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理学科教学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构建
课堂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的评价指标,对课堂教学的价值进行评估,旨在判断课堂教学能否符合课标要求、能否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以共同进步。叶澜教授认为,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成长进步的生命轨迹,对双方的终身发展有巨大影响[1]。本文基于地理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现状分析,侧重探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新体系的构建。
一、地理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现状分析
1.我国地理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现状
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组的研究表明,我国现行教学评价的基本特点如下[2]。
(1)定量评价占主导,过度注重甄别与选拔。这取决于我国采用的奖惩性人事制度,也映射出发展性教师评价理念尚未深入人心。
(2)评价指标有待商榷。评价要素过于简单,如把学生的课业成绩、升学率作为教师工作质量评定的主要因子,甚至有个别学校用“班级学生近视眼发病率”评价班主任工作。
(3)“以学评教”问题仍十分严重。参与问卷调查的校长、教学研究人员及教师中50%的人认为,新一轮教师评价改革应把改变“以学评教”作为工作重点。
(4)评价指标“本本主义”,评价标准“一刀切”。如硬性规定教师每学期至少去图书馆次数及写读书日记字数、每周听课次数、参与评课节数等。
(5)评价体系模式化。多以教师互评为主,评价主体单一。很多学校按图索骥,不结合自身实际进行评教,使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创新工作止步不前。
2.新课改助力教学评价改革
新课程标准要求改变传统评价过分利用硬性指标评定教师教学能力的弊端,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的功能,逐步建立发展性教育评价体系。地理课堂教学评价应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要求实施。
作为实施教育评价改革的主体和主力军,教师同样是课堂评价的主体,新课改要求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新课程改革中教育评价的实现取决于对课堂教学体制的变更,因此应创新评价体系。
对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可以巧妙地学习利用学生评价成长记录袋,借助Blackboard网络教学管理平台和Sakai网络学习空间将教师的授课理念、专业发展、授课视频、教学后记、教学叙事等相关信息收集整理,多角度记录教师发展进步的全过程,使教师在评教与反思中得到进步和成长[3]。
信息技术发展为教育改革提供了先进的设备支撑,不仅可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在课堂教学评价中也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运用网络渠道、电视媒介等促进评教工作的进行,如MOOC、翻转课堂,微格教学等。对中学地理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评价,可对相关评价因子及评价数据利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并将教师成长记录用动态折线图表示,以更有效激励教师进步与成长,促进其专业终身发展。
二、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新体系构建
新课程倡导建立一种发展性评价体系,采用多主体评价方式,遵循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原则,合理科学地制定评价体系。
1.评价指标体系初步构建
为更全面了解当前我国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评价具体状况,在大量阅读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河南大学相关教师和开封市多位中学地理教师访谈调查,收集相关评价因子。发现当前评价体系中,教师评价方面以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所占比例最多,而在学生方面则是学生活动、学习方式、学习效果被提及次数最多(见表1)。
通过调查访谈,发现目前评价主体越来越倾向于校长、专家、学生、家长和教师,中学教师较侧重听课教师、任课教师、听课学生三者的评价,这与提倡评价多主体、多元化的发展方向相符(见表1)。访谈中70%的中学地理任课教师认为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技能、学生活动应作为新课堂评价体系的主要评价因子,其中以教学过程所占权重最大,在访谈后非常深入地了解到教学过程的开展在中学地理任课教师心目中极为重要。
新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实施中应注意:评价应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多主体主动参与,评价形式多样;教师要有开放心态,主动接受课堂教学评价;教师自我反思及评价不应关乎其自身利益;多主体之间评价应有效协商;在实际工作中戒除本本主义、形式主义。
2.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确立
为科学合理地构建中学地理课堂评价新体系,在评价指标初步拟定后,将其设计成调查问卷,对河南大学地理教学论教师、地理课程论研究生和中学地理教师进行咨询,主要探究初拟评价体系中评价因子和评价权重的科学性,并邀请相关人士对表1的内容及评价因子的权重进行修改,以便从多个角度制定评价体系。本次调查发放问卷共40份,回收33份,回收率82.5%,从回收率看本次调查结果信度较高。
通过调查了解到,80%的地理教师并未构建新的评价体系,而是在原有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进行修改。90%的地理教师认为,地理课堂评价新体系应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同时作为评价内容,以体现新课程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理念。学生活动在评价中所占比重也有大幅提高,这充分表明广大地理教师已逐步深化教学活动中“一切为了学生”的观念。教学技能在评价中所占比重有所提高,这充分说明发展性评价理念在课堂教学评价中逐步渗透,更有利于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促进其专业成长。
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是影响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直接关系到教育改革发展大局。教师的教学语言对学生价值观形成有直接影响,因此,地理教师进行课堂评价时,应把教师语言纳入评价表。通过访谈河南大学地理教学论教师和教育学教师,最终将教师语言权重确定为0.1。
3.结语
作为实施教学评价改革的主体和主力军,地理教师的授课直接影响着基础课程改革的实施效果。通过对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评价现状的调查发现,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尚未完善,有很大提升空间。因此,需加强对课堂评价体系的完善和改进,提升地理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课堂授课质量,强化其教学技能,使其成为符合新课程发展需要的地理专业型教师,以实现新课改对课堂评价体系的时代性、科学性要求,为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叶澜.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7(9):16-17.
[2]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组.新课程实施中的教育评价改革调研报告.2003:18-21.
[3] 朱郁华.用评价促进教师发展[J].教学研究,2004:428-429.
