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风险管理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本世纪初以来,以不确定性为基本研究对象的企业风险管理(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erm)理论逐渐进入我国实业界和研究者的视野。2006年6月,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实施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下称《指引》),该《指引》的颁行,可以看成是企业风险管理理论在我国大规模本土化的开始。 一、企业风险管理理论概要及在我国的规范化实施
1.企业风险管理(erm)理论的一般框架。企业风险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管理理念或管理框架的最终形成,是由美国发起人组织委员会(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coso)在2004年9月提出的,标志文书是《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integrated framework,下称《整合框架》),这个框架是迄今为至企业风险管理最完善、最成熟的理论概括。coso认为,企业风险管理是经由企业当局广泛参与,对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进行多要点掌控,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整合框架》提出了企业风险管理的8个核心要素,即,目标设定、内部 环境 、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回应、信息沟通、控制活动和持续监督,这8个要素组成了一个有机体系。企业风险管理有4个目标,即,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理想的erm框架是通过对不确定性的管理增加股东价值,以共同的 语言 和要素安排,落实企业的上述4项目标。企业风险管理的要素与目标之间是一种紧密的支持与保证关系。
2.企业风险管理在我国中央企业的初步实践。在《整合框架》的背景下,2006年6月国资委根据《中a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等 法律 法规,制定颁布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对中央企业实施风险管理的总体原则、基本流程、组织体系、风险评估、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管理解决方案、监督与改进、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等进行了系统规范,成为中央企业风险管理的权威 指导 文书。之后,一些省市区也出台了很多相关文件,对《指引》的实际操作进行具体化。《指引》所称企业风险,包括纯粹风险(只有带来损失一种可能性)和机会风险(带来损失和盈利的可能性并存),具体分为战略风险、 财务 风险、 市场 风险、运营风险、法律风险等。
《指引》对企业风险管理的目标、流程描述,与《整合框架》中的描述大体相同。它将企业风险管理的目标设定为五个方面:一是将风险控制在与总体目标相适应并可承受的范围内;二是确保企业内外部实现真实、可靠的信息沟通;三是遵守法律法规;四是通过企业制度安排降低实现经营目标的不确定性;五是建立针对重大风险发生后的危机处理计划。这五个方面的目标,分别对应着《整合框架》提出的4个目标。它将企业风险管理流程区划为收集初始信息、进行风险评估、制定管理策略、提出实施解决方案和监督改进等5个阶段,分别对应着《整合框架》中的企业风险管理8大基本要素。
二、企业风险 管理 理论 本土化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找到切合实际的本土化切入点
一方面,通过对《指引》的解读可知,与国资委以往出台的文件有很大不同是,过去国资委颁行的大多数文件都是在对企业大量实践经验进行分析 总结 的基础之上形成的,是一个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回到实践的过程。而《指引》则正好相反,它来自于成熟的理论,而且主要是国外的成熟理论,先于国内企业的管理实践。另一方面,每一个中央企业都有其特殊的行业特点、既有体制、 历史 传承、 文化 特色和企业员工队伍、管理当局的素质水平等,这决定了不同的企业在实施风险管理时应有不同的切入点或突破口,不能好高骛远,要从各自的实际出发,找准影响各自企业主要经营管理领域的不确定性来源,有针对性地进行企业风险管理实践。
2.建立起具有可操作组织规范
企业风险管理理论和《指引》都是针对企业所面临的时时处处都存在的各类风险提出的,都只是一个理论框架和方向指引,没有统一具体的模式。它要求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各个管理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营造风险管理的氛围,建设风险管理体系,等等。可见,无论企业风险管理理论还是《指引》,都没有为中央企业的现实经营管理给出一个具体的、可以搬来即用的 药 方,所以,将企业风险管理理论和《指引》具体化为每一个中央企业中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组织结构和规章制度,是当前我国中央企业需要下大力气去做的事情。
3.培育良好的气氛和合格主体
一般讲,一个良好的适合于特定企业的erm氛围,应该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一是将企业的风险偏好与 企业战略 有机联系;二是能够保证企业的风险管理战略、企业的 发展战略 与企业的股东价值保持一致;三是可以提供鉴别和评估风险的工具,并有强大的企业舆论支持这些工具使用;四是企业各层面有统一的风险 语言 ,和畅通的沟通管道。任何一个erm框架都是在一定的氛围中由具体的企业成员最终实施的,没有良好的企业风险管理氛围,得不到企业各层面人员的支持,再好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和《指引》都会流于口号和形式。
参考文献:
[1]滕青:我国企业风险管理框架构建[j]. 经济 管理,2007,(3):45~48
[关键词]风险管理;企业价值;交易成本;不完全市场
Abstract:Riskmanagementisoneofimportantdecision-makingandoperationactivitiesinafirm.UnderthehypothesisofMMtheory,riskmanagementisaredundantpolicyandwillnotaffectfirm’svalue.However,intheimperfectmarket,theexistenceoftax,transactionfriction,informationcost,informationasymmetryandagentcostindicatesthatriskmanagementwilldirectlyaffectthevaluemaximizationgoalofthefirmandthenincreasefirm’svalue.Thispaperdiscussestheinternalmechanismandcorrespondingfactorsofhowriskmanagementincreasesfirm’svalueinthefrictionalrealworld.
Keywords:riskmanagement;firm’svalue;transactioncost;imperfectmarket
一、引言
长期以来,传统风险管理理论将企业风险管理动机建立在期望效用模型基础上。假设公司和个人具有相同的风险偏好,即公司和个人一样属风险厌恶类型,代表企业的股东就是风险规避型的。股东最关心的是持有企业股票的价值,企业存在的各类风险会降低股票价值,因此,根据期望效用原则,如果企业能够代表股东对风险进行管理,则会增大股份的价值,有利于股东的利益。这种对风险管理的认识曾经被广泛地运用于传统的风险管理理念中。然而,把企业看作风险厌恶类型,并且用一个效用函数来代表,这种过于简单的理解往往会导致错误的结论。首先,公司是利益群体的集合,包括股东、债权人、管理者、雇员、顾客、人等在内的任一个群体对公司都有求偿权要求,公司风险管理决策过程必须反映出解决这些求偿权的机制以及对公司的影响。其次,这种观点忽略了资本市场的分散化投资对风险管理带来的影响。
