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机械设计中,通过优化各个结构的组成形式,来减少使用期间的能源损耗,能够达到节能指标要求,并且使用期间各个零件设施的配合原理也能达到理想的标准,可以减轻使用期间的摩擦损耗,有效的延长设备安全使用时间,并在现场达到理想化的使用标准。在设计时会借助机械制图软件来进行结构优化,并通过公式来计算出设备投入使用后的节能指标,帮助设计人员对机械设备的运行情况有一个全面了解。通过计算以及局部优化,将大部分能量都提供到机械设备运行阶段,并且机械设备的各个零件之间运行受力形式也更科学。下面将对机械设计的节能原理应用进行具体论述。
2机械设计节能浪费因素
2.1缺少节能技术理念
首先是设计人员的节能思想比较落实,在设计期间以提升设备使用效率为主要研究对象,而设备的节能性并没有得到充分认识。虽然在设计期间已经能够针对设备的承载能力、运动速度进行提升,但从整体设计形式上来看,受设计技术落后的影响,节能性并没有达到足够的优化标准,设备使用后的能源损耗量也比较大。
2.2设计人员没有节能意识
设计人并没有针对自身能力进行提升,仍然按照传统的设计理念来进行机械设备模块设计。虽然在长期设计中,设计人员已经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却很难通过技术方法来解决常见的能耗过大问题。设计理念更新进步需要工作人员之间的共同努力,突破现状将先进的节能设计技术应用在其中。
2.3设计水平不满足工程需求
机械设计的技能水平整体比较低,仍然停留在理论层面,很多先进的节能措施并没有真正应用在设备的使用环节中,长时间处于这样的环境下,造成理论性强但实践应用能力不足的现象。很多节能设计理念虽然先进,但设计中并没有结合设备的实际使用情况来进行设计优化,导致机械设备制造任务难以实现。需要在实践方面强化。
3机械设计节能的应用
3.1使用环保发动机和环保材料
环保材料的使用,使机械设备的整体重量有明显减轻,设计后的方法也能更合理高效的投入到使用环节中。在前期设计期间,要充分的应用节能环保材料,材料要具有绿色无污染、可回收等性能,这样能够提升发动机的运转效率,将燃料更充分的转换成机械设备运动的能量,发动机内部摩擦被减小后,还能够提升设备的安全使用年限。发动机属于机械设备的心脏部分,选择材料时要从节能与高效两方面考虑。
3.2精确化控制电子系统
在机械设备中植入电子控制芯片,通过对控制程序的编写达到更理想的控制效果,电子系统能够将控制参数精切到人力控制所不能达到的标准,并且使用期间如果出现其他的控制功能改变需求,也能通过这种方法来优化解决。智能控制系统设计完成后,能够将机械设备运行时的输出功率检测并反馈,对比参数是否达到最优化的标准,如果存在误差控制系统也能自动发出调节指令,达到理想的节能设计标准。
3.3液压系统的防渗漏和清洁
液压系统在运行使用期间,能够为设备提供运行需要的压力,传统设计理念中,结构之间的优化性不足,导致使用中的液压系统发生泄漏问题,设备所得到的压力不足,使用效率自然也会下降。设计时要针对液压系统进行加密处理,重点对防渗漏部分进行加强,并制定合理的情结周期,液压系统内存在杂质也很容易导致损坏问题出现。
3.4新技术的应用
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对创新技术方法的应用,观察在现场是否存在需要完善的内容,为新技术应用创造空间。新能源代替传统能源也能够达到节能效果,比较典型的是太阳能技术应用,这样能够节省一部分油品的损耗。在对设备进行设计时,由于制造工艺已经足够先进,在设备的体积与重量上也有明显减小,投入使用后效果才更加理想。
3.5应用在加工设备中
将节能设计理念与设备生产加工技术相互融合,达到更加理想化的使用标准,日常加工制造中也会充分的融合这一技术标准,发现质量不达标的现象后,及时通过技术方法来解决,在有限的输出功率内,最大限度的提升设备使用阶段的效率,通过节能设计,可以将设备的使用效率提升到30%以上,能源损耗自然得到减轻。
关键词: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改革;设计题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133-02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机械原理课程所学理论知识,系统地完成一个大型机构设计课题,使学生获得工程技术训练的必不可少的实践性教学环节[1-8]。本课程的时间一般安排在大二,它是机械类学生首次接触的专业基础知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作为教学的重点和热点,一直在各高校中进行,研究课程设计的目的、内容、方法、题目、组织形式,探索如何培养学生的机械运动方案设计、创新设计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但是,迄今未有广泛认同的一体模式,基本上是各高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各自拿出一套解决方案。鉴于以前课程设计方法已经沿用多年,这与时代的发展和要求有了不小的距离,迫切需要进行适当的改革,使得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任课老师群策群力、多次讨论和反复修改,得出了系统的改革方案,并在近三年里加以实施,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改革主要任务与方法
改革主要涉及课程设计题目和时间安排。以前,本校《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源于传统的几个题目,如牛头刨床机构设计,凸轮、齿轮机构设计,主要以基础训练为住,是对理论课内容的加深巩固,基本等同于一个大作业,虽然能起到理论教学内容的目的,毕竟与时代的要求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必须做出改进。
机械原理课程改革主要体现在课程设计题目的改变。本课程设计提供了A、B、C三类题目。A为指定性设计题目,B为创新性题目,C为机构仿真类题目,要求每个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题目。下面是部分题目名称:A.指定性设计题目,题目1:洗瓶机设计;题目2:医用棉签卷棉机设计;题目3:步进输送机设计。B.创新性设计题目,题目1:设计适合老、中、青不同年龄段使用并针对不同职业活动性质(如坐办公室人员运动少的特点)的健身机械;题目2:汽车夏天露天停车,设计一伞状机械装置,为汽车遮挡阳光;题目3:多功能担架。设计一种可用于崎岖路上手抬、平路上手推、静止时可作休息的小床或座椅的多功能担架。C.机构仿真题目,题目1:铰链式颚式破碎机方案分析;题目2:一种夹紧机构模拟与分析;题目3:汽车转向机构模拟。每年给出的题目可以有所变化。例如,对于B类创新性题目,可以结合每两年一次的全国机械创新大赛给出的题目,给出类似的题目,可以从中筛选出具有潜力的学生,参加大赛。改革的另一项体现在课程设计时间的安排上。由于新设计题目难度较大,一周的课程设计时间,很难完成,因此做了如下安排:①第18周一课程考试完后,老师就可提前布置设计任务。学生即日起可根据本任务选择自己的题目,查阅资料,构思设计。②课程设计周第1天~第3天,老师到新校区授课教室答疑式辅导,有问题的学生可以来问。③课程设计周第4~5天,小答辩方式,老师在教室检查设计。每个学生展示自己的设计结果,并做说明。④课程设计周第5天,学生上交课程设计结果。
二、实施效果
