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成本会计与核算会计的区别范文

成本会计与核算会计的区别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成本会计与核算会计的区别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成本会计与核算会计的区别

第1篇:成本会计与核算会计的区别范文

(一)成本会计核算对象及其争议

一般情况下,成本会计核算对象与财务会计核算对象是一致的,都指社会化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二者要说有所不同那就是成本会计核算的“资金运动”只是指“资金耗费”一方面。而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务中,“耗费”都是以“支出”来代替的,而“支出”以可以分为正常支出和非正常支出,前者即我们通常说的费用,后者则指我们常说的损失,在实际操作中这部分“损失”不是成本会计核算的对象,成本会计核算的对象是“正常支出”,即所说的“费用”。对于费用,依据其不同用途又可以分为“产品成本费用”,即生产成本,还有不计入产品成本的费用,即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期间费用”;对于这部分“期间费用”属不属于成本会计核算的对象,学界内不同学者的看法不完全相同。

(二)成本会计的基本职能及其争议

所谓职能,是指事物本身所客观具有的功能;对于会计,其有两个基本职能,分别是核算职能和监督职能。成本会计作为会计的重要分支之一,正确的进行“核算”及为企业管理提供有用的成本信息是其基本任务,即成本会计的主要职能是“核算”。但在目前存在的不同版本成本会计教材中,对成本会计职能的阐述除了“核算”以外,还涉及决策、预测、计划、控制、分析和考核等“监督”职能。总之,关于成本会计的基本职能不同学者认识不同,有认为是只是“核算”,而有的学者则认为成本会计基本职能除了“核算”,还兼具部分“监督”职能,二者是密不可分。

(三)成本会计的工作目标及其争议

目前,学术界关于成本会计的工作目标存在着三种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是成本会计工作目标的经济效益观,第二种观点是成本会计工作目标的成本信息观,第三观点则是部分学者认为的成本会计工作目标同时兼具经济效益观和成本信息观内容,具有多重目标属性,经济效益观和成本信息观分别对应第三种观点认为的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

(四)成本会计假设与原则设置及其争议

关于成本会计假设及其原则设置,不同学者的观点不尽相同。对于成本会计假设,认为除包括会计主体、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和持续经营外,还应该包括其所特有的假设。如:有的学者认为应该增加公平分配假设和对象假设,有的学者则认为应该变货币计量假设为多重计量假设,而不是货币计量一种假设。关于成本会计原则的设置,部分学者认为成本会计核算只遵循可比性原则、配比原则及其他财务会计原则即可,而有部分学者则认为除了要遵循可比性原则、配比性原则及其他财务会计原则以外,成本会计还应该遵循合理性原则、受益性原则和合法性原则。

二、成本会计基本问题争议引发的现实问题

(一)理论与实务中相关专业术语使用混乱

1.“耗费分类”内容表述不清

为了更好的进行成本核算,企业会计人员会对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正常耗费进行不同的分类。其中按着经济内容分类是重要分类内容之一,共分成八个种类,分别为外购燃料、外购材料、外购动力、职工薪酬、利息费用、折旧费、税金和其他费用等。目前,不同版本的成本会计教材中对“耗费”的经济内容分类表述不完全相同,有的是“费用按经济内容分类”,有的是“生产费用按经济内容分类”,以及“支出的分类”、“成本的分类”等,如此一来,关于耗费分类就出现了诸多不同表述,影响正常成本会计教学及工作开展。

2.生产费用与产品成本相区分

我们在进行完工产品和在产品成本计算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个公认的等式,就是生产费用=产品成本。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再简单不过、再容易懂不过的等式,却给我们的教学开展和读者认知带来了不小的困扰。其中第一个困扰是,上述等式中已经明确生产费用等于产品成本之意,可是在部分成本会计教材中和部分老师的教学过程中却一再强调“生产费用和产品成本是两个概念,意义有所不同,不可做一个概念论。存在的第二个困扰是,如果第一困扰中的说法成立,生产费用和产品成本是两个不完全相同的概念,那么为什么又将期初在产品成本计入到生产费用之中,这又造成了两个不相融概念之间的包含与被包含关系。

(二)学科内容横向扩张过度及纵向深入不足

成本会计学科从诞生之日起,就致力于“成本核算”,并且始终遵循与财务会计相一致的职能、假设和原则设置,服务于成本信息供给。在之后,加入了标准成本制度及与财务记录相结合,至1956年单独成本会计研究逐渐转向管理会计研究,直接成本计算、本量利分析等管理会计理论、方法成为成本会计内容,并逐渐拓展到行为会计、责任会计和资本预算等多个领域,横向扩张上有过度的趋势;但此时关于成本核算的纵向深入研究却显得有所不足,特别是关于成本核算的一些重要问题的研究,如成本要素应该如何更好的反映,其转移分配应如何保证选择标准的恰当性等等,都缺乏深入的研究。

(三)教材内容存显著差异,结构不尽合理

不同版本的成本会计教材内容上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区别,部分内容则差异显著,如有的主要内容是成本核算,同时兼有少量成本分析,有的同时将成本核算和控制共同作为教材的主要内容,而有的则将成本核算、成本管理共同作为主要内容,还有的成本会计教材将战略导向引入其中。此外,在教材内容结构安排上也是各有不合理之处;以多数成本会计教材共有的成本核算内容来说,基本都是按着知识点及其先后顺序来安排内容结构;而对于各成本计算方法实例的编写,则是直接从本月生产费用归集完后即开始,基本忽略了依据不同生产组织、工艺过程特点和管理要求等来选择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等等;人为割裂成本计算方法和成本核算基础知识之间联系等结构问题依然存在。

三、成本会计基本问题争议引发现实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耗费分类”内容表述不清问题对策与建议

笔者认为,在明确了成本与费用之间转化关系后,“成本”才是成本会计的唯一核算对象;那么,在进行成本耗费分类时,就应该称为“成本的分类”而非其他表述。

(二)生产费用与产品成本相区分问题对策与建议

成本的形成过程可以概括为一种资产耗费与另一种资产形成的过程,中间不发生任何费用;因此,为了避免产生不必要的分歧,笔者认为在进行各项耗费归集、分配时宜统一使用“生产成本”表述。

(三)学科内容横向过度扩张却欠纵向深入问题对策与建议

就成本会计学科研究来说,虽说横向上似乎有扩张过度问题,但是从会计学科这一大的研究角度讲,相关研究又是必要的;而对于成本核算相关内容纵向研究深入不足问题,毋庸置疑是需要进一步深化的,也是成本会计未来研究的重点。

(四)教材内容存显著差异,结构不尽合理问题对策与建议

第2篇:成本会计与核算会计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职业学校 成本会计 问题 对策

成本会计是会计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但是成本会计的理论和方法及应用范畴,不同于其他会计学课程。成本会计是一门集知识、技能、技巧为一体的专业课,对于学生来说,虽有会计学的功底,但要想很好地掌握成本会计这门课,特别是成本的计算方法,还是需要我们去研究的。

1.现行成本会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成本会计为成本管理服务的目标混淆。成本会计的本质特征是财务会计,其中心内容只能是成本核算,成本会计的目标是运用成本信息资料加强成本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但是,由于成本会计内容的不规范,使成本控制、成本分析失去了其效用,因而成本会计为成本管理服务的目标就不能实现。

1.2成本会计与其它学科内容重复交叉。主要是与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学科内容的重复交叉,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控制是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成本计划、成本分析、成本考核是财会人员与其它管理人员共同利用成本信息所进行的工作,因此将他们划入财务管理学科。

1.3成本会计的研究滞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对成本会计中的一些内容,如成本会计基础理论、成本计算模式及成本计算方法缺乏深入研究,使成本会计不能跟上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其作用就不能更好的发挥。

1.4知识资源消耗理应成为成本的一部分。在经济环境中,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企业之间竞争的成败因素已不再是资本资源而主要是知识资源。我国传统会计模式中,主要围绕有形资产来设计和运行,实践中一直把这种无形资产耗费放在期间费用,而不反映其价值补偿积累。技术是人类的劳动成果,也是可以交换的商品,既然知识资源已成为生产要素的主要因素,因而知识资源消耗理应成为成本的一部分。

