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数学新教材解读范文

高中数学新教材解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数学新教材解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数学新教材解读

第1篇:高中数学新教材解读范文

    论文摘要:新课程背景下,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结构从新课程标准、知识架构、学法转变、能力要求等方面研究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探索适应高一新生的教与学的方法。对提高课堂效益,实现素质教育有深远意义。 

 

一、新课程背景下做好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的必要性 

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面临许多变化,新教材、新老师、新集体,环境的改变制约了部分同学不能很快地适应高中的学习,通过调查发现许多曾以优异成绩考入高中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成绩开始下滑,有的甚至跟不上班级,高中教材起始部分的集合和函数思想等内容的引入使数学无论在下降的人数还是在下降的幅度更甚于其它学科,调查中发现部分学生对数学产生畏难情绪,学生不适应高中的数学学习。如何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数学教学面临新的课题。按照衔接期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结构设计出指导学生高效率学习的方法,使学生稳定情绪,适应新教材,接受新变化,顺利完成初高中数学衔接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课标高中数学教材有如下特点,一是容量大,以第一、二章为例,概念多达三十多个,性质、法则、定理多达二十多个。而且在这两章中渗透了高中所有必须掌握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如集合与对应、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价转化等数学思想及配方法、换元法、反证法、待定系数法等数学方法。二是新增内容抽象,不仅有大量抽象的数学符号和数学术语,我们既要准确理解它们的意义,还要能够运用它们进行推理、运算,这对刚进高中抽象思维能力不强的学生来说难度不小。三是起点高,从整个高中教材编排体系来看,虽然把立体几何安排在高二,降低了高一上学期学习内容的难度,但由于《函数》这一章太难,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畏惧情绪,新教材把命题和充要条件安排在高一的第一章中,也超出了部分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接受能力,造成知识脱节。加上高中受高考指挥棒的牵制,虽然教材变了不少内容,但许多教师不敢轻易降低难度,补充了大量的知识,人为加大初高中教材的内容难度差距。 

 

二、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是做好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有效途径 

高中阶段数学学习的内容多,抽象性、理论性更强,思维的跳跃性强,调查中发现部分学生学习高中数学不适应,碰到上课时听得懂,但课外习题不会做,作业书写不好等问题,不习惯于预习、复习,缺乏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此需要我们教师去关心和帮助,随时了解他们的情况,了解学生对概念、符号、定理的理解情况,掌握学生学习困难的地方和根源,同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和鼓励,强化学生行为参与的内驱力,逐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专心和努力程度,保持注意的持久性,平日注意调控学生行为参与的延续性,重视学生的课后行为参与,使他们养成自学预习、复习、笔记、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善于运用情感,激励等手段,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在教学中,应注意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教学,避免大量的重复的机械性训练,采用一题多问,一题多变,模型改制等方法,指导学生摒弃只靠记忆,练习等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同时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和感染学生,使学生充分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则是隐性的,是活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从教材中进行挖掘,并渗透于日常教学中,也就是要通过知识、技能的传授,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潜能,实现育人的功效。 

 

三、挖掘教材“衔接点”,延拓教材 

找准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区别点和需要铺路搭桥的知识点,有利于我们设计科学的教案,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新教材突出数学与实际问题的联系,意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新教材起点虽然较低,但弹性较大,可由不同的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推向不同的档次。如高一集合的教学,初中教材已有涉及,学生较易适应,但他们往往数学语言不严谨,推理不严密,对集合的表示不容易掌握,讲授这些知识的时候,需要我们适当放慢进度,加强学生对数学符号的学习,精讲多练,多一些作业的点评,有意引导学生联系、复习和区别旧知识,达到温故而知新,温故而探新的效果。 

四、活用多媒体,深化数学思维 

布鲁纳曾经说过:任何知识都可以用合适的结构传授给任何年龄的孩子。多媒体技术的介入也可以让数学真正“动”起来,稳重的数学教学与灵动的多媒体课件相结合,多媒体技术突破时空限制,把文字、图形、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结合在一起,并提供人机交互功能,使静止的图文视听化,复杂的内容简明化,抽象的思维过程可视化,知识的发生过程动态化,可以唤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使学生通过观察、交流、反思,自然而然地得到结论。同时,它还利用演示功能将许多抽象的和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使那些原本需要老师费尽口舌,花费许多时间讲不清楚的知识变得一目了然。 

