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风险管理控制过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07)02-0146-04
1.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现状
1.1 我国商业银行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较低,利率风险管理意识淡薄,利率风险尚未上升为我国商业银行经营中的主要矛盾。
长期以来,我国始终实行的是较为严格的管制利率,利率水平的制定及利率结构的调整都集中于中央银行,国家不仅管理着整个存贷款利率水平,还管理着众多的各种存贷款利率结构。银行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的利率政策,他们很难通过资产负债结构的调整和适当的利率安排来消除利率风险,他们实质上是利率风险的被动接受者。虽然目前利率风险的重要性已经日益受到关注,但在政府利率管制下存在的较大的存贷款利差收益仍然存在,使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被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造成大多数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意识淡薄。此外,我国目前绝大多数商业银行的业务仍集中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普遍面临着不同程度的不良资产问题的困扰,利率风险作为一种市场风险尚不如信用风险对经营结果的影响大而且直接,因此利率管理并未受到重视,利率风险管理几乎是一个空白。
1.2 我国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的防范和控制能力仍然较弱。突出表现在:
(1)对利率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掌握不充分。由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刚起步,而且利率风险管理又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系统工程,适应中国特色的利率风险管理理论尚处于探索阶段,实践不多,导致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对利率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了解和认识不够、掌握不充分。
(2)基础数据匮乏,利率风险管理手段滞后。我国商业银行普遍缺乏完整的资产负债期限详细情况的基础业务数据,以致商业银行信息加工很难正常进行。由于缺乏技术支撑,业务经营部门基本上不能实时、全面掌握不同客户、不同业务的实际利率水平,也无法精确把握全行资产负债业务的利率水平结构和期限结构。
(3)缺乏及时、有效地控制和规避利率风险的工具。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和运用渠道比较单一,负债基本上是被动的,资产的运用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商业银行基本上不能根据自身的资金实力、资金成本、供求关系自主制定不同的利率政策来调节资产负债结构。由于我国金融市场还不发达,市场的深度和广度不足,金融衍生产品更是匮乏,限制了商业银行利用表外的金融衍生工具如利率掉期、利率期货、利率期权等来规避利率风险。
(4)缺乏完备高效的利率风险管理机构,利率风险管理体制不健全。
(5)资产负债结构单一,利差收入为利润主要来源,难以抵御利率风险。
(6)利率风险管理的人才匮乏。
2.应对利率市场化挑战,加强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管理与控制
2.1 增强利率风险管理意识,完善利率风险组织管理体系
一套完善的利率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是实现有效的利率风险管理的基础。根据《利率风险的管理原则与监管》有关要求,银行应设立责任明确的风险计量、监测和控制部门,充分独立于银行建立头寸的部门,并直接向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报告;较大或较复杂的银行应指定一独立的部门,专门规划和管理银行的利率风险计量、监测和控制;应保证利率风险管理机制重点岗位的职责分离,避免潜在的利益冲突。
第一,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战略和政策的决策机构应由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承担,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在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下设独立于经营部门的利率风险管理部门,专门负责利率风险状况的计量、监测,分配各种业务的利率风险额度,并借鉴社会上有关研究成果,加强市场利率走势的分析和预测。还应定期、及时向高级管理层报告全行利率风险状况,提出利率风险管理的建议和方案,为董事会以及高级管理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第二,明确利率风险管理部门中风险计量、监测和控制等岗位,确保关键岗位职责分离,并且要和各建立头寸的部门保持独立,避免潜在利益冲突。第三,强化利率风险管理职能。特别应该侧重于对利率风险走势的预测、利率风险的识别以及对利率风险的控制。第四,制定明确的、与其业务活动性质和复杂程度相当的完善利率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这些政策与程序应说明有关利率风险管理决策的责任分工,并明确定义获得授权的工具、保值战略和建立头寸的机会,银行可承受的利率风险水平的定量参数,以及各种工具、资产组合与业务限额等。第五,加强利率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应当积极推进利率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通过外聘和加大培训等手段,为利率风险管理提供最基本的人才资源保障。
2.2 加强利率走势预测与利率风险衡量,提高利率风险管理的科学性。
2.2.1 科学准确地预测利率是有效进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前提。商业银行只有在对利率变动方向、变动水平、利率周期的转折点等方面有了较准确地了解和把握后,及时运用适当的方法、使用相应的工具,才能在利率变动中最大限度减少风险损失,增加收益。科学预测利率的关键是系统地掌握利率预测理论和利率预测方法,并能灵活地加以运用。尽管在实际经济中影响利率变动的因素很多,对利率水平的未来走势和利率结构的可能变化做出比较准确的预测是困难的,尤其是我国的存贷款基准利率依然由人民银行确定,利率可预测性不强,但这并不意味着放弃对利率的预测。相反,利率预测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利率预测的各种方法也只有在不断的利率预测实践中反复修改验证才能得到发展和完善。因此,我国商业银行万不可忽视开展利率预测的重要意义,在重视利率风险管理工作、设立专门的利率风险管理机构的同时,应开展专业的利率研究与预测,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有效的利率风险控制体系。
2.2.2 我国银行利率风险衡量方法选择
利率风险衡量是商业银行进行利率风险控制的基础,是利率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利率风险的准确衡量也是银行谨慎运用利率风险工具的先决条件。建立起一个完整的能够反映与本行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头寸相关联的利率风险衡量系统,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建立利率风险内控机制的关键。在这方面关键是要做到:分类和归总银行当前及未来将面临的各种利率风险,包括再定价、收益曲线、基准与期权风险等,并追溯其全部来源;在科学进行利率风险计量分析的基础上,确定银行可承受的利率风险总额,并将其按产品、部门进行分解,由各部门、机构分别承担各自风险限额的控制。利率风险衡量的方法较多,商业银行常用的方法包括期限缺口法、持续期分析法、净现值分析法和动态模拟分析法。
2.2.3 加快建立利率风险预测、计量模型。我国商业银行要高度重视和大力加强利率风险管理的程序开发,充分收集和积累有关基础数据,如各时期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总额、缺口大小和方向、资产负债存续期等,尽快建立符合自身经营特点的利率走势预测、利率风险计量的计算机模拟分析模型,并争取使各种利率风险模型和监测分析手段在统一的技术平台上实现整合,为利率风险管理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2.3 选择适当的利率风险管理方式
2.3.1 通过资产负债表进行管理。这一方式是利率风险控制的基本方法,也是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实务中较为实用的一种方法。其基本原则是通过调整资产负债表内的各种项目和结构,使暴露于利率风险中的资产和负债的缺口发生改变,达到控制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的目的。资产负债管理主要包括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和存续期缺口管理。
