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小学教育大课间的概述。大课间体育活动是近年来在课间操基础上发展开来的一种新的体育组织形式,与传统的课间操相比,具有创新、活跃等特点。大课间在时间上具有活动时间长、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强度适宜等优势,在学生紧张学习之余,可以缓解学习压力,是学习之外的一种最有效的调剂,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显著的效果,学校通过采取不同的大课间活动形式,组织各式各样的活动形式,在形体上、知识上、趣味性上积极创新,收到更好的效果。
2、大课间活动的现状分析。从目前的大课间活动环境来看,由于受到教学环境等主要因素的影响,学生参与活动的形式处于被动接受的整体形势,也就是说,在大课间活动内容的安排上,仍然以教师的安排为主,学生主体性、个体性的考虑很少,只是一些简单、象征性的自主练习,放羊式的大课间教学依然存在,没有形成个性化需求、整体性推行的大课间活动模式。流于形式的情况很多。而且教师没有太多的钻研其中的活动形式、活动内容、趣味性、知识性等相对缺乏。
3、大课间活动的问题剖析。文化课教师拖堂、班主任工作不到位、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内容单一、老套、活动的主体单一、活动经常被取消、场地器材不足、缺少专业指导等,都是当前大课间活动存在的问题形式,往往就会造成大课间活动中学生对缺乏新意的活动内容比较反感,出现逃避参加大课间体育活动的事情屡见不鲜;尤其是遇到下雨、下雪、上大雾、刮大风、场地积水积雪时,大课间活动就会被取消,形成大课间活动随意性,不是学生的爱好而是学生的负担,流于形式,缺少更大的积极性,这样就需要引入民族传统体育,增添活力源泉。
二、从民族传统体育的表现形式及优势分析重要性
1、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及功能分析。民族传统体育从整体上来说,是一项以养生、卫国、娱乐为一体的活动形式,注重学生在形神以及精、气、神的结合,注重动静结合,能修养身心,是体育与德美结合,寓德美于体育活动之中的表现方式,从广泛程度来说,具有健身、对智力、品德、美感的教育、娱乐、交往等各项功能,将小学生带到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进行自由的享受以及对民族体育的运用,吸引学生参加到大课间中来,增加无限乐趣。
2、民族传统教育与小学教育大课间的融合表现形式。民族传统体育,是指在中华历史上一个或多个民族内流传或继承的体育活动的总称。主要是指我国各民族传统的祛病、健身、习武和娱乐活动项目,这种体育活动既是体育的,也是民族的,同时也是传统的。早小学大课间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武术、田径、球戏、舞戏、水戏、棋戏等多种形式,在项目上更是丰富多彩,譬如有摔跤、高脚竞速、八极拳、踢踏舞、游泳、潜水、游水捉鸭等,趣味丛生,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就会高涨。
3、民族传统体育引入大课间的必要性。小学生正是长知识、强见识的关键时刻,民族传统体育尤其是一些独具特色的活动项目,运用到大课间,可以打破内容不够活泼,缺乏时代气息的诟病,同时,放手让学生自由结伴游戏,不受时间、空间、地点、人数的限制,弥补了体育器材不能适应当前教学的缺陷。将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到大课间教育,不但可以练就学生强健的体魄,还能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更好的认识、理解对知识、社会的全面价值观的形成。
三、民族传统体育引入小学教育大课间的可行性论证
1、理论上的全盘分析。从理论研讨的角度来看,民族传统体育引入小于教育大课间是新课程标准下实际需求,尤其是“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理念的构建,证实了民族传统体育在大课间活动中应用方向。由于民族传统体育内容丰富,选择空间较大,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选择对应有效的项目进行教学,从而实现体育教学目标。
1.1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以及在一定的教育阶段(包括课内活动)学生全面发展可望达到的程度[1]。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一般滋生于民间文化,经过了数千年的不断演化。根据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国家体育总局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了标准化、课程化。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目标的构建必须符合普通体育课程目标的要求,同时也要体现民族传统体育自身特有的目标体系。以“以人为本”为出发点,能形成自觉坚持锻炼的习惯及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并能熟练地掌握一至两项传统体育项目的基本技能,学生通过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锻炼了解民族传统文化。
1.2课程目标的任务与价值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主要以民族传统体育的形式向学生传播民族文化,是表达情感和意愿的一种媒介,有陶冶练习者自身和娱悦他人的双重社会功能[2]。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开设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公共体育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精神实现的一个重要途径与方式,对学生接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熏陶、娱乐身心、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民族的自豪感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3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内容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内容方面种类丰富、特点各异。学校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遵循因地制宜并能体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性、教育性和实效性的原则,以学生需要为出发点,体现一定地方特色,主要以当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核心,开设以针对性和实效性为主的内容,既满足学生的兴趣,又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目前,学校开设有武术、散打、健身秧歌、太极柔力球、毽球、空竹等项目。
2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组织形式与模式
2.1教学组织形式
高等院校在公共体育课教学组织形式方面一般比较单一,学校应按照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安排。如:山西大学商务学院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公共体育课在组织形式是打破原有的教学班级,实施三自主选择上课的形式,根据学生需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自主选择课堂教学目标与学习方法。这样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学习兴趣,体现了高校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满足了不同项目爱好的学生。在教学组织方面形成主动让学生去实践与学习的习惯,还能提高教学质量。在组织形式方面大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是以俱乐部(选项课)及社团模式进行开展,很受学生的欢迎。有条件的高校应该每年组织开展一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西方流行项目的校园比赛,也可以与地方院校进行比赛交流。
2.2教学模式
教学形式要灵活多样,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如项目的技术方面、学生接受技术的能力方面,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良好的互帮互助,使学生更好的融入集体、融入社会。在教学模式方面应实施“组合型”教学与“学习型”教学模式相结合,适当应用现代教法,如:音像、光盘、多媒体等,激发学生对体育教学的理解和掌握。教学方式方面,以多种方式实施教学,通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技能,激发学生对学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兴趣为目的,培养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继承、发展和创新能力。学生可借助网络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更深的了解,还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习内容,提高教学质量(见图1)。图1组合型教学模式与学习型教学模式“组合型”教学与“学习型”教学模式是教师根据选择上课学生的技能水平及身体的协调性和掌握动作的快慢程度进行分组。教师把学生分为4-6人一小组,小组成员在整学期的授课过程中保持不变,各小组成员都分配适合的角色,使同学与同学间能相互督促、相互学习、相互进步、相互讨论,为小组的共同目标而努力。一般角色分为:组织者、纠错者、裁判员、负责者。一般情况下,组织者负责带领小组成员复习上节课内容,练习新教内容;纠错者负责在复习和练习过程中纠正小组成员的错误动作,提示小组成员在练习中的身体姿态。在教师检查的过程中只要发现个别成员有动作错误,那么该小组不给予奖励分值。期中时,各小组的裁判员负责给其它小组的练习情况进行裁判,发现裁判员有不公平行为时,该小组不能给予奖励分值。负责者组织各小组人员进行积极练习,如有不认真练习人员要及时指出。如果组内成员出现动作问题时应该主动向其他小组的学生请教或请老师进行指导。采取自选角色,每四周变动一次,必要情况下教师给予调整。教师每一周对各小组进行一次轮回检查,每次教师对各小组观察到的问题,通过诱导方法指导学生纠正错误。小组再完成练习后,小组成员对所学的动作组合套路进行改编与创新,这样能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新能力,提高练习兴趣。评价与信息反馈在动作套路结束前,教师组织各小组进行表演或比赛,教师及时对个别学生和小组的学习情况给予评价。(本文来自于《湖北体育科技》杂志。《湖北体育科技》杂志简介详见.)
