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职业健康管理制度范文

职业健康管理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业健康管理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职业健康管理制度

第1篇:职业健康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商业健康保险,企业制度安排,生产要素,产业价值链,组织职能

一、健康保险企业的生产要素

健康保险企业是一个特殊的金融服务机构,其生产要素不同于其他行业,生产要素中的资本、劳动力和生产工具的内涵具有自己的特点。

(一)资本

资本是所有企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特别是在金融企业,资本的作用和地位是不可替代的。按照《保险法》和《公司法》规定,保险企业的资本是指“保险公司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必须为实缴货币资本”。

(二)劳动力

劳动力是企业生产要素中核心的部分,最具主观能动性的部分。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具备专业技术的管理人员,主要有精算、核保、理赔、财务、计算机等专业技术人员,他们为了企业的生产目的而投人才智和体力,分布在不同岗位和层级。二是负责销售服务人员,主要有人、经纪人、公估人和其他中介服务人员(审计、法律、财务、税务等),他们主要负责企业的销售和服务工作。

(三)生产工具

生产工具在健康保险企业中,可以分为“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两者结合起来,为健康保险业务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平台和作业保障。硬件部分,指的是计算机信息支持平台方面的要素,包括计算机信息系统、各种数据库、编码程序、保单(保险产品的信息载体)。软件部分,指的是与硬件部分配套的专业技术和作业流程,包括产品设计、精算统计、核保核赔、风险控制、医务管理、健康管理、投资操作等。

现代企业的目的是进行生产经营创造价值,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对企业的生产要素进行合理的组合,也就是进行资源配置。同样,健康保险企业的资源配置就是对生产要素进行合理的组合,组合的标准是企业价值最大化。

制度均衡理论告诉我们,制度均衡安排的前提条件就是要素资源配置最优,达到交易成本最小、净效益最大的资源配置。”也就是达到资源配置的“帕雷托最优”,当企业达到这种状态时,制度的选择主体对此时的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表现出一种满足状态或满意状态,也就是达到了制度均衡状态。那么,就健康保险企业内部而言,主要是通过要素的合理配置和价值链的延伸实现交易成本最小、净效益最大,从而达到制度均衡。

健康保险是专业技术密集的要素配置,我们把前文提到的健康保险企业的资本、劳动力和生产工具三大要素归纳为五大类:资本、专业技术管理人员、经纪销售服务人员、计算机信息支持平台(包括数据库)、专业技术作业流程。

健康保险公司是金融企业,资本是最重要的要素,这与其他金融行业的特点是一致的。健康保险公司同时又是专业性很强的服务性行业,特别是产品精算、风险控制和医疗服务方面,是个专业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企业。

根据德国著名保险专家D.法尼在《保险企业管理学》的分析,保险产品作为经过要素投入和要素组合过程产生的经济物品,是提供给被保险人使用的保险保障。保险产品是无形的,它在法律上是通过保险合同,实际上是通过信息载体被记录并储存。正因为如此,生产要素的选择、使用和组合也有其独特之处。尤其是无形的生产要素,如员工的劳动和信息,专业人员的技术和知识,在整个要素的投人中所占比例很高。*

鉴于健康保险产品和服务的特殊性,健康保险公司的生产要素中,专业技术管理人员、专业技术风险控制流程和计算机信息支持平台,这三大要素的地位和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由此形成的企业价值链的意义也非同一般。

二、健康保险企业的价值链分析

(一)健康保险的价值链分析

与人身保险的利润来源相比,健康保险的利源是“三差”中的“两差”(费差和利差),其特殊性表现在两方面:

1.疾病发生率(Morbidity)

健康保险产品的风险是根据“疾病发生率”确定的,而不是根据人身保险的“死亡发生率”(Morbidity)确定的。当保险公司实际的风险发生率低于预计的风险发生率,即实际疾病发生人数比预定疾病发生人数少时就会产生盈余,这是健康保险公司最核心的利润来源,也是区别于其他行业利润来源特质。在本文中,我们把由此带来的盈亏称为风险控制盈亏(下同,略)。人身保险的死亡率,在一段时间内可以保持相对的稳定,而健康保险的疾病发生率缺乏足够的经验数据,同时疾病发生率往往受到现代医疗技术发展和人们的生活、饮食习惯的很大影响。

2.管理服务收益

通过延伸管理服务、延伸价值链带来的收益。借鉴国际上通行的管理式医疗(ManagedCare)和健康管理经验,对医疗服务的过程进行必要的监测,改革医疗服务的补偿方式,建立与医疗提供方风险共担、利润共享的机制,建立广泛的医疗提供方网络,采用病种管理、病例管理和诊疗信息管理等措施有效地控制风险。通过以上新型的管理服务和实践,控制风险,降低成本,增加价值。

(二)健康保险的价值链延伸

健康保险的创新之处在于借鉴国际成功的健康管理经验,通过对医疗提供方的管理,为客户提供新的服务,一方面有效控制风险,降低成本,另一方面,丰富了客户服务的内容,为客户提供了附加价值,这样,既延伸了金融服务,更重要的是延伸了健康保险的价值链,为健康保险提供了新的价值来源。

1.采用新型的风险控制模式

健康保险业务的风险控制是个国际性的难题,运用传统人身保险的核保核赔技术流程已经不足以控制风险。健康保险与寿险存在巨大的差异,健康保险在承保前的客户信息调查、产品定价、理赔服务(包括金额、频度)、风险控制(包括事前、事中、事后)、医疗提供方的管理(约束诱导需求、控制医疗过度消费)、客户的道德风险控制等方面有自己独特的流程。近几十年来,以美国为代表的国际健康保健组织,采用延伸传统风险控制和服务流程的方式,在医务管理和健康管理方面积累了很多有效的经验。例如在医疗服务控制过程方面,采用医疗服务使用检测和审查、第二外科医生手术意见;在医疗服务费的补偿方式上,采用按服务项目付费、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按诊断相关分类付费等;与医疗提供方建立无赔款优惠和利润分享机制;特别是管理式医疗,大大降低了医疗风险和费用,通过建立选择性的医疗网络、主管医师的“看门人”制度、病例管理、网络化的信息管理、医疗代码制度对医疗服务提供者的考评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创造健康保险的“三赢”局面

中国的健康保险行业也要借鉴国际上比较先进有效的健康保险的管理经验,更多地为客户提供持续的新型的健康管理和服务,创造新的价值链。只有实施执行这些必要环节的风险控制措施,才有可能抑制医疗提供方的诱导需求,避免过度医疗和医疗不足,达到医疗资源使用效率的最大化、客户收益的最大化、保险公司的效益最大化的“三赢”局面。

三、健康保险企业组织制度安排

(一)组织职能与现存的制度形式

根据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制定的《健康保险管理办法》(草案),保险公司从事健康保险活动应当具备以下职能和条件:单独核算健康保险业务;建立健康保险精算制度和风险管理制度;建立健康保险核保制度和理赔制度;建立健康保险数据管理制度;配备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精算人员、核保人员和核赔人员;具备职能完整、相对独立的健康保险信息管理系统。通过以上职能的合理分配,保证消费者的最大利益,保证企业的价值最大化,达到组织制度安排的最优配置。

根据以上职能配置,现存的商业健康保险企业的组织制度形式形成了以专业健康保险公司为主体,寿(产)险公司健康保险专业部门为辅,寿(产)险公司其他职能部门附属的健康险业务为补充的多种形式:

独立法人专业公司:这是中国健康保险专业化发展的方向和主流。专业公司具有完整的健康保险发展的战略和规划,可以独立进行资金运用、人员招募和财务核算,调动各种资源统筹支持健康保险主营业务。

事业部或利润中心:指在寿(产)险公司中独立的机构,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专业经营健康保险业务,是健康保险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专业职能部门:指在寿(产)险公司中相对独立的职能部门,专门经营健康保险业务,是目前开展和经营健康保险业务的主要组织制度形式和发展力量。

附属的业务形式:指依附在寿(产)险公司的其他职能部门中,辅助销售健康保险业务,该业务形式主要为最近几年新成立的合资保险公司和股份保险公司(寿险),以及财产保险公司中的意外健康保险业务,是健康保险业务的重要补充。(见表1)

