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海洋经济产业政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山东;蓝色经济;发展
蓝色经济,指直接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或与海洋具有较高关联度的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蓝色经济区是以海陆统筹为基础,以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为前提,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先进科技为支撑,蓝色经济和环境生态、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新型经济区。
随着人类社会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尖锐,沿海国家纷纷把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提升到发展战略的高度,蓝色经济正逐步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2009年4月,总书记在山东省视察工作时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以此为契机,山东省依靠自身得天独厚的自然及人文环境,加快了蓝色经济区的规划和建设步伐,争取早日建成以海洋经济为特色、以海陆统筹为基础、以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为前提、以海洋优势产业为主导、相关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型临海经济区。
1 战略和功能定位
山东半岛作为蓝色经济区,其战略定位是东北亚环境优美、最适合人居、工作、生活的地方。其功能定位则是以青岛为龙头城市,立足山东半岛沿海城市,连接东北老工业基地与长三角经济区,沟通中日韩,与辽宁沿海经济带和天津滨海新区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和联动共赢的环渤海区域发展新格局,成为在我国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生态文明、环境友好、科技先行、人民生活富裕的沿海示范区,成为东北亚开放度高、高生产力、辐射力强、区域综合竞争力强的核心经济增长极。
2 青岛作为龙头城市的发展基础
在中央、省委、市委从全局和战略高度部署下,青岛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编制了《青岛市蓝色经济区建设发展总体规划框架(2009-2015)》,总结了青岛市蓝色经济建设的现有成果,可将其视为进一步发展的坚实基础。
一、蓝色经济发展初具规模。近年来海洋经济发展速度较快、海洋产业体系较为完善,临港工业区建设也初具规模。
二、自然资源和区位条件优越。青岛拥有优良天然港湾,生物资源及滨海旅游资源丰富,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区位条件优越。
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青岛港口设施发达、集疏运体系完善、水资源供需基本平衡,电力保障能力也进一步提高,海洋信息化平台建设已取得明显成效。
四、海洋科技优势明显。市内拥有强大的科技人才队伍、海洋科研条件实力雄厚、海洋科技成果显著。
五、海洋管理初步规范化。青岛市就海洋渔业及胶州湾的环境保护等方面,制定并出台相关的法规和条例,海洋综合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
作为半岛蓝色经济区龙头城市的同时,青岛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从国际看,蓝色经济已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领域,海洋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从国内看,沿海省市都在大力发展蓝色经济,青岛市蓝色经济发展优势正在逐步减弱;从自身看,青岛市蓝色经济结构层次不高、发展要素缺乏有效的配置、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水平较低、海洋开发与保护的矛盾日渐突出。所以有必要将青岛建成全国蓝色经济科学发展先行区。
3 建设全国蓝色经济科学发展先行区
首先,体制改革先行。争取国家在青岛市开展科技管理体制、统筹海陆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试点。为其他地区整合利用科技资源、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实现科学集约用海、解决海洋开发和保护矛盾提供经验和服务。
其次,科技创新先行。(1)选择突破一批海洋核心共性关键技术,占领科技研发制高点。(2)争取国家在青岛开展海洋新能源技术创新试点。为我国推进海洋新能源产业化提供技术和装备服务。(3)争取国家在青设立全国海洋科研成果交易中心。为我国促进海洋科研成果转让、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水平提供平台。
再次,产业发展先行。要争取成为全国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心,引领我国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潮流;也要成为国家海洋产业标准化建设先行区,可在海水良种培育、海洋药物、海洋生物化工、帆船游艇制造、港口建设等优势产业方面,制定或参与制定标准,为我国相关企业生产实现标准化和规范化提供生产标准服务;同时,还要争取国家蓝色经济发展重大项目布局青岛,对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形成强大支撑。
最后,对外开放先行。一方面要建设国际海洋科技合作交流平台,为我国引进和利用国外海洋智力资源、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科技成果、在重点科技领域和关键技术攻关方面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提供服务,另一方面也要增创对外开放新优势,实施“对欧美全面对接,对日韩提升水平,对港台拓展深化”的引资新战略。
4 具体实施方案
4.1 突出绿色、蓝色理念,做好半岛蓝色经济区的科学规划
借鉴国内外尤其是海洋发达国家的临海经济和海洋经济的做法和成功经验,对半岛蓝色经济区要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打造成为国际一流水准的,在全国具有良好示范带动作用的现代化特色经济区(代合治和陈秀洁,2003)。另外,科学规划还要突出绿色、蓝色理念,要把环境保护放在首位,科学论证,扎实推进,杜绝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项目落地。要积极探索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新路子,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经济区,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把海洋分为优先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四个部分。海洋开发遵循“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先易后难”的基本原则,大体按海岸带、近海、海岛及专属经济区的次序,形成四大海洋经济开发体系。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要与国土主体功能区规划、海洋功能区规划作好衔接(刘洪滨,2000)。
4.2 紧跟国家宏观产业政策,发展海洋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
半岛蓝色经济区的产业发展要遵循国家宏观产业政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依托临海经济区的技术、资金、产业基础和社会经济资源优势,大力提高工业行业的技术水平、结构层次和整体素质,大幅度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所占的比重。由于海洋经济的重大推动作用,要特别强化相关政策,支持发展海洋高科技产业与服务业的发展,尤其是青岛,海洋科技是最重要的城市资源,努力打造海洋科技产业城,经营好这一战略资源是增强城市竞争力的需要(孙云潭,2001)。山东省设立的科技兴海专项是一个创举,为推动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应在此基础上,继续推动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海洋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韩立民,2004)。
4.3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全方位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海洋经济区和临海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实施一批重大的项目来支撑和牵动。韩国西海岸的成功开发取决与良好的项目带动。要学习“韩国西海岸开发计划”的经验教训,筛选储备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利于结构调整优化的好项目。对事关海洋生态与环保的重大项目,要认真进行项目论证和可行性研究,确保项目建设符合节能环保要求(王诗成,2000)。
4.4 调整海洋教育体系,培养综合型海洋人才
调整海洋教育内部层次结构,顺应海洋经济的发展需求,合理分布海洋院校和设置海洋专业。培养的海洋人才要向海洋科学型+海洋工程技术型+海洋管理型转变。另外,也要加强海洋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海洋认识,塑造国民的海洋意识,并提供终生化的海洋教育以培养具有强烈海洋管理理念的公民(孙洪和李永祺,2003)。
4.5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打通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外通达的交通干线。搞好铁路大通道建设,以扩大路网规模,完善路网结构为重点,加快干线铁路和港口支线、专用铁路建设,加快形成纵贯南北、横贯东西的铁路网。搞好广域航空通道建设,重点抓好济南、青岛、烟台机场建设,提高沿海地区航空运输能力。加快高等级公路网建设,实现高等级公路与沿海港口和产业集中区直接连接。谋划建设渤海海峡海底隧道工程,从长远考虑,探讨建设中韩海底隧道。加强通讯、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支撑能力。完善沿海防潮工程和海上应急救助体系,增强防灾减灾、应对突发性海难和重大海洋污染事件的能力。加快“数字海洋”建设,完善海洋信息服务体系(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2008)。
参考文献
[1]代合治,陈秀洁.山东半岛都市带的特征和发展研究[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2003,29(1).
[2]韩立民. 青岛市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领域选择与实施对策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4,5:17-22.
[3]刘洪滨. 青岛市海洋产业发展战略[J].海岸工程,2000,03:07-14.
[4]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初步构想,2008.5.
[5]孙洪,李永祺.中国海洋高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战略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3.
金融危机是对经济基础的挑战,也是重新调整产业结构的契机。
目前以至以后较长一段时期内,处在工业化进程中的人口大国和制造业大国地位仍然决定了我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有低成本和低价格的“比较优势”,从而有一定的价格竞争力。然而,在面对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时,恰恰是那些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外向型企业遭受的打击最为严重,缺乏自主技术的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的企业最先尝到了苦头―不期而来的金融危机加剧了产业发展困境,对比较优势和出口导向战略提出了质疑。中国的贸易结构中,劳动密集型制成品的比重较高并且价格弹性小,经济报酬递减的生产要素占据了较大比重。当经济衰退发生时,现实的贸易结构蕴含了对市场风险的较强敏感性。
企业投资系统风险加大
我国企业的投资率本身就偏高,目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峰期已过,全球实体经济纷纷显现复苏迹象。各国施行的非常规的短期经济刺激计划继续发挥着作用,金融业流动性回升,信贷政策开始松动,资本市场在调整中上升,民间投资也开始活跃起来,整个经济显现出投资过度的倾向。我国政府4万亿投资和产业振兴规划的财政、货币政策效应开始显现,国内消费市场需求回升,带动2008年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价格快速上涨。2010年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同比增长24%。CPI在2010年也有明显上升势头,通货膨胀预期增强。通货膨胀既推动企业的成本上涨,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盈利质量,形成企业的发展障碍。
在总体投资率偏高的情势下,反观我国企业的技术投资。按照国际可比指标R&D强度(研发经费/销售额)来衡量,进入本世纪之前,此项指标都在0.5%以下,大致为工业化国家的1/6,各企业投资于研发的经费少之又少。按照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观点,该指标低于1%的企业通常难以生存。资金、机构和人员的缺乏成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及迅速发展的最大制约。由于企业的积累能力不足和投资的短期行为取向,也缺乏相应的风险投资机制,致使投资的结构性矛盾相当突出。
