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标准农田信息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过去一年来,我们实现了――
规划落地。制订2016年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实施意见,督导14个县制定本地《规划》和5年任务清单,打造重点区域、重点项目,重点培育发展5至8个标志性典型。
督导落实。组织14个重点县与省政府签订2016年率先工作责任状,制定下发《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督查指导工作方案》《吉林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14个县(市、区)考核办法》等政策文件,督促各地抓好落实。
建设高标准农田。将33亿元涉农资金集中投向高标准农田建设,全省项目开工建设面积64.57万亩,已下达项目资金约20.58亿元。
一言以蔽之,总体上项目建设进展良好,主体工程大部分完工。
“从全国看,吉林处于实F农业现代化的第一方队,要走出一条集约、高效、安全、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争当农业现代化排头兵。”一年前,在我省考察时提出了殷切期望。
2016年春,省委书记巴音朝鲁对做好“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提出的“建设三大体系”指示要求,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现代化,扎实做好农业农村工作。
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使命是光荣的,同时,压力也是巨大的。特别是白山松水间这片“疲惫”的黑土地,更是难堪重任――
农田灌排基础设施薄弱。全省8个大型灌区有40%的工程不配套或老化破损。125个万亩以上中型灌区有近80%的建设任务无法完成。6处大型泵站无法全部完成更新改造建设任务。全省54片重点涝区,通过验收达到10年一遇治涝标准的只有1片。中西部旱区仅有23.1万眼机电井和部分喷滴灌设备。我省仅有1161万亩旱田耕地具备作物生育期全程灌溉能力,占旱田耕地面积的15.9%,旱区农业仍然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
黑土地退化现象比较严重。一是黑土层变薄。据监测资料表明,我省黑土区每年流失表层土壤平均为0.3~0.7厘米。二是土壤养分失衡,有机质数量和质量下降。三是土壤生物学特征退化。土壤微生物的总量减少,原有土壤的微生态系统平衡被打破,土壤持续供肥能力下降,作物病害发生频率提高。四是黑土生产功能退化。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环境变坏,土壤对养分的转化和调控能力下降;土壤结构和土体构型的恶化,对水分的贮藏和调节能力降低,加重了干旱的危害。五是西部风沙、盐碱、渍涝等中低产田仍有3500万亩,数量大,单产低,严重制约粮食产量的进一步提高。
农田配套设施不完备。田间道路不配套,机耕道“窄、差、无”、农机“下地难”问题突出。部分现有机耕道建设设计不规范、标准不高、养护跟不上、损毁严重,难以满足大型化、专业化现代农机作业的需要。全省1/3以上农田机耕道需修缮或重建。农田输配电设施建设滞后,农田灌溉排涝成本高、效率低。农田防护林网体系仍不完善,存在树种单一、林网残缺、结构简单等问题,整体防护效能不高。
资金渠道分散且建设标准不统一。长期以来,我省农田建设由各部门分别编制规划,分头组织实施,缺乏统一的指导性规划和规范的建设标准,造成项目安排衔接困难,建设标准参差不齐,难以统一考核评价。同时,由于建设资金渠道分散,形不成合力,造成许多项目建设标准偏低,多数农田建设项目难以同步实施土壤改良、地力培肥、耕作节水技术等措施,工程建设效益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工程管护长效机制未建立。农田建设中“重建设、轻管护”的现象较为普遍,田间工程设施产权不清晰,耕地质量监测和管理手段薄弱,建后管护责任和措施不到位,管护资金不落实等问题突出。有的项目竣工移交后设备和设施损毁,得不到及时、有效修复;有的项目建成后没有划入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对已建成农田的用途和效益统计监测工作不到位。
面对诸多问题,怎么办?
出路:在“五个原则”引领下,以“五个集中”的模式,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
走进敦化市沙河沿镇和青沟子乡的高标准农田项目区,虽然工程尚未完工,但路、渠、桥、涵、井配套齐全,实现了“田成方,路相通”。此外,还新建了晒场、库房及物联网信息中心。用项目负责人的话说,就是着力完善水利设施配套,着力加强道路设施建设,着力打造高产稳产农田,着力巩固生态环境建设,同时高度重视林业生态工程配套。而这正是他们认真实施省里确定的“五个原则”取得的结果。
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确定之后,如何提高黑土地的承载能力,是实现既定目标的关键。副省长隋忠诚带领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精心调研、反复探讨,针对我省农田建设的现状,总结多年来农田建设的经验教训,最终确定了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的“五个原则”。
――突出率先,合理布局。综合考虑区域自然资源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粮食生产基础,以长春市及其他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重点,优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布局。在资金投入和项目安排上实行“五个集中”原则,即向长春市及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集中、向水田(旱改水)集中、向土地流转连片地块集中、部门资金向同一区域集中、“十三五”规划资金向前两年集中。
――整体推进,集中连片。实现土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宜、农艺农机技术先进适用,使农田基础设施条件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相适应。坚持按灌区、流域和区域整体规划,采取分年实施,集中投入、连片治理、整体推进的建设方式,确保“建一片,成一片”。
――节约资源,保护生态。切实加强资源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减少水土流失,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发挥农田在生产、生态、景观方面的综合功能,实现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相协调。
――政府主导,广泛参与。调动和发挥地方县市政府项目建设积极性,积极引导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参与;鼓励和引导项目区广大农民群众积极筹资投劳;积极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
――部门联动,合力推进。明确部门职责,建立部门协调机制,促进信息共享。以县市为单元,编制实施方案,明确任务分工,落实技术标准,规范验收程序,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各类项目建设按标准化要求建成后要及时确权登记,健全管护机制,强化信息管理,确保工程规范、良性运行,长久发挥效益。
虽然秋实的美景已随风远去,但永吉万昌现代农业先导区那1万亩规模化高标准水田仍然展现在我们面前。据介绍,这里的水稻生产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信息化。坐在信息中心,就可以全程、全方位地掌控水稻的生L情况、土壤的温度、湿度等。如果不是统筹整合了方方面面的农业资金,建设这样先进的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简直不敢想象。
过去多头投入造成资金分散、配套困难、管理缺失,结果事倍功半。在以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上,必须出新招,那就是引导各类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统筹使用和规模投入,做到“多条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整合落实中,主要体现在“五个集中”上――
向长春市各县(市)及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集中。2016年,省发改委千亿斤粮食工程计划投资10亿元,投入14个县高标准农田建设6.22亿元,占总投资的62%;省国土厅土地整治项目计划投资20亿元,投入14个县高标准农田建设9.30亿元,占总投资的46.5%;省农发办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计划投资12亿元,投入14个县高标准农田建设9.22亿元,占总投资的76.7%;省水利厅投入农业水利建设资金10.15亿元,投入14个县资金4.87亿元(不含灌区改造),占总投资的48%。
向水田(旱改水)集中。经过项目整合协调,2016年14个县市集中建设水田96.55万亩,集中打造6大片区,占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的55%。一是榆树市东北部、南部以及黑林镇、保寿镇、新立镇、环城乡的3个高标准水田示范区共30万亩。二是永吉县万昌先导区高标准水田示范区12万亩。三是前郭县高标准水田示范区,主要集中在红旗农场、红光农场高标准水田片区8万亩。四是德惠市岔路口镇、朝阳乡高标准水田片区10万亩。五是梅河口市高标准水田示范区,主要集中在红梅镇、中和镇高标准水田区7.48万亩。六是九台市高标准水田示范区,集中在其塔木镇和上河湾镇水田大方,建设面积6.6万亩。
向集中连片耕地集中。这次高标准农田项目集中整合落实到集中连片地块,最小的片区不低于1万亩(667公顷),大的片区在10万亩以上,低于万亩的项目不作安排。
部门资金向同一片区集中。各个县(市、区)按照统一片区、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验收、集中实施的要求,将各部门资金项目落实到同一片区、同一地块,各部门共同实施、共同推进。