2.3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设置的考核评价
评价学生公共体育课(体育俱乐部课)的成绩一般采用随堂考核成绩、平时成绩和综合成绩的方法。体育教学评价过程中的主要目的是反馈和激励,使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锻炼及获得进步。因此评价结果应具有客观性、准确性,并兼顾形成性、总结性。只要依靠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使考核评价最大限度地反映学生的锻炼水平,反映课程的理念与目标。
3小结
受到全球化思潮的影响,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内部变革,各个民族对待民族体育文化的价值已经出现了变化,但是,民族体育文化传承的过程也是在一个共同体的社会成员中纵向交接的过程。
第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过程受到生存的大环境以及文化背景等方面因素的限制具有很大的强制性,这就是所起形成的文化传承机制,这就使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是维系民族体育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属于民族体育文化再生产的过程。不管哪一个时期的文化成果都跟之前的成功存在继承关系,民族体育文化既有对历史上体育文化成果的保留,也有根据现实情况进行的再生产与再次创造。由于受到全球化的影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保留了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并对一些外来的文化进行吸收,经过日积月累,把相关体育知识和经验转变成文化信息,传给下一代的社会成员,这就是民族体育文化的再生产过程。
第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不是简单的传递相关的体育元素,而是根据相应的体育文化适应规律和要求进行排列组合,并把这些作为民族体育文化选择要素的积累,最终整合为和谐有序的民族文化系统。这不是某个人的行为,需要中华民族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
第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也是民族意识的深层次的积累。作为民族体育的一个重要象征,民族文化是构成民族体育的核心,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才能更好的实现维系中华民族体育价值意识共同体的精神文化的再生产,并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入到每个社会成员的心中,形成一种持久、有效的民族凝聚力。总之,人类的文化具有多元性的特征,而多元性的体育文化又具备很强的民族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备传承性。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们要认真理解体育文化的民族性和传承性,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新时期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
在未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过程中,要以现有的文化为基点,吸收自身精华,借鉴现代优秀体育文化成果,站在时代的角度对中西体育文化的不同进行比较和反思,立足未来的发展,构建超越现代体育文化的新型体育文化体系。
第一,强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基础理论的研究,不能简单的从体育视角对体育文化的民族性进行论证,要把视野放开,站在世界性的角度来看待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理论。
第二,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要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前提下,运用先进的体育科学理论对其进行理性的批判,在制度层面借鉴现代体育竞争精神,这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向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所在。
第三,我国现阶段正在积极倡导全民健身,跟现代体育相比,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优势比较明显,应该积极开发进入群众体育领域的传统体育项目,这是中华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事实上,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远不止于此,要充分利用全球化的发展机遇,在推进传统体育走进全面健身的前提下,改造和推广一些具备鲜明特色的项目,借鉴现代体育竞争精神,逐步实现与现代体育的接轨,构筑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化形态。第四,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一步融入到学校体育中去,这就使得我国民族体育具备很强的时代性。因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要创新发展,就需要结合学校这个重要的基地,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营造良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氛围。
三、结论
一、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特点
1.简便易教。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绝大部分内容都具备这样的特点,朴素的品质造就了这些项目的教学应朴实无华,教学过程要讲究实效,避免华而不实的的形式,教师要全面准确掌握项目的比赛规则,并运用到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在规则要求范围内的技术和战术是教学的灵魂。
2.简单易学。民族传统体育绝大部分项目都简单易学,由于民族传统体育长期的教学是口传身教,缺乏经过文字的整理或通过研究得出的技术参数,对教师来说,缺乏教学参考,只有依靠教师自身不断实践后归纳出技术要领和动作组合及技巧。对学生来说,不断摸索通过练习改进动作从而提高技术进而创新和发展。
3.简捷易赛。民族传统体育的比赛经过长期的演变,操作起来比较简捷,很多项目初步掌握了基本技术和战术就可进行对抗,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练习。
二、在体育教学中引进民族传统体育
对于不同年龄的学生,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这就需要体育教育工作者在民族体育形式的基础上,勇于创新,让民族体育之花绽放得更加娇艳。
1、项目的选择应结合当地实际。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十分丰富,一般来说主要包括了:武术、摔跤、射箭、射弩、秋千、赛马、赛龙舟、打木球、抢花炮、贵摔跤、珍珠球、放风筝、打磨秋、赛骆驼、跳板、打飞棒、波依阔、推竿、跳竹竿、雪地走、东巴跳、跳竹、抛绣球、踢毽子、斗牛、抖空竹等等。体育教师在把某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进课堂之前,应根据当地实际深入民间生活进行调查考证,对项目名称、发展及技术要求有所了解,积极做好器材的改制和活动形式的改进工作。对一些适合学校教育,竞赛活动的内容可以直接引入运用。如:踢毽子、秧歌舞、竹竿舞等等。对一些基本适合的内容进行改编后再运用。例如:民间武术改编为简单的健身拳,蒙古族的摔交改编为集体角力等等。
2、整合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要求。
(1)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整合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不论是现代体育教学项目还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其目的和宗旨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参与的积极性,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好基础。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引进民族传统体育,应有意识地考虑学生的情趣特点,制定和设计适合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灵活多样、欢快轻松的运动项目。寓教于“玩”中,使活动变得生动、轻松,具有吸引力。
