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学原理总结范文

经济学原理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学原理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济学原理总结

第1篇:经济学原理总结范文

海纳百川,止于至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管理与经济学院2010暑假社会实践总结

今年夏天,对于我们来说是收获的一个夏天,为了使我们更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丰富我们的假期生活,在学校团委的号召下,管理与经济学院2012年社会实践队来到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胶南,进行了为期五天的社会实践。

七月三十一号下午,我们到达了胶南,一路上可以感受到这座海滨城市的魅力与发展。八月一日上午,临港经济区管委会的领导给我们介绍了胶南的概况: 我们首先来到中国铝业,参观企业的节能减排技术,一进厂区,完全没有感到空气污浊,蓝天白云甚是清爽。集团的周主任给我们介绍了厂区的状况。由于铝的冶炼技术并不是很复杂,所以现在国内有很多小企业都在竞争铝行业的市场,造公 文有约成了大量原材料的损耗,造成污染,同时加重了恶性竞争,许多小企业唯利是图,根本不关心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中国铝业作为铝行业的龙头老大,以身作则,减少污染,变废为宝,是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同时也呼吁国家出台相关的措施防止中小企业恶性竞争造成的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

下一站我们到达了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的海尔集团,在海尔工业园的门口我们就感受到它的气魄,我们在部长的带领下参观了海尔的生产线,整个生产过程井然有序,现代化程度很高,大部分工作都由机器完成,看着一个个精密的仪器,我们不禁感叹科学的神奇,最后一道工序完成后,电视机被送上传送带,那一刻,我们都感到了一种神

公文大全圣。海尔的车间挂着条幅“培养创造型员工”,活到老学到老是海尔人的追求也是海尔的企业文化,这也是它之所以发展这样迅速,并且可以进入欧美中高端市场的原因。海尔人对于自己的产品提出的出口要求是“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对于家电行业发展比较晚基础比较弱的中国,海尔走到今天,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如今的中国,外贸依存度还是很高,发展民族企业显得尤其重要,许多员工说,在海尔打工与在其他一些国外的大型企业工作,感觉完全不一样,在海尔感觉有归属感,是为自己的国家在奋斗。

第2篇:经济学原理总结范文

关键词:独立学院;经济学原理;双语教学;效果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向纵深发展,不管是国际范围经济与贸易还是学术交流,大都需要英语交流。对大学来说,英语交流技能的培养在我国各级教育培训中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教育部2001年第4号文件专门对大学本科的双语教学做出了指导性规定,即“本科教学要创造条件在公共课和专业课中使用英语进行教学”。虽然目前国内外双语教学的研究不少,但是有关“经济学原理”双语教学效果,尤其对作为“三本”的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的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外语能力影响方面的研究依旧较为匮乏,因此对此进行研究十分必要。

一、独立学院“经济学原理”实施双语教学的意义与目标

1.独立学院“经济学原理”双语教学研究现状

国内有关经济学双语教学研究文献不多,笔者在中国期刊网上以“经济学/双语教学”为主题搜索,只有20多篇相关文章,如刘玲(2008)结合国内外双语教学的历史和发展现状,对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的教学模式提出一些看法;肖建武(2005)就实施双语教学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提出了一些看法;曾江辉(2008)就经济原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但这些研究都没有针对独立学院经济学的双语教学,仅有一些与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学生水平相接近的以地方性学院为对象的研究,如:古广灵的“地方院校经济学双语教学的理性思考”(2005)。这些相近的研究虽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有待进一步深入。独立学院是在依托普通本科高校的基础上,引进社会力量合作举办的本科层次教育,相对前者而言,其生源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加强独立学院经济学双语教学研究刻不容缓。

2.独立学院“经济学原理”双语教学的意义

(1)“经济学原理”课程本身特点的内在要求。在经济学双语教学中,外国原版教材突出的特点是实用性强,而这一点恰恰是多年来中国教材中的薄弱环节。国外教材中还大量配以各种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能提高独立学院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把学到的东西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经济学知识体系和理论来源于西方经济理论,具有很强的国际性。经济学本身是一门发展较快的学科,国内本科教学通用的教材的教学内容无法体现经济学发展的最新动态。

(2)培养复合型优秀经济类专业本科生的需要。经济学类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学好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同时还应掌握一些基本的技能,英语是其中的重要一种。做为三本的独立学院的学生一部分由于要继续考研深造,而考研必须过英语这一道门槛,考上研究生后从事学术研究需要查阅大量英文资料,更要学习英语;由于考研比例相比偏低,很多学生毕业后到沿海城市的外向型企业就业,这对英语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经济学双语教学能够使独立学院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术语,培养其阅读经济学经典英文著作和英文资料的能力,为今后的深造与就业打下基础。

(3)通过独立学院“经济学原理”双语教学的探索,培养教师教学的国际化视野。在经管类专业课程中采用英文教材,进行中英双语教学,旨在通过此两种语言媒介和语言文化的联系与区别来促进教师教学内容的创新,在传授经济学专业知识的同时,达到提高独立学院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独立学院”经济学教师的国际化视野,对教师水平的提升大有裨益。

3.独立学院“经济学原理”双语教学的目标

(1)知识目标。着重点在于对独立学院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让学生了解经济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问题,掌握经济学原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并能运用经济学理论去分析相关经济问题。

(2)语言目标。让独立学院学生掌握经济学的英语专用术语和表达法,进一步提高学生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帮助学生读懂本课程的英语教学资料(包括经济学英文教材和相关经典论文),并能用英语就本领域的问题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进而做到知识目标和语言目标协调统一。

(3)课程体系方面的目标。在独立学院经济学双语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经济学的课程体系,一要力争国际化: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应尽量使用英文,使用国际上最好的英文原版教材和教学辅助材料,教学过程应尽量与国际接轨,力争达到国际化;二要实现网络化: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将课前阅读、课堂讲授和课后作业、复习和深入讨论等环节网络化;三要力争规范化:强调语言表达规范、理论表达规范、研究方法规范、课堂教学规范。

二、影响独立学院“经济学原理”双语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

1.师资力量的强弱

双语教师必须具备多方面能力:知识的整合能力,例如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有机融合与转换、中外学科理论体系和业务处理差异的协调能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包括如何有效地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良好的沟通能力与较高的教学过程控制技巧等。然而,目前独立学院对双语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从而导致师资严重短缺,当然教师对专业课双语教学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参与程度不够也是其中原因之一。

2.学生英语水平

由于独立院校招到的学生英语成绩整体水平不是太高,接受能力不高,如何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保障问题尤为突出。通过我院2008级经济学专业学生英语过级情况可发现,到大二最后一学期,英语过级率还不到50%,从而影响到了双语教学水平的有效提升。

3.课程知识结构体系

本课程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力图合理安排它的知识结构体系,要能反映“经济学原理”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内容,又结构科学,内容新颖,尽可能反映经济学最新的研究成果,还能将基本原理和知识与基本方法有机结合。具体到“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内容而言将使用权用曼昆“经济学原理”,其中有微观与宏观二部分,宏观的知识结构体系更为国内外所认同。其中微观部分主要有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要素市场、福利经济学等;宏观经济学又可分为:宏观经济的长期模型和宏观经济的短期模型。

