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会计行业的优劣势范文

会计行业的优劣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计行业的优劣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会计行业的优劣势

第1篇:会计行业的优劣势范文

关键词:营业税 增值税 企业 影响

一、营业税与增值税的优劣势分析

(一)营业税的优劣势分析

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就是营业税,按照行业设计税目,税率较低。能使地方经济的发展得以推动,使各行业的发展予以更好的协调,企业的经营管理得以改善,但是营业税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重复征税,累计税负

营业税是指在传统的征税形式中,对商品和劳务课税进行的征税,在计算税收时,通常是按照营业收入额的全额进行计算,在金额的流转过程中,若得到了应税收入就必须进行全额的纳税,这样就会导致出现重复纳税的现象,并且在流转的过程中,流转的环节繁多,导致税负累计越来越重。如物流业在流转的过程中,流转的环节主要为对货物的仓储、对货物的包装、对货物的配送、对货物的运输等,流转环节的每一次增加,已交税的环节还是要按全额再次纳税。

2、阻碍服务业的发展

因营业税的多环节课税,很多企业为了节税避税,使流转过程中的流转环节予以减少,产生“一站式”“一条龙”的生产经营方式,这种生产经营方式对社会专业化分工造成了不利的影响。服务业的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传统的经营方式也不能满足现在经济发展的需要,不能在市场上得以立足。

3、把增值税的抵扣链条予以切断

在税务改革之前,服务业与交通运输业都不交纳增值税,在货物的生产到货物销售的过程中,都离不开交通运输业,切断了增值税抵扣的链条。《增值税暂行条例》明确规定,在货物的生产中,货物购买期间、货物销售期间所产生的运输费用都按照7%的扣算率进行抵扣。在征收增值税范围上,交通运输业的征收范围是不合理的。

4、征收管理困难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市场的占有率越来越高,销售形式越来越多,越来越灵活,如:混合销售、兼并营业等,《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中明确规定,若纳税人同时也经营非纳增值税的项目时,对货物的营业额进行核算,同时也对应税劳务的销售额和应收劳务中应税项目的营业额进行核算。纳税人对于销售额和营业额的概念比较模糊,导致很多的纳税人通过税率的漏洞进行逃税避税,损害税法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二)增值税的优劣势分析

增值税是财税领域中重要的改革、重要的成就,我国在增值税的实施中,表现出了很多的优点:

1、保持税收中性作用

政府在征收税时使市场机制产生的不利影响得以有效避免,这就是税收的中性作用,在对增值税进行计算时,要依靠于增值额,增值额是除所消耗的生产资料后生产者所创造出来的价值额。在这样的形式下,无论商品如何运转、采用任何的组织形式,采用任何的生产经营方式都不会出现重复征收税收的现象,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以确保。

2、良好的税收收入弹性

税收收入的变化与经济发展的情况之间产生的比例就是税收收入弹性。增值税的税收收入弹性较好,因为增值税的收入规模与同期国民收入规模之间的比例关系都较稳定,波动的幅度较小。因我国的有些区域不平衡性发展,所以就要求税收必须具备一定的弹性,在经济发展的顶峰时期,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个人可支配收入和单位的可支配收入的减少,使国家过热的投资得以抑制,在经济发展的萧条时期,使可支配收入予以增加,并刺激消费。

3、有利于外贸经济发展

目前,在世界上实行增值税的国家有170多个,增值税的完善不仅仅能使我国的业务处理方法逐渐靠近于国际的处理方法,还能为我国的发展吸引很多的外资。出口零税率在我国得以实行,不但能促进我国的货物出口和劳务出口,还能使我国外贸经济的发展予以推动,使中国的经济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予以增强。

增值税虽能使营业税中出现的问题予以解决,但是却阻碍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难以界定金融保险业进项税额中的抵扣。

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对企业税负的影响

(一)有形动产租赁服务业税负影响

在税制改革之前,服务业是营业税的纳税人,企业在对器材设备进行购买时取得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不能予以抵扣,这就使税收的负担予以加重,给融资租赁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不利影响。

(二)提供现代服务的服务业税负影响

国家税务总局局长指出:85%的有形动产租赁服务和研发技术的税负有所下降,75%的签证咨询服务业和信息技术的税负也有所下降,70%的文化创意服务业的税负也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在此次税改后,现代服务业的增值税率为6%,因可以抵扣增值税的进项税额,所以会降低服务业的税负。在税制改革之前,服务业的税率为5%。在税制改革之后,税率下降到了3%,税负下降的幅度超过了40%。

(三)交通运输业税负影响

在税制改革之前,交通运输业的税率为3%,在税改之后,税率上升到11%,在改革的试点中,交通运输类企业的税负出现上升的趋势。税制改革后,交通运输业中对于设备的购买以及燃油的费用、修理的费用等的进项税额都能予以相应抵扣,交通运输业购买的设备机器成本虽然较高,但是使用的期限非常长。所以企业不会经常性地购买机器设备,抵扣的进项税额不会特别多,这就使交通运输业的税负得以加重。

三、结束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营业税的征收过程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缺陷,扭曲了经济的运行,对经济结构的优化带来很多的负面影响。在我国的税制改革中,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是税改的必然趋势,企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将是我国税收制度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窦宝东.建筑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要点和难点探析[J].财会学习,2012,(9)

[2]黄洪.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对企业税负的影响[J].商业会计,2012,(10)

第2篇:会计行业的优劣势范文

(自贡银海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四川自贡643000)

[摘要]本文基于战略成本会计在房地产企业管理中作用的凸显,分析了战略成本会计突破了传统会计时空上的局限性,打破了企业生产经营的传统顺序,将成本会计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从生产前的规划、经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到企业售后服务以及企业对所处行业、市场中的定位,战略成本管理为房地产企业在市场与行业中保持长久的优势地位,对房地产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进行成本分析与控制,为房地产企业的管理者与投资者所做决策提供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 ]房地产企业;战略成本会计;生产规划;成本控制

[DOI]10.13939/j.cnki.zgsc.2015.04.134

相对于传统成本会计而言,战略成本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优势突出,尤其是以当前信息技术为背景的数据集成平台系统的应用,使成本会计为了适应现代企业制度与企业的发展,演化成为更高层次与更高水平的战略成本会计。一般来说,战略成本会计突破了传统会计时空上的局限性,打破了企业生产经营的传统顺序,将成本会计贯穿于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从生产前的规划、经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到企业售后服务以及企业对所处行业、市场中的定位,战略成本管理为企业在市场与行业中保持长久的优势地位,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进行成本控制并进行分析,为企业的管理者与投资者所做决策提供有效的建议。本文将从战略成本会计对于房地产企业管理中重要的几个环节进行论述,证实当前房地产企业采用战略成本管理的重要性。

1战略成本会计的概念和作用

战略成本会计和传统成本会计一样,都是由专业的财务人员或会计,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环节如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存货管理与售后服务进行全面成本监控,并为企业的管理者或投资者提供投资决策的有效数据,为企业不断地适应市场环境,在其行业中保持一定的竞争地位,提供管理和评价企业的战略性论据。具体而言,战略成本会计是从成本的角度,将成本控制嵌入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通过成本规划和控制手段,始终保持或降低企业的成本,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保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始终获得高水平的竞争优势。因此,战略成本会计对于企业来说,将不仅仅是传统成本会计记账的功能,还有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策略的功能,即通过成本分析与管理实现企业的竞争策略,使企业基于当前的生产经营流程,为进一步的发展预测未来市场的走势,针对企业自身存在的优势与劣势进行战略性改革转变,始终保持企业处于成本不断优化的进程中,最终实现企业竞争优势下的可持续发展。房地产企业不同于制造业的生产经营环节,产品性质也有别于一般企业,但是,通过战略成本会计在房地产企业的应用,无论是存货在建环节(商品房或投资性房产)还是在销售环节、售后服务等方面,均体现出对企业发展有战略意义的管理作用。