同时,企业的传统生产要素,如人力资本、基础设施、固定资产,尤其是高技术含量的机器设备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折旧形成高额的固定成本和沉没成本,技术投资和研发投资的长期性、高收益特性以及贷款形成的固定财务成本扩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新兴的生产要素中,技术、知识和信息等要素需要更大的和更为长久的资金投入。综合分析国家的产业政策和企业的投资行为,可以看出,企业的投资取向势必发生变化:在投资期限上,更倾向于长期投资;在生产要素的性质上,更专注于高级新兴要素的投资。同时,与投资取向变化相伴随的,是企业投资的系统风险在加大。
商业银行面临机遇和挑战
在后金融危机时期,由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产业政策激励,工业企业将侧重于新兴产业和自主核心技术的长期投资。企业的这种投资趋势对于商业银行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国家应对金融危机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激励政策,这些特殊时期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效果显著。投资带动了国内消费市场,当货币政策稍有放松,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上升,流动性随即充裕,信贷资金规模有较为显著的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和企业利润的增加,相应降低了信贷风险。这些因素的存在可以有效地稳定银行的资产质量、降低不良贷款率。
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2010年,非金融企业的贷款结构中,中长期贷款接近短期贷款的2倍,短期贷款的数额基本持平,中长期贷款明显增加,这与银行信贷的期限结构变化具有一致性;大型银行信贷收支统计数据中,中长期贷款约为短期贷款的3倍,并且非金融企业的中长期贷款几乎全部来源于大型银行。统计数据一方面说明,企业的中长期贷款需求有逐渐增加趋势;另一方面说明,金融企业、商业银行的期限结构发生变化,中长期贷款占比明显增加。
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性、竞争性和“挤出效应”,国家鼓励企业直接融资的政策在推动资本市场成长和复苏的同时,客观上压缩了间接融资的需求空间。投资、融资体制改革使企业转变为真正的投资、融资主体和风险承担的主体。企业资本来源趋于多元化,既可以通过股票、债券、短期融资券等方式直接融资,同时也可以通过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投资等方式融通资本,优势企业对银行信贷的依存度减弱,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买方市场,商业银行信贷面临更为严峻的竞争。
另外,存款准备金率上调、产业政策激励(如“绿色金融”政策)和一些贷款新规(如2010 年上半年银监会颁布的“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等政策约束,客观上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范围有收窄作用。
银企双方的合作与博弈
企业在产业政策和银行信贷政策的指引下,调整经营战略和盈利预期,进而进行筹资、投资和利润分配等财务决策。商业银行针对经济形势和企业的经营前景、财务状况做出信用评价、进行贷款决策。企业作为银行最主要的客户,其稳定的财务需求必须依靠商业银行的资金支持,贷款收入是银行的主要业务收入来源。银企关系对银行的业务规模、风险控制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两者虽处于不同的产业,但资本链条却将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相互依存共生。由于企业与商业银行各自的经营行为均会给对方带来极为重要的影响,所以两者之间形成了典型的动态博弈关系。这种关系的基础首先是二者地位的平等性,其次是它们之间的紧密性。博弈的结果可能是:第一,落入“企业盈利下降贷款质量下降银行更加惜贷企业财务拮据”的恶性循环,这是唇亡则齿寒、两败俱伤、利润均下降的不利后果,破解这一循环的途径只能是企业自力更生,达到银行信贷的一定条件、具备良好发展前景从而成为银行的目标客户;第二,如果有一方获利而另一方受损,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阻滞为代价,这是损人利己的后果,但这种类似“剪刀差”的局势不可能长期存在,也是产业政策和产业发展现实所不容许的;第三,如果在产业政策的指导下,相互合作、寻求更多的投资机会,则会有共同发展的广阔前景和共赢局面。
需要注意的是企业投资行为引致的双方博弈,其中,技术研发投资风险相对较大。
新兴战略产业大多为高新技术产业和资金密集型产业,新企业的设立和技术投资亟需大量资金,技术研究和开发需要大量的高级人力资本和先进的物质设备资本,这些都需要企业具有充足的财务资本,从而产生了大规模的融资需求。
政府的支持对高技术产业和风险性投资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但国家政策性贷款仍可能是杯水车薪,仅具有导向意义和象征性。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与国家宏观经济增长政策和产业政策保持了高度一致性。在国家综合利用税收、利率等经济工具引导投资和信贷的背景下,新兴产业和政策扶持的企业获得了灵活的发展机会,所以,商业银行作为最重要的资本来源部分,也面临巨大的增长机遇。
但我国的经济现实是,许多工业企业原有的核心技术长期依赖引进,自主高新技术发展水平在世界上处于落后地位,国内大部分高新技术市场由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长期占据。技术资本的投资数额巨大,回收期长,技术研发成果从资本投入开始直至形成产业化,其间存在重重障碍,转化机制不流畅。科技部和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每年我国的专利技术有7万多项,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的达3万多项,但专利技术实施率仅为10%左右。这种现状表明我国高科技企业面临巨大的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另一方面,国家的政策性投资与乘数效应叠加,通胀因素和市场竞争可能使企业的盈利质量降低,从而加大了企业的投资风险、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最终导致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信用风险加剧。这种变化除了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战略、业务规模、存贷利率等方面产生影响外,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
经济现实显示,部分企业的财务资本投资已逐渐由短期盈利向长期价值转变,原有的物质设备资本寻求更新,部分落后产能逐步淘汰,新兴的要素资本,尤其是高级人力资本、技术资本、信息资本和知识资本的投资在总额中开始加大比重。相应地,企业的财务资本结构中,中长期资本来源占比大幅增加。
企业客户的技术投资和其他项目投资的投资期限长、经济前景复杂,相应增加了内含的风险因素。商业银行应密切关注企业客户的经营战略转向、投资方向和运用效率,对增量贷款投向实行严格的资信审查和风险控制,注重将风险管理和控制前移至审核、评估阶段。其风险管理应与企业客户的风险管理密切结合,与企业的财务投资部门合作,严格审慎地评估投资项目的经济性和风险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先进性进行鉴别,对担保资产的价值进行的深入调查、合理评估,对其融资结构和筹资方式提供方案设计和专业建议,并参与投资方案全过程的风险评估和监控。
商业银行应主动参与企业客户的项目投资预算和风险控制,提供专业、多样化服务,根据风险状况和承受能力,适时调整信用条件和期限结构,加强贷前、贷中和贷后管理,掌握企业客户的财务状况、项目效益和资金动态,及时反馈信息;应定期派驻风险管理责任人员,会同相关专业人员深入项目现场,对贷款的使用情况做到了如指掌,从而控制和降低未来的市场风险。
银企的共同目标是灵活运用资金,获得盈利。在这一共同利益基础上,对于在风险承受范围内的贷款,银行可执行优惠利率;针对成长性良好的投资项目,在严格执行银监会的信贷制度前提下可以有所放宽并适度浮动;推行不同层次的金融产品,以分别服务于不同信用资质的企业客户和不同风险暴露的投资项目。
关键词:海洋文化;海洋文化产业;文化资源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1)08-0031-03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08.08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陆地可供开发资源的减少,世界各国之间在海洋经济、科技、资源、海权等方面的竞争日益激烈。不同的海洋思维、海洋意识、海洋观念、海洋理论、海洋战略等海洋文化因素,决定着竞争的格局和态势,决定着竞争的成败。然而,种种激烈竞争的背后,实质上是海洋文化的竞争。对海南而言,建设国际旅游岛,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好巨大海洋文化资源,构建现代海洋文化产业体系。但是,与广东、山东、江浙一带相比,海南海洋文化的竞争力、影响力还不够强,缺乏自己的海洋文化品牌,在建设、开发和研究探索上还有很大差距,海洋文化研究总体发展水平不高。
一、海洋文化的定义
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海洋文化是人类认识、把握、开发、利用海洋,调整人与海洋的关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具体表现为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观念、思想、意识、心态,以及由此而生成的生活方式,包括经济结构、法规制度、衣食住行、民间习俗和语言文学艺术等形态。“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关的文化,就是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海洋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1]海洋文化的内涵可分为四个层面:一是物质层面,一切与海有关的物质存在与物质生产;二是精神层面,一切与海有关的意识形态;三是社会层面,一切因时因地制宜的社会典章制度、组织形式、生产方式与风俗习惯;四是行为层面,一切受海洋大环境制约与影响的生产活动与行为方式。在这个概念中要强调的一点就是海洋文化的划分并不是以地域作为划分的标准,并不是所有海滨城市的文化都是海洋文化,只有源于海洋的文化才能归属海洋文化的序列。
二、海洋文化产业的概念、分类及其与海洋产业的关系
作为一个海洋大省,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就是海南的文化优势和文化特色。海南应大力发展海洋文化产业,制定和实施海洋强省战略,科学规划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经济,形成南海蓝色经济区。
1.海洋文化产业的概念。海洋文化产业属于文化产业中的一个特殊领域。以文化产业的概念为参照,“海洋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涉海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涉海文化服务的行业,”其本质就在于海洋文化的产业化[2]。这个概念具有以下几层含义:从性质上来说,海洋文化产业是生产和提供海洋文化产品、服务的经营性行业,以取得经济效益为目的;从产业过程来说,海洋文化产业是按照产业化的方式和手段经营文化,并将海洋文化产品的生产和分配纳入到产业运行的轨道中;就其产业功能而言,海洋文化产业以满足消费者及市场的精神需求为主要的功能。可以说,海洋文化产业是由海洋文化和产业化两大要素构成,其中海洋文化是基础性要素,它是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动力;产业化是结构性要素,它决定了海洋文化产业的经济构成。
2.海洋文化产业的分类。海洋文化产业所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根据产业的内容和性质,按照行业分类法,可以将其划分为以下几个产业类别:
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海洋文化旅游产业不仅对其它的海洋文化产业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而且还能推动饮食、商业、交通、住宿业等相关配套部门的发展,可以增加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因此在整个海洋文化产业和整个经济社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海洋节庆会展业:海洋节庆会展业包括海洋文化节庆业和海洋文化会展业,是以海洋文化产业为主题,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展览和展销以及会议等,提升海洋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获得更为优质和广泛的资源。它具有高收益、无污染以及对相关产业的极强带动力等特点。在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海洋节庆会展业己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体系和运作模式。在我国海洋节庆会展示业虽然起步比较晚,但因其经济效益高和经济拉动作用大而备受关注,成为海洋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
海洋休闲体育产业:海洋休闲体育产业是文化产业与海洋休闲活动相结合的产业类型,既可以满足消费者疗养、度假、娱乐的愉悦享受,也可以使消费者感受到体育运动的刺激性和挑战性。海洋休闲体育产业将人们的活动空间扩展到无限的海面上,带给消费者以更为丰富多彩的感官体验,这也是海洋体闲体育产业特有的魅力。在一些经济发达的沿海国家和地区,海洋休闲体育产业因其自然、健康、时尚的特征成为热门产业,表现出较大的发展潜力。
海洋文艺产业:海洋文艺是长期与海为伴,从事海洋生产和实践的人们所创造出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海洋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海洋艺术产业就是将海洋艺术进行产业化的运作,生产出既具有审美价值又具有经济价值的海洋艺术产品。