组合理论表明:通过持有多样化股票,股东可以将单个企业的风险对其风险组合的影响降至最低。也就是说,股东可以利用资本市场分散风险以代替企业进行风险管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以更准确的方式阐述同样的道理。该理论区分了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投资者可以通过多样化减少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是指不能够通过多样化消除的风险,如果投资者充分利用多样化的机会,对投资者来讲,系统风险唯一可以用风险报酬来补偿。根据上述定义,无论是企业还是投资者,多样化均不能减少系统风险。通过调整持有风险资产和安全的现金资产的比例,或者通过利用期货、远期、或者互换等衍生产品合约,投资者能够控制他们所暴露的系统风险,但代价是降低了预期回报。假如投资者清楚企业面临的风险,有效利用金融工具可以增强投资者管理系统风险的效率。企业外部投资者具备调整他们所暴露的系统风险的能力,这似乎说明企业层面的风险管理不发挥任何作用。
另一个说明企业无需进行风险管理的理论是MM定理(Modigliani&Miller,1958),其核心内容是:在MM定理假设条件下,企业价值仅产生于公司的实际投资活动,资本结构、股息分配等财务政策不改变企业价值。并且企业的风险管理对公司的价值也不产生任何影响。
总之,根据传统的金融理论,企业股东显然对企业风险管理没有兴趣。如果风险管理不能为股东增加价值,风险管理的直接成本将会导致风险管理对公司价值的影响是负的净现值。因此更没有必要进行公司的风险管理。然而,与MM定理的假设条件不相符,现实世界是充满摩擦的不完全市场,税收、交易摩擦、信息有偿获得、信息不对称以及成本等因素的存在表明,风险管理会直接影响到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公司层面的风险管理能够增加公司价值。[1]本文将探讨风险管理如何在有摩擦的现实世界中增大公司价值的内在机制及相关影响因素。
二、公司风险管理的动因分析
(一)通过减轻税收风险管理可以增大企业价值
Smith&Stulz(1984)提出,公司的税收函数一般来说是凸函数,即公司实际纳税额与公司应税收入之间并非线性变动关系。这种累进型曲线或者说税率递增的结构由三种因素导致。首先,累进型税率从根本上决定了公司税收的凸性特征。许多国家的所得税征税安排均体现出一致性的规律。即公司收入的初始部分,与个人收入的开始部分一样,免征所得税。超过初始限额后,则会根据实际收入规定几个常数型的边际税率。其次,公司可以用某些支出,如折旧支出和损失后重置费用来抵扣应纳税收入,这种抵扣所带来的影响是增大了享受零边际税率的收入范围。再次,旨在鼓励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也加大了税负曲线的凸性特征。[2]
非线性税负意味着应税收入和所适用的税率之间的非对称性关系。在税收是凸函数的情况下决定了确定应税收入或不确定应税收入与期望纳税额之间的不同结果。即应税收入确定下的期望纳税额小于应税收入不确定下的期望纳税额。假设收益在10万或10万美元以下的税率是20%,超出10万美元边际税率是30%。假如一家企业两年内每年的收益是10万美元,两年内总税收是400万美元。假如该企业在两年内的平均年收益是10万美元,但第一年的收益是0,第2年的收益是20万美元。它的总税收是500万美元。比前一种情况多缴100万的税收。现实中,如果企业损失向前结转和向后结转的能力有限,纳税收益波动的惩罚更大。因此,平滑收益有利于企业减少税收。
风险管理不仅可以平滑企业收益。减少企业税收支出,增大企业价值。风险管理还能增强企业债务融资能力,使企业享有税盾的优势。运用债务的税盾额,企业可以通过提高债务水平增加税后期望现金流。通过风险管理降低企业的波动性从而提高企业债务融资的可能性。企业债权人关注企业总体波动,因为是企业业绩的整体波动而不仅仅是企业整体风险中的系统性风险决定企业债务能否被偿还。企业面临的风险越大,企业债务违约的可能性越大。同样,企业整体风险越小,企业违约的可能性越小。假如企业风险管理减少了企业整体风险,但没有减少企业经营产生的净现金流,那么企业的债务融资能力提高,低风险企业可以利用高财务杠杆,高财务杠杆意味着企业可以享用税盾。
(二)通过降低财务困境成本,风险管理增大企业价值
财务困境的成本包括由于一家公司能否继续经营下去的不确定性所导致的新增加经营成本,这些成本被称为财务困境成本。企业发生财务危机导致额外的成本支出包括:客户流失,销售业绩下降,销售渠道萎缩;处于困境中的企业与供货商的稳定关系开始松动;企业内部重要员工可能会离开,高层管理者专注于洗刷企业可能破产对自己声誉的不利影响,市场上的人才只有得到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薪酬福利才会加盟困境企业;企业声誉下降等等。财务危机是破产的先兆,如果企业破产,还会发生法律费用、法院费用、各种审计、会计费用等直接成本支出。企业价值是未来期望现金流按一定贴现率贴现后的资本化的价值。财务困境成本的存在,降低了企业未来净期望现金流,从而降低了企业价值。风险管理可以抑制企业盈利波动,降低企业破产概率,从而降低财务困境的预期成本。这一过程中,实际上是企业价值增大的过程。
除了和财务危机相关的交易成本外,财务危机的可能性还会引起其它交易成本,包括成本,称为投资不足和资产置换。
企业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问题表现在:股东通过对管理者的任命和薪酬计划的制定对企业决策程序实行一定程度的控制,债权人只是出资借给企业,对企业决策没有任何控制能力。相对于债权人,股东具有了人的角色。债权人具有了委托人的角色。这种关系使股东有可能在投资项目决策上和实施中以牺牲债权人的利益为代价为自己谋取利益。首先,当企业融资来源有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时,面对企业的一个有风险的投资项目,债权人和股东承受了同样的由该投资项目对企业价值产生影响的风险,但投资项目的收益在债权人和股东之间并不是均匀分配。投资项目成功,企业价值增大,债权人只能得到本金和利息安全偿还的保证,股东则享有企业价值增加的好处;如果投资项目失败,企业价值减少,股东仅损失出资额,债权人则可能导致不能偿还本金和利息的损失。总之,处于财务困境中的企业实施高风险投资项目,形成债权人承担“向下风险”、股东享有“向上收益”的分配结构,实现企业价值由债权人向股东转移。高风险投资对股东的这种吸引力会导致出现“资产置换”现象。即股东会改变在发行债券融资时承诺的投资低风险项目,转而投资高风险项目。如果债券持有人预计到上述情况的发生,他们会在发行债券时要求获得更高的回报,从而加大债券融资成本,降低企业价值。
其次,如果一家企业已积聚可观的风险,表现为企业价值预期波动范围增大,此时,假设企业有一个没有风险的投资机会且该项目具有较小的正的净现值。如果投资项目完全由股权融资,项目投资的盈利部分并没有在所有者之间公平分配,由于企业已经面临破产境地,新投资项目的盈利部分主要由债权人获得,用于支付债权人本金利息。股东支付了新项目的所有成本但仅得到小于成本的回报,因此,当企业面临破产时,尽管企业有无风险的正的净现值投资项目,股东也愿意放弃它。由于预计到企业在财务危机时会出现投资不足的情况,处于财务危机的企业发行债券融资时,债券持有人也会要求更高的回报。
资产置换和投资不足两者都会增大企业负债成本,通过实施风险管理,减少企业财务困境发生的概率,可以减轻这些扭曲现象,从而减少负债融资成本,增大企业价值。
(三)通过降低企业管理者非系统风险,风险管理增大企业价值
现代企业早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所有者兼经营者模式,而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委托模式。一般而言,公司的决策不是由股东做出,经理人掌管着企业日常经营决策,一旦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我们就需要探讨企业经理人可能偏离企业股东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可能。事实上,这种可能是存在的。
