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学影像技术企业分析范文

医学影像技术企业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学影像技术企业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学影像技术企业分析

第1篇:医学影像技术企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高校;影像专业;拓展学习

医学影像学存在人体解剖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及计算机电子科学等多种学科方向的交叉,在临床辅助治疗和介入疗法上具有很高的医学价值,同时,医学影像技术的理论性和实用性结合非常紧密,是拓展学习衍生范围很广的学科,下文将详细讨论在医学影像专业可供学生挖掘的拓展学习方法。

一、多媒体信息源扩充学习内容

拓展学习途径分三种,其一是扩充学习内容;其二是创新学习方式;其三是优化学习方法,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深入立体地理解各个理论知识之间的推导关系、应用价值以及潜在的发展创新方向。应用在高校医学影像学的学习中,扩充学习内容的主要方式就是寻找本校教学环境意外的学习渠道。比如通过网络课堂在线学习、电子图书馆文献查阅、高校联盟和校企合作等。网络课堂在线学习体现在各门户网站教育栏大学公开课、相关知识纪录片和以理论关键词发散的周边知识媒体资源。比如网易公开课就有众多名校的医学影像技术操作的现场演示视频,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栏目和涉及医学相关周边知识的视频资料,都是基于校内资源之外的知识渠道。涉及到文献检索类型的拓展学习,就能接触到不少学科前沿的发展和创新,比如医学影像设备的多种具体型号,不同型号的细微区别,公司的生产信息等等;再比如说一些医师多年的实验记录、调研结果和会议报告等,这些虽然与直接的理论知识没有太大的关系,但行业的发展包括其周围商业市场的发展,对于在校学生来说,拓展学习的目的就是摆脱学校的固有模式,去多了解一些与行业有直接关系或间接关系的一切信息。另外,高校联盟是校际交流的较为流行的知识平台,一般以夏令营或者冬令营的模式为主,也有全国性或省级竞赛等,来自不同学校的同学,可能自身学习的教材都村子一定的版本差异,是经验交流最人性化的一次机会。最后,校企合作的学习模式就具有一定的职业规范性了,通常以见习或者实习为主,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生拓展学习的内容会更具体,这个实习生应该是感受颇深的,但对于暂时没有获得实习机会的在校学生,自己主动找机会去认识企业单位,也是很好的突破方向之一。总结来说,扩充学习内容的主要学习思维就是兼听则明,广为受教。

二、主人公心态创新学习方式

高校学习强调自主性。所谓自主性,是区别于应试教育的个性学习方式,具体的体现形式是学生通过深刻分析自身的特点,为自己私人创造的独有的学习模式,这个模式可以兼容自己的兴趣爱好、课程安排和休息时间。简而言之,就是将学习融入自己的个人特色。例如在椎间孔狭窄的病变中,了解临床症状、病理、影像表现、鉴别诊断只是课本上的理论要点,喜欢自己动手实验的同学可以课后自己设计检查方法,并在带教老师指导下实际操作,了解平片中正位、斜位在不同椎体检查中的选择,以及CT、MRI在检查中的具体应用,激发自身的学习积极性,获得实践经验,拉近自身与临床的距离。再例如结合自己的时间,在自己每天感觉精神最饱满的时候去分析具有逻辑性的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在睡前去记忆一些理论的要点和专有名词,或者有的同学会选择大声朗读来增强记忆,有的同学擅长寻找学习伙伴来相互鼓励,相互督促,相互探讨,相互考核。创新学习方式不是一味地标新立异,用来自己展现个性的借口,而是因材施教的学生层面的领悟。能够在很强的执行力下坚持好自己的学习方式,根本在于对于专业学习的主人公心态。只有认为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才能控制好自己的学习节奏,在疲劳时允许适当放松,在懈怠时能够积极调整,在效率低下时能够自我激励。

三、科学统筹优化学习方法

广义上上文提到的学习方式,包括扩充学习内容的方式,都应该在优化学习方法的理论范畴内。但这里讨论的学习方法是一个相对狭义的命题, 即针对医学影像学这门专业的课程内容,具有普适性效率最高的学习流程。学习医学影像学关键在于掌握三个方向的融合,其一是基础医学,就是一些常见人体的骨关节结构和各大系统的组成部分;其二是实际的电子物理成像原理和计算机操作的一些技巧;其三是临床医学的相关病理病变原因、过程和结果,通过这三个方向的执果索因和相互论证就是影像学完整的知识系统。在此过程中,科学统筹是目前为止笔者认为最值得提倡的优化学习方法的一个学习理念,具体来讲就是理性做好知识模块的划分和串联的一种学习思维,这种思维能够明显提高学习效率,减少不必要的认识误区。比如说医学影像学的每个章节前都有一段概述,在概述中主要是介绍该章内容的重点和特点,学好概述对掌握全章节主要内容十分重要。每一章都介绍各种检查方法的禁忌症和适应症,以及一些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这些内容是诊断的基础,也是临床对各种检查方法选用的凭据。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能在笔记中提纲契领,然后关上课本自己根据纲目举一反三,那将是科学统筹学习思维达到效果的体现,同时也能有效避免医学影像学知识脉络复杂而造成的烦躁的学习情绪。

四、结语

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历程目前为止发展历程不过百余年,也就近三十年的发展速度迅速提高,未来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方向尚未十分明确,不过值得肯定的是,拓展学习能够让学生对该项技术的发挥有一定程度的把握,甚至还能起到引导作用,而这,也是目前全国高校素质教育体系下所追求的结果。

参考文献:

[1] 袁力,刘林祥,李月卿,冯圣平,袁聿德. 发展中的医学影像学技术与21世纪医学影像学技术高等教育[J].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6(01) .

第2篇:医学影像技术企业分析范文

海纳医信成立于2008年,位于北京市中关村清华科技园,是由数位毕业于清华、北大,留美学习、工作多年的医学影像领域的专家,归国创立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致力于为各级医疗机构提供国际领先的医学影像信息系统及相关服务。公司核心创始人及CEO崔彤哲,具有在国外知名公司多年开发国际一流医学影像系统的辉煌经历。就是这样一位专家型的领导者,带领着海纳医信走上了一条以技术创新为发展核心,建立品牌型企业的发展之路。

凭技术实力赢得第一桶金

公司的三位创始人崔彤哲、孙毅、胡晖曾于2002年归国共同创立海纳维盛公司,研发了当时国际领先的网络化三维医学影像后处理系统。产品于2003年6月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学院成功上线运行,并引起业界的广泛关注。包括GE、西门子等国际大企业都来评估过海纳维盛的产品,并作为并购的对象。海纳维盛最终于2004年2月被一家专业做三维影像工作站系统的美国上市企业Vital Images以1800万美金并购。这次并购帮助几名创业者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但是也有些许的遗憾。“我们遗憾没能把海纳维盛做成一个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的民族品牌,打破欧美企业在高端医学影像系统的垄断地位。当时受制于美国经济的影响卖掉海纳维盛也许是我们当时最好的选择……”崔彤哲怅惘的谈到。而对于Vital Images来讲, 并购海纳维盛后,产品线得到极大的增强,销售业绩经历了连续12个季度的高增长,市值也从1.8亿美金持续上升到5.8亿美金,创造了自身发展的一个。

海纳维盛被并购后,崔彤哲出任VitalImages全球研发总监,负责整合海纳维盛和Vital Images公司的产品线,并于2004年~2008年间帮助Vital Images在美国了三代新产品。2008年崔彤哲离开公司前的最后一代产品Vitrea Enterprise Suite被美国放射学权威网站AuntMinnie评为2009年度最佳放射新软件。

