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学生的学习计划范文

初中学生的学习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学生的学习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学生的学习计划

第1篇:初中学生的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初中化学;学习兴趣;导入方式

一、运用不同的课程导入方式

俗话说得好,万事开头难。学习更是如此,如果初中化学老师在给学生上的第一节课就讲很多深奥艰涩难懂的东西,学生肯定

会对化学这门学科产生敬畏心理,从而在以后的学习中,很难再建立起对这门学科的兴趣。所以,这也就是说,作为初中化学老师,一定要学会利用课堂导入,让学生有一个很好的适应过渡阶段。比如,在上第一节课的时候,老师不要一进教室就说请把课本打开到多少页我们今天要学习什么内容,可以先对化学进行一些简单的概括,介绍一些学习化学知识的好方法,或者是第一节课可以给学生做一个简单的化学小实验,让学生眼前一亮:哇!原来这就是化学!第一节课应该让学生与老师之间互相有一定的了解。在以后的课堂进度中,老师也需要运用一些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比如,利用一些与化学相关的名人故事。比如,居里夫人的故事,居里夫人从小家境贫困,但是好学上进,与她的丈夫居里先生都是著名的化学家,在放射性铀发现之后,她努力钻研,不畏寒冬酷暑,又在此基础上发现了更具有放射性的镭。这些小故事,都能作为很好的课程导入材料,比如,老师可以利用居里夫人的故事,让学生在实验中培养不怕失败、勇于挑战的精神。老师还可以在每节课开始的时候,将本节课需要做的实验做完,让学生带着所遇到的疑惑去解答问题。一个良好的导入,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去学习化学,激发更大的学习兴趣,也更有利于学生在化学道路上走得更远。

二、注重实验

古语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还有人说:“眼看十遍,不如手做一遍。”这些古人积累下的经典句子都告诉我们同一个道理,那就是要注重实践。在我国很多初中化学课程中,由于学校设备配置问题或者是应试教育下的时间问题,很多学校将化学课程的实验部分都省去了,对学生的教学变成了“纯理论教学”。这样的教学虽说可以给学生讲解更多的知识,但是学生不能体会更深、记得更牢,更不要说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了。所以,无论是从教学效果角度来说,还是从学生的兴趣角度来说,实验都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在初中化学授课过程中,化学老师要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验环境,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老师在带领学生实验之后,尽量把实验的权利交到学生手中,让学生亲自感受实验。只有学生亲自实践了自己想做的实验,才能更好更牢地记住知识点,也才能对化学保持更浓厚的兴趣爱好。总而言之,老师要将实验教学付诸实际中去。

三、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师生关系

教学过程不仅仅是师生之间知识的传递过程,更是老师与学生性格上的磨合与相处过程。学生对某一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努力程度,很大程度上会受某位老师看法的影响。我们在很多学校中,不难发现,很多学生由于对一门任课老师的喜爱与讨厌,往往会爱屋及乌地去喜欢或者讨厌这门课程。所以说,化学老师作为一门课程的引导者和掌控者,一定要学会与学生相处,让学生在与老师和谐相处的情况下,更好地去学习化学知识,培养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我们可以说,一个老师与学生的相处方式以及上课方式,都是一位老师魅力组成的一部分。在上课时,老师的语句要尽量地幽默诙谐,让学生始终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不能开小差,比如,老师为了提醒某位在睡觉的同学,可以说:“尽管某某同学的睡姿特别迷人,老师很不忍心打扰,但是还是想请某某同学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这样诙谐的语言,既能提醒到睡觉的学生,还能不让学生太尴尬。如果老师换一种方式:某某同学,上课总是不认真听课,一上课就睡觉,要睡觉你就回家睡,还来学校干什么,你看看你那成绩……

学生可能是醒了,但是自尊心受到了很大的伤害,很难再去喜欢上化学老师和化学课堂。作为老师,还要及时为学生解决遇到的困难,这样学生才能更有动力和兴趣地学下去。所以,为了让学生对一门课程有持久的爱好与兴趣,老师一定要善于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让授课在和谐的课堂中进行,让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日益增长。

总而言之,培养初中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不仅需要老师各方面的努力,还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让学生在化学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学越有兴趣。

参考文献:

[1]刘遂周.初中化学中兴趣教学的有效探究[J].考试周刊,2013(56).

第2篇:初中学生的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初中化学学习兴趣激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研究知识的原动力,也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初三学生正处于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的时期。教师如果从化学课的起始年级就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并因势利导,是学生把兴趣转化成乐趣,进而转化为志趣。那么,就能将保持学生对化学学习经久不衰的求知欲。下面是我多年来在这方面的几点做法。

一、明确学习化学的目的,提高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中学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它是古往今来无数中外化学家的化学研究和实践的成就,它编入了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无机物的分类及相互间的关系等知识;它充满了唯物辩证法原理和内容;它介绍了许多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和他们对事业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的学风。化学对工农业生产、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具有重要的作用,人们的衣、食、住、行样样离不开化学。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化学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进而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课堂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可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知识,从而更好的理解、巩固所学化学知识,形成化学感念,促进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等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并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教学实践表明,多数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的能力还较差,包括一些成绩较好学生(考分较高),他们只能在纸上或者在试卷上做实验,但当进入实验室自己动手做实验时,情况就很不理想了。为改变这种情况,在教学中可采取如下措施。

1、首先做好教学讲授的配套工作。课堂演示实验是配合讲授、课堂讨论的重要环节,好的实验能使课堂学习气氛生动活泼,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注意力集中。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特别重视常规演示实验。在每次的演示中保证做到: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实验要规范,保证让全班同学看清、看懂;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一一列写在小黑板或纸上,演示完成后让学生解答,然后共同分析讨论得出实验结论,并将讨论结果写在课本演示实验旁,同时提出一道两道课后实验习题。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同学们注意观察演示实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演示实验不流于形式,改变按课本背实验的不良做法。

