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困惑范文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困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困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困惑

第1篇: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困惑范文

一、课本内容多而繁杂,关键在于大胆取舍

重庆多数学校使用的高一历史新教材是人民版的,面对如此纷繁复杂多达近180页的历史新教材的内容我们怎么办?我们坚持的原则是“宁断一指,不伤十指”,唯一可以自己做主的就是:大胆取舍!力争既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又尽量体现新课程精神,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那么,教材内容究竟如何大胆取舍呢?我们认为,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一)明确课程标准。新历史课程标准的课程标准,一般有三个教学层次,识记、理解、运用。每节内容均有识记层次的要求,大多有理解层次的要求,极少有运用层次的要求。其中,课标中的“了解、知道、列举、说出、讲述、简介、描述、写出、判断”等属于“识记”层次要求;“归纳、概述、概况、说明、认识、理解”等属于“理解”层次要求;“应用、比较、分析、探讨、评价、评述”等属于“运用”层次要求。

每次集体备课前,要求我们老师首先要明确每节课的课程标准的层次要求,然后重点围绕课标要求,进行备课活动、教学设计、问题展开、细节处理等的讨论。当然,每次集体备课后,老师们按既定的分工,完成自己负责内容的课件,以便交流共享。

(二)明确教材重难点。从教与学的实践来看,我们认为,教材的重难点就是新课程标准中的“识记、理解、运用”三个层次要求的内容。其中,“识记”要求一般是重点,“理解、运用”层次要求一般是难点。

如,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题的第3课,课程标准的表述为“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其中,“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就是教学重点,“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就是教学的难点。

(三)内容大胆取舍。从现行人民版教材来看,每课内容都很繁杂,因此,为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我们必须大胆取舍!一般来说,重点突破“课程标准”中的内容即可,尽量不要节外生枝,臆想“考纲”,否则,就不能完成教学任务――这是个最严峻的问题!

如,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题的第4课,课程标准的表述为“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教学中,师生重点将“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史实”具化为知识点,能理解“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有哪些积极、消极“影响”即可。

二、探究学习太耗时间,用好方法就能过关

教师在教学方法设计上,一方面必须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更新,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另一方面教师必须讲求教学方法的科学化、多样化。因此我们的老师遵循这一原则,一般在每次教学过程中都设计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形式,创设新情境,引用原始资料等,但这种教学方式解决一个教学内容就需要太多的时间:学生讨论得给时间,要使更多的学生回答问题又得需要时间,教师启发和总结还要时间,这样一个问题的探究学习,让40分钟的课堂时间在热闹和愉快的氛围中飞快的流逝了。因此设计问题的技巧十分重要。为实现高效课堂,我们主要主要两大方面:

(一)用好自主学案,课堂上集中讨论重难点问题

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将教学分成五个模块,模块一,“自主预习”,完成学案,即要求学生自主将教材内容学习、梳理一遍,并结合学案,将学案中的基础知识未填的空白部分自主填上,并把笔记在书上相应位置做好。

从实施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完全能自主完成学案学习,每课大概需要课外时间15-20分钟。每节上新课时,老师可采取抽问、巡视等方式检查学生完成情况,一般需时2-3分钟即可。这样,主要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就完成了基础知识的初步梳理,也不会占用太多课堂时间,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这样我们在课堂上一开始就可以进行第二个模块,即“互动课堂”,通过师生互动,将课标要求内容具化成知识点,仅需花时10分钟左右就把基础知识、基本线索落实了。接下来就有时间从容进行第三模块,即“图文探究”。 该模块,就是对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由老师提高图文史料,提出问题,进行探究学习,这一模块需花时15分钟左右。教师提供的图文材料如何做到适量,提出的问题如何具有科学性呢?

(二)精选史料,科学设问

1、明确选材方向。原始历史材料浩若烟海,为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我们选取材料创设新情境时,一般应选取能体现课标要求的,特别是能体现课标中“理解、运用”等层次要求的材料。

如,针对“了解清朝军机处设置史实”这个课标要求,我们可以选取教材第18页图片“清代军机处值房”作为材料,然后设问;也可以选取一段《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中“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转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作为材料,然后设问。

2、优化材料来源。材料来源,可以采用正史大部头著作,也可以采用教材原始图文资料,如教材中的“资料卡片、历史图片、知识链接、历史插图、历史地图、学习思考”等;还可以采用教辅资料等。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尽量多采用教材中的原始图文资料,同时适当补充权威正史著作史料,力争材料简洁、短小,只要能体现课标要求,达到训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以适应高考即可。

3、用好习题教辅。现行人民版教材,每课的课后均设置了 “材料阅读与思考”这类习题,同时,实际教学中,特别是文理分科后,文科班一般都有教辅资料以辅助教学,若能恰当利用好课后习题与教辅资料,既有了设问的材料来源,也通过课堂教学处理了相关练习,从而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可谓一举两得,具很强的现实意义和针对性。

如,前述“清朝军机处设置”材料,即可采用教材的课后“材料阅读与思考”加以应用,即可实现课标要求,达到训练提高的目的。

4、优化题量设问。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针对课标要求,据材料创设情境设问,题量尽量少,设问尽量具针对性。一般来说,每节课,原则上不超过两个材料题,设问不超过6个,否则,将不能正常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

如,前述“清朝军机处设置”问题,据教材上的图片“清代军机处值房”材料,可设问“据材料可知,清代军机处具有什么特点?”据《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中“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转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材料,可设问“据材料,体现了军机处的什么本质特征?”

