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标准农田建设监理范文

高标准农田建设监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监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标准农田建设监理

第1篇:高标准农田建设监理范文

[关键词] 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 建设策略 规章制度 资金投入

[中图分类号] S2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6)10-0285-01

引言

随着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为促进农作物更好成长,增加农作物产量和农民收入,重视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必要的。但目前该项工作存在不足,对农业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需要采取改进和完善措施,落实工程建设规范标准,增加农作物产量,推动现代农业增产增收与可持续发展。

1 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意义

落实相关的技术措施,注重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也逐渐受到关注。

1.1 改造现有工程。一些水利工程的使用时间较长,再加上维修管理不到位,未能及时修复存在的质量缺陷,对提高灌溉效率带来不利影响。而通过落实高标准建设的各项要求,开展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能弥补这些不足,对现有工程实行改造,促进水利工程运营效益提升。

1.2 实现机械化生产。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设施完善,注重提高农田水利工程的机械化水平。通过合理配置机械设备,进而更好约束和规范农田水利灌溉和农作物种植的各项工作,实现机械化生产,提高防洪、抗涝水平,为农作物种植创造良好条件。

1.3 促进农业发展。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能极大的节省人力和物力,构建完善的农田水利沟渠网,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防止灌溉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对土地资源的浪费。并且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绿色环保,降低对周围环境破坏,推动农业现代化及其可持续发展。

2 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不足

工程建设中,由于相关制度没有严格落实,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有待提升,制约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效果提升,存在的问题体现在以下方面。

2.1 方向不明确。没有明确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方向,相关制度措施和技术规范要求没有严格落实,制约施工建设顺利进行,对工程运营也带来不利影响。

2.2 标准不统一。相关规范标准没有得到严格遵循,一些地方的标准不完善,导致不同地区的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标准不统一,对农业生产和作物灌溉可能带来不利影响。

2.3 制度不健全。有关水利工程建设的规章制度不健全,没有严格执行相关制度措施,或者工程管理制度、运营维护制度不健全,难以全面提升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水平。

2.4 资金较缺乏。当地政府资金预算不到位,对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资金来源渠道比较单一,没有调动社会的力量来融资,导致资金短缺,难以提升工程建设标准和水平。

2.5 人员素质低。一些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偏低,没有严格执行高标准工程建设要求,管理工作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维护不到位。

3 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策略

为弥补工程建设的不足,落实高标准工程建设要求,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3.1 明确高标准工程方向。落实相关规范要求,做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基本情况调查工作,明确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方向,为工程建设和各项规范标准落实提供指导。要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存在的不足进行总结,根据区域农业发展和农田水利建设实际情况,借鉴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有效开展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工作。并且因地制宜,考虑当地实际情况,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更好指导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各项工作。

3.2 制定统一的规范标准。构建行业规范标准,明确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方向和具体要求,同时在工程建设中严格落实各项规定。要结合水利专家的建议,善于听取当地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修订和完善,制定统一的规范标准,为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提供有效指导。

3.3 建立并健全规章制度。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农田特点,制定符合本地的规章制度。同时严格落实各项规定,明确相关人员职责,构建工程建设和管理责任制。健全奖惩激励机制,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让施工人员为农田水利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定期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发现存在的缺陷并及时改进和完善,推动规章制度进一步健全。

3.4 增加相应的资金投入。当地政府要合理安排财政支出,做好预算工作,保证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资金需要。积极吸纳企业和私人资金,组织社会募捐,确保资金来源多样化。根据农田水利建设需要,对资金使用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并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确保各项资金得到全面落实,防止资金出现被挤占或挪用现象。加强审计工作,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努力破解资金困难,推动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3.5 提高建设队伍的素质。加强施工队伍建设,确保他们的施工技术水平较高,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意识强。重视项目建设过程管理,重视施工材料质量检测验收,保证原材料质量合格。加强施工人员教育培训,不断提升他们的综合技能,完善奖惩激励制度,让他们为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贡献力量。

4 结束语

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应该认识其重要意义,明确存在的不足。然后从规范标准、规章制度、资金投入、建设队伍等方面采取对策,推动工程建设顺利进行,提高农田水利工程标准。同时还要加强运营维护,及时处理存在的缺陷,促进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更好运营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杜正力.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现状与对策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6(17), 265-266

第2篇:高标准农田建设监理范文

【关键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

作为我国基础建设事业的一项重要工程内容,农田水利建设为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相当的便利。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生产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化,为了更好地保障农业的产量和促进农村建设,必须深化对农田水利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只有加大对其重视程度,解决农田水利建设中存在的不足,改变和健全管理体制,提高群众的认知程度,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农村建设事业的长足发展,下文就针对这一问题展开探讨。