2房地产企业成本管理中的战略成本会计

战略成本会计最直接的运用即在企业成本管理中,是对传统成本管理的再造与优化,是企业通过成本管理降低企业成本与发现企业发展战略的第一步。成本分析与管理可以通过成本核算找到降低成本的因素或生产经营环节,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待销售的商品房即为房企的存货,一般企业通过存货成本核算与管理,发现采购原材料的价格、次数,安排采购周期实现对原材料采购环节的成本管理;而房地产企业一般而言在其商品房的建造过程中对建筑材料的购买也需要采用战略性成本管理法则,通过对原材料采购次数、平均采购成本进行核算,从而科学设计原材料采购周期与采购次数,结合不同时间段的原材料价格最小化其建筑材料的采购成本支出;另外对商品房存货的销售环节,根据房地产市场景气程度进行逐渐“放盘”实现对商品房存货销售有节奏的控制,可以发现房地产行业或市场目前出现的问题或影响因素,制定有效的价格策略或促销策略,配合发盘节奏实现房地产企业存货待销售费用的管理与控制,提高房企经营的绩效。因此,可以看出战略成本会计对于房企来说,是考虑将生产(建设)经营的某一环节联系全局,不仅将每一生产环节以成本控制作为量化手段与标准,更将每一生产环节在房企经营管理的整体系统中的成本优化因素予以研究发现,采取适当的成本核算方法将存货(待售商品房或投资性房产)成本价格分摊到各个环节,以发现各个环节成本改善的因素,最终从单一环节上升到全局成本优化的高度,体现了房企企业管理策略的战略性高度。

3战略成本会计在房企售前、售后服务管理中的应用

战略成本会计贯穿了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而对于房企来说根据售前市场调查情况制定存货销售价格与销售策略,根据销售的实际情况对售后销售环节的反馈从而控制销售费用,能够实质性帮助房企降低销售成本、提高销售业绩。对于房地产企业的售后服务管理中,战略成本会计主要变现为适度服务质量控制、销售网点布局与路线设计、售后服务的完善三个方面。适度服务质量控制对于房企来说,销售环节的服务质量控制与成本挂钩,即有效的销售培训使销售人员能够提高房地产的销售业绩,销售培训费用与销售人员提成费用的控制,都是战略成本控制的适度服务质量控制的关注环节;销售网点布局则是通过市场调查设计房地产销售的主要售楼部与广告宣传投放地,通过合理的销售网络布局实现较小成本耗费下的高销售业绩与目标,这在房地产销售环节是十分重要的,合理有效的销售网络布局,如地铁进出站口的广告牌设计,能够在人流量的地方设置醒目的销售广告,战略成本会计能够权衡广告费用与销售业绩之间的关系;另外,旅游景区房地产在市区设立的售楼咨询中心,也需要考虑人流量与周围居民或市民的收入情况,战略成本会计即能够通过该环节的成本分析与控制实现对销售网点布局的优化升级;售后服务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应该是越来越受重视的环节,因为房地产企业的销售团队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售后服务往往是房地产开发商移交到物业管理公司,业主对商品房售后的各种物业管理事务的预期感受与满意程度,这不仅仅是对房地产企业战略性发展的高要求,也是对与房地产休戚相关的物业管理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战略成本会计要求房企在售后服务质量的管控,实际上对于房企改善服务质量并进一步提高销售量,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对于房企来说,售前售后环节关系到房企销售业绩的可持续化与企业商誉或形象的进一步提高,要想将其做得更好,就要增加售后服务的设施和相应的售后服务人员。

4战略成本会计在房地产企业高层决策管理中的应用

战略成本会计不同于传统成本会计的最明显之处,即在于其对于企业来说的战略意义。房地产企业需要时刻关注和了解市场动向,尤其是房地产行业的价格走势,战略成本会计通过市场调查、企业成本控制与市场未来走势预测为房地产企业提供多元化的信息,帮助企业高层制定有助于企业发展的决策,如有市场竞争力的价格决策或是商品房促销决策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而关于房地产企业与竞争对手优劣势方面的比较研究,则有利于企业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战略成本会计还能够帮助企业了解准购房者的需求方向,有助于房企制定有利于企业与消费者双赢的发展性策略。另外,对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战略性成本会计信息的使用,无论是企业经营决策管理人员这还是企业的投资者,是企业经营过程最为直观的状态描述与分析,有效的成本分析与管控将大大提高这方面信息的使用效率,有效服务于企业管理。

5结论

本文将从战略成本会计对于房地产企业管理中重要的几个环节进行论述,证实当前房地产企业采用战略成本管理的重要性。由此可见,战略成本会计突破了传统会计时空上的局限性,在房地产企业管理方面真正实现了科学的成本分析与管控,将成本会计贯穿于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能够实现对企业经营管理各方面因素的优劣势分析,降低成本耗费,提高企业经营绩效。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较为平稳的时期,房地产企业的经营管理绩效将成为成熟的房地产企业在同业中竞争的有利因素,战略成本会计则成为房企科学管理的有效制度性安排,企业显然有必要改变其传统的经营模式,落实战略成本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采取科学的成本分析与管控措施,保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长期优势地位。

参考文献:

[1]井冠阳.房地产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研究[D].济南:山东财经大学,2014.

[2]徐永生.战略成本会计在制造业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3(16):335.

[3]刘玲.战略成本会计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总会计师,2013(7):85-86.

[4]张巍.浅析战略成本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外资,2013(21):46-48.

第3篇:会计行业的优劣势范文

秦晓俊

身份证号码

性 别

年 龄

25岁

政治面貌

共青团员

婚姻状况

未婚

视 力 状 况

良好

身高(厘米)

176 cm

体重(公斤)

68 kg

民 族

汉族

户口所在地

南昌市(含区市县)

技术职称

最 高 学 历

本科

现居住地

南昌市(含区市县)

毕业时间

2009

求 职 状 态

目前正在找工作

电话、手机

1895214****

EMAIL

个人主页

地 址

江西省南昌市

邮编

330044

受教

育及

培训

状况

2006年9 月 至 2009年6月

华东交通大学

市场营销 大专

专业描述:

统计学 运筹学 会计基础 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 大学英语 国际经济贸易 世界贸易法律法规 市场调查与预测 市场营销 国际市场营销 顾客关系管理 市场营销营销渠道 马哲 马经 毛概邓论 心理教育 信息管理系统 经济法

生命人寿 都训班

生命人寿 初中

专业描述:

公司理念 新产品销售方法 专业化管理 销售。

远大集团 培训中心

一个优秀的客户经理 初中

专业描述:

竞争品优劣势、特点,销售维护技巧。

任职公司名称: 生命人寿江西分公司南昌本部 。

客户经理

工作职责和业绩:

负责所辖渠道工行的领导沟通,完成定期存款保费

任职公司名称: 远大集团空品有限公司 江西办事处 。

大客户经理

工作职责和业绩:

跟中维护政府以企事业单位以及大企业高端人群,维护客户二度销售。品牌竞争开发客户。方案,销售策划等。

求职意向

现从事行业:

广告/营销/公关

现从事职业:

现职位级别:

高级决策层(CEO、EVP、GM...)

期望月薪:

面议

目前月薪:

2000-3000元

可到岗时间:

一周以内

期望工作性质:

全职

欲工作地区:

欲从事行业:

欲从事职业:

技能特长

诚实,有毅力。

外语水平

第一外语:

第二外语:

兴趣爱好

运动。旅游。

自我简评

第4篇:会计行业的优劣势范文

[关键词] 金融控股公司优劣势监管体制

金融控股公司从运营方面讲,本质上就是指金融行业的混业经营。按照现行的法律体系,我国金融行业实行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运作模式,但是根据WTO的协议,我国政府承诺:在加入WTO的2年后,允许外资银行办理中国企业的人民币业务,5年后允许外资银行办理居民的人民币业务;对外国非寿险服务,4年后允许向外国和中国客户提供所有企业和个人非寿险服务,中外合资寿险公司的外资比例限定在50%以内,5年后允许向外国人和中国居民提供团体险和养老金/年金险服务;外资可持有基金管理公司部分股权,3年后,允许设立中外合资证券公司,外资股权不超过三分之一,5年后外资股权不超过49%,可从事A股承销、B股和H股以及政府和公司债券的承销和交易等。因此,中国的金融业必须在 WTO的框架下融入全球金融市场,要想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发展壮大,混业经营将是中国金融业的必然选择。

一、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发展现状

虽然我国政府在金融控股公司的法律身份上还不是十分明确。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金融市场的客观需要,我国已经存在着事实意义上的金融控股公司。我国的金融控股公司产生时间不长,主要有以下三类:一是有企业集团投资形成的实业资本控股机构,如山东电力、海尔集团、招商局等;二是由银行类金融企业控股其他金融机构而形成的控股公司,这类公司通常通过海外注册非银行子公司,然后利用资本运作手段控股该公司,从而形成大的金融控股公司,例如中银国际、国际金融有限公司等;三是由非银行金融机构组建的金融控股公司,如中信集团、光大集团、平安集团等。此外,一些地方政府正在通过控股地方城市商业银行、信托公司、证券公司进行重组以组建金融控股公司。