三、学生启而不发,合作学习是最好的办法

在课堂模块教学中,尤其“互动课堂、图文探究、课外拓展”等模块的实施中,我们认为,要使学生的合作、探究真正地开展起来,我们必须考虑一下方面:

(一)营造氛围。氛围的营造首先是转变所有老师的观念。我们的老师有太多的担心与困惑,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如何?高考考砸了怎么办?等等。学校当局必须通过各种方式彻底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并用强有力的行政手段推行新课程改革,鼓励教师用改革培养学生越来越强的自主探究能力,用改革让学生的高考取得了更大的成功,在教师中营造课改的浓厚氛围。

接下来就是如何发动学生了。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思想动员,创建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小组学习的良好氛围。笔者在一个班做了较充分的思想动员,第一次开展合作学习时,绝大多数学生都积极参与。在另外一个班没有进行思想动员,结果半数左右的学生都不参与讨论,只顾看自己的书。足见思想动员的重要性。我们将“三人行必有我师”等以标语形式贴在教室里,营造合作学习的良好文化氛围。做教师的还关心、信任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学生尊重和敬仰教师,以形成积极向上、愉快、活跃、和谐的课堂学习气氛。

(二)合理组建小组。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个性,都有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情感价值观和审美情趣。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合理搭配,进行科学分组:笔者利用作为班主任之便,将学生成绩上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每个等级两名,共六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小组成员固定后,由学生自主推选组织能力强、学习态度好、乐于助人、有一定合作创新意识的学生担任小组长,负责主持小组讨论。这样的小组建设保持了“同质”,使组与组之间有了可比性,从而促使合作学习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竟争的局面。小组一经确定,以后就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循环变动座位。

独立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基础。笔者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独立思考,主动提出问题,完成并在新课前上交学案,因此该模式中学生活动的第一阶段就是课前预习。

(三)设计好合作学习方案。这里的方案特指课堂教学中需要学生合作探究的历史教学问题设计。在选择合作学习材料和题目时,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依据课标,围绕重难点,难易适当,具有探索性和挑战性;单凭学生个人短时间内无法完成。要注意讨论问题的数量,控制在规定时间内凭学生能力足够完成的范围。

(四)引导教学和评价激励。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积极的参与和引导。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消极等待学生的讨论结果。在讨论探究问题过程中,教师要主动的参加一些小组的讨论,倾听一些小组的讨论,引导一些小组的讨论。

第2篇: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困惑范文

关键词:历史;初中生;问题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6-00-01

从古至今,教育界一直都在提倡一个观点“行成于思,思成于惑”。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非常赞同古人的话,创新问题应该始于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说人的问题意识才是思维的动力,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一个准切入点。我们来看我国当前的初中历史教学,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最常用的手段就是“填鸭式”教学或是“一言堂”的教学,只为了成绩而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一般都会缺乏问题意识以及质疑精神。这些学生在常年的填鸭式学习中,丧失了思维的独立性,只会机械的模仿、循规蹈矩的背诵,盲目屈从于权威的教学,无法真正的了解历史,走进历史,更无法从历史这门学科中来汲取知识,并且获得营养。因而初中历史的新课程标准也这样要求:“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改革势在必行

一、中国初中教育中对于问题意识的理解

美国的心理学家西蒙曾做过这样的表述“一个人若接受一项任务,但不知道该如何完成它时,他面临的就是一个问题。”那么问题就可以被称为一个需要解决以及讨论的疑难和矛盾。因而,“问题意识”则就是指在人们的认识活动当中,会经常遇到一些比较难解决的实际或者是理论的问题,并且由此会产生一种怀疑的,困惑的,或者焦虑的探究心理,这种心理状态则会驱使个体来进行积极的思维和认真的探究,而后不断的提出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对于这种思维的心理品质,在心理学上统称为“问题意识”。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的灵活性与深刻性,更真实的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学习就是一种自主的建构过程,“知识其实不是通常看到情况下那么简单,好像都是通过教师来传授的,其实是学习者们在一定的情境之下通过借助他人的帮助,通过一定的学习资料和工具,而后自主地通过意义的建构过程获得的”。学生“问题意识”的生成以及解决其实是学生们自主建构知识的一个过程。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问题设置的原则

(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提问一定包保证有针对性。也就是说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要能够针对教学的内容难点以及重点。只有针对教学内容的难点,才可以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体温,才能保证历史教学目标的实现。历史教学中做出的提问的重点要设置在理解课文的关键处,能够对学生的思维有驱动作用,要牵一发而动全身。