一、高中地理教学现状
传统的高中地理课,主要以教师的讲述为主,讲述法是传统教学模式的重要方法,讲述法教学指的是教师通过不断讲解知识,使学生自主学习。但是讲述法教学中,教师处在高高在上的支配地位,而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对等,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学习,经常采用高压政策,让学生学习地理,因为这样的原因导致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不高,教师达不到理想的教学目的,根据文科本身具备的特性,教师对地理教学的认识不够深刻,主要是为学生划重点,划知识点,学生学习全靠死记硬背。没有独立思考。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牢固,学习的效率不高。
高中的地理课和其他的文科课程相比,是有些难度的,高中的地理学科相对于其他的文科学科来讲,高中的地理学科综合性比较强,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教师应该对高中地理课进行调整,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教授为主,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每天只是机械的讲授课程,遵循课本的原则,根据课本知识,和教育局最新下达的讲课目标讲课,不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以及地理知识的灵活运用。这就导致学生学的知识太生硬,不会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知识。
传统教学模式是由教师主导课堂,学生缺乏主动性,只把地理学科当成得到高分的工具,以至于对于地理课的兴趣缺失。同时,教师主导课堂最大的弊病就是教师的疲惫感较大,同时学生可能还不能完全的理解知识点,这是一个两败俱伤的结果。
三、对高中地理课教学的建议
1.增加高中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高中地理课是一门比较枯燥困难的学科,尤其是高中的自然地理,难度极大,学生想要学好自然地理是十分困难的,要想使学生能够学好自然地理,就要求教师能够传授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以及提高学习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兴趣是一个最好的老师,要想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教师就要摆脱传统地理教学模式的束缚,笔者将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1)采用讨论式教学法。高中时期的学生,正在形成独立的思想,根据这一时期学生的显著特点,采用讨论式教学法,会使学生的语言能力有显著的提高,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同时,会提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学生学习效率得到提高,能够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
(2)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通过交流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能使两个人相互理解,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负责教书,学生负责学习,两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沟通问题,教师一直处在高高在上的地位,而学生处在被支配的地位,两者之间的阶级性,造成二者沟通十分困难,这就使教师之间互相不理解,学生不了解教师授课的辛苦,教师不理解学生学习的辛劳。所以,教师一定要和学生互相交流,使教师和学生相互理解。
(3)提出问题,共同学习。问题是引起学生思考专研的主要途径,只有问题才能够让学生专研,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所以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进步的过程。
2.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好的环境能使学生的身心愉悦,从而使学习事半功倍,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教师应该采用新型的教学法,从而使学生更加的热爱学习,不应要求学生对地理教学死记硬背。传统的地理课堂对学生的要求极为严厉,要求学生上课遵守纪律,这就导致了学生上课时太死板,课堂没有生命力。因此,教师一定要创造一个有活力的课堂,从而使教学效率得以提高。教师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不应该处在支配者的地位,应该把课堂交给学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调节课堂的时间。众所周知,高中地理每堂课的时间是45分钟,但教师要讲授的知识比较多,这就造成了一个现象,教师一直在讲,学生一直在听课,做笔记,学生不管对这个知识点懂不懂,都要紧紧的跟着教师的速度,在教学中,经常会碰到一个现象,那就是教师在下课之前提出一个问题,学生还没有仔细思考呢,教师就匆忙的把答案说给学生。或者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留到课下去做,但是,一到下课时间,学生就把问题给忘了,这样的恶性循环造成的后果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要想提高高中地理教学,就要对高中地理课堂的时间进行调整。
4.从教师层面进行调整。教师的教学思想与当代的社会发展不成正比,这是导致高中地理课堂缺乏活力的主要原因,受应试教育的荼毒,教师的教学理念相对落后,因为教师教学理念的局限性,所以,导致高中地理教学的效率不高,因此,教师应该调整自己的观念,要能够跟上那个时代步伐,用新的理念去教导学生。
教师认识不到高中地理的重要性,大多数教师一直把地理当成是副科,所以,教师对地理不够重视,因此,教师上课缺乏积极性,这是学生学不好地理的一大原因,所以,教师应该调整自己的观念,重视地理学科。与此同时,一些地方对教师的待遇和强大的工作量比例失调,物价呈上升趋势,而教师工资相对稳定,这种环境下,教师就会感到疲惫,不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所以,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应该对教师的福利待遇进行调整,使教师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事业中。
关键词:新课程 教学 建议 学生
一、地理学科取得的初步成效
新课程方案实施以来,在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以及徐州市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地理学科在某些领域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地理学科教育观念和课程观念的转变已初露端倪
建国初期,我国基本上是移植苏联的教育模式,其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已经进入了我们的潜意识中。然而,新课程理念把课程解读为学科、活动和环境的“三位一体”统一。在这一理念的影响下,我市地理教师的课程观念已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如大部分教师已经将传统认识逐步上升到课程既有显性的学科、活动和计划,又有隐性的教师影响、校园文化等更高的学科理念。
(二)地理教学方式有了初步的转变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的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因此,教学方式的变革是衡量课程改革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应当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学应当从整齐划一转到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从知识本位灌输转到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从单一的、抽象的应然世界转到学生生活的活生生的、丰富的、多元的实然世界。
本人通过对徐州市区部分中学地理教师访谈及课堂观摩发现,地理课堂教学相比以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已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新课程实施之前的课堂表现为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写,学生抄;教师先教,学生后学。新课程实施之后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表现为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紧紧围绕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
二、地理教学现状
通过对徐州市直属中学部分地理教师的问卷调查及座谈、听课等方式,我进一步分析了目前徐州市直属中学地理学科发展存在的诸多问题,如新课程理念不突出、地理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力度不够、学生主体性地位未得到有效落实以及师资数量欠缺等,这些方面都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差距。
(一)新课程理念与有效教学行为存在一定的差距
调查显示:尽管徐州市直属中学部分地理教师在地理课程理念上出现了一些转变,但还不能将其很好地融入到教学当中,导致教学行为失去了原有意义。从实际教学来看,部分地理教师担心学生听不懂,总是讲得多,而学生的课堂活动则安排较少,其结果往往是学生收效不大;从课堂教学评价来看,新课程理念突出了发展性评价的地位与作用,而有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角度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如对学生一味地进行表扬,并没有及时指出学生学习中的错误之处等。
(二)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足
在调查中我发现,大部分学校对地理课程资源的认识不到位,认为地理课程资源仅仅包括地理教材、教学参考书及教学复习资料。然而,各级学校都忽视了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导致地理课程资源严重浪费。此外,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仍然习惯于“先将教材内容搬到教案上,再搬到讲台上”的做法,不能在地图上提取教学所需的教学资源。更有甚者,有些地理教师不能够很好地将课堂生成的教学现象转变为教学资源,最终导致有效教学资源的流失。上述现象都是对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不够的集中表现。
(三)课堂上学生发言的交锋性不足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新课程背景下地理课堂教学的鲜明属性之一。在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认知冲突、心灵碰撞,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地理课时的限制一些教师不敢设置引发学生争论的认知冲突,设置的问题缺乏思辨性,学生发言的交锋程度不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思维发展的深度,不能够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三、建议及策略
针对以上现状,我在实际的教学中总结了一些建议与策略,具体如下。
(一)加强教师理论学习,将其与教学行为有效结合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我市地理教师应加强教育理论与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深入领会课程改革精神,树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此外,广大地理教师还要认真研究地理课程标准,真正领会和把握地理课程标准的理念、要求,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教学中并转变为自己的教学行为。
(二)积极开发校内外的课程资源
地理课程资源种类丰富,除地理教材和参考书外,还涉及教师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网络和报刊杂志等。这些课程资源形式不同、功能各异。其中,校本课程是一种较为重要的地理课程资源。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开发、整合多种课程资源,如向兄弟单位交流探讨开发地理校本课程资源的具体做法及经验,努力通过拓展地理课程资源,达到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增强教学趣味的教学目的。
(三)把“话语权”交给学生
把“话语权”交给学生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以自我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封闭状态。具体而言,广大教师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实行教学民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2)激发学生的批判意识,教会学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道理;(3)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4)教学要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夏志芳.地理学习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2]廖东琴.新课程改革下初中地理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10).
