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计核算内控漏洞及应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电子商务;会计核算;影响;问题;建议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信息技术跨越式发展带动了世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目前为止,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大部分企业及消费者进行投资理财的习惯,为广大企业及消费者的生产与生活带来了较大的便利。与传统商务模式相比,电子商务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了诸多优势,受到了企业及广大消费者的青睐。电子商务在世界市场推进的过程中,给企业的会计核算也带来了较大的挑战,企业会计核算逐渐暴露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对传统的会计核算机制进行改革升级成为现代财会人员及企业管理者关注的焦点。
一、电子商务环境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电子商务对于会计信息反映、过程监督、参与经营决策的三大职能产生重大影响,推进了会计信息的电子化。电子商务带动了会计核算相关财会资料汇集在企业会计管理信息系统中并进行实时反映,信息化的会计资料提升了企业会计监督和经营决策的重要性,同时监督的形式也由传统模式变为现代化的远程、实时监督新模式。电子商务环境中的网络介质没有固定空间形态,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会计主体认定的难度,使收入费用与资产负债等会计要素失去了空间归属,最终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会计核算信息的可理解性。再次,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已经成为一种通用性的特定服务形式,面对复杂多变的世贸环境,现行财务报告缺少对衍生金融工具的揭示,加上其在知识资产与人力资产等信息的反映上存在诸多不足,最终导致现行的财务报告无法对会计信息进行全面真实的反映。
二、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核算暴露出的问题
(一)会计核算信息存在一定的失真性
电商环境下的会计核算过程会导致会计原始与记账凭证分离,进而给整个财会系统带来巨大的漏洞,给一些不法分子以可趁有机,使他们有机会对电子化的账簿、凭证及签名等进行篡改,进而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进而对会计核算、会计监督检查都带来了不利影响。
(二)电子商务环境下对应的会计制度严重缺失
电子商务环境下,电商企业内部往往存在着制度不规范、残缺不全的现象,比如财务收支审批制度、成本核算制度、稽核制度、财务清查制度等都有待进一步完善。再加上企业管理者的干预导致一些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受到较大的阻碍。另外,我国的大部分电子商务企业人员综合素质水平及管理水平较低,导致其无法对以上这些制度进行完善,很容易造成公司资产的流失、资源的浪费及管理上的混乱,也给外部监督带来了较大的阻碍。
三、电子商务环境下完善会计核算的相关建议
(一)完善网络会计信息核算相关法律法规
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国家相关部门应对与电商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使各项电子商务活动有法可依,提高网络会计信息的安全性;在管理上,电商企业应构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机制,保障网络财会系统的安全性;电商企业还应对财会工作者进行信息安全相关的宣传教育;在技术上,电商企业应在局域网上设置防火墙,以防止病毒及黑客对企业财会信息的不利影响;电商企业对财会软件进行及时更新完善,对相关信息进行整理,使企业的资金流、信息流、物流保持高度一致。
(二)对电商企业会计核算网络平台进行维护,对内控制度进行优化
第一,保障公司局域网的安全性,使企业的财会信息在公司局域网各部门之间进行安全、完整、及时地传输;第二,建设网络化的会计核算体系,不断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流程,增强企业内部运作的安全性,确保网络化财务管理及财务信息的安全性与高效性,最终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与经营效率;第三,对内控机制进行优化升级,为更好地进行会计核算工作打下基础;最后,提高企业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开放性,在保证财会信息完整、真实、安全的基础上,提高会计信息的共享性,提升会计核算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娜.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4(15):205-206
事业单位是可以为社会提供相关服务的国有单位,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质量与其管理水平有直接关系。明确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对加强会计核算、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有重要作用。文章分析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问题与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环境也更为复杂。当前,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影响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为了适应市场的发展要求和市场规律的调控,应该根据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具体工作展开研究性分析,提出解决措施。因此,讨论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货币作为会计核算的计量尺度,可以反映出会计主体的资金变化,核算发生与完成的经济活动,在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会计账务工作的总称。会计工作的重点在于合理安排组织会计核算形式,保证会计工作质量,改善工作效果,提高效率。编制正确合理的报表,满足应用会计信息人员的需求。
(一)会计核算和资产管理脱节
很多事业单位运用了“账实分开”的管理模式。就本单位拥有的资产而言,事业单位财务部门通过记账的方式进行核算;就实物而言,交给资产管理部门来管理,单位中账务和实物出现分离,这种核算管理模式存在一些漏洞。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流动是单位资产的构成部分,同时也是国有资产的构成部分,需要做好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进一步预防国有资产的损失。目前账务实物分离的管理模式扩大了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如果账务和实物之间出现偏差,如入账时间对不上、账务或实物遗漏等造成资产信息异步,国有资产规范管理也会出现偏差。
(二)会计基础和会计核算出现混乱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有两种制度——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现在很多事业单位运用收付实现制,有些单位在实际运行中两种制度是并存的,能够同时调控会计核算。多数事业单位不考虑成本的开支,收入与支出形成较大的误差。
(三)财务管理的职能被弱化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职能是监控财务管理行为、编制预决算、申请财务拨款、筹集资金等。事业单位实施会计集中核算,让部分单位更加依赖核算中心,然而却淡化了监管职能,造成实际工作中的会计核算脱节,或者出现账务和实物不符、资产不清的情况。
(四)相关会计制度不完善