4.教学方式

课堂互动主要体现在教师理论教学过程中以英语随机提问,鼓励学生英语作答。这种方式使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精讲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自觉性,并可节约一定课堂授课时数。现代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并举。课堂以多媒体教学为主,教师全部采用自编电子教案和电子课件等,中途穿插相关电视专题讨论节目,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学习兴趣,提升了多媒体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传统教学方式也有它的优势,如传统黑板板书推导有它的独到之处,这也引起了专家的重视;再如现代教学方式。因此,现代教学方式并非完美,传统教学方式亦有其独到优势。

5.课外参考资料获取的难易

实现师生课后互动,教师课程信息和课程文档,网上批改作业、答疑等,学生按照课程进度提交练习、提问、下载各种资源等,并可开展网上讨论,师生网络交流很便利,这种课外网络互动能很好地促进教学工作。

三、提高独立学院“经济学原理”双语教学效果的对策

1.提升独立学院经济学教师水平以适应双语教学的需要

独立学院经济学教师整体水平的提升是“经济学原理”双语教学效果得以保证的前提。为提升教师双语教学的水平,必须实行独立学院的人才工程,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龙头。一方面要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其次要注重学院内部人才的培养,造就相关学术骨干,这两者要有机结合,其中要把内部人才的培养放在首位。我院经济学专业教师以中青年为主,发展潜力大,知识接受能力强,学院应更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为青年教师提供更多的机会与平台,让他们有机会到国内外的高校进行深造,特别是到国外高校进行深造,这样教师双语教学的水平必然会大幅提高,从而能保证双语教学的效果。

2.为学生学习专业英语创造良好氛围

对独立学院学生而言,整体英语水平不是太高,接受能力也因此不高,要保障双语教学的质量必须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这里以衡阳师范学院南岳学院经济与法律系的2008经济学专业为例,2008级经济一班36人,大学二年级结束时的英语四级通过人数为18人,通过率为50%,六级通过率仅为1人,为2.8%。这种状况对经济学原理的双语教学带来了一些困难。因此仅仅是课堂上的双语教学是不够的,必须为学生学习专业英语创造良好氛围,让同学们从课堂走向课外,为语言学习提供良好的机会,让英语学习成为一种乐趣、一种习惯,浓厚的校园英语氛围可打破有限课堂教学的时空界限,从而达到提高双语教学效果的目的。

3.建立网络互动教学平台,实现教师课外指导

为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堂外,老师要指导学生利用各种方法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与重要参考书目,特别是重要外文资料,并抽时间给学生答疑,帮助其理解,以充分利用经济学教育和研究网站。网络互动教学平台,即建立一个网络互动教学平台实现师生课后互致动,教师课程信息和课程文档,网上批改作业、答疑等,学生按照课程进度提交练习、提问、下载各种资源等,并可开展网上讨论,师生网络交流很便利,网络资源使用情况良好,促进了教学工作。充分利用经济学教育和研究网站,为学生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案例资源和理论资源。

4.教学手段与方式要多元化

针对独立学院和经济学课程理论性较强的特点,双语授课宜采用循序渐进原则,借助中文作为理解和交流的工具,尽可能地扩大与英语接触的过渡式英语教学方法。具体而言,在课程初期阶段,基本思想用英语讲授,理论以中文讲解为主。随着学生对英语与专业的逐步适应,提高英语讲授的比重,最后过渡到以英语讲授为主。另外,理论内容英语授课要有选择,整个教学过程不拘泥于中英的比重,对于用英语解释太复杂而中文解释简洁明了之处,则以理论理解优先为原则,用中文讲解。教学过程中要运用情境式教学的方式,学生以小组形式,在课前选择与课程相关情境内容并查阅资料,然后小组研讨,最后由小组派代表在课堂上报告其核心内容,其他学生提问并参与讨论,也可让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展开辩论,最后由教师总结。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讨论过程中鼓励但不强求学生使用英语。此外,教学中教师应设计好学生激励机制,双语教学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英文发言、提问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和赞扬,有效激发学生使用英语的积极性。同时在课程成绩的评定中引入激励机制,如英文演讲就给其平时成绩加分10%,鼓励学生用英语发言。

第3篇:经济学原理总结范文

西方经济学课程属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其课程教学特点如下。

1.理论性强

在西方经济学中会涉及到很多较为抽象的、理论性强的经济学原理。在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开篇便提到经济学有十大基本原理。而在后续的微观经济学中会涉及到供求定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等;在宏观经济学中教学重点有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及其相关模型,等等。这些抽象性的理论知识如果纯粹使用文本案例口头讲授,可能会显得比较枯燥乏味,便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与实际经济生活联系密切

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其很多原理就来自于对日常生活经验和经济现象的总结和升华。比如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就是从消费者的心理出发,总结归纳得出:随着消费者消费某一商品的数量的增加,其从每一单位该商品上所获得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再比如宏观经济学重点阐述了通货膨胀、失业及经济衰退这三大经济问题及其解决对策,而这些宏观经济政策在现实经济调控中正在被广泛应用。这说明西方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运用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3.国内外教材风格迥异

目前,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通常将国外教材和国内教材结合使用。国外教材的特点是行文通俗易懂,案例丰富多彩,易于为学生接受。但国外教材所引用的生活案例或经济现象通常是国外的事例,与中国的国情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别。国内本土化的教材则通常注重逻辑的严密性和行文的规范,但往往不阐述经济理论与日常生活及经济现象的联系,因而显得与现实生活有些脱节。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若能吸收国内外教材的优点,实现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融合,则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视频案例图文并茂、形象生动、让学生如身临其境,因而若能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视频案例,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经济理论更加通俗易懂、更贴合中国国情。

二、西方经济学教学中视频案例的应用类型

从上述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特点来看,视频案例的选择应尽量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其一是日常的生活事件或者身边的经济现象;其二是契合中国国情的经济问题;其三是能形象生动地帮助学生掌握较为枯燥的经济学原理。唯有如此,才能发挥视频案例的优势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合理应用以下三类视频案例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影视作品类视频案例

影视作品类视频案例可以是电影、电视剧、相声、小品、动画片、歌曲等。这类经典视频本身就为大众所喜闻乐见,因而若能透过这些作品反映西方经济学的原理,则更易为学生所接受。比如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事实上可以用陈佩斯和朱时茂表演的小品《吃面》这一视频案例来展现。在小品中,陈佩斯吃面条时的语言、表情和动作生动地表现出了每一碗面条的边际效用是如何递减的。

2.时事新闻类视频案例

时事新闻类视频案例具有时效性强、简洁明了、事件真实的特点,是对日常生活或者经济问题的真实报道,因而贴合中国国情。若能结合这类视频讲解西方经济学理论,则会让学生觉得很亲切,并能体会到经济理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如此密切。首先,时事新闻类视频案例在微观经济学中有很大的用武之地。在微观经济学中决定均衡价格的“供求定理”是一个非常核心的理论。如果上课只是口头向学生讲解该定理,则学生感受到的是一堆枯燥的文字和供求曲线。如果能在讲解中巧妙地运用跟供求有关的新闻视频案例。其次,时事新闻类视频案例与宏观经济学的联系更为密切。宏观经济学在重点阐述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同时,也分析了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问题的影响。而时事新闻中对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报道不胜枚举,教师可以从中选择比较典型地反映政府财政政策或者货币政策手段的视频案例,让学生参与讨论并利用宏观经济学原理进行分析。