2.3.2 表外方法。主要是指针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头寸的暂时保值以及针对个别风险较大或难以纳入商业银行利率风险衡量体系的某一项(类)资产或负债业务,往往通过金融衍生工具等表外科目的安排来对其进行“套期保值”。具体来说,银行可以根据“缺口”的现金流特点或具体金融资产负债的现金流特点来选择不同的衍生工具实现套期保值和对冲,以规避利率风险,通常也称为金融工程方法。银行用于对冲和管理利率风险的衍生工具主要是利率衍生工具,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如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期货以及利率互换等,力图消除所有的不确定性,从而确保一个特定的结果;另一类主要是期权类工具,如利率上限期权、利率下限期权等,消除了可能发生的利率的不利变动所带来的影响,同时又可以从可能发生的利率的有利变动中获利,但要以一定的期权费为代价。
由于利率准确预测和缺口匹配的难度,资金缺口管理和期限缺口管理等传统表内技术在利率风险管理中有一定的局限性。更重要的是,即使能够准确计算缺口,也需对缺口进行有效的套期保值和对冲;同时,当这些风险管理工具暴露在市场整体风险中时,也需要借助对冲工具抵挡系统性的风险。衍生金融工具使银行主动管理风险成为可能,增强了管理风险的能力。根据我国市场发展和法律准许的情况,我国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中可行的利率衍生工具有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期权和利率互换等。
2.3.3 对内含期权风险的控制。对商业银行影响较大的内含期权风险有两种,一种是核心存款客户的随时取款风险,另一种是借款人的提前偿付风险。核心存款客户随时取款风险的控制。从长期看,银行的长期核心存款余额是个稳定数,只与初始客户分布有关,利率的短期波动并不会对它造成很大影响,这部分存款是保持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核心。有关研究和大量的事实和数据表明,当收益曲线总体呈上扬走势时,核心存款的提取比例较高,余额较少;当利率上下波动度较大,不能确定方向或长期利率下降时,核心存款提取比例较低,平均存款余额较多。一般情况下,存款人的动机将超过利率变动的影响,银行防范随时取款风险的关键是要精确把握存款人动机。按照存款动机,可把存款人分为交易类群体(着眼于流动性需求)、预防类群体(着眼于安全性需求)和投机类群体(着眼于盈利性需求)。前两类存款人在利率上升时不会行使提款期权,因此,不会对银行的正常经营形成冲击,后一类存款人则会对银行流动性造成影响。但在现实中,银行无法将这两类人严格区别开。为此,银行应对这一风险的措施为:一是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尽可能减少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存款人的非理;二是提高服务质量;三是尽量识别不同客户群体,实行差别定价。对利率不敏感型客户要为他们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定价可略偏低;对利率敏感型客户可为他们略微提高利率水平。
借款人的提前偿付风险的管理。影响借款人提前偿付的因素很多,精确预测和度量提前偿付行为是不可能的。但我国商业银行可以从权利保护、模型建立和数据库建设三方面着手。权利保护制度的最简单方法就是锁住,即在贷款发放后一段时间内不允许借款人提前偿付,但这种方法只能锁住贷款发放初期,而提前偿付往往大量发生在抵押贷款期限的中间时间段,因此如果配合其他方法则防范提前偿付风险的效果更好。第二种方法是提前偿付罚金制度,指当借款人提前偿还贷款时,必须额外支付一定数额的罚金,以补偿贷款人由于提前偿付而遭受的损失。三是收益率维持制度,就是要求借款人在提前还款时必须支付贷款人一笔额外的收益率维持费作为补偿,其比例要以贷款人对是否提前偿付无差异为准。
2.4 完善现代经营机制,增强抗风险能力
2.4.1 建立适应利率市场化要求的金融产品定价策略。利率市场化将直接导致银行间的竞争方式由非价格竞争为主转向以价格竞争为主,是否具有科学合理的定价能力成为商业银行能否获得竞争优势的一个十分关键的因素。为了应对利率市场化后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商业银行应确立全新的金融产品定价策略,明确利率定价的原则、定价的内容、定价方式和方法、授权制度等。这需要银行从资金成本核算,综合收益预测,资金供求关系分析,业务风险程度评估,营销竞争策略研究以及利率定价模型建立等方面做好产品定价的基础性工作,提高银行产品定价的效率和水平。在产品定价方面,我国商业银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一是实施全面的管理会计,建立科学的分部门、分客户以及分产品的成本核算和业绩考核制度,合理确定每项产品的平均费用,为产品定价提供完整真实的基础数据;二是确定合理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以有效分离市场风险、引导产品合理定价、合理分配银行资源以及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三是要深入了解各类产品的风险状况,这不仅指通过定价实现对贷款非预期损失的风险补偿,还包括认真了解分析新产品、新业务的利率风险特征,确保产品的定价在覆盖相应风险的前提下还能达到预期回报和收益;四是增强市场意识,加强对同业市场价格发展变化和运行态势的研究;五是加强考核激励,促进员工与银行制定的价格策略保持一致,改变目前定价管理粗放,业务人员一味让利于客户的状况。
2.4.2 调整业务结构,减少利率波动的影响。如前所述,我国商业银行之所以面临较大的潜在利率风险,主要是经营利润严重依赖于存贷款业务利差和资金投资收益。这种状况若不改变,我国商业银行将始终面临利率风险的威胁,轻则大量减少银行利润,重则威胁到银行的生存。为调整我国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及其对利率的敏感度,改变对存贷款业务的严重依赖,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加快结算、咨询、等中间业务的发展,获得一部分较稳定的非利息收入,从业务结构上减小利率变动的影响,规避利率风险。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竞相发展了许多新的中间业务,但与国外相比,尚处于初级阶段:业务规模小,收入水平较低,收入占比不足10%,而国外占到总收入的60%以上;经营范围窄,品种少,主要是利润低的结算和一般性业务;服务手段和技术水平落后。根据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应以中高级中间业务为龙头,兼顾批发性中间业务和零售业务,走中间业务多元化、集约化经营的道路。此外,我国商业银行还要加大金融与服务创新力度,调整产品结构,努力挖掘客户资源,延伸对客户的服务,提高业务附加值和综合收益,实现收益来源的多样化,增强经营的稳定性。
2.4.3 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努力降低经营成本,增强价格竞争优势。为顺应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和趋势,增强利率风险抵御能力,我国商业银行必须要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降低经营成本。为此,要积极实施全面成本管理,加强资金成本核算与管理,加强机构人员撤并调整力度,实行扁平化管理,大力发展ATM、自助银行、网上银行等电子渠道,优化业务流程,合理配置银行资源,降低经营成本。
参考文献:
[1]戴国强等.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2]邵伏军.利率市场化改革中的风险及控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3]王光伟.货币、利率与汇率经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范霍恩(Van Horne,[美]).金融市场利率与流量[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5]刘义圣.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论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斯科特梅森,罗伯特默顿,安德鲁佩罗德、彼德图法诺([美]).金融工程学案例:金融创新的应用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7]景学成、沈炳熙等.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M].1999.
[8]安东尼・G・科宁、杰斯・莱德曼、罗伯特・A・克莱因([美]).利率风险的控制与管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9]侯晓.利率风险管理[J].农村金融研究,2005.7.
[10]孙青华.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J].企业经济,2005.9.
[11]陈志刚.利率管理体制和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分析[J].投资研究,2005.3.
[12]工行江西省分行课题组[J].利率风险及应对机制研究,金融与经济,2005.1.
[13]郭奔宇.利率风险测量方法综述[J].南方金融,2005.1.
[14]孙红妮,徐立本.货币政策影响下的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2.
[15]陈浩,陈钰鹏,杨充.利率风险管理:我国商业银行将面临的难题[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4.
[16]梁发斌.利率风险的衡量与控制[J].农村金融研究,2001.10.