(2)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整合应有适当运动量和身体素质要求。
体育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兴趣,增强学生体质。在活动中应保证有一定量的锻炼而又不能强度太大,让学生拥有自信,提高兴趣,而又能收到锻炼效果。在此基础上掌握一定的技术技能,形成一定的专长。避免出现过高过低要求抑制活动欲望。
(3)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整合应面向大多数学生。
在整合的过程要避免出现只有少数学生参与,大多数学生当观众的现象。项目设立应向大多数学生,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让更多的学生去展示自我,激发锻炼的潜在意识,培养自尊自信。形成比赛不再只是个别尖子生的对抗,而是班级整体实力的较量。
(4)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整合应考虑活动方法简便易行。
活动内容的设置应具有普及性、娱乐性,项目的实施和操作方法应简单方便,使学生在练习和比赛时,易于组织和掌握,如果方法和过程过于复杂,会降低学生的参与兴趣,教学、比赛时也不容易评价。
三、加大对体育教师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培训力度
民族传统体育引进学校教学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为了让民族传统体育能够不断延续下去,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教师不了解民族传统体育的基本技能、方法,就不能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更谈不上是学生的领路人。因此,要通过举办各种观摩课或集中授课培训方式,使体育教师提高认识,普及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真正作到把我国文化瑰宝――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继承并发扬下去。
根植于民族地区的民族体育运动不仅是少数民族人民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活动,也蕴含着该民族的文化内涵和有别于其他民族的习俗。把民族传统体育引进现代体育教学中,让学生从事独特的民族体育活动,不仅是增强体质,也是重新体味远祖精神的过程。
体育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让民族传统体育这一特殊形式的文化遗产,经过提炼与发展为学生所掌握与运用,让学生的体育素质不断得到提高,既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也保护了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使之得以延续。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传承 教育途径 困境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和建设和谐社会文化的基础。在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现代竞技体育在很大程度上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存在和发展形成了冲击,甚至使某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濒临消亡的危险。目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主要通过生产劳动、群众体育、宗教、民俗与传统节日进行传承,实际上学校教育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中也是非常主要的。
1.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困境
1.1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冲击
在体育全球化趋势的冲击下,现代国际流行体育项目的涌人,对民族传统体育产生巨大的冲击,现代体育方法与手段的广泛普及,使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空间更为狭小,更甚至于促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面临着流失和濒临消亡的危险。当前在我国学校体育中开展的体育项目中,主要是西方体育项目,球类如篮球、排球、足球,田径如100米、800米、1500米、跳远、跳高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展则相对较少。除了专门的民族类运动会,国内其他各类运动会也是西方体育占据主体,在这种情况下,各个地区为了在比赛中拿成绩,就优先发展西方体育项目。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难免被西方体育挤向边缘。部分传统体育项目已经或正在走向消亡,如彝族的跳牛、满族的跳马、黎族的堆沙、新疆的赛骆驼等,一些通过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技艺正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
1.2民族传统体育组织管理机制滞后
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民族传统体育的组织管理机制相当滞后,经费投入不足,人才缺乏,难以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开发,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开展的机会少、开展的项目少,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场所也不多,即便在为数不多的场地里,其活动设施也比较陈旧。
1.3人们思想意识的改变和传承载体的消失影响发展
大多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是人们手口相传,上一代传给下一代,许多高龄艺人逐渐消失。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年轻人为谋生存外出打工,精力用在挣钱增加收入脱贫致富上。再加之流行歌曲、影视传媒、网络文化的挤压以及外来文化和城市文化的冲击,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赖以生存发展的载体正在迅速消失,其生存的文化氛围以及传承方式正在削减。
1.4农村包围城市严重制约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
我国农村人口的占有量决定了我国的城镇化仍需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农村人口不断进入城镇,城镇的不断扩大。在城镇、城乡结合部,因为快速的变化,人们逐渐放弃了原来的安逸沉静的生活方式,传统生活习俗被淡化或抛弃。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因为城镇化进程引起的生存空间碎片化以及人们生活的间隔化,逐渐失去开展的氛围与参与人群。
2.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教育途径思考
2.1因地制宜开展适合的传统体育项目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繁多,各地区的民族分布情况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地域特点.可在一定的参与群体和认识程度的基础上选择性地开展教学,可以较好的推动民族项目的发展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与此同时还可以开发和拓展新的目,将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领域不断拓宽和拓广。
2.2树立现代意识,正确处理好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的关系
将民族体育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创新。使其循着形式优美、内容健康、具有一定竞技性、高趣味性、易操作和扩大参与面等方向进行创新。使之与现代体育由矛盾-认同-融合-共存,便于构建学生学习和接受的体育教学体系;民族体育与现代体育兼容于体育教学,两全其美。
2.3创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校本教材,建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机制
