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刑事科学技术课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的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343-01
一、传统课程与微型课程的比较
两种课程的共同目标都是使学生学有所得,但是它们的侧重点、教学形式以及评价标准都有所不同。传统课程注重集体教学,而教学时间也是固定的,而微型课程注重个别化学习,即学生自主探索性学习,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时间因学习者不同可以有所不同,着重评价学生的能力。它强调利用简短而具有精华的教学过程片段,最终目的是老师启发学生的智慧,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这些都是传统课程中所没有的,可见微型课程是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建构主义式的课程,符合了在教学生一学生为中心,能够培养能力较强的学生。传统课程在评价时强调统一标准,而微型课程则是强调某一方面技能掌握的程度,这就灵活了学习中选择所学知识的权利,使学习者对学习更有积极性。
二、在应用技术课程中使用微型视频的一般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过程通常包括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知识传授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讲授来完成,知识内化则需要学生在课后通过作业、操作或者实践来完成的。而在翻转课堂上,这种形式受到了颠覆,知识传授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在课后完成,知识内化则在课堂中经老师的帮助与同学的协助而完成。翻转课堂通过对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颠倒安排,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并对课堂时间的使用进行了重新规划,实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变得更加可行。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去使用优质的教学资源,不再单纯地依赖授课教师去教授知识,教师更多的责任是去理解学生的问题和引导学生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此模式从参与者、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三个维度进行了立体化的构造,其中参与者为教育者(教师)和受教育者(学生);教学过程主要采用“课堂内+课堂外”相结合的混合组织方式。
具体实施方案:
1、课堂外的教学设计
(1)视频微型化学习方案的设计
在课堂外,知识的传授主要是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教学视频和视频微型化编辑与播放系统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在学生进行学习之前,教师需根据学习者各自的前期基础及个性不同等情况,为学习者提供具有差异性的多种优质教学视频资源。教学视频可来自于任课教师的课堂实录,也可以使用网上优秀的开放教学资源,如MIT开放课件、耶鲁公开课、可汗学院课程以及中国的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等教学视频资源。
由于原有视频资源可能会时间太长或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不完全相符,这时教师就可利用视频微型化编辑与播放系统对教学视频资源进行片段划分,划分成多个微视频片段,划分时在兼顾教学内容的同时还需考虑片段时间的长短以更好适应学生的微型化学习,教师再选取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相符合的视频片段,按教学步骤通过视频片段对应的标签组合形成视频微型化学习的初始方案。最后将原有教学视频和各个视频的划分方案以及视频微型化学习的初始方案上传到网上供学生下载。学生在学习时也可应用视频微型化编辑与播放系统并根据自己的个性化要求对教师提供的视频微型化初始方案进行修改或视频片段重组形成自适应的视频微型化学习方案。
(2)问题引导下的微视频学习活动设计
学生在进行微视频学习时,应在一组问题的引导下有选择性地进行观看学习。问题应根据微视频对应的知识点来进行设定,问题回答的正确与否要能直接反映学习者对知识点是否掌握,所以学生通过对问题回答情况既能让学生了解自身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做出对下一步学习内容的选择,同时也来检测自身对相应内容的学习效果。图1是微视频学习活动的流程示意图。学生每进行下一微视频观看之前需先查看并回答对应问题,如果回答问题达到要求则可跳过此微视频的观看,否则需在观看微视频后再进行此问题的回答,如此重复,直到回答问题符合要求为此。
2、课堂内的教学设计
课堂内采用了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法。这种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学生在自主协作探索的过程中构造新知识。课堂内教学设置了五个环节:问题导学、创设情境、合作学习、总结评价、反思拓展。
3、教学视频微型化的应用效果
面对大容量、时间长的课程实录、会议实录,或者是培训实录,人们连续观看教学视频一方面容易造成认知负荷的超载,从而严重影响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在当今时代的学习时间保证上也难于实现。视频微型化编辑与播放系统为微型学习、碎片化学习拓宽了路径,为视频资源进行微型化改造提供了便利的操作手段,对推进微型学习更易、更快进入非正式化和正式化学习等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为有效实现课内与课外的融合,拓展教学的时间与空间,促进课程教学改革具有较好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微课程教学可以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它主要是结合相关的视频、背景音乐、有趣的图片、幽默的文字说明,就可以把复杂、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可以在一个愉快、轻松的环境下进行学习。
参考文献:
[1] 姚正东.《微课程设计策略探微》,《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育》期刊2012.06期
应用型本科教育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较高层次,其人才培养也应将职业标准作为课程开发的主要依据。《建筑施工技术》是土木工程专业一门实践性、综合性较强的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涉及施工员、质检员、建造师等职业岗位培训、鉴定、考试的核心内容。基于职业标准开发《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既要遵循教育基本规律与原则,又要突出技术本科教育特色,强化技术理论基础知识和技术实践能力培养。
一、《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目标定位
技术型人才作为一种人才类型,其工作职能主要是解决生产制造过程中的技术性问题,以保证生产、制造和工程项目顺利进行。随着技术理论发展和岗位工作内容调整,技术型人才特征也随之发生变化,总体上呈现出如下特点[1]。
一是知识结构上突出主导性与复合性。技术型人才的知识结构主要以技术学科中某一专业领域的技术科学知识体系为主, 除具有本专业的技术科学知识外,还具有形成该技术科学知识所必需的基础科学知识、该专业的工程科学知识以及与工作岗位或工作对象有关的其他学科知识。
二是能力特征上体现出智能性与综合性。技术型人才既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又具备较高的技术应用能力、设计能力与开发能力,其能综合利用不同学科知识解决技术难题或进行技术及工艺创新,表现出很强的综合与创新能力。
三是情感态度上体现出务实性与伦理性。精益求精的精神是技术人才在技术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实践性品质,而作为技术的发明者、设计者或应用者,如何合理利用技术造福人类,也是技术型人员必备的重要品格,因此较强的务实性品格和高度的技术伦理责任感在技术型人才素质结构中不可或缺。