2、对学生多创造动手参与和动脑思考的课堂气氛,尽可能的将一些演示实验变为学生的小组实验。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提出改进实验的思路和方法,变被动为主动,充分调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对化学课的兴趣。例如,给初三学生讲铁的性质,做铁定生锈这个演示实验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找材料,每人在实验前10天准备三只干净的医用针剂小药瓶,按装满水。少量水、干燥三个不同条件各放入铁钉一枚。让学生每天观察一次并做好记录,等到讲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带来“成果”。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结合,直到得出正确的结论,效果就比较好。又如碱金属钠的性质演示实验,若教师用刀切去钠外皮给同学们展示银白色时,只有前排同学能看清楚,而后排的就不容易看清,也没有可能拿大块的金属钠去切割演示。所以我得将这个演示实验同钠受热、钠与水反应等三个演示实验相合并,让前后桌4人一组进行学生实验。实验中教师讲学生操作,做一个实验填写一个实验的笔记和结论。三个实验做完了,三个结论也整理好了。这种措施,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促进了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学生不但理解得既快又深刻,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避免了教师一人讲解或演示,学生被动听看的局面。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对于学习紧张的初三来讲是极具诱惑力的,这样既能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轻松一下,又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许多化学知识。化学课外活动的内容很多,大体上包括“化学知识讲座”、“化学知识竞赛”、“化学园地”等等。如“化学知识讲座”,可以讲讲“空气与水污染的危害原因及防护”、“温室效应的原因”、“酸雨的形成”、“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等,帮助学生认识化学的重要性。也可以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把化学知识按基本知识、难点、疑点分门别类编成不同类型的题目,举行化学竞赛等。

四、课堂上老师要以丰富的情感去激励学生的学习情趣

第3篇:初中学生的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初中化学;兴趣;激发

初中化学是初中阶段开设的最后一门课,它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它的特点是以实验为基础,学好它不仅能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打下基础.也能为毕业生步入社会然后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好化学呢?这个问题答案有多种,但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这就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除了同行们常提到的做好演示和学生实验,上好第一节结言课等之外,我觉得还有三方面也不容忽视。

一、用生活中的化学激发学生渴求化学知识的兴趣

化学源于生活,学生对联系生活的知识最感兴趣,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知道学好化学可以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解决很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我在教学中讲了用少量食用柠檬酸加适量小苏打和香精甜蜜素可制成可口的汽水,学生马上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兴趣,随后我详细的介绍了配制的方法和要点,并要求他们课外试一试。随着课程的深入,我适时讲了胃舒平可治胃酸、食醋可除水垢、稀盐酸可擦去铁器表面的铁锈,二氧化碳气体可以灭火等,并解释了它们的化学原理,适时演示了魔棒点灯,用无色液体在白纸上写出红字等实验,使学生对学习化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初中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初级阶段,我们除了在化学课上讲解居里夫人、诺贝尔等人对化学所做的贡献,还可适时讲解生活中的化学知识,使他们觉得化学就在身边,认识到化学对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国防科技等方面非常强实用性,从而激发他们更加努力地学好化学的兴趣,以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

二、采取各种办法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

初中化学基础知识繁杂,概念多、抽象,学生学起来感到困难,部分学生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结果是下了功夫而收不到良好的效果,进而挫伤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教学应该以理解为主,记忆为辅,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的内容更深刻、持久、牢固,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快地理解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呢?其一是要教师利用实例很形象地讲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其二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举出例子,如讲到氧化物时,我们让学生展开了O2是氧化物吗、H2SO4是氧化物吗的讨论,并让学生举出一些氧化物的实例,反过来再让学生记忆氧化物的概念,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这个概念。对单质、化合物、酸、碱、盐等概念,如果我们都让学生理解了能举出实例,学生背诵起这些概念就会更快,记忆的知识就会更持久,牢固。另外,对于用符号表示和符号中的数字表示的意义学生很容易混淆,如3NH3、2Mg2+,H2SO4,5CI-等符号中,告诉学生符号前面的数字都表示微粒的个数(符号前面的数字是1时也可表示宏观概念),而符号右下角和右上角的数字则表示该微粒中所含原子的个数或离子所带的电荷数,举例来说如在2Mg2+中,前面的2可理解为两只羊或者两头牛,而右上角的2则表示一只羊有两只耳朵或者是一头牛有两只眼睛,经过反复训练,学生就可以掌握这些概念。根据本人的教学体会,我认为初中学生学好化学课的标志为,能举出例子,列上化学式子,算出数字。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让学生理解知识,如为帮助学生记忆可用编口诀,性质相近的物质相互对比找出异同点,增加一些简便易行的化学实验等方法,变抽象难懂的内容为学生易于接受的知识,努力做到变学生的老师要我学为我要自己学,培养学生伸手摘桃子和跳起来摘桃子的学习习惯,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三、用教师的亲和魅力感染学生

第4篇:初中学生的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教法;两极分化;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31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碰到的难题之一就是学生的两级分化。究其原因,既有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主观原因,也有社会、学校、教师及家庭等方面的客观原因。下面笔者就初中生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的原因及对策进行探讨。

一、严重两极分化的原因

1.英语教师方面的原因.