在我国,长期以来在学校体育中,虽然学校体育教学大纲规定教材的选编“要充分体现民族性和中国特色”,但从教学大纲到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所指定和进行的主要是现代竞技体育项目,各高校大学体育教学中的“民族传统体育”课顶多就是武术和养生气功课,几乎没有涉及到其他的传统体育项目。应创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校本教材,在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将具有民族特点、锻炼价值高、群体性强的传统健身项目编人教材,逐渐纳入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为部分少数民族项目进入学校课堂提供坚实的平台。定期开展并与民间节日、习俗传统项目活动相结合,举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表演和竞赛活动,聘请民间艺人传授民族传统体育知识与技能,培养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社会指导员专门人才,进各村、镇、山寨定期表演,提高群众参与民族传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使建立民族体育文化研究基地成为现实。
2.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师资结构
在高校中发展民族体育项目,基础设施是前提。国家体育总局在《2001-2010年在体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对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承办赛事、体育设施建设、体育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要借助这股“东风”,加强高校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培养或引进一批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上有所成就的专业人才,完善师资结构,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能够在高校中得以全面的发展与传承,最大限度地使最原始的传统项目在高校中得以完善与发展。
2.5打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精品项目,从中小学课堂抓起
打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精品项目,把当地优势项目与当今的全民健身意识结合起来,在中小学课堂中大力开展提倡传统体育文化的学习,尤其是在当地的民族传统体育学校中开展。由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在开展中有些项目受地域、场地、器材等的限制较大,相关部门必须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使之得到政府人、财、物等方面的支持,以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文化教育基地。
3.结语
由于受到西方文化和现代竞技体育的影响,人们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认识不够清楚,加之民族传统体育自身因素限制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教材缺乏,民族传统体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很大程度上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存在和发展形成冲击,甚至使某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濒临消亡的危险。将民族传统体育资源进行挖掘、整理改进,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并应用到体育教学课堂当中,丰富各级学校体育教学课程资源,有利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参考文献:
[1]段爱明、白晋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变迁 传承与发展[J].体育学刊,2005
1概念的梳理与辨析
人们对概念的认识取决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时代背景、事物的发展水平等因素。社会经历不同、生活的时代背景不同、选择的角度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认识结果。所以,民族传统体育是一个永远处在变化中的、动态的概念。
1.1概念的梳理
2000年,曾于久等认为民族传统体育以汉族文化为本体,融合多种民族形成一种文化形态,是各民族传统的养生、健身和娱乐体育活动的总称。周伟良主编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中将其概念界定为:在中国近代之前产生发展、由中华民族世代实践并留传或影响至今的体育。熊志冲认为民族传统体育包括汉民族传统体育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指“在中华大地上历代产生并大多流传至今和在古代历史长河中由外族传入并在我国生根发展的、且有中华民族传统特色的体育活动”。李少杰等运用文献研究法和历史唯物观等研究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是在具有共同种族、共同生活习惯和思想意识的人群生活共同体中开展并流传的,具有历史相对稳定形势和本民族特色的体育及近似的体育文化活动。
1.2概念的辨析
总的来看学者们对民族传统体育概念的认识正由最初的简单认识向纵向的深入和横向的多元方向迈进,相对来说人们对民族传统体育概念的认识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另一方面,从现有的概念中来看由于研究时间、研究视角、研究范围等的不同,对民族传统体育概念的界定还存在着某方面的不足和欠缺。
研究者认为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都会存有不同的问题,同一概念,不同的学者都将有不同的认识。本研究认为以上的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研究者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是一个集合的概念,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民族传统体育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区别,无论是民族传统体育还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其实质都是一样的,只是名称表述的不同;研究者认为,传统应该包括过去的传统和现在的传统,过去的传统是指过去流传下来的、现在仍然按照这个方向发展的内容,现在的传统应该是指由过去的传统演变而来并且占主导地位的活动。
2民族传统体育概念的实质
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是什么?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人对任何概念的界定能让绝大多数人接受和完全信服,而逻辑学家告诉我们“无论是客观现象还是主观现象,无论是自然现象还是社会现象,都可以是概念所反映的对象”,这样概念的可界定与否似乎成为了一种悖论。这一问题的解决让我们回到对概念界定的主体上来,可以肯定到目前为止任何概念的产生都是人类思维活动的结果,任何概念的界定都是人们有意识地按照某一逻辑结构进行思维的结果。所有对民族传统体育这一概念的界定,只是告诉人们在界定者的心目中族传统体育的概念就是这个样子的,而且历史上也曾经有过符合这一界定的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存在过。因此,对概念的可界定与否并不是一种悖论,只是界定者认为在他心目中某一事物的概念是什么样子的,是界定者从自身出发、根据自己的思维逻辑对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符合这一思维逻辑的所有事物的概括。
3民族传统体育概念认知的角度
民族传统体育之所以是民族传统体育还是有其鲜明的、不同于他者的个性特征。如上所述,所有概念的界定都是一种主观的思维活动,是主观选择下的客观,所以,这些鲜明的、不同于他者的个性特征却是可以根据我们的价值期待,或者说根据我们开发民族传统体育的潜在价值的需要,使民族传统体育给予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安排。
4结语
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学术界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和肯定,只是为自己的研究内容作了一个范围上的界定。民族传统体育是一个永远处在变化中的动态概念。时代不同,人们的需求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同,所指的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也不相同。总的来说,学者们主要从体育学、文化学、历史学、民族学等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论述和界定,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正由最初的简单认识向纵向的深入和横向的多元方向迈进,相对来讲人们对民族传统体育概念的认识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研究通过对民族传统体育概念的实质、民族传统体育概念的认知角度、民族传统体育的兴起与发展论述了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认为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包括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吴家国等编.普通逻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
[2][美]所罗门著.简明哲学导论·大问题[M].张卜天译.广西:广西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4.