此次课程设计,学生总体经历和感受可以概括为“困惑—讨论—实做—成就感”。从选择三类题目的数量来看,指定性设计题目和创新性题目选择的人较多,且数量相当,自己选定题目后,马上发现题目很难;对创新性题目,一时想不起具有创新点的设计,对指定性设计题目,发现自己理论基础欠缺的有很多;对机构仿真类题目,发现自己软件应用能力很差。总之,学生的自信受到严峻的考验。课程设计周的前几天,也是最艰难的几天,同学们在受到暂短的挫折之后,会积极地查阅资料,与同类型题目同学相互探讨,相互学习,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辅导教师给出详细的解释,大多数同学能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主体设计。从完成的情况来看,对指定性设计题目,学生能给出完整的设计方案,基础知识应用较全面;对创新性题目,不少同学提出了很好的选题,在与老师和同学讨论后,图文并茂地描述出自己的设想;对机构仿真类题目,这些同学一般是对软件有较大爱好,有一定基础,也有的是在短短几天内突击学习,也有不俗的表现,对设计、分析软件的应用有了良好的开端。绝大多数学生独立地完成了设计,其中不乏具有创意的高水平作品,有的已经上报申请专利,总体成绩和往届相比较好。不少同学用“非常好的训练”、“艰难的过程”、“成就感”等来总结自己的课程设计。
三、存在的问题
此次课程设计的改革尝试,也暴露出不少问题:课程设计时间紧迫,不足以最好地供学生完成任务。目前课程设计时间为一周,但是,在前面的1~2天常被拖延到后面的考试科目占据,后面又面临回家,如果没有充分的时间保证,任何完美的改革尝试均不能收到实效。学生机械相关基础知识有缺陷,不足以完整表达自己的设计思想。《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主要重点在方案设计,这是目前的共识,但是,即使仅仅表达设计方案,学生表现也力有不逮。反映在制图能力、计算能力,甚至文字表达能力,均很欠缺。这点有待整个机械类课程体系的全面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设计题目有待进一步完善。此次改革,设计题目是在短期内集思广益收集得到的,难度参差不齐,总体来说较有新意,但是结合以后的专业发展,应该多纳入一些实际类型的题目。
四、进一步设想
目前,机械类学生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大致有《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金工实习》、《专业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这是数十年来一直沿用的模式,随着现代制造加工的更深、更广的要求,这种各种为战的教学模式,已经暴露出很多问题,难以分别解决,这里设想对这些课程加以整合,在不增加总体课时的基础上,用一门大的课程,姑且称为创新设计课程,来取而代之,时间安排在大三以后。这门课程的特点在于:教师给出一个大的题目范围,学生自己用三维设计软件进行产品设计,在计算机上制造出虚拟机械,并对此进行运动和动力学分析、有限元分析和优化等,最大限度地减少设计失误。学生自己动手,加工出自己设计的产品,进行产品答辩、。如此,学生对整个产品的开发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由于加工产品需要原料成本,学生将更具有对自己产品的责任意识,一个大的题目,是以小组的形式完成,在设计、制作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对优秀的设计作品,完成后组织上报专利申请,并推荐参加各种大学生竞赛,如挑战杯、机械创新大赛等,激励学生创新。这也是对学生将来在企业工作的一次逼真的预演。
参考文献:
[1]邹焱飚,翟敬梅.机械原理课程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2]师忠秀.机械原理课程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3]曲继方.机械原理课程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4]邹慧君.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5]张春林,等.机械创新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6]姜琪.机械运动方案及机构设计——机械原理课程设计题例及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7]黄纯颖,等.机械创新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关键词】机械设计;课程;创新能力培养
0.前言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自19世纪工业革命以来,创新推动着机械工业不断发展。特别是近十余年来,包括信息科技在内的高新科技与传统机械科技的融合,形成了新的概念与思想、新的结构与功能,新产品新工艺不断涌现。机械工业的进步促进了机械工程学科的创新与发展,同时对机械工程教育提出严峻的挑战。在我国,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均开设了《机械设计》课程,它为一般的机械类产品设计提供了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而设计原理、设计方法的创新同产品综合性能的创新是一脉相承。因此,对于机械类大学生而言,如何在课程教学中加强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人格的培养就体现的尤为重要。本文将分析目前高职院校机械设计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通过创新教学思想、创新理论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教学内容和创新综合课程设计等,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目前高职院校《机械设计》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
1.1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提倡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背景下,受教育资源等客观因素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学校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仍处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即教师借助于挂图、简易的实物模型等来说明机械的工作原理、结构、设计理论与计算方法。由于教师语言的表达能力的差异和学生知识水平的参差不齐,这种教学方式很难达到教与学的共鸣,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部分学生听完也只能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导致学生在下面被动听的应试教育,把设计看作是自己遥遥不可及的顶点,甚至认为和自己没有关系,被动学习,没有创新意识。
