也可能严格地限制了无形资本核算的边界。但是,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发展与经营,其最重要的资本就是知识资本,并且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像一些高新技术与金融保险等行业,其实物资不只是扮演着陪衬的角色。正是在此背景下,若知识资本的核算理念与方法等不完整,就会使得会计核算功能在企业的实际管理中逐渐下降。
(二)会计核算目标
在原有的会计理论体系当中,会计核算目标主要就是为会计信息的需求者所提供及时有效并且准确的财务信息,进而更有利于企业领导作出正确的决策。但是,对于会计信息的需求主要就是认识并评估企业的竞争力,进而更好地实施个人决策。但是,处于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对企业的竞争力存在决定性的影响并不是实物资本,而是知识资本。若严重忽视了知识资本的存在,即便是实物资本核算的流程堪称完美,也无法保证信息的需求者决策的科学与合理。
(三)会计核算方法
在传统的会计理论当中,所谓的会计核算就是将货币计量当作重要的基础,而且使用的是历史成本法。该核算的方法主要产生于特定历史环境,并且主要针对的就是实物资本。但是,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之下,企业的成长与发展,对其产生重要的支配作用的就是获取知识资本,它没有办法使用货币来进行计量,所以,知识资本的出现对于传统的会计计量方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若核算的方法不变革,必然会被知识资本排除在核算体系的范围外,这样一来,也就间接地否定了知识资本在现代企业当中的真正价值,最终只能导致会计职能停滞不前。
(四)会计核算服务需求主体
因为财务报表与会计信息需求者的种类多样,所以,其具体的会计信息需求方向也必然不同。然而,在传统的会计理论当中,因为会计核算对象最主要的就是实物资本,而且不同种类的需求主体,其之间的差异也并不明显。但是,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因为会计核算的范围逐渐扩大,所以导致需求主体间的差异出现了明显的不同。
(五)会计核算科目设置
会计核算使用复式记账法的初期,其具体的科目不多,而且内容比较简单。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使得会计科目增加,而且勾稽关系也更加密切。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产生了全新的资产、负债以及权益的类型,使其知识资本的特点更加明显,所以,传统会计科目已经很难真实地反映出会计核算的需求,也就必须要增加新的科目,或者是补充科目内涵。
(六)会计监督体系合理性与有效性
会计监督是在会计核算基础上实施的,也就是将会计核算作为基础来开展工作。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若会计核算目标、对象以及方法相对落后,就会使得会计监督与实际脱离,只是在形式上的制度具有规范性,也同样不会发挥其激励的作用。
二、知识经济时代会计职能的变革路径
(一)会计核算对象范围的扩大
要想保证会计核算具有一定的价值,就需要把知识资本纳入到会计核算范围内,并且实现知识资本与实物资本的并行。其中,知识资本主要有显性与隐性两方面,而在进行知识资本核算的过程中,不仅运用核算显性知识,同时还需要重视隐性知识的核算。在企业经营中,知识资本类型多种多样,所以很难在短时间内核算所有的知识资本,因此,一定要把知识资本有序地纳入到核算的体系当中。
(二)充分利用模糊性资本核算的方法
在会计核算当中,将货币当作计量单位并开展精确核算,然而,该方法很难实现知识资本。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知识资本自身的特征,有模糊、动态和内隐特征,也正是因为大部分的财务决策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所以,无需保证其高度的准确。因此,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可以针对不同会计信息的需求者,为其提供不同模糊程度的会计信息。
(三)使用数理性资本核算工具
在进行会计核算的过程中应使用数理工具,同时,应在数理分析发展的同时不断发展。长期以来,会计核算仅仅停留在简单并且基础的树立分析层面,而且始终未实现突破。但是,在数量经济学产生并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企业在会计核算也开始把数量经济学的相关成果纳入到会计核算的体系当中,并将其当作平台来开展相对复杂的会计核算工作,进而保证会计核算的数据及经济规律得到真实地反映。
(四)提供会计核算分类服务
众所周知,在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因为财务报表与会计信息的需求者,其实际的需求方向出现了分化现象,所以,企业对于不同信息需求者应提供不同的核算服务,进而更好地满足其个性化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更顺利地开展。
(五)建立健全会计监督制度
在会计核算体系出现变革后,一定要随之对会计监督体系进行创新。必须要把知识资本与其具体的变化当作监督的对象,进而更好地发挥知识资本的功能与作用。而企业管理行为不仅要重视实物资本增值,同时还应注重知识资本增值。这样一来,才能够使会计监督范围扩大,并且监督目标增加,使得跨级监督的方法也逐渐增多并且具有一定的有效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会计是国家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所以,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一定要对会计理论体系进行变革,对会计职能内涵进行重新定义,进而更好地推动企业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 杨宏伟.关于会计职能由核算型转为管理型的变革探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9):138-139
[2]林是冶.试论会计职能由核算型转为管理型的变革[J].现代经济信息,2015(4):157-158
[3]范炉丹.会计职能由核算型转为管理型的变革刍议[J].现代经济信息,2015(8):261-261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 预算改革
作者简介:林以列(1976-),男, 海南人,主任科员,会计师,审计师 , 研究方向:事业单位会计核算。
中图分类号:F2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8)11-0078-03
会计集中核算是指行政事业单位成立会计核算中心,在单位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和财务自不变的前提下,取消单位银行账户、会计和出纳,各单位只设报账员,通过会计委托记账,集中办理会计核算和监督业务,是融会计核算、监督、服务于一体的会计委派形式。我国的会计集中核算模式从1994年开始推行已经十几年,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入,财政管理的内容和财务管理的模式均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等财政改革的深入开展,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有其一定的客观原因,因此,在保持会计集中核算这个大方向的前提下,以科学发展的观点,结合实际情况,更好地加强、完善会计集中核算制有其现实意义。
一、会计集中核算与目前财政改革存在问题分析
会计集中核算的实质在于以会计集中核算为核心,以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为最初目的,按照公共财政理论,实现对财政单位会计核算成本最小化。这是一种财务核算方式上的变化。但实际上会计责任主体仍是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中心一方面代表各单位承担会计核算职能,另一方面又代表财政部门承担预算执行的监督职能,各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责任或者说承担的单位法人责任并不由于会计集中核算中心账务而减少。《会计法》第四条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会计集中核算制实施以后,会计核算和监督业务集中在会计核算中心办理,而目前财政改革的三大部分: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制、政府采购,其责任主体均是各单位负责人,会计集中核算仅以提供会计资料帮助其完成相关任务,可以想象,其所起作用十分有限,这种有限是由于上述双重职能与身份所决定的,其合法性不能得到确定,导致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很难在财政部门和单位中间找准位置,这是会计核算中心最难把握的问题。
此外,会计集中核算成立后,在强化会计监督职能的同时,削弱了会计管理与服务的职能。会计核算中心建立后,单位的会计责任发生了变化,其原先承担的全部会计责任部分转移到了会计核算中心,行政单位则失去部分财务管理职能,单位管理者想做好管理,但是财务数据必须由会计核算中心有针对性地提供,心有余而力不足,从而动摇行政事业单位的主人翁意识;而会计核算中心主要是对会计核算工作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对代管资金及会计资料的安全性、完整性负责,从目前情况来看,单位财务管理水平高低及单位效益如何与会计核算中心关系并不大,对于财务核算中心的会计来说,对参与管理、充当参谋的意愿并不强,使会计人员的管理职能不能得到有效发挥,不利于单位财政改革顺利进行。再者,随着会计集中核算工作的推进,专门的会计人才都集中在财务核算中心,而单位原来的会计人员已不办理会计业务,而实际上,很多财政改革涉及到单位内部管理,这就造成单位缺少财务专门人员,难以适应财政改革的需要。