也有学者采取集群列举法,将海洋文化产业细分为以下类别:涉海休闲渔业:观光渔业、体验渔业、观赏性专门养殖;涉海休闲体育业:水上项目、水下项目、沙滩项目;涉海庆典会展业:海洋文化节、珍珠文化节、博览会、旅游文化节、开渔节等;涉海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业:饮食起居、服饰、传统节日、婚俗、信仰的产业化开发;涉海工艺品业:珊瑚、贝类、珍珠工艺品;涉海对策研究与新闻业:广播电视、书报刊、网络、咨询服务;涉海艺术业:文学、艺术、音乐、戏剧曲艺、电影电视剧[3]。
3.海洋文化产业与海洋产业的关系。如前所述,海洋文化产业是指人类在与海洋的互动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它包括了无形的语言、习俗、信仰、艺术等精神财富,也包括有形的物质文化资源和物质财富。海洋产业是一切与海洋相关的经济活动,所以单从两者与海洋的依存关系,就足以说明两者之间的紧密结合。海洋产业的开发,海洋产业结构的调整都可以对海洋文化产业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给海洋产业提供丰富的资源,也会提高海洋产业的发展能力。尤其是海洋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海洋产业的支柱产业,它的发展将会带来海洋产业经济的增长,推动海洋产业结构升级,也是实现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海南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自然资源优势
海南发展海洋文化产业必须深度挖掘、利用好自然资源,与其他海洋文化产业大省相比,海南有具有巨大的自然资源优势。海南共有海岛(含礁和沙洲)280个。所辖海域面积200万平方公里,南北纵跨1800多公里,东西横跨1000公里,占全国海域总面积的2/3。海南岛海岸线总长1528公里,沿岸天然港湾68个,海洋渔场面积16434公顷,海洋水产品在800种以上。在海南岛长达1528公里的海岸线上,沙岸约占50~60%,沙滩宽数百米至1000多米不等,向海面坡度一般为5°,缓缓延伸;海水温度一般为18~30℃,阳光充足明媚,一年中多数时候可进行海浴、日光浴、沙浴和风浴。海南的近海和外海渔业资源极其丰富。其中,主要经济虾类17种,鱼类资源1064种,有经济价值的约40多种,约占全国150多种的26.7%。品种多、生长快和渔汛期长等特点,是全国发展热带海洋渔业的理想之地。海南岛东部、南部大陆架80~200米水深的外海渔场以及西、中、南沙渔场渔业资源丰富,资源可捕量约200万吨,目前尚未充分开发利用,开发潜力巨大。南海诸岛岛礁气候适宜、雨量充沛,生长着200多种高等植物,诸岛海域的海底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海底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巨大。海底资源还包括有各种金属矿产资源,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海洋开发的深入,西南中沙群岛海底资源有着非常广阔的开发前景和巨大的利用价值。另外,南海诸岛岛礁上美丽的热带海岛环境和海域中波澜壮阔的自然景色,更是开发海洋旅游的潜在资源。
四、海南发展海洋文化产业路径探讨
《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海南省“十二五”发展战略目标之一,就是在经济结构中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把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海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推动力,成为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成为海南新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极,争取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4%。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应大力建设本土海洋文化,挖掘和利用好海洋文化资源,构建现代海洋文化产业体系。具体而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快海洋文化产业发展:
1.建立和完善海洋文化产业专项政策体系。政府要加强对海洋文化产业的扶持与引导。首先,要围绕建设南海资源开发和服务基地,制定和实施海洋强省战略,科学规划发展海洋文化经济,构建现代海洋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海南产业结构升级转型。要以海湾优势为依托,开发建设一批国际大型旅游区,发展休闲度假业、邮轮游艇产业。以海口、三亚等滨海城市为依托,培育发展海洋旅游、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商贸服务等海洋服务业。其次,在产业政策上加强支持力度,完善财政、税收、投资、金融、土地、市场准入、工商管理、知识产权等一系列产业政策。还应对海洋文化资源开发、整合与规划给予科学的指导与监管,加大资金、技术、人才、宣传方面的投入。
2.推进海洋文化产业融资多元化。要提升对外对内开放水平,充分利用遍及五大洲的友好城市和侨务资源,加强与国内外海洋城市、海港城市的借鉴与合作。积极参与长三角、环渤海地区合作,加强海洋文化产业合作与开发。鼓励和支持民资、外资的进入,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解决好海洋文化产业建设的融资问题。可采取国有文化企业股份制改造等形式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这样既可以解决产业建设融资难的瓶颈,又可以降低政府管理成本,激发全社会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热情,提高项目开发建设效率。对于外资的进入,可以同时带来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经验、设备设施和知名品牌影响力。政府应主动引导和争取,通过产业博览会、网上推广平台、成立专项开发小组等形式,积极寻求民资、外资合作者。
3.打造海洋文化龙头企业,发挥示范带动效应。目前,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尽快策划并启动一批世界级海洋文化产业项目,打造海洋文化龙头企业,发挥好示范带动效应。一是将海洋文化融入滨海旅游文化产业,深度研究开发海洋旅游,积极策划、设计、包装和推出具有海南特色的海洋旅游新产品,如海洋休闲渔业旅游、海洋文化旅游、热带海岛生态旅游、海洋体育竞技旅游、海洋夜生活旅游、温泉康乐度假旅游、高尔夫休闲旅游等;发展会展、邮轮游船、水上运动、文化艺术、海洋科普生态、海洋康疗保健等专项旅游,带动旅游业全面发展。二是发展游艇经济,将海南打造成中国游艇天堂。要“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加强与国际游艇行业的合作,引进高层次管理人才拓宽融资渠道,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开发游艇旅游项目,兴建国际一流的游艇俱乐部,打造环海南岛的游艇经济圈。”[4]三是利用滨海城市海洋文化资源丰富而独特的优势,策划并建设世界级热带海洋文化主题公园重大项目,不断提升热带海洋旅游文化竞争力。
4.从战略高度培育和树立海洋文化意识。应充分认识海洋在国际旅游岛建设和海南未来发展中的重大意义,引导公众树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海洋价值观。要重新审视和科学论证海洋文化资源的巨大价值,将海洋文化建设作为海南未来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新的城市文化特色和海洋文化新地标,切实增强海洋文化的发展活力。大力宣传普及海洋基础知识,提高全体市民的海洋意识,形成全社会关注海洋、保护海洋、开发海洋的良好文化氛围。依托涉海高等院校和专业研究机构,利用海洋文化座谈会、海洋文化论坛、海洋文化节等机会,深入研究、挖掘和宣传海南海洋文化资源,营造浓厚的海洋文化研究氛围,将海南打造为全国海洋文化交流的重要舞台和窗口。
参考文献:
[1]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8.
[2]张开城.广东海洋文化产业[M].北京: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
一、努力保持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全市上半年完成生产总值86.1亿元,增长17.9%,其中:第一完成增加值18.4亿元,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38.4亿元,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9.4亿元,分别增长5%、20.3%和23.3%,完成地方财政收入4.6亿元,增长26.1%,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73.4%。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粮食生产能力逐步提高,夏粮总产达1.1亿公斤,与去年相比,增产1055万公斤。果业生产向规范化、科学化发展,上半年实施平衡配方施肥果园达到16万亩,创历史新高。农业产业化、标准化顺利推进,上半年新发展各类畜禽饲养场82个,磊磊乳品成为伊利集团最大的奶粉合作伙伴;鼎立种鸡成为目前胶东半岛最大的蛋种鸡苗供应商。生猪生产恢复较快,上半年存栏生猪达到33.4万头,出栏生猪33.3万头,其他蛋类、奶类也均保持了较快增长。工业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质量和效益同步提高。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8.6亿元,增长23.9%;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11.9亿元,增长26.9%;实现利润7.4亿元,增长29%。企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全市新增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6个,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4.4亿元,增长36.3%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可达13.6%。企业技改和创新力度不断加大。先后组织方圆、富尔达、东源风电3家企业提报全省重大产业技术与装备研发项目;组织黄海水产、海富生物2家企业上报涉农企业技术创新贷款材料。服务业迅猛发展,对经济贡献率不断加大。上半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4%,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服务业提供的地方税收占地方税收的比重不断提高。旅游业总量不断膨胀,上半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近百万人次,增长31%,全市旅游总收入5.2亿元,增长33%。会展业规模不断扩大,成功举办了*针织毛衫原辅料暨机械设备展销会、第三届中国*沙雕艺术节、红樱桃民俗旅游区樱桃节等会展节庆。物流业蓬勃发展,依托临港、核电等产业区建设,着力引进和培育大型物流企业,积极发展了以物流平台为支撑,以第三方物流为主体的区域性物流中转基地。上半年,交通货运周转量达到36227万吨公里,港口吞吐量持续攀升,*港货物吞吐量22万吨,同比增长80%。餐饮业档次和品味进一步提升。在重点引导海景、海怡和观海等餐饮龙头改善服务条件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了京海酒店、海福莱大酒店、海洲湾生活广场、荷兰街等新区高档酒店和特色餐饮群项目建设进度。
二、全力以赴抓好全市重大工程的立项工作。
围绕市里确定的重大工程以及需省级以上立项的重点项目,我局靠上去做工作,努力保证了各类项目顺利审批和立项工作。
一是亚沙会场馆立项工作。年初,我局安排人专人到*市发改委学习了全运会运作方式,并向市政府提出了立项投资等方面的建议,目前,已请*工程咨询院编制完成了《第三届亚洲*运动会比赛项目区和亚运村建设工程项目建议书》。
二是*滨海路(*段)立项核准工作。年初,经我局与*和省发改委沟通汇报得知,该项目的立项工作审批权限在国家发改委,需经历批复项目建议书、批复可研报告、批复初步设计三个阶段,为加快工程立项审批进度,我局牵头协调相关部门做了大量细致的准备汇报工作,取得了上级领导的理解和支持,国家发改委同意将审批权限下放至省级立项。3月17日,国家发改委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破例对我市滨海路项目组织了专家评审,5月初我市项目审批所需资料即全部上报至省发改委,6月份又协调青岛方已经为我市出具了支持性文件,不仅为全市节省了大量的审批费用,而且极大地缩短了审批时限,在省内创下了同类工程审批速度之最,7月10日,*滨海公路(*段)正式通过省发改委核准。
三是抓好新建重大项目的省级以上立项。对全市新建重大工程项目,进行明确分工,安排专人负责并超前介入,与业主一起研究政策,积极为其准备审批材料、提供政策信息、提出合理化建议,最大限度地争取在国家产业政策范围内,予以灵活变通,满足企业需要,并争取年内取得实际性进展。
二、创造性地抓好全市产业规划制定工作。
一是着眼全市产业发展现状,努力加快全市“一片两带”规划工作进程。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对“一片两带”产业发展的定位,我局积极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对全市各镇区(街道)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详细摸底,在掌握大量基础数据的基础上,又邀请了省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及*市发改委长规科,组织相关专家进行了对初稿进行了修改工作,目前初稿已形成,预计7月份可通过专家评审。
二是针对重点经济工作,积极抓好了全市海洋经济规划工作。组织青岛海洋大学海洋研究所相关专家30余人次来我市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召开了专题座谈会,完成了《海洋经济规划》初步方案,待初稿修订完成后,即可进行专家评审并定稿。