管理者具有回避风险的本能。当管理者财富表现为管理者特有的人力资本(经营能力)及其持有所在公司的股份时,他们的财富集中在他们管理的公司,与企业价值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可能像股东那样通过组合投资在资本市场将所承受的企业风险加以规避和分散。这一事实意味着管理层倾向于企业价值稳定而不是波动,因为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在不增加或很少增加公司利益相关人支出的前提下,稳定会改善管理层的效用。因此,管理者经常表现为风险厌恶,关心公司的长期存在,有动机借助于公司的投融资活动减少个人的风险暴露。
受到管理者个人风险偏好影响的企业风险管理决策不可能完全与股东价值最大化目标相吻合。May(1995)指出,如果管理者投入公司的个人财富越多,他们就越会为公司制定更多的降低风险的战略。Jensen&Mecking(1976)曾指出,由于要考虑自身持股的避险问题,管理者很有可能放弃那些能够加剧风险,但净现值为正的投资项目,而股东最盼望的却是企业价值最大化。显然,企业的风险管理决策包含了管理者与股东之间利益冲突所致的成本问题。
当然,让企业管理者和员工拥有不可分散化的企业财富对企业的投资者是有利的。根据理论和企业财务理论的某些观点,基于企业权益的薪酬补偿计划是解决管理者激励和投资者激励不相一致的有效手段。但是,如果企业管理者在企业拥有巨大的利益,他们很难将这些利益分散组合。从这方面讲,管理者承受企业风险是产生正确的管理者激励的必要因素,从另一方面讲,由于承担了不能完全分散化的投资组合,管理者增加了成本。根据金融理论,正常情况下,非系统风险可以通过组合投资分散掉。由于将自己的大量财富集中在企业,不能分散,管理者承担了包括非系统风险在内的企业风险。因此,风险厌恶的管理者因为承担非系统风险或者普通投资者不会面对的非系统风险要求补偿。由于管理者对持有企业权益的高回报要求,管理者个人估价所拥有的权益对企业未来预期收益选用更大的贴现率。也就是说,与企业股票市值相比,管理者对低估他们所拥有的企业权益(假设市场和管理者对企业未来收益有相同的预期)。为引导管理者集中持有企业权益,企业或者必须折价提供股票或者支付更多的股票,企业支付的金额比直接支付管理者现金补偿要多。市场价格和管理者自己估价之间的差异是企业采用权益激励补偿策略的现金成本、对于风险厌恶的管理者,企业的风险越大,管理者个人的贴现率越大;非系统风险的补偿越大,估价的差异越大。波动越大的企业,企业自付的风险补偿成本也大。假如一个企业的大部分薪酬补偿计划基于企业业绩,在不降低企业项目净现值的前提下,企业实施降低企业风险的风险管理政策可以降低风险补偿成本。也就是,通过减少管理者不可分散的风险,企业风险管理增大企业价值。
(四)通过对企业投资项目进行内部融资,风险管理增大企业价值
企业管理者和企业外部投资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一般而言,和外部投资者相比,企业管理者拥有更多关于企业经营和新投资项目的信息。这种现象可能由于竞争对手原因,使得管理者不便对外公布更多的信息所致。信息不对称导致新投资项目的外部融资成本大于内部融资成本。即所谓的融资等级排序:企业最愿意采用内部资金、外部债务、外部股权。
FSS(Froot,Scharfstein,Stein,1993)利用不同来源的资金成本建立了一种套期原理。企业价值的获得来自于企业对新投资项目的认识和实施,这就导致一个健康的,成长型企业对新项目投资资金的连续需求。根据融资等级排序,企业最希望利用成本相对较低的内部融资策略。如果企业因各种风险因素导致出现流动性危机。原有的有收益的投资项目因内部融资困难不得不转向高成本的外部融资,可能导致企业推迟或取消一些投资项目,这会给企业价值带来实际损失。如果企业对可能发生的风险因素导致的损失进行对冲,就可以维持住持续不断的内部资金,为企业的新项目投资提供低廉的资金,避免损失掉具有正净现值的投资项目。FFS引用的资料认为,对于1美元的突然性资本损失,企业在投资预算方面就会消减35美分。[3]Geczy,Minton,Schrand(1997)通过考察《幸福》杂志500强企业中具有现金风险的非金融公司,发现那些在研发领域投入多,速动比例低,外汇兑换风险高的公司更多的对现金采取套期保护措施。
然而内部融资是一把双刃剑。用外部资金对新项目融资经常需要外部对新项目检查和评估。这种额外检查有时为管理者提供和项目预期有关的有价值的信息。在某些情况下,与外部融资相联系的外部检查能防止企业上马坏项目。仅依赖内部融资的企业逃脱了外部检查和评估。市场在企业投资决策中的功效意味着风险管理的负面作用。
使用内部融资进行风险管理的另外一个不利后果是风险管理加大了内外部融资成本之间的差距。假如一个企业管理风险并因此对一个特定投资项目有足够的内部融资资金,但却选择用外部融资资金,可以预料外部投资者在是否为企业新项目提供资金上变得更加谨慎,外部投资者了解到企业有充足的内部资金,但却选择外部融资,导致他们对企业新项目的估价偏低,增大为新项目融资回报要求。[4]
上述风险管理理论主要解释一般企业的风险对冲动机,并非特别针对金融机构。Froot和Stein(1998)针对金融机构建立一个理论模型,认为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动机和非金融机构相同。Merton和Perold(1993)指出,金融机构较一般企业在风险管理方面的特殊性表现在两个方面:(1)金融机构的高负债特征导致金融机构面临巨大的流动性风险,当金融机构债权人意识到金融机构的财务困境和破产危机时,这些客户会通过转移存款或保单解约方式将资金转移至其它安全的金融机构,客户的大量流失加剧了金融机构财务困境的成本。(2)由于金融机构业务复杂,资产负债结构变化快和信息披露较少,金融机构的业务经营对客户和外部投资者的透明度不高,内部管理者和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投资这需要更高的风险溢价来补偿信息不对称性所带来的风险,从而导致金融机构外部融资成本增加(Mayers和Majluf,1984)[5](70-71)
三、结论
1.企业风险影响企业价值的各种理论都有一个共同的基础:风险对企业的影响来自企业从事业务活动中产生的摩擦成本或交易成本。这些交易成本包括企业具有风险的现金流导致的税负增加;预期破产成本增加,可能出现的财务危机引起并可能导致的无效投资决策的成本;由风险导致的投资项目挤出以及管理者与股东利益不一致产生的成本和管理者无法分散风险所要求的额外风险补偿成本等。这一系列交易成本或摩擦成本降低了企业现金流的期望值。通过风险管理,可以降低企业经营和管理中存在的交易成本和摩擦成本,增大企业价值。
2.通过对风险管理中摩擦成本的解释,可以产生两种具有一般意义的风险管理策略:消除风险,或者接受风险,并通过对企业其经营活动的重塑减少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成本。前者的风险管理策略包括传统的规避风险、抑制风险、转移风险,涉及保险和金融衍生工具对冲风险。后者的风险管理策略是采取调整企业财务或组织结构的方法来增强企业承受风险的能力,涉及到投资融资、杠杆管理、税收管理和企业管理者薪酬设计等多个领域。后者策略不针对企业特定风险来源,考虑如何减少多种风险因素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因此被称为整体化的风险管理策略。正因为此,企业风险影响企业价值的各种理论成为整合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6](117-171)
主要参考文献:
[1]LisaK.Meulbroek,IntegratedRiskManagementfortheFirm:ASeniorManager’sGuide[R],HarvardBusinessSchool,WorkingPaper,2002.
[2]R.M.Stulz,RethinkingriskManagement[R],JournalofAppliedCorporateFinance(Fall),1996.
[3]Froot,K.A.,D.S.ScharfsteinandJ.C.Stein,AFrameworkforRiskManagement[J],HarvardBusinessReview,1994.
[4]Bartram,S.M.CorporateRiskManagementasaLeverforShareholderValueCreation[R],MasstrichtUniversity,WorkingPaper,2000.
Abstract: Based on the summary of the existing risk management theory,the paper proposed ERP project risk management of middle and small high-tech private enterprises and typical risk response which provide reference for ERP project risk management for enterprise decision makers.