就预算改革来说,当前的预算管理制度还不健全,单位的资金收支没有全部纳入预算管理,会计核算中心进行核算的往往是事业性的收支,而其它收支往往没有列入核算之中,导致监督失控;此外,由于当前预算编制中预算项目类别较多,预算编制不够明细,故在执行中,预算单位往往串用预算项目,对项目管理不加重视,而作为会计核算中心来说,由于资金自由权与使用权在各单位,仅能依据的是单位总体的预算指标,预算没有明确,执行起来就很粗放,导致对于预算难于得到有效控制,更无从谈起会计监督。
部门预算与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是紧密相联的。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指导思想是逐步实现将所有政府收支纳入预算,统一由国库集中支付,通过国库集中支付减少中间环节,保证行政事业单位业务支出。就这一点来看,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是对部门预算改革的补充与深化,而会计集中核算是在财务核算方式上进行改革,两者并不矛盾,但是按照改革的思路来看,两者的核算主体(执行者)并不一致,因此,在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下,预算单位虽然有资金自有权和支配权,但是经费的拨转支用必须经过会计核算中心,而在某些地方也出现会计核算中心将集中账户中的款项进行“利用”或“互垫”,从这一过程来看,会计核算中心成了“第二国库”,这与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指导思想不一致,大大阻碍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发展。
二、推进会计集中核算制度改革,适应新形势需要
(一)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建立后,各单位财务管理水平没有得到实质性提高,相反,将会计核算风险由本单位转到会计集中核算中心,会计集中核算部分取代了各单位财务管理的职能,弱化了各单位财务管理职能,因此,以各单位为主体的部门预算等财政改革需要各单位从基础性工作入手,建立主动改革、要求改革的信心,会计集中核算中心要根据各单位实际,帮助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财务监督管理制度和内部牵制制度,加强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进一步健全、完善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改革,建立会计集中核算中心评价激励机制。当前,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只从事会计核算工作,好似流水线的会计处理,导致单位核算会计很难根据各单位实际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单位财务管理方法,促进单位工作开展。因此,应当健全会计核算中心评价激励考核机制,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评价财务人员工作业绩,由预算单位和会计核算中心一起对财务人员进行考核,鼓励财务人员对预算单位管理提出有益建议,对于积极为预算单位提供合理化建议的、促进工作发展的人员给予一定的激励。通过建立评价激励考核机制,将一定程度上加强会计集中核算的服务职能,更加有益于会计集中核算建设。
(三)在部门预算执行过程中,要完善机制,实行追踪问效,切实强化预算管理,进一步研究预算改革新方法,加大对预算绩效考核力度,尽快建立和健全评价绩效的指标体系,既有定性规定,又有定量标准,从而给予会计集中核算量化的标准,积极开展预算执行评估,由事后监督向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延伸,为加强财务管理打下良好基础。
三、会计集中核算中心配合单位开展财政改革
部门预算改革几年来,初步达到一定的效果,但是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部门预算是一个涵盖部门所有公共资金的完整预算,其预算编制以部门为单位,将各类不同性质的各项资金均统一反映在该部门的年度中,在编制中,预算单位所有的支出收入都要严格列入预算,而预算一经审核批准,预算单位都要严格按预算执行,而财务部门要对所属预算单位实施从预算编制、预算下达、资金拨付到资金使用的全过程监督管理,会计集中核算中心要在把握改革方向上,明确责任,通过掌握会计资料,更好地利用相关会计资料,从而积极配合各单位开展部门预算改革。
(一)积极配合,提高预算编制的水平
1.当前,在部门预算编制工作中,由于各部门占用资源、财务状况、人员数量、财产等有的不明晰,使得按照定员定额标准核定部门支出的工作只能按照历史的支出水平制订,预算编制缺乏准确的基础数据支撑。这直接影响了定员定额和项目库编制的质量,导致部门预算的编制不能建立在一个扎实的基础之上。因此,会计核算中心要细化核算项目,充分发挥核算功能,将各项支出与项目明细按编制预算的需求做好核算,这样,就能在编制预算时,将历史发生额度提供给单位,从而为预算编制打下良好基础。
2.明确预算编制主体,配合单位做好编制工作。部门预算编制是每个单位的任务,大多数单位的预算编制工作,从预算编制的前期准备、预算项目的确定直至预算编制,是一个较长的过程,由于实现会计集中核算后,单位的预算编制往往由核算会计代编,在实际操作中,一位会计要负责若干家单位,显然预算编制难以取得理想效果。因此,在目前暂由会计代编制的基础上,预算单位应当积极介入,由主要负责人协同会计编制预算,制定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定员定额标准,召开项目工作会议,明确来年需执行的项目,使预算细化到预算单位的各个部门、各个项目,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这样才能避免因业务部门没有参与编制过程而使预算在执行过程中遇到阻力而变形走样。
(二)加强核算,做好预算执行的监督工作
1.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是部门预算改革的深化,也是预算顺利执行的首要保证。因此,在部门预算下达后,会计核算中心要配合单位做好国库集中支付的用款申请工作,特别是项目支出,要结合各单位实际工作情况,按项目进度做好用款额度申请,这样由单位把握国库集中支付的执行进度,体现了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精神,也督促各单位重视预算执行工作,从而提高各单位预算执行的主动性。
2.在实际预算执行过程中,我们发现,基本支出预算执行效率很高,但是,与之相比较的是,项目支出预算执行进度很缓慢,每年往往有大量的结余资金沉淀,如何提高预算项目执行进度,成为当前预算改革中的一大难点。虽然项目执行进度缓慢与项目编制、审核及各单位实际工作环境有关,不是一个简单纯粹的问题。但是,对于会计集中核算中心来说,可以考虑与预算单位签订项目执行责任书,明确项目的执行进展、开支范围及检查验收等内容,从而加强会计核算中心对项目预算的执行与财务监督力度。
3.加强财务信息化系统建设,构建财务信息传达机制,将会计核算系统与财政部门联网,便于财政部门对各单位进行检查监督;并且,按期提供具体财务数据给各预算单位,也可开放财务系统的查询权限给各单位,方便预算单位随时查询本单位明细账情况,随时了解预算和项目执行进度,从而加强预算执行。
4.进一步转变会计核算中心职能,加强对预算监督管理,促进会计核算中心从核算向管理转化,通过核对各部门预算指标情况,会计核算中心可以对各单位预算指标实时进行控制,杜绝超预算、超计划用款,会计通过对各单位具体账务的核算,可以把握预算单位用款的进度情况,提醒督促预算单位注意预算执行进度,从而起到管理促进的作用。
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作为财政改革的辅助,越来越发挥着重大作用。尽管目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但是,在加强财政资金管理,提高财务核算水平,降低财务核算成本,减少会计信息失真方面已取得很大成绩,我们应当充分看到会计集中核算的优越性,并将这种优势与当前财政各项改革紧密结合在一起,以预算执行为主要任务,加快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为进一步完善会计集中核算制度而努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管理会计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5-0126-02
1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产生过程
会计核算即会而计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会计产生于15世纪末,它是指以货币为主要计量手段的,通过专门方法连续系统地对企业以及事业单位的资金运动及结果进行核算与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当时会计核算的目标是为决策者进行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对企业的管理活动进行辅助作用。20世纪50年代近代会计产生,衍生出单纯会计与财务管理的边缘学科:管理会计,并在短短60年内迅速发展。
财务管理早期是作为微观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诞生的,以微观经济学为基础,对资金的筹集、运用、分配和收回的事务,进行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其目的是以最低的资金成本获取最大的资金使用效果,使股东权益最大化,进而使企业价值最大化。
2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联系
首先,两者作用的对象相同,即为资金及其运动,均通过价值形式发挥作用,因而都具有一定的综合能力。在具体的处理方法上,两者有着不同,会计核算对资金运动的处理以财务有效管理为目标,在此基础之上,财务管理利用其提供的信息进行预测决策分析,为企业的运营以及投融资提出建议。
