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会计行业研究范文

会计行业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计行业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会计行业研究

第1篇:会计行业研究范文

关键词:油气田企业 安全生产费用 提取 使用

一、管理会计在保险行业的应用现状

(一)保险行业中战略管理会计务必以精算内控为基础

在保险公司的管理的各个过程中精算部门都有涉及,新产品设计产生伊始,从积累的数据中企业相应的精算部门都会进行费率的准确整理制定,随后对产品的风险进行预测,评估风险的大小,从而计提相应的准备金,一般情况下,企业中的风险一般都是由计算部门来测量和解决的。在保险公司中计算的内部控制系统一般分为宏观的环境分析,产品设计,资产和负债评估,风险评估、偿付能力、资金监控等。

(二)管理会计在保险公司环节中的应用

保险公司会根据目前公司所处的内外额度环境进行提炼和分析,从而给公司制定出一个整体的发展战略。保险公司会从核心竞争力、顾客的价值、资源的规划几个相关的部分,对市场进行预测以及保险种类的规划、销售的重心、核保、以及理赔等过程进行层层的分析,这样的话,可以更加及时了解公司在发展过程中问题,另外保险公司动态的财务管理将会更好地促进公司的资金的流转,让公司的的资金流量的运营效率更高。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引起了理论工作者和业务工作者的极大关注。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看来,可以在管理会计的理论和管理会计的实践的基础上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管理会计体系。

(三)相关业绩评价体系的建立

保险公司建立合理的业绩评价体系,可以依据巴塞尔协议的方式,制定出多种评估方式,对相应的结果进行比对,找出其中的差距,通过分析,选出符合公司发展的内部评价系统。

二、管理会计在保险行业中现状产生的原因

(一)企业外部原因

第一,我国经济体制的影响。在我国很多的企业经营者的头脑里扎根的是计划经济的经营模式,这就使得管理者的决策依然受宏观经济决策的影响,忽视管理会计对于真实的市场信息的引导作用。第二,我国法律的影响。我国的相关法律制定的相对较晚,因此还有很多的不足,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但同时还是在摸索中前进,所以经济领域的控制方面还比较薄弱,另外执法者的执法力度不足,这就会让市场经济的发展处在一个不平等、不灵敏的环境中,而这恰恰是管理会计能够获得正确市场信息的必备条件。最后是固定思维模式的问题。会计和领导者决策相对独立,分别在各自的岗位上各司其职,同时在我国特有的文化背景下,使得很多的管理者难以做到公平合理,这就大大限制了管理会计的实施和推广。

(二)企业内部原因

企业内部管理者的素质差异也对管理会计的普遍应用有着很大的影响,管理者把企业的经营和管理结合的同时,也就是把会计和管理结合起来,不过大部分企业家不能够做到这一要求。在企业中管理会计的另外一个使用者就是企业的会计人员,由于他们职业能力有限,往往使得做出来的市场信息夹杂了许多人为的干扰,可能造成信息失去参考价值。另外,会计电算化的限制也使得管理会计人力和财力的需求增加,这就大大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这就说明公司缺少合适的会计统计软件。综上所述,这些问题都会限制管理会计在保险行业中的发展。

(三)管理会计本身的缺陷

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也会受到自身的约束,管理会计的本身也会有很多自身的缺陷和问题,具体的表现是所研究模型比较理论化、信息获取的严重滞后性以及研究领域的狭隘性。比如管理者要对未来一个月的发展情况做出预测就要参考本月的市场信息数据,通过数据信息对下个月的公司发展方向以及发展目标做出规划。如果管理者所需要的信息,会计相关工作人员在管理者需要的时间内无法提供,这种信息的滞后性将会对管理会计的实际应用造成巨大影响。

三、管理会计在保险行业中的发展研究

管理会计的应用使得保险公司的财务管理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从而把过去独立的财务会计账务的处理变成了公司决策者进行管理公司的一个依据,进而能够为公司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数据信息。

(一)组建预算科目体系

管理会计在保险公司的应用中能够更好地建立预算,可以合理地提供成本费用的相关信息。所以,一方面要做好相应的成本会计管理的工作,建立一套符合公司发展战略要求的对外的一套会计报表科目,这样就更加细化了管理会计的科目体系,从而使得公司的成本中心体系更加完整,可以和公司对外的数据保持一致性。另一方面,公司也要对费用预算做好规划,让各个分公司的费用的预算有一个特定的模式,完善费用预算,并将每次的费用做好明确的规定。

(二)归口管理部门统筹安排归口费用预算

公司可以依据费用属性和管理要求的不同,将费用划分为归口和部门两个费用,归口费用就是通过一个部门统一进行管理,从而使多个部门受益的费用,归口部门就是统一管理这个费用的部门。而对于部门费用则是一个或者多个部门通过分别的管理,使得管理的本部门的收益或者公司的整体得到受益的费用。比如招待费用等,就是多个部门分别管理的本部门受益的一个费用。

(三)保险公司的准备金的计提

保险公司都是会对于风险计提一定金额的准备金来应对风险,所以它作为保险公司的所有负债中最多的一项负债,不仅仅对公司的负债和偿还能力,而且还对公司的税收方面、红利方面和损益方面等有一定的影响,所以计提准备金是保险公司管理会计研究的主要内容。而对于非寿险的公司来说,值得考虑的是平衡准备金的情况,虽然我国对于这个准备金没有明确的规定,但是目前在有些欧洲国家普遍采用的就是这个准备金。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我国的监督管理模式主要也是借鉴欧洲的模式,所以这项平衡准备金的建立对于我国的保险公司也具有很大的参考和借鉴意义。在国际偿付能力委员会的准备金工作组的解释下,平衡准备金一般都是在巨大灾害发生的时候才会被使用。笔者认为平衡准备金对于评价内部的管理具有很大的用途,应该作为保险公司内部管理会计的内容,计提平衡准备金发生的概率都很小,但对于赔付很大的险种,比如地震、洪灾、爆炸等事件,对于平衡准备金的计提,一方面是公司的经营风险的真实反映,另一方面又可以体现公司的赔付能力。

(四)管理会计中资产和负债的匹配

管理会计在与保险公司的结合发展中,保险公司的资产和负债需要匹配。保险公司中的原材料,固定资产等占公司资产的比重很小,但各式各样的长短期的债权股权等投资类占公司资产的很大一部分,保险公司为了能够确保及时赔付客户,维护公众的信心,对于传统的观念更加偏重于负债的管理,但是伴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使得金融产品种类增多,保险公司的投资选择也越来越多,所以投资的收益也就变得越来越重要。比如,一部分美国的保险公司在保费收入和赔案赔付相差不多的情况下,公司仍然可以正常运行,这其中投资的收益就起到了比较大的作用,大部分寿险产品被运用到了投资,因此近些年来,资产和负债的匹配管理模式就从银行界就被引用到了保险界,管理会计对于保险公司的管理作用也越来越大。

通过保险产品的组合来使得资产和负债得到匹配对于保险公司来说也就成了重要的内容,对于国内非寿险的产品,资产和负债不匹配的主要原因是投资和利率的不确定性,但是利率和投资经常会与宏观的经济环境等不确定因素有很大的影响,为了降低此类风险,提高保险公司的赔付能力,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对保险产品进行组合来实现,就保险公司不同的险种来说,保险公司具有很好的运作空间。保险公司会依据盈利的状况把有效的利差返回到保单的保额里面去,这样的话就可以降低保险公司的投资风险。投资组合类的保险产品可以让客户相互享受到投资收益的同时也承担投资的风险。因此,保险公司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不同的时期根据资产负债的需要开发新的保险产品,避免将保险风险归集到某一种的产品上去,从而使得公司的系统风险下降。

公司在进行资产负债管理时,目前管理会计中的权责发生制对于确认与计量保险公司业务来说仍然有很多的不足之处。权责发生制指的是理论上的资金的运作形式,从权责发生制情况下的资产负债表看出,它并不能够准确反映出公司资产的流动性。从一方面来说,权责发生制的负债项中各种准备金占比例很大的是精算的负债,但它其实并不是真实意义上的负债,不过它对于公司的现金的流出有很大的影响。从另一方面来看,对应与未满期责任的准备金部分的负债将会以投资的方式存在,同时还具有很强的流动性,而我国的保险法规定保险资金只能投资于国债和金融债券、投资基金等,所以保险公司的资金还是具有很强的流动性的。

(五)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与公司成本控制相结合

在保险公司的经营过程中,保险公司的成本控制至关重要,这需要公司业务、财务、理赔、精算等部门的共同发力,提前规划和安排好计划和预算。快速发展的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就是把成本控制在同类企业的平均水平之下,只有公司成本降低,销售额加大后才能够稳定公司的经营基础,从而促进公司创新能力的提高。

四、总结

管理会计更倾向于保险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对企业组织的体制和结构以及面对的市场环境具有依附性。所以,企业自身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也会对管理会计的发展产生作用。管理会计为了适应经济组织内部的管理和发展需要逐步形成,是为了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效益而建立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提供企业管理者需要的数据资料。管理会计的存在就是为了帮助公司的管理人员更好地决策和制定正确的发展方向。进入21世纪这个快速发展的经济时代,伴随着我国的深化改革和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管理会计在保险行业的运用中不断进行经验总结,形成符合我国保险行业发展的一套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从而能够适应我国的保险行业经济管理模式,使管理会计和保险企业的结合更加地紧密,管理会计和保险企业的结合,将会对我国保险行业健康有序地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姚律.精算教育的新发展――精算内控制度[J].精算通讯,2001(6).

