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规划设计思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生态规划设计;现实意义;控制性详细规划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对一定时期内城市局部地区的土地利用、空间环境等做出的具体安排,是具体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各项战略部署、原则要求和规划内容的关键环节。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与发展中所处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控规也不断出现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需要在观念及方法上做出相应的反应,以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
1 生态规划设计诞生的背景及思想内涵
上世纪60年代末,在美国环境危机爆发的背景下,伊恩·L·麦克哈格(McHarg,1969)以《设计遵从自然》一书正式对追求人为秩序和区划的传统城市物质规划方法宣战,提出了基于生物生态学适应性原理的人类生态规划方法。
他的方法是使用“千层饼模型”(layer cake model),“强调土地的固有属性对人类使用的限制性和适宜性”。千层饼设计方法通过研究土地本身的特性制定规划,使对土地的使用建立在客观分析各种价值的评价基础之上,比单纯依靠专业技术人员经验式的直觉判断,具有更强的科学性和说服力。在其叠加的因子中,包括了坡度、地表排水、地价、历史价值、风景价值、居住价值等因素,可以看出他对于自然、经济和社会多重价值的重视。
2 生态规划设计现实意义
2.1 对环境破坏和人地矛盾问题的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时期,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的急剧扩张,给自然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我国城市普遍面临环境破坏和人地矛盾等问题。因此保护自然环境,合理利用土地成为重要课题。“设计结合自然”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重视自然,重视多重价值的文明价值观,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种方法,采用这种设计方法,可以保障自然环境和土地因素,在规划机制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2.2 对控规的指导意义
控规在规划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中间阶段,总体规划的战略设想经过控规之后被固化下来,直接确定地块层面的开发使用。因此在控规的编制阶段,引入新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制定合理的土地使用功能和开发方式显得十分必要。“设计结合自然”通过具体的方法,所倡导的保护自然,重视多重价值的设计思想,可以帮助控规在编制阶段,深入研究土地的景观、地形、生态以及经济和社会价值,使规划具备更强的科学性基础。而且审批后的控规,规范了城市开发行为,可以保证土地和环境因素在规划机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有利于促进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3 生态规划设计思想下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思路
一般控规的编制方法遵循“调查—分析—规划”的工作思路,主要对用地的现状使用、建筑质量和高度、道路交通、景观环境等内容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用地规划,见图1。调查分析之后的工作,很大程度需要依靠专业技术人员的经验判断,受到个人价值观的影响,所制定的规划方案的科学性容易受到质疑。“设计结合自然”的核心方法是探讨用地的适宜性,在此基础上制定土地使用方案,这增强了规划过程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从其重视“全体社会价值”的设计观念来看,麦克哈格所探讨的适宜性,从土地的物理属性出发,深入到土地的经济属性领域。他所强调的适宜性其实是土地适宜性和经济适宜性的综合。土地适宜性需要研究景观、地形、生态等方面的内容,以既满足建设需要,又减少对地形的破坏,并保护用地的景观特征。而经济适宜性则需要分析地价因素、地块大小、土方平衡、单位用地投资门槛、容积率等内容,以保证开发行为既节省成本,又有尽可能大的产出效益,见图2。
图1 控规框架图
图2 生态规划设计思想下的控规框架图
4 实证案例
4.1 项目概况
某区域总面积3059km2。规划用地位于市区西南部,与市中心的直线距离约为5km,北部与主城区西部组团相望,用地规模约2.38km2。可用的建设开发用地十分有限,规划用地将作为产业综合园区进行开发建设。
4.2 基地特征
基地特征概括为三个方面,即景观优越、生态敏感、地形复杂。规划用地内山峦叠嶂,该自西南向东北环绕用地,景观条件十分优越。规划用地位于该溪的上游,溪水清澈,用地内植被茂密,生态__敏感。规划范围内,超过85%的区域为山地,最高点海拔高度为297.1m,最低处海拔高度200.7m,绝对高差约100m,该市“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用地特征,在基地内得到充分体现。
4.3 规划策略
由于用地的景观条件优越和高生态敏感性的特征,规划采用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以对用地的客观分析评价为基础,采用设计结合自然引导下的控规设计方法,自下而上,确定土地的利用方式。
4.4 适宜性分析
1)土地适宜性
对土地适宜性分析,主要通过对用地现状、景观、地形和生态条件四个方面进行评价。
用地现状主要以耕地、林地、村庄建设用地和水域等非城市建设用地为主,部分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和公共设施用地主要分布在基地北部地势较为平坦的地区,占地面积共8.04hm2。
地形方面,现状地形以低山丘陵地为主,高程在200~298m之间,规划用地内高程呈南高北低的特征,南部山体高程多在260~298m之间。规划区内坡度较大,山地坡度多在15%以上,主要分布在山体与平地交接的地形骤变地带,整体坡度分布较为“零碎”,开发难度较大。
景观方面以与规划用地隔河相望的该市西部城区为主要观景点,对用地的北侧景观界面进行重点评价。从整体远景来看,规划用地内山峦叠嶂,自然植被保护较好。从近景来看,位于北部东西向延展的前景山体为主要的景观界面,前景山体的西部地形起伏,植被茂密,轮廓线优美;东部山形低缓,局部植被稀少,景观不及西部优美。因此,规划应注意对前景山体的保护,使之呈现出景观的连续性。
生态方面主要分析了地表植被分布特征。根据现状植被分布,土地分为五类,即水稻田、木耳和蘑菇轮作地、自然林地。水稻田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部,该溪边平坦地带。木耳和蘑菇轮作地主要在基地南部有少量分布。自然林地主要分布在用地中部的山地地带。茶园主要分布在基地南部,在东部也有少量分布。
2)经济适宜性
对用地的经济适宜性进行评价并提出要求,将有助于制定科学的控制指标,并提出合理的实施建议,增强规划方案的可行性。经济适宜性评价主要研究用地功能、地块划分、土方平衡、容积率确定、投资门槛要求等内容。为确定地块规模和容积率,规划研究了该市已经建成的相关产业工业园区的地块大小和容积率指标,由于当地的特色产业以竹木加工、玩具制造为主,因此企业规模都相对较小,规划确定的单个厂房用地规模在1.2~1.7hm2,确定的容积率指标为0.5~1.0。为使土方工程量最为节省,减少建设成本,要求制定竖向规划的多方案比选。为使产业园区具备良好的产出效益,规划研究了该市已开发建设园区的成功经验,确定工业用地的单位面积投资规模为每亩不低于150万元,每亩净地出让价不低于12万元,供建设管理部门参考。
3)适宜性分区
根据对用地的适宜性进行分析,规划用地可分为五个适宜的用途分区。
4.5 总体布局
规划形成“一心、两轴、五区”的布局结构。一心,即位于片区主干路与53省道交汇处的片区公共服务中心。两轴,即省道城市功能发展轴和片区功能发展轴。五区,即位于省道西侧的公共设施区;位于用地中部的产业园区,包括新技术产业园和高品质农业加工园;位于该溪沿岸的居住生活区;位于居住区和产业园区之间,主要为自然山地的生态涵养区。
5 结语
总之,生态规划是融社会、经济、技术和环境于一体的综合性规划,涉及生态、社会、经济等多种学科领域,是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而生态规划设计引导下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探讨了土地的固有属性对功能使用的适宜性、限制性,是一种“自下而上”确定土地使用的思想和方法。这种方法目前在我国还处于摸索阶段,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可供遵循的标准,因此,具体应用及其效果有待于进一步实践和探索。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原则
1当前城市规划设计的现状
从城市建设进程来看,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设计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城市规划起步晚,意识淡薄。
(2)规划人才匮乏,管理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知识结构不合理,素质偏低的现象长期存在,在中小城市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城市规划及其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
(3)规划科学性不强,缺乏长远性。1)城市基础设施规划滞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2)生态环境规划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3)没有科学有效地分区规划,使整个城市功能布局、用地平衡、资源配置等都处在模糊的状态。目前部分中小城市公建项目的报建审批,不是在分区规划所确立的城市功能区建设,而是按建设单位自行协商的地点进行平面规划,出现了本末倒置的规划行为,其后果是致使城市公共设施服务半径小、服务功能少、布局不均匀、发展不平衡。
(4)地方特色不鲜明,综合功能不配套。部分中小城市不是结合本地区的人文、历史、地理、景物等实际来搞规划,而是贪大求洋、舍近求远,搞大而全、高而空的规划;不是结合自己经济能力、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等实力和功能来搞规划,而是在出政绩、顾眼前、想局部等心态和目的下定规划,因而出现一个模式、一张脸或者功能不齐、配套不全的城市设施现象。
2规划需解决的重点问题
(1)结合城市新的形势,应从发展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城市发展的技术经济基础和发展条件,制定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研究并确定当地的发展体系,建立适合于全市整体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结构。
(2)进一步科学预测城市发展规模,选择城市发展方向,建立新的城市发展空间形态,合理确定未来城市的布局结构。
(3)在当前形势下,城市规划应当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创建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名城风貌。充分考虑山、水等环境要素,建设拥有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城市与自然生态风景有机结合的现代化山水城市。
(4)城市规划离不开城市的交通、信息等方面发展,为此规划应当调整城市用地的功能布局、交通网络系统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城市的交通、水利、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适应能力和现代化水平。
3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
城市是人们政治、文化活动的中心,也是公共建筑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规划设计除应符合国家有关规范的要求外,一般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一个聚居地是否适宜,主要是指公共空间和当时的城市肌理是否与其居民的行为习惯相符,即是否与市民在行为空间和行为轨迹中活动和形式相符。个人对“适宜”的感觉就是“好用”,即用起来得心应手、充分而适意。城市的使用应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古典的城市一般没有绿地,以硬地或建筑为主;现代城市则出现大片的绿地,并通过巧妙的设施配置和交通,竖向组织,实现城市的“可达性”和“可留性”,强化城市作为公众中心“场所”精神。行政中心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以“人”为主体,体现“人性化”,其使用进一步贴近人的生活。
(2)地方特色原则。城市的地方特色既包括自然特色,也包括其社会特色。首先城市应突出其地方社会特色,即人文特性和历史特性。城市建设应承继城市当地本身的历史文脉,突出地方建筑艺术特色,有利于开展地方特色的民间活
4道路交通规划
道路交通规划在城市规划中起着关键作用,其决定着城市未来发展。道路交通规划一方面为了满足居民的出行方便,另一方面可有利于发展当地经济。为了充分发挥城市道路交通作用,道路交通规划规划原则,从区域角度出发,协调县际交通内部交通两个层次,处理好城市道路与公路交通之间的关系。根据城市当地的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城市道路系统宜采用“自由式+方格网”的模式。科学合理、切实可行,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盘活土地存量,合理开发增量土地,提高城市运转效能为目的。其中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的目的是让居民在出行活动中掌握主动权,能自由选择和换乘各种交通工具,达到最方便、省时、经济的目的。结合城市地势的自然条件以及城市发展规模出发,交通发展方向宜采取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私人交通(自行车、小汽车等)作有益补充,公共交通与私人交通协调发展的方针,达到近距离出行以自行车、步行交通为主,远距离出行以公共交通为主;
5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原则
(1)坚持生态优先,以环境为本。充分发挥自然基础的功能,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维持原有的地理环境,以保持原有自然环境不被破坏,并得以有效的保护与延续。各类自然生态景观的设计重在完善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功能,提高其生态效益、景观效应和共享性。
(2)转变生产生活方式,以实现碳减排为目标。节约城市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水资源,在城市建筑、交通、绿地系统等建设活动中,以及居民日常活动中遵循自然生态制衡、循环再生与自我调节规律,遵循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本质。用生态观念对能源、环境、建材、废弃物处理等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和解决。
(3)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化产业链。从生态城市建设的需求引导产业发展,结合城市建设的技术与市场发展,积极实现产业由能源消耗指向向科学技术指向转变,建设科技指向的支柱产业;以重点项目带动现代文化产业、服务产业等绿色、低能耗产业的发展。
(4)营造生态和谐环境,以建立生态文化体系。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与低碳生活观念,建立文化设施,加强价值文化的传播。
6城市绿地规划设计
城市绿地规划应当结合绿地系统及景观风貌规划,利用自然景色及水体,结合城市性质,城市公共绿地与生态绿地连成一体,创造出充满山水特色的绿化景观。根据当地的景观特点和植被风貌,进行水土保持,发挥绿地环境效益,使大气、水体及噪声等环境要求。建设园林绿地同时,强调保护措施,更全面地创造出优美的城市空间和良好的环境。绿地系统规划可通过由成片的郊区生态景观绿地,城市公园;带状绿地,滨河绿地和街道绿化,点状的小区级公共绿地、小游园和单位附属绿地构成相互联系、有机结合的绿地系统。城市风貌景观是城市外在的形体、色彩、建筑风格与环境艺术景观的整体感受以及城市的整体空间结构,主要由景观轴线,景观区域以及环境艺术小品构成。
7结束语
城市规划解决问题,城市规划设计原则、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在城市规划中的深入探讨与研究,拓宽城市规划设计思路,推动我国城市合理发展进程奠定基础和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冯志刚.浅谈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J].科技创新导报,2008.
