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范文

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

第1篇: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范文

一、漳县的地理环境与历史沿革

漳县位于甘肃省定西市南部,东连武山县,西邻卓尼县,北接渭源县和陇西县,南通岷县。县境东西长72公里、南北宽57公里,面积2164平方公里。

该县地处陇西黄土高原与西秦岭过渡地带,在地质构造上隶属于秦岭构造带的西段。地貌特征复杂多样,海拔高度1640-341米,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境内主要河流有漳河、龙川河与榜沙河,是渭河的主要支流。河谷地区,地势平坦,土层较厚,气候温和,水源充足。区内气候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458,3毫米,年平均气温8,60,全年无霜期180天左右。

考古工作①表明,漳县地区早在史前时期就有人类进行生产活动,但直到汉代才有相关的文献记载。东汉章帝元年(76年),初置县治,属陇西郡,因战略地位重要被认为是汉王朝的“西陲屏障”而名障县。三国时因之,属魏国管辖。西晋永嘉年间,县治荒废。五胡十六国时期,障县前后隶属于前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大夏。自西秦起,障县归入广宁郡。进入南北朝,宋元嘉七年纳入北魏版图,改名彰县,景明三年改广宁郡为广安郡。魏恭帝四年(557年),西魏恭帝禅让皇位于宇文觉,建立北周,废广安郡,归入略阳郡(郡治在今秦安)。隋大业三年(607年),复置陇西郡,障县复名,属其管辖。唐武德元年(616年),陇西郡改名渭川郡。天宝元年(742年),复名陇西郡。在天授二年(691年),障县更名武阳。神龙元年(705年),武阳复名漳县。广德元年(763年),漳县陷于吐蕃。五代时期一直为吐蕃占据。宋熙宁六年(1073年),置盐川寨,隶属巩州。绍兴初,并入金,改盐川镇,属定西州。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复置鄣县,属巩昌路。明初更名漳县,属巩昌府。清因之,道光九年(1829年),改降陇西分县。民国二年(1913年),复名漳县,属兰山道。

二、漳盐盐矿特点及相关历史文献

1985-1986年,甘肃省地矿局水文一队对漳县盐矿进行了科学的地质勘探②。勘探表明,矿区中心区域位于漳县城西南2,5公里的漳河南岸盐井乡,这里南靠牛头山、东连猫儿嘴、西接喇嘛山、北临漳河岸,东侧盐水沟、西侧朱家河自南向北穿乡镇而过,汇入漳河。它形成于陆相断陷盆地,所在大地构造位置为秦岭纬向构造带、祁吕贺山字型构造体系和陇西旋卷构造体系交接部位。岩盐矿体整合于新第三系临夏组第三岩段地层中产出。盐层顶板埋深70-176米,底板埋深190-390米。全矿床NaCl平均品位71.87%,矿石中矿物成分有岩盐、钙芒硝、石膏等。盐卤水埋藏深20-100米淋滤带内,矿化度一般为140-340克/升,并有随深度增加而升高的趋势。盐卤水主要分布在盐井乡、小井沟与盐水面三个次级第三系沉积盆地中,已发现的盐卤水露头(井、泉)有多处,控制面积至少达5-6平方公里。可见,漳县盐矿具有埋藏浅、易开采、品位高的特点,为人们进行制盐活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历史文献对漳盐生产可追溯到秦汉。其制法自东汉以来,似无较大改变,即用轱轳将卤水从井中汲出,倒入锅内,用柴火熬煮,待水汽蒸发,再根据含水量的高低,制成水盐和火盐两种。历史上漳盐的生产是区域人群重要活动和当地税收的主要来源。到明代,漳盐生产得到空前的发展,“洪武时,岁办盐,西和十三万一千五百斤有奇,漳县五十一万六千五百斤有奇,灵州二百八十六万七千四百斤有奇。弘治时同。万历时,三处共办千二百五十(七)万七千六百余斤。”

历史上,漳盐的销售范围基本在北至会宁,东达天水,南到迭部,西抵黄河的广大地区。明代漳县归陕西管辖,漳盐销往“陕西之巩昌、临洮二府及河州”。清代漳盐的售地主要是“西岷州、洮州,东宁远、伏羌,东南马坞、礼县界,北陇西”。到民国时期,漳盐除供应本地之外,还售往陇西、宁远、伏羌、安定、会宁、通渭、靖远、岷州卫、洮州卫、西固厅、秦州、秦安、清水共十三厅州县。

盐的生产还造就了主要燃料――薪柴市场的繁荣局面。成书于清朝光绪年间的《武阳志》中有生动写照:“南望盐川五里途,熬来双井水成珠。朝朝集上薪如桂,六十余家买尽无”。

盐井乡地理位置属于政治边缘,动荡时期常成为成为政权争夺的对象。以宋金文献为例,提及盐川镇(寨)之处多与战争有关。

《金史・杨沃衍传》:“兴宝元年……通远军节度使温迪罕娄室、同知通远军节度使乌古论长寿、平西军节度副史和速加乌迪将兵五千出巩州盐川,至故城,逢夏兵三百击走之。”

《宋史・安丙传》:“夏人来乞师并兵攻金人,丙且奏且行,分遣将士趋秦、巩、凤翔,委丁煜节制,师次巩州盐川……既而致攻不可乃止。”

《西夏纪事本末》:“1220年9月,戊午,太白昼见……克金来远镇,继又克盐川镇,进攻定边城,金兵往救,不利。”

三、田野调查

结合文献记载,漳县境内共有3口古盐井和2处露头盐泉(图一)。本次田野调查在盐井和盐泉附近发现多处早期人类活动遗址。

图一漳县盐井和盐水泉分布图

1,墩坪墓地2,吴家门墓地3,张家岭墓地4,刘家坪遗址5,猫儿嘴遗址6,岳家坪一徐家坪遗址7,大坪遗址 8,寺坪遗址9.下井10.上井11,小井12,盐水面3,东岳庙盐水泉

(一)上井和下井及周边

上井和下井位于盐井乡盐场沟沟口朱家河两侧,二者相距约百余米。附近发现猫儿嘴遗址,并复核了1950年代调查所见的刘家坪遗址。

1、上井(地理坐标:E104°44’41”,N34。84’02”)位于朱家河以东50米,地势较高,卤水流量大,含盐量高。据《漳县盐法志》⑧记载:“上井,口方,三尺三寸,深计四丈六尺七寸。”上井于1991年现代真空盐厂建成后停产,在原址上建立盐史馆,供人参观。上井井口现用砖砌成八边形,并用铁网封住,井壁用枋木贴衬,井口距卤水深约3米(图二)。

2、下井(地理坐标:E104°44’33”,N34°84’08”)位于朱家河以西20米,与上井相比,地势较低,水流量小,含盐量较低。据《漳县盐法志》记载:“下井,口长方,计长三尺四寸,宽二尺四寸五分,深计四丈七尺。”该井于1989年停止生产,由漳县税务局封闭。1990年,相关单位在此修建商铺,下井被掩埋。2006年,在重新认识到下井在漳县制盐史上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后,当地政府拆除叠压于下井之上的铺面,使其重新恢复,将井口用水泥砌成井字形,建雕塑,修井亭(图三)。

史籍记载,两座盐井在历史上曾长期开采,周围形成了稠密的人口聚集区和商贸中心,后因暴雨成灾,这里发生了规模较大的泥石流。因此,早期人类在盐井周围展进行制盐活动形成的遗存或被破坏、或被深埋于地下。通过调查,我们在盐井东西两侧坡地上各发现一处早期人类的遗址,简述如下。

(1)猫儿嘴遗址(地理坐标:E104°44'99”,N34083’97”)位于盐场沟沟口东侧的山坡上,该坡地因外形似猫嘴而得名。其上现有明清时期修建的防御性堡子一座,依地势而建,分内堡和外堡,平面呈不规则形,面积约3000平方米。堡子西、北两侧修筑内、外两道堡墙。堡墙西侧有宽约4米的人工壕沟,东、南侧为宽约30、深约35米的自然冲沟,北侧面向漳河,堡墙沿断崖修建,其所处地理位置以天然地形为屏障,易守难攻。该堡明清称“盐场堡”,民国叫“盐井堡”。在堡子内外地表发现散落的陶片,遗址叠压于城堡之下,面积约不详。