尽管我国已经出现了多种组织形式上的金融控股公司,但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现状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去甚远,只能说是金融控股公司的雏形。同时,我国的金融控股公司还面临着许多发展壮大的阻力和危机。

首先,金融控股公司混业经营缺乏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支持。目前我国政府对金融行业采取严格的分业经营政策,并且在我国的法律、政策中无规范金融控股公司的基本法律条文和政策法规。

其次,金融市场不够完善,金融控股公司运营存在一定的风险。金融控股公司运营的实质是混业经营,从国外成熟的理论及实践上看,混业经营存在以下两种方式的风险聚集:一是混业经营中实体经济中的风险向金融业转移。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当时在实体经济体系中出现了严重的生产过剩,从而导致了严重的金融危机。美国政府认为混业经营是导致此次危机的罪魁祸首,于是才促成美国1933年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将商业银行和证券业务严格分离。二是金融业本身的虚拟资本运营带来的风险叠加。社会进入后工业时代,第三产业金融服务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公司的经济规模迅速扩大,股份经济、资本市场迅猛发展,通过股权或资本运营的手段来扩大生产规模的方式越来越被广泛运用,从而使资本市场的发展相对脱离实体经济而独立形成一个运行系统。因此除实体经济风险向金融转移以外,金融市场自身的风险也不断的叠加。

第三,我国的监管体制有待完善。目前,我国政府没有一家专门的监管机构对金融控股公司实施专业监管,导致监管各方协调不一致,或者监管各方都对公司行为不承担责任。其次,金融控股公司的本质要求其追求规模经济、范围效益、协同效益,其具有大型化、国际化、业务多元化的特点,因此金融控股公司出现对监管机构就提出了较高层次的要求。最后,金融控股公司的混业经营加剧了信息的不对称,加之我国会计制度在各行业的差别,资金的重复计算、高财务杠杆、关联交易等问题的出现对我国现行的分业监管体制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二、我国金融行业分业经营存在的问题

1.我国金融业的分业经营与国际金融市场制度安排背道而驰

从西方发达国家成熟的经验看,金融业的混业经营在制度安排上具有非常深厚的市场经济底蕴,是金融市场内部化的产物。以美国金融业为例,美国经济学界将1929年的金融危机归咎于混业经营,从而导致了美国1933年《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的出台,但随着20世纪七八十年代,新技术革命和金融创新浪潮的不断涌起,以及政府对混业经营认识程度的不断深化,金融当局纷纷对金融体制进行了重大调整和改革,其中重要内容是重新实行金融行业的混业经营。1999年,美国通过《金融服务现代法案》以建立金融控股公司的组织形式实现混业经营,《金融服务现代法案》的出台标志着美国金融业乃至全球金融业由严格的分业经营重新回到了混业经营,从而使全球金融业的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起点。随着中国加入WTO后,我国金融业在5年的保护期内有限度开放,5年后对世界全面放开金融市场,国外银行多数是“金融百货公司”和“金融超市”。而我国的金融行业在法律和政策法规方面仍然实行着严格的分业经营,这无疑是与国际潮流背道而驰,无疑使中国的金融行业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天然的劣势地位。

2.分业经营不利用整合金融资本,实现金融行业的效益最大化

任何一个企业经营的最终目的都是实现效益最大化。在金融行业分业经营的制度安排下,各个专业机构的经营范围狭小,受益品种单一,不能充分发挥占有的资源价值,从而使整个金融行业的效率低下。从目前我国金融行业的主体商业银行的具体实践来看,由于获利渠道只有传统的存贷款业务,致使国有商业银行的经济资本增加值普遍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同时单一的资金出口(贷款),使银行的资金风险过于集中,从而使经营风险急剧加剧,导致各大银行不良贷款率偏高,存贷差过大,盈利能力不足等弊病。

3.不利于金融产品的创新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作为第三产业的金融服务业在各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的加强,跟据货币基金组织2004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发达国家的金融服务业对GDP的贡献达到了40%,而我国的数据显示金融服务业对GDP的贡献不足20%。其中关键一点就是因为我国的金融产品缺乏,金融产品单一。在分业经营的制度安排下,各种金融业务互相割裂,金融创新缺乏必要的土壤,在此种环境下很难实现资金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融合,很难实现金融创新为实体经济服务,很难发挥金融资本的自身扩张和合理流动。

三、金融控股公司混业经营的优劣分析

根据现代经济学的主流认识,任何一种组织的产生都是对市场的一种替代,组织的产生以比市场更有效率为前提,否则组织就不可能生存。因此金融控股公司的产生也必然是为了实现比市场调配金融资源更有效率。由此我们将对金融控股公司的优劣势进行分析,以对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理论借鉴。

1.金融控股公司的优势分析

(1)金融控股公司的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益显著。金融产品的同质性和以银行业为主体的金融产业的外延效应为金融控股公司取得规模经济性和范围经济性奠定了基础。我们知道,当某种特定产品的生产规模增大时,由于平均成本降低而带来的收益增加是规模经济;当在同一组织内部对不同产品进行于以前同样的投入时,由于平均成本降低而带来的收益增加是范围经济。金融控股公司的产生使金融行业的网络共享、客户、信息方面优势互补得以实现,从而降低了整个行业的交易成本,提高了金融行业的运行效率。

(2)金融控股公司这种新型的组织形式能够使传统的银行业提高行业效率,拓宽盈利来源,增加行业收益。首先,金融控股公司的多元化经营使银行能够及时地根据金融市场的变化调节自身的经营活动,同时能够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为客户量身订造出多种金融产品组合,从而发挥总体优势,提高服务效率,降低经营成本。其次,金融控股公司的混业经营使银行可以从事新增投资业务,对企业提供包括投资在内的全方位金融服务,既利于企业的发展,又有利于建立起密切的银企关系,增进银企综合竞争能力,使银行在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此外,金融控股公司的混业经营能够优化银行资产,降低非系统风险,使商业银行的经营更加稳定。

(3)金融控股公司可以通过资本的调度和不同期限的计划发展,实现各个控股公司在各金融行业中的利润分配,从而形成更大的竞争力,各控股子公司之间还可以通过签订合作协议,实现多个销售渠道的资源共享。

2.金融控股公司混业经营的劣势分析

从目前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三种形式上看,混业经营还存在一定的弊端,这些弊端的产生一方面是金融控股公司自身的痼疾,另一方面是由于没有形成外在的制度环境而造成金融控股公司的经营混乱。

(1)金融控股公司的本质是混业经营。混业经营往往导致公司四面出击,一哄而上,盲目的扩大规模,而自身的管理能力没有跟上,导致金融主体决策滞后,企业内部官僚作风盛行,分子公司相互推诿扯皮,造成系统运行的不畅。

(2)金融控股公司由于公司规模庞大,组织机构复杂,企业内部的信息存在着普遍的不对称,由此极有可能造成较为严重的委托――问题,甚至造成系统性的金融危机。

(3)金融控股公司的多元化经营在管理上面临不少难题。控股公司机构的扩大,如果没有合理的安排和统筹管理,各个控股子公司就会产生内耗,混业经营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就不可能产生,很可能是规模的不经济和范围的不经济。

四、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健康发展应采取的措施

1.完善我国关于金融控股公司混业经营的法律体系,金融控股公司虽然在我国已经存在,但其法律地位仍未明确

我国现行的金融法规主要是以《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和《信托法》等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组成的法律群,但是这些法律、法规之中对于金融控股公司既无明文规定,亦无明文禁止。这样在我国现有的金融法律框架中,就存在一条法律的灰色地带,这条灰色地带的存在使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督缺位且制度设计失灵。

2.尽快明确监管部门,不断完善监管体制,避免出现监管的空白地带

金融控股公司提供的是综合性金融服务,因此不能单独将其划归与某个单一的金融监管部门进行管理。而必需重新设立同时具备银行、证券、保险等方面监管能力的专业部门进行管理和监督。

3.引入全面风险预警机制

金融控股公司自身只能部分规避金融行业的系统风险,但其滋生的风险却无法通过金融控股公司进行消化。例如,资本金重复计算、控股公司内部管理交易带来的风险传递、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道德风险、及逆向选择问题等都需要我们通过建立全面的风险预警机制加以规范。建立全面的风险预警机制首先要建立,金融控股公司内部放火强制度。所谓放火强是指为防止金融机构跨行业经营后所产生之利益冲突及不当联结行为,因此应当在制度上规定金融控股公司所属的银行、证券、和保险等各子公司的资金和业务等比例限制;规定金融控股公司定期披露内部交易、关联交易、对外交易的强制性披露;完善金融控股集团公司与控股子公司的财务核算体制,以及推行各控股子公司财务危机急预案制等方式建立全面的风险预警机制。