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以推进农业基本现代化总揽三农工作全局,以农民增收为目的,重点实施“三级同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水利现代化建设试点区”等工程,深化农村改革,全力推进我区农业现代化工作进程。
二、主要目标
2014年全区农业基本现代化综合得分力争达到82分以上,在全省涉农县市区中的排名再前进15位,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六大类21项指标中的:“乡镇或区域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率”、“农户参加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比重”、“高标准农田比重”、“认定的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占耕地、水面比重”、“持专业证书农业劳动力占农业劳动力的比重”、“农业信息化服务覆盖率”、“农产品现代流通业态销售率”、“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等8项指标提前实现目标值。
三、工作措施
1、以统筹协调、分类指导、重点突破为方法,有效推进现代化指标达标工作。对照现代化指标体系,在全面掌握我区各项指标建设实际进展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提升优势指标,确保高标准农田比重等8项指标提前完成,在扎实推进其他指标的同时,重点围绕4项有难度的指标分别采取针对性措施,在今年取得进展的基础上予以重点突破。一是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目标值为14.2亿元,通过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扩大机插秧面积、引导扶持发展农业现代服务业、开展农业加工企业的招商引资、落实各镇目标任务等措施,全年完成13.16亿元。二是高效设施农业(渔业)面积比重。目标值为21.2%,通过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创建、推进特色产业集聚发展、落实布局等措施,全年达到19.33%。三是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目标值为2.2:1,通过在西夏墅镇工业园区规划筹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引进深加工农业企业、培育扶持本区农业龙头企业等措施,全年实现1.6:1的目标。四是林木覆盖率。目标值为23%(市下达的目标值为18.5%),通过将年度造林任务按不同形式细化分解,并积极对上衔接争取开展第二次林业普查,使全区林木覆盖率达到16%以上。
2、以三级同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抓手,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工作。农业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中大多数指标都与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有着紧密联系,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对于从整体上推进指标建设达标至关重要。一是注重规划引导。按照“一园一业”的要求,立足打造特色产业集群优势,对于已创建成功的省、市、区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进一步修编完善园区产业规划,根据主导产业特点和入园企业计划,细化园区的功能分区,明确分年建设任务;对于要创建的市、区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根据各镇、村实际,明确建设重点,科学编制园区发展规划。二是夯实发展基础。将高标准农田、中低产田改造和小农水重点县建设等项目和资金向各类园区倾斜,进一步完善园区内沟、渠、路、林等基础设施建设,使园区农田基础设施都要达到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提升园区发展层次。三是加强招商引资。严格制定入园企业标准,提高入驻门槛,选择有实力、有潜力、效益好、带动强的农业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进驻,重点发展种子种源、农业科技孵化和规模化生产等优质农业项目,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链。四是健全管理体制。明确省级农业产业园区管理机构职责,及时配套建设相关硬件设施,在基础设施管护、入园企业的政策与科技服务、农产品质量监管以及社企矛盾协调等方面做好管理和服务工作,推动现代农业园区健康有序发展,以此促进全区农业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土地整理问题、对策及措施
中图分类号:D91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我国土地整理的现实意义
1.1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多地少是基本国情,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土地整理是补充耕地、进行土地集约利用的重要途径。土地整理有利于促进农村地区土地集约利用,增加优质耕地面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与保障粮食安全需要相适应;
1.2 在我国,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和地理的多样性,使得土地整理的概念有所不同,国土资源部在借鉴海内外土地整理概念的基础上,将土地整理定义为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规划或城市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综合整治、调整改造,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相适应;
1.3 土地整理主要针对改变农业基础设施不配套的土地现状,进行水利设施配置、道路的建设,进行渠道合理布局和硬化,整理后的农田灌水排水能耗降低,农业生产规模扩大,有助于实现农业机械化生产,整理后土地经营范围扩大,宜种性广,从而可以增加耕地数量,提高土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可大大提高农民收入。
二、土地整理的作用:
2.1 加强市场对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市场为引导,明晰土地使用权,并完善土地市场,以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益;促进农村土地的合理规模经营以及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村土地资源比较优势的提升。
2.2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完善生产和生活条件,使得每寸土地得到有效的利用。
三、主要目标及任务:
“十二五”期间,通过土地整理,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4亿亩,补充耕地2400万亩;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稳妥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治;规划期间整治农村建设用地450万亩,加强散乱、废弃、闲置和低效利用农村建设用地整治,优化农村建设用地布局;积极开展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治,大力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重点加大旧城镇、旧村庄、旧厂矿改造力度;加快土地复垦,促进土地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生产建设活动新损毁土地全面复垦,历史遗留损毁土地复垦率达到35%以上,自然灾害损毁土地及时复垦。土地整理前,要按照确权在先的原则,做到四至界址清楚、地类面积准确、权属手续合法,没有产权纠纷。土地整理中,涉及土地权属调整的,要在尊重权利人意愿的前提下,及时编制、公告和报批土地权属调整方案,组织签订权属调整协议,并确保调整结果公开、公平、公正,切实维护当事人的土地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在资金分配和项目安排时,要重点向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示范县倾斜。
四、土地整理中的问题及隐患
1、投资资金存在较大缺口。土地整理需要投入较大数量的资金,由于各区的自然资源及经济条件的不同,各区农村土地利用的情况也存在较大差异,土地整理的资金来源匮乏,其主要来源于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资金和中央补助专项资金,它包括:(1)土地闲置费;(2)财政预算安排的开发耕地专项资金;(3)耕地开垦费;(4)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金;(5)按规定用于土地开发整理的其他资金;(6)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及中央补助的土地开发整理资金。许多地方财政没有固定的投资来源,没有可靠资金保障,使得政府用于土地整理的资金运作发生断粮现象,无力将土地整理工作顺利进行。
2、农民权益难以保障。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土地制度历经变迁,在土地整理过程中,由于土地带来增值收益,有些土地使用证所记载权属界线早已模糊不清,不能准确反映权属界址,相当一部分为农用地的土地所有权不明确,权属调整难以进行,实际使用者与登记的使用者不一致,导致土地权属紊乱,整理时纠纷不断,造成土地所有者之间的矛盾冲突。