关键词:外包过程;质量管理风险;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从过去5年中的统计结果来看,外包产品质量问题在问题总数中所占比重较高,已经超过了半数,这对于航天事业的发展是较为不利的,因为外包产品质量管理一直以来都是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构成部分。根据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出台的加强质量管理要求等相关规定,我们公司在结合企业自身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对外包过程中面临的质量管理风险进行分析,同时提出合适的控制措施,从而确保产品质量合格,满足顾客需求,促进航天事业整体顺利发展。
1.外包过程中面临的质量管理风险
现阶段,我国的航天产品行业已经积累了不少针对外包过程的质量管理经验,其中涵盖了:提前检查供方资质;对外包产品生产进行监督;按期对产品进行验收;每年年末对供方进行综合评估等。不过,从外包产品近期不断增加的质量问题数量和对供方研制过程的监督结果来看,外包产品在质量管理方面还面临着不少风险。
1.1 某些供方管理模式达不到航天产品要求
某些供方只是通过项目组的形式来承担航天产品的研制任务,在供方单位相关职能部门缺少参与的情况下,其研发活动更多是以敷衍了事、走过程为主;某些供方研发队伍流动性大,经常出现人员变动或人手不足的情况,与航天产品研发周期长的特点是相悖的;某些供方会根据习惯,把系统外产品列为横向产品实施管理,降低了质量控制的严格程度等等。上述的这些问题都是造成航天产品研发质量低、可靠性差的主要原因。
1.2 任务双方对产品需求理解不够明确
(1)任务方没有把对产品质量管理的要求按时传递给供方。任务房关于产品研制任务要求的传递内容,通常有重任务技术指标、轻管理等情况,这样会使得供方在研发产品过程中单纯地注重产品功能达标,忽视质量管理。同时,任务提出方一般是在研发过程的节点,甚至是直到验收时才将质量管理要求都清晰地告诉供方,这样对于供方来说,许多需要在研发过程中就进行控制的质量要求,包括强制检验点、风险分析、元器件选择等内容,被迫延后,在研发工作结束后才能进行。
(2)供方对航天产品质量策划太粗糙。供方对航天产品质量管理不够重视或是不够了解,因此其产品策划中往往没有针对航天产品详细的、可行性强的产品质量保证要求,从而造成供方的质量管理体系对航天产品质量管理要求太过宽泛,缺少针对产品特殊性的相关要求。同时,外包产品策划过程中也没有详细、清晰地展示怎样有效地达到这些要求,从而导致空有一纸文书要求,却无法有效落实。
1.3 供方分散带来风险
(1)供方承担较少的航天产品面临成本风险。在研发航天产品过程中,由于产品的科技含量高、研发周期长、投入成本高,因此供方通常需要有足够的基础设施、确定并严格执行特殊的管理要求、培养合格的人才队伍等,例如某单位的电装生产线与航天产品的要求有着较大的出入,防静电、洁净度等方面的基础设施达不到航天产品生产的严格要求,就需要供方自行投入资金,以升级基础设施,满足生产的实际需求。不过从实践来看,有些供方供应的产品合同数额太少,对于研制方的研发任务难以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这样,就形成了两难局面。
(2)培养供方投入成本提高。按照型号研发的实际需求,近期以来,合格供方数量有着逐渐扩大的趋势,而任务方为了培养供方所付出的时间、精力、资金也不在少数。从相关统计结果来看,承担整机研发的新选供方至少需要有着整体产品研发周期的磨合经历,才可以真正掌握航天产品质量管理要求,积累足够的经验,确保下次合作的顺利进行。而每次新选供方的磨合经历,都是任务提出方耐心指导,提供相应的帮助,这样对于任务方而言无疑是较大的成本支出。
1.4 供方的监督手段不够丰富
一直以来对供方的质量监督以验收时的结果为主,方法太过简单,不够丰富,对于大多数的供方监督是缺少威慑力的,这也是近些年来外包产品质量问题频发的主要原因。同时,由于没有一个完善的竞争机制,因此供方单位为了争夺外包机会采取了诸多违规甚至违法行为,搅乱整个市场的秩序。所以,这就要求任务提出方、供方、政府监管机构以及社会舆论等共同对供方的产品研发和质量管理进行监督,通过明确的经济手段,包括在合同中加入质量保证金、细化质量要求等方法,来加大对供方的监管力度。
2.应对外包过程质量管理风险的手段
2.1 明确供方入场资质
对于供方准入需要明确量化门槛,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整机研发单位需要通过武器装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同时认证产品范围包括拟承制产品。
(2)整体研制单位需要通过国防武器装备保密资格认证,同时认证级别和拟承担任务的密级相契合。
(3)外包供方的专业技术水平、实际生产能力等需要达到所申请任务的最低要求,检测不合格者被立即淘汰。
对供方准入的具体要求不但需要符合GJB9001B《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中的通用要求,还需要结合产品质量保证大纲中的具体规定,在了解产品情况和研发过程的基础上确定需要关注的检查项目,包括电装生产过程、元器件的采购、试验过程等内容,在对这些内容进行充分检查后再对供方资质进行合理评估。
2.2 关注产品策划
在产品样机在得到验证以后,需要对供方产品的研发水平和质量保证能力一起认证,加快工作进程,减少工作步骤。同时,把航天产品质量管理要求编制成合格的文本,添加到合同中,并明确地告知供方,要求供方按照合同严格执行。在产品策划阶段就对供方进行质量监管,能够及时地督促供方加强质量监管,严格执行合同中的相关规定,在产品研制以前就杜绝质量问题的发生。
2.3 任务双方加强沟通
(1)按时召开供方质量会议,对于产品的研况及时地实施质量分析,通过明确每个环节的质量要求,做好质量管理工作,同时,对于优秀合格的供方需要进行鼓励,从而激励其他供方做好质量管理工作。此外,按期、积极地实施质量管理培训,从而让研发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上下一心,评估产品研发风险,加强相互沟通,促进彼此合作。
(2)任务双方建立并完善信息快速传递系统。任务双方需要先确定项目负责人以及质量管理、计划和技术工作者等相关人员,在确定了彼此的工作人员后再开展信息传递工作,确保信息及时有效地传递到对方手中,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和准确性,以加强产品研发时的质量监管工作。
结语
本公司通过实施上述外包管理实践工作,分析了供方质量管理存在的风险,并提出对应的措施。外包单位应按照质量保证、可靠性、维修性、标准化等大纲要求,结合本单位产品特点制定工作要求或实施细则,并纳入本单位的质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或作业文件。为加强型号外包任务的质量管理,需对外协单位的质量监督检查、质量体系建设、工艺过程控制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打分,从而有效地控制外包过程中的质量管理风险。
参考文献
[1]李纪元.谈谈特殊工艺过程质量控制中的薄弱环节及其对策[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4(11):18-19.
关键词:进境南美白对虾;种虾;风险管理
基金项目:台州市市级科技资金补助项目“南美白对虾生物性危害因子检测和控制技术研究”;项目编号:162ny16
中图分类号: S851.347.3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7.032
目前南美白对虾养殖产业发展迅速,但是在整个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归根结底病害是元凶。对南美白对虾养殖产生较大影响的病害有十余种,包括细菌性和病毒性,同时也有寄生虫疾病。国内市场上目前30%以上虾苗是由国外进口种虾繁育,并且比例呈现上升趋势。种苗作为整个养殖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病害传播的重要载体。为了强化其源头控制,最大限度降低安全风险,依据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原理,对种虾隔离过程从种虾引进、活鲜饵料、人员流动、生产用水等多个环节进行危害识别,通过引入“风险管理计划”,促进南美白对虾苗种及其养殖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选择进境南美白对虾种虾建立风险管理计划,浙江宏野海产品有限公司为南美白对虾养殖企业,每年需从国外进口多批种虾。
1.2 产品概述
进境南美白对虾种虾的风险主要是携带有害病原生物,造成动物疫病传播,使对虾大面积死亡,这些动物疫病主要为甲壳类易感病原,包括:病毒性病原,如WSSV、HPV、IHHNV、TSV、YHV、IMNV;寄生虫性病原,如EHP;细菌性病原,如NHPB、AP等。
1.2.1病毒性病原
WSSV即白斑病毒、HPV即肝胰腺细小病毒、IHHNV即传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坏死病毒、TSV即桃拉综合征病毒、YHV即对虾黄头病毒、IMNV即传染性肌肉坏死病毒,病毒病一旦爆发,死亡率非常高,而且传染性非常强。
1.2.2寄生虫性病原
EHP即肠道上皮细胞微孢子虫,简称肠胞虫,肠胞虫是细胞内寄生,传播速度非常快,感染肠胞虫的南美白对虾会出现生长缓慢甚至不生长的情况。
1.2.3细菌性病原
NHPB即坏死性肝胰腺炎,也称肝胰腺坏死细菌,属于细胞内寄生细菌;AP即AHPND,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综合征,其病原有报道称是携带高致病性致病基因的副溶血性弧菌,也是导致对虾早期死亡综合征的病原之一。凡是携带高致病性基因的弧菌都可以称作是高致病性弧菌。南美白对虾感染这两类细菌之后死亡率非常高,而且病害传播速度快,会给南美白对虾的生产带来很大的损失。
1.3 隔离检疫过程