基于对技术型人才的特征分析,结合土木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方面确定《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建筑工程施工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和现行的有关施工规范、规程的应用;掌握一般建筑各分部分项工程的常规施工工艺、施工方法及包含的原理;掌握一般建筑工程施工中遇到的必要计算方法;熟悉一般建筑各分部分项工程施工中容易出现的常见质量、安全问题、安全验收规范;熟悉先进建筑工程施工安装顺序及所需配备的设施和设备。
能力目标:能根据施工图纸和施工实际条件,选择和制定常规工程的合理施工方案;能根据施工图纸和施工实际条件,查找资料和完成施工中遇到的一些必要计算;能根据施工图纸和施工实际条件编写一般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交底;能根据施工图纸和施工实际条件,在建筑施工现场进行技术指导;能根据建筑工程质量验收方法及验收规范进行常规工程的质量检验。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具有较好的伦理道德、职业道德和主体意识、超越意识、契约意识;使学生养成科学规范的工作模式和务实严谨的工作作风,工作能体现出思想性、建设性和整体性。
在课程总体设计上,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相互融合,尤其是情感目标蕴含于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的达成过程中,通过理论探究、项目实施、案例反思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技术伦理精神和务实的工作作风。
二、《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内容设计
(一)课程设计理念
从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趋势来看,土木工程发展呈现出规模不断扩大、施工技术难度不断提高的趋势。应对这一趋势,各建筑施工单位必将提高施工自动化、信息化和绿色化水平。施工自动化是以精细施工技术替代粗放型技术,以机械化、自动化替代人工操作,同时对从业者技术技能水平提出更高要求。施工信息化是利用信息化设备和信息管理系统提高承包管理效率,采用施工监测、施工控制等手段实现施工管理现代化。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计算机技术在建筑业的设计领域、施工领域、管理领域得以普遍应用,一些施工单位某些关键技术也都使用计算机模拟技术。施工绿色化是指注重节材、节能、节水、节地和环境保护减少施工对环境的影响,积极使用可再生的材料资源和控制在施工中抽排地下水资源等。作为涵盖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基本技术知识的核心课程,《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在设计上也必须反映建筑施工技术自动化、信息化、绿色化的理念。
(二)课程内容选择
伴随模板、脚手架、预应力施工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装饰工程施工技术不断创新,建筑施工部门的机械化、预制装配化、专业化施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这对建筑施工技术人员综合素质水平提出更高要求。作为培养建筑施工技术人员的核心课程,《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既要系统讲授传统施工技术,又要增加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内容一般包括土石方工程、地基与基础工程、砌筑工程、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预应力混凝土工程、结构安装工程、高层建筑的施工、防水工程、装饰工程等。根据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趋势,与企业人员联合开发课程,将最新的施工工艺、施工技术、施工材料应用引入课程,以讲义或音像形式体现。如在钢筋下料中加入平法识图、构造要求及框架梁钢筋下料长度计算,在桩基础中着重讲解PHC管桩静力压桩、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等内容,在虚拟施工技术中加入Revit建模平台与专业仿真优化软件应用方面的内容。
(三)课程内容组织方式
依据施工员岗位职业标准,基于施工员岗位工作过程,以施工员典型工作任务为核心,分析工作过程和阶段产品特点,围绕工学结合、项目导向、全真模拟教学设计,选择课程内容。本课程采用“项目+任务”的内容组织方式。结合各个项目对应的最新规范标准,注重项目设计与任务相匹配。项目与任务的匹配模式常用的有三种[2]:一是循环式。其核心特征是课程内容从简单到复杂,以系列典型产品或服务为主线展开,每个项目都包括该课程全部任务所构成的完整工作过程,且其工作过程基本一致。尽管流程是重复的,但具体内容是不会重复的,因此随着项目的推进,学生的职业能力不断提升。二是层进式。核心特征是,一门课程只选择一个大型的、完整的综合项目,它涵盖了该门课程需要学习的全部工作任务;根据工作任务界线,把这个项目划分成若干部分(小项目),学生按照工 作顺序逐步完成各小项目,最终完成整个项目。三是对应式。即项目与工作任务之间是对应的,为学习完成一个工作任务即设计一个项目。从《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实训要求来看,其项目和任务设计比较适合采用第一种和第三种。课程按“建筑工程的施工工序”确定工作任务,以“施工流程”为主线,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按照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设计项目,力图构建学生在校学习情景与实际工作情景的一致性。具体项目和工作任务设计见表1。
三、《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实施
在课程实施中,全面构建“岗课融合贯通,学期分段循环、能力逐级递进”的教学组织模式。将原来的一个学期时段逐步改革为“一长一短一长”3个学段,实现分段循环教学,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分层训练,逐级递进,逐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岗位技能,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现能力逐级提升。根据课程内容特点,灵活运用任务驱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启发引导、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同时注重工程仿真模拟软件的应用,创建多样化学习方式。
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主要从事技术活动,本课程更注重技术知识的习得,而技术知识中除了显性知识外,还包括了大量的默会知识。默会知识具有实践性、情境性、层次性、不可言传性、不确定性、非逻辑性等特点[3],建筑施工领域的工作经验、操作技艺等都属于默会知识的范畴,默会知识的掌握一定要由两个关键因子促成:一是“师傅”样本式的“手把手”传递,包括提示、反馈、示范和提醒等;二是“徒弟”不断地清晰表达所学的知识,用心体悟及其身历其境地“历练”。两者缺一不可[4]。为此,本课程强化综合型技术训练项目设计,编写《建筑施工实训任务书》和《建筑施工实训指导书》,并依托学校建立的校外实践基地,由企业施工技术人员当师傅,每4~6名学生为一组,全程跟踪一个建筑施工项目,采取半天上课半天实践的形式,同时结合“建筑材料与检测”、“建筑工程施工测量”等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使学生全面掌握各种典型建筑结构的施工技术、工艺流程、质量验收要点和施工组织设计方法、建筑工程造价编制等。在此过程中,企业师傅和任课教师经常沟通,及时交流学生技术知识和技能领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矫正方法。学生每周每组要填写施工周记,记载施工技术要点、工艺流程、学习心得等,学习结束后还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陈述和答辩,答辩通过才能进入顶岗实习环节。
参考文献:
[1]夏建国.论技术本科教育[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148-149.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数学作业;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4-0133-02
当前,中学数学作业的设置与完成现状令人堪忧。为应对高考的要求,数学作业被局限为课堂学习活动之后的巩固与反馈形式;多数学生由于负担很重,在完成作业时敷衍应付。如何正确理解新课程视角下高中数学作业的价值,探究作业设计的优化方案,是高中数学教师关心的问题之一。
一、创新型作业的内涵和价值