采集陶片标本5片(图四),分泥质陶与夹砂陶两类,火候不均,陶色斑驳,器形均为陶罐,手制。

泥质陶1片,红陶,器表装饰数道凹弦纹。

夹砂陶4片,胎体夹细砂,除1片为橙黄陶之外,余者器表或呈灰色,或红灰相间。素面和装饰竖向细绳纹者各占50%。

(2)刘家坪遗址(地理坐标:E104°43'32”,N34°84'00”)位于盐场沟沟口西侧的漳河南岸的二级台地上,在遗址北侧漳河自西向东流淌(图五)。该遗址于1958年第一次文物普查时发现,文化遗存主要是齐家文化文化的陶片,未发现文化层堆积。本次调查发现,该遗址的主要遗存位于台地东侧、盐场沟口西侧的台地边缘。由于平填整地,乡村道路拓宽硬化对遗址破坏严重。

(二)小井及周边

1、小井(地理坐标:E104°46’30”,N34°82’92”)地处小井沟小井河南侧,西北距盐井乡3,5公里,与汪氏家族墓地隔河相望。该井水流量更小,含盐量低,历史上的地位不显著,在一些文献中常被忽略。《漳县盐法志》记载:“小井,口方,二尺,深计一丈八尺七寸。”到20世纪60年代,小井停止生产,其上建筑也逐渐荒弃。如今的小井仅剩一直径为1,1米的圆坑,充满卤水,周围盐碱化严重(图六)。小井南面的山坡地形较陡,没有发现人类活动遗迹,但在小井对面小井河北的台地上有两处相距较近的遗址。

2、岳家坪一徐家坪遗址地理坐标:E104°46’65”,N34°83'30”,该遗址位于汪氏家族墓北侧的坡地上,西南距小井约250米。遗址的断面上发现一座东西长约12米的白灰面房址和一座直径约0,7米的陶窑,地表散落大量陶片。

采集陶片标本17件(图七),分为泥质陶和夹砂陶两类,手制,器形单一,均为陶罐。

泥质陶5片,均为橙黄色,2片素面,3片饰竖蓝纹。多为陶罐腹部残片,1件为肩腹部残片,折肩,肩部素面抹光,腹部饰竖蓝纹。

夹砂陶12片,又可分为夹细砂和粗砂两种。前者2片,1片为橙黄陶,素面,1片为灰陶,饰稀疏横向绳纹。后者10片,皆饰粗绳纹,器壁较厚。除1片为灰白陶外,余者为红陶。大部分陶片为器物腹部残片,仅2片为口沿,方唇,饰附加堆纹。

遗址剖面的陶窑中,采集若干窑壁。表面褶皱不平,多呈灰绿色,部分呈红色。窑壁最厚可达2,8厘米。

3、学田坪遗址(地理坐标:E104°46’93”,N34°83’54”)位于岳家坪一徐家坪遗址北侧,二者相距约300米。在遗址断面暴露有灰坑数座,灰坑堆积内含大量陶片。

采集陶片标本7件(图八),分泥质陶和夹砂陶两类。

橙黄色泥质陶,4片。其中1片为彩陶瓶颈部残片,橙黄色陶衣上装饰黑彩弦纹。余者均素面,1件为陶瓶颈部残片,器壁较厚,余者2件为腹部残片。

夹砂陶灰陶,3片,器形均为陶罐。1片为口沿,侈口束颈,器表呈灰黑色,夹细砂,颈部以下饰戳印纹;余者2片为腹部残片,器形较大,通体饰交错细绳纹,其中1片装饰附加堆纹。(三)东岳庙盐水泉及周边

1、东岳庙盐水泉(地理坐标:E104°50’93”,N34°80’56”)位于盐井乡东南10公里李家沟门村东岳庙后200米。盐水由泉眼中流出,水流量较小,但常年不干涸,在北部汇聚成一圆形水池(图九)。水池周围盐碱化严重,呈白色。在盐水泉附近发现两处遗址,简述如下。

2、寺坪面遗址(地理坐标:E104°50’92”,N34°80'55”)位于盐水泉南侧台地上,紧邻水泉。遗址面积较小,约3000平方米。从遗址北侧断崖暴露的剖面观察,文化堆积较厚,中间夹杂大量陶片。

采集陶片标本10件(图一0),分泥质陶与夹砂陶两类,均手制。

泥质陶2片,1片为器物口沿,圆唇,侈口。橙黄陶,素面,器壁稍厚:另1片为陶罐腹部残片,红褐陶,饰蓝纹,器壁较薄。

夹砂陶8片,可分夹细砂和粗砂两类。前者3片,1片器表呈灰黑色,胎体为红色,饰蓝纹,另外2片饰细绳纹,罐腹部残片,分别为橙黄陶和黄褐陶。后者5片,红褐陶,装饰斜向粗绳纹,器形为陶缸,器壁较厚,达1,5厘米。大部分为器腹残片,1片为器底,较平。器表盐碱化严重,多侵蚀为白色。

3、大坪遗址(地理坐标:E104°50’69”,N34°80’79”)位于东岳庙盐水泉西侧,其与寺坪面遗址中间隔一条东岳沟。该遗址面积较大,文化层堆积较厚,遗物丰富,堆积多分布于东岳沟西侧向阳的台地之上。在台地内侧坪上有汉代墓葬分布,大多数为砖室墓,近年时有盗掘。

采集陶片标本5片(图一一),分泥质陶与夹砂陶两类,均为手制。

泥质陶3片,陶色橙黄。2片为罐腹残片,饰竖蓝纹;另1片素面,为器底部分,平底,直径13.4厘米。

夹砂陶2片,均为陶罐残片。1片夹细砂,颈部以下饰粗绳纹,印痕较深,器壁较薄;另1片夹粗砂,饰粗绳纹。(四)盐水面及周边

盐水面(地理坐标:E104°49'56”,N34°83’81”)位于盐井乡东北4公里陈家磨村北面照石坡山上,距地表垂直高度约40米。一眼盐泉由上而下渗流,终年不断,冲沟内盐碱化严重(图一二),两侧粘附大量卤盐。由于近年发生的山体滑坡,盐泉被埋,盐水面周围地貌变迁,原有地形地貌无据可查,这次调查未发现其周围保存有早期遗存,但在盐水面山山麓下现有老住户数十户。据当地老乡介绍,这里的卤水盐含量很高,两桶水可熬制10公斤盐,以前这里多数人以熬盐、贩盐为生。

上述遗址调查时,采用随机采集的方法收集散落地表的陶片。根据陶片特征,诸遗址的年代跨度从仰韶晚期至齐家文化时期。除学田坪遗址采集的陶片泥质陶较夹砂陶多1件之外,其余遗址夹砂陶均多于泥质陶,且夹砂陶中夹粗砂者占较大比例。可辨器形主要有罐、缸和瓶,其中罐的数量占绝大多数,只有少数遗址采集到瓶和缸的陶片。泥质陶器表纹饰除素面外,有彩陶、蓝纹和弦纹几种,蓝纹数量较多。夹细砂陶除素面之外,亦有细绳纹、戳印纹,以细绳纹为主。夹粗砂陶陶制火候较高坚硬,纹饰主要是绳纹,个别陶片有附加堆纹,且绳纹较粗,排列稠密。在这三类陶器残片中,泥质陶和夹细砂陶器形种类多样,器表纹饰丰富,器形多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罐、盆、瓶等。夹粗砂陶器形和纹饰均显单调,器壁较厚,多为型形较大的缸之类,根据遗址的位置紧邻盐井或盐水泉,尤其是寺坪面遗址发现的陶缸残片上,多覆盖着白色的盐碱化物质,它们功用可能与制盐有关。