1.5网络公司改变了成本会计核算的前提,成本计算将发生根本变化。由于网络公司只是一个虚拟公司,因而进行成本核算时,传统意义上的核算实体已不复存在。对于某一交易业务,要么是虚拟公司的各方独立地进行成本核算,要么组成了一个临时的“联合财务部”进行核算,这些都与传统的成本核算实体有本质的区别。由于网络公司是一个临时性组织,当某项交易完成后立即解散,成本计算将发生根本变化。

1.6企业生产组织必须体现出适应性和灵活性的特点。知识经济社会中,人们的需求丰富多样,企业在生产组织与安排上必须体现出适应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技术的进步,使产品生产周期大大缩短,生产周期与成本计算期可能始终一致,分步法和品种法的核算显得必要性不大。

2.今后成本会计教学过程的组织与管理

2.1完善成本会计的理论体系,充分发挥成本理论的指导作用。完善成本会计理论,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本着创新精神、务实态度和严谨作风,深入企业、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广泛开展案例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成本会计理论研究成果的考核、激励和评价机制,充分发挥成本理论的指导作用。

2.2总结、推广成本会计方面的经验,学习和利用外国先进的经验和方法。企业在长期成本会计的实践中,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会计学术界应认真总结,加以完善和推广。如编制成本计划阶段的项目测算法,成本指标归口分级管理,推广邯钢“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的经验等。西方成本会计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引进西方成本会计理论与方法是很重要的。我们应结合国情和企业的具体情况认真研究,探索并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成本会计理论体系。

2.3充分利用以计算机技术为中心的信息管理手段,强力推进成本会计电算化进程。现代企业成本会计工作以电子计算机为手段,大大加快了信息反馈速度,增强了业务处理能力,对于及时、准确地进行成本预测、决策和核算,有效地实施成本控制,全面地考核、分析成本,都有重要意义。但是,当前会计电算化应用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为了推动会计电算化的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加快会计电算化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将会计信息系统融入整个企业管理系统,通过应用电算化,为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提供技术支持,为企业的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第3篇:成本会计与核算会计的区别范文

(一)成本核算难以准确进行。目前,我国政府会计体系中主要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也称作现金制。收付实现制能够具体地体现政府部门实际的收入支出状况,避免传统方法中容易出现误差的弊端,在行政单位会计、财政总预算会计、事业单位会计中应用广泛。但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政府业务量逐渐增加以及政府改革的需求增强,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会计核算准则已经不足以处理繁多的政府会计事务。在收付实现制下,缺乏对公共产品的成本核算,而且非现金交易也不能及时核算,难以实现收入与成本的配比,无法提供详细的项目成本或每一期间费用的信息。

(二)资产运行难以准确核算与披露。任何一个政府在给社会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时,其使用的不仅是靠税收和举债而来的资金,而且在不同程度上使用政府拥有的资产。例如政府投资主办的国有企业或非企业机构,政府所有的土地、建筑物、道路、桥梁、河流、山川等有形基础设施和自然资源。但是我国政府的很多资产并未完全列入资产账目,即便是对其所拥有的资产进行核算,也是仅限用于登记与核查审计。当用于购置与构建政府资产的财政预算资金支出后,能够用于其记录与核算的原始数据就无法再进行恢复。没有列入政府资产的项目,就不能按市场价格或公允价值来估计其价值,这些资产在今后的使用年限里所产生的折旧或者摊销金额,以及这些资产的运作水平和运营效率都不能进行准确的核算与完整的披露。

(三)预算管理改革难以推行。政府需要向公众提供所需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在此过程中需要消耗一定的资源,这就要求政府能够对其投入资源的成本及其产出进行有效的确认、记录和计量。预算作为一种规划与控制机制在政府管理中占有支配性地位。当一项预算通过并实施,成本信息作为预算的反馈,已发生的成本可以与预算进行比较,服务于成本控制。所以,不论政府采用什么类型预算,政府成本会计都将会发挥重要作用。殷红(2012)指出,目前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长期债务不预提利息,不能真??、准确地反映各政府部门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成本耗费与效率水平,不能适应开展绩效预算管理的需要。推行绩效预算是我国预算管理改革的重要目标,由于政府会计尚不核算成本,我国当前并不具备推行绩效预算的条件。

二、政府引入成本会计将面临的问题

(一)资产的计量难度大。政府成本中一些资产会出现难以计量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成本会计信息为绩效型政府服务。成本是指为达到特定的目的(如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所消耗的资源或承担的债务的货币价值。但是并非所有被消耗的资源都能被准确地计量和确认,如自然资源,其成本计量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将其进行资产化以及成本管理的难度很大。同样也很难将其业绩与成本进行直接配比,因为业绩测量比成本测量更加抽象,更加困难。因此,如何对政府的业绩进行测量考评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二)引入权责发生制需要过渡期。财政部的《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明确规定政府会计中的预算会计实行收付实现制,财务会计实行权责发生制,这意味着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的政府会计体系要向逐渐引入权责发生制进行转变。但我国大部分从事政府会计的工作人员习惯于传统的收付实现制下的政府会计模式,缺乏对权责发生制等会计核算原则的深刻理解,这不利于权责发生制的引入,也不利于我国政府成本会计的改革发展。

(三)缺少配套的成本会计信息系统。由于我国政府会计缺少成本会计体系,也就缺少配套的成本会计信息系统,而且成本会计的核算过程需要大量的财务和非财务数据信息,在信息技术不发达的时代,这些财务和非财务数据信息的采集、加工作业都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近年来,随着现代信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我国政府机构的信息化步伐也在不断加快,各类管理软件的功能日趋强大,大幅提高了信息采集和处理工作的效率,标志着构建成本会计信息系统的技术环境逐渐成熟。

三、我国政府成本会计的发展策略

(一)制定相关法律和规章制度。健全的法律制度环境能够保障在政府机构引入成本会计这项工作顺利进行,有利于提高各级政府机构对于引入政府成本会计的积极性。通过对引入并推行政府成本会计有关国家的考察发现,它们均制定并了与政府成本会计相关的法律或规章制度。美国国会先后通过了首席财务官法案(1990)、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1993)、联邦财务管理改善法案(1996)等多部法案,均涉及到政府成本会计问题,并且FASAB还专门针对政府管理成本会计制定了相关的美国联邦政府会计概念框架,即管理成本会计准则(SFFAS No.4)。特别是美国联邦财务管理改善法案(FFMIA),为美国联邦政府的财务管理制度改革提供了法律制度上的保障。

除了要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之外,还应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成本会计准则。成本会计准则的制定是一项相对复杂的工作,应该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也要与其他会计准则相协调,与会计处理原则保持一致。在政府成本会计准则中,该体系至少应包括政府成本会计的目标、对象、核算原则、核算基础、会计处理方法等,还要包括政府成本会计报告等内容。

(二)推行独立的成本会计体系。我国现行的政府会计体系中包括政府预算会计与政府财务会计,政府预算会计对政府预算资金的收入、支出、结余的情况进行记录和报告,政府成本会计披露关于政府提供商品或服务的成本信息,同时在预算会计中,制定预算审批的标准需要参考成本会计核算资料。成本会计和预算会计的差异在于,成本会计的核算应该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而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为此,国际上部分国家对政府会计进行了改革,如新西兰把成本会计和预算会计融合,法国采取的则是把成本会计和预算会计分离。贝洪俊和施建华(2010)横向列举了美国、英国、加拿大、新西兰、法国以及IFAC的政府成本会计研究成果,提出构建政府财务会计、政府预算会计以及政府成本会计的三元政府会计体系。法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预算会计系统、财务会计系统和成本会计系统“三足鼎立”的政府会计模式的国家。由于我国政府会计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预算会计,我国可以适当借鉴法国的做法,将政府预算会计与政府成本会计分离,在现行的政府预算会计体系和财务会计体系之外,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政府成本会计体系。政府预算会计与政府成本会计这两个体系之间既存在联系也存在区别,政府成本会计为政府预算会计提供预算审批的信息,但在核算方法和核算内容上将会体现出一定的差别。

