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创新创业宣传方案范文

大学生创新创业宣传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宣传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创新创业宣传方案

第1篇:大学生创新创业宣传方案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人才培养质量 创新创业活动

培育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级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高等院校必须以创新为灵魂,把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升到一个极其重要的地位。高等院校应大力推进高等教育质量水平提升工程,建立并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断提高我校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一、我国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1.教学方法相对单一

在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很多仍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师一味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不懂得自觉掌握和运用科学思维的方法,创造性的灵感和思想火花难以产生,容易导致学生思维的单一性和简单化,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2.创新创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高等院校长期以来由于受教育经费的制约,学生的实习场所、科研场所投入不能满足大学生科技创新的需要,许多实践环节流于形式,实验实习场所、内容、材料不能达到要求,学生动手机会少,缺乏创造力的源泉,视野狭窄,妨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且,由于经费的限制,很多有创意的科技创新项目因得不到资金的支持无法开展或半途而废。

3.创新教育体系不完善

创新教育是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很多农业院校由于认识不足和条件的限制,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创新教育体系,使得现阶段的创新教育不完善。

二、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措施

1.组织管理

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要实行校、院两级管理负责制,加强活动的各项管理。

学校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领导小组,由分管教学的校领导任组长,由教务处、团委、学生处、科技处、国资处、财务处、各学院教学院长组成,负责“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的统筹规划、政策制定、经费保障、管理和决策。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教务处,负责日常工作的落实。

各学院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专家指导小组,由学院负责人、学科专业负责人和学科专家组成,负责本单位“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组织实施;对项目及实施方案提出论证意见;参与项目的中期检查与结题验收;督促和帮助学校开设与创新训练有关的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业训练、项目管理、企业管理和风险投资类的课程;提出其他咨询性意见和建议。

2.实施程序

(1)项目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主要面向全校全日制本科二、三年级的学生。申请者必须学业成绩优秀,善于独立思考,实践动手能力较强,对科学研究、创新创业等有浓厚的兴趣,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业实践能力,具备从事创新创业的基本素质,有强烈的求知欲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结协作精神。

申请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团队,每个团队一般由3-6名学生组成。鼓励学科交叉融合,鼓励跨学院、跨专业,以团队形式联合申报。原则上要求项目负责人在毕业前完成该项目。创业实践项目负责人毕业后可根据情况更换负责人,或是在能继续履行项目负责人职责的情况下,以大学生自主创业者的身份继续担任项目负责人。创业实践项目结束时,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妥善处理各项事务。

(2)项目评审

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评审工作由教务处和团委共同组织完成,教务处负责创新训练项目,团委负责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

教务处和团委分别组织相关学科专家和相关职能部门的专家进行项目评审,形成评审意见,并择优推荐上一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3)项目实施

项目实行导师指导下的主持人负责制。项目审批立项后,主持人应尽快制订科学、可行的实施方案,依托校内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实践教学科研基地、大学生创业中心等平台,严格遵守学校有关创新创业方面的管理办法,认真组织实施,并开展有效工作,保证项目的顺利完成。

(4)中期检查

项目研究时间过半,学校将组织专家对项目的任务完成情况、困难和问题、下一步工作计划等方面进行中期检查,并提出项目的改进建议。对实施过程中弄虚作假、工作无明显进展的学生及时终止其项目运行。

(5)结题验收

项目完成后,主持人需将成果形成总结报告,并附相关论文、设计、专利等固化成果支撑材料,由工作指导委员会成员对研究项目进行结题验收。

三、构建完善的机制,保障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顺利进行

1.组织保障

分别成立校、院两级管理指导领导小组,负责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宏观调控、政策制定、经费分配、质量检查、组织与实施等,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提供组织和领导保障。

2.制度保障

学校应制定一系列相关的制度,并把大学生创新创业内容写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在课程建设、学生选课、成果认定、学分认定、灵活学籍管理等方面给予了大量的政策支持,保障了更多的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活动。

3.经费保障

学校要不断加大创新创业经费的投入,并根据要求进行经费配套,实行专款专用,努力改善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创业中心条件,不断扩大大学生创业基地规模,保障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顺利进行。

4.师资保障

学校要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导师队伍建设,加强对广大教师和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工作干部的管理和培训,提高大学生创业指导水平。不断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导师制,聘请企业中专家型的大学生创业导师,鼓励校内教师担任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导师。学校对指导教师制定了相关的激励措施:对导师给予一定的工作量补贴;对获得省级以上奖项的导师按级别给予相应的奖励;导师指导的项目在职称评定、岗位聘任中和同级别的科研项目享有同等待遇。

5.条件保障

学校要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实施的条件建设,进一步建设和开放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创业中心、实践教学科研基地,为参与项目的学生免费提供提供技术、场地、政策、管理等支持和创业孵化服务,积极发挥基地的教育功能。

6.宣传保障

第2篇:大学生创新创业宣传方案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文化建设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形成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那时的中国将迈进世界创新型国家行列。要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宏伟目标,亟需提升国民的自主创新能力。新兴新型应用性本科院校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社会生产模式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需要大学生成为转变的主体。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开展知识型创业的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积极培养各类创业型、创新型和创智型人才,是适应国家走转型发展、创新发展之路的最佳切入点和落脚点。大学创新创业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教育力量。大学创业文化是注重创业教育、重视创业实践、提高创业倾向的文化,创业教育以学生的创业意识增强、创业能力提高、成功创业为目的。大学创业文化虽然有与社会创业文化共性的一面,但是它又有独特的内涵和个性。大学创业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帮助学生创办企业,应当坚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脱离功利主义为导向,坚持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创业教育不但不排斥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而且必须更深地依赖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文化对国家而言,是具有中国时代特色的文化,对高校而言,是具有区域特色和自身特色的文化。根据我院应用型大学工科学院的特点,我们在科技创新和创业教育的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改革和尝试。

一完善科技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培养机制

(一)建立全开放、自学习实验教学平台

国内高校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教学计划的内容和教师制定的实验方案按部就班的完成实验实习,忽略了对学生个性化和创新性的培养。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加大,实验室硬件条件不断完善,充分用好实验室资源,对于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为了改变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发挥自主性、创新性的实践环境,我们建立了“三自主、四开放”的实践教学平台:“三自主”,即学生自主设计实践项目、安排实践时间和进行实践操作;“四开放”:即实践时间、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开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合理安排课内实践、实训和各类科技创新创业活动。

(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课程设置

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开设适销对路的专业方向,增设实践教学环节。积极倡导教师改革教学方法,开展项目化、案例化教学,开设研究性课程,把课堂搬进实验室,实现理(理论)实(实践)一体化,同时按照项目、任务、和学科竞赛的具体内容进行小班化教学。

(三)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和校外实践基地

建立校外实践基地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最常用的校企合作方式,这种合作方式以满足学校和企业各自的需要为基础,以对口生产企业为依托,以专业教师为主导,以教学实践为主要内容。这种基地主要为教学实践服务,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方式,让学生在基地实习可以接触到实物形态的设备,了解生产的具体过程,深化课堂学习内容。我院机械类专业的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建筑电气专业暑期企业实习都采用的是这种方式。另外我院还积极和企业共建校内实验室,共同开发科研项目,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同时根据我院专业特点,寻找一些行业知名的企业共建实验室和示范中心,让学生不出校门就能感受到社会上最新的技术和管理。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和基地不但有利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增强自身办学活力,培养适应企业和社会发展人才的需要,还可以有效地弥补实验室条件和设备的局限性,对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让他们更快地融入社会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四)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力争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专家化