1.2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明确,影响创新教育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教学要以目标为起点,又要以目标为归缩。我国在很早就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所以高等学校都具有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即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要的质量目标,重点是提高学生的发展能力。什么是学生的发展能力?我们认为它应该具备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既适应当前又适应未来的能力,而一些专业教师对当前经济发展状况和未来趋势陌生,对企业发展人才需求及岗位能力要求缺乏应有了解,对企业技术进步和科技发展前沿、新技术应用缺乏足够的了解、认识和掌握,缺乏实践经验等,这些因素往往会造成他们对所承担的专业教学培养目标定位不准,从而也就无创新能力教育可谈。
1.3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合理,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高职生源素质有了很大的变化,其高考文化成绩大都位于考生群体的中间层,逻辑思维智能优势不突出;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发展与科学技术进步,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催生了特殊功能的零件,出现了许多新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特别是计算机辅助设计。因此在教学中应适当增加新知识、新方法和新理论。
1.4客观条件的利用和创造存在局限性
虽然有的学生具有创新动机,能积极寻找新的学习方法,但由于学校创造性学习条件的局限以及学生自身不善于利用学校的现有条件,缺乏向知识经验丰富的老师或同学请教的勇气,往往不能把握本学科最新发展的动态和相关学科知识的横向关系,由此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2.本课程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思路
2.1教学思想的创新
2.1.1教师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
自古以来,我国教师的职责被限定为“传道,授业,解惑”,它对教师所持的“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如果教师本身缺乏对认知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自身没有建立起创新教育的意识,对学生创造性天赋和行为所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了解的十分有限,缺少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所需的具体教学策略和技能。只停留于替学生“解惑”,而没有让学生学会和掌握“解惑”。一个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方面的欠缺的老师,如何对学生所进行创新能力教育。
2.1.2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机械设计》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
传统的课程教学的目标只是要求学生掌握,机械零件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创新教育只是作为其中一个内容而非目的。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单纯让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知识更为重要。机械设计理论和方法是机械创新的基础,而创新能力是学生进行机械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这就需要把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正常的教学活动有机的融为一体。需要把这两者都作为教学目标进行考核和评估。
2.2创新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2.1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课程教学内容
传统的机械设计课程是以工作原理—常见类型—失效形式—结构的合理设计—参数的合理选择—必要强度、刚度及寿命计算为教学路线,这种教学内容突出是机构分析和机械设计理论,逻辑性较强,但学生一旦遇到工程实际问题就会茫然不知所措,也即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十分有限,因此我们要改变传统的以机构分析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构建以机械设计为主线、创新能力为培养目标、基于工作过程的新课程体系。该体系可将教学内容划分为三大模块十三大项目(如上图),积极采用项目教学法,以工程事例为任务起点,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归宿,增强教学内容与职业活动之间的联系。新课程体系更加贴合工程实际和人才培养的规律,充分体现了学生设计能力培养的循序渐进性,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礼仪教育 高校 “和谐校园”建设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建设“和谐校园”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高校是传播知识、培育人才、服务社会的重要阵地,汇集了大量高素质的人才精英。高校的和谐对社会的和谐具有强大的辐射作用,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和谐校园”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建设“和谐校园”的重点之一是普及礼仪教育。
一、建设“和谐校园”,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才需要普及礼仪教育
1.礼仪知识是当今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知识
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交往越来越频繁。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交际,一个人交际能力直接影响到他的生活、事业……成功的交际离不开礼仪。马斯洛根据人的需要层次阐述理论,人有社会需要,这一层次需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友爱的需要,即人人都需要伙伴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融洽或保持友谊的忠诚;二是归属的需要,即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需要,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并相互关心和照顾。换言之,人人都需要与周围的人很好地交往,促成良好交往的剂就是礼仪。无论在什么场合,一个人的仪态和谈吐都直接体现出他的素质。试想一个有着良好专业素质的人才在社交场合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会给周围的人留下怎样的印象,所以说个人身心的发展离不开礼仪知识。