3、新增耕地质量低劣。为了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需要大量的开发整理土地,而结果是很多地区整理出的耕地质量低劣,即新开垦的耕地质量远低于被占用的耕地质量,片面的追求数量,忽视了对质量的重视。普遍存在政府对土地整理的目标过分强调数量的增加,而忽略了质量的提高。
4、土地整理政策法规不够完善,规划的整体控制作用不够,功能难以显现。现如今,增加耕地数量、补偿因非农建设占用的耕地是整个土地整理的重要目标,这也使得土地整理的综合功能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有时还会引起较大的不良影响。
五、土地整理的对策及措施
5.1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健全土地整理,加强组织领导。地方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主动争取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在地方政府统一领导下,加强与相关部门机构沟通协调,规划过程中需坚持“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林成行”的模式,当在原有的路、沟、渠周围搭建类似的设施时,要将原有的设施综合考虑起来,一次来满足农民习惯的生产、生活方式,还能减少资金投入本。在规划土地过程中需要对土地进行有效的保护,最好结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展开,两者保持协调统一,这样才能保证土地的使用达到当地实情和土地利用的计划要求。
5.2落实资金保障。在保持现有资金渠道和用途不变的前提下,以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为主体,引导和聚合相关涉农资金,共同投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发挥综合效益。中央分成新增费按照“集中资金,重点投入”的原则,支持各地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并在分配时与各地上年度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计划执行情况挂钩。结合土地流转,鼓励民间资金投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不断拓宽资金渠道。5.3加强信息化管理。按照国土资源遥感监测“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建设的总体部署,充分利用农村土地整理监测监管系统,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情况进行集中统一、全面全程监管,在线实时报备工作,切实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数据准、现实性强。
5.4协调好各种内部关系 促进农村和谐发展在规划实施中,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协调好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农户以及其部门的协调工作。当项目规划方案实施出现不合理时,由施工单位报监理单位,认可后上报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在15日之内给予答复,以免造成严重地延误工期和耽误农民的种植时间。
近年来,一些地区进行的土地整理改进了农村生产、居住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了土地合理利用和农民增收,有效地推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土地整理功不可没,大力开展土地整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选择和重要支撑。 尽管我国对土地整理的研究理论不足,许多地方开始土地整理的时间不长,但取得的显著效益表明,在我国开展土地整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我国的土地整理仍处于探索阶段,国家对土地整理市场化发展还缺乏比较健全和完善的政策体系。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是实施土地整理的重要保障,通过法律法规来规定土地整理的内容、目标、程序、规划设计、资金来源以及处罚办法等,解决土地整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保障土地整理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全国土地整治规划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工作会议》2012年4月24日
(一)农业基础仍然薄弱,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较慢,农业经济增幅小
农田水利建设发展滞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标准低,抗灾能力不强。中低产田4万hm2,约占全县耕地面积的47.6%,改造任务十分艰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畜牧防疫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还不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较低,这都制约着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稳步提高,抑制着农业经济的大幅增长。
(二)农业结构调整优化任务较重,产业化水平不高,农产品附加值低
社旗的农业结构调整不快,如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和产地认定、产品认证数量相对较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技创新与财政投入等成为新阶段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农业龙头企业少、实力不强,产业化水平、标准化生产仍处于初级阶段。
(三)农业服务组织化、市场化程度低,科技支撑作用较弱
农民组织化程度还不适应农业组织化、市场化发展的要求。农业科技推广网络还不健全,农业科技示范点作用不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研发能力较弱,深加工能力不足,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不高。
二、建议
(一)多措并举,持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1、建立安全可靠的水利基础设施。围绕产粮大县建设,把规模化经营作为建立粮食稳定增产长效机制的关键举措,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促进高标准良田的土地流转。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打造项目区农建工程,经过2~3年,使示范区内实现“田、渠、路、林、电”五网配套。加快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搞好河道治理,发展节水灌溉,加强水生态环境治理保护。
2、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必须抓好四个关键点。一是严守耕地面积和质量,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二是加强骨干水利工程和农田水利建设。三是坚持农业科技创新,建立健全农技推广体系,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四是落实好各项惠农政策,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
(二)调整优化,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1、稳定烟叶种植规模。严格控制烟叶生产规模,加大烟叶生产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因价格提升盲目扩大种植面积,不因控制总量而降低烟农种烟积极性,正确处理好稳定烟农种烟积极性与控制规模的矛盾,努力营造稳定生产规模的良好氛围。
2、打造现代化的蔬菜生产基地。从促进蔬菜产业的长远发展入手,以巩固扩大蔬菜基地建设为基础,按照无公害要求高标准建设,提高科技含量,进一步增加单产、品种和效益,加强无公害蔬菜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加大无公害蔬菜的产地认证工作,积极打造更多的“放心菜”“优质菜”等品牌品种。
3、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一是围绕生猪、肉牛等优势产业,狠抓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加大产业化经营,构建现代畜牧业结构体系。二是健全生态循环、科技服务、疫病防治和质量安全等保障体系。
4、巩固提升花木产业。重点围绕S333、S240公路沿线5~10m范围内,全力打造成10km“花卉长廊”。在全县现有的0.19万hm2苗木花卉面积基础上,3年内新规划发展0.49万hm2,到2017年,使全县以紫薇为主的苗木花卉总面积达到0.67万hm2,建成苗木花卉生产大县。
(三)深化改革,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1、加快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流转原则,制定出台加快土地流转的有关政策,引导农村土地合理有序流转。通过土地流转,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和农业效益。
2、加快培育农业公司和龙头企业。一是培育特色龙头企业。围绕特色产业优势,兴办特色龙头加工企业,拉长产业链条。二是壮大集群龙头企业。通过内育和外引两个途径培育龙头企业,对内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实行项目倾斜,搞好资金扶持,对外通过招大引强,对食品产业延链补链。三是做强品牌龙头企业。瞄准国内外知名龙头企业开展招商引资,做强农畜产品加工行业的“龙头老大”,提升企业知名度和产业档次,塑造名优特品牌和“拳头”产品。