[3]曾学平. 农村初中地理教学现状反思[J].中学教学参考,2012(33).
1.运用体育游戏教学法,培养体育学习兴趣
体育游戏是按一定目的和规则进行的一种有组织的体育活动,具有文娱性、智力性,能够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能够陶冶情操,开发智力,增强体质。
1.1游戏可以激起学生对体育的浓厚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体育游戏因具有文娱的特性,能够激起学生练习的兴趣,增强教学效果。在体育教学中,把那些需求重复练习、单调的技术动作设计成游戏的方式进行练习,可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收到较好的练习效果。
1.2体育游戏有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一些难度较大的体育技艺常常会使局部学生有较大的心理压力,呈现惧怕、焦虑、厌恶等心理。应用体育游戏停止教学能够很好地化解这方面的问题。由于体育游戏具有平衡性、易行性和很强的文娱性,对动作的要求也不严格,因此要让学生在很放松的心态下进行体育锻炼,减少学生对运动的恐惧感,加强他们的自信心。
1.3体育游戏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体育游戏常常会以集体分组的方式停止,每个学生都是集体中的一分子。每一个人都以为本人的小组争光为荣,为本人的失利遗憾。在体育教学中,运用集体性游戏可以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自律行为。体育游戏中个人和集体的配合之中能够培育学生的团队协作肉体和团队的凝聚力。
2.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不少体育课,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课堂教学氛围显得过于沉闷、呆板和压抑,这是很难吸引学生的,必须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来感染和激发学生。因为“教人未见乐趣,必不乐学”。
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浓厚的学习兴趣,是体育教学的前提,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重视和运用心理知识,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50米跑是一项比较枯燥单调的活动项目,练习中,也只有少数人能跑在前面,而多数人就感到无动于衷。教学中以自主学习方式入手采用距离跑的方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分别站在各自的起跑线上起跑。又如:助跑起跳摸高的练习,可根据学生不同身高、不同起跳能力设计几组不同高度的高挂物,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自己选择伙伴练习,随时调换适合自己高度的练习小组,这样有利于学生向更高的目标努力。给学生参与教学的机会,让学生进行讲解、示范、参加保护与帮助、当小先生、选择游戏、编操、参评、设计练习等,给学生练习的“自”。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把学生引导到探究学习过程中。“这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问题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讨论、思考、摸索、判断,从中获得正确答案,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快乐,增强自信心,提高参与意识,激发学习的兴趣。
3.让每一名学生都能体验到运动的快乐。
身体素质好、运动能力强的学生在教学中比较活跃,能从体育活动中获得乐趣,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而体育后进生由于完不成教学任务、达不到教学要求,没有表现的机会,就容易产生失败感和厌学情绪。因此,教学中我们应更多地关注后进生,区别对待,在运动强度和练习次数上提出不同的要求,使他们的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让他们也能体验到运动的快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进行探索对学生的评价。
4.1注重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
体育学习的评价不仅只有教师参与,还有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体育教师要组织和指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同学之间相互评价,这样可以使学生发现自己的进步,又了解自己的不足,以便进一步改进学习。例如:在期末总评中,组织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
4.2注重即时评价与延时评价相结合
体育学习评定具有激励和促进的功能。通过即时评价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肯定学生的进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即时评价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甚至会挫伤学生自尊心。这时应采用延时评价。例如:在耐久跑考核中,给不及格的同学重新考试的机会,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经过一次、两次、甚至三次补考,获得通过,体验到成功,这充分体现了延时评价的优点。
4.3注重能力评价与学习态度评价相结合
能力评价是体育学习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反映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但在评价过程中应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
5.课堂讲解要符合学生实际,启发学生思维,教师讲解内容的难度、语言的运用都要符合学生的实际。
关键词:学科结构;知识结构;地理教学
学科结构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创建的,是以皮亚杰的结构主义心理学为理论依据,从课程入手,以学科基本结构为中心构建起来的,其目的是解决学科教学中教什么的问题。学科结构理论认为,学科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是学科结构的组成要素,而这些要素之间不是彼此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的,这种联系即为结构。学科结构具有整体性和层次性两个特征。整体性是指任何学科的知识都是充满关系的有机整体,学科教学中应以整体观念为指导,不只是了解概念、规则和原理本身,而且要思考这些概念、原理和规则之间以及与事实现象之间的联系,使任何与该学科有联系的事实、论据、观念、概念等都可以不断地纳入一个处于不断统一的结构之内,构建经纬交织的知识网络,克服离散性。这样就既易于学习,也便于深化理解和记忆,因为学习材料纳入个人的知识结构中之后,可减少复杂性而易于恢复,便于提取。层次形是指学科知识由于观念的抽象性、包摄性和概括性程度不同,所以会形成具有层次性的金字塔形的结构。而处于塔顶的就是学科领域中核心的基本观念。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与这些基本观念相伴随的完全形式的体系,就能起到以纲带目,以简驭繁的效果。在学科教学理论的启示下,我们构建了初中地理教学的知识结构。
学科基本理论对学科教学的启示是:学科教学要从纷繁复杂的事实和现象中解脱出来,理清思路,抓住要点,整体系统地构建教学框架。教学工作所要做的第一步是要系统分析学科教学内容,把握学科知识的整体框架,编写完整系统的结构提纲,然后再根据结构提纲有层次地组织教学。在学科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我们系统分析了初中地理的教学内容,整体构建了教学的知识结构
一、构建初中地理教学的知识结构
(一)地理学科结构的分析与认识
1.教学内容分析
初中地理教学的内容有三部分构成:地理基础知识、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分属系统地理知识和区域地理知识两大类。系统地理研究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的整体和其中各个要素,主要讨论地理事象的一般规律,又可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研究地球整体结构及其发展变化规律。人文地理研究人和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人类如何合理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区域地理研究某一特定区域内,各地理要素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特定模式。两类知识的关系是:系统地理是在区域地理研究的基础上概括出来的一般规律性知识,而这种知识又成为理解区域事实和区域特征的理论基础。在教学中,掌握系统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是理解诸多区域地理事实和现象的基础,而学习区域地理中各类地理事物和现象又是形成系统地理概念和理解系统原理必需的感性认识基础。由二者的关系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由系统地理知识组成。