创业者的成功来源于扎实的技术、先进的理念,以及对医疗影像行业深刻的理解和思考。三人于2008年二次创业成立海纳医信时,仍然将技术创新作为公司的根基。崔彤哲说:“海纳医信拥有专业的精英团队,既有海外归国的专家级、科学家级人才,也有在国内多年培养积累起来的国际级研发团队。我们在深入调研中国医疗信息现状与需求的基础上,研发了国际领先的综合性医疗影像信息平台HINA MIIS。这一系统为综合性的一体化平台,涵盖全院级PACS、RIS、远程诊断会诊,以及高端的三维医学影像分析处理等主流医学影像功能,以满足从基层到大三甲医院以及区域医疗的全面影像应用需求。”

中国市场的两大机遇

基于多年国际化的技术开发和实践,崔彤哲对全球的PACS技术发展有着深刻的思考,面对当今中国PACS市场的现状,他同样有着自己的看法:“目前,PACS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和市场表现,在美国也曾经经历过。现在的市场很‘热’,但也不可避免的呈现出了杂乱无序的状况。在医改的大潮下,各省市、地区,以及医疗机构都在纷纷上马大小不一的PACS项目,价格也从几万到上百万,甚至上千万不等。用户应用这些软件后,感受肯定会有很大的区别,进而影响到他们的第二次选择。这就是一个行业的洗牌过程,技术领先的企业会在大浪淘沙中走到最后。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在技术上保持领先,在行业的整合、洗牌中取得最终的胜利。”

在这种市场现状下,崔彤哲看到了公司优势与行业发展趋势的融合点,并将此作为重要的市场机遇。崔彤哲说:“机遇是留给做好准备的人的,在看准这样一个市场机遇后,我们就开始了PACS系统的研发,很快就有了第一个客户。”

北京安贞医院作为国内顶级的心血管专科医院之一,对PACS系统的选择一直是非常的谨慎,曾经进行过两次PACS招标,但是最后都因没有找到一个令医院满意的系统而决定暂缓。2009年7月,由于医院320排CT的上线,产生的数据量激增,院方不得不考虑上线一套高性能PACS系统,以缓解大数据量存储的压力。经过多方调研论证,决定选用海纳医信的HINA MIIS作为其PACS存储系统,北京安贞医院也成为海纳医信PACS存储系统的第一个客户。

回顾这一案例时崔彤哲说:“安贞医院放射科张兆琪主任在我们创立海纳维盛时就有过合作,对于我们在美国研发业界领先产品的过程非常了解,所以海纳医信才有机会被邀请参与产品的评估。可以讲我们当时是给安贞医院解了燃眉之急。”

2010年6月,海纳医信的全院级PACS、RIS系统正式上线首钢医院。2010年,北京大学吴阶平泌尿医学专科中心大楼在首钢医院正式启动,又要有大批的高端影像设备要进入医院。也正是由于该中心的启动,使首钢医院需要选择一个更高效、稳定的PACS系统,这样才能支撑新大楼的正式使用。海纳医信经过多次演示,最终获得首钢医院的认可。“当时为了获得医院的认可,我们甚至许诺,上线所需要的所有硬件设备我们可以垫款购买,如果上线达不到医院的要求,我们硬件都送给首钢医院!”正是崔彤哲拥有的这种壮士断腕的气概和信心,打动了首钢医院,最终选择了海纳医信。

前期的几个案例坚定了海纳医信在技术上不断突破的信心和方向。“也许未来几年中国会出现PACS更新换代的,在这之后,市场也逐步会趋于理性,中国PACS市场将会有全新的格局出现。” 崔彤哲深有感触的谈到。

谈到中国市场的第二大机遇,崔彤哲介绍说:“这个机遇的发现,是源于微软和卫生部合作的一个关于农村医疗信息化合作备忘录的国家级试点项目。该项目是市县乡村信息化及远程诊断会诊平台建设的典型案例,我有幸作为信息化专家顾问的身份受邀参与该项目。在这个项目中我发现,远程诊断及会诊将成为区域医疗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所以海纳医信成立初始,就毫不犹豫的开始了远程诊断会诊平台相关技术的研发和积累,产品推出后,获得了微软试点项目组技术专家的一致认可,顺利承担了这个国家级试点项目中组建市县乡三级远程医疗平台部分的技术支撑工作。”

通过这一项目的参与,结合中国医疗卫生行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以及我国的国情,崔彤哲预测:未来乡镇卫生院的医疗影像诊断服务将由县级医院提供。也就是说,乡镇卫生院在国家政策的倾斜下,逐步完善了医院硬件建设,但是在面临医疗服务人员匮乏的问题上又没有快速解决的良策,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远程诊断的方式,可以快速、有效的解决这些面临的问题。

2009年底,全军医学专科中心影像远程服务网正式上线。该服务网定位于整合全军专家资源,支援千家县级医院,为基层医院的疑难病症提供远程诊断和会诊服务。崔彤哲回忆到:“当时他们主动打电话说要来我们公司看看产品,结果当天看完后,第二天又带来几个专家,又对系统进行了观摩,而且当场就决定选用我们的系统。”该远程服务网自2009年底上线至今,已成功连接120家市县级医院,为众多的基层患者进行远程诊断会诊服务,并提供相关治疗方案。切实地缓解了基层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使得全军的专家资源有效服务于地方。

与此同时,海纳医信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医疗服务共同体的案例也同样充分体现了他们用技术解决医疗卫生行业难题的能力。2011年7月15日~16日在卫生部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与青海省卫生厅在青海省西宁市、海南州及贵德县隆重启动了北大人民医院支援青海“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项目。海纳医信承担了北大人民医院“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医学影像远程诊断与会诊平台的建设任务。在项目的启动仪式上,依托海纳医信的系统,北大人民医院的神经内科专家为贵德县的一例脑神经疑难病例进行了现场会诊支援,为患者提出了具体的诊断及治疗意见。青海省人民医院、海南州人民医院以及贵德县人民医院的专家及医生通过互联网,在各自的医院参与了这次会诊。

崔彤哲对这一案例十分自豪,与北大人民医院的合作,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在项目最终要确定合作厂商前夕促成的。而促成的原因就是崔彤哲到北大人民医院的一次系统演示。崔彤哲说:“北大人民医院一直是医疗信息化建设排在前列的大型三甲医院,我们当时是慕名到医院进行产品介绍的,事先并不知道他们即将选择一个远程影像诊断会诊平台。 结果我们当天一介绍完,院方很认可,接下来又连续邀请我们去医院给不同科室的相关人员进行了进一步介绍,并且很快就决定选用海纳医信的远程诊断会诊系统!”依托这一平台,北大人民医院不仅成功连接了多家“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中的基层医院,将医学影像诊断会诊服务带给更多的边远地区,同时在北大人民医院内部建立了医学影像共享交互及平台,以支持院内各科室的临床医生对患者影像进行更便捷的交互会诊。

崔彤哲谈到:“作为一家高新技术企业,我们有责任为中国的医改做更多的事情。技术优势是我们在发展中一直引以为豪的,如何更好地将我们几个核心创始人多年来在国外积累的先进经验、掌握的技术运用到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当中去,为更多的中国老百姓服务,是公司必须完成的历史使命。”