 

五、关注数学人文内涵,培养应用创新意识 

著名数学家徐利洽先生认为,数学有着两个重要的功能,一个是科技的功能,一个是文化的功能。大纲要求我们将知识和能力结合起来,重视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重视数学的应用。现实世界中有着许多社会问题,也是高考关注的热点问题,如淡水不足、交通拥挤、商业薪金、策略优化等等。借此类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也可引发学生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激发他们作为“社会人”的责任感和参与感,强化他们求真求实的精神,更让学生学会了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 

高中数学的衔接教学不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而且也是初高中一线教师必须做好的工作,课程建设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工程,作为教师只有充分体会课程改革的理念,充分了解初高中数学教材的逻辑结构以及学生数学学习的实际能力,注意知识的整体性,采用合作、交流、互动的教学方式,注重教法的研究,才能减少衔接期不必要的损耗,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荣《浅析数学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吉林教育;2010年02期 

第2篇:高中数学新教材解读范文

【关键词】高中数学;学生素质;

一、高中数学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因材施教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取得成绩,是中学数学教育的重大使命。中学数学教师在上课时也一定要兼顾到有困难和吃不饱的学生,使所有的学生都达到基本的要求,并且尽可能地使其对数学兴趣浓厚,日日提升。当今的教学改革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进行有机地结合,因时、因地、因生制宜,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不同学生在知识、技能和志趣等方面因材施教。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有针对性地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使其整体的数学素质都能得到和谐发展,最终实现人人提高的教学目标。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高中数学教师要持之以恒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其树立信心,在教授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还要教会其科学的思想方法,使其形成科学的数学学习观。

二、高中数学教师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这里汇集了众多学科的相关知识内容。作为教师首先要找到各个学科在这里的知识交汇点,加强各门学科的学科联系,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比如说数学的应用题就要求一定的语文文字解读能力。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数学语言包括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数学文字语言要求规范、科学、逻辑,而图形则要求生动、形象、直观,数学符号要求精确、概括、简洁。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载体,要很好地解决数学问题就必须掌握很好的数学语言能力,因此教师要切实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各科知识的能力[2]。

三、高中数学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加强其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考改革内容强调,我们要继续发挥数学等基础学科的作用,强调其基础性和工具性,将考查的重点放在思考力和推理上。这是基本数学能力之一,也是数学素质核心。高中数学中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根据正确的思维规律和形式对数学对象的属性进行综合分析、抽象概括和推理论证的能力。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高中数学教师的根本任务。

高中数学本身就是一门演绎性很强的学科,我们要让启发式教学进入数学教学课堂,克服学生思维的懒惰性。教学应该重在知识的形成和发现过程。由于学生的情况和各地的情况不一样,所以教材的编排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学生,许多概念的提出和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往往只给结论而不给详细的推理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按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1]。我们要力求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揭示数学知识的背景。高中数学教师要多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教给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地去思考、去论证,去创造,让其在创造中学习新的知识,在发现中获取新鲜的知识,在成功中升华其数学思辨能力。

四、高中数学教师要促进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强化语言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需要综合各类知识来训练。现在世界上许多事物大多需要综合各门学科知识来解决。而数学更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它本身就包含了代数、三角和几何等多项知识和能力。而在这几项知识又融合了很多政治、历史、物理和生物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学科间的内在联系,挖掘各知识的结合点,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各项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力争运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述。说到语言,数学语言包括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等三种形式。数学逻辑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日常语言通常称为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就是抽象、精确的概括语言。图形语言就是直观、生动、形象地表述某种图形组合之间的关系。