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向和能力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创新创业的指导能力。我院由骨干教师牵头,邀请教授担任本科生导师,聘任校外院士、专家和企业负责人担任名誉导师,带领学生成立科技创新小组,给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技术指导。支持更多的教师下到企业挂职锻炼,促进教师观念和知识的更新。同时,我们还要求辅导员参加创业指导师、职业指导师培训,持证上岗,从专业和管理两条线,达到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的专家化。

二完善科技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实践机制

(一)积极组织、主办学科竞赛

学院高度重视学科竞赛在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分别从专业教师队伍和学生工作队伍两条线抓落实。专业教师队伍主要负责学科竞赛的组织、培训、指导等方面的工作,系主任、本科生导师、教授等全员参与,利用暑假较长的假期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学生工作队伍主要负责学生学科竞赛活动的宣传、开展、总结等方面的工作。除了参加学科竞赛,学院还积极为主办大赛创造条件,让更多的教师、学生参加到学科竞赛工作中来,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建科技创新型社团

学院在每个班级专门增设科技委,负责本班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自我管理,在学院营造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让科创工作深入到每一个班级。同时学院还积极鼓励学生成立科技创新社团,并以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科技作品大赛为载体,开展各项活动。

(三)指导学生、申请专利,固化科技创新成果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所收获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学院开展了专业论文写作、专利申报、知识产权讲座、创新创业讲座等,引导学生将科技创新活动中的认识、创意,整理成论文、专利,通过和申报专利,将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多元化、最大化。

三完善科技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激励机制

(一)实验室让学生参加管理,实验室助理竞争上岗

为了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弥补实验室管理人员人手的不足,我们让学生担任实验室助理,参与管理实验室。学生实验室助理采取竞争上岗,优先录用动手能力强、有项目和课题的学生,学生助理一经录用,除了有相应的经济补贴,还可以优先使用实验室,实验室其他同学要服从其统一管理。实验室助理实行以来,学生的科技创新热情大大提升,学生自主开展创新创业活动项目增多,实验室管理人员的负担减轻。

(二)落实奖励,形成长效

学院在综合测评细则、奖学金评定方案、学院贡献卡等规定中制定了科技创新的奖励措施,对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取得成绩的个人和集体进行相应的奖励。将科技创新、学科竞赛作为学生评奖评优的一项重要指标,并形成长效机制。为了表彰先进,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学院还多方联系企业,设立企业奖学金用于资助或表彰在科技创新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大学生。此外,学院还组织各类活动,举办学院青春故事报告会—科技创新专场,并且在校社团巡礼、科技节等活动中宣传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情况,在学院的网页和微信学生工作公众号设专栏跟踪报道,让科技创新表现突出和学科竞赛获奖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荣誉感得到极大提升,同时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科技创新中来。

四完善科技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孵化机制

(一)强化学生创业支持体系

政府和学校都加大了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投入,设立了各类大学生创业扶持基金,开辟了场地让学生创业项目落地生根。学院除了帮助大学生了解这些政策,让这些政策红利真正惠及每位创业的大学生,还积极因地制宜,制定可操作性的配套措施。我院积极鼓励学生利用学院现有的教学科研设备,依托其在机械加工、电气设计的专业优势,发挥科技创新能力,以小型科技创新企业的形式开展创业活动,用微型公司的方式实现科技创新创业产品的孵化;组织挑选动手能力强的在校学生在创业学生的企业打工,利用学生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降低创业学生的劳动力成本;另外还积极联系企业,为创业学生提供技术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和合作。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对于创业学生的评价体系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学生个人的评价,在校大学生创业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是可想而知的,对于创业的学生我们不但不能单纯用分数来评价他们,相反我们还要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学习方面给他们更多的优惠政策,同意他们用一些创业方面的培训课程、创新方面的成果冲抵一部分课内学分,同时给他们小班化辅导,解决他们因为参加一些创业活动而耽误下来的课程;二是对学生项目的评价,在评价学生项目的时候,我们重点关注的是项目的前期可行性,而对于项目的实施和后期的督查关注度不高,对失败的宽容度不够,导致很多创业项目一旦遇到难题就以失败告终,而不是指导教师、学生一起静下心来找到解决办法,这是高校学生项目成功率低的重要原因。所以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保证创新创业活动能够持续开展的关键。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符合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需要,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专业教育,挖掘学科专业中创新创业教育内容,通过提高教师的创业素质,强化对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把创新创业文化融入到专业教学和就业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推动大学生真正成为未来创业的主力军。

作者:陈健 单位:金陵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第3篇:大学生创新创业宣传方案范文

目前,省内各高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下简称“大创计划”)项目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为有效载体,进一步建立健全各具特色的创新创业理论和实践教育体系,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融入专业教学过程;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纳入课程管理,从课程设置、学生选课、项目开展、考核评价、成果认定等方面建立保障制度,并根据相应的学分认定标准和学籍管理规定,将创新创业教育环节计入课内学分。

一、以创新创业项目为载体,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能力训练

为了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我厅本着“规范管理、稳步推进、加强引导、注重实效”的原则,从2012年起,组织全省普通高校开展了大规模的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目前,省级“大创计划”已覆盖全省42所普通高校,立项项目达到5080项,其中1000项列入国家“大创计划”,3050项得到省财政专项资金资助,近2万名在校大学生参与其中。2013年,由教育部和科技部主办、中南大学承办的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上,我省高校的参展项目分别在“我最喜爱的项目”、“最佳创意项目”、优秀论文、“创业推介项目奖”评比中获奖。

为鼓励高校进一步做好“大创计划”项目的选拔、指导及保障工作,提高省级“大创计划”项目的质量和水平,2014年我厅将省级“大创计划”项目分为甲类项目和乙类项目,甲类项目给予一定经费支持,乙类项目由学校配套资金支持。根据各校2013年入选国家级“大创计划”项目的数量,确定了2014年各校参加省级“大创计划”的项目分组。各校可根据所在组别的项目数量从校级“大创计划”项目中择优推荐参加省级“大创计划”的甲类项目和乙类项目,甲类项目和乙类项目的数量分别占项目数量的50%。省内高校共推荐2020个项目参加省级 “大创计划”,其中,甲类项目1010项,乙类项目1010项。

二、以创新创业竞赛为平台,提升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

为了给大学生提供更多参加实践、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求真知,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从2012年开始,我厅联合省财政厅、省住建厅、省经信委、中国互联网协会、第十二届全运会组委会宣传部以及北方重工、抚顺特钢等行业企业共同举办了机械创新设计、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公益广告创意设计等40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竞赛项目学科涉及面广,师生参与程度高,近50万在校大学生参与了省校两级竞赛。我厅委托各承办单位对参赛作品进行评选,评选出学生奖项、优秀指导教师奖项、优秀组织单位奖、组织工作先进个人奖等各类奖项,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参与热情。

为了给本科教学改革,特别是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营造良好氛围,凝聚共识、争取支持,我厅加大了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的宣传。所有竞赛项目都邀请媒体、行业、企业等有关人员观摩,辽宁电视台、华商晨报、中国大学生在线等新闻媒体都对竞赛进行了专题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定反响。中兴通讯、外语教育出版社、辽宁省建筑勘探研究会等还赞助或协办了智能自主机器人、英语应用、结构设计等竞赛。

省级创新创业竞赛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提供了充分的展示场所和竞争舞台,极大地提升了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

三、以专业改革试点为突破口,推进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

为了引导高校紧密围绕国家和辽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机制,2014年我厅组织专家组遴选、批准了14个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工作,推动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力争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使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全过程,建立立足于专业教育并融合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的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专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能力。

四、以学校专设机构为基础,建立大规模创新创业教育专用基地

为了给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构建一个学科交叉的教育、训练、孵化平台,2014年我厅启动建设了20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地。