关键词:高科技;中小企业;ERP项目风险管理
Key words: high-tech;Middle and small enterprises;ERP project risk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2-0011-01
1风险管理体系结构的提出
基于高科技企业高风险特征和中小型民营企业资金规模较小、管理水平较低、抗风险能力较弱的矛盾,本文结合项目风险管理理论和中小高科技民营企业的特性,利用系统及系统工程方法进行企业范围内风险管理活动的集成,提出一套适用于中小高科技民营企业ERP项目风险管理体系。
风险管理模型四大部分组成:
①风险的理论与工具:包括系统理论、各种工具与分析方法、工作过程及操作手册等;
②风险管理工作步骤:包括识别、分析、度量、报告、决策、跟踪等一系列监督控制的思维过程;
③持续的风险管理:是风险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核心,在对风险系统认识的不断深入的基础上,完成从识别、分析、计划、跟踪及控制的反复循环的过程[1]。
④ERP项目风险管理:中小高科技民营企业ERP实施的内外部因素:外部因素主要包含ERP产品选型和ERP供应商的服务实施水平;内部因素主要包含企业管理水平、企业文化、信息技术水平。
2ERP典型风险管理的应对措施
2.1 提升管理者素质。
企业家的素质决定了我国广大中小民营企业的素质和发展,因而中小高科技民营企业发展中最重要的就是企业家自身的提高。企业家提高的途径有三个:第一,加强对企业家的人力资本投资。企业家可以通过系统学习先进的管理知识来提升自己的经营管理能力。第二,坚持“干中学”,不断地用科学的方法归纳总结自己的经验和教训,从实践中体会、感悟企业经营管理之道。第三,适时引进职业经理人。
2.2 健全内部运行机制。
真正优秀的企业不是依赖优秀的企业家,而是依靠让企业家、经理人各司其职的企业运行机制;健全企业内部运行机制,通过董事会、职代会、监事会等机构强化对企业家的约束,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并健立一整套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企业管理机制,如财务机制、技术创新机制、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等[2]。
企业运行机制是指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机能及其运行方式,是引导和制约企业生产经营决策并与人、财、物相关的各项活动的基本准则及相应制度,是决定企业经营行为的内外因素及相互关系的总称。企业运行机制是企业的经营系统、技术创新系统、财务系统等运行过程中各环节内部以及各环节之间本质的内在的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工作方式的总和。
因此,在ERP应用过程中,中小企业必须要进行企业管理创新,应用ERP一定要加强以人为本的管理工作,建立相应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等运行机制,把应用ERP和制定企业经营发展战略、推动企业管理现代化进程和企业全员业绩考核有机地结合起来。
2.3 推进风险文化建设。
新的风险管理模式要求企业将风险管理应用于企业各部门的活动中,因而要求企业文化要做相应的调整,也就是要使企业项目风险管理融入企业的整体战略、战术决策及各项活动之中,使风险管理成为项目成员一项自觉的行为。
首先企业要通过相关的目标、政策、制度使项目成员明确企业对于风险管理的态度、企业风险管理的目标及企业的应对原则等等,使项目成员树立利用系统的方法去管理项目风险的态度。其次企业要形成统一规范的风险管理语言,不同的项目成员或部门对风险的看法及态度不尽相同,因此企业应在企业范围制定统一的风险及风险管理词汇以统一项目成员的语言。对于基于项目的企业风险管理文化起基础作用的是相应的教育培训,通过教育培训使员工知道什么是风险、什么是风险管理及本企业的风险类型及管理策略[3]。
2.4 推动业务流程重组(BPR)。
①业务流程重组的基本思想:必须彻底改变传统的工作方式,也就是彻底改变传统的自工业革命以来、按照分工原则把一项完整的工作分成不同部分、由各自相对独立的部门依次进行工作的工作方式。
②企业推行业务流程重组促进ERP系统成功实施ERP的应用,不仅仅是引入一套现代化的管理软件,使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自动化,更重要的是对企业传统的经营方式进行根本性的变革,使其更加合理化、科学化,从而大幅度地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企业应用ERP后效益的提高,一方面是来自于ERP软件本身,另一方面就是得益于业务流程重组,即BPR。
业务流程重组的关键技术是重新融合被分离得支离破碎的企业流程。业务流程重组是促进企业成功应用ERP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它的作用不容忽视。
③业务流程重组方法。BPR作为一种重新设计工作方式、设计工作流程的思想,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但在具体做法上,必须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来进行。BPR主要方法有:
a.合并相关工作或工作组。把相关工作合并或把整项工作都由一个来完成,提高效率,鼓舞士气。如果合并后的工作仍需几个人共同担当或工作比较复杂,则成立团队,由团队成员共同负责一项从头到尾的工作,还可以建立数据库,信息交换中心,来对工作进行指导。信息共享,能够更快更好地做出正确判断。b.工作流程的各个步骤按其自然顺序进行。打破直线化的工作流程,按照工作本身的自然顺序,同时进行或交叉进行的。这种非直线化工作方式可大大加快工作速度。c.根据同一业务在不同工作中的地位设置不同工作方式。根据不同的工作设置出对这一业务的若干处理方式,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效率,也使工作变得简捷,避免浪费。
参考文献:
[1]杨乃定,姜继娇,蔡建峰.基于项目的企业集成风险管理框架研究[J].管理观点,2003,4:58-61.
关键词:财务风险;成因;防范对策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内涵
财务风险是企业整体财务运行状况的风险。广义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的财务系统中客观存在的由于各种无法预料和控制的因素作用,使企业实现的财务收益和预期财务收益发生背离,因而蒙受损失的机会。而狭义财务风险是由企业负债引起的,具体是指企业因借入资金而增加的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导致企业利润大幅下降。由于财务风险客观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因而财务风险的存在会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企业内部风险因素在企业财务风险问题中起着更直接、更关键的作用,并直接影响外部风险因素,从而促使企业财务风险的形成。企业内部风险因素与企业组织结构、管理模式等制度因素密切相关,因此,企业内部风险因素的可控性较强。
二、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1.企业所处的宏观环境复杂多变。企业外部的宏观环境复杂多变,因而财务管理的环境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宏观环境包括经济、法律、市场、社会文化、资源等因素。宏观环境的变化难以准确预见和无法改变,其不利变化就会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重大影响。外部环境变化可能为企业带来某种机会,也可能使企业面临某种威胁。财务管理系统如果不能适应复杂而多变的外部环境,必然会给企业理财带来困难,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建立的财务管理体系,存在机构设置不完善,管理人员素质不高,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不够健全,管理基础工作不牢固等问题,导致企业财务管理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反应滞后,措施不力,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2.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资产负债率过高。由于筹资决策失误等原因,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普遍存在。企业权益资金与负债资金的比例不合理,负债资金占全部资金的比例过高,资金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企业财务负担沉重,偿付能力严重不足,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3.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系统不完善,财务关系不理顺。财务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内部财务关系混乱,企业与内部各部门之间及企业与上级企业之间,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管理混乱的现象,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流失严重,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证。因而对财务风险认识产生模糊和不足,造成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
4.企业财务活动本身的复杂性。企业财务话动的复杂性是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重要内部原因。企业财务活动涉及企业活动的全过程,如企业筹资中的自有资金与借款的比例以及相关的负债经营问题,企业投资中的多元化投资问题,企业利润分配中的比例问题,企业日常资产管理中的存货管理以及应收账款管理等一系列的问题。伴随着近年来企业资产规模的日益扩大,发展速度的加快,大多数企业的财务活动变得越来越复杂。
5.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认识不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财务管理人员大多风险意识淡薄,财务风险概念狭隘,缺乏正确的市场风险意识,不能从根本上把握风险的本质,从主观意识上忽视了风险的存在。