3、加快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打破小规模分散经营格局,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和农民经纪人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稳固的供销关系,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企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双赢”。
(四)加快完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1、完善农技推广体系。持续完善县、乡镇、基地“三级推广体系”,充分挖掘乡级农业服务中心的功能,发挥其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作用。彻底改变农技推广“网破、线断、人散”的现状,构筑和完善强大的农技推广体系。
2、完善信息服务体系。健全信息综合体系,为农户提供种植技术、农产品价格及灾情预防等农业信息资源。抓好乡镇、村两级益农信息服务站点建设,完善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高标准实施好信息服务进村入户工作。
3、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健全县、乡镇、村三级科技服务网络,组建骨干产业技术服务中心,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走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
一、坚持围绕发展现代农业,着力加强耕地保护和基本农田建设,不断提高保护水平
我局着力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工作,进一步完善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和网络管护制度,加强基本农田日常管护,逐步实现“管理网络化、手段信息化、监督社会化”。全面完成了我市548.28万亩耕地和249.42万亩基本农田保护任务。一是抓宣传。自2012年以来,我局借助“4.22”地球日、“6.25”土地日,大力开展耕地保护宣传工作,共出动宣传车100多台次,设立宣传站点50个,发放宣传资料20000余份,现场解答土地管理法律、法规方面的咨询300多人次,在全社会形成保护耕地红线,依法合理用地、集约节约用地、保障可持续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二是抓培训。结合“六.五”普法活动,我局大力开展市、镇、村三级土地管理法规专题培训教育和巡回宣传活动,全市参加培训教育人数达10000余人次,达到了三级干部受培训,全体干部得教育,村村宣传到墙,户户材料到手的宣传局面。三是建标识。设置了基本农田保护牌,使每块基本农田都有据可查,确实做到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保护位置同实际相一致。为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工作,2012年我市在原有基本农田保护牌的基础上,又投资6万元,沿主要公路增设12块基本农田保护牌,使全市基本农田保护牌达到155块,对基本农田保护起到了良好的警示作用。四是建网络。局与国土所、国土所与村层层签订监察信息网络责任状,全市共落实监察网络动态信息员388名,联络员365名。并充分发挥市、乡(镇)、村三级执法监察网络作用,及时发现和制止国土违法行为,把各类违法行为消灭在了萌芽状态,使我市违法案件得到有效遏制。五是抓项目。2012年以来,先后完成了3个土地整治项目(兴隆岗镇高台子土地整理项目、二龙山镇新隆村土地整治示范项目、长安镇安基小区高标准基本农田补建项目),共投资7354.38万元,新增耕地面积139.5公顷,为发展现代农业做出了基础性贡献。今年正在实施和即将实施的项目有长安镇永胜村高标准基本农田和幸福灌区、红卫灌区等三个土地整治项目,预计总投资2.1亿元。这些项目的实施,为提高我市耕地质量、增加耕地面积,积极为我市发展现代农业和粮食产能工程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坚持围绕促进工业崛起,着力加强项目建设,不断提高保障水平
几年来,我局坚持围绕全市项目建设,采取了超前服务、跟踪服务、全程服务的措施,确保了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一是加强了工业园区立项的申报工作,园区规划工作得到省厅批准,成为全省县级工业园区规模最大的一个。二是严格执行省、市的《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办法》,积极争取用地指标,完成了省道小佳河至忠仁公路宏胜至富锦段建设项目、富锦市二龙山镇污水处理工程建设项目、富锦市供水处理工程建设项目和同哈公路大榆树至富锦段改扩建工程等4个国家、省、市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用地预审的申报、组卷报批工作,为项目落地创造了有利条件。二是加强了建设用地管理审批规范化建设,完善了用地审批流程,规范了用地审批手续。全市共审批各类建设用地907宗,面积255.27公顷。为全市各项社会事业和民生工程建设提供了用地保障。
三、坚持围绕节约集约用地,着力抓好利用方式转变,不断提高土地收益
通过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和土地供应制度改革,建立了以政府收购储备为中心,政府垄断一级市场为目标,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实行经营性用地招、拍、挂出让的新格局。通过招拍挂方式共出让国有土地49宗,出让面积166.3公顷,土地收益实现2.5亿元。同时,加强矿产资源管理,不断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促进了矿业经济发展,矿业总产值实现242.44万元。
总的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努力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四优四化”为突破口,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为中心,以调整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效益和深化农村配套改革、增强发展活力为重点,着力培育新主体、打造新业态、增添新动能、拓宽新渠道,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巩固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好形势,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省。
主要目标:小麦面积稳定在8000万亩,其中优质小麦800万亩,增加200万亩;发展优质花生2000万亩,增加300万亩;发展优质饲草200万亩;稳定质果蔬面积,重点是改善品种结构,提高果蔬质量,实现均衡供应;持续抓好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7%,力争秸秆焚烧零火点;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0.6%。强化农业产业精准扶贫措施,确保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今年着重强调农业具体工作七个方面
推进“四优四化”
“四优四化”已成为推动河南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成为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突破口,成为全面提高农业质量效益的破冰船,已上升为河南省委、省政府抓好“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举措。为此,河南省政府专门制订了《河南省推进种养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专项行动方案(2016-2018年)》,重点在于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草畜、优质果蔬,关键在于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
深化农村改革
主要是扎实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落实好“三权分置”意见;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推进农垦改革发展;扩大农业对外合作等。
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落实口粮面积,今年河南省秋播小麦面积要稳定在8000万亩,水稻面积要稳定在900万亩左右。落实藏粮于地。抓好高标准粮田保护条例的贯彻落实,加强田间工程建设与管护,不断提高农业防灾抗灾能力。集中在规划区内,加快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力争新建一批设施完善的高标准粮田。积极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落实藏粮于技。围绕粮食高产、高效、优质、绿色的发展方向,开展技术攻关,筛选推广一批新品种、新技术。要继续整建制推进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集成推广一批高效、高产、绿色生产技术,推进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提升粮食生产科技含量。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继续执行每火点50万元的扣减规定,努力实现全省“零火点”目标,今年秸秆综合利用率提高到87%以上,建设大型沼气工程50处以上,推动土壤、农产品协同监测,覆盖全省1/3耕地。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积极支持大型养殖企业和瓜果茶菜基地对接,促进有机肥规模化应用。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强化农资市场管理。推进水产绿色健康发展。积极发展休闲渔业及水产服务业。