合作高端保持先进性

2011年4月8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与海纳医信签订合作研发备忘录,决定采用海纳医信HINA MIIS作为其科研PACS系统(Research PACS),同时双方建立研究合作关系。Schwartz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决定与海纳医信合作,不仅是因为其产品的领先性,更重要的是因为海纳医信团队的自主研发能力。

目前,海纳医信HINA MIIS已作为哥伦比亚大学科研PACS系统正式上线并投入使用。依托海纳医信的的PACS系统,一方面对哥伦比亚大学及数家合作医院的科研影像数据进行高效管理,让来自不同研究机构的专家可以随时随地对科研数据进行调阅和分析,并可以高效开展多方的病例讨论和研究。同时,双方依托该系统平台进行深度合作,共同研发医疗影像信息在临床药理验证领域的应用及进行相应的高级三维图像和计算机辅助诊断分析算法研究。

崔彤哲介绍说:“海纳医信与哥伦比亚大学的合作开创了中国自主研发PACS进入美国知名医学院的先河。这一成功案例表明,海纳医信业自主研发的PACS系统在同类产品中已达到、甚至超过国际领先水平,提升了国产PACS系统与国际一流厂商的竞争能力。特别要强调的是,这样的合作也为海纳医信在全世界树立自己的品牌提供了保障。”

红杉资本注资海纳医信

2011年12月18日,海纳医信宣布,经过几个月的交流沟通,红杉资本(Sequoia Capital)3000万人民币注资已经正式完成。对于此次投资,崔彤哲首先介绍了红杉资本合伙人周逵的看法,他说:“周逵对此曾经表示,投资海纳医信,是因为红杉关注到了中国医改的需求,关注信息技术在中国医疗服务领域的应用。红杉资本希望找到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市场竞争力,能在推进中国医疗信息化产业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公司进行注资和长期支持。我们海纳医信恰好是个技术领先、专注产品、具备国际视野和国内客户服务经验的公司,在成立的三年多时间里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红杉很看好我们核心管理团队。红杉也希望在他们的支持下,我们能快速的成长为中国医疗影像行业的领头羊企业。”

红杉资本是美国知名风险投资机构,于1972年创立于美国硅谷。做为早期投资者,曾成功投资了苹果电脑、思科、甲骨文、谷歌、雅虎等一批国际知名的美国硅谷高科技企业。崔彤哲对于红杉资本的投资非常重视,在谈到它的重大意义时,他说:“红杉资本是世界知名的风险投资机构,他们在高新科技以及软件企业方面投资的历史非常辉煌,能够被他们投资也从另一个侧面肯定了海纳医信在发展中的成功。从企业的发展角度将,要获得跨越式的发展,必须在资金方面有更大的保障,红杉的投资让我们在未来有了更多的可能性。特别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与借红杉投资的一些企业建立上下游的关系,将整体实力展现在客户的面前,带给他们更加整合的优势和体验。同时红杉资本的进入,也带给海纳医信一个品牌上的快速提升,我认为这一点尤其重要和关键。”

1999年,崔彤哲在美国留学期间,决定辍学加入当时在硅谷刚刚成立而日后逐渐成为业界顶级PACS公司的Stentor。他作为核心开发人员,从无到有,全程参与开发了Stentor三代PACS产品iSite。凭借在美国市场的出色表现,iSite产品于2003年、2004年连续两年被评为KLAS排名PACS类产品第一名,并于2005年被飞利浦以2.8亿美金并购。

第3篇:医学影像技术企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区域 PACS 集中式 分布式 混合式

中图分类号:TP39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5)11-0000-00

在我国随着大型医学影像设备在临床诊疗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减少病人重复检查,缓解大型医院医疗资源紧张的需求变得日益迫切。在医院集团内部和区域医疗机构之间,建立高效、安全的医学影像存储、共享和管理平台是有效的解决办法之一。传统的中心化PACS系统仍是企业级和区域PACS系统建设的主流建设方案。区域PACS系统通过对医院患者诊疗信息资源的整合,实现对各联网医院的诊疗信息的数字化存储与归档管理,实现院际间患者诊疗信息的互相调阅。从患者、从临床的角度实现体现出现代化医学技术及提高了医疗服务的质量,减少误诊或错诊的可能性,通过减少对传统影像胶片的使用,从而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1 区域PACS系统的建设目标

目前区域影像信息系统的建设主要达到两个目标。一是实现区域影像信息共享,即市民在任何一家接入区域平台的医疗机构进行影像检查时,能方便在线获得自己当前和过去检查的影像、诊断报告与专家诊断的意见以及其他相关信息。二是要统筹解决小型医疗机构PACS系统的应用,在提高小型医疗机构诊断准确性的同时提高基层放射医生的诊断水平,让在社区就诊的居民享受到三甲医院的诊断。

2 标准规范与技术路线

2.1 标准及规范体系的建设是区域PACS的重点工作之一

首先业务标准遵循卫生部《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以下称《指南》)中关于区域范围内的影像业务流程规范所述内容;其次数据交换标准,医疗企业集成(Integrating the Healthcare Enterprise, IHE)计划已成为具有高度影响力的国际性HCIT 标准协调组织,是本方案在区域卫生信息网络环境下实现信息数据交互最重要的标准、规范之一;再次技术标准,IHE(Integrating the Healthcare Enterprise)――集成化医疗保健企业,已成为具有高度影响力的国际性HCIT 标准协调组织,而基于IHE XDS的区域平台解决方案能够满足集团医院和区域医疗机构间的高性能访问、大容量分布存储、数据备份、系统容灾和降低系统拥有总成本的要求,此方案可以为我国医院集团企业级医疗影像系统和医疗机构间区域影像系统的建设提供良好的借鉴和指导作用,提高我国医学系统信息化同时,让广大病人享受到高科技信息服务带来的便利和好处;最后管理标准范包括标准管理、安全管理、数据管理、项目管理,用于指导数据中心日常运行管理、数据维护管理规范等内容的制定。

2.2 技术路线

区域PACS系统建设中关于软件系统部分的整体技术路线,要根据系统的需求分析以及对系统架构设计以及相关规范的要求,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整体上要考虑国际技术先进性与国内技术的成熟性相结合的原则,同时还要兼顾医疗系统的实际情况发展以及其行业的发展。为此,可以采用如下的技术路线:

(1)采用面向服务技术架构(SOA-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松耦合的设计模式,这是信息行业主流解决方案,并保证系统的灵活性、可扩展性和良好的维护性;(2)采用广泛接受的标准如IHE XDS、XML、Web Service和SOAP等标准保证不同设备接口的兼容性,并且遵循国内公共卫生行业准化指南及相关标准,保证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3)在需求分析和设计中,对业务要求正确理解,确保系统业务处理的准确性;(4)充分关注系统易用性,保证系统使用方便,操作简便,易于学习;(5)采用成熟的软件技术和软件产品,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6)设计中充分注意系统安全性,能提供多种安全检查审计手段,确保系统不被非授权用户侵入,数据不丢失,传输时数据不被非法截获、篡改。

2.3 系统逻辑架构的设计

区域PACS系统的逻辑结构参考IHE XDS技术框架和有关协议,以数据集中存储为例,区域PACS系统的逻辑架构是由业务层、数据流管理层、数据存储管理层和扩展应用层四个层次组成。

3 系统数据存储方式的设计

数据是PACS系统中最为重要的资源,为保证系统数据的准确性、一致性、完整性、安全性,支持整个系统安全、稳定、正常、持久地运行,PACS信息系统建设中主要采用的数据存储方式主要采用混合式模式。

混合数据存储策略:在这种数据分布策略中,数据采用分布式存储,用于交换和共享的部分数据存放到中心数据库服务器,同时数据中心保存地方医院的数据存储目录,地方医院可以根据数据中心提供的查询服务定位发现数据存放的医院。这种存储方式既能满足决策分析、网站应用、以及对数据的进一步应用,也能够实现患者信息重新信息的整合。

区域PACS实现了医改中的信息共享、降低医疗费用,PACS实现了拓展解决在一定范围内不同医院之间影像互认,满足资料共享的需要是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麦其远.PACS系统的发展及相关技术[J].基层医学论坛,2008(8).