6.财务管理可控范围的局限性。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大量的主观判断,财务管理依据的信息不全面。企业进行财务预测、决策和控制所依据的会计报表、财务分析、经营分析、市场分析等信息都只可能尽量接近真实情况而不可能完全反映事实,管理依据的不可靠决定了财务风险的存在。企业在财务管理中常常会遇到不同财务分析方法得出的结论大相径庭的情况,这时决策人员就要判断哪个方法更科学,哪个方案更可行,大量的判断也决定了财务风险的存在。
三、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目标
1.企业财务管理观念要全面更新。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的财务管理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传统的财务管理已不适应新的内外部环境。企业要有全新的理财观念和现代化的财务管理观念,要有以人为本的观念、信息观念、风险理财观念、知识化理财观念、知识资本观念、竞争与合作相统一的观念。
2.企业财务管理效果必须做到最优化。在具体的生产领域,企业财务管理效果的最优化具体表现在注重经济效益的提高、经济效果的好坏;在管理意识上,要有效益意识、战略意识、市场意识、改革意识、竞争意识、开发意识、时间意识、人才意识、科技意识、质量意识、名牌意识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3.企业财务管理要更加科学化。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要将管理理念从基础型、开放型向发展型转变。管理不仅仅是一个物质技术过程或是一种制度安排,更是与社会文化、人的愿望、人的激情、意志等精神物质所密切相关的。在管理中要树立开放的观念、合作的观念、信息的观念、创新的观念、竞争与和谐的观念。
4.企业财务管理对象要以有形生产要素为主转向以无形生产要素为主。随着社会财富生产过程和结果的科技含量的增大,科技知识等无形生产要素对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举足轻重,因此任何企业都必须重视知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迅速将知识转化为直接生产力。
5.企业财务管理要更加重视规避风险。在新世纪里,规避风险和获取收益是企业财务管理必须同时考虑的两大方面。企业规避财务风险的关键在于:提高企业财务实力;培养具有经营风险意识的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建立科学有用的财务预测和风险监控机制。
6.要根据知识经济的要求,建立健全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管理体系。企业财务管理要服从和服务于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一切以有利于改善和提高工作效率及经济效益为目的。要使企业财务管理贯穿企业经营全过程,覆盖企业经营的全方位,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新要求,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企业财务管理变革的要求。
四、防范财务风险。使企业的财务风险减少到最低
1.树立风险意识。加强企业管理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企业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增强企业管理人员特别是财务人员认识风险、分析风险和防范风险的能力,提高管理决策水平。要全面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的素质,要求其能掌握全面的企业风险管理理论,以能够准确地分析企业的外部环境及其变化,时刻关注国家的经济政策调整,以便能够及时做出防范措施,减少企业的财务风险。
2.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建立财务预警系统是财务风险管理的制度保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大量情况表明,财务风险并非在一朝一夕内形成,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要建立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监测、信息反馈,在财务危机的萌芽状态预先发出危机警报,促使经营者及时采取有效对策,改善管理,防止企业陷入破产的境地,以保护各相关主体的利益。
3.理顺企业内部财务关系。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必须理清内部各种财务关系。首先,要明确各部门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地位、作用及应承担的职责,并赋予其相应的权力,真正做到权责分明,各司其职;另外,在利益分配方面,应兼顾企业各方利益,以调动各方面参与企业财务管理的积极性,从而真正做到责、权、利相统一,使企业内部各种财务关系清晰明了
4.建立合理的资本结构。财务风险本质是由于负债比例过高导致的,因而企业应设计合理的资金结构,保持适当的负债、降低资金成本,要控制负债的规模,保证谨慎的负债比率,避免到期无力偿债或资不抵债,从而有效防范财务风险。从而为企业为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吸引各方投资。
论文摘要:当前我国企业已开始面临外债风险问题,传统外汇风险管理不适应外债风险管理要求,我国企业外债风险管理的技术和国际上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必须注意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通过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掉期、货币掉期以及外汇期权等金融市场工具,提高企业在外债风险管理方面的能力。
1982年8月,墨西哥无力偿还到期外债本息,从而引发了一场席卷整个拉丁美洲的债务危机;1997年亚洲国家由于外债的结构不合理,中短期的外债过多,引发整个亚洲的经济危机;19981年的俄罗斯外债危机,2001年从阿根廷开始的席卷包括巴西、乌拉圭的金融危机也都和外债有关。
实际上,中国企业已开始面临着更为严重的外债风险问题,但同时解决其企业外债风险问题的契机也已开始出现。2005年7月21日,中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人民币不再盯着单一美元,形成更富有弹性人民币汇率机制。这从广泛意义上来说对于与国外有业务往来的企业面对的汇率风险将会变大。而好消息是,对于企业外债管理的大环境已经开始转变。2002年7月8日,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外汇管理局联合颁布《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外债风险管理及结构调整指导意见》。《指导意见》中确定企业领导决策时应该把外债风险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部分,转贷外债给企业的金融机构也有责任把企业外债风险管理纳入其工作范畴。2003年1月8日,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家财政局、外汇管理局联合《外债管理暂行方法》,管理的对象是包含主权外债和非主权外债的全部外债,目标是加强外债管理,规范举借外债行为,提高外债资金使用效益,防范外债风险。2005年10月24日,国家外汇管理局了《关于完善外债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这些政策的颁布都为企业外债风险管理提供了政策的保证。
一、我国企业外债现状及管理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国际清算银行、世界银行和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资料,一个国家的外债可定义为“向非本国居民用本国货币或外国货币承担的具有契约性偿还义务的全部债务”。我国的外债定义为:外债是指中国境内的机关、团体、企业(包括外商投资企业)、事业单位、金融机构或其他机构向外国政府、国际金融机构、境外企业、个人或其他机构以及在我国境内的非居民借用而尚未偿还的、用外国货币体现的具有契约性偿还义务的全部债务。
截至2006年3月末,我国外债余额为2879.05亿美元。其中,中长期外债余额为1268.62亿美元,占外债比列的44.05%;短期外债余额为1610.43亿美元,占外债余额的55.95%。在2879.05亿美元外债余额中,登记外债余额为1933.05亿美元,贸易信贷余额为946亿美元。而在1933.05亿美元的登记外债余额中,国务院部委借入的主权债务余额为330.60亿美元,占17.10%;中资金融机构债务余额为616.78亿美元,占31.91%;外商投资企业债务余额为528.69亿美元,占27.35%;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债务余额为408.44亿美元,占21.13%;中资企业债务余额为44.69亿美元,占2.31%;其他机构债务余额为3.85亿美元,占0.20%。
对于企业的存量外债来说,我们可以把它看着是一项不同期限的资产组合。资产价值必然会受到相关市场价格的影响。企业外债资产受到的主要是利率和汇率价格变动。我们从习惯意义上来定义风险是表示一个价格不利变动对资产价值的不利影响。企业外债借款根据利率计算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固定利率借款和浮动利率借款。借入固定利率外债存在利率下降的风险,即在借款期内外币的实际利率的下降,但不得不支付协议的固定利息。借入浮动利率外债则存在借款期内利率上升的风险,即实际支付的利息比期初期望支付的利息多的风险。而企业外债的汇率风险属于交易风险的类型。若借入的外债在将来以本币表示升值,那么以本币表示的负债将会变多。我国在"+世纪#+年代借入的大量日元外债就是个明显的例子,由于日元的升值,导致以人民币表示的债务大幅增加,直接后果是许多借入日元外债企业的破产。企业外债风险管理的其他一些风险也应引起我们注意。在引入金融衍生产品进行汇率和利率风险对冲时,同时会引入一些原本不存在的风险。比如企业对利率风险进行的互换对冲,不能不注重由此而引。
图1中我们采集的是2001年1月2日到2006年11月21日的美元/日元汇率数据。通过Excel工具得到的图标我们可以看到在不到6年的时间内,美元-日元汇率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相差达到30%左右。汇率的巨大波动对于借用外债的企业来说存在巨大的风险。举个例子来说,本来借用1亿日元外债的企业本来预期需要800万美元来支付日元外债,由于美元-日元的汇率巨大的波动可能需要1024万美元才能够清偿其外债。
图"我们同样收集的是2001年1月2日到2006年9月29日的日元3月期的利率数据(这是因为日元3月期的利率数据是本文外债的讨论利率)。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日元利率在6年时间内的波动十分巨大,在最低时期汇率用年汇率表示不足0.1%,而在最高时期达到0.6%,而且在近期内利率正呈现上涨的趋势,因此日元外债的利息支付具有巨大的风险性。