4.确立行之有效的事前、事后监控体制

首先,对于金融控股公司的准入,要充分借鉴国际上通行标准及成功的经验完善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市场注入制度,市场的准入市防范金融风险的第一道闸门,做好了此项事前监控工作,会为以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作用。其次要注意监管方式的选择,要从过去的只注重合规性监管转向合规性与风险性并重;要从过去的单纯外部监管转向内外部并重;要从过去法律、法规条文的监管转向实际经营情况的监管。此外,还要成立专门的审计部门定期对金融控股公司的财务情况、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调查。

5.加强控股公司的内部管理体制,完善控股公司集团的法人治理结构

由于金融控股公司的规模巨大,业务范围广泛,如果没有良好的公司内部管理,不可能发挥各个控股子公司的协同效应。在内部管理上,首先要完善集团公司的三会制度(董事会、监事会、股东会),以达到决策的相互制衡和监督。其次,控股公司应当通过控制子公司董事会,推举董事长,并通过子公司董事会确定子公司的高层经营管理者,同时子公司的董事长或高层管理人员应为集团公司的三会成员,以便及时参加并制定贯彻集团公司的各项重大决策。

参考文献:

[1]David Andrew: “Surviving in the real World”[J].The Banker ,95-96,No.1999

[2]Myra Read,2000, “Developments In The Banking Industry: Implications for the Future of Bank Lending to Small Businesses”, Copyright UAUJE, econ.ilstu.edu/UAUJE

[3]Schimdt-Mohr, U., 1997, “Rationing Versus Collateralization in Competitive and Monopolistic Credit Markets with Asmmetric Information”,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41,1321~1342

[4]Strahan P H ,Weston, J P ,1996, “Small Business Lending and Bank Consolidation: Is There Cause for Concern? ”Working Paper,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New York(March).

[5]Strahan P H ,Weston, J P ,1998, “Small Business Lending and the Changing Structure of Banking Industry”,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2, 821~845

[6]孙国茂: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发展模式研究.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3,12

[7]夏斌:金融控股公司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8]童华:关于我国金融混业经营的探讨.新金融,2002,2

[9]任岚:新资本协议及其对中国金融业的严峻挑战.金融与保险,2002,1

[10]吕萍:国际金融分业与混业经营变化趋势.金融与保险,2003,1

[11]陈琼:中国金融分业经营与监管的制度选择.金融时报,2004~11~24

第5篇:会计行业的优劣势范文

【关键词】企业管理;战略管理会计;会计技术方法

战略管理会计理论引入我国的时间较短,目前在我国仍处于理论研究和学术探讨阶段,对其研究也集中于方法的介绍分析,没有形成严密的方法体系,实际的成功应用也只有少数企业,绝大多数企业尚未很好地应用战略管理会计,在实践中也未与企业战略管理做到紧密融合,也没有形成对企业管理创新发展和管理质量提升的有效推动力。本文认为,战略管理会计是运用企业战略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从管理会计的视角出发,为企业决策层制订和实施战略规划提供信息服务和支持,从而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由于它是站在战略管理的高度去看待和分析问题,从企业整体以及全局上统筹运用各项信息,为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战略管理的实际效用发挥支撑作用,对从管理角度破解石油工程板块破解当前经营困境提供一种理论探讨途径。当前,石油工程企业面临着工作量下降、施工队伍停待、经济效益下滑的困难局面和严峻形势,企业上下紧紧围绕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中心任务和“改革创新、转型发展、从严管理”三大主题,积极“战寒冬、求生存、谋发展”,大力运行拓市场、降成本、增效益的各项工作。本文试就应用战略管理会计方法促进石油工程企业管理升级、转型发展进行探讨。

一、战略管理会计的实质

战略管理会计是服务于企业战略管理的一个会计分支,它既提供本企业与战略相关的内部信息,也提供顾客和竞争对手具有战略相关性的外向型信息,是以战略管理为服务对象而建立的数量化体系。通过结合企业的行业特点和实际情况,具体着眼于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企业的内部经营条件和企业外部发展环境的分析评价,制订定量化的指标管理体系,建立健全一套较为完善的数量化体系,通过定量化指标管理体系的具体指标分析,反映企业各个管理主体、管理过程和管理效果的实际状况,为企业管理层提供决策依据。同时,数量化体系的建立是以企业战略管理为基础,并服务于企业战略管理,以企业战略管理的实际需要为导向。在具体运行过程中,要将各项数量化指标落实到企业内的各组织机构,落实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以此实现企业各类经营资源、管理资源和生产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调动企业各种资源和条件,为实现企业发展战略提供具体的支持和保证。从以上分析和总结可以看出,战略管理会计是为实现企业发展战略而采取的一系列会计管理措施和财务管理手段的总和,是服务和服从于企业发展战略的一种综合性的管理方式和应用工具。它不仅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观念,其应用首先从改变管理人员的工作思维入手,运用内外部数据化指标和信息,对企业管理层的战略决策提供参谋作用。

二、战略管理会计的观念及应用的现实意义

战略管理会计秉持市场观念、战略竞争观念、一体化观念、可持续发展观念和不断改进观念,将这些观念应用于管理实践中,对石油工程板块应对当前“战寒冬、求生存、谋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市场观念

原有会计模块下,会计的服务对象不是以市场或顾客为主,主要是企业内部管理单元和税务部门等特定对象,而战略管理会计模式下,会计作为生产经营的重要保障部门,也要围绕市场和顾客这个中心开展服务工作,以满足市场和顾客的需要。企业生产经营和会计工作要在充分利用企业内部资源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着眼于提高市场的竞争优势,各项经营管理决策不仅要重视内部条件和因素,更要重视外部因素,例如市场状况、客户实力、资信情况、盈利能力等等。当前,油服市场“量价齐跌”,深度调整大势已经形成,工程公司各单位不仅要考虑内部资源调整优化、挖潜增效,更要从市场需要的角度出发,跟上市场的变化,满足甲方勘探开发的需求,主动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竞争理念和外向型观念,不断增强对国内外市场变化的敏感性,在缩水的份额中拿到一切可以拿到的份额,争创效益,这也符合工程公司“市场是根,服务是魂,效益是本,合作共赢”的要求。此外,从石油工程板块的实际出发,原来油田内部施工以保障为主,市场观念较弱,但现有情况下就要在做好外部市场服务的基础上,树立内部市场也是市场,而且是最重要市场的观念,按照市场观念来做好各项管理工作。

(二)战略竞争观念

经常性的进行行业内对比,以及与竞争对手的对比,在对比中降低单位成本,提升成本优势以提高企业竞争能力是战略管理会计的一个重要观念。企业经营决策者不能仅盯着短期收益,要有长远眼光,在企业决策中,要努力通过成本领先竞争优势、差异化竞争优势和集中化竞争优势等途径,在行为竞争中获得长期收益和企业长远竞争优势。从油价的长期低位徘徊情况看,石油工程板块生产经营短期内很难走出寒冬期,在市场短期不可能回暖和收入不可能大幅增长的情况下,必须从降低成本费用开支入手,研究制度降本减费的措施和途径。要利用战略管理会计提供的行业和竞争对手信息,进行优劣势对比,综合利用成本领先、差异化等竞争战略,利用自身优势准确进行市场定位,打造优势长板。同时,利用战略管理会计提供丰富的内外部信息,为企业内部资源优化和转型发展提供支持,保证获得长期效益。