数学创新型作业是相对传统数学作业而言,是在新数学课程观与作业观的指导下,依据高中生认知规律,设计具有研究性、探索性与开放性的问题作为作业,并对学生分层设计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实践证明,创新型作业是形成学生各种技能技巧,提高学生数学索养的有效途径,其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引发学生的深层次思考。学贵在思。数学作业,作为师生交流的途径和手段,学生得以展现数学思考过程和结果。对学习内容的整体认识,以及知识系统化构建是数学学习效率的体现,符合新课程观中关于知识重建的理念。在学生着手做作业时,课堂学习的知识得以回忆和整理,错误的认识得以发现和纠正。另外,学生看到教师在作业上的批注后,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思考学习的进程与实效,为继续学习做必要的准备。
2.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一份有效的数学作业,能帮助学生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借助作业,学生能够学会使用数学语言表达,并且以规范的形式来阐述自己的想法。数学化要求学生使用数学学科语言,如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等。另外,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多样化的理解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3.有利于挖掘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能。教师设计的数学作业,在巩固学生知识、发展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之外,还需要为数学部分优秀学生提供一定的发展空间。学生构建单元小结框架,有利于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思考、自我完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探究性。创造性问题。创新型作业给学生一个想象空间,尝试给学生也预先不知道答案的问题,引发学生的创造潜力。
4.对学生进行成功激励。成功,不只在高考成绩中体现,也呈现在学生不断追求进步与发展的过程,其本身就是学生挑战困难与实现自我激励的过程。教师布置作业,带给学生的不应该是厌烦、疲倦,而应该是展示学生学习过程,体会成功的过程。
二、创新型作业的特征
传统应试教育注重作业的短期功利价值,教师把作业看做是学生应试的工具,过于关注作业的操练功能。新课程下的数学作业观吸取现代教育理论的新成果,注重在作业设计和完成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1.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化地确定作业目标。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化地确定作业目标,有助于培养高中生观察、分析、综合、创造等能力;为培养学生的素质和创新精神确定了方向和依据。例如,在完成利率知识的学习之后,要求学生到附近银行调查,为自己的压岁钱设计一个最优的储蓄方案。
2.开放性作业的形式和内容。开放性作业符合了新课程的要求,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进一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数学抽象的概念、公式、原理也可以具体形象化,以使学生易于思考和分析。教师要善于开发各种作业资源,学校体育场跑道的设计、超市货物的排列等开放的情境中全会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学生通过调查研究、假设推理等去验证、讨沦、交流数学知识。
3.创新性的作业过程。作业的过程是体现师生主动的积极达成目标的过程。一题多变,是教师发挥练习的功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和创造的一种有效教学形式。依据不同的方法和运算过程去分析、解答同一题目的练习活动,能打开学生解题的新思路,引导学生不断创新。
三、教师创新型作业的设计策略
1.设计小组研究型作业,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小组活动是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有效途径,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学生观察、猜想、归纳等探索过程贯穿其中,也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乐于助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的“思考与探索”或研究性学习中提出的问题确定好研究课题,让一个组的学生分工合作,查找资料,收集、统计数据和归纳总结。例如,学习温度变量与时间变量的函数关系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确定更具体的任务目标,如何获得和处理数据,分析数据之间的关系,得到自己的结论,然后各小组分别进行讨论交流完成,并集体撰写学习报告。
2.设计可操作的实践作业,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操作作业是一个运用多种感知器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自选实物模型,通过认真观察、动手实验,能发现数学学科之美,数形结合思想在学生的动手实践中得到深化。新教材中“以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截面”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准备好用土豆、橡皮泥、豆腐块等材料,亲自动手操作和观察探究得出结论。
3.学生自己编作业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自觉运用已学过的数学知识动手编写作业题,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展现学习成果。高中生已经具备凭借数学现象设计数学试题或者直接利用教材编制试题的能力。因此,可以在教师的提示下设计开放性试题,启发自己的思维。合作编制题目主要是指让学生分别从自己平时积累的作业和测试中去寻找自己易错、易混的问题汇总、编制成一些单元考试试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数学思维教育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关键词:计算机动画技术;研究性教学;数字媒体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2-0180-02
随着我国动漫产业不断发展,计算机数字媒体专业作为一个新兴的培养方向,为相关领域的企业及研究行业输送越来越多的专业人才。计算机动画技术成为高等院校中必修的专业课。近年来,我校从设立数字媒体专业开始,经过不断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在计算机动画技术课程专业建设上取得明显的效果,对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它的教育模式也从原有的科普型讲述形式转变为以掌握核心动画技术为目标的技术应用示范方式,形成了鲜明的专业特色,成为我校计算机专业课程系统中的重要课程。
一、计算机动画技术课程的教学现状
计算机动画技术是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的综合运用,是当前数字媒体领域中的重要技术之一,正不断向规模化、网络化、多样化方向发展。然而在目前实际应用过程中,对具体技术较为熟悉,对各种核心技术的原理、算法及处理机制较为陌生,不利于高效地解决动画制作中的各种难点、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和完善。以本人所在高校的计算机学院的数字媒体系的学生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当前计算机动画技术课程的教学状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
1.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讲授。将大量的动画技术理论直接“灌输”给学生,略显枯燥单调。对于本科阶段的学生或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来说,“灌输”的理论知识很难消化理解,更难以应用于实践,造成学习效率和效果都不理想的状况。在期中考试成绩中,发现“死记硬背”的应付考试的现象,理解应用类的题目普遍存在得分率较低的现象。因此,需要改变目前的授课模式,充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2.全面依赖教材的教学内容。在目前的教学活动中主要以教材内容为课堂讲授内容,而教材内容很难涵盖某些前沿重要的技术应用、技术改良实例,使得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与现实的实践活动存在一定的时间跨度;同时,教材中的教学素材与案例具有简单、应用背景单一的特点,与当前主流的动画技术的结合度较低。以上两点将大大降低学生获得动画技术的兴趣,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学内容中需要引入前沿的技术应用实例,如新版本的3ds Max、Maya商业软件中关于动画制作一些功能与动画技术的结合。