[2]刘昌盛.浅谈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规划的关系[J].科技创新导报,2009.
[3]杨立志.北海市发展战略研究:城市营销与城市规划结合的视角[D].复旦大学,2009.
关键词:控制性详细规划;生态城市;商住区;庄河市青堆镇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implementation of regulatory, advance a city to change, regulatory for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different themes emerge. At present, as a unique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control by means of ecological, commercial theme, played a huge role in driving the city development, city development, construction of interface transition zone characteristics of city. Because of its diversity, its planning and operation is also very flexible. Zhuanghe Green Town commercial district as an important node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Green Town, according to the construction requirements, construction sequence and the city characteristic, suit one's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a control regulations of the establishment, rigid and elastic combination, grasp planning ideas right, while the regulatory ecological ideas into,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etailed control planning, effectively guid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ity.
Keywords: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ecological city; residential district; Zhuanghe Green Town
中图分类号:[F287.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 引言
从1990年实施的《城市规划法》明确了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法定规划地位开始,我国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商住结合为主体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不断涌现,在带动现代化城市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另外,在党的十报告中,针对城乡发展建设方面,也指出并着重强调了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城市本身及其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和谐性,作为城市发展、建设的一个重要考量,必将会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本次规划区所在的青堆镇是大连全域城市化“九节点”之一的重要乡镇。《庄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对青堆镇的功能有明确定义:将发展成以城镇经济繁荣、生态文明、社会文明、环境优美,服务功能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人民生活富裕的现代化生态型商贸新城。是庄河市优先发展的区域。
为促进青堆镇的经济建设,开发带动镇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优化并合理配置青堆镇区现有土地资源,本次青堆镇商住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把握大连市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建设特色小城镇的机遇,充分运用现状基础条件,整合居住、商贸、文化、现代服务等产业,构筑青堆镇经济和空间的增长极;建设生态环境优秀、空间布局优化、配套设施完善、市集功能强大、交通组织便利,独具特色的小城镇商住区;打造庄河东部乡镇中心,形成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服务功能齐备,生态环境宜人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小城镇商住区。为指导指导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品质奠定基础。
2 以商住为主题的控规规划思路
2.1控规中商业地块的规划
在商住区控规中,商业地块无疑占了很大比例。本次控规规划区在总规中有近一半的面积为商业用地。其规划区在总体规划中的定位是市级商业公共服务配套中心。规划中首先应从宏观的角度把握规划,顺应总体规划的大方向。本次规划区中商业及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不仅要满足规划区内部的生活需要,配合着居住用地,同时还要结合规划区在总规中的位置合理的确定服务半径,相应加大商业及服务设施规模(图1),从而顺应总体规划为远期发展留有余地。
图1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图
其次,从微观角度对规划区内的商业用地进行规划。前者将规划区中商业及配套服务设施用地比例已经确定,接下来就需要对每一块用进行良好的把握与控制。这其中包括指标体系的确定、指导性政策的确定、城市设计的建议等等。但这些指标体系及建议都应在总规的引导下进行,同时考虑当时当地的经济、文化、社会等因素与之相结合考虑,做到完备周全。真正做到弹性规划为引导接下来的城市建设打好基础。
2.2控规中居住区地块规划
规划区内占有最大比例的用地性质当属居住用地了。此次规划按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编制,控制深度根据当地情况满足基本控制深度,地块划分约为3-5公顷;居住区内相应的配套服务设施在文本与指标中有所体现,考虑到未来发展的弹性较大,指标与指导内容灵活性也相应加大。
居住地块的规划中应更加注重人文关怀,生态主题的体现需要与规划的居住用地相结合,才能更好的加以体现。规划区所在为庄河市下属的一个乡镇,因此容积率与建筑密度相应较小,规划区多数为多层、局部采用小高层进行点缀,有效地控制了开发强度。同时在道路一侧将板桥河中的水引入规划区内,规划成引水渠道,保证水循环的同时居住区景观可以引用,以增加环境质量增加卖点,最大程度上保证生态主题。控制高度上形成中心景观区低两边高的格局,构成规划区内显山露水的空间格局,形成居住与生态的有机融合。
3 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生态城市概念的植入
3.1生态城市主题在控规中的良好把握
党的十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人类面对的自然界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从而实现永续发展。
对于规划师而言,作其为城市发展的指挥者应当将生态理念融入规划技术手段中。现行的总体规划中大多已经将生态要素有所体现,但往往在接下来的控规与修规中又逐渐淡化,使之最终有名无实。因此,生态概念的植入应当在接下来的控规与修规的各个环节都有所体现。而对于承上启下的控规而言,在其编制过程中就应当将生态概念明确体现。相应情况下可以通过对于与生态建设有一定联系的地块指标(如绿地率、建筑密度、容积率)的调整间接引导生态建设,这样才能确保政策的良好实施与延续。
3.2水的利用
“仁者乐土,智者乐水”, 水资源的良好利用不但可以提升城市的品质,而且还能够改善城市环境,同时成为城市的亮点达到吸引人口的效果。
本次规划区西侧为现状板桥河,东侧为湖里河,规划区内河道、水渠众多,现状水资源条件丰富。通过对该区域合理的规划和规划理念的引入,充分利用区域空间改造和水系景观的有机布局(图2),配合地块区位优势,通过住宅层高的改变和逐级退让,使该区域的建造美景尽收眼底。尽可能使建筑功能主题与人与自然产生有机结合。
图2 绿地景观意向图
3.3绿地系统规划
良好的绿地景观系统无疑会为一个城市增色不少,同时为了更好的实现生态城市的目标,城市绿地则扮演者重要的角色。若只是一味的增加绿地的比例对于建设生态城市也只是方法之一,况且一个城市不能使绿地比例过大,毕竟城市还有其他的职能。
以本次规划为例,规划区以板桥河为主要景观轴线,充分利用现状水源,延伸美化规划区域内水体,与主干路网两侧绿化带形成“一水为线,水绿成网”的景观意向。规划区形成“一心、一轴、一廊、一带、三区”(图3)的绿化景观体系。通过水体与绿地的有机结合共同塑造生态城市机能。
图3 绿化景观结构图
3.4低碳城市在控规中的引入
“低碳理念”在政府公务管理、社会建设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低碳”可以说是建设生态城市的一个有力武器。因此在控规中对低碳理念的引入直接将生态城市建设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控规中低碳城市的体现包括:(1)倡导开发低碳能源,有条件可以在控规指导意见中提出实行奖励政策。(2)倡导清洁生产,对于控规中工业用地的地块中可以明确提出。(3)循环利用。(4)可持续发展。通过种种有效手段鼓励新能源利用、清洁技术、绿色规划、绿色建筑绿色消费从而促进低碳城市构成,完善生态城市建设。
4 结语
控制性详细规划发展至今除了实现对上级总体规划的贯彻和对下一阶段实施设计的指导外不断融入新的元素与理念。生态、商住、滨水等等使控制性详细规划逐渐丰满。生态商住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实现对总体规划的承接的同时将总规中生态理念更好的深化与体现。不仅加强了生态与商住的概念,同时可以对总规中概念不明确的现象进行明确,有效地指导了城市建设。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规划也越趋复杂与详细,不同区域、不同特点的控规会给予我们更多的经验与思考。因此结合规划区自身特征和要求总结出一套符合特定需求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办法,需要规划工作者在以后的工作实践和研究中不断的提炼和总结。
参考文献:
[1]《庄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
[2]蓝岚.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方法优化思路研究[J].规划师,2010,(增刊):71-74.
[3]罗巧灵,胡忆东,丘永东.国际低碳城市规划的理论、实践和研究展望[J].规划师,2011,(5):5-10.