二、外债风险管理风险度量和对冲技术
金融风险度量是金融风险管理的基础和核心,正确的金融风险度量方法选择将会决定着金融风险管理的成败。纵观金融风险度量方法发展的历史,每一个时期的金融风险度量方法都代表着相应历史时期人们对于当时经济环境的认识以及对于规避金融风险的努力。死亡风险的“科学“生命表格、马克威茨方差法表示资产组合风险、灵敏度风险度量法、风险度量主流的VaR(风险价值)方法,以及代表着将来发展趋势的一些金融风险度量的方法都代表着人们遭遇着不同的具体问题、不断地改进解决问题的手段。
其中,VaR方法由于可以把各种金融资产的各种风险归结于一个简单的数字中,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在各金融机构、企业的风险管理中风行。VaR的比较规范的定义是,在正常的市场条件和给定的置信水平(confidencevel,通常是95%或99%)上,在给定的持有期间内,某一投资组合预期可能发生的最大的损失;或者说,在正常的市场条件和给定的时间段内,该投资组合发生大于VaR值损失的概率仅为给定的概率水平,可以表示为:
Prob(P>VaR)=C
(1)
其中,P为证券组合在持有期1内的损失,VaR为置信水平C下处于风险中的价值。
从上面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VaR有两个重要的参数:资产组合的持有期及置信水平。这两个参数对VaR的计算及应用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VaR是表示置信水平下最大的损失。而真正使机构无法正常运营的损失恰恰就是那(1-C)的概率超过VaR值的损失部分。因此仅仅知道一定水平下的VaR值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对于超过VaR值部分的损失分布加以研究。通常我们有两种VaR的补充风险度量方法,压力测试法,或者极端价值理论。
对于有外债风险的企业来说,光是做好企业内部的风险管理还是不够的。我国企业外债风险管理的技术和国际上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必须时刻注意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而且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正处在发展中的金融市场来说,西方成熟的金融工具在我国的实现也会慢慢变得可能,因此企业必须时刻注意这些金融工具,在时机成熟的状况下可以引入这些衍生产品到企业外债风险管理中来。现阶段我国企业外债风险管理的可利用的金融市场工具有以下几种:
1远期利率协议。远期利率协议是指在当前签订一项协议,对未来某一段时期内的利率水平予以约定。本质上,远期利率协议是不管未来市场利率是多少都要支付或收取约定利率的承诺。远期利率协议是一种资产负债平衡表外的工具,不涉及实质性的本金交收。交易双方都要承担对方未来潜在的信用风险,但是只涉及利差的风险,因而信用风险低。
2利率掉期。利率掉期又称“利率互换”,是交易双方在约定的期限内将相同外汇币种不同利率形式的资产或债务相互交换。如: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间的相互转换或浮动利率与浮动利率间的相互转换。浮动利率的计息基础一般选用LIBOR(伦敦同业拆放利率)。利率掉期不涉及本金的交换。
3货币掉期。货币掉期又称“货币互换”,是指在一定期限内将债务/资产从原来的货币转换为另一种货币。根据客户的需求可选择期初、期末是否需要进行本金互换。一般流程为:期初互相交换指定货币的本金(可选择不交换),通常以即期汇价进行;期中互相交换指定货币的利息,可以是固定利率与固定利率间交换、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间的交换,也可以是浮动利率与浮动利率间的交换;期末互相交换指定货币的本金,以期初订下的汇价进行,方向与期初相反。控制中长期汇率风险,把以一种货币计价的债务/资产转为以另一种货币计价的债务/资产,达到规避汇率风险降低成本的目的。
4外汇期权。外汇期权买卖是一种权利的买卖。权利的买方有权在未来的一定时间内按约定的汇率向权利的卖方(如银行)买进或卖出约定数额的外币,同时权利的买方也有权不执行上述买卖合约。为取得上述权利,期权的买方必须向期权的卖方支付一定的费用,实际上就是期权的价格,称为期权费。由此,期权的买方获得了今后是否执行买卖的决定权,而期权的卖方则承担了今后汇率波动可能带来的风险。外汇期权买卖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交易方式,它是原有的几种外汇保值方式的发展和补充。为客户提供外汇保值的方法;为客户提供从汇率变动中获利的机会;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期权买方有权根据市场变化决定是否执行期权。
三、现阶段我国企业外债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1提高企业在外债风险管理方面的能力。目前,企业对外债风险管理意识淡化、重视不够,没有把外债风险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对国际资本市场变化不够敏感。没有建立一套系统性的外债风险管理的系统,对外债风险管理没有系统性。缺少对国际金融市场熟悉的专业管理人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不高,决策层对许多的风险管理手段难于理解。许多风险管理手段难以获得决策层的支持。
2优化企业的外债结构。在我国借用外债的来源构成中,主要是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国际商业贷款,前两类贷款一般都具有援质,贷款的特点是利率比较优惠、使用期较长。而国际商业贷款属于一般的国际信贷,利息率由市场决定,通常较高,贷款期限也以中短期为主。因此,若国际商业贷款比重偏大,则势必增加债务成本,增大风险。20世纪90年代以来,尽管我国政府严格控制商业贷款的增长,但在我国外债中,外国政府贷款所占比重基本没有大的增长变化,而国际商业贷款比重仍然占有主导地位。从中国外汇管理局网站的2004年末数据来看,国外政府贷款余额约为322.08亿美元,占总余额的13.01%,与历年相比并无太大的变化。而融资成本较高的国际商业贷款却占比例的50%以上。更为严重的问题是我国外债主要集中于美元和日元,把外债的风险主要集中在美元和日元汇率和利率的波动之中。尤其是日元债务,其在我国外债中所占比重偏高,而在我国的出口结汇中比重偏低,近年来日元汇率起伏跌宕,不确定性增加,使我国外债承受了较大的汇率风险。
3加强财务会计、审计相关制度的建设。我国的会计制度还没有和发达国家成熟的会计制度接轨,与外债相关的会计制度很不健全。比如说我国还没有建立“实时盯市”的会计制度。我们知道在美国的“实时盯市”的财务会计准则下,公司公布的半年或年度财务报表都会根据最新的市场金融数据报告公司的价值。而国内的会计制度还没有对这方面做出会计规定。金融市场上的数据对于外债的价值变化还没有在财务报表中表示出来,因此外债风险状况不会明确地影响公司公布的财务报表内容。因此企业也缺少热情去进行积极的外债风险管理。另一方面会计制度对于规避外债风险的衍生产品方面的规定或者是没有规定或者规定得不合理,不利于企业外债的套期保值。
(一)转变观念,足够重视风险管理审计关键在于决策者能够提前评定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与判断,提早规避风险。企业对风险管理的认识是在经历了无数教训之后得来的,但教训终究是惨痛的代价,所以烟草企业应当转变观念,引起足够的重视,才能避免付出沉重的代价。为此,烟草企业应当加强风险意识,尤其是审计部门,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并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在进行高效的风险管理审计的同时提高企业工作管理的有序性。
(二)转变理念,构建保障机制烟草企业审计部门采用风险管理审计的方式,理应转变审计观念,确定审计的重点。烟草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并无定论,也无法完全确定,因此便需要进行评估工作。烟草企业内审部门进行评估时,应当有一套完善的标准,使得风险管理井然有序。为此,根据自身发展需要,针对企业内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烟草企业应当逐步构建一种保障机制,循序渐进,完善风险管理审计。首先,要有一个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然后,配合恰当的风险管理规章制度;最后,开展风险管理审计的组织体系。如此形成良性循环,帮助审计人员进行高效的工作,促进企业在风险管理方面的良好运行,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切实的依据。
(三)培养高素质人才如今,“人才强国”已经成为一大口号,经济要发展也要依靠人力来维持。烟草企业的发展更是如此。所谓风险,关键在于一个“变”字。倘若风险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不能把握风险变换,及时发现风险,这些风险管理的审计安排也就成了徒劳一场。所以,企业应当不遗余力地加强人才建设,努力挖掘人才、培养人才,为风险管理提供人力保障。风险管理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应当尤其具有风险意识,无论是在人才选拔或是人才培养上,企业都应当注意这个问题。其次,烟草企业应当有意识地组织活动,促进审计人员的交流学习。最后但同样重要的是,企业要建立完善的人员结构,配备审计中各个方面的人才,以期互补共进,更好地进行风险管理作业。
(四)统筹兼顾,长远发展风险信息难以捉摸,因此风险管理审计的有效的方法至关重要。面对存在诸多变化的市场,审计人员应当统筹兼顾,全面看待问题,纵观全局,及时捕捉大量相关信息。但是,也要懂得抓住关键,注意细节,找出重要风险,提炼重点问题。风险管理的审计既要关注企业内部发展,认识企业内部风险,又要了解外部市场变化,注意外部风险;既要知道本部门的问题和风险,又要发现各部门之间的联系,清楚潜在的隐患。毫无疑问,烟草企业应当统筹兼顾,以期获得长远持久的发展。
二、结束语
在现代金融企业的经营发展过程中,通过内部审计工作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审查、评价以及检查内控的合法性、有效性以及适当性,可以促进其规划组织目标的进一步实现。在进行金融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中,由于金融企业经营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由此导致企业发展面临的风险种类不断增多。如何进一步通过内部审计工作,完善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成为内部审计工作发展中的重要事项之一。