隔离检疫在相对分割的环境中进行,检疫区远离其他水生动物养殖场、水产加工厂及居民生活区等场所,具有独立的供水系统、排水系统及消毒设施,隔离检疫区入口须设有消毒池(垫)。
2 风险管理
应用HACCP体系原理,对进口的南美白对虾种虾隔离过程进行危害分析,并对风险发生可能性和后果严重性进行评价,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
2.1 风险识别
南美白对虾的风险识别考虑种质引进及其隔离期间投喂活饵,水源污染和人员流动等过程可能产生的风险,同时参考以往风险监控和进口检测数据、国内外法规标准、国外通报等信息。进口南美白对虾种质的风险主要是识别是否携带有害病原生物。
2.2 风险评价
对已经识别并分析的风险进行评价,即通过评价风险的严重性和可能性从而确认风险的等级,见表1。
评估采用风险等级矩阵法。
风险得分评价:风险得分=严重性×可能性×可检测性
风险等级矩阵表,见表2。
2.3 风险管理措施
从管理的角度来思考衡量风险的影响,发生概率极低的风险因素不应占据更多的管理资源,而应该把精力投入到发生率高、影响较大的风险中。
低风险,用来作出决策来降低或接受风险,一旦风险降低至该等级,就接受该风险而不用再采取更严格的措施进一步降低风险;中度风险,建议采取措施降低风险;高风险,必须采取措施降低风险。
2.4 监测和评审
风险管理小组每年至少一次对风险管理计划进行再审核,结合体系内审和管理评审开展,并提出持续改进意见。对运行中的特殊情况,及时对相应环节进行改进。
2.5 风险管理活动的记录
风险管理活动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采取风险管理措施、监测与评审等,是运行企业风险管理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及时记录。
3 结果与分析(见表3、表4)
4 讨论
隔离检疫是严防国外动物疫病传入我国所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对于南美白对虾养殖来说,种苗的安全是第一位,直接影响到之后的经济效益。我们通过实施风险管理计划,对种虾隔离过程中的质量风险进行评估、控制、交流和审核。在隔离检疫期间,通过采取检测、监测,限制人员流动,进出更衣消毒,进水消毒处理等控制措施,做好种质引进、活鲜饵料、人员流动、生产用水等环节的控制,从而杜绝病原传播,确保种苗的安全。
参考文献
关键词:提高;企业风险管理;能力;策略
“提质增效”已经成为了当前所有企业面临的共同话题,而在“提质增效”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是其中非常关键的一项内容,因此,对提高企业风险管理能力的策略进行分析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企业风险管理存在的相关问题
(一)企业内部对于风险管理的意识总体相对薄弱
在先前我国发展的“黄金十年”中,各行各业的企业总体面临的竞争相对较少,发展机会较多,总体的利润也较为丰厚,导致很多企业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对于企业如何发展投入了非常多的经历,总体的发展也较为粗放,对于自身的风险管理工作并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重视程度也相对较差。但是在进入到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之后,该种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经济市场的总体需求,需要企业全面增强自身风险管理意识,若企业仍旧沿用这种粗放式的发展理念,仍旧秉持这种薄弱的风险管理意识,必然给企业发展带来较大的负面威胁。
(二)企业内部实行的风险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与企业风险管理意识较为薄弱相伴相生的就是企业风险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在传统粗放式发展历史的影响下,企业所适应的风险管理制度总体也较为粗放,主要表现为:其一,很多企业内部并没有设定出专门的风险管理控制部门,但是在当前这个信息极度发展的时代,企业在整个市场中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出现出陡增的情况,特别是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虽然其总体的抗风险能力较强,但是其可能出现较大风险的可能性也最大,非常有必要设置专门的风险控制部门来对自身所面临的风险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从而为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出更多的数据支撑。其二,当前很多企业在自身经营的过程中,风险全面评估工作较为匮乏。在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中,通过风险评估能够准确帮助企业在未来某段时间内可能出现的风险,从而更为针对性的采取应对策略。其三,多数企业内部并没有设定出必要的控制监督机制,虽然部分企业已经开始认识到做好风险管理工作,形成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对于自身发展是较为重要的,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没有认识到在风险管理制度中,控制监督制度是其中非常关键的一部分,对于企业内制定的各项风险管理策略的实施有着非常重要的监管与控制作用。
二、提升企业风险管理能力的相关策略
(一)在整个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风险管理氛围
针对当前很多企业内部对于风险管理工作认识程度不够到位的情况,全面增强企业风险管理意识是非常关键的。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风险管理氛围是非常关键的。这个过程中,需要企业的管理者与领导者首先认识到企业当前所处环境的变化,转变自身传统的发展观念,坚定不移的走精细型发展战略,而做好风险管理是精细型发展中必要走的道路之一。其次,在企业内部通过宣传、开会、培训等方式让强化风险管理逐步的深入到每位员工的心中,特别是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生产的每个环节,让员工能够清楚认识到在自身的工作中,可能存在哪些风险因素,这对于较好增强员工的对于风险的控制意识是非常关键的。长此以往,企业内部所有的员工均能够在自身的工作与生活中及时的发现其中存在的风险,并将发现的风险及时上报。
(二)全面完善企业风险管理控制体系
针对当前很多企业内部风险管理控制体系不够完善的情况,全面增强企业风险管理控制体系的完善性,对于确保企业健康、可持续运行是非常关键的。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企业应当首先对自身当前运行的风险管理体系进行分析,深入挖掘其中存在的漏洞,在这个过程中,特别需要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事项进行全面细分,这对于从体系的层面采取针对性的预防与控制措施,降低企业风险出现的概率是非常关键的。例如,可将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氛围内部风险与外部风险两个部分,其中企业所面临的内部风险主要为:企业发展战略风险、企业自身生产经营风险及企业日常运营的组织风险等;企业所面临的外部风险主要为企业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政策风险、技术风险等等。对于这些风险,企业均应当采取针对新策略从整个控制体系的角度出发,针对性采取策略进行控制。此外,这个过程中,对企业风险控制监管部分需进行针对性的完善,确保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风险控制工作均有专门的人员实施,特别是对于整个过程中第一责任人与具体责任人进行明确,从而更好提升企业内部从事风险管理控制人员参与到整个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将风险管理控制工作的实际效能发挥到最大。
(三)强化对企业风险管理控制人员的培训
制定的风险管理制度与控制体系均需要技术人员来执行,因此,企业结合自身工作需求全面对这些人员进行培训工作是非常关键的。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需形成周期性培训加不定时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将一些对于提升企业风险管理控制效果有着较好作用的理念及措施等及时的传授给相关的技术人员。培训的方式应针对性加入实践培训的内容,更好保证整个培训的效果,必要情况下还需加入对应的考核工作。
结束语
综上分析,当前企业在进行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其中存在的问题仍旧较为显著,给整个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威胁。为了更好获得市场生存空间,提升自身的总体发展活力,企业应当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采取针对性策略全面增强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翕然.基于内部控制的集团企业风险管理研究——以能源集团企业为例[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04):63-67.
[2]袁琳,张伟华.集团管理控制与财务公司风险管理——基于10家企业集团的多案例分析[J].会计研究,2015,(05):35-41+94.