四、漳县境内东周时期青铜文化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漳河流域的考古活动开展较少,仅有零星的考古调查活动⑨。1970年代,伴随农业学大寨开展的大规模平整土地运动在漳县拉开帷幕,河流两岸的山地被开辟为梯田,一些遗址遭到破坏,出土了部分青铜时代遗物。如1973年春,在新寺乡三宏村龙川河南岸的三堡子遗址出土部分战国铜壶、铜鼎和玉璧,现藏于漳县博物馆。进入21世纪,漳县境内的盗墓活动逐渐变得猖獗。2014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遭盗掘严重的墩坪墓地进行抢救性发掘,并对漳河沿岸进行初步调查,发现东周时期墓地3处⑩。这些墓地分布于漳河沿岸顶部较平缓的二级台地上。3处墓地之间的距离较近,彼此相距5公里范围内。墓地内墓葬分布较分散,绝大多数无叠压打破关系,墓地大小有别,大者拥有墓葬数百座,小者数十座。墓葬现存墓口深浅不一,但因墓葬中皆随葬大量殉牲,因而极容易被探明盗掘。

2014年墩坪墓地发掘26座东周时期墓葬。墓葬形制主要有土坑竖穴墓和土坑竖穴偏室墓两大类。大多数墓葬内发现有木质棺、椁痕迹。葬式为单人仰身直肢葬,头向朝东。盛行殉牲,多放置于竖穴墓道填土和墓室之中。随葬品一般出土于墓葬填土和墓室之中。出土器物以北方系器物为主,一些器物很有地方特点。随葬品以车、马器和装饰品为大宗,也有剑、戈、矛、镞等兵器,陶器极少见,仅个别墓葬出土。初步推测该墓地的年代为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期。

不论是随葬大量殉牲和马车构件的葬俗,还是以车马器、兵器和装饰品为主的随葬品,漳县地区的青铜文化都应属于整个甘宁地区青铜文化的一部分。东周时期陇山东西两侧活跃的土著人群为西戎部族。根据文献记载,分布在漳县及周边的人群正是西戎的一支一猓戎。由于这里“山川险阻,襟带陇蜀,用武要地”,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它既是自然地理上的农牧交错带,又是人文地理上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的过渡带,既是沟通中原与青藏高原的枢纽,又是贯通北方草原与西南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的孔道。因此,漳县地区青铜文化的发现对于我们研究古代人群的交往与文化的交流有着重要的价值。

五、初步认识

本次考古调查表明,漳县盐业资源的开发可能早到史前仰韶晚期至齐家文化时期。在以盐井乡为中心的10公里范围内分布着较为密集的早期人类活动遗址,在盐井和盐水泉附近的遗址更是堆积较厚,使用时间较长。这些遗址中普遍发现一类陶器,多为夹砂红陶,敞口、平底,器身器底皆装饰密集的粗绳纹。此类器形少见于甘青地区其它遗址,很可能与制盐活动相关,这还需要以后的考古发掘工作来验证。

东周时期,中国北方文化带最终形成,西北甘宁地区的西戎文化呈现出繁荣的局面,西南地区也受到显著的影响。北方草原文化的扩张和分布于从西北到西南一线的盐业资源相吻合。盐应该是其扩张的最为重要的动力之一。盐业经济的繁荣,不仅加剧了这种扩张,同时也促进了不同区域间的文化交流。

盐业经济的发展对行政中心的设立有很大影响。漳县自东汉置县至元,盐井乡(镇)一直是县治所在地。究其原因,一是食盐的生产在历朝历代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政府需要加强对其监管和控制:二是盐业的发展必然会带动经济的繁荣。元大德年间,盐川寨为洪水所冲,将县城移至漳河北岸古城峪。明正统年间,又为水冲,遂东移五里至三台山麓,即今县城所在。县治搬迁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县城的经济和文化远不及盐井乡(镇)。

第2篇: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范文

1 古代西域多元语言文化并存共荣的状况

古代先民在西域文明的繁荣和发展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使得多元宗教信仰在此和谐共处、多元文化蓬勃发展、民俗文化和经济文化类型多样化发展,所有这一切都与古代先民之间多元语言文化的学习与交流密切相关,这种交流与学习对西域多元文明的兴盛发展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

2 古代西域多元语言文化能够并存共融的原因

2. 1 特殊的地理位置为多元语言文化的交融提供了良好空间

从外部自然地理环境看,西域位于欧亚大陆中部,是古代中西沟通必由之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也是联系中原与中亚、西欧的交通要道,是东亚、西亚、南亚、北亚文化的结合带。东西方交通网的延伸,使得东西方人员往来、文化交流更加便利;从内地自然地理条件看,南北疆大漠戈壁之间遍布诸多绿洲,附近地区一些广阔草场,决定了游牧与农耕生产生活方式所创造的不同文明和诸多城邦国文化在此交融交汇,说明了西域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为多元语言文化在此交融提供了良好的空间。

2. 2 多种族、多民族在此频繁迁徙与定居给多元语言文化学习交流与吸纳提供了良好机会

西域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是我国历代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必争之地。不仅西域本土民族在此繁衍生息,也引来周边其他民族迁徙至此定居发展。虽然不同民族在此有冲突甚至战争,但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在此和谐发展仍是历史主流。多民族在西域频繁的迁徙,民族融合使西域本土语言文化在吸收外来语言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地整合,形成西域独特的多元语言文化生态景观。

2. 3 多种文明在此交汇丰富了西域多元语言文化

由于西域特殊的地理位置,世界影响深远的四大文明即中华文明、印度文明、希腊罗马文明和伊斯兰文明都对西域产生过重大影响。此外,作为丝绸之路枢纽的西域,成为了东西方宗教传播和汇聚之地,出现了不同民族信仰不同或相同宗教、同一民族信仰不同宗教等多种情况。这些情况都表明,多种文明在此交汇丰富了西域多元语言文化。

3 古代西域多元语言文化共存共荣现象对当代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古代西域先民在自然条件相对落后、知识信息相对封闭、生产力尚不发达的条件下,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多元文化和文明,这与古代西域先民对各种文明采取一种包容心理,善于通过语言文化学习交流,吸纳不同文明的精华为我所用有着必然联系,这对于我们今天加强中英语言文化学习交流,吸纳世界先进文化、思想理念,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具有极大的启发与借鉴意义。英语是当今国际通用语,古代西域先民多元语言文化并存共融现象对我们当代的大学生英语教学也有重要的启示。

3. 1 帮助大学生深刻认识思维认知、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人类的思维认知在语言的形成与文化的发展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思维是语言产生的前提条件。有了思维,就要创造语言和文字来表达。不同的语言特征反映不同的思维方式。语言是人类特有的语音符号系统,它可以表达思想和情感,认知和描述客观世界,是人类的思维工具,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言与文化互为表里,密切联系。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表达方式;文化是语言的内核与灵魂,是语言赖以生存的土壤。

古代西域各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通过对各种事物的长期观察、思考,用语言进行表达或表述,创造了多元语言文化,并通过对多元语言文化的学习交流与吸纳,从不同文明中吸取智慧,推动了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帮助和引导学生了解和认知英语学习中语言、文化与思维和认知之间的关系,加强英语语言、文化与思维训练的同步学习与提高。

3. 2 教育学生高度重视英语学习中多元文化的认知与了解

多元文化是人类力量和智慧的源泉,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必须全力保存。

作为世界通用语的英语,其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多元文化思维,所以我们要教育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对别国的多元文化进行认知、了解,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并对之进行思考反思,通过英语语言文化的学习来训练和提高自己的思维认知。

3. 3 通过英语教学,培养学生吸取世界多元文化的能力

第3篇: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 金融技术分析 有效性

Charles Dow于20世纪初提出道氏理论(Dow Theory),标志着技术分析的诞生。MURPHY(1986)对技术分析的定义是:“技术分析是以预测未来的价格趋势为目的,主要通过使用走势图,对市场行为进行的研究”。(爱德华迈吉,股市趋势技术分析,1992)。因此技术分析是一门科学,它通常以图像的形式,记录某一股票或者某个“平均值(Averages)”交易的实际历史(价格变化、交易量,等等),然后,从勾画出的历史里推导出可能的未来趋势。由此可见,技术分析(Techn ical A nalysis)是对历史数据进行特定的处理, 寻找股价起伏的周期,从而建立起买卖证券的规则,以优化收益、规避风险的一种投资理论(韩杨2001)。