其次,两者的作用基础相同,都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以价值形式存在的经济信息。从历史来看,会计不应属于生产本身,而是服从于产生管理的需要,所以,广义的财务管理包含着会计,而狭义的财务管理则不然。因此作为一种基础的财务管理,会计核算是狭义的,是财务管理,即资金管理的需要、前提和纽带,抛开这个前提,狭义的财务管理就会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失去意义。
再者,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相互融合,产生了两者的边缘学科——管理会计。管理会计于20世纪50年代产生,70年代成熟,并至今不断发展,成为了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沟通的桥梁与纽带。管理会计的职能体现了两者的相合性,一方面,它承担了一部分属于财务管理的工作,如预测,计划,控制和考核,另一方面,它的职能,例如责任会计,就包含了提供历史信息的会计。
3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特点
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有统一的对象一致性,即协调企业的运营管理,但是双方的侧重点不同,会计核算侧重于为企业的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以规范的语言规则记录,使经济业务更加准确计量,而财务管理则侧重于对未来的即将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指导,对会计核算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掌握,了解,整合,从而对未来做出更正确的抉择,为企业带来利益。
(1)职能区别:会计核算的职能为两个,即反映和控制,而财务管理则不然,围绕着计划、控制和决策的核心,它可以有很多职能,万变不离其宗,都是为企业更好地运营服务。对于会计核算的两个职能,首先反映职能与财务管理显然不同,它着眼于以会计手法和规则将经济业务以一定形式翻译成会计语言,为之后的财务管理提供基础;事实上,会计的控制职能与财务管理也有着非常大的区别,会计核算面向过去,是对已有的经济信息进行必要的加工整合;而财务管理面向未来,是对未来进行预测、决策和控制。
(2)目的区别:会计的目的在不同的时期是不同的,近代会计的目的在于通过特定的方法,对已经发生的企业运营情况进行计量、核算、整理、总结、分析,对企业能够用货币表示的经济活动的反映和监督,为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提供有用的信息,为企业外部的社会监督提供依据。而财务管理的目的在于使利润实现最大化,通过对资金的筹集、使用和效益分配的管理,以较低的资金成本获取较好的资金使用效果,即低资金高收益,为企业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
(3)任务的不同:由于目标不同,从而两者任务也不相类似。会计核算的任务主要是对企业的经济业务的原始信息进行账务处理,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而财务管理的任务主要是通过一些数学方法,经济思想,站在管理者的角度从宏观着手,组织资金的供应;降低产品成本;分配收入;同时对经济业务,财务状况进行监督。如同两者控制职能上的区别一样,前者立足于执行,即按照财经法规的要求去指导工作,而后者体现在企业经营运转的全过程中,着重于对企业财务的维护。会计的任务体现在事后核算中;而财务管理的任务贯穿企业经济活动的整个过程,对实际经济量变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4)方法的不同:职能的不同决定了两者方法的不同,二者通过不同的方法来实现职能,从而实现目标。会计核算是将企业的生产经营的过程连续系统地综合记录下来,利用的主要是分户账的方式,而财务管理是利用数学模型,经济思想制定好计划,开展好工作,管理好财务。
(5)指导方针的不同: 会计核算以会计准则为指导,依照国家规定的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而财务管理则是以财务通则为指导,以相应的财务制度为依据,有效进行资金的筹集和使用。因此,会计核算相对固定,所形成的文件具有较强的法律约束力,核算工作应严格按章办事。而财务管理比较灵活,工作内容形式多样,涉及范围也比较广泛。
4会计核算是财务管理的基础,财务管理是会计核算的最终目的
会计核算是财务管理的基础,财务管理必须利用其所提供的资料和企业内外部的经济信息,进行分析预测,为企业的财务活动,做出科学的决策。财务管理则必须根据会计核算所提供的会计记录,在其基础之上,通过资金的筹集、运用和分配,通过特定的经济手段,调节分配在产销之间的资金结构,从而保证资金能够以良性循环的方式在企业各项业务之间周转,保证最有经营方式,获得最佳经济效益。财务管理则必须根据会计核算具体资料,制定各项计划,及时发现企业财务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加强控制措施,以确保各项财务计划的顺利实施以及企业方针的贯彻执行。会计核算必须根据财务管理的规定与要求,进行、管好、用好资金,保证各项财务收支不违犯财务制度的规定。会计核算必须做到及时、正确、全面和系统,为财务管理提供财务分析,财务控制,财务预测和财务决策所必需的资料。财务管理必须依赖会计核算的反映和监督,才能存在会计核算如果离开财务管理,也将失去其反映与监督的功能,它的存在也就失去了必要性。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资金是最重要的资源,资金的周转不灵很可能导致企业的恶性循环甚至是破产,所以运营管理的核心必需是财务管理,而财务管理重点是资金运用,依据则是经济业务的原始资料以及每个经营事项发生前的可行性报告。
综上所述,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难度以及技术上的大幅度提升,所以,在会计核算方面,我们应当着力提升会计人员素质,优化会计体质与准则,强化会计核算功能,更加准确的为企业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涉及资金运用的业务翻译记录,而在财务管理方面,应当建立起适合企业财务计划控制的制度,迅速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适应经济环境,才能达到准确会计核算,高效财务管理的目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会计核算;企业内控制度;管理措施;人员配置
会计核算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关键与基础,通过高质量的核算工作,能够帮助企业及时找到企业经营中的不足之处,科学对企业经营模式以及相应的管理模式进行调整,以保障企业经济效益的稳定提升。不过目前企业内部会计核算工作还是出现了一定的问题,整体开展质量并没有达到预期值,为了确保各项核算工作的高质量实施,各企业应对自身核算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
1企业会计核算的不足之处
1.1人员配置与会计机构方面的问题
根据笔者多年工作经验,目前仍然存在着会计人员任用不合理以及机构设置不规范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因为部分企业出于对成本的考虑,并不会设置相应的会计机构,而会计人员也多以直系亲属或者外部聘用者为主,其中外部聘用者往往承担着多家公司的财务工作,这就会对核算的工作效率以及工作开展质量形成直接的影响,并不利于核算工作的发展。
1.2会计核算制度方面的问题
核算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以两点为主:第一,账目设置与相应制度不符。部分会计核算人员在对企业账目进行设置时,并没有将企业实情需求以及发展战略考虑到其中,这样的账目设置质量自然可想而知;第二,核算主体清晰度较低。这一问题与会计核算人员的专业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人员能力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很容易就会产生个人资产与企业资产发生混淆的问题,并不利于核算工作的开展。
1.3内部监督机制方面的问题
为保证企业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企业内部会建立一定量的内控制度,以达到对内部核算情况进行监督与控制的目的。但目前部分制度的建立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且会计反映职能以及监督职能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都会对核算工作的开展造成影响,会对核算人员造成直接的束缚,导致会计监督职能无法得到切实体现。
2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建议
2.1完善会计机构建设
针对企业内部会计机构建设存在的问题,各企业首先要对国家相应会计制度以及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进行深层次解读,并要以此为基础来对核算工作的独立性进行保障;其次要按照企业经营方向、规模以及经济特点等内容科学对会计结构进行设置,这样不仅能够确保会计核算工作的完成率,同时还可以帮助企业对自身经济效益进行提升;最后要建立起配套的机构管理制度,要利用这些制度对会计人员的操作行为进行规范,以降低不良操作的发生机率,为后续核算工作的高质量开展提供保障[1]。
2.2增强核算监管力度
由于企业内部制度还没有达到完善,因此为了保障核算监督职能的完全发挥,企业可以尝试借助中介结构的力量,来对企业核算监督工作进行强化,要对企业各项财务工作进行明确,并要对每一项财务工作实施监督,要带动企业会计管理规范化工作的开展[2]。应建立起严格的财务管理监督制度,如果出现会计工作违反规定的情况,要实施多部门联合核查机制,使各个部门能够相互配合、相互协作,从而实现对违规行为的高质量盘查,保证企业财务工作的管理质量,以确保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