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建设内容主要包括: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的特点,倡导“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开设若干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和创新实践类课程,吸引有能力、有兴趣的学生加入基地,强化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实现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促进和支持学生的课外学术、科学研究、发明创造及创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构建创新创业训练体系。创新创业学生参加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创业竞赛,为参赛学生提供赛前培训和指导,在竞赛期间为学生参赛提供物质条件;从指导教师、实验条件等方面为参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学生提供条件支持与保障;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提供孵化功能,实现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和项目孵化“一站式”服务。

(3)搭建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创新创业教育基地联合行业、企业,依托项目带动,实现与校外实践基地有机结合,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环境。

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地的建设坚持“资源整合、实践导向、项目牵动、多维保障”的原则,以创新创业教育基地为平台,通过模式改革、实践提升、成果驱动、校企共建等方式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形成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服务区、示范区和先导区,以点带面,示范引领,带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各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引领创新创业教育全面开展。

五、推进高校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针对我省各高校创新创业师资资源、课程资源和实践资源条件不均衡的现状,2014年初,我厅启动了创新创业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由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省创指委”)组织相关专家团队,开展了案例内容丰富、便于在线学习、跨校学分互认的课程资源共享试点工作。先期规划了《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和《创业基础》两门课程,年内实现网上选课修读。

在此基础上,我厅组织省内具有丰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经验的专家,编写了《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和《创业基础》两本教材。这两本教材已被列为辽宁省“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

为了提高我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课教师的教学能力,2013年11月我厅委托大连理工大学开展了普通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课程教

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班,来自全省42所高校的180余名相关专业教师参加了为期一周的创新创业基础教学培训。培训期间,省创指委主任委员李志义教授做了题为“创新与创新教育浅议”的报告;11名省内创新创业教育专家分别围绕“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和“创业基础”两门课程,进行了专题授课和针对性的教学培训;省大学生就业指导局刘铸局长详实地介绍了我省大学生就业现状以及创业的发展趋势,从政府层面提出了推动创业教育的看法。

六、以创新创业年会为契机,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交流平台

为了给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学生搭建学术交流和成果展示平台,促进参与计划高校交流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和管理经验,2014年6月28―29日,我厅与省财政厅共同举办了辽宁省首届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

第4篇:大学生创新创业宣传方案范文

Abstrac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have become the engin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21st century. They are not only driving force of the country's economic prosperity, but also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teaching reforms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writer takes Xi'an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First, they summarize the research statu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point out the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realistic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Then, they illustrate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reasons of th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Xi'an University. Finally, they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rom three aspects. This provides a reference sample for building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ystem in area-application-oriented institutes in Shaanxi, and explores the feasible operation scheme for the practice.

P键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西安文理学院

Key words: local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Xi'an University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9-0243-03

0 引言

自1947年迈尔斯・梅斯教授在哈佛商学院开设第一门创业教育课程开始,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大学培养新型人才的一种教育理念,被誉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外的“第三张教育通行证”,创新创业已成为21世纪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是一国经济繁荣的驱动力,也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

1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美、英、日、新加坡、印度等地方本科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实训方面成果颇丰:

一是教育部高教司郝杰提出美国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由政府(顶层设计并提供政策支持与法律保障)、学校(从小学到研究生的所有正规教育承担主体责任)和社会(企业界、投资界、考夫曼基金会等非营利组织)形成良性互动[1];

二是许楚楚归纳了作为全球双创教育领导者的美国百森商学院的优势(丰富的实践教育课程、有影响力的研究活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完美的课程体系和多样化的拓展活动)[2];

三是沈陆娟从教育理念、组织机构和形式、教育模式、课程和项目、对项目的评价五个方面总结了美国社区学院的创业教育实践路径[3];

四是张雪生指出瑞典双创教育具有国际化的师资队伍;

五是刘鹏等对中美进行了比较。

尽管我国高校的双创教育起步晚,但依然硕果累累,主要有政府文件政策、硕博论文和地方高校各层次课题成果等。其中,丁瑞忠等从优化人才培养机制、推进多元化实践、优化服务保障体系和营造文化氛围四方面总结了山东烟台鲁东大学“立体式”双创教育模式[4],黄翠以河海大学文天学院为例探讨了独立学院双创教育的路径(成立工作委员会、设置课程体系、培养师资和搭建实践平台)[5],重庆工商学院的李玲从政策、教学、机构、人员、场地方面分析了国内外理工科大学生的双创教育,重庆邮电大学的罗文丰构建了双创教育的课程体系,安徽新华学院的翟荣兵等建议新建本科高校从高校、社会、政府、学生、家庭五个方面提升经管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燕山大学的王凤成等发现2015年新疆以优惠政策帮扶“回炉”培养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并对有创业意向的毕业生进行半年的全方位免费创业教育,因此主张由政府主导进行大学生创业回炉教育[6]。

总之,国内外相关研究有现状、问题与对策的总体构架研究,也有教学模式、课程建设、师资培训等分项研究,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证基础。但是,纵观国内外高校的双创教育研究仅仅关注在校大学生,对于高校毕业生只将创业成功的优秀校友请回来办讲座或者聘为创业导师,常常忽略毕业生的创业回炉教育,摒弃创业失败的毕业生,尤其是高校教师的双创教育研究成果更是凤毛麟角。

2 研究价值

一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21世纪充满了创造、创新和创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日益依赖创新水平的提升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很大程度取决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因此,世界各国非常重视各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在美国高校要求所有教学科研都要体现创业教育思想,所有教师都要传授与创业有关的内容;但在我国高校管理部门、教师、家长、学生价值取向为就业,将此视作创业大赛,这一研究将使我们摒弃错误的认知,树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国家战略的正确意识,不仅有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的发展,也创新了高校教育理念。

另一方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我国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战略的根本需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2014年11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各地各高校要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抓手,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然而实际上,我国很多高校还没有形成影响全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大氛围,除了高科技创新创业外,很多创新创业只是简单的模仿活动,这一研究不仅对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大学生、优化创新创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模式具有探索意义,还有助于带动经济活力、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

3 西安文理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整理归纳西安文理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笔者梳理其存在问题及原因如下:

一是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缺失。“学而优则仕”使得该校管理部门、教师、家长、学生共识度低,加之价值取向为就业,视之为创业大赛,从而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意识淡漠,氛围不浓。

二是创新创业教育政策支持执行力度不够。尽管政府和高校、社会各界出台了相关的支持政策,但缺少具体操作方案,致使政策形同虚设,特别是缺乏切实有效的激励制度及其机制,该院创新创业教育政策支持执行力度不够。

三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该校和全国的高校一样仅从就业角度出发,开设了大学生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虽然也开设了选修的企业管理、创业心理学等课程,但不系统、不严谨,没有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更没有线上相关课程。

四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其方案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脱节。该校教学中的第二课堂、讲座活动、实验室、专业见习和毕业实习等仅停留于操作层面和专业技能层面,没有与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无缝对接,更没有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缺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无法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B目标;

此外,还有创新创业教育师资薄弱、教材缺失、实践实训平台单一等问题。

4 解决西安文理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4.1 树立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战略的意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通过校园广播、校园网络、校报、宣传栏、大学生创业社团、各二级学院丰富多彩的活动等加大宣力度,树立“人人皆能创新创业”的思想,积极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4.2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政策支持体系和激励制度机制

美国政府非常重视创客空间对创新教育和产业进步的积极推动作用,奥巴马政府在2012年初推出了一个新项目,四年内在1000所美国学校引入“创客空间”,配3D打印机和激光切割机等数字制造工具。因此,由创新创业教研室专职人员负责,在调查核实学校相关资料后,借鉴国内外成熟、先进的政策支持体系,不断修改并完善资金、场地、保障服务等支持体系,形成专业奖学金、奖状证书、就业推荐等激励制度及其机制。