一、关于技术分析有效性的争议

金融技术分析研究对象是金融市场种金融产品价格行为的规律,决定技术分析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金融市场价格行为的规律是否客观存在,对此分歧一直很大。在金融分析流派中基本面分析派坚持“股市趋势不可知”的理念,认为金融市场无趋势、无规律、不可预测,因此技术分析无效。随机漫步理论流派(Random Walk)也坚持在金融市场中价格的变动是随机的,更谈不上预测。这种随机性是非理性的,并不具备操作的有效性。

二、现代经济理论对于金融市场技术分析有效性的研究现状

在现代主流经济学中,对技术分析持否定意见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效市场假说(EMH)(Fama,1970,《有效资本市场: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回顾》)。他们认为技术分析所谓的原理与弱式有效市场理论是冲突的。技术分析根据历史价格走势分析出未来价格趋势,这一点有效市场理论坚决反对,他们认为众多投资者已经通过对历史的价格信息的研究,做出了自己该做的投资选择,目前的价格实际上已经反应了过去的历史信息,以后的价格只能随机波动,和以前没有任何联系,因此在弱有效市场成立的条件下技术分析无效,不能获得额外收益。

三、基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下的现代金融技术分析有效性的解释

美国技术分析师.艾略特(R.N.Elliott)根据道琼斯工业指数平均(Dow Jones Industrial Average,DJIA)发现股价结构性形态和宇宙中一些自然现象相吻合。提出波浪理论,用来解释市场的行为,并强调波动原理的预测价值。而对于通过观察宇宙规律硌芯咳死嘈形,中国古代亦做出过不少的努力,比如古人的天人合一等等,因此我们能否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里找到现代金融技术分析有效性的解释,从而说明技术分析的有效性及其存在的意义。

(一)现代金融技术分析的核心概念――趋势

趋势的概念是技术分析的核心。技术分析要求必须研究判断市场趋势,然后顺应趋势交易,决不可逆趋势而动。而且市场的趋势不会朝任何方向直来直去,市场运动的特征就是曲折婉蜒。因此我们从技术分析的核心概念--趋势入手,看看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对趋势的存在和有效性的研究,从而论证技术分析的有效性。

(二)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下对于趋势的理解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认为整个宇宙是一个整体,并制约于一个自然法则,这个自然法则无论在自然世界还是人类世界都起作用,否则就会混沌,出现秩序上的紊乱,而就算是人类社会行为如果按照自然法则运行一定会很顺畅,完美,包括有生命的东西和无生命的东西时都按法则运行,比如四季交替就是很典型的自然法则秩序规律的严格运行,这种秩序,按照古代传统文化的假设就是恒定不变。无论是自然还是人类社会的群体行为,都会重复秩序,那么人类社会曾经的群体导致的事态周期性变化,也将重复,也就是历史会重演,而且如果我们掌握了这种秩序,甚至我们可以在一定范围和程度地上预测未来,以为事态会顺着历史的规律进行,趋势就是其中一种。

中国古人一直很强调对“势”的把握,著名军事家孙子在《孙子兵法》中提到,“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责人而任势”;再有《孟子:公孙丑》,“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t基,不如待时。”

对于趋势的力量论述,孙子兵法也上有记载,“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激烈的流水能冲走巨石,这就是趋势的力量,在宋代,学者陈亮的《上孝宗皇帝第三书》中提到:“天下大势之所趋,非人力之所能移也。”就谈到社会运行的趋势不是人能改变的,也间接论述了趋势的自主性。战国商鞅《商君书・禁使第二十四》中也有关于趋势的论述,“凡知道者,势、数也。故先王不恃其强而恃其势;不恃其信,而恃其数。今,夫飞蓬遇瓢风而行千里,乘风之势也;探渊者知千仞之深,县绳之数也。故托其势者,虽远必至;守其数者,虽深必得。”这段文字也承认了趋势是存在的,而且应该顺应趋势,可以借助趋势的力量发展的更好,也体现了趋势的力量具备自我发展性。

四、结论

“势”字,从“力”,与力量有关,古人解释“势”为“盛力”、“权”。古人从经验直观中很容易发现“力”是决定事物成败、发展的关键,而概括出“势”这一重要范畴。“势”作为一种客观力量决定着世界中事物的兴衰成败,而人作为是生存于世界之中,通过与世界万物打交道的方式以维持其存在和发展的一个物种。客观的“势”所造成的结果对于人而言则有利害两种情况,人作为具有能动性的智慧存在当然不会也不应该被动地接受“势”所造成的结果,而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势”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化。对于有利之势则积极利用,以造成有利于自己的最大成果;对于不利之势则尽力回避,以免造成损失。同时,在有些人类活动中还可以人为造势,以获得尽早和更大的结果。就技术分析而言,由于市场行为的庞大性,当然很难造势,通过对“势”(趋势)的研究,人们还是可以对趋势加以把握和利用,以获得投资利益。中国古人对“势”的理解和运用,坚定了我们对技术分析之科学性和有效性的信心。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古人是认为趋势存在的,而且主张要顺应趋势,只有顺应才能更好的发挥主观能动,获得更大投资收益。这和现代金融技术分析不谋而合,哲学层面高度统一。

参考文献

[1][美]约翰#墨菲著.期货市场技术分析[M],地震出版社,1994.

[2]向文葵,胡忠林.论技术分析在我国证券投资中的应用[J].经济研究导刊,2008(3).

[3]韩杨.对技术分析在中国股市的有效性研究[J].经济科学,2001,(3).

[4]胡荣才,龙子泉.我国证券市场技术分析理论有效性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1(2).

第4篇: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范文

在汉语字典中,是这样解释“传统”这个词的:“世代相传的精神、制度、风俗、艺术等。”可见,传统本身即是文化。传统文化只不过是更加强调了“过往”流传下来的文化而已。中华民族拥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无数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我们在形象设计实践中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我们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之所以能够代代传承至今,足以说明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吸引力。中国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明,这其中的优秀的文化传统是我们进行文化元素提炼和结晶的不竭之源。从中国当前的国情来看,中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迅速,消费量巨大,是一个不可估量的大市场,全世界的大企业都已经逐渐把中国这个大市场作为了主战场。而我们的企业与中国的老百姓有着相同的文化底蕴、相同的习惯、相同的传统文化观念,要想取得他们对企业和产品的认同,必定要把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元素作为企业形象设计的战略性出发点。从企业实践角度来看,中国多数企业是面向中国的市场,是为中国的老百姓提供商品和服务的。这一基本现实就决定了企业在进行形象设计与导入时文化元素的选取上要侧重于民族化。中国几千年的民族文化当中有着丰富的文化精髓,需要企业结合时代特征进行传承和创新。文化元素的民族化可以使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减少沟通障碍,从而降低推行成本。

二、现代文化是形象设计必不可少的思考路径

在现代社会,经济大繁荣,社会文化也随之蓬勃发展起来,并且文化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丰富化、概念化、快速化的“四化”特点。现代文化是一个内涵广泛的定义,如果将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相对应的话,那么所有非传统文化都可称之为现代文化。现代文化,一方面是社会中新产生的一种具有现代色彩的文化形态,另一方面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性继承和发扬,这也是现代文化重要的文化形态。现代文化发展与繁荣的背后代表的是人们的文化价值取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且成为了社会具有普遍性的共同文化价值观念,比如时尚文化。我们可以通过对时尚文化的研究和理解,在形象设计实践中很自然地运用到时尚的文化元素和时尚化的设计理念。时尚是当时流行的一种风尚,是在特定时段内率先由少数人实验、预认为后来将为社会大众所崇尚和仿效的生活样式。简单地说,时尚就是“时间”与“崇尚”的相加。在这个极简化的意义上,时尚就是短时间里一些人所崇尚的生活。时尚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如衣着打扮、饮食、行为、居住、甚至情感表达与思考方式等。时尚的触角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过一般来说,时尚带给人的是一种愉悦的心情和优雅、纯粹与不凡感受,赋予人们不同的气质和神韵,能体现不凡的生活品位,精致、展露个性。人类对时尚的追求,促进了人类生活更加美好,无论是精神的或是物质的。当人们不断地去追求时尚、向往时尚、演绎时尚、创造时尚时,这种思维和行为成为了整体社会的一种风潮,一种主流价值观念,社会就形成了时尚主义和时尚文化。一些设计师以捕捉时尚文化和流行趋势见长,能够将日韩的动漫卡通艺术设计风格运用到形象设计当中,以炫目的色彩、简洁的线条、个性化的造型形成独特的设计手法。这种设计思想和手法迎合了当下人们崇尚个性、突出另类、回归童真的心理需求,因此在具体的商业形象设计实践中能够赢得客户和消费者的认同与共鸣。一名优秀设计师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就是对现代文化的细致揣摩和深入感受,以便能够找到最佳的形象设计思考路径,在具体的形象设计实践中得心应手,出类拔萃。