(1)教法陈旧,单一呆板,只注重知识传授,不注意能力培养;只注重讲解,不注意实践,这样持续下去,学生就很自然地只满足于学好语法、背会单词、看懂课文、会做习题,但实际上没有达到熟练掌握,也不可能形成技能。时隔不久,那些强记硬背的单词、语法、练习就会忘记,大面积掉队的现象也就在所难免。

(2)片面追求升学率带来的负面影响

造成两极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过于强调学习成绩的提高,而忽略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教师围绕中考指挥棒,拼命赶超升学率,教学方法则是填鸭式。只重视灌输知识,衡量学生好坏的标准也只是分数,最终导致两极分化。

2.学生方面的原因

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坚强的意志,有畏难情绪,有决心无恒心,学习目的性不明确,学习方法欠佳,不了解学习英语的关键和要点,忽视了语言学习的渐进性

3.家庭因素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部分家庭没有很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不能促进子女健康向上发展,例如:有的父母对子女的期望过高,不断对子女加压,造成子女心理负担过重。有些学生的父母不和,经常吵架甚至离婚,子女无人教养,缺少温暖和乐趣,导致其对前途丧失信心。部分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袒护和放纵,致使孩子养成了好逸恶劳、不思上进等坏习惯。农村学生的家长相当一部分作为"农民工"流向城市,学生在家中基本依靠多半是文盲的爷爷奶奶的照顾。家庭作业没有父母的辅导、配合和督促,学习中遇到挫折和烦恼无法倾诉、无人疏导。新课程倡导的学校、社区、家庭教育互动、整合的设想难以实现,教学效果也就会大打折扣。4.教材的原因

学生基础太差是过渡教材教学的最大障碍。按照新课程设置要求,小学从三年级开始必须开设英语课,但由于农村小学教学点分散、学生人数多,小学英语教师十分缺乏,一些中心小学只是在近两三年才勉强开设了英语课,且英语教学时断时续。每周三课时教学时间也很难保证。多数学生连26个字母都不会读,对于他们来说过渡教材如"天书"一般。过渡教材在设计上缺少必要的梯度,学生从一开始就接触到大量的词汇,而且多数单词过长。众多的英语句式、复杂的英语时态,大量的日常用语等密集,内容编排上跳跃性太大,涉及到的知识面太广。要让基础差、年龄小、心智发展水平还不成熟的七年级学生在一两个月的时间里学完过渡教材,并达到"四会"的教学目标其难度可想而知。从一开始起多数学生就感觉到英语学习十分费力,开学才几周已有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出现了"分化"现象。

二、应对两极分化的对策

1.转变观念,注重"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而不是充当普通的观众,增强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

2.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充分利用现代的教学工具,如投影仪、电脑、录音机等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还可通过一些实物、简笔画等,给学生以形象逼真的感觉,也可以开展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英语课外活动,如表演对话、猜谜语、英语竞赛、演唱英文歌曲等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循序渐进,不断反复循环

学语言重在反复,每天都要重复,重复次数到了,你自然而然就记得了,所以每天都要抽出半小时读英语,以便培养语感,从词--短语--句子--篇章入手,要循序渐进。

4.因材施教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其表现力也不同,对同一班的学生要因材施教,实行分层教学,切不可采取"一刀切"的教法,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特长、业余爱好各不相同,我们应全面了解学生,这样可以发挥每个学生的长处,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及课堂教学内容的分层,课上简单的问题可以请基础较差的学生回答,他们回答正确了,无疑可以给他们学习的信心。作业分层,课后作业也要因人而异,基础较差的只需布置一些抄写之类的作业,而基础较好的则布置一些能力题,如完形填空、阅读理解等,这样每个人都能认真的完成作业,获得成功感,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愉悦感,增强了自信和学英语的兴趣,从而更好的学习。

第5篇:初中学生的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初中化学 学习兴趣

新课标要求我们:“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的积极性、自觉性、创造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要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只有激起学生对化学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学生才能满怀激情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整体提高化学教学质量,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成功的。现结合教学实践,对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激发浅谈如下几点体会。

一、巧设导入,使学生产生学习积极性

教学中的引入,不管是新课还是复习课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不仅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

导入常规的方法是复习前一节课的内容,引入新内容,也即承上启下。这对于唤起学生旧知识的回忆和巩固旧知识,为学生学习新知识作准备,对吸引学生注意力,都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但是,它对于激发学生情绪、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却产生不了很好的效果。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标、新理念,要求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突出时代性,注重学生个性的养成、潜能的开发和智能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课堂引入也要更新观念,要符合新课标、新时代的要求,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情绪。

二、妙用实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现行教材中有大量的实验,这些实验具有生动、鲜明、新奇、有趣的特征。这些生动有趣的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妙用化学实验,促进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动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氧气的性质”这一内容时,我为学生做了这样一个小实验:课前准备好一个集满气体的瓶子,将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放到集气瓶里,让学生仔细观察所发生的现象。学生发现,原来只是带火星的木条放到集气瓶后却发生了剧烈的燃烧。此时学生产生了疑问,集气瓶里装的是什么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发生剧烈燃烧?

此时,面对学生的好奇,我告诉学生,瓶子里装的是人类及动物生存所必需的气体――氧气。这样,在鲜明的实验现象和教师的启发、点拨下,学生得知氧气最显著的化学性质就是支持燃烧。化学实验具有揭示事物变化规律,帮助学生掌握化学知识,训练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解决化学实验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科学素养,对学生进行安全、环保、合作、节约等教育的功能。

三、起伏有度、张驰协调的课堂

1.教师的教学激情是化学课堂起伏有度、张驰协调的基础。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激情,激情来自哪里?激情源于爱心,源于对教育事业、对学生的爱,对化学生活生产知识的爱,对教学的爱。有了爱心带来的激情,可以全天候、全身心地为学生服务,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真正实施“教为学服务”的教学指导思想。激情来自自信,只有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文本,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关注学生的需求,符合学生的实际,研究学生、研究教材,从学生的需求、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熟悉教案,才能做到胸有成竹、充满自信、精神振奋、情绪饱满地走进教室,在课堂上才能够声情并茂、抑扬顿挫、挥洒自如、游刃有余。有了自信带来的激情,可以营造化学教学的生动气氛,开辟化学教学的新天地。

2.把握难度、形式多样、学生为本是起伏有度、张驰协调课堂的关键。

(1)一节课40分钟,教师除了在激情和课堂引入方面下工夫外,在教学设计中更要注意控制学生的情绪,要尽量使课堂起伏有度、学生情绪张驰协调,一味地追求活跃或放手不管,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