[4]黄耀志.城市详细规划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关键词:包头市固阳县;休闲农庄;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4-0159-04
固阳县是隶属包头市的一个县,距包头市区50千米,按照8337战略,包头市政府、固阳县政府立足自身实际,准备将固阳县建设成为包头市隶属的休闲度假旅游基地及呼包鄂金山角地区重要旅游目的地。在这样的形势下,除了要大力打造体现草原文化和北疆特色的“三山一城一水一镇”六大旅游景区之外,固阳县丰富的农业旅游资源也被大力开发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品,目前固阳县正在建设的有汇金生态农业体验园、田丰马铃薯产业博览园。不过,这些仍然没有充分发挥固阳县农业资源的潜力,尤其是还没有真正把固阳县农业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农业设施、农耕文化和农家生活,以及“大后山”乡村民俗结合起来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建立主要供包头市民进行短期的游憩度假之用的最具固阳特色的休闲农庄。按照大都市游憩地理论,距离城市越远,则建立愈大的休闲农业园区和游憩地供人们较长时间的滞留[1]。因此,固阳县相对于包头市下属的郊区、土右旗、石拐等地,更适合建立这样的休闲度假农庄。关于这一论题的可行性研究,已在《关于在包头市固阳县乡间建立休闲度假农庄的可行性研究》一文中论述,本文将介绍包头市固阳县建立休闲农庄的规划设计思路。
一、包头市固阳县建立休闲农庄的选址
关于固阳县休闲农庄的选址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休闲农业要与旅游业相结合,即休闲农庄要建在固阳县知名旅游景点的附近。通过旅游景点吸引游客,而休闲农庄起到留住游客的作用,这样可以延长游客在固阳县境内的消费。使旅游业和我们所规划的休闲农庄相互补充、相互配合,形成“农游”合一的特点。二是要适合规划造景。考虑到包头市周遭的同类型产品大多都是瓜果、蔬菜采摘,也考虑到固阳的地理位置、气候状况特别是固阳县的农作物种类主要有马铃薯、小麦、莜麦、荞麦、胡麻、向日葵等,固阳县休闲农庄景观设计定位于大农田景观。要规划大农田景象,需要地貌平坦、宽阔。而固阳县地貌的特点,恰好满足这两个条件。首先,固阳县全境属阴山北麓矮山缓坡地貌,地貌景观呈矮山起伏、丘陵遍布状。这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固阳秀美的山川、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因而固阳县旅游资源总量丰富,特色突出,类型多样,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景观兼具。旅游资源主要有天然石林大仙山、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秦长城、自治区西部最大的高山草甸草场春坤山、原始次森林马鞍山、北魏怀朔镇遗址、红花敖包草原等。现在,这些景区在包头市附近都有一定知名度,但大多数包头旅游者到固阳都是一日游,看完某一景点当天返回包头,说明游客的目的仅仅是“游”,更说明景区附近没有值得他们留下来过夜的旅游要素。而休闲农庄的建立就是要把固阳县除景点以外的特色展现在游客面前,满足游客吃、住、体验等需求。其次,固阳县的休闲度假农庄景观设计为大农田景观,其特点就是要大,给人一望无际的感觉。而固阳县素有“四分丘陵五分山,只有一分是滩川”之说。也就是说,固阳县地貌虽然矮山丘陵为主,但其间夹有狭长的河滩,都呈南北窄、东西长的条状带,这些河滩正好满足平坦、宽阔的条件。如昆都仑河横穿固阳县中部时形成了三大万亩滩银号滩、后河河滩、公益民万亩滩等。除了昆河,还有大青山北、明灯山南的新建滩,这一滩东西长20余千米,南北宽5―6千米。这些滩川土地肥沃,平坦,易灌溉,是固阳县主要的农作物生长区。更重要的是,三大万亩滩在均春坤山周围,新建滩又离马鞍山很近[2]。除此之外,像怀朔镇中部和西部为高平原地貌,土地辽阔,平坦。地块集中连片、适合机械化耕作、收获,以种植业为主,也非常适合造景,而这个地区恰好在怀朔古镇周围。所以,固阳县建立休闲农庄有着很多这样的理想的地理环境,既适合规划造景,又与旅游景点相配合。农庄的具体面积得根据最后土地整合的情况具体规划。
二、固阳县休闲农庄的规划设计定位
在农业观光、农事体验成为市民旅游新风尚的今天,固阳县休闲农庄的定位就是主要服务于包头市民,为包头市民提供短期的游憩度假及农事体验之用的有固阳特色的休闲农庄。农庄的规划设计充分考虑到固阳县的农作物资源的特点进行大农田景观的营造,并且要形成具有“可览、可游、可居”的独特乡村田园式风光式的环境景观。景观功能要突出“以人为本”,同时又要和生产相结合,使人们在休闲体验中领略农耕文化及固阳县民俗民风的独特魅力。
固阳县休闲农庄依托自然优美的乡野风景、舒适宜人的清新空气、环保生态的绿色空间,在大农田景观的基础上,兴建一些休闲、娱乐设施,为包头市城市居民提供度假、休憩、游乐、就餐、住宿等服务等内容,满足市民回归大自然,享受宁静、安逸的田园生活需求。此外,固阳县休闲农庄还满足了广大消费者对高档绿色食品的需求。
三、固阳县大农田景观规划及休闲农业体验项目设计
现代农业不仅具有生产,还能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所以,固阳县休闲农庄所规划的大农田景观不仅可以供人欣赏,还可以与固阳县人民日常生活和丰富的民俗活动结合起来设计很多农事体验项目。
依托的固阳县广阔的空间环境和特殊的大后山乡土民俗文化,固阳县休闲农庄分为景观区,住宿区、动物养殖区、休闲娱乐区、民俗文化体验区等,具体休闲项目设计(见下表)。
(一)大农田景观设计及休闲观光项目体验
正如Jack Temple Kirby在《农业景观的美学沉思》里曾提到:“现代农田就像意大利法国花园一样,有着不可拒绝的美。北美高原上绿色或琥珀色的方形农田,宾夕法尼亚州茂密的麦田、弗吉尼亚和南俄亥俄州整洁的翠绿色田野、卡罗来纳州的烟草田等,它们规整的形体和色彩都是美的;密西西比河流域下游、大草原和加利福尼亚中部以及帝国山谷规模巨大的工业农田展现的是一种令人敬畏的美。”[3]可见,现代农业不仅作为生产的对象,而且可以作为审美体验的对象,作为景观呈现在人们眼前。固阳县农作物主要有“三麦一薯”(小麦、莜麦、荞麦、马铃薯),油料(油葵、油菜籽)。每到夏、秋两季,固阳县的乡间,到处是绿色的麦田、白白的荞麦花、金黄的油菜花、向日葵花,以及蓝蓝的胡麻花,在习习的凉风吹拂下,简直是天然的油画。但是,由于我们实行,每家每户根据自己分到田地的多少和自己的需求进行耕种,所以,这种美是自然的、凌乱的美。我们如果经过规划设计,可以让固阳县的农田形成更加规整的的形体和色彩,特别是在平坦广阔的土地上形成大片、一望无际的绿色、黄色、蓝色的海洋,一定能形成让人感动和敬畏的美,从而形成真正的大农田景观,吸引游客目光,使游客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度假者可以在春、夏、秋不同的季节,一天中不同的时间感受这种广阔无垠的美,可以散步、照相、享受大自然带来的宁静和感动。
(二)农家生活体验
固阳县休闲农庄除了景观欣赏之外,最主要的是给来度假的市民体验农耕文化和农家生活。所以,休闲农庄整体上规划为大农田景观,要形成大面积同样作物的景观,但这并不妨碍把它分解成小块的土地让人们让去体验农业生产的过程。在不同季节,如春天耕地、播种夏天除草、施肥、灌溉的过程都可以让度假者体验。其次,农业设施、农业工具的使用和操作如耕地、种地用的原始的犁、耧、拉吨、锄头、连枷及拉农作物的牛车、马车等。这些原始的耕作方式一定能满足人们亲近土地、亲近自然的需求。再次,让城市居民真正做几天农家人。如女客人可以喂喂鸡、喂喂猪、孩子可以给猪拔拔菜、给马拔拔草,男客人可以下地干干农活。最后,在不同季节,可以设计各种有趣的农业体验节目,比如,秋天在一群人庄稼地里烤土豆、烧豌豆,冬天,可以在农舍组织杀猪、吃吃杀猪烩菜的节目。让久居都市的市民享受田园之乐,让田野、农舍成为他们摆脱日常烦琐生活的驿站,满足其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
(三)农产品加工过程体验
休闲农庄里要建设加工厂和油坊。加工厂可以让人们体验农庄农作物小麦、莜麦、荞麦如何变成白面、莜面(炒莜麦)、豆面的加工过程,油坊可以看看菜籽、胡麻如何变成菜籽油和胡麻油的。另外,可以让孩子了解一下,这些农作物这些看似寻常的农家生活,对于城里人来说已经越来越远,或追寻、或好奇,借助旅游者本人内心对自然的向往和对健康、对淳朴生活的追求,让自然之乐得于身而怡于心。
(四)乡村民宿体验
固阳休闲农庄还要规划特色住宿区。固阳县传统民居及挖券土窑技艺可用作农庄开发特色住宿业。为住惯了宾馆、酒店及城市的楼房的市民提供特别体验。特色住宿业的特色就是要有固阳县传统住宿的文化符号。如固阳县房屋或土窑的内部装饰业一定要有土炕、木板窗花、炕围画、炕上要铺油漆画的绿色的油布,要有炕桌、红躺柜、及传统碗柜。这些可以去民间进行调研、采集,现在还保留不少,否则再过几年,这些民间的东西都会消失殆尽。其次,一些农业生产工具如连枷、耕地用的耧、拉吨、农家木制小车、锹、锄头、水桶、扁担、箩筐、马鞭、羊叉叉即使不能用作生产工具,也可以把它们作为农业文化的符号装饰在农庄院内,让度假者能感受到不一样的传统文明。农庄可以根据度假者需求,建设家庭型、情侣型的房间。
(五)民间文体娱乐体验项目
固阳县有很多传统的文体娱乐项目,如踢股子、圆锁、棋类益智游戏、二人台坐腔、码头调、二月二灯游会。固阳县要善于抓住本地区的这些独特文化资源优势资源,打造出有特色的文化作品来为旅游者服务。农庄可以把当地农村居民组织,形成各种原生态的节目,以娱乐节目表演的形式为来农庄度假的市民表演,同时也可以让这些非物质文化得以传承。另外,一些年老的旅游者可能也会表演,可以为其提供表演的机会,增强体验性。
(六)民间艺术体验
固阳民间有很多民间技艺,如剪纸、刺绣、挽疙瘩、蒸花馍、枣山、寒燕燕、制作麻糖、扎蒙采集炮制、连枷的制作和使用技艺、炕围画、根雕、铜雕、麦秆画等等。休闲度假农庄,完全可以把这些民间技艺利用起来,通过各种创意,把这些变成一个个参与性、趣味性强的项目。如可以给度假者,尤其是青少年设立体验教室,由专门人才教授这些技艺。如固阳县的传统剪纸,都有“花样”,用煤油灯的烟熏出花样,然后再剪。剪纸的手法有平铺、对称、多折等,剪纸的内容多反映乡间生活乐趣,如“喂鸡”“娶媳妇”“雄鸡报晓”等,这些民间人才也需要尽快寻访,以便把这些技艺传承下来。所有的这些民间技艺都需要尽快保护,而保护的最好办法是利用,这样的形式有利于这些技艺的保护。
(七)民俗节庆体验