三、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第5篇: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范文

关键词:城市品牌;历史文化;园林;工艺;精神;传承

扬州位于江苏省的中部,长江下游的北岸,江淮平原南端,自古就有苏北门户之称。扬州也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至今有2500年的建城史,从春秋战国时期到近代2000多年时间里经济繁荣,在文化,建筑,饮食、工艺等领域都十分发达。如何把扬州建设成为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历史名城,城市文化品牌塑是必不可少的。城市品牌建设可以增强城市的竞争力,改善对投资环境和居住环境,还可以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的结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扬州在城市文化品牌建设方面也现了许多问题,如城市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对古建筑的开发保护不够;城市整体视觉形象不规范,传播方式过于单一等,都需要对扬州城市文化品牌进行进一步的探索研究。

1城市形象与传统文化

城市的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城市给人的整体的印象和感受。它包括城市的道路、建筑、旅游景点、生活广场等视觉形象,也包括了城市的民俗、民风等传统文化。扬州城市近十几年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前的老城被拆迁或者重新打造了,道路变宽了,建筑物变高大了,城市的绿化更漂亮了……但总觉得它好像失去什么。当你再走过很多城市以后,你就会发现扬州与其他城市一样,都是柏油马路、高楼大厦;都是车水马龙、霓虹闪烁。扬州的个性已经变得不明显了,缺乏自己独有的品牌。城市的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的品牌建设的滞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现代化的城市几乎是克隆出来的一样,千城一面。城市文化和个性的严重缺失,也使扬州这座传承2500年的历史名城渐渐被同化、消失。怎么才能留住我们城市的特色和差异?其实笔者觉得一座城市如同一个人,它有自己的外貌特征、精神气质和生活方式。它也有自己的过去和未来,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在扬州老城区里有很多斑驳沧桑的老建筑,如仁丰里、湾子街,似乎很破烂了,但它却是一个时代的象征,这些古老和沧桑似乎在讲述着这座城市的过去,它们就是这个城市的魂。传统文化是不可见的,但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可见的。老城区有太多扬州传统文化的载体。我们在打造扬州历史文化品牌就是要挖掘它们,保护它们。这样才能留住我们城市文化,找出城市的特色和差异。

2扬州文化遗产资源的整合和文化内涵的挖掘

2.1扬州园林和老城区建筑的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整合

扬州是一座园林众多的城市,扬州园林不仅具有皇家园林的金碧辉煌与高大壮丽,而且具有江南园林野趣和意境,风格兼有南秀北雄自成一派。扬州的园林规模不大,而且比较分散,很多隐藏于古城的民宅之中,园林古建筑的开发与老城区的保护融为一体。近年扬州重点打造的双东古街已经初见成效,突出了明清时代遗留下来的徽派建筑特色,古街两旁店铺林立也吸引了很多游客。但影响力和规模还远远不够,老城区的开发保护没有向纵深发展,很多游客无法深入到古城古巷里面。扬州除了双东街区还要很多古街如:湾子街、仁丰里、彩衣街等历史街区,都非常有特色有待开发挖掘。在扬州老城区的开发上应以园林、古建筑为点,古街、古巷为线,把扬州的老城区成片整合开发。还可以利用现有著名景点重新整合串联古街古巷。如游客从个园出来,经东关街到马家巷到汪氏小苑,再穿过文昌路到皮市街,过广陵路到达何园。如此一来就可以把扬州最著名的两个园林进行串联,游客在寻找园林的过程中也体验了扬州老城的市井文化。

2.2扬州水道、运河文化资源的挖掘

扬州是京杭运河名城,运河从扬州穿城而过,城内漕运码头、水道较多。运河两岸的风光带也是扬州对外宣传的窗口之一,但扬州对运河的开发还不够深入,方式过于单一。在运河的开发上,一是要增加一些水上休闲项目,如水上的茶吧、酒吧等项目,还可以利用龙舟和戏船,开展一些民俗旅游活动和水上表演项目;二是要开发运河水上的餐饮和商贸活动,把扬州特色的工艺品、食品设置在船上,增加消费的方式;三是打造运河两岸的广场文化,开展一些扬州文化展出的活动,组织扬州戏剧的演出,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带动地方民间艺术社团的发展。扬州除了打造运河,还可以利用运河水系把扬州的主要景点进行串联,打造扬州运河水系两岸文化。例如,沿着瘦西湖水道,从大虹桥到盆景园,再到御码头、天宁寺、史公祠最后到个园的路线。水系两岸景点比较密集,沿途做好旅游指示标志,外来的游客完全可以自己从瘦西湖走到个园,还串联了好几个鲜为人知的景点。这种游览方式较导游组织的游览更加惬意,游客在自主的游览中更能在潜移默化感受扬州城市的历史文化文化品牌。扬州的旅游也可以从报团游转变为自驾游,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2.3在城市的建设上突出“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

“把扬州建设成为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这是同志对扬州的期望。近十年扬州的城市面貌上有了大的变化,变得更加现代化了。但在城市建设中还要更加突出古代的文化。扬州双博馆就是也很好的例子,馆呈荷叶造型,娉婷立于明月湖畔,柔畅无棱的设计与这座运河城市的水韵古秀相得益彰。再以文昌路建设为例,道路上有唐代砖塔、宋代古井、元代银杏、明代阁楼、清代衙门……号称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因此,在打造扬州道路、广场、公园等城市形象建设中,不仅要保护挖掘现有的文化元素,还要加入扬州历史文化的元素体现“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城市特色。

3扬州非物质文化资源的传承与保护,扩大扬州文化的载体的范围

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较多,它们和有形的文化遗产一样有着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对传承扬州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珍贵的旅游资源,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3.1打造扬州精美工艺的文化品牌

扬州的传统工艺十分发达,它们是扬州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较为著名的有漆器、玉雕、剪纸、刺绣、通草花等。特别是扬州的漆器和玉器,历史以来一直代表着全国的最高水平。近年来扬州的工艺美术并没有得到更好的继承发展,甚至被其他地方赶超。扬州的工艺文化要与扬州的旅游景点结合重点开发,打造一批具有扬州特色的工艺品,宣传扬州城市文化品牌。

3.2打造淮扬菜系为主的美食文化品牌

扬州菜也称为淮扬菜,具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的四大菜系之一。扬州的菜品形态精致,滋味醇和,并在烹饪上善用火候,讲究火功,具有南北兼容的饮食文化底蕴。另外,“扬州老鹅”扬州炒饭、扬州酱菜、扬州早茶文化等经历了悠久的历史,具有深厚的饮食文化。为打造扬州宜居城市创作了重要条件。

3.3打造扬州民俗文化为主的宜居文化品牌

扬州民俗文化蕴含着扬州人特有的精神传统、思维方式以及对美好向往,体现了普通大众的创造力。扬州特色的民俗如曲艺文化、早茶文化、沐浴文化等。扬州的民俗文化代表了扬州人生活方式。扬州这种舒适休闲的民俗文化也吸引着更多外来人口来扬州安家落户。