五、高中数学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强思想方法的教学

在当今科学技术、知识爆炸的时代,创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衰荣辱的重要因素。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跨世纪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在数学教学中,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让学生不断地去实践自己新的想法,大胆猜测和假设是一种不错的方法。数学教学的精髓就是数学思想方法的传授,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是联系各项知识的纽带,是把固有的知识转化成能力的中介。可以说,数学方法比知识更具有普遍适用性,抽象概括性。当学生掌握数学方法之后,他们就能够更便捷地获取知识,更透彻地理解知识,并能终身受益。教育的最根本任务就是把实践中的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实践。教师要有意识地、主动地运用思想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当今高考的方向也很明确,它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考查,在此基础上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高中数学教师一定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重要的思想方法,教会学生怎样去想,突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让学生进行相应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3]。

六、总结

综上所述,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就是改革数学教学体系。在数学教材体系中,课程是改革的核心。教学目标要以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为依托,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是选取和编排科学合理的教材体系。教材的编排一定要有超前意识,另外,还要考虑科学技术和数学的特征变化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在教学中,高中数学教师一定要把科学的数学思方法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曾冬华。 浅谈高中数学课堂中对学生素质的培养[J]。 学周刊,2013,(5)。

第3篇:高中数学新教材解读范文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问题情境;有效性

一、用好教材资源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点

教师备课,首先要认真分析、研读教材,在正确领会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课堂教学.因此钻研教材是备好课、上好课的核心环节.教材是教师实施课程的基本载体,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灵活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学习资源(包括媒体资源)是“有效教学”的基本要求.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若能充分发挥课本的功能,就可以事半功倍,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在教材的基础上拔高要求,久而久之,部分教师和学生便忽略了教材的有效使用.教师若能始终抓住课本这个“纲”,在课本教学上狠下工夫,减少辅导资料,不搞题海战术,既可以减轻学生负担又能达到教学目的.教师要通过解读教材来理解课程大纲,同时用课程大纲来驾驭教材.教学中教师既要基于教材,钻研教材,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教育因素,有效、合理地使用教材,又不能拘泥于教材,受教材的过度束缚.要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利用广泛的教学资源,活用教材,创新教材,灵活、创造地使用教材,实现教材的再创造与二次开发.只有认真研读教材,感悟教材,领会教材,才能把握教材,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

二、恰当设计教学目标是课堂有效教学的落脚点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通过课堂教学要让学生明确其目标定位的三种层次:一是回顾过去所学的知识并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二是归纳总结解题的思路、方法、规律与技巧,掌握技能;三是感悟数学思想方法,提高数学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与信心.教学目标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灵魂,更是教学的归宿.因此,教师应该确定科学、准确、符合实际的教学目标.确立教学目标应依据学生的发展状况,教学目标的达成要适合学生的需求,使学生处于最佳兴奋点.如果目标的制定和达成不相符合,未达标的教学就是无效教学.高目标需要大视野,小目标需要在细节上下工夫.知识目标强调理解,能力目标强调运用,情感目标强调感悟,创新目标强调变通.一句话,明确了三维目标的地位和作用,教学也就有了明确定位,学生才能明白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此时老师向学生提出了两个问题:

(1)这名学生的黑板演示有没有差错?

(2)若没有,这种方法有没有优化(或改进)的可能?

三、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策略

高中数学往往很枯燥,如何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高中老师面临的主要问题.可以在讲解的时候结合身边的例子,使学生很快进入状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讨论,使注意力得到集中,达到活学活用的效果.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那么,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呢?关键要抓好以下几点:(1)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即与学生生活直接相关的问题情境.(2)要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思考空间.创设问题情境的核心是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 (3)问题情境要紧扣有关的数学学习内容.数学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形成数学思考的能力.(4)问题要有趣味性,即将问题置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

四、构建和谐课堂气氛是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保障

有效教学要致力于营造一种平等、和谐、支持性的学习氛围.教育家罗杰斯指出:“教师的态度可以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可见,要激发学生的主体功能,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宽松、安全、愉悦的学习情景,给学生以友爱、平等、快乐、成功的享受,营造出具有真诚接受和理解为特征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在一个群体中存在的价值.由此看来,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必须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教师要根据实情实景和学生建立起沟通的绿色通道,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着力于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教学环境,采取民主态度,支持学生发展不同意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

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为了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与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让课堂的每一分钟都体现出应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魏清.中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5.