1.内部审计工作对企业环境变化分析的作用。金融企业在进行内部审计控制工作的过程中,如何检验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完整性以及监控力度,是进行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内部审计的水平,直接关系着整个企业的运作水平、抗风险能力。因此,内部审计工作,在金融企业风险管理中,发挥着管理与协同的作用。利用内部审计的工作,可以实现实时识别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监管目标,提高企业防范风险的能力。内部审计工作对企业环境变化分析的作用,重点体现在其可以上至企业的机构设置,下至企业的人员配备工作。内部审计工作对企业环境变化的分析工作,是从客观的角度,对金融企业风险管理进行较为细致的分析与管理。以金融企业经营的实际利益为基本点,对金融企业经营风险进行进一步的评价与辨别,合理的确定风险防范的有效建议与措施。内部审计部门通过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合作,进而科学的评估风险,促进企业决策的合理性以及有效性。
2.内部审计工作对金融企业风险管理的顾问与咨询作用。在金融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内部审计部门是独立于企业管理部门的一个部门。这一独立性,是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可以在正常的环境下进行的必备条件。独立于管理部门的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内部审计工作时,可以保持相对客观的立场,认真的分析存在风险的假设条件,并按照正常的审计准则进行审计,科学的作出审计风险的评估,并可以直接上报到董事会。因此,内部审计控制的有效性,可以有效的规避各个部门之间的行为,确保内部审计目标的真实性,对金融企业风险管理发挥顾问与咨询作用。
二、内部审计在金融企业风险管理中的问题及其质量控制措施
1.内部审计在金融企业风险管理中的问题。在金融企业风险管理工作中,内部审计工作的观念不强,导致企业内部审计还是停留在过去控制导向的位置,无法及时的完成向现代审计工作的转变,致使金融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被动的承受审计风险。在进行内部审计工作的过程中,不能很好的将企业内部审计的目标、评估风险以及管理风险等事项的发展目标完成,风险评估速录不清晰,无法将全面的审计报告与制定的审计计划与风险管理工作联系在一起,对金融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其次,部分企业没有将内部审计工作与自身的风险管理工作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无法达到内部审计工作与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机结合。因此,对金融企业的风险管理机制也无法进行一定的监督,内部审计工作失去了一定的存在的意义。
2.内部审计在金融企业风险管理中质量控制措施。
2.1转变工作观念,强化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地位。不断的实践经验表明,企业所面临的金融风险,是企业面向未来发展的必经关卡,风险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策略以及经营目标。因此,以风险为出发点与核心的内部审计工作,是金融企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企业的管理中,应在实践工作中,转变工作观念,不断强化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地位,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咨询职能,促进企业管理决策的科学、合理化的发展。在日常工作中,内部审计部门要把参与风险管理计入内部审计工作制度,使内部审计人员可以清晰的了解企业面临的风险,将风险评估工作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评估达到科学发展的目标。
2.2将金融风险管理工作融入内部审计工作中。企业风险管理,是金融企业发展中,无法避免的一项工作,因为企业风险存在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存在于企业经营的各个细节中。内部审计工作无法在一次工作中将企业的风险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价。因此,应将金融风险管理工作融入内部审计工作中,增强风险意识,将风险审计的观念以及方法,切实的贯彻实施到具体的工作中,科学的评价企业审计范围内存在的风险。为企业管理者进行重大的投资、债务重组以及重点项目的评估活动提供有价值的建议。此外,内部审计工作,必须做出必要的风险评价,明确管理者前后任的经济责任以及企业应采取的必要措施。为金融企业的未来的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结语
【关键词】企业 风险管理 风险控制
一、经营风险
1.物资供应
(1)风险识别。当某项物资库存处于合理储备量与最低储备量之间,应黄色预警,当处于最低储备量以下,应红色预警。
(2)风险控制。一是建立供应商信用档案,按规模大小、整体生产能力、信用度、与企业历史上形成的协作关系好坏综合评定后划分优、良好、良、差四个等级,对规模大、信用度优的供应商加大合作力度;对规模相当,信用度良好的供应商提高依存度;对规模小、信誉差的供应商逐步淘汰。二是对生产必须的主要原材料建立保险储备,如:**原材料的合理库存量冬季为6000-7000吨,其他季节为4000-5000吨,警戒库存量为4000吨;**原材料冬季库存量为30000吨,其他季节库存量为15000吨,冬季警戒库存量为15000吨,其他季节警戒库存量为10000吨。三是当库存量低于正常库存量,应积极采取措施,抓紧补充库存;当库存量低于境界库存量,首先应限产,同时考虑提高运费、提高采购价吸收库存,保证生产稳定、持续运行。
2.销售风险
(1)风险识别。***仓库最高库存量4200吨,***仓库最高库存量2000吨,产品库存达到仓库容量50%以上,显示市场销售不畅,可能出现产品积压的风险。
(2)风险控制。调整销售方案,降价销售,降低库存,保证生产稳定、持续进行;非常时期考虑对部分规模大、信用度高的客户增加赊销额度。
3.资金回收
(1)风险识别。客户第一次出现推迟付款,是存在风险的信号。
(2)风险控制。一是资金回收达到100%,建立严格的担保销售制度,谁担保、谁签字、谁签字、谁负责。二是对客户建立信息档案并综合评定信用等级,对信用度一般的客户和散户要求现款销售,对信用度较高,规模较大的客户允许跨月结算,超过三个月的货款必须催要,超过一年的货款采取诉讼等法律途径解决,超过三年且取得确凿证据无法收回的应收帐款经政府有关部门审批后予以核销,并在财务部门设立备查帐。
二、生产风险
(1)风险识别。生产方面的风险目前主要是安全、环保事故,无论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大小,只要发生就认定为一起事故。
(2)风险控制。一是在安全、环保上始终常抓不懈,注重加大投入,为职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凡是生产工艺过程中能采取的保护监测手续必须采取,凡是能消除隐患的必须指定责任人限期消除,凡是能采取预防控制措施的必须落实,凡是安全措施的投入必须满足。二是把环保工作提到公司生存与发展的高度看待,坚持一手抓管理,一手抓治理。三是对安全、环保的突发事故应通过购买商业保险转移风险。目前,企业参加社会商业保险的赔付率为18%,***年应达到25%,以后应争取达到30%。
三、人力资源风险
1.重大人身伤亡事故事后处理形成的风险
公司目前已为职工办理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四项社会基本保险,由于正常工伤保险的赔付额度过低,对易燃易爆、高危特殊岗位采取参加社会商业补充保险转移风险。
2.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所引发的风险
(1)风险识别。出现多人次、某一特定部门或岗位集体反映工资、薪酬待遇等方面存在异议,应是预警的信号。
(2)风险控制。责成有关职能部门迅速调查部门或岗位技术含量和工作劳动强度,重新调整工资及福利待遇。
人力资源控制应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严格的招聘程序,保证应聘人员符合招聘要求。(2)制定员工工作规范,用以引导考核员工行为。(3)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帮助其提高业务素质,更好地完成规定的任务。(4)加强和考核奖惩力度,应定期对职工业绩进行考核,奖惩分明。(5)对重要岗位员工(如销售、采购、出纳)应建立职业信用保险机制,如签订信用承诺书,保荐人推荐或办理商业信用保险。(6)工作岗位轮换,可以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工作岗位轮换,通过轮换及时发现存在的错弊情况。同时也可以挖掘职工的潜在能力。(7)提高工资与福利待遇,加强员工之间的沟通,增强凝聚力。 转贴于
四、财务风险
1.资金风险
(1)风险识别。正常储备资金急剧下降、到期应收资金不能按期足额回收,经营净现金流量大幅度下降,甚至出现红字。
(2)风险控制。第一,根据企业发展现状,重新制定资金管理办法,与集团公司的管理模式接轨。①对各分公司资金统一管理,取消银行帐户,采取收支两条线的资金管理模式。②对控股子公司实行自行管理、监督使用的管理模式。第二,专项资金与流动资金相分离管理,保证生产经营流动资金放在第一位,实行资金审批一支笔,按计划使用资金。第三,出现流动资金短缺的非常状况时,首先,压缩对外投资、项目建设资金。其次,压缩内部技术更新、改造、环措等专项资金,再次压缩非生产经营性开支及各项福利费支出。最后,压缩生产性流动资金支出。
2.财务指标风险
利润指标与负债指标。
(1)风险识别。利润急剧下降,出现保本经营甚至亏损;产品销售毛利率达到13%-15%,低于10%应预警;资产负债率达到70%应预警,达到75%应迅速采取措施降低该项指标;银行借款总额不应超过净资产50%,不能突破总资产50%。
(2)风险控制。首先,压缩对外投资、项目建设资金。其次,压缩内部技术更新、改造、环措等专项资金。再次,压缩非生产经营性开支及各项福利费支出。最后,压缩生产性流动资金支出。
针对以上所述,企业应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企业风险管理理念和方法,逐步推行全面风险管理,建立和完善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通过持续的风险管理来评估决策和交易中的风险,计算实行风险管理所取得的报酬和不实行风险管理所遭受的惩罚,处理好企业在减轻财务、经营和战略风险与为股东创造竞争价值之间的适当平衡。以结构化的风险管理过程为理论基础,根据企业的业务特点,制定企业的风险管理方针和制度,形成切实可行、易于操作、收效突出的风险管理机制,把风险管理落到实处,提升企业的管理能力,为企业创造价值。
参考文献:
[1]杨瑞,刁敏.企业风险管理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财会月刊,2008.