推进农业信息化
强力推进信息进村入户整省推进示范工程;研究制定信息化标准体系;推进电子政务;推进“四优四化”信息融入;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商;积极开展数字农业建设试点;推进管理数据化。
抓好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
以“四优四化”为导向,加快形成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服务新格局;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针对性、时效性,会同有关部门,完成年度20万人培育任务,提升“两新”示范带动能力。
一、迅速行动,层层传达学习文件精神。
为了贯彻落实好中央、省、州会议、文件精神,我县积极采取微信、qq、电话、短信等现代化信息载体,及时传达学习了《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认真贯彻落实<做好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脱贫攻坚工作的通知>的通知》和《州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做好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脱贫攻坚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县委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也及时通过微信、电话、短信等方式进行会商、安排部署了相关工作,县级各责任部门和乡(镇)积极抓好脱贫攻坚各项工作落实。
二、及时研判,找准攻坚“拦路虎”
在严格落实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同时,有针对性的摸排收集分析疫情对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的影响。摸排出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劳动力务工就业难。受疫情影响,大部分小微企业(如:酒店、饭馆、杂货店、五金店等实体企业)暂时停业,导致大部分农村贫困劳动力在家待业。加之就业技能集中培训、春风行动现场招聘会等就业服务活动无法正常开展,导致贫困劳动者技能提升人数、转移就业人数下降,就业扶贫目标进度滞后。
二是农业产业生产难。严峻的疫情形式,制约了物质调运、农产品销售和春耕生产,导致高标准农田建设、产业园区,蔬菜大棚等项目无法实施。化肥、饲料等农资预计缺口90余吨。加之疫情防控的隔离、封控措施无法正常进行春耕生产。
三是贫困户稳步增收难。因疫情防控需要,全县181个行政村、4个社区实行封闭式管理,人员外出受限,使贫困户务工、产业生产等受到影响,严重制约了贫困户稳步增收。
四是特殊疾病就医难。严峻的疫情形势一定程度影响了特殊疾病患者正常治疗。如在脱贫攻坚大排查发现的5边缘户、8户监测户中,5人需要长期治疗或药物维持,2人需要定期化疗,但受疫情影响,无法正常接受治疗。
五是日常工作运转难。疫情防控限行措施对脱贫攻坚政策宣传、数据核实核准、项目清理和项目库建设等日常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三、精准施策,千方百计克难攻坚
一是精准施策补短板。针对疫情期间无法入户开展工作的实际,充分利用大排查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手机、微信、qq等现代信息化手段,采取一对一、一对多的沟通衔接机制,逐村逐户排查各类问题243个,采取纳入低保、落实公益性岗位、帮助发展增收产业等针对性补短措施。同时,保质保量完成了贫困人口数据信息的核实核准和项目库建设、政策宣传等工作。
二是多方协调抓巩固。针对疫情期间物资调运、农产品销售、产业项目推进难等问题,协调各方,凝聚合力,储备优良玉米杂交种45吨,各类蔬菜种子500包,农膜55吨,尿素、复合肥等各种肥料65吨,除草剂、杀虫剂等各种农药3吨;调运化肥30吨,磷肥4吨,地膜2吨,有效缓解了农资短缺问题。
(一)加强规划的龙头和管控力度,完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一是完成了全市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建设,其中乡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已报国土部备案,县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已完成并报省厅审查。二是完成了《市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编制并报市政府批准实施,完成并上报了《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三是进一步完善预审制度,全年共安排28个建设项目用地预审,重点支持生态旅游项目用地以及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农业发展用地需求。四是按照省厅《关于开展2013年度国土资源供需总量平衡研究工作的通知》的要求,按时编制完成了《市2013年度国土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报告》,对2013年度国土资源的需求供给形势进行了科学合理的预测,配合国土资源部对我市国土资源供需平衡工作进行调研,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五是严格执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分解下达保障性住房用地计划、合理安排提前预下达用地计划,发挥用地计划对用地结构调整的引导作用,重点保障首位产业、保障性住房、重点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用地。
(二)积极推进建设用地依法报批,严格执行征地程序,保障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截止目前,我市共依法上报新增建设用地18363亩(含江南集中区5101亩),其中农用地12451亩、建设用地3412亩、未利用地2500亩。已经省政府批准用地9617亩。批准保障性住房用地1172亩,全市1.7912万套保障性住房用地全部得到了落实。另外,S321西延(南沿江一级公路高岭至牛头山段)工程项目、东至县生活垃圾处理工程项目、集中示范区道路和物流中心项目、县318国道改建工程(南陵至段)、人口学院、市精神病医院等一批重点基础设施、民生工程项目用地也得到了保障,促进了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精心编制年度土地供应计划,并及时公布。根据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编制了2013年市本级土地年度供应计划,并根据前五年住房用地的实际供应情况,按不少于前五年的平均数编制了年度住房用地供应计划,并通过国土资源部土地动态监测与监管系统及时向社会公布。
(四)启动市区宗地统一代码编制工作。根据省厅《关于印发保发展保红线工程2013年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皖国土资[2013]93号)和《全国宗地统一代码编制工作实施方案》的精神和要求,全面启动了宗地统一代码编制工作,目前此项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并于11月上旬开展市、省级验收。同时,扎实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后续工作。下发了《关于加快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后续工作的督办通知》,督查督办,加快推进。目前我市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率达97.73%;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率达97.83%;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率达97.62%。县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通过了国土资源部检查验收。
(五)进一步提高地质资料信息管理和服务水平。完善全市地质资料汇交档案,全市195家采矿权全部建立了地质资料档案,实行统一监管。委托324地质队编制了《市城市地质调查》,着力做好为重大工程、民生项目提供数字资料产品服务,现已进入成果验收阶段。在全省率先开展1:5万地质灾害区划调查,石台县已完成外业工作,其它两县一区完成了项目招标和方案评审工作。
二、全面实施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促进经济发展转型
(一)精心安排,做好土地出让工作。进一步加强土地市场推介宣传力度,通过平面媒体、网络、编印宣传册等方式大力向外宣传推介。利用闽商商会换届和全国第三届绿运会之机,分别在合肥、举办了三场土地推介会,百余企业参与,效果显著。截止目前,全年出让土地749.66公顷,成交价款57.44亿元,其中市本级16宗,面积96.3公顷,实现出让价款13亿元,占年初目标任务的162%。
(二)加强土地出让金的清欠和追缴工作。对市本级近年来土地出让金交纳情况进行了全面清理,分类制定清缴措施,采取电话催交、下发催交函、上门催交和约谈等多种方式,严格兑现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约定,加大土地出让金的催交力度。截止目前,共追缴入库土地出让金7.35亿元,有力维护了国有资产收益权益。
(三)强土地供后监管。对近几年市本级出让地块出让合同履行情况进行了检查,充分发挥土地动态监测系统的作用,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检查,实行动态监管,对未能按合同约定如期开竣工的下发监促整改通知书。