3.知识科普类视频

影视作品类和时事新闻类视频案例相对比较丰富,能综合反映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及其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与之相比,知识科普类视频案例在教师讲解经济学单个定义或者概念时,能够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比如,电视台为了向大众普及经济常识,会有一些解释经济学概念的科普类小节目。这些视频案例会通过实际生活事例或者动画生动地诠释一些较为晦涩的经济学概念。教师可以在讲述经济学定义或概念时适当借助该类视频案例。

三、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应用

视频案例的注意事项若教师期望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收放自如地运用上述视频案例,则可能有以下几点事项需要予以特别关注。

1.遴选视频案例时的注意事项

在选择视频案例时不仅要关注其类型以及是否适用,同时还需考虑以下三个问题。首先是视频案例的时长。通常认为视频案例应以简洁明了、不影响整个授课进度为最佳。教师应根据该项教学内容在本节课中的授课地位适当地匹配视频案例的时间。若该项内容为本次课重点,则视频案例及其相关讨论分析时间可稍长一些。否则的话,尽可能地将视频时长控制在几分钟以内。从上述视频案例的类型来看,知识科普类视频案例主要针对某一个概念,因而时长可控制在5分钟左右。时事新闻类视频主要展现日常生活或者经济现象,本身也比较简明扼要,可以考虑将时长控制在10分钟左右。而影视作品类视频案例主要用于说明西方经济学的相关原理,时长可适当放宽至15~20分钟左右。其次应考虑的问题是视频案例的时效性。对于经典影视作品及知识科普类视频案例而言,时效性可适当放宽;但对于时事新闻类视频案例,教师在选择时应尽量考虑时效性强且是近期发生的案例,并注意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随时更新,这样才不会与现实生活脱节。再次,应注意视频案例的知识产权或版权问题,在尊重视频制作者知识产权的前提下适当地选择视频案例。

2.视频案例的切入时机

适当的切入时机对视频案例而言也很重要。视频案例通常有两个切入点。其一是先入法,在讲解西方经济学概念或者原理之前引入视频案例。学生通过欣赏、讨论、分析视频案例,自己对概念或者原理有一个抽象的理解。然后教师再推出重点的概念或者原理。其二是后入法。教师先给出定义或者原理,然后切入视频案例。学生根据案例去理解概念或者原理,并分析其应用条件、过程和结论,从而加深理解和记忆。在之后的学习中,一想起该视频就会联想到相关的概念或原理。这两种方法各有千秋,教师可根据西方经济学原理或者概念的难易程度、实际应用效果等考虑使用何种切入方式。

3.视频案例应用过程中的教学活动组织

在使用视频案例时,教师应注意围绕该视频案例组织教学活动。这些教学活动大致包括以下四个步骤:首先,在视频案例切入前做好铺垫工作,可以是前期概念或者原理的讲解,也可以是提出几个关键问题让学生边观看视频,边留心思考。其次,在案例视频播放结束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和陈述观点,或者教师直接提问。第三,教师进行总结。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得出结论。根据该概念或原理在本次课中的地位,讨论和总结过程可适当简化或者延长。最后,当然还可以结合该视频案例给学生设计作业题,让其在课后完成,从而起到复习概念或原理的作用。

4.其他需要关注的问题

第4篇:经济学原理总结范文

《微观经济学》教材有很多,如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合著的《经济学》,斯蒂格利茨和沃尔什合著的《经济学》,曼昆的《经济学原理》,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梁小民编写的《西方经济学教程》。对于学生来说,教材的难易程度和实用性是很重要的。经济学是一套连贯的理论,如果教材难度过大,学生就不易接受,真正学到的知识就少。在国外的教学中,很多课程没有固定教材,教师上课也并不依据某一本教材,而是列出一长串参考书供学生阅读,而在我国传统的教学中强调以教材为本。可是国内学者编写的教材很少融入案例或新闻摘要,根据我国国情,我们在指定教材的同时,还应在讲课之前为学生精心选择教学参考书目。这些参考书目包括经济学经典教材、经典著作、经典论文,有价值的期刊和经济学学习网站。国外学者,特别是美国大学教师编写的教材案例比较丰富,可惜是取材于国外的经济现实,有些在中国课堂中并不能达到好的效果。因此,教师还需要大量收集经济学案例,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这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方法的改革

微观经济学原理与思维方式的形成,是培养经管类专业人才的第一步。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内容很丰富,但也很抽象、深奥、难懂,学生难于消化,特别是要用高等数学的知识证明和推导经济理论,使很多学生普遍感到经济学难学。要做好教学,就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培养其专业兴趣,多传授实用性强的知识,最终使经济学原理“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将微观经济理论学习过程中的抽象、难于理解的问题,变为具体和简单。

首先,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在对教材进行整理、归纳后,借助国内外最新的教学内容、精彩片段等,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需要将图、表和数学都作为其基本工具,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后,可以节约出大量的课堂时间,这对教学内容的完成将更有利;同时教会学生看图表、做图表对学习微观经济学基本理论非常重要,尤其需要教会学生如何看图、如何作图。“一图胜千言”--解释经济现象时,有时用图来说明要远远好于语言的罗列。

第二,教学中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过程本身就是教学相长,师生互动环节也早被提出,敢于提问才能敢于批判、敢于探索、敢于创新。因为,正确的提问代表着创新的方向,没有正确的方向也就没有创新成果。从学习活动方式来看,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活动仅限于“预习、听课、复习”之中,他们在相当程度上“懒于思考、缺乏问题意识”。这种学习状态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因此,可以考虑将课堂实验的方法引入《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来。形成师生互动,老师引导,学生参与其中的信息双向交流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成主动的知识探询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教师也可以发现学生的能力和兴趣。了解学生的需求,做到因人施教。

第三,加强案例教学。案例教学在现代教育领域已被广泛使用,我们不仅要加强对西方经济社会的研究,揭示西方国家的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企业组织与管理等的新变化,还要加强对我国经济实践的研究;通过大量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让学生了解,西方经济学原理具有极强的实用性,所有人都生活在经济社会之中,人们的衣食住行都和经济有联系。西方经济学原理不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人们生活、理财的可靠指南。

第四,注重习题练习。通过做习题可以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习题练习可以使学生熟悉生疏的概念、原理,纠正学习中的错误,巩固所掌握的知识。并且我们可以在学期初为学生提供一系列经济管理研究的前沿课题供学生选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选题查找参考文献.依据所学知识分析研究课题并总结自己的观点。最后要求学生在小组前进行答辩演讲。表达自己的观点,回答其它同学提出的问题。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表达、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和不怕困难、勇于担当的性格。

3、考试形式改革

对任何课程来说,考试都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虽然它是教学过程的终端,但对整个教学过程逆向影响十分显著,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和教育质量的高低。对微观经济学课程来说,考试是其教学过程的延续,是学生深化学习的过程。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学生将所学到的观点和方法运用于解决分析实际问题,使其所学内容得到强化,加深了对课堂上所学理论的理解并且提高其综合素质,也使思想得到进一步升华。同时,考试也是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情况的综合检验,是对教与学的一次全面性反馈。通过考试,教师可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了解学生思想的阶段性变化,开展针对性的教学。