2.3建立健全的核算制度
为了对企业会计核算实施规范化管理,企业还应对建立起健全的会计核算制度,并以此为基础,对会计人员所负权责进行明确,实施责任明确制,以便对会计人员工作行为进行有效规范。同时要运用专业培训以及技能宣传等方式,来对会计核算主体进行明确,要保证个人资产与企业资产的清晰度,妥善解决两项资产混淆的问题[3]。此外还要对会计核算流程以及手段进行详细规定,要保证各项核算工作都能按照章程进行,以保证各项工作开展的规范性。此外还要对会计流程以及会计工作开展方式进行优化,要对流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正视,以便及时对其进行调整与完善,真正实现财务规划化管理。
2.4完善会计核算岗位设置
针对会计核算岗位设置存在的问题,各企业应对各会计岗位的职能、责任以及相应的工作内容进行明确,并以此为依托制定出科学化的岗位设置调整方案,企业要至少建立资金筹备、会计稽核以及组织核算与账目清查四个岗位,以便对企业资金实施科学分配,以实现对每笔资金的合理运用,为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企业管理者也应给予会计工作一定的自,要保证各项财务工作都能按照相应规章制度开展,整体会计工作流程能够得到切实强化,每项工作都能有序进行。同时各企业要对会计核算制度进行更深层次的认知,要改变以往单一的算账以及记账模式,不仅要对会计核算知识进行不断学习,同时还要提高企业内部对于财务管理工作的认知程度,要确保各项核算管理工作的顺利落实,保证无论经济环境如何变化,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都能适应。
3结束语
鉴于会计核算对于企业经营的重要性,各企业要对会计核算存在的弊端进行审视,并要通过完善机构建设、增强核算监管力度、优化核算制度以及完善会计岗位设置等手段,切实对企业会计核算工作进行优化,有效提升企业会计核算管理水平,保证企业经营问题能够得到及时发现与解决,为企业的稳定性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管健 单位:济南水务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宿明俊.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措施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08):271.
随着我国公路施工企业的迅速发展以及相关制度规范的逐步完善,公路施工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模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了适应公路施工企业可持续发展要求,需要建立与其相符的财务管理体制及会计核算流程,因此,会计集中核算应运而生,成为了当前公路施工企业发展的一种重要趋势。会计集中核算从本质上讲,就是企业成立会计核算中心承担下属单位或各项目部的“记账”业务,而下属单位或各项目部则将主要精力放在财务管理方面,合理的筹集和运用资金,做好财务风险的防范和化解工作。从会计集中核算的基本运作模式来看,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三分离一公开”,即会计业务决策者与执行者分离,财务审批与会计监督相分离,会计凭证存放管理与形成单位相分离,会计业务处理的公开。会计集中核算这种机制上的创新无疑会给公路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带来了众多利益和便利,但也会产生一些不利的问题,因此我们在发现会计集中核算给公路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要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综合性的解决策略,以促进集中核算模式下公路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健康发展。
1 公路施工企业会计集中核算的优势
从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在公路施工企业的实际运作情况来看,对优化企业财务管理效果是比较明显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有利于公路施工企业资金合理高效运作
1.1.1 提高了公路施工企业对其所有项目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管能力
会计集中核算可以有效防止资金中途被克扣、截留等现象的发生,同时,在执行收支两条线的资金管理制度后,加快了资金回笼,减少了融资成本。特别是在资金投资方面,会计集中核算使整个企业内部项目资金运作完全本文由收集整理置于企业的监控之下,从总体上把握投资方向。集中资金对重点项目投资,避免投资分散重复建设,提高资金使用率。
1.1.2 使各项目部的资金使用更加公开透明
会计集中核算实现了使用权、所有权、拨付权的三权分离,改变了资金的监控手段,避免了财权分散、下属单位或各项目部各自为政、成本费用难以控制的不利局面,增加了各单位资金的透明度,从源头上遏制了腐败现象。
1.1.3 有利于公路施工企业全局预算更加合理
会计集中核算可严格执行预算程序,保证了支出的有序性、计划性,做到预算有依据、执行有监督、安全有保障,从根本上提高了预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1.2 有利于控制施工企业成本费用
会计集中核算在严格执行“以收定支”的基础上,规范了成本费用的支出项目,杜绝了超预算、超标准及挪用、浪费等现象的发生,有效保证了资产资金的安全。
1.3 有助于企业会计核算的专业化
会计集中核算统一了会计核算方法,减少了会计工作中的盲目性,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了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及统一性,不但能对外提供完整可靠的财务信息,而且能及时地为公司领导提供各项经营指标。
1.4 有助于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和推广
会计工作的电算化为公路施工企业的会计集中核算提供了可能,使得会计电算化优势得以体现,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会计电算化的发展。通过决策职能和操作职能的分离和财务权限的集中,实现了会计核算的专业化处理,从而有助于实现规模效益,降低财务管理成本。许多核算中心尝试着将财务操作性职能与战略决策性职能分离,会计核算职能和财务管理职能分离,在分离的基础上,实现了会计核算的集中和财务管理职能的加强与完善。
1.5 有利于防止公路施工企业潜亏
潜亏一直是公路施工企业难以解决的难题,年年清理年年有。会计集中核算后,是财务人员排除外界因素的干预,能够遵循财务制度的规定处理业务,如实向公司和项目经理提出核算结果,是财务工作制度化,保证了经营成果反映的及时性,可靠性和真实性。
1.6 有利于降低人工成本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各单位取消了会计和出纳,仅通过设的报账员传递单据,集中在企业总部会计核算中心办理各单位财务核算,这大大减少了财务人员的数量,降低了人工成本。
1.7 有利于提高财务信息的可比性、时效性和准确性
采用会计集中核算方式,通过立足于电算化、网络化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企业会计集算中心通过设立统一的会计科目,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核算方法方式统一了企业所有单位或项目部的会计政策及核算流程,从根本上解决了各工程项目单位的信息差异,提高财务信息的可比性。
2 施工企业会计集中核算存在的问题
虽说会计集中核算会对公路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产生诸多积极的影响,但在发展过程中,常常会因为方法、制度、人员等要素不合理的应用,而不可避免会产生一些负面效果,笔者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
2.1 加强了会计核算,弱化了财务管理能力
多数公路施工企业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之后,会计核算集中到总公司财务部进行,但财务管理工作却仍旧分散在原下属单位或项目部进行,这使得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工作严重脱节,不利于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2.2 公路施工企业报账会计的角色定位不准确
由于财务人员人事关系的变化,加大了财务人员与项目部的沟通距离,很多公路施工企业在运用会计集中核算时,财务人员与项目部的沟通被削弱,财务人员没有把自身上升到企业财务管理的高度,项目部未及时传递项目信息资料,财务收集信息不完整,致使帐务处理不及时,使企业无法充分利用财务信息,全程控制项目部的资金及经济活动,无法及时把相关部门人员的经济责任反映出来。
2.3 施工企业集中核算模式下财务人员的精简,制约财务功能的发挥
采用集中的模式,多数情况下是一个会计兼职三到五个项目的账务核算,基础性、事务性工作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工作时间,疲于应付,监督、控制的功能基本上很难实现,财务分析,提供决策信息更是无从谈起,从而把财务沦为一般的记账工具,话语权越来越小。
2.4 施工企业实施会计集中核算过程中经常会产生会计信息不对称
施工企业实施会计集中核算过程中经常会产生会计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对单位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会计信息的不对称很容易造成对施工企业决策的偏差,对于项目施工的可行性预算、财务管理的前瞻性预算,都无法跟上市场变幻,完全脱节,经营年度预算、现金流预算等方面也无法全面的、整体的进行落实。