1.1企业的内部环境对财务风险所具有的影响作用
企业的内部的相关的管理控制制度,能够帮助企业营造良好的内部氛围,并且,企业内部的管理控制制度直接会对企业内部相关管理和控制的策略的实行,以及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而当前企业的内部环境,主要分为企业内员工的业务水平,管理理念、管理方式、企业的组织以及结构等,除此之外还包括企业人力资源的相关政策、董事会以及审计委员会的管理水平等。我们应当认识到企业的内部环境对与企业的财务风险能够产生很直接影响。
1.2企业风险评估对财务风险存在的影响
企业的内部管理控制有各种不同的因素组成,其中风险评估也有着重要的地位,我们可以将风险评估划分为个部分,即目标设定部分、事件识别部分、风险应对部分。在进行风险评估值钱我们应当首先对各种风险进行分辨,从而发现可能会存在的一些风险,在这之后就应当针对不同风险可能形成的不同影响,来制定相应措施,从而降低风险甚至做到规避风险;除此之外还应做到对风险进行控制,并且制定预算,同时进项相应措施的实施,从而达到降低财务风险的目的。在实践中得到的结果告诉我们,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控制之间是一种负相关的关系。
1.3控制活动对于财务风险所产生的影响
企业的控制活动分为授权、绩效的评估工作、信息处理以及职权分离等相关活动,是内部控制具体方案的实施。内部控制通过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实现了对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全过程控制。实证结果表明,控制活动和财务的风险管理与控制二者之间是一种负相关的关系。
1.4信息以及沟通对财务风险产生的影响
信息以及沟通的内容包括采集原始信息并对其进行处理、帮助信息进行传递以及沟通,以此来保证企业管理各个环节中出现的问题都能够及时得到解决。除此之外,企业的信息化以及沟通工作应当与企业内部的控制情况之间进项相互配合,以此来保证沟通的顺利进行以及及时性。企业管理工作中,信息处理也要靠管理信息系统的帮助完成。企业的沟通工作的方式不仅包括从上到下的沟通,也应当包含着从下到上的沟通,除此之外还包括不同部门,或是同级之间的沟通工作,正因为如此,企业的员工首先应当对整个沟通发生的位置进行明确,以确保自身通信的有效性,企业的内部管理控制的信息以及沟通以及财务的风险之间也是一种负相关的关系。
1.5企业内部监督对财务风险存在的影响
为了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家以保证,通过内部控制的全过程管理,包括设计、制造、实施、控制、监督和考核,以确保内部管理控制的有效性,并对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进行补救《。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规定中提到,企业应当对内部控制的监督机制进行不断完善,并且还对监督职责的划分、监督程序等进行了详细的规定。除此之外,企业还应当通过制定一定的标准,来不断对内部控制的缺陷及时发现,并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工作进行规范,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的监督工作也是与财务风险之间表现为负相关关系的。
2不断随内部管理控制进行完善,预防财务风险
内部控制、财务风险管理是相互关联的,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财务风险管理决定了内部控制制度成功与否;内部控制制度又需要工作人员监督实施。因此,为实现企业的长效机制,要将两者结合运用。
2.1要对内部的控制制度进行落实,并且建立相应的风险责任机制
首先应当建立相应的组织和机构,并且不断完善组织以及控制工作。企业的管理者应全面负责单位的风险管理,对企业内部风险管理进行有效监督,以加强企业内部的风险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从而实现管理岗位的风险责任的落实,并与企业发展协同一致;二是要加强内部管理,严格执行授权审批制度。企业应当对各部门的责任以及不同部门人员的责任、处理权限等进行明确的界定,同时还要加强风险培训的工作,来帮助把风险的责任落实在每个不同部门、每个员工,让全体员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责任,确保全面实施内部控制制度。
2.2应当对财产清查制度加以完善,并且提高财务的内部控制能力
首先应当对货币资金进行清查工作。检查实际的账面余额与会计现金、支票的对应关系,以确保账目相符,在分析和清查的基础上,将现金进行实地的盘点,同时还应当出据库存现金的盘点报告。在同一时间内,应当逐一检查银行对账单以及银行的存款日记账目,以此来保证账证之间相符合;其次还应当对存货进行清查;三是进行固定资产清查;四是进行应收账款、应付账款清点。
2.3加强监控力度
企业应将财务风险管理纳入企业的内部管理控制流程,只有把风险管理作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才能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如果企业不具备建立内部审计机构的能力,那么应该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内部审计工作,为企业正常运转提供保障。
3结语
集成化风险管理作为集成化理念在风险管理方面的拓展,其对项目管理领域起着重要作用。大量建设项目经验积累显示,应用集成化风险管理能够降低建设项目的风险管理成本、对项目管理知识信息进行有效管理、以及增强组织协调性。在建设项目中可对工作流程进行重组,在工作流程方面能制定出合理、有效的流程标准,同时对建设项目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实现资源共享目的,以便提高项目风险管理工作效率和适时减少风险管理上的资金投入。在一定程度上,集成化风险管理还可将建设项目的物资资源与知识资源进行整合,为信息、知识等提供有利条件,并能提高建设项目的风险管理水平。建设项目由多个独立环节组成,集成化风险管理可对这些独立环节进行整体管理,从全局的角度对建设项目进行风险管理,以便达到降低项目管理风险损失率。建设项目集成化风险管理进程中需以项目整体理念为前提,细分为多个集成化管理理念环节,以能够达到集成化风险管理目标。
2集成化风险管理在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中应用的影响
沥青路面施工质量应用集成化风险管理理念,是以全面的、多方位的风险管理理念为依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有效采用现代化、先进的风险管理分析技术,以沥青路面施工质量为落脚点,实现降低施工成本的目的,并合理使用相关技术,整体范围内分析影响沥青路面施工质量的风险因素,针对性的在建设项目中实施风险管理办法,为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营造良好的管理范围,保障沥青路面施工质量。集成化风险管理在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对工程建设管理者而言,将能促进沥青路面建设项目顺利完工,同时对施工工作效率与成型路面质量起着一定的作用。在沥青路面施工队伍方面,可增强其路面施工水平,保证路面质量,还能够推动施工队伍有效积累经验、锤炼所具备的技能、增加其施工知识储备等。在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过程中应用集成化管理项目,是为实现在保证现有施工质量的前提下,有效提高施工质量管理水平,增强沥青路面的使用功能以及延长其使用周期,以便保证路面产品良好的质量。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需结合系统性理念,在施工工程受控状态下进行风险管理,提出良好的改正政策,以便促进项目管理按时定量完成。在对风险管理成果进行评价时,需经系统确认其合理性、科学性,以便充分发挥集成化风险管理控制系统的作用。
3沥青路面施工质量集成化风险管理控制的措施
3.1加强对沥青混凝土拌合环节的风险管理控制在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环节,沥青混凝土拌合环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严格保证沥青混凝土拌合设备质量,以便更好保证沥青混凝土的拌合质量。在沥青混凝土拌合环节使用集成化风险管理理念,可从集料质量、拌合设备烘干筒的生产能力、热料电子称计量精度等方面进行风险控制。集料拌合地需保持清洁,因拌合设备运转时产生较大范围的振动,因而需保证地面较为坚实,拌合沥青混凝土需用到水资源,因而需保证地面排水性较好;拌合设备的烘干筒生产能力与骨科颗粒相关,因而需关注冷骨料所含有的水量,在细骨料放置地可采用防雨棚装置,热骨料则对温度有要求,需稍高于混合料;而热料电子称易受外界影响,致使计量精度时常出现异常情况,因而在进行沥青混凝土拌合时需有效标定精度,缩减称料误差,以降低风险损失程度。
3.2提高沥青混凝土摊铺技术水平沥青混凝土摊铺环节的风险管理控制主要倾向于摊铺速度、工艺以及摊铺机械等方面的风险预测。保证沥青路面的均匀平衡,对摊铺速度要求较高,需进行持续稳定的连续作业,在沥青路面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检测摊铺速度,以便降低路面层出现离析隐患。摊铺工艺则为爽摊铺机合作默契作业,合理控制两台摊铺机的间隔距离,规避摊铺环节出现的风险问题。摊铺机械的直接作用于施工路面,其顺畅的工作流程将会形成美观的沥青路面,在沥青路面施工过程中需严谨检测工作的态度,合理调试摊铺机,以达到摊铺机正常、持续作业的目的,降低因摊铺机械的风险发生率。
3.3监督沥青混凝土碾压状况沥青混凝土碾压环节为沥青路面施工过程中路面成型的部分,是规避路面遭遇车辙印、坑洼等风险的重要环节。在沥青混凝土碾压施工过程中,需保证压实设备量,严格遵循碾压规范程序,确保碾压温度符合要求,提高碾压设备的合作度等,同时还应注意雨天时不能实施碾压作业,在进行碾压施工时需调整好碾压设备的振动状况,对路面进行完善时,不能跳点施工。有效监督沥青混凝土碾压状况,对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亦能降低风险管理成本。
4结束语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企业;风险;管理控制
1 建筑施工企业风险管理概述
建筑施工企业风险是指施工单位在建筑工程项目准备、施工作业以及竣工验收各个阶段中必须综合考虑客观存在的,可能造成经济损失发生的不确定状态。由于建筑工程施工项目受到投资成本高、项目施工工期长、参与建设单位较多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风险具有影响因素较多、不可预见、不可控制以及不确定的特点。根据风险性质建筑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可以分为纯风险与投机风险。纯风险是指项目风险发生后不会带来收益,并造成企业损失的风险因素。投机风险则是指可能造成项目效益损失,但也可能会带来一定收益的风险因素。风险管理则是建筑施工企业针对风险进行分析评估,并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预防控制,从而尽可能的降低建筑施工企业发生的概率,减少风险发生后造成的损失。