3.实验课时安排不足。目前的教学计划中对于动画技术课程的课时分配主要集中在理论课,学生学习过程中对具体算法或技术的操作体验、实践时间不充分,因为动画技术是计算机应用领域中的热门技术之一,在实践中才能领悟其中的核心思想。过多的理论学习使得知识难以被真正理解掌握,难以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发挥作用,也使理论知识的学习无的放矢,缺乏目的性。因此,理论课时与实验课时最好应平均分配,一周内安排一次实验课,把理论课上的内容通过若干实验得到充分的消化吸收,落实提高学生技能水平的要求。
4.课程学习的目的性模糊。通过对现有的授课学生进行调查,大多数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目的存在误解,认为动画技术仅仅是一门普及性的理论课程,只是常识性地补充现有的知识体系,并不认为这门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技术型课程。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投入全部的精力与积极性,为了应付考试而采用“临时抱佛脚”的策略。这些现象与是否在专业学习的开始阶段进行学科建设规划、目标与要求的说明与强调有很大关系。学院领导与专业教师应反复强调每一门专业学习的重点与目标,让学生明确动画技术课程是数字媒体系学生在今后职业生涯规划中不可或缺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同样,这种误解也可能会影响学生的择业方向及专业的发展方向。数字媒体专业不是向社会培养如动漫画家、动画技师一类的美术艺术人才,而是在数字化媒体行业空前发展的大背景下,培养一批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专门解决与媒体应用相关的领域中的问题,从而大力扩展计算机的应用领域的人才,他们的核心竞争力仍是高水平的计算机技术,而目标变成针对某个特殊性领域的学习与深造。因此,教师有必要时常与学生沟通,引导他们向正确的学习目标努力。
二、研究型教学方式的设计模型
通过对现有的教学情况及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全面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现有的教学模式需要调整与改良。因此,我在计算机动画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做了一些试探性的创新与改良,形成一种针对本科生教育的研究型教学方式,在理论与实践中,让学生真正掌握技术的应用效果,提高掌握技能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改变动画技术课程的单一的技能性培训的教学目标,增加理解技术原理的教学目的,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既能“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我选择难度水平稍高的教材《计算机动画算法与技术》[1]作为课程的内容依据,并选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难度较低的章节进行讲解和实践。另外为学生推荐辅助的参考书《计算机动画的算法基础》[2],其内容相对简单、易懂。课程主要内容如下:
1.对动画制作进行概述。首先,讲述动画在人类视觉方面的原理;其次,通过不同时期的动画技术列举动画制作的过程,了解动画的发展进程。图1展示了动画制作的一般工序:
2.技术背景知识介绍。计算机动画技术需应用《计算机图形学》中的一些理论知识,因此在讲授主要动画技术之前,先介绍这些背景知识在动画技术中的应用。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与计算机图形显示管线相关的基础知识以及处理图形数据时的潜在问题源。第二部分主要探讨定向表示方法,对于动画技术中的方向插值计算很重要。图2显示具体包含的知识点。
3.插值技术介绍。动画是在一段时间内改变数据值进而影响视觉效果的过程,因而插值技术在动画技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理解动画技术的应用有很大帮助。这部分讨论与各类插值技术以及逼近曲线相关的基础知识,并阐述曲线上的顶点移动控制方案。随后,对方向插值技术加以介绍。另外,还将简单介绍路径的工作方式。同时,安排4次实验课对插值方案进行编程实现,并对比插值计算结果。
4.插值动画方案介绍。讨论数值插值方案在计算机动画制作过程中的应用方案。首先讨论基于关键帧的动画系统,该过程可视为与传统手绘动画对应的三维计算机动画版本。然后,对动画语言加以分析。动画语言可用于控制高层算法,且从历史角度来看,该语言多与数值插值应用方案相关。实际上,大多数语言均针对特定的动画场景构建,并在各关键帧及其插值过程中设置相应的转换操作。最后,将分别探讨对象的变形技术、三维对象形状间的插值技术以及二维变形技术。同时,安排5次实验课对插值动画方案的技术细节通过程序实现的方式深入理解、掌握。具体知识点如图3:
在改进后的教学模型中,学生对计算机动画技术的学习兴趣较旧的教学方式下,有了明显提升,主要反映在课堂教学的互动活动、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实验课的实践任务的进展情况等方面。学生开始主动思考、探索问题,而不再是单纯被动接受教学内容。在期末测试中主观题目的答题率和正确率均有提高,由于理解性地记忆相关知识点的概念,客观题目的答题时间也相对缩短。由此不难看出,在研究型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更容易获得应用技术的方法,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要领。此外,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也能逐渐明白数字媒体专业的学习方向及要求,端正态度,有助于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数字媒体专业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下一个新兴的专业方向,与之相关的计算机技术不断地发展,因此,我们需要适时地调整已有的教学模式,使专业教育与时俱进,才能不断为科技发展及社会进步提供高水平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职业教育 行动导向 教学模式
一、推行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
在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中实行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是结合专业与课程实际,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突出行动导向。这不仅是当前计算机软件专业教学改革的迫切要求,也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的体现,同时是符合教育部在高职“十六号”文件中所提到的精神内容:“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在这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都是行动导向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同时也重申了高职教育的改革目标,强调了职业活动导向、项目载体,强化了突出能力、学生主体等高职课程评价的基本标准。
二、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在软件技术专业课程的实践
在课程教学中,要突出行动导向的教学,要求教师必须熟练掌握教学内容,把握重点、难点,上下联系,融会贯通。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下,学生的积极性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提出的问题涉及多个领域,而且,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都面向实际。在没有实践经历的情况下,很多问题教师也是无法准确回答的。
关键词:课程改革 人才培养 工程实践 材料成形技术基础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on the curriculum reforms of fundamentals of material forming technology