1、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1占用土地。众所周知,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必然会占用大量土地乃至是农田,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动植物生长环境,迫使陆生生物重新寻找栖息地,在寻找过程中可能导致动物的死亡,生活在原有栖息地的生物之间为了争夺有限的空间会引发争斗,导致生物链的破坏。工程施工过程中占用的土地,经过工业废料的排放导致土地硬化无法进行耕种减少了耕地面积。

1.2粉尘及有害气体。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也属于建筑工程施工的一种,在施工的过程中也会产生粉尘与大气污染。由于工程是露天作业施工,因此在进行混凝土搅拌、爆破与焊接等工作的时候难免会产生有害的气体,最终影响到当地的空气质量,还会对周围的大气造成污染,影响到当地居住村民的生活质量。严重的甚至会给当地造成相关的呼吸道疾病。因此,需要加强对粉尘等相关有害气体的防范措施。

1.3水生生态方面。基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影响,河流的自然形态可能会发生变化,进而导致个别河道的水位降低,致使河道上、下游的泥沙量以及水的温度发生改变,进而使得河流沿线的生态环境发生改变,影响该地区的气候环境以及地质。首先,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会形成大量的废水以及污水等,多数情况下,在未对这些污水、废水实施降解或者过滤处理后就直接将排放至河流中,导致相应流域出现水质污染问题。同时,水利工程设施建设过程中,通常要对周边河道流域中的水流实施拦截操作,会导致其局部水流的流动速度减慢,进而致使相应区域水的自我净化能力以及大气的循环流动速度减慢,极易导致重金属污染等问题产生。其次,自然环境中的天然河道和周边区域经由长时间的发展已经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生态系统。但多数水利设施的建设会直接于天然河道上进行,以达到有效拦截水域水量的目的,这导致水域中或者其他周边区域中本来存在的植物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最终对物种多样性造成不良影响。

2、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对策

2.1明确工程产权。由村镇集资建设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其运营产权归村镇集体所有,推行受益农户建设、管理及使用制度。由地方财政扶持建设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其运营产权归地方政府所有,交由地方相关部门进行监管,为农户提供有偿使用服务。

2.2建立统一的组织机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往往涉及发改部门、财政、水利和农业等部门,易导致部门机构重叠、权责不一致等,造成管理混乱、资源浪费。因此,组建一个统一的组织机构至关重要。该组织机构要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进行规划、招投标、全面履行质量监管职责和验收职责、建立后期维护管理机制等,并将责任明确到个人,保障工程的建设质量。

2.3拓展资金来源,创建新的投融资机制。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具有施工时间长、成本投入大以及收益效率慢等特性,加之具有不定因素的投资风险,致使银行等金融机构不愿对此类项目进行投资。此外,在建设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方面的有关政策和方法不够全面,在开展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过程中政府的投入力度薄弱,起不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从而影响银行与金融机构投资的积极性。当前,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工程多半属于公益性质,而与之有关的金融服务产品比较传统滞后、缺乏创新。与农业相符的金融服务产品非常少,缺乏完善的担保机制。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费用不能全部依靠政府的帮助和投资,应建立与完善金融和信贷等多方面的风险保障体系,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設提供良好的资金基础,拓宽资金来源,确保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持久发展。

2.4完善管理制度,加大监管力度。对于不同类型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应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确定管理主体,明確相关人员各自的权利和责任。例如,工程建设完成后,工程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将移交给当地政府或基层管理组织,根据市场经济规律进行管理。此外,工程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管理人员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管理,保障工程的建设质量与使用效率。

2.5组建一支专业的建设与管理队伍。为提高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水平,组建一支专业的建设与管理队伍至关重要。因此,要加大对施工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其施工水平。另外,要提升岗位福利、改善工作环境,积极引进专业的管理人才,实施绩效评估和奖惩制度,以提高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效率。

2.6提高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技术水平。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对当地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都会带来重大影响,所以,在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前期进行方案设计时,需要专业的设计师经过实地考察,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生态环境设计出合理的方案,然而目前我国的水利工程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需要技术人员加强自身专业技术水平,设计出既能保护生态环境又可以推动当地农业发展的方案。

2.7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目前我国对于绿色环保理念的应用非常的重视,这一理念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也不例外,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对每一个细节的环境保护进行重视。同时从每一个人做起,从小事做起。不能够出现滥用资源、肆意破坏的行为出现。为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基础帮助。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施工主要是为了实现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水资源在生态环境中也属于重要的一部分,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农田水利建设的重点,可以有效的提高对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第3篇:高标准农田建设监理范文