三是积极配合省、市发改委做好其他各类专项规划工作。按照上级相关部门要求,对编制全省《黄金工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水泥行业循环经济利用余热发电规划》以及《*省电力中长期发展规划》等一系列工作,进行了认真的调研,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并按要求及时上报。
四是在广泛调研并征求的意见的基础上,编订、印发了《20*年全市服务业发展的意见》。为在全市上下营造了一个鼓励服务业膨胀发展、培植服务业骨干企业、关心服务业从业人员的良好环境。我局组织人员制定了《*年*市服务业发展意见》,《意见》中进一步明确了全市服务业发展的方向,确定了全市服务业重点项目,建立了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和科学的统计、调度机制,目前,正根据《意见》要求,对全市物流业进行调研并制定相关发展意见。
三、高标准加快推进全市重点项目开复工工作
一是积极抓好*市级重点项目推进工作。*市级重点项目关系到*市整体产业布局和发展重心,目前,我市共有*核电、滨海路、核电设备制造和隆和通生物科技4个项目列入了*市重点项目调度,上半年均达到或超过了*市考核要求。随着维蒙特钢结构、海霸能源电动车、金海螺商业广场、来福士海洋工程等大项目的开工建设,我们将争取更多地项目挤进*市重点项目盘子,列入*市重点项目调度。
二是全力抓好*市内重点项目开复工及招商情况的日常调度。局内成立了重点项目办公室,副科级单位,对列入全市“双重点”的57个加工制造业项目和投资过2000万元以上开复工项目实行了周调度制度,认真分析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解决方案,并督促相关责任部门加快工程进度,为市领导决策当好了参谋。
三是多渠道抓好全市重点项目争取上级政策和信贷资金等项服务工作。为加快全市重点项目建设进程,市发改局灵活把握政策,通过多种方式,努力推进全市重点项目建设进程。为保证全市重点企业合理运用当前政策杠杆、节省流动资金,我局安排了各科室人员主动深入重点企业,先后向比艾奇电子、明玮包装、华源公司等8家企业介绍了当有国家产业政策和税收政策,为他们想办法、出主意,为今后企业向上进行政策性资金争取打下了坚持的基础。目前,已为核电设备制造办理了采购进口设备免税金额130余万欧元;为*美丰机械办理了采购国产设备退抵税金额100余万美元;积极争取将隆和通生物化工列入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产业专项项目;向省、市各级金融机构推介我市重点企业23家,拟申请银行贷款19.87亿元,尽最大限度地满足重点项目信贷资金需求。
四、多渠道抓好上级政策和资金争取工作
1、积极推进产业招商。密切配合*市合作办各项工作安排,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重点发展领域,围绕核电产业、加工制造业等多个方面,先后组织方圆集团、华源公司等4家企业参加了*-温州投资贸易洽谈会和宁波产业招商推介会,有针对性地搞好项目包装推介,搭建引资平台,取得了较好地效果。
2、加大政策性资金争取力度。注重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和联系,及时了解和把握国家产业政策和项目信息,注重深入基层开展调研,有针对性地指导和组织镇区街道和相关企业,围绕我市优势产业提报项目,坚持做到了筛选编制一批、上报储备一批、争取到位一批。其中,“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改扩建”项目已到位国债资金80万元;“里店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和“南台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项目初步设计已通过淮委评审,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已列入明年计划。另外,正着手争取看守所建设、乡镇卫生改造等各类社会事业类项目,力争年内列入省级计划盘子。
3、争取了证券公司在我市设立营业部。为进一步拓展全市证券业务范围,我局在市发改委领导的协调和帮助下,先后与多家证券公司进行了接触和商谈,目前确定由齐鲁证券公司来海投资设立证券营业部,6月15日经齐鲁证券公司董事会正式通过并下发文件,同意在我市设立证券营业部。
4、积极抓好企业上市工作。为进一步完善企业的资本结构,为企业搭建直接融资平台,我局先后组织方圆集团、富尔达集团、黄海水产、通源科技等公司参加了*市企业上市融资现场会议,并积极做好省证监局工作,帮助他们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尽快能够在创业板上市。
5、认真抓好调查研究。今年以来,我们围绕全市重点工作,狠抓调查研究,围绕全市加工制造业、服务业发展、重点项目建设、城市经济等深入开展专题调研,先后完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的影响等调研,制定了一片两带、海洋经济、服务业等支持产业发展的意见,为市领导当好了参谋。
今后,发改部门各项工作任务更加繁重,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时刻保持清醒地头脑,认真分析当前全市经济发展形势,充分地估计困难和挑战。当前,在我们的工作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亟待改进之处:
一是要进一步抓好全市重点项目的立项和审批工作。受土地、信贷等政策制约,我市重大项目的储备和引进上均出现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等问题,将会影响到今后几后的项目建设;
二是政策和资金的争取工作亟需加强。*年受国家宏观政策影响,我市争请项目数量较往年减少,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们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力度不够,提出和包装项目的能力不高,对上级政策信息的把握还需进一步加强。同时,在亚沙会的资金争取方面,还需上级部门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给予资金扶持。
三是深入基层调研的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在农业结构调整、重大项目建设、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乡镇园区建设等多个方面,没有拿出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分析问题抓不准重点,挖掘深层次问题的能力更是远远不够,需引起高度重视。
下一步,我们将努力克服客观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充分发挥各个层面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着重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加快推进全市重点工作。围绕我局承担的*市考核项目,集中1-2个月的时间,认真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加快向前推进,确保各项工作年终考核奖分、不扣分,力争年内各项工作考核进入*市前三位。
二是认真抓好重点项目立项工作。跨海大桥立项工作已经完成,下一步,要在重点抓好亚沙会场馆立项的同时,加快筛选出对全市具有重大影响的大工程、大项目,积极与上级部门沟通、掌握政策,主动与项目单位对接、提前介入,确保在全市重大项目的立项工作上不出纰漏,进而做出成绩。
一、努力保持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全市上半年完成生产总值86.1亿元,增长17.9%,其中:第一完成增加值18.4亿元,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38.4亿元,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9.4亿元,分别增长5%、20.3%和23.3%,完成地方财政收入4.6亿元,增长26.1%,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73.4%。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粮食生产能力逐步提高,夏粮总产达1.1亿公斤,与去年相比,增产1055万公斤。果业生产向规范化、科学化发展,上半年实施平衡配方施肥果园达到16万亩,创历史新高。农业产业化、标准化顺利推进,上半年新发展各类畜禽饲养场82个,磊磊乳品成为伊利集团最大的奶粉合作伙伴;鼎立种鸡成为目前胶东半岛最大的蛋种鸡苗供应商。生猪生产恢复较快,上半年存栏生猪达到33.4万头,出栏生猪33.3万头,其他蛋类、奶类也均保持了较快增长。工业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质量和效益同步提高。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8.6亿元,增长23.9%;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11.9亿元,增长26.9%;实现利润7.4亿元,增长29%。企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全市新增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6个,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4.4亿元,增长36.3%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可达13.6%。企业技改和创新力度不断加大。先后组织方圆、富尔达、东源风电3家企业提报全省重大产业技术与装备研发项目;组织黄海水产、海富生物2家企业上报涉农企业技术创新贷款材料。服务业迅猛发展,对经济贡献率不断加大。上半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4%,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服务业提供的地方税收占地方税收的比重不断提高。旅游业总量不断膨胀,上半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近百万人次,增长31%,全市旅游总收入5.2亿元,增长33%。会展业规模不断扩大,成功举办了*针织毛衫原辅料暨机械设备展销会、第三届中国*沙雕艺术节、红樱桃民俗旅游区樱桃节等会展节庆。物流业蓬勃发展,依托临港、核电等产业区建设,着力引进和培育大型物流企业,积极发展了以物流平台为支撑,以第三方物流为主体的区域性物流中转基地。上半年,交通货运周转量达到36227万吨公里,港口吞吐量持续攀升,*港货物吞吐量22万吨,同比增长80%。餐饮业档次和品味进一步提升。在重点引导海景、海怡和观海等餐饮龙头改善服务条件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了京海酒店、海福莱大酒店、海洲湾生活广场、荷兰街等新区高档酒店和特色餐饮群项目建设进度。
二、全力以赴抓好全市重大工程的立项工作。
围绕市里确定的重大工程以及需省级以上立项的重点项目,我局靠上去做工作,努力保证了各类项目顺利审批和立项工作。
一是亚沙会场馆立项工作。年初,我局安排人专人到*市发改委学习了全运会运作方式,并向市政府提出了立项投资等方面的建议,目前,已请*工程咨询院编制完成了《第三届亚洲*运动会比赛项目区和亚运村建设工程项目建议书》。
二是*路(*段)立项核准工作。年初,经我局与*和省发改委沟通汇报得知,该项目的立项工作审批权限在国家发改委,需经历批复项目建议书、批复可研报告、批复初步设计三个阶段,为加快工程立项审批进度,我局牵头协调相关部门做了大量细致的准备汇报工作,取得了上级领导的理解和支持,国家发改委同意将审批权限下放至省级立项。3月17日,国家发改委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破例对我市*路项目组织了专家评审,5月初我市项目审批所需资料即全部上报至省发改委,6月份又协调青岛方已经为我市出具了支持性文件,不仅为全市节省了大量的审批费用,而且极大地缩短了审批时限,在省内创下了同类工程审批速度之最,7月10日,*公路(*段)正式通过省发改委核准。
三是抓好新建重大项目的省级以上立项。对全市新建重大工程项目,进行明确分工,安排专人负责并超前介入,与业主一起研究政策,积极为其准备审批材料、提供政策信息、提出合理化建议,最大限度地争取在国家产业政策范围内,予以灵活变通,满足企业需要,并争取年内取得实际性进展。
二、创造性地抓好全市产业规划制定工作。
一是着眼全市产业发展现状,努力加快全市“一片两带”规划工作进程。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对“一片两带”产业发展的定位,我局积极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对全市各镇区(街道)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详细摸底,在掌握大量基础数据的基础上,又邀请了省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及*市发改委长规科,组织相关专家进行了对初稿进行了修改工作,目前初稿已形成,预计7月份可通过专家评审。
二是针对重点经济工作,积极抓好了全市海洋经济规划工作。组织青岛海洋大学海洋研究所相关专家30余人次来我市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召开了专题座谈会,完成了《海洋经济规划》初步方案,待初稿修订完成后,即可进行专家评审并定稿。
三是积极配合省、市发改委做好其他各类专项规划工作。按照上级相关部门要求,对编制全省《黄金工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水泥行业循环经济利用余热发电规划》以及《*省电力中长期发展规划》等一系列工作,进行了认真的调研,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并按要求及时上报。
四是在广泛调研并征求的意见的基础上,编订、印发了《20*年全市服务业发展的意见》。为在全市上下营造了一个鼓励服务业膨胀发展、培植服务业骨干企业、关心服务业从业人员的良好环境。我局组织人员制定了《*年*市服务业发展意见》,《意见》中进一步明确了全市服务业发展的方向,确定了全市服务业重点项目,建立了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和科学的统计、调度机制,目前,正根据《意见》要求,对全市物流业进行调研并制定相关发展意见。
三、高标准加快推进全市重点项目开复工工作
一是积极抓好*市级重点项目推进工作。*市级重点项目关系到*市整体产业布局和发展重心,目前,我市共有*核电、*路、核电设备制造和隆和通生物科技4个项目列入了*市重点项目调度,上半年均达到或超过了*市考核要求。随着维蒙特钢结构、海霸能源电动车、金海螺商业广场、来福士海洋工程等大项目的开工建设,我们将争取更多地项目挤进*市重点项目盘子,列入*市重点项目调度。