[2]刘运国.论管理会计的经验研究[J].当代财经,2002(4).

[3]李红漫.保险业的改革与创新[J].中国商业保险,2003(2).

[4]D・法尼(著),张庆洪、陆新等(译).保险企业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2002-11.

[5]杨公遂,孙.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现状与前瞻[J].山东社会科学,2010(11).

第2篇:会计行业研究范文

关键词:银行风险会计防范

随着银行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和银行间竞争的日益激烈,我国银行业面临的风险日趋多样化,特别是会计风险问题,受到银行业内高度重视。近几年金融系统案件频繁发生,大多源于会计监督乏力。因此,加强银行会计风险的防范是我国当前金融风险防范的重中之重。

银行业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外部政策环境不完善

实行新会计制度后,银行记账原则由“收付实现制”变成“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未将会计谨慎性原则贯穿于业务发展的始终。谨慎性原则作为企业对不确定事项采取稳妥谨慎态度的一种必要的反映,是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为应付复杂多变的外界环境,将风险损失尽量减少到最低限度的一项会计政策,是风险控制在会计核算上的具体运用。它体现了会计实践的一般规律。在银行会计的核算中,采用符合谨慎性原则的会计处理与报告方法,可以有效地防范与抵御银行风险,而不采用会计谨慎原则来指导银行经营行为,小则事关银行自身的厉害得失,大则事关整个金融业的安危和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与否。所以,只重视权责发生制而忽略谨慎性原则对防范经营风险极为不利,甚至直接导致风险。另外国家对金融机构监管缺少经验,监控力度不够,措施没有及时到位,因而很难在风险处于萌芽状态时进行有效的防范和控制。再则,金融改革后,对金融会计在金融机构中的作用认识不够,有关法规不够健全,管理制度滞后,直接制约着会计职能的发挥,会计仅限于记账、算账、报账,而忽略了事前预测、事中参与决策、事后分析评价的管理功能。

(二)内部稽核不力

虽然近几年来我国银行界对内控制度的建设空前关注,然而各银行却没有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对内控制度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使之系统化、程序化。一方面,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目前仍作为一个个被分解的单元分散在各项管理制度之中,如会计内控制度规定了不同岗位的职责,不相容业务的分离,业务程序的先后制约,却未形成一套生产流水线式的防范风险程序(一般应由目标系统、决策系统、执行系统和监督系统组成),难以及时发现和处理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相互制约机制不健全,一些重要职责和岗位没有严格分离,混岗或集多职于一身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银行分支机构缺乏有效的内部管理部门,对主要负责人和决策管理层的权力缺乏必要的监督制约措施,常常出现“控下不控上”的局面,使内控制度形同虚设,留下事故隐患。

(三)银行从业人员素质偏低

近年来,国有独资银行在快速商业化的变革中,为抢占市场份额,实行外延式急速扩张的策略,真正精通银行会计业务的专门人才严重不足,一些新手未经岗位培训,对于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没有很好的掌握,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致使会计核算的随意性较大;另外,在会计队伍趋向年轻化的同时,也容易受社会上拜金主义思潮的影响,从而在会计业务操作中违规甚至违法。

防范银行业会计风险的对策建议

(一)健全适应银行经营要求的会计监管体制

加强银行业的会计监管,不仅需要规范监管标准、统一监管规则、完善监管政策,而且要求银行业与银行监管部门的分工进一步明确,使银行业把更多的精力投身于风险管理工作。

银行业的监管应该保证透明化和市场化。监管项目应该以银行业最基本的指标,如:资本充足率、股权结构、储户的资金安全性等为准绳,监管标准对任何银行都应该一视同仁。就目前来看,银监会正致力于不断提高监管水平,把精力主要放在具体政策和规定的制定上,这与当前国内银行业的发展阶段与管理水平直接相关。但从长远来看,有些具体的规定可以交给银行自己来做,不需要强求统一。因为银行业的发展水平不同,有些银行可以把规则制定得更细一些,而有些银行可以把规定做得相对简单一些,这有利于大幅度提升银行业在金融市场上运作的独立性,强化其风险意识,增强国内银行业的整体抗风险能力。

银行业的研发分工需要进一步优化。目前,我国的银行业除本行工作以外,还作了一些宏观金融研究。在国外,这些研究往往不是由银行来做的,而是通过国家宏观经济监管部门来提供数据,由其他各种学术性或非学术性机构来进行宏观研究,银行所关注的只是在这种宏观背景之下,如何提升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的问题。因此,优化国内银行业与宏观监管部门的分工,使银行业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放在风险管理上,这对提高两个部门的工作效率,提升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水平都大有裨益。

(二)构建防范银行风险的监督保障系统

要防范我国银行业的风险,必须健全会计内部控制制度,重点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真实性原则。内控制度建立应该从银行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机构规模和业务特点,制订切实可行、便于实施的会计内控制度,以保证会计核算和结算的准确及时,防范银行经营风险;规范性原则。各项会计业务流程按照会计内控要求予以规范,加强重要环节的控制,做到会计核算、财务核算、会计处理方法和会计信息的规范化,提高操作透明度;谨慎性原则。谨慎性原则是处理会计业务的基本原则,也是深化内控机制应严格遵循的准则。对会计业务处理必须实行交易授权,不得私自处理未经授权的事务。对重大会计事项实行审批制度,防止发生舞弊行为。

建立科学合理的内控机制,包括三个相对独立的控制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在一线会计核算全过程中融入相互牵制、相互制约作用的制度,建立双人、双职、双责为基础的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会计人员处理业务必须事前建立授权分责的记录,以明确业务处理权限和应承担的责任,对一般业务或直接接触客户的业务,均要经过复核,重要业务必须实行双签有效的制度,禁止一个人独立处理业务的全过程。第二个层次是设立事后监督,事后监督是指通过完善各种现场、非现场的财务检查制度,对会计部门各个岗位、各项业务进行日常性、周期性核查,建立以堵为主的监控防线。事后监督可以根据业务量状况,设置相应的机构,组织一批业务素质高、思想品德好的人员,在规定时间内将全部会计业务重新进行一次复核性操作,以便及时发现和消除潜在的风险隐患。同时,对监督的过程和结果以及反馈要纳入程序化、规范化管理。第三个层次是以现有的稽核审计为基础,通过内部常规稽核、离岗审计、落实举报等方法和手段,对会计部门实施内部最后控制。以上三个层次构筑的内控体系,对于及时发现问题,防范和化解会计风险,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三)加强银行会计信息的披露与揭示

离开了来自银行内部及时、可靠、完整的会计信息,金融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就根本无从谈起。为此,对来自银行外部借款单位的会计信息应就其真实性、全面性和相关性提出相应要求。首先,考虑到目前我国企业虚假会计报表满天飞、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现实情况,银行在接受贷款申请时,应强制要求其报送经由注册会计师审计验证后的会计报表,并要求出具审计报告的会计师事务所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其次,银行在接受企业贷款申请时,应要求所有的贷款企业必须提供现金流量表,并应将原先着重对企业利润指标和静态财务比率的考核,转变为对现金流量指标以及与现金流量表有关的财务比率的考核上来。第三,鉴于我国企业编制与提供的会计报表过于简化、信息含量低的情况,银行在接受企业超过一定数额的贷款申请时,除要求企业报送主要会计报表以外,还应要求企业提供能详细披露其偿债能力的补充会计信息。

从银行内部来看,要进一步修订现行银行定期编制的会计报表,要充分反映银行表内业务的会计信息,同时要充分反映披露与银行风险有关的会计信息,如风险资产总额及资本充足率、逾期贷款平均余额及资本风险比率、备付金及备付金比率、贷款风险集中度、贷款结构及不良贷款资产状况以及对外投资可能发生的损失等。要全面推行现金流量表,以弥补目前报表难以反映的相关信息,即能够向使用者提供银行在会计期间内现金流量的情况,特别是能充分披露银行在实行权责发生制时,收入、利润中含有的应收未收部分所造成的收入与支出在实际收付上不对称的有关信息。要充分披露表外业务信息,改变表外业务仅以会计报表附注的形式予以反映的现状,应要求银行编制一张表外业务情况表,增强表外业务的透明度,以全面反映表外业务的潜在风险。2006年公布的新会计准则对此已有所完善,这对防止行业风险,提升社会诚信度,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提高与国外金融企业会计信息的可比性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四)创建重视知识和人才的机制

当今社会,知识是创新的必备条件,人才是创新的主体。德才兼备的人才不仅是现代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而且是构建企业管理体系,推动企业管理创新的中间力量。因此,重视知识和人才,造就优秀的人才,创建重视知识和人才的机制,是当前银行业所面临的一项迫在眉睫的、势在必行的战略任务。