我区通过多种形式扎实推进黑土地保护工作。一是农业“三减”工作。全区覆盖测土配方施肥推广面积126万亩,覆盖率达到90%,施用有机肥60.5万吨。二是农药废弃包装物处理工作。全区11个乡镇均设立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站,共投入各类专项资金25万元,目前集中回收农药包装废弃物达到16.88吨。三是畜禽粪污综合利用和治理工作。我区25个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改造升级、粪污无害化集中处理中心及54处村屯公益处理站建设已全部完成并投入使用,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100%,全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5%以上。四是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工作。围绕打通种养循环堵点,推动“粪污”变“粪肥”,促进有机肥科学合理施用,我区已建立肥效监测点20个、规模连片面积2000亩的示范区1处、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验点4个。五是侵蚀沟治理工作。今年我区计划治理侵蚀沟53条,涉及5个村屯,总投资1932万元,目前已完成工程量10%,争取11月末前完成工程量85%。

二、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

我区2020年省级下达高标准农田任务6.3万亩,总投资7950万元。项目涉及6个乡镇、12个村屯,建设内容包括明渠衬砌、涵闸、泵站、输电线路、硬化路面等。目前已完成工程量93%,预计11月末陆续竣工结算。

2021年对上争取高标准农田任务6.92万亩,项目总投资8900万元。项目涉及7乡镇、8村屯,建设内容包括田间路、桥涵、渠道衬砌、泵站等,目前已经完成工程量55%(76.4%是包含2020年结转工程量),计划12月末前完成工程量的65%以上。

三、畜牧产业发展情况

在保证牛羊和家禽饲养量稳中有增的同时,重点推进生猪养殖业稳步增长,以星海、双喜、明宇、源丰等种猪场扩繁为重点,提高区内供种、供仔能力,降低外引带来的风险,鼓励中小养殖场户扩大生猪养殖规模。截止三季度末,全区生猪、肉牛、山绵羊、家禽饲养量分别达到105.5万头(城调队数字为88.1万头)、5.4万头、7.7万只和688万只,同比增长分别为24%、3.8%、11.6%和16%。全区各类养殖专业户达7000余户,规模养殖场150余个。同时加大畜牧业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新星万头羊养殖加工项目,目前已经开工建设,养殖场地改造已经完成,一期工程预计12月末前完成。通过以“龙头企业+贫困户+金融机构+政府扶贫资金”的养殖模式与扶贫资金养殖项目相结合,引进哈尔滨谷实生猪养殖项目,目前正起草拟定合同,预计12月末前完成前期准备工作。

第4篇:高标准农田建设监理范文

【关键词】引湖灌区;节水改造;改造成效及经验

1.引湖灌区基本情况

引湖灌区位于东平县西北部,地处鲁西南低山丘陵和平原接壤地带,涉及老湖、梯门、大羊三个乡镇,总面积148.5平方公里,98个行政村,总人口1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54万人;总耕地面积为14.5万亩。该灌区是解决三乡镇山区农业灌溉以及补充地下水源的重要基础工程,更是我县北部山区重要的民生基础设施。该工程自投入运行以来,对改善我县北部山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补充地下水源解决日趋严重的人畜用水难题,促进区内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推动东平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工程建设标准低,资金投入不足,管理体制不健全,造成灌区工程老化失修严重,工程状况的日趋恶化,水资源浪费严重,致使灌溉面积衰减,工程效益得不到全面发挥,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严重制约了灌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2.引湖灌区节水改造成效

为充分发挥引湖灌区的水土资源优势,在水源日趋匮乏的情况下,对灌区进行以节水高效为中心的节水改造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近年来,东平县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对灌区的投入,在全国范围内开始了对大中型灌区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作的重要历史机遇,于2010年全力做好了引湖灌区末级渠系配套节水改造项目。该项目涉及老湖、梯门、大羊3个镇,4.7万人,规划面积5.6万亩,总投资2686.2万元。主要建设内容为引湖灌区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和田间工程,新修斗渠52km、农渠41.84km,维修渠道27.3km,建设桥涵闸建筑物682座,测水量水设施168座。项目实施后,灌区内达到了 “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等多重效益。一是农业生产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年新增节水能力可达588万m3,新增灌溉面积4.9万亩,有效灌溉面积达到63.9万亩,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提高6%,能达到71%;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6。二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13.3%,年增加粮食生产能力1215万kg,增产值2065万元,水利分摊系数取0.5,来自水利工程的增产效益1032万元;农民年人均增收219.5元。三是生态及环境效益显著。通过斗农渠的节水改造及自动化测量水设施等新技术的应用,将大大降低灌水定额,减少灌溉水渗漏,提高肥料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轻地下水污染,同时进一步改善下游河道、渠道内的水环境条件和水质。特别是在该县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面前,充分发挥了抗旱生力军的作用,有效缓解了灌区干旱缺水严重的问题,增加了农村生产生活用水,优化美化了农村生态环境。通过灌区节水改造,四十年老灌区展新颜。