4.3 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

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建议该校构建“课程+实训+平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设置基础必修课+专业课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当前,建议引进尔雅通识课《大学生创新创业》等国内知名创业教育公司课程体系,开设《中国创业学》《企业经营学》《创业实训》等培训课程,加快面向全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专业必修课和优质课程的信息化建设,尽快推出一批资源共享的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建议各二级学院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的结合,针对文科类专业建议采用“嵌入式”,其目标是开阔视野,优化知识结构,丰富心灵,培养发散思维;针对理工科类采用“融入式”,使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进行深度融合。

4.4 搭建多元化创新创业实践实训平台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必须让学生从“听”到“练”,让教师从“教”到“导”。首先,借力创客空间。大学生从事自主实践训练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而大学校园创客空间更容易实现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思想碰撞,与学校实验室互补,增强大学生的动手能力。

其次,对接产学研基地。借用基地扎实做好专业见习和毕业实习,并推行“双导师制”,聘请企业家、教授、优秀校友、风险投资家等组成导师队伍举办创业讲座,内容涵盖创业经历、创业想法、经营管理、财务、税务、法律等,丰富创业教育实践实训课程内涵。

第三,加强中外合作。鲁东大学先后与韩、日、美、英等国家的高校联合举办5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如与韩国蔚山大学合作成立鲁东大学蔚山船舶学院、与韩国南部大学共建“世宗学堂”,并与国外多所大学合作开展“2+2”、“3+1”和“3+2”模式的本科生培养项目,该校也有中外合作高校,可以拓展实践活动。

此外,借力实验室。如,机材学院的表面工程实验室是该校重点实验室,借助3D打印机,全校有兴趣的大学生都可以参加实验室活动。引导参加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参与各类大创比赛实训等。

5 结语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有现状、问题与对策的总体构架研究,也有教学模式、课程建设、师资培训等分项研究,为笔者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证基础。通过实地调研归纳当前双创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并从政府、企业、高校、家长、学生五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特别是笔者希望通过解剖西安文理学院创新创业教育这个“麻雀”,发现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检验学术界、政府及社会上的一些既成判断,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创新思路、建议和具体操作方案。

参考文献:

[1]郝杰,吴爱华,侯永峰.美国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与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1):7-12.

[2]许楚楚.美国百森商学院的创业教育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6(3):15-18.

[3]沈陆娟.美国社区学院创业教育实践路径研究[J].高教探索,2016(1):57-63.

[4]丁瑞忠,等.“立体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以鲁东大学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6(1):90-92.

第5篇:大学生创新创业宣传方案范文

关键词:模拟经营节;高校W生;创新创业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0.090

广州工商学院经济贸易系,是一个涵盖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国际贸易、金融管理、连锁经营5大类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系部,以培养经管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因此模拟实训活动是其必修的课程。2004年,模拟营销节诞生,每年举行一届,至今已经走过13个春秋,开办了13届,在校园中赢得极好的口碑,成为经济贸易系独具特色的综合知识应用实训模拟活动。

1经济贸易系模拟经营节发展历程

经贸系模拟经营节从2004年诞生至今,经历了萌芽、发展、成熟3个阶段。不同阶段有其不同的特色,有着不一样的风采。

“跳蚤市场”,是毕业季高校中一道别样的风景线,同时也是经贸系模拟经营节开始的地方,成为2004年第一届模拟营销节的主题。本届模拟营销节,学生在班级中组队,将自己闲置不用又有价值的东西拿到摊位摆卖,真实交易,旨在使学生走进市场,感受市场,了解市场,学习营销之道,让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将传统的教师讲授的课堂变成了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新课堂。第二届模拟经营节,活动策划小组提出打开校门,广泛联系社会邀请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的构想,以使模拟经营节更加真实,使学生真正融入社会。因此,第二届模拟营销节,团学学生积极开展外联活动,引进多家企业赞助与参与模拟营销活动,给学生实践活动带来新的活力。至此,模拟经营节萌芽诞生,初具雏形。

模拟经营节经历了萌芽诞生阶段,不断地丰富其内容,解决运转中的矛盾与问题,创新环节与形式,一步步地走向发展壮大。第四届模拟营销节动员更多学生参与其中,参与人数高达400人,摊位68个,开设最佳经营奖、最佳创意奖等多个摊位奖项,鼓励学生参与其中,运用课堂知识解决实际经营中的问题,将模拟营销节引向深入。第五届模拟经营节,创新活动环节,增加激励机制,采用摊位竞标的方式,解决摊位不足矛盾;活动规模空前,摊位突波百个,参与人数600人之多;活动时间增至4天,营销产品更加丰富,客流量高达2000人每日,在校园中开始形成一定的影响力。第六届模拟经营节提出了为学生提供一个理论、实践与社会实际紧密结合的平台的宗旨,使学生更加接近社会,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学以致用,参与人数达700人之多,摊位上百个,平台活动规模不断成长壮大,校园影响力不断扩大。

2010年,在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之下,大学生创业理念逐渐从理论走向实践,从摸索前行、零星试点迈向系统规划。在这样的背景下,第七届模拟营销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联系起来,旨在引导和激励更多学生走自主创业之路,提升大学生“想创业、敢创业、能创业、创成业”的意识和能力。在此基础之上,经贸系教师开发《模拟经营实训课程》,从理论上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第八届模拟经营节则以《模拟经营实训》课程为蓝本,将教程内容(企业组建、企业投资分析、企业经营方案、企业开业经营、企业经营总结)通过模拟经营实践活动加以验证和完善,使得实践有了系统的教材理论指导,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增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第九届模拟经营节进一步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融合在一起,成为《大学生创业实务》课程的实践部分。在模拟营销开始之前,花费9周时间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意识,在模拟经营节中由学生“成立一个虚拟企业进行商品经营和企业管理”,完成企业成立、市场调查、资金筹集、企业注册、摊位投标、摊位策划、营销策略、采购进货、广告宣传、市场开业、商品经营、企业管理、财务核算、总结晚上等十四项任务,由导师团进行悉心指导,全面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同时,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成立,其与模拟经营节、《模拟经营实训》课程、《大学生创新实务》课程共同组建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体系,标志着模拟营销节走向成熟。第十届模拟经营节和科技文化节同时举行,并且开展第一杰皮具展销会,在校园中影响巨大,成为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中最为重要的品牌之一。第十一、十二、十三届模拟经营节在成熟的基础之上,创新内容,紧跟时代步伐,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2模拟经营节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影响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一直备受各界关注,是高校教育的一个重点内容。2010年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开始走向实践。2015年,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口号,激发创新创业热情,掀起一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潮。经济贸易系经历十载,由模拟经营节为起点,逐步形成了由理论课程、实践活动、实践基地三部分组成的创新创业系统,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1提供双创模拟平台,提升双创意识

经济贸易系的模拟营销节开展的初衷在于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一个时间实践锻炼的平台,让学生通过“创办各类企业,经营各种商品”,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市场经营之中,感受市场运行规律,熟悉企业创办的一系列程序与流程,创新营销手段,践行经营与管理理念,从中体验赚钱和赔钱的酸甜苦辣,提升自己创新与创业的意识。随着平台的不断完善,活动环节不断增多,《模拟经营实训》、《大学生创业实务》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不断开发,模拟营销节逐渐成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模拟的一个平台。在这个真实存在的模拟平台中,学生通过策划、真实运营、总结等创新创业环节,感受着市场的脉搏,增强市场风险意识,提升自己的创新创业意识,使学生对于创新创业有新的更进一步地了解,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积极性。同时,模拟经营节中总结出的创新创业经验,可以运用到学生创新创业中,指导学生自主创业,成为学生创新创业的孵化平台。