2.“和谐校园”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才
培养和谐发展的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我国高等教育的终极使命。[1]人的全面发展应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的主体发展需要是辩证统一的。只有把满足社会需要同促进学生的自身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使两者和谐,学校教育才能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谐教育要形成一个整体优化的育人系统,促使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正,心尚礼则心泰”。(颜元)当今社交礼仪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社会需要懂礼仪的人才,因此,高等学校的教育要适应社会需要,重视礼仪教育,将礼仪教育融入到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中。
二、礼仪教育在我国高校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1.系统的礼仪教育没有普及
我国的礼仪教育近年来发展很快,但在高等学校还没有真正普及。现在开设礼仪课程的学校大部分是一些有相关专业知识要求的职业技术学院,多数院校没有开设礼仪课程,而是通过其他课程的教学渗透礼仪教育。有很多高校毕业生在学校没有系统地学习礼仪知识,等进入社会后意识到礼仪知识的重要性,再通过其他途径参加礼仪培训填补相关知识的空缺。这样,不仅耽误了时间,更影响了事业的发展。有人认为没必要设礼仪为通识教育课程,因为礼仪课和思想品德修养密不可分,思品课已是大学生的必修课了。诚然,“道德是礼仪的基础,礼仪是道德的表现形式,任何一种礼仪都离不开道德,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2]“从本质上说,礼仪修养的作用目的与道德修养的作用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帮助大学生成为一个具有高尚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素质的人”,[3]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礼仪教育的侧重点应该有所不同,思想道德教育一般着重与思想道德境界的提升,礼仪教育则侧重于礼仪知识的学习与运用,着重于人际交往中应该和如何正确表达对交往对象的尊重和理解”。[4]因此,在大学阶段让每一个学生都系统学习礼仪知识,在走入社会之前做好充分准备是十分有必要的。
2.当前的礼仪教育存在一定的误区
目前,礼仪教育的地位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肯定与重视,有的学校礼仪教育仅作为思想品德课的一个部分,有的仅把礼仪设为公选课;现代社会过分重视专业理论和技术导致部分学生片面认识:上大学与礼仪问题不沾边,学好专业知识就行。这就造成学生即使选修了礼仪课,也仅仅满足于获得几个学分,“讲礼仪”的观念没有深入学生的心中。大学校园中存在很多不文明现象:在公共场吸烟、男女过分亲昵,穿拖鞋、穿背心进入课堂,随地吐痰,随手扔废物,在公共设施上涂写刻画文字和图案,迟到、早退,上课中间拎着书包大摇大摆走出教室,在课堂大声聊天,收发短信,接打电话,玩游戏,听音乐,吃东西,翻阅与课本无关的读物,更有甚者堂而皇之地睡大觉……这些现象都成为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障碍。
礼仪教育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比较单一。大部分礼仪课的教学采用讲课式教学,教师满堂灌式地讲礼仪知识令学生很难提起兴趣。礼仪课应该是一门重实践的课程,需要有场地模拟社交的场景,让学生参与训练。但相关的配套设施建设滞后,礼仪教学相当于纸上谈兵,难以收到理想成效。
三、采取适宜的礼仪教学措施,促进高校“和谐校园”建设
1.和谐配置礼仪教育资源
合理的教育资源是开发和发展教育产业的基本保障和基本条件,包括硬资源和软资源两类。硬资源是有形资源,包括财力资源、物力资源和人力资源。软资源是指无形资产包括技术资源和管理资源。这里所说的礼仪教育资源的和谐配置主要指对礼仪教育的资金投入要充足,要加大对礼仪教学师资的培养力度。只有配套设施完善,教学队伍充实,才能保障礼仪教学的质量。
2.采用科学的礼仪教学方法
在礼仪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上,应遵循应用型本科和高职课程建设的基本规律,采用将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知识讲授与实践训练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系统学习与习惯养成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5]
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注重采取讲练式教学、模拟式教学、学生讲课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辅以课外礼仪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或真实的情境中,掌握礼仪规范的操作方法,实现礼仪课程的教学目标。
在课程考核方式上要改变传统的“一卷定终生”的方式。卷面所反映的是单一的理论知识,虽然经过考试,学生考试成绩很好,但缺乏应用能力,尤其是缺乏实际的操作能力,这不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因此,考核方式应该有效地改革。
3.建设和谐共进的师生关系和学生关系
大学校园是社会的“缩影”,和谐的校园环境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吸收和实践礼仪知识。和谐的校园环境需要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学生关系。师生关系的和谐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学生获得知识的前提和关键,和谐的课堂气氛是良好的师生关系最直接的体现。和谐校园的构建最终要落实在学生身上,大学生正处在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他们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因此,建设和谐共进的师生关系和学生关系有利于礼仪教育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刘向信.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人民出版社,2006.