(三)一体化观念

重视整体性是企业战略管理会计的一个重要特点。企业各部门都有自己的分目标,但分目标的最优化不一定是企业整体目标的最优化,而战略管理会计从整改观念出发,将企业产供销环节、内外部环境、当前利益和长期效益、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过程控制和结果分析以及人、财、物管理都作为一个整体进行通盘考虑和综合运作,以实现企业整体目标。通过牢固树立整体观念,将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都和企业整体目标紧密联系起来,统一内部组织目标,协调内部职能运作,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最优化运行,以实现企业内部各环节、各单元的顺畅运行,并强化过程管理、结果分析,及时指导和纠正生产经营管理的偏差,实现企业整体竞争优势的提升。工程公司在当前形势下实施的一体化服务模式、井工厂开发模式、大包服务等“抱团取暖”措施,正是将钻、测、录、研等作为一个整体链条,统筹优化生产运行、队伍组织、技术装备、资金结算等要素,以质量效益为中心进行均衡生产,深度融入勘探开发,为地质工程一体化、勘探开发一体化、增储上产一体化提供工程保障和技术支撑,以整装一体化运行的方式来实现区域规模化和规模化效益,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充分利用管理会计的触角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四)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战略管理会计注重可持续发展,其目标是实现企业长期价值的最大化。企业决策管理者应从一些企业亏损、破产、倒闭实例中汲取经验教训,在企业人财物运行、投资管理、过程论证、财务以及非财务指标评价等战略业绩评价工作过程中,以战略管理会计中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来指导企业决策,促进企业决策管理者决策水平的提升。目前,不管是工程公司还是工程公司各单位,都有海量的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但信息大都仅在某专业系统内流动,信息的专业系统间流动和利用,以及信息的综合分析利用程度存在不足,所以应站在战略高度,利用战略管理会计的理念和工具,从加强信息融合利用和为企业战略服务的角度,加快战略信息库的建设,为公司可持续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五)不断改进的观念

以问题为导向,坚持不断改进改进产品或服务质量,及时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采取统一、迅速的应对措施,保持技术领先水平,实现产品或服务的高品质,以提升顾客的满意程度,是企业取得成功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工程公司正按照深化改革、转型发展、从严管理的总体要求,积极推进三项制度改革,这也是从企业的不同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进、完善、升级和发展,战略管理会计作为管理工具和评价手段,可以促进公司各项工作的推进和运行。

三、战略管理会计技术方法的具体应用

(一)深入分析公司内外部环境,进一步优化持续发展的长远战略目标

战略目标是对企业对长远发展能够取得的主要成果所设定的各项目标的综合,其目标设定也是企业经营目的和战略经营活动的具体展开和总体规定。随着企业生产经营的具体运行,内外部环境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必须对战略目标进行持续地改进和优化。一是坚持问题导向,从战略高度清晰认识石油工程在生产经营管理等各方面所面临的优劣势,并进行深入分析,对于优势不断巩固坚持,对于劣势认真进行改进;二是强化市场跟踪调查,深入研究市场状况,掌握市场变化和动态,准确进行市场定位,不断满足甲方各项需求,应积极落实好与甲方抱团取暖的各项举措,发挥钻、测、录的一体化综合优势,推进资源共享,打造高端,提升规模化效益和质量;三是做好同行业竞争对象在资源、市场、产品、经营、创新能力等战略信息的研究,做到知彼知己,对比优化自身战略目标。在此基础上,运用战略管理会计思路和方法,不断完善企业在产品创新、服务升级、资源优化、资金利用、科技转化、市场开拓等发展规划,充分调动企业各方面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积极性。目前工程公司财务、计划两大职能共处一个部门,有利于各类信息的充分融合,可以在财务管控中充分发挥计划调控作用,借鉴利用计划统计的一些中长期预测方法指导财务管理,也可以在计划管控中,利用财务提供的各项运行信息,对计划管理进行纠偏和调整,通过两大职能的协调运行,便于短期核算管理信息与长期战略目标的制订、优化,能够信息上相互传递利用和补充调整,以促进各项目标的实现。

(二)全面实施低成本战略,将全面预算管理深度整合与企业战略管理的各个环节

一是要从战略高度来强化成本预算管理,具体要着眼于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企业的内部经营条件和企业外部发展环境的预估、判断和分析,通过月度、季度和年度(甚至更细致的时间分期)财务计划、经营计划、投资计划、资金运行以及工作部署等方式,将企业发展战略分解各期,落实到企业内的各组织机构,落实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甚至岗位、人员,以此实现企业各类经营资源、管理资源和生产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调动企业各种资源和条件,为实现企业发展战略提供具体的支持和保证。二是将企业战略目标细分为多个节点,注重预算编制、执行、考评等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环节又有不同的指标,对每个环节进行监督与控制;另外,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应融合于企业的动态业务管理过程中,最终形成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并为之服务。三是要加强“成本多动因”的分析和综合应用,在分析成本动因的基础上,实现物质和非物质因素的双重控制。在石油工程板块的成本管控具体操作上,要将以单项目为核心的“决策、生产运行管理、财务预算核算管理、经营分析管理、考核管理、责任落实与追究”六大管控体系的要求,结合工程公司单机考核工作,完善项目管理办法,将单机考核模式推广到单项目等核算单元,提高单项目创效能力。

(三)充分发挥战略管理会计的分析评价作用,不断优化公司战略管控体系

以经济效益为核心,构建“市场—战略—项目”三位一体的决策管理模式,促进战略管理的高效运行。一是完善公司战略管理办法,优化战略管理流程,建立主张、评审、决策分开的战略决策机制,强调战略选择有效,确保战略定位准确,业务组合和发展策略具有竞争力。二是重视对决策论证和后评价管理。财务部门和审计部门要严格报表监控制度和投资审计制度,定期检查项目的实际进展情况、审计资金的使用情况,并于每年年终结束后,对上一年度的经济运行结果进行打开分析,为第二年的经济运行计划提供参考。同时在项目结束后,要对实施的全过程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价,总结成功经验,针对问题制定改进措施。三是在经济运行管理的各关键环节运用投资估算、经济评价等工具软件辅助管理,实现决策执行和反馈的高效化,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并确保分析成果具有横向和纵向的可比性。

(四)丰富战略管理数据资料,及时提供战略管理信息

第6篇:会计行业的优劣势范文

关键词:高职 会计专业 特色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3(a)-0142-02

1 会计专业质量现状

1.1 专业结构不合理,职教特点不鲜明

高职教育既要区别于本科教育,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也要与社会上的职业培训班相区别,体现出属于该层次高等教育所特有的“高、职、工”等特色。但目前绝大多数高职教育的会计专业都没有形成这样的特色。会计专业在改革开放发展的迅猛时期大规模建立起来,具有一定的功利性,专业建设缺少精心设计和反复论证,专业模式多照抄照搬,各个层次的中高等会计教育彼此辨识度不高。而且多年来,会计专业持续高热,也助长了高职院校专业改革的惰性。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企业参与力度不够,导致仍然以理论教学为主线,实践教学内容不足或不够深入。对行业的适应能力、岗位的针对性、职业胜任力重视程度远远不够,来自企业的具有深厚实践经验的教师依然缺乏,普教色彩浓重。调查中发现,辽宁省内多家高职院校设立了会计和会计相关专业,其建设思路,人才培养和课程开设等具有非常明显的趋同性,相关系数很高。除了职教特色不鲜明外,各高职院校之间也缺少差异性和针对性。

1.2 市场导向性差,产学研模式脱节

尽管教育部大力倡导高等职业教育要强化产学研结合,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但各高职院校在实现过程中仍然有多方面的障碍,产学研效果多方联合、多方共赢的效果并不明显。一方面没有足够的利益支撑,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热情不高;另一方面,缺少社会真实竞争压力的学生们不能真正投身学习和技能训练,不能独当一面,需要经过较长的企业培训才能上岗。这也就造成了产学研合作机制上的死结。想要做好校企合作必须从机制上改革,真正做到利益均分,各取所需。受金融诈骗、诚信普遍缺失的社会环境影响,以经济业务、资金流为实习对象的会计专业,在校企合作方面受到的阻力更大。会计工作涉及商业机密并且链条较长,真正掌握会计技能需要投身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熟悉环节,熟悉控制,熟悉管理和制约。这些都是短期无法达到的。基于上述原因,高职会计专业不可能完全过去重新来建,绝大多数学校是在沿袭旧制的基础上以谈成几个校企合作企业为目标,深入细致全面科学的合作模式并没有形成。因此会计专业的市场导向性并不清晰,本应实行“错位经营”的高职院校却没有专注于差异化专业建设,没有量化分析内外条件,没有关注市场需求动向进行相应的调整改革。注重创建和培育专业特色的高职院校基本上是凤毛麟角。

1.3 专业实用性差,学生就业质量低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崛起,会计专业面向的人才培养方向也应随之转型。从调查中发现,辽沈地区的高职院校设置电子商务专业的较多,但培养专门的电子商务会计人才的专业基本没有,甚至涉及电子商务会计方面的课程也鲜有出现。会计专业沿袭过去的运行惯性,虽然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方面也做过大量的改革探索,但基本方向难改,不能良好地适应频繁变化的市场需求和职业结构,对市场经济发展变动不够敏感。专业的实用性不能对接经济发展需要,学生就业质量不高。大部分毕业生在校期间不能形成社会所需的最新、最实用的技能,从毕业到上岗之间存在着一个较长的时间缺口。