但教师不能只通过期末考试的成绩来评价学生,学生的学习目的也不要仅仅在追逐最后的分数。我们可以通过累加式组合构成学生的成绩,即《微观经济学》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共同组成,平时成绩的权重确定,教师可根据授课对象不同而有所不同。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章节的内容给学生布置思考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小测试,并围绕讨论写出小论文,这样,可以锻炼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减轻期末考试的压力,不再通过死记硬背而完成期末考试。所以平时成绩应包括出勤、课堂提问、个人作业、小测试、小论文等形式占最终成绩的30%。同时对期末考试的内容进行调整,注重考评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逻辑计算能力,增加开放性和应用性的题目。这类题目紧密结合当时的经济热点问题,从报纸或网站上选取恰当的文献资料,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经济理论进行分析。对同一个问题,学生可以选取不同的视角,使用不同的经济理论进行分析,这种题目并没有唯一答案,只要学生在论述中有理有据、自圆其说就是合格答案。这样既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又较好地发挥了考试的导向作用、教育作用和反馈作用。

第5篇:经济学原理总结范文

[关键词]实践教学 教学改革 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6-0098-02

一、外语院校经济学教学的特点

(一)学生有着强烈的获得经济学原理知识的需求

无论是接触国际和国内新闻中涉及的经济方面的知识,还是阅读外文原版著作,外语院校的学生有着对经济学原理知识的渴求。因为懂得原理知识,所以能够更好地理解原文。

(二)经济学原理本身的抽象和枯燥让学生理解起来困难

由于外语院校学生受到数学基础和理科抽象思维能力的限制,对于理解经济学的原理很困难,加之各种图表、图形,各种模型与计算,都会让他们觉得入门困难,学习起来吃力。

(三)生活中需要实用的经济学常识促使我们变革教学模式

以往经济学教学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虽然多媒体辅助下教学手段实现了多样化,但本质上还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方式的缺点显而易见,教学侧重于对经济理论的阐述,忽视理论的具体应用,导致学生难以理解和吸收抽象的经济学原理,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生活中的经济学案例是鲜活生动的,因此改变教学模式,注重经济学的应用性变得极为重要。

二、外语院校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模式

建构主义学说认为:学习其实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生在学习中是过程的主体,而非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是其在由先前的知识体系里通过积极实践,来建构自己新的知识和经验的过程。

如何立足于外语院校的实际情况,对经济学教学改革进行探讨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我们认为:经济学教学模式主要是抽象理论灌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环节突出三种主要的模式。第一种模式的弊端是学生难以接受,尤其是外语院校的学生,数学基础较差,理科人文历史知识欠缺,无法接受纯粹抽象的理论。第二种模式是值得肯定的,所学理论能够分析现象、解释政策,根据实践的变化,提出相应的理论调整是活学理论的一种方式。第三种模式是突出实践环节,是引起学习经济学兴趣的主要模式。实践教学是以专业实践、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为主的分层次、多模块、递进式的“三位一体化”的教学体系,它提升了实践教学在教学体系中的地位。

三、实践教学是实现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创新途径

(一)双语教学

1.外语院校学生普遍来说阅读水平要高于口语和听力水平,所以基本的概念理论应该用英文幻灯片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教师在讲授基本概念时,中文也应该占较多比例,能够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理论知识。对于较难的概念,在幻灯片中应该使用中英对照的模式,使学生对专业理论的双语语言形式有基本地了解和对比。

2.在了解理论的基础上,教师应用外语讲授与本课程相关的计算、图示、论证和常用的推理方法等,进行由浅入深的交流和互动。

3.双语教学应兼顾专业知识和外语使用两个方面,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后,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应逐渐降低中文授课所占比例。

(二)实验室教学

电子信息网络技术发展迅速,从而出现了模拟实验室,这使得经济学课程在实验室内可以模拟进行购物、消费和生产。同时,学生可以利用实验室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了解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变化及其对整体国家经济的影响,并且可以了解行业、产业以及企业的最新动态。通过模拟投资行为(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投资分析包括了宏观经济分析、行业分析和企业的微观分析)来进行实践,解决课堂教学缺少实际鲜活案例的局限性问题。此种教学法由于为学生创设了实际环境和实践情景,可以让学生运用他们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和计算,并在合乎逻辑的基础上演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案例教学

为了逐步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师可以从案例教学法入手。这些案例多种多样,有些是与本章内容有关,有些是与前面内容有关,有些是与当代经济热点问题有关,有些是与企业有关。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全面了解案例内容,由他们自主去分析和判断,最终由老师来总结和点评。通过案例分析,一方面,加强了师生之间的课堂交流,使教师可以对学生实现最大限度地了解和把握,从而更好地教育他们;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到相关知识后,能够增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分析是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性形式,所以一定要选择典型的案例。为了保证案例分析与研究的质量,教师应该提前将案例打印出来,给学生分发下去,然后由每位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最后由老师总结点评。

(四)校外实践基地

为满足学生开阔视野、教师增加实践教学经验的需要,2010年以来,我院和山西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华泰证券、财通证券公司、东北证券等公司建立了校企合作的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到校外实践基地参观学习或进行实习。每个实习基地每学期为学生提供能够容纳十五人的实习场所,并配备1-2名顾问,以协助解答相关问题,对经济、金融等专业的教学实践提供帮助。深入到企业内部,才能真正了解企业是如何通过成本与收益的分析进行生产和决策的,同时,针对毕业实习的同学,每年还提供10名以内学生进行培训,以便使其熟悉公司的相关业务,适应相关岗位,并为其就业提供相应帮助。

同时,我院与实践基地合作单位共同开设了分别针对学生和教师的专家讲座、理财讲座、经济论坛等实践教育载体,通过提供证券市场知识普及、宏观经济分析、股市实战操作技巧、个人理财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由实践基地合作单位为学生提供至少两个校内读报栏,使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学习形式更加灵活、丰富。我们还完善了企业合作实践教学的激励机制,经过与企业沟通,使企业同意在学校开展学生模拟炒股大赛等系列活动,并由合作单位提供宣传和奖品的费用,为学生建立了更多的实践能力锻炼渠道和激励机制。

(五)实习课堂

在课堂上,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启迪学生,唤起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从教师的被动教到学生的主动学,学习效果会有明显不同。我们所说的实习课堂,就是准备一个学生施展其才华的平台,让学生准备一周的财经新闻中热点材料,自己描述新闻并根据所学的经济学原理进行评论,在课堂上与大家共同分享探讨。另一方面,让学生分成小组,自己准备课件在课堂上试讲课,既提高了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吸收知识、转化知识、传授知识的能力。自学能力的提高,也是提高兴趣的重要途径,也可以锻炼团队合作的精神。

(六)创业实践

通过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以及参加各种创业大赛,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很好地应用到实践中去,从创业者的市场调研、创意设计、财务分析、营销策略等方面全方位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为学生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强化他们的学术意识,并通过设计创业的项目来调动主动学习经济学知识的积极性。通过参与项目的设计与应用,学生们对于经济学的实践知识和技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拓展了学生的经济学思维能力。

在学校鼓励大学生创新活动中,学生申请了创业项目,《EP校园废品回收站》项目小组的同学参加了由北京桂馨基金会举办的小学桂馨书屋搭建活动。2012年7月8日,她们乘火车来到辽宁省凤城市凤山区中心小学,帮助学校完成了桂馨书屋的搭建工作,并同学校图书管理员老师一起进行了书屋培训交接以及完善了学校图书室运作和借阅制度。这个项目既提倡校园环保又加入慈善部分,既美化了我们的校园,又让大学生有机会去亲身投入慈善活动,并为贫穷落后地区的教育作出了积极贡献。通过这种创业实践,学生们初步了解了一个企业运营所需要的资金、技术、市场、人员以及宣传等方面的工作,对其盈利模式与社会效益有了进一步地思考。

[ 参 考 文 献 ]

[1] 李辉,贾晓薇.外语院校经济学教学模式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2).