二是全力抓好*市内重点项目开复工及招商情况的日常调度。局内成立了重点项目办公室,副科级单位,对列入全市“双重点”的57个加工制造业项目和投资过2000万元以上开复工项目实行了周调度制度,认真分析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解决方案,并督促相关责任部门加快工程进度,为市领导决策当好了参谋。
三是多渠道抓好全市重点项目争取上级政策和信贷资金等项服务工作。为加快全市重点项目建设进程,市发改局灵活把握政策,通过多种方式,努力推进全市重点项目建设进程。为保证全市重点企业合理运用当前政策杠杆、节省流动资金,我局安排了各科室人员主动深入重点企业,先后向比艾奇电子、明玮包装、华源公司等8家企业介绍了当有国家产业政策和税收政策,为他们想办法、出主意,为今后企业向上进行政策性资金争取打下了坚持的基础。目前,已为核电设备制造办理了采购进口设备免税金额130余万欧元;为*美丰机械办理了采购国产设备退抵税金额100余万美元;积极争取将隆和通生物化工列入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产业专项项目;向省、市各级金融机构推介我市重点企业23家,拟申请银行贷款19.87亿元,尽最大限度地满足重点项目信贷资金需求。
四、多渠道抓好上级政策和资金争取工作
1、积极推进产业招商。密切配合*市合作办各项工作安排,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重点发展领域,围绕核电产业、加工制造业等多个方面,先后组织方圆集团、华源公司等4家企业参加了*-温州投资贸易洽谈会和宁波产业招商推介会,有针对性地搞好项目包装推介,搭建引资平台,取得了较好地效果。
2、加大政策性资金争取力度。注重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和联系,及时了解和把握国家产业政策和项目信息,注重深入基层开展调研,有针对性地指导和组织镇区街道和相关企业,围绕我市优势产业提报项目,坚持做到了筛选编制一批、上报储备一批、争取到位一批。其中,“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改扩建”项目已到位国债资金80万元;“里店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和“南台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项目初步设计已通过淮委评审,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已列入明年计划。另外,正着手争取看守所建设、乡镇卫生改造等各类社会事业类项目,力争年内列入省级计划盘子。
3、争取了证券公司在我市设立营业部。为进一步拓展全市证券业务范围,我局在市发改委领导的协调和帮助下,先后与多家证券公司进行了接触和商谈,目前确定由齐鲁证券公司来海投资设立证券营业部,6月15日经齐鲁证券公司董事会正式通过并下发文件,同意在我市设立证券营业部。
4、积极抓好企业上市工作。为进一步完善企业的资本结构,为企业搭建直接融资平台,我局先后组织方圆集团、富尔达集团、黄海水产、通源科技等公司参加了*市企业上市融资现场会议,并积极做好省证监局工作,帮助他们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尽快能够在创业板上市。
5、认真抓好调查研究。今年以来,我们围绕全市重点工作,狠抓调查研究,围绕全市加工制造业、服务业发展、重点项目建设、城市经济等深入开展专题调研,先后完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的影响等调研,制定了一片两带、海洋经济、服务业等支持产业发展的意见,为市领导当好了参谋。
今后,发改部门各项工作任务更加繁重,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时刻保持清醒地头脑,认真分析当前全市经济发展形势,充分地估计困难和挑战。当前,在我们的工作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亟待改进之处:
一是要进一步抓好全市重点项目的立项和审批工作。受土地、信贷等政策制约,我市重大项目的储备和引进上均出现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等问题,将会影响到今后几后的项目建设;
二是政策和资金的争取工作亟需加强。*年受国家宏观政策影响,我市争请项目数量较往年减少,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们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力度不够,提出和包装项目的能力不高,对上级政策信息的把握还需进一步加强。同时,在亚沙会的资金争取方面,还需上级部门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给予资金扶持。
三是深入基层调研的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在农业结构调整、重大项目建设、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乡镇园区建设等多个方面,没有拿出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分析问题抓不准重点,挖掘深层次问题的能力更是远远不够,需引起高度重视。
下一步,我们将努力克服客观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充分发挥各个层面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着重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加快推进全市重点工作。围绕我局承担的*市考核项目,集中1-2个月的时间,认真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加快向前推进,确保各项工作年终考核奖分、不扣分,力争年内各项工作考核进入*市前三位。
二是认真抓好重点项目立项工作。跨海大桥立项工作已经完成,下一步,要在重点抓好亚沙会场馆立项的同时,加快筛选出对全市具有重大影响的大工程、大项目,积极与上级部门沟通、掌握政策,主动与项目单位对接、提前介入,确保在全市重大项目的立项工作上不出纰漏,进而做出成绩。
一、非均衡发展战略的理论依据
日本采取的“赶超型非均衡”发展战略是指根据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需要,确定重点支柱产业,通过实现每一阶段的战略目标,最终达到赶超欧美的目的。该国优先重点发展钢铁、煤炭等进口替代产业,以保证生产资料和消费晶的生产,借此达到恢复生产的目的;进而又以需求弹性较大的重化学工业为“龙头”,拉动其他产业部门迅速发展,以提高增长率,实现赶超欧美的目标;之后,再进一步升级以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导产业,提高本国国际竞争能力,进一步充实经济实力,在赶上欧美国家的基础上实现超过它们的目标。发展经济学家认为,处于赶超期的国家,在资源缺乏的条件下应采取不平衡增长战略。立足“引致投资最大化”原则,选取优先发展那些能通过自身发展“引致”其他项目最快发展的投资项目,而“关联效应”(一个产业同吸收它的产出的部门之间的联系为前瞻效应,而一个产业同其他提供投入的部门之间的联系为回顾效应)越大,引致投资越大,各产业重工业大于农业,进口替代工业大于其他工业。因此工业化和优先发展进口替代工业是可行的。而且,“主导部门”工业的优先发展能带动整个经济的腾飞和持续发展,要想实现长期经济增长,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为轻工业、农业等提供生产资料。以上观点恰好证实了日本采取的“赶超型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非均衡发展战略”是在受各种“计划”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实施的,即以“国家导向”型市场经济为基础,以经济高速增长为目的,以各时期赶超型产业政策和经济计划为手段,通过国家干预弥补市场机制不完善等因素造成的“市场失灵”,以此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制定的产业政策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充分体现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进而对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反作用。
二、非均衡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战后日本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复兴期(1945―1955年)
这一时期是日本经济从统制经济向市场经济、从闭锁经济向开放经济转变的特殊时期,日本政府以恢复生产、实现经济自立为战略目标,以美国占领政策改变为界线,实行了两种性质不同,但相互联系的产业政策。
1.产业复兴政策:倾斜生产方式(1946年-1948年)
战后初期,日本处于封闭型经济状态,这是“倾斜生产方式”得以成立的前提。日本通过努力开发国内资源来代替进口原材料的不足,这一政策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为“被强加的进口替代政策”。所谓倾斜生产,即增加煤炭生产并将其侧重用于增产钢铁,增产的钢铁又重点转用于增产煤炭;国内煤炭不足,进口重油加以补充。该政策目标在于以煤炭和钢铁为重点部门,带动生产全面恢复,增加生产资料和消费品供给,以保证国民生活的基本需要。采取的政策手段有原材料分配、复兴金融公库贷款、价格控制、差价补贴、进口物质分配等。
“倾斜生产方式”的实施使国民经济恢复出现了一个小,1948年的工业生产指数(1934-1936年平均为100)已由1946年的39.2%上升到61.8%,同期国民生产总值也比前两年增长23%。1948年底,粮食等物质供给紧张状态有所改观,最严重危机局面已经过去。“倾斜生产方式”利用了当时能够利用的相对有利的条件,其实施是成功的。但由于它过于偏重对量的追求,忽视技术更新和经济效益,而且容忍了通货膨胀的长期化,所以它不能算是现代产业政策,而是应付非常事态的一项临时对策。
2.产业合理化政策
“冷战”开始后,美国占领政策发生转变,以“道奇整顿”解除经济控制为转折点,日本经济开始逐步向开放的市场过渡。日本产业投入国际竞争之后,重工业产品的高价格成了影响经济自立的重要问题。在此背景下,以钢铁、煤炭、海运、电力、合成纤维、化肥等为重点工业部门进行了合理化设备投资。政府制定了《钢铁业和煤炭工业合理化政策纲要》、《关于我国产业的合理化措施》和《企业合理化促进法》等,以支持这一事业。这一政策的中心目的是企业合理化,特别是要解决影响国际竞争里的煤炭和钢铁价格过高的问题,以实现经济自立。采用的政策手段有:①租税特别措施,其中包括重要机械和合理化机械的特别折旧,重要产品免税等;②财政投资贷款。此外,还提供了外汇贷款和世界银行的贷款,并采用了贸易补贴和连锁补贴制以促进合理化。
产业合理化的实施是成功的,如以1934-1936年的平均工业生产指数为100,1955年这一指数已经上升到180.7,国民总收入为143.6,在国民经济的各项主要指标中,除出口外均已经超过战前乃至战时的最高生产规模。重要的是,经济复兴的实现不单纯是生产“量”的恢复,而是伴随产业合理化中产业结构、产业组织的调整实现的。产业合理化使工业生产装备水平显著提高,技术革命加速了生产成本下降,产品质量及劳动生产率提高,进而给产业结构带来质的变化。由于以钢铁、电力、造船为代表的基础工业及其它新兴工业部门在技术更新的基础上率先实现了现代化,才使1955年后化学工业化的实现成为可能。因此可以说,产业合理化确定了战后日本产业重化学工业化的方向,是实现这一结构转变的前期准备阶段,它是一种产业现代化政策,其本身已构成高速增长时期产业政策的原型。
在以上两种产业政策指导下,至1955年前后,日本国民经济的主要指标基本达到战前水平,外不靠援助内不靠财政补贴的“自立”经济及相对稳定的经济环境已经形成,即恢复经济、保证国民生活的任务已经完成,下一阶段的任务开始向提高增长速度、赶超欧美国家转变。
(二)高速增长期(1955-1973年)
复兴期不仅为此后的经济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而且也为经济“起飞”准备了必要的制度、体制、政策的“装备”,国内“战后型经济体制”已经形成,而1955年日本正式加入关贸总协定,标志日本经济重获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机会。以此为背景,日本以实现高速增长、赶超欧美为战略目标,实现了需求弹性大、产品附加价值高的重化工业作为主导产业,以它为工业化的核心,在“关联”效应作用下,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在这一阶段,产业政策对经济的反作用表现得极为突出。
1.产业结构政策
产业结构政策是根据收入的需求弹性等因素制定的。其本质是选择战略工业,使其得到发展或必要时让其改行转产,通过这一项政策调节经济运行,即通过干预资源在产业间的培植与实现产业结构转换的目标来实现的。高速增长期的产业政策是以重化工业化为中心展开的,主要政策为《机械业振兴临时措施法》等产业振兴政策。
50年代后期,日本采取了加强产业基础,振兴和扶植新兴的成长型产业部门,保护和调
整衰退产业等政策。其目的是振兴日本产业,加快赶超欧美国家的步伐。新兴产业部门有合成纤维、石油化工、一般机械、电子等;而成长型产业部门有造船和钢铁工业,都是当时日本的支柱产业。为了促进这些产业的发展,日本政府先后制定了《石油化学育成对策》(1955年)、《机械工业振兴临时措施法》(简称《机振法》,1956年)和《电子工业振兴临时措施法》(1957年)等法规,对赶超型战略实施起了重大作用。到1960年,日本的船舶吨位已占世界总吨位的1/5,生铁产量达到4120万吨,超过了前西德。同时,振兴政策实施直接导致了产业结构高级化。60年代前期,电力、钢铁、石化工业等基础产业的扩大投资和技术革新,带动了化纤、家电、汽车工业等消费品生产有关的重工业、化学工业部门的投资和技术革新。60年代中期,在不断提高的国民收入和购买力的支持下,形成了以耐用消费品为中心的主导产业。主导产业发展进一步诱发了基础产业部门的投资,形成了“由投资引起投资”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重化学工业在制造业中比重迅速由1950年的41.9%增加到1970年的62.3%。资本密集型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提高。
这一时期日本采取产业结构政策的具体措施以保护和扶植为主:(1)利用差别关税、外汇配额制度下的进口限制及外汇管制等保护本国产业。以钢铁工业为例:日本进口贸易所需的外汇置于配额制度下。当时在生铁、普通钢半成品、刚才进口等方面分地区实行了PA制(外汇配额制)和APA制(外汇自动配额制)。1951年,日本修改关税税率,所定生铁、钢锭、钢材的关税水平均相对高于欧美国家。以上措施在50年代日本钢铁工业国际竞争力还处于相对劣势时,极大的限制了进口,对日本进口产业起到了确实的保护作用。(2)实行“倾斜金融”政策。包括对重点产业实行低利率政策和“政策金融”。如1956年至1970年间,开发银行及中小企业公库曾向被扶植的汽车零件生产的五百多家企业贷款348亿日元,其中开发银行贷款占其特定机械工业贷款的33.3-50%。(3)从优惠税收予以扶持。政府一般对重点产业实行倾斜减税(如税收扣除、收入扣除、特别折旧等)以及各种特别措施(如准备金制度、压缩记帐等)。1950-1970年,由于各种企业税收优惠,国库的净损失为3.1万亿日元。在计算机工业方面,日本政府先后制定过9项特别税制措施,大大促进了新兴工业的发展。(4)通过通产省的行政指导,对战略产业进行扶植。为使各项措施切实起到作用,通产省特别关注各项扶植政策对战略产业的综合运用。通过宏观调控以保证产业政策效力。