首先,改革企业用人制度。在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平等、公开的竞聘上岗的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企业人才等级制度。管理者要知人善任,创造让优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人才机制,让相应才能的人才处于相应的能级岗位,注意发现和使用那些具有信息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和公关能力的一批人,要扬长避短,量才为用,使人才配备尽量合理化,这是留住人才的有效措施之一,也是优化人才配置,提高银行业风险防范水平的必备条件。

其次,创造良好的吸引人才的环境。如工资待遇、奖金制度、职位聘任、岗位责任制、成果评定与奖励、住房标准等整套政策和办法,千方百计吸引优秀人才从事企业工作,成为企业学术带头人、业务骨干和管理创新骨干。

第3篇:会计行业研究范文

关键词: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会计职能;管理决策

一、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加强内部管理的需要,银行业对会计的要求已从简单的事后算账、报账转变到参与经营管理、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实施控制和考核上来。会计职能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反映和监督已不能完全概括会计的全部职能,参与决策、实施控制和考核正成为会计新的职能。这种内部管理的需要和会计职能的转变成为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发展的内在动力,但目前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在实践中的应用大多还停留在探索阶段,尚未构成一个完整的应用系统体系。其存在的问题:一是系统功能较单一,大多只是简单地报表查询、汇总以及财务比率分析。二是系统提供的信息大多是货币性信息,而一些重要的非货币性信息(如:资产质量、风险控制、客户关系等)不能及时披露。三是系统缺乏丰富的数据分析工具,不能有效地支持管理决策的制定。四是系统需求的提出、实际开发和应用不统一,基本上是各部门各自为政,均从本部门的管理需要和角度出发来进行系统的开发和设计,存在着数据来源多头、数据格式不一、功能单一重复且各部门的系统数据不能充分共享、造成资源浪费的情况。

而核算型会计信息系统却发展迅速,从20世纪70年代的单机处理到80年代各类柜面业务处理系统和会计报表处理系统的应用,从90年代各行全国联网系统和多元化自助服务系统的广泛应用到目前以数据大集中为标志的各业务处理系统操作平台的统一集成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相关数据库的建设。截至目前,核算型会计信息系统已发展成具备事前审批、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功能的一个比较完整的应用系统。但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却一直进展缓慢,没有重大突破,学术界对何谓“管理型”也一直争议颇多。下面笔者将具体说明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并从管理的本质出发对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体系的构建进行探讨。

二、构建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的理论基础

笔者以为,核算型会计信息系统之所以发展迅速并能很快地被推广应用,主要是因为它有明确的理论依据——复式记账理论,系统采用的核算方法(即对数据的分类依据)与传统手工会计记账基本一致,而且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对披露会计信息的财务会计报告格式也都有比较明确的规定。因此以复式记账为理论基础,以对外披露会计信息为目标,核算型会计信息系统开发起来得心应手,相比之下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首先,理论上人们对于“管理”这一概念含糊不清,对于以何种管理思想、管理理论为开发依据,无论是学术界还是软件开发行业一直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而这关系到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设计思路问题。

其次,在实践中不同规模、不同经营范围的银行(包括同一银行内部不同部门)管理风格不同,要求系统提供的管理信息内容也不同,要求辅助决策的程序不同,这种需求的多样性也给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增加了难度。

因此要想构建一个有效的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首先要有一个科学的理论作指导,要寻找一个科学的理论必须要先弄清楚管理的本质。自泰罗和法约尔开创管理学以来,学术界对“管理”的定义一直是众说纷纭,如:“管理就是研究系统运行的规律,据此组织系统的活动,使系统不断呈现出新的状态”:“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的过程”:“管理的本质是决策,或者说是围绕着决策的制定和组织实施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上述观点从不同角度描述了管理的特征,笔者以为最后一种观点最能体现管理的本质——即决策理论学派代表人赫伯特。西蒙提出的“管理就是决策”。西蒙的主要观点如下:

(一)管理就是决策,决策贯穿于企业整个管理过程。决策是组织及其活动的基础。组织是作为决策者的个人所组成的系统,组织的全部活动就是决策活动,对这种活动的管理实质上就是制定一系列决策,如制定计划的过程是决策;组织设计、机构选择、权力的分配属于组织决策;实际同计划标准的比较、检测和评价标准的选择属于控制决策等。总之,决策贯穿于企业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全部过程。

(二)决策过程。决策并非是一些不同的、间断的瞬间行动,而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工作构成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四个阶段:第一,情报活动——探查环境,寻求制定决策的条件。第二,设计活动——创造、制定和分析可能采取的行动方案。第三,抉择活动——从可资利用的方案中选出一个适宜的特别行动方案。第四,审查活动——对过去的抉择进行评价。一般来说,上述四个阶段是顺序进行的,而实际执行过程中则要更复杂,在制定某一特定决策的每个阶段,其本身就是一个小范围的决策制定过程。

(三)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西蒙把企业的管理活动分为两类:一类是例行活动,即一些重复出现的工作。有关这类活动的决策是经常反复的,而且有一定的结构,因此可以建立一定的决策程序。每当出现这类工作或问题时,就可以利用既定的程序来解决,这类决策活动叫程序化决策。另一类活动是非例行活动,不重复出现的,如新产品的开发、产品结构的调整等。这类问题在过去尚未发生过,或因为其确切的性质和结构极其复杂,或因为其确切的性质和结构捉摸不定,但因为其十分重要而需要用现裁现做的方式加以处理。解决这类问题的决策叫非程序化决策。

根据西蒙的决策理论,银行的日常管理活动(主要包括经营战略的制定、财务计划的制定、决策的执行、业绩的评价、风险的控制和管理、盈利能力分析等等)可划分为程序化决策活动和非程序化决策活动两大类。其中经营战略的制定通常关系到银行未来生存与发展的经营方向问题,且将会随着经济环境、竞争态势、技术、组织等因素的变动而变动,而这些因素很多又是事先无法精确预测的,没有一个固有的程序来遵循,更多地需要决策者的判断、直觉和创造。因此经营战略的制定通常属于决策理论中的非例行活动,一般由高层管理者(主要指总、省行的行长)制定,实行的是非程序化决策。而财务计划的制定、业绩的评价、风险的控制和管理、盈利能力分析等管理活动通常是常规性的、反复性的、且结构比较清晰明确,可以使用一些简单的数学分析模型来解决,这些管理活动则属于决策理论中的例行活动,一般由中层管理者(各业务部门的经理)制定,实行的是程序化决策。至于前台营业网点及其主管部门的业务活动则属于决策的执行活动,决策执行的结果将通过会计核算系统进行反映。从经营战略、战术计划的制定到决策的执行,到事后盈利能力分析和业绩的评价,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决策过程。

三、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的体系构建

根据西蒙的决策理论,一个企业组织的全部活动就是决策活动,一个完整的决策活动包括情报、设计、抉择和审查活动。因此构建一个完整的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应站在企业全局的高度,不仅要满足中层管理者们日常程序化决策活动的需要,也要满足高层管理者们非程序化决策活动的需要;不仅要满足事后的财务分析、业绩评价,更要满足事前的市场预测、风险预警及战略、战术计划的制定。一个完整的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要保证每个主要管理人员都能收到有用的数据信息和主要业绩指标,通过这些信息和指标能够帮助他们提高工作效率,对其负责的工作管理得更好,且随着机构管理层次的逐级下降能够提供越来越详细的管理信息。

(一)系统目标:辅助管理者决策、强化内部管理、合理利用经济资源、提高经济效益。

(二)服务对象:银行内部中高层管理者

(三)数据源:包括内部和外部。内部数据源主要为会计核算系统反馈的经营数据和其他业务处理系统(如: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信贷管理系统等)中的相关数据。外部数据源为同行业竞争对手的主要经营数据、竞争战略、市场份额、重要客户的分布、贡献及经营状况等。

(四)系统功能结构。如下图所示:

1.知识库:该模块主要是为中高层管理者制定决策时提供丰富的相关知识的支持。知识库主要包含政府、监管部门等的重要文件、本行的重要规章制度、同行业竞争对手的发展战略、主要经营数据、主要产品和市场份额、重要客户的分布以及需求等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库将不断更新,以便更有效地支持决策。

2.模型库:该模块主要是为中高层管理者制定决策,进行盈利预测、风险控制等管理活动时提供丰富的数学模型支持,如:投资决策模型、趋势分析模型、线性(曲线)回归分析模型、风险评价模型等。为便于用户操作,模型库在系统中可设计成模型字典,用户通过浏览模型字典选择不同的数学模型,系统再调用该模型相应的子程序进行运算分析。