(二)要素资源配置、价值链延伸与组织制度安排

健康保险企业的制度安排是由企业内部要素资源配置和价值创造决定的,是企业内部要素配置的外在表现,要素的配置过程就是组织制度安排的形成过程。健康保险企业的四种主要组织形式是五大要素资源不同配置的结果,组织形式的复杂程度和资源配置的复杂程度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同时,健康保险企业组织制度安排和要素配置的复杂程度,决定了其价值链的参与程度,也决定了价值的获取程度。同样,二者也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

我们知道,要素永远是稀缺的,假定在要素约束和确定的前提下,企业的组织形式追求要素配置最优、价值最大,从而达到企业制度均衡。根据这个原则和现实的企业制度安排,我们可以把健康保险企业组织形式分为具体的制度均衡和制度非均衡形式。(见表2、表3)

说明:

1.资本:包括注册资本金投人和资金的投资使用;

2.销售服务:指销售和服务等第三方人员;

3.专业管理:指专业技术管理人员;

4.信息系统:指计算机支持平台和数据库、保单等信息系统;

5.风险控制:指进行风险控制的专业技术、作业流程和控制手段。包括传统的核保核赔技术和事前事中事后风险控制的手段;

6.管理服务:国际通行有效的新型的风险控制手段,包括医务管理和健康管理。

7.文中符号√和#分别表示具备和不具备此项职能。√/#两个符号同时出现,表示各有50%的可能。

(三)组织制度的分析

1.制度均衡条件下的组织制度形式

专业的健康保险公司是独立的法人实体,具备完整的业务职能和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导向。健康保险是核心业务,围绕这个核心业务,组织具备所有生产要素,可以统筹调配各种资源,进行最佳配置,发挥最大效用,通常可以达到协同效应和规模效应。在控制风险方面,除了采用传统的风险控制手段之外,还探索性地采用新型的风险控制手段,包括管理式医疗和健康管理,达到价值最大化,实现公司的利润目标。这种组织制度安排,使组织的资源配置、目标设定和价值创造达到了统一,获取最大化的价值盈余,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费差、利差价值(参见上文,略);

其次是风险控制盈亏价值,通过传统的核保核赔以及事前事中事后风险控制手段降低风险所带来的盈余;

第三是管理服务盈余。专业公司除了采取传统的风险控制方式之外,还创造性地引用了国际通行有效的医务管理和健康管理的新型风险控制方式,这就大大地延伸了组织的价值链,获取了组织提供的金融服务所带来的附加价值贡献,这是其他组织制度安排所不具备的优势;

第四是组织内部资源的合理配置,一方面减少了组织内部信息沟通成本,提高了组织工作效率,另一方面资源配置的协同效应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第五是开展业务的规模效应所带来的规模收益。

综上所述,这种组织制度安排是价值最大化的盈利模式和企业制度安排。

2.制度非均衡条件下的组织制度形式

制度非均衡条件下的组织制度安排有三种形式,即附属业务形式、专业职能部门和事业部或利润中心形式。

首先是附属的业务组织形式,只具备单纯的业务销售职能,是最简单的要素组合与制度安排。通常是健康保险产品以附加险的形式附着在其他主险之下,主险可以是人寿保险、财产保险或其他意外险。销售范围通常是局限在个人业务,作为公司主营业务的配合与补充,没有单独的核保、核赔人员和作业流程,也没有独立的计算机信息支持平台。在要素组合中只涉及到单纯的销售职能,其他要素是与其他产品系列和组织共用。企业组织只局限于部分销售职能,组织参与价值链的程度最低,价值创造只取决于部分费差的获得。

其次是专业职能部门形式,具备业务销售与风险控制部分环节(核保、核赔)职能,以市场开拓和销售管理为主,兼顾部分两核工作和其他职能(如产品前期调研、部分医务管理职能)。销售的产品可以是附加险或是独立的主险,附加险通常是配合主险的销售,以一年期业务为主,起到带动主险增长的“敲门砖”作用,销售渠道与其他销售渠道共用,业务范围可以是个人、团体和中介业务,也可能是集中在其中的部分范围。在风险控制方面,主要是通过核保、核赔环节进行,有单独的专业人员和作业流程,也会涉及到市场的调研和定点医院管理等部分职能,计算机信息系统通常与公司的主营业务系统共用。所以,在要素配置方面涉及到销售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专业作业流程,以及部分计算机信息系统。就价值链的参与程度,兼顾型组织制度安排,参与了价值中的费差创造、部分的风险控制盈亏价值创造(其中的核保核赔、产品开发的参与)。

第三是事业部或利润中心的组织制度形式。职能相对完备兼具财务目标导向型:具备相对独立完整的健康保险业务的销售、风险控制和产品精算的全过程,具备部分或全部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支持平台;同时,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财务要求为目标。在这种制度安排下,组织有比较明确的发展战略和市场策略,可以在其职能范围内,运用各种资源支持健康保险业务的顺利开展。由于财务指标考评,组织尽可能最优化地配置资源,降低业务的交易成本,发挥要素的最大效用,特别是在风险控制全过程中,把风险的预测、防范、转移、化解等环节贯穿起来,达到降低风险,提高效益的目的。这种组织制度安排,由于最大程度地参与了健康保险业务的全过程,同时由于财务目标的约束,一方面使企业更多地关注风险控制的各个方面,把风险损失降到最低;另一方面尽可能最大化地参与到组织的价值链中,获取最大的价值创造,包括费差、风险控制盈亏和部分利差(资金使用权的转让费用)。

四、组织制度安排的现实选择

(一)企业发展的宏观战略决定了企业的组织制度安排

首先是健康险企业组织形式专业化发展的趋势。中国保险业控股集团化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建立专业子公司(包括健康保险公司)的内在需求;同时,巨大的市场潜力和潜在的盈利空间,诱致了专业健康保险公司的建立(金控集团下的子公司和独立的股份制专业公司)。专业健康保险公司的组织形式成为中国健康保险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各个领域专业子公司的建立,实际上是一种组织制度的变革,也是企业组织和市场进一步专业分工细密的客观要求,对于组织而言,最重要的是找到了新的获利的机会,新的获利机会诱致了专业健康险公司的诞生。“制度变革与其说是取决于制度需求,不如说是取决于制度供给,与其说取决于制度接受者的非均衡是显示的新的盈利机会,不如说依赖于变革成本决定制度决定者的非均衡所给予的获利可能。”这是专业公司诞生的制度基础。

其次是企业发展的专业化战略和相机抉择策略的选择。具体表现就是健康保险的最主要组织形式:事业部或利润中心、职能部门制以及辅助业务形式的经营模式,这些模式的选择既是现实的也是合理的。一方面,以往的中国企业追求大而全的经验教训,使中国保险业坚信专业化发展的企业战略。中国保险市场上的绝大多数主体,特别是股份制企业和合资企业,提出了在集中精力发展自身主营业务的同时,积极发挥健康保险的辅助作用,以健康保险带动主营业务的发展,这也是健康保险“敲门砖”理论产生的基础。另一方面,企业的管理者密切关注健康保险市场的变化,特别是专业健康保险公司的发展情况,采取“进退自如”的相机抉择策略,“进”可以模仿专业公司的制度安排,减少制度转换的机会成本损失;“退”可以固守辅助补充主营业务的根本,作好“配角”。这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也是一种现实的选择。

(二)企业内部要素资源约束的原则决定了组织制度安排

首先是资本稀缺。在健康保险的要素资源中资本是首当其冲的第一稀缺资源,这是制约健康保险组织制度安排的第一因素。

其次是专业技术人才不足。健康保险行业的专业技术人才也是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与保险的其他领域相比,健康保险行业的专业技术要求更高,涉及到的知识也最多。目前,具有理论知识、专业技术和实践经验的人才极为匮乏,这大大加大了招募人才的成本。

第三,健康保险计算机系统的软硬件投资也是巨大的,这里就不再赘述。

总之,健康保险的要素资源的极度稀缺,加大了其组织制度选择的交易成本,制度决定者根据资源的稀缺程度和交易成本的大小,选择了组织制度安排的多种形式。

五、结论

就企业的组织制度安排与生产要素配置、价值创造和组织职能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健康保险企业组织制度的均衡条件

当制度的供给与制度的需求达到平衡时,组织的净效益最大、交易成本最小,此时的企业组织制度处于均衡状态;健康保险企业组织制度安排形式的均衡条件是,在要素配置最优、交易成本最小的前提下达到价值最大化。