2.5 弱化了施工企业对会计核算的有效监督
施工企业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后,虽然从形式上起到了监督作用,但更多关注记账等具体事务,未能充分发挥其监督管理职能,不利于调动企业进行财务管理的积极性。由于会计集中核算中心人员有限,且工程项目数量及种类繁多,使施工企业很难有能力和条件对各项目实施严格的会计监督,且由于施工企业往往过分强调企业会计人员的事后监督职能,弱化了其监督职能,缺乏完整的源头监督体系和切实可行的控制制度。
3 公路施工企业会计集中核算问题对策
可以看出,会计集中核算过程中存在着一些负面影响,为了有效发挥会计集中核算的作用,笔者总结出以下综合性的策略,以提高施工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3.1 实施内外环境的优化
3.1.1 外部环境的优化
会计集中核算有效实施的一个重要保证就是相关政策体系及会计法律法规体系,要加大财政形势、财经政策及各项法规的宣传工作,严格按《会计法》、《预算法》、《会计基础规范》等法律法规执行和推进公路施工企业会计集中核算工作。
3.1.2 内部环境的优化
会计集中核算实施内部环境的优化主要表现企业内部各项有关会计集中核算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主要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1)健全会计核算管理体系。以《企业会计准则》为准绳,根据企业自身的不同特点,借助网络信息化系统,建立企业会计核算中心账务系统,并制订会计集中核算管理制度,明确工作职责、完善管理程序。公路施工企业会计核算中心的工作应建立在会计主体明确、责任定位清晰的基础之上,核算中心的会计人员应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和丰富的实战能力。按照财务事前预测、会计过程监控、数据决策分析三阶段设置相应的工作岗位,外派到工程项目或分公司的会计人员(报账员)主要履行会计监控职能。核算中心会计人员应定期到二级单位(工程项目或分公司)调研了解情况,并充分发挥审计监察人员的职能作用,使其对财务支出的真实性承担审核工作。立足于电算化、网络化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远程报账、查账等功能系统,充分发挥报账员的工作能力,转变核算中心会计人员的工作职能,实现财务数据资源在企业总部、分公司、工程项目之间的自动化和共享化。
2)健全会计核算内部控制制度。施行会计集中核算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会计核算中心运作的各项管理制度,加强内部管理,做到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确保财务工作高效运转。要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体系,防范财务风险,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财务信息质量,审计部门要定期对会计核算中心等进行审计监督和独立评价等。内部控制制度主要内容有:原始记录管理制度、财产物资的管理制度、定额管理制度、全面预算制度、岗位责任制和授权批准制度、内部稽核制度、经济活动分析制度、财务信息报告体系、统一的会计核算体系、电子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体系、风险管理体系等。
3.2 会计集中核算具体实施
3.2.1 充分发挥核算中心服务监督职能
会计核算中心要从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转变,加强预算资金支付的事前控制,并着重预算执行的信息反馈工作,在决定资金支付之前应确定是否应该支付、如何支付,是否符合有关政策规定、占用何种指标、列支何类科目等。核算中心应真正实现会计的事前预测指导、事中监督控制之主要职能,为决策领导层提供及时、可靠的会计信息资料。对于审批手续不齐全的、超出预算范围的、违反规定的财务收支,应当予以退回,或要求补充、纠正;对于缺乏真实性、以虚假发票套取资金的,坚决予以制止。
3.2.2 建立责任中心,实行责任会计
为了防止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相分离局面的产生,有必要建立责任会计运行模式。责任会计目前主要采取结算、责任审计等方式进行,为了正确处理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关系,应进一步研究财务报账会计向责任会计转化、融合的问题,使之对资金运动和经济活动起到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的作用,成为联系会计核算中心与具体经济活动单位的枢纽。在公路施工企业实行责任会计应以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为出发点,依据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办法,设置一套既便于日常操作又便于财务管理需要的运行体系,从而不断加强会计集中核算制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把握好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双重职能作用。
3.3 深入会计理论创新,探索会计职能转变
为了适应公路施工企业发展趋势,会计核算中心应彻底扭转将其单纯作为核算机构的观念,职能要从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转变。在会计集中核算这种新型的会计管理体制下,应充分理顺会计监督与理财服务两者之间的关系、分清两者的责任。此外,应切实加大对核算单位资产经营责任的审计力度,压缩不必要的支出,杜绝损失和浪费,堵塞支出管理漏洞。
3.4 全面推进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
会计人员大量的工作都集中在凭证的整理和摘要的输入上,建立远程查账和报账系统后则只需审核和修改,可以减轻核算中心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从而能使会计人员有更多的精力从事单位的财务和预算管理工作。对单位而言,报销和凭证的输入工作可以在几天的时间里分散进行,到核算中心报账时可以减少报账等候时间。整个管理流程完全自动化,单位、前台、后台之间数据资源完全共享,避免重复劳动,从而实现系统优化。
3.5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做好报账员的业务管理工作
会计集中核算下的财会人员,一方面,应尽职尽责,及时向单位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资料,满足其财务管理的需要;另一方面,应有为单位当好家理好财的思想,要尽心尽力管理好单位资金,实现会计监督的职能。对于审批手续不齐全的、超出预算范围的、违反规定等的财务收支,应当予以退回,或要求补充、纠正;对于缺乏真实性、以虚假发票套取资金的,应坚决予以制止。其次,核算中心人员要加强对工程造价知识的学习(比如参加造价员、建造师的培训等),并适时深入施工一线,了解施工流程,尽可能参与核算单位的管理,熟悉核算单位的收支项目,防止部分收入体外循环等。此外,还要加强对各核算单位实物资产的定期清查盘点,对往来款项也要及时清理,避免资产流失。而财务报账员则应具备会计上岗证,据实登记经济业务台账,对报账单位会计事项的合法性进行审核,向会计核算中心报账并说明相关经济业务票据的真实情况等。
关键词:会计集中核算;北京银行;正面影响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信息技术对社会各方面,尤其是对会计核算模式的选择有着重大的影响。信息技术是一门以计算机为基础,由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控制技术等构成的一门综合性高新技术,其内核是数据库技术、分布式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它改变了会计信息的产生和使用方式,尤其是改变了分公司、子公司分布多地的集团型企业以及营业点众多的银行业会计核算模式,实现了集约化的管理。下面以北京银行为例,结合会计集中核算的特点分析集中核算给银行业带来的变化。
一、北京银行简介
北京银行,即原来的“北京市商业银行”,成立于1996年1月8日,1999年底,将集中会计核算作为实现会计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北京银行在对荷兰阿鹿银行、英国汇丰银行等国际化大银行内部管理进行考察的基础上,于2000年上半年成立了集中核算中心,将以前分散在各支行的清算业务、核算业务、提入票据业务、会计信息等业务集中起来由核算中心统一进行和完成,这一改革不仅强化了商行会计核算对经营活动的监督职能,完善了自我约束机制,还实现了集约化经营,有效地降低了经营成本,极大地加强了北京银行的市场竞争力。至2009年9月末,北京银行己在天津、上海、西安、深圳、杭州、长沙设立分行,并在香港设立代表处,资产总额达到5,017亿元;资本充足率14,52%,年化资本收益率16,67%,均处于上市银行领先水平,在《银行家》杂志公布的最新全球1,000家大银行排名中,北京银行按一级资本排名第178位,在中国银行业排名第11位,位居城市商业银行之首;按资产规模计算,北京银行排名第207位,在中国银行业排名第14位。北京银行之所以能在不到14年的时间里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与其率先实行集中化的会计核算是分不开的。
二、会计集中核算给银行业带来的正面影响
(一)会计集中核算的概念。所谓集中会计核算,就是在实现计算机联网处理和可靠的网络通信保障的基础上,按地区或行业实行会计业务的集中处理,将分散多级的核算体制统一为按地区或行业的集中核算体制。体现在银行业中,就是将分散在各支行、营业点的清算业务、核算业务、提入票据业务、会计信息等业务集中起来由核算中心统一进行和完成。
(二)具体会计核算内容的集中化处理