(四)积极开展批而未供和闲置、低效利用土地的清理处置。加大闲置、低效利用土地清理处置力度,拟定了《市闲置及低效利用土地处置办法》,并提请市政府出台。开展土地出让合同履行情况检查,及时解除了2宗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启动了5宗涉嫌闲置土地调查工作,累计依法收回土地287亩,核减正威电子用地1000亩。大力支持标准化厂房建设,全年全市计划兴建标准化厂房493万平方米,截止目前在建标准化厂房186万平方米。开展节约集约模范县创建活动,县已荣获“全国节约集约模范县”光荣称号,东至县正在稳步推进创建全国节约集约模范县工作。
三、不断完善耕地保护激励机制,切实守住耕地红线
(一)开展2012年县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履行情况考核。按照市政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各县区政府管委会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的通知》要求,对各县、区人民政府2012年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履行情况(包含2012年度实施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进行了考核并打分。市政府对考核优秀的东至县和贵池区分别奖励200万元和100万元。
(二)督查指导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示范项目、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和验收。一是开展月调度,督促和指导各地开展土地整治。东至县大渡口镇胜利镇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建设项目的农地整理部分于7月2日至3日通过了省国土资源厅验收。涓桥镇1.32万亩土地整理项目、大渡口和胜利镇2.76万亩土地整理项目已分别完成100%和97%,将于年底前完成验收。二是强力推动实施清溪河上游“先行复垦”项目。按照市政府有关部署和要求,今年8月份以来,对市重点工程清溪河上游“先行复垦”项目进行现场调度,每10天开展一次,调度通报至贵池区人民政府,并报市政府主要领导,取得了良好效果。该项目于9月底基本完成了土地复垦任务,局部调整方案业经省国土资源厅审批,验收材料已上报省厅。
(三)积极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今年我市计划完成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13.26万亩。其中贵池区2.8万亩、东至县6.86万亩、县3.1万亩、石台县0.5万亩。目前各地的基本具备项目已基本完成。稍加改造项目贵池区已基本完成,东至县完成75%、县完成50%、石台县完成60%,年底前完成验收和报备。
(四)推动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和建库工作。始终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常抓不懈,强力推进。于今年4月底至5月初组织有关人员对各县(区)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进行了市级初验,原则上全部通过验收,同时督促各县区按照市级验收组提出的整改意见落实整改,全部整改到位后申请省级验收。目前,各地正在按照国土资源部最新的数据库建设规定,重新整改完善。
(五)不断完善补充耕地项目实施管理机制。一是到各县(区)专题调研新增耕地工作,对新增耕地实际利用情况和后备资源有关情况进行实地调研查看,指导和帮助解决有关困难和问题。二是出台了《关于加强和规范土地开发复垦补充耕地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池国土资[2013]251号),重点从补充项目立项,项目实施,项目资金,项目验收等方面做了明确要求。建立了补充耕地项目复核制度,健全了耕地占补平衡指标管理制度,规范了民间资本投资补充耕地的指标管理,从而进一步规范了补充耕地各个环节,以达到“数质并重”。三是今年省下达我市补充耕地任务8000亩,目前经省厅验收确认的补充耕地面积为750亩,有7092亩已实施完成并开展验收。另外,根据省厅“土地整治示范建设项目、土地整理项目验收确认的新增耕地也可纳入年度补充耕地任务”的精神,今年全市预计完成验收确认的土地整治示范建设项目、土地整理项目新增耕地约5200亩,今年可望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六)做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保持土地调查数据的现势性。一是完成了2012年度土地变更调查信息套合标注工作。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2012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四下三上”的工作方案要求,我市2012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已经完成了“四下三上”,完成了新增建设用地图斑与国土资源部批供用综合监管平台套合数据信息的标注工作,并通过了省国土资源厅的验收并报国土部,并将下发的“四下”成果将应用于卫片执法检查、土地报批及地籍信息化管理平台。二是下发了《关于建立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日常工作机制的通知》,进一步规范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工作机制,做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日常工作,为土地资源管理做好基础服务。
(七)认真配合南京督察局开展2012年度用地报批集中审核督查工作。今年3月,按照南京督查局、省国土资源厅要求,精心组织安排、积极准备材料,认真配合南京督察局开展审核督查工作。对南京督查局提出的整改问题,积极督促各地进行整改,并形成整改方案报南京督察局。8月,南京督察局对我市前一阶段的整改工作进行了再次检查,在充分肯定前一阶段整改成果的同时,也指出了征地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新问题,要求在今后的工作中予以纠正完善,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
(八)进一步强化“批、供、用”监管平台应用。将“批、供、用”监管平台应用作为当前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日常性工作来抓,购置专门设备、指派专人,定期维护和更新监管平台信息数据。一是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报批审查工作的通知》(池国土资[2013]280号),采取建立土地报批动态管理数据库、委托市局信息中心审核项目用地勘测定界成果和是否符合总体规划、对疑问地块进行现场复核、建立土地中介机构“黑名单”制度等四项措施,进一步规范土地报批工作,提高用地报批信息化管理水平。二是按照省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征地信息公开工作的通知》(皖国土资函[2013]467号)和《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加强征地信息公开工作的通知》(皖国土资函[2013]1696号)通知,市、县(区)局积极采取措施,在局门户网站的“建设用地报批项目查询”、“用地审批”、“公示公告”、“业务公告”专栏,及时公开建设用地批复文件、被征收土地的位置、面积和用途等相关信息,公开征收土地公告、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公告等内容,提高征地工作的透明度,确保广大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
(九)不断加强土地执法力度。一是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12年度全省土地矿产卫片执法检查工作方案的通知》,及时拟发了《全市土地矿产卫片执法检查工作方案》,建立卫片执法检查周报告制度,召开全市卫片执法检查工作推进会,确保圆满完成各项工作,并成立督察指导组于8月6日至9日到三县一区督察指导卫片执法检查工作,全面查清了违法用地图斑。二是狠抓土地矿产变更调查违法用地查处整改工作。针对2012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全市上报违法用地49个图斑,通过督导,全市立案并作出行政处罚49件,没收建筑物44541平方米,没收违法所得9.6万元,拆除建筑物3493平方米,罚款50.56万元。针对部下发我市2012年度458个土地卫片执法检查疑似违法用地图斑,3个矿产卫片疑似图斑,全面细致核查整改,全市违法用地51宗,共立案查处土地卫片违法案件41件,已基本查处落实到位,罚款51.01万元、没收违法所得24.3万元,没收建筑物5.114万平方米,已申请法院建筑物面积0.52675万平方米;非立案处理10宗,自行拆除复耕面积24.61亩。立案查处矿产卫片违法案件2件,没收违法所得36.68万元,罚款3.084万元,1宗为历史开采遗迹,作为非立案处理。同时,认真开展个案查处工作,截止目前,今年市本级共立案查处土地违法案件4件,没收建筑物1648.4平方米,罚款16.1532万元;申请法院强制执行4件。立案查处矿产违法案件3件,罚没款114.89万元;移送公安1件非法采矿造成矿产资源破坏案件。三是创新完善国土资源执法监管共同责任机制,积极同公安部门沟通合作,在县区设立国土资源警务室,目前,县、东至县“国土资源警务室”已挂牌运行。同时,指导相关县、区政府出台了具体监察问责办法,将问责措施延伸至乡镇。四是不断加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队伍建设,今年3月,组织开展了对市、县两级164名执法监察人员全封闭执法资格及业务培训,并进行考试考核。五是认真开展执法模范县创建工作,申报东至县为“全省国土资源执法模范县”创建活动参评单位。
(十)及时受理办结群众来信来访,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截止目前,累计受理各类件40件,其中来访来电30件,来信10件,已办结39件,另1件正在办理中,办结率97.5%,全年未发生突发事件和,总量同比有大幅度下降。