2.产业组织政策
产业组织政策是指为解决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而采取的政策措施。在高速增长期,日本这一政策的核心是充分利用“规模经济”,即建立在高度技术基础上的大批量生产体制,同时控制生产集中所引进的垄断因素。所谓“规模经济”是指企业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单位产品的平均生产费用递减或经济效益递增的经济现象。战后日本为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采取了一系列组织政策,实现钢铁、造船、汽车、石化、机械、电子等新兴支柱产业的规模经营。这些政策促进了重化学工业化的完成,既可以说是这一时期产业结构的补充,又可以说是它的延续。
(1)调整设备投资。这一政策实际上是政府企图将企业投资控制在政府预期的增长率范围内的资源分配政策,其主要对象是钢铁、石油炼制、石油化学、合成纤维等基本材料工业,法律根据是《石油工业法》,所采取的政策手段是行政指导。
(2)尝试调整生产领域,确立专业生产体制。这一政策的目标是确立集中生产的专业生产体制,推进事业的共同化与协作化,其对象是机械工业和中校企业那样由总多企业提供多种产品和服务的企业。通产省就此指定了(有关集中生产的公约),这一公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通过以上产业组织政策的调节,规模经济迅速建立起来。在钢铁工业方面,1956年开始的“第二次合理化计划”使高炉平均生产能力由日产500----600吨猛增到日产1000--2000吨,1961-1973年,日本进一步促进钢铁企业的大型化,通过行政指导建立起年产超过千万吨的超级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新日铁公司。在石油化学工业发面,设备投资不断扩大,1961年开始的第二期计划期间,乙烯生产能力由第一期计划期间的2万吨提高到12万吨,1967年达到30吨。生产规模的扩大使产量上升,同时成本下降,企业效益增加,日本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因而迅速提高。
综上所述,在产业政策的调节下,日本在1955-1973年间实现了历史上罕见的高速增长。国民生产总值实际年增长达到9.8%,1966-1970年间甚至达到了11.6%。而实际国民生产总值,1973年达到145.9万亿日元,是1955年的8.4倍。工业生产中,钢铁生产增加近10倍,石油产品增加19倍,电视机增加100倍。高速增长的过程中,经济结构也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工业结构中,第一产业下降到6.07%,第二产业占46.18%,第三产业占47.74%,从而实现了经济结构现代化。总之,以重化工为核心的高速增长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而且大大改变了日本的经济面貌。
(三)石油危机以后(1973年以后)
高速增长期因70年代初爆发的石油危机而中止。至此,重化工业化已经基本完成。由于国内、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日本的产业政策所导向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呈现出新的特点:
产业结构调整进入实质充实期,从而过去追求增长型的经济结构转向利用增长型经济。以“知识密集型产业结构”和“富有创造性的知识集约化”为调整目标,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即以微电子、计算机、生物工程、机器人、新材料、宇宙和海洋开发为中心的技术密集型产业。1980年以后,在日元升值、巨额贸易顺差困扰的背景下,日本的产业结构又开始向推进国际合作的国际协调型转换。
产业政策以“被动的、消极的”政策为中心,强调最大限度的利用市场机制。产业政策运用限定在市场失败的领域,主要对高速增长末期发生的公害、贸易摩擦及国际经济危机等情况,在国内及国际间采取调整对策。政策手段也以行政指导等间接干预为主。
日本通过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特定国内外经济环境确定不同的战略目标、战略产业并相应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和手段加以调节,其战后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取得极大成功,顺利完成了赶超欧美先进国家的宿愿。
三、“赶超型”非均衡发展战略的成就
日本采取非均衡发展战略,80年代就达到了赶超欧美先进国家的奋斗目标,这一战略取得巨大成就。
日本在“赶超型”发展战略指导下,凭借政府的大力自主和扶植,有计划有步骤地大量引进欧美先进技术。70年代,日本的工业生产基本上实现了以大规模生产为前提的机械化和自动化,以及以生产过程的连续化和管理现代化为目的的电子计算机化,生产手段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同时,通过大力普及高中教育,加强技术职业培训,高等教育多样化,重视企业职工教育等措施培养处大量熟练工人,技术人员和科研人才,大大提高了劳动力质量。在此基础上,日本还实现了经营管理现代化,使劳动力潜质得以充分发挥。日本还通过重化工业化实现了产业结构高度化和贸易结构现代化。在出口贸易结构中,70年代上半期,重化工业品所占比例猛增到78.4%,在1975至1978年间又提高到84.6%,成为发达国家中重化工业品所占比重最高的国家之一。物质极大丰富导致消费结构现代化,家电等耐用消费品的大量普及与恩格尔系数的下降使日本国民生活水平接近欧美发达国家水平。
日本的现代化水平也得到了国际上的承认,即主要经济指标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1968年,日本实际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6.8万亿日元,超过英国和联邦德国而跃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位国家,此后一直保持这个地位;1973年进一步达到145.9万亿日元,占资本主义世界的1/10。日本工业生产能力于1972年提高为美国的49%,跃居世界第三位。此外,主要工业品产量在世界中的比重也不断提高。1973年以来,除少数产品产量低于美国和原苏联外,日本在船舶、无线电、电视机、锌、人造纤维等领域占世界第一位;在水泥、香蕉、小汽车、卡车、合成纤维、棉丝等领域占世界第二位和在生铁、粗钢、粗铜、电力、纸、硫酸等领域占世界第三位。以上数据说明,至1973年,日本经济大国地位已经巩固。在经济突飞猛进的基础上,日本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主要表现在出口能力的不断增强。日本的出口贸易在国际上的比重1973年上升到7.5%,超过英国居世界第三位,而1984年又上升为9.6%,占世界出口总额的1/10。就工业品出口来看,这一比重更高。由于产品竞争力较强,日本贸易顺差逐年增加,导致该国黄金储备在资本注意世界中所占比重也显著增长,1971年上升为11.8%,居世界第二位。巨额贸易顺差导致日本对外投资步伐加快。日本逐渐成为世界贸易和金融大国之一。
《*市产业结构调整导向意见》(下称《导向意见》)已经*年7月2日*届第八次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印发;根据省政府《关于促进我省产业结构调整的实施意见》(粤府〔*〕61号),一并提出以下要求,请结合实际贯彻落实。
一、加强组织和协调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明确工作职责,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市发改局负责统筹和协调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牵头组织和协调全市服务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市经贸局负责牵头组织和协调全市工业商贸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市农业局负责牵头组织和协调全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市海洋与渔业局负责牵头组织和协调全市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市财政局、劳动保障局、规划局、国土资源局、建设局、外经贸局、国资委、地税局、环保局、物价局、工商局、质监局、安全监管局及其他市行业主管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责,承担相应的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各区县,高新区、保税区要正确处理发展与稳定、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根据本地区产业发展的总体情况和行业特点,认真分析产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和约束条件,充分发挥本地区优势,制订本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实施方案和配套措施。同时,组织力量对国家和省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限制类、淘汰类条目涉及本地区的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摸底,结合各地产业发展实际,制订具体措施,加快落实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要加强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发挥总体规划和重大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的引导作用,认真规划产业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和发展对策,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制订和实施经济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切实落实中长期规划提出的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和任务。
二、落实责任和加强监督检查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切实落实责任,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严格把关,形成合力,切实增强产业政策的执行效力。要加强对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监督力度,市政府将定期对各地、各有关部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对不认真履行职责,把关不严,贯彻执行不力的单位要予以通报批评。
三、加强调查研究和信息沟通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开展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研究,掌握产业结构调整的最新动态;加强对产业政策执行情况的分析,及时总结经验,不断改进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各区县政府,高新区、保税区管委会和市有关部门要在每年1月中旬向市发改局报送上一年产业结构调整的实施情况,对市优先发展产业目录提出调整意见或建议;将工业商贸、农业、海洋产业结构调整的实施情况及对相关产业结构调整的意见或建议分别报市经贸局、农业局、海洋与渔业局。市有关行业协会要积极向业务指导部门提出产业结构调整的意见或建议,并抄送市发改局。市发改局要及时综合各地各部门报送的材料,形成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情况报告,分别报送市政府和省发展改革委。
四、加强相关政策研究
市各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能,切实加强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政策研究,加强财税、信贷、就业、环保、土地、价格、进出口等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努力把政策落到实处。加强对全市产能过剩行业问题的研究,提出建立产能过剩行业和落后企业退出机制的措施;研究建立产业预警机制,定期向社会公布有关产业发展信息。
五、整合产业发展资金
整合各类产业发展资金,优化资金配置,增强财政资金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持引导作用。科技研发、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等市级财政性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市优先发展产业目录》中的项目,重点配套国家、省技术研发、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着重投向公共服务和技术支撑平台建设,做强做大传统优势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拓展战略性产业。各有关部门要建立合作交流机制,加强沟通与交流,确保市级财政性科技与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做到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别管理、协调实施、形成合力,集中资源实现重点突破。市发改局要加快研究制订省政府支持我市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的管理办法及各专项引导资金实施细则,有效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我市优先发展产业领域,加快形成财政性投入为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为主体的产业发展投入机制,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加速我市产业优化升级和优势企业群体扩展。