Li Zhiyang, Zhang Fubao, Ni Hongjun, Huang Mingyu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226019, China
Abstract: Fundamentals of material forming technology curriculum reform methods and results were discussed. Pointed out that the teaching reform must be student-centered, quality and capacity development throughout every aspect of the teaching, while at the same time compatible with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dhere to the actual engineering-oriented, targeted to carry out personnel training.
Key words: curriculum reform; personnel training; engineering practice; fundamentals of material forming technology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新知识、新技术的增长速度越来越快,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不断地兴起和发展,为了培养具有适应性和创造性的高素质人才,课程教学改革已成必然趋势,也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和难点之一[1]。大力推进课程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2]。
国外大学在改革发展历程中,有许多经验值得借鉴[3,4]。美国把本科教育作为基础,本科教育质量是形成“名校”品牌的重要因素;英国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课程和工作之间建立明确的联系,注重操作性能力的培养。一项对用人单位录用与评价高校毕业生的调查表明,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主流仍是本科生,在录用毕业生时主要看重的是其素质和能力,拓宽本科生知识面应成为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5]。因此,加强本科生的素质和能力培养是当前高等工程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和研究方向。
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突出“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是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本质特征,也是本科院校立足发展、特色突破的现实支撑点,而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应以内容、方法、技术为重点[6,7]。笔者以材料成形技术基础课程为例,介绍了我校在课程教学改革中取得的经验和成果,以期为课程改革研究提供实践基础。
1 材料成形技术基础课程背景
材料成形技术基础是针对机械类、材料类各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以材料成形工艺过程为主线,引导学生探求材料成形工艺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该课程的主要内容有铸造、锻造、板料成形、焊接、塑料成形、快速制造技术等。材料成形技术基础作为一门学科主干专业基础课,在机械类和材料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材料成形技术基础课程内容涉及金属的液态成形、塑性成形、连接成形和非金属材料成形领域的众多工艺,教学内容多、涉及面广,而课程教学学时比较少,加之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相对较弱,教学的难度相当大。
2 材料成形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2.1 更新教学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人才培养应以行业需求为准绳[8],课程又是体现培养方案和教育教学理念的主要载体。工科专业人才培养应坚持以学生为本,从行业需求出发,着重加强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教学也应逐步改变教学方式,坚持因材施教,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将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行业需求的不断发展,逐步采用课堂教学+企业实践的立体教学模式,提高实践环节比重,使学生有机会将课堂理论应用于生产实践,多角度、全方位看待工程实际问题,锻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传统培养方案的设计中,往往以教师的“教”为主,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俗称“师傅领进门,修行看个人”,由于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往往局限于书本知识,当遇到实际工程问题时,不知从何下手,对行业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也是一知半解。本教研组经过长期实践摸索和讨论,决定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如把所有学生分组,每组针对某一生产实际问题,查阅资料,对行业发展进行调研,撰写调研报告,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安排专门时间作主题演讲,教师针对演讲内容做适当的评论和补充。这种形式使学生能够及时跟进行业发展潮流,缩小学习和实践之间的差距,同时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加强了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使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而有趣。
2.2 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针对学生普遍缺乏工程实践经验的现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现代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手段,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结合教师平时教学活动中收集、整理的工业现场照片、生产过程视频等资料,形象、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培养学生基本的工程意识,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与工业生产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兴趣。本教研组在讲授材料成形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最新进展时,将平时收集到的现场照片、国内外生产视频等制作成CAI课件,结合工程实例讲解理论要点,学生不仅直观地了解了生产工艺,而且通过课堂讨论,从中发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以及与国内外最新技术之间的差距,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拓宽了视野。学生非常愿意接受这种教学方式,教学效果良好。
同时,利用现代网络资源和学生热衷网络学习的特点,不断开发网络课程,建立网上教学平台,包括教学课件、试题库、教学视频、自测习题库等,拓展学生学习方式的维度和空间,通过网络互动、网上答疑等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虚拟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今后终身学习中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渠道的拓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3 结合工程实例的案例式教学方法