第6篇:初中学生的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自主学习;现状调查;优化策略;课前预习;学案导学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1-0071-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01.029

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不仅仅是学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教师的使命不单单是教学,而是指导学生自己去学。我们现在培养的学生,要适应社会的发展,仅仅掌握老师灌输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认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由此可见,作为教师,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使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

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的溺爱和社会的影响,使很多学生养成了依赖心理,特别是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很多学生已经习惯了“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教学模式,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养成了不爱动脑,教师讲什么就学什么的被动学习方式。这种被动学习方式,压抑了学生主体性,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不利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样的学生缺少创造性,将来不能成为高素质人才。在深入推进苏州市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为落实苏州市教育局关于指导学生“会休息、会自学、会健体”的工作要求,切实提高教师指导学生自学的能力,我们对本校初三学生进行了化学学习方法的调查,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化学教学中指导学生自学”教学模式的初步探索,以达到改变学生学习方法的目的,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一、初中化学自主学习现状调查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我校初三学生学习化学的状况,在学生学习化学一个月后,特在我校两个班95位初三学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不记姓名,希望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以掌握第一手资料,为今后指导学生自学指明方向。

初三化学自主学习调查问卷及分析

1.你在课前预习的情况如何?(

A. 全都认真预习

B. 基本上预习

C. 有时有点预习

D. 没时间预习

2.若你准备预习,那么你预习的方式是什么?(

A. 看一看课本

B. 力求弄懂新的知识

C. 借助教材重新推导有关的知识

3.目前,我常用的学习方法是(

A. 加强记忆,考前突破

B. 做好作业,增加课后复习 C. 在预习中发现问题,并随时与同学老师讨论

从调查反馈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不重视课前的预习工作,学习任务紧张固然是比较重要的一个因素,但最关键的还是在于学生学习化学比较被动;即便有充足的时间,大多数学生对于怎样预习认识比较肤浅,认为只要看一下书本即可,预习没有目的,走马观花;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学习化学,比较重视的是作业,把预习放在了相当次要的位置。

4.你上课时的状态大体是(

A. 想记住老师讲的每一句话

B. 把握知识要点

C. 总是在思索“为什么”

5.你上课的思维状况是(

A. 紧紧跟着老师走

B. 带着疑难问题听讲

C. 自己的思考走在老师前面

6.你参与课上讨论的情况是(

A. 经常参加

B. 有时参加

C. 偶尔参加

D. 没兴趣参加

7.你上课时怎么做笔记?(

A. 写下老师的板书

B. 在课本上圈点批注

C. 默默地记在心里

从以上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我校学生学习化学方式依然比较传统,在45分钟的课堂学习中,习惯于“老师讲什么,我听什么”的学习模式中,学生的学习是依赖型的、服从型的、观众型的。学生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很多时候没有自己的想法,只是一个对知识的接受者,没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8.你的复习方式是(

A. 先复习,后做作业

B. 先做作业,有问题才翻书

C. 先完成作业,然后复习

9.你作业时遇到问题的主要解决方式是(

A. 完全靠自己思考解决

B. 找有关参考书

C. 问老师或同学

D. 与别人共同研究

从上面的数据不难看出,大多数学生对于课后的复习工作也是比较被动的,是为了完成作业才进行看书复习,真正意义上的系统复习工作很少,这样导致做作业的速度比较慢,想通过作业进行巩固知识点的强度有所削弱;在作业中一旦遇到问题,缺乏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倾向于借助旁人的帮助,而事实上,旁人的这种帮助,有时候并没有将知识点转为自己的东西,在今后学习中遇到类似的问题依然会束手无策。

10.在每学期开学时,你会为自己订出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吗?(

A. 是

B. 有时是

C. 不是

11.你是否制定: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的各学期期中和期末考试应达到的目标?

A. 经常有

B. 有时有

C. 从没有

12.你在总结学习情况方面是怎么做的呢?(

A. 经常总结,明确今后努力方向

B. 有问题时找找原因

C. 只是不断努力,用行动代替总结

13.你个人的学习主动性如何?(

A. 主动完成学习任务

B. 能够完成学习任务

C. 不得不完成学习任务

14.你希望怎样学习?(

A. 独立支配学习时间

B. 请老师或其他人讲解

C. 老师讲为主,自学为辅

D. 自己学习,有问题再向老师或其他人请教

对于学生来说,从主观意愿上都是希望自己有一个好的开端,或者在一个阶段以后,在老师、家长或自己本人的要求下,都会制定一定的学习目标,而事实上,很多学生仅仅是因为要制定目标而制定目标,并没有很好地把目标变成学习的动力。在学习方法上,还是以依赖老师的讲解为主,比较被动,不太会主动归纳总结,一旦有了问题才可能去找找原因。

从以上调查问卷不难发现,目前我校学生学习仍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这也是多年传统教学模式造成的后果。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视野得不到开拓,思维得不到训练,创造性得不到发挥。学生比较重视“学会”,并不能做到“会学”。学会,重在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解决当前问题的能力,是一种适应性学习;会学,重在掌握方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新信息以及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是一种创新性学习。因此,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就尤为重要和迫切。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学生在学校获得的知识到社会上已远远不够用。只有学会了学习的方法,我们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二、优化初中化学自主学习策略的尝试

1.课前利用预习提纲明确预习目的、预习重点,初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预习时,无论对看得懂的知识还是看不懂的知识,自己都经过独立思考,有了初步印象,再加上课上老师的讲解、分析和自己的进一步学习,理解会更为深刻。理解了的知识很容易记住,特别是经过努力而攻克的知识更容易记牢。预习后不仅上课容易跟上老师的思路,而且在老师讲到自己已经懂得的那部分知识时,还可以把自己的思路和老师的思路进行比较,取长补短,提高思维能力。预习可以发现自己知识的漏洞。通过复习有关旧知识可弥补漏洞,使自己听课时精力很快集中到新知识上面去。预习可以直接提高学习效率。