1、实现了资金清算集中。北京银行要求各总行、支行营业部在核算中心开立资金清算账户,支行间的本外币资金清算、系统内联行清算、总部贷款、投资、拆借资金的划转等业务,通过核算中心统一办理。在对外方面,总行在人民银行、上海清算中心开设的备付金账户,统一管理系统外的本外币资金清算,其中包括电子联行、现代化支付系统、同城票据、银行卡等。
2、实现了损益核算集中。通过计算机程序的开发,北京银行将原来在总行费用科目中反映的各支行固定费用,直接反映在支行,按支行进行成本核算,并将全行的固定资产、递延资产、待摊费用,统一进行计提折旧、摊销、报废等账务处理;统一计提和划转全行工资、三项费用,税费实行统一计算,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备抵费用;各支行业务及管理费用的列支统一由核算中心集中审核并进行账务处理;实现全行年终决算通过计算机自动进行账务结转,由核算中心负责年终决算工作。
3、实现了会计信息集中。北京银行每年将各支行累计达1万余份的月计表、资产负债表、损益及损益明细表、年计表等,进行归集、整理、录入,建成全行会计信息库。依托计算机网络,实现全行会计报表的统一编制、汇总、报送,全行本外币报表合一,这些工作在一个工作日内便能完成。
4、实现了提入票据的集中核算。北京银行全行的同城提入票据由核算中心统一取票,经审查、验密、验印、进行批量记账。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提入票据由人工处理向计算机处理的转化。通过票据清分系统,实现了与人民银行清分数据的传输,全行提入票据的清分、审核、验印、记账、图像采集、数据压缩及传输全过程的计算机处理。
5、集中会计核算还实现了贷款账务、转贴现账务的集中处理。贷款发放、收回、转期等情况实行日报制,通过网络的快速传递功能,确保行领导及职能部室及时了解信贷资金运转情况。
(三)会计核算部门组织结构及功能优化
1、完善了核算中心内部控制体系。在明确各项岗位责任制的基础上,北京银行将各项业务按正常业务、特殊业务,分金额分别进行授权控制。在此基础上,针对核算集中带来的资金风险集中、业务处理时间集中、人员集中的问题,建立了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体系。并结合核算中心的业务特点,明确了事中、事后监督的内容,有效地发挥了作用。从防范资金风险入手,北京银行在对集中处理业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按不同业务采用不同的监督模式。比如,对时间性强、业务量大的提入票据业务、费用报账及损益核算业务,该行采用柜员制与事中、事后监督相结合方式。
2、保证了会计核算的真实准确。北京银行实行集中会计核算后,将会计业务分为柜面业务(即前台临柜处理业务)和非柜面业务(即可以集中处理业务)两部分,并通过改革劳动组织,将柜面业务和非柜面业务从劳动组织上分离,使支行能够集中精力抓服务、抓金融产品的营销,对于完善服务功能和市场拓展,为从以管理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的转化奠定了基础。由于核算中心承担了北京银行全行大部分的非柜面业务,对在日常业务中发现支行在执行制度和业务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做到了及时发现、及时反映、及时纠正,保证了会计核算的准确性、真实性、及时性。
3、充分发挥了监督保障职能。对清算账户的管理,由核算中心负责对全行集中资金清算账户的对账、核实工作。做到及时纠正和制止支行办理贷款、转贴现手续不全、会计操作不规范、账户使用不合规等行为,强化对集中核算涉及的相关过渡账户及共用账户的管理,做到及时对账,保证核算准确。做到及时向业务主管部门反馈业务执行和操作中的问题,并及时提出改进和完善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精细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1
现代企业管理实践证明,实施精细化管理是提高管理效益的必由之路。企业会计核算工作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构成内容之一,实施会计核算精细化管理不仅是提高会计工作效率的需要,也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追求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重要方法。基于此,笔者结合工作实践体会,就企业会计核算精细化这一命题谈以下认识与思考:
一、会计核算精细化管理内涵的认识
现代企业管理理论提出的精细化管理,其实质就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应用到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中,就是企业通过优化会计核算管理手段、深化会计核算管理内容、拓展会计核算管理领域,将会计核算工作融合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将会计职能从记账、算账、报账的核算职能向财务管理、经营管理、决策支持职能转变,促进企业增加收益、有效降低成本费用水平,促进企业效益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增长。
二、会计核算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及内容的分析
(一)会计核算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能否及时提供准确、完整、有用的会计信息是会计核算工作质量好坏和工作效率高低的衡量标准。通过会计核算精细化管理,不断完善会计核算工作程序和工作组织,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核算工作效率,降低财务风险,为全面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提供保障。因此,会计核算精细化管理的目标就是以财务管理为中心,以全面预算管理为主线,以风险可控为前提,以效益最大为目标。把成本控制到最优,真正做到风险可控、成本最小,效益最大。
(二)企业会计核算精细化管理的内容
1.会计行为规范的精细化。会计核算工作中的每一个行为都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每一个会计人员都应遵守这种规范,从而使会计行为更加职业化和标准化。同时,企业应建立和完善包括会计核算工作规范、会计核算过程控制和会计核算工作考核等方面的规章制度,提高工作效率。
2.会计核算和控制精细化。一方面,企业应详细规定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各个环节工作内容和需注意问题,以便会计人员对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规范的记录并最终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另一方面,企业必须抓住会计工作运行过程的关键点,将各关键点连接成一个控制网络,从而形成对企业经营控制全过程、全方位的一个监控系统。
3.会计分析精细化。会计精细化分析主要是将经营中的问题从多个角度去展现、从多个层次去跟踪,以发掘提高企业生产力和利润的方法。
4.会计考核精细化。建立精细化的会计考核制度,避免执行不力和制度虚设现象,确保会计核算工作精细化的执行效果。
三、提高企业会计核算精细化管理的对策思考
基于会计核算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意义,结合现代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实践,那么如何针对会计核算精细化管理的内容,提升管理效益,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从制度建设与管理层面保证核算工作有章可循
制度建设是会计核算精细化管理工作的基础,推行精细化管理归根结底要用有型的管理制度规范核算、回避风险、提高会计核算水平,使每项具体工作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在制度建设方面,应对原有的各项管理制度进行整合规范。首先应针对会计核算相关的预算管理办法、资产管理办法、成本费用管理办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结算管理办法等制度进行规范与修订;其次要依据推行会计核算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制定新的切合实际的规定和制度,包括会计基础工作管理办法、财务机构和人员管理办法、会计核算中心管理办法、会计委派管理办法、建设项目会计核算办法、租赁会计核算办法等,使精细操作标准进一步细化,形成了一整套严密有效的会计核算基础工作标准。
(二)在实践中细化会计核算以保障会计信息质量
企业会计核算精细化管理,其最基本的要求是保障会计信息质量。因此,在会计核算实践中,企业应建立顺畅有序的会计账务处理程序,严格遵循企业会计核算相关管理制度,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和经济业务的特点,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费用、利润及财务报告等进行了连续、全面、系统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为经营管理提供真实、完整、有用的财务信息,保障了会计信息质量。只有将这些工作做到位,才能使精细化管理产生应有的管理效益。
(三)通过量化考核以提升精细化管理执行效率