2.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界定
在中学的地理教学内容中,系统地理知识主要由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两大部分组成。但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是指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必须对哪些是地理学科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进行界定。以下是对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分析:
(1)地理基本概念的界定。地理概念是指人们对地理事物和现象一般本质属性的认识反映。由于地理事物和地理知识的综合性和地域性特征,故在地理概念中可分为地理类别概念和地理区域概念。前者反映同类地理事物和现象的一般特征,如地形、气候、河流等,后者反映一个地区多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相互作用的一般特征,如热带沙漠、中国人口等。地理类别概念属上位概念,其抽象性、包摄性和概括性强;地理区域概念属下为概念,一般包含在地理类别概念当中,如气候这一类别概念包含了热带雨林气候这一区域概念。从以上分析可知,地理基本概念主要指地理类别概念。
(2)地理基本原理的界定。地理基本原理包括了地理特征和地理规律两部分。
地理特征 地理事物是地球表层客观存在的构成地理环境的物质系统,不论大小地域的地理事物,都有各自地域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形象或相对显著的性质。这种形象和性质的概括,就成为地理特征。由于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所处的环境有同有异,致使其出现多种多样的地理特征。从大类方面来说,有自然特征,如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特征,有人文特征,如人口、城市、语言等。从地域方面来说,有某一高原,某一流域或某一城市的特征等。从系统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关系看,地理基本特征主要是大类方面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地理规律 地理规律是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必然联系,它是地理分布、地理演变和地理关联知识的深化和发展。地理分布中的全球降水分布规律、气温气压分布规律、植被分布规律等是基本的地理分布规律知识。地理演变是使人们认识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的知识,具有明显的时间上的节奏性,如水土流失过程,城市化进程、造山运动等。地理成因是指任何地理现象、地理特征和地理规律的出现,都有其某种原因存在,或者说都有其某种因果联系存在,这种联系的因素方面,通常称之为地理成因。地理成因是理论地理学的一项研究目标,在于揭示地理因果机制,是一种重要的地理理性知识。
(3)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内在联系分析。地理概念与原理之间的联系有两种形式,两个层次。一是同类概念、原理之间的联系,如地理位置主要有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构成,而经纬度位置又由经度位置和纬度位置构成;要了解某地的经纬度位置,又必须学习地理坐标的有关知识。同类知识之间的联系网络相对来说较单一,层次较低。二是多类概念、原理之间的联系,联系的网络错综复杂,是在同类概念、原理基础上建构的较高层次的联系形式。尤其是复杂问题的解决,大多需要具有这种多类概念与原理的联系网络。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有两个基本的研究目的:一是所有的地理事实是怎样聚合到一个地点并共同起作用的,怎样共同决定地方的特征并构成人类生活的基础;二是这些地理事实怎样在不同的地点有所不同,怎样造成地方和地区的差别,并成为人类不同发展的基础。由地理学的基本研究目的可以得出,地理概念与原理联系的交结点是区域,区域由地理要素以不同的方式组合而成,不同的组合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区域景观。地理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这些不同区域景观及形成的原因,揭示地理要素之间的组合规律,掌握分析方法。而实施这一教学活动的过程,也就是使学生掌握地理概念与原理之间相互联系的过程。
(二)构建初中地理教学的知识结构
在对地理学科结构进行了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构建了初中地理教学的知识结构。结构由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三大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结构如下:
1. 自然地理
转贴于 2.人文地理
3.区域地理
二、构建初中地理教学知识结构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深入理解和整体性上的把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对整个学科的内容具有统帅作用。学生掌握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就可以理解许多特殊的现象。如学生学习了地形的概念、分类和分析地形特征的一般方法,就能分析理解不同区域的地形特征。
2.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记忆学科知识。布鲁纳说:“关于人类的记忆,经过与实际的充分研究,我们能够说的最基本的东西,也许就是,除非把一件件事情放进结构得很好的筐子里面,否则很快就会忘记。详细的资料是靠表达它的简化方式来保存在记忆里的。”学生掌握了基本概念和原理,就可以使学生在需要的时候把一件件事情重新构思起来。区域地理的感性知识较为丰富,事实材料很多,教学中记忆的负担重,利用学科的知识结构,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仍以地形为例,地球表面的地形虽然千变万化,但其分布有一定的规律。只要掌握了地形分布的一般规律,就能分析推演出局部地区的地形,而不必逐一记忆。学科基本结构具有极简单又强有力的适用性,因而具有在记忆中的强大再生力量。
3.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迁移。迁移是指学习知识技能之间的积极影响。凡是二者之间有相同或相识的因素,就能产生迁移。迁移有特殊迁移和普遍迁移。特殊迁移是指技能方面的迁移,是用于具体的个别的技巧。普遍迁移是指原理和态度的迁移,具有普遍适用性。普遍迁移对学习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因为:从学习过程来看,一开始,学习了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然后把它作为学习后继知识或问题的基础,去掌握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由于你掌握了前面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就容易理解后面的新知识,对遇到的新问题就容易解答,也就是能“用基本的和普遍的观念来不断扩大和加深知识。”如学习了农业的发展历史和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后,学生就能根据所学习的知识分析理解不同区域和国家的农业生产状况。所以布鲁纳认为“原理和态度的迁移”应是教学过程的核心,而要实现学习上的迁移,只有精通学科的基本结构才能做到,而且“学到的观念越是基本,几乎归结为定义,则他对问题的适应性就越宽广。”他还强调指出,通晓某一学科基本结构,不但要掌握其一般原理,而且还包括研究这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也就是要使学生学会怎样去学习。学科结构的核心思想是:“如果你理解了学科知识结构,那么这种理解会使你独立前进;你无需为了知道各事物的属性而与每事每物打交道,只要通过对某些深奥原理的掌握,便有可能推断出所要知道的个别事物。认识是个巧妙的‘策略’,借此,你能够获得许多的大量情况,纵然你头脑中记住的事物的数量并不多。”
4.学习了学科结构能够缩小“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的间歇。因为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虽有难易之分,但根本性知识一致的。如初、高中所学的气候知识在基本概念、地理分布及成因上是一致的,只是高中的知识更加关注气候的成因分析,抽象知识与逻辑推理的成分加大,也使学习的难度加大。但通过对气候基本概念与简单成因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气候知识,也能为进一步深化学习打下较坚实的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顾明远 . 国际教育新理念 . 海南出版社 ,2001