(三)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有效结合。引入权责发生制需要经历一个过渡与适应的过程,国家正在积极地推动相关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实现权责发生制需要与收付实现制形成良好的结合,在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初期,要以收付实现制为主,发挥政府职能的主要作用。随着政府会计改革的不断推进,政府的参与管理职能逐渐向综合管理职能进行转变,权责发生制的应用范围在不断地扩大,而收付实现制的应用范围不断地缩小,最终形成以权责发生制为主?А⑹崭妒迪种莆?辅的政府会计核算基础。《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政府会计体系包括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其中预算会计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对政府会计主体预算执行过程中发生的全部收入和全部支出进行会计核算;而财务会计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对政府会计主体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或者事项进行会计核算。未来我国的政府会计的核算基础存在转向权责发生制的良好预期,对政府机构的成本会计构建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4篇:成本会计与核算会计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成本会计 成本 教学 特点

本会计作为会计学的一大分支,是会计专业学生的主干课程,非常重要。但据很多学生反映,成本会计很枯燥,上课提不起兴趣,计算量大很难学,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作为教师又应该如何尽量避免上述情况教授好这门课呢?笔者根据近几年的教学经验与教训,谈一下自己的心得。

一、上好成本会计第一课

(一)课程介绍。

1.什么是成本。学习成本会计的时候,学生基本已经学过基础会计和中级财务会计,对会计已经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这里学生最感兴趣的是成本。那么什么是成本呢?由于生活中这个词经常提到,先让学生进行思考,谈一谈自己对成本的认识,不妨问一问跟学生关系最为紧密的上大学的成本,通过分析计算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成本有更加具体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清楚四年大学所付出的代价,从而更加珍惜每一节课,每一天。最后再介绍教材中那些较为专业的概念,告诉学生本门课程的成本主要指工业企业生产产品的成本。

2.工业企业的产品成本应该如何计算――举例说明。先提出问题:“财务会计中大家就学过,产品完工入库,结转成本10 000元的会计分录。借记‘库存商品’科目,贷记‘生产成本’科目,金额均为10 000元,那么当时我们如何知道完工产品的成本就是10 000元呢?”其实是成本会计告诉财务会计的,所以通过成本会计的学习,学生就可以知道产品的成本究竟是如何计算的。

以教室中的一张讲桌为例,假设某车间某月只生产这一张桌子并且当月投产当月完工,让学生定性分析讲桌的成本包括哪些内容。学生会想到“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等,然后再让学生定量计算成本中的每一项,最后相加即得到一张讲桌的成本。一张讲桌会算了再问十张这样的讲桌怎么算,大家肯定会说按同样的算法计算出总成本除以10,这个时候应该分三种情况解释:十张桌子月末都完工、都没有完工、部分完工部分未完工。前面两种情况好计算,关键是最后一种情况会牵涉到“纵向分配”,这个问题让学生在心中留下一个大大的问号,可以告诉学生这是以后重点要讲述的内容。一种桌子成本的计算讲完了,再假设某车间某月新投产了两种桌子,即讲桌和课桌,又应该如何计算它们的成本?提示学生两种桌子可能会共同领用一种原材料,一个生产工人也可能生产了两种桌子,车间发生的制造费用也需要在二者之间分配,即“横向分配”,这个问题点到为止,以后也会做重点讲述。但一定要让学生深刻理解什么是“横向分配”,什么是“纵向分配”,并且要知道在产品成本计算的过程中肯定是先“横向分配”再“纵向分配”。

3.成本会计的主要内容及其重难点。通过上述简单的小例子可以很好地告诉学生成本会计能解决什么问题,使学生对成本会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再结合教材目录,简单介绍每一章主要讲什么,并分析它们有着什么样的逻辑关系,然后画出重难点,便于学生今后的学习。成本会计的主要内容是工业企业产品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及各种具体的产品成本计算方法,当然这些也是对应的重点和难点。

(二)强调本门课程的重要性并提出要求。成本会计是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近期来看,初级会计职称考试中会计科目的考试,CPA考试中财务成本管理的考试都涉及到本门课程的内容;长远来看,不管今后学生是直接就业还是读研深造,学习本门课程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为了让学生重视并且学好这门课程,第一次上课就必须给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比如课前要及时预习,课上要认真听讲,课后要独立完成作业等等,并制定出具体的奖惩措施,日后严格执行。

二、成本会计的特点

(一)逻辑性强。成本会计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逻辑性特别强,即前后各个章节都是一环扣着一环,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成本会计的基础理论部分主要是围绕其基本职能――成本核算展开的,具体而言是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成本核算的程序指的是对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进行归集和分配,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步骤最终计算出产品完工成本和月末在产品成本的过程,主要包括各项要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跨期费用的归集与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制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以及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之间的分配五部分,其中前四部分是各项费用在各种产品之间的分配,即“横向分配”,最后一部分是生产费用在同一种产品的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之间的分配,即“纵向分配”。“横向分配”是“纵向分配”的基础,必须先进行学习,而“横向分配”内部四个部分的次序也不能改变,有着严格的逻辑关系。在学习基础理论之后,再结合企业的生产特点及管理要求才能选择具体的产品成本计算方法,主要包括三种基本方法:品种法、分批法和分步法;两种辅助方法;分类法和定额法。在这些方法中,品种法是最基本的方法,其他方法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所以品种法学习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着对其他方法的理解。

(二)相近概念多。在成本会计的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相近的概念,有些只是一字之差,有些只是顺序颠倒,但它们的涵义却有着较大的差别。例如直接生产费用和间接生产费用、直接计入费用和间接计入费用、消耗定额和定额消耗量、工时定额和定额工时、费用定额和定额费用、定额消耗量与定额费用等等,究竟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与区别?把握这些概念对于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具体的计算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方法多种多样。如上文所述,在成本会计中,产品成本的计算方法很多,主要有五种。除此之外,在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中,也涉及到很多的分配方法,例如材料费用的分配,有定额消耗量比例法、定额费用比例法、产量(体积、重量)比例法等;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有五种方法,包括直接分配法、交互分配法、计划成本法分配法、代数分配法和顺序分配法;制造费用的分配包括四种方法,包括生产工时比例法、生产工人工资比例法、机器工时比例法和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法;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之间的分配有七种方法,包括在产品不计算成本法、在产品按年初固定数计算法、在产品按所耗直接材料计算法、在产品按定额成本计算法、约当产量比例法、在产品按完工产品成本计算法以及定额比例法。这些方法思路都比较简单,计算也只是涉及简单的加减乘除,单学起来没有多大难度,可是对于初学者在学习的过程别容易混淆,甚至搞不清楚某种方法是在什么时候学的。

(四)计算量大。成本会计不像之前所学的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主要以账务处理为主,以计算为辅;恰恰相反,它是以计算为主,账务处理为辅。成本会计的主要内容是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和各种成本计算方法,程序中涉及到很多的方法,前面已经述及,这其中的每一种方法都有一定的计算量;而后续各种具体的产品成本计算方法,在选择产品成本对象之后,都要用到程序中相关的分配方法依次展开计算,每一次计算可能都得保留小数,并且前面如若出现一点闪失,就决定后面再也算不对了。此外辅助方法定额法在使用过程中也牵涉到很多的计算。

三、成本会计日常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结合成本会计课程的上述四个特点,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接受和掌握课堂知识,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采用多媒体与板书结合的教学方式。成本会计逻辑性很强,计算量很大,且数字之间有着严密的勾稽关系。首先,使用多媒体很容易将本门课程的逻辑框架以及每一章每一节的基本内容以结构图的形式先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并且在后续讲到具体内容时还可以回放,进而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其次,成本会计经过大量的计算之后,其结果主要体现在各个分配表和明细账之间,而这些账表之间的数字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采用多媒体以表格的形式展现出来清晰易懂,也节约了重复板书的时间;最后,成本会计的计算很多,过程也较为复杂,如果只是通过幻灯片播放,学生就会印象不深刻,容易导致眼高手低,所以具体的计算建议采用板书,让学生也参与进来,亲自动手算一算,提高其积极性。所以,建议采用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