2 建筑施工企业风险管理意义研究
(1)降低风险发生几率以及风险发生造成的损失。建筑施工企业在项目建设实施过程中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材料以及劳动力,人财物整体耗费较大。如果不能对风险进行妥善的管理,则会造成意外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增加,进而可能导致工期延误以及投入的不断增加。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加强风险管理,对于降低意外发生的可能性,并减轻风险意外损失具有重要的作用。
(2)减轻风险对于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建筑施工企业通过风险管理控制,可以有效地对企业资金以及物资材料进行合理的规划安排,避免由于各种风险的发生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3)促进建筑施工项目的顺利进行,避免项目参与各方纠纷的发生。项目风险管理不仅仅是预防风险,还具有合理的平衡分配风险的作用,通过对风险的监督、预防以及处理,对于各类风险明确负责方以及风险责任分担比例。风险管理控制措施可以有效的处理风险发生后的各项事宜,并避免风险发生后的各种纠纷发生。
3 建筑施工企业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指针对建筑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针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规律研究以及量化分析,风险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风险发生概率、风险损失估计以及风险等级的评估三方面的内容。通过风险评估可以将项目的风险因素根据其规律特征以及影响程度进行分析,对风险进行量化的评价。
(1)建筑施工企业风险发生概率评估。对于建筑工程项目,可以借用大量统计数据资料,通过主观概率评估的方法对于建筑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辨识的风险进行概率分析。主观概率分析方法主要是根据项目信息以及企业在过去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结合合理的判断,对于风险发生的概率作出合理的估计。通过风险概率评估,可以起到加深对于建筑工程项目的了解,并对项目的实施方案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分析各种方案的可行性以及风险发生概率的大小,进而优化项目实施的各项方案。
(2)项目风险损失量的评估。由于建筑工程风险种类较多,一些损失发生后对于工程项目影响不大,而有些风险则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造成项目实施的中断。因此对于风险的损失量进行评估可以有重点的对有可能导致较大损失的风险采取重点的控制管理措施,进一步降低风险发生后造成的损失。风险损失量的评估主要包括工期、费用投入以及建筑工程质量、建设效果的影响。风险损失量的评估方法为首先对于正常状态下项目建设的季度、成本以及建设效益进行分析,然后将总结分析的项目风险因素对于项目正常建设过程中的投入、施工效率以及质量的影响,两者对比分析确定风险损失量的大小。
(3)风险等级评估。由于建筑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因素非常多,涉及到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以及各方面,因此需要对项目风险等级进行评估,避免风险管理过程中对所有风险进行综合管理造成管理费用的提高。进行分级评估,并结合前述的风险发生概率以及损失量情况,综合确定风险程度。
4 风险防范以及控制管理措施研究
(1)建筑施工企业风险回避管理。对于建筑施工企业,风险回避主要是指采取措施远离躲避风险发生可能性较大的行为环境,从而尽可能的避免风险的发生。对于项目风险较大而且风险发生后损失巨大的情况,应该拒绝投标或者利用项目建设合同进行自我保护,对于应该由业主、材料或者设备供应商承担的风险,应拒绝承担。对于风险损失超过施工企业承受能力的情况,应不参与投标或者合资建设。对于直接影响到工程造价的原材料价格,施工单位应提前与供应商签订合同,避免材料价格波动造成的风险影响。风险回避虽然属于有效的风险防范策略,但容易失去企业获得较大经济利润的机会。
(2)建筑施工企业风险转移。风险转移是指建筑施工企业在无法回避风险的情况下,将企业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风险转移给项目建设的其他参与主体承担。风险转移并不是将风险损失转移,而是将风险转移给其他可以控制风险的分包商与保险方。对于建筑工程项目业主单位拖欠工程款的风险,可以采取制订分包合同规定将业主支付总承包方后向项目分包方支付。并通过分包商自备设备或租赁的方式减轻施工企业的资金投入风险。此外,还可以采取工程保险以及工程担保的方式,将施工企业自身面临的大部分风险转移至保险公司或者担保公司承担,从而确保建筑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
(3)施工企业风险分散控制。建筑施工企业的资金实力强,其承担抵御风险的能力也越强,出现风险后对于建筑施工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影响也就越小。建筑施工企业应根据分包合同,对于分包商在合同文件中应承担的风险部分明确规定,由总承包方与分包方根据合同比例分担项目风险。同时建筑施工企业还可采取增加项目建设数量,通过薄利多收的方式,将建筑工程项目风险分散,并降低投机风险造成的损失量。
(4)风险自留。风险自留是指建筑施工企业将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风险独自承担,没有进行风险分散转移。风险自留管理主要是针对难以预测的风险,或者是施工企业有意识的将风险自行控制。通常情况下,建筑施工企业采取风险自留措施一般需要遵循以下措施原则:风险自留损失费用低于保险公司收取的风险分担费率;建筑施工企业风险分担单位较多,可以准确预测并控制风险发生损失情况;施工企业的风险管理目标可以承受风险损失费用;风险发生造成的费用与损失支付周期较长,在此时间内可以创造更多的机会成本。
5 结语
建筑工程项目由于建设周期长、投资成本高的特点,因此在建筑项目付诸实施的各个阶段风险因素多。充分认识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客观科学的进行风险评估并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系统、动态的风险管理控制,对于降低项目建设过程中风险发生概率,促进项目建设顺利进行,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延宏.建设项目推行工程保险的障碍与对策[J].《铁路工程造价管理》2006(2):21
矿业集团经济活动中的财务风险对于矿业集团的正常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随着矿产资源领域市场环境的不断调整,强化财务风险的防范控制对提高企业对于环境的适应性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概述了矿业集团财务风险的主要特征,进而分析了我国矿业集团管理中针对财务风险管理的漏洞,并提出了完善风险控制体系建设的措施。
【关键词】
矿业集团;财务风险;控制;措施
矿业集团在开展各项经营发展活动中,受到传统管理模式以及市场环境变化的影响,风险影响因素较多,各种财务风险问题时有发生。开展财务风险管理,不仅可以提高矿业集团的经营效益,同时对于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强化矿业集团财务风险管理控制,防范财务风险问题,已经成为现阶段矿业集团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对于保障矿业集团的健康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1矿业集团财务风险概述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正常生产管理阶段,在开展筹资融资、投资建设以及企业的财务资源分配等财务管理活动过程中所出现的财务风险,对于矿业集团而言,财务风险主要是集中在矿业集团开展投资决策以及账款处理等方面,受各种客观因素影响财务管理控制目标脱离财务管理目标,出现财务风险问题。矿业集团的财务风险主要有以下特征:
(1)财务风险在矿业集团的管理发展过程中是客观存在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种经济活动风险受市场因素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由于风险发生的因素与企业的经济活动息息相关,风险是难以通过相应的措施消除风险,只能依靠风险控制措施对财务风险进行辨识与分析,降低风险发生概率以及风险发生造成的经济损失。
(2)财务风险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财务风险的发生是在矿业集团的一定的发展阶段,在一定的影响条件下发生的,因此矿业集团的财务风险的控制分析难度较大,难以进行量化与定性分析。
(3)矿业集团的财务风险作用是两方面的。伴随着矿业集团投资建设等经济活动所产生的财务风险,有可能给企业带来较大的利润,同时也有可能造成企业巨大的经济损失,这与矿业集团的投资决策以及市场影响因素有直接的关系。
(4)矿业集团的财务风险对矿业集团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激励性。矿业集团在生产发展阶段客观存在的财务风险,会促使企业采取各种措施,改善矿业集团的财务管理水平,提高矿业集团的财务安全性与经济效益。
2矿业集团财务风险管理问题分析
现阶段,我国矿业集团财务风险管理问题时有发生,给矿业集团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导致财务风险问题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对矿业集团财务风险的认识不全面。矿业集团只要开展经济活动,就必然存在着各种财务风险。因此矿业集团财务风险管理意识淡薄,这也是财务风险问题频发的主要原因。部分矿业集团为了提高自身产量,盲目扩大矿业资源的产能,对矿业集团在超过自身实际能力的情况下进行扩建,忽视了财务风险问题,导致矿业集团的资金链出现问题,矿业集团财务风险的发生。