第6篇:经济学原理总结范文

论文摘要:探讨了高等院校经管类专业在开设微观经济学课程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试等方面的新尝试,阐述了该课程运用新的教学理念,使教学有了一定的发展空间,为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思路。

《微观经济学》是经管类学生所学的第一门专业课,一般在二年级上学期开设。这些刚刚接触专业课的学生有一些相同的特点:第一,他们虽然读过或听说过一些经济理论,但经济学知识不够完善,没有一条贯穿于经济知识的主线,也不能形成体系;第二,他们在中学接触过政治经济学,他们的脑海中有些先人为主的观念;第三,少数学生读过一些他们感兴趣的经管类图书,但各人读的书不同,接触的知识也不同;第四,他们在一年级已经学习了微积分课程,但由于经管类专业文理兼收,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

由于《微观经济学》既是一门理论很强的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侧重于有关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理论的教学,让学生能掌握微观经济理论的精髓,对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一般原理和规范行为等方面的内容有详尽了解,并能运用一些基本经济分析方法和工具、基本经济理论和模型去分析和解决简单的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但由于专业学时有限,面对体系庞大、内容繁杂的微观经济理论,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探索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尤为重要。

1.教材的选用

《微观经济学》教材有很多,如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合著的《经济学》,斯蒂格利茨和沃尔什合著的《经济学》,曼昆的《经济学原理》,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梁小民编写的《西方经济学教程》。对于学生来说,教材的难易程度和实用性是很重要的。经济学是一套连贯的理论,如果教材难度过大,学生就不易接受,真正学到的知识就少。在国外的教学中,很多课程没有固定教材,教师上课也并不依据某一本教材,而是列出一长串参考书供学生阅读,而在我国传统的教学中强调以教材为本。可是国内学者编写的教材很少融入案例或新闻摘要,根据我国国情,我们在指定教材的同时,还应在讲课之前为学生精心选择教学参考书目。这些参考书目包括经济学经典教材、经典著作、经典论文,有价值的期刊和经济学学习网站。国外学者,特别是美国大学教师编写的教材案例比较丰富,可惜是取材于国外的经济现实,有些在中国课堂中并不能达到好的效果。因此,教师还需要大量收集经济学案例,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这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方法的改革

微观经济学原理与思维方式的形成,是培养经管类专业人才的第一步。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内容很丰富,但也很抽象、深奥、难懂,学生难于消化,特别是要用高等数学的知识证明和推导经济理论,使很多学生普遍感到经济学难学。要做好教学,就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培养其专业兴趣,多传授实用性强的知识,最终使经济学原理“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将微观经济理论学习过程中的抽象、难于理解的问题,变为具体和简单。

首先,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在对教材进行整理、归纳后,借助国内外最新的教学内容、精彩片段等,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需要将图、表和数学都作为其基本工具,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后,可以节约出大量的课堂时间,这对教学内容的完成将更有利;同时教会学生看图表、做图表对学习微观经济学基本理论非常重要,尤其需要教会学生如何看图、如何作图。“一图胜千言”--解释经济现象时,有时用图来说明要远远好于语言的罗列。

第二,教学中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过程本身就是教学相长,师生互动环节也早被提出,敢于提问才能敢于批判、敢于探索、敢于创新。因为,正确的提问代表着创新的方向,没有正确的方向也就没有创新成果。从学习活动方式来看,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活动仅限于“预习、听课、复习”之中,他们在相当程度上“懒于思考、缺乏问题意识”。这种学习状态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因此,可以考虑将课堂实验的方法引入《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来。形成师生互动,老师引导,学生参与其中的信息双向交流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成主动的知识探询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教师也可以发现学生的能力和兴趣。了解学生的需求,做到因人施教。

第三,加强案例教学。案例教学在现代教育领域已被广泛使用,我们不仅要加强对西方经济社会的研究,揭示西方国家的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企业组织与管理等的新变化,还要加强对我国经济实践的研究;通过大量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让学生了解,西方经济学原理具有极强的实用性,所有人都生活在经济社会之中,人们的衣食住行都和经济有联系。西方经济学原理不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人们生活、理财的可靠指南。

第四,注重习题练习。通过做习题可以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习题练习可以使学生熟悉生疏的概念、原理,纠正学习中的错误,巩固所掌握的知识。并且我们可以在学期初为学生提供一系列经济管理研究的前沿课题供学生选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选题查找参考文献.依据所学知识分析研究课题并总结自己的观点。最后要求学生在小组前进行答辩演讲。表达自己的观点,回答其它同学提出的问题。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表达、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和不怕困难、勇于担当的性格。

3、考试形式改革

第7篇:经济学原理总结范文

[关键词] 成本-效果分析;非淋菌性尿道(宫颈)炎;药物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 R956[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3(b)-110-02

The 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 of azithromycin,roxithromycin,clarithromycin on the treatment of non-gonococcal urethritis(cervical) inflammation

LI Tao,WU Xiurong

(Maoming People′s Hospital,Maoming 525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ost-effectiveness of azithromycin, roxithromycin, clarithromycin on the treatment of non-gonococcal urethritis (cervicitis) inflammation(NGU). Methods: Used pharmacoeconomic principles to analyze the cost-effectiveness of the three kinds of treatment programs. Results: The effective rate of azithromycin,roxithromycin, clarithromycin on the treatment of non-gonococcal urethritis(cervicitis) inflammation were 72.55%, 71.48% and 73.16%;cost-effectiveness ratio (C/E) were 2.19,2.57 and 4.24. Conclusion: Through Pharmacoeconomic analysis, we find that Azithromycin is in a more cost-effective advantage of the three kinds of treatment programs on treating non-gonococcal urethritis (cervicitis) inflammation.