会计内控制度的不完善会影响到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制约着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在传统工作模式的影响下,忽视了会计内控制度的重要性,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更加混乱,甚至此方面的工作只是流于形式。会计监督检查机制的不完善也是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的重大弊端,直接影响到会计核算工作的正常进行。因为工作协调机制的不完善,事业单位对会计核算的监督作用发挥不完全,并没有达到预期的实施效果。某些部门不能及时检查各项制度的具体执行情况,也未形成监督意识,对部分违规违纪问题的惩治力度不够,因此,部分会计问题悬而未决。某些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延伸出财务犯罪等问题。
(五)会计人员素质有待改善
会计人员的素质问题也会引发一系列会计核算问题。就事业单位而言,会计核算应该由专业知识和经验丰富、综合素质高的人才来担任。但多数事业单位中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与综合素质偏低,会计工作及问题处理中很难发挥出会计核算应有的作用,直接影响了会计核算的效率。除此之外,部分会计人员经常出现擅离职守、私用职权,甚至从事违法犯罪活动,单位中的会计信息精确性会受到很大的影响,造成不良社会风气,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问题的相应解决措施
(一)协调会计核算与资产管理
在事业单位的管理中,财务管理部门与资产管理部门应该充分交流合作,实现国有资产的统一性管理,促进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能够发挥出应有作用。在日常管理中,财务部门必须做好财务登记和财务核对工作,保证财务部门资产入账时间,让账务和实物能够一一对应。会计和资产管理部门必须核实财务,明细账目分类,清查资产,不定期地对本单位内的资产进行检查核对,保证事业单位中资产资金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二)强化会计的检查监督
应该在事业单位中设立相应的财务监督与管理部门,提升会计的检查监督力度,进一步管控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此外,会计部门也可以监督监管部门,实现互相监督,减少问题出现的次数,降低出现问题的频率。如果两个部门均做好监督管理工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人为错误造成的财务事故,可以促进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顺利进行。两大部门合力监督管理,可以排除工作中遇到的部分问题。
(三)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完善会计基础工作
事业单位的发展也应该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事业单位使用收付实现制进行核算工作,多数事业单位中还并存着权责发生制,说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要根据不同工作性质要求和不同时间,实施最合适的会计核算制度。若想提高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准确度,应该从基层开始。第一,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丰富其专业知识,提升其职业素养,可以利用教育培训、合理的奖惩制度等方式提升会计人员工作激情和专业技能,进一步端正工作态度,规范会计核算工作。第二,建立起基础工作管理体制机制,安排专人进行监督,保证财务基础工作正常进行。事业单位在人员聘请、考核、升职时,均应该根据不同岗位建立适应的制度以约束在岗人员的权限及范围,确保相关人员保质保量的完成工作。
(四)重视事业单位会计内控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质量会受到单位内控制度的影响,可能会造成数据失真。为了提高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精确性,可以利用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来改善会计核算效果。第一,事业单位应该明确内控制度对会计工作的重要性及影响,才能制定出符合工作要求、单位需要的制度。第二,根据不同的工作程序建立对应的工作制度,融合工作人员技能成熟程度、工作性质及工作分布等编制科学的管理制度。第三,事业单位中的组织部门之间应该充分交流合作,彼此帮助,制定出合理的、详细的条例制度,不能随意改动。第四,按照事业单位中部门、组织的具体情况,编制行之有效的内控制度,确保主体一致的情况下不影响各部门财务状况,严格执行所编制的制度,促使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更加规范化、合理化。第五,各个部门应该主动增强自身的应变能力,确保能够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情况下解决实际问题。
三、结语
会计核算对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可以促进会计核算本身的健全完善。在具体工作中,事业单位应强化会计检查监督,做好会计基础工作,进一步完善行业专业准入规范,提高会计信息的精确性和可靠性,促进事业单位在市场经济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晓梅.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中国市场,2016(04).
[2]陈亚平,马盈慧,王彦.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中国商论,2015(34).
关键词:内控测试;跨国企业;精细化管理
内控测试作为审计的一项手段及程序,决定着审计的方向以及由此产生的审计风险。内控测试评价高的企业,审计风险就小,反之则大。企业内控管理的完善与否之所以能决定审计风险,是因为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能为审计工作提供较为真实、完整、有效的财务数据,从而提高审计结论的准确性,降低审计的风险。税务部门对跨国企业实施的税收管理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基于企业提供的财务数据之上。因此,企业内控制度的完善与否也同样决定着税务部门税收管理的风险,影响着税收管理的质量与效果。因此,将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评价纳入跨国企业税收管理体系很有探讨意义。
一、 企业内控对跨国企业税收管理的重要性
1、内部控制是一种自我检查、自我约束的机制,由一系列程序和制度组成, 其目的是控制组织行为中可能发生的意外或者纰漏,保证组织的正常有序运行。①
2、从会计的角度来讲,内控制度直接影响会计信息。会计信息是整个经济信息的基础性信息,其准备程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他经济信息的质量;由单位内部会计部门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准确、有效,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其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健全程序。这是因为内控制度从两个方面影响会计信息,一是基础经济数据。会计核算的数据基础是企业经济活动的各环节在流程运作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经济数据。比如,企业因生产经营所需采购原材料到入库到生产领用到制成产成品,由此在各环节产生的费用及成本等都将形成会计核算的基础数据。如果这些基础数据不完整或出现差错,那么将直接影响财务核算的准确性。二是内控的流程设计。内部流程设计的科学性规范性也将影响会计核算的准确性。比如在经济活动中,如果企业物流部只将需开具发票的产品出库信息传递到财务部门,财务部门被动接受信息,那么这样单向设计的内控流程将使物流部的信息无法真实地传送到财务部门,从而使财务数据失真,进而产生纳税风险。
3、从税收管理的角度来讲,跨国企业税收管理不能脱离企业内控制度