4扬州城市的名人效应与城市的文化精神

现在很多城市都在借助历史名人的效应,来打造城市的品牌和文化精神。以江苏的城市为例:淮安是的故乡,在淮安有总理最大的纪念馆;连云港因为有山叫花果山,打造的是大圣故里的城市品牌。扬州历史名人众多,比如扬州八怪、鉴真大和尚、朱自清等。扬州城市品牌也借用名人效应,特别是扬州八怪,鉴真。但这些名人效应对塑造一个城市的传统文化精神还不够。前段时间有人想请“韦小宝”来代言扬州,甚至还想打建造一座以韦小宝为主题的鹿鼎城主题公园。万幸这个计划搁浅了,不然扬州历史名城的精神有要被摧残了。这种做法是很不合时宜的,“韦小宝”是金庸笔下虚构的一个小人物,经常靠着自己的运气化险为夷,因祸得福,最后大富大贵妻妾成群。这样的一个人物形象正好满足了当今社会中一些好吃懒做,投机取巧、不劳而获之徒的思想。和扬州的传统的文化精神格格不入。扬州有自己优秀的精神文化,如扬州八怪的愤世嫉俗;鉴真双目失明六次东渡的坚韧;史可法抗清誓死不屈;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的气节。这些都是扬州城市精神的灵魂所在,需要我们深层地挖掘和打造。

5扬州城市文化品牌的视觉设计

5.1扬州城市的主题色彩

城市的主题色彩是指城市的公共空间、城市外部物体的主题色彩。城市色彩是城市品牌对外宣传的主要视觉要素,主要体现在车站、广场、商业中心、城市公共交通等户外的宣传中。如果城市没有自己的主色调就不会给人耳目一新的独特印象。城市的主题色彩要体现城市的文化传统,“春风十里扬州路”“绿杨城郭是扬州”等古诗词中都体现出古扬州的绿色。扬州是一座绿水相依、风景秀美的生态之城。扬州城市定位“生态宜居”城市,绿色成为了它的主色调。因此,扬州在城市的宣传和公共空间色彩上应该以绿色为主导,突出美丽、生态的特点。

5.2扬州城市的视觉元素与视觉形象

扬州的名胜古建筑较多,对这些名胜古迹的形象提炼也就形成了扬州特有的城市符号。扬州常用的视觉元素有:五亭桥、文昌阁、仙鹤、运河、杨柳叶等。“五亭桥”是扬州最具代表性的园林建筑,它代表了扬州园林的北雄南秀风格的典型代表,成为扬州的鲜明符号。五亭桥正面视角为三个亭,形象神似“众”字,也符合城市符号的特点;“仙鹤”视觉元素主要源于古诗“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运河”视觉元素是因为扬州被称为“运河第一城”;“杨柳叶”视觉元素主要是因为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亲自沿运河两岸河堤植柳。这些视觉元素再与中国传统的水墨、祥云、马头墙、竹叶等元素结合,充分体现了扬州城市的文化内涵。

5.3扬州城市视觉形象的传播

第6篇: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范文

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五千年来先祖智慧的结晶,其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人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并且传统文化中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民族特性,能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室内空间是人们生活、工作以及学习的重要场所,只有提供舒适的环境才能促使人们更好的生活学习以及工作。而传统文化与室内设计相互融合,才能更好的满足人们的需求,从而为人们的生活、学习以及工作提供更大的动力。

继承传统文化的意义

1.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文化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在从事社会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产物,也可以说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上下五千年的人类历史的结晶,是我国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中华民族受长期的历史的洗礼过程中不断的创造以及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多数是循序渐进自然而然的,但是也有逆向的发展过程,从历史过程来说,传统的文化能经受的住战争的摧残,革命的洗礼,可见传统文化的顽强生命力,它是五千年的历史的千锤百炼的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应该继承的优良传统,这些精华的思想是优秀的遗产能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带来巨大的影响,推动了我国社会的进步以及经济的发展,我们要去的更大的成就,就应该传承与发扬传统的民族文化。

2.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化发展的基础

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化的根基所在,传统文化是历史的文化的传统,是先祖继承并发展而得来的,比如说生活习俗、道德尺度等,它始终是后人应当继承与发扬的内容。现代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以及创新的最终产物,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是是密不可分的,没有传统的文化就没有现代文化的发展与继承。

室内设计的定义

室内设计是指人们有意识的把环境与审美的意识相互融合,从而把握建筑内部的空间的一种活动。再具体一些阐述就是根据室内的使用性以及环境,运用材料、工艺技术与各种艺术的手段,营造出具有实用的功能且又舒适美观的、符合人们生理以及心理需求的内部活动空间,进而促使人们身心愉悦的生活、学习以及工作的居住场所以及工作场所。广义上的室内设计是指改善人类的生活环境的具有创作型的活动。室内设计虽然只是近几年刚新兴的学科,但是从本身上来说室内设计已经有很久远的发展时期,可以说从人类文明的初期就开始存在的,原始时期人们对于室内设计的概念仅停留在最原始的需求上,也就是满足温暖与安全就可以,随着历史的不断演进与发展,室内设计不仅要满足人们的最原始需求,舒适温暖,安全等,更要满足人们的视觉审美需要与心理需要。这就给室内实际带来更高的要求。

传承传统文化与室内设计的联系与影响

1.两者的联系

室内设计是社会文化的重要体现,它开展与完成的全程都有文化的参与,体现出当时社会中的一种文化风貌,人们就有着不同的文化,也就代表着他们有不同的精神的需求以及文化的心理反应结构,反应出了不同的审美价值观念。不管在任何时代实际都与这个时代所具有的文化紧密相连,,比如说手工艺品、建筑、服饰等实际的过程中都不能忽略文化的作用。室内设计就更不可能离开文化单独存在,室内设计是一种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室内设计在实际的过程中,需要运用多种艺术组合的方式,这种方式是以文化为基础的,人们凭借丰富的文化经验对存在的材料进行加工,从而转变为人们视觉上的美感,从而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2.室内设计是受传统文化影响

室内设计是受传统文化影响的,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传统文化影响着设计的原则、影响着室内设计师的思维方式,也应行者实际行驶体系以及设计的评价标准,也可以说室内设计的全过程都是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的,有些思想意识比较前卫的现代实际是,声称自己不会受传统文化的硬性,自认为自己设计的作品中没有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但是,真是的情况不可能不受传统文化的相关影响,设计艺术技能不是个人行为,不是自身可以任性而为之的,虽然从作品的表现手法上来看没有传统文化的显性的表现出来,但是从内在来说,比如说:设计师的对室内设计的认识心态、思维的方式以及个人审美的观点等都受到隐性传统文化的影响。也可以说所有的艺术家或者是设计师都无法使自己完全的脱离传统文化的习俗。随着互联网网络的迅猛发展,人们以传统的手工工艺时代进入信息化时代,尤其是对室内设计师来说,针对室内的设计已经不仅局限于手工艺与依赖工业生产,而是要凭借计算机来进行创作,通过互联网可以充分的运用世界各地的传统文化进行设计。然而在以人为本的现代生活中,室内设计师的相关设计的理念必须要从人们切身的感受出发,充分利用传统的物品不仅仅有优良的质地,更让人从感觉上感到温馨,设计师可以充分的传统文化的这一特质进行设计,既让人们感到实用,又给人们带来美感。设计师要自觉的把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理念的相互融合,这就给设计师增大了要求,既要了解与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又要对中国的审美传统有充分的认识。设计师设计的创新需要以继承与发展优秀的文化为前提,将传统的艺术精神与现代意识相结合是室内设计理念的一种创新表现。

如何让中国传统文化与室内设计更好的融合

中国传统文化与室内设计相互融合,就需要有可行的方法才能更好的融合,这种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在室内设计中直接融入传统的符号

我国作为历史悠久的历史古国,传承了先祖遗留的宝贵的遗产,这些遗产中包含了很多传统的符号,这些符号内容有很多,都是祖先生产劳动过程中的智慧结晶。例如说:书法艺术中的篆刻,中国画艺术等,这些符号有的是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图案与纹样,有些是建筑以及装饰文化的典型造型,还有些四古代传统的图腾纹饰符号和宗教纹饰符号。在室内设计中,可以把这些具有特殊象征的传统符号再运用,从而促使中国传统文化与室内设计更好的融合。首先,运用抽象简约的手法,借助现代的技术对传统符号进行艺术加工,使传统的符号抽象简约化,虽然在结构上看似减少了对传统符号的运用,实际上却没有失去原有的韵味。促使传统文化的到延续与发展;其次,运用符号的拼贴法,主要是对传统的构建及那行裂解变形,使之成为某些具有新意义的符号,运用于室内环境中,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再次,可以采取移植和嫁接的方法,主要表现为,对各种历史文化进行移植或者嫁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艺术;最后可以采取多种构造法,也可以说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创新的方法,使用各种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并置、对比渗透以及交错等各种手段,从而获取最佳的效果。