关键词:园林设计;施工;管理;协调性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作为城市生态建设的重点,园林建设对于城市的环境和品位都有着不可小觑的。伴随着城市化发展速度的加快,城市园林建设施工和后期管理也不断提高,园林建设需要不断适应城市建设需求,这就需要通过我们优秀的园林设计,高标准的施工,精细化的管理,打造更为精品的工程,进而实现预期景观效果,满足市民需求。
一、园林设计、施工建设与管理三方关系
作为一项时间长且工作内容复杂的工程,园林工程包括了园林设计、施工和管理三部分。
园林设计是园林工程中的前期性的工作内容,它更加侧重设计理念,通过特色的突出来彰显使用效果。作为园林工程作品成败与否的关键,园林设计如果是没有考虑到施工建设与养护管理的可操作性、可行性和难易程度,不能很好的掌握设计理念“度”和“量”的关系,那么,就难以做好与下一阶段或下一工序的沟通,这样就可能会给后期的园林设计带来诸多的不方便,更甚者会造成施工建设与园林植物种植后没有办法按照施工组织设计方案进行养护管理。
而对于施工建设而言,其属于园林工程的中期工作,是将园林设计理念变为现实的过程,施工建设更为强调质量和进度,更侧重于园林施工项目的进度控制。而园林施工项目的进度控制是园林施工项目管理的重点控制目标之一,其可以更好地保证园林施工按期完成,合理安排资源供应,降低工程成本。园林工程质量控制贯穿施工各阶段,但受人、材料设备、施工技术、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也可能有质量管理的失控,如混乱的工序、施工方在施工前没有与设计人员充分沟通、对工程创作理念一知半解;或施工方误解设计意图,随意更改,不按验收规范和标准施工等,这些都将影响整个园林工程质量和进度,甚至是园林景观效果。
管理则是园林工程后期工作,侧重于园林植物的养护、管理,更加追求实际效果。作为园林苗木成活的关键,园林工程后期的养护管理对于园林苗木特别重要,“三分种七分管”,种是短暂,管是长期。即使是再好的园林设计和工程施工,一旦养护管理不到位,也会给园林绿化带来较大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质量。不间断的精心养护和管理,确保苗木的成活和生长,让园林设计理念得到更好地延伸、展现。
二、园林设计、施工与管理三方相互脱节原因
1、设计方面问题
园林设计人员理念没有很好的结合好当地实际,只是把甲方提供的原始图纸和有关设计说明作依据,造成设计图纸和方案与现有条件不符,造成施工方无法施工;相关绿化指标模糊不清,误导施工方造成无法实现园林设计意图;园林设计人员不熟悉施工工艺和工序,园林设计布局对植物品种搭配考虑不周,造成设计图纸和方案面对施工现场而无法施工,而一旦施工方按实际调整和多次更改,设计方案或图纸就有可能会面目全非;精致的效果图掩盖质量不高的园林设计,造成设计图纸与效果图相差较大。
2、施工方面问题
施工方不熟悉设计方案或设计图纸,未充分领会设计方案目的意图而急于施工;施工人员不按有关园林绿化工程施工验收规范和标准施工;施工人员不按园林设计施工图纸和组织设计方案施工。如园林植物配置与种植,设计人员为使园林设计达到某种效果,采用过多的珍稀而又价格昻贵的树种或是外来植物,但当选购遇到困难或有其它可变因素时,经常被随意替换,从而使原有园林艺术效果和园林空间美感受到一定影响;施工人员素质不高,不熟悉园林工程每道工序施工工艺或下一个阶段工作,不熟悉在建工程所需园林植物,放样随意,不按园林设计施工图纸种植,特别是价格昻贵的树种或外来植物。
3、设计、施工双方问题
施工项目负责人、监理工程师和园林设计人员未按要求到施工现场进行会商解决相关问题,或技术交底不清晰;当施工方发现园林设计施工图纸和施工组织设计方案与基地现有条件和施工现场有较大误差时,仍按施工图纸和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施工。设计方也存在主动性不够、设计变更不及时等问题;在施工建设中,设计、施工双方沟通少,施工人员只凭经验或主观想法施工,与园林设计意图相差甚远。
三、园林设计、施工建设与管理三方协调主要对策
1、设计意图应贯穿园林施工、管理全过程
园林工程的施工就是把园林设计人员的设计意图转化为具体的园林景观,所以在施工建设过程中,为了达到园林设计人员的预期效果,施工方必须深刻领会设计人员的设计意图,严格按图施工并使其转化为现实的园林作品或是优良园林工程。如清远市区金海湾豪庭居住小区的园林植物配置和种植,设计、施工双方共同参与小区所选用园林植物的采购、放样种植,严把工程质量关,确保了居住小区园林景观效果。
管理同样也要贯彻园林设计的理念,要正确理解管理重点。要有创新管理模式的潜在意识,这是打造一个成功园林设计作品和创建优良园林工程的基本条件。又如清远市区某居住小区的园林景观,有园林植物搭配作景,也有园林建筑小品点缀衬托,园林植物的层次感只有通过合理的种植、合理的修剪造型,科学的养护管理,才能使居住小区各个功能区域的园林景观效果较好地表现出来,以体现和延续设计人员的设计意图。
2、园林设计与施工、管理三方要协同工作、互相配合
要求设计方:设计方须全面、正确掌握园林工程施工工艺和流程,方案体现甲方对园林设计要求;详细了解施工现场管线分布及地势走向,合理分布园林植物种植放样;在技术交底时,向施工方交代清楚设计要求和注意事项;施工前,设计方需派本项目主设计人员多到施工现场,对相关问题提出解决意见;多与施工方交流,减少误会。
要求施工方:接受设计方案或技术交底时,施工方须了解、熟悉设计人员设计理念和意图;按图施工如果出现较大误差,则需及时与本项目主要设计人员沟通,争取妥善处理。
要求管理方:施工单位将科学管理贯穿园林施工全过程,不断满足正常消耗性、工具类材料供应,在施工现场严格控制,以降低成本;通过学习科学、先进的方法,以精湛技术和必要养护措施,保证各乔灌木和花草等植物成活率和长势,实现生态景观特殊和预期效果。
3、合理资金安排
在编制园林工程资金使用计划时,设计、施工双方需把预算管理与园林设计、施工和养护管理相结合,避免资金过量使用,促进设计、施工和管理三方面资金使用计划有序、开支清晰。作为园林工程质量好坏的基本条件,对设计要求为:从园林工程资金安排出发,把握好设计档次,合理园林工程所需材料并控制好成本,避免施工中随意更改园林设计。园林工程施工复杂、涉面广、综合性强,对施工方要求为:事先做好资金使用计划,在进行园林工程材料,尤其是园林植物的选购时,控制好资金,不要过量使用。
四、结论
一个优良的园林工程,园林设计、施工与管理三方须协调配合,任一方稍有不慎都可能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精心搞好园林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优化设计方案,合理配置人、财、物、技术、资金等要素,按照计划、步骤进行施工,同时在施工中运用各种更为实用、先进的施工工艺,做好施工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最终保证园林工程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高效和谐校园的构建,对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意义重大。本文探讨了和谐校园与体育伦理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体育伦理对构建高效和谐校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高效和谐校园的构建,对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意义重大。作为高效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伦理要求参与体育的人必须格守体育到道德准则,重视参加比赛的选手表现出诚信、公平、团结协作以及相互尊重的体育道德风尚,从而具备规范个体的行为,协调个体与个体以及个体与社会和谐相处的作用,对于和谐校园的构建显然十分重要。