3.经营计划模块:该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帮助银行中高层管理者制定本企业未来发展目标的战略计划和战术计划。战略计划的制定如前所述属于决策活动的非例行活动,通常关系到企业未来3到5年的发展目标,制定过程中考虑因素较多,更多地需要决策者的判断、直觉和创造,这是一个参与人员最多、需要反复讨论、反复修改的复杂过程,因此就要求系统能够提供一个良好的人机对话环境,如可采用问答式、图表式或菜单式来引导管理者制定出未来发展目标(即市场计划、产品计划、经营计划和危机处理计划)。战术计划是战略计划的具体实施和补充,属于决策活动中的例行活动,一般由计划制定小组中的各部门根据总体战略计划制定本部门一个年度内需要实现的市场、产品和经营计划(经营计划又包括资产负债计划、收入计划、费用计划和资本支出预算)。战略计划和战术计划的制定很大程度上依赖业绩评价、盈利预测以及知识库等模块的支持程度,在具体系统设计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两个因素:

一是要注意吸收新的管理思想。例如:在竞争战略管理方面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克利斯。斯泰尔斯(ChrisStyles)提出的“战略车轮”方法,该方法通过8个步骤(即1.目前的绩效;2.本行的产品优势;3.竞争对手状况;4.进行目前的行业典范分析;5.预测未来5年内本行业发展趋势;6.分析未来5年内客户的需求;7.确定发展战略目标;8.进行新业务、新产品的设计,确定盈利目标)来综合分析本企业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最终确定发展目标,该方法对于开发创新竞争战略就很富有启发性。

二是要注意吸收新的信息技术。该模块的设计应充分借鉴决策支持系统的部分设计思路,特别是要注意借鉴、吸收近年来人类对人工智能、计算机神经网络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

4.盈利能力分析模块:该模块是众多管理决策中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成本计算、盈利分析以及盈利预测三大子模块。其中成本计算是盈利能力分析的基础,该模块负责收集各项支出、费用和数量数据,并向特定的成本对象(如各项产品)进行分配,如:活期存款产品的成本就包括账户维持成本、每笔交易成本等内容。盈利分析则使用成本计算模块产生的数据,与收入相对比形成盈利能力报告,该报告可以按机构、按产品、按客户进行分类统计,盈利分析结果也将为业绩评价提供重要的评价数据。盈利预测模块主要是在考虑历史盈利状况、战略计划目标、市场变化等因素对未来的盈利情况进行预测,预测时可使用模型库中的趋势分析模型、线性回归分析模型等数学工具来进行,预测结果可作为制定下年度战术计划和未来战略计划的依据。

5.业绩评价模块:该模块定期对各责任中心(可按机构、按产品、按客户)的经营计划执行情况、经营成果进行分析与评价,找出完成或未完成计划目标的主客观原因,为对责任中心的奖惩考核提供依据,其主要包括评价方案、财务业绩和营销业绩三大子模块。评价方案为管理者提供了各责任中心主要考核指标的评价标准,如:给出每一考核指标的权重系数、根据计划完成情况进行打分、综合打分的算法等等。财务业绩主要是对本企业盈利能力、流动性、资本充足性等货币性信息指标的评价。营销业绩主要是对新增贷款、新增存款及所占市场份额、贷款质量等非货币性信息指标的评价。无论是财务业绩评价还是营销业绩评价,评价时除了同计划目标相比,还要同历史经营成果、同竞争对手经营成果相比,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本企业的整体经营状况。

6.风险控制管理模块:该模块主要是对银行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衡量、监控并提供预警信息。银行是高风险的经营行业,在追求盈利最大化的同时如何降低、控制风险也是银行日常经营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银行面临的风险主要有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资本充足性风险、信用风险、外汇买卖风险和营业风险等六种风险,对不同的风险可通过不同的比率指标来衡量。其中控制目标子模块负责定义管理者对各种风险管理的预期比率指标,风险监控子模块负责对各项比率指标进行计算并与预期比率指标对比分析,如发现风险向不利方向波动,系统将提示预警信息报告。此外对于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资本充足性风险等涉及资产负债管理的风险控制,系统还提供一些专用的数学模型进行分析控制,例如:利差管理模型、缺口管理模型、持续期分析模型和资产配置模型等。

四、结束语

本文仅对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的体系构建提出了一些粗略的设想,真正开发起来还有很多具体问题需要考虑,如需要统筹考虑不同部门的信息需求、不同管理级次的用户权限设置、与其他系统的数据转换和加工、输出管理信息报告的格式等等。但笔者以为,核算型会计信息系统以复式记账理论为基础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和应用,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与设计如以决策理论为依托,抓住管理的本质规律,也将会走人一个新天地。

参考文献:

[1]赫伯特。A.西蒙。管理决策的新科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2]赵瑞安。西方银行管理理念[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

[3]孙耀君。西方管理学名著摘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

第4篇:会计行业研究范文

[关键词]石油天然气 会计准则 问题 完善

一、我国制定油气行业会计准则的意义

石油天然气行业是一个较特殊的领域,它的主要特点是高风险与高投资,油气行业的会计处理也具有显著的行业特征。然而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一套完整的适应油气行业的会计准则规范,与国外的油气行业相比较,我国油气行业所使用的会计规范不适应油气行业的生产特点,这对我国油气行业的发展与壮大是没有好处的。

财政部于2006年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27号――石油天然气开采》,使油气这一特殊行业有了基础准则体系,该准则在很多地方都体现出了与国际油气行业会计准则的一致性,这对我国油气行业的发展、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我国油气企业能够实现“走出去”――融入国际竞争环境创造了坚实的会计基础。

二、我国油气会计准则存在的问题

1 对自然资源会计理论的研究不足

准则将油气资源定义为油气开采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井及相关设施和矿区权益,认为递耗资产是通过开采、采伐、利用而逐渐耗竭,以致无法恢复或难以恢复、更新或按原样重置的自然资源,同时还指出油气资产属于递耗资产。根据以上定义可以得到如下推论,即设施和矿区权益是一种自然资源,这明显是不成立的。这主要是由于自然资源本身的价值并没有被纳入到现行的石油天然气会计核算体系中,核算的只是人类劳动价值。所以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自然资源会计理论的研究,考虑如何将自然资源的价值纳入会计核算体系,然后再重新明确油气资源与递耗资产各自的含义。

2 有关油气资产减值的规定尚不明确

我国对于油气资产减值的规定类似于美国的油气准则,但是关于油气资产减值迹象的判断和资产组的认定都和其他行业不同,不能简单地规定按资产减值准则处理。资产减值准则对特殊资产并未进行特殊考虑,企业无法直接按其规定的减值迹象判断油气资产减值与否。而且准则未详细规定井及相关设备和设施的减值问题,仅规定了矿区权益的减值问题。

3 披露要求过于简单

我国油气准则对油气资产减值的披露比较简单,仅规定披露其减值金额,对于资产减值准备的累计金额、分部的减值损失、资产组的情况、可收回金额的计算方法等内容没有考虑: 另外,对油气储量的披露也比较简单,仅规定了企业应分别披露在国内和国外拥有的油气储量的年初年末数据,对于储量在年内的变化原因和影响因素,以及储量的价值则没要求披露。而美国油气准则对披露的规定详细而且全面,几乎涉及到了油气生产的所有方面,尤其是要求对油气储量及其变动进行标准化计量并作为补充信息的重要内容之一,这对我国油气准则披露方面的完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4 油气准则内容尚不全面

我国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美国的油气会计准则,但是在未探明矿区的评估和重新分类、勘探井和勘探参数井完钻时的会计处理、石油天然气混合产量的成本摊销、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成本风险的分担安排等方面,我国的油气准则罕有或没有规定,而这些问题恰是油气行业的重要问题。此外,准则也未涉及石油企业涉外活动的会计处理问题。

三、完善我国石油天然气行业会计准则的建议

1 加强自然资源会计理论研究

准则的制定需要进行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准备工作,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准则的准确性、适用性和逻辑性。在研究油气会计准则时应该发动理论界的力量,深入研究我国石油企业的特点、所处的会计环境和国外的成功经验及失败教训,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从而制定出与国际惯例相协调又符合中国国情的油气会计准则。

2 针对油气资产减值进行规定

我国应借鉴FRS6和AASB6的做法,对石油天然气资产减值迹象的判断和资产组的确定做出专门规定,而对其减值测试、确认和计量则按资产减值准则进行。

3 完善披露处理

我国油气准则与美国油气准则在披露处理方面差距最大。美国油气准则对披露的规定详细且全面,几乎涉及油气生产的所有方面,尤其是要求对油气储量及其变动进行标准化计量并作为补充信息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我国的油气准则在披露方面则显得较为单薄,亟需尽快完善。

4 增加涉外活动的会计处理

随着国内各大油田产量的下降,我国的许多石油企业纷纷开始实施“走出去”的战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但在油气准则中,却罕见石油企业涉外活动会计处理的相关规定,因此应当改进矿区权益取得、矿区转让和交易以及披露等方面的相关规定,增加涉外活动的会计处理规定,以使我国油气会计准则更好地同国际会计准则相协调,指导和规范我国石油企业的海外活动。

参考文献:

[1]张英:新会计准则下石油天然气开采准则初探[J]。会计师,2008

第5篇:会计行业研究范文

一、担保企业对外担保的内涵

(一)企业对外担保的性质与具体表现

基本性质是:担保是一种特殊的符合法律规范的民事行为,一方面它与其他的民事法律关系一样都是由主题、客体、内容三部分组成,另一方面又具有其特殊性。这主要由于要区分不同的担保种类以致对外担保在担保法律关系的主体上具有相对的复杂性;在客体方面则主要是代为清偿债务的金钱给付行为或者是实际履行行为;担保内容方面是担保主在履行债务的时候所产生的担保权力和义务。