(2)矿业集团的财务管理体系中缺乏对风险控制的方面。受传统经济体制的影响,矿业集团的财务管理工作重点在于对矿产资源的开采生产以及销售各个阶段的财务管理上,由于通常情况下,矿业集团的大规模投资建设项目相对较少,这就导致矿业集团的财务管理体系中缺乏对于风险进行控制管理的内容,同时也没有指定矿业集团的财务风险管理措施。因此,制度结构的缺陷导致矿业集团财务风险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
(3)矿业集团的经济决策不够科学合理。决策的失误是导致矿业集团财务风险问题出现的重要诱因,受到传统管理体制的影响,我国矿业集团经济决策普遍存在着主管以及经验决策的现象,决策过程没有经过辩证的统一分析,导致决策情况难以与矿业集团的实际财务状况相结合,财务风险问题时有发生。
3矿业集团财务风险体系控制体系建设完善措施研究
财务风险管理控制仍然属于矿业集团财务管理的薄弱环节,对于企业的进一步持续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必须强化矿业集团的财务风险控制体系建设,提高财务风险控制效果。综合分析,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开展措施,提高矿业集团财务风险管理效果。
(1)优化矿业集团的财务管理机构及经济决策方式,避免决策导致企业出现风险问题。矿业集团的许多财务风险问题是由于矿业集团的经济决策所导致的,因此控制企业的财务风险问题必须优化企业的决策方式,提高矿业集团经济决策过程中的风险控制分析。对于决策过程中的风险控制,可以采取建立决策模型进行分析的方式,集合定量以及定性模拟分析的方式,科学合理的进行矿业集团的经济决策活动。
(2)适应市场经济环境形势的变化,提高对风险问题的分析与处理能力。在矿业集团财务管理过程中,应该结合矿业资源的市场环境,分析判断现阶段风险问题的主要诱因及表现特征。通过全面设置矿业集团财务风险管理机构,建立高效的财务风险管理团队,并结合完善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提高对财务风险问题的处理能力,保证矿业集团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避免因为由于对市场环境适应能力差导致矿业集团出现财务风险问题。
(3)树立矿业集团财务风险防范控制意识。矿业集团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应该全面认识风险控制体系的作用,在集团内部各部门树立全面的风险意识,促使集团内部工作人员在集团的投资建设以及日常工作过程中,综合考虑分析各项风险问题,提高对风险问题的应变能力,提高矿业集团的整体风险防范水平。
(4)借助信息化技术,实现矿业集团财务风险管理的信息化、标准化与精细化。对于矿业集团的财务风险管理控制,不仅应该具备全面的财务风险管理机构以及管理制度,同时也应该注重革新财务风险管理模式。借助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对于矿业集团的生产以及决策阶段的各种信息的进行收集和处理,同时协调矿业集团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协调处理,将信息化技术运用到财务风险管理控制体系之中,实现矿业集团财务管理的标准化、精细化以及规范化,降低财务风险的发生概率。
(5)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预警系统。为了有效的控制矿业集团经营管理中的财务风险,必须结合企业的实际财务管理状况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企业应该针对集团经营过程中的经济运转状况,制定出准确、科学的财务报表,进而分析确定矿业集团财务风险易发问题,并结合企业的风险预警机制,及时为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反映风险状况,以便于及时制定科学合理的风险预警措施,将矿业集团的财务风险控制在发生的初级阶段。
结语
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作为现阶段矿业集团财务管理重要方面,也是优化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提高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重要措施。矿业集团财务管理部门应该充实认识到财务风险控制对于规避企业风险,降低风险发生的重要作用,并协调集团内部各部门配合财务管理部门开展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优化财务风险防范工作成效。
参考文献:
[1]迟旭升.李明 公司治理与企业财务风险相关性研究——来自沪深两市主板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 [期刊论文]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1(5).
【关键词】企业管理 风险管理 风险分析 管理体系
一、风险管理理论体系
(一)企业风险管理定义
企业风险管理主要是在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中,企业管理人员对影响企业发展的潜在风险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控制企业风险,确保企业高效有序运行,保障企业的总体目标的实现的一种管理方式。企业风险管理措施主要指企业面临风险时所采取的管理应对措施。它比内部环境管理控制概念更加广泛,它考虑的不仅仅是企业内部的环境建设,还包括了企业的其他方面的因素,比如说市场因素、社会因素、自然因素等。所以企业风险管理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为企业的正常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这也就需要企业在建设时,加强对企业风险管理的投资,引进高科技管理人才,建立一支强大的风险监督管理系统。
在管理过程中,美国COS0_ERM定义:风险管理过程过程受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的影响,从企业战略的制定一直贯穿到企业的各项活动中,用于识别那些可能会影响到企业的潜在事件并管理风险,使之在企业的风险偏好之内,从而合理确保企业取得确定的目标。《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定义:全面风险管理主要是围绕企业总体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
(二)企业风险管理的发展
传统风险管理主要是从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这一阶段的风险管理体系较为松散,整体管理效益较为低下,管理存在诸多漏洞。传统风险管理起源于美国。美国经济危机导致人们对风险的认识开始上升,对风险的威胁认识开始逐渐加深,由此相关人员在进行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开始建立风险管理意识和风险管理体系。20实际30年代,美国科技进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风险管理的发展,为风险管理的建设提供了基础。1931年风险管理概念由美国管理协会首次提出,风险管理开始在企业中扎根生长。
传统风险管理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原始管理。第二阶段,初级阶段。第三阶段,风险管理的高级阶段。原始阶段主要以原始管理结构为基础,主要是对人员的风险控制。初级阶段主要是非连续性的管理结构,风险控制取决于主要管理人员。风险管理的高级阶段建立以人的行为为目标的管理体系,实现对权益、权利、职能等的全面约束。我国当前的风险管理主要处于此阶段。
现代风险管理阶段主要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到目前,在这一阶段的风险管理主要表现出:
第一,风险管理高度系统性和统一性。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开始统一,在目标的基础对企业利益进行分析,对风险进行取舍,实现企业的风险把握选择,确保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信息平善。在本阶段的风险管理已经实现了高度的信息共享,在很大程度上对市场信息进行分析,提高了市场决策及经营效益。
第三,数学模型风险分析。当前的风险管理技术已经有了很大提升和改进,在进行传统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相关人员通过运用大量的数学模型有效实现了对风险的控制,对企业在各方面的风险承担指标及承受力进行准确分析。
(三)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结构
1.风险战略。风险战略主要是企业在进行风险管理的过程中严格依照风险管理方针及行动纲领进行的管理活动。在该过程中风险战略有效对企业的风险偏好程度、企业的风险度量标准、企业风险管理的指导方针及风险量化的模型进行指定,实现了对企业风险的综合指导。
风险战略在企业中的指导作用主要表现在:(1)风险战略对企业的风险管理方针进行制定,为企业的风险管理活动建立综合战略核心;(2)风险战略对企业的风险量度标准进行制定,建立了风险管理资源及重点的分配基准;(3)风险战略在企业战略激进程度的基础上对企业的风险进行全面指导,完成企业业务组合的选择;(4)风险战略对量化模型进行确定。
2.风险管理组织。风险管理组织主要是在风险意识的前提下确定的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组织关系。风险管理组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风险管理的实现,提高风险管理效果。通过风险组织管理,企业可以对各种风险进识别、分析、评估、判断,并采取有效措施来进行预防与控制,实现企业自身的安全。企业风险管理组织职能主要包括:(1)企业风险管理组织可以有效降低风险复杂程度,实现风险资源统一管理,确保风险目标实现。(2)明确风险管理组织责任,对风险管理责任岗位进行明确,形成责任化体系。
3.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是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为风险管理环节提供信息的系统。风险管理信息是影响管理效果的关键因素。当前我国市场变化多样,市场整体环境较为复杂,信息系统的及时、准确、有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风险管理的效果,对企业的风险进行控制。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是企业风险管理和企业风险控制战略的良好载体,可以有效建立在企业内部风险沟通桥梁,为化风险提供有效资料。
4.内控系统。内控系统主要是对风险战略提供基础的风险信息,提高风险控制效果。内控系统主要由一系列政策和程序组成,可以对企业的风险进行提前预防、适时管理、及时反馈,确保从本质上加强风险管理准确性,提高企业的风险管理效果。