(二)健康保险企业组织制度的合理与现实选择

第2篇:职业健康管理制度范文

对人性的认识和理解由始至终都是内化于制度的设计、实施以及管理当中。人作为管理的对象,只有对其作出充分地认识和理解,才能够有效地进行管理。对人性的认识始终存在差异性,这种差异最终决定了管理制度的导向和内容在设计上的差异。

关键词:

学校管理;制度设计;人性论

一、关于人性的不同理解

(一)“性善性恶”论与对教师和学生的不信任

1.“性善论”与学校管理制度设计。“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中国早已将人性本善作为基本的价值判断。以“性善论”为基础制定出的学校管理制度,通常是倡导性的语言,并非禁止性的语言。例如:“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像这一类的语言就是激励性、倡导性的语言。以“性善论”为价值导向的制度设计者通常会设计出以上的管理制度,他们深信人性本善,通过激励一定能够达到有效管理的效果。

2.“性恶论”与学校管理制度设计。在西方诸多宗教、哲学等著作中,普遍认为人性本恶。想要改变这一切,就要通过自己不懈努力去赎罪。以“性恶论”为基础制定出的学校管理制度,一般是禁止性的语言,并非激励性的语言,诸如“不歧视、不讽刺、不变相体罚学生”等之类的语言,均是禁止性的语言。以“性恶论”为价值导向的制度设计者通常会制定出以上的管理制度,他们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一定的制约机制去实现相应的有效管理。

3.“性善性恶”(“非善非恶”)论与学校管理制度设计。在人性论的争辩中,还存在“性善性恶”论和“非善非恶”论的观点。以“性善性恶”(“非善非恶”)论为基础制定出的学校管理制度,通常既包含激励性的语言,又包含禁止性的语言。例如,“努力学习、认真思考、考试不作弊”等。以此为价值导向的制度设计者认为,教育对于像白板一样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既要激励也要约束,这样才能做到有效管理。然而,现在的学校管理制度通常会以人性本恶为价值导向,假设我们的学生和教师会偷懒。基于此,学校的管理制度总是限制学生和教师的行为。这样有它的合理之处,然而,学校的管理制度能够在“不准做”什么的基础上再规定“最好做”什么,这样的管理制度就会更加趋于完善。

(二)“需要层次论”与教师的职业倦怠

对于人性的认识,不仅可以从性善与性恶的角度进行解读,也可以从人性的本质与行为表现的角度进行解读。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内在的,需要决定行为动机,行为动机决定行为。所以,人的行为均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以需要层次论为基础制定的学校管理制度,目的是激励教职员工更加有动力地追求自身专业发展。譬如“教职员工评聘分开制度”,即“高评低聘、低评高聘”制度等。然而,当教师在职业生涯中完成了职称等级的评定,就会出现职业倦怠现象。教师的职业倦怠严重阻碍了学校的发展、学生学业的提升以及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要以需要层次理论为价值导向设计学校管理制度,充分激励教师在其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产生不同的需要,始终保持自身专业的活力。

(三)“有限理性”论与对教师个人利益的忽视

“有限理性”是经济学家首先提出。包含两层意思:第一,人具备理性的特质。第二,人的这种理性是有限的。然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有制度的约束和规范,否则他人和自身的利益都会受到侵犯。以“有限理性”论的价值导向来看学校中的学生和教师,其实他们也在追逐着个人的利益,选择着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工作内容和方法。这些是教师和学生作为普通人的共通特征,如果忽视这些特征,那么就会降低其满意度。传统意义上对教师的管理制度,过于突出教师的奉献精神,忽视教师的个人利益。在这里并不是说教师的德行不重要,而是在设计学校管理制度的同时,不能弱化教师对合理的个人利益的追求,要使学校的管理制度能够充分体现人性化的特征。综上所述,基于对人性的不同观点,决定了学校管理制度在内容和功能上的差异性。学校的管理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在他们身上既存在人类的共同特征,也存在着其自身的独特性,对他们独特性的进一步研究,是设计学校管理制度的根本依据。

二、学校教师与学生的独特性分析

(一)教师的性善性

“教者必以正”,“师者,人之模范也”,这些观点均是我国古代先贤们提出的,沿用至今。首先,教师这一职业具有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特性,这就要求老师要具有比其他行业的从业人员更高的道德水准。其次,教育作为与社会伦理道德紧密联系的工作,那么从事教育事业的工作者就会顺理成章地被认为是社会道德的代言人。教师的行为要具有表率和楷模性,人格和情操要高于普通民众,只有这样才具备作为教师的资格。

(二)需求的“双峰性”

教师的需求包括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两方面。教师作为普通人,也有物质方面的需求,希望过着衣食无忧、令人赞许的生活;同时,教师的价值也是要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并将人类文明传承下去,所以教师在工作中能够得到应有的尊重和认可。因此,教师对物质与对精神的需求呈“双峰”性表现出来。

(三)学生全面发展的优越性

学校作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其所有举行的活动、教师的所有工作都是以促进学生成长和全面发展为核心目的。努力把握每个学生的独特性,根据学生在个性、气质、学习方式、活动与交往方式等方面所表现出的差异性启发并诱导出来。因此,在校期间,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具有较大的优越性。

(四)个人利益的“法”“理”性

一般而言,教师和学生在追求个人利益的过程中,是以法律为前提,具有一定的自律性。愿意以法律为后盾,以事实为准绳。他们具备“有限理性”的特征,其各方面的需求能够自觉以一定的社会道德标准为要求,进行一些取舍,成为他人的表率。因此,无论教师和学生的需求有多复杂,其身份特性和职业特点决定了他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要遵守实现利益途径的合理合法性。

三、人性论视阈下的学校管理制度设计

(一)学校管理制度设计与“抑恶扬善”

人性中善与恶并存。学校制定管理制度也是为了发挥“抑恶扬善”的功能。如此,学校管理制度不仅要告知被管理者不能做什么,也要告知能够做什么。例如:“不歧视、不讽刺学生;热爱学生,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诸如此类的学校管理制度,它的前半句是禁止性的语句,告诉教师不能做的事情;后半句则是激励和引导性的语言,告诉教师可以做的事情。唯有制定这样的学校管理制度,才能够对被管理者的言与行起到有效的“抑恶扬善”功能。

(二)学校管理制度设计与师生利益的维护

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确定并表现出某种利益关系和格局。人们精神和物质上利益能否实现,均要凭借和依赖管理制度。因此,学校管理制度的制定必须要维护师生物质和精神等方面的合理利益,这一点尤为重要。在制定学校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应该把教师合理追求物质需要作为合乎情理的事情。教师对物质和精神利益的追求与学生发展、学校发展息息相关。所以,学校管理制度的设计应充分维护好师生合理利益的追求。

(三)学校管理制度设计与师生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

由需要层次理论可知,人的行为表现取决于自身的需要。学校利用一定的物质激励和教师职务、职称的晋升和评审对教师的激励,仅存在短期是效果。因此,学校需要通过制定合适的管理制度,将教师自我实现的需要与学生的成长、认可、尊重紧密联系起来。只有从这个角度考虑才能促进教师专业的不断发展,激发教师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从而保障师生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四)关注人性复杂性与制度有限性的关系

通常情况下,制度是对已发生事情处理方式的规定,以及对可能发生还未发生事情处理方式的规定。因此,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局限性的特征。再者,人性的复杂性决定了现实生活的繁杂多样,有限的制度并不能完全对生活中出现的所有情况作出相应的规定和规范。此时,就需要依靠人们自身的素养和道德品质来解决问题。所以,一方面,学校管理者尽可能地完善管理制度制定尽可能完善的规章制度,做到依法治校;另一方面,要全面提升人们的道德素养,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以道德的力量引导和规范师生员工的思与行。

作者:于洁 单位: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郭夏娟,应杭.卑贱与我无缘———伦理学精华[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34.

[2]张灏.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M].北京:三联书店,1995:88.