第4篇:医学影像技术企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远程 医疗 现状 发展

1 远程医疗的概念

科技的发展使得医疗技术也有了长足的进步,远程通讯技术、医疗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结合为远程医疗技术提供了技术基础,远程医疗逐渐走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远程医疗具有很多方面的功能,其中远程会诊、远程咨询、远程手术等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都能够实现,这种远程服务形式能够充分的使用多种通信介质网络,远程病理学系统、远程超声诊断系统、远程放射学系统、远程心脏病诊治系统、远程手术系统等,除此之外远程医疗系统的充分应用还能够为个人疾病监护提供服务,家庭保健,自检等形式也可以以此为基础应用,目前来说我们的远程医疗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尤其是随着材料以及制造方式的发展,之前的发展方式从体积、重量、功能等特征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并且不断的智能化和人性化。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医疗技术有很大程度的促进,尤其是医疗技术在信息化的普及下逐渐通用化,适用范围更广,并且各种新技术的研发使得医疗技术更为专业化,不断的规范和发展促使远程医疗技术一体化和多元化的发展,远程医疗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服务模式已经在我们产生了深刻的变革,发挥了相当明显的优势,如何适应远程医疗的发展趋势,不断完善远程医疗的技术水平,满足群众的医疗需求是我们的研究方向。

2 远程医疗的现状

我国的远程医疗开始相对较晚,但是发展极为迅速,计算机、通讯、数字化设备等技术作为远程医疗的基础技术也发展迅速,目前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2.1 电子病历技术

远程医疗系统的应用需要多项技术进行基础支撑,对一些子系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病历作为患者的一个基本信息十分重要,传统的病历管理工作繁重,电子病历的发展是远程医疗应用中的一个前提,所谓的电子病历是将传统的纸质病历完全电子化,电子病历不仅包括了纸质病历的内容,而且还包括声像、图文等信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医疗质量,电子病历通过科技和网络技术的应用极大的简化了病历的管理和录入,是医院现代化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2.2 网络技术

随着电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是一个实用的巨大信息资源,为远程医疗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但是由于网络带宽的限制,使远程医疗数据传输受到影响,需要不断在数据压缩、网络带宽和数据性能三者之间平衡。

2.3 医学影像处理技术

随着医疗器械的不断发展,油然而生医学影像处理技术,也就是PALS技术,而且与网络同步发展出现了DICOM标准。PALS的出现,极大的帮助医院简化和加速医学影像的显示、归档和共享使用,医生对病人的影像进行全方位的处理和观察,以便得出更准确的诊断结论。基于Internet可以让医院以外的病人或医生对医院内部允许访问的病人影像资料进行远程访问,以便进行远程会诊和远程教学。

2.4 远程医疗咨询

在远程医疗工作中,远程医疗咨询是一个操作性最强的方式,通过网络的普及患者与医生之间的联系越来越方便,信息技术实现了患者与医生之间的远程交流,可以进行相关健康方面的咨询,通过网络方式的咨询能够更方便快捷的实现会诊等工作,但同时这种方式仍存在一些缺陷,交流的信息量还是太少,对于一些复杂的健康问题功能不够,需要我们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2.5 远程会诊

如果病情十分复杂,制定医治方案时碰到了困难,专家日程太满而造成不能及时往返于不同的地区,尤其在病人身体情况较差不能承担长途移动的情况下远程医疗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信息技术,远程医疗可以使得专家及时了解患者情况,分析患者病历,包括病史、检验报告以及各种影响资料等,并且紧急情况下可以知道当地医生进行相关医疗诊断和治疗,从而抓住抢救时机,这种方式的应用极大的节约了专家医疗实践以及相关花费,另外患者还可以通过远程系统进行咨询,更好的保障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提高医疗效率降低医疗成本。

2.6 远程手术

远程手术是建立在远程医疗基础上的,远程手术主要是通过虚拟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够使得医生跨越地域限制远程指导患者进行手术操作,具体的可以通过键盘、鼠标、数字手套等输入设备远程控制进行手术,控制患者所在地的医疗器械进行相关动作和手术行为。

3 远程医疗的发展趋势

(1)远程医疗的发展逐渐打破了地域的限制,是一项发展十分迅速的跨学科高新科技,对于传统的医疗发展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飞跃,产生巨大的影响。远程医疗的应用能够打破地域的限制,对于偏远地区医疗资源的不足有一定的弥补,对于大城市的医疗服务水平有进一步的提高和完善,极大促进医疗和保健事业的发展。国内企业或科研单位也有一定的技术发展。

(2)企业之间的横向联系对于提高远程服务来说十分重要,具体操作可以逐渐构建企业知识产权联盟,共享专利,对于不断建立规范的行业标准以及提高行业质量来说交叉许可成立产业联盟十分重要。产业联盟存在的意义就是将目前积累的专利以及生产力量不断有规范有组织的结合起来,加强对外专利授权的谈判筹码都能起重要作用。

(3)除了企业之间的横向联系之外医疗影像领域厂家的横向联系也十分重要,厂家之间的沟通可以不断的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在不断的提升自身的优势之外还能够专利共享等方式分享资源,不断的在互相了解和沟通的基础上提升自主创新的能力,对于核心技术更好的掌握和研究,从而共同的对医疗影像领域有一个强大的促进力量。

4 结语

综上所述,远程医疗技术在目前来说是一个发展迅速的应用,远程医疗的应用对于医疗和科技来说都是一个伟大的跨越,医疗保健技术的远程化对医学改革影响巨大,这种情况下我们还需要不断的总结远程医疗发展的经验,吸收先进理念,提高远程医疗服务水平,更合理的配置医疗资源,结合先进技术更好的促进远程医疗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继伟.我国远程医疗的现状及发展[J].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8):1872-1873.

[2]李军怀,周明全,耿国华等.远程医疗的国内外现状及展望[J].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2002,25(5):193-195,202.