(二)采用比较分析的教学方法。由于成本会计中的计算方法多种多样,这些方法的侧重点不同,适用范围不同,有着各自的优缺点。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讲授这些相关内容时最好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它们的共同点及其区别,便于学生掌握理解。例如,成本会计中虽然有很多的分配方法,但这些分配方法的分配思路及其命名都是一样的。思路如下:先确定“分配谁,分给谁”,再选择分配标准;计算分配率,“××分配率=待分配数额/各分配对象分配标准之和”,并进行分配,“某分配对象应分配数额=该分配对象分配标准×对应分配率”,这样分析后学生就会很容易掌握一些方法的计算;再比较一下这些方法的名字,定额消耗量比例法、产量比例法、生产工时比例法、约当产量比例法等,经过分析之后会发现,成本会计中所有的分配方法都是以“分配标准+比例法”命名的,这样学生再看到这些名字时心里就很清楚了。再如前面提到的几组概念,应该放到一起给出清晰的涵义,然后比较这些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利用表格的形式进行总结。还有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的五种方法、制造费用分配的四种方法、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的七种方法、产品成本计算的三种基本方法以及两种辅助方法、分步法中的逐步结转分步法和平行结转分步法等内容都可采用比较分析法教学。

(三)采用案例教学。成本会计如果仅仅采用纯理论的教学,就会使那些复杂的计算显得单调而枯燥,所以最好能在重要的章节结束之后结合学生所学知识讲述一个案例,这样既可以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又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提高其自主性。但所选择的案例一定要贴近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较好地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另外对于选择的案例一定要精心组织,要求学生课前做好准备,课堂讨论时做好引导启发,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全面深入地进行分析;最后要做好总结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不断地提高学生案例分析的能力。

(四)融入实践教学环节。成本会计的实践性、操作性很强,最好能融入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有多种形式:一是认知实践。即组织学生到管理比较完善并且有代表性的工业企业参观,实地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生产工艺流程以及成本会计工作组织、成本核算程序等,使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相对抽象的理论知识。二是进行模拟实习。成本会计逻辑性强,前后内容联系紧密,但是一般的教材在介绍成本计算方法时,由于篇幅所限,例题内容不完整,使学生虽然掌握了成本核算各个环节的内容,却很难将其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弄不清楚成本计算数据的来龙去脉,难以全面掌握成本核算的全过程。通过模拟实习,可以将成本核算的全过程完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自己动手,完成成本核算全过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模拟实习可采用手工模拟和电算化模拟两种形式。三是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S

参考文献:

1.焦跃华.成本会计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2.黄湘等.成本会计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

3.李琴.成本会计教学思考[J].会计之友,2009,(12).

第5篇:成本会计与核算会计的区别范文

风险管理系统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和风险监督四个主要组成部分。风险评估分为: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定量评估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评估方法,定性评估是在定量评估不能实现时的一种替代评估方法。风险应对策略的选择主要考虑的是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企业经营理念和风险的大小,风险承受能力一般是以定量计量为主,对于无法定量的一般采用集体决定的模式进行管理,不能制定具体指标为标识的应对管理控制制度,管理成本和控制风险都非常的高。

风险监督的对象可能是风险定量计量的指标,也可能是与风险大小关系密切的其他关键指标,因此风险监督报告以数据形式为主。由此不难看出,风险管理系统的难点和重点是因果分析和数值计量。风险管理系统中的因果分析与作业成本会计管理系统中的动因分析虽然目的并不相同,但是其本质和基础是一致的。在作业成本会计管理系统中能够提供企业运行过程中各种动因驱动因素的因果分析结果,同时能够提供详实的时监控数据和计量结果,这些分析结果能够为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提供直接支撑,这些监控数据能够为风险定量计量提供宝贵的历史数据和为风险监控提供时时数据。因此,作业成本会计管理系统对风险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二、作业成本会计在全面预算系统中的应用价值

全面预算管理系统按照使用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集团公司管理使用的预算报告系统和面向生产部门的业务预算管理系统。预算报告系统是把业务预算管理系统生成的报表汇集加工的系统,更多的是程序化的软件模块系统。作业成本会计管理系统是面向具体业务的管理系统,与预算报告系统分属于不同的应用领域,交集很少,因此,作业成本会计管理系统对改进预算报告系统起不到实质性作用。

业务预算管理系统和作业成本会计管理系统的应用范围是一致的,都是用于具体的生产部门的业务管理系统,管理的具体对象都是具体的交易业务,区别在于业务预算管理系统主要是未来的交易业务,而作业成本会计管理系统核算的是交易业务的历史数据。

业务预算管理系统是通过对交易业务的计划管理,实现业务预算,然后通过对业务的结果进行预计和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计量,最后生成一定格式的业务预算报表。交易业务按照交易过程的不同可以分解成不同的作业组合,要对交易业务进行高质量的预计和计量,首先应该预计各种交易业务的预期结果,然后才能恰当的进行计量。交易业务的种类繁多,且影响交易业务的结果的因素很多,在传统的成本核算系统中,无论是对具体交易业务进行核算还是历史数据的查询收集都非常困难,如果对各种交易业务进行精细化管理控制其高昂的实施成本和由于成本核算系统缺陷带来的数据计量误差足以使其失去实际意义。如果业务预算管理系统采用作业成本会计管理系统模式进行管理,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作业成本会计管理系统模式的业务预算管理系统中,首先,由企业管理部门制定工作计划,然后,将计划分解成具体的交易业务计划,通过作业成本会计管理系统将交易业务分解成作业,进而实现把交易业务计划转化成作业计划,然后利用作业成本会计管理系统提供作业相关的历史信息实现对作业计划的合理预计和计量,最后生成业务预算报表,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步都有成熟的理论依据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采用作业成本会计管理系统模式的业务预算管理系统能够合理保证业务预算的精确度。

三、总结

第6篇:成本会计与核算会计的区别范文

论文关键词:物流成本成本核算物流成本管理

一、物流成本的概念

1、物流成本的概念。我国对物流成本的定义是根据2001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标准物流术语》中的规定:“物流活动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即产品在实物运动过程中,如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各个环节所支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

根据上述概念可将物流成本划分为保管成本、运输成本和物流管理成本。保管成本是指花费在保存货物上的费用,既包括仓储、残损、人力费用及保险和税收,又包括库存占压资金的利息。运输成本主要指货运费用,即运输部门的运作和装卸费用。物流管理成本是指企业为了保证其物流部门能够合理有效的运作而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所耗费的成本,它的核算一般是根据行业以及历史情况确定一个固定比例,乘以保管成本和运输成本的总和计算得出。

2、传统物流成本与现代物流成本的区别。传统物流成本主要包括企业对外支付的物流费用,如支付的运输费、保管费以及材料的购买费、装卸费等,是物流成本中易于企业核算的一小部分费用。而现代物流成本既包含企业对外的物流费用,还包括企业内部发生的物流费用。企业内部的物流费用包括企业内与物流中心相关的人员费用、设备折旧费用、库存占压资金的利息以及流通过程中的基础设施投资等,其中把库存占压资金的利息加入物流成本,这是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费用计算的最大区别。由于企业内部的物流费用一般会分散统计于制造费用、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当中,使得企业难以明确划分和单独核算这一部分物流成本,如何降低这部分物流费用便成为了企业成本管理的重点。