【关键词】 日本企业;风险管理;管理审计
一、日本企业风险管理与管理审计的特点
(一)风险管理与本国国情结合
风险是指达到预定目标过程中,由于信息缺失而导致最终结果背离既定目标的可能性。它具有不确定性,不仅包括损失的不确定性,还包括盈利的不确定性。风险实质上会伤害到企业的持续健康的经营,影响了企业实现既定目标的能力。风险管理就是为了保证企业持续健康的经营,尽可能降低风险而采取的一系列具有优先次序的管理过程。企业处于市场活跃、法规解禁、科技进步的变动环境中,其面临经营风险增加,风险管理就是通过识别、测量、分析、评价、控制、规避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提高企业本身的附加价值,实现企业在降低风险的收益与成本之间平衡。
日本自然资源匮乏,国内市场容量有限,国际贸易及海外投资是日本企业的立足之本。不仅日本政府重视风险管理,出台了贸易保险制度等规范,日本企业对风险更加敏感,高度重视风险管理,将其确认为企业整体战略框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日本企业中,风险管理的重要原则是:将成本与风险进行权衡,以期通过最小的投入化解风险。这一原则直接影响了日本企业的风险管理机制,其风险管理的重心是成本控制。这种成本控制是动态的,不仅指企业用以规避风险的投入预期应比企业承担风险的付出要低,更是以实现更低的成本为目标,将成本控制贯穿于整个风险管理过程中。
风险存在于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中,比如人事决策,如果用对一个人,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用错一个人,则可能使企业内部管理混乱或蒙受巨大经济损失。在日本企业,当职位出现空缺时,一般首先考虑在本企业内部选拔合格的人才而较少出现“空降兵”,这样的人才已经在企业内工作一定时间,企业对其工作能力等各方面都有了较深的了解,减少了招聘失误的风险。相比欧美企业多采用外部招聘,委托猎头公司或公司考核人才,日本企业不但降低了招聘风险还节省了大笔费用,使得规避风险的成本大大降低。
(二)风险管理与管理审计相结合
1.管理审计的内涵及发展的必要性。管理审计又可称作效率审计,作为现代审计的新发展,正日益成为企业管理活动的重要工具。管理审计是内部审计发展的内在要求,传统内部审计主要职责是纠错防弊,审计的对象主要是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资料,局限于财务领域而未深入到生产、经营和管理领域。这种侧重于对过去事项监督的审计主要对企业起到保护的职能,已经越来越不满足现代企业的需求。内部审计要适应市场形势变化,满足管理者的要求,从传统鉴证功能转向用于价值增值目的,从被动防守转向企业的主动发展,发展管理审计是必然趋势。
管理审计是健全企业管理制度的内在需要。企业制度不断产生新的变化,财务报告已经不能满足委托人对企业经营活动的考核。他们需要更强的手段来使企业的资源配置更加有效率、效果,而管理审计就是在这样的需求下发展出的必然结果。随着企业的多元化发展,企业内部管理控制难度增加,如何保证投资决策成功,生产经营水平提高,经营目标实现,经营方针和政策有效贯彻执行,避免由于生产、技术、销售等经营管理上的失误而给企业带来损失和风险,是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管理审计作为企业内部审计的新发展,对企业管理水平、防范风险能力作出分析、评价,提出建设性意见和改进措施,从而协助企业健全内部控制,有效利用有限资源,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增加企业价值。
2.管理审计与风险管理存在内在联系。日本企业进行对外贸易或投资过程中,对外面临企业外部的经济环境、市场环境、政策制度、竞争对手、技术变革等诸多变动因素带来的风险;对内,面临企业内部管理中人、财、物等资源的配置使用及在业务流程、信息系统等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漏洞、错位、不协调带来的风险。企业需要加强对风险管理过程的评估和报告,并对管理层的决策进行评价,这恰恰是管理审计工作的一项主要内容。管理审计与风险管理之间存在着天然联系,一方面企业的管理审计与风险管理都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再控制,是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实施的不同管理手段,它们之间通过内部控制紧密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在风险管理的实施中运用管理审计,无论是管理审计还是风险管理都能从双方的整合中提高效率,创造价值。
3.日本企业对风险管理进行审计的特点
(1)管理审计能够从全局角度管理风险。日本企业负责内部审计的人员基本不是刚出校门,对各项业务部门接触不多的人,而是在公司享有盛名的审计管理人员。这些人员素质很高,业务熟,能力强,工作态度负责认真,事前计划安排周密,一旦制定了计划,就彻底贯彻执行,保证按时准确的完成工作任务。如果在工作中出现失误会及时向上级请示汇报,坦承错误并尽可能的改正错误,最大限度的减少了因隐瞒、掩饰产生信息传递缺失而造成的损失。这些专家在从事审计工作之前,通常在采购、设计、工程、生产、销售等部门轮流工作一段时间。这样的审计队伍无疑对风险的认识、防范和控制具有较全面的认识,并且审计人员是直接面对各部门和管理层,可以获得较充分可靠的风险信息,使得他们可以从全局角度出发,客观的对风险进行识别,及时发现风险控制点的漏洞和薄弱环节,并提出改进建议。
(2)影响风险管理决策。管理审计的作用不是提供信息,而是影响。日本企业认为提供信息是一种手段而非最终目的,管理审计的作用在于影响企业所有阶层、部门、员工为降低风险而共同努力。影响方面包括管理层和员工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经营理念、行为准则、一般制度,对风险的识别及偏好。这些影响将直接作用在企业经营决策。审计人员还可以咨询顾问的身份调控、指导、评价企业的风险管理策略。
(3)风险管理审计具有权威性。日本企业对审计工作非常重视,所有职能部门都应配合管理审计人员开展工作。风险管理审计形成制度化,除了针对特殊事项的风险管理审计,定期进行审计工作,由审计工作直属负责人,通常是社长定期召开各管理部门参加会议会议,听取汇报,督促各部门贯彻执行审计决定,审计部门对各部门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和考核。
二、日本企业风险管理及管理审计对我国企业的启示
1.风险管理及管理审计应与我国企业实际相结合。目前,我国的风险管理及管理审计都处于发展阶段,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对风险管理及管理审计没有深刻的认识,在这两方面的实践经验比较少。现阶段应立足于我国企业现实,借鉴别国的先进管理方式,创新出符合我国企业实际情况的风险管理及管理审计。如日本企业在执行管理层下达的决策、制度、规章时具有较强的执行力是因为日本企业普遍采用的一项传统经营管理习惯,保障雇佣,即在企业中树立其劳资信赖关系,以培养员工的忠诚心和团队精神以及竞争力,从而使员工对企业产生依赖感,较好的实现了员工与企业步调的一致,而在中国企业中这种保障雇佣是比较少见的。
2.提高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重视程度。首先,对风险管理审计应该有新的认识,企业面临的风险可分为外部经营环境风险、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等多个方面,它既是内部审计又作为外部审计范畴。国内部分大型企业已经展开了风险管理审计工作,但还主要局限于内部审计范围。其次,需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审计人才,既熟习企业各业务部门的运行情况,又了解市场波动、行业特点、技术发展等等。再次,企业风险管理审计应制度化、规范化。风险管理及管理审计都是项长期的工作,应当定期或不定期的展开,并在此基础上对重点风险控制点展开专项审计。并对审计报告指出的修正部分,确认责任人,跟踪、落实情况,及时汇报。
参考文献
[1]王光远.管理审计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2:21~28
[2]乔瑞红.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8)
[3]陈智.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运用[J].财会月刊.200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