3.主要经验做法

3.1强化领导促实施

县委、县政府对灌区改造建设工作高度重视,将其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作为提高农业生产条件,实现富县强镇目标的重要举措来抓。为加强对工作的领导,县里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水利、农业、开发、财政、审计、发展及有关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二十里铺引湖灌区改造项目的领导小组,并从县直有关部门抽调思想素质好、管理水平高、协调能力强的同志组成专门工作班子,具体负责项目的实施、督导、协调工作;各有关乡镇也都成立了领导组织机构,积极协调处理好辖区内的工程建设,特别是妥善处理好施工占地、用水用电等问题,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的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3.2多方筹资保投入

东平县是个经济欠发达地区,两年来拉动内需的众多项目上马启动,使得财力本就薄弱的东平县各方资金更加吃紧。面对灌区改造建设的历史机遇,东平县狠抓配套资金投入,千方百计加大项目资金投入力度。一是增加财政投入。县级财政2010年拿出500万元用于灌区改造专项资金配套,较往年有大幅提高。二是引导群众投入。农民筹资投劳是灌区改造建设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乡镇均把此项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加以落实。凸显农民主体地位,坚持按照“项目民议、方案民定、资金民筹、工程民建、质量民督、支出民审、管理民营、效果民评”的原则开展项目建设,调动了农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在东平县2010年灌区改造建设中农民投工投劳已高达400多万元。

3.3强化监管保质量

针对灌区改造项目点多面广战线长的特点,东平县在积累多年建设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基建程序开展建设,积极推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基本实现了“管理规范化、施工程序化、检验标准化、资料系统化”,有力保证了工程进度和质量。同时,还摸索出了一套符合全县实际的“政府监管、社会监理、群众监督”的三级质量监控体系。一是突出政府监管职责。坚持把领导督办、会议督办、专人督办、媒体督办作为项目建设管理日常工作常抓不懈,同时在项目区设立公示牌,将建设内容、资金投入、完工时间、监督电话等向社会公开,起到了很好的公示公告、社会监督的作用。二是落实社会监理责任。通过招标聘请水利工程监理公司派出具有丰富施工经验的监理工程师,长住工地跟班作业,对设备材料及工程质量跟踪检测,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报告。强化监理职责落实,严格按照建设标准、合同和设计图纸要求狠抓质量管理,实现了所建工程质量优良、工艺精美的良好效果。三是发挥群众监督作用。项目区受益村推选人大代表或老党员为本村项目建设的群众监督员,及时在施工现场提出合理化建议,调处各类矛盾,开展工程质量监督。确保了工程质量。

第5篇:高标准农田建设监理范文

关键词:沾益;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管理

沾益县位于云南省东北部、曲靖市中部,素有珠江源头第一县、“入滇锁钥”、“入滇第一州”之美誉。国土面积2801平方公里,辖5乡3镇,122个村委会(社区),总人口43万人,有耕地面积82万亩。沾益县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建成一片,发挥效益一片”的原则,高位推进,全面完成了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2009―2011年三个年度项目建设任务,为保障粮食安全,促进项目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基本情况

在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中,沾益县以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为引导,在连续三年的建设中,共完成投资6246.6万元,完成节水改造干、支渠42.34km,配套田间斗农渠52.07km,改造农沟、斗沟、中沟、排水沟51.96km,大坡河治理3.407 km,安装各种管道352.71km,新建提水泵站11座,蓄水池13个。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后,使项目区域内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灌排工程体系,基本实现“旱能灌、涝能排”,共新增灌溉面积24157亩,改善灌溉面积32093亩,新增节水能力445.38万立方米,新增粮食生产能力493.8万千克,新增经济作物产值1046.5万元,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531.67元。

2建设管理主要工作

沾益县是农业大县,2011年全县生产总值实现11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5713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2:54:24。烤烟、万寿菊、中药材、蚕桑等农业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蔬菜、水果、薯类、泡核桃等后续产业得到大力发展。但是,全县水源工程不足,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标准低、工程不配套、老化破损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为切实做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的实施,沾益县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高位推进,强化监管,狠抓落实,使项目成为一举获多赢的民生工程。