二、物流成本的核算

由于物流成本的客观存在及其重要性要求企业应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核算。物流成本核算的作用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通过对物流成本的核算,可以提供全面、系统的物流成本信息,使得企业能够准确把握物流成本大小和它在生产成本中所占的地位,进而及时发现企业物流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企业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其次,利用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所提供的资料,可以为企业编制物流预算和预算控制提供所必需的资料。正确地核算物流成本,可以提供物流成本的准确信息,提高物流管理的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因此,加强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和管理,将对提高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由于目前我国尚未制定关于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办法,使物流成本的核算在理论上尚没有统一的方法,企业大都根据自己对物流成本概念的理解,运用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核算企业成本,这造成物流成本核算的随意性,使企业所核算的物流成本信息缺乏准确性和可比性。此外,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还没有真正计算过物流成本,尚不了解物流成本占总成本的多大比重,即便是个别企业计算过,也是由于采用的计算标准不统一,对物流成本中的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各自内涵的确认不统一等,造成其核算结果间缺乏可比性。要解决我国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困惑,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尽快制定出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规范和计算标准,使企业对物流成本的核算有统一的标准规范,计算结果相互可比;另一方面企业应提高对物流成本会计核算重要性的认识,建立、健全相关的核算制度和方法,加强对内部物流成本的控制和监督力度。

三、物流成本管理及其意义

物流成本管理,就是以成本为手段去管理物流,即管理的对象是物流而不是成本。按其目的和方法可分为物流成本控制和物流成本降低。物流成本管理是物流管理的重要内容,降低物流成本与提高物流服务水平,是物流管理最基本的内容。加强物流成本管理对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物流活动的经济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物流成本的有效把握,科学合理地组织物流活动,加强对物流活动过程中费用支出的有效控制以及根据物流成本计算的结果制定物流计划,从而达到降低物流总成本,提高企业和社会经济效益的目的。

四、降低物流成本的途径

第一,企业要根据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对象确定本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具体项目。按照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管理的要求,设置相应的会计科目、凭证和账簿,这是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关键。企业还应根据物流成本的核算特点设置适合本企业的物流成本会计报表,编制其物流成本会计报表,提供本企业的物流成本信息。

第二,通过实现供应链管理来降低物流成本。随着当今企业间价格竞争的激化,现代物流成本控制不仅强调局部控制,更应重视系统化的综合控制。伴随着ECR等新型供应链体制的出现,企业应考虑在新型物流供应链管理体制下从产品制造到最终用户整个过程的整合优化,协调企业与其他企业(如零件供应商)、运输商以及客户之间的关系,实现整个供应链活动的效率化,从而降低物流成本。

第三,从流通全过程的视角降低物流成本。对于物流企业或是企业的物流部门来说,控制物流成本不仅仅是本企业或其物流部门的事情,而且还应该考虑从产品制成到最终用户整个流通过程的物流成本效率化。随着折扣店的迅速发展,客观上要求厂商必须适应零售业这种新型的业态形式,展开直接面向零售店铺的物流活动。在这种情况下,要求企业建立新型的符合现代物流发展趋势的物流中心和自动化设施,这些投资可能从短期来看增加了物流成本,但从企业整个流通过程的长期发展来看,却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物流绩效。

第四,通过建立物流责任会计管理制度降低物流成本。物流责任会计制度是根据不同级别的物流管理部门和人员应负的责任,搜集、汇总及报告有关资料的一种会计制度,它能把责任实体控制与物流成本核算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以“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归集成本,进而实现物流成本的降低。

主要参考文献:

[1]易华.物流成本管理[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2]李伊松,易华.物流成本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3]尹明发.企业物流成本管理问题分析与对策[J].企业经济,2007.8.

第7篇:成本会计与核算会计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 会计分立; 预算会计; 支出周期; 成本会计

【中图分类号】 F81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7)04-0002-04

一、引言

如果说财政预算系统提供“第一道防火墙”――用以防止盗用和挪用并有效利用公共资源[1],那么,政府会计就是第二道防火墙。作为财政管理的技术基础,政府会计用以合理地确保:财务交易得到适当记录,预算执行的财务合规性控制,准确核算政府活动的完全成本。基于第一个目的而发展起来的财务会计(Financial Accounting)涵盖现金(收付实现制)会计和权责(应计制)会计两个基本的次级分支,以及作为两者变体的修正现金会计和修正权责会计。使用现金会计记录政府活动构成任何政府会计体系的底线:即使没有其他分支,现金会计亦绝对不可或缺。正因为如此,现金会计在公共部门具有久远的历史,而且将持续存在下去。

然而,简洁而低成本的现金会计亦有其局限性:不能提供预算执行控制和完全成本的充分信息。权责会计将交易记录的范围扩展到资产、负债与净资产,从而提供了更全面的成本信息。但是,预算执行控制所要求的那些信息类型――与拨款使用相关的信息,依然无法呈现在权责会计中。只有诉诸基于支出周期(Expenditure Cycle)的预算会计――真正意义上的预算会计(Budgetary Accounting),这个问题才能得到解决。

此外,权责会计虽然包含了“费用”要素,从而为核算公共部门的完全成本提供了基础,但依然无法解决财政绩效(Fiscal Performance)管理面对的一个关键问题:将相关的成本费用准确追踪到特定规划(Program)下的作业(Activity)、产出(Output)和成果(Outcome)上,这正是成本会计(Cost Accounting)面对的中心任务。与私人部门相比,公共部门开发成本会计的难度大得多,但其意义和价值毋庸置疑。

近年来,随着绩效管理理念与实践的兴起①,准确核算与跟踪产出和成果的完全成本(Full Cost)的诉求得到强化。广义的绩效主题涵盖公共服务外包、政府购买和PPP(公私伙伴关系)模式,以及更为“激进”的、与传统投入预算相对应的绩效预算。没有微观层次上对产出与成果的完全成本的核算与跟踪,达成绩效管理的目标是不可能的。毕竟,绩效(Performance)概念的两个基本成分就是“所得”与“所失”的比较,后者通常需要完全成本的表达。现金(流出)并不代表完全成本――某些情况下只占完全成本的一小部分,因此,现金会计基础的决策――将“所得”与消耗的现金资源进行比较,其可信性和可靠性都高度令人质疑。

迄今为止,中国的政府会计改革将重心置于开发权责会计与财务报告上,预算会计和成本会计开发一直没有提上日程。官方和主流话语使用的“预算会计”并非真正的预算会计,看看其会计要素的界定就一目了然:“收入”“支出”和作为两者差额的“预算结余”典型地属于财务会计要素,而非预算会计要素。基于这些要素产生的财务信息对预算执行控制的价值相当有限。由此可知,现行的预算会计有其名无其实。

真正意义的预算会计与成本会计的缺失,显示中国政府会计体系残缺不全的现实。假以时日,将严重拖累现代财政制度建构和公共部门治理改革,两者都高度依赖政府会计体系的支撑。当务之急,莫过于对财务会计、预算会计和成本会计三个分支的功能与差异建立清晰认知,在此基础上辨识与确立政府会计改革的优先议程。这正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二、分立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

真正意义的预算会计是用于追踪政府拨款及其使用的政府会计,又称拨款会计。基于公共财政管理和制定决策的目的,每个国家都需要通过预算会计来追踪和记录涉及拨款及其使用的营运事项,其核算范围覆盖拨款(包括拨款的分配和拨款的增减变动)、承诺、核实(服务交付)阶段的支出以及付款阶段的资金拨付。民主治理要求预算文件作为法定文件(Legal Document)s束行政管理者的活动,而预算文件必须借助预算会计来准备并证实其法定合规性[2]。

以上四个阶段构成完整的支出周期,用于刻画“预算执行过程”的循环特征:始于拨款(预算授权),经由支出承诺和交付核算,终于公款流出政府(流向收款人)。预算执行就是由相互继起的支出周期构成的支柱循环,这一循环提供了逐笔、全程和实时追踪公款流动的“预算执行信息”。成本会计无法提供这些信息,财务会计(包括现金会计和权责会计)的视野则过于狭隘:缺失对支出周期中上游信息的记录②。

部分地由于这一原因,在当前政府会计和信息系统中,很难设想包括各级人大在内的监管部门能够有效监控预算执行过程。

多年来,中国为“加强人大财政监督”采取了许多措施,但所有这些努力都出现了方向性偏差:没有集中精力开发基于支出周期的预算会计技术,以及以预算会计信息为核心的互联互通的信息系统建设,以致人大对预算执行信息的“不知情”――包括无法真正了解预算执行究竟到了哪一步――非常严重。在这种情况下,有意义的财政监督从何谈起?财政审计面对的问题如此类似。