2 特色会计专业建设的SWOT分析

2.1 SWOT分析法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管理学界SWOT方法常被企业用来分析自身内部的优劣势和所处环境的挑战及威胁。SWOT方法是用来综合考虑分析对象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系统评价方法。S指分析对象的内部优势,W为内部劣势,O指外部环境机会,T指外部环境威胁。一般以矩阵的形式直观列出,方便管理和应对。

2.2 会计专业建设的SWOT分析

从第一部分的分析可见,高职院校要发展会计专业,必须深层次地分析自身所处环境和所具备的优势,彻底摒弃陋习,有成效地革新,实施差异化经营。下面就以辽宁金融职业学院为例,使用SWOT法对高职会计专业建设进行全面的态势分析。

2.2.1 优势与劣势

辽宁金融职业学院的前身成立于1952年,学校始终坚持以教学质量建设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教学质量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会计专业前身是1985年成立的会统部,迄今已有31年的历史。从优势上看,首先,历史悠久,专业建设根底扎实,大量毕业生服务于银行、证券、企业等各行各业,在社会上已经积累了较高的人气,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其次,会计专业具有一支精干的教师团队,教师多来自会计工作一线,爱岗敬业,积极上进,有丰富的会计专业实践经验和“双师”资格,其中,注册会计师2人、注册税务师2人、国际注册会计师1人、高级会计师2人、会计师7人、资产评估师2人、房产估价师1人,他们务实肯干,师德高尚,始终保持着教书育人的激情;再次,生源素质较高,几乎每年专业录取分数线都赶超三本,逼近二本,多数学生遵纪守法,学习兴趣浓厚,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最后,“岗、证、课”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初步成形,教学中突出“考级考证”和“专升本”要求[1]。

诚然,不可忽视会计专业建设也存在著一些不尽如人意的方面:第一,校内外实训基地资源相对匮乏,高质量的会计实训教学明显不足,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有待进一步加强;第二,学生数量多,教师数量少,师生结构不甚科学,超大工作负荷量抢占了大量教师进一步进修、实习、自我提升的时间,知识更新速度慢,拔尖教师人才稀缺;第三,课程体系改革尚未推行完毕,人才培养模式与专业建设特征不突出,特色不鲜明,传统教育模式痕迹明显。

2.2.2 机遇和威胁

2014年5月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方向上的指导和政策上的支持,职业院校迎来了新一阶段发展的良机。未来10年是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关键时期,也是建设人才强省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认识到会计人才在经济社会中基础性、战略性、关键性作用,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2],也是辽沈地区高等职业会计教育发展的重要契机和强大动力。另外,近两年该校正在进行省级示范校建设,各项规划改革如火如荼地展开,学校上下团结、人心振奋。作为老牌示范专业,更应该借助这个契机,进一步深化改革,扬长避短,引领带动其他专业共同进步、共同辉煌。

然而,在改革的路上尚存在很多困难与威胁。首先,空间小,构建大规模的会计校内实训基地或构建会计信息一体化的创新创业大厦,几乎是一种奢望。其次,学校资金短缺、资源有限、缺少利益的倾斜,校企合作联盟不稳,校外实训基地开发难度加大。再次,购置各种财务软件、实训平台,制作微课、慕课等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最后,高职教育竞争激烈,不改革、不创新就会落后,落后就意味着失败和消亡,人们应在机遇与威胁并存的情况下乘风破浪,砥砺前行。

3 特色会计专业建设举措

3.1 积极探索校企合作途径,充分发掘实践教学资源

实践教学始终是高职教学的重点和特色,也是当前阻碍高职教育进一步提升的瓶颈问题。对于会计专业来说,实践教学的充分、高效、完整,更是建立品牌特色的一把利刃。会计工作与资金相关,与商业机密不可分割,会计实训基地开辟是专业建设当中一块难啃的骨头。首先,构建合理的校企合作机制,搭建共赢的合作平台,是发掘实训基地的主要方向。只要形成利益共同体,所谓的商业机密也就变成自己家的秘密,实习过程就是创造价值的过程,校企目标一致,会收到非常好的合作收益。其次,高职院校应加大对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不遗余力实现多元化实践教学形式。开办校内代账公司,建设创新创业基地,正确引导和鼓励学生创业,并以创业实业为依托,实现我创办、我营运、我核算、我分析的良好局面,开辟校内实训基地。最后,也可加大教学模拟软件的投入,购置ERP沙盘和VBSE综合实践等模拟企业经营核算的仿真软件,将企业搬到实训室,让学生“居于斗室便知社会上的经营大事”,增加学生职业经验积累和动手能力。

3.2 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1)降低教师教学工作量要求,提升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在人的精力有限的情况下,繁多的工作内容和繁重的工作量必然会造成工作质量的下降,教师无暇仔细备课,认真思考教学改革、凝练经验、提升素质。因此,“以高质代多量”不仅符合教师个人发展规律,也会促使教师用心琢磨教学活动,多出精品课程,推动教学质量、专业质量的提高,一举多得。

(2)鼓励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挂职锻炼。

避免教师与实践脱节的最好方法就是让教师从繁重的教学工作任务中抽离出来,鼓励其深入企业实践,实时更新行业经验,提升动手能力。甚至可以将教师作为校企合作的纽带,与企业建立合作机制,定期指派少数专业教师深入企业顶岗实习、挂职锻炼,在学习的过程中为企业创造价值。之后再由教师将所学经验技能传授给学生,用人单位可以不付费给教师,但必须接纳一定数目的实习生进行一定时间长度的岗位实习。这样既有效提升了教师能力,解决了资深专家直接教授学生的低效率、低质量,而且保证了学生实践经验和能力的来源通道,达到多和谐,共进步。

(3)积极吸纳行业内资深专家到学校交流、任教、指导,进一步丰富实训教学的形式和资资源。

自给自足,单纯地依靠校内专职教师完成专业建设及教学工作,不符合当前大学开放式的发展理念。优秀的教师队伍,除了挖掘自身教师资源,不断提升其综合职业能力外,还应将目光锁定在其他高职院校或高等学府的资深教授、专家以及来自企业一线,经验丰富的行业精英。多组织群英会,交流学习、互通有无、开拓眼界,形成一个开放式的教学团队。

3.3 构建科学的专业质量评价体系,实时跟踪专业发展

专业建设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地创造、革新,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完善。因此,建立起科学的专业质量评价体系,实时获取专业运行中每个环节的数据并加以分析、总结、反馈、推动,才能实现专业预警,及时纠偏,保证特色鲜明,品牌不倒。

参考文献

第7篇:会计行业的优劣势范文

随着科学技术以及网络社会的日益发展和壮大,会计行业对人员的要求也随时代进步有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针对会计人员的电算化水平,传统的手工做账方式不仅效率低下,更无法保证准确率,全方位导入财务软件已成为必然之选,作为培养会计人才的基地,民族高校要想在众多高校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打造其会计电算化核心竞争力。

一、民族高校会计电算化的现状

(一)课程设计不合理。在多数民族高校,会计电算化只是作为一门课程,在某一学期开设,受限于课时不足以及软硬件设施的不到位,教学模式仍以传统理论课程教育为主,电算化软件操作课时较少,通过调查,目前,西部民族地区高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校内教学主要是理论讲授完毕后,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会计练习资料和模拟材料被动地、反复地进行书面演练,大部分学生对这样的方式比较厌倦。

(二)民族高校地理位置不优越。民族高校大多地处偏远西部地区,缺乏大型企业尤其是会计软件设施完备的公司,学生实地实习机会较少;再者,民族院校的生源大多数来自偏远少数民族地区,入学前基础相对较差,计算机基础、英语基础相对来说较薄弱,较之于东部发达地区的学生而言,在起点上就存在较大的差距,为了缩小差距,就必须更关注学习,而参加社会实践的时间与精力相对来说很少。