六、抓好重大项目建设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科学合理规划重大项目建设,发挥重大项目关联性广、带动性强的龙头作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一步完善重大项目建设的配套政策,努力营造重大项目建设的良好环境。加强对重大项目建设的监督管理,确保项目建设进度和质量。
关键词:生物医药;高校依托;融资担保;专业性金融机构
中图分类号:F426.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2
一、产业发展依托条件及现况
(一)政策支持
我国当前的产业政策鼓励和支持生物医药企业,特别是研发和生产创新药物的生物医药类产业。例如:“发展海洋经济”的百字方针、海洋强国战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规划区》等。
(二)资源可得性优势
首先,海洋科研实力全国领先,拥有中国海洋大学等海洋科研与教学机构28家,海洋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77家等。其次,海洋药物研发基础雄厚:青岛市目前已初步构建了药源海洋生物种质资源库、海洋天然化合物库和全球首个海洋糖库,海洋医药与生物制品产业年产值约占全国的18%左右。最后,资源优势得天独厚,青岛市所辖海域面积广阔,海岸线总长816.98公里,海洋生物资源极为丰富。
(三)园区规划与配套建设
集群发展是目前最适合新兴产业的组织形态,青岛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区规划总占地约165.6公顷,包括孵化区、主产业园区及配套商住区,已形成以生物医药为主、各相关产业协同发展的局面。
(四)交通条件
青岛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位于青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东部创新岛群核心位置。园区濒临胶州湾,三面临水,交通便利,距青岛港约18公里,距前港湾约25公里,距青岛流亭国际机场8公里,车程都在20分钟左右;园区的公路交通业也十分发达,紧挨胶州湾高速公路、204国道、济青高速、同三高速、海湾大桥等,形成了“四横两纵”的交通线路。
(五)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具体问题
目前青岛市最大的制药企业年销售收入不足十亿元,不及全国全省最大企业的3%和6%,规模较小;我国海洋药物开发只在起步阶段,与国际先进国家相比,差距较大。此外,据不完全统计,我市科院所研究开发的海洋医药与生物制品领域科技成果转化率为8、6%,其中本地产业化率为4、3%,成果产业率偏低。
二、创新性探索与尝试
回首国内外高新技术园区的发展历程,每个园区的成功发展都离不开政府、金融机构、企业本身这三者的共同努力,具体而言,政府发挥着指导性的杠杆作用,企业本身发挥着前提性、基础性作用,金融机构则相当于一个纽带,将两者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且使之更好地发挥作用。
(一)创新性的政策支持
政府的政策支持只能起到杠杆性的引导作用,需要进行政策性的创新性探索。首先,创新金融政策要引入竞争机制,以科技创新基金的形式提供支持,这样既提高了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发挥了财政支持的作用;其次,政府要进行间接政策支持,例如政府对企业信用担保公司进行资助,充分利用信用担保的杠杆作用为需要资金支持的企业注入资金。
(二)政府引导做强金融机构,重视中小金融机构的作用,提高金融业贡献率
金融机构是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应加大合理使用的力度,加大对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关注度,充分利用闲散资金。金融机构还应探索发展新金融产业模式,如投资租赁公司、财务公司、投资公司等,整合金融资源,从生产资金投入、生产程序中期投入、产品销售、资金收回等整个生产销售过程提供链式一条龙服务。
我市应秉承“政府引导+政策优惠+行业聚集”鼓励金融机构开拓电子银行、互联网金融、网上信贷等新型模式,盘活社会闲置资金,提高资金流动性与周转速度。如P2P模式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的优点,能够较好地解决短期融资问题,针对生物医药产业而言,这种模式的存在为产业中期资金融通提供方便。
(三)完善企业融资担保体系(政府―金融机构―产业三方模式)
担保过程中,很难找到符合条件的担保人,担保公司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这加剧了融资的难度。由此,可以通过完善融资担保体系,形成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三方共同协作的担保模式,弱化融资难题。
在抵押担保、质押担保过程中,考虑到生物医药产业这种高新技术产业的特殊性,可以适当放宽质押物的标准,即不仅仅是以股权等有价证券,还可以以专利、在期研究项目为质押物,加上政府的担保人的角色,增强金融机构的放贷信心,促成资金向生物医药产业的注入。这样政府的牵头作用就通过这种机制传导到金融机构,完成了三方融资模式的第一大步。同时,重视企业与中小金融机构的长期合作关系。由于数量上的优势,大量闲置资金掌握在中小金融机构手中,与中小机构长期稳定合作能够保证资金来源的持续性,实现三方模式的第二步。
(四)投资资金引导机制、设立专项基金、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充分发挥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融资功能
参考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历程,国家的政策性扶持显得尤为重要,比如针对高新技术产业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其研究发展,目前我国各个省份针对生物医药产业设立了专项基金,在此基础之上,应该加大扶持力度,加大基金的份额和数量;另外,政府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引导资金流向,鼓励投资者在生物医药产业进行投资,增加产业的资金注入量。
从产业自身来看,融资可以趋于多样化。政府可以出台相应措施,降低生物医药等高兴技术产业的上市门槛,鼓励符合条件的相关企业上市融资,充分发挥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融资功能。并且,在资本市场融资门槛低,方便快捷,不需要一些繁琐的评级程序,节约了时间成本,更适合生物医药产业的融资需求。
(五)建立科技银行、科技保险金融机构等专业性机构
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高技术产业,具有技术的高要求性,人才的严格性。相关金融机构在处理生物医药产业的相关业务时,由于专业型人才的缺乏,专业性知识的匮乏,更容易出现惜贷的现象,这就加剧了融资难的问题。因而政府可以引导并支持针对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专业性银行的建立,以专业性的角度对相关信贷业务进行分析支持。面对非融资性问题,如保险问题,也需要有专门的海洋生物医药保险机构对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保险细节进行专业高度的分析,从而在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中积极引导产业发展。
(六)加强金融机构信息化服务、信息管理
在做一些担保性的业务时,银行需要对国外企业进行信用调查及评级,此时往往会出现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大大加大经营成本。为此,园区企业要加强国际合作,实现信用信息共享。基于这一点,金融机构就可以进行创新性的探索与完善,在信息获取方面完善自我。比如加强与其他国家金融机构的合作,共享一些对企业的信用评级等。其次,要做好信息甄别工作,在泛滥的信息库中提取最有价值的信息,尽量避免因信息错误传达而带来的不必要损失。
调查发现,一些相关企业对金融机构的信息保密工作表示担忧。一些从事海外出口的制药业在与保险公司限定合约时,应保险公司的要求,会提供一些自己公司的相关信息便于签约前工作的开展,而这些信息会涉及到公司的财务状况等,因此他们会担心保险机构的保密工作不够到位。这就要求保险公司等一些金融机构要加强信息的管理,做好内部监管,确保信息的保密性,取得相关企业的信任,开展更深一步的合作。
参考文献:
[1]杨涛.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政策与实践分析.金融与经济,2012.
[2]杨子强.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金融支持战略研究.东方行政论坛(第一辑),2011.
[3]李靖宇,任┭.论中国海洋经济开发的金融战略投入导向.海洋经济,2011.
[4]刘明.我国海洋高技术产业的金融支持研究.当代经济管理,2011.
[5]游达明,朱桂菊.区域性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构建及运行模式研究.中国科技论坛,2011.1.
[6]姜哲青岛财经日报.2011.9.
[7]巴曙松.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金融支持.城市金融论坛,2000,1.
[8]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国际知名高科技园区发展及对我国的经验借鉴.
关键词:开发性金融;海洋经济;海南
中图分类号:F8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3)11-0048-05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3.11.11
海南省海洋面积广阔、海洋资源十分丰富,发展海洋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海南省海洋经济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新兴海洋产业发展比较滞后,建设海洋经济强省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海南省政府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发展,制定了《海南省“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出台《关于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
一、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分析
(一)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海南省是中国海洋面积最大的省份,陆地面积为 3.54 万平方千米,海域总面积约 200万平方千米, 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242个,海岸线1823公里,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资源。环海南本岛可开发的港湾68个,且大多海水较深、腹地较广阔,非常适合建设港口、发展港口经济。海南省管辖海域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天然气水合物、矿产等资源。其中,天然气居全国各海区之首,钛铁矿、锆英石储量分别占全国同类矿产储量的1/4和1/3以上,发展油气化工、海洋矿业等产业优势明显。海南本岛近海有渔业资源600多种,西、南、中沙海域有鱼类1000多种,滩涂和水深20米以内浅海总面积5568平方千米,发展海洋渔业潜力巨大。近几年,海南省海洋生产总值稳步增长。2011年,海南省海洋生产总值达612亿元,占海南省生产总值的24.3%,海洋经济已成为海南经济名副其实的增长点。随着海南建设海洋强省战略部署逐渐落实,海洋生产总值将出现大幅增长,海洋经济将成为拉动海南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
(二)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的特点
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快速发展,海南省目前已初步形成海洋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等四大海洋经济支柱产业。2011年,海南省海洋经济四大支柱产业增加值达396亿元,占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的64.7%。
1.海洋旅游业。目前,海南已建成热带滨海旅游及相关景点将近200处。2012年全年接待旅游过夜人数3320.37万人次,比2011年增长10.6%。全年旅游总收入379.12亿元,比2011年增长17.0%。全省共有挂牌星级宾馆168家,其中五星级宾馆20家,四星级宾馆45家。
2.海洋交通运输业。南海是世界上第二大海上航道,海南在南海占有至关重要的位置。海南省现有大小港口22个,万吨级泊位16个。2012年,规模以上港口货物吞吐量达11108万吨,旅客吞吐量3255万人。除与国内各大港口通航以外,还开辟了国际航线69条,与24个国家和地区开展集装箱运输业务和贸易运输。
3.海洋渔业。海洋渔业是海南省海洋先导产业,目前已逐步实现海洋捕捞由浅入深,水产加工由粗加工向精加工,水产养殖由港内向近海发展三大转变。2011年海南省水产品总产量达173.6万吨,较2007年增长31%;渔业经济总产值达300.88亿元,比2007年增长76.83%[1]。
4.海洋油气及化工。海南省依托丰富的油气资源,推进油气开发,210万吨/年PTA项目、100万吨/年PET项目和20万吨精细化工项目已竣工;精细化工一期工程、海南炼化60万吨、LNG项目、洋浦罐区码头及配套储运设施工程已经开工建设,为推进油气综合开发基地建设夯实了基础。
(三)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海洋经济总体实力较弱。海南省是全国海洋面积第一大省,但海洋经济综合实力与其他沿海省份还有很大差距。2011年,海南省海洋生产总值只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34%,与相邻的广东、福建等省份相差甚远,形成了“大海洋、小产业”格局。
2.海洋产业起步晚基础差。海南省涉及到的海洋产业高附加值的精细产品较少。例如,滨海砂矿多以低价的原矿产品为主,精加工产品少;生物制药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是弱项等。因此,海南海洋产业开发起步晚基础差,海洋产业链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延伸。