从上述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学生非常不重视课前的预习工作,即便是做了预习工作,也简单地把预习认为是看一下书,没有方向,事实上等于没有预习。预习的好处当然无法得到体现。在预习时可要求学生课前粗读教材,抓住“看、找、圈、想、记”五字诀。“看”教材内容,“找”与新课有关的旧知识,“圈”重点内容和吃不准的问题,“想”重点内容和疑难问题引起的联想和思考,“记”阅读时的见解和体会。为了加强学生的预习效果,更有针对性地看书,精心地设计预习提纲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进行沪教版第六章“溶液的组成”教学时,教材上讲的比较简单,很多知识点都混在一起,若只让学生看书预习,可能是否预习差别不是很大。我们可以对其中涉及到的知识点分开来,设计成预习提纲,如:①溶液由什么组成?②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是什么?③怎样判断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④溶液该怎样命名?⑤溶液、溶质、溶剂之间是什么关系?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细细品味,必然能对上述问题作出大致的了解,再设计一个思考题

试一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氧化钙溶于水后,溶液叫氧化钙的水溶液

B. 碘酒中碘是溶质,酒是溶剂

C. 50mL酒精溶于水后得100mL酒精溶液,则用掉的水的体积为50mL

D. 75%的消毒酒精中,水是溶剂,酒精是溶质

E. 泥水中的溶质是泥,溶剂是水

通过以上的问题设计和思考题,相信学生对于溶液的组成有了一定的理解,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学生的听课目的比较明确,课堂发言更为踊跃,这样的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2.课堂利用学案导学,突出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学案”与“导学”是教学改革中出现的新概念,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是变传统的讲授式的“我学会”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式的“我会学”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它能促使学生从“苦学、死学、难学、学会”变为“乐学、活学、易学、会学”,使学生素质得以真正提高。

化学学案设计,可以根据学科特点,引入化学实验,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包括探索、发现等获得知识的全过程,使其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的,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例如在进行中和反应的教学时,教材上的实验是“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然后不断滴加稀盐酸”,为什么要加无色酚酞试液呢?我们在设计该内容的学案时,可以先进行一个实验: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结果没有明显的现象,那究竟两者是否发生了反应?可以请学生在学案上自己设计实验,并选择合适的试剂进行实验。通过这样的体验,学生对怎样从现象上判断中和反应是否发生有了更深的理解。

化学学案的设计,可以引入一些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较快地进入新的学习情景,从而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进行氢氧化钠复习课的教学时,我们在设计学案时,请学生思考:①氢氧化钠该怎样保存,原因是什么?②将氢氧化钠固体暴露在空气中,请设计实验检验该氢氧化钠有没有变质?③怎样选择不同的试剂除去氢氧化钠中的杂质?随着这些问题的逐一解决,关于“物质的检验和提纯”,学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应用。若想将这一部分知识和“物质的溶解”这一章联系起来,在学案的设计时,增加一个实验:在相同浓度相同体积的碳酸钠溶液中加入一滴管饱和石灰水和一滴管5%的氯化钙溶液,比较液体的浑浊程度。通过实验现象的对比,学生不难得出:在常温下,氢氧化钙是一种微溶于水的物质,它的饱和溶液是一种稀溶液,前后知识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大增。

利用这两种方案经过近半年的尝试,我们分别对这两种方案的效果在这95名学生中再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1.利用预习提纲进行预习,你认为对你学习化学是否有帮助? (

A. 非常有帮助

B. 有一点帮助

C. 没有帮助

2.利用学案进行上课时,你的感受是(

A. 听课更有针对性,听课思路更清晰

B. 有时感觉很有条理,有时没感觉C. 没感觉,无所谓

第7篇:初中学生的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少教多学;学困生;培养兴趣;小组合作;快乐学习

由于信息技术学科的“学困生”与其它学科的“学困生”是不一样的,他们一般都是在智力水平上表现比较正常,能正常地学习和生活,也没有感官上的障碍,但是他们的信息技术学科的成绩又明显低于同年级的其他学生,不能达到我们老师所预期的教学目的。也就是说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当中,大部分学生完成了规定的操作任务时,他们还没有完成操作任务,甚至每一个操作步骤都跟不上老师上课的节奏,我们把他们称之为信息技术学科的“学困生”。现在每个班都存在一些这样的“学困生”,我们老师都有责任去把他们从困难中拉出来,帮助他们在学习中振作起来。如何去转化这些信息技术学科的“学困生”呢?要转化他们,首先要了解一下他们形成的原因:

1来自家庭环境的影响

由于学生家庭环境的不同,有的学生在小学时没有接触过电脑,有的学生家里本来就有电脑,这样从一开始就形成了差异。同时由于各个学生家长的素质也存在着差异,有些农村的家长不了解信息技术教育课的重要性,常常把电脑与玩游戏机联系在一起了,认为学习信息技术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孩子会因此迷恋上网,而且还影响孩子的视力等等,让孩子远离了计算机。而城镇的家长们却认为现在的社会,是信息技术非常发达的时代,信息技术是人人都应掌握的一们技术,信息技术课就是一门必修的功课,平常都还常常向孩子的学习电脑知识。

2自身心理因素的影响

有的学生进入初中以后,发现自己身边的很多同学都会玩电脑,甚至可以上网聊天、玩游戏、购物等等,而自己呢连一些最基本的键盘和鼠标的操作都不懂,因此对学习信息技术就产生了一些自卑、恐惧的心理,缺乏了自信心,也就导致了他们自身学习信息技术时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在上课时有的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总是举手问老师下一步该怎么做,下一步又该怎么做。整个一堂课下来都要老师在他旁边指导,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其实这些学生并不是真的不知道该如何去做,而是他怕自己万一做错了,会被同学笑话,这时候就产生了一定的依赖心理。而信息技术课却是一门必须要通过自己动手操作的学科,很多问题都是要通过学生自己动脑去思考,然后动手去操作才能解决,也只有这样做学生才能体会得到取得成功的喜悦。而有些学生,却不喜欢动脑去思考问题,只是机械地模仿操作,这样就体会不到取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也就产生了懒惰的心理,久而久之,以后不管遇到了什么问题,都要等着其他人去帮助他,自己缺乏克服困难、战胜自我的意志和信心。还有一部分同学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经不起游戏的诱惑,沉迷于游戏当中,对学习也会产生懒惰的心理。