开展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根据本课程岗位需求确定学生该“用什么”,该“学什么”,教师该“教什么”,使教、学、用相统一,以工作过程和任务驱动教学,实现工作过程向教学过程转化。利用课程组教师大多具有良好的工程背景和科研课题研究经历的有利条件,以教师在为企业服务过程中设计的零件和制订的工艺为例,按照企业实际工作流程,从零件设计图分析入手,根据零件的功能要求和技术要求,结合课程教学内容,确定毛坯类型和加工方法,制订零件成形工艺路线,确定成形工艺参数,完成零件成形工艺图等。这种以工程实际零件产品生产过程为主线,以典型零件和工艺为载体,以项目驱动教学,拉近了教学与实际生产过程的距离,深化了课程教学效果。
2.4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
本课程在教学改革中,以课程建设和专业调整为导向,以培养、引进课程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重点,注重教学团队的师资建设,形成优良的教风、学术氛围和团结协作精神,推进本课程教学团队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青年教师是教学的主体,也是未来教学的生力军,抓好青年教师特别是新进教师的上岗培训和指导工作,选聘德才兼备,富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实行导师负责制,使青年教师的敬业精神、业务素质、学术水平得到迅速提高。本教研组经常组织教师进行授课研讨,邀请资深教授和教学督导听课,找出青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设性的改进意见,促进青年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高。通过聘任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和选送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等方式,促进企业与学校之间的交流互动,使教师参与企业生产实践活动,逐步提升在校教师回归工程实践与应用,服务工程需要的能力。教师培养机制的建立提升了本课程教学团队的整体教学、科研、服务水平,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2.5 加强教学实践基地建设
材料成形技术基础课程实践性很强,课程内容整合改革需与区域经济特征对接。本课程在教授学生基本理论和知识的同时,积极与地方企业沟通,开展广泛合作,互为依托,加强教学实践基地建设。优秀教学基地的建设,不但有效解决了学生实习难的问题,还为教师参与企业科技攻关、新产品开发、课题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机会,有利于打造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2.6 改革考核评价方式,注重过程评价
为了搞好课程建设,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对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基本思路是坚持以发展能力为主,加强学生创新精神、综合素质的锻炼,注重学习过程评价。本课程在考核方式上,采取开卷考试形式,着重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同时将开卷考试、课程报告、课堂提问、实验报告等成绩记入平时成绩,并不断提高在期末考核综合评定过程中的比重。考核评价方式的改变,不但减轻了学生在期末考试期间的负担,而且调动了学生平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学生从死记硬背书本、僵化读书的境地引导出来,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
3 结束语
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乃至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是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课堂教学应从学生和学校实际出发,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材料成形技术基础课程作为专业技术基础课,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厌学,教师难教,课程内容枯燥乏味的现状,必须更新教学理念,并结合现代教育技术,不断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同时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和环境资源建设,注重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才能培养出“知识面较宽,基础较扎实,应用性较强”,符合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樱.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改革问题研究综述[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2):120-124.
[2] 余文森,康长运.论课程改革的意义[J].中国教育学刊,2003(11):16-21.
[3] 杨春梅.当代英国大学课程改革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4(4):16-21.
[4] 赵长林,董泉增.哈佛大学的课程改革及其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1):112-120.
[5] 马陆亭.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录用与评价[J].高等教育研究,2002(1):43-47.
[6] 刘国繁,曾永卫.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实践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0(13-14):26-27.
论文关键词:研究性学习;网络课程;设计
随着以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网络丰富的资源与多媒体网络技术为文施研究性学习提供了重要保障,冈此螭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正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关注。当前形势下,网络教育成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实践内容和研究方向之一,硬件、软件和网络教育资源构成了网络教育的三大基础,网络课程则是刚络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们对《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进行比较广泛的探索,但是仍然问题重重,难以激发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信心和兴趣,,艮多情况下还要通过传统的面授方式来完成大多数的教学活动,网络课程自然被沦为资源库和参考资料的地位,失去了课程本身的意义。而以研究性学习活动为主线,通过网络来开展课程学习,恰恰能就能够综合网络和研究型学习的优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基于研究性学习的网络课程
基于研究性学习的网络课程是以网络为支撑,学习者以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学习,它的重要特征是坚持学生在网络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基于研究性学习的网络课程让学生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法,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基于研究性学习的网络课程除了具有研究性学习的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等特外,还具有信息资源丰富性、教与学交互性、学习时空开放性、教与学愉悦十午等几个鲜明特征。
2基于研究性学习的《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设计
2.1功能模块设计
本网络课程总体包括个模块:登录模块、教师模块和学生模块。
2.1.1录模块
通过登录模块可以达到不同角色进入不同界面从而实现不同功能的目的经过注册,网络课程系统可以获得教师和学生的相关资料,并存人数据库;通过登录,进入教师主界面和学生主界面。登录模块结构如图1所示。
2.1.2教师模块