(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所提的问题必须具有启发性。也就是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是不是可以教科书之中直接找到的答案,这些问题是需要学生经过思考的过程才能得出的结论,该问题可能还会让学生们在课前翻看参考资料,或是上网查询才能够得出,这样的问题才能够培养学生学会思考,也会使得学生在思考的这个过程之中,学习的兴趣会得到提高,引起学生的对于历史的学习兴趣。

三、初中历史课堂上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一)在初中的历史课堂上,可以创设一种民主的和谐的问题情境,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要学会对待和保护学生们的奇思异想。对于学生所提出的不合情理问题以及做出的“怪异”回答,老师要应采取一种宽容的态度,让学生大胆直言,倾听学生的想法,乐于接受学生的答案。一些教师在向学生做出提问的时候,会期望学生们按照自己的思想路径去思考并回答问题。学生的答案若是超出他们的希望,这些教师会不赞同,甚至讽刺学生的答案,这样会伤害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如在讲西汉“昭君出塞原因”,就需要以民主的平等的态度和学生进行讨论。尊重学生的见解,这样的做法,会为学生们开放性的质疑创设出新的情境。答案比较多,有学生在看了电视剧的编排后会说,“昭君自愿”说:昭君美丽且高傲,不屑买通画工毛延寿,结果遭到小人暗算,不能得到皇帝的宠爱,便自荐去了匈奴。还有说“毛延寿救国策略”画工毛延寿见到 “沉鱼落雁”王昭君,生怕皇帝贪色,误国误民,便“丑画”王昭君,说她是不详之人。学生们对于此就会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会勇于辩论在历史课堂中展开讨论。

(二)合理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在初中的历史教学中要利用良好的问题情境,有效地激发学生们的问题意识,最大化的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够有持续学习的兴趣。教师要能够接受并且保护学生们的奇思异想。鼓励学生们对于自己的想法大胆直言,认真的倾听学生的意见。可以运用文字、实物、图片、音像等各类史料教学,改善历史学习方法,发挥学生对于历史的思维能力。如,现在的电视中会有很多穿越剧,其中很多都是涉及到历史的,很多学生会收到穿越剧的影响,认为历史就是电视所演的样子。我们可以接受学生所想,慢慢的引导,让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而后在课堂中讨论疑点,从而引导学生的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如在清史的探讨中,雍正是怎么样做上王位的,真的是篡位吗?还是继位的问题,大家可以展开探讨,通过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使得学生会认真看待清历史。

第3篇: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困惑范文

一、初中历史运用情境教学法的重要性

学生对课堂内容抱有积极的心态,是提高其学习质量的重要条件,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当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而情境教学法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者创设具有一定情感色彩、以形象为主的生动具体的情境。在初中历史教学当中融入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其中。在情境教学的帮助之下,教师能够较为顺利地完成传授历史基础知识的任务。譬如在讲《美国内战》这一课的时候,针对南北矛盾内容的处理,教师需要在讲课之前,把关于南北矛盾出现的背景以及多种可能涉及的要素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现在学生面前。然后把全班学生划分为两组,并指出:“现在让我们追溯历史的长河,走入正在进行激烈辩论的美国国会当中,两组同学分别代表的是南北方的议员,你们现在要针对矛盾所在之处进行辩论。”教师的启发,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当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会得到极大地提高。此外,实施初中历史情境教学还能够使学生理解历史知识的内涵和实质,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向学生展现出来,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验情感。历史教学知识和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教育内容是协调统一的,这一事实也说明历史教学当中应当融入一定的思想教育内容。

二、初中历史情境教学法的实施策略

首先,从课程开始这个环节来看,教师要采用新颖别致的方式导入上课,重点应当放在激发学生积极性和求知欲上面。一般来说,较为常见的开篇形式主要是借助诗词、歌曲、故事、图片和影片等,目的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譬如说在学习《三国鼎立》这一课时,可以在课前播放一段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或者向学生展示三国时期的诗词作品,然后引导学生去揭开一幕幕真实的历史画面。其次,要灵活运用课本当中的插图、地图和实物,还有相关的音像制品。多种要素的综合运用,会在很大程度上使教学内容图文并茂,强化初中历史教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从而充分体现出情境教学的价值所在。再次,在历史课讲课之前,教师有必要提出一些和教材有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其能够更好地思考。最后,要善于利用教学活动课程。其实活动课也是情境教学的一种利用,学生在活动课上能够通过教师的指引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从而将历史与现代巧妙地结合起来,从而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记忆。譬如说在讲到西汉历史文化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编排课本剧《昭君出塞》,无论是剧本还是道具,都应当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只是起到一个辅助的作用,这样,学生不仅会对这段历史有一个深层次的理解,还会提高自身的能力。