一、和谐校园的内涵与特征
和谐乃我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之所在,它指的是人和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保持融洽的关系,它是人类社会随追求的一种美好的价值观,也就是说,和谐便是美从哲学视角来看,和谐指的是各要素之间保持全面协调以及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而和谐校园,指的是校园中个体与个体、个体同校园环境、个体同社会等其它要素之间的矛盾保持着稳定协调、相互依赖以及健康发展的状态。和谐校园主要表现为:教育的环境领导同教师间、学生间以及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的和谐,个体与个体之间相互尊重、团结友爱以及平等互利。整个校园凸显以内与外顺,同舟共济、政通人和以及稳定有序的表征。
二、体育伦理的内涵
“论”与“理”始为两个词,在《说文解字》中就提到,“论”指的是人际关系体现出符合一定的规矩与准则,并且代代相传;“理”,原意指根据玉体本身的纹路来打造玉器,从而使玉器成形有用,后被引申为协调和治理社会生活与人际关系。所谓“伦理”,指的是人伦关系的道理、条理以及原则,这些道理、条理以及原则直接关联到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社会以及个体同自然之间的关系。而所谓的“体育伦理”则指的是人们在参与体育赛事与体育活动时所建构起来的人际关系,以及人们在处置这种关系时所应遵循的基本的行为规范与道德准则。具体而言,“体育伦理”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体育伦理需具备伦理道德的基本要求,体育赛事参与者与观赏者均必须遵循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二是体育即竞争,故此,体育参与务必遵循体育竞赛规则,务必在规则所允许的相同条件下,持公平的方式参与比赛与评判;三是体育本身即文化,体育赛事参与者与观赏者均必须凸显体育的文化精神,除却遵守基本的道德准则外,与此同时,还应表现出勇往直前、顽强拼搏以及团结协作的优良体育精神,并且充分展示体育运动力与美的完美绽放。
三、体育伦理与和谐校园建设的有机结合
公平公正乃和谐校园的基本表征,同时也是各高校所追求的目标。公平公正的和谐校园指的是学校内部各要素之间,也就是领导与领导之间、领导同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所建立起来的公平与公正的评价机制与竞争机制:即彼此相互尊重、精诚协作以及齐头并进的良好校园氛围。然而,当前,许多学校纷纷出现了对教师评价的不公,极个别教师为达私人目的而不择手段,少数学生为获取考试高分而采取不正当手段现象。故此,学校要和谐,校领导首先要与师生建立公平、公正的意识。众所周知,体育赛事作为一种常规竞技运动,乃参赛双方的竞争性活动。此种竞争务必要遵守体育比赛的规定,参赛双方是在公平及公正的前提下进行。学校组织教师与学生参加比赛,通过体育比赛规定的强制性,规范参赛者的行为,从而培养教师与学生公平竞争意识的形成。体育利用规则与舆论规范了个体的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教师与学生的公平竞争意识的形成,这就从根本上促进了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
友爱乃人与人之间有效沟通与协作的基础,它促使了人们在笃实、笃信以及关爱中建构了良好的人际关系,促使人们和谐相处,促进学校构建融洽与和谐的良好氛围。高校培育学生即将踏入社会,团结协作与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无疑是促进和谐校园的必要条件,同时亦与社会经济、道德体系稳定以及发展紧密相连。在传统体育理念看来,“仁”、“礼”乃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道德准则与道德境界,其强调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关爱;用爱心与善心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事多要替对方着想,考虑对方,理解对方,在体育赛事中应做到礼让为先。此举显然同奥林匹克精神——团结、有意以及进步的体育道德精神相一致。此种体育伦理思想,促使了赛事参与者在参与体育活动时,彼此之间往往就会表现出相互帮助、相互尊重以及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在公平竞争的参赛条件下,培养彼此良好品质的形成。与此同时,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技术学习,还是各种游戏与比赛,同学与同学问,均是在相互帮助以及相互协作下完成,促使了他们彼此之间诚爱与友爱良好品质的形成,这也从根本上加快了高校和谐校园的建构。
参考文献
[1]焦国成,关于诚信的伦理学思考[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5)
【关键词】园林设计施工 管理协调工作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园林建设与管理是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塑造城市生态、城市环境、城市文化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有生命的市政基础设施,城市文明的载体,一定意义上讲,它代表着城市的长远利益。全力提高城市园林绿化水准是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社会园林行业的迅速发展,园林建设和管理水平也日益提高,各地都要求打造精品工程,那么该如何去打造园林精品,一直是有意从事园林工作的建设者们不断思考的问题。一个好的园林作品离不开设计师优秀的灵感创意、施工队伍娴熟的技艺、养护者丰富的实践经验的累积。真正的园林精品归根结底是设计者、施工者、养护者劳动和智慧的结晶。
一、园林的重要性分析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以及环保意识的提高,人们逐渐意识到城市园林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对于现代城市的建设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城市园林是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美化城市环境,改善城市面貌的关键。建设城市园林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改善生态环境。城市园林中的绿色植物能够吸收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并且能够净化空气,吸收噪音,调节城市的温度。布局合理的城市园林会呈现绿茵遍地,繁花似锦,四季葱翠的美丽景象,从而起到改善城市面貌和环境的作用。城市面貌的改善、环境的美化可以使居民的身心更加健康,精力更加充沛,创造力更加旺盛,从而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经济的繁荣。