企业会计核算精细化管理的执行,需要有量化的考核标准与办法。为此,企业应当对会计系统实施量化考核,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遵循现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积极推进会计质量达标工作。在具体的操作方法上,应本着积极主动、求真务实的原则,坚持制度健全、规范管理、素质强化、促进工作的思路,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体系中应建立惩罚分明,以激励为主的政策。通过这种严格量化的考核体系,形成长效的竞争激励机制,促进了财会队伍管理和会计业务工作的更好完成。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精细化管理是适应现代企业会计工作实践需要的有效管理方法。基于目前企业会计核算精细化管理尚未有一定的模式可遵循,因此这要求我们对会计核算精细化管理的内涵及内容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结合企业会计核算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与办法,从而实现预期的目标。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会计集中核算;问题;建议
一、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的意义
长期以来,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是以部门为资金缴拨单位,通过各部门、单位在银行分头开设账户,实现资金的缴拨。这种分散缴拨方式难以实现对财政资金的统筹调度,不利于国家对财政资金有效的管理和监督。为此,在借鉴发达国家国库单一账户制度的做法的基础上,我国采用了会计集中核算制对财政预算资金实行统一的核算。
会计集中核算制是指省、市、县(区)财政部门成立会计核算中心,在各单位、各部门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和财务自不变的前提下,由会计核算中心集中办理会计核算和监督业务的一种核算方法,是融会计核算、监督、管理和服务于一体的会计委派制的一种新方式。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对于提高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和会计工作效率、规范会计行为、加强会计监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强化会计监督职能。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会计核算中心的财务人员与原单位脱离人事、组织、工资关系,摆脱了因经济关系对会计监督职能的制约,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会计人员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从而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真实、合法、完整,更好地行使会计监督职能,使资金从拨出到使用的全过程置于会计监督之中。
2.强化了财务资金的统一管理和调度。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后,取消了各单位、各部门在银行开设的账户,使分散在单位或部门的财务资金全部集中到会计核算中心的统一账户上,达到科学安排、统一调控、监督使用的目的,有利于财政部门对财政资金的统一调度和管理,增强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3.增强了预算约束力,有利于遏制腐败。会计集中核算要求各单位、各部门按年度预算编制正常经费的分月用款计划,专项经费按一定的程序和规定,由政府采购中心统一办理,会计核算中心直接将专项资金划拨给供应商。由此实现了对各单位、各部门预算执行全过程的管理,会计核算过程由暗转明,各单位、各部门的收支都必须通过会计集中账户,在会计人员公开监督下进行,这样在一定程度减少了部分单位及其领导使用国家资金的随意性,从源头上遏制了腐败的产生。
二、会计集中核算制实施存在的问题
会计集中核算加强了国家财政资金的有效管理和监督,但是在其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相分离
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后,具体会计核算工作由核算中心的会计人员完成,而财务管理工作仍旧在原单位进行,从而使得一个单位的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相脱节。会计核算是财务管理的基础,二者的分离使得财务管理缺乏依据。另外,也有少部分单位领导对本单位财务支出接受会计核算中心的制约和监督,产生抵触情绪,有意放松甚至放弃财务管理。
2.开支标准与实际支出脱节
目前行政单位的费用开支标准比较混乱,有些是财政部门制定的,有些是上级部门制定的,还有些是本单位制定的,这就导致会计核算中心难以把握。如果对超出标准的开支只要各单位、各部门审核就报销,则违背了财务制度,不利于会计监督。因此,经常产生对某一支出项目预算单位请求支付而核算中心拒绝支付的矛盾。
3.会计核算中心缺乏必要的再监督机制
在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过程中,强调了核算中心对其财务单位的监督职能,却忽视了其本身也应受到相应的监督。一个会计核算中心可能要对十几家单位进行会计核算,由于业务繁重,无法做到深入单位实际进行审核,只能凭借手续完备的各种票据进行会计处理,会计核算中心的监督作用是否得到发挥无人进行再监督。另外,会计核算中心核算时的合法性、合理性也需要再监督。
4.内部控制和管理职能弱化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各单位、各部门只需设置一名报账员,不再设置其他会计相关岗位,缺少了不相容职务的互相监督,这就为报账员舞弊提供了机会,从而弱化了单位内部控制。另外,集中核算只是将记账、算账、报账等工作进行了集中,从资金的角度对单位业务进行管理,而对单位内部实物的管理工作则难以深入。在这一点上,本单位的财务人员更具备管理的条件,却连每天的库存现金余额和保险柜里的实际现金余额进行核对都难以做到。资金管理和实物管理的分离弱化了实物的管理职能。
三、完善会计集中核算制的建议
1.加深认识、转变观念
实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传统分散的会计核算制已经实行了几十年,单位的领导及其相关人员一下子不适应也可以理解。另外,由于实行集中核算后,各单位、各部门的收支受到严格控制,领导的权力也受到监督和限制,因此产生抵触情绪。为此,应广泛宣传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制的意义,使有关人员加深认识,转变观念,积极支持和配合会计集中核算工作的开展。
2.加强会计集中核算的内外监督
应不断完善会计核算中心的配套管理制度,健全会计核算中心的内部监督机制、责任追究制度、内部稽核制度、预算管理制度等,做到以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另外,作为一个独立的机构,核算中心的工作也离不开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的监督,各部门应根据法律法规的要求认真考核核算中心的工作,对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尽快解决,以促进核算中心的各种职能的不断完善。
3.建立统一的经费开支标准
财政、人事部门作为制定经费开支标准的执行部门,应在进行充分的调查论证的基础上根据物价指数、开展工作的实际需要和财政资金的供给可能,制定一套合适的经费开支标准。开支标准要切实可行,具有可操作性,同时要随着时间的推移,适时地进行调整。统一的经费开支标准使得会计核算中心和各单位审核票据时具有一致性,有利于会计核算中心和各单位、各部门对资金协调一致地管理。
4.正确处理单位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关系
目前,各单位、各部门的报账员所做的工作很有限,没有对单位的资金运动起至Ⅱ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的作用,其地位就是联系会计核算中心与具体发生经济业务单位的桥梁。报账会计的职能应向责任会计的职能进行转变,对本单位资金运动情况进行事前事中的管理,而不仅仅是事后的一种反映。只有责任会计才能把责任单位的经济责任具体而系统地反映出来,给会计核算中心的监督提供基础。
5.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内外监督,确保财产物资的安全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以后,不能因为行政事业单位没有了会计的相关核算资料,就放松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审计工作,而要更加加强。审计部门应抓住财政资金这条主线,围绕预算资金收缴、分配、拨付及使用的各个环节进行审计监督,定期对各单位、各部门的实际财产进行清查,保证账实相符。在审计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各单位、各部门财产物资的安全。在加强外部会计监督的同时,还应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建立和完善新模式下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合理界定不相容岗位和职务,建立相互的、全面的内部牵制制度和重要经济事项决策制度。改变现行简单的审批报账模式,赋予报账员相应的审核、监督权利,促使会计内部监督职能的有效发挥。
总之,会计集中核算制是财政管理体制的一项重大的改革,有利于国家对财政资金的统一调度和监督管理,有利于遏制腐败,其意义相当重大。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和相关人员要在思想上对其具有深刻的认识,积极配合会计集中核算制的开展。当然,在会计集中核算制发展过程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总结经验,与时俱进不断地完善,使之更加趋之合理。
参考文献:
[1]史海燕: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制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评价,2008(9)
[2]董晨:关于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制的思考[J],科技资讯,2007(10)