3.海洋科技水平薄弱。海南省海洋产业开发科技水平基本处于初级阶段,与国内发达省份相比,海洋科技人才短缺、科研机构规模较小,海洋高新技术产业不成规模,严重影响海洋科技综合优势的发挥。
4.海洋开发投入较少。海南省财政实力薄弱且海洋产业投融资体制不健全,导致投融资渠道较少,造成海洋产业融资能力弱,投入严重不足。海洋产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资金投入不足将直接影响到整个海洋经济的发展。
5.港口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相对落后。海南港口码头小且基础设施落后,港口配套设施不完善,港口辐射效应及产业集群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从海洋交通运输来看,目前海南的船舶还存在老旧、吨位普遍偏小等问题。
6.南海海域海洋权益争端形势复杂。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随着南海周围海域油气资源的发现,南海和南沙群岛便成了周边各国竞相侵占、蚕食的地区。这些国家大肆掠夺开采我国油气等资源,非法抢占我国海洋国土,海洋权益争端形势极端复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海南海洋经济的发展[2]。
(四)海南海洋经济发展的金融需求
1.海洋渔业发展空间需求巨大。受船舶吨位小、科技力量薄弱、远洋补给不足等因素影响,海洋渔业相对较为落后,捕捞作业主要以近海为主。为加快发展渔业加工、深水网箱养殖、海洋捕捞、以及苗种培育四大产业,企业在改善经营设备、扩大经营场所、优化经营结构等方面,均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2.海洋传统工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由于海洋油气业、矿业和港口等这些行业的特殊条件与环境,建设和运营所需的资金量巨大、投资回收期长,往往需要集中性的大规模融资支持,并且对融资周期也有较长的要求。
3.国际旅游岛建设及三沙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如公路、港口等需要集中、长期的金融支持,才能改善旅游环境和条件,满足日益增长的大众旅游需求和对旅游休闲服务的满意度。旅游企业和项目也需要持续的金融支持,使其不断提高综合实力,主动开发出更加符合行业趋势和旅游文化特点的项目资源,为游客提供更加全面的旅游产品与服务[3]。
4.全面推进三沙市基础设施建设。三沙市是南海中新设立的城市,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迫切需要加强码头、港口、船舶运输、海岸线等海洋基础设施建设,水、电、通讯以及教科卫基础设施和居民生活设施建设。中央及海南省对这些项目的财政支持较为缓慢且不足,需要金融的大力支持推动快速发展[4]。
二、金融支持海南省海洋经济的现状分析
(一)金融支持海南省海洋经济的政策
1.政府相关支持政策。2013年2月4日,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琼府办[2013]22号),从资金支持、政策导向、信贷投入、直接融资、拓宽融资渠道等多方面进行指导和规划,表现出海南省服务国家建设海洋强国和经略南海战略、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的决心与信心。但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相关具体的财政和税收政策等其他措施来配合金融政策,政府相关支持政策仍需进一步实质性推进和落实。
2.金融机构支持政策。国家开发银行高度重视海南省实施“海洋强省”的战略,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己任,以实际行动支持南海开发和三沙市规划建设。2012年11月20日,海南省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在海口召开高层联席会议,并签署《开发性金融支持加快推进南海开发合作备忘录》等4个战略合作协议,共同研究落实党的十关于“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决策,以开发性金融支持加快推进南海开发。同时,其他金融机构支持海南海洋经济建设的积极性正逐步提高,逐渐把海洋产业作为业务发展的重点和方向,努力培养优质客户和新的增长点。
(二)金融机构支持海洋经济的模式
1.政府引导效应较为明显。由于海洋经济投资周期长风险大的特点,金融机构的支持相对较为谨慎,而政府引导更容易在短期内增强金融机构信心,分散市场风险,从而形成有效的金融支持。
2.银行信贷支持为主,非银行金融机构支持为辅。当前国内金融对海洋经济的支持,基本上以银行信贷支持为主,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支持为辅。如港口、船舶运输等相对市场较为成熟的行业,除了银行信贷融资之外,其他金融需求则还难以满足,如海洋保险、海洋产业担保、债券融资等。
(三)当前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瓶颈
1.资金投入不足,海洋经济开发的资金缺口较大。以商业银行信贷为主体的融资模式具有短存长贷的内在缺陷,缺乏持续的中长期资金来源,而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功能尚未充分体现出来,金融支持力度与产业发展趋势存在矛盾,海洋经济开发的资金缺口较大。
2.融资渠道狭窄,缺乏多元化、多层次的投融资机制。海洋产业具有投资周期长、融资量大、风险性高等特点。目前我国海洋产业金融支持主要依赖商业银行信贷,但信贷期限较短,资金期限存在错配;吸收社会资本和民间投资较少;发债、上市等直接融资方式远未成熟。海洋经济融资渠道狭窄与融资需求多元化、多层次的矛盾突出[5]。
3.以政府开发为主导,存在一定的市场失灵。海南省海洋经济开发建设将集中在南海开发、三沙市建设、国际旅游岛建设等方面,是政府的热点问题和重点项目,主要靠政府的开发和推动,存在一定程度的市场缺失和市场失灵。依靠单纯的财政拨款和政策性金融支持只能解决“输血”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完善“造血”功能。
4.抵押物创新滞后,增加贷款融资障碍。海洋经济产业获得贷款的有效抵押品较少。动产及专用设备在海洋经济产业资产中占比较高,许多商业银行普遍没有开展船舶等动产抵押业务或者专用设备的抵押率相对较低。同时,海域使用权等物权的质押虽然没有法律障碍,但由于金融机构的认知程度较低,相关制度和操作规程还不够规范和明确,大多数商业银行都未开展此项业务。
5.涉海保险发展不足,降低贷款融资保障。涉海保险尤其是渔业养殖保险等险种能减少信贷风险,增加还贷保障,而多数商业银行都将保险作为还款来源的有效保证。涉海保险的发展滞后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专门针对海洋经济的政策性保险产品;二是商业性保险不愿涉足;三是即使对已有的保险项目,由于专业人才缺乏,相关定价、估损、理赔技术不成熟,无法保、不敢保的现象非常普遍。
三、开发性金融的特色
(一)开发性金融的内涵和优势
1.开发性金融能够更好地实现国家战略目标。开发性金融不是以盈利为唯一目标,而是始终站在国家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把自身的发展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国家利益、风险防范和股东回报的内在统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长久支撑[6]。
2.开发性金融具有“集中、大额、长期”独特的融资优势。开发性金融通过国家信用获取了低成本大量融资的优势,良好的业绩又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信用等级,扩大了融资的优势。通过发行债券融资,使其资金来源具有长期性、低成本性、集中性的特点,能够满足基础设施集中、大额、长期的融资需求,且通过其广泛、大量的投融资活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非系统风险,过滤了政策风险,使商业性金融纷纷跟进相关领域促进投资[7]。
3.开发性金融相比政策性金融有更顽强的生命力,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政策性金融是财政补贴方式的衍生物,基本上以财政补贴为中心,主要任务是缓解社会发展瓶颈,但规模和作用有限。开发性金融是市场建设的产物,更多体现市场建设和市场融资,强调国家信用和市场业绩的统一,贯彻国家政策,实现政府目标。其动态的财力和风险承受能力更高,大大超过了过去政策性金融的风险承受能力,可以在更大的领域发挥作用。
4.以坚持建设市场的方法推动市场建设,弥补市场失灵。商业金融是被动地运用制度和市场,而开发性金融是主动地运用和依托国家信用建设制度和市场,在没有市场的地方建设市场。只要是市场缺损、法人制度缺损,而又有较好市场前景的投融资领域,能够进行制度建设的、以整合体制资源获得盈利的,特别是政府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都是开发性金融发挥作用的领域。
5.实行“政府选择项目入口、开发性金融孵化、实现市场出口”的融资机制。政府选择项目入口,是由地方政府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该地区的战略规划需要,整合内部资源,选择确定项目。开发性金融孵化,就是通过组织增信,在政府协调下以融资推动项目建设和融资体制建设,完善治理结构、法人、现金流及信用四项建设。实现市场出口,即依据现金流建设的发展趋势,针对借款性质、用途和使用情况设计不同的偿还机制,包括正常信贷还款、母公司回购、资本市场上市、债券还贷等市场化出口的偿还机制,及对于部分公益性项目所采取的政府回购等财政性偿还机制。
(二)开发性金融在海南经济发展中实践
海南城镇化程度较低,基础设施落后,产业结构特殊,要建设国际旅游岛,必须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建设,以顺应海南未来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趋势。自1999年以来,国家开发银行充分利用开发性金融的独特优势,发挥与海南省各级政府开展开发性金融合作的良好平台的作用,重点支持海南省电力、交通、城建等基础领域建设,并将支持重点逐渐扩展到林浆纸一体化、石油化工等优秀支柱产业。同时,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支持力度,为中小企业、保障性住房和医疗教育设施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截至2012年末,国家开发银行已向海南提供融资总量达2800多亿元,贷款余额达1700多亿元,占据整个海南省金融市场将近40%。为海南省重大基础设施工程、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生态文明示范区、热带现代农业、新型工业、民生工程等领域提供全面的融资支持。
四、开发性金融支持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的模式
(一)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与开发性金融特点的比较分析
将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特点和开发性金融特点进行比较分析(见图1),探索开发性金融支持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的模式。
(二)开发性金融支持海南海洋经济发展的模式
1.在政府主导开发的模式下,发挥开发性金融市场建设的优势。开发性金融拥有和政府开发合作的经验,并且与海南省各级政府有着良好、广泛的合作基础。通过政府组织增信,发挥政府的作用,弥补市场失灵,以融资推动项目建设和市场建设,构建健康的市场主体,把一般商业金融不愿介入或无法提供长期金融支持的相关海洋产业领域,变成可以商业化运作和持续发展的成熟领域。
2.以开发性金融支持为推力,营造金融支持海南省海洋经济开发的政策环境。发挥开发性金融与海南省政府良好合作基础的作用,以开发性金融大额资金支持为推力,推动政府创新出台财政注资、贴息、奖励、补贴等方式,引导民间资金、社会资金和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投资风险相对较大的海洋产业领域。发挥财政资金在推动金融支持海洋产业创新方面的风险补偿作用,以设立贷款、担保风险补偿金等方式,分散信贷风险,推动金融机构、担保机构和保险机构参与金融产品创新。
3.以开发性金融信贷支持为主导,引导商业银行积极参与。根据海洋经济发展中融资额度大、融资方式多样、风险较大及重点项目众多的特点,发挥开发性金融“集中、大额、长期”独特的融资优势。通过实行针对性倾斜的信贷政策,以有力的银行信贷措施支持海洋经济产业健康发展。同时,积极推动加强银行间合作,创新银团贷款,降低融资风险,给海洋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带来更多机会。
4.建立海洋产业投资基金,吸收社会机构和民间资金进入。以国家开发银行的全资子公司国开金融有限责任公司为主导,发挥其在产业基金的优势,建立海洋产业投资基金,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民间资本及外资参与海洋开发。产业投资基金在海洋经济产业中,对于促进科技进步,调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5.支持部分优势海洋产业扩大融资渠道。以开发性金融大力信贷支持石油石化、港口、交通运输等优势行业优势客户做大做强,率先完全市场化运行,并依托国家开发银行全资子公司国开证券为客户提供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融资产品等一系列服务。
6.规划先行,与海南省海洋发展规划相结合,引导社会资金推动规划落实。结合海南省“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根据开发性金融“规划先行”的理念及中长期投融资优势,以融资推动资源整合,汇聚政府、主管部门以及企业等方面的合力,帮助弥补地方各类规划中市场规划的空白,形成系统性融资规划,引导社会资金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融资需求,使规划从纸上的蓝图变成可操作的项目,变成各地科学发展的现实。
参考文献:
[1]李仁君.发展海洋经济,提升海南省海洋产业竞争力[J].新东方,2012(4).
[2]余海青.海南省海洋经济现状及战略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9.
[3]杨涛.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政策与实践分析[J].金融与经济,2012(9).
[4]吴盼文.以三沙设市为机遇,加强区域金融合作,助推海洋经济跨越式发展[J].海南金融,2012(9).
[5]朱远思.现代海洋经济金融支持模式探析[J].财税金融,20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