2.2素质培养和能力的提升,为双创提供能力基础

模拟经营节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能力提升的大舞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打下坚实的能力基础。团学干部与干事、经营同学、一般同学,参与模拟营销节的分工不同,从中提升的能力有所不同。团学干部与干事,是模拟营销节的策划者和组织者。模拟营销节开始前,团学各部门需制定策划方案,联系商家,争取赞助,准备好帐篷、板凳、水电等物资。模拟营销节期间,团学各部门需要做好后勤工作,照看好物资,解决下雨、停电等突发工作,保证模拟营销节有序进行。模拟营销节结束后,团学需要清点物资,写总结,写新闻稿,总结模拟经营节的情况。从团学的工作来看,我们可以知道模拟经营节这一大型学生活动是对团学各位同学综合能力的锻炼。活动策划有助于创新能力的提升,争取商家赞助是对学生谈判、交能力的考验,突况的解决有助于提高学生应急反应,写新闻稿则是对学生语言文字功底的提升,团学各部门协作则是团队精神的体现,整个活动的有序进行是对学生组织能力的考量,因此,模拟经营节可以说是对团学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升和考验。参与经营的学生,是模拟经营节的经营主体,他们需要做好市场调研,确定营销商品;做好竞价,拍得摊位;联系商家,购买商品;创新营销手段,做好宣传;自负盈亏,承担风险;做好总结,积累经验。学生从中全真体验了一把做生意的瘾,利于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之中,增强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切身感受市场,提升商场风险意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吃苦耐劳和团队协作的精神,使学生受益颇丰。一位学生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几天的模拟经营节真的很累,但我是‘累并快乐着’。这几天我过得很充实。我有机会将书本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学到了需要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这次实训也大大增强了我们班的凝聚力”。未参与经营的同学则成了模拟经营活动中的消费群体,他们根据需要购买自己所需商品,从消费者的角度体会着市场的力量,思考着自己营销的手段与方法。

2.3培养双创人才,结出丰硕果实

模拟经营节举办了十三届,培养了多名成功自主创业的学生,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2007级市场营销专业的谢妃托毕业后,在深圳创办北京烤鸭和客家盐h加盟店,拥有8家加盟店,年销售30余万,提醒师弟师妹珍惜模拟经营节的机会,勇敢进社会历练自我,提升创新创业能力。2008级市场营销专业的夏伟钊同学毕业后,自主创立佛山幻能创展有限公司,在佛山婚庆租赁行业具有一定影响力。2008级市场营销专业胡家考同学创建LED灯具照明及配件公司,现有员工30余人,拥有600平方米的厂房,经营良好。2009级国际贸易实务专业郑毅同学毕业后,经营强盛服饰和今兴盛辅料商行两家企业,季销售过百万,有着稳定的客户群体。这里列举了几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成功的案例还有很多,不再一一列举。模拟经营节育出的累累硕果,足以说明其学生创新创业带来的影响与益处。

3结语

广州工商学院的模拟经营节,以模拟经营节为起点,逐渐增加《大学生创业实务》网络课程,建设大学生创业基地,构成了一个以模拟经营节为中心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在这里,学生全面实践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各门知识,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学生强化市场风险意识,培养市场和企业经营所需的能力;学生将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融为一体,提高市场竞争意识、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创新创业能力。总之,模拟经营节,在指导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全真模拟的形式,使得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勇于实践,敢于实践,积累经验,增强市场营销理念,提升创新创业实战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素质,锻炼学生综合能力,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一个模拟实战平台,在学生中产生积极影响,对学生创新创业具有重要意义。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这样系统性模拟实战活动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I

[1]模拟经营节画册电子版[Z].

第6篇:大学生创新创业宣传方案范文

艺术类学生既是高校群体中的一部分,又有别于普通高校学生。他们思想活跃,但其中的一些人理想信念淡薄;他们情感丰富,但其中一些人组织纪律性不强;他们专业情结浓厚,但其中有一些人文化基础薄弱。笔者以安徽新华学院动漫学院艺术类学生为例,对艺术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展开调研,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旨在探讨出适合艺术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的路径。

1.艺术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构成要素

艺术类大学生在创新创业中到底存在怎样的问题?艺术类学生们自己到底如何看待创新创业问题?各个学校如何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带着这一系列问题,为深入了解艺术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笔者针对安徽省内部分高校艺术类学生,共计800余名同学,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结合的方式进行了相关的社会实地调查,对问卷材料进行了统计分析,总结归纳艺术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主要有三部分构成:管理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其具体能力由多种要素构成,具体见右上表。

根据统计结果,对各项能力及其要素进行分析,高校艺术类学生三种能力发展并不均衡,总体反映结果为管理能力较欠缺,其次是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每种能力中的各个能力要素发展亦不平衡,具体如下。

(1)管理能力中沟通技巧和风险预估是最薄弱的环节,领导力和团队合作相对较好。此次调查数据中,88.72%的艺术类学生表示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通过参与学生组织、开展活动,锻炼其领导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沟通技巧和风险预估则很少有机会得到锻炼。从统计数据看,熟练掌握沟通技巧的学生约为32.3%,而风险预估,只有不到8.33%的学生有初步了解,大多数学生在这项能力上基本为空白。

(2)高校艺术类学生专业知识牢固,通识教育部分内容缺乏,教育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78.3%的学生在调查中表示,专业知识稳固扎实,能很好地发挥专业特长。通识教育部分,艺术类学生理论基础薄弱,知识掌握甚少,知识面略窄,是制约其综合素质的关键部分。此外,艺术类学生自学能力和教育素养也不同于普通高校学生。

(3)实践能力中专业技能掌握较好,适应能力较强,但创新技能有限,是需要重点加强和提高的部分。调查中,近94%的学生希望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87.4%的学生表示高校给予学生的实践资源和平台有限,实践过程中大多循规蹈矩地完成既定工作任务,容易思维固化,缺乏创新意识。30.6%的学生尝试自行寻找实践平台,从而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2.艺术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

(1)加大创新创业环境要素建设, 营造创新创业教育氛围,深化创新创业意识。高校创新创业环境要素包括两个方面:校园外部环境和校园内部环境。校园外部环境主要包括国家的政策法规、市场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家庭环境。内部环境主要指校园文化生活。

校园外部环境建设方面,高校应积极宣传我国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政策法规。通过在社会上普及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树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念,形成创新创业的社会文化氛围,让创新创业意识成为社会主流。家庭是我们每一个人健康成长的土壤,学生的各项能力水平和综合素质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家庭的影响。家庭成员态度积极,支持和鼓励,亲朋好友的帮助,会加速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成长,提高自信心。

校园内部环境建设主要是校园文化生活。目前,各高校都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覆盖面广且各具特色,呈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但与创新创业有关的校园文化组织、活动内容和参与面有限,高校学生活动首先就应自我创新,灵活构建学生社团。通过梳理校园活动,合理且按相应比例开展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具有内涵的、深度的、创新型的活动,并加大活动覆盖面,做到既有深度又有广度,从而整体提升校园文化生活的各个维度,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2)??建创新创业知识体系,提高学生教育素养。高校课程体系建设基本以专业知识为主,以通识教育为辅,两者相结合,促进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长期以来,艺术类人才培养方案中侧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突出设计训练和专业技巧,人才素质和能力相对比较单一,忽视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面窄,创新思想固化,因此,优化艺术类学生培养方案,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设置完善的学习课程,十分必要。

依据美国高校在课程体系里融入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结合我国国情和艺术类学生的特点,笔者认为,艺术类学生的知识体系由三部分构成:专业知识、通识教育、创新创业思维。其中,专业知识已经较为完善。通识教育部分,除各高校开设的公共课程,素质教育课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也应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思维课程是构建的重点部分,除开设创业概论、成功学、企业案例分析、创业者等创业相关课程,最重要的还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业实践中所需要具备的具体知识的传授。知识体系的完备是学生提高教育素养、提升各项能力的基础,只有完善创新创业知识体系的建设,才能让学生时刻保持创新意识;通过学习创新创业知识体系课程,才能让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第7篇:大学生创新创业宣传方案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机制;动力机制