2. 李建刚 . 现代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 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
3.褚亚萍 . 地理学科教育学 .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4.杨启亮 . 困惑与抉择 . 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关键词]地方院校创业教育模式
[作者简介]陈丽(1980-),女,辽宁沈阳人,南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团委书记,助理研究员,研究生学历,主要从事思政教育与大学生就业创业研究。(江苏南通226019)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南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立项课题“地方本科院校创业教育模式的建构与实践”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0GJ033)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8-0087-02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创新型人才,知识劳动力成为最重要的因素。21世纪以来,在高新技术竞争和科技创新的推动下,整个社会的就业结构正发生着深刻变化。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热潮凸显,开展创业教育不仅成为各高校的新命题,也已成为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份报告中谈到:21世纪全世界将有50%的大学生走自主创业之路。欧美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创业率已达30%,而我国还不到1.94%。据2009年8月教育部统计,尽管大学生创业率不到2%,然而他们成了国家和科学发展的驱动力,成了财富的创造者、劳动岗位的提供者和产业创新的主导者。
一、当前地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地方本科院校开展创业教育应该从自身实际出发,注重利用地方优势,充分整合区域资源,提高创业教育实效。
1.有助于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创业教育不仅是一种新型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也是一种新的教育教学实践,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能力以及创业潜能的人才。近年来,作为一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举措,创业教育越来越成为各个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和实现途径。
2.有助于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中强调,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毕业生将愈来愈不仅仅只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高校通过开展创业理论教学、创业过程实践、创业活动体验等环节,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培育学生的创业技能,培养学生敢于冒险、敢为人先的精神,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3.有利于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创业教育并非简单等同于教会学生如何开办企业,而更多体现在通过特有的教育方式方法,向受教育者传承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人格特质,并使之内化为一种特有的创业素质。具有创业能力的人才,不仅视野开阔、知识广泛、思维敏捷,更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具备多种社会角色的综合能力。可见,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深入和具体化,开展创业教育将有利于促进素质教育的提高。
4.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地方高校依托地方,为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而建,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地方高校通过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战略,向区域输送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从而有效推动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5.有效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工业技术创新的50%来自新兴科技中小企业,重大科技革新中的95%由中小企业完成,中小企业中大多数人是由大学生组成。他们创办的科技型企业规模不大,但往往能成为科技进步的先行者、行业发展的助推器。硅谷和上海浦东的崛起是很好的证明。
二、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特点及问题
1.大学生自主创业调查情况。主要包括:(1)针对在校生发放调查问卷。该调查以南通大学文、理、工、医等不同专业学生为对象,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样本总量为500,利用配额抽样的方式确定不同专业、年级的样本量进行问卷发放。问卷形成以职业认知理论、人格特质理论等为基础,结合学校创业教育开展情况设计具体题目。问卷的构成主要包含四个部分,即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准备、创业需要以及创业认同。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86份,回收率为97.2%,其中有效问卷459份,有效率为91.8%。调查结果主要采用定性分析和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讨论。(2)针对自主创业大学生进行访谈。本次访谈以南通大学近两年毕业的学生及在籍学生自主创业者为对象,主要从创办企业的类型、规模、创业的行业范围、生产与经营的领域、创业的科技含量等方面设计访谈提纲,结合创业者的主客观因素,深入调查了解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势及问题所在。
2.调查结果分析。第一,大学生创业意向分析。从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得出,大学生的创业意向主要受四个方面的影响。(1)学科门类。不同学科门类的学生有不同的创业意愿,选择“大学期间或毕业后有创业意愿”的文、理、工、医类的学生分别占36.5%、14.1%、42.2%、7.2%。(2)其次,不同的性别在创业意向方面有明显偏差。男生有创业意愿的比例为76.3%,而女生仅占23.7%。(3)家庭背景影响大学生的创业意愿。相对来说,家庭经济状况较好、家里或亲属有创业背景的学生创业意愿较强,他们更有自信敢于冒险去尝试创业。(4)地域不同对大学生的创业选择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二,大学生创业特点分析。调查发现,大学生创业主要首选投资小、见效快的服务行业,可以迅速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在项目选择上,一方面考虑自己的兴趣、性格和专业、特长;另一方面注意观察、研究市场,挖掘市场需求的空白或竞争相对较弱的领域。从创业成功的比例来看,大学生创业热情很高,但实际参与创业及成功创业比例偏低。从经营领域来看,大学生创业主要集中在服务行业,经营范围涉及文化传媒、信息服务、教育培训、电子商务等多个领域,其中接近60%的大学生从事电子商务相关的网站开发与运营、设计、广告传播等,而电子、自动化及生物技术研发等科技含量高、专业性强的企业寥寥无几。从公司发展和运营来看,公司规模小,员工人数在10-30人不等,人员流动性大,企业盈利少,普遍存在资金紧张的状况,在技术拓展、市场开发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
第三,大学生创业知本分析。大学生自主创业不同于一般的社会个体创业或企业创业,受到更多主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创业的基本要素主要包含五个方面,即知本、资本、人力资源、金融资源、品牌资源等。其中,知本作为创业的主观要素,对于大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知识和能力是大学生创业的无形资产,具备良好的知本是大学生创业的优势所在。从调查和访谈得出,认为“在校期间所学知识对创业影响较大”的只占23.9%,大多数学生认为影响较小或没有影响。而对创业理论和大学生创业鼓励政策了解的学生比例不足10%,他们更希望掌握与创业相关的知识,比如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创业实务等,并通过创业培训、创业体验和实践活动获取信息,掌握创业的操作技能。