三、实施历史情境教学法应当注意的问题

1.时效性

教师应当按照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和历史学科特点来确定历史情境教学中的侧重点,而不能简单盲目地来设置情境,甚至盲目地让学生无目的地思考。有些教师为了营造出一种生动的课堂氛围,在网上搜罗了大量的资料给学生,但是在展示资料的同时并没有给学生讲解资料和课程有关内容的内在联系,使得历史课变成图片、故事展示课,这不是真正的历史情境教学。

2.参与性

在历史情境教学当中,如何正确处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也是一个重点所在。在课堂上,教师要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寻找每个学生身上的优点,并通过一定的方式使之展示出这些优点。比如在营造历史情境的时候,可以让不同性格的学生担任不同的角色,从而使每个人都参与进来,最终以愉快的心情完成所有的学习任务。

3.系统性

有的教师在授课的过程当中,只讲授新知识,而不顾及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事实上,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教师只有注意到这一层面,才会防止知识被割裂的现象发生。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注意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利用科学的教学手法,让学生能够融入到历史情境当中。

参考文献

[1]赵文君.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文理导航(中旬),2012(6).

[2]许波.走进历史――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课外阅读(中旬),2011(5).

第4篇: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困惑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创新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194-01

历史学科教育的使命,在于向学生介绍人类历史上一切文明进步的成果,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用所学历史知识解释社会现象的能力。要做好历史学科的教学工作,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师改变落后观念,进行大胆创新。 那么,教师应该如何着手历史教学的创新呢?本人将对此进行一下探讨。

一、以学生为本,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课堂是老师与学生传授与接受知识的地方。学生和教师之间无论在课上还是下课都应该是互动交流的关系,而不是管和被管的关系。首先教师对学生必须做到一视同仁,坚信只有不努力的教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对学生要有充分的耐心。其次一定要主动创造与学生交流的机会,加强彼此之间的信任感。允许学生犯错,谁都会犯错,何况是在学习阶段的学生,面对犯错的学生,教师一定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充分信任教师,走进他们的心里,了解他们在学习上的困惑和难点。只有当师生之间构建起了平等交流的桥梁,学生才能更投入地接受你所教授的知识。最后,教师一定要经常激励学生,让他们有进步的动力。如此一来,学生就会渐渐接受教师的一切,包括他所传授的知识,在这种状态下,教学任务就可以更加轻松地推进。

二、在课堂教学上要大胆创新

教师要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创设一种宽容、民主的教学气氛,建立起民主、亲密、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在此前提下教师提出有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这就需要在教学方法和形式上大胆改革创新。

1、巧用推敲分析法,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初中历史教材中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简明扼要,很有分寸,但较为抽象。对此,在教学上要善于推敲分析,利于新旧知识的联系对比,引导学生自己开动脑筋,进行比较分析概括,得出结论,形成概念,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导入新视角,引发新争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变化多样的教学形式往往能给学生以新的刺激感,形成活跃的课堂气氛,给学生发挥聪明才智提供适宜的载体,这无疑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很重要的。通过视角转化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在历史课教学中值得大胆试用。

3、注重参与,让学生讲课,给学生一个实践和创新的机会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会”,而且要指导学生“会学”。所谓“会学”,就是学生能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去主动地获取知识,去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学”是教的基础,“学法”是教法的依据。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比学习书本上有限的知识更为重要。要放弃“填鸭式”教学法,运用启发式教学,进而向参与式教学过渡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客观要求。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长期以来,上课总是教师唱独角戏,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养成了学生的惰性,使学生不肯思考问题,只会死记硬背。而今开展创新教学的尝试,就是要让学生当“小老师”讲课,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精神,给学生一个自由思考的空间,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有利于学生才能的发挥。

三、创设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情景教学中,要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必须蕴含有利于学生思维和意义建构的问题,其次是由谁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要求学生不唯书、不满足和不局限于教材已有的结论,应该引导学生在预习教材的基础上,敢于大胆的提出质疑,并产生一种主动探究历史真实的欲望,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地寻找答案。此外,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讲的全面,讲的透彻,还要善于创设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除了自己创设问题以外,更重要的是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创设问题,把学生创设的问题引进课堂,在课堂中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这样学生才能从一定的情景出发,通过生生、师生间多向交流与合作,一同讨论、探索、解决问题。获得新知识。为了创设问题,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创设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让学生针对问题展开自主学习、自主探索。教师应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教材中提供的材料,进行提炼、思考、综合、草拟答案。这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感悟获取知识,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让学生得到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创新的体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以培养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和增强独立自主探究意识。这种把教师创设问题和学生创设问题相结合的方法,可以给学生创造更大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空间。

总之,初中历史教学创新势在必行。进行创新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所以,一方面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加强各方面的修养;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努力营造有利于历史教师创新性劳动的环境,并给教师提供必要的进修机会,从而不断提高历史教师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第5篇: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困惑范文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 存在问题 实验探索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原有的教育模式已经逐渐和社会脱节,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因此我国提出了课程改革,并将高中的教育体制改革作为重点[1]。这一举措不仅能够使高校生源得到质量上的保障,而且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模式的更新更利于人才的培养,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水平的提高,但是由于我国在新课改方面缺乏一定的经验,没有可以借鉴的成功案例,因此我国高校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不少问题,同样面临着这样的困惑,并且不断地进行试验探索,力求找到正确的方法促进我国高中教育水平的提高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容量增加,课时数量无法满足。