第5篇:医学影像技术企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建设;问题;对策

我国生物医学工程自上世纪70年代创建以来,发展相当迅猛,其学科定位、产业效益和发展前景越来越得到社会认同和重视。截止目前,全国约90余所高校设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其中医学院校约13所。如何充分发挥医学教学资源优势,积极探索适合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教育培养模式,建设具有鲜明医学院校特色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培养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是医学院校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1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特点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是运用现代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原理与方法,从工程学的角度研究生物体(特别是人体)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揭示生命现象、探索生命本质,研究和开发用于防病治病、人体功能辅助及卫生保健的人工材料、制品、装置、系统和工程技术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是理工类学科与生物医学学科深度交叉、高度融合的边缘性学科,所涵盖的领域十分广泛,具有“覆盖广、交叉深、发展快、变化多”等其他学科不具有的特点。

2 当前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情况

1)招生情况

我校2010年4月申报生物医学工程专业,2011年正式招生。2014年首届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顺利毕业,到2015年本专业在校生共169人。

2)主要专业课程

生物化学、人体解剖生理学、生物医学工程导论、C语言、电工学、信息技术、模拟电子技术、机械制图和AutoCAD、数字电子技术、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临床医学概论、信号与系统、医学影像技术学、医学检验仪器、医学图像处理、医学影像学、医学传感器、医学影像原理与设备、医学电子仪器原理与设计、医用激光仪器、放射物理原理与肿瘤治疗技术等。

3)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适合从事医院设备的操作、管理和维护,在医学设备经营公司从事经营管理和技术服务,以及在相关的研究机构、生产企业从事产品的辅助开发、制造和技术管理等等工作。

3 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建设的问题分析

医学院校具有很深厚的医学大背景,具备丰富的医学类学科教学资源和优越的临床设备实践条件等优势,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和临床医学能紧密结合,但同时因学科体系不完善、教学师资力量比较薄弱、专业实验室建设投资大等影响因素,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专业的高效快速发展。

1)理工学科体系不完善。我校是地方性医学院校,王牌专业当然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等医学类专业,而工科专业都相当“年轻”。而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科涵盖面非常广,几乎可以用“包罗万象”来形容,如果用“学科频谱”来描述学科涵盖面宽度,生物医学工程无疑是88个一级学科中“频谱宽度”最宽的学科。我们学校尽管针对医学类专业的学生一直有开设了医用物理、医用高等数学等基础学科,但相比理工科院校要薄弱很多,而且缺乏材料、自动化、电子等重要工程学科的有力支撑,这些支撑学科的缺少会导致相应课程设置不完善以及综合性实践训练平台缺乏,学生无法系统地学习工程类课程,得不到系统扎实的工程技术训练,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整体实现。

2)复合型师资严重缺乏。要实现培养医工结合与交叉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目标,首先要建设一支医工结合与交叉的复合型师资队伍。在我校,具有医学教育背景的教师资源比较多,而具有理工科教育背景的老师却不多,既懂医学又懂工程技术,能将工程技术与医学需求紧密结合起来的复合型、交叉型、融合型师资就更加少之又少,教师队伍知识结构普遍不够合理,与各相关学科交叉融合能力弱,这些现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体系构建以及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3)学生专业思想不牢固。生物医学工程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知名度不高,社会、家长、学生都不是很了解生物医学工程是个怎样的行业,甚至容易和其它名字相近的专业如:生物工程、医学工程、生物技术等专业名称混淆,导致第一志愿填报的学生寥寥无几,第一志愿填报医学院校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更是几乎为零。统计我校几年来招生情况可见,几乎所有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都是调剂生,也就是入学时专业思想就不太稳定。加之其专业知识覆盖面广,涉及领域跨度大,专业知识体系复杂,专业课程内容在各学科之间交叉频繁,本科学生对本专业缺乏深入的了解、足够的信心和学习热情;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所学知识普遍存在“宽瓜不精”,“广而不细”等问题,相比医学影像技术学专业,就业时处于劣势;部分学生由于学习任务重、压力大,导致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专业思想不够牢固,甚至影响到专业整体的学习风气。

4 对策初探

医学院校要紧扣医工结合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学科交叉综合培养、工程技术意识培养、创新能力素质培养,加强学科之间的有科学融合,深化教学改革,加大教学投入,改善教学环境,加强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医学院校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具有医学院校特色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育培养模式,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提升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质量。

1)积极探索与理工院校联合培养的教育模式。综合性大学与医学院校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科建设方面优势互补、劣势互存。综合性大学具有完善的理工类学科体系,工科师资队伍力量比较强,基础课程比较成熟,实践教学条件平台比较完善,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完善的培养体系和成熟的培养经验,但缺乏医学类学科教学资源和临床实践条件,缺乏与临床需求紧密结合的先决条件。因此,医学院校要在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与理工院校联合培养的教育模式,实现优势互补。校校联合培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育人质量。

2)积极探索与知名医疗企业联合培养的教育培养模式,实现产学研相结合。与医疗企业联合培养本身就可以很大程度上扩大专业的影响力,同时优化教学体系,解决学生实习就业等问题。学校有诸多附属医院,为医疗企业提供更多的产品使用方,同时为企业输送专业人才。是一个双赢的合作培养模式。另外,通过实施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医学院校可强化与科研院所和医疗卫生机构的联系和沟通,充分发挥产学研各方主体优势,有效解决师资力量不强、支撑学科不完善、创新能力培养不扎实等瓶颈问题。实践证明,实施产学研结合,是生物医学工程高等教育的成功经验,也是培养高素质生物医学工程技术人才的必由之路。高等医学院校应树立研究与产业化并举的教育培养理念,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培养模式。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最佳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8-2009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3期。

第6篇:医学影像技术企业分析范文

在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含义及特点的基础上,介绍其系统功能组成设计,并对其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以更好的促进医院计算机管理系统作用的发挥。

关键词:

医院;计算机管理系统;设计;应用

中图分类号:

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4-0208-01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管理设备逐渐深入到医院的管理工作中,并发挥出不可比拟的作用,成为医院管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在医疗事业发展的新时期,为了使医院计算机管理系统更好的得到发展与提高,还必须加强对其系统的科学设计与应用。

1 医院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含义及特点概述

医院计算机管理系统(HIS)主要是指对医院各种文献、数据资源、媒介信息等统一通过计算机网络而实现信息化管理的系统。具体来说,医院包含临床、门诊、后勤及部门科室等部门,因而其计算机管理系统也包含对以上科室部门信息化管理的实现。与传统计算机网络资源相比,医院计算机网络具有信息存储数字化、表现形式多样化、传播媒介网络化、信息数量巨大化等特点。

2 医院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功能组成设计

根据医院医疗服务环节及流程,医院计算机管理系统主要利用的是网络拓扑结构,并要求系统配置简单易操作。在网络服务器选用方面,应该选用双机备份的容错技术。医院计算机管理系统模块设计是在就医流程的基础上进行的,包含10多个子系统,笔者主要对如下几个主要的系统模块设计进行介绍。

(1)门诊管理系统。该系统应包含门诊收费、挂号管理及门诊药房管理等模块。系统要能对门诊患者分科挂号,收取各项检查、治疗及药品费用。在此基础上建立患者的医疗信息档案,以便及时查询病人检查、治疗项目及用药收费的情况。另外,门诊管理系统还应该提供病者退号、发票的服务以及为不同科室提供汇总工作报表的功能。

(2)住院管理系统。该系统主要负责对出入院病人的治疗情况进行记录、查询,以此为医护人员提供病人的信息,以保证病人治疗费用明细,科室费用明细。具体而言,要包含办理病人的入、出院手续、缴款手续办理,及检查项目划价、收退费等功能。

(3)药房管理系统。该系统主要是对医院药品采购、出入库、科室分配及药房药品日常事务进行管理的系统。药房管理系统要重点实现药库及药房之间的连接与数据传输功能,以实时反映药库、药房的进销存情况。另外,该系统还要对药房药品的情况生成各种明细与表格,避免出现药品流失现象,提高医院经济效益。

(4)病案管理系统。该系统应该实现病案数据登陆、存储、查询以及病案出入库、借阅管理等功能,另外还提供各医疗部门所需的报表,方便医护人员在病案管理中的查询与检索,提高病案管理的效率。