[Key words] 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 Non-gonococcal urethritis(cervicitis) inflammation; Pharmacoeconomics

非淋菌性尿道(宫颈)炎(NGU)是目前最常见的性传播感染疾病之一,发病率逐年上升,2002年发病率位居我国性传播感染疾病之首[1]。其最常见的致病菌为沙眼衣原体和解脲支原体,治疗多以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氟喹诺酮类药物为主。为了为临床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提供依据,本文根据药物经济学原理,对阿奇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治疗非淋菌性尿道(宫颈)炎作成本-效果分析,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53例均为本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门诊患者,男性患者症状表现为:尿道刺痛、尿道口红肿、有黏液性分泌物、尿频、尿急。女性患者症状表现为:尿道刺痒、阴道分泌物增多、腰酸、下腹部隐痛。分泌物涂片及培养淋球菌均为阴性,解脲支原体或人型支原体阳性86例,单纯衣原体阳性38例,支原体、衣原体混合感染29例。随机分为3组,阿奇霉素组(A)男性38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29.5岁,平均病程67.5 d;罗红霉素组(B)男性42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27.6岁,平均病程63.2 d;克拉霉素组(C)男性36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28.1岁,平均病程65.3 d。三组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案

A方案用阿奇霉素第1天顿服1 g,第2~3天各服0.25 g,均在饭前1 h服用。B方案用罗红霉素150 mg,bid,空腹口服,7 d为1个疗程。C方案用克拉霉素0.25 g,bid,口服7 d为1个疗程。各组在治疗1周后评定疗效。

2 结果

见表1。由表1可见,三种方案的治愈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经χ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成本、效果及敏感度分析

3.1 成本的确定

药物治疗方案的总成本由检查成本C检,药品成本C药及给药成本C给三部分组成[2]。A、B、C三种方案的给药方式均为口服,给药成本为0。因此每个方案的总成本C总=C检+C药。本文中患者的检查费用是一致的(150元),药品费用阿奇霉素分散片(湖北恒安药业有限公司)规格:每盒0.25 g×6片,价格为8.66元/盒,罗红霉素胶囊(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规格:每盒0.15 g×12粒,价格为29.09元/盒,盐酸克拉霉素缓释胶囊(广州贝氏药业有限公司)规格:每盒0.25 g×4粒,价格为45.77元/盒。

3.2 成本-效果分析

效果是指所关注的特定药物治疗方案的临床结果,以某一特定的临床治疗目的为衡量指标[3]。成本-效果分析的目的在于寻找达到某一治疗效果时成本最低的治疗方案,即在成本和效果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点。成本-效果比(C/E)则把两者有机联系起来,C/E为增量成本-效果比[4](即以中间成本药为参照,其他方案与之对比,每增加1个效果单位所花费的成本)。本文用3种治疗方案的治愈率作为衡量指标,成本-效果分析结果见表2,“-”表示以B药为参照(以下同)。

3.3 敏感度分析

随着新药的不断问世,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强化,以及零售药店的冲击,势必促使药价逐渐降低,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及医疗体制改革的趋势,假设检查费上调10%或药费下调10%,其他参数不变,灵敏度分析的结果分别见表3、4,未影响成本-效果分析结果。

4 讨论

根据药物经济学的原理:测算成本时,总成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不良反应成本[5]。阿奇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三种药物在治疗NGU时,阿奇霉素组出现不良反应4例,罗红霉素组出现不良反应5例,克拉霉素组出现不良反应4例,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00%、9.62%和7.84%,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不良反应较轻,不影响继续用药,停药后自行消失,不需做特殊处理,因此未计算不良反应成本。而间接成本包括因疾病导致患者及其家庭的经济损失,较难测定,本文从医院角度出发,只考虑直接成本。

由表2可知,药物的费用与效果并不成正比,阿奇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每获得1个治疗单位需花费的金额分别为2.19、2.57和4.24元;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分别与罗红霉素相比,阿奇霉素、克拉霉素每增加1个疗效百分点需多花费的金额分别为-23.63、75.15元。在一系列同类效果的药物治疗方案比较中,当其最终效果相同或相近时,选择成本-效果比值最小的药物治疗方案较合理[6]。本研究结果显示,三种方案的疗效、不良反应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从药物经济学分析看,阿奇霉素组比罗红霉素组、克拉霉素组更具成本-效果优势。

药物经济学是世界性医疗费用增长以及药品高额消耗的形势下应运而生的一门新兴学科,开展药物经济学研究,应用经济学原理、方法和分析技术评价临床药物治疗过程,对开展临床合理用药,做好药品资源优化配置,使药物治疗达到最好的价值效应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2002年全国性病疫情分析报告[J].性病情况简报,2003,17(3):3.

[2]张碧玫.克拉霉素、阿奇霉素、左旋氧氟沙星临床应用的药物经济学分析[J].中国药事,2001,15(3): 202-203.

[3]宋秉鹏,丁玉峰.药物经济学概述[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0,25(2):139.

[4]郭文萍.4种治疗前列腺炎方案的成本-效果分析[J].中国药房,2003,14(5):284.

[5]何志高,陈洁,张丹.药物经济学研究中成本的确定[J].中国药房,1998,9(3):100.

第8篇:经济学原理总结范文

关键词:教学模式;网络环境;经济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8-0258-02

一、网络环境下经济学教学过程的新变化

在信息时代,网络已经成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为经济学教学提供两个方面的便利条件。一方面,网络资源能够为师生提供越来越丰富的教学补充资源;另一方面,网络已经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或工具。教学中网络的植入,将会直接作用于教学程序、策略、内容和评价等要素上,从而引起教学模式的变化和创新。随着越来越多教师把网络引入教学过程,网络事实上已成为除课堂以外的最重要的教学平台。

把网络平台引入教学过程后,相比于传统教学活动,教学过程包含了四个因素:教师、学生、网络教学材料、网络学习环境。这就使得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1)教学双方的时空都得到了拓展。传统的单一课堂教学没法给予教学双方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使教与学的积极性和个性都无法得到应有的发挥。网络引入教学活动后就突破了这种局限,使异步教学成为可能。(2)教学资源浩瀚,教师可随时调用多媒体交互式教材。(3)网络学习环境成为虚拟的空间,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人士的帮助,并且能自主管理其学习过程。这些特点是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所特有的,我们可以从这些变化特点中寻求到突破传统教学的新的教学模式。

《经济学原理》是为非经济管理类专业设置的必修或选修课程,是经济学的入门课程。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了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沿革、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目的是向学生介绍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构架和分析逻辑,并使学生能够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观察、分析和解释现实生活中简单和典型的经济现象和问题。课程系统性强,理论抽象,每个章节内容容量很大,但教学时数一般仅有54学时。时间紧任务重与学生在短期内必需消化吸收之间、在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养成之间都形成了矛盾。把网络应用于课程教学,并基于此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是有可能化解这些矛盾,有效达到教学的目标的。

二、基于网络平台的经济学原理教学创新模式

根据网络环境中教学过程的教学组织形式和学生学习过程管理的主动性,在网络平台下,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可以考虑构建开放讨论、案例分析、问题发现和协作探究等教学模式。

(一)开放式讨论模式

开放式讨论是相对于课堂讨论而言的,依托网络平台,它既可以是课堂讨论的延续,也可以是纯粹的网络讨论。无论是哪一种形式,它的载体都是网络。

指导思想或目标:突破课堂教学对教学时空的限制,把课前预习、课后巩固,甚至课中重难点问题延伸到网络上,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讨论交流为主的方式来学习知识、理解内容,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