中国传统节日现在基本都会形成小长假,休闲农庄还可以利用这种大好机会来吸引游客,利用民俗节庆来为度假者提供体验。固阳和老包头的民俗基本没有两样,都是山西、陕西走西口民众带来的具有晋北、陕北的特点的民俗。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以及包头地区解放后工业化时多次移民,包头的老民俗很多都不复存在或只剩皮毛,而固阳县乡间民俗却大部分还保留着原汁原味。尤其是像春节、元宵节、二月二、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冬至、腊八节等传统节日,固阳都保存了许多食俗和风俗。如清明节捏寒燕燕、过年蒸枣山、划馍、八月十五做固阳风味的月饼等食俗,而这些节日也往往与固阳民间艺术分不开。因而,休闲农庄大可利用这些节庆活动吸引游客,让其体验更加正宗的节庆民俗。
(八)户外教室体验
还可以利用休闲农庄搞学校的户外教室,形成具备教学和体验活动的场所,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制定详细的教案,选择合适的老师或讲解员,为城市孩子提供真实的教材和案例。可以接待包头市各中小学的学生团体,让他们有机会接触真实的农业环境,农庄可以和学校教师共同拟订出可利用农庄功能的一些教学活动计划。如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题,让学生了解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即农作物播种、发芽、生长、动物的繁殖、成长,天气与土地的关系,提高其认识环境的能力。再比如,还可以让学生体验农产品加工过程,让学生观察农作物加工前和加工后的变化,除了白面、莜面、荞面、豆面及菜籽油、胡麻油之外,还有哪些剩余物如麸皮、油生。这些活动可以为城市孩子了解自然、了解农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体验农村生活、认识社会创造条件。
四、固阳县建立休闲度假农庄所涉及的土地整合及投资、融资
固阳县建立休闲度假农庄面临最大的问题是土地的整合及投融资。由于我们国家现在对农村实行,因而要想建立休闲农庄,土地要根据需要重新规划,因此必须联合一个村甚至几个乡村的力量才行。不过,就目前固阳县的实际情况来说,大量农村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徘徊,农忙时节回来耕种或收割,或者包给其他人耕种甚至荒芜。土地对于很多年轻人和中年人来说,近乎鸡肋,他们需要土地的收入,又无法集中全力于土地。如果把土地整合起来,能保证农民土地收益,又不用亲自耕作,村民会非常乐意。而且现在国家也鼓励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经济,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允许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等。”[4]关键是政府或承包人出面就有关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和农民签订合同,保证村民利益不受损。
关于建立休闲农庄的投融资,乡政府出面组织最好。政府出面,村民会更信任也更有积极性。由政府投资、或政府融资、或者村民集体入股等形式都可尝试。投资主要用在农庄基础设施建设,住宿区建设及种子选购、动物养殖等项,根据休闲农庄预定接待能力而进行预估。
五、固阳县建立休闲度假农庄的分期规划
休闲农庄要分步进行建设,要采用小投入、分步走的方法。以减少融资的难度,农庄可以一边建设,一边接待。前期投资的利润可用来追加后期的投资。所以前期规划最重要,在没有运行之前,首先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开通水、电以及客人进入的道路建设。园区的各个区域可以根据实际的接待量一步一步建立,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近期(2016―2017年)综合整合、基础建设、产品开发阶段。完成休闲农庄主要通道和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全部项目建设的2/3,基本完成综合接待区、大农田景观规划、固阳人家住宿区、餐饮区、加工厂、动物养殖区、民俗体验区等项目,初步形成完备功能的接待区。(2)(2018―2020年)产品提升、服务改善阶段。所有功能区基本建成、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完成大部分项目建设。(3)(2021―2023年)调整完善、加强运营阶段。根据前期运营经验及发展趋势调整项目、完善项目,建设完成余下项目。
六、固阳县建立休闲度假农庄项目的产业链衍生
固阳县建立休闲农庄,不仅仅是大农田景观欣赏,农家生活体验等项目。而是要形成一个集旅游、休闲、住宿、餐饮、农产品、养殖业产品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要打造具有固阳特色的品牌农庄。固阳县休闲农庄要和当地旅游景点组合形成“农游”合一的互利局面;农庄在休闲体验项目上要精心设计,让固阳县民俗民风、农耕生活方式真正发挥作用、休闲农庄里的廉价而有特色的住宅将大大提高来固阳旅游游客的过夜率,可以延长游客在固阳县境内的消费。此外,休闲农庄的农作物可通过加工厂加工成白面、莜面、荞面、豆面和胡麻油、菜籽油,现场加工出售给旅游者,大豆、扁豆、小米等粗粮也可以出售给旅游者,固阳土豆还可以加工成土豆粉或粉条出售。最后,固阳县猪、羊肉向来品质良好,也可作为旅游体验品出售给度假者。最主要的是,农庄可以充分发挥整合效益,如大农田不仅可以提供景观效应,而且可以收获农作物,农作物可以加工成农产品。加工厂的剩余物可以进行动物养殖,农产品、养殖场动物可以用于餐饮也可销售。
七、固阳县建立休闲度假农庄项目的营销策略
(一)固阳县休闲农庄形象定位
定位阐释:固阳县休闲农庄的定位就是主要服务于包头市民,为包头市民提供短期的游憩度假及农事体验之用的有固阳特色的休闲农庄。所以其形象定位首先是包头人的度假胜地,大后山的风土人情说的是休闲农庄的特点体现的是固阳特色。大后山是指大青山以北的地区,包头市固阳县是大后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日积月累和常年积淀,这里形成了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饮食、风俗等独具固阳特色的民俗文化。而固阳县休闲农庄所有的建筑风格、体验活动、餐饮活动都紧紧围绕大后山文化元素来设计。休闲农庄在对外宣传页要展示这两大特点。
(二)宣传策划
1.建立品牌形象。固阳县休闲农庄要设计专门的标记、制作统一的视觉识别形象。要拍摄农庄形象照片、有关休闲农庄的宣传片、宣传册及明信片等用于宣传。
2.媒体宣传。与包头等地的媒体联手,策划一些在农庄开展的相关活动及会议,争取将一些有影响的活动或会议放在农庄举行,借其影响提高农庄知名度。
3.节庆活动。利用节庆小长假组织活动,例如固阳农庄过春节,或端午、中秋等活动,还可以组织以固阳节庆民俗为主的宣传,如端午节口号:“端午黄老虎,叫你姐姐过端午。”清明节捏寒燕燕、八月十五现场烙月饼等活动吸引游客,这即对固阳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又起到推广农庄形象、提高农庄知名度的作用。其实,固阳休闲农庄还可以通过农庄的一些重大活动,如秋收活动(麦田里烧豌豆、土豆等活动、吃杀猪烩菜、七月十五、八月十五、吃固阳羊、腊八节吃腊八粥为主题的大型活动,另外,冬天还可以组织一些其他的休闲活动如安静度假、冬季读书月等活动,提高农庄的冬季人气,也体现其度假风格。
4.广告策略。从固阳县休闲农庄项目启动开始就要不断地在包头市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媒体广告,最好能采用以栏目合作的方式或栏目中插播广告的方式合作。在包头市主要大街、社区以及从包头通往固阳的公路两旁户外广告,把休闲农庄的辽阔、恬静展现给来来往往的人群,提高知名度。
5.同旅行社、旅游景点联合营销。与包头市的旅行社合作,给予其一定得折扣和让利,刺激其开发到休闲农庄的线路。同时,与固阳县旅游景区合作营销,如通过观某某景点、到固阳休闲农庄度假等口号联合宣传促销,形成系列旅游产品。
6.新媒体促销。在包头市旅游网站和地方网站设立专门页面,进入各主要门户网站和搜索引擎进行链接并选择时机发表农庄的广告。还可利用微信、微博的新媒体广告促销。
总之,在固阳县建立服务于包头市民的休闲农庄绝对一个可以长久发展的,既方便包头市民出行度假又有利于固阳旅游繁荣的举措。
参考文献:
[1] 郭焕成,吕明伟,任国柱.休闲农业园区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26-91.
[2] 闫晓蓉,杨惦恩.走进固阳[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5-6.
[关键词]高等学校 新校区建设 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98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陆龙坤(1973-),男,贵州独山人,重庆邮电大学南部校区建设指挥部,工程师,国家注册一级建造师、造价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工程项目管理(重庆400065)
1 背景
重庆邮电大学是国家布点设立并重点建设的几所邮电高校之一,在邮电通信行业、信息产业领域,在西部乃至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和地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按照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要求,学校未来发展在校生培养规模将扩大并稳定在3万人左右,结合学校作为重庆市建设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高地和实现新型电子产品加工贸易模式所需的配套支撑而在我校设立的“重邮—惠普软件学院”、“重庆国际半导体学院”等基地建设需要,以及学校重大项目、高科技成果孵化及转化基地、研究生(博士生)培养基地等项目建设需要,决定从2010年起对现有老校区分两期扩展建设,并对整个校园优化布局。
2 规划需求分析
2.1满足教育部办学相关要求需
随着学校发展,在校生规模将达到约3万人,学校各项指标与教育部相关规定差距较大。尤其是占地面积(我校是重庆市同类型高校占地面积最少的高校)、实验用房、生均占地方面尤为突出。相关统计数据见表1-1.