3学生个性的差异

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正是叛逆的时候,个性差异很大,个性的差异也影响着他们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也一样影响着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他们个性的差异也决定了他们有着不同的兴趣和不同的爱好。大多数信息技术学科的“学困生”都是内向型的学生,他们上课时听不懂,是不会去问其他的同学的,也不会主动去举手问老师,因为他们害羞,怕难为情,同时也怕其他同学笑话。所以不同的个性是形成“学困生”的内在因素。

4学习压力的影响

大家都知道,信息技术课程在初中阶段只能算是考查科目,一般都是到了期末由本学科教师进行简单的考查就行了,而其它主科目学习任务繁重,考试成绩直接关系到将来的升学和中考,因此学生和家长们都会把精力用在了对主科目的学习上。

其次,要针对性地找出帮助他们的有效办法。我在帮助这些“学困生”的过程中,主要用少教多学法,把学生学习的责任和权利还给他们。培养他们自觉学习,学会合作,共同进步的探究精神。让”学困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对于信息技术课一般都是由老师先讲10~15分钟,提出这节课的学习重点,余下时间由学生完成操作练习,练习的设置很重要,设置合理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我下面谈谈一些自己的做法:

4.1坚持“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我在组织课堂教学的时候不用以前的“一刀切”模式了,而是用“个性化”的“因材施教”模式。例如在教学过程中,一个内容可以设计多个任务来完成教学。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网上安家》――运用frontpage软件来制作网页:

我课前按照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把全班同学分成了三个不同的层次,从高到底依次为A、B、C三个层次。

以上的练习题并不是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全部去完成,而是根据学生层次的不同,提出了不同的操作要求。“学困生”(C层)要求完成第1~5题,完成后仍可继续完成下面的题;“中等生”(B层)要求完成第1~9题,“优秀生”(A层)要求完成第1~12题。对于“学困生”来说,老师只布置了1~5题,这些任务主要涉及到基本的网页制作操作,操作起来相当简单但任务又比较完整,学生只要完成了这些操作,就能制作出一个相对实用的网页,保障了这些学生能体会到初步的成就感。通过这样分层次操作实践,不但可以照顾到了全体的学生的感受,而且还给“学困生”的发展提供了空间,让他们也能体会到完成任务后的喜悦,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

4.2实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每班建立了学习小组,而且按操作的熟练程度进行合理搭配组合,在共同完成操作任务的过程中,让操作好的学生帮助“学困生”,这样以“强”带“弱”的方式,促进“学困生”的转化。例如在学习“复制的多种方法时”,各个小组内的学生经过讨论得出多种方法,如:快捷键法、菜单法、右键法等等,这样“学困生”在小组内参与讨论的过程中,开拓了思维,也知道了多种操作方法。在这样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里,让“学困生”感到自己自信,他能和“优生”同学进行平等的对话,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信心。

总之,在转化信息技术学科“学困生”的行动中,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能自觉学习。“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我们要从以往包办的信息技术教学中解放出来。培养“学困生”学习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引导他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与同学共同进步。并鼓励“学困生”大胆在课堂上表现及互相竞争,激发他们的动力。使“学困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探究知识,少教多学,就是让他们自觉学习,获取成功。把以往的灌输知识,转变为认知启发,让他们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学得轻松,感到学习信息技术是一件快乐无比的事情,那么我们对他们的转化行动就成功了。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

[2]《差异教学论》.华国栋.

第8篇:初中学生的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化学计算;学习障碍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7-0076-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07.027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要求初中生掌握的化学计算主要有: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及上述三种计算的综合计算四大类型。由课标内容可以看出,化学计算融入具体的知识单元中,使学生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理解化学概念和基本原理,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化学基本知识和计算的基本技能。

然而在历次的考试中发现,学生化学计算的得分率相对其他知识点而言明显偏低,笔者在进行了问卷调查后发现[1],学生在计算准备、基本计算、综合计算中的学习障碍依次增大,导致学生化学计算学习障碍的原因中,对化学计算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约占61.5%;化学知识结构松散、缺乏有效记忆策略约占50.0%;对化学计算缺乏学习兴趣约占50.0%;缺乏良好的计算学习习惯约占47.1%;知识提取困难约占15.4%;对化学计算存在畏难心理约占14.4%。可见,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缺乏学习兴趣、化学知识掌握情况不良、存在畏难心理等因素是导致学生计算困难的主要问题所在。这其中化学知识掌握情况不良与预先设想的基本一致,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与原先设想的不一致,大大高于预期。

一、缺乏兴趣会导致产生化学计算学习障碍

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学生对某一学习内容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从而提高学习效果[2]。开始时化学课主要学习身边的现象与物质,解释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认识这些物质的性质和用途,课堂上做的实验更是引起了学生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极大的兴趣,大家都觉得化学非常有意思。然而当开始学习化学计算时,由于内容相对枯燥,加上知识难度的加深,对学生要求的提高和课堂实验的减少,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幅度下降。在平时的练习和考试中发现,有的学生对于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等内容掌握的情况较好,但一遇到计算就容易出现错误。调查显示大约50.0%的学生对化学计算感到兴趣索然,远小于对其他内容的兴趣。他们没有意识到化学计算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不理解学习化学计算的原因,只是被动地接受学习,对化学计算谈不上任何兴趣。通过访谈了解到,有学生觉得如果自己对化学计算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不会觉得学习化学计算困难,解决每一个计算题都会感到乐在其中。调查表明,学生对化学计算学习缺乏兴趣,觉得枯燥无味而产生厌烦心理,学习的动力不足,就不可能认真努力地去学习,导致在学习化学计算时产生障碍。