(5)医学影像及远程医疗系统。医学影像及远程医疗是现代医院医疗的先进技术,对其进行系统的管理,首先要建立影像资料库,对有价值的医学影像资料存入数据库,方便各科室查阅、传输及利用影像资料。然后通过国际互联网,而实现网络会诊与学术交流。

3 医院计算机管理系统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为了提高医院计算机管理系统在现代医院管理中的应用水平,医院应该保证系统在投入使用后的运行及维护。并在充分保证管理队伍、操作人员、系统应急预案健全的基础上加强HIS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提高应用效率。

(1)加强计算机管理系统在门诊收费管理中的应用。

计算机门诊收费系统对提高医院门诊管理水平有重要的作用。各医院门诊操作员应该根据医生处方,通过计算机而写明发票的收费明细,并实现医院门诊收费的分类与汇总。同时,还要对收款员的台账进行核对,对决违规工作行为的发生,以此提高门诊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

(2)加强计算机管理系统在病房收费管理中的应用。

医院要加强对计算机管理系统在病房收费管理中的应用,通过对病人相关信息再计算机网络中的双机备份,能确保数据的安全性。这样便能约束和规范护理人员的素质,减少人工账务核算的漏洞,规范每日账务清单处理。

(3)加强计算机管理系统在病区管理中的应用。

病区管理系统很好的贯彻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实行HIS管理,提高了服务质量。医院要加强对HIS的应用,紧密联系医院医生、护士收款处、及药房之间的联系,促进医疗信息资料的完整,提高病区管理的效率,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

(4)加强计算机管理系统在药品管理中的应用。

医院计算机管理系统是用于医院药品管理最为广泛的系统,医院要加强对药品计划、采购、入库、调价、领药及消耗到期的全过程的监管,严格规范药房工作人员药品信息录入、发药处理及输送的工作环节,确保患者药品费用的准确性。

4 结语

在医疗事业发展的新时期,医院计算机管理系统对于确保信息资料的真实可靠性、提升医院管理质量与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现代医院要时刻关注网络技术,并促进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促进系统功能运行效率与作用的提升。

参考文献

第7篇:医学影像技术企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 超急性期脑梗死;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脑卒中评分;预后

[中图分类号] R814.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9(b)-0111-03

脑卒中是神经系统常见性疾病,其中有近80%属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变,严重影响患者的神经功能和威胁生命安全[1]。64层螺旋CT可以进行薄层、快速、大范围的扫描检查,大大缩短了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的时间,更全面地收集急性期脑梗死病灶影像学信息,尽可能对缺血性半暗带和脑梗死进一步发展进行预判,利于临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2]。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是通过半定量对局部脑组织血液灌注量进行检测,观察脑组织血液灌注量变化的一种影像学方法,其可以对超急性期脑梗死早期诊断、梗死灶缺血程度、缺血性半暗带、脑血管状况进行准确的评价,从而确定溶栓治疗的方案和时间窗[3]。本研究对疑似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汇总分析,拟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与脑卒中评分及预后相关性,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现将结果汇总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临沂市肿瘤医院2009年2月~2013年4月诊治的疑似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30例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50~87岁,平均(69.8±11.3)岁,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头晕、肢体麻木、走路摇晃等临床症状。病程7~72 h,患者及家属在知情同意的情况进行本项调查,通过常规的螺旋CT平扫排除脑出血、脑部肿瘤及颅内感染等疾病的可能性。

1.2 仪器与方法

1.2.1 仪器采用西门子64排螺旋CT扫描机。

1.2.2 扫描方法采用64排螺旋CT对患者脑部进行平扫,选择基底节层面,进一步对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及大脑后动脉的供血区域进行扫描检查,采用Mallinckrodt高压注射器在肘静脉进行优维显对比剂370 mg I/mL的团注,注射速度约为5 mL/s,注射剂量为50 mL,生理盐水剂量为40 mL,与此同时进行感兴趣区(ROI)螺旋CT轴位方向的动态扫描,扫描参数进行设定,电压为80 kV,电流为150 mA,扫描速度为0.75 s/圈,时间间隔为1.5 s,循环32次,扫描时间为48 s,层厚为5 mm,覆盖范围是40 mm。分别对上下方向4 cm,8个层面的脑血流灌注成像情况进行计算和评价。通过软件处理计算出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及平均通过时间(MTT)。结合患者CT扫描的记过和临床表现,将划分成缺血中心区、缺血半暗带、缺血周围区、对侧作为正常对照区,对各个区域的不同点的CBV、CBF、MTT等进行测定,将梗死侧各个数值除以正常对照侧相应的测定值,得到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

1.3 观察指标

1.3.1 观察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梗死区、缺血半暗带的rCBF、rCBV、rMTT、相对峰值时间(rTTP)情况。

1.3.2 观察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缺血脑组织可恢复比率(PRR)和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相关性:PRR=面积半暗带/(面积半暗带+面积梗死)。NIHSS评分:NIHSS为卒中严重性提供了一种标准测定方法,对患者的意识水平、凝视、视野、面瘫、上肢运动、下肢运动、共济失调、感觉功能、语言功能、构音障碍、忽视症、远端运动功能等进行评价,观察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7.0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独立样本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采用Spearman进行相关性分析。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梗死区、缺血半暗带rCBF、rCBV、rMTT、rTTP情况

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梗死区rCBF、rCBV均低于缺血半暗带(t = 18.59、12.18),而rMTT、rTTP均高于缺血半暗带(t = 23.50、5.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表1 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梗死区、缺血半暗带rCBF、rCBV、rMTT、rTTP情况(x±s)

注:rCBF:相对脑血流量;rCBV:相对脑血容量;rMTT: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TTP:相对峰值时间

2.2 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PRR和NIHSS评分相关性

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PRR和NIHSS评分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 = 0.518、0.602,P < 0.05)。

3 讨论

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逐步增多,脑血管病变引起死亡的比重逐步增多,其中作为常见的是脑梗死,其约占各种脑血管病变的80%,脑梗死进一步发展会演变为进展性脑梗死,其缺血性脑卒中发生之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症状相对较轻,但是随着脑梗死的进一步发展和临床治疗的不恰当,可能造成脑梗死病灶进一步扩大和加重,出现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或者诱发死亡[4]。

CT灌注成像是通过将对比剂通过静脉注射,选择特定层面进行连续扫描,从而获得某一个层面的像素密度随着时间变化的曲线,也就是所说的时间-密度曲线,其是以时间作为横坐标,以注射药物后增加的CT值作为纵坐标,从而使对比剂在脑部的浓度变化,也就是碘聚集量的变化进行观察,根据曲线联合数学模型对于灌注参数进行计算,得出不同的灌注图像,对机体器官和相关组织的各种灌注状态进行评价[5]。数学模型的主要分为非去卷积模型和去卷积模型[6]。非去卷积模型是利用对比剂在脑组织的蓄积速度和动脉流入速度-静脉流出速度一致的原理,该数学模型较容易理解,但是可能容易对血流量低估,对于对比剂注射的剂量相对较大,注射速度较快,增加了患者一定的风险性。去卷积模型相对复杂,但是其计算偏差相对较小,只是需要有效的抑制噪声,才能保证模型计算的准确性[7]。CT灌注成像在临床应用较为广泛,其主要是应用在肝脏、肾脏、胰腺及脑部,尤其是在脑血管病变的应用更加广泛[8]。对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可以再急性脑梗死出现病理性变化进行超早期诊断,从而对缺血半暗带进行确认,从而对患者再灌注时间窗内的积极溶栓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并且有效地对缺血半暗带内的神经功能进行修复,利于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和预后[9]。CT灌注成像主要是以核医学的放射性示踪剂稀释联合中心容积定律作为主要理论基础,把放射性示踪剂在静脉团注,进入机体后进行动态扫描,进而获得示踪剂首次通过脑部的时间,反应脑组织血液灌注量的变化情况[10]。CT灌注成像可以显示全脑多支血管,可任意旋转多方位观察,有利于血管状态的显示,提高对于脑血管观察的全面性。