就技术能力而言,建构真正意义的预算会计并不存在实质困难。所以,预算会计改革动力不足和滞后的根源,主要源于支持性改革环境的缺失,而后者又与缺失对预算会计的专业理解及其内在价值的认知密切相关。

低看预算会计、高看权责会计的倾向在学界和政府中都很普遍,这正是导致开发权责会计兴趣远高于预算会计的主要原因。这项改革的主要价值在于弥补现金会计的局限性,但即使精心设计与实施,也无法取代真正意义的预算会计。权责会计的所有要素几乎与A算执行过程“不搭界”,即无力提供始于拨款(授权)终于付款的连续、完整和动态的画面。一般地讲,依赖现金会计和权责会计达成对公共资金的逐笔、全程和实时监控,犹如天方夜谭。

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功能差异也表现为“内外有别”。财务会计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受GAAP规范,主要通过对外报告与披露满足外部使用者的信息需求。预算会计无须遵从这样的规范――迄今为止并不存在这样的地区性或国际性规范,反映了预算制度受各国特定政治、历史与环境制约的固有特性,从而使预算会计的功能大体上限定于提供内部管理(预算执行过程的财务合规性控制)资讯。简而言之,预算会计主要提供“内账”,用以满足政府自身(内部使用者)的信息需求;财务会计主要提供“外账”,以满足组织外部的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尽管两者的界限并非绝对。

功能差异也带来了信息来源与性质的差异。财务会计框架内,无论现金基础还是权责基础,都不能提供监控预算执行所需要的关键信息,包括预算授权、支出承诺和应计支出信息。同样,在预算会计框架下,与支出周期各阶段交易相关的信息,并不能完整地反映政府的财务状况。政府财务状况的披露要求完整地记录政府资产与负债,也要求完全成本信息,这些信息都不是在支出周期中产生的,它们独立于预算的运营过程。确切地讲,它们是在预算运营流程之外产生的。

由此可知,在财务会计之外发展功能独立的预算会计有其厚实的客观基础。一种选择是采取类似美国的“两账分立”模式:一笔交易,同时做“财务会计分录”和“预算会计分录”,很复杂。美国标准总分类账中有4 000个用于预算会计的相互独立的自求平衡的账户组,而其他的账户是用于权益会计(Proprietary Accounting)的,两套账户的存在使得设计及实施会计和财务系统变得相当复杂[3]。更好的选择是“两账合一”:只做一套财务账,然后再补充和调整为预算账,积累经验和取得进展后再从中独立出来。此为上策。

三、发展独立的政府成本会计

在过去,成本会计被认为是一种用各种技术将成本分配到特定成本对象(比如某一活动成本、生产产品成本或提供劳务成本)上的会计方法。在这种观点下,成本会计为实施权责会计提供支持。成本会计现在被看作提供关于政府活动的成本信息和相关数据,用以满足各种管理决策的信息需要。

除了在财务会计处理中决定存货或其他类型财产价值的传统作用外,成本会计还承担了许多根本的管理职能,主要包括预算制定、成本控制、服务定价、绩效评价、规划评估和各种经济抉择(比如服务外包)。

采用现金基础的政府通过以支出信息为基础开展成本分析,以及资产确认和消耗的估计,也能提供近似的成本信息。采用权责会计的政府可通过相关会计科目的分析,获得管理决策所需要的成本信息。当前国际上主流的看法是:在确定如何提高可用信息的质量时,除了考虑财务报告采纳权责会计的优点,还应该考虑使用成本会计进行管理的优点,绩效评价与管理是其中最关键的方面。政府的本质是服务人民,具体而言,就是以合理的完全成本提供足够数量与质量的产出,以促进意欲的财政成果。政府不仅要对产出和成果负责,还应对这些产出和成果所消耗的成本负责。可以预料,成本会计的使用范围和重要性,将随着绩效管理的扩展而得到扩展与提升。

权责会计不能代替成本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需要开发独立的成本会计技术才能得到预期成本――区别于财务会计中的实际成本。许多重要的管理决策考虑的成本不是历史成本,而是预期的未来成本――只有未来才是相关的,包括: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生产成本和非生产成本、可控成本与不可控成本。这些成本信息对于实施绩效管理和绩效预算特别有用,并且大多不出现在财务会计的“费用”要素中。

评价财政绩效尤其需要大量详细的关于作业层面的成本信息,作业成本法(ABC:Activity-based Costing)作为政府成本会计的精髓,尤其需要被独立开发。权责会计为核算成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框架,但在精细地核算公共组织运行成本方面,单纯的权责会计是不够的,需要有更加专业化的成本会计作为补充。基于此,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开发了应用于公共部门的成本会计系统,用以支持绩效导向的预算和财政管理。一旦预算申请要与最终成果相联系,预算与会计系统的功能就需要从主要强制控制,转向更多地进行计划和管理[4]。在这种情况下,绩效管理就对成本会计提出了日益增长的需求。

一般地讲,成本基础(成本制)是会计基础的另一种变体,并不是一个完整的会计基础,但在公共组织出售商品与服务(如医院)定价等场合很有用。成本基础的特征如下:(1)以使用或消耗资源概念来确认交易;(2)成本会计旨在记录提供商品与服务的成本;(3)属于会计系统的附加内容而不是提供信息的一种基本方法。

与绩效计量相关的成本核算,一般包括以下步骤:(1)区分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2)将所有成本费用归集到产出上;(3)将成本分配到成果上。

就前景而言,财政压力的持续强化也要求加快政府会计技术的开发。自2011年开始,随着经济中低速增长的“新常态”的来临,中国历时约15年的财政收入超高速增长时代结束了,但财政支出压力有增无减。在这种情况下,采用成本会计技术帮助管控公共部门成本费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剧增。

对绩效的关注和追求进一步强化了成本会计的需求。绩效管理的本质是:政府应以合理成本向其公民提供数理充分、质量可靠、及时、平等和渠道畅通的基本公共服务。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全球化时代,那些无力以合理成本提供服务的国家,必将沦为国际舞台上的二流甚至三流国家。

如同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一样,在公共部门中应用成本会计亦有困难和局限性。主要的技术性困难出现在完整收集成本费用数据,并按相关性原则大致准确地追踪到特定规划、产出及其成果上,但界定与计量产出――更不用说成果――在许多情况下并非易事,这在“上游集体物品”如法律、司法服务与公共政策领域尤其明显。相比之下,贴近公众的“下游集体物品”如垃圾采集与处理等“民生”领域,难度小得多。其他困难包括预算分类与会计分类系统及其匹配性。但主要的困难出现在政治意愿上,后者又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政府是否面对紧迫的财政压力。即使这些压力十分明显,控制成本与支出的政治意愿也可能不足。毕竟,公众(而非“内部人”)才是公共部门成本费用的真正承担者。

成本计亦有其局限性。即使公共部门的成本会计得到精心设计与实施并且运转良好,对预算执行控制的作用也是支持性的而非主导性的,更不是替代性的。相对于成本信息而言,开发全面的预算会计技术,用以系统改进与强化预算编制、执行控制以及预算评估与分析,在中国现实背景下更具优先性。这也是本文致力阐明的一项改革议程:开发成本会计与开发全面的预算会计都是需要的,但后者应置于更优先的位置。

四、结语

由于对“功能分立与互补”以及预算会计的相对优先性认知不足,现行政府会计在体系上并不完整,偏重现金会计与财务会计,相对缺失了真正意义上的预算会计与成本会计,表明建构良好的政府会计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没有良好的政府会计提供的技术与管理支持,将既不会有安全的政府,也不会有积极作为的政府。“安全”(权力得到有效制衡与监管)的财务底线是:确保对政府活动进行完整的会计记录和预算执行控制;“积极作为”的财务底线是:保持对公共官员以合理成本交付服务的激励。由财务会计、预算会计和成本会计三个分支构成的政府会计体系,能够最优地支持这些功能。