二、不能独立思考导致化学计算学习障碍

在化学计算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并不是简单地对已有知识、经验进行重复、移位或机械地模仿,而是在面临新的问题情境时,利用已有的知识,找出新旧识之间存在的共同要素,敏捷地把所需解决的新问题归属于已有知识的范畴,进行严密的思维、知识的整合,从而顺利地解决新问题[3]。化学计算学习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能运用相关化学知识进行分析和思考。调查发现在做化学计算题时,只有约6.7%的学生会尽量想出多种解题思路,约26.9%的学生表示在化学计算学习中遇到困难会通过查书自己解决,约38.5%的学生能够通过思考独立完成作业,说明这些学生有较好的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在化学计算学习过程中表现优良。约37.5%的学生在做化学计算题时只会简单套用例题或公式,约14.4%的学生遇到困难直接问同学或老师,而不是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去解决困难。这些学生长期依赖他人帮助,不抓住锻炼自己思维能力的机会,当要求独立完成计算题时必然无从下手解决,从而对化学计算学习产生障碍。通过访谈了解到,学生经常依赖于课堂上老师的解题思路,缺乏对信息的再加工,导致并未真正掌握解题的方法,课后对类似的题目无法解决。这样长期缺乏锻炼,造成独立思考能力低下。

三、对相关知识和方法掌握不牢固导致化学计算学习障碍

1. 基本概念、化学原理和实质的掌握

化学计算题经常与实际生产或生活相联系,涉及到一个或多个化学反应。由于学生对一些生活常识的缺乏或对化学探究实验的情境不熟悉,在阅读题目时往往不能领会、提取题目所传达的有效信息,不知如何入手解题。例如,问卷中第5题给出了“恰好完全反应”的关键词。通过访谈了解到某位同学对于这个词所描述的反应情况并不能正确理解而出现解题错误。有的学生在解计算题时只是简单套用例题或公式,调查显示这样的学生约占37.5%。他们对解题方法停留在记忆模仿阶段,忽视对基本概念的理解,甚至有的学生对概念的学习也仅仅停留在机械记忆阶段,根本没有理解,更谈不上恰当应用了。如问卷一中第3题只需要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来进行计算即可得到正确答案,该题的错误率为32.4%。当然在这些发生错误的学生中也不排除对分式进行化简时出现运算错误的可能,但可以肯定的是有的学生完全不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因而不知道如何进行计算。此外,化学原理和实质的掌握也直接关系到化学计算的学习情况。化学计算经常会涉及一些化学反应,如果忽略了对化学反应原理和实质的理解,只注重数学的运算,往往会化简为繁,偏离了正确进行化学计算学习的思想方法。如问卷一中第4题必须要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体现的质量意义,即参加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满足一定的质量关系,而不能简单的认为反应物质量总和与生成物质量总和相等即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又如问卷一中第5题错误率很高,约为41.3%。通过访谈让学生描述解题思路发现,学生只考虑了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没有想到碳与氧气也能反应生成一氧化碳,说明学生对于碳和氧气的反应的原理未能全面分析,对氧气浓度不同,生成物不同的知识点掌握不到位。因此,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反应原理掌握得扎实与否,直接关系到能否正确进行化学计算。

2. 化学知识体系的掌握

在学习了一段时间的化学后,学生接触了许多概念、用语、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知识,调查发现,他们感到这些知识零散杂乱,没有规律可循,记忆起来十分费时费力。调查还发现,学生不管是对理论性知识还是对记忆性知识,普遍存在着运用能力不强的问题,这体现在学习上就是能理解化学知识但不会应用知识解决化学计算题。对于记忆性知识,学生感到烦杂不愿意去记忆,导致基础知识出现缺陷,在学习化学计算需用到相关知识时就无法从大脑中提取出来。对于理论性知识,有些学生表面上似乎听懂了,但一遇到题目就找不到思路,只会生搬硬套地模仿例题,遇到略有变化的题目更是无从下手。如问卷一中第9题只要分析出各个操作后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分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紧紧抓住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就很容易迎刃而解了。因此,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如果对于各化学知识点间不能建立起有效的知识结构体系,那么在化学计算学习中应用时就会觉得困难而产生学习障碍。

3. 化学计算方法的掌握

学习方法是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从根本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做到“以不变应万变”。本次调查中,只有约26.9%的同学有适合自己的化学计算学习方法,其他的同学或处于尝试寻找方法状态,或处于茫然无头绪状态,或根本就没有学习方法的意识,说明学生对化学计算学习方法的重要性缺乏认识,没有意识到有效的学习方法对化学计算学习是十分有用的。有约37.5%的学生使用套用例题或公式来解计算题,这样机械的方法必然会影响到化学计算学习的效果;对学过的化学计算的知识,约58.7%的学生使用尽自己的能力记忆的方法来掌握,显然这些学生没有合适的学习方法。通过报告解题思路发现学生在解题时存在思路不清的主要现象,除了知识结构混乱的可能原因外,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也是原因之一。学习方法的掌握不是依靠简单的记忆或复制,而是通过不断的应用,才能逐渐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工具。缺乏对化学计算学习方法的正确认识和有效的化学计算学习方法,是引发化学计算学习障碍的一个原因。