[3]周伟良主编.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
版社,2003.
[4]张建雄,江月兰.民族传统体育概念相关问题辨析与界定[J].广州体
育学院学报,2004,(05).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数字化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长期的传承与演化,由于文化空间场域环境的变迁,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悄然失去了得以传承的文化路径,使我国各民族传统体育面临着传承发展危机的“焦虑”,一些优秀的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失传和消亡的威胁,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危机[1]。面对休闲时代的到来,对于丰富多样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信息如何去传承和保护,已成为21世纪体育学术界所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但是,国内对于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保护工作在传承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的制约瓶颈,如:数字化技术问题、数据的可编撰性问题、碎片式保护问题等[2],因此,本研究尝试运用数字化采集、存储技术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像、视频档案加以保护,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护工作提供新的方法和路径。
1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护现状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近700项,如:春秋北方山戎秋千、战国时期的胡服骑射、汉代的连骑击鞠壤、西域乐舞、清代冰嬉等等,但是,这些中国民族特有的体育文化项目在传承的过程中,对遗留的一些档案信息由于缺乏足够的重视,很多档案信息亦是难窥一见,也正面临着永远消失的可能[3]。早在1986年,国家文化部门就组织专门人员对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料进行整理。1990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调查走访的基础上,出版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这也是较早进行的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收集工作。2001年,国家开始组织了全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整理、抢救和翻译了大量各民族民间体育、杂技、游艺等地域性体育文化,各地域也均出版编辑了本民族的传统体育档案,如:《新疆游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概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史》《陕西红拳十年》《学校民族传统体育》。2005年,中国武术博物馆的完工,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整理与保护提供了重要的拓展平台。2004年国家开始了加大对民族体育文化档案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做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决定,2005年,国务院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意见》中明确指出,建立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法律制度,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并对一些珍贵、濒临灭绝的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得到得以保护与传承的制度环境[4]。2006年至2011年,国家完成了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与保护工作。2011年12月25日,国家“非遗法”的颁布与实施,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保护提供了相应的法律支撑,2015年,我国已经成立了较为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和保护体系,为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制度保障[5]。
2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数字化保护的必要性分析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护与传承困境主要是源自经济的发展、社会的演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空间话语的变迁,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形态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一些原初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已渐渐褪色,这也是当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档案保护工作的必要性。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消失的本质原因在于失去了得以生存的文化空间环境,因为,多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表演多是集中在节日习俗、庆典活动、劳作之余、祭祀民俗中,这些文化空间环境的变异成为了民族传统体育消失的本源[6]。针对这一问题,对于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整理与保护,尝试从还原文化空间的角度,模拟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空间,这种类似“动物园”式的保护工作,并没有起到真正的传承效应。在这种形势之下,需要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利用数字技术的无破坏性、辐射强、传播范围广泛的优势,对现有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进行数字化保护,特别是对现代传承人的一些音像,现存的一些实物档案、文字档案加以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3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数字化保护技术
对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与保护主要是借用数字化采集、存储和数字化展示技术,这些保护性工作的开展依然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和困境,如:缺乏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数字化传承与保护的技术体系,主要是针对某个项目进行数字化的简单描述、讲解,而尚未建立一个完整的数字化保护系统,数字化保护的一些技术措施进一步加以挖掘,以更好地推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数字化保护和开发。3.1数字化技术分析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数字化保护技术主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现存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字档案、实物档案、传承人档案、活动实践档案等,借助图片、视频、音频、电子书、交互展示等途径来加以存储,借助数字化共享平台实现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资源的传播[6]。但是,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进步,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数字化采集、存储、维护、管理、传播、消费等,都需要开发全生命周期服务平台,建设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数据库,利用新的保护与传播介质,实现从单一的部门管理走向多部门(从国家到地方)共建共享管理,从单一的文字、图片档案遗产数字化到声像立体化。3.2数字化资源库建设分析我国目前尚未建立专门的民族传统体育数字化资源库,并且对于文字档案、实物档案、视频、音频档案等存在整理的“碎片化”状态[7]。在建设数字化资源库的过程中,设立国家数据采集管理中心、各省市数据采集中心、各县区数据采集管理中心,由此形成三级数字化资源库管理网络,并且采用集中建设的方式,地方文化部、科研单位相互联合,共同搜集和整理一切可整理的、现存的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并将所搜集到的所有现存资源统一入库管理,国家数据采集管理中心主要负责搜集和整理国家历史档案中所载录的有关某个具体项目的文化信息,各省市、县区单位通过各省、市、县民族志的整理,深入到民族传统体育发源地,当前民族传统体育遗留,以及对传承人档案的整理,特别是剪辑整理一些有价值的音频、视频档案。Web2.0技术的发展应当说改变了以往单向传播模式难以适应网络建设的需要,这就需要采用分布式架构的数字化资源库建设,发挥多方资源开发的合力作用,由此形成由文化创意企业,从国家到地方各级文化保护部门,以及一些研究院所、通讯、广电等单位,共同合作开发完成数据库建设,从而更好地实现资源挖掘与资源运营的协调统一,构建“整理、监管、开放”于一体的传播模式与服务模式,完成由单向共享到双向互动传播方式的转变。3.3数字化产品开发分析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产品的开发建设包括文字、传承人音像、传承地音像、三维模型等,这些素材性档案资源的保护与传播借助传统的广播、电视等媒介渠道。这种单向被动的信息传递范式压制了社会群体的主观判断,这就需要借助新媒体时代的数字化产品共建开发技术,虚拟现实和人机交互技术,开发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全方位、立体呈现数字化产品[8]。具体的步骤可以采用:对现存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档案借助三维扫描技术,对当前遗留的档案、不完整的实物档案进行数字化复原,可以借助虚拟引擎技术对数字化产品进行全方位的解读,人们可以通过点击数字化产品画面,给人更为直观的认识,更为全面深入地解读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的历史背景,发展与演化历程。