(二)企业对外担保的特点

企业对外担保具有不确定性,其担保结果是根据未来发生情况所决定的,影响担保结果的所有不确定因素不是单板企业自身能控制的。在担保确认中,按照相关规定可以将风险与报酬的实质转移作为是担保会计确认的基础,所以在担保合同以及主债权合同都签订时,担保行为就能够确定。主债权的资金风险以及实际报酬都会转移到担保机构,同时也确立了反担保合同。在法律上,反担保或有资产控制权已经归属于担保机构。

二、企业对外担保的会计处理

(一)会计核算

担保行为是一种法律行为也是一种经济行为,对于担保企业来说,担保行为一旦确立,就必须面对被担保人到期无法偿还本文由收集整理担保债务的风险,担保公司需要承担连带的还款责任。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在2004年联的《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相关问题》的补充规定文件,对这一问题作了专门的处理规定。在会计核算方面,对于企业可能产生的担保负债,若是符合相关的确认条件,那么就应该将这笔负债计入预计负债;若是担保有涉及到诉讼,并且败诉,则需要按照法院的判决将应该要承担的损失金额确认为预计负债,并且计入企业当期的代偿损失,与诉讼相关的费用计入当期的管理费用。企业在前期资产负债表日,已经依据当时实际情况以及所掌握的证据合理预计预计负债,那就应该将当期实际发生的担保诉讼损失与已经计提的相关负债之间的差额直接计入企业当期的代偿损失或者代偿收入。在资产负债表日后到财务报告批准报出之间所发生的需要调整和说明的担保诉讼事项就按照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有关规定来进行会计处理。

(二)会计信息披露

企业对外担保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就致使会计信息披露的必要性。担保关系不只是依靠财产、法律的关系来确定,最重要的还是需要有信用作为支撑。担保机构提供的是信用产品,只有通过正确的社会途径才能够发挥其价值,企业对外担保所披露的会计信息就是对产品价值的有力证明。除此之外,完善会计信息披露还对会计实行有效监督奠定了基础,企业进行市场监督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强有力的信息披露制度。投资者、各级管理部门、合作银行、潜在债权人、行业监督管理部门都有权利对行业的经营情况作出及时全面的了解。建立完善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能够让公众及时获得企业担保的相关信息,便于社会监督,这在一程度上弥补了政府行政监督的不足。

三、优化企业对外担保会计核算与信息披露的措施

(一)明确会计核算与信息披嚣的目标

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都是在符合法律法规的范围之内所制定实施的一系列的控制方法和措施,为了能够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保护好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担保企业需要进一步明确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的目标,做到规范企业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消除潜在的威胁,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保护单位资产安全,另外,还需要确保国家有关法律以及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能够贯彻实施,加强企业对于担保业务的控制和监督,防范担保风险。

(二)严格担保业务合同的执行

担保合同的履行是指在担保合同签订之后,企业遵循被担保人以及受益人的要求对合同进行修改或者是履行担保责任,有的时候还需要在保证期满之后担保合同的注销。注销过程具体包括了修改、终止、垫款、收回垫付款等等环节,其中修改担保合同是在被担保的企业和受益人之间的合同由于合同条款发生变化而需要对担保内容进行修改的时候需要按照要求进行办理。例如,因需要增加担保范围、延长担保时间、变更增大担保责任的时候而重新拟定的新合同需要进行审查,在形成调查报告的同时还需要背包单位提供修改担保合同的意向文件。经过部门批准之后就可以重新与被担保企业签订担保合同。至于担保合同的展期问题就需要像新担保业务一样进行审批,重新签订担保合同。另外,企业还需要尽力气对外担保业务执行情况的监督制度,加强监测被担保人的财务风险以及其他担保事项实施情况,定期以书面形式汇报,若发现有异常情况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化解风险。加强对担保财产的管理,对于被担保人所提供的用于进行反担保的财产权证需要进行有效妥善的保管,对财产的存续情况进行定期审核,确保财产的安全完整性。

第6篇:会计行业研究范文

    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是指管理者在微观层面上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进行检查、管理。一般来说注册会计师行业具体监管包括:职业资格的认定、行业的准入、职业法规的制定、注册会计师业务的管理、会计信息的审查、违规处罚等内容。由于这些职责在管理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之间的分工不同,以及政府的介入程度和介入方式不同,构成了不同的行业监管模式。每种监管模式都有自己的优缺点。

    1.行业自律监管模式

    行业自律模式是指注册会计师微观层面的事务均由注册会计师行业通过其行业内部组织来计划组织实施控制。行业自律模式监管主体具有更强的专业知识,同时兼具灵活性和适应性;但行业自律的监管模式实际上更多的是注册会计师们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给自己制定规则,自己监督,自己遵守,这种就会造成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尺度很难被把握的问题。

    2.政府监管模式

    政府监管模式是指政府直接对注册会计师行业微观层面的事务实施管理、控制、具有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的执业质量及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进行审核的权利。与行业自律监管模式不同的是政府监管模式是依法进行的行政性检查。政府监管模式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和威信力。但由于政府监管是行政执法行为,所以,相比之下缺少灵活性和变通性。也易导致某些滥用权力的现象的出现。

    3.独立监管模式

    独立监管模式是通过设立一个既独立于政府又独立于行业组织的独立监管机构,对注册会计师行业微观层面的事务进行管理和监督。比如2002年美国正式成立的独立型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模式——美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注册会计师行业独立型监管模式旨在克服行业自律模式的缺陷,改进资本市场的信息披露质量,既具有较高的独立性,也具有较大的法定权威和较集中的监管权限,但缺乏基于社会声誉的权威,同时存在外部约束弱化、过度监管和行业专门知识利用不足等问题。所以,其实施必须具备权威、激励和知识三个条件。

    4.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相结合的监管模式

    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相结合的监管模式是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国家政府和行业内组织共同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事物进行规划、组织、实施管理、评价、监管的的方式。这一监管模能够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各部门发挥各自的优势,正确划分了监管的层次。但如果两种监管模式协调不力,势必会发生冲突。两种模式的同时监管还可能造成相互依赖性和工作责任的推脱。

    二、我国现行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中的不足

    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模式中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兼而有之,并且正在由过去的以行业协会为主导过渡到以政府监督为主导的监管模式。虽然我国恢复注册会计师监管模式已有20多年时间,但与国际上监管经验丰富的国家相比,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中存在的问题依然较多。

    1.政府监管内部失调

    政府监管的内部失调主要是由于监管主体不清造成的。这里的“失调”指的的是职责的分配和执行力的效果上。在注册会计师监管机制中,政府监管部门既是会计准则的设定者,又是机制的组成部分和执行者,这里首先就违背了权责本应分工的原则。政府监管模式的内部部门主要有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税务部门、国有投资部门等,每个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分工不同,对注册会计师行业进行监管。但职责和分工不明确,缺少必要的衔接和沟通,导致各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协调。政府监管中多头管理现象依然很严重。

    2.行业自律监管模式混乱

    在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属于财政部的下属单位,没有完全脱离政府部门的行政管理,因而其集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职能于一身。这样注册会计师协会处于很尴尬的境地,一方面是行业自律监管模式的管理者,可由受制于国家财政部门的管制,作为行业利益维护人,在发生利益冲突时,它又必须要维护注册会计师的利益。同时承担监管者和行业利益维护者两个相互矛盾的角色,必然会导致行业协会职能的定位不当。无法全面的发挥行业自律模式的优势,极大程度上影响了行业自律模式的监管的效率与效果。

    3.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监管的不协调

    由于政府监管机构与行业协会没有完全分离,这就造成了两种模式在执行监管时不能很好的配合和衔接的问题。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体制没有理顺,行业协会与政府机构权责范围也界定不清,影响了监管效率。在监管工作中每个监管体系都有各自主要负责的工作任务,而就单一种监管模式的实施还需要做很多工作细分。如果两种监管模式不协调则很有可能造成任务分配不当,多头监管,管理杂乱等问题。

    4.法律法规约束不够

    法律与法规是监管主体执行监管的依据,审查的的标准,现在比较的认可的会计制度为以《注册会计法》为主体,《会计法》《证券法》《公司法》作为补充的监管体系。但由于制定部门不同,立法的时间不一致,无疑为执行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本来执行者的权利,职责有交叉,加上法律法规制度不完善,这些存在的问题都加重了行业内的监管混乱的风气。