(1)跨国企业税收管理的基础是企业的内控制度。
跨国企业的税收管理必须依托企业的财务数据,包括财务报表、纳税申报表等等,而财务数据的可靠性取决于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又是建立在完善的内控制度基础之上。其中的关系可简单用下图表示:
内控制度会计信息财务数据跨国企业税收管理
(2)重视内控测试是税收精细化管理的需要
跨国企业的精细化管理首先要对企业有一个全面了解,这不仅包括企业的纳税申报信息、生产经营信息、经营决策信息等各种表面信息,还应对企业的内部管理有更深层次的了解。跨国企业往往具有经营多样、业务复杂、涉税事务繁多等特点,仅仅依靠常规管理难以解决深层次问题。同时跨国企业经营规模相对较大,在企业管理上有一定的内控制度,相对于一些起步较晚、管理薄弱的内资企业,有条件对其内控制度作全面了解和测试。只有对其内部管理作进一步的分析研究,才能真正深入到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中,才能发现其存在的内控漏洞以及有可能导致的税收风险。
为纳税人提供综合、个性化、深层次的税收服务也是税收精细化管理的一个方面。而内控测试一方面是对跨国企业内控制度的一个了解和测试过程,同时能帮助企业发现内控管理上的漏洞,改进在履行纳税义务方面的缺陷,从而提高企业的税法遵从度。而且在这种税企互动的过程中,能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信任与尊重,最终促使逐步形成融洽、协调的征纳关系。
二、 运用内控测试提升跨国企业管理水平
1、纳税信用等级评定中增加内控测试项目
2003年实行的《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管理实行办法》适用于依据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应当办理税务等级的各类纳税人。具体指标有税务登记、纳税申报、账簿凭证管理、税款缴纳、违反税收法律、行政法规行为处理等5个方面,按评定内容分指标积分,设置ABCD四级。
由于跨国企业财务管理水平较好,因此只要未被查出有违反税收法律、行政法规行为,大多数企业都能轻易获得A级级别。但依据对部分A级纳税人的审计情况来看,虽然他们都按期申报,且申报填写正确,无欠税情况,而且税收贡献在行业中也较高,但其中仍不乏有企业在内控方面出现严重漏洞,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以致产生税收风险。
审计或税务稽查都只是事后手段,不可能对跨国企业的事前及事中实施有效管理。因此,实施对跨国企业的精细化管理,有必要在纳税信用等级评定中对企业增加内控测试,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完善纳税信用等级制度,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纳税遵从度。
2、 通过询问及现场的遵行性测试来实施对企业内控的测试
首先,可向纳税人发出《会计制度和内部控制问卷调查表》,初步了解并分析评价纳税人会计制度和内控的有效性、完整性、准确性。
其次,到现场对纳税人会计制度和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和有效性进行测试。因为即使是制定了完善的内控制度,也换药经过测试才能知晓其执行情况。有许多单位虽然已充分认识到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性,但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导致会计信息失真、财务收支管理混乱。进来频频曝光的上市公司违规担保和关联交易等非正常占用资金未纳入会计核算等问题,也表明一些企业花大量精力建立的内控制度,很多时候只是摆摆“花架子”。
内控的遵行性测试主要围绕纳税人下属的基本业务循环展开:
销售和收款循环、购买或取得循环;生产循环;薪资循环;理财循环;纳税申报循环。
实施遵行性测试程序,一般应采用属性抽样方法进行测试。具体办法包括根据企业的经营环节或重要业务划分成若干项目,确定该项目流程中可能发生错误或舞弊事件的各控制点,然后再各控制点上形成的凭证表单中抽取适当数量的样本,加以复核、比较和计算,同时审核是否存在内控的轨迹(如:签字,顺序编号,复核调整表等等)。
3、 结合对纳税人会计制度和内控的总体评价划分纳税人等级
在完成上述步骤后,应集合对纳税人会计制度与内控分析、测试的结果对纳税人财务数据的可信程度进行评价,分以下三种类型:
高依赖程度。系指明具有健全的会计制度及内控,并且均能发挥作用,经济业务的会计记录发生差错的可能性较小。
中信赖程度。系指内控较为良好,但存在一定的不当之处或缺陷,有可能影响会计记录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低信赖程度。系指重要的会计制度及内控明显无效,大部分会计记录失控,各项资料和数据经常出现差错,从而对其会计制度及内控难以依赖和利用。
只有对于高信赖程度的内控评价,才可作为A级纳税人的评定标准。(作者单位:无锡市国家税务局)
参考文献:
[1]国家税务总局《涉外税务审计规程》国税函[1999]503号
[2]国家税务总局《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管理实行办法》国税发〔2003〕92号
[3]张川、沈红波、高新梓《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审计师评价与企业绩效》,《审计研究》 2009年第6期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稽核;探讨
一、内部稽核的内容
内部稽核制度不同于审计制度,内部稽核是会计机构内部的一种工作制度,是对日常会计核算工作中出现的疏忽、错误等及时加以纠正或制止,能有效地防止差错和舞弊,可以说与会计核算工作的全过程是同步进行,属于事前或事中控制;审计是单位在会计机构之外另行设置的内部审计机构或者单位之外的审计部门对单位的财务会计工作进行的更高层次再监督,属于事后控制。
狭义的内部稽核主要审核会计核算、会计基础工作及财务收支数据的合规性与合理性。广义上的内部稽核不仅包括狭义稽核的内容,还包括对单位预算管理工作的审核和有关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的稽核。可见,通过内部稽核可以使单位内部财务会计控制系统的有效性得到检验。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稽核存在的主要问题
1.岗位设置不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由会计核算中心对行政事业单位集中办理核算业务,会计核算中心是融会计核算、监督、管理和服务于一体的较大型的会计专业机构。由于现阶段会计核算中心人员配置与实际工作量的不对称,人少工作量大,工作重心基本都放在会计核算上,没有建立完善的内部稽核制度,没有设置专职的稽核岗位和稽核人员,多采用不定期地集中一部分业务骨干抽查式地稽核,或者聘请中介机构进行稽核。这种不定期地、抽查式地内部稽核存在稽核面小、稽核内容少、稽核结果相对滞后的问题,时效性差,将事前或事中控制变成了事后控制,达不到有效防范风险以及内部稽核的目的。
2.稽核方式不适当。目前内部稽核工作仍是按照传统的账项稽核方式开展,主要通过现场稽核的方式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进行审核,传统的稽核方式不能对内部控制机制和预算管理过程进行有效地监督。由于稽核方式的不适当,会使稽核人员因稽核面太广,稽核内容太多,资料查阅量太大而无从下手,进而影响到稽核结果的准确性。
3.稽核目标不明确。内部稽核工作大体可以划分为合规性稽核、风险性稽核和经济责任稽核,但实际工作中并没有针对内部稽核的工作内容而制定相应的稽核目标,因其明显的随意性,而导致内部稽核工作重点不突出,目标不明确,无法从整体上给予全面的稽核评价,也难以提出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意见。
4.责任不明确,赏罚不分明。由于目前内部稽核工作没有很好地得到落实,对因主观原因造成失误的责任人或因客观原因造成失误但未及时报告者,均未进行严格惩罚,由于赏罚不明,会使会计工作质量受到影响。
三、改进内部稽核工作的几项措施
1.加强稽核队伍建设,整合人力资源。单位领导部门应充分认识到内部稽核工作的重要性,应建立、健全严格的内控制度,不能仅仅依靠审计部门对会计的外部监督作用,更要加强稽核的内部监督作用。实行会计核算、会计稽核工作相分离,要根据实际业务量配备适当的会计人员,把业务基础扎实、政策水平高、工作能力强、责任心强的会计人员安排到内部稽核岗位上来,明确具体分工,界定岗位职责,完善内部稽核工作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内部稽核工作细则,明确内部稽核的范围、内容和目标。内部稽核工作应有单位领导分管,将制度、人员配备落到实处,使内部稽核工作成为常规工作的一部分,及时发现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单位财务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降低财务会计工作风险,保证单位业务安全稳定地发展。