我国在高中实行了课程改革,而课程改革之后高中历史课程的一个重要改变在于将学生的课本变成了读本,明显展示出了新课改之后教学理念的转变,这一变化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是因为实施过程中的不合理安排出现一系列问题,这一转变使高中历史的教学内容大大增多,但是因为课时数量有限,使这些内容并不能全部在课堂上呈现,出现课时无法满足课堂容量的问题。

2.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高中历史教材在编写方面采用的主要是模块式,因此造成了教学过程单一的问题,上课过程过于单调而无法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没有学习热情,导致课堂教学质量降低、学生历史成绩差等一系列问题。知识结构的变化使学生无法适应,同时高中生的自控能力差,课程改革后课本的知识更加深入,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使学生极易产生知难而退的心理,这些问题急需科学的方法解决。

3.学生压力大,出现教学与学习失衡。

现代的高中历史教学和以前的教学方式相比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例如教材难度增加,学生的评价方式也发生相应改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巨大的压力,考试之前的学习压力更大,出现教学和学习失衡现象[2]。例如高一年级的历史已经囊括了8个模块,包括欧美、近代中国等的政治制度,其中包括诸多国家,内容繁多,学生学习压力大。

4.课程改革方式不科学,课堂教学质量降低。

学校在进行课程该改革时缺乏科学有效的实践指导,尽管很多学校积极地响应国家的教育改革政策并不断地对教育方式进行更新,并不断地将这些新的教学方法付诸实践,教学方式越来越多样化,虽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某些问题,但是由于受到各种内部、外部因素的影响和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直接造成了教育秩序的混乱,使教学质量大大降低。

二、针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实验探索

1.转变教学理念,科学安排课时数量。

面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必须改变教学理念,使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有充分的理解,掌握教学内容中的精髓,并且做到精确把握教学思路,通过增加课时数量使课堂容量与课时数量的平衡得以实现。

2.充分做好教学内容衔接,减少课堂学习难度。

我国初中历史教学方式是通史式,高中历史教学属于专题式,具有极强的思维跳跃性,同时难度大,涉及的内容深而广,知识复杂难懂,这就要求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借鉴初中历史教学中通史式优点[1],对高中专题式的教学内容做好衔接,避免学生学习时没有方向和头绪,同时要对教材内容进行科学简化,使内容的难度和深度降低,这样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和教学质量。

3.处理好单元之间的逻辑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历史教学中面临的极大问题是教材采用模块化的编写方式,这种编写方式加剧了课堂授课方式的单一性,因此教师在进行历史授课之前要充分了解课本内容,理清存在于每个模块之间复杂的逻辑关系,充分了解每个模块中存在的问题,在授课过程中注意重点强调,同时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思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

4.降低教学难度,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吸收。

教学内容多、难度大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不适应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降低,没有学习热情,从而使整个课堂教学质量降低[3]。因此,必须解决历史内容过难的问题。教师在授课时要标出较难的内容进行重点讲解,并且进行耐心的解释和深入的补充,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吸收,让学生理解专业知识的重要性。

5.科学选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方式,每个教师都要科学地对教学方式进行选择,要综合各方面进行考虑,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本班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等,制订科学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为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提供保证。

结语

高中历史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我们要积极研究和探索,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教师教学时要把学生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做到一切教学计划都以学生为中心,并将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目标。这样才能够促进我国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艳东.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困惑和实验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4,02:83.

第6篇: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困惑范文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困境、改革

历史教学在中学教学中的地位是很重要的,中学历史课教学作为基础学科教育,常被视为副科,不受学校、家长、学生的重视,在几年的历史教学中,我有着深切的体会。在职业学校,开设历史课往往是走过场的形式,又或是非专业教师兼任。常有这样事情发生,学校一遇课程紧张,历史课可以随意被停课,占用,这种现象极为普遍。而让历史教师无奈,从而让学生和家长觉得历史课是可有可无。出现这种现象问题是多方面的,但究其缘由,我有以下三点不成熟的看法。

怎样来理解这个事情呢,首先,应试教育体制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学生成绩好坏决定着一切,长期以来,评价一个学生好坏,主要看分数的高低。这使得中考、高考成为学校教学的指挥棒,片面追求成绩、升学率成为各学校重视的指标。学习课程根据在考试中占总分数的比例,使得各学科有了主科和副科之分,由此又令学生心目中认为历史可有可无的。这些都令从事历史教学的教师感到困惑与失落。