(十一)不断强化教育和培训力度,认真抓好干部队伍建设。一是认真研究部署2013年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任务,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细化分解年度廉政建设任务。结合市委市政府“三查三评”活动,组织全系统干部职工认真学习中央“八项规定”、省委省政府“三十条规定”和市委市政府“二十条规定”,强化机关内部管控。出台了《财务管理制度》、《机关内部管理规定》、《关于进一步严明工作纪律的通知》,促进廉政建设。二是利用周五学习日、中心组学习、干部在线学习、“大比武、大练兵”知识比赛等形式,积极组织全系统干部参加培训、学习,不断提升业务知识。三是对全市国土资源系统15名干部进行了考察,提任15名同志,启动并完成了机关13个科室主要负责人交流轮岗。
四、加强领导,保障实施
省厅2013年双保工程实施方案下发后,我局高度重视,立即向市政府进行了专题汇报,市政府就认真开展好全市2013年“双保”工程行动作出了明确要求和部署。一是成立了市委常委、分管副市长为组长,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双保工程”领导小组,强化保障、提升规格,形成部门联动、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二是制定下发了市《保发展保红线工程2013年行动实施方案》,分解工作任务、细化工作目标,将工作逐项落实到责任领导、责任科室、责任人。三是印发了《市国土资源局开展保发展保红线工程2013年行动宣传工作方案》,细化措施、明确任务。利用“6.25”土地日等重大时点、节点,进行广泛宣传;在日报发表宣传专版,在省国土资源厅门户网站“双保专栏”中发表信息,大力宣传我市国土资源建设成果。
五、2014年工作打算
(一)继续深入开展“双保”工程行动。加强对农村土地整治、土地整理、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等重点工作调度,加大土地开发复垦新增耕地工作力度,努力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确保我市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有增不减。科学把握政策,依法积极报批土地,为重点项目和民生工程用地提供有力保障。
(二)构建理性土地供需机制。切实健全完善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标准体系、政策措施和退出机制,加大土地供后监管和闲置土地清理力度,努力提高供地率。积极开展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评价考核,对达不到投资强度的工业企业实行退地政策,鼓励退厂进园。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应有作用,科学组织土地出让,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三)加快实施美好乡村建设,统筹抓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农村土地整理整治、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科学安排拆迁安置点及建新区的建设用地比例和布局,优化农村土地利用结构,促进我市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和城乡统筹发展步伐。
关键词粮食安全;生产能力;稳定发展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16)03-283-03 DOI:10.13989/ki.0517-6611.2016.03.099
粮食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物资,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国家安全的保障,保障粮食安全是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首要目标。我国人多地少,农业资源总量不足,人均资源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山东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全国第3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持在450亿kg以上。山东粮食生产事关全国粮食生产大局。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稳定发展山东粮食生产,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众多学者从粮食种植规模与农民收入、粮食安全等角度对粮食生产进行了研究[2-3]。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笔者分析了山东省粮食生产取得的成效及面临的挑战,结合山东粮食生产发展的优势及潜力,提出了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对策。
1山东省粮食生产发展现状
1.1取得的成效
1.1.1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2003年以来,在中央和省里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推动下,山东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增加,单产水平不断提高,粮食总产先后跨上了350亿kg、400亿kg、450亿kg3个大的台阶。2014年粮食总产达到459.66亿kg,实现了“十二连增”。1.1.2粮田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近年来,山东大力实施粮食高产创建、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小农水重点县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综合整治等工程项目,粮食生产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抗灾减灾能力不断增强,为粮食稳定增产提供了坚实保障。全省耕地灌溉面积553.33万hm2,有效灌溉面积502.20万hm2,旱涝保收面积413.33万hm2,高标准粮田44.07万hm2。2013年开始,山东省大规模推进粮食高产创建活动,计划到2017年,投入财政资金6.84亿元,建设粮食高产创建田152.00万hm2。1.1.3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主要粮食作物新品种研发、推广、应用步伐不断加快,2008年以来,全省先后培育了小麦、玉米新品种114个,主要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基本达到100%。配套高产栽培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小麦精量半精量播种面积264.47万hm2、宽幅精播面积108.60万hm2,玉米秸秆还田面积达到265.60万hm2。“一喷三防”喷施面积达到39.33万hm2,连续3年实现全省全覆盖。玉米机械化播种面积达到266.67万hm2,种植密度达到61500株/hm2左右。1.1.4机械化作业水平大幅度提高。2013年山东省农机总动力达到1.27亿kW,比2003年增加0.44亿kW,增长52.8%;拖拉机249.8万台,比2003年增加66.78万台;联合收获机达到23.4万台,比2003年增加16.5万台。2014年山东省小麦机播、机收率均达到98%,玉米机播、机收率分别达到95.3%和83%,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
1.2面临的挑战
1.2.1稳定粮食面积的压力。山东省粮食连续多年增产,供求矛盾得到了有效缓解,但随着土地、水等农业生产资源约束日益趋紧,在“四化同步推进”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新形势下,要保持好、巩固好山东粮食生产发展优势,面临的压力很大。近年来,虽然山东省粮食播种面积一直保持在666.67万hm2以上,但由于种粮效益不断下滑,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增加难以持续。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必然会对粮食播种面积造成较大冲击,保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的难度越来越大[2]。1.2.2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的压力。农业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承受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山东省40%小型农田水利老化失修,部分河道泄洪能力下降50%以上,部分新建农田水利设施也存在建设标准不高,缺乏管护等问题。水资源不足和设施落后,使粮食生产经常受到干旱的严重威胁。1.2.3提高耕地质量的压力。由于多年来重用轻养等问题,耕地质量总体提升缓慢,农田有机质含量仅1.3%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3%的水平,许多地块缺氮、少磷、贫钾和微量元素不足。化肥、农药等的粗放投入和不合理使用,既增加了生产成本,又加重了环境污染。1.2.4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压力。粮食生产主要以家庭为单位小规模分散种植,生产效率低,随着农资价格、生产作业环节和人工费用等生产成本的不断上涨,种粮效益总体呈下降趋势。2013年农民种植粮食的纯收益为5235元/hm2,比2007年降低870元/hm2,即使再加上1875元/hm2的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净利润也仅为7050元/hm2,远低于打工收入,如此低的种粮收益难以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3]。
2山东省粮食生产发展的优势及潜力
2.1优良品种和生产技术优势明显
近年来,山东依托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等科研教学机构和登海种业、良星种业等大型种子企业,选育了一大批小麦、玉米优良品种,在全国良种选育推广方面占有领先地位。通过大力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集成创新的小麦宽幅精播、氮肥后移和玉米“一增四改”“一防双减”、适期晚收等高产栽培技术,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走在了全国前列。