2.转变稽核观念。在对会计核算、会计基础工作及财务收支数据的合规性与合理性进行稽核的同时,结合现阶段对财务管理的要求,与时俱进,将稽核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对预算管理工作的审核及对有关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的稽核中来,以增强单位的财务管理意识和内控责任。
3.确立适当的稽核方式。建议改变传统的稽核方式,建立内部稽核工作网络,实现现场稽核和非现场稽核相互补充的工作模式。完善非现场稽核,可通过局域网将内部稽核工作网络与会计核算网络建立连接,利用计算机技术对会计核算现有的电子数据采集到内部稽核网络中进行加工、处理、分析。例如:在内部稽核网络中设置稽核模块,将会计报表数据相应地导出到稽核模块中,通过自动稽核,显示数据不合理的情况,根据异常数据进一步收集账簿及凭证中相关的数据资料,逐层稽查分析发现风险点。通过先进技术手段和现场稽核相互支持和补充,建立完善的稽核预警机制,发现偏差和错误及时予以纠正,提高现场稽核的针对性。
4.明确稽核目标。根据内部稽核的工作内容而制定相应的稽核目标,突出内部稽核工作重点。
(1)为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应重点审核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或财务收支是否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规定;审核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及相关会计资料的内容是否合法、真实、准确、完整,审核账证、账账、账表的相关数据是否相符等。
(2)为确保单位部门预算管理工作。应重点审核各项预算指标项目是否齐全,编制依据是否可靠,编制方法是否正确,有关计算是否准确。审核单位预算执行过程中是否按进度对用款额度进行申请,部门预算的实际执行是否具有应有的约束力和严肃性,是否存在超预算、超范围支出的情况,各单位的费用支出,是否在预算范围内列支,各项费用的列支是否按照规定办理;审核是否存在串用指标支付的情况,如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的指标串用,或基本支出中人员支出和日常公用支出的指标串用;是否存在超过采购期限项目支出仍不实施的情况。审核是否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了分析反馈,特别是项目支出的执行率情况。
(3)为加强对单位内部控制情况的监督,增强单位负责人的风险意识及内控责任。应重点审核单位是否建立健全了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明确岗位职责及分工,是否实行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轮岗制度;是否建立健全集体研究、专家论证和技术咨询相结合的议事决策机制,重大经济事项的内部决策,是否由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
(4)为确保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应重点审核各单位是否建立健全了国有资产使用管理制度,包括资产购置审批制度、资产采购制度、资产入库登记制度、资产保管清查制度、资产领用交回制度、资产处置和报废审批制度等;审核财产物资的采购、验收、记账岗位是否分设;审核各项财产物资的增减变动是否及时登记入账,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部门是否建立固定资产台账,保持完整的固定资产动态记录;审核各项财产物资的结存情况,确定帐实是否相符;审核单位固定资产的清查情况,是否登记造册、建立卡片、粘贴标签,是否提供年度固定资产清查并报会计核算中心备案的清查记录;审核单位是否有用国有资产对外担保、出租、出借的现象。通过对各单位资产管理的稽核,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对单位资产实行动态管理,并定期或不定期地实地稽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5)加强对往来款项的稽核,规避财务风险。应重点审核是否将收入和支出挂入往来款项核算,单位应当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 制度,以确保各项收入应收尽收,及时入账,严禁在往来账中核算收入和支出。审核年末是否对往来款项进行了清理,对于挂账3年以上的款项是否查明了原因,有无呆账坏账未处理现象。审核是否建立了财务人员轮岗应对未了事项及挂账的往来款项列明清单并进行说明的移交制度。
(6)加强财政票据的稽核,防止隐瞒藏匿票据进行贪污及挪用公款的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应重点审核单位是否建立健全了票据管理制度,财政票据的申领、启用、核销、销毁是否履行了规定的手续。审核单位是否按照规定设置了票据专管员岗位,是否建立了票据台账,做好了票据的保管和序时登记工作。审核票据的领用、保管、填开、收款和审核是否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审核对于现金收款业务,是否实行开票人和收款人岗位分离,票款是否及时入账。审核是否按收款性质和内容正确使用财政票据,例如:收取普通生学杂费应使用“行政事业性收费统一票据”、收取捐赠收入应使用“接受社会捐赠专用收据”、收取的代收代付性质的款项应使用“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往来结算票据”、收取赔偿款等应使用“其他非税收入通用票据”、收到场地租金、房租等经营服务性收费应开具税务发票,杜绝乱开串开票据现象;审核票据是否填写规范,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字迹清楚、要素齐全;审核已开完的票据是否及时进行了核销,票据存根是否妥善保管;审核未使用完的票据,年度终了,是否进行了核销处理。
5.根据稽核报告,纠正偏差,堵塞漏洞,赏罚分明。内部稽核的目的是查错防弊,稽核报告用于被稽核单位整改提高,对于共性问题,应通过完善制度堵塞漏洞,对于个性问题应纳入考核评价,并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出现偏差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纠正,认真总结分析,让稽核评价在会计内部管理工作中发挥有效的作用。
总之,行政事业单位应通过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稽核机制,提高会计工作质量,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提高行政事业单位防范风险的快速反应能力,强化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准确性以及预算执行的严肃性,并逐步完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建立“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时期 商业银行 会计风险 控制策略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面对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让快速发展中的商业银行不得不重视内控的重要性。多元化的市场元素,让商业银行面临会计核算、票据结算、财务评估等多方面的会计风险。对此,进一步强化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即是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需求,也是适应新环境的必然选择。
一、现阶段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原因
(一)会计核算风险