(三)实践性不强。众所周知,会计电算化专业要求教师不仅要有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必须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系统操作技能。然而,由于西部民族地区高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大多开设较晚,师资队伍中年轻教师居多,很多青年教师从高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育事业,缺乏在实际工作中锻炼的机会,现场指导学生实际操作的经验不足,很多只是借助多媒体课件来操作,学生被动地跟着多媒体操作,自己脱手实训的机会较少,又因为实验资料都是固定的有实验步骤的简单核算,学生对于资料具有很强的依赖性,这种训练就如同依样画葫芦,对学生的独立分析能力和能动性的提升不够,实践性意义不强。

(四)民族高校存在优势资源。虽然民族高校会计电算化的现状不容乐观,但仍然存在打造会计电算化核心竞争力的优势资源。国家政策的有利扶持就是在经济、科技实力上给予的最大优势。自国家2000年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不仅在经济上大力新开重点工程,支持优秀产业入住西部,在科技、人力资源方面都为西部地区注入了新血,各大企业的进驻也给西部高校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习与就业平台;在教育上,西部对口支援计划的实施让各高校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优秀教师交流讲学不仅让学生吸收到了更丰富的知识,也让其课堂充满了乐趣;其次,在教育资金方面,国家民委和地方政府也对民族高校有一定倾斜,更加注重其向一流院校的转型改革。

二、民族院校会计电算化核心竞争力的打造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会计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会计专业教师不应该局限于“高学历、高文凭”,还应该注重实践经验。一方面,继续引进高学历教师,但要求专业课程教师每年要有不少于两个月的企业实践经验,以提高自身实践技能和指导学生专业实践训练的能力;此外,每年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国内职教水平高、有特色的院校进行访问、学术交流和进修,以此培养各有所长的专业骨干老师;另一方面,聘请一批会计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实践,使学生学到真正有效地实践技能和经验。

(二)大力引进电算化软件与ERP实训教学

首先,作为打基础的第一步,要将excel等办公软件熟练运用,数据的整理、计算、各类表格的编制,以及在ERP实际操作之前对年度预算的规划,都需要将excel运用得炉火纯青。而现实状况是很多高校太过注重专业课程的教学,而忽视了这一环节,缺乏这方面的系统教学,学生也缺乏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导致这一块成为空白地带。

其次,巩固基础,提升能力。引进用友、金蝶等专业会计软件,让学生对整个信息系统中的应收款账款处理模块、工资核算模块、存货核算模块、固定资产核算模块、销售模块、成本核算模块、会计报表生成与汇总模块、财务分析模块进行全面系统的实训,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和软件操作能力。

最后,提高创新能力以及能动性。ERP电子沙盘的会计实务模拟为学生提供一个独立、完整地经营企业的机会,通过计算机模拟的企业平台,完成战略、营销、生产、销售等各类经营决策任务,同时将决策任务分解为相应业务,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按期编报财务报表并进行财务分析。学生从中体会到:不同管理决策是如何导致不同财务结果的,会计信息又是如何为管理决策提供支持的,使学生亲身体验到“会计的经济后果”,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处理问题时的主观能动性,也解决了会计人员参与管理职业能力培养问题。

(三)全方位创造实践机会

毕业生缺乏基本的实践常识,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上手速度过慢,培训成本太高,这些已经成为各大企业普遍反映的问题。高校应该在各方面为会计学专业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校内,成立专门的理财等会计学科社团,对全校所有社团的经费进行筹集、分配、记账和管理;校外,开展校企合作,不仅仅局限在大四实习阶段,更多地在大二大三阶段适时地加入到校内课程教学之中,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办学协议,直接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了解工作流程和企业氛围以及各类软件在财务工作中的具体运用,或者邀请对口专业的企业直接到学校组织教学,让学生在校期间能够了解工作模式,积累相关的工作经验。

会计作为一热门工作,越来越多的学子投身到该行业,行业间也存在“高端人才供不应求,普通人才供过于求”的窘迫现状,民族高校要想在人才培养上突出特色,就应该大力打造学生的电算化操作能力,这既是适应时展的需要,也是塑造高校特色的重要之举。

参考文献

[1]陈丽.关于西部民族地区高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课教学的思考―以百色学院为例[J].鸡西大学学报,2013(02).

[2]苏彩霞.多媒体辅助会计教学的局限及对策[J].电化教育研究,2011(03).

第8篇:会计行业的优劣势范文

为了适应经济组织内部的管理需要,管理会计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管理会计可以为提高经营效率和效益而建立的各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提供内部管理所需要的各种数据和资料等。

一、管理会计的概念

管理会计是一种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最终目标的会计信息处理系统。它通过确认、计量、归集、分析、编制与解释、传递等工作,提供相关的信息,供管理者和决策者参考决策。管理会计是现代行为科学、管理科学和系统理论的有机结合,不仅加强了企业的内部经营管理,而且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二、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脱离实际,可操作性差。目前,我国在管理会计方面的理论研究还仅局限于对国外著述的翻译介绍,没有有效地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现行教科书中所列示的方法,片面地追求复杂的数学理论模型,很难在实践中得到运用。因而出现了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问题,不具有可操作性。

(二)研究领域狭隘,应用范围缺乏广度和深度。传统的管理会计理论着重强调企业的内部管理,并没有从实际出发,从企业自身出发,分析对比企业所在行业的产业成本以及同行竞争者的成本,以便找出企业的成本优劣势,更没有考虑过企业如何在同行业竞争中占有有利的竞争地位以及这种地位是否会长久保持,不重视相关重要决策信息的提供,没有从长远的角度来分析问题。

(三)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因为管理会计某些方法的应用对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比如企业内部管理机制比较健全,公司治理结构比较完善等。然而,我国当前的一些企业内部管理比较混乱,缺少健全的规章制度和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从而大大地影响了管理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缺乏对实践的及时总结与推广。伴随着70年代末管理会计的引进,我国逐渐开始应用管理会计。虽然已经有部分企业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但是这些企业并未能及时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广泛、深入地推广。

(五)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及企业经营决策者对管理会计重视程度不够。首先,我国会计人员总体素质普遍不高,主要表现为会计人员知识掌握得层次较浅,又缺乏实际的工作经验,严重影响到经济水平的发展需要。其次,企业经营决策者对管理会计重视不够,也不能很好地利用管理会计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进行决策,从而使得管理会计在企业实践中难以得到运用。

(六)我国经济体制不健全。完善的经济体制环境是管理会计执行的必要条件。我国已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使得经营决策者在进行决策时更重视一些行政因素和社会影响因素,而忽略管理会计所提供的有用信息,从而造成了管理会计在企业应用中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三、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应用中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加强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通过多种方式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理论研究必须联系实际,与我国国情紧密结合,创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

(二)积极构建适合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现代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我国管理会计应定位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密切结合中国企业实际情况,强调行为的研究与应用,便于广大会计人员、管理人员操作运用。

(三)加强典型案例研究,促使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中国企业应该及时地将实践中的成功经验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然后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在企业中开展案例研究的研究项目,使一些有效的方法很快得到推广和应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成果,并从中总结出管理会计发展的客观规律。

(四)完善内部管理制度。管理会计有些方法的应用对管理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完善企业的内部制度,对于管理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培养企业领导者的管理会计意识。在知识经济的条件下,要求管理会计人员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企业领导更应该具备一定的管理会计知识,这样可以使领导在会计人员进行分析预测、决策控制等活动中发挥引导与震慑的作用,保证财务活动的效率与效果。

第9篇:会计行业的优劣势范文

[关键词]外包;驱动因素;趋势;对策

[中图分类号]F74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9)01-0107-03

[作者简介]许馨文,武汉理工大学在职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崔荐,武汉理工大学在职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马卫国,武汉理工大学在职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湖北武汉430071)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世界性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之中。国际分工的不断细化使得生产在不同环节上细分,进而也就产生了分工的可能,很多企业纷纷将非核心服务活动交给其他企业进行,因此,产生了国际服务业的大规模转移。由于技术、资源等差别,国家间在每一部分的分工上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国际经济一体化允许企业在世界范围内寻找最优贸易伙伴,进行资源配置,进而也就产生了服务外包这一产业。

一、服务外包的概念及发展的背景和趋势

(一)服务外包的概念。所谓外包(outsourcing),英文直译为“外部资源”,就是指通过购买第三方提供的服务或产品来完成原来由企业内部完成的工作,是企业通过整合利用其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资源,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充分发挥自身核心竞争力和增强企业对环境的迅速应变能力的一种管理模式。

与第一次的制造业转移相区别,服务业外包和转移被称为第二次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将非核心的服务环节,如后勤、财务、寻呼中心、研究开发、软件设计、经营管理、金融财务分析、办公支持、售后服务等,外化为一个投资项目或专业服务公司后再外包出去。