    三、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模式的完善措施

    1.明确现阶段应有的监管模式

    由于现阶段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还相当脆弱,执业规范尚未完全形成,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普遍不高,执业环境差,还有众多影响注册会计师行业诚信执业的因素需要治理,所以,不能够完全脱离政府的扶持与监管,必须将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行政监督与行业自律监管相结合。本着法律规范在先,政府监管主打,行业自律监管坚固的原则组成以政府监管为主导、以行业自律为基础、以法律规范为保障的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模式。同时,应在两种模式间明确分工。政府部门在工作中主要负责指导、监督、服务并且起到推动和帮助作用,充分利用其权威性;注册会计师协会要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监管的基础性作用,着眼于细节和日常监管。注册会计师协会应该从政府财政部门中分离出来,政府的其他部门不应在过渡干涉注册会计师行业,只需要根据制度,法律的规定对注册会计师提供的服务提出所需要的标准,同时进行监督、检查服务质量。给对于注册会计师协会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财政部门应将更多的经历投入与后期的考核,例如:对行业内的重大违法违纪案件进行处理和罚款,以增加各部门监管的威信力;还可以帮助注册会计师协会制定行业的政策与法规,并执行监督和指导工作等。而且政府也可以将日常的监管工作交由行业协会自己处理,对权力做更大的释放。

    2.完善法律规范

    完善注册会计师监管的相关法律制度,明确规定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体制、政府各监管部门的责权范围及其协调机制,规定行业协会的性质、职能、机构建设、自律管理机制,完善市场准入条件及限制,提高对审计证据和审计工作记录的质量要求,加强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的民事赔偿责任及职业责任保险,补充并完善现行的审计准则及规范体系,抓紧修订并补充行业规章制度及配套措施。制定法律法规的部门还需要联系实际,及时听取反馈信息并进行修订。

    3.提升会计师事务所的自律性,配合监管

    保证大型会计师事务所的良性发展环境,带动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的快速成长。监管者应该重点在人才、品牌、规模、技术标准方面支持其提升标准,使其成为能够为中大型企事业单位、上市公司提供专业的事务所;同时,引导小型事务所突出工作特色,精细管理,提高诚信服务质量。

第7篇:会计行业研究范文

【关键词】 福建省; 注册会计师; 行业发展

福建省注册会计师行业经历了三十年的发展历程,已经逐步走向规范化的发展轨道,行业建设取得了可喜进步,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促进对外开放、完善资本市场、配合政府职能转变、引导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福建省注册会计师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从现阶段看主要表现在: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偏小;“大所”不大,差距明显;业务范围较小,发展后劲不足;服务对象交叉重叠;部分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发展不规范;多头监管,增加了事务所的负担等等。为了加快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进程,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财政部《关于加快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的通知》([2009]56号)。2010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财政厅关于加快发展我省注册会计师行业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通知(闽政办[2010]105号)。《若干意见》及《意见》的,标志着注册会计师行业迎来了新的春天,为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深入系统地研究《若干意见》和《意见》对行业发展的新要求,总结行业发展经验,发现行业存在问题,把握行业发展趋势,提出相应的对策,这样才能促使行业更好地服务于全省经济,进一步促进全省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健康发展。

一、福建省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状况

福建省注册会计师行业经历了三十年的发展,随着业务的拓展,全省注册会计师行业在市场经济中的份额不断加大,会计师事务所业务收入连续多年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已经成为福建省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社会中介力量。

(一)培养造就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执业机构和专业人员队伍

截至2010年底,全省会计师事务所达到188家(含分所10家,下同)、执业注册会计师达到2 191人、非执业注册会计师近1 900人、从业人员近5 000人。在执业的注册会计师当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有5人,占0.23%;具有硕士学位的91人,占4.15%;具有本科学位的995人,占45.41%。有6位注册会计师通过考核,入选为财政部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培养计划(注册会计师类)。

(二)拓展了执业范围和服务对象,行业收入稳步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福建省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福建省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范围和服务对象有了很大拓展,业务范围已从传统单一的审计、验资业务发展到审阅、商定程序等其他鉴证业务,从鉴证业务发展到、评价、管理咨询等非鉴证业务。2010年,福建省注册会计师行业年度总收入达51 868万元,当年业务收入超过1 000万元的会计师事务所有8家,排名前10家的会计师事务所合计收入达24 620万元,占全行业总收入的47.47%。

(三)行业监管水平有一定的提高

自注册会计师行业行政职能划转以来(截至2010年底),福建省财政厅、财政部驻福建财政监察专员办、省注册会计师协会重点对296家会计师事务所开展了检查,共处理处罚违规会计师事务所23家,其中撤销1家、暂停经营业务12家、警告10家;行政处罚注册会计师73人,其中吊销3人、暂停执业37人、警告33人,有力地打击和震慑了极少数“害群之马”,净化了福建省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环境。

(四)行业的社会影响力得到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会计师事务所积极参与国企改革、招商引资、社会公益、闽台会计师学术交流等经济、社会活动,行业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此外,自1991年设立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以来,截至2010年,全国共进行了19次注册会计师考试,福建省累计有25万余人(全国为300万余人)报名参加考试,4 200多人取得全科合格成绩。

(五)协会的职能作用进一步发挥

一是提高了协会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积极主动服务会员,进一步规范信息工作,为会员提供专业技术支持等。二是加强了行业监管。开展行业专项工作,改善了执业环境;不断加强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事务所执业质量稳步提高。三是加强了事务所与注册会计师的诚信建设工作,事务所与注册会计师的诚信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二、福建省注册会计师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福建省注册会计师行业经过30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从现阶段看主要表现在:

(一)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偏小

从行业收入情况看,福建省188家会计师事务所2010年的业务收入总额为51 868万元,其中业务收入在300万元以下的有153家,占81.38%。目前尚无一家事务所业务收入突破亿元。从人员情况看,福建省188家会计师事务所中,注册会计师人数在20人及以下的有167家,占88.83%,拥有100名以上注册会计师的事务所只有两家。因此,无论从收入规模看,还是从人员数量看,福建省会计师事务所均呈现小的特征。

(二)“大所”不大,差距明显

以中注协公布的2010年度会计师事务所百家综合评价信息表的数据为例,福建省只有1家会计师事务所进入百强,其排名由2006年的第74位上升到2010年的第41位,上升了33位,实现营业收入7 347万元,拥有注册会计师158人。但国内本土2010年第十大会计师事务所营业收入为40 065万元,拥有注册会计师529人。因此,福建省最大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不大,与国内大所的差距明显。

(三)业务范围较小,发展后劲不足

目前,福建省会计师事务所总体上仍以会计审计服务为主,传统审计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较大。而其他业务收入,如咨询业务收入(如司法鉴证业务、专项审计、投资决策、资信调查、税收咨询)等业务收入所占的比重比较小,使得大部分事务所缺乏服务大型企业的能力,无法满足企业各项业务需要,发展后劲不足。

(四)服务对象交叉重叠

目前福建省不同规模的事务所之间服务对象交叉重叠的现象较为突出,表现在:有的会计师事务所总收入很高,在事务所排名中也较靠前,但其收入构成却让人担忧,甚至存在不少收费低于5 000元的微型审计业务,“大小通吃”暴露出其高端业务和大客户严重不足。与此相反,有的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很小,只有少数几个注册会计师,但什么客户都敢接洽,什么业务都敢承接,接了就敢出报告,“小马拉大车”暴露出其职业道德和执业质量的缺失。

(五)部分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发展不规范

自1981年以来,福建省会计师事务所从1家发展到了188家,其中绝大部分是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在执业过程中,少数合伙人(股东)为了逃避法律责任,频繁设所、关所。在个别地区,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在取得执业资格后违法违规招揽业务,低价竞争,严重扰乱了行业秩序和市场秩序。

(六)多头监管,增加了事务所的负担

目前对事务所实施日常监管的部门很多,如具有证券执业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其日常监管部门有证监会、财政部、注册会计师协会等;一般会计师事务所的日常监管部门主要有财政部门、财政部驻福建专员办、注册会计师协会等。每个部门都要求会计师事务所报送各自要求的一整套报表数据,甚至相同的报表要向多个部门进行重复报送。日常检查也常常重复进行。多头监管增加了事务所的负担,使事务所无法集中精力专注于事务所业务的拓展,也增加了事务所的成本。

三、加快福建省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对策

根据《若干意见》及《意见》的精神,结合福建省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的现状,针对行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加快福建省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具体可以采取以下一些对策:

(一)积极推动事务所合并,做大做强

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有关工作措施,为事务所做大做强提供支持。可以由福建省财政部门牵头,省注册会计师协会配合,研究制定事务所联合合并技术指引,指导事务所实现实质性融合。当前要积极推进本土事务所龙头――福建华兴会计师事务所的吸收合并步伐,形成福建华兴会计师事务所在省内的合理布局,占据省内的主要市场份额。在夯实本省市场基础之上,逐步向省外拓展,将福建华兴会计师事务所培养成全国性的大型会计师事务所。此外,对省内其他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动员,积极促成本地或跨地事务所的联合或合并。对进行实质性合并的会计师事务所由省财政部门予以一定奖励,以调动事务所合并重组和做大做强的积极性。