CT灌注成像是通过常规CT平扫,然后再进行CT灌注扫描,获取患者感兴趣的层面作为扫描层面,大多数是基底节层面的丘脑、内囊、基底节、大脑前动脉、中动脉、后动脉[11]。通过时间-密度曲线和数学模型分别对CBV、CBF、对比剂MTT、TTP、PS等进行计算[12]。其中CBV主要是单位体积脑组织血管床容积情况,CBF是单位时间内通过动脉、毛细血管、静脉等脑组织血管的血流量情况,MTT是血液在经过动脉、毛细血管及静脉窦时,平均通过时间,因为经过路径不一样,在平均时间上也有差异,TTP是对比剂第一次到达扫描层面的大动脉在脑组织中达到团注峰值的时间间隔情况[13]。

缺血半暗带往往是在脑梗子部分的周边组织,其具有一定生存能力,属于低灌注区,大多数位于正常区和缺血区之间的边缘带,其具有双重结局,可能继续发展为梗死性病灶,也可能功能性电活动恢复正常[14]。在急性期脑梗死发作时,对于缺血半暗带范围、大小的判定,是临床治疗的基础和关键,是选择和确定溶栓时机的理论依据[15]。其可以决定有效再灌注时间窗和脑保护治疗时间窗,进而对于缺血半暗带的受损神经功能进行挽救,确定急性脑梗死临床治疗的主攻方向[16]。缺血半暗带具有高度动态性变化,如果其血液灌注可以促使其在有效时间内进行再通,提示脑部代谢障碍会得到恢复,神经细胞存活概率明显增大[17]。如果脑血流无法再一定时间内恢复,脑损伤可能进一步加剧,演变为进一步的脑梗死和脑损伤加剧,如果此时在进行再灌注可能加重患者的脑水肿和病死率[18]。有研究表明[19],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最早可以再急性脑梗死后30 min发现病灶,其可见CBF明显降低,CBV正常或者轻度升高,过于严重者可能有下降可能,MTT恢复正常或者有所延长,TTP延长或者消失。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可以对脑部缺血的程度进行准确的评价,尤其是缺血性半暗带的范围和大小,其主要取决于脑组织对于缺血的耐受性,CBF降低的程度及缺血持续时间情况[20]。螺旋CT灌注成像对于缺血性半暗带的显示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法进行判定,一种是利用缺血侧和健侧的CBF比值对缺血性半暗带和梗死组织进行区分,另外一种是通过CBV对梗死组织和缺血性半暗带进行区分,当CBF降低,CBV正常或者轻度升高者为缺血性半暗带,当CBF和CBV均降低者为梗死区域。

笔者通过分析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30例临床资料,采用螺旋CT扫描机进行灌注成像分析。结果表明,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梗死区rCBF、rCBV均低于缺血半暗带,而rMTT、rTTP均高于缺血半暗带(t = 18.59、12.18、23.50、5.86,P < 0.05)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PRR和NIHSS评分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r = 0.518、0.602,P < 0.05)。提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描述的是组织缺血后的血液动力学变化,缺血性半暗带和脑梗死患者评分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可以为临床治疗和评价预后的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值得临床借鉴应用。有研究显示[20],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没有创伤性、操作简单快捷,在超急性脑梗死诊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可以及时、准确地显示梗死区和缺血性半暗带的位置、范围和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大大缩短了治疗时间窗。

[参考文献]

[1] 张苗,卢洁,李坤成,等.三维CT全脑灌注血容量成像在超急性期脑梗死的初步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9,25(4):529-531.

[2] 隋昕,卢洁,李坤成.CT脑灌注成像在超急性期脑梗死中的应用[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8,18(12):1464-1466.

[3] 陈前丽,万智勇,黄海栋,等.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诊断超急性期脑梗死的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8,24(8):1017-1021.

[4] 陈涓,刘银红,赵斌,等.超急性期脑梗死的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与脑卒中评分及预后相关性的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5,39(4):413-417.

[5] 刘晖,石志革,尤年兴.进展性与完全性脑梗死患者CT灌注成像及CT血管造影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19):31-32.

[6] 刘晖,多模式CT检查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11,19(9):687-693.

[7] 秦福双.脑灌注成像在急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23):80-81.

[8] 马青峰,贾建平,薛素芳,等.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异常与CT灌注成像及临床预后关系的研究[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0,31(2):149-153.

[9] 孙健.CT灌注成像对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09,3(131):44-46.

[10] 尹峰,朱静,綦书抑,等.CT灌注成像对大鼠脑梗死半暗带的时间依赖性[J].放射学实践,2011,26(7):701-704.

[11] 戴峰,高歌军,文颂,等.三维CT灌注成像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9,25(7):1160-1162.

[12] 王红洲,王万华,夏雪龙,等.三维CT灌注成像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9,25(7):1160-1162.

[13] 陈涓,刘银红,赵斌,等.脑CT灌注成像联合CT血管成像在超急性期脑梗死中的应用[J].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2011,8(3):114-116.

[14] 肖云华,吕富荣,吕发金,等.CT灌注成像诊断大鼠超急性脑梗死[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9,25(11):1965-1968.

[15] 刘振华,杜怡峰,吕京光,等,老年性脑梗塞脑血流动力学的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研究[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09,11(3):192-194.

[16] 朱建国,杨亚芳,刘斐,等.CT灌注成像联合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诊断急性脑梗死[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1,27(4):710-713.

[17] 傅信东,王丽玲.64排螺旋CT灌注成像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江西科学,2009,27(6):902-906.

[18] 马春,明兵,王周璇,等.优化时间分辨力CT灌注成像在脑梗死前期的应用探讨[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2,27(2):126-129.

[19] 石强,徐克,高思佳,等.64层螺旋CT分析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分级与脑血流灌注的相关性[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7,23(1):41-44.

第8篇:医学影像技术企业分析范文

报告从医疗人工智能的发展角度出发,以商业落地为切入点,总结出中国医疗人工智能发展10大洞察。梳理了国内10项主流的医疗AI产品,医疗人工智能领域中十大主流产品,并从技术成熟度、使用效果、发展情况、企业案例等角度进行分析。

2018中国医疗人工智能十大洞察从人工智能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四个核心应用场景——医学影像、虚拟助理、健康管理和药物研发的角度,提出出中国医疗人工智能发展的十大洞察及相关观点。

1. 部分智能影像诊断企业将在2018年获得三类器械证,正式进入商业化阶段。

2. 智能影像诊断竞争格局基本形成,“伪医疗AI企业”基本出局,新入场技术型玩家基本没有获得风投的可能,商业机会已然错过。

3 .语音电子病历:落地医院成本高,产品需进行科室定制化,客单价低,主要用于病理科、影像科等。

4. 智能问诊:知识图谱搭建是关键,目前仅发挥导诊、辅助检索或连接医患的作用。院内场景“预问诊”需求量大,具备落地能力.