教学主要程序:设置主题―提出要求―讨论(同步或异步)―指导或引导―总结。

开放讨论有同步讨论和异步讨论两种方式。同步讨论主要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小组讨论。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网络平台资源主要起着教学辅助手段的功能。异步讨论是在课堂外展开的,特别适合重要章节或重难点的教学,这类问题往往受制于课时限制,无法在课中充分展开,在网络平台上推动异步讨论就能克服这种局限。在课外网络平台上,先由教师围绕主题设定讨论的初始问题,并在BBS系统中建立主题讨论组;然后学生参与到某一讨论组,进行讨论或发言。讨论期限也由教师设定;教师定期对网上的言论进行检查和评价,并提出一些新的问题供深入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的表现适时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教学策略及学习材料的要求:第一,确定所要讨论交流的主题,这些主题应是对教学重点内容的认识,或有助于找到解决这一主题的合理对策;第二,对讨论的整个过程,如规定讨论的要求,如何分配讨论时间、确定时限,可能出现的结果,怎样进行总结等一系列问题,预先进行设计与考虑;第三,精选经济学网站,选择合适网络资源;提供网络CAI课件。

(二)案例分析模式

案例分析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对现实问题和某一特定事实进行交互式探索的过程,可以锻炼学生在某些约束条件下,运用知识对问题做出关联性的分析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模式。

指导思想或目标:从案例的应用和研析中获得解决问题的理论思维或具体方法。

教学主要程序:案例教学目标阐述―案例呈现―设置问题―讨论分析。

网络平台上有大量鲜活的案例可供经济学教学参考,选择教学案例的基本原则在于案例的真实性和典型性,以及时效性和针对性。比如,金融危机发生后,中美两国对经济运行调控政策的背景、导向,调控政策的内容和主要手段等在各大门户网站中都有网络资料集成,它们可以成为IS―LM模型非均衡调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等宏观经济理论内容最直接的案例教学的现成素材。

经济案例往往可用于不同内容主题的教学,这就要求在教学程序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提取学习信息,做到有的放矢。教师可在课前为所选案例布置几个题目给学生预习,上课时先检查预习效果,并针对学生预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讲解,然后就可以进入案例分析,由浅入深,切入正题,以引导学生对主要问题集中进行思考和讨论。

由于经济学的案例分析通常没有标准答案,教师的作用只是引导学生参与讨论,鼓励必要的争论和创新观点,让学生在分析和讨论中逐步形成看法和结论。因此教师应在案例讨论后做总结性发言,重点评价案例讨论的思路是否正确,分析方法是否得当,解决问题的措施是否具有可行性等。

教学策略及学习材料的要求:第一,要集成在网络上的案例库;第二,集成网络上对案例的相关评论;第三,引导访问一些资源网站;第四,要提供相对的案例,并进行相应分析。

(三)问题发现模式

通过以问题为中心、由某些内容主题来组织教学,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

指导思想或目标: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学习能力。

教学主要程序:创设情境、确定问题―收集信息、自主学习―协作交流―分析信息、构建答案―答案展示、效果评价。

问题发现模式一定要以问题作为学习的起点,问题从实际中抽象,既可以是一个经济理论上的争鸣问题,也可以是经济现实问题,如金融危机。学生从中可选择一个问题作为探索主题,并围绕主题结合课程学习展开研究。比如,从2008年中国沿海地区出口加工型小企业倒闭风潮的实际中可抽象出有效需求的决定、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决定、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宏观经济政策的应用等等探索主题,由学生围绕某个主题再去探询问题之所在。问题发现模式可以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使学生学会用批判性、建设性的方式讨论观点与建议,并学会如何运用不断掌握的技能和知识,而不是复述教科书内容。因而它更有利于能力素质的养成。

教学策略及学习材料的要求:第一,要合理创设问题情境;第二,要提供有关的信息材料;第三,要提供解决问题的一些提示。

教学策略实施的关键步骤:首先,从网络平台上呈现教学大纲以确定学习内容,明确学习目的,了解学习要求;其次,选择网络学习路径,寻找相关学习信息;然后发现问题,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最后,进行学习小结,归纳总结。

(四)协作探究模式

协作探究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进行学习和活动的策略。学习者在协作探究活动中,个体之间通过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论证,并将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其他成员共享,由此获得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同时发展个体的思维能力、协作能力。

指导思想或目标:以小组的形式调动、利用网络平台资源去共同完成某一学习任务。

协作探究模式的一般程序是:明确任务和学习目标―成员分组或结队―学生进行作业―教师总结性评价。

这种教学模式关键的操作点是,要求协作组成员必须一起参与讨论、设计进程计划,共同使用资源、共同遵守相关原则等,以使协作组中每位成员都有参与感,并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能。同时,要明确每个成员的任务和职责,解决将各个成员的工作、学习结果统一成一个有机整体的问题。但要允许成员个人根据协作组对自己提出的要求,设计个人学习的目标、程序和方法等。

教学策略及学习材料的要求:第一,要设立适合的、有待解决的问题;第二,要提供大量的与问题相关的信息资源;第三,提供各种交互工具(经济论坛、BBS、精品课程网站、应用软件等)。

在协作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参与交互过程,并对整个过程进行监督调节。要不断根据学生交流及提交内容评价各个小组的进展情况,评价各个成员的贡献,同时也可以鼓励小组和个人不断进行自我评价或相互评价。

上述基于网络环境的创新性教学模式各具特点,其具体运用取决于教学内容、学生情况和一定的教学目的。在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中,只有针对课程及教学对象的特点,优化选择教学模式并合理搭配,才能优势互补,从而实现培养学生素质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王雷.经济学专业创新性教学模式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5):46-48.

第9篇:经济学原理总结范文

军队院校宏观经济学教学问题思考《宏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作为核心专业基础课,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员的必修课。在我院的教学实践中,该课程一般在大学二年级的上学期开设,为学习其他经济、管理方面的专业课程奠定基础,并且与《微观经济学》一起成为我院经管类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科目。作为一门理论与实际结合比较紧密的课程,运用宏观经济理论和工具可以解释和分析各种具有时代特点的现实经济问题,该课程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军队院校的专业教学实践中,《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困惑和问题也同样难以避免。

一、《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未能结合具体的专业需求,教学内容针对性不足

《宏观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我院财务、审计、采办、装备经济等不同专业的学员队,均将其作为学员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但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某一门课程在培养专业人才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在教学内容安排上理应紧密结合各专业的特点和需求。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实际授课还存在不同专业的合班教学,授课内容没有更多地考虑不同专业的具体要求,因此无法实现因需施教,也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法相对单一,亟待多样化

目前,《宏观经济学》授课过程中大多数还是以教员讲授为主,学员的参与相对较少。很多课堂教学中,教员的教学基本功是扎实的,但教学方法手段与军校教育的特点规律还不相适应。或墨守传统,坚持“单向输出”的“满堂灌”;或偏重形式主义,采用“图看头”“争彩头”的“花式教学”。客观来讲,教学方法手段应服从服务于教学内容,以最大化学员的学习效果为基准。因此,传统的课堂讲授不能一概否定,但应增强教学语言的感染力;多种教学方法的采用也是必须的,如案例式、研讨式、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可以活跃学员思维,但也不能过于追求实质教学内容之外的“泡沫”。在课堂教学中,另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是,教员对课堂教学设计尚未达到收放自如。教学设计思路不够明晰,逻辑不够严谨,对很多学员可能提到的问题缺乏预先设置和准备,不能引导学员深入思考和讨论。这些相对刻板的教学方法,缺乏与学员交流互动,既不能充分调动学员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也会让教员和学员之间产生距离感,降低学员的学习热情。