表1-1 我校生均面积统计分析表 单位:平方米/生
序号 指标名称 指标要求 学校现状 差距
1 占地面积 59 32.99 26.07
2 教学及辅助用房 14.05 4.44 9.64
3 行政办公用房 2.04 1.41 0.63
4 生活用房 13.44 6.98 6.43
5 体育场地 10 4.33 5.71
2.1保证建设高水平大学人才队伍稳定及发展的需要
师资队伍建设一直是学校可持续发展前提和保证,但作为建设高水平大学相关配套设施之一的教职工住宅严重不足 ,随着学校发展,该矛盾将更加突出。学校自2004年来没有修建教职工住宅,住房矛盾异常突出,全校有近900户教职工在学校没有成套住房,教职工反响激烈,严重影响到学校人才引进和教职工队伍的稳定,不利于学校教育教学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鉴于学校住房矛盾异常突出的实际情况,重庆市教委会同市建委、市规划局、市土地房屋管理局,专门在学校召开现场调研会,并根据调研会的情况联合向市政府提交了《关于解决重庆邮电大学教职工住房建设的意见》。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同意学校参照经济适用房模式修建教职工住房。重庆市教委按照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批示意见,专门行文批复同意重庆邮电大学教职工经济适用住房占地面积不超过170亩。
2.3建设高水平大学需要校园的扩建和功能布局的调整
重庆邮电大学地处重庆市南山风景区,办学历史已逾60年。在此期间,伴随着学校逐年发展壮大,校园布局都是采用逐步扩建的方式完成的,由此形成了老校区教学区、生活区、学生区犬牙交错、相互混杂的整体布局。这种布局不合理、功能分区比较混乱的现状,已经凸显弊端。根据学校规划发展要求,“十二五”期间将是把学校建成在我国具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关键时期,也是学校教学、科研发展的重要时期。按照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标准,学校依据《南岸区黄桷垭地区B标准分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要求,结合重庆市建设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高地和实现新型电子产品加工贸易模式所需的配套支撑,而在我校设立的“重邮—惠普软件学院”、“重庆国际半导体学院”等基地、学校重大项目、高科技成果孵化及转化基地、研究生(博士生)培养基地等项目需要,决定从2010年起对现有老校区分两期建设,并结合学校长远发展,对该区域进行优化布局。第一期规划建设南部校区,主要完成教职工住宅和部分教学科研用房项目;第二期主要完成其余的教学科研用房项目。
南部校区所有项目建成后,由教职工生活区及学生生活区将校区分离为相对独立的南北两大功能分区,校区北部为本科生教学区,主要用于本科学生教学,校区南部为科研区,主要用于研究生(含博士生)教学,并承载“重邮—惠普软件学院”、“重庆国际半导体学院”、学校重大项目、高科技成果孵化及转化等任务。
校区规划建设完成后,整个校区由教师生活区分离为南北两个功能区,分区明确,布局合理。
图1规划前后对比图
3规划范围及用地现状分析
本项目规划用地包括友谊社、生物学院(原嘉顿公司)、原日化所办公区域和家属区、一小部分老校区及四块国有用地,共计376194.0平方米。用地北侧紧邻重庆邮电大学北校区,东侧接南山风景区,西侧靠近规划道路。整体用地东北高,西南低。用地东侧邻南山风景区一边,为山林保护禁建区域,地形高差变化多,坡度大,除部分体育活动场地外,禁止建设其他建筑物。所以本项目实际可建设用地为198923.5平方米。可建设用地内,有一条35KV的改迁高压线,高压走廊宽度为30米,由西向东贯穿而过,将用地分为南北两部分。北地块接老校区,地面高差变化较大,由最东侧接近510米高,向西侧渐渐变低至418米,高差接近100米。场地内不均匀分布着低层民居、山地及施工乱掘平台等。尤其东北侧用地,在不到400米的平面长度内,高差变化近60米。并且场地内还间有深沟及乱掘形成的高差突变的平台,地貌复杂,需进行场地平整,进行土方回填及开挖,以利于建设。
高压线南侧用地相对平缓,总体也呈东高西低的逐渐变化状态。东侧最高达450米,西侧最低415米,高差近35米。场地内现有民宅、国有地、及日化所办公楼、住宅楼等低层、多层砖混建筑和各种活动场地等。用地西侧有一条土路,沿道路两侧现存成排的高大香樟树,土路由北向南一直延伸,长度300多米,两侧成年树木需酌情考虑保留;日化所内有需保留古树,也需酌情保留;东南角有一池塘,拟作为水景处理,无需回填。
根据《重庆市南岸区黄桷垭地区B标准分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标准,用地内建筑工程和一般设施均按抗震烈度6度设防。
4 规划指导思想
新校区规划设计以“背倚南山,回归自然”为设计理念,充分考虑和利用原有的地形和南山风景区的生态特点,以建设“现代化、网络化、园林化、生态化”的高等校园为基本原则。
结合校区历史传统、深化山水校园,充分结合老校区历史文化因素和规划风格,通过多种手段,充分凸显“人、建筑、自然”相融的主题,体现山水园林校园特色,完成了对重庆邮电大学南校区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规范化、前瞻性的校园塑造。
注重现有良好的用地生态环境,对古树、成排的香樟树进行保护,尽可能的减少砍伐和移植,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
合理布局并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结合地形地貌特点,科学地安排新校区的功能分区。利用地块东高西低的特点,设计成多级台地,使得建筑能够依山就势合理布置。利用原地形中低洼区和鱼塘,结合地形高差,形成“背倚南山,回归自然”的意境,同时形成建筑天际线高低错落的建筑组群,建设出一组组与地形地貌自然结合的坡地建筑群。
5用地布局
新校区采用“两轴三带”的形式来组织整个南校区的规划设计。利用旧校园原有的南北向主轴,延伸至南校区,与各功能区内部的三条景观带有机结合。整个新校区沿途景观有收有放,高低错落,移步换景,形成宜人的山水园林式校园生态空间。
图2 两轴三带
5.1校园主轴线
建筑群体按功能区布局,相对独立的区域之间有利于教学、科研和实验活动;有利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联系和交流。规划结构通过贯通南北的13米宽主干道形成的校园主轴将各功能区串成一个整体,北侧直接与老校区主干道相连,在小南部校区自成体系的同时,又保证与老校区的有机联系。
5.2学习资源中心礼仪轴线
学习资源中心作为小南部校区最重要的教学建筑,坐落在教学区正西侧。东向的主入口前,设计了一条随地势标高逐渐上升的硬质铺地广场,穿过体育馆与实验楼之间,与校园主轴线相交,形成一个礼仪性的轴线,成为教学区的南北分界线。直至靠近南山风景区的尽端处,形成柔性的节点,融入二期教工生活区中。学习资源中心的西向入口,紧临原信科园区,将来的远期规划设计,可继续延续本教学礼仪轴线,并向西延伸至规划主路,形成整个小南部校区教学区域的统领轴线。
5.3教工生活景观带
在教工生活区的狭长用地内,一条贯穿东西的景观带,将东、西教工生活区及社区活动中心连接在一起,其余各住宅组团如珍珠般散落在景观带的两侧,形成一个整体的脉络。
5.4二期教工生活景观带
二期教工生活景观带位于校园主轴线东侧,紧邻南山风景区,环境优美,空气宜人,地形起伏相对平缓,有利于组织完整的绿化景观。二期教工住宅在景观带内,由北向南依次布置,并在东侧有步行道与南山风景区相连。景观带最南侧结合现有用地池塘,形成独特水景,作为绿化带的点睛之笔。与西侧的行政教学绿化带,遥相呼应,创造出宜学宜居的校园环境。
6空间组织和景观特色
大环境以结合用地内起伏的地形为主,在可能的条件下设置缓坡绿地,个别路段设置绿化挡土墙。建筑周边环境则以“园”为核心组织空间与景观。
方案充分利用原有的山地及绿化条件,根据“园”的尺度和层次借鉴经典园林空间的精华,以中央景观轴串起整个校园,并在各自的功能分区内形成不同的景观中心――借鉴西方园林尺度及中国皇家园林的尺度,体现大气、自然的山水景色。用地东北的教工住宅区生态山体上建筑物依山而建,形成独特的层叠交错、步移景异的建筑景观。
建筑之间的“园”――借鉴中国园林尺度。采用中国私家园林的造园手法,叠山造水,营造与建筑结合的诗意环境。其二,在西方园林理性规整、几何性的基础上融入自然景观,强调以人工环境为主调的特色景观。
建筑单体围合的“园”——借鉴中国园林尺度。要求:“小中见大,闹中求静”,营造成尽可能多近人尺度的灰空间,以亭廊等造园元素,园与建筑相互借景。
建筑物内部的“园”――它要求:“天人合一”,如中庭,天井,室内绿化,空中花园,交往平台等建筑内部的生态空间处理,达到建筑与园的完美融合。
另外,于生活区的环境设计中结合天然水面进行造园活动,叠石造水,植株砌亭,营造一副自然园林的意境。
在建筑造型上,着重突出地域特色。借鉴川东及重庆地区传统建筑风格的特点,结合重庆邮电大学本身的校园文化和气质,在建筑手法、建筑色彩上,都做了相应的呼应。
居住建筑采用坡屋顶的建筑形式,既是对传统建筑形式的回应,也是出于对当地气候的考虑,减少顶层楼板直接与夏季阳光的接触,并形成通风隔热通道,通过低技术的生态设计手法,减少夏季能耗;
在建筑色彩上,尽量少的采用过于鲜艳的颜色,将建筑的主体色彩控制在黑、白、灰中式风格,一方面与重庆邮电大学整体的建筑色彩相呼应;另外,干净朴实的颜色也自成体系,成为小南部校区的标识;最后因为小南部校区整体靠近山林风景区,灰白体系的建筑色彩不会对绿色山林景观造成过于跳跃性的破坏,相反,或白、或灰、或深的颜色掩映在万顷绿色中,既不过分张扬,也不显沉闷,正体现了重庆邮电大学的校训:修德 博学 求实 创新。
7道路和绿地系统规划
7.1道路系统规划
校园道路系统规划实行区域性人车分流。作为校园主轴线的主干道为12米宽,两侧均设绿化和乔木,使之形成林荫大道,以屏闭汽车噪声减少废气污染。一条主干道贯穿小南部校区南北,并和北侧老校区相连,实现新老校区有机联系;在主轴线两侧,分布教学、实验、体育区及教工住宅区等相对独立的功能分区,互不干扰;另外一条主干道紧邻规划35kv高压线,呈东西向设置,东侧与南北向主干道相连,西侧接现有校区道路,直至规划市政道路。这条东西向主干道是沟通小南部校区与城市道路的主要道路,可以大幅度减轻校园内南北向主干道的交通压力,并缩短小南部校区与城市干道的距离。 原有南北向香樟树所形成的土路,经景观化处理,在东侧形成一条全新的7米宽车行道路。保留原有珍贵树木的同时,7米宽的车行道大大减少了南北贯通的主干道交通压力。同时为将来教学区的远期规划,提供交通保障。
在各个功能分区内,校区非干道级路采用6米宽车行道,有限制的实行交通管制,尽量减少车行流量,根据道路情况,按需要不设、或设置单边人行道与自行车道,路旁设行道树。在各自的组团内间,为再次一级的4米宽生态路形成小环状系统,一般不通行机动车,以行人为主,必要时贵宾与消防车可以通行。
停车场不破坏校区景观,除教学楼、体育馆旁几个集中室外停车场外,其余停车场均放于建筑地下室和半地下室。教工住宅的停车位原则上按照1.0位/每户来考虑,并适当增加指标,为将来停车位需求增加的趋势提供保障。
图3 道路系统
7.2绿地系统规划
通过对地形地貌的分析,出于校区本身的生态性和对自然环境最小的破坏等几个方面的考虑,我们对自然山体进行最大限度的保留及利用,从而营造了一个绿肺式的校区。
在用地中部,现日化所西侧,由北至南,有一条近300米长,约5米宽的泥土路,道路两侧现存成排的高大香樟树,树木长势极好。出于保护生态和保护现有良好景观的角度,着重考虑了对这些大树的保留。根据现有道路的走势,将原有香樟树形成5米宽道路全部作为绿化景观处理,紧邻香樟树东侧,设置了7米宽的道路。可以在保证规划道路宽度在不影响车辆交通的同时,保护了现有的古树。因规划的竖向设计与原道路基本吻合,在施工过程中,可以不对树木进行移植、砍伐,最大限度的实现了现有景观的生态保护。