2、城市绿色生态园林的建设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现代园林与社会发展是一个相互影响的统一体,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决定园林发展的形式与内涵,园林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一部分,也会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提高。
二、园林设计、施工建设与管理三方关系的分析
园林建设管理是一项长期而繁杂的工作, 包括园林设计、施工和管理。设计在于前期,重于理念,突出效果,也是一个园林作品成功与失败关键的第一步。绿化方案设计,必须充分了解方案实施地周围环境,当地的气候,地物、地貌、病虫害情况等,这样才能在方案布局中考虑到为后期养管打好基础,选择良好的树种,若忽略了施工与管理的可行性和难易程度,会造成后期工作的不便或无法实施,比如把南方树种无原则性地搬到北方,就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或管理上的难度,设计方案中选择树种就必须考虑适地适生,乡土树种为宜等等;施工在于中期,重于进度与质量,着眼于成果,施工者曲解或误解设计意图,结果势必影响设计人员想要表达的景观效果, 作为施工管理人员应该充分地研究绿化方案,同时对施工现场进行认真的踏看,有机结合方案,在施工中抓好每一环节,必要时会同设计人员进行反复的揣摩,方能完成一个优美园林作品的实物雏形,为后期养管塔接一个优美景观筐架;管理在于后期,重于实效,力求实用与美观,是对绿化景观的完善与提高,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使设计理念得以延续,使景观得以彰显,丰富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也就是说三者虽然各有特点,但却并非孤立,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提高的。一个成功的园林作品离不开设计、施工、管理的有机结合,否则,园林建设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人文价值就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园林建设势将失去其本来意义。因此园林设计、施工与管理三项工作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园林设计、施工建设与管理三方协调的主要对策
设计意图应贯穿园林施工、管理的全过程
园林工程的施工就是把园林设计人员的设计意图转化为具体的园林景观,所以在施工建设过程中,为了达到园林设计人员的预期效果,施工方必须深刻领会设计人员的设计意图,严格按图施工并使其转化为现实的园林作品或是优良园林工程。如清远市区金海湾豪庭居住小区的园林植物配置和种植,设计、施工双方共同参与小区所选用园林植物的采购、放样种植,严把工程质量关,确保了居住小区园林景观效果。管理同样也要贯彻园林设计的理念,要正确理解管理重点。要有创新管理模式的潜在意识,这是打造一个成功园林设计作品和创建优良园林工程的基本条件。又如清远市区某居住小区的园林景观,有园林植物搭配作景,也有园林建筑小品点缀衬托,园林植物的层次感只有通过合理的种植、合理的修剪造型,科学的养护管理,才能使居住小区各个功能区域的园林景观效果较好地表现出来,以体现和延续设计人员的设计意图。
园林设计与施工、管理三方要协同工作、互相配合
(1)对设计方面的要求
设计单位必须全面、正确了解和熟悉园林工程的施工工艺和工艺流程,合理设计,以充分体现甲方对园林设计的要求;必须详细了解施工现场的管线分布及地势走向,合理分布园林植物的种植放样;在技术交底时,应将设计要求和注意事项向施工方交代清楚;施工前,设计单位应指派本项目的主要设计人员多到施工现场,及时解决相关问题并提出处理意见或建议;要多与施工方进行交流和沟通,取长补短,减少误会。
(2)对施工方面的要求
在接受设计方案或进行技术交底时,施工单位必须了解和熟悉设计人员的设计理念、设计意图;按图施工若是遇到较大误差,应及时与本项目的主要设计人员多些交流和沟通,争取妥善处理。
(3)对管理方面的要求
施工单位首先要以科学管理理念的贯穿园林施工的全过程,要想方设法满足正常的工具类、消耗性材料的供应,并在施工现场予以严格控制,以降低工程成本;其次要通过学习先进的、科学的方法,以精湛的技术和采用必要的养护管理措施,确保各种乔灌木和花草等园林植物的成活率和良好长势,从而达到生态环境景观的特殊要求和预期效果。
3、提高管理者的业务素质
(1)树立顾全大局意识
作为管理者必须要有大局观念,这就要求在工作中,各部门管理者应既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又互补长短、彼此配合;顾全大局,加强沟通。实现各部门各环节之间的团结协作。
工作实践中提升
有意识、有计划地对管理者在工作安排方面进行巧妙协调, 使他们能熟练掌握每个环节的要素。比如通过岗位轮转,了解园林设计、施工、养护的各阶段,拓宽知识面,更能促进各部门管理者的相互协调,共同提高,培养综合型的绿化建设人才,为提升绿化景观做出贡献。
长、短期培训相结合
有计划地组织长、短期的技术业务培训,提高管理者技术业务能力和技巧。特别要熟悉花草树木的品种、名称、特性和栽培管理技术,掌握花木病虫的防治方法, 正确并熟练使用园林具械, 学习基本审美知识等。
总结
只有精心搞好园林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优化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合理配置园林工程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施工建设,并且在施工过程中重视先进、实用的施工工艺应用,重视施工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才能确保园林工程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天,陈希。 试论当代西方现代主义园林设计的思想内涵[J]. 中国园林. 2004(03)
[2] 李鸿俊,程朝霞。 解州关帝庙园林植物特色景观综述[J]. 农业与技术. 2009(01)
[3] 储成晨,季春歌。 浅析园林植物配置[J]. 吉林农业. 2011(03)
[4] 赵卫红,闫玲,肖鸿泽。 节约型园林的设计与建设途径[J]. 河北农业科技. 2008(15)
一、写作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实例
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大作文部分往往围绕话题或主题展开,因此在课堂上会介绍“校园生活”、“环保与社会”、“科技”、“经济与就业”等主题的关键词来帮助学生积累词汇。如何将写作活动的“过程”性和“词――句――段落”的模式融入进这一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完成“写作能力”的训练至关重要。
以“择业”话题为例,笔者设计了如下的课堂训练活动(40分钟):
(一)设问引入(10分钟)
Question:Is high salary the only factor that matters in choosing jobs? What other aspects do you consider more important?