3.4数字化技术开发流程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与保护过程中的数字化技术开发尚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各项技术的融入相对比较分散,数字化技术体系的开发建设,档案数字化、程序化、规范化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这需要完善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流程,完善数字化全生命周期,具体的步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步,数据采集技术。通过整理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史料,以及现存档案的数字化采集工作,进行全面的挖掘与整理工作,其中,所涉及的数据采集技术包括文本技术数字化、音乐技术数字化、三维扫描技术、立体成像技术等。第二步,数据存储技术开发。主要是搜集的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资源数字化信息进行分类处理和元数据录入处理,具体的分类方式可以采用不同地域或不同民族两种方式进行分类建设资源库。第三步,数字化管理技术。对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存储档案的管理是防范信息安全风险,防止数据库的非法侵入与篡改,同时,提供便捷的信息查询与检索服务,包括注册权限、检索服务、分发、下载等方面的技术。第四步,数字生产技术。运用技术算计数字化技术手段进行图像处理、动画制作、三维渲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对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数字化内容产品进行处理。第五步,数字化传播技术开发。民族传统体育档案数字化建设的目的就在于实现更广域范围内的传播,借助信息化空间环境,如:IPTV、无线通讯和卫星网络等渠道,突破了传统传播介质时空的局限,实现了信息传递的即时性。第六步,终端服务技术。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数字电视、手机网络等服务终端,把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档案信息以人机交互、数字化展示的形式呈现出来,从而完成了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档案遗产档案数字化的开发保护流程。
4结束语
关键词:重庆 民族传统体育 保护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4-0101-03
重庆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十分丰富,重庆是我国唯一一个直辖市中有少数民族自治县的地区。重庆也是我国发达城市中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最大多的城市。重庆的少数民族以土家族为主,土家族人口比例占了整个重庆地区人口比例的80%之上。土家族的民族文化内容在重庆多彩的民族文化之中占有了重要的地位。土家族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十分丰富,有近40余项体系较为完整的体育项目,其中包括了摆手舞,高脚马、土家族武术等人们耳熟能详的传统体育项目。重庆是整个西部地区中发展较为迅速的区域,受到了国家政策的扶持,重庆地区的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特别是最近几年,国家把发展的重心放在了西部地区,在西部大开发的影响下,重庆地区的各个领域都得到了跃进式的发展,重庆现代化特征愈发明显。重庆已经向着现代化的城市迈进。在重庆地区现代化进程中,一些传统的东西正在逐渐的消失,这其中就包括了蕴含了着重要民族文化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本研究从重庆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民族传统体育所面临的困境入手,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来探讨如何在新时期下对重庆地区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进行合理的保护。
1 重庆地区民族传统体育面临的困境
1.1 现代体育项目的冲击
高速发展经济的发展使得一些外来新鲜事物逐步进入到了重庆周边以往较为封闭的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少数民族自治地区都有着自身一脉相传的文化内容与生活方式,但是为了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与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就必须让一些外来的文化进入少数民族较为封闭的体系之中。但是随着外来事物的不断涌入,少数民族自身受到了的生活方式与文化内容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最为明显的就是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外来体育如:篮球、足球、田径等外来项目进入了民族地区地区后,特别是学校体育课堂之中,人们逐渐的就开始接受其运动形式,慢慢接受着运动背后的文化内容。最后被外来体育所吸引。人们在从思想上和形式上接受现代体育后,就把自身原有的传统体育项目所丢弃,这样造成了民族传统体育的流失。
1.2 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不力
现今重庆地区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不力是民族体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又一重要问题。通过研究发现,重庆地区无论从政府层面还是民间层面都没有提出如何保护民族传统体育具体方案与措施。在政府层面因为近几年大力发展竞技体育而忽略了民族体育的存在地位,这造成了部分民族传统体育的濒临流失的危险。在个人层面,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居民,没有对于身边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给予重视,特别是在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人方面,因为没有得到政府或者周围人群的重视和关注,他们都开始逐渐的放弃自身传统体育技能。还有就是在研究层面,重庆区域内的许多专家学者仅有少数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给予了相应的关注,关于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成果偏少,这使得在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过程中,缺乏理论基础。总之,没有很好的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是造成了重庆地区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不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1.3 缺乏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认知
要传承与保护民族传统体育的基础就是对其进行认知。在整个重庆范围内,无论从政府还是到地方,再到个人层,对都缺乏一个对于本地区民族传统体育的正确认识。笔者通过对重庆地区的城镇进行走访调研时发现,许多被访对象对于传统体育缺乏认知,甚至有些人都不知道重庆地区还有民族传统体育的存在,还有一些人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是落后的事物,重庆地区作为西部地区的经济中心,在现今重庆高速发展的时期里不应该去发展民族传统体育。而被问及传统体育文化时,人们更是知之甚少。这种情况不仅仅是存在于城镇,在民族传统体育的发源与流传的少数民族自治县、自治乡,其中人们对于传统体育的认识也是十分有限,许多村民都不知道本地区与本民族有哪些传统体育项目。在政府层面,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对于民族传统体育其中文化的重要性缺乏有效的了解造成对于民族传统体育认知的偏差。
2 重庆地区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
2.1 编撰重庆地区民族体育志
志书的编纂,是对于一项历史事物的保护有着重要的价值。为了保护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传,让文化遗产在当今这个外来文化冲击的背景下能被人们所认知,现今我国对于许多重要的文化内容都进行了志书编纂,这位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重要的保障。自从建国以来,我国就认识到了志书的重要作用,出于对民族传统体育保护,由国家牵头编纂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志书中对于我国现有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了收录,并对体育项目的内容进行了介绍,其中图文并茂,为人们了解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提供了重要的素材。民族体育志书中除了介绍现存的体育项目之外,对于已经消失的体育项目也有了较好的叙述。民族传统体育志的编纂对于保护与发展我国传统体育项目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也客观了证明了志书对于传统体育的保护的重要价值。重庆要想对其本地区的传统体育项目进行保护,可以编纂一部关于重庆地区民族传统体育内容的《重庆民族体育志》。由重庆市政府相关部门牵头,组织重庆地区内民族传统体育相关专家学者与民间研究者对搜集、挖掘、整理重庆地区范围内的民族体育项目,并根据其民族、运动形式等特点进行划分,按照志书的方式进行编纂,并邀请全国知名度较高的民族传统体育学者对于志书编撰进行指导。编纂重庆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志,首先可以对于一些濒临失传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抢救性的保护。其次可以让一些已经失传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被现在的人们认知和了解。最后,编纂重庆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志有着十分浓郁的区域情感色彩,通过志书可以使人们对于本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产生一种归属感,提高人们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视程度。