3.地方高校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第一,创业教育体系不够完善。高校创业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不同于社会上以解决生存问题为目的的就业培训,也不是一种“企业家的速成教育”,而是一种满足以创立高新技术产业为标志的“创业革命”对人力资源需求的教育。目前,我国地方高校的创业教育并未实现专业课程化,主要采取讲座、报告、素质拓展等方式向学生传授简单的创业过程,创业教育的内容和体系不够完善化、体系化。相对于欧美国家的创业教育水平,我国的创业教育还处于积极探索阶段。根据Winslow& Solomon所做的1999~2000年度第七次全美创业教育项目调查结果,已经有142所大学在本科或研究生院中把创业作为专业领域,其中有49所学校设置了创业学位。相对于欧美国家的创业教育水平,我国的创业教育还处于积极探索阶段。
第二,创业教育环境有待改善。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需要课堂内外并举,即通过课内理论教学、课外亲身实践、企业体验实习等方式完成,需要引起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支持,营造良好的创业教育环境和氛围。据调查显示,大学生创业者并未真正享受到地方政府制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一方面有些创业优惠政策门槛较高,较难达到相应的条件和要求;另一方面,由于学校、地方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联动渠道不通畅,导致具体优惠政策的执行受阻。
第三,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匮乏。推行创业教育,具备良好创业素养的师资队伍尤为重要,他们不仅要有扎实的创业理论基础,又能够指导创业实践。目前,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师资构成主要有两种,一是依托商管类专业教师以及参加过相关创业培训(例如SYB)的专职学生工作干部,二是聘任专职教师、企事业单位负责人担任创业导师,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指导。真正既具有创业理论基础又具有实践经验的“学者型企业家”或“企业家型学者”十分缺乏,制约了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
三、地方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建构
作为以地方投资、管理为主,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办学的地方高校,应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满足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以推行创业教育为契机,实施特色发展战略。
1.依托区域优势,彰显教育特色。大学是知识创造与传播的基地,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而地方高校不仅具有现代大学的三项基本职能,更具有置于地方、服务地方的办学特点。地方高校必须依托地域文化特色,充分整合区域资源,根据区域社会和产业发展特点确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规格,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规划上围绕地方所需人才标准配置优化,形成鲜明的创业教育特色。
南通大学作为一所地方综合性大学,在创业教育理念方面,注重将地方民营企业家的创业文化基因充分融入学校育人理念,探索依托地方区域优势的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办学近百年来,学校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先后成立了海洋学院、船舶学院,并以沿海沿江发展急需人才的培养为导向,建立新型个性化的课程体系。在服务创业教育教学方面,南通大学充分统筹利用有效资源,如校友企业家资源、地方民营企业群体资源等,通过讲座、报告的形式宣传创业,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还可以通过适当的风险投资支持学生创业,并给予一定的经验和技巧指导,在创业教育实践环节更是提供便利条件。在产学研方面,学校注重与地方企业共同开展产业发展相关项目的合作,促进相关成果转化,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搭建平台。
2.构建平台优势,注重教育实效。地方高校创业教育还处于探索和实践阶段。与重点高校相比的劣势表明,如果地方高校盲目借鉴国外或重点高校的创业教育模式,创业教育效果可能不够理想。因此,地方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尝试构建新型创业教育模式。
创业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地方政府、学校、企业构建联动机制,形成有效支撑体系。首先,地方政府部门可以成立组织机构,统筹各种资源,制定各项规范制度,发挥企业与高校之间的纽带作用,促进双方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畅通各政府职能部门联动渠道,协调并监督各项创业优惠政策的落实与实施;通过创建创业教育网络,为开展创业教育研究、企业资源共享、教育教学资源搜集、创业论坛等提供平台。其次,高校建立核心组织架构,如创业教育研究所、创业教育学院等,制订科学合理的创业人才培养方案,按照社会发展要求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开放的教育教学体系,设置“层次+模块”两者并存的创业教育课程。所谓“层次”是指创业教育教学对象分普及教育、重点教育、强化教育三个层次,即针对一年级的所有学生普及创业课程基础理论知识;进入大学二年级,筛选出有创业意愿或创业潜能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学习创业核心课程,并鼓励、指导这些学生参与各级各类科技实践或创新创业比赛;大学三年级,针对做出创业选择的大学生设计模拟创业,强化创业实践环节的培训和指导。所谓“模块”是指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分为课堂教学、实践体验、素质拓展等环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和特点,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情境,进行模块式教学与指导。最后,各企业部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在项目开发、技术支持、场地、设备等环境资源以及金融资源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促进高校创业教育取得实效。
3.发挥智力优势,提升教育质量。开展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是关键。大学是知识创造基地,是高水平智力群体的聚集地。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发挥专家、学者等科研人员的智力优势,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一类是创业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学校要积极鼓励在职教师参与各类培训活动和学术研究,组织动员教师适当参与创业实践活动。另外,聘请具有高等教育背景的企业家,校友创业者、社会咨询机构人员等作为兼职教师,从理论教学、创业实践和咨询服务方面给予专业指导。一类是创业教育科研师资队伍。学校要积极动员教授、专家组建科研团队,制定激励措施,鼓励科研项目开发,为学生创业提供平台,并在实践中指导学生参加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创业大赛以及挑战杯比赛等素质拓展活动。
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是创建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是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需要,是提升高校发展内涵的需要,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充分发展的需要。高校要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必须切实更新教育观念,深入实施创业教育,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不断寻找适合我国不同类型高校的创业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由晓霞.地方农业高校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0(2).