由学生先列出英文关键词,再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搜集重合率高的三项写于黑板上。词汇若不准确,教师可及时给予反馈。
(二)关键词展示(5分钟)
在PPT上展示教师的参考词组,如:
working conditions/ atmosphere a high social status
equal opportunities for career paths paid holidays
employee benefits(员工福利) working experiences
better appreciation emotional rewards
(三)段落写作(15分钟)
要求学生在15分钟内,以“主题句――论证”的段落形式完整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提示在论证过程中活用“对比和比较”、“因果分析”、“事例事实”等方法。期间,教师随时帮助遇到困难的学生。记录下出现频率较高的语法或词汇问题。
(四)教师反馈(10分钟)
集中讲解记录下的问题,跟学生一同思考完善的方法,集思广益。此过程尤其重要,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能切身实地体会如何去选择恰当的词汇,准确的语法和句子结构,在实践中领会写作的魅力。
(五)课后二稿
要求学生在课下修改初稿,并在给定时间内上交二稿。若学生学习能力较强,学习态度积极,可将段落扩展为大作文(如下面这篇题目)。按照专四标准,定时完成。
Nowadays,with growing number of university graduates entering society,their criteria in choosing an ideal jobs vary.But what is your priority that help you decide the right employer for yourself.Write a composition of about 200 words on the following topic:Graduates’ Criteria in Finding Jobs
教师可针对二稿写作情况,针对问题仍然较大的学生进行一对一当面批改,或集中讲解某些频率较高的问题。经验之谈,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和养成必然离不开任课教师的悉心指导。
二、设计实例背后的思路
整个教学活动设计背后集中体现出了以下两个思路:
(一)强调写作结果的同时,更加注重写作的过程
所谓“写作过程”,简言之,即“构思――提纲――素材搜集――初稿――修改与沟通――定稿”。整个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更好地体会如何把思想转化为连贯、流畅,富有逻辑性的文字。特别是尝试自己修改作文,学生更能意识到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的重要性。
【关键词】机械;自动化;设计原理;发展趋势
在经济发展与城市化建设中,机械设备是不可缺少的发展因素,而这也使机械设计与制造行业的发展逐渐受到重视。机械设计与制造行业的发展,不仅会其它各个行业得以发展的重要支持依据,也是发展社会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随着节能减排这一政策的推行,传统机械设计与制造不符合该政策的要求,应对其进行创新。网络时代背景下,为符合时展的需求,机械自动化逐渐成为了机械设计与制造行业的发展方向,而这也是推动社会经济向可持续方向发展的重要基础。
1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设计原理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新型信息技术与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结合,也为机械设计与制造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时展背景下,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的创新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增强企业市场争力的重要基础。自动化生产作为目前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发展方向,不仅能够提升机械设计与制造的质量和效率,也能够降低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压力,对推动其他各行业的发展也可提供更大的保障。基于此,为确保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应依据下述原理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进行设计,以便促使其能够推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设计原理如下:第一,效率化原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设计是为满足其他行业发展对机械设备的需求,是为了确保对信号、能量、物质的自动化传输和加工能够真正实现,也是为了达到提升机械设备运行效率、降低生产压力的目的。基于此,在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进行设计的时候,应坚持效率至上的原则,以提升效率为目标,对自动化技术予以充分使用,以此提升机械设计制造的自动化水平,以便确保机械设计与制造业能够得到更好地发展,进而达到提升企业生产质量和效率,增加企业所获得经济效益的目的。第二,节能减排原理。机械设计制造业作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其的发展会对社会经济及其他行业的发展造成极大影响。机械设计制造业的发展对各类能源的依赖性比较高,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而且伴随着该行业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对能源的消耗量也在大幅度增加,这也导致能源短缺问题越发明显,从而对国家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造成不利影响。基于此,为降低对能源的效率,减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发展过程中,应依据节能减排政策的相关要求,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进行创新,以此提升能源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以便在此基础上促使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而为推动社会经济及其他行业的发展奠定基础。第三,绿色发展原理。为确保社会经济的发展能够满足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相关要求,在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进行设计的时候,应坚持绿色发展原则,改革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提升机械设计与制造的自动化水平,以便确保机械设备的设计与制造能够符合绿色产品的生产要求,进而促使社会经济能够真正实现持续健康的发展。
2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2.1提高产能
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各行业的支持。随着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产生和发展,对社会经济及其他行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在当前社会发展背景下,为了满足各行业发展对机械设备的多样化需求,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的更新换代越来越快,而这也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基于自动化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机械设计制造与先进科学技术的结合越发紧密,而这不仅对提升机械自动化设备的灵敏度、适应性极为有利,也能够真正实现对参数、温度等因素的自动控制,对物质、能量的自动传输和加工。在此基础上,各行业的产能将会得到大幅度提高,对各类能源的消耗也会得到有效降低,而这也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2.2实现机电一体化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各行业发展对机械设备的需求量也在不断提升,对机械设备的要求也变得多样化。为更好地满足各行业发展对机械设备提出的高要求,应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进行创新,以此提升机械设计与制造的质量和效率。当前社会发展背景下,基于对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技术的结合,机械设计与制造也正逐渐向机电一体化方向发展,这对提升机械设计与制造的质量和效率极为有利。在机械设计与制造业发展过程中,机电一体化的实现是对电子电工技术、信息技术等先进科学技术的综合应用,可以使各行业发展对机械设备提出的多样化需求得到更好地满足,对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极为有利。
2.3实现自动化生产、智能化管理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基于对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智能技术等先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分析,自动化生产、智能化管理将成为机械设计与制造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机械设计与制造企业要想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必须依据机械设计与制造业的主流发展方向,对自身的发展观念和管理策略进行创新,优化机械自动化技术,利用智能化管理措施,对机械设计与制造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管理,据此实现对机械设计与制造的自动化生产和智能化管理,以便确保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能够得到更好地发展,进而为推动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予以支持。
3结束语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机械设备提出的高要求,机械设计与制造的自动化必将成为机械设计与制造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机电一体化、生产自动化、管理智能化也将成为机械设计制造的主流发展趋势,而这对推动机械设计与制造业的发展,满足各行业发展对机械设备的需求也极为有利。
参考文献:
[1]徐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设计原则及发展趋势[J].中国房地产业,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