2.2 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近些年来,受到了我国建设文化强国、提升国家文化实力的影响,我国正逐渐的形成了“申遗”之风。许多我国优秀的无形文化纷纷申请各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从文化遗产保护的战略性出发,一大批重要的文化内容根据其重要性分别被列为国家级、省级、市级、甚至是区县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包含着大批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许多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保护,而且当地相关政府部门给予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高度的重视。尤其是一些被列为省级以上遗产的传统体育项目,其自身的生存空间都得到了很好的拓展。基于非遗对于传统体育发展的重要性,存在与流行重庆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要积极的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请。据调查发现,现今重庆地区的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既然也列入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但是存在着级别过低的问题,即便是省一级的也是寥寥无几。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申报者或者申报单位没有对重庆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很好的整理,没有突出该体育项目的历史文化价值与现实存在意义。在未来的发展中,重庆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的相关研究者与传承人应该对一些较为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资源进行整合,深入的挖掘其文化价值进行重点的打造,争取申报高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样既能起到了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又能提升相关部门及其民众对于传统体育的重视程度。
2.3 加强重庆地区民族传统体育的科研力度
借着国家对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重视的春风,国内许多研究者都投入到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去,无论从科研著作、研究课题,还是到学术论文,都得到了跃进式的发展。笔者通过中国知网查阅关于民族传统体育的科研论文发现,大部分的科研成果都集中于近10年,而且在论文方面,学术含量高、具有现实价值的高质量学术论文都集中于近十年中。而且在近十年里也涌现出大批民族传统体育的优秀学者。正是在科研上的努力,才能树立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在学术领域的重要地位,才能让人们以学术的角度对审视民族传统体育,这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有着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重庆地区有着优质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但是对重庆地区关于研究民族传统的情况来看,不容乐观。重庆地区有着许多高校的资源,西南大学、重庆文理学院等高校的许多专家学者都专注于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对于重庆地区的摆手舞、铜梁龙等传统体育项目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很好的提出了这些民族体育的保护与对策,为这些珍贵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但是重庆市给予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重视还存在不足之处,体现在了课题立项的方面。代表着重庆市社科最高水平的重庆市社规划课题,几乎看不到关于民族传统体育方面的课题立项,而且在重庆市中各种地厅级的课题中,也看不到关于民族传统体育方面的科研课题立项,这足以说明了重庆地区的科研政策方针没有对民族传统体育给予高度的重视。在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中,要加强其科研力度,鼓励高校或者社会民间学者专注于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做出一些高质量的民族传统体育成果,发表于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刊物之上,可以进一步提升重庆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影响力。在课题方面,放宽民族传统体育科研课题的立项范围,并提升课题的资助额度,只有这样,重庆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
2.4 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产业化发展
民族传统体育如果要获得更大的发展,就必须与时代的发展相结合。现今重庆正处于经济的高速发展时期,各项事业照比以往都有明显的提高其中,其经济产业化结构十分明显。在这种重庆地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背景环境中,民族传统体育要想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就必须努力突出其自身的经济产业价值。现今许多地区在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的发展中已经走在了前列,让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获取了经济价值的同时也为自身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重庆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在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的同时结合自身的情况来着重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如:打造重庆地区内的民族传统体育赛事、设立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培训机构,增强民族传统体育的竞赛水平,推广民族传统体育的相关产品等策略来推进民族传统体育的产业化发展。
关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征方面的研究,文献资料整理发现,常见的观点主要有: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它具有技巧性、艺术性、观赏性、娱乐性、游戏性和趣味性等特征;从体育史学的角度来看,具有民族性、传统性、时代性、地域性、民俗性等特征;从项目特点的角度来看,多以竞技为主、与生产密切结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独特的民族风格、地理传播性、高度的综合性和突出的季节性等特征。相关学者从不同角度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如倪依克、胡小明(2006)认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活态性、地域性、民俗性、群体性等特征,这和他们在前文对定义的界定是一致的;任莲香(2008)认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民族经济的制约性,民族文化的多类型、多元化、多样性和亲和力等特征,该研究主要从民族经济和民族文化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体现了一定的新意。还有其他学者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内涵、特征和价值体系进行了研究,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具有种类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分布的地域性、文化的同质性、民俗性和娱乐性等特征。
就目前来说,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定义和特征等问题,还没有达成共识。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缺乏重要基础学科(如母学科民族学、文化学和人类学等等)的相关理论支撑。例如,人类学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的重要基础学科,目前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中,很多学者仅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一些原始资源、素材、现象进行表面化的描述,很少有人从人类学理论的原理与视角进行深度的分析和探究,很难发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与本质特征,制约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理论研究与发展。因此,必须要从人类学等基础学科的视角研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问题。例如,可以从体育人类学角度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分析,研究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在全人类体育中的共同文化要素,探寻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生、演进、发展和传播的原因与方式等等;另外,还必须要借助现代的先进理论和方法走现代化之路,综合运用体育学、文化学、美学、历史学和民族学,甚至经济学的知识来进行全面合理的理论构建和技术整合,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全面走向世界打好理论基础。
2发展研究
大约有60%的文献都是关于此方面的研究。代表性的是白晋湘教授(2003)分析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冲突与互补,对两者的对立统一进行了理论分析,并指出了两者矛盾存在对各自健康发展的价值等等,该研究借助了马克思主要哲学基本原理的三大规律之一即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进行的,具有一定的高度。其他观点主要有:黄涛(2006)认为,未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概括为以下主要趋势:一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物质特征将被弱化,精神特征将被强化,民族性内涵将被丰富;二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统特征与时代特点将互补共存;三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多元性特征将和世界性特征融合。刘远航(2006)指出,弘扬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既符合各民族人民感情的需要,又能够起到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作用,同时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完善和发展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任莲香(2008)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趋势是,将从区域性封闭形式向广泛性全球化方向传播,并与其他民族体育和民族文化相融合,走科学化、规范化、社会化的道路。刘大铎(2011)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必然要吸收外来西方体育文化,才能得到发展,才能融入现代社会,这说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体育文化的有机结合,将成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今后发展的重要趋势。姜广义(2011)提出,孔子学院作为当今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强势输出提供了路径和载体,体现孔子文化精髓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仅为孔子学院的发展充实了内涵,而且也解决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输出瓶颈问题。刘小学(2012)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北欧传播的受众特征的调查,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国外的顺利传播提供了理论支持与数据支撑。