基金项目:渭南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基于‘互联网+’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机制研究”(16XK072);渭南师范学院大学生实体创业项目(SC2016YM016)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1月4日

创新创业(双创)已成为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源动力,“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各个领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掀起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潮,但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却刚刚起步,基于互联网+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机制研究也几乎空白。在“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创业可以很好地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可见深入研究基于“互联网+”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机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以渭南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机制为例,研究大学生创新创业动力机制、运行机制与激励机制。

一、基于“互联网+”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机制现状

(一)创新创业教育意识正在增强。坚持改革和不断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机制是增强大学办学活力和完善自主创新能力的前提,是加快全面推进人才强国战略,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途径。我国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就业教育向创业教育的理念转变还需要切实增强。近年来,渭南师范学院结合人才培养计划,将创新创业相关课程纳入通识课程教育体系,努力探索双创型人才培养新途径,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二)创新创业实践效果不断增加。随着创新创业环境的不断优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将投身到创新创业的事业中来,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也是推动产学研用的关键纽带。渭南师范学院积极组织开展“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电子商务专项赛、市场营销大赛等创新创业大赛,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体验,激发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激情,提高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让学生们在参赛中激发兴趣,激发灵感,结交更多伙伴,懂得团队意识和分工合作,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三)创新创业项目种类逐渐增多。学校鼓励在校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大学生实体创业项目,深入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开展实习、见习活动。为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创造新途径,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综合素质,切实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质量。近年来,渭南师范学院通过组织学生申报大学生实体创业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以及参与科技创新比赛等方式,使得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学校形成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二、基于“互联网+”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创新创业的学科特色。现在政府、高校以及大学生本身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视程度普遍增强,政府与高校积极组织开展创新创业系列活动,但还是存在诸多问题,首先,部分高校在课程设置中仍没有与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相关的课程,或者说开设的课程面向的学生群体具有局限性,在课程安排上缺乏连续性与系统性;其次,在高校课程设置中,学生只顾学习专业课程,使得创新创业相关课程浮于表面,难以形成创新创业的学科特色。

(二)缺乏创新创业的师资队伍。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主要形式是学术讲座、课外实践这一类较浅层次的活动,没有真正融入人才培养的教育计划。大量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偏重理论,同时,由于大部分老师缺乏企业管理经验,使得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很难达到预期效果。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起步较晚,还存在许多问题,高校教师对于“互联网+”创新创业方面知识匮乏,导致教学方法和方式不充足,满足不了学生的实际需求。

(三)缺乏创新创业的校园氛围。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还不够浓厚,在社会上目前还未形成包容大学生创业失败的文化环境。同时,在对政府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的宣传方面,力度略显不足,高校在营造大学生创新创业氛围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因为大学里缺乏对专业知识的教育和培训,许多大学生对“互联网+”的概念缺乏了解和认识,大学生虽然在网上创业的很多,但对于网络运营、开发并不了解,并且没有实际的执行能力。

(四)缺乏创新创业的资金支持。学校缺乏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开拓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表现在学生“闯”劲不足,并且毕业以后创新意识与能力不强。在与国外高校相比之下,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奖金数目相对较少,尤其缺少专项的奖金,同时,在分配结构中存在不合理性,存在激励方式单一、项目类别间资金差距较大等诸多问题。

三、基于“互联网+”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动力机制

(一)注重多元主体协同

1、注重学生协同。大学生作为创新创业主体,能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对于高校培养双创型人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大学生应该发挥出自身的创造性和主有裕努力改变传统保守的就业观念,切实提升自己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其次,大学生在校期间应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积累丰富经验,大学生在实践中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市场的发展状况,同时为自己储备部分创新创业资源。大学生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与学习中,才能形成创新创业的动力与倾向。

2、注重政府协同。政府应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中发挥引导作用,鼓励大学生积极投入到创新创业中去,地方政府要努力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同时政府要建立适合于基于“互联网+”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相关扶持政策,为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机会与平台。目前,各级政府虽然已出台许多关于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但是由于部分政策存在可操作性不强等现实问题,使得大学生缺乏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动力。针对这些现象,政府需要有针对性的制定政策,鼓励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

3、注重高校协同。高校要将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人才培B的重要内容,同时,要将培育双创型人才纳入大学生人才培养体系中,具体而言,一是学校要设立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以此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二是在国家政策的框架下,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科学制定学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施方案;三是高校应通过多样化的工作方法与手段,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赋予大学生更大的创新创业动力。

(二)注重教育与资源协同

1、注重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教育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动力的驱动器,使得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为大学生注入较大的动力。一是在意识、思维培育方面,引导大学生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树立创新创业意识,努力培养互联网思维;二是在能力、素养提升方面,通过相关课程的学习,对大学生创业应具备的能力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对照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提高,通过参与教育实践活动使个人素养得到提升。

2、注重创新创业资源协同。资源缺乏是当前制约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更大程度地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动力,需注重创新创业资源的协同。一是在人力资源方面,政府部门和高校为大学生提供招募优秀团队成员的平台,使创业大学生摆脱找不到合适合伙人的困扰,以此增加创新创业的动力;二是在物力资源方面,政府与高校可以通过建设创业孵化器、提供优惠的创业场地等方式,给予大学生创新创业动力。

四、基于“互联网+”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运行机制

(一)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与任务。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探索,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计划,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学校要结合本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和科学研究状况,立足于专业特色,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使大学生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拥有强烈的创新创业意识。

(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高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不断优化学科结构,充分发挥不同学科的互补作用。在日常的授课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同时,要培养学生对当前经济热点与社会焦点问题的分析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洞察能力、思辨能力。高校要依托专业优势,科学设置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让学生在创新创业教学过程中能够系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

(三)打造创新创业教育专业师资队伍。高校应该积极培育一批拥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不断充实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一是组织教师开展教研活动,定期到企业开展调研,打造专业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二是要定期对教师进行有关创新创业工作的培训,不断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实力;三是聘请成功的企业导师,能够从市场化角度深入讲解创新创业,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五、基于“互联网+”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

(一)开设互联网创新创业相关课程。高校应对全体大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同时要注重设置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课程,依据学校的相关规定,纳入学分管理。针对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高校要设置创业指导和实训类课程,并安排专业指导教师。对已经开展创业实践的学生,学校要对其进行企业经营管理的培训,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到企业经营的相关专业知识。

(二)为大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与平台。政府与高校要定期举办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同时,鼓励学生成立创业俱乐部、创新创业协会等学生组织,增强学生交流,促进健康发展。高校要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实体创业计划,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为大学生搭建锻炼的平台,激励大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中去。

(三)努力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校园氛围。高校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相关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创新创业学分转换、实施弹性学制等具体措施,支持大学生创业。同时,高校要做好创新创业扶持政策的宣传工作,利用校园媒体广泛宣传,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校园氛围。发挥好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创新创业实训基地等平台的作用,利用好仿真模拟实验室、实验设备等教育资源。

(四)设立创新创业方面的专业奖学金。学校应设立创新创业专业奖学金,能够在现有的相关评优评先项目中拿出一定比例资金,来奖励在创新创业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激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同时,学校可以通过校友会、企业家协会等多种渠道筹集奖励资金,并能够设立创新创业基金,扶持高校学生创新创业。

主要参考文献:

[1]黄慧子.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研究[D].安徽大学,2014.

[2]王蕾.创业教育促进大学生创业的机制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4.

[3]肖怿,魏志平,邹家柱,张赛斌.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研究[J].现代教育,2016.1.