(三)教材的选用与教学需要脱节

选择适合于专业要求和教学需要的教材非常重要,这关系到学员的接受程度和教员的教学效果。而目前在教材选用上,我院选择的是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五版,当然这也是地方财经类高校的普遍选择。问题在于这一教材明显模仿了外文版经济学原理等书,很大程度上带有西方国家院校教学的特点。这就使得目前所使用教材中,十分缺乏结合中国宏观经济问题的分析或案例。而有针对性得联系现实经济热点问题教学,又恰恰是这一课程的生命力之所在。在这种现实差距下,如果教员不能充分地进行补充和拓展,学员会对所学习的知识产生与现实相去甚远的感觉,从而降低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学安排的科学性有待提高

由于《宏观经济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授课量内容较多。国内知名大学的经济类专业或者专业的经济类院校,微观、宏观经济学分学期连续开课,每部分最低为80学时,而我院《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共计80学时。从教学实践来看,这一学时设置明显不能满足最基本的教学需要,导致教学内容大量删减、省略,学员对经济学的学习了解过窄过浅,导致在后续的专业学习中,很多学员经济学基础不牢,直接影响对其他经济类专业课的理解学习,不能满足学员经济学专业素养持续培育的基本要求。

另外,由于开课时间比较集中,我们一般由多名教员各自承担不同教学班次的教学任务,每个教员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按照个人安排完成全部内容的讲授。一些年龄较大的教员在教学经验上比较丰富,但教学方法可能稍显陈旧;而一些刚刚走上讲台的青年教员,拥有足够的教学热情和鲜活的教学方法,但教学经验相对不足,需要不断摸索和积累。这种各自授课的安排,既缺乏教员彼此间的交流互补,也不利于教员对于各自专长问题的理解和深入挖掘,不利于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对《宏观经济学》教学的若干建议

(一)合理安排授课内容,因需施教

教员应该认真领会授课学员所属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课时量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和进度。比如说,我院财务、审计专业学员较多,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相对加强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内容的学习,更倾向于引导学员运用经济学原理的思维方式,结合国防费结构、军事支出与宏观经济的关系等内容,注重经济学原理在本专业领域的结合运用。

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上,为使学员能充分理解掌握教学内容,首先根据以往教学得到的现实反馈,着重将难以理解、比较抽象的原理和模型,分散到各个现实案例中去讲解,边讲模型原理,边解释如何应用。在具体内容上,注意将当前国家宏观经济的最新数据、形势及国家相关的宏观经济政策及时补充到课堂教学中。如将十报告中提出的“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学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及“利率市场化改革”时,加入到教学内容中。类似这样的结合既便于学员理解经济学原理,也便于学员充分认识和理解支持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激发学员参与讨论及学习的热情。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活跃课堂

目前的学员大多为“90后”,整体上属于个性张扬、思维丰富的群体,单一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是教员在教学中必须下足功夫思考的问题。高效运用多媒体,制作文字内容适度、画面生动活泼的多媒体课件,并和必要的板书相结合,如一些重点模型的分析、重要变量关系的推导,需要在黑板上作详细的解释,是学员能够紧随教员的思路;一些与经济事实关系较为紧密的章节选择采用案例分析或者分组讨论的方法,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可以分析美国历届政府实施这些政策的背景、目的和效果,也可以分析近年来我国政策实施的情况,这有助于学员更深刻地理解两大政策的含义和应用。再比如通货膨胀和失业这章,一方面,我国近年来面临较为严峻的通胀形势;另一方面,就业、失业问题大家关注较多,具备充足的讨论素材。教员采用让学员结合我国具体情况查阅资料、分组讨论、课堂发言等形式,容易营造师生互动的、活跃的、轻松的课堂氛围。教员在组织讨论发言的环节中不仅扮演组织者的角色,更重要的也是参与者,可在学员发言过程中提问或者辩论,在发言后进行客观的评价和总结。当授课班次的学员素质普遍较高时,采用研究性教学方法效果也不错。在新学期开始把教学内容与经济热点相结合,分成若干专题,组织学员按兴趣加入讨论小组,自行查找资料,自己设计演讲,对某一宏观经济问题展开研究,并提出个人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疑惑。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提高学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也可以提高其科研能力,尤其有益于那些打算继续深造的学员。

(三)提高授课教员水平,组建团队

教员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员的教学理念、方法和对所授课程内容的把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宏观经济学》这样的课程对教员的教学水平有着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更需要广博的知识面,善于捕捉各种宏观经济现象,结合到抽象的宏观经济理论当中,做到深入浅出,为学员答疑解惑。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合理搭配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加强团队成员的日常交流和学习,课程教学组在统一课程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多安排试讲和任课教员间相互听课活动,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有利于深化教学内容,及时传递共享教学信息。积极为青年教员提供锻炼的机会,如可以派出到地方相关高校听课交流,积极申报、参与相关科研教研课题等,形成分工合作,互补交流的教学团队氛围,使得每一位团队成员的教学水平都有所提高。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拓展思考

教学和科研是每个教员的两项重要任务,从理论上讲,二者既不能有所偏废,更不会存在矛盾,“以研促教”“因教而研”本应该是浑然一体的良性循环。即便跳出《宏观经济学》的范围限制来看,我们每个教员的工作都适用此规律。那就是科研应该源于教学中发现的问题,深入分析解决问题,再指导反馈到教学当中,二者应该属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但现实工作中,由于观念的偏差及量化指标的压力,加之教学在短期内难以实现量化收益,不少教员过于注重对学术研究的量化追求,单纯为“科研”而“科研”,学术研究既无实践来源,也无应用空间,仅仅局限于文字的堆砌和数字的推导。“科研”与“教学”毫无瓜葛,教学科研两张皮,不仅不利于教学科研成果的相互转化,也牵扯了教员的有限精力,最终造成学院教学科研整体水平上不去,人才培养质量大打折扣。

全方位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应该摆正教学的中心位置。其他一切学术研究及保障均围绕教学展开,使教学准备不间断、教学研究成体系、研究成果促教学。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将当前部队建设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梳理成“问题研讨”的教学专题,增强人才培养的岗位指向性。在教学方法上,尽快实现与部队同步,即部队怎么用、院校就怎么教,部队怎么练、院校就怎么训,营造近似部队直至实战的氛围。在学术研究上,可通过在基层部队建设教学科研实践基地,组织教员、学员去调研、实习、参加演习、代职锻炼等,使广大教员和学员能够亲历调查采访,撰写切身体会的调研报告和代职总结。这既可以为教学提供第一手的鲜活资料,又可以为全院学术研究提供部队现实问题的选题,最终研究成果一方面可用作真实的教学案例佐证教学;另一方面,还可直接应用解决部队问题,一举多得,良性循环。带着问题去调研,从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把握,同时又在实践中发现和提炼新的问题,由此教学科研体系得到不断完善升华。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