5. 国人健康管理意识尚待培育,健康大数据尚待采集与整合。企业以B端为主要切入口。

6. 精神心理治疗师严重缺乏,AI或可成为替代性工具。

7. 药物研发中化合物数据质量对于AI企业是关键。

8. 借助国际力量,中国AI药物研发企业从无到有,预计2018年起将涌现更多玩家,AI药物研发或将是未来的新风口。

9. 产品形态以软件/SaaS为主,收取软件授权费的商业模式存在一定局限性。软硬一体化产品的商业落地更具优势。

10. 中国医疗整体数据量大,但针对细分场景的数据量和质量仍无法满足算法模型的训练需求;随访数据的缺失,使国内在类似“肿瘤患者五年存活率”等领域的研究一片空白。

医疗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与技术路线人工智能与医疗健康结合点在哪里?下图呈现的是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领域的主流应用场景与技术路线,通过该图能够对中国医疗人工智能的格局有清晰的了解。

中国十大医疗人工智能产品总览为了更深入的解读商业落地的现状,在报告中,亿欧智库主要按照技术成熟度和使用效果两大维度对医疗人工智能十大产品进行了分析与评估。其中,针对技术成熟度和使用效果两大维度,主要通过产品出现时间、落地情况、发展情况、企业数量、行业人士和专家访谈进行判断。另外,还从产品的发展情况、涉足的企业案例等角度更加具体地进行分析。

医疗人工智能六大发展趋势结合政策和商业落地产品的现状,亿欧智库认为市场在今年呈现出六大趋势:

1. 2018年起,AI影像产品落地速度会加快,产品性能成熟度将不断提高。

2. 随着技术成熟度提高,语音电子病历医院普及率加快,头部企业可形成规模效应

3. 智能问诊随着知识图谱的不断完善,预问诊功能可以有效提升医生效率

4. 健康大数据的发展,会使AI在健康管理场景下的应用程度会进一步提高。

5. AI在精神心理健康的的渗透程度会更深,未来可能成为这一领域的核心推动力

6. AI+药物研发领域将会诞生出独角兽。

医疗人工智能发展四大挑战一是数据数量问题:中国医疗整体数据量大,但针对不同病种的数据量和质量参差不齐,有些病种的训练数据缺乏;健康大数据孤岛问题有所缓解,但仍未达到深度学习的阶段。

二是数据质量问题:AI数据处理中标注的准确性关乎结果的准确性,近两年之内还是需要大量医生去标注。药物研发中的数据质量对于研发效率的提升至关重要。

三是人才问题:AI算法人才与医学人才知识体系不同,如何融合各自优势发挥最大价值,值得企业思考。

第9篇:医学影像技术企业分析范文

“当然不是什么自设专业。生物医学工程是交叉学科,可是个大热门,我也许会做个工程师吧。”我笑着应答。

“是不是也要和典型工科男一样,整天对着电脑看数据,或是画图呢?”

“这会是工作的一部分,因为有不同的分支,就业也有很大的不同。”

很多人听说我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都表现出惊诧的眼神,不知道会学些什么。当他们得知我在医学院,眼里的惊讶就又升了一个等级。是的,我在医学院读工科博士学位,梦想着能成为一个为医学事业效力的工程师。

下一个诺贝尔奖的产出地

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是工程学、生物学和医学的完美结合。通过研究人体系统的状态变化,运用工程技术手段去控制这类变化,来解决医学中的有关问题,保障人类健康,为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服务。如果说医生是在临床上给予病人直接的救助,那么生物医学工程师就是通过研发的方式,为医生提供技术支持。

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离不开高新设备的推动。手术室中高端器械,如高频电刀、激光刀、呼吸麻醉机、监护仪、X射线电视、超声、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等,都是生物医学工程高速发展的产物,生物医学工程研究者就是这些医用电子仪器的研发者。当你看扣人心弦的美国医疗剧时,医生常常使用的挽救了无数生命的除颤仪,就得力于医学工程师的研究和设计。

生物材料制作也是生物医学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我国器官捐献还较少,而很多终末期器官衰竭者又在等待新的器官来延续生命,于是人工器官应运而生。生物材料为各种人工器官提供物质基础,器官制造直接关乎生命,是个大学问。制作人工器官的材料必须要充分考虑强度、硬度、挠度、韧性、耐磨性及表面特性等各种物理、机械等性能。由于这些人工器官大多数是植入体内的,所以要求具有耐腐蚀性、化学稳定性、无毒性,还要求与机体组织或血液有相容性。这些材料包括金属、非金属及复合材料、高分子材料等,其中轻合金材料的应用较为广泛。所以,从事这一领域研究不仅要有丰富的医学知识作为基础,还要对物料、材料等方面有深入了解和研究。相信在未来随着技术的成熟,我们会设计出质量高而又成本低的人工器官,为人类的健康作出更大贡献。

最有趣、最前沿的要数神经网络的研究了。大脑是人体最复杂的器官,对脑神经的研究是目前世界各国科学家掀起的一个新热潮。这是一个可能引起重大突破的新兴边缘学科,它研究人脑的思维机理,将其成果应用于研制智能计算机技术。运用智能原理去解决各类实际难题,是神经网络研究的目的,现在这一领域已取得可喜的成果。也许,下一个诺贝尔生物或医学奖的获得者就是研究该领域的生物医学工程科学家。

除此之外,生物医用陶瓷材料、纳米医学、微创医学、生物力学、生物信息学、远程医学与健康信息学等,都是生物医学工程的重要分支。

英语想不好都难

单看这个专业的名字,就能看出这个新兴的交叉学科的三大板块――生物、医学、工程,缺一不可。

第一板块:生物。在该领域,学生要修读化学生物学、生物传感与分析、生物信息学、生物电子学等相关课程。不仅要掌握这些理论基础,还要有生物科学的基本实验技术,能从事试验工作。

第二板块:医学。在医学方面,学生要修读人体生理学、人体解剖与组织学、神经科学、医学统计学等。同时要学习生物医学仪器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并了解相关仪器的发展趋势,掌握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基本原理、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此前我对医学影像学一无所知,后来去医院和一些厂家实际参观,一张张生动立体的器官美图、核磁共振检查带来的精确诊断,让我领略了生物医学工程的巨大魅力。

第三板块:工程。尽管此专业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服务于医学领域,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涉及工科的课程最多,也最复杂。生物力学是必修课,但是有其自身特点,这是一个应用力学原理和方法对生物体中的力学问题进行定量研究的学科。像生物流体力学、生物心血管系统、飞行等与水动力学、空气动力学、边界层理论和流变学等有关的力学问题,学习者了解了这些后可以对自己的身体有更深的认识。除此之外,纳米科学技术引论、成像理论与技术、信息可视化技术、电路与电子技术、计算机硬件与软件、信号处理与分析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也是必修课。

作为工科专业,它对实践能力的要求很高,较强的动手能力也是毕业生将来就业的基础。在研究生阶段,我们要学习硬件电路设计与调试,要像“码农”一样,熟练掌握计算机编程。此外,如果你以为生物医学工程学生外语是弱项的话,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也许你入学的时候英语刚刚到国家线,甚至是自己的减分项,那么通过两三年的研究生学习,你也能成为英语高手。因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在欧美国家发展强劲,我们用的一些教材都是英文原版,如《磁共振成像原理》《系统与计算神经科学》等。同时我们也要阅读大量的外文文献,了解国外前沿动态。一些专业课还要全英文教学,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英语想不好都是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