现日化所内也有一些成材的大树、古树。同样采取了以上的处理方法,设计中通过自然放坡的方式,基本维持了树木的现有生存环境。
建筑区域设园林绿化,沿道路设阔叶乔木,远期预留建筑物用地作为绿化带,滨水区设亲水草坡。沿城市道路校区内布置绿化隔离带,对来自城市路的噪音起到很好的隔绝作用。教学中心绿化带以草地、人工造景为主,建筑之间以尺度宜人的园林绿化过渡。用地范围内的南山风景区禁建保护区内,依山就势,设置一条贯穿南北的4米宽生态景观道路,同时有小路可以由校区直接进入风景区,形成风景区与校区绿化景观相互交融的局面,使得师生可以充分享受到城市绿肺带来的自然生态景观。
图4绿地系统
8竖向规划
用地原始状况为东北高西南低,地块最高点位于禁建区的山腰处,标高为523。可建设用地内最高点为510,在最东北角,与现有老校区相连。校园规划主轴线道路的标高为420至440高低起伏。新建建筑在两侧依次展开。除东北侧用地外,其他区域用地相对平缓,无陡峭需大面积回填、开挖地带。根据以上基本条件,竖向规划设计拟在可能的条件下,尽量保留原有用地形态,形成依山就势的整体形态,将建筑标高分为几个相对完整的平台依次跌落而设,同时结合具体道路标高变化情况,设计地下车库、半地下阳光车库,减少土方开挖和回填,保障建筑造型的完整、合理。营造层次丰富、环境优美的景观空间。
图5竖向规划
9 规划技术经济指标
综合技术经济指标表
项目 单位 数值
规划总用地 ㎡ 376194.0
净用地 ㎡ 198923.5
其他(市政)用地 ㎡ 177270.5
湖面净面积 ㎡ 2618.0
总建筑面积(含地下室及架空) ㎡ 371641.0
总建筑面积(计算容积率) ㎡ 302398.0
其中 教学科研 教学楼 ㎡ 9822.0
实验楼 ㎡ 31388.0
学习资源中心 ㎡ 15840.0
综合楼 ㎡ 22768.0
体育活动 体育馆 ㎡ 8733.0
教工生活 教师公寓 ㎡ 25836.0
教工住宅 一期 ㎡ 126510.0
二期 ㎡ 40768.0
后勤服务 幼儿园 ㎡ 3399.0
社区服务中心 ㎡ 4686.0
学生生活 学生宿舍 ㎡ 12648.0
建筑占地面积 ㎡ 58617.8
不计容积率建筑总面积 ㎡ 69243.0
地下建筑面积 ㎡ 69243.0
综合容积率 1.52
总建筑密度 % 22.83
绿地率 % 38.65
绿地总面积 ㎡ 76886.6
机动车泊位数 个 1857
非机动车泊位数 个 204
参 考 文 献:
[ 1] .重庆邮电大学“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
[ 2] .高等教学办学相关指标要求
光纤通信是利用半导体激光器(LaserDiode,LD)或半导体发光二极管(LED)作为光源基础,把电信号转换成光信号并将其耦合进光纤中进行传导,在接收端使用半导体检测器件(检波器),将光信号再还原为电信号的一种通信方式传输网络按照三层结构组网,分为核心层,汇聚层以及接入层三层。近些年来承载的业务主要包括:(1)2G、3G基站接入GSM语音业务。(2)以及2G、3G移动业务及WLAN业务。(3)数据专线互联业务。(4)商业用户互联网业务。(5)带宽出租/批发业务,近些年来为了提高网络的传输作用和能力,我国由于多城市都建设了以市为中心的本地传输网,并且逐步形成由核心到汇接局部,由汇接局到接入点光缆传输网络,形成传输量大的,高质量,高宽带的网络传输平台,传统的刚性传输系统SDH的承载分组业务效率比较低,为了满IP化业务的承载效率,达到扩展光缆的传输容量和传输距离,引进先进的PTN技术,在承载近些年的业务同时,预留以后可能出现的业务,这大大的增加了网络传输的容量和承载业务的能力。随着电信业务的增长以及激烈的通信市场的竞争,对于光纤信息传输网络在网络的安全性,稳定性,网络使用速度,网络品质上,以及业务的承载能力上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全面的建立安全稳定高效的光纤传输网络迫在眉睫,并且只有不断的改进城域之间的网络建设,并且提高传送网的承载能力,提供更加高速的接入端口,才能适应这样不断增加的业务需求,同时需要增加城域传输网的灵活性与弹性,为适应短时间内用户突然增加的情况发生。光缆传输网在作为IP、信息等业务的承载体时,无时无刻不面临着来自于这些业务的改变更新的对于宽带网络的稳定性,质量,以及高网速的需求的压力,为了建设网络传输系统,关于通信光缆网络线路规划设计问题就变得尤为重要起来。
2通信光缆网络线路的规划设计问题的思考
2.1通信光缆的技术优越性
光纤光缆的传输体系的特征主要有光纤的衰弱与损耗,主要表现在光功率会沿着光纤传输的过程逐渐变小,所以传输距离越长,衰弱与损耗就会越大,这就提示我们在光纤传输工程中重要的一个参量,在传输过程中主要的限制因素是中继传输距离,光纤的损耗主要有吸收损耗、散射损耗、辐射损耗三类,主要分别与光纤的选材、以及光纤在使用的时候弯曲的程度即半径有关。以及光纤的色散与折射的特性。一般应用大面积的网络铺设时一般把纤芯制成不同形式的光缆来使用,在纤芯的基础上增加护套与加强部件,为了满足日新月异的通信高效率的传输,快速的传输,大容量的传输的网络要求,选择合适的光缆也是非常重要的,海底光缆、配线光缆、阻燃光缆应用非常普遍,与普通的电缆相比由于光纤的特性,轻便,可以弯折,但不能折角,大大的节约了搬运过程中的成本,再加上其特殊的特性,导光不导电,这就避免了在雷电、电磁、高压电线等电磁的干扰,更加能够保证在传输过程的传输信号的稳定性,同时石英光纤能够防止化学性的腐蚀,这就在铺设架空、底下等光缆时候提供了重要作用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加上原料二氧化硅的分布非常广,容易取得,可以大量的生产。
2.2通信光缆线路设计
光缆线路工程设计的一般要求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工程设计必须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全面贯彻国家基本建设方针政策、法规、标准和规范,并进行多种方案比较,提出优选的方案。保证建设项目的安全、经济合理,满足施工和使用要求。(2)在城镇以及路权资源受到限制的地区,新建、扩建和改建电信管道、电信杆路等电信基础设施时,应考虑不同电信业务经营者的统筹规划、联合建设、资源共用。(3)电信基本建设中涉及国防安全,应执行信息产业部颁发的《电信基本建设贯彻国防要求技术规定》。(4)工程设计必须保证通信网整体通信质量,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设计中应当进行多方案比较,努力提高经济效益,降低工程造价。(5)工程设计应与通信发展规划相结合。建设方案、技术方案、光缆及配套设备的选型应以网络发展规划为依据,充分考虑远期发展的可能性。(6)工程设计中采用的电信设备应取得信息产业部电信设备入刚许可证,末获得信息产业部颁发的电信设备入网许可证的设备不得在工程中使用。(7)在我国抗震设防烈度7烈度以上(含7烈度)地区公用电信网中使用的传输设备,应取得电信设备抗震性能检测合格证,未获得信息产业部颁发的通信设备抗震性能合格证的不得在工程中使用。(8)工程设计中必须按照丁程建设标准中的强制性条款进行勘察、设计,并对勘察、设计的质量负责。
2.3通信光缆设计的主要考虑因素
2.3.1光缆(光纤)类型选择与主要技术性能
实际施工选用光缆多选用G.652B1.3型单模光纤,光缆结构分为非金属光缆(GYFTY)、架空光缆(GYTS)、管道光缆(GYTA)、阻燃光缆(GYTZA)。光缆光纤主要技术性能参数应符合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化部门有关“ITU-TG.652建议书”的规定。
2.3.2光缆需要首先进行单盘测试检验
获得的电气性能指标应当符合出厂测试记录,在铺设过程中需要严密的流水作业,保证光缆的质量,选取合适的敷设方法,对光缆布放端别的进行确定,包括杆路建筑施工要求:(1)电杆的规格及选用。(2)电杆埋深的。(3)拉线装置。(4)架空吊线安装。(5)电杆根部加固。(6)电杆编号架空杆路与其他建筑物的最小净距等。同时工程设计共涉及图纸和预算两种功能的设计软件,捷迅电信工程线路软件——AutoCAD2004光缆线路工程的设计软件,可根据实际勘察测量的数据进行绘图,是光缆线路工程专业绘图软件。
2.3.3关于光缆线路设计与规划综合考虑
(1)长途通信传输网,首先要根据被规划地区的自然条件进行合理的区分:长途通信传输网是承载电信网和信息网等各种信息网络的基础网络。目前在我国,长途通信传输网中的主体网络为光缆传输网,同时也是我国大力发展通信业,主要建设和投入的基础网络,所以长途光缆传输网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直接对通信以及信息传输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的限制因素。对于长途通信光缆的线路设计需要注意如下:在立项时对于项目的分析一定要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材料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工程的质量,对于材料的选用一定要严格把关,对于长途光缆线路工程径路定测与光缆配盘是非常重要的,首先长途光缆径路选择合理、安全与否,直接影响长途光缆线路能否安全使用,直接影响光缆使用寿命。地理状况可能要发生变化,所以在长途光缆径路施工前定测时,要在实际地理状况为依据的前提下,所设计径路为大走向、如果二者有所偏差,首先要以实际地理状况来确定长途光缆径路,其次,光缆径路要以工程设计的径路为大走向,最好沿靠公路,取直,避开路边的设施以及计划扩改区域,在靠近铁路、水利、长输管道等原有的设施时应该综合考虑有关部门对于该地段的发展与计划,不阻碍有关部门的原有计划,综合考虑线路的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性。同时光缆径路尽量避开湖泊、沼泽、排涝蓄洪地带,避免穿越沟渠与水塘、在有些阻碍较多的地段应该合理的绕行,不能刻意追求直线。光缆线路需要穿越河流时,在河岸周围存在永久性桥梁,并且可以供光缆敷设的时候,光缆最好是在桥上铺设通过。对于光缆径路的地质选择,首选在地质稳固、地势平坦的地段,尤其在需要定测时,需要详细的记录采集的数据,为光缆的配盘提供充分的依据,需要注意的是定测时最好是要把接头放在地质稳定并且平坦的地方最好避开可能有开发的地点,目的是为了保证光缆接头的安全性。如遇有地形比较复杂的几种情况下,不适合采用直埋敷设形式,费用太高或者绕行困难的情况下,可以再采用架空敷设形式进行铺设。①必须穿越峡谷、深沟等采用其他敷设方式不能保证安全或建设费用过高的地段。②地下或地面存在其他设施,施工特别困难、原有设施业主不允许穿越或赔补费用过高的地段。③因环境保护、文物保护等原因无法采用其他敷设方式的地段。④受其他建设规划影响,无法进行长期性建设的地段。⑤地表下陷、地质环境不稳定的地段。⑥其他不能采用管道或直埋方式敷设的地段,如陡峻山岭等。长途光缆传输中继段的长度在长途光缆传输网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指标,它是否符合规范、标准要求将影响到光端机能否无失真的接收到经光缆传输来的光信号。在建设单位选定光传输设备的情况下,通过计算核定设计任务书中给定的光缆敷设长度是否在规范、标准要求范围内。
(2)特殊地区的光缆线路设计,随着我国光缆线路的建设越发的快速,对于特殊地区的通信光缆的建设就变得尤为重要,也成为限制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因素,这主要是包括大陆与海岛,海岛之间通信网络的安全,稳定性,可靠性。一般思路为地理位置的考察,对于海岛之间的距离,陆地距离,海面距离进行分析考察,对于海缆的铺设进行区段控制,并且对于每一区段采用什么样的光缆进行分析,在保证通信光缆网络的安全稳定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投资,这是特殊地区光缆的铺设的重要方面。①在选择结构时要充分考虑到选择防腐性能好,适应海岛环境,建设费用较低,线路维护整修方便的线路。光缆环境性能中对耐电痕不作要求,这就降低了光缆造价。②光缆生产过程中的成缆工序,缆芯外面的扎纱工艺要特别注意,扎纱不允许对束管有压痕,以免影响束管内光纤的活动余地。建议对成缆工序最好采用偏心扎纱。③光缆中的光纤需要留有合适的余长,当海洋气候条件变化时,既要避免光纤受力,又要防止光纤弯曲损耗。