[2]常建坤,李时椿.创业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季学军.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动因及特点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7(3).
[4]林嵩,谢作渺.创业学:原理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影视资源;高中地理教学;优势分析;具体应用
目前,在我国高中地理学科的具体教学活动中,学生总受到一些客观条件的约束,无法去亲身感受地理世界的独特魅力,所以为了让学生能对地理学科产生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地理教学活动中也有必要借助一些多媒体的教学资源。比如,与地理相关的一些电影、动画及录像视频等,虽然从本质上来看这些视频资源都具备一定的娱乐性质,但事实上,这一类的影视资源仍然可以通过简单易懂的方式,让学生在影像记录的独特视角中领略地理世界的特殊气息,这样的教学形式不仅可以使学生对地理学科有更加深入和直观的了解,而且还有助于地理教学课堂的气氛活跃,从而实现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学质量及水平更上一层楼。
一、影视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优势分析
1.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动机
在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往往缺乏求知的热情和积极性,其原因就在于多对数学生并没有机会亲身体会世界上风格迥异的各国风情和奇妙壮观的自然奇观,但学生们渴望看到的这些情景却能以影视视频的方式被展现出来,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灵活的应用影视资源,更加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动机。
2.提升学生对地理世界的审美能力
一般来说,高中地理学科中涵盖有很多丰富的内容,其中在世界地理和人文地理这两部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影视资源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让学生在观看影视的同时把自己带入具体的情境,如在观看云海、瀑布、奇石等自然地理奇观的影视视频的时候,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尽情的发挥想像力,这样既可以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平,还可以领略到大自然浑然天成的美好。
二、影视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在我国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影视资源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地理学科特殊特点的需要。从地理学科的本质上讲,地理学科要研究的内容广度很大,数量也很多,如地球的结构和运行、地理环境及相关知识等。此外,它还包含繁杂的知识结构体系和深层次的问题研究,如自然地理现象及原因的分析等问题。在地理教学的课堂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影视资源的辅助让学生把握地理学科的特点。例如,教师在讲到火山喷发的课题时可以给学生观看《世界地理频道》中关于火山喷发的节目视频,借助视频中真实的记录与讲述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火山喷发的震撼场景,这样也更易于让学生了解到自然地理现象发生的原因。另一方面,多元化的影视资源,可以为高中地理的教学课程做更充足的补充,这样更有利于教师在地理学科中的具体教学。
三、影视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借助影视资源解决地理学科教学中的难点在高中地理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充分利用影视资源灵活生动的表现特点,可以将地理学科中刻板的知识结构体系转换成丰富多彩的故事陈述,也可以把晦涩难懂的知识点变成更易于被学生接收和了解的内容。例如,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解有关晨昏线的课题时,如果教师只是使用地球仪、蜡烛等一些传统的教学辅助工具在教桌上进行一般的演示,那么座位在后排的同学就很难看清演示,或者也还有一些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的同学会看不懂演示,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学的成效也就会大打折扣;但如果教师让学生观看有关晨昏线知识的影视视频,那么以上的问题也可以迎刃而解。
2.借助影视资源缩短学生与地理知识的距离在高中地理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借助影视资源的教学辅助作用,让学生了解到千里之外的地理景观以及全世界每个角落的自然奇观,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观影时渐渐消除对地理世界的陌生感,而学生与地理世界之间距离也就可以在视频的情景中被缩短,从而也能增加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四、结语
综合上述关于影视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深入分析与探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影视资源的应用在当下我国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学活动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影视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工具,它能巧妙地与一般的地理教材充分的结合,一方面,可以为单一的教材内容做补充;另一方面,还能使地理学科的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化、多元化。由此可见,影视资源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的合理应用,为我国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提升做出了很大程度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卓琰.新课改下如何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城市地理,2015,(10).
[2]罗勤.浅谈影视资源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4,(24).
关键词 CDIO GIS开发 教学改革 一体化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GIS industry, social demand of GIS professional (especially the GIS developers) is increasing day by day. Although 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cross the country have set up the major of GIS, and the GIS development technique courses have been opened, but the graduate students are difficult to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the employing unit,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out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reform and exploration for the GIS development courses. Taking Chengdu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s example, we carry out integration reform for the GIS development technique courses by the CDIO teaching concept which aims at providing referential experience and advice for the GIS development talents cultiv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CDIO; GIS development; teaching reform; integration
1 CDIO教育理念介
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在2001经过研究提出一种基于CDIO的工程教育理念。P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学习专业知识,是“做中学”和“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几种基于理念的升华。②③④CDIO培养大纲将学生的能力分为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次,并采用12条标准来评价学生培养质量。⑤⑥
2 GIS开发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GIS开发类课程实践性都非常强,但在很多高校的GIS专业培养方案中,GIS开发类课程的上机实验学时较少,在实验室,学生只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基本的验证性实验,几乎没有进行综合性实验的时间。虽然老师也要求学生在课外完成一些综合实验,但大部分同学都是应付了事,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一直以来这些课都是采取闭卷考试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比重比较大(约占70%-80%),而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比重很小。大部分学生为了能顺利通过期末考试或取得高分,就花大量时间去背诵一些基本概念和软件的操作步骤,对实验环节不是很重视,没有达到GIS开发类课程的培养目标。为了使每堂课无论是讲授还是上机都收到良好的效果,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因此有必要对GIS开发类课程的教学大纲、实验大纲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3 CDIO理念下GIS开发类课程的一体化改革
我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大力实施以专业建设为主线的教育教学一体化改革,借鉴 CDIO国际工程教育模式,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强实践教学建设,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满足社会需求的GIS人才培养体系。