第二,在传统的教学中,历史教育一直观念陈旧落后。教师在教学中最常用的就是讲述,从传统上来看,我们在历史教学中习惯于重记忆轻理解,重灌输轻思维,以接受为主的教学方法。这样的历史教学,除了应付考试,没有任何用处,丧失了历史学科的魅力。

第三,缺少现代教学模式,常用的历史教学手段简单而枯燥。中学历史教学中有很多问题存在,教师常是唱独角戏。历史教学一直停留在刻版的模式上,不能发挥学生在学习中主体的地位,激发不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造成了学生对历史学科重要性的认识不足。以上三点,我认为是当前中学历史教学所必须面对的现状与困境。如何冲出当前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和困境,我以自身教学实践的初步体会,浅谈以下几个方法策略,与同行们共同探讨,以求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一、要改变历史教学现在的被动状态,确立正确的历史教育思想是前提

究竟历史教育怎样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呢?龚自珍说过“智者受三千年史氏之书,则能以良史之忧忧天下”,我认为这就是历史的使命感,史上有很多变革家给历史以重视,认识到我们从事的教育是先祖千百万年遗留的人类文化精髓和来自灵魂深处的传统。教育没有主次之分,历史教学重要性不言而喻,要让学生懂得历史的重要性,教师不因从教“历史”而愧色。

二、在师生中开展互动的探究性学习是关键

对探究性学习内容进行适当的选择。只有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才能真正改变目前这种状况。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教师要以重视。教师要养成探索的习惯,把历史教学作为自己探求真理的学科。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内容以教材为依据,既可以按照教材的编排选择内容,也可以通过对教材的整合,以小型专题为内容,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应主要考虑,学生的兴趣与基础及注重与现实社会的联系。

每位教师要面对存在的问题,勇于接受挑战。教师要敢于放弃,在新的形势下开创新局面,对于教师而言,一般对接受性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已驾轻就熟,习以为常。每个历史教师要成为学习的先锋,教师要有接受挑战的勇气和能力,他们必须具备:新的教育理念,知识更新的能力。

作为教学的必要过程,首先要完善评价体系。要认真理解评价体系,去研究、学习。评价体系主要分成三个方面:①对探究性学习的评价。这样的评价要注重客观,此种评价还要注意探究过程资料的积累。②历史学习的好坏也是重要的,对于学生整个学习阶段来说,对历史学业的评价。③对教师的评价,关注教师设计学习任务的适度性、组织探究活动的条理性、指导学生的有效性等,以促使教师施展自己的教学智慧,使教学成为富有创造性的活动。

三、“学史致用,重铸人格”是目的

要冲破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和困境,还有诸方面需要研究探讨,以上只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和做法。不过最重要的条件,我认为是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教学观念的更新转化

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应重视确立自己的正确教学思想,转变、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抱着“学史致用,重铸人格”这样一理想,我们终将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

【参考文献】

[1]张:《历史教师要敢于创新》,《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1年3期

第7篇: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困惑范文

【关键词】中学历史;问题;应对措施

在初中阶段,历史是培养初中学生爱国情操的关键性课程,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历史教学各方面存在的问题不断显现,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课堂教学效率极其低下。针对这种情况,需要通过不同途径采用多样化的措施加以解决,改变课堂教学现状,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知识,培养他们的个人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1、“受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

长期以来,评价一个学生的品德的好坏,能力的高低,都与分数挂勾。这使得分数成为学生的命根。中考、高考成为学校教学的指挥棒,片面追求升学率,及格率成为各学校重视的指标。分数使得各学科有了主科和副科之分,在学生心目中有了三六九等之分。不容置疑,作为社会学科的历史科就被搁置冷落于一旁。学校在课程活动中鲜有历史兴趣小组的设置和有关历史科目活动的举行。历史教师也就成为清水衙门,肩无多大重任,迷失了奋斗方向。业绩荣誉也无从谈起。使从事历史教学的教师产生了困惑与失落。

2、历史教育观念陈旧落后。

我们要承认传统上我们习惯于让学生记忆真理般的历史内容,不允许有“问”和“疑”,记忆就是最终的目的。这种教学,除了应付考试,没有任何用处。历史学对人的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就被简化为考试和空洞的政治道德说教了。这样的历史教学怎么可能让学生感受到“每一时代的人类在反思自己往昔经历的过程中,对历史之本质和意义的一种理性追问和情感体验”?怎么可能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是人类的精神故乡,是人类生命力的水源头”?加上课堂上讲究“师道尊严”和“上下尊卑”,学生的个性被压抑,泯灭,潜能得不到开发,历史的魅力荡然无存,成了苍白和死的。历史教学就成了枯燥,无用之学了。

3、历史教学手段简单枯燥。

在旧的历史教学观念下教师往往在教学方法上以教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基本停留在“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巴”的操作上。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感受,体现不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不了学生的自主性,调动不了他们的参与性,激发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再而历史是远离现实生活,尤其远离现实的经济生活,与当今讲经济讲实效的时代相比较,它的内容与数、理、化、外,诸科比较,毕竟不是那么深奥难懂,对学科重要性的收益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因而这不仅造成了众人对历史学科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而且对它的教学困难性也同样缺乏足够的认识,这正是当前中学历史教学面对的现状和困境。