2.2加工转化能力较强
适应市场要求,在提高产量的同时,更加注重产品质量,选育推广了一大批质量优良的品种。山东省粮油加工转化能力连续3年位居全国前列。全省规模以上粮油加工企业达到1892家,其中民营企业占比超过8成,成为粮油加工业的主力军。2.3中低产田改造潜力巨大山东省有400万hm2中低产田,占全省耕地面积的61%,如果每年能够改造10%的中低产田,全省每年可增产粮食25亿kg以上。另外,山东省还有滩涂、盐碱地、荒草地等70万hm2,耕地后备资源31.13万hm2,通过整理开发复垦,可达到中产田水平。
3对策与建议
3.1强化基本农田保护,稳定粮食播种面积
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落实好基本农田划定、补划备案和年度核查制度,切实保护好基本农田。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步伐,通过加强粮田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等措施,逐步把低产田改造为中产田,把中产田改造为旱涝保收的高产稳产田。实施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开展盐碱荒地土壤改良与未开垦土地利用技术集成示范,不断增加粮田面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3.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粮食生产能力
推进水源工程建设,不断扩大粮食作物有效灌溉面积。加快山丘区“五小水利”工程建设,提高自然降水蓄用能力,为山丘丘陵小麦提供水源保障。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粮田骨干、末端灌排管道渠系,提高粮田防汛抗旱能力。加强田间基础设施建设,升级粮田生产功能,建设高标准粮田。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全过程机械化,推广作业新机具,不断提高大型机械、联合作业机械和新型植保机械等先进农机装备的使用率。
3.3抓好粮食高产创建,促进全省大面积均衡增产
继续抓好粮食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建设,把“万亩示范片”打造成全省粮食生产最新科技成果的试验区和展示区。大力开展粮食增产模式攻关,着力破除制约粮食生产的技术瓶颈,研发组装适合大规模、区域性推进的粮食生产成熟技术模式,成熟一项推广一项,带动全省粮食生产水平的提升。加强资源整合,加大资金投入,加快粮食高产创建大规模、整建制推进步伐。以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建设为平台,按照“渠道不乱、性质不变、集中使用、提高效益”的原则,统筹安排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小型水利、中低产田改造以及有机质提升、测土配方施肥、农技推广、病虫害统防统治、农民培训等各类支农项目。
3.4提高科技支撑能力,推动粮食生产提质增效
一是扎实推进现代种业发展。引导扶持企业建立自主研发创新团队,培养引进领军人才,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提升创新能力,加快选育一批高产、优质、抗逆、适应机械化生产的突破性新品种[4]。以企业为平台,加强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建成一批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良种生产基地,保障良种的质量和供应。二是集成推广粮食关键增产技术。加快小麦规范化播种、宽幅精播、氮肥后移,玉米机械化精播、“一增四改”、适期晚收等现有高产栽培技术的集成推广。积极开展粮食高产模式攻关,研发、组装、推广一批适合山东省粮食生产实际的区域性、规范化的高产栽培技术模式,逐步推进粮食生产由粗放式向规范化、精细化转变,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推动粮食增产增效。三是切实加强技术指导和农民培训。突出抓好专家顾问团和粮食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家分片包干、全程跟进,建立专家和农技人员大联合、大协作工作机制,把粮食高产栽培技术和先进管理模式落实到田间地头。加快培育一批优秀的种田能手、农机作业手、科技带头人和农业经管人才,集中培训一批有文化、有技术、懂管理的职业农民。
3.5搞好资源集约利用,保证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
分区域规模化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大力推广田间喷灌、微滴灌、低压管溉高效节水灌溉新技术、新设备,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大力推进区域、整建制测土配方施肥,有针对性地补充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减少化肥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大力推进深耕深松、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支持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降低农药污染,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支持高效肥和低残留农药使用、规模养殖场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使用有机肥,改善粮食生产环境,推进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
3.6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提高粮食规模化经营水平
加快推进基层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和服务体系,按照市场导向和依法自愿的原则,逐步推动土地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转移,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5]。加快培育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提高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自身实力和发展活力。加强对新型经营主体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引导其在生产中统一种植标准、统一操作规程、统一技术规范,采用区域化、规范化的成熟高产技术模式和耕、种、收全程机械化,推动粮食生产向机械化、标准化、信息化发展。加强公共服务机构建设,深化基层农技体系改革,健全乡镇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加强村级农业技术服务点建设,解决好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3.7加大政策保障力度,推动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严格落实粮食生产行政首长负责制,建立完善以政府为主导,各部门分工协作、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任务,形成工作合力。全面落实粮食生产责任制,加大对粮食主产市、县、乡粮食生产考核工作力度。建立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增加对粮食生产大市、大县的奖励,降低或取消产量大县直接用于粮食生产等建设项目的资金配套,调动主产区政府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6]。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重点环节、关键技术的投入,发挥好财政资金的综合效益。鼓励优势科技资源向种子、农业机械、化肥、农药等农业企业集中,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进行技术研发和推广,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转化成果的普及率,为粮食生产现代化提供科技支撑。引导、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参与粮食生产各个领域,加快粮食生产现代化进程。加大金融支农力度,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为农户、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专业化服务组织等提供灵活多样、符合实际的贷款服务,支持发展粮食生产。
参考文献
[1]钟甫宁,徐志刚,傅龙波.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比较优势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1(1):45-48.
[2]钱贵霞,李宁辉.粮食生产经营规模与粮农收入的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6(6):57-60.
[3]秦志勇,李远景.基于粮食安全角度的粮食生产与农民收入的关系研究[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21-24.
[4]李方旺.新形势下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12(1):12-19.
[5]钟鑫,王琛,张忠明.新常态下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建议[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5(2):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