内控系统通过将内部控制制度、企业管理行为、减少风险三项目标作为控制核心,实现对风险管理的连续性、综合性控制,是当前企业风险管理的实际操作核心。内控系统的控制效益直接影响了企业风险管理的实际效果。
5.风险理财。风险理财主要是通过企业金融手段进行风险管理的一种方式。常见的风险理财方式主要包括:风险斛存、风险转移、风险控制和风险规避。通过风险理财可以实现风险融资,有效对企业的风险进行最优化平衡,实现风险理财全部留存和全部转移的平衡。通过风险理财不会改变风险本身的可能性,也不会降低损失程度。
二、企业风险评估方法及体系
(一)企业风险评估方法
企业风险评估方法主要包括财务风险度量法、战略风险度量法、巴塞尔新资本体系风险评价法、COSO框架下风险评估法。
1.财务风险度量法。财务风险度量法主要代表方法为标准化调查法、四阶段症状分析法、三个月资金周转表分析法、流程图分析法、管理评估分析法五种。
标准化调查法主要是通过专业人员、调查公司等对企业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详细调查,确保企业能够完成整体的风险分析;四阶段症状分析法主要通过对企业财务危机潜伏期、发作期、恶化期、实现期进行分析评估,对企业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确保企业摆脱财务困境;三个月资金周转表分析法主要是对短期的财务进行预警,主要通过对企业的理财环境进行分析,确保建立高度安全性的资金周转表,提高企业效益;流程图分析法通过企业在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分析,实现潜在风险的动态管理,有效提高管理效果;管理评估分析法总分是100分,企业所得分数越高,处境越差。这种管理评分法试图把定性分析判断定量化,实现对企业全方面的细致了解,对企业的管理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2.战略风险度量法。战略风险度量法主要是对传统战略风险管理的细化,该方法通过对传统风险管理阶段和主观风险管理阶段的风险度量进行分析,实现了资源、营销指标、尺度等评定。
战略风险度量法中的状态确定主要是通过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能够对企业竞争地位指标造成影响的因素进行研究,实现对企业发展的综合控制。战略风险度量法通过运用CAPM模型对战略及风险关系进行言几句,实现了风险相关多角化的分析。
3.巴塞尔新资本体系风险评价法。巴塞尔新资本体系风险评价法包括资本分类、风险权重计算标准、1992年资本和资产的标准比例和过渡期的实施安排、各国监管当局自由决定的范围四项内容。巴塞尔新资本体系风险评价法通过对RAROC技术进行研究,实现了当前风险的有效控制,已经在我国的商业银行中得到广泛应用。
4.COSO框架下风险评估法。COSO框架下风险评估法主要是对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实现对影响企业目标进度因素的控制。在该过程中,企业要对风险中不同的目标进行整体改进,根据企业管理和企业未来潜在事件对企业今后的风险因素特征及风险因素潜在可能性进行分析,完成对企业规模、经营复杂性、企业活动监督管理程度的综合评价。COSO框架下风险评估法通过及时地发现、预测和防范风险,将企业的损失降到最低点。COSO框架下风险评估法对企业带来的危害,也能够在风险中把握机遇,通过对风险的进一步分析做出相应的决策,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带来更多的利益,实现企业的最终目的。
(二)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
在进行风险评估体系管理的过程中,相关人员要对企业的风险管理中的风险事件、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进行控制,实现风险管理体系基本构建。
风险事件主要是对进行企业风险管理过程中企业无法认识到的不确定因素进行分析。在该过程中企业要对可能出现的潜在事件进行综合分析,对企业内部和外部因素进行充分考虑,对企业的风险管理进行彻底贯彻落实,降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对企业的影响效果。风险事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风险管理效果。
风险识别主要是在明确企业的经营目标后对企业的整体战略活动进行的风险分析识别。在进行风险识别的过程中,操作人员要对企业的内部风险识别制度和风险识别因素进行充分分析,确保风险识别分类的有效性。要通过风险分类、寻找风险源、衡量风险实现对企业风险的基本评估和自我评估。
风险评估主要是在进行企业风险控制的过程中对企业的设立进行辨认、分析、管理的机制。风险评估过程中要对企业的内外环境风险、信息系统风险、资产风险、经营活动风险、合法性风险等进行机制分析,对高风险区域进行确定。风险评估包括风险辨识、风险分析、风险评价三方面。要充分对企业的风险进行研究,从长期角度提高对风险的认识,确保从本质上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风险反应主要是在完成上述的风险评估后对评估结果操作进行评价,通过对企业期望风险的承受度选取合理的应对措施。
三、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结构框架
通过风险管理降低系统风险,提高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
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结构框架主要是依据对企业通用的风险管理模型、风险管理语言、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内部环境进行研究建立的管理结构框架。
(一)企业控制体系构建原则
在进行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的过程中,企业要严格遵守以下原则:
1.全面风险管理原则:企业内部控制要对企业的战略市场、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人才管理等方面风险性进行全面分析,将控制体系渗透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
2.独立性原则:企业内部控制机构要与风险管理相符合,保证部门之间的相互独立性,确保利润与风险控制相平衡。要严格依照风险管理要求进行管理,确保风险管理的总系效果。
3.协调与效率原则:企业部门之间要对自身责任进行明确划分,确保风险管理责任明确化。要对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及时进行交流与沟通,确保部门之间协调配合,增强合作效果。部门之间要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实现对风险管理的监督控制。
4.开放及重要性原则:企业风险管理框架要对外部优秀企业风险管理进行吸纳,对本企业风险管理重点进行突出,重结构、重环节、重部位。
(二)企业风险管理控制措施
1.提升管理人员素质。在进行企业风险管理建设的过程中,管理人员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企业风险管理质量的好坏。企业管理者素质的提高,不仅有利于企业内部环境建设,还能够提升企业的对外素质形象,赢得更好的市场环境。因此,企业要加强对员工的素质教育。提高企业员工素质道德,需要对员工进行培训。企业在进行风险管理的过程中要对管理人员进行素质教育,确保管理人员能够严格依照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完成风险管理的整体评估,提高企业在过程中的实际操作效果。
2.推进内部制度标准化。建立企业风险管理控制制度,确保企业以内部控制管理为基础,保证风险管理整体化、合理化实施。要建立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对企业管理的监督。企业良好的发展,不仅要依靠企业管理者素质的提高,还应该建立完善的企业监督体制。企业监督机制的确立,能够更好的对企业进行监督,尤其是对企业高层管理者的监督,能够减少企业不良风气的出现。在企业中,高层管理者的行为作风会影响到整个公司的风气建设,而这种机制的建立能够避免不良风气的形成,降低企业内部管理存在的风险。
3.确保会计信息通畅。在进行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过程中,企业人员要严格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保证会计信息通畅,确保风险管理人员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的风险管理信息。要建立完善的风险信息管理体系,对企业经营状况、财务对账真实性进行监督,构建良好企业经营实时监督管理控制系统。要加大信息的公开化、透明化程度,从本质上提高财务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
4.构建权威审核体系。在进行企业风险控制构建的过程中,企业要建立权威的内部审核体系,确保对风险管理信息及风险管理数据进行准确控制盒分析。要实行董事会、法人代表、监事会直接指挥下的派驻制,派驻人员要保证与派驻区域或部门不存工作紧密关系,保证工作关系平行,从本质上实现业务监督分离。要对派驻内部人员的工资、福利、人事等进行全部分析,确保派驻人员与区域不存在利益关系。由企业董事会直接进行监督、控制和管理。
5.加强企业内部文化。在进行企业风险控制的过程中,企业要加强对人员的内部文化控制,建立良好风险管理内部环境。企业文化建设需要加强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增强员工的责任意识,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营造一种和谐的企业氛围。让员工在企业中感受到温暖,使企业管理更加人性化。定期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增加他们对公司的信任感。
四、总结
随着当前我国经济的不断进步,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影响企业全球化和经济化的关键。在进行企业风险管理的过程中,通过对风险观和风险管理进行正确认识,对面临的风险进行准确识别和判断,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对企业高效管理和控制。风险管理体系作为现代管理科学体系的核心内容,实现了企业由单纯性生产到风险预算生产方向的转变,加强了企业对自身发展的认识,实现了对自身发展的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评价,对我国企业发展具有非常好的促进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柳,钦张琴.论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体系的构建[J].学说连线,2009,4(22):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