本校开设的GIS开发类课程侧重培养学生的GIS系统开发能力,可以分为四大类:计算机基础及编程基础类课程、GIS基本原理及方法类课程、GIS开发技术类课程和GIS应用及设计类课程。基于CDIO的教学理念,我校GIS专业重新制定了GIS开发类课程的教学大纲,明确了课程群中各门课程的培养目标,如表1所示。
4 GIS开发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
(1)调整教学大纲,细化培养目标。遵循工程化培养模式,结合我校GIS专业推行的“导师制”制度,以项目为导向,分解GIS开发课程群培养目标及标准,细化GIS开发类课程中每门课程的培养要求,将培养标准所规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落实到各具体的教学环节,明确每一门课程、每一个教学环节(包括课外环节)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具体贡献对课程群课程的教学内容、方法进行了调整,以实践为主导,对“GIS原理”、“空间分析”、“GIS开发技术”、“WebGIS技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理论学时和实验学时进行调整,设立一级、二级、三级实验项目,培养学生的GIS软件开发能力、设计能力、系统维护能力和团队协作等能力。
(2)鼓励学生参加科研活动,提高实际动手能力。我校GIS专业的任课老师除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外,还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近年来每个年级都有近30余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包括“自治区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与服务系统”专题、“4・20震后雅安市滑坡、泥石流危险性评价与系统集成研究”、“四川省干旱遥感监测业务平台建设”、“强降水诱发山体滑坡、泥石流气象预报警报技术―精细化滑坡、泥石流气象预警预报系统”等科研项目,很多同学通过参加科研项目学习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学到的知识,提高了实践能力,激发了学习热情,增强了自信心。
(3)引导学生参加GIS开发大赛,培养实践和创新能力。目前国内比较成功的GIS开发大赛主要有北京超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发起的“超图杯全国高校学生GIS应用开发大赛”、ESRI中国(北京)有限公司发起的“ESRI中国大学生GIS软件开发大赛”以及武汉中地数码有限公司发起的“中地数码杯全国高校学生MapGIS二次开发大赛”,这些专业大赛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和“含金量”,对增强参赛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校GIS专业以GIS开发大赛为契C,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重构GIS开发课程群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宣传创新学分的要求,引导学生去参加各种开发大赛,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以提高。我校每年都有很多同学组队参加各种GIS开发大赛,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我校从2010年起,由教务处主办校级3S大赛,其中设立了GIS开发组,每年参与的同学达到1/3左右。通过参加各种GIS开发大赛,同学们拓宽了视野,提高了专业学习的兴趣,并培养了团队协作的精神。
5 结语
GIS开发类人才的培养应以“基础适度、专业拓宽、加强计算机技能培养、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为原则,紧跟信息技术的发展步伐,提高实践强度和深度,培养其坚实的GIS开发能力。GIS开发类课程的传统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需求,因此有必要对当前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本研究基于CDIO教学理念对GIS开发类课程进行了一体化教学改革和实践,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GIS开发技术也在不断更新, GIS开发类课程的专业课老师应以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潮流为导向,接触并掌握前沿知识,全面提升个人的专业水准与素质,培养学生用新思维、新方法、新视野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竞争力。
L芟钅孔手?013 年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GIS开发类课程“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编号:Y2013118);四川省教育厅 2014-2016 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GIS 原理》教学资源建设及网络教学平台应用研究” ;2013 年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GIS 原理》教学资源建设及网络教学平台应用研究”(编号:Z2013021)
注释
① 顾佩华,沈民奋,陆小华.重新认识工程教育――国际CDIO培养模式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② Crawley E F,查建中,Malmqvist J, et al.工程教育的环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4):13-21.
③ 私ㄖ.工程教育改革战略 “CDIO” 与产学合作和国际化[J].中国大学教学,2008(5):16-19.
④ 顾培华,沈民奋,李升平.从 CDIO 到 EIP-CDIO 汕头大学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12-20.
学科课堂教学是研究性学习的基础,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能够有效促进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然而, 研究性学习开展中存在着不少问题, 把研究性学习的理念融入课堂教学, 使研究性学习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 才能真正体现研究性学习的本质, 适应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也能适应新时代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二、研究性学习与高中课程标准的关系
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当前课程改革中的一大亮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研究性学习活动有15个必修学分。关于研究性学习的定义,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中给出的定义是:“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因此,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种学习观。作为学习观,研究性学习主张学生主动地理解、应用、探索、创新知识,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主张以发展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为主要目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不论是作为一种学习观念还是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具有自主性、问题性、探究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明显特点。研究性学习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能力, 强调知识间的联系, 形成认识结构是培养学生学科能力的前提, 创新情境促进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的广泛迁移是培养学生地理学科能力的关健, 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地理学科能力的重要途径。一般认为地理学科能力包括: 空间想象与图像运用能力、地理信息获信息获取与整合能力, 地理判断、解释、预测与评价能力、地理表述能力等。学科能力的培养符合素质教育的精神,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研究性学习恰巧为学生提供了这一平台。
三、研究性学习设计原则
地理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一是要遵循乡土性原则,为了方便学生对所选题目开展有针对性的探索,学生必须对所选题目的背景知识及关联资料有一定的了解,在选题时宜根据当地的实际来进行;二是要遵循实践性原则,《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地理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为学生提供学习直接经验的途径,让学生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三是要遵循探究性原则,教师可以根据课堂上学习的地理知识,引导学生用地理思维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并由此发现值得去探索和研究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主动参与调查、研究、分析身边地理现象的规律,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
教师在指导学生选题的成部分, 并与各学科逐渐渗透、整合的时候, 一般都会立足于本学科相关内容, 成为学科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内容。就是同一个课题的研究,往往也需要与不同学科教师的协作指导。不同学科课堂教学是研究性学学科教师的指导所采用研究角度的基础和手段一般是不同的,这也是课堂教学的知识延伸的结果。
五、乡土地理中研究性学习资料的开发
地理学科的内容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研究性学习选题时,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所列问题, 他们会用自己学过的知识选相应的课题进行研究, 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研究性学习进行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 都不是盲目或随心所欲的。在课题选定之后, 要依托学科理论知识(常常需要跨越学科的界限), 从当地实际情况和研究条件出发, 制定出相关的调查、观测、实验等研究方案。围绕自己提出的论点, 确定调查的次数、地点、人群及内容, 选择实验、观测所需的环境和器材等。通过调查、观测、实验所获得的资料, 要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经过正确的分析、总结才能说明问题。这样的研究具有较高的科学性, 学生能真正从中获得研究、探索的体验,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