第3篇:职业健康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物质文化;就业文化;制度文化;心理文化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11-0072-03

近年来,很多高职院校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核心竞争力培育的核心指标,采取多项措施,从优化学校物质环境、就业环境、制度环境、心理环境着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校园文化引领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一、以特色为目标,打造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指由学校创造的建筑产品和各种物质设施等构成的器物文化,是一种以物质形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表层学校文化。物质文化的表征是器物,其样态能反映学校的人文追求。高职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指向,很多高职院校在新建校区时,一般都会对建筑群分布或物质设施进行精心设计,积极推进校园物质文化与行业、企业文化相结合,并以标志性建筑物或器物设计来传达学校的育人特色。例如,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在新校园的规划和设计中,充分体现了鲁班的人文思想,从校园整体设计、建筑风格、道路命名等多方面使师生能够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如,玉琮柱、斗拱柱、陶立克柱、爱奥尼克柱和科林斯柱等组成的中外经典柱廊体现建筑的历史和文化;建造“安得广厦千万间”碑石彰显建院人奉献建设事业的决心;以鲁班、茅以升、詹天佑、梁思成等古今建筑大师命名校园道路;以建筑名家、优秀校友及其作品为内容设计墙报。又如,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各专业群在教学园区内建立了富含相应企业文化元素的主题雕塑、校企合作展示墙、企业文化宣传橱窗及图腾类设施。各专业群还充分利用教学楼、实训楼的墙面,按照专业品牌、行业文化等主题设计相关宣传画,以及建设校企合作企业冠名主题实训室、品牌教室建设等,这些教室的装饰由校企双方合作设计。学校的汽车工程学院在校园内建立了以汽车仪表类元素为主的主题雕塑,表现出汽车职业人积极向上、汽车产业日益飞速发展的信息,同时还建立了多个以校企合作企业冠名主题的实训室,如奔驰钳工实训室、奔驰底盘拆装实训室、戴姆勒中国汽车学院实训室、雪铁龙营销实训室、雪铁龙维修车间、捷豹路虎卓越培训实训室等。这些设计既体现了专业特色,又体现出企业的文化特色。

二、以就业为目标,培育就业文化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院校办学的基本方针。就业文化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两个方面。职业规划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如个人的爱好、性格、知识、能力等,从而使自己对如何选择职业有全面、理性的认识,了解社会不同职业的岗位要求,如职业的分类、岗位的内容、岗位的知识和能力要求等;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的个性特点选择适合自身的专业方向,选修专业方向课程,促进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能实现人职相配。就业指导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教给学生求职应聘技巧,帮助学生分析自己能否胜任某一职业岗位,在学生面临就业困惑时能给予及时、恰当的指导和帮助。例如,中山职业技术学院自办学以来积极探索就业文化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建立全程就业教育模式。学校把心理健康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学业、择业、创业指导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按照不同阶段的不同任务对学生实施就业指导。其中,一年级着重“学做人”,以人生职业认识和教育为重点;二年级着重“学做事”,以基本能力培养为重点;三年级突出“学谋事”,以职业定向和择业技巧指导为重点,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扎实的就业本领。二是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从大一开始组织学生填写《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手册》,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作为必修课纳入培养计划,学校每年举办一次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各教学系(部)把职业生涯规划确定为主题班会2月一次,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刊印了就业指导杂志《职航》等。三是建立就业工作奖助制度。设立“家庭困难学生就业帮扶专项基金”,对符合条件的学生给予困难补贴,帮助其寻找就业机会;设立“就业专项奖励基金”,对就业工作表现突出或成功推荐毕业生就业的教职工给予一定的奖励。四是搭建就业信息平台。学校在2011年建立了中山市人力资源市场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分市场,并建立了就业网站,配置LED电子显示屏、信息查询触摸屏、电视播放器,及时宣传和企业招聘信息,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服务,还通过手机短信、QQ群等为用、需双方架设信息立交桥等。

三、以质量为目标,建设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提升办学质量的基本保证,对学校各项工作具有导向、约束和规范作用。学校制度文化一般包括领导体制、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三个方面。学校领导体制是学校领导方式、领导结构、领导制度的总称,其中主要是领导制度。一般高职院校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组织机构是指学校为了有效实现学校发展目标而筹划建立的学校内部各组成部分及其关系。组织机构是否适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求,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有很大的影响。管理制度是学校为求得最大管理效益,在管理实践活动中制定的各种带有强制性义务,并能保障一定权利的各项规定或条例,包括学校的人事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校企合作制度、顶岗实习制度、课程管理制度等。高职院校的制度文化主要体现在学校管理制度中,突出表现在各项管理制度的育人特色和职业特色创新上。当前,高职院校已进入以内涵建设为主体的阶段,各校不断创新管理制度,以此提升学校育人质量。例如,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将铁军精神渗透在学校管理中,按照部队的要求和军人的标准,制定了“一日生活制度”、“内务卫生制度”及“学生值勤制度”等,对宿舍内务、作息纪律、仪容仪表、课堂要求、集体活动都作了具体规定。同时,实行“院领导每周巡视、学生处定期巡查、系部日常检查、学生自查”相结合的“四级巡视制”,坚持“查夜不归宿、查宿舍内务、查自习纪律、坚持每天点名”,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式的监督检查机制。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深入贯彻“从严治警、从严治校”的方针,从师生的一日生活、礼节礼貌、言行举止等细节抓起,层层制定并实施了教学、科研、队伍管理、保障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建立了新生入学全封闭集训制度、“四位一体”(学校、部门、学员队、实习实训点)警务化管理制度、学员礼仪岗制度、与用人单位联手共育制度等一系列管理制度,逐步形成以“严格教育、严格训练、严格管理、严格考核、严格纪律”为核心的具有公安院校特色的“五严”制度文化。

四、以和谐为目标,塑造心理文化

心理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特色。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引发多方关注,各高职院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将心理素质培养与职业素质培养紧密结合,营造健康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塑造心理文化需要一系列载体和行动,主要措施是:学校层面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主管院长抓统筹,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抓落实,如为每位学生建立心理档案,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需要进行个别咨询和辅导,及时排除心理隐患;教学(系)部层面,由辅导员担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任务,辅导员深入学生群体中,通过观察、谈心、交流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心理问题,多角度寻求原因,同时给予学生贴心的指导和帮助,帮助学生化解心中疑惑;班级建立“朋辈”组织,设立学生心理委员,建立班级心理动态周汇报制和重点关注学生心理动态月汇报制。例如,中山职业技术学院自2006年开始,对班级建立“朋辈”组织骨干进行培训,编印了《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建设实施办法》等;坚持每年举办心理健康文化月、心理健康服务月、班级心理漫画展,举办心理剧大赛、手语表演大赛、心理知识竞赛等大型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建立“心理健康协会”,创办《心苑》报,制作新生心理健康手册、心理健康书签、网络成瘾治疗手册、情绪管理宣传单等,广泛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学生社团是实现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有效途径,也是健康心理文化的反映。开展的社团活动既要体现专业特色,又要符合学生兴趣需求,并要为之配备相应的师资,给予经费、场地保障,使学生能从中体验专业成长的乐趣,获得自我价值实现的空间。

参考文献:

[1]朱发仁,傅新民.“校企结合”构建高校特色校园文化[J].职教论坛,2006(6):48-50.

[2]谷献晖.高职校园文化中融入企业文化:作用与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1(9):93-95.

[3]周晶.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文化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12(29):1.

Research on Basic Strategies for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WANG Ying-li, YAO Li-ying

(1.Jil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Siping Jilin 136001;

2. Jili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Changchun Jilin 130124,China)

第4篇:职业健康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生管理制度 管理效果 因素 创新

当前的高职院校发展速度迅猛,在校高职学生人数激增,这给当前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从当前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制度来看,存在很多的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比如管理模式没有特色,管理制度没有照顾到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影响到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实际管理效果。所以当前必须要积极创新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制度,以适应新时期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实际需要。

一、当前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效果的制度因素

(一)当前高职院校各种学生管理制度中缺乏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我们都知道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有专业特长的专业人才,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如果从学生的管理制度层面也一味强调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学习,而不去从更为广泛的层面来加强对学生的管理教育也是不可取的。比如,高职院校普遍忽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忽视对学生的健康人格和心理的教育,这些都会导致让学生失去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也是不完备的。

(二)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制度还不够不完善,对学生管理的效果产生了非常重要的负面影响。很多的高职院校对教学非常重视,但是从领导到一般教师都觉得学生管理并不重要,甚至觉得和自己没有什么多大关系。这样的理念直接导致了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制度非常不完善,更谈不上有着一批高素质的能真正贯彻实施学生管理制度的学生管理队伍。这样的现状大大消弱了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效果。