2.1统一规划,因地制宜

为进一步加快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及时成立了小型农田水利(2010年―2020年)建设规划领导小组,精心编制了《沾益县小型农田水利(2010年―2020年)建设规划报告》和《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实施方案》。规划中体现“十个配套”和“一个做到”,即:与水源点建设相配套,与人饮安全相配套,与土地开发整理相配套,与基本烟农田相配套,与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相配套,与河道沟渠整治相配套,与产业结构调整相配套,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相配套,与扶贫开发相配套,与新农村建设相配套;做到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可行,区分轻重缓急,分期分批组织实施。同时,按照因地制宜,充分尊重民意,认真编制和完成沾益重点县实施方案,通过水利设施的配套完善,将大坡项目区和菱角项目区5.375万亩农田建成为“渠成网、田成方、路相连、渠相通、树成行、旱能灌、涝能排、生态化、园田化”的高稳产农田。

2.2尊重民意,民办公助

大力深化“农民是受益主体,也是投入主体和建设主体”的认识,广泛宣传动员,突出受益群众参与建设,做到创新“三项建设机制”、解决“四个思想认识问题”、抓好“五个环节”。创新“三项建设机制”,即 工程建设公示制、群众投工承诺制、群众参与规划制。解决“四个思想认识问题”:一是解决好一个认识误区。取消“两工”不是不搞农田水利建设,而是为更有效地搞好农田水利建设创造条件,通过“一事一议”,尊重民意,变“要”为“我要干”;二是划清一个界限。农田水利建设是生产性成本支出,是农民生产资料自我积累的过程,不是增加农民负担;三是正确引导一个关系。“一事一议”不是放纵自由化,而是在民主的基础上再集中,在集中的指导下实现民主;四是理清一个思路。农田水利建设需要长期投入,更需要群众长期参与建设。切实抓好“五个环节”:一是抓好议事前准备,二是抓好议事组织,三是抓好议事审批管理,四是抓好议事工作落实,五是抓好议事监督管理。通过“一事一议”,有效激发了群众参与水利建设的热情,迅速掀起大干农田水利建设的。工程实施中,项目区群众自筹373.08万元,有2万余群众投工投劳26.5万个工日参与工程建设,完成农作物抢收和地上附着物清理、耕作熟土层整理3.6万亩、开挖沟渠68公里、清淤12.8万立方米。

2.3整合资源,完善机制

沾益县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以县级农田水利规划为依据,以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为引导,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目标,在不改变资金性质和用途的前提下,积极整合农业综合开发、水务、国土、烟草项目、涉及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统筹安排,集中使用,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扎实完成重点县建设任务,形成了齐抓共管、共同推进的良好局面。同时,以彻底改变重建轻管的现状为突破口,继续完善和建立小型农田水利长效投入机制和管理机制。目前,项目区共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6个,参与农户3335户13652人,管理灌溉面积5.30万亩。通过核定水费标准,调整农业供水水费计收方式,农业灌溉水费每方按0.04元―0.06元收取,逐步实现“以水养水”目标,保障了工程良性运行,做到谁受益、谁建设、谁管理,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2.4精心组织,严格管理

沾益县对重点县建设项目的实施极为重视,抽调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人员,组建成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工程管理局,调配相应专业技术骨干,加强工程施工管理和质量监督,工程管理人员分工明确、职责清楚,全面负责实施沾益县重点县建设项目相关工作。在项目实施中,严格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制、工程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进行管理,确保了工程按质、按量、按期完成。

2.5调整产业,高效经营

大坡乡素有“万寿菊之乡”、“烤烟之乡”的美誉,项目区群众主要种植烤烟、万寿菊、水稻、玉米等农作物,收入主要以烤烟、万寿菊为主。项目区粮食单产可实现增产250公斤以上,万寿菊鲜花单产可增产600公斤以上,经济作物每亩可实现增收400元,平均每亩可节本增效360元;生猪“正大”规模化、规范化、集约化养殖模式在项目区得到长足发展,项目区新建猪舍1.7万平方米,新增年出栏1500头生猪的规模以上养殖户6家;农业龙头企业争相进驻,云南诚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600余万元建成了2680亩现代农业基地,年产值达到1400万元。由于万寿菊的规模化种植,使沾益万寿菊赏花节成为全省知名的旅游节庆品牌,有力的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在菱角片区,通过项目实施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贵州省兴义金银花开发有限公司通过土地流转在赤章村投资建设了150亩金银花育苗基地,不但企业每年能实现100多万元的收入,周边群众由农民转变为基地工人,除有土地的承包费外,还能到基地务工;结合项目良好的水源条件,200亩辣椒生产基地、250亩连片万寿菊示范区落户项目区,每年能实现收入12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