[3]张坤玲:试析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制的完善对策[J],中国总会计师,2009(8)
【关键词】网络会计 发展趋势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企业依靠互联网络平台进行商务贸易和集团控制管理已成为发展趋势,会计是经
济发展的产物,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网络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对会计工作而言是机遇和挑战。所谓网络会计,是指在互联网环境下对各种交易和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的会计活动。它是建立在互联网络环境基础上的会计信息系统,是当代电子商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实现财务与业务的协同远程报表、报账、查账、审计等远程处理,事中动态会计核算与在线财务管理,以及实现集团远程管理的重要工作和途径。本文通过比较传统会计职能与网络会计呈现的特点来展开分析,依靠互联网络平台发展起来的网络会计的发展趋势和变化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一、网络会计呈现出开放化、实时化和智能化的特征
网络会计依靠互联网络为平台,会计信息处理都要通过Internet密切结合起来,由于互联网体系使用的是开放式的TCP/IP协议,对基于互联网络的会计信息系统(ERP系统)来说,大量的数据可通过网络从企业内外有关系统直接采集,特别是企业外部的各个机构、部门可根据授权在线访问,通过INTERNET进入企业内部,直接调阅相关信息,因此,网络会计呈现出开放化的特点;其次,在网络环境下,发生交易的数据通过网络传递直接下载到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中,使得交易生成过程瞬间完成,会计信息处理所需的信息随时都可获得,实现了信息的搜集、输入、处理和提供的实时化,各种数据实现了在线管理,静态核算变为动态核算,财务管理也实现了动态的在线管理的新特征。另外,会计信息处理依靠互联网络平台的巨大便利,数据处理的全过程人工干预大大减少,客观上消除了传统会计方式下信息处理的诸多环节,完整的网络会计信息系统,不仅具有核算功能,而且具有控制功能和管理功能,呈现出会计信息处理的简捷化和智能化。
二、会计核算职能呈现出向管理职能方向的发展趋势
会计核算是会计工作的基本职能和前提工作,是传统会计重要的工作环节,传统的会计核算工作大都是事后或事中核算,会计工作主要是会计人员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核算手段,对经济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存储和检索,最后输出满足信息使用者需要的财务报告信息,在传统的会计工作中,由于受操作手段和工具的限制,经济业务数据的日常处理占用了会计人员绝大部分的工作时间和精力,致使会计参与预测、控制、决策和经营分析等方面的职能无法得到实际而有效的开展。而在网络经济环境下,会计核算所需要的信息由发生交易的数据通过网络传递直接下载到会计应用程序中,使得从原始单据到生成最终会计信息的过程瞬间就可以完成,这不同于传统的手工会计,也不同于计算机应用的简单模拟,会计信息的收集、处理、加工和披露都向电子化、网络化方向发展。网络会计从根本上改变了财务与业务互不对称的滞后现状,可以实现企业的资源配置与业务运作协调同步,有利于企业资源配置最优化。网络经济环境下的会计核算从客观上使广大会计人员从繁杂的、重复的日常会计事务中解脱出来,将其工作重点转移到参与预测、决策和经营分析等方面,使会计工作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在
经济管理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会计核算职能呈现出向管理职能方向的发展趋势。
三、会计核算使用的会计信息系统趋向管理型信息系统
传统的会计核算使用的会计信息系统大都只具有核算功能,功能单一,主要是简单的总账处理,生成的信息往往成为“信息孤岛”,数据不能实现共享和控制。在网络经济环境下会计核算职能所依靠的互联网络平台,将可实现核算型会计信息系统从低级向高级稳步发展,即从核算型过渡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ERP系统),由单机应用向计算机网络应用方向发展,使得财务、业务协同,财务与企业内相关部门实现了协同,通过网络化的集成管理,整合企业的财务资源,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会计核算使用的会计信息系统趋向管理型信息系统。
四、会计的监督职能趋向事前、事中监督
传统的会计由于把核算职能作为会计的最主要的前提和基础工作,而且往往是事后的核算工作,削弱了会计的事前、事中进行监督管理的职能。在网络经济环境下会计职能由核算型过渡到管理型会计的模式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为一体,使得财务会计在现有的以核算为主的基础上,增加了参与决策、实施适时控制和开展经济分析等内容,从而能够实现整个会计系统变成一个包括事前、事中、事后在内的全面核算和全过程管理的系统,会计的监督职能趋向事前、事中监督。
五、会计核算工作的模式趋向分布式处理
在传统会计核算职能模式下,由于没有实行网络互联,大多数情况下依靠计算机的单机工作,会计部门往往选定某些计算机完成某项工作,工作任务繁重且效率低下,会计核算的及时性往往受到影响。而在网络经济环境下,大量的数据通过网络从企业内外相关系统直接采集,企业外部的各个机构、部门可根据授权实现在线访问,共享有关信息,从而使一项复杂的会计工作可以划分为许多部分,进行具体的分工合作,由网络上不同的计算机同时分别处理,可以轻易地实现会计业务工作的分布式处理,提高了会计核算的及时性,会计核算工作的模式趋向分布式处理
六、网络会计核算的理论原则发生了变化
传统会计核算的原则发生了变化。首先,传统意义上的会计核算主体假设原则发生了变化,会计核算主体假设从空间上限定了会计工作的范围,传统会计主体是明确而稳定的,但在网络经济环境下会计的主体可以是一个虚拟的公司,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组织,没有确切的办公场所,使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处于相对模糊状态。会计核算主体假设原则只能是用相对会计主体,也就是网上存在的这个临时组织来代替传统会计主体假设。其次,持续经营假设原则在网络经济环境下也发生了变化,在传统会计中需要在一段时间内考虑财产估计和费用分配等问题而设立的,但在网络环境下,网络会计主体是一个临时性组织,进行的多是一次易,完成后即解散,使得持续经营假设自然受到冲击。再次,会计分期假设原则在网络经济环境下发生了变化,传统的会计分期假设是将信息加工时间划分为一个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衔接的期间,实现报表的连续性和规律性。而在网络经济环境下,由于依靠网络的平台,交易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在瞬间内可能会发生无数笔交易,信息量十分庞大,网络会计系统可以完全能够实时反映交易状况,而无需划分会计期间。另外,会计核算的权责发生制的原则也发生了变化,传统的会计核算主要是强调限定一定会计期间内发生的费用和收人要按照原则进行匹配,但在网络经济条件下发生了变化,在网络经济条件下,由于会计期间等同于交易期间,所以无跨期分摊收入和费用的同题,权责发生制就失去了其基础。综上所述会计核算的原则在网络经济环境下发生了变化。
七、网络会计信息面临更大的安全风险
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大多采用以企业内部自身建立的局域网络为平台的信息系统,考虑到企业信息数据的安全,大都没有开放链接互联网络,在网络会计环境下,会计信息数据的处理都要通过Internet密切结合起来,财务管理也要求必须通过互联网进行,而互联网体系使用的是开放式的TCP/IP协议,它以广播的形式进行传播,容易受到计算机病毒、黑客的攻击,商业信息易于搭截侦听、口令试探和窃取,给企业的会计信息等数据信息安全带来极大威胁,如遭破坏或泄密,将造成巨大的损失,显然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由于在网络工作原理、安全技术要求方面不同,不能适应网络会计环境下复杂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问题。会计信息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重要依据,不得随意泄漏、破坏和遗失,互联网环境下会计信息的安全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八、网络会计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和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网络会计不同于传统的会计管理模式,对会计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人员不但要具备扎实的会计实务能力,还必须熟悉相关的计算机知识、电子商务、法律、金融等知识,可以说网络会计对复合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网络会计对复合型人才的教育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经济条件下的会计教育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培养目标应当是培养能够熟练应用信息技术、具有坚实的会计专业理论和广博的相关知识且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拂闻:网络会计解析[J].商业研究,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