(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国际背景和趋势。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世界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各国对外开放的日益加深,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另一方面,知识经济方兴未艾,这一切都构成了国际产业转移的背景条件。

根据不同机构的预测,目前全球服务外包的市场规模在3000亿美元――5000亿美元之间,并将在未来若干年继续保持20%-30%的增长速度,预计2008年服务外包市场规模将突破1万亿美元。服务外包最多的是美国,约占2/3,欧、日约占了1/3。承接最多的是亚洲,约占全球外包业务的45%,印度、墨西哥、东欧分别是亚洲、北美和欧洲的外包中心。预计到2010年,中国在岸金融业务流程外包市场将高达500亿美元,离岸金融业务流程外包也将超过50亿美元。

服务业外包同时加快了白领岗位转移。据著名的信息技术咨询公司福里斯特公司预计,美国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工作岗位,2010年将达160万个,2015年将有330万白领工作岗位以及1360亿美元的工资转移到海外,诸如俄罗斯、印度、中国和菲律宾等国。据印度国家软件协会NASSCOM预测,2008年,仅在全球计算机用户电话服务中心领域就将为印度提供110万个就业岗位和210亿美元至240亿美元的服务收入。

(三)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政策背景和现状。面临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来自其他国家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压力,以及中国服务贸易明显落后于货物贸易发展的实际,中国政府已深切地认识到发展服务业的迫切性,把服务业作为下一轮对外开放的重点,以承接大规模的国际服务业转移,使中国成为全球服务业外包的重要基地。自2006年起,国家商务部已将承接服务外包作为十二项重点工作之一,提出并积极推动实施“千百十工程”。先后认定了大连、西安、成都、上海、等16个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和4个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对服务外包业务的推进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工作已经开始起步,据2008亚太服务外包国际合作会议获悉,2008年1~8月,中国服务外包出口合同执行额超过48亿美元。据工信部软件服务业数据,2008年上半年中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累计实现收入3456.7亿元。2008年1到8月份,全国服务外包企业2545家,服务外包从业人员已经超过39万人,取得各类国际资质认证的服务外包企业1907家,近17万大学、大专毕业生正在进行服务外包业务培训,服务外包出口合同执行额超过48亿美元,比2007年全年的20.94亿美元,增长了91.45%。

二、产生服务外包的驱动因素

产生服务外包驱动因素有很多,但主要有三大驱动因素:首先,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远距离提供服务成为可能,使过去不可贸易的服务业成为可贸易产品;其次,产业分工的细化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和专业化效应,使服务外包成为可行;第三,发展中国家的低成本优势,特别是由于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外包的交易成本得以降低。转移方与承接方在服务外包中都各自获得了发展的机遇。

(一)从国家的角度来讲:外包为服务外包转移国提供了获利的机遇。提供了创建潜在价值的方式,增强服务外包转移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放大增加的国民储蓄效应。按获利时间不同可分为目前直接收益和未来潜在收益。目前直接收益可以分为:投资者减少投资或消费者所节约的数额、承接方从提供商进口的商品和服务、美国供应商从低工资国家向国内母公司转移的收益。未来潜在收益即美国雇员重新就业所创造的价值。

外包为服务外包承接国提供了发展的机遇。提供了承接国提升产业结构、增加服务贸易出口收入、提高服务业人性化竞争力、创造就业、提高工薪收入和技能水平、带动相关行业发展、与国际服务接轨的机会等等。

(二)从企业的角度来讲:企业转移业务离岸外包的驱动因素有:(1)低廉的劳动力成本,(2)成功的案例,(3)企业对投资回报率和商业利益的追求,(4)对速度的需求,(5)工作时间的延长,(6)质量的保证,(7)分散风险,(8)技能缺失。

企业承接离岸外包业务的驱动因素有:(1)扩大业务范围,(2)成功的案例,(3)能源的节约,(4)降低固定成本,(5)追求规模效益获得更大利润空间,(6)分散风险,(7)获得技术、资金支持及提升再创新的空间。

三、服务外包的特点及意义

服务外包产业是一种基于通信网络基础上的产业,是现代高端信息产业、高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六高、两低、两少”的特点(“六高”即科技含量高、产出高、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高、国际化水平高、出口额高,“两低”即投入低、能耗低,“两少”即环境污染少、占用土地资源少)。发展服务外包是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和

效益的重要途径,是优化外商投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的重要方式,是扩大大学生就业、提升劳务输出水平的重要渠道,对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承接服务外包与承接制造业相比也有如下优势:

四、我国承接服务外包的优劣势

我国发展外包,可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优势与劣势同存。在面临挑战的同时,中国也有自己的巨大优势:(1)中国政局稳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投资环境良好,是世界上吸收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中近450家已在华投资,部分公司在华设立了地区总部。目前,外商投资设立的研发机构超过600家,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贸易领域正在成为外商投资的热点。(2)拥有大批的专业和技术人才,人才储量相当大。(3)低成本。无论是在人力资源,还是在能源、基础设施方面,中国都享有较大的优势。(4)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特别是在电信、交通领域。

尽管我国具备了低成本劳动力以及庞大的市场等有利条件,但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中国的市场依然还不成熟,大多数BPO接包企业依然处于产业链条的低端位置。同时,一系列问题正在成为中国BPO发展的瓶颈。

首先是人才。GENPACT中国中心财务会计服务中心主管罗锡强的体会是,在中国做BPO最大的困难就是和客户交流和洽谈业务。目前最为缺乏的就是既懂得技术和业务又有不错的外语技能的中高级人才,这也限制了我国BPO的业务拓展,使得接单能力相对弱化。 其次是政策。Garmer研究机构副总裁suiay・Chohan认为,ITO和BPO联系非常紧密,印度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旌,刺激软件的发展,使整个IT市场面向以市场为中心,形成/TO和BPO齐头并进的局面。比较而言,中国还有待加强。

三是品牌。中国的BPO企业部分从ITO转变而来,而专业的BPO企业所占的份额比较低,实力较弱,尽管他们一开始就面向国际市场,但短期内还未能在国外建立自己的品牌。而印度已经出现了INFOSYSY、塔塔等/TO和BPO巨头,形成了集群和品牌效应。

四是知识产权保护和隐私保护,尤其是处于国家环境下的离岸BPO。据HPA全球战略发展高级副总裁Phil・Had―croft介绍,国家法律非常注重知识产权和隐私保护,尤其是BPO,有可能涉及到公司运营的机密业务数据。欧美等发包方希望接包方能为其保守机密、遵守相应国际准则并做出相应承诺。我国与其他主要外包承接国在十大方面的优劣势比较,可以较为全面的说明我国承接服务外包的优势。

五、中国承接服务外包的战略对策

近年来,虽然中国服务外包业具有一定的竞争能力,但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的份额与其外包能力却并不相称。据国际权威报告显示,在全球外包市场中,印度最具竞争力,占43%,而中国只占12%。除去原占有外包份额较大的爱尔兰、俄罗斯、印度、菲律宾等外包承接国,发展中国家目睹了外包业务给印度经济所带来的繁荣,也想从中分得一杯羹,因而许多国家乃至地方政府都在绞尽脑汁地努力吸引境外业务。全球外包业务的新竞争者中不乏实力较强者:巴西、墨西哥、新加坡等外包新地带的崛起,使得目前这些服务供应商更加全球化。我国要想在此轮竞争中脱颖而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营建国家品牌,提高中国竞争力。进军高端外包业务需加强管理与合作,需紧跟国际潮流。国家品牌才是最大品牌,以政府为主导的国家品牌战略的确立,才是中国进入国际服务外包第一方阵的重要标志。如果不能树立国家品牌,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骨干龙头企业。地方政府、科技园区和企业各自为政,不能形成合力,中国企业只能承揽小规模、层次低、技术含量不高的外包业务,从而无法提升中国在全球的竞争力。

(二)扩充技术外包实力,提高全球交付能力。应向全球客户提供他们所需的高质量服务的能力,它不仅只是软件过程和软件质量;而是更多的服务效率、质量、对客户商务目标的贡献价值等因素。我们必须注意决不能把眼光仅仅局限于技术方面,还应更注意商务策略,因为外包市场和客户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发包商重价格更重信誉,行业应用靠技术更靠经验。因此,双方成员要加强及时沟通,确保互相了解和信任;扩充技术外实力――从简单的“过程成熟”过渡到“人员成熟”。把握住新的服务和机会才能提高外包领域的全球交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