(三)当前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制度普遍体现的是强迫式管理,学生缺乏主动接受管理的意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强迫式管理的表现很明显,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很多的高职院校制定了非常严格的学生管理制度,对学生的日常行为都采用相应的分数来量化,然后将这些分数同学生的奖、助、学及贷等关联,这样的强迫式管理制度很容易让学生的心理产生巨大压力,容易产生烦躁或者恐惧心理;另外一方面是部分高职院校对学生的管理就好比是父母对孩子的管理,一旦学生学校出什么问题就会通知学生的家长,而不是靠自身的教育正能量来影响和感染学生,这样的教育制度必然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感,有的学生还会出现明显的疑惑、怀疑及紧张心理,显然这样的管理制度产生教育的效果不但不理想,而且还会对部分高职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非常严重的伤负面影响。

二、当前创新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制度的措施

(一)从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完善和创新学生管理制度。当前的经济发展非常快,信息时代的特征也非常明显,高职院校学生有着自身特性,这些都造就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特殊性。如果高职院校仍然还是沿用非常陈旧传统的管理模式和制度是无法达到预期的管理效果的。所以,高职院校必须要从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尤其是要从经济发展对高职人才的需求角度出发,积极完善学生管理制度。最好是能走出校园,结合校外企业单位的用人需求和制度来制定切实本校实际的学生管理制度,这样不但可以容易让学生接受制度的约束管理,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就业观。

(二)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网络环境下的学生管理制度创新。当前的高职院校还必须要认识到网络时代给学生管理带来的新的冲击。在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制定学生管理制度时必须要考虑到网络信息对学生的影响,不但要积极吸取网络有利于学生管理的一面,而且也要尽力回避或者减少网络对学生管理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必须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一般来说,学校的学生管理制度都是规定了教师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学生都是被动管理者,学生对于任何的学校规定都必须要无条件接受和服从,这样的管理制度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显然是收不到理想的管理效果的。因此,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者必须要认清这一点,要努力构建和营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制定学生管理制度一定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要体现“制度是为了服务学生”的思想。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做到自愿遵守管理制度,才能确保高职院校培养出合格优秀的综合性技术人才。

(四)高职院校学生管理要体现一定的“动态性”。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制度不能过于死板,一定要体现一定的“动态性”。在制定具体的学生管理制度的时候,要给学生的自由发展预留空间,对于学生的合理要求要从制度层面加以满足和保护。如此以来才可以不但慢慢营造出健康有序的制度环境,而且还可以慢慢营造出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管理氛围。

(五)高职院校一定要尽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能高效、严格贯彻执行学生学生管理制度的学生管理队伍。我们知道,再好的管理制度,如果没有具体的执行者去严格实施执行也是空谈。所以,高职院校制定了一系列的学生管理制度之后还必须要培养支高素质的,能高效、严格贯彻执行学生学生管理制度的学生管理队伍。队伍的成员组成可以是任课教师,但是更为重要的应该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队伍。为了能发挥好这支队伍的作用,确保各项学生管理制度的顺利实施和不断完善,高职院校必须要从福利待遇及职称和职务晋升等方面为他们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

参考文献:

[1]詹明鹏: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育人取向,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

第5篇:职业健康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职业院校 学生公寓 制度建设 文化建设 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8-01-01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加,这对学生公寓的住宿条件和管理工作都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公寓是学生课余时间进行休息和学习的处所,也是学生进行社交活动的主要场所,可以说,大多数学生在三年或者四年时间里,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校园课堂和学生公寓度过的。因此,学生公寓的环境会影响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也会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职业院校的学生公寓不同于中学阶段,它不受任课教师的监督,相对比较自由。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自由进出学生公寓,能够按照自己的思想和意愿安排起居习惯和作息时间。但是,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自于全国各地,五湖四海,大家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并且对待国家、社会和人生的观点也不尽相同。形形的学生,通过高考,聚集在同一所职业院校,居住在同一个学生公寓,甚至在同一个宿舍。这样,职业院校学生公寓的管理工作就越来越有难度,学校管理和宿舍管理都将面临各种各样新的矛盾和问题,以往传统的公寓设施及管理制度无法对当前形势提供可靠的支撑。

并且,随着大学生低龄化的趋势,以及九零后学生逐渐参加高考,职业院校学生公寓的管理水平亟待提高。在新的形势下,职业院校需要正确分析当前所遇到的新问题与新挑战,科学分析目前职业院校学生公寓管理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找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方法及措施,提高职业院校学生公寓管理水平。

二、职业院校学生公寓管理存在的问题

职业院校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因此当前职业院校将学校运营的重点放在向社会输出技术型人才,而忽视了对学生其他方面的培养与关注。通过对职业院校学生公寓的管理工作,笔者对当前职业院校学生公寓管理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总结出以下几点主要问题:

(一)职业院校对学生公寓的制度建设存在问题。

制度上的问题,首先体现在学校缺乏公寓管理制度,或者现有公寓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简单地说,一部分院校没有制定相应的公寓管理制度,另一部分院校虽然有公寓管理制度,但是这些制度内容陈旧,不够“与时俱进”,无法对当前学生公寓管理形成有效的指导。

制度建设是职业院校学生公寓管理的理论依据,是公寓管理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也是进行进行学生管理的基础工作。尽管,大部分职业院校非常重视学生公寓管理工作,也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制定并实施了一些规定。但是,这些管理制度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和缺陷,在内容上侧重于对学生提出强制性和义务性的要求条款,而缺乏人性化和权利性的鼓励内容。这样一来,学生公寓管理制度反而成为学校和老师对学生进行约束和监督的依据,让学生被动地去接受学校的规定和要求,完全忽略了对学生权益的鼓励和保护,打破了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平衡,不利于推进学生公寓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

(二)职业院校学生公寓的文化建设有待提高。

制度建设是一方面的问题,如果说它是硬件,那么思想文化则是软件。职业院校管理队伍主要包括教师队伍和学生干部,当前大部分职院的管理队伍忽视了学生公寓在学校管理中的重要性,没有将其摆在合适的位置,忽视了它与周边社会的相互渗透和影响,忽视了学生公寓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

学生公寓作为职业院校在校学生的日常生活环境,应该成为学校文化的有力载体,用以宣传学校的治校理念和优良传统。公寓文化建设是职业院校学生公寓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公寓周边的社会文化的发展与变化息息相关。学生生活在学生公寓中,很容易受到社会的影响,社会上不良思想严重侵蚀学生公寓文化。

(三)学生队伍存在的问题给公寓管理带来困难。

首先,职业院校的生源层次不同,学生在思想素质、社会经验、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其次,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依赖性比较强烈,逆反心理比较严重,给公寓管理带来许多难题。

第三,职业院校接收了一大批高考失利的孩子,他们的心理存在一定的阴影和落差,意志薄弱,思想消极。

第四,个别学生已经养成抽烟、喝酒、赌博等不良习惯,随意破坏公共设施,无视周围环境。

三、职业院校学生公寓管理的措施

职业院校承担着为机关单位、国有企业、合资企业等提供技术人才的任务,也担负着进一步培养我国高中毕业生及高中同等学历人员的使命。学生公寓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处所,加强学生公寓管理,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对推进国家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职业院校公寓管理制度建设。

职业院校要加强公寓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学生公寓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牢固树立学生在公寓范围内的法制观念。职业院校应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更新、完善公寓管理制度,用与时俱进的观念进行学生管理。学生公寓制度建设应包含完善的公寓巡查制度,加强对学生公寓管理人员的监督和约束,要求公寓管理人员定期对公寓进行全面巡查,将发现的问题及时记录并上报学校相关部门进行解决。同时,要改善目前个别院校在学生公寓管理制度上的盲目强制性,要将职业院校的学生公寓转型到服务型公寓,建立起“以学生为本”的公寓管理服务理念,让学生公寓成为学生进行生活体验、文娱交流等活动的载体。建立健全学生公寓管理制度,有利于学校更好地实施学生管理,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

学生公寓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公寓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应指定专人负责学生公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群众路线,加强公寓文化建设,将公寓管理寓于文化建设之中,让学生有机会接受规范的管理和教育。学校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以培养志趣、增强体质、团队协作等健康有益的文娱活动,营造奋发进取的公寓文化氛围。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公寓评比活动,对每一个寝室进行文明评比,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学校文化的感染,在各项精神文明活动中受到教育。