2.借鉴与运用传统的装饰原理

室内设计的过程中必然少不了对于装饰的设计,室内设计师可以采取学习传统建筑中的一些设计的原理以及手法,并运用于现代的室内设计当中,从而增加室内设计的效果。传统的建筑非常讲解整体统一的特性,而室内设计也是要求注重整体的配合的,不在整体上有效的配合,就会造成室内环境杂乱并且毫无章法可言。另外,传统的装饰设计原理也是特殊的传统文化遗产。在传统的建筑中对材料的利于都比较合理,并且在各种材料的接口处都很注重对才来的收口处理,从而使各种材料在过渡过程中自然结合,美观统一。同时,装饰部位的不同,根据视线的远近不同,装饰的精细程度也不相同,视觉距离越近其越精密。根据烘托的部位不同,重点烘托处越是精细,质感越好。这样的设计不但美观,而且稳定性能较强。而现代的室内设计中装饰设计也要突出重点,并且要分清主次,从而促使主次相互依托,更好的反应出内部空间的功能以及气氛。

3.颜色与尺度的把握

传统的建筑以及空间,很少使用鲜艳的色彩,尤其是汉族的一些民居建筑,大多都以材料的原有颜色以及清淡的色调为主色。建在建筑物的主要部位用鲜艳的色彩进行点缀。而少数民族则恰恰相反,他们所采用的颜色比较显眼,色调也相当丰富,不同的颜色又有不同的代表。现代设计师可以对色彩的自由掌握与发挥,用色彩带来更加意想不到的效果。另外,在传统建筑啊的控价制度上,空间布局基本都是低空发展以及横向伸展,注重人的心理与生理的协调尺度,空间的节奏舒缓而有序,在空间的把握上要掌握适度原则,适度即可否则会失去原有的效果。

4.营造传统空间的意境

对于营造传统空间的意境来说,首先,设计师要做到构架山水,移天缩地的意境,在现代的室内设计中采用的方式是对空间的之间的相互渗透,从而起到内外空间部分以及内外空间互含的作用,可以运用的简洁的手法把自然景物引入内部空间,从而达以小见大的效果,是指有限的景物寓无限广阔的意境。但是要特别注意在室内环境中融入文化,不能简单、机械的复制,要与空间的主体相互呼应,融为一体,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其次,营造诗情画意的文人气息,文人历来被人们所推崇,即便是现代也无法背离,实际是可以根据人们的这一心理特点在室内设计中可以融入人文元素,进而营造出文人的诗情画意的意境。而营造这种已经空间的关键所在是要引导人的心境,促使人达到祥和、沉稳的心境。而在手法的选择上可以是传统的用色方法,还可以采用质朴的材料以及一些装饰的符号,在人的视觉上指引。再次,营造超凡脱俗的意境,可以采取对比的手法,还可以采取隔离的方法等来营造这样的意境。营造传统的文化意境空间,融入传统的文化的信息,并不是生搬硬套和简单的复制,而是讲究灵活掌握与自由发挥,从而达到传统文化与室内设计的自然融合。

第7篇: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室内艺术设计;融合;创新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留下了悠久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的延续是民族得以长期昌盛与快速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人类发展进步的精神纽带,通过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分析可以发现,中华民族的强大是以文化传统为基石的。现代室内设计是以建筑文化和理念为指导的,在室内设计中,也应当立足于悠久的传统文化内涵,吸取传统文化精髓,合理运用于现人室内设计等领域,为现代室内艺术设计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1传统文化与室内艺术设计解析

1.1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流传经历了漫长的时间,这些传统文化流传至今,凝结了中华儿女的辛勤汗水,包含了热爱国家,热爱民族的浓厚情感。在传统文化之中,包含了文学、艺术,也包含了风俗、道德,这些综合的中有现代艺术设计所运用的阴阳学说,也有儒家的天人合一、有现代园林设计中欲显而隐、露则浅的艺术理念。在这些深邃的传统文化中,还透露出了等级森严的装饰色彩风格,无一不显露出现代艺术的设计理念。

1.2室内艺术设计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建筑体系下的室内设计受到现代化潮流的影响,人们观念的革新以及城市化建设加快,逐渐受到了大众的重视,并走向了更加明亮的舞台。在这种形势之下,现代室内艺术设计打破了陈旧的、森严的等级制度,风格更加多元化、形式更加不拘一格,无处不在的显示出奔放的时代气息。但是通过对现代室内艺术设计进行仔细研究,我们可以清楚看到,现代室内艺术设计在不拘一格的设计风潮之下,仍然可以清晰的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同时也成为发扬与表现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2传统文化在室内艺术设计中的融合

2.1传统思维与艺术设计的融合

我国古代传统思维与思想是由道家与儒家的传统文化思想构成,这些传统的文化思想为我国人民的劳作与奋斗打下了思维与思想的基础。“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理思想,是道家对自然的崇尚与尊重,这种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境也为室内艺术设计理论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何实现室内环境与窗外大自然景观的有机统一是室内艺术设计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在现代室内设计中,许多设计者往往会忽略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种完全建立在现代化基础上,机械化的室内设计无法对人与自然的微妙关系进行表现,缺乏灵动性。其次,儒家崇尚谦虚谨慎的为人处事之道,在我国的园林建设中得到了成功运用,这种欲显而隐的意境,使室内艺术设计展现出一种意象之外的境界,使得室内设计更具层次性。

2.2传统装饰与艺术设计的有效融合

在现代室内设计中,主要有分割、切断、通透等六种常用的空间划分形式,现代室内艺术设计中,对虚拟空间分割一直是设计的点睛之笔,这种对古代传统隐晦思想的借鉴,拥有让人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除此之外,现代室内艺术设计中逐渐运用现实的灯光、家具等材料,取代了屏风、帷幕设计等内容,并对空间装饰设计的层次美,功能美进行了突出,使得室内设计呈现出若隐若现的现代感,实现了现代室内艺术设主地与古代室内设计的有效融合。人们的审美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革命,现代室内设计中,有一些传承已有的传统装饰元素已逐渐退出了装饰的舞台,一些新形的材料与艺术品逐渐取代了这些传统元素。但是现代室内设计并不是对传统文化的否认,而是通过提取与重构的过程,使传统元素实现与室内艺术设计的有效融合。例如现代室内设计中的隔断,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玻璃窗花与剪纸,具有现代感的新型绘制图案与书法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窗格形式,这种传统文化的革新,也使现代室内设计的色彩搭配更加丰富。

3传统文化与室内艺术设计的创新

仅仅依靠简单的模仿与生硬的改变,现代室内艺术设计是无法对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时代气息进行完整呈现的因此,要实现传统文化室内艺术设计的融合与创新,设计者首先要对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深刻理解,通过对古代哲学思想理念的全面认识,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根本法则,在此基础上,设计出符合传统文化的深刻意境。除此之外,设计者还要找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结合点,遵循传统的基础上打破传统的束缚,基于现实,创新室内设计理念。通过对传统思想核心精髓的吸收,寻找现代文化切入点,利用现代科技,创新现代室内艺术设计。同时,以传统文化为指导,重构设计风格,使室内艺术设计归根于抽象化与细腻化的传统文化。

4结语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现代室内艺术设计寻找传统文化中的艺术性与审美思想,将传统文化与室内艺术设计有效融合与创新,将使现代室内设计与传统文化实现和谐共生,达到极高的艺术境界。

参考文献

[1]谭秋华.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传承[D].南京师范大学,2014.

[2]欧阳尚海.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J].大舞台,2014(04):88~89.