二、应对措施

1、确立正确的历史教育思想是前提

中学历史教学,不仅以其所传授的历史知识担负着文化教育的任务,而且在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和能力培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一部中国历史,就是一本闪耀着中国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历史见证,就是一部内容丰富的爱国思想和爱国行动的实录。展开世界历史,更是一本博大精深的人类文明发展史册。古往今来,大凡有识之士无不重视历史,总是讲史学教育提到亡国兴邦的高度来认识。清人龚自珍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人之纲,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梁启超曾感叹:“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悠悠往事,惟此为大。”“历史使人明智”倘若我们有这样的认识,职业荣誉感就会油然而生。认识到我们从事的教育不是讲述陈腐的万年之谷,而是先祖千百万年遗留的人类文化精髓和来自灵魂深处的传统。后来之人,不忘前师之事,要以古鉴今。从而我们就会感到自豪,产生一种敬业精神,不断鞭策和激励自己为完成本职工作而兢兢业业,不因从教“历史”而愧色。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2、优化教学手段

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必须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要讲授历史科目、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相互融合,教师要认真解读教材大纲,正确认识初中历史教学本质,更好地践行素质教育要求,要通过不同途径培养学生时空定位能力,为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做好铺垫。在此过程中,需要优化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在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更要教会他们如何应用适宜的方法学习历史知识,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能够充分感受到学习历史的乐趣。以“汉通西域与丝绸之路”为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章节内容,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采用分组合作学习方法,根据班级学生已有水平,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合理划分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发散思维,深入思考在历史长河中张骞出使西域有着怎样的历史意义,不要一味地向学生灌输大量的历史知识,加上历史知识点非常繁杂,学生很难理清章节主线,内化已学的知识,为自己所用。

3、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优化利用课文中所提的历史文献材料、历史小故事等,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入手深入探究,解析相关的知识点。在此基础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加强实践教学,借助教学实践活动,掌握更多的历史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深刻感受历史演化全过程。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借助其图文并茂的特点,给学生播放具有代表性的电影、电视片段等,把抽象、乏味地历史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刺激学生感官,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培养正确的历史观。以“官渡之战”为例,在讲解这方面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三国演义》中的相关片段,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官渡战役发生的背景,交战的双方等,留下直观印象,能够大大降低章节内容难度,确保课堂教学活动有序开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时代下,教师必须与时俱进,转变已有的理念,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围绕章节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选取他们熟悉而感兴趣的素材,注重理论和实践的有机融合,注重师生、生生互动,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课堂实践的机会,获取更多的历史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创造性思维等,帮助他们逐渐形成正确的“三观”,为进入更高阶段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促使初中历史教学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更好地践行素质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陈相武《中学历史教材教法》 主编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年8月出版

第8篇: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困惑范文

(一)课本剧创作

创作之初,要进行资料收集。课本是最先考虑的资料,但还需要课本以外的更多的资料来支撑,应鼓励学生到学校的图书馆、历史博物馆、网络上查找史料,首先确定编写课本剧的整体框架及故事的发展梗概,要符合剧本的特点,涵盖开端,发展,和结局四个方面,还应有戏剧冲突。有可看之处,吸引同学的注意力。另外,剧本的内容应符合历史的真实性,观点鲜明,实事求是。

(二)课本剧排演

课本剧在角色的安排时,要综合考虑,合理分配角色,注意外貌的相似性,气质声音等诸多方面也要考虑周全,这要求我们的老师或者学生导演能掌握演员的特点、技能,把有限的人员进行合理分工,提高同学们参与表演的积极性。排演期间,要求演员能对剧本有初步的了解,记住自己的台词,清楚自己扮演的人物角色的性格特点,注意自己的表情动作要符合人物的身份特征,配合默契,服装道具准备充分。(三)课本剧演出 课本剧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要适时导入,实际教学时要注意衔接得当。虽然课本剧能让学生更加直观有效地学习历史知识,增加历史课教学的趣味性,但教师依然要积极引导学生听课时注意力集中,善于思考。为了教学的需要,对于某些历史事件的理解,适时引入课本剧。让学生带着学习历史知识的态度来观看,而不是图热闹,看完之后,一无所获。

二、历史课本剧在教学时的实用价值

(一)使学生的知识掌握更有层次性

编写课本剧的过程,也是学生研读教材,查阅资料,对知识进行不断概括总结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学生熟悉了历史事件,了解了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掌握了关键的知识要点,理清了历史事件的顺序,更直观地再现了历史事件和人物,思维更清晰,头脑中的知识结构更有层次性。另外,通过课本剧的编排,熟悉了课本剧的流程,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增强了自信心,提高了对历史的兴趣。