2.4光缆线路的保护设计及防护设计
光缆的线路保护是为了在网络传输的过程中能够合理稳定的提供传输,所以要在传输的过程中对光缆进行一定的保护措施。首先是防雷方面的相关措施:对光缆线路进行防雷保护,可以针对当地的天气和地形等自然条件,有针对性地进行,我们发现在光缆线路的施工和维护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对于架空光缆:①接头盒通常具有加强芯可断可连的结构,无论采用电气连接还是断开方式,金属压板连接结构要优于镙栓连接,而镙栓横向开孔优于纵向开槽结构,这是选用接头盒时应注意的问题。②架空吊线应电气连接并每隔2km进行一次接地,接地时可直接接地或通过合适的浪涌保护装置接地。这样吊线具有架空地线的保护作用。
(2)对于理式光缆线路的防雷:①局内接地方式,光缆中的金属件在接头部位均应连通,使中继段光缆的加强芯、防潮层、铠装层保持连通状态。在两端局(站)内错装层,加强件应接地,防潮层应通过避雷器接地。②对于无业务铜线的光缆,依照YDJ14-91的规定,在光缆接头处防潮层、铠装层和加强芯应作电气断开处理,且都不接地,对地呈绝缘状态,可避免光缆中感应雷电流的积累,也可避免由于防雷排流线和光缆金属构件对地回路阻抗差异而导致大地中雷电流由接地装置引入光缆。实践证明这种方法简单有效,因为通常情况下,光缆(无绝缘不良点和接头进水)中的金属构件对地绝缘值较高,雷电流不易进入光缆。③终端盒的接地装置一定要良好,接地电阻要符合要求。因为终端接地,光缆中的金属护套对地电位为零,若室外光缆有护层破损点,相同条件下雷电流易进入光缆,如果接地装置不好,雷电流不能迅速放掉,就起不到保护作用。另外,埋设排流线和消弧线也是一种较好的防雷方法。根据落雷规律,在易雷击地段按要求埋设一定长度的徘流线,并作良好接地。
3结语
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ing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the overdevelopment and over-use of natural resources has brought many environment problem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landscape ecology in China, the related departments should recognize the present status of landscape water in China, actively develop and design water-saving landscape, promote water-saving irrigation, optimize the configuration of all kinds of plants, strengthen the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of landscape and improve people's water saving consciousness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water-saving landscape.
关键词: 节水型;园林;设计规划
Key words: water-saving;landscape;planning programming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4-0111-02
0 引言
水资源作为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之一,在人们生活工作中应用十分广泛,在人口逐年增加的背景下,我国水资源稀缺问题日益严重。城市园林规划是城市市政工程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改善城市环境、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园林绿化工程需要大量的水资源,如果在园林设计规划中不注重节约用水,就可能加剧我国水资源的匮乏程度。为了有效解决城市园林发展与水资源之间的矛盾,政府部门和园林部门应加强节水型园林的设计和规划,构造出科学、现代的开发思路,为人们营造一个安全、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同时解决水资源浪费的问题,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1 园林设计中用水不合理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人口不断增加,城市用水大幅度提升,由于水资源过度开发和使用,导致水资源形势更加严峻。随着城市绿化建设的发展,绿地面积日益增加,大大提升了园林用水量,且水资源利用率较低,进一步阻碍了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下文就园林设计中不合理的问题进行分析:
1.1 植物运用不合理 就目前我国城市园林设计情况来看,植物运用不合理是一个最大的问题,这必然会加大园林的用水量。在园林植物设计中,大多数设计者往往忽视了研究调查,并没有结合地方特点,只是一味的盲目模仿,大大降低了园林景观的观赏价值和生态效益,同时加大了城市园林的用水量,更容易激化城市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矛盾。
1.2 水景设计不合理 水景设计不合理是园林设计规划中用水不合理的突出表现。在园林设计规划中,人工水景往往独立于城市天然水系,主要依靠于自来水系统,利用后排入下水道,并没有用于绿地浇灌或者水系统循环利用。园林水景设计中水渠底部和两岸往往采用硬质铺装,不仅难以保持水质,还可能导致水生植物生存困难,为保持景观性就必须经常换水,增大了水资源用量。
1.3 灌溉设计不合理 目前我国园林绿地灌溉的方式,大多数是采用人工持水管的方式。由于资金不足,很少采用现代灌溉技术,比如滴灌、地下滴灌、喷灌等节水型灌溉方式。针对城市路旁绿地的路段,均采用水车灌溉,灌溉过程中难免会造成大量的水分流失,最终导致水资源消耗大。
1.4 雨水利用不合理 在进行园林设计和规划中,很难考虑到雨水的利用,雨水降到地面后多以地表径流的形式被排入下水道,白白浪费了大量的资源。部分园林在对雨水资源利用设计时,多数时候是将其直接排入下水道,导致雨水无法合理利用,没有用于绿地灌溉或者补充到城市水系中,加大了城市园林水资源的使用量。
2 节水型园林设计规划整体思路与措施分析
园林工程作为城市市政工程建设中重要的内容,对净化城市空气、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维护城市生态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我国人口数量逐年增加,水资源紧张问题引起了全球的关注,水资源日益短缺和城市环境对园林绿化用水之间的矛盾逐渐暴露出来。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大节水型园林设计与规划工作,进一步缓解我国城市供水矛盾,促进我国城市经济快速发展。
2.1 改变园林和植被的种植模式 在城市园林设计规划中,不同地区需要不同的设计方法,比如北方地区普遍缺水,为尽可能减少水资源消耗,往往选择耐旱性强的树木和植被。在种植过程中,选择多种植树木少种植植被,主要原因是耐旱树木需水量较少,且根系锁水效果好。那么除了特殊场地必须种植草地外,其余地方应尽量种植树木。树木种植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当地的地形地貌、土壤因素以及树木生长特点等,为提高园林的美感和观赏性,应科学合理的种植、错落有致,以实现降低灌溉水量和保水锁水的目标,提高整个园林的抗旱能力,保住城市有限的水分,有利于解决城市园林绿化发展与水资源之间的矛盾,为建立节水型园林创造良好的条件。
2.2 推广节水型灌溉技术 在园林设计和规划中,园林灌溉工作不仅关系着园林各类植物的生存,同时影响着我国城市水资源的开发和使用,可见做好园林灌溉工作,能有效解决水资源浪费问题。但目前我国园林规划部门缺乏对灌溉技术的管理,并未成立专门的灌溉管理组织,导致我国园林灌溉技术水平普遍较低。为切实做好园林灌溉工作,降低水资源的消耗,建立节水型园林工程,在园林设计规划中应采用节水型灌溉技术,实现灌溉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具有较高的经济性,当然在采用灌溉技术时,应综合考虑到不同植物生长特点,有利于促进他们更好的生长。节水型灌溉技术和方式打破了传统水车拉水灌溉的弊端,采用科学合理的灌溉技术,创新出喷灌、滴灌等方式,大大降低了水资源的损耗,实现了节约水资源的目标。同时,节水型灌溉技术利用自动化技术,确保灌溉工作的高效性,提高了园林灌溉效率,减少管理成本,因此积极推广与应用节能灌溉技术,将节水型园林设计规划理念深入人心,实现园林规划节水节能的目标。
2.3 充分利用城市所有水资源 城市水资源包括河流的自然水、地下水系等,这些均称为常规水源。另外城市每天将产生大量的生产生活污水,将这些废水进行必要的回收和处理,从而满足园林植被灌溉的需求。因此在设计和规划节水型园林时,应充分利用城市中的常规水源,变废为宝,降低城市供水系统的压力。同时收集和存储雨水,并进行适当的净化,用于树木和植被的灌溉,有利于节省大量的自来水。由此可见,只有充分利用城市水资源,才能切实解决城市园林生态用水问题,从而促进园林发挥出最大的生态价值,实现改善城市形象、净化空气的目标。
2.4 培养相关人员的节能意识 作为园林工程的创造者,在园林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必须遵循节能节水的设计原则,深入分析当地地形、土壤、水文等条件,将设计规划方案与地区实际情况相结合,有利于设计出适合该地区的园林工程。比如在缺水的北方,设计人员应注重增加树木种植面积,减少植被的种植,尽可能选择耐旱保湿的树木种植。由于在园林绿化维护和保养中,部分绿化从业人员操作不规范、节能节水意识不强,无法充分发挥出先进灌溉技术手段的优势,导致灌溉不均匀、不全面,部分植物因缺水被枯死或者因灌溉过分被淹死。因此园林部门应加强绿化人员相关设备使用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并有意识的提高他们的节水意识和环保意识,从而为建立和实施节水型园林创造有利的条件。
3 结束语
随着园林工程的发展,城市的绿化面积逐渐增加,园林绿化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的矛盾逐渐被暴露出来,建立节水型园林设计与规划工作迫在眉睫。园林部门及相关设计规划人员应认识到节水型园林的重要性,面对我国城市园林用水不合理的情况,积极采取相关的措施,改变园林和植被的种植模式,不断开发和推广节水型灌溉技术,充分利用城市所有水资源,培养相关人员的节能意识,确保设计方案符合节能环保和节水的需求,从而提高我国水资源的利用率,发挥出园林工程最大的价值,使其更好地为我国城市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邱冰.中国现代园林设计语言的本土化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0.
[2]齐风超.西安市节水型园林景观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3]金小婷.干旱区节水型园林植物群落景观评价及优化设计[D].新疆农业大学,2012.