会计核算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作,精心组织会计核算是商业银行会计的主要职责。对此,诱发商业银行会计核算风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会计决算风险,也有财务评估风险(具体如图1所示)。
会计基础工作风险。由于会计核算控制不到位,出现核算方法不科学、程序不规范等问题,进而导致会计工作失真,弱化了相关工作的职能;
会计决算风险。“趋利性”是商业银行的天性。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商业银行通过各种手段,实现“利益”获取的最大化。如,财务报告失真,与实际情况不符;不按规定的变相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指标。
财务评估风险。在很多情况下,商业银行对客户财务报告的评估工作落实不到位,表现出“高评估、低认识”,进而导致银行出现潜在风险。
(二)票据结算风险
现阶段,人们的经济活动日益频繁,支付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逐步形成的票据结算体系就是演变中作为直接的表现。那么,新时期票据结算的风险主要有哪些呢?笔者看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金融诈骗风险。多元化的金融环境,滋生了金融诈骗,利用银行汇票诈骗的现象屡见不鲜,而这对商业银行的会计控制带来了巨大的风险;信用卡透支风。当前,一些商业银行在信用卡管理制度方面仍存在不足,这就为不法分子的恶意透支等行为创造了条件;票据识别风险。票据造假是导致票据结算风险的重要因素。由于银行票据识别水平不足、技术欠缺,进而导致假票无法准确识别的风险;人员职业操守及操作风险。很多情况下,银行人员由于职业道德缺失,出现审核不严、无理退票等问题,进而对银行造成经济或信誉上的损失。
(三)会计内控风险
近年来,银行会计风险问题屡见不鲜,这给我们强化会计内控工作提出了新的警惕。现阶段,一些商业银行在财务制度建设方面,仍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无论是会计岗位设置,还是岗位监督,都存在设置不合理、监督不到位的问题。于是乎,银行内部出现贪污挪用、违规违纪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此外,银行工作人员违规操作、擅自主张等行为,让银行面临巨大的行为风险。
二、新时期强化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策略
在新的历史时期,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表现形式是多样化的,如何强化商业银行会计风险控制,在于有针对性的提出应对措施,建立完善的会计规范体系、完善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全方位的强化商业银行会计风险控制,确保商业银行又好又快发展。
(一)建立完善的会计规范体系,提高商业银行的会计控制力度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商业银行所面临的的市场环境日益复杂。这就强调,商业银行建立并完善会计规范体系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具体如图2所示,是商业银行会计规范体系的内容。
从图2可知,商业银行会计体系的建立,不仅需要构建完善的内控制度,而且需要进一步强化职业道德在其中的重要性,逐步形成制度与道德双重约束下会计风险控制。此外,面对多元化的市场环境,相关会计人员也应提高相应的职业素养与法律观念,规范操作行为。
(二)完善风险管理文化建设,构建长效的会计风险管理
安全性是商业银行追求趋利性的首要前提。所以,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形成,在于如何构建长效的会计风险管理,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毋容置疑,内控制度的不完善性,是导致商业银行违法违规的重要因素,也是会计风险的万源之首。新的历史时期,商业银行间的竞争日益加剧,而银行保持严谨的作风、诚信的风貌,也是一种核心竞争力的元素。此外,及时对内控制度存在的不足或漏洞进行优化,对存在的不良行为及时纠正。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提高商业银行会计风险控制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说,会计风险管理的长效性,在于风险管理文化的建设,并逐步渗透至各个方面,形成有形的、无形的会计风险管理效力。
(三)健全会计风险预警体系,提高会计风险防范水平
健全完善风险预警体系,不仅是强化会计风险管理的需求,也是新时期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需求。完善的会计风险预警体系,为商业银行防范会计风险提供了有力保障。此外,商业银行要重视好会计工作,狠抓落实会计关,无论是专项检查,还是定期抽查,都需要落实到位,做好总结与评价,切勿流于形式,从本质上提高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控制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控制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工作,不仅需要商业银行内控建设的不断落实,也需要风险控制文化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为商业银行会计风险控制构建全方位的防范体系,形成长效的风险管理效力,推动商业银行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内部会计控制 风险防范 岗位责任制 交叉控制
近年来,商业银行竞争日趋激烈,出现揽存难、放贷难的局面,一些部门基于先发展后规范的指导思想,局部乱拉存款,乱用会计科目,随意处理会计账务的情况时有发生,使会计控制和财务监督处于失控状态。强化会计内部控制,是防范金融风险最有效的途径,是商业银行安全、有序运作的前提和基础。
一、商业银行内控系统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商业银行内控系统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控系统建立一般有以下程序:
1.梳理工作流程,建立岗位责任制。对于一些不相容的岗位,必须实行岗位分离,岗位责任制,各司其责,各负其责,分工协作,互相监督。
2.理出重点岗位,实施重点监控。
3.建立授权控制。
4.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监督体系。
5.建立文件记录控制。对要求进行内部控制的各个环节和措施,要形成文字材料,有章可查。
6.建立内控监督机构,加强内控队伍建设。内控监督机构对每个岗位、每个部门和各项业务实施全面监督反馈制度,实现与行政管理交叉控制。
7.建立处罚标准,在同一支行内实行统一标准。
8.建立科技监控系统。
(二)存在的问题
1.会计内控制度执行不严,贯彻落实流于形式
尽管我国银行业在过去几十年的业务经营中,建立了一系列相对完善、行之有效的内控制度,但却不能落到实处,形同虚设,弱化了业务操作过程的系统性、严密性和完整性。
2.内控机制不健全,缺乏动态的调整、充实过程
对商业银行来讲,要建成真正的、具有国际水平的、规范化的商业银行,必须随着其业务的日新月异,建立与之相配套的严密、系统、规范、有效的内控制度。
3.相互制约机制不健全
包括会计专业内部各个岗位、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制约,也包括上下级之间的相互制约。但在实际工作中相互制约不能完全落实,一些重要职责和岗位没有严格分离。其原因主要是:职能监督部门的地位不超脱,不能独立行使监督职能,难于进行超前监督。
4.检查辅导走形式,监督不力
会计检查部门应对会计部门处理的各项业务的合规性、正确性、及时性进行监督检查。
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入发展和科技进步,原有建立在手工操作基础上的管理办法已不能适应会计电算化的要求,形成管理上的漏洞。此外,国际业务、中间业务、电话银行、客户终端、网上银行、综合业务系统等先进的银行服务方式,对银行会计风险防范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如何强化会计内部控制
(一)强化金融风险防范意识,树立内控优先观念
首先各级领导必须增强内控优先意识。目前银行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存款成为评价基层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之一,所以必须将其列为领导干部的业绩考核项目,或实行内控管理达标制,促使各级领导重视强化内控制度,有效防范案件的发生。其次,加强职工再教育,提高全体会计人员对内控的认识。