三个分支在功能上,进而在信息类型上存在根本差异,因而需要独立开发:任何一个都无法替代其他分支发挥作用。与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相比,预算会计的独特之处,主要在于提供了支持对预算执行过程进行财务合规性(Compliance)控制的关键信息,从而确认“行为对错”――区别于前两个分支关切的“结果好坏”。对行为对错的关切在公共部门尤其重要,因为它帮助我们判断公仆们是否在做正确的事、正解地做事以及负责地做事。这些都是财务会计与成本会计无力达成的功能。

然而,当前的政府会计改革战略存在方向性偏差:将发展权责会计置于比发展真正意义的预算会计更优先的位置。本文建议优先开发基于支出周期的预算会计方法与技术,并与现金会计相结合,至少应优先开发承诺―现金基础的双重记录的政府预算会计,后者在欧洲大陆被普遍采用[5]并经历了时间考验。另一个建议是:在开发权责会计的同时一并开发成本会计技术,尤其是开发作业成本法以支持绩效导向的财政管理。

【参考文献】

[1] MIKESELL J L, MULLINS D R. Reforms for Improved Efficiency in Public Budgeting and Finance:Improvements,Disappointments,and Workin-Progress[J]. Public Budgeting & Finance,2011,31(4):1-30.

[2] RECK J,LOWENSOHN S,WILSON E. Accounting for Governmental & Nonprofit Entities[M]. 15th ed. New York:McGraw-HILL/Irwin,2010.

[3] LAINE M,KREYCHE C A. Revisiting Federal Financial Management Reform[J]. Journal of Government Financial Management,2005,54(2):50.

第8篇:成本会计与核算会计的区别范文

(一)二者之间相互联系

人力资源价值是企业对人力资源投资而获得的最终效益,是对员工在工作期间所能够提供的未来价值的估计,人力资源成本可以被当做人力资源的投入价值,而人力资源价值就可以说是人力资源的产出价值,所以说,人力资源成本是人力资源价值的基础,人力资源价值反过来促进人力资源成本的增加。企业投入多少人力成本而产生的效益就是人力资源价值,人力资源成本与价值互为因果关系,没有人力资源成本的投入,就不能维持人力资源价值,甚至导致其可能出现下降的趋势;人力资源价值的提高会要求人力资源投入更多资本,以达到更大的企业效益。人力资源会计的核心是人力资源价值,人力资源价值会计为企业人力资源决策和投资提供参考信息,促进企业科学合理决策。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从反面衬托出了人力资源价值会计为企业带来的显著效益,这种效益才是企业需要的实际经济价值,也最能全面反映人力资源的整体质量状况。

(二)二者各展所长

从整体看来,人力资源价值会计与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主要在目标、核算方法和核算角度三个方面有所不同。在目标方面,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人力资源成本会计计量的主要目标是基于满足企业外部投资者,债权人和政府部门的需求进行计量,服务于跟财务报表相关的人,人力资源价值会计的主要目标是根据企业内部的实际需求采用不同计量方法进行核算,为管理和经营据侧服务。在核算方法方面,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会计处理办法主要是采用财务会计进行数据的统计、核实,核算结果更加科学、准确,而人力资源价值会计是企业提前对人力资源价值的预估,其核算结果具有不确定性,且某些会计原则违背了传统会计原则。在核算角度方面,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是以企业投入为出发点进行核算,核算当员工入职、离职、工作的时候所耗费的资本,也就是人力资源成本价值,而人力资源价值会计是以企业产出为出发点进行核算,企业根据人力资产的价值预估未来人力资产可提供的服务价值,这两者区别差异很大。这三个方面的不同是人力资源价值会计与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各展所长的表现,只有充分把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与人力资源价值会计结合起来,才能对企业的人力资源价值做出更准确的计量。

二、对人力资源价值会计与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结合的建议

(一)多种分配模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现代企业是企业投入者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结合起来的契约关系网络,当中受益最多的就是投资者和债权人,当然,投资者和债权人所承担的风险也就相应最大。人力资本是企业的组成要素,如果人力资本出现问题,那么资本所有者就会面临利益受损的情况。如何提高人力资本所创造的价值,要求企业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另外结合按生产要素的分配方式,给予劳动者与其贡献率同等的劳动报酬。而生产要素分为很多种,如果企业只是按照资金作为分配要素,拿走劳动者创造的其他产品,那么就违背了公平性原则。作为一个想要拥有商业竞争力的企业,应该保证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权益,把剩余劳动产品作为劳动者报酬的一部分,如此,人力资本权益就被纳入企业资产之中,企业将获得更长远的发展。

(二)利用科学技术提高生产力

补偿生产资料消耗的价值、生产者的必要价值、剩余价值是组成产品价值的主要因素,可创造额外平均利润和内涵利润,对于内涵利润,人力资源所有者可利用科学技术提高生产力,扩大内涵,生产获取利润,这一部分的利润按照工资进行分配,增加劳动者的额外收益,并使之越来越高。提高劳动者报酬,鼓励企业员工团结一致提高科学生产力,为公司创造利益。奖励先进工作者和先进单位,表现越优秀得到奖励越多,增加员工福利,调动劳动者积极性。激励企业发展科学技术,创新思维,大力发挥科技在企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减轻员工负担,创造人力价值,加快企业发展的步伐。

三、人力资源价值会计与人力资源成

本会计结合的优劣势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研究的基础是计量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全部投入成本费用的多少,并把企业的投入成本费用作为人力资源的价值,实现用货币来计量人力资源的价值,但人力资源的价值受诸多因素影响,如果在出现变动的情况下进行预估,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则很难为人力资源价值提供准确完整的评估数据,从而让人力资源无法进行准确判断。以人力资源会计自身的缺点和人力资源自身的特征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将人力资源价值模式加以运用,对成本会计进行适当的补充,再以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数据为基础,两者相辅相成,真实地反映人力资源的价值。另外,当人力资源成本会计面对同一个对象时,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累积后,由于其人力资产使用时间的延长,其累积数据会趋向于人力资源价值会计的预估数据,因而,两者之间的联系使其具备了结合基础。

四、结语

第9篇:成本会计与核算会计的区别范文

近年来已有众多学者致力于探究基于不同行业下的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本文以制造业为切入点,研究其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制造业存在大量的物流业务,有效的物流成本会计可以提供信息支持企业优化整合企业的物流,为企业的管理者/决策者的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关键词:制造业 物流成本 会计核算

一、制造业物流成本的构成

要对制造业的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以及有关账户的设置进行一个正确有效的选择,必须首先对制造行业的物流成本进行分类界定。

制造企业物流成本按成本范围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供应物流成本(指将企业所需生产材料通过采购从供给方输送回企业所发生的物流费用)。

2.生产物流成本(指产品在企业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物流费用)。

3.销售物流成本(指从产成品包装—入库—销售网点—客户,及其反向的退货物流活动过程所发生的成本)。

4.回收物流成本(指退货、返修物品和周转使用的包装容器等从需方返回供方的物流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物流费用)。

5.废弃物流成本(指将经济活动中失去原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收集、分类、加工、包装、搬运、储存等,并分送到专门处理场所的物流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物流费用)。

二、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的影响因素

目前,学者们对物流成本会计的核算还存在相应的分歧和不一,但是综合概括来看,物流成本会计的核算模式大致可划分为两大派别:单轨制与双轨制。如何选用单轨制还是双轨制,很多的学者已经从是否符合我国现阶段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是否符合企业物流成本核算和管理的需要,收益与成本是否匹配,是否与企业现有成本核算方法相适应,以及是否符合我国企业物流成本的管理现状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系统和比较全面的比较分析。对于这两种模式,他们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劣势。在不同的企业环境下都有自身的优势。有学者认为对于我国的大部分企业更适合采用双轨制,也有学者认为采用单轨制和双轨制模式相结合的方式更加合理。对于生产制造行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选择比较:

1.企业的规模大小,或者说是企业与物流成本相关的业务量的大小。一般规模较大的制造企业与物流相关的业务项目又多又繁琐,因此利用双轨制能够更系统全面、准确真实的单独反映出有哪些项目费用(物流成本种类核算、)但是对于一些中小型的制造业来说,可能与物流相关的成本项目类比较单一和简单,这个时候也可以采用单轨制。在遵循现有的企业会计准则的情况下,直接在一级科目相关成本费用下增设一个二级科目,如物流成本,然后再在下面分设各个明细科目。期末成本会计核算人员再根据二级科目和明细科目进行常规的账务处理之外,还要形成一份物流成本费用的报告,更好的为企业管理者进行物流方面的决策时提供数据支持。

2.会计人员和管理决策者的知识结构与专业技能。单轨制顾名思义即企业全部采用会计电算化的形式来进行成本核算和管理,抛弃传统下的手工记账模式。这对于很多会计从业人员来说充满了挑战,很多人缺乏相应的信息技术的教育背景或培训经历,使得公司的成本核算信息的编制人员没法有效地在信息化条件下及时有效的向管理者提供物流成本信息。

此外,单轨制的实施和有效运转需要公司的高层管理者决策者对会计电算化有一定的了解,支持公司的信息化建设,适应这种信息的呈报方式——电算化下的成本信息呈报格式与传统手工下的信息汇报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果管理者对信息系统缺乏了解,不会运用便捷的信息系统,便难以及时有效的掌握到信息系统提供的更为及时的物流成本信息,使得其决策缺乏数据支撑。

而双轨制对于公司的会计人员和管理决策者的知识结构与专业技能要求要低一点。因为在一段时间里公司的物流成本会计信息有两套系统同时运转,给会计人员提供一个转型的时间差。这也使得公司渐变式的适应IT环境下的会计核算和呈报方式。但是双轨制也存在自身的缺点——耗费更多的人力物力资源,若该局面长期存在,会使得决策者对信息的把握程度降低。

3.操作简便性以及人工费用角度考虑。一直以来,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就是一个复杂且繁琐的工作。实务界素来存在“物流费用冰山”这一形象说法,即企业对外支付的物流费用在总物流成本的比例很小,而在企业内部形成的各种物流费用才是构成企业物流成本的部分。但是由于企业会计准则并未具体设置“物流成本”这一科目,而是把相应的物流成本归入相应的资产(原料的运费)、成本费用(企业各个工厂协作生产的运费)以及其他科目中去,致使物流成本会计不能很好地核算企业的实际物流的耗费情况,更无法完整的反映企业物流活动的全貌。使得具体核算的操作性和人工费用也不容易得到合理的控制。传统成本核算法与作业成本法(ABC)是现有的最常用的两种物流成本核算方法。这两种核算方法在单轨制和双轨制下均可实施。如果能匹配好,则可以简化物流成本的核算工作,了也使人工成本无形中得到了节约;如果不能很好地匹配,则核算工作可能费时又费力,使企业的会计工作不便于整体高效地开展。单轨制可以实现在同一信息系统中提供多种成本核算信息,而在双轨制下可能不能有效的刻画企业的物流成本信息。所以,企业在进行选择时,一定要考虑到核算工作的操作简便性以及人工费用。

三、制造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思路探讨

基于上述对比分析可知,在企业物流成本核算中单轨制和双轨制各有优势:单轨制则充分考虑到当前国内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和制度,简单易于操作,能大致反映出企业的物流成本,对于费用的核算更擅长,便于费用管控;而双轨制则可以借助两套信息系统来分别提供不同的信息,能更具体、客观、全面地反映企业物流成本信息,便于企业诊断物流问题,优化整合企业物流供应链。但是考虑到制造业的特点以及客观环境的影响,充分利用这两种方法的优点,将这两种方法融合,不改变现有的的成本核算体系,通过增设新的会计科目是比较合理的方法,此外,为了使其即能达到现行的成本核算体系的要求,又能明细地反映出物流成本费用,可以借鉴双轨制的优点,一方面,提供传统报表,另一方面,增设物流成本费用相关报表。

1.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会计科目的设置。根据前述分析,可以在现有成本核算体系下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增设 “物流成本”和“物流费用”两个一级会计科目,其中“物流成本”科目用以核算能直接对象化或者可以间接分配的物流成本费用,其成本项目类别主要包括包装成本项目、装卸搬运成本项目、运输成本项目、仓储成本项目、流通加工成本项目、物品损耗成本项目、保险和税收成本项目等;而“物流费用”是指需要间接计入或者分配计入物流作业的一些日常费用,其主要费用项目有折旧费用、物流信息费用、通讯费用、会议费用、管理人员差旅费用、办公费用等日常的管理费用。仿照“制造费用”的设置方式,“物流成本”也可以在分解为间接物流成本和直接物流成本两个二级科目来核算企业的物流成本,如仓储、装卸以及运输等环节发生的各类成本。同理,“物流费用”也可以按企业的核算的需要来进行下一步分解。这样就可以更加细致的反映企业的物流成本,便于企业的监管。

2.物流成本账务核算流程。与常规的企业会计核算不相同,物流成本账务核算有一定的特殊性,当然其仍然是遵循会计的四大基本假设的。物流成本的核算需要区别成本的习性,即按直接物流成本和间接物流成本来分别核算。根据发生的业务原始凭证,把物流活动直接耗费物资人力直接计入“物流成本”及其对应的“直接物流成本”。会计分录如下:借记“物流成本——直接物流成本”,贷记“相关科目”。对于那些为物流活动而耗费的又难以直接对象化的费用,则计入“物流成本——间接物流成本”账户,归集之后到会计期末再按照一定的分配方法(作业成本法或者其他分配标准)转入“物流成本—— 间接物流成本”。会计分录如下:借记“物流成本——直接物流成本”,贷记“物流成本——间接物流成本”。

物流成本流转归集分配完毕之后,可以按“制造费用”的分配方式将物流成本转入相应的产品成本中去;但是对于那些物流管理决策中会考虑的机会成本等隐性物流成本,他们不一定实际发生也不在企业两大报表中反映,可以按照规定的物流费用计算公式以及存货统计资料计算物流费用,比如存货占用资金的机会成本可以用库存占用资金乘以一定时期内投资者的期望报酬率即可,这些费用发生的时候即可计入当期“物流费用”, 并直接列入利润表,和其他的期间费用一起冲减当期损益。

3.物流成本报告。此外,为了更加系统的呈报物流成本信息,也是便于管理者决策,企业的会计人员应当基于上述会计数据来编制 “物流成本报告”——详略兼顾,信息充分。这样避免在分析物流成本时陷入碎片化的境地,便于综合把握和监控企业的物流成本。

所以有必要在企业内部编制物流成本报告,报告的主体部分是“物流成本报表”。这样可以充分反映企业物流成本费用的项目和支付形态,此外辅助文字与图表进一步形象化呈报企业的物流成本信息。通过这些会计核算方式和管控措施促进企业的物流优化和整合,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提升市场竞争力。

四、研究结论与启示

当竞争越过国界,各国各地区的区域市场日益呈现全球化融合的态势,国内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企业的管理要越来越精细化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生存和成长的空间。在这一过程中,企业的物流供应链扮演者机器重要的角色,企业必须时时刻刻能监控自己的物流运转情况——主要反映在物流成本上。企业需要设置相应的核算制度,构建核算体系,来实现这一目标。物流成本核算的有效进行才能确保物流成本核算体系的完整,核算体系的完整有序才能保证企业经营者的合理决策,才能保证企业发展的持续稳定。

当然本文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未能结合案例进行分解物流成本会计这一思想和理念。这在未来的研究中要结合案例进行分析,在数据允许的情况下还进一步展开大样本的档案式的实证研究,探究物流成本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雍兰利,魏凤莲.《物流管理概论》[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1

65-176

[2]王翊,谢合明.《制造业物流成本会计研究》[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51-90

[3]胡利民.论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的选择[J].物流技术及应用,2010,(3)

[4]穆海平.企业物流成本分析及控制措施[J].价值工程,20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