(二)有利于学生对于难点的解读

历史事件往往比较繁琐,学习过程中难免产生困惑,记忆也有相当的难度。而历史课本剧的恰当引入,正好填补了这个缺憾,把历史事件恰当穿插,对人物进行主客观评价,解决了平时教学中难以达到的实际效果,本来老师苦口婆心讲解学生都难以理解的知识,现在却在潜移默化中被学生接受,解除了学生心里的困惑,增加了对知识点的记忆,而且由于学生查阅大量的资料,知识面开阔了,从而更多地了解了历史的知识。

(三)有利于合作探究的培养

第9篇: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困惑范文

关键词:提出问题 思维能力 创新能力

历史思维能力即人们了解史实、解释和理解历史现象、分析历史发展过程和评价历史客体的一种素养。初中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爱表现自我、思想活跃、兴趣广泛、知识面开阔等特点,加上历史学科涉及的问题悬念多,范围大,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渠道广,因而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初中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够从平常的,已经习惯的历史事件中发现不平常的因素,这是极具创造性的过程,将有助于提高初中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教师要深入钻研初中历史教材,准确把握教材内容,精心设计问题

要设计出好的问题,关键在于教师深入钻研初中教材。掌握教材的系统性,重点、难点和关键,做到透彻掌握,融会贯通,使自己的思想感情与教材中包含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挖掘教材内在的智力因素,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从宏观的高度把握教材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古今中外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中思考、提炼出开发学生智能的问题。

二、研究学生,从初中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科学地提出问题

教师必须深入学生生活实际。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初中生的思想动向、知识基础、接受能力、思维习惯、动机情绪、治学态度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结合初中生掌握的知识、现有能力,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科学地提出问题,问题内容要符合初中生的逻辑规律和心理规律。

三、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我们可以采取各种教学方式和手段达到目的,比如讲点课外知识以扩大知识面、讲点有趣的典故以引起思考、讲点历史变化变迁的原因、开历史故事会让学生自己讲述历史、组织学生编个历史剧等,使学生始终有兴奋点,思维一直围绕历史转,从而冒发思想的火花。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要注意兴趣的激发。一是结合时事,激发学生的兴趣。上课时,可利用时事资源,引发学生对当今世界各个地区发生的热点问题感兴趣。如朝鲜核问题、我国举办奥运会、伊拉克战争等,让学生对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发展进行思考。二是利用古今对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利用古今的一些名人或英雄相对比,探究中华民族的一些发展史和人文美德。三是借助实物、图片等教具创设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和兴趣。

四、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1.历史是所有学科中与学生现实距离最远的学科。因为历史教学所传授的知识都是过去发生的人和事,对学生特别是初中生来说,他们对现实了解的知识面和接触事物的经验还不够广泛和深远,对于一些历史上的事件和人物就更不用说了。而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为学生营造历史环境,实现跨时空的直观感觉。这不仅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当今历史教学所面临的尴尬局面,而且也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节省历史教师枯燥文字的表述时间。

2.历史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学科,它涵盖了人类生活中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宗教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利用多媒体技术,历史教师可以很轻松地聚集起尽可能多的历史资料和信息,并能快速、便捷地加以利用。古今中外每个历史时期留下的实物、图片、历史遗址等通过多媒体技术来展示,可以大大开阔教师和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历史的积极性,使学生乐学、好学。

3.多媒体还可以实现远程教学,可以真正地把封闭式的小课堂转化为开放式的大课堂。先进的教学手段,可以增加信息量,增强历史学习的直观性、趣味性,培养、引导、发展、巩固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

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现代教育界认为:“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教”应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在教学中只起引导作用:导思、导学、导练,引导学生自主地完成学习活动,自己去探寻、发现知识,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提问能力是一种直接经验,靠教师的传授是难以实现的。只有让学生主动去参与、体验、内化才能获得。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设计过程和途径,让学生去参与,创造一种师生平等的民主环境,形成互相论辩问难、各抒己见、激烈讨论、探索争鸣的活跃气氛,激发学生发现的--冲动和热情,调动学生大脑进行积极的思维,进行有意义的发现。如在讲述九年级世界历史上册第一课《人类的形成》,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都记得七年级我们第一节课中就讲了:我们人类是怎样产生的?有西方上帝造人说和我国的女娲抟土造人说,这都是神话传说。那么我们人类到底是怎样出现的呢?同学们可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学生情绪高涨,这时,给他们一个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平台,接着大部分学生看书找出答案:现在人类可能是从非洲南方古猿中的一支发展而来的。课进行到这里,我认为答案有了,我也解释了“可能”。以为学生对进化论深信不疑,问同学们可有问题,可以提出来,有一小组提出问题:我们可能是从非洲南方古猿中的一支发展而来的,它们从非洲森林到亚洲草原,为适应草原环境而直立行走。问题是:我们亚洲现在的猿猴是从何而来?如果它们和非洲南方古猿中的一支同时存在,为何它们不因草原环境而没直立行走呢?

六、巧妙运用评价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和问题的回答,教师的评价语言要多样化。要创设一个宽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来激发学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