(二)加强账务控制
进行会计核算必须有一系列以会计法为核心的专门方法和规范,包括填制和审核凭证、设置会计科目、登记账簿等,它是银行会计控制系统的基础,强化会计内部控制首先就要加强账务管理。会计人员进行账务记载,必须是凭经严格审定的有效会计凭证,除此以外不能接受任何指令。各项会计核算必须经过复核,账务核对应适时进行,要保证账账、账款、账实、账表、账据、内外账核对相符,加强账务核对工作。
(三)设置科学的操作规程
根据规范、实用、安全、有效的原则,设置标准化操作规程,涵盖会计业务处理的全过程,实行上岗对下岗负责,下岗对上岗监督的运行机制。操作规程要根据银行经营管理情况,不断地补充调整。特别是每推出一项新业务时,应根据及时性原则,尽可能在新业务推出之前建立健全新业务的各项操作规程,使新业务开展时就有章可循,以减少开展新业务的风险。
(四)建立严密的分级授权制度
对会计财务处理必须实行岗位分工,各岗位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后道工序制约前道工序,后台制约前台。各种业务必须交由不同的人完成,不兼容的岗位一定要分离管理。对各个程序及岗位,合理地授予相应的处理业务的责任和权力,对重要会计事项如错账冲正、开销账户、调整积数、大额付现等必须坚持授权审批,形成分工明确、权责对等的严密的风险防范体系。
(五)加强重要物品、重要岗位控制
印章、凭证、库款、密押等是银行业务经营过程中的重要物品,掌握这类物品的人员及会计主管处于重要岗位,为防范风险,必须加强对重要物品及重要岗位人员的管理,重要物品章、证、押必须分开保管,相互制约;领用、交接手续必须严密,防止各环节出现漏洞;重点岗位人员实行定期轮换,平行交接。
(六)构建会计电算化安全控制体系
明确分工和职权分离是进行内部控制的基本手段。坚持科技部门和操作应用部门职责分离;程序员、操作员、系统管理员职责分离;严禁程序员单独接触系统;严禁系统设计、软件开发人员介入实际会计业务操作。系统的设计开发是计算机控制的关键,软件系统越完善,控制越有效。在计算机处理业务过程中,最容易出错和作弊的环节是数据输入。因此必须加强输入控制,输出控制是对系统的输出结果进行控制,应采取双备份、异地存放、严禁任何人修改等控制办法。
(七)强化内部检查系统
监督检查是落实各项规章制度的重要手段,是强化会计内部控制,防范经济犯罪的有效措施。必须建立财会、稽核、纪检、监察等紧密型一体化监督管理组织体系,相互协调、紧密配合,形成监督的整体合力,加大检查力度,彻底扭转有章不循、违规操作现象。
(八)提高内控人员素质
(一)会计核算风险
会计核算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作,精心组织会计核算是商业银行会计的主要职责。对此,诱发商业银行会计核算风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会计决算风险,也有财务评估风险。图1:商业银行会计核算风险会计基础工作风险。由于会计核算控制不到位,出现核算方法不科学、程序不规范等问题,进而导致会计工作失真,弱化了相关工作的职能;会计决算风险。“趋利性”是商业银行的天性。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商业银行通过各种手段,实现“利益”获取的最大化。如,财务报告失真,与实际情况不符;不按规定的变相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指标。财务评估风险。在很多情况下,商业银行对客户财务报告的评估工作落实不到位,表现出“高评估、低认识”,进而导致银行出现潜在风险。
(二)票据结算风险
现阶段,人们的经济活动日益频繁,支付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逐步形成的票据结算体系就是演变中作为直接的表现。那么,新时期票据结算的风险主要有哪些呢?笔者看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金融诈骗风险。多元化的金融环境,滋生了金融诈骗,利用银行汇票诈骗的现象屡见不鲜,而这对商业银行的会计控制带来了巨大的风险;信用卡透支风。当前,一些商业银行在信用卡管理制度方面仍存在不足,这就为不法分子的恶意透支等行为创造了条件;票据识别风险。票据造假是导致票据结算风险的重要因素。由于银行票据识别水平不足、技术欠缺,进而导致假票无法准确识别的风险;人员职业操守及操作风险。很多情况下,银行人员由于职业道德缺失,出现审核不严、无理退票等问题,进而对银行造成经济或信誉上的损失。
(三)会计内控风险
近年来,银行会计风险问题屡见不鲜,这给我们强化会计内控工作提出了新的警惕。现阶段,一些商业银行在财务制度建设方面,仍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无论是会计岗位设置,还是岗位监督,都存在设置不合理、监督不到位的问题。于是乎,银行内部出现贪污挪用、违规违纪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此外,银行工作人员违规操作、擅自主张等行为,让银行面临巨大的行为风险。
二、新时期强化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策略
在新的历史时期,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表现形式是多样化的,如何强化商业银行会计风险控制,在于有针对性的提出应对措施,建立完善的会计规范体系、完善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全方位的强化商业银行会计风险控制,确保商业银行又好又快发展。
(一)建立完善的会计规范体系
提高商业银行的会计控制力度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商业银行所面临的的市场环境日益复杂。这就强调,商业银行建立并完善会计规范体系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具体如图2所示,是商业银行会计规范体系的内容。商业银行会计体系的建立,不仅需要构建完善的内控制度,而且需要进一步强化职业道德在其中的重要性,逐步形成制度与道德双重约束下会计风险控制。此外,面对多元化的市场环境,相关会计人员也应提高相应的职业素养与法律观念,规范操作行为。
(二)完善风险管理文化建设
构建长效的会计风险管理安全性是商业银行追求趋利性的首要前提。所以,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形成,在于如何构建长效的会计风险管理,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毋容置疑,内控制度的不完善性,是导致商业银行违法违规的重要因素,也是会计风险的万源之首。新的历史时期,商业银行间的竞争日益加剧,而银行保持严谨的作风、诚信的风貌,也是一种核心竞争力的元素。此外,及时对内控制度存在的不足或漏洞进行优化,对存在的不良行为及时纠正。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提高商业银行会计风险控制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说,会计风险管理的长效性,在于风险管理文化的建设,并逐步渗透至各个方面,形成有形的、无形的会计风险管理效力。
(三)健全会计风险预警体系
提高会计风险防范水平健全完善风险预警体系,不仅是强化会计风险管理的需求,也是新时期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需求。完善的会计风险预警体系,为商业银行防范会计风险提供了有力保障。此外,商业银行要重视好会计工作,狠抓落实会计关,无论是专项检查,还是定期抽查,都需要落实到位,做好总结与评价,切勿流于形式,从本质上提高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控制力。
三、结束语
关键词:企业,会计,信息化,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 C29文献标识码: A