时代在发展,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建设也要与时俱进,相应的课程体系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方案更当推陈出新。各学校应结合自身特色进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建设,构建自己的专业体系。
1、了解专业发展的历史
要较好的完成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建设,首先要对该专业的历史或者说是发展历程有所了解,该专业是从最早的研究电视机、收音机等家电设备开始,到后来数字电路的引入、计算机技术的融合,再到现在的单片机、ARM、EDA等技术的融入。可以说课程的广度越来越宽,深度也在不断加深。如何把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课程设置及教学的深度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把握了这一点,才有利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建设及课程体系的发展,有利于决定具体课程的取舍的选择,有利于教师开展相应的科研工作。
2、课程知识体系的构建及其深广度的把握
在专业建设方面应该以注重专业基础课的建设为主。按照电子专业的应用方向,一般把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知识体系分为三个方向:路、信号、场。路指的是电路,电路方面应以电路原理、模拟电路、数字电路课程作为基础课程信号方面则应该以信号与系统课程为基础。场方面则应以大学物理和电磁场与电磁波理论为基础。对于三个方向的基础课是教师要重点深入的介绍。
也就是说以上提到的都为基础课,是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掌握的,这些专业基础课也就是很多高校在专业建设当中提到的专业基础平台的建设。在这个平台的基础上再进行相应的专业课程的教学。例如:电路方面可以继续学习单片机、EDA、嵌入式系统设计等,信号方面可以继续学习语音及图像信号处理等,场方面则可以继续学习微波通信、射频识别等。在专业课程的建设方面,可以做成选修课的形式,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方向,选择到底是深入学习电路、信号处理还是场方向的课程。
另外各个学校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开设相应的特色专业课程或基础课程,例如农业类学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可以开设植物或蔬菜的种植方面的课程,动物生长类的课程。然后结合电子信息工程的知识,让学生可以将智能电路及控制知识很好的应用于动植物的生长方面。陶瓷类院校,可以开设陶艺及其加工、艺术类课程,学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则可以把智能灯光控制和艺术品展示相结合或者是用电子设备来控制或改善加工的工艺之类的。
3、专业类课程提前、不间断
以往的经验证明,学生在前两年的学习专业的积极性是最高的,到了第三年尤其是第四年,伴随着考研、找工作等事情的干扰,学生基本无心学习。同时,专业课程在本科四年的教学工作中应该不能间断,让学生对专业的学习有个连贯性,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以及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专业课程的整体前移和不间断的专业课设置显得尤为重要。
在专业课的开设方面应该整体前移,课程之间只要没有必然的前后联系,还是可以在较早学期开设的。比如说电路原理可以开设在第一学期,至于电路原理当中的一阶响应部分(需要有高等数学中的解微分方程知识),可以在后续课程信号与系统当中弥补,不一定要等到高等数学学完;数字电路课程没有必要等到模拟电路开完了再开设,虽然数字电路课程当中逻辑非门的引入需要一点三极管的知识,但可以不去提及这方面内容,事实证明,学生在学习后面的组合、时序逻辑电路时没有谁还去顾及非门是怎么来的。当然这部分知识可以在模拟电路课程当中由课程老师提及一下就可以了。按照这种做法,就可以将很多的专业基础课移到较早的学期开设,从而实现专业类课程的整体前移。这样做有利于学生较早的进入专业领域的学习,从而使得学生在学校有更多学习专业知识的时间。
而相应课程之间的协调工作应该是教研室或者在专业建设时就应标注说明的。做的好的话,在专业建设时应更多的考虑专业课程群的建设[1],提倡群内各课程老师的集体备课,或者一开始就应该构建依托课程群建设的教师团队。
4、实验实训课程的建设
基础实验是使学生加强电路基础、信号分析等方面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实验内容应包括电路基础实验、电子技术仿真实验、模拟电路实验、数字电路实验、信号与系统实验、大学物理实验等。这些实验都是和专业基础课的基础理论平台相对应的。通过这些实验课程的开设,让学生建立扎实的实验操作、分析和设计能力。
专业实验模块是针对专业课程分方向设置的专业课实验实践环节,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方向选择对应的专业实验课程进行学习,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可使学生进一步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应用,确定今后研究的专业方向,增强自身的技能,提高实验创新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应该加强实验实训课程的建设,创新实验教学方法,拓宽实训方式、完善实训机制。应该建立与基础实验和专业实验课程相配合,能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实训课程。向焊接实训、模拟电路综合实训、单片机实训等。最终可使学生将所学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5、具体课程的改革
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专业建设更好的发展。改革的效果应该是能够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好更多的知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对课程进行推旧出新,去除过时的不适用的,增加新的课程,并对课程进行分析及改进。2)在教学过程当中尝试EDA技术的引入,可以给学生提供另一种学习专业课程的方式。但注意不能冲淡课程的主题,不能替代实践的主体地位及作用。3)对过多的和不必要的数学课程进行弱化,强调课程的目标是借助数学工具来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
6、科研对专业建设的推动
教师应该积极投入到与教学有关的科研任务中去,同时利用科研成果更好的完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建设。
参考文献
关键词:公路建设;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规划;经济建设
中图分类号:F54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8-0087-01
实现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发展项目,能够有效改善我国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在影响区域经济建设的众多因素中,交通建设是其中的重要方面。公路主要是实现人流、物流等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础性的设施之一。在构建适合海外投资环境以及进行资源开发等诸多的必要性条件之中,公路作为重要的交通项目,是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之一。以下是笔者针对公路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规划的决策讨论。
一、高速公路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
高速公路建设以及相关的系统方面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目前,很多智能化的高速公路已经不断成为了一些发达国家的新研究的课题,很多发达国家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专项的研究,主要原因也在于高速公路的智能化建设很可能成为未来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高速公路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新的增长点。目前,我国大陆已经有高速公路建设成功的案例,这也从实际上说明了高速公路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一)高速公路支持信息产业的发展
信息产业属于现今公认的新兴产业,能够有效活跃我国的市场经济。高速公路以及现代化的管理系统包含有通信系统以及监控系统等相关的内容,电子信息技术已经促进了高速公路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在一定范围内实现交通控制等的智能化运输系统属于一种跨世纪的发展目标,但是其技术基础已经较为成熟,目前第一代的智能运输系统已经逐渐投入市场的运作中,在我国的建设高速公路以及高等级的相关公路网中可能形成一定的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社会资本。例如,目前已经建立在现代高新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物流系统,能够逐渐作为西部的现代工业生产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技术方面的支持,还能够进而提供更好地服务项目支持,为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地相关市场机会。
(二)公路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圈形成
首先,国内很多工业方面在选址和物流等方面都依托于路网。工业选址主要需要考虑的因素在于构成物流系统的主要因素,方便快捷是工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同时在实现运输快速的同时可实现原料的价格以及劳动力成本的降低。这些包含的相关因素已经是企业利润变量的一些自变量,一些同样成品的价格也会因为消费地的一些运费变化而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当代物流产业的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保持准时性和速达性等,这些成为了物流系统发展和壮大的基本要求,并成为了衡量物流系统是否能够为制造业提供各种服务的基本标准。
二、公路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的决策和思路
由于公路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综合考量交通发展的状况,同样,在发展交通的时候也要从本地实际出发,系统分析当地经济发展条件,实现二者协调发展。
(一)一体化规划的决策
公路建设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因为我国东部和西部的相关耕地质量相差极大。东部主要减少的是一些优质的耕地,但是西部很多区域减少的却是一些贫瘠的土地,甚至于是一些沙漠土地。因此,公路的建设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规划决策思路从本质上说属于大系统的一种战略决策思想。如果把公路建设和国土的利用效率等基本的因素加入到经济的决策过程之中,那么以公路的建设尤其是高等级的公路的建设的方法,来不断推动西部区域的经济发展是改变西部经济发展状况、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思路。
(二)公路建设规划方案
1.我国的公路建设主要以地方性为主而国家性为辅,地方的公路建设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一致性。因此,我国的公路建设主要是抓好国道主干线的建设,并且带动区域的整个公路网的相关配套建设。公路建设需要和相关的物流系统以及人们的生活等密切相关,因而需要作为一个系统的方案进行研究和规划。有关方面需要构建高效的物流系统。在构建高效的物流系统中,要想能够有效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提高物流的效率,进而需要提升公路以及物流设施的相关质量建设。因此,需要不断发展区域范围之内的电子信息技术,提升物流企业的相关计算机利用率,这是使得物流企业以及货主之间成功进行电子数据交换的重要方式以及提升公路的相关利用效率的主要方面。区域性的物流系统使用电子信息技术来作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所支持的相关区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合作,是形成新的交流圈的重要方式,也能够为工业的选址创造一些新的条件。除此之外,这种高效物流系统的形成过程还能够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创造出新的发展机会。
2.对于公路建设规划方案的系统性建设还需要构建较高质量的生活标准。高质量的生活标准主要是指和人们出行密切相关的一些生活质量水准,一些城市化的人口现象也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根据我国的国土面积和构成情况,公路网络的建设能够促进卫星城市的形成,其能够形成的前提是需要形成一定范围之内的交流圈,为城市化的发展创造相关的条件,进而帮助地区实现引进海外资金来建造公路基础设施条件建设的重要条件。最后,在进行公路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建造高级的公路网络。在一些特殊地区,公路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为:区域之间和都市经济和合作通道的建立、区域公路的客货运输的相关特性和距离以及公路货物运输和铁路运输、海上运输的联系加强。具有高质量的公路网建设还能够创造出新的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机遇,逐渐强化国土干线轴中多余的相关结构,并且能够提高抗击旱灾的相关能力。另外,高质量的公路网还能够对于改善大都市圈或者是一些区域之间的过度性依赖,有利于逐步促进区域卫星城市不断形成。
(三)公路网密度问题
我国很多相关方面的专家在对于公路网的合理密度等问题上加大了研究力度,其主要的目标是集中于建设资金方面以及交通需求和服务水平的问题等。中国的经济发展呈现着梯度的相关特征,这表明了全国性的经济发展呈现着不平衡的发展状态。另外,我国在中西部经济发展的相关方针的指引之下,经济的发展重点已经逐渐向西部转移,然而中西部经济的发展仍然处于不平衡的发展状态之下。根据相关的研究发现,我国一些地区可能具备一些跳跃式的发展战略条件。因此,为了避免投资的过程中过于分散并且促进一些区域的优先发展,需要为某些区域引入海外资本,并且进行工业的选址以及区域之间实现合作的目标,为促进区域的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主要的基础作用。因此,在区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将一些相邻的区域来作为实现共同合作目标的重要发展区域,实现区域资源共享以及基础设施的共用等。
总之,交通设施和条件的发展是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因素,对于我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战略有着极重要的影响。我国的公路建设主要涉及到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的问题,对于我国经济发展都有着重大的建设意义。笔者在本文中主要讨论了公路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的决策思路等问题,希望能够为有效促进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提供建议。
参考文献:
[1] 杨 苗.高速公路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评价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4(21).
[2] 程 进,於忠祥.安徽省高速公路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评价[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