第8篇: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范文

传统文化的概念比较宽泛,一般解释为世代相传、具有独特特点的社会因素,比如风俗、道德、价值观、思想、作风、艺术、制度等。现代既指现在这个时代,,也指这个时代应具有的一切因素。两者反映在设计上,是既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一对辩证统一的关系。追求现代,也不该完全拒绝传统,应当以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特有感受和理解为前提。因此,在文化信息爆炸式增长、文化层面错综复杂的今天,我们需要以人类发展的最新文化成就反观传统文化,还要从历史的角度审视人类最新的文化成就。我们有些很好的例证。万科第五园在室内设计上运用了苏州园林中的一些传统元素,如花窗等等,并融合了现代技术的特殊机理效果,使其整体设计既具现代感又蕴含传统文化的韵味。再如靳棣强先生设计的中国银行标志,整体简洁流畅,极富时代感,标志内包含了中国古钱,暗合天圆地方之意。中间一个巧妙的“中”字凸现中国银行的招牌。

再从历史发展文脉来看,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在室内设计中并不是孤立和对立的,二者有着互相影响、共同发展的辩证关系。这里的相互影响一方面是指传统文化会对现代文化的发展产生影响,现代文化也会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推进产生影响,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互交融最终使得我国的现代室内设计更加具有特色。如今,设计文化的范畴越来越大,对于新的设计元素,我们需要很好的把握,而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也需被合理、有利的运用。这样,我们既能从传统文化中找到设计灵感,甚至衍生出新的设计元素,也能使得我们的传统文化在新时期发挥其自身独特的价值,更能使得我们的传统文化得到良好的传承,让设计者的设计思维更加活跃。因此我们可以说,在设计中传统与现代是紧密联系的一对范畴。

二如何形成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室内设计风格

(一)传统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当前的中国室内设计中,传统文化正面临着现代化的全方位挑战,人们在热衷于现代化的同时,传统文化正逐渐地从我们身边消失。实际上,传统文化对现代设计当中的诸多之处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尽管目前有些前卫的设计师,总是宣扬在设计中取材于现代,要抛弃所有与传统相关的东西,给自己一个“反传统”的帽子,但事实并非如此。即使最“反传统”的设计师,很多时候也会把“传统”作为反面的参照物来定义与演绎自己的思维。事实上,在新兴的信息时代进行室内设计,不以抛弃中国传统文化为代价,才能创造出符合本民族人们审美要求的室内设计作品。当今的室内设计,应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发掘中国古典建筑艺术精髓,把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空间元素运用到室内设计中,把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有机的结合,才会创造出更好的效果。即传统文化的介入应该来说对当代设计文化具有推动作用,这或许就是传统文化对当代设计的最大意义了。

(二)现代室内设计中传统文化的运用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将传统的设计理念融入到现代设计实践中,室内设计风格的形成创新就有一定的基础。室内设计中传统文化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借鉴传统思维方式

首先,儒家“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可以作为中国设计师所格守的设计哲学原则,儒家理念也构成了传统设计最基本的哲学内涵。

第二,儒家中心思想中庸之道,在室内设计中也得到了应用,比如家庭装饰,如果不做任何修饰,就会显得单调而无生气,而雕琢地过分则又显得俗腻。恰到好处的装饰,既赏心悦目,鼓舞人的精神,有利于身心,又能使景情相生,物质境界上升为精神境界。道家的传统文化思想应用在室内设计上,赋予了中国建筑室内丰富的空间内涵,许多虚实结合的空间设计出现了,如彼此交错、相互穿插、装饰共享等等。再如江南园林中的建筑,通过门窗将室外景色引人室内;各室内空间之间的隔断,将一个房间的装饰引入到另一个房间,彼此借景、对景,强化了空间流动感,这些都是道家传统文化思想的一个体现。

2.传统图形符号作为室内设计元素的运用

富含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符号主要有:具有传统内涵及象征意义和比喻意义的图案和纹样;古代中华各民族图腾纹饰;宗教传统纹饰符号等等。在现代,这些符号仍有着积极的实用意义,直接运用这些传统图形符号作为室内设计的元素,在室内装饰中能有效的营造传统文化室内环境的氛围。

3.体现富有文化内涵的陈设艺术

陈设设计艺术从古至今一直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的形式、色彩、质感、文化内涵等都在空间与人之间传递着某种氛围、某种情感。具有中式特色的传统陈设风格已成为东方室内设计中的一大特点,它蕴含两种特质:一是典雅庄严的不凡气度,二是飘逸潇洒的生动气韵,象征着渊深超脱的灵性意境。继承传统文化的陈设设计艺术是室内设计人性化的一个基本体现。

(三)让传统以现代的方式回归

室内设计中的文化背景极其重要,设计师要创造完成具有民族的地域文化特色的现代室内设计,必须对当地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结合历史文化和时代文化,扬长避短。因此,设计师一定要具有国际审美的情趣,我们不能把传统风格作为一种定式,不是为了做传统而去设计传统,如果那样的话我们的设计思维就陷入了狭隘的死胡同。苏州博物馆是贝幸铭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这是在古典园林里做现代设计,他关注了几个传统元素的使用,另外在设计材料上进行大胆的突破,比如传统屋檐的瓦灯、挑檐都用钢结构来做,另外合理地引入自然光线到室内;中国以前的建筑大多是木条窗的做法,现在他用铝型材的结构代替木条,这种新元素的应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谈室内设计的创新

我国现阶段的室内设计,由于受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阶段的制约,存在着大量的照抄照搬而美其名曰“亮点和创意”的设计,这也给大众留下了设计就是抄袭、拼凑这样的一个不好的行业形象,说明设计行业室内设计专业迫切需要提高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文化素养。室内设计中固然可以借鉴国内外以前和现今已有的设计成果,但不能只是简单的“抄袭”,或不顾建筑类型性格和环境的“套用”,现代室内设计理应倡导结合时代精神的创新。创新重要,传承传统文化之上的创新更重要,没有创新又何谈发展。所谓推陈出新、标新立异,指的是在汲取过去设计创作成果的基础上,开拓新的思维方式、发掘新的艺术表达形式,寻找新题材等。对于设计,我们不能没有创意,不能不去创新,更不能脱离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因为任何艺术形式的室内设计都是直接反映生活方式的,任何艺术形式也都是建立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的。

第9篇: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范文

佛教文献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内容的丰富主要体现在对诗歌、戏曲、小说及俗文学的影响等方面,佛教文献成为很多文人进行文学创作所借鉴的情节,其思想渗透到古代文学各个领域。创作众所周知,我国古代的文学发展受政策影响比较大,比较明显的是唐代,唐代的对外开放程度是中国前所未有的,这项政策加强了唐代的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使这个时候的文学展示了空前的活力,让我国在文学发展上跨入了一大步,这个跨越性的发展与这个时期的佛教文化在唐朝广泛流传是离不开关系的。自从佛教文学传入我国以后,文学创作也开始改变以往的陈旧思想,渐渐取材于佛教故事,将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与佛教里的故事结合,充实自己的文学创造内容,使文学作品更加有内涵、有深度,比如流传甚广的《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这个形象及其部分情节就是借鉴了佛教的经典情节。并且,佛教文化的传入也改变了一些词的含义,比如“龙”的含义发生变化就是受印度文化的影响,在六朝还催生了一种新的诗体,即“宫体诗”,佛教文献影响到佛教僧侣文人,大量比较华丽的诗歌从他们笔下诞生,中国的戏曲则是由印度传入,其中的三世轮回、因果报应思想就是佛经里面的鲜为人知的代表观念。

二、佛教文献影响文人的思想观念,促使中国古代文学理念的形成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原本也有形、神、言、意只说,只不过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一部分文人为了追求自己的功名利禄而忽视了文学作品的形、神、言、意,而一些成绩比较显著的文人在追求自己的文学作品上已经达到了一个极端,佛教文献强化了中国古代文学对形、神、言、意的追求,在其后来的发展过程中,文学作品愈加丰富,文人们的视野更加开阔,逐渐形成了中国文学的又一独特理念,即“境界说”。佛教文献的“形近神不灭”打破了文人们对原来的“形神”关系的理解局限,将文学当中的“形神”关系的论述推向一个历史高度,并促使中国新的文学理念的形成,比如传神写照、以形写神和重神轻形理念。佛教文献解放了文人的思想,使其不再局限于固有的认识,对于文学创作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同时,佛教文献促使了中国古代文学新的理念形成,至今这些理念还被应用到现代文学创作当中。

三、佛教文献创新了古代文学的体裁,对今天的文化繁荣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