通过该模块,教师可以对网络课程进行管理,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监控。教帅模块结构如图2所示。
课程信息子模块能够完成教师对课程信息、课程安排的及时更新,以电子公告牌的方式公布给学生。
课题公告子模块能够完成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相关信息(研究性学习的选题、评价等的信息)以电子公告牌的方式公布给学生。
上载讲义、学习资源子模块完成该网络课程的电子课木、演示文档、视频授课以及《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柑关资料和有关研究性学习的资料的上传。通过该部分,教师基本完成了对该课程教学内容的上传。
作业管理子模块完成布置作业、修改和删除作业,参考答案,查看历次布置的作业内容,查看学生作业完成情况以及批改作业并给出作业成绩等。
教师答疑子模块足教师回答学生问题的园地,主要完成回答学生问题、生成FAQ、收集专项问题的功能。
学生信息子模块完成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管理。教师通过该模块可以了解学生在线学习的情况,包括注册时间、最后访问时间、访f次数、在线时间、学习日志;查看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的各种信息等。通过本情况的了解,教师用电子邮件的方式给学生一些学习方面的建议和意见。
师生讨论子模块完成教帅与学生的在线异步交流,教师可以创设各种讨论主题与学生一起讨论。试题管理子模块主要完成该课程试题库的建立和试题的添加、删除、修改等功能。试题是按知识点、分章节录入数据库的。
课程建议子模块以留青板的方式提供一个在线异步交流。教师可以发言、回复、查看和删除发言。
2.1.3学生模块
学生模块能够实现学习内容的展示和学习活动的绡织等功能,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平台,学生模块如图3所示。
课程指南子模块包括四个部分:课程简介:介绍《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的各个模块;教师简介:介绍任课教师的姓名、研究方向、E—mail等;课程绪论:介绍该课程的性质、使用对象等;课程目录:列出该课程的内容提纲。通过该子模块,可以使学生仵一丌始学习时,就能够对该课程有所了解,避免了盲目性。
课程信息子模块能使学生及时了解该课程的最新动态。
学习敦程予模块以电子课本、电子讲稿、视频教授等方式呈现了该网络课程的全部内容,包括各章节的学习目标、要求、安排、内容等,并以多种媒体方式呈现(都是基于Web的浏览或是下载到本地浏览的);并提供了与《现代教育技术》相关的网址、文献和有关研究性学习的一些资料。
学习活动子模块能够完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平台:学习交流提供注册学生上传、下载、评论作品的功能;学习讨论以留言板的方式提供了一个在线异步交流的空间,学生可以在上面发言、回复发言和查看发言学习心得提供注册学生以日记的方式记录学习过程的心得体会和遇到的问题。研习天地为基于研究性学习的网络课程提供支持,完成分组功能、课题公告、上传、下载功能等;同时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空间,学生可以在这里提交有关研究性学习的选题报告、活动日志、结题报告等,查看教师的各种信息。教师答疑提供了基于关键字和基于章节的查询,同时提供了问题集锦和学生提问的功能。还包括课后作业和在线测试等部分。
课程建议子模块主要用来收集学生关于陔网络课程的意见和建议。
网络导航子模块系统展示了该网络课程的结构,避免学生在使用时迷航。
2.2界面设计
网页风格指网络课程整体形象给浏览者的综合感受。这个“整体形象”包括色彩、字体、布局、浏览方式、交互性、问题、语气、内容价、存在意义等等诸多因素。
风格是独特的,或者色彩,或者技术,或者是交互方式,能让浏览者明确分辨出这是你的网站及网络课程所独有得。
《现代教育技术》网页风格设计包括以下几点:
a.整体风格追求界面简洁、美观、有亲和力,能引起学习者的兴趣。
b.屏幕布局合理,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关键词】信息技术;中学;数学课堂;新型教学模式;实践
在高度信息化时代背景的影响下,传统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如何对教育系统进行改革是世界各国教育界所共同面临的问题,将信息技术与教学进行整合是各国教育界的重要关注领域.在我国新课改标准的实施下,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力度有着很大的提高,然而由于诸多原因,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受到了阻碍,下文将对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课堂整合的意义与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
一、信息技术对中学数学教学的意义
(一)改变教学模式,提高课堂质效
传统教学模式的主要教学工具就是粉笔与黑板,课堂气氛枯燥乏味,学生很难在这样的教学方法中体会到数学的乐趣,而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呆板、单一的表现形式,可以将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化数学知识变得形象直观化,便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一次函数图像性质时,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并熟练掌握一次函数图像性质,教师可以利用PPT的动态展示功能,通过以下两个教学活动让学生认识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图像性质的异同点.活动一:(1)在同一坐标系中作出正比例函数y=x,y=2x,y=0.5x和y=-3x的图像.(2)观察这四个函数图像中哪条直线更陡?(3)总结正比例函数y=kx的图像特点.活动二:在同一坐标系中作出一次函数y=2x+1,y=-3x+1,y=4x-3,y=-x-5的图像.(2)观察这四个函数图像中哪条直线更陡?(3)当k>0,b0,b>0;k
(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是一门严密逻辑,高度抽象化的学科,而在信息技术支持下,这些严谨逻辑,抽象化的数学知识就会通过多媒体以具体形象的姿态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对数学的学习能力,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够将数学知识在形象与抽象之间随意转变,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与提升.在上一个案例中,由于运用多媒体的动态展示功能,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一次函数图像性质,因而学生能够熟练地将直观形象化的函数性质还原为抽象化,益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运用,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我国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课程整合的现状
(一)教学意识陷入误区,“白板”变“黑板”
很多教师误以为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就是将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表现出来,因而出现教师将课本内容原封不动地搬到荧屏上、将板书以幻灯片的形式表现出来等现象.由此可见,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存在着很大的误区,这不仅没有将信息技术的优点充分地展现出来,也大量地增加了教师的备课时间(制作课件),其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甚至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二)教师信息技术匮乏,技术教学能力较差
由于很多教师对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的严重匮乏,导致教师们很难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效整合,教学效果很不理想.例如:有些教师由于对教学软件(PPT,几何画板等)的使用技巧掌握程度不高,教师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很难将教学内容有效地表达出来,甚至有些教师只会播放课件却不会制作课件;还有些教师对信息技术过分地依赖,过于追求课堂的“数量”而忽略了质量,使课堂变得大容量、高密度,并且缺少对教学内容的思考与教学设计,忽略了对学生思考能力的锻炼.