张祝平(2012)从太极文化的角度指出,太极文化作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复兴的典范,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提出了太极文化的健康发展必须要遵循文化自觉的准则,必须紧密依托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积极主动地走向世界,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并要紧密结合时代的发展,对自身的文化进行必要的修正与完善等观点。在文化体系多元化的今天,妥善处理好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等文化冲突与融合之间的关系,合理解决好太极文化自身的继承和创新问题,是太极文化当前所亟待解决的重点领域。卢伟芬、邢志杰(2012)研究了文化认同语境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状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变异,并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模式进行建构,根据建构框架分析了新形势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过程中的困境,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可见,当前的研究侧重于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方面的研究,体现了国民的忧患意识和强国愿望。实际上,在人类文化日益趋向世界性与民族性的21世纪,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一方面,必须像崔乐泉博士(2001)所强调的:要采取立足于本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向世界体育文化开放的战略。例如,北京奥运会的筹办和举办,大大加快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民族化定位和全球化传播就是最好的例证;另一方面,必须要大力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学校的普及和提高,必须要和教育进行有机结合。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学校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面镜子,这对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建设校园体育文化十分重要。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健身、娱乐、教育和激励等功能,无不闪烁着文化的光芒,教化的强大,这对学生竞争意识、创新精神和自信心的培养,对于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等等,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是培养中华民族德智体全面发展学生的根本所在之一。因此,教育主管部门要把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校园的事情当成是提高综合国力、文化软实力、国民体质健康水平和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政治任务来抓。实际上,如果没有学校体育教育的土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就难以继承和发展。在韩国,几乎所有学校都开设跆拳道课程,基本上每10个韩国学生,就有7个是学过跆拳道的,现在已经吸引了我国青少年的积极参与;而我国的目前情况是,每1000个孩子里面也难以找到1个学过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武术)的。另外,国家武术研究院的调查还显示,有70.3%的学校没有开设武术课,这非常值得我们反思。令人欣慰的是,我国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例如,新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就已经明确指出,要“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实际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应该以自己独特的育人方式在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可以通过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和竞赛等形式对师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体现着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主观愿望和文化品位,这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和普及化的必由之路。可见,学校不仅是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基地,也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3产业研究
文化产业是发展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关系着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发展。这正如同志(1940)所指出的那样:“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可见,文化产业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经济形态,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因此,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所占的比重已经越来越大,被称为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我国必须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可见,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大局中的独特地位将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加强。在学术研究层面,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产业进行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且多与当地民族风格和节日风情结合在一起。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国内外有关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报道和研究中,都缺乏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关注,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由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属于无形文化,是隐藏在民族内部的文化珍珠,因此,必须要尽快将其产业化,即将其部分有形化,这就必须依据文化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大力拓展这个原本局限于无形文化的范围。吴健等人(2007)通过实证考察方式从文化层面对重庆市少数民族主要群居区的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分布特征、历史形成与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调研和分析,并从体育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角度阐述其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社会价值;进一步探讨了民族传统体育对拉动旅游产业的作用,以及如何开发体育文化资源等,为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一体化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规划指出,到2015年,我国体育产业增加值将超过4000亿,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将超过0.7%,从业人员将超过400万。可见,随着我国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提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一种多元化的,兼健身、休闲和娱乐于一体的文化产业,必将迎来快速发展的最佳时机,从而促进体育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纵观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相关研究还发现,当前存在的不足之处主要有:一是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还不够清晰,相关理论研究薄弱;二是对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缺乏科学性论证。除了上述理论研究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理论研究,如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创新途径研究,北京奥运会的筹办和举办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响研究等等。
4研究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