前言:会计信息化是指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依托,以会计信息系统为平台,并借助网络技术、数据分析技术等技术对会计信息进行统计、分析、核算、管理的一种方式。会计信息化在大大提高了企业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等工作效率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其中,会计信息化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和控制风险尤为引人关注。会计信息化的广泛应用,使得企业内部控制的范围、重点以及方式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传统的内部控制方式在信息化背景下存在着很多问题和漏洞。近些年来,为了应对会计信息化带来的风险,我国先后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对信息化背景下的企业内部控制提出了一些规范性要求。企业一定要以此为依据,对会计信息化给内部控制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并结合自身实际加强内部控制建设。
一、会计信息化给企业内部控制带来的影响
1.增加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内容
随着会计信息化在企业中的应用,企业的管理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增加了很多新的管理环节。除了传统的手工会计管理外,企业还新增加了采购管理、销售管理、存货管理等很多新的环节,这些环节也相应的增加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内容。另外,会计信息化的应用也使得企业的部门组织架构发生了新的变化,企业要新增会计信息系统管理的部门和岗位,组织架构的变化也会给企业的内部 控制带 来 新的内容。
2.转移了企业内部控制的重点
会计信息化在企业中的应用也使得企业内部控制的重点发生了转移。在会计信息化应用之前,企业的会计核算以及财务管理等工作都是由财会人员手工完成的。会计信息化应用之后,企业的会计记账、会计核算、财务信息搜集、统计、分析、报表制作等都由会计信息系统代替完成,在这种背景下,企业内部控制的重点由以往对会计账簿的审核以及财务人员的控制转向了对会计财务数据的审查、对财务信息的输出控制,以及对信息系统和程序的控制等。
3.丰富了企业内部控制的环境
会计信息化的应用使得企业内部控制的环境更加复杂。以往企业的会计工作都是由人工来完成,企业内部控制可以通过对人的控制来实现,内部控制的环境比较简单。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企业财务会计工作依赖于计算机信息系统和网络平台,而计算机系统的复杂性和网络平台的可共享性和开放性使得企业的财务会计数据有泄露和损毁的危险。在这种背景下,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就显得更加丰富。
4.对企业内部控制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会计信息化的应用使得内部控制的内容、重点和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对企业内部控制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的内部控制人员不仅仅要熟悉财务会计方面的知识,还要熟练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从而能够很好的完成会计信息化背景下的内部控制。例如,某些企业的会计信息化的应用非常成熟,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基本已经完全脱离了人工操作,会计信息系统将企业的资金管理、成本管理、责任考核、数据反馈等全面纳入进来,企业的管理水平上升到新的层次,这对企业内部控制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二、会计信息化背景下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
1.构建良好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
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首先要构建良好的企业内部环境,为内部控制的执行提供良好的组织、人员和意识支持。首先,企业要针对会计信息化的应用对企业的组织架构进行相应的调整。企业要设立新的会计岗位和信息系统控制岗位,由会计岗位负责企业会计核算、凭证管理等工作,由信息系统控制岗位负责会计信息系统的维护、管理,以及保养等工作。岗位的设置一定要严格按照职责分离的原则;其次,企业要不断培养员工和管理人员的内部控制理念。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使得企业内部控制工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要加强对管理人员和员工的培训,使其认识到新背景下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并充分提高自身应对信息化的能力,为内部控制营造良好的环境。例如,很多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已经覆盖到企业各个部门,各个部门都成为会计信息系统的分端,其信息和数据将通过信息系统被汇入到终端中去。在这种背景下,企业各个部门与内部控制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各部门一定要认识到自身对内部控制工作的意义,积极地配合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
2.做好会计信息化背景下的风险管理工作
会计信息系统的引入给企业带来了新的财务风险和控制风险,企业一定要不断的提升风险防范能力,做好风险管理工作。会计信息系统带来的新风险主要包括:系统开发设计存在缺陷而带来的潜在风险;操作人员在系统操作的时候的疏忽带来的风险;信息系统维护不当而带来的信息丢失损毁等风险;网络平台漏洞导致的信息被盗用等风险。针对这些风险,企业的内部控制部门一定要不断提升风险防范能力,加强对信息系统的控制,做好风险管理工作。首先,内部控制部门要建立信息系统的风险防范机制,对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进行严格的控制,定期对会计信息系统的软硬件进行检查,对重要的财务会计数据进行备份保存,从源头上控制风险的发生;其次,内部控制部门要引入专业的网络信息安全人员,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网络安全进行维护和管理,防止出现信息外泄或者被黑客攻击,确保企业财务信息的安全性,减少财务数据泄露的风险。
3.不断提高内部控制人员的综合素质
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应用,对内部控制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的内控人员不仅要完成传统的内控工作,还要负责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和网络平台的控制工作。因此,企业一定要重视对内部控制人员的培训,培养其信息观念和内控观念,并开展会计信息系统的学习,让其充分掌握财务数据管理、信息系统核查,以及网络安全方面的知识。例如,上海某公司应用的ERP信息系统,其内部包含了众多子系统,例如账务管理系统、采购管理系统、库存管理系统、报表管理系统等,这种应用广泛、涉及面非常广的信息系统对内控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内控人员要全面的掌握公司管理的各个环节,才能很好的开展内部控制工作。
4.完善企业的内部审计制度
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还需要有良好的监督机制提供保障,包括企业内部审计监督及外部监督。首先,企业要不断完善内部审计制度,设置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并保证内部审计部门能够独立的行使其监督作用,及时发现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并为企业管理层进行各项决策提供依据。另外,在信息化背景下,内部审计工作的范围由传统的对企业会计账簿和财务报表的审计扩大到对企业整个信息系统的审计。企业要将内部审计工作与信息系统充分的融合在一起,定期对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以及财务信息的存储进行审查,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漏洞和风险。