(二)为会计师事务所执业领域的拓展提供支持

按照《若干意见》关于实现“会计师事务所执业领域大幅拓展”的目标,把推动和支持事务所开拓新业务领域作为工作重点。第一,由省财政部门牵头,积极与省民政厅、省教育厅和省卫生厅等相关部门协商落实《若干意见》及《意见》精神,争取这些部门支持配合开展审计业务。第二,与省物价局协商,按照《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关于印发《会计师事务所收费管理办法》的通知(发改价格[2010]196号)要求,尽快制定并出台福建省注册会计师行业服务收费管理办法,规范行业收费,避免出现低价竞争,净化行业发展环境。第三,为了提高会计师事务所其他业务收入(如咨询业务收入)的比重,应由省财政部门牵头,协调有关部门,尽快将会计咨询业务纳入到省注册会计师协会来管理。可以考虑在省注册会计师协会下设立会计咨询分会来具体管理。

(三)推动事务所加快信息化平台建设

会计师事务所要做大做强,事务所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必不可少。福建省会计师事务所由于规模较小,实力较为薄弱,在信息化建设方面面临着资金制约等问题,政府应从财力上帮助事务所解决信息化建设资金紧缺的难题,推动事务所加快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具体讲,可以由省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信息化平台建设资金,为会计师事务所信息化平台建设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

(四)大力抓好行业领军人才和后备人才培养

加大行业领军人才培养的投入,包括财务资源、政策资源和研究资源的大力投入。由省财政、省注协等部门设立注册会计师领军人才培养专项资金,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选拔行业优秀人才,依托厦门国家会计学院及厦门大学等其他高等院校的力量,通过举办培训班和学术研讨会、参加国内外交流学习等方式,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行业高层次专业人才和综合管理人才,打造一批在行业内具有较高声望、在行业做大做强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复合型领军人才,并鼓励其参与全国注册会计师领军人才的选拔、培养。

(五)严格准入、强化监管,促进会计师事务所规范发展

继续深化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完善监管标准和监管程序,加强监管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行业监管水平。探索建立事务所分级分类监管制度,有效配置监管资源。一是加强准入管理,从源头上防止不合格的小型会计师事务所扰乱审计市场;二是加强后续监管,加大查处力度,对少数职业道德缺失、执业质量低下、行业反映强烈的“害群之马”坚决清理出去,让违法违规会计师事务所退出市场成为常态。

(六)积极与省内各地大型开发区、工业园区联系,开展会计服务外包基地试点

大型开发区、工业园区内的内外资企业众多且集中,这些众多的内外资企业在初创、发展过程中需要注册会计师提供层次不同的服务。这种对会计服务多层次的需求,使得大中小会计师事务所能够实现“各有所依、各有所长”式的发展,不同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都能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空间,实现开发区、工业园区、区内企业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的“三赢”。为此,省注册会计师协会应主动与省级大型开发区、工业园区的管委会联系,大力宣传会计师事务所入住开发区与工业园区所能带来的“三赢”效果,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促成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此外,协会还应对试点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请求省级财政部门的支持,帮助协调试点工作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

(七)加强对注册会计师从事医疗卫生、大中专院校、非营利性基金等新审计业务相关知识的培训

《若干意见》及《意见》将医院等医疗卫生机构、大中专院校以及基金会等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报表纳入注册会计师审计范围,大幅度拓展会计师事务所执业领域。为了尽快进入这些领域,必须做好相关专业知识的积累。为此,省注册会计师协会应适时制定培训计划,对注册会计师进行新业务、新知识的培训。邀请医药卫生管理部门、教育管理部门、民政部门以及医院、大中专院校、基金会等单位的相关人员给注册会计师介绍相关的专业知识,为注册会计师实施新业务审计奠定基础。

福建省注册会计师行业因起步晚、基础弱,要实现与福建经济共成长,道路还很漫长,需要全行业做的工作还有很多。在转型期里,行业发展瓶颈的解除,行业发展资源整合的框架布局,无疑离不开各级政府的倾力支持与协会的指引,但更为重要的是,事务所应当放宽视野,找准定位,努力开拓新业务领域,在服务经济发展中实现自我发展和提升。

【参考文献】

[1] 陈毓圭.创新务实推进注册会计师行业科学发展[J].财会通讯:综合版,2010(2).

第8篇:会计行业研究范文

[关键词] 零售行业;会计信息;股价影响;因素研究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B

一、零售行业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与股价关系的现状

目前,我国共有96家零售行业上市公司,其中多数企业正面临着经济增速下降的危机,同时,这也造成上市公司股价的相应波动。据统计,2014年零售行业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2394亿元,同比实际增长10.9%,增速下降了0.6%;2015年上半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1577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0.4%,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2个百分点。如下表所示。

上表中的数据充分表明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与上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由此可以得出,以上反应主营业务收入的会计信息都说明我国零售行业上市公司近年来的效益增长与往年同期相比,有所降低。

根据2015年期间零售行业上市公司所披露的月度财务报告整理显示,其中反映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每股收益这一会计信息指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反映营运能力的总资产周转率这一会计信息指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反映发展能力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总资产增长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

目前,我国有96家零售行业上市公司,其中一半以上的股票价格是下降的,他们的股票价格在2015年这一整年期间的股价的总体变化趋势也是下降的,如下图所示。

由此可看出,我国零售行业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所披露的会计信息影响了股票价格的波动,使股票价格呈现总体下降的趋势。因此会计信息成为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的主要考虑因素,同样也是国家经济政策制定的重要参考对象。于是,零售行业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会计信息如何影响着股票的价格;会计信息与股票价格是否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哪些会计信息对股票价格影响较大;这些问题应作为判断股价变动趋势的重点关注对象。

二、实证分析

1.样本的选择

本文选取零售行业上市公司的二十家发展中的具有代表性的企业作为研究样本。零售行业的财务业绩对股票价格的影响力释放趋势呈平缓状态,影响力所持续的时间也比较长,对于零售行业的这些股票,应该在财务报表公告后,在持续一段时间内对它们的股价表现进行关注。截止到2015年4月末,零售行业的各大上市公司2014年的年报已经全部公布,所以,为了很好地利用零售行业的财务业绩对股票价格的影响力释放趋势呈平缓状态这一特点,本文股票价格选取的是2015年4月30日到8月31日的股价平均估计值。

2.变量的选取

上市公司的年报所披露的会计信息主要分为四大类,即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本文选取会计指标的宗旨在于尽可能的全面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情况、经营的成果和现金流量的情况,这样建立的模型才能具有很好的代表性,所以,本文选取如下的四大类十个指标。

盈利能力指标:盈利能力指标能够很好的评价一个企业的盈利能力,本文选取每股收益、主营业务利润率和股本报酬率这三个指标来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

偿债能力指标:偿债能力指标是指能够反映企业偿还到期债务(包含本金及利息)的能力的指标。通过对偿债能力的分析,可以考察企业持续经营的能力和风险,有助于对企业未来收益进行预测。本文选取速动比率、现金比率和资产负债率这三个指标来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

营运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是指能够反映企业经营运行能力的指标,即反映企业运用各项资产以赚取利润的能力的指标。本文选取存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这两个比率,来揭示企业资金运营周转的情况,并且用来反映企业对经济资源管理、运用的效率高低。

发展能力指标:发展能力指标是指能够反映企业在生存的基础上,扩大规模、壮大实力的潜在能力的指标。本文选取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和总资产增长率这两个比率来分析企业的发展能力。

20家零售行业上市公司2014年的会计信息指标数据如表2所示。

3.模型的建立

本文运用经典的多元回归模型,把股票价格作为被解释变量Y,上文所阐述的十个财务指标作为解释变量,建立如下模型:

Y=C+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β6X6+β7X7+β8X8+β9X9+β10X10+ε

其中,Y代表被解释的股票价格;X1代表解释变量每股收益;X2代表解释变量主营业务利润率;X3代表解释变量股本报酬率;X4代表解释变量速动比率;X5代表解释变量现金比率;X6代表解释变量资产负债率;X7代表解释变量存货周转率;X8代表解释变量总资产周转率;X9代表解释变量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X10代表解释变量总资产增长率;C代表了同一时间点非会计信息的影响;ε代表随机扰动项。

4.模型的参数估计

通过运用Eviews软件,再借助于最小二乘法对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得出结果如表3所示。

通过观察表3可以发现R-squared的值为0.974898,证明模型本身的拟合度比较理想,能够说明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取显著性水平0.05,X2、X3、X4、X5、X6、X7、X9的T检验T值不通过。对模型进行修正,得到如表4所示的结果。

观察上述修正后的结果可以发现:R-squared=0.967271,说明修正后的模型中的四个会计指标对股价解释的水平是96.73%,拟合优度相对来说还是非常之高的,足以说明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两者的关系。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T检验全部达标,且结果比较显著,概率值也都低于0.05,其中有的甚至完全趋近于0,这样的检验结果说明了后期对模型的修正是有效的。

5.模型的参数检验

(1)首先检验模型参数的异方差,通过对模型运用White检验得到如表5的检验结果。

观察上表的的检验结果发现,Obs*R-squared的值为15.07003,而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自由度为14的卡方分布所对应的临界值是23.685,而15.07003明显小于23.685,所以异方差的问题不存在于此模型参数中。

(2)自相关检验

模型参数的自相关的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

观察表6发现,Obs*R-squared的值为0.729513,而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自回归阶数为4的卡方分布相应的临界值为7.815,0.729513明显小于临界值7.815,由此可知,此模型的参数不存在自相关的问题。