(三)受经济能力限制,信息技术设备不健全
由于我国仍存在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状,导致各个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学设备存在差异.在我国,很多农村学校的教室都没有多媒体,即使一些拥有多媒体教室的学校,这些教室也不是为教学服务的,而是为各种公开课或者教研活动而服务的,甚至部分城区的学校也存在这样的现象.
三、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课堂整合的实践策略
(一)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提高信息素养
在现代教育系统的背景下,教师拥有着正确的教学理念与良好的教学素养是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课堂有效整合的重要前提,这就需要教师转换教学观念,使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使教师对这种新型教学模式有着正确的认识,让教师充分地认识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优势,可以为教师发挥自己的能力提供了更好的平台.
(二)培养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高教学技能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的教学能力对教学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而教师是否能够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有效地整合,就取决于教师掌握信息技术的程度与在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在我国,对教师的再次教育主要是以继续教育的形式展开的,因此,应继续对我国继续教育进行完善,为教师的再次学习提供更好的平台与环境,除此之外,学校也可以经常对在校教师进行集体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提高教学技能,使教师能够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
(三)恰当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水平
信息技术在中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主要是以多媒体的形式实现的,多媒体的声音与图像功能可以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可以为数学提供一个良好的运算环境,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锻炼……,然而这种先进的信息化教学虽然有着传统教学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是如果不恰当地运用,就会适得其反.例如:教师在“投影与视图”这一节内容中,教师为了更好地锻炼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却过分地运用多媒体,只是一味地对学生进行物体展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却忽视了对学生绘图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在考试时绘图能力“丧失”,不知如何正确地绘画物体的三视图,从而使考试结果不理想.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在数学课堂中引入信息技术虽然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而信息技术并不是万能的.因此,教师应该正确认识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利弊,将这种新型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缺点进行互补,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加大对硬件设备的投资力度,完善教学条件
信息技术的硬件设备不到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的整合就缺乏根基,教学模式的改革就陷入泥泞中,难以前进.因此,各地政府应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对信息技术硬件设施的投资力度,尤其是对偏远地区以及农村的学校给予政策优惠,确保学校拥有足够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提高偏远地区以及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使我国的总体教学水平实现可协调发展.
结语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的整合是教学模式的重大改革,在高度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这种新型教学模式满足社会的需求,符合时代的步伐,在教学模式改革与完善的道路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现今,虽然我国的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课堂的整合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是,只要看清这些问题的根本性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学生的数学能力就会得到提高,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就会有着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彭翕成.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之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15).
[2]杨燕.论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课程的整合[J].甘肃科技,2013(16).
[3]刘月华.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的整合与实践[J].才智,2012(19).
[4]姚淑彬.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课程整合中新型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04).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高中通用技术 教学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002-01
一、引言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对学生和老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越来越关注学生能力培养和实际操作能力的现阶段,想要提高高中通用技术教学的有效性就有必要结合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开展教学。通用技术课程是开展在高中的一门技术课程,与信息技术并列。其更为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在学习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为教学目标,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进而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笔者认为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结合以下几点探究性学习的策略开展教学,进而提高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二、结合小组合作方式开展探究性学习
在现阶段的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的阶段多采用班级为单位授课。这种授课的模式虽然比较普遍,但是并不利于学生对通用技术课程知识的深入掌握和理解。因此,笔者认为,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老师有必要结合学生的基本情况,将班级中的人员分成不同的组别。在每组8人左右的小组中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冷眼旁观的问题。此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还可以激发学生在小组内自由的畅谈想法,调动小组成员学习的积极性。只要老师能够恰当的引导小组内的不同学生,巧妙地给学生布置好学习的任务,就能够保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身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三、结合学习平台创设方式开展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的模式不仅仅要求学生能够理解老师讲授的知识,还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具备积极的情感态度,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探究的学习模式深入的了解教学中的基本内容。因此,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为学生留下学生自主研究的平台,以保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具备良好的学习状态,并积极的参与到学习当中。
在进行通用技术课程的时候,老师可以结合开放新发的资源和内容,给予学生自由选择的平台,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当中。如在讲解结构与设计的时候,老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基本情况,引导学生建设自己心中最为美丽、最为神往的桥梁。学生们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建成了各式各样的桥梁,用的材料也是多种多样的。在这种教学方式之下解决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解决了对学生的发展造成影响的问题,而且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能够发挥自身的特长,运用所学的各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用活知识。在这种教学模式之下,学生的学习创造性得到激发,学习积极性得到提升,学习效率也得以提高。
四、结合教学情境开展探究性学习
情境教学法是老师长期的教学实践之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要求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结合教材中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点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因此,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巧妙地运用情境教学,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老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基本情况创设生活情境或者具有挑战性的情境。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当学生们在老师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展开激烈讨论的时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而然的被这种激烈的讨论氛围所影响,并得到显著的发展。结合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开展教学,不仅仅有助于学生的发展,而且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利用学生渴望获得更多知识的心理,提高教学的效率。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显著的提升。学生的学习状态也由之前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这时只要老师能够稍加鼓励,提高通用技术教学的有效性势在必得。
五、及时反思和分析
为更好的开展高中通用技术的教学,利用探究性学习提高高中通用技术教学的有效性,离不开老师的深入反思和学生的积极思考。因此,在教学之余,老师要勇于分析在教学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结合学生的基本表现找到恰当的教学方法。在反思中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提高自身驾驭课堂的能力,制定周全的教学计划,提高自身的素质,以期能够提高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探究性学习方法运用于高中通用技术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主空间,也有助于学生提高自身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结合探究性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以提高高中通用技术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