第8篇:大学生创新创业宣传方案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 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人才培养 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2.085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more and mor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 recent years, strong support fo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programs of the state and the province and universitie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programs become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show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programs are breaking the previous training mode and become a new model. This paper aims at the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training project "talents training mode of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mode and comparison, and taking You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as an example, in-depth study of advantages for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programs,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program; talent training; new mode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简称“大创”,是教育部在“十二五”期间实施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成立将有利于各大高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还能培养和增强各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国家培养出更多能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高水平创新型人才。[1]目前,许多高校已经把创新创业教育列入高校教育、教学的内容。中南大学实施了导师制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天津师范大学在积极响应教育部的“大创”项目过程中探索出了“大创”项目过程管理的思路与方法并付诸于实践,成功开展了2012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动手能力。[3]针对绝大部分高校还没有相应的大学生创新项目申报系统且项目的申报主要依靠专门的负责人员来进行登记和审批的情况,济宁学院学生自主设计了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系统,此系统实现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包括项目申报、项目审核、结题报告模块等十一大功能模块。[4]各大高校对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积极响应的原因除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外,[5]更为重要的是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大大超越了以往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更大的成效。

1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人才培养模式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对比

1.1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人才培养模式

各大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人才培养方案都不一样,各式各样,各有特点和特色,都结合了自身学校的特点制定出了符合自身学校的最优人才培养管理模式,目的都是培B出创新型人才。

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其管理运行体现在项目的制度、项目组织、项目的管理、保障条件等方面上。在制度上,南京农业大学实施具有一名副高以上职称的导师制“大创”,制定出了“大创”管理办法和工作方案,并且将“大创”正式写进了人才培养方案的拓展模块,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实施奖励方案;在组织管理上,学校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领导小组;在项目管理上主要由项目负责人制定并实施,并在项目研究过半时提交《“大创计划”项目中期检查报告》,以利于学校了解“大创”进度,研究完成后撰写《“大创计划”结题验收报告》,并由学院“大创计划”工作组对研究项目进行结题验收;在保障条件中,学校提供实验场地、设备等支持,并设有专项经费,分别是教育部拨款、学校配套、指导教师科研经费、社会捐助,且经费由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办公室负责管理,严格遵守学校财务管理制度。南京农业大学“大创”项目的实施渐入佳境,也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效:搭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营造了“双创”文化氛围,并实现了创新创业的广泛影响。[6]与南京农业大学相比,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的管理模式与之有些相似之处,又有一些自身的特点。首先,相同之处是,在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中,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也由学院基层教学单位组织了严格的评审,对其历史学院本科生所提交的项目申报书进行审核和排序,过程公开、细心、科学、公平、客观,还给各项目负责人提出了修改和完善的意见,并推荐申报国家级训练项目。其次,“大创”的热烈开展也离不开学院领导的大力宣传,积极的组织申报和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管理。不同之处是,武汉大学历史学院除了有一些国家的科研项目基金支持外还创设院级、教研室级科研基金,营造了良好科研氛围,还把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与大学生科研结合了起来,创新性的建立了国家第二档案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和安徽铜绿山考古基地等实习基地来作为学院学生集中实习的实践基地,每年在学院指定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大三学生都会前往这些基地实习3~4周,真正做到了实习与专业学习的紧密结合。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的这种多角度培养模式,有效提高了大学生科研水平。[7]当然,有自身特点的“大创”管理模式还不止以上例子,如北京邮电大学引入“模拟公司制管理”模式,开展创业训练计划和导入“创业导师”,引进“孵化器”,实施创业实践计划;[8]大连民族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建立环境类开放式实践课程体系。[9]

总的来说,在实施并完成一个“大创”项目的过程中,主要负责人及其项目组成员的创新创业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并在实验过程中通过有针对性地了解并学习某一方面的知识而丰富了自身的知识储备,从而形成了深刻的印象。

1.2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各大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大都借鉴了发达国家和地区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旨在培养本科生的应用型能力,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的特征,具体方法是由学校为学生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更多的是体现了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中可以是一致的。究其原因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类型大致只有几种,分别是:嵌入式;分段式;预就业式;项目驱动模式;创业园模式;实习基地模式;订单模式等。[10]嵌入式模式也可以说是“校企合作”模式,[11]如应用型高校物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12]分段式模式,如齐齐哈尔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提出的培养方案:从教学体系入手,构建出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具体体系,打破以往落后的“三段式”模式转化为“两段式”模式,具体是以公共课程和学科课程为主的“学科基础阶段”和以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为主的“专业方向阶段”两个培养阶段,借此培养经济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还推行了“三个课堂相结合”教学模式,具体为课堂教学、围绕教学组织开展的多种活动、社会实践与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13]还有实习基地模式,如嘉应学院计算机学院从培训师资、内容、场地、设备等方面考虑,在广州、深圳等大城市中选择了与其学院非师范专业相关度密切的资质优良的培训机构作为见习、实习地点,根据课程教学安排,并安排指导老师跟随对实习单位进行全方位实地考察。[14]

1.3 两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对比结果

从管理模式来看,“大创”人才培养模式提供给学生自主实践、自主学习的平台,使得学生能独立自主完成实验。实验的构思、设计、申报、过程、结论等都由学生独立开展实施,老师只是起了辅助作用。这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学生的钻研能力、实践能力,还能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虽说近几年实行变革,以新型课堂为主,使得教师在课堂上授课时间缩短,但教师还是起主导作用的,这使得一部分学生不愿意动脑筋,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得不到提高。同时,“大创”设置的各种资金支持使得学生有能力去证明或验证个人的想法,使得学生更敢去“想”,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缺少这种制度,大多数是对学生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容易按照一个标准去塑造学生,往往使得一些学生的自身创新思维被埋没了,个性发展被忽视了。[15]此外,自从教育部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列入高校教育、教学的内容之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已成为教育部开展“卓越计划”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并且得到越来越多高校的重视。[16]以上种种证据可看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施有倒逼人才培养新模式趋势。

2 “大创”项目在我校的实施及成效

2.1 主要实施模式: 竞赛-科研-本科生导师制结合[17]

本校“大创”项目实施方案主要是开展科研专题讲座、本科生学术交流会,结合各类科学技术竞赛,使学生广泛了解学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为“大创”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实施校级本科生科研项目立项、“导师科研帮扶计划”,给想从事科研活动的同学提供帮助。在正常教学范围内开展科研创新活动,“以课题研究为主线,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能力”实践教学环节是我校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2.2 保障条件

第一,我校F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1个、科研二级实验室2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6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培育基地1个。科学实验中心是右江民族医学院的科研共享平台,其中的各类仪器设备总值超过3亿元,面积3550余平方米,包括9个技术平台,即细胞生物学技术平台、基因组学与蛋白组学技术平台、免疫学技术平台、临床检验技术平台、病理诊断技术平台、动物实验技术平台、民族医药研究与开发技术平台、少数民族人类学研究技术平台和环境与流行病学研究技术平台。配备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有力保障各实验室正常运转。

第二,我校拥有SPF级实验动物中心1个,面积600余平方米。实验动物中心生产的SPF级别实验动物(大鼠、小鼠、裸鼠)获得了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和生产许可证,为学生开展“大创”项目提供高质量的实验动物。

第三,针对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训练中出现的信息获取障碍问题,我校根据图书馆学科服务能力提出了“知识服务体系”,提高了大学生信息能力并服务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8]

第四,我校“大创”项目设有专项经费,主要有教育部和自治区拨款、校级科研课题经费、指导教师科研经费等。每个项目资助经费额度在3000元及以上不等,充分保障了科研项目的实施。