(3)多重共线性检验

对模型的参数进行多重共线性的检验结果如表7所示。

通过表7所显示的检验结果可以发现,各个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都小于R-squared的值,所以可以判定此模型的参数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通过以上对模型参数的一系列检验,本文暂且确定模型为:

Y = 9.663181+10.58476*X1-2.610314*X8+0.089039*X9

-0.070103*X10

(4)模型的检验

本文采用实例验证的方法来对模型的可行性进行检验。本文选取首商股份2014年年报的会计信息,并根据本文所得模型得出首商股份2014年第二季度的理论股价值,再与其实际值进行对比,如表8所示。

如表8的结果显示,通过模型计算出来的股价约为10.11元,首商股份2015年4月30日到8月31日的股价平均值为10.75元,二者相差0.64元,所以,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此模型的建立具有一定的意义。

三、结论

本文通过以上内容的回归分析可以发现,零售行业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对股票价格具有不容小觑的影响力。其中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的每股收益的影响力最大,且与股价二者之间的关系成正相关,即若上市企业的每股收益上升1个单位,其股价上升10.58476个单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其中反映企业营运能力的总资产周转率的影响力次之,且与股价二者之间的关系成负相关,即若上市企业的总资产周转率上升1个单位,其股价会下降2.610314个单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其中反映企业发展能力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和总资产增长率对股价的影响力更次之,其中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与股价成正相关关系,总资产增长率与股价成负相关关系。

上述的分析结果说明,我国零售行业上市公司的股价与每股收益这一财务指标的联系最为紧密,其次是总资产周转率,次之是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更次之是总资产增长率。

[参 考 文 献]

[1]Peter and Clarkson.The Impact of IFRS Adoption on the Value Relevance of Book Value and Earnings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 Ecnomics,2010(23):69-73

[2]戴丽萍.财务指标与股票价格定位:一种实证研究[J].云南财贸学报,2004(8):66-7

第9篇:会计行业研究范文

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诚信建设与制度安排研究

一、急遽转轨时期的社会经济特点是导致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

(一)社会道德秩序严重失衡

一般来讲,与经济生活相适应的道德状态大致可分为三类:①以“忠诚”为核心建立起来的道德世界。在这里,个人并不认为自己具有独立的人格,而是认为自己必须忠于某个偶像,其结果是个人丧失个性和自由的蒙昧主义基础上的专制。②以“诚信”为核心建立起来的道德世界。这种“诚信”以相互承认平等的权利、责任为原则,它不仅是指对人格、人品的信任,更重要的是指对能否担负起与其权利相对称的责任,特别是能否负担财产责任的信任。③道德的无秩序状态。即个人既不考虑忠诚,又不恪守信用,只考虑个人的利益和愿望,并且把个人利益、愿望的实现建立在损害和欺骗他人的基础之上。

在传统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社会生活的经济基础和道德秩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忠诚”为核心的道德传统在动摇,而以“诚信”为核心的道德秩序又尚未确立。在这种状态下,作为社会成员之一的注册会计师很容易陷入迷茫、彷徨以至极端自私之中。当整个经济体制处于转换的时候,注册会计师的道德世界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激烈的动荡,个别注册会计师不再相信科学和知识的作用,不再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自我约束,不再重视社会责任和职业责任,取而代之的是对特权,特别是对权钱交易的渴望,对职业的不负责、不虔诚,对自己的放纵,对社会的无信等等。这种情况蔓延下去就会导致会计服务市场道德秩序的混乱、失衡,甚至道德的无政府状态。

(二)信息不对称和法制不健全

我国现阶段极其严重的失信现象,除了社会道德秩序失衡外,还有一条应归因于我国经济转轨时期普遍的信息不对称和法制不健全。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几乎所有的经济活动都是在各种计划的控制之下进行的,资源的配置也是根据计划指标的安排来垂直进行的,因此根本就不需要信用关系来调节人们之间的经济行为,交易意义上的社会信用体系也形同虚设。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主要通过各市场主体之间的相互交易来进行,信息主要是在各个交易主体之间横向传递。同时,市场上的信息量空前增大,并且瞬息万变。加上由于我国目前市场机制远未完善,尚未形成一套有效机制来保证信息的公开、公正和有效传递,这就使得市场交易主体之间,如会计师事务所与上市公司之间、会计师事务所与监管部门之间、注册会计师与客户之间、注册会计师与普通投资者之间,所了解和掌握的信息不对称,这就给失信和欺诈提供了可能。与此同时,法制不健全、舆论监督不力等因素,又使得失信者难以受到应有的惩罚,失信者的失信成本远远小于失信收益。这种失信的成本和收益的不对称就使得失信从可能转化为现实。

(三)政策的多变性和改革的艰巨性

我国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会计服务市场远未最终形成,会计服务市场的内在机制、操作规则和有效秩序尚在摸索和完善之中。面对中国已加入WTO的现状,一些旧的、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政策法令和规章制度应逐渐被淘汰,新的、符合世界经济潮流的有关会计服务市场的政策法令和规章制度应不断出台。在这一层面上,政策的多变性难以避免。而1998年开始的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体制改革,由于诸多方面的阻力,在脱钩改制过程中,有的会计师事务所采取了“欺诈”的手段,脱钩不彻底,为其后的改革埋下了隐患。

另外,有关政府部门尤其是一些地方政府仍然摆脱不了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对会计服务市场活动干预过多。一些地方政府出台的各种“土政策”经常是朝令夕改,缺乏透明度,使会计师事务所无所适从。更有一些地方政府出于地方保护的需要,直接以行政手段干预正常的市场行为,严重扰乱了会计服务市场秩序,也为会计师事务所的改制设置了障碍。政策的多变性和改革的艰巨性大大增加了会计服务市场的不确定性,使注册会计师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前景难以形成良好的预期,这无疑也助长了其短期行为的发生。

二、从道德规范、制度保障和体制改革方面加强诚信建设

(一)倡导以“诚信”为核心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道德规范

1.要认识道德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在市场经济中,道德的地位是法律和规范无法替代的。法律和规范是正式的、有形的制度,它们对注册会计师个人行为的约束需要社会的强制。而道德是一种非正式的、无形的制度,其特征在于得到绝大多数注册会计师的自觉遵守和维护。更为重要的是,法律和规范之所以行得通和有效率,不仅仅因为它们的绝对权威性,还在于人的道德观给这种强制的实施提供了社会心理学基础。同时,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的提高程度也取决于他们以道德为基础的行为自律程度。

2.结合“以德治国”的思想,在全行业进行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在道德教育中,既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的诚信美德,又要摒弃违背人类本性的种种“假、大、空”的伪道德观念。应该承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注册会计师必然是有理性的、追求自身利益或效用最大化的人,同样遵循着自利原则;但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理性原则和公共原则同样也制约着注册会计师的行为。只要建立健全的约束机制,注册会计师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不但不会损害社会利益,而且会带动整个社会公共利益的不断实现。其原因在于,他们是在理性中追求自身利益的。大多数注册会计师都能清醒地认识到,只有遵循独立审计准则,公允地表达审计意见,才最符合其追求自身利益的目标,尤其是长远利益的目标。出于理性的思考,注册会计师不可能无视法律制裁、道德谴责的严肃性。所以,决不能以注册会计师遵循自利原则为由,发出能否信任注册会计师的疑问,进而否认整个独立审计职业界在市场经济建设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是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它充满了人文关怀、道德力量和精神动力,而这一切绝不是建立在虚无飘渺的说教上,而是建立在“人”的自利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上。

3.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为契机,使注册会计师认识到市场经济所要求的道德。市场经济并不是与欺诈、商业投机、不负责任、不讲信用联系在一起的,恰恰相反,竞争越是充分的市场经济越是排斥这种道德的无政府行为。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这种信用经济客观上要求社会成员普遍遵守信用原则。“竞争”说到底就是在单位时间里看谁能最先赢得别人的信任。“赢得别人信任”、“守信用”应该成为中国注册会计师的基本素质之一,而这种道德凝聚力实际上也是未来会计服务市场竞争中最具杀伤力的武器。当以“诚信”为核心的道德观念深入人心,成为绝大多数注册会计师所认同的行为准则时,个别注册会计师的失信、败德行为必然会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二)建立以注册会计师个人信用制度为基础的规范的会计服务市场信用体系

制度的存在使注册会计师的行为受到约束。在制度的约束下,注册会计师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既有利于其培养一些可贵的品质,又有利于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独立审计事业的发展。会计服务市场规范的信用体系建立在制度上,亦即从制度上保证“诚信”的注册会计师能够得到应有的回报,“失信”的注册会计师必须承担其行为造成的成本。这就为会计服务市场信用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自1980年我国恢复重建注册会计师制度以来,陆续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制度,基本上建立起中国独立的审计法规和审计规范体系。但是也应该看到,作为改革措施的审计立法依然带有明显的滞后性,审计监督体系尤其是审计信用体系仍不十分完善。在缺乏法律依据、监督制度和信用体系的情况下,独立审计工作实际上很难有效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