结束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及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会计信息化将成为未来企业会计财务工作的主要发展方向。企业在开展内部控制工作时,一定要充分认识到会计信息化给内部控制带来的影响,及时采取相应的完善和改进措施,通过构建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做好信息化背景下的风险管理工作,提高内部控制人员综合素质,以及信息系统审计工作等,提高信息化背景下内部控制的效率。
参考文献:
一、会计风险控制的意义
会计风险的控制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现代管理手段的不断发展,会计控制方法也逐步增多,如何结合银行业务特点和经营实际,选择适当的控制方法,达到既定的管理目标,已成为各家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
银行业是高风险行业,为了实现其稳健经营的目标,必须将内部控制的重点放在防范风险上。银行会计是实现银行业务的基础环节,相对于银行风险控制的整体而言,会计风险控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银行会计风险控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认识上不充分,理解上有偏差
银行会计风险的控制存在着不少不容忽视的薄弱环节,对风险的控制认识还不充分、不确切、不完整,存在着这样几种倾向:一是以为内部控制就是整章建制,就是各种规章制度的汇总,对内控是一种业务运行过程中环环相扣、监督制约的动态机制认识不够;二是以为内部控制是稽核、审计或管理层的事,与会计无关或关系不大,对会计的职能作用没有充分认识;三是以为内部控制就是相互牵制,对内部控制方式、方法与手段没有整体认知。上述认识上的不充分、不完整是导致会计风险控制措施难以落实、会计控制难以发挥应有效用的重要原因。
2.未形成完整的风险控制制度体系,制度建设滞后
一是有关银行内控制度建设指导意见原则性较强,操作性不足;二是有关内控制度建设的具体要求散见于各种会计制度中,既缺乏完整性,也弱化了内控制度的重要性;三是制度建设上存在滞后性。从总体来看,银行内控制度对新技术、新问题研究不充分,在会计制度中所体现的内控措施落后,如对电算化条件下如何防范风险,在柜员制劳动组合下如何实施有效控制等,尚缺乏制度规定。
3.核算程序未形成刚性约束,存在薄弱环节
多年来,银行会计无论是手工操作还是电算化处理,都遵循双线核算的原则,相互联系、相互牵制,有着一套较完善而系统的核算程序。但是,在银行中间业务的不断拓展和新技术手段广泛运用的条件下,内控制度却未及时跟进,现行核算程序中也暴露出了逆向操作、一手清等隐患。如结算制度规定,应先收妥款项再签发银行汇票、本票,但有些操作人员却是先签发汇票、本票再收款;又如制度规定,商业银行跨系统的转汇应通过人民银行,但有些银行通过其他商业银行转汇等。这就涉及到一个会计制度与操作规程的关系问题,会计制度应是操作规程设计的理论依据,操作规程应是会计制度的具体化,同时又是会计制度得以实施的重要技术手段与保障。而目前的操作规程未对会计制度的执行形成刚性约束,必须按制度执行的硬性规定变成了凭良心、凭习惯办事。由于技术保障措施的不得力,核算程序本身又留有违规操作的隐患,以至于核算过程中屡有违反会计制度的事件发生。
4.内控机制运行的监督弱化,缺乏评价指标
银行业多年来一直很重视会计监督与银行监管,有专门的储蓄事后监督、会计稽核、内部审计等部门,应该说机构较健全。但随着新业务、新科技的发展,监督重心已由一般的业务工作差错转变为银行风险防范,现行一些监督方法与控制手段已显得力不从心,主要表现在:一是侧重于事后监督,事先与事中的风险防范不够。如前所述,属于事中控制范畴的核算程序其相互牵制弱化,属于事前控制范畴的制度建设滞后等。二是对内控机制运行的监督往往被一般性工作差错的查纠所取代,没有及时适应监督重心的转移,缺乏对内控运行情况的深入考核,未设置相应的考核评价指标。三是监督手段相对落后,尤其是计算机操作系统下的风险防范措施的执行,不仅在监督手段上,而且在监管人员素质上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会计风险控制的具体措施
1.建立多层次会计控制体制,明确各层次会计控制的具体目标
控制系统是一个有组织的系统,根据内外部的各种变化而进行调节,使系统保持某种特定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讲,控制是一种联系与调节,是保证系统在变化着的外部条件下,完成某种目标的行为。因此,目标是控制的前提,是先决条件,也是促成内部控制的要件,没有目标,就谈不上控制。
银行有着自己的经营目标,也有着明确的内部控制目标。《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中明确提出:银行机构内部控制目标是有利于查错防弊,堵塞漏洞,消除隐患,保证业务稳健运行,确保将各种风险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确保自身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全面实施。为了确保总体目标的实现,应在统一认识、明确总体目标的基础上,将目标责任层层分解、细化,确立各层次会计控制的具体目标,形成一个明确、具体、完整的目标体系;建立多层次的会计控制体制,使每个群体和个人的行为都处在他人的监督之下,同时以利于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视角关注企业内控的不同方面,使内部控制目标具体化,以保证总体控制目标的实现。
2.按照相互制约原理,建立科学的内控制度体系
内控制度是内控目标得以实现的充分必要条件。应根据人民银行《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及财政部《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按照分工牵制、授权制约原则,结合自身经营的规模和业务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内控制度,并制定内控制度实施细则,使内控制度形成体系。
内控制度无论是单独设置还是继续在会计制度中体现,设计时均应充分考虑制度的严密性、有效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并充分发挥四性之间的能动作用。制度建设时,在思想上要树立三个观念:一是从防止业务人员工作差错为主转变为以防范银行风险为主;二是要树立信息安全观念,使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成为内部控制的关键环节;三是要有全局观念,各项制度既相对稳定,又能随环境与业务的变化能动应变,形成有机整体。
3.分析重点控制环节,完善会计核算程序
会计是银行业务的基础,完善的会计核算体系、核算程序是内部控制系统的中心。要按照银行业务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分析核算程序中的重点控制环节,尤其对联行结算等要建立一套严密的、呈刚性约束的会计操作程序和账务处理系统,以强化会计内部控制的约束力。一方面要规范会计核算流程,提高控制技术,强化会计核算流程的硬性约束。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计算机优势,强化科技控制约束力。目前,银行会计电脑软件程序主要是仿手工的,遵循双线核算的原理,符合当今会计理论,但其缺憾是没有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优势,随着银行电子产品需求的不断扩大,充分发挥计算机优势,改变软件编程的仿真性,不断提高其科技含量,不仅是电话银行、网络银行、电子商务等业务发展的需要,也是内部控制的客观要求。
4.按照自律、激励与控制原则,强化人员素质和行为准则
一切好的内控制度与方法最终还是要由人去执行,否则再好的制度也难以发挥效用。对银行从业人员来说,对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控制是内部控制的核心。就目前情况及案例看,一些银行出现问题的关键不是没有制度,而是制度不落实。因此,一要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强化会计人员行为准则,形成会计职业道德的自律机制;二要运用激励与约束原则,在人员配置上,一方面充分调动会计人员积极性,另一方面合理分工、相互牵制,强化对会计人员的业务操作的过程控制;三要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与管理,可采用对会计人员信用等级评估等方法,变对会计人员的事后监督为事先预警,做到事后、事中、事先三管齐下,使会计内部控制机制得以有效运行。
5.建立风险测量机制,健全内控评价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