(三)针对学生问题,逐步改善公寓管理。

首先,要对职业院校新生安排一个合理的适应期,让大家多接触多了解多沟通,完成思想交流,让彼此互相了解。

其次,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学生了解自身所处的人生阶段,理性分析自身存在的不足,完成自我反思与自我改善。

第三,建立对学生的鼓励机制,帮助孩子们重新找到信心,让大家看到未来看到希望。

第四,加强思想道德宣传,让学生“明善恶,改错误”。

总体而言,职业院校的公寓管理部门不能只满足于完成事务性工作,更要重视学生在公寓内的思想动态,加强公寓制度建设,加强公寓文化建设,合理规范学生的思想与行为。

参考文献

1.张国玉.牟宗国.加强和完善学生公寓管理工作探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S1期

2.马仕锦.用对立统一观点谈如何协调学生公寓管理的关系[J].大家.2011年11期

3.马铁军.谈如何打造高校“人性化文化型”学生公寓[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第6篇:职业健康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 药房工作模式 药学专业 课程教学 改革 

 

随着医疗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医疗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新时期医院药房“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服务型工作赢得越来越高的呼声,医院药房传统的单一供应模式,即基本围绕着“药品”进行被动管理,只有药品的调制剂和相关的账物管理等的模式,已不再适应这种形势。探索新形势下的药房工作模式,为患者提供更直接有效的药学服务就成为现今药房的管理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面对药房管理提出的新要求,药学人才应在必须掌握的技能与知识上有所改变,因此,药学专业的课程教学就必须适应形势进行相应的改革。笔者结合暑期在医院药房对新时期药房工作模式的学习,对本专业的课程教学及学生掌握技能重点提出了一些新的想法。

 

一、在教学中不断提高药学服务者的专业素质水平和职业道德精神

 

1.新时期的药房工作模式要求我们提高药学服务者的专业素质水平和职业道德精神

随着全社会文化文明程度的提高和医学知识的普及,病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公众健康消费意识不断增强,人们已不再满足有药可用的状况,而是追求高质量合理用药。药学服务者不仅要保证提供给患者准确、质量合格的药品,而且要保证患者安全、有效地使用药品,实施个体化给药,同时确保医疗费用更为经济合理。因此,药学服务者应从用药、饮食、心理保健等方面对患者进行指导,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药学服务者的职能应迅速从药品供应管理转变到以病人为中心,以安全、高效、经济、合理用药为核心的药学服务上来。因为这是医药事业发展的需要,是患者对健康需求增长的需要,也是自我发展的需要。这也正是药学服务者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重要体现,而具备高素质的业务能力的药学服务者是做好以上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医患关系是当今医院的一个主要矛盾,药学服务者整天与患者打交道,容易产生厌烦情绪,其服务质量直接影响到医院的形象和声誉。所以我们一定要正确地处理好药学服务者与患者的关系,首先要树立起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才能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尽职尽责,认识到自己的每项工作都与患者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对待患者态度要诚恳、热情周到,要用“心”去服务,让患者感到亲切、心情愉快,暂时忘却病痛。医学服务者应在工作中善于换位思考,多从“弱势”的病人角度出发,诚信服务,为社会主义和谐作出自己的贡献。 

2.在教学中不断培养药学服务者的专业素质水平和职业道德精神 

(1)明确药学服务者在未来药房管理中的职责不仅仅是配方发药,更重要的是给患者提供各种各样高附加值的专业服务。因此,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多方面专业知识的教育和更新,加强学生的专业思想,使之对专业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 

(2)药学服务者一定要熟悉国家药品管理法律法规,这就要求我们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增设《药品管理法律法规》课程,使学生对国家药品管理有一定的了解,提高药学服务者素质。鼓励学生参加执业药师资格考试来引导药学服务者业务知识结构的改进,促进知识的积累和业务水平的提高。加强药学人员自身继续教育,更新知识。 

(3)提高药学服务者的思想素质。药学服务者通过一次次的优质服务不仅能给患者带来精神上的安慰和战胜疾病的信心,还能使患者通过窗口看到医院整体形象并在社会上广泛传播。所以我们应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灌输职业道德思想,提高其思想素质,使之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宗旨。

二、在教学中加强药学服务者计算机信息化管理及各项管理制度的学习 

 

1.加强学生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的学习 

(1)药房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的优点 

现代药房借助于计算机网络速度快、准确性好、效率高的特点,已将工作人员从繁重的手工计价中解放出来,减少了工作量。对医师处方的书写进行了规范,通过电子处方的应用,使药品名称规范、调剂更准确无误,使现代药房的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同时加强了药品的管理,降低了药品的亏损,简化了日常工作流程,提高了信息数据处理速度。计算机系统可以长期、准确地保存入出药品及有关数据,可以对所有门诊、住院及已出院患者的用药况进行快速查询,这样既可以方便医生搜集资料,又可以方便患者个人或单位查询用药具体情况,从而增加了医院的透明度,赢得了患者的信赖;另外,药学服务者可以了解每月药品的盘存数据,掌握当月的盈亏情况,统计购批差计算。计算机信息化管理工作模式科学、简便、规范,既保证了门诊用药,又提高了工作效率。因此,在药房管理的过程中恰当地运用高科技,从根本上实现了药学服务者职能的转变,更加有利于药学服务。 

(2)药房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的教学 

药房计算机信息化管理有很多优点,同时也是新时期药房工作模式的发展趋势,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加强学生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的学习。首先,应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增设计算机信息化方面的课程,可以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学习,使学生具备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的基础。其次,引进药房的计算机管理系统,让学生进行学习及了解,掌握这些系统的内容及操作。 

2.加强学生对药房管理制度的学习 

药房的各项管理制度较为健全,主要包括《药房调剂制度》、《麻醉药品、一类精神药品管理制度》、《医疗器械管理制度》,其他如岗位质量责任制,药品购进、验收、储存、保管、养护制度,处方调配管理制度,拆零药品管理规定,特殊药品购进、储存、保管和销售管理制度,近效期药品、不合格药品及退货药品管理制度,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等。对于这些管理制度也应在教学中引入,作为几个章节内容进行介绍。 

第7篇:职业健康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财务风险;防范机制

高职院校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国家对高职教育的关注力度不断提高,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现代高职院校的建设中,财务管理是院校建设必要关注的核心问题,随着高职院校建设规模的扩大,财务管理中的逐渐暴露出财务风险以及管理问题,这些风险因素阻碍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要想改进高职院校财务管理现状,就要对高职院校财务风险进行分析,提出针对性的防范对策,完善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机制,加强院校的内部控制,促进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

一、高职院校财务风险类型和特点

(一)高职院校财务风险的类型

我国高职院校近年来发展速度较快,但在发展中也暴露出财务问题,由于高职院校的特点,财务风险有多种类型。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财务风险有举债风险、投资风险、财务管理风险、银行贷款办学财务风险以及审计风险等类型,对其中的举债风险、财务管理风险以及审计风险进行具体分析:举债风险:是高职院校财务主要风险之一。主要因为高职院校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过度举债或者不良债务,举债风险会直接影响到现代高职院校的财务主体的运行。表现形式是高职院校通过信贷资金来扩大办学规模,过度负债影响到院校日常教育活动的开展。财务管理风险:主要是由财务管理不当引起的。主要表现在高职院校预算管理不利(出现“账外设户”等问题),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以及执行力度较弱(院校领导、财务主管风险意识淡薄,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素质较差)。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人员由于缺乏财务预算以及成本管控意识,资金支出与收入形成矛盾,由此出现较大的财务管理风险。审计风险:是现阶段高职院校建设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审计风险一般意识上来说是在高职院校审计工作中,审计师对审计数据中的误、漏处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风险。高职院校的审计风险主要来源于院校的财务管理,由于高职院校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院校内控制度不健全,导致财务管理中存在较多的问题,由此加大高职院校财务审计的风险。