四、存在畏难心理是化学计算学习障碍的原因之一

学习的畏难心理是指个体在学习的活动过程中遇到一些阻碍和干扰,使得需要难以满足,于是产生了害怕学习的心理[4]。化学计算的学习内容比之前的学习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所增加,这样的学习任务不是轻松就能完成的。在调查中发现有约8.7%的学生感觉化学计算学习起来困难,约68.3%的学生感到学习起来不太简单。遇到困难时,约14.4%的学生由于不知道如何解决而选择了放弃。通过访谈也了解到学生对化学计算的第一印象就是困难,从读题开始,到知识间的联系,到理解列出式子,再到最后的计算,每一个环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在访谈中发现有个学生在面对化学计算学习的困难时付出过努力,尝试去解决但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而常常失败,这给他带来了不小的挫折,而对化学计算产生了畏难心理;有个学生则由于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不尝试着去克服,而是一味地累积问题,遇到化学计算就觉得很难做出来而直接放弃。从化学计算学习的内容来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相对原子质量、元素质量分数、溶液等抽象概念,要求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平。访谈中有学生觉得化学计算抽象难理解,这说明这些抽象概念使学生的思维能力难以适应,从而感到化学计算难学。学生一旦产生了畏难心理,学好化学的信心就会受挫,学习缺少内在动力,从而引发学习障碍。

参考文献

[1] 周瑜.初中生化学计算学习障碍的调查报告[J].化学教与学[J].2014,(7)

第9篇:初中学生的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心理学角度;初中化学;激发;学习动机

初中化学课程太难,没有教师的引导,没有同学、家长的帮助,想学学不懂,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是很多初中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状况。对于学生这种想学学不懂的现象教师往往感到十分地无能为力,而且大多数教师都将学生的这种状况归结为学生的智力问题,而不是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学生的心理状况,学习的心理问题、心理状况,仅仅是从表面现象主观臆断。其实,这种做法是相当不可取的。笔者认为,教师要将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转化为学生实实在在的学习行为,就要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再通过设置合理的目标、做好反馈与评价、增加学习任务的趣味性、适当的奖励与惩罚四个方法对学生加以引导、教育,才能从学生的心灵深处解决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心理障碍,让学生在一个健康、愉悦的氛围中,把自己的学习意愿转化为学习动机,在把自己的学习动机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学习行动。

1 学生的心理状况

每个人在面对自己难以完成的任务或者险恶的环境时,都会觉得自己完成不了,克服不了。有时还会在心理默默地暗示自己:“这么困难,自己很有可能无法完成,要不放弃了吧。”渐渐地,心里就会产生一种畏惧感。就像在蹦极之前,看着天台下面的悬崖、奔涌的河流,每个人都会心生恐惧,想要逃避。这就是所谓的畏惧心理。每个人在面对困境时,都会心生畏惧,这是人之常情。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会存在畏惧心理,只是因为性格特点、学习基础、学习方法、成长环境的不同而表现不同而已。虽然一个班的学生至少也有三十多个,但除了一两位情况特殊的学生以外,大部分学生的心理状况都具有相似性。因此,教师需要使用分组整合的方法,将学生分组。根据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我们可以将学生划分为以下几组:

1.1 性格原因:这类学生大都由于性格问题,对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难以启齿,不愿向教师请教,或者不屑于自己的这些学习问题,认为解决与否都无所谓。

1.2 基础原因:这类学生大都由于基础知识不扎实,对化学知识了解甚少,想认真学习,但又因为基础问题过多,解决问题需要很长的时间,因此犹豫不决,甚至选择放弃。

1.3 学习方法:这类学生大都因为学习方法不当,在将自己的学习动机转化为学习实践时,尽管做出了许多努力,还是无法掌握知识,这类学生往往是最苦恼,学习信心最容易被打击的。

1.4 成长环境:这类学生大都由于从小到大成长环境过于优越、舒适,而缺乏面对困难的勇气,在面对问题时举棋不定,惰性较强,宁愿自己不懂也不愿意解决这些问题。

2 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激发法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前文所提到的四类学生的心理问题所产生的原因皆不尽相同。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深入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出了以下四种可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将学生的学习动机转化为学习行动,让其轻松愉快地学习初中化学的方法。

2.1 设置合理的目标

有目标才有方向,有方向才有动力,目标对于一个人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目标的设置一定要合理,合理的目标才能发挥有效的积极作用,目标设置得不合理,不仅不利于目标的完成,还会不断打击学生信心,让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减弱。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想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首先就是要设置合理的目标。那怎样让这个目标合理呢?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难度适中。一般来说,具体明确的、短时间内能够通过学生的努力完成的、难度针对学生本身来说适宜的目标最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相反,宽泛模糊的、长期的、难度不适宜的目标学生几乎不可能完成。第二,制定目标时,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因为这个学习计划的实施主体都是学生,教师在当中只是起了一个引导作用。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制定目标,其一是因为学生对自身的学习状况更清楚,指定的目标更符合主体;其二是学生对于自己制定的目标,接受意愿都较强,很少出现抵触现象。当然,当学生无法自己制定目标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适当的引导、帮助,让学生制定的目标更合理。

2.2 做好反馈与评价

适当的目标制定出来之后,接下来就是目标的实施。目标实施的过程就像学生考试一样。学生通过平时的实践,将制定好的目标转化为实际,这就好比考试做题。当目标实施了一段时间以后,学生希望教师对自己目标的实施情况做出一个评价,这就好比考试的得分。学生达到了自己预想的分数,就会不断奋进;学生没有达到预期的分数,会倍感失落;学生实施目标的情况也是这样的。因此,教师要及时有效地做好计划反馈评价工作。对于完成计划的学生,鼓励其再接再厉,完成新的、更进一步的目标;对于未完成计划的学生,要鼓励其不要灰心,并同学生一起寻找计划未完成的原因,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与照顾,坚定完成目标的信心。

2.3 增加学习任务的趣味性

如果教师每天上课都穿着同一件衣服,那学生一定会产生审美疲劳。如是,即使是经典的教学内容,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讲,学生也会感到厌倦。这也是许多学生对初中化学的学习动机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要在这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务必要从增加学习任务的趣味性入手。首先,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的运用,即尽可能使用更多的教学方法。其次,选择能够吸引学生兴趣的教学材料。再次,以不同的方式呈现教学任务。最后,让学生多动手,做做化学实验,独立探索。从这几个方面来增加学习任务的趣味性。

2.4 适当的奖励与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