2.3 学生科研成果硕果累累

我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以来,参与学生2048名,共获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各95项和266项,校级学生科研立项314项,共发表科研论文454篇,学生参编著作2部、参与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其中已经获专利授权1项)。学生参与的科技项目获广西科技成果鉴定3项、获市厅级以上科技进步奖、科技创新奖和科学技术奖等3项,学生获得全国性、自治区性和校级竞赛奖多达150多项,极大地提升了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也极大的提升了我校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我校荣获2015年全国毕业生就业先进典型经验50强(广西只有3所高校获此殊荣)就是最好的明证。

2.4 提高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挑战杯”广西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广西高校大学生化学化工类论文及设计竞赛、广西高校大学生化学实验技能竞赛、学校大学生科研论文大赛、学校大学生“创新杯”科研论文大赛、药学院药学实验技能大赛、药学院药学知识技能大赛等各种竞赛的结果表明,随着“大创”项目的逐年开展,参加大创项目的学生越来越多,学生的科研成果也越来越丰厚。竞赛获奖人数的不断增多,从另一方面也提示着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动手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17]

2.5 扩大我校的影响力和提升了我校的知名度

学生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2次,学生第一作者学术论文在两次国际学术会议英文宣读2篇、在国内学术会议交流12篇,受到与会代表的赞赏。中国人民第三 三医院对我校实习生评价:“临床基础能力较好、操作能力强,在我院的临床工作作风扎实。”广西壮族自治区评估专家到我校评估硕士点立项建设单位时也给予了高度评价。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评价:学生毕业到单位工作后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爱岗敬业,为当地医药卫生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从另一方面来讲也得益于在校期间从事的科研活动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17]

3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创新型人才越来越被社会所需要,供不应求。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是各大高校目前主要的工作,而如何才能快速有效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是各大高校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实践证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施能极大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成为各大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倒逼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通讯作者:黄锁义

本课题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中医药重点学科中药化学学科建设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发[2012]32号);广西重点学科药物化学学科建设项目(桂教科研[2013]16号);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4JGB198);2016年广西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自治区级创新创业民族医药教学团队(桂教高教[2015]93号、桂教高教[2016]6号);右江民族医学院2014年度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建设项目(右医教字[2014]39号)

参考文献

[1] 刘长宏,李晓辉,李刚,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5):163-166.

[2] 杨芳,韩雷,尹辉.中南大学扎实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J].中国大学教学,2014(10):33-35.

[3] 高原.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过程管理的研究与探索[J].实验室科学,2013.16(6):158-160,163.

[4] 张伟.济宁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山东大学,2015.

[5] 潘一,宋力,杨双春,等.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几点思考[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6(6):30-32.

[6] 李海燕,吉东风,吴悦,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模式探究――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J].时代教育,2016(7):89-90.

[7] 陆晗昱.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与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J].教育教W论坛,2014(5):134-135.

[8] 郭莉,王菡,王栩楠.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管理模式[J].现代教育技术,2012.22(6):118-121.

[9] 仉春华,欧晓霞,张凤杰,等.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下环境类卓越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4(34):147-148.

[10] 孙诚.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报告[R].中国教育报,2013(12):25.

[11] 匡德花,黄顺杨.嵌入式校企合作――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新路径探析[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5(1):10-12.

[12] 周建群,殷闽华.应用型高校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2):62-67.

[13] 苗雨君,陈红梅,齐秀辉.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34):71-72.

[14] 罗予东,陈伟君,张德勇,等.山区高校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5):213-216.

[15] 殷文婷.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民族学院“大创”项目为个案[D].民族学院,2015.

[16] 钱小明,荣华伟,钱静珠.基于导师制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7):21-24.

第9篇:大学生创新创业宣传方案范文

关键词:创新创业;高校;机制;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1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构建的必要性

2015年 5月,国务院颁行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们民族的创新创业能力水平也体现在青年大学生的参与程度与水平。也就是说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需要高校挖掘自身潜力,以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为切入点,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而高校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需要构建一套创新创业的长效机制,这样才能使创新创业教育有体制和制度保障,使创新创业教育落到实处。

随着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改革浪潮和国家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但目前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也加大了宣传对创业的鼓励和扶持,对创业知识的普及度较高, 但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深入挖掘和关注不足;很多高校虽然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但仅限于“纸上谈兵”,脱离社会实践和平台,容易流于形式;创新创业教育虽然在高校轰轰烈烈地铺开,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实施复杂,需要的资金和花费都较大,尤其是创新创业的实践基地缺乏,学校与一线企业的联系不多,企业参与度不足。 鉴于以上情况,探索一种既符合高校实际情况,又能满足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需求的培养机制, 对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二、多管齐下,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长效机制

运行顺畅、 科学合理的长效机制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在高校创新创业长效机制构建上应遵循单中心、 多层级、广覆盖的原则。 在运行机制、保障机制、激励机制方面共同架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长效机制。

(一)以创业学院为主体,打造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主模式

各高校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成立创业学院,设置创新创业课程,在培养计划中设置创新创业课程,开设创业领导力、创业机会识别、风险投资与创业等课程,各学院与创业学院通力合作,将培养计划和课程平台开放,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便于学生选修创业教育相关课程。在创业学院健全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创业慕课平台,将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中,引领学生关注专业领域的发展和变革,将创新本身变成学科知识的一部分,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既独立成体系,又贯穿在专业教学体系中,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互为补充。

开辟大学生创客空间,提高学生创业能力。通过举办创新与创业讲堂,邀请知名企业家及创业优秀校友进行创业培训辅导。筹建创投导师和创业导师组成的师资队伍,对学生创业项目进行专业指导。

(二)多途径搭建创业平台,营造高校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关于唤醒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普及大学生创新创业知识,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激情的教育,也是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全面而系统的实践教育。因此多途径搭建创新创业平台,营造高校创新创业的的氛围也极为重要。

定期举办创业计划大赛、创意大赛和院系层面的创新创业大赛等,以举办创业竞赛为依托,与地方政府合作举办分领域创业大赛等赛事活动,举办创业训练营。通过校园主页、新闻网、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定期推送创业校友及在校大学生的创业典型案例。

在大学生的活动中心或实践基地开辟创客空间、创业模拟咖啡角等,通过虚拟经营平台,使学生熟悉创业流程,提高创业能力。

以创业交流为途径,打造各个层面的资源共享专区,与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的引领行业开展创业实践交流,拓展创新创教育的实践延展性。

(三)多渠道提供创业保障,为创新创业教育架构有力支撑

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各高校应成立由校长、主管校长、校内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创新创业工作指导委员会,每年召开创新创业工作会议,研讨和部署全校的创新创业工作,并设立创新创业专项资金。

二是推动协同创新机制。打通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课堂进行协同培养,第一课堂是创新创业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是以学生社团、学术活动为载体的校内实践,第三课堂是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第四课堂是国际交流和联合培养与海外学习,同时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高校及国际组织的合作交流,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推动协同创新。

三是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制度。实行弹性学分制,允许大学生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创业,放宽学业修业年限,简化审批手续,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

四是完善激励机制。在高校中设立创新创业奖励基金和创新奖学金,奖励创新创业工作突出贡献的先进个人和集体,并加大对创新创业奖励和扶持力度。

(四)以创业孵化为带动,提高创业就业指导服务水平

针对有创业需求的学生群体,重点加强对创业项目的扶持与孵化。打造创业导师师资队伍。通过培训选拔一批校内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同时邀请知名企业家、投资人、行业专家担任创业导师,校内与校外通力合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强有力的师资队伍保障。充分利用大学生科技创业天使基金、创业科技园等资源,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知识产权、法律咨询、市场拓展等各类服务平台。

三、小结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面向社会需求的实践教学模式,单凭高校一方力量很难完成而是需要政府、高校、企业三方通力合作, 打造立体化的教育教学平台.多方面协同作战,构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长效机制,使高校成为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业的新阵地。

作者简介:周巧云(1981-),女,河南省信阳师范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创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