(二)高职院校财务风险的特点

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中,了解财务风险的类型后,要对财务风险的特点进行了解。相比较高等教育,高职院校的财务风险更大,尽管国家加大对高职院校的投入力度,但在高职院校的实际建设中,财务资金仍旧较少,国家投入力度远远低于普通高等院校,而高职院校要想实现发展,只能够不断增加外债,向金融机构借款等,由此财务风险不断加大。针对目前的高职院校的财务风险来看,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潜伏性。高职院校的财务风险是在不断累积中呈现、爆发出来的,收付实现制加大了财务风险。周期长。高职院校的财务风险中有投资风险,大多是获得社会效益,投资获得效益的周期一般较长,投资收益一般通过社会效益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高职院校的“品牌”效益。限制性强。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中,教育活动的运转资金主要是学生的学杂费,而受到国家法律法规的限制,高职院校的收取的费用一般都是定额的,并且学费标准相对较低,在法律法规的制约下,高职院校不能够随意更改学费标准,长期以来,高职院校负债率不断上升,在这种矛盾下,高职院校的财务风险不断上升。

二、高职院校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高职院校出现财务风险的原因有很多,可以从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两方面进行概述。

(一)主观原因

高职院校出现财务风险的主观原因包含三方面的内容:高职院校定位不明。高职院校在检核、发展中,自身定位比较模糊,在建设上经常与普通高校混淆,忽视自身的发展实力,盲目进行建设、投资等。例如部分高职院校盲足进行招生,大肆扩建校区,出现过度招生等。高职院校领导、财务主管风险意识淡薄。随着社会对职业型人才需求量的增大,高职院校在进行发展时,具有更大的自,高职院校的自主建设也带来较大的财务风险。高校领导、财务主管的财务风险意识比较单薄,忽视财务管理体系的建设,导致院校财务建设水平较差,难以有效的进行财务管理。高职院校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高职院校财务管理制度比较落后也会成为出现财务风险的原因,高职院校一般都是由中专等院校升格而来的,院校的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水平比较落后。高职院校缺乏有效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在财务管理中,一般都将关注重点放置在财务资金的支出或者获取上,没有有效的预算管理制度对院校教育活动预算进行规范、监管。

(二)客观原因

高职院校财务风险的客观影响因素包括两方面,分别是法律法规和金融环境。法律法规。高职院校的发展具有较强的自主性,一般通过举债的方式来进行建设发展,高职院校受到法律法规的限制,收取的学费标准具有较强的限制性,由此高职院校出现财务风险。金融环境。金融环境受到世界经济环境的影响,世界经济环境越稳定,金融发展水平越好,金融环境越好。高职院校的资金主要是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获得的,容易受到金融环境的影响。受到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我国银行贷款制度会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进行变更,银行贷款更加规范,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高职院校的财务贷款能力,容易导致高职院校出现财务风险。

三、高职院校财务风险的防范机制

目前,我国现代教育存在两种教育形式,分别是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两种教育形式有较大的区别。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和企业人才需求量的增大,高职院校教育的社会关注度不断上升,国家大力支持高职教育的发展。目前,高职教育得到较快发展,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院校的建设水平不断提升,要想促进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就要重视财务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应对财务风险管理问题,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一)强化财务风险防范意识,构建预警机制

高职院校的财务风险防范中,要正确认识负债办学的财务风险,树立风险意识,能够针对财务风险建设风险预警机制。高职院校要想实现健康发展,首先要强化领导全体或者是财务主管的财务风险意识,要求财务主管要将风险防范意识贯穿于财务管理全过程中,要树立举债风险意识,还要树立资本运营风险意识,要建立健全的贷款机制,重视贷款监督和贷款风险意识的建设,要规范贷款行为,避免不必要资金的浪费。在风险防范意识的强化过程中,要建设动态的监控系统,对高职院校的资产负债率等基本情况进行有效监控,通过数据的获取,进行科学的分析,以及为院校的财务管理给予风险预警,让高职院校能够及时、高效的降低财务风险。

(二)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内部控制

高职院校要不断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内部控制。在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上,要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规范进行建设,同时要结合本院校的建设现状,提高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水平。财务管理制度包含高职院校对外投资、贷款以及校内资金建设使用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另外还要对高职院校工程建设项目财务管理以及基础设备采购等进行规范,还要重视奖惩制度的建设,通过制度的建设尽可能的规避财务风险,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三)强化财务管理机制,提高管理能力

高职院校的建设需要资金、技术的支持,财务管理水平会直接影响现代高职院校的建设水平,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高效的财务管理。高职院校要想提高财务风险风范水平,就要强化财务管理机制,加强财务监管,提高管理能力。高职院校在进行财务管理时,要加强对财务支取状况的监管,同时还要加强成本预算管理,能够对高职院校活动经费预算进行管理,减少不必要的支出,降低财务负债率;另外,还要重视财务管理制度的落实,要加大监管力度,对于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中的违规行为进行严惩,促进财务管理制度发挥作用。

四、结语

近年来,我国现代教育正处在改革的关键时期,加强高校的内部管理控制是极为必要的。高职院校风险防范中,要不断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强化领导集体的财务风险防范意识以及强化财务管控力度,杜绝院校内的资金浪费,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促进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

作者:元丽星 单位:晋城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周跃进.高职院校财务风险防范机制的创新研究[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1):8-12.

[2]刘学军.高职院校内部财务风险及其防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18):175-176.

第8篇:职业健康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一体化 安全 管理 标准化 体系

中图分类号:X9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1(a)-0189-02

随着太钢热连轧厂项目体量越来越大,项目管理的复杂难度越来越高,太钢热连轧厂管理存在了一些隐患。

(1)施工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施工人员大多是临时用工,安全意识差、安全技能低。一个队伍同时承包多项目工程,人员流动性大,难以管理。施工人员长期在外想家,生理、心理因素对安全极为不利。

(2)施工环境差、设备设施和工器具存在大量隐患。施工机具不少为租赁,质量难以保证。施工机具移动频繁,存在大量隐患露天酷暑、严冬,雨、雪、大风,粉尘。坑洞、临边无防护。基坑、脚手架可能造成坍塌事故。大量高处作业,可能造成高处坠落。几个施工单位(或专业)交叉作业。施工与生产交叉作业,起重吊运,设备转动,电气,有毒有害介质等危险性大。设备安装、调试可能造成机械伤害等。

(3)监理方管理水平有限。监理人员多为退休职工,年龄偏大,现场工作体力跟不上。工资偏低,工作热情和责任心受到一定影响。监理工程师多为原单位一线工人,管理经验少。

(4)设计方、设备厂家不熟悉现场

(5)建设方管理安全难点。工期紧张,给项目安全管理带来很大难度。建设方项目专业配合人员,为临时抽调的作业区点检员,对项目管理不熟悉。多个项目同时展开,分属多个分项目部,给安全管理带来很大难度。建设方、施工方、监理方、设计方、设备厂家安全管理自成体系,统一管理存在很大难度。

1 一体化的安全管理标准化体系构建

1.1 项目安全管理目标

实现轻伤以上事故为零,百万工时损失工作日低于100 d。杜绝重大设备、火灾事故。

1.2 组织机构和职责

建立三级安全管理网络:项目安全管理层、专业安全管理层、作业安全管理层。

工程项目安全管理层。由工程项目部经理、副经理、各专业部部长、监理公司总监、主要施工单位的领导等组成。

专业安全管理层。由安全部,设计部、施工部、技术工艺部、保供部,综合部、保卫部、监理部、施工单位安全管理部门等组成。

作业安全管理层。按照施工项目和设备区域建立区域安全管理网。

施工单位建立相应的安全管理网络,项目经理全面负责本项目安全工作,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制定、完善项目安全生产责任制,形成系统全面的项目安全责任制体系。

将项目职业健康、安全、消防三者责任制整合为一体,使部门、岗位职业健康安全消防责任制,更具有统一性和可操作性。

责任制致力于将建设方、施工方、监理方,三方管理体系一体化、标准化[1]。

1.3 法律法规与安全管理制度

由建设方牵头,施工方参加,全面收集、辨识工程项目安全法律法规、标准规程,以及典型事故案例和安全管理经验。形成较为完整的资料库。在这基础上,对项目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完善,形成系统全面的项目安全制度管理体系。制定整套《项目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制度》,在厂内网公示、发给监理方、施工方[2]。

项目安全管理制度主要有:工程项目安全管理制度、工程安全生产会议制度、工程安全生产教育制度、工程安全生产检查制度、工程用电安全管理制度、施工交叉作业管理制度、工程项目事故应急预案、工程试车安全管理规定、工程安全考核办法、工程监理管理办法、工程安全监理实施细则、项目部施工安全技术措施管理制度、项目部施工机械设备管理制度、项目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管理制度、项目部特种设备与特种作业人员管理制度、项目部易燃易爆有管理制度、项目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项目部劳动防护用品管理制度、项目部重大危险源管理规定、项目部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报告、调查处理制度等。每年修订完善,执行现行版本[3]。

1.4 施工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度的落实

1.4.1 专业安全管理体系

(1)安全责任制编写、学习。每个分项目开始前,依据安全组织机构,安排各专业员编制自身项目岗位责任制,由安全专业负责人把关,使其边编写、边修改、边学习自身安全责任制。项目开始初,建设方项目安全专业负责人对项目专业配合人集中进行责任制、制度、事故案例的培训教育,考试合格后上岗。

(2)施工方案、单项的审查、完善、落实建设方项目安全专业负责人,督促建设方专业配合人员管理施工方相应专业的安全,从施工方案、单项安全技术措施的共同讨论、完善、审批,直至过程管控。

作业区在项目部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作业区技改管理网络,明确各区域、各项目在停车前与停车后的责任人。形成生产过程的设备管理人员融入技改施工,形成一体化的安全管理标准化模式[4]。

1.4.2 专业监理安全体系

对全体监理人员进行安全专业培训教育,内容:有关安全施工法律法规,《安全生产责任制》,《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建设工程施工监理考核细则》,常见违章、隐患、事故案例,好的管理经验等。要求专业监理、安全监理、总监严格审批单项安全技术措施。每周检查一次监理工作日志,查是否对现场安全问题检查、安排。对专业监理存在的安全问题提出意见,对情节严重者考核。

1.4.3 施工方安全体系

监理要求施工方安全员原则上不离现场。对大型吊运、设备调试等危险性较高的作业,监理事先要求施工方负责人、技术员、安全员现场指导监护。监理发现问题在第一时间告知现场施工负责人安排处理。

1.5 体系实施步骤

(1)教育培训。建设方项目安全专业负责人,将需报验资料列出清单,实行“菜单式”管理,一次性说明报验明细,各报验项具体要求,提供必要的电子或书面样本。对施工安全管理人员书面交底,并对施工人员进行教育[4]。

(2)交叉作业安全互保协议签订。对危及对方安全的交叉作业,按区域签订《交叉施工安全互保协议》,由建设方专业安全负责人审查后,下发所有相关方,由相关施工人员、管理人员签字执行。编制《安全交叉协议》标准模板,主要内容:交叉各方单位名称、交叉项目、交叉区域、各方作业危及对方的危险有害因素、按工序辨识对可能造成对方危险的因素、制定出安全措施(硬件措施优先),说明“变更协议内容,必须由双方原审批负责人重新审查同意”。对危险性较大的交叉作业,把交叉各方视为一个完整的管理系统来按标准管理。

(3)单项安全措施审批。在建设方安全交底基础上,施工方按工序开展危险辨识,制定针对性安全措施,硬件措施优先。建设方项目安全专业负责人负责技术把关,确保安全措施的可靠性。对重点、难点大的项目,组织,建设方技术人员、施工方技术员、安全员、领导参加,讨论安全方案,完善《单项安全措施》或《作业指导书》。

(4)施工过程控制和隐患排查和治理。建设方各专业每周向项目安全专业负责人交自己一周内安全检查记录(统一表格),对检查不力者纳入考核。

(5)设备安装、调试。下发《工程试车安全管理规定》,对施工方、建设方、监理方,在试车各阶段,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分析,明确三方的安全责任和工作。施工方、各作业区专业在共同制定《试车方案》的基础上,共同讨论《危险源(点)辨识》与《单项安全技术措施》。

2 应用效果

自2004年至2013年,热连轧厂十五个项目(含技改)全面实现:轻伤以上事故为零。杜绝重大设备、火灾事故(2004年-2006年太钢150万t不锈钢工程2250 mm热轧项目投资41.3亿,2012年大小8项目同时展开)。

每周对项目部内部检查,每月对工管部拉网,及每季集团安全评价查出的问题,分析原因,采取措施,不断提高安全管控能力。

3 结语

热连轧厂组建切实、有效的施工项目安全管理体系,是安全管理工作的核心及全部,一体化的安全管理标准化体系构建,保证热连轧厂项目的质量、工期、成本等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全国冶金等工贸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办法(安监总管四〔2011〕84号).

[2] 赵晓明,韩丽粉,石磊,等.施工项目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与探讨[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8,6(5):123-126.

第9篇:职业健康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珍视生命 食品安全 规章制度 管理 培训

人以“食”为天,饮食安全关系千家万户,关系党计民生。学校食堂的食品安全关系着全校广大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加强学校食堂管理,预防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营造安全放心的饮食环境,是各级领导最重视的工作之一,也是社会、家长最关注的问题之一,还是广大教师、学生最关心的事情之一。

一、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向“制度”要安全

要建立学校食堂各种管理制度,首先要深入学习、掌握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特别是《食品安全法》,它是我国有关食品安全的基本法律,是制定食品安全法规、规范性文件以及各级各类规章制度的主要依据。它要求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保证食品安全。同时,要对经营的食品安全负责,对社会和公众负责,接受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作为学校食堂,就要对加工的食品安全负责,对学校负责,对教师和学生的饮食安全负责,就要自觉接受广大师生、家长和社会的广泛监督,承担法律责任。

因此,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对学校食堂的食品安全管理措施的落实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学校应当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各种管理制度。如学校食堂组织管理机构制度,餐饮服务许可制度,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及培训制度,食品原料的采购、查验和索证索票制度,食品留样制度,餐饮用具洗涤、消毒制度,操作间冷热、生熟食品加工流程管理制度,仓库管理制度,档案建设及管理制度,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制定及应急演练制度等等。学校要积极配合上级部门的督查,采取有力措施,保证各项制度的正确执行和全面落实,杜绝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广大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加强日常管理,向“管理”要安全

学校食堂的日常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学校在依法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的管理制度外,首先要成立一个由学校法人、家长代表、社会公众代表、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等组成的食品安全管理机构,合理配置一名懂得法律法规、受过专业培训、会经营的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其次要配置适量从业人员,即从事食品原材料的采购、保管、加工、清洗消毒、记录建档等的工作人员。再次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配置便于操作、坚固、易清洗、通风利水的基础设施。

只有建立有效的管理链条,才能达到有效的管理效果,才能实现食品安全事故的零发生。要达到有效的管理效果,就要从学校食堂的日常管理着手。科学的管理方法、严格的管理手段是食品安全的有力保障。

1、及时清理整顿。对操作间或库房要及时清理,有用的或无用的,耐久的或易变质的,过期的或有效的,该上架的上架,该归位的归位,该处理的处理。做到定位、定量、明确标志、摆放整齐、一目了然。解决一个“乱”字。

2、每餐清洁、消毒。包括对环境、物品、仪器、设备、实施的清洁消毒,还包括用餐器具的清洁消毒。做到时刻保持工作场所的整洁卫生、个人卫生和设施器具的干净卫生。解决一个“脏”字。

3、坚持事不过夜。当天的事情当天处理完成,绝不推后。包括出入库记录,消毒、留样记录,废品剩渣处理、票据归档等。解决一个“拖”字。

4、加强督导检查。在要求工作人员努力完成工作任务,把规范操作变成自觉行为,并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加大督促检查的力度,实行责任追究制,迫使每个工作人员加强自身的约束,克服不良习惯,摒弃工作随意性,从而提升工作人员素质,杜绝操作事故发生,保障食品安全。解决一个“差”字。

5、发扬团队精神。学校食堂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部门,每个工作人员在按照日常分工,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应牢固树立集体意识。只有保持良好的操作习惯和行为规范,改善人际关系,加强团队意识,才能更好的发挥自我,更好的保证食品安全。解决一个“散”字。

三、开展业务培训,提升工作人员的职业操守,向“人”要安全

学校食堂的安全管理,无外乎是对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场所和设施、加工过程的管理等几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人的管理。

1、加强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学校食堂安全管理人员具备:身体健康、有安全管理工作经历、合格的培训证必须明等。因为他所承担的工作职责:如采购进货、卫生、设施设备及餐具的清洗消毒、留样、加工过程、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餐厨垃圾处理、工作人员健康状况等具有全面性和多样性,这就决定了他必须接受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培训,食品安全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训,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的培训,经考核合格并取得培训合格证后方可上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