第4篇:高中数学新教材解读范文

考验一:在前线的教师要以最快的速度去适应新课改的需求,要怎样的转变观念摒弃原来固有的、死板的、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要怎样去协调新课改提出的方案与固有教学传统的冲突。

考验二:前线教师在面对全新内容、全新的结构、全新的教育形式、全新的教育体系,是否能克服困难,克服原有的定式以最快的速度去熟悉并且掌握新教材的要点,要怎样在新的技术平台帮助下最大限度地使用新教材。

考验三:怎样解决与新课改相适应的评价制度。

考验四:怎样调整更切合职中学生发展需求的教学方法,培养出更多具有自主探索、自主研究、交流合作的优秀人才。

当然,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我们所遇到的问题、难题远远不止这些,还有很多很多。下面针对我组开展的课改教研从以下几方面谈谈。

一、对课改实践的体会

1.加强研讨交流,转变观念是核心

为什么转变观念是数学课改的核心?因为如果没有正确的观念作指导,一切改革注定要失败。数学教师在长期的数学教育实践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教学观、评价观,这些观念在我们实际工作中起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目前,很多数学教师对数学课程的认识局限在数学教科书上,课堂教学就是对数学知识的解读,教学模式仍以练习模仿为主。这些认识与时展的趋势不相吻合,有些认识甚至是错误的,这就阻碍了数学课改的实施。例如,基础模块(上册)集合与函数这一内容总觉得课本内容较简单,与老教材要求相差较远。而练习册上的很多习题类似于对口高考题,学生无从下手。面对这种矛盾,我们教师若不转变观念,提高对教学内容的要求,补充不少教科书外的知识,甚至想一步达到高考要求。导致学生对教师如此“高要求”的教学内容与方式产生了一定的“畏惧感”,学生认为职高数学既抽象又深不可测,很难学,教师则认为新教材太难教。因此,认识教材中每部分内容的作用与意义,领会数学新课程理念是非常重要的。为了使我们教师能有效转变观念,我们多次进行学习活动,加强研讨交流。教师是实施新课改的核心力量,只有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到自己是数学课堂的建设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认识到教学过程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是一个不断拓展丰富学生、教师数学知识与感悟体验数学内涵与价值的过程,教师才会把新课改的基本理念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

2.强化备课组功能,搭建新课改网状平台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集思广益也是这个道理。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想仅靠自己的力量就完成高质量的教学效果是比较困难的,所以要依靠大家的力量,每个人都想一个教学点子,那么这么多人、这么多点子就会让教育工作进行得有较高的质量,也会非常的生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组一直坚持集体备课,我们组主要是一些年轻的教师,他们非常有活力,新颖点子也非常的多,又都会利用多媒体技术,也有很好的英语基础,更受学生的喜欢,从而可以和学生很好地沟通。但是他们比较缺乏教育经验,集体备课这样可以更好地把新老教师的长处和优点融合起来,所以备课组的集体备课,一方面要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另一方面要发挥备课组集体的智慧,制订行之有效的教学措施和教学策略,培养备课组的团结合作精神。

二、课改实践的思考

1.课标与教材不完善

由于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的操作性不强,很多内容仅在宏观层面上,所以教师难以把握,过程性目标难以落实。一方面是编写不够合理的内容较多,另一方面是教材上有些内容的螺旋式上升教师确实很难把握。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上,让学生经历“数学化”与“再创造”的过程与课堂上教学时间的矛盾。新增加的不太熟悉的内容需要重新探索其教育规律,将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变为教育形态十分不易。教材的结构体系与教师所熟悉的体系有一定的距离,从学科教材到经验教材与教师具有处理教材的能力距离较远;学生训练不足,在有限时间内很难达到知识、技能、能力培养的落实。

2.课程评价改革的力度不够

随着课改工作的深入,评价的“瓶颈”作用日益显露,逐渐成为制约新课改深入实施的主要难题之一。教师、家长、学生主要是关心高考考什么,怎样考。目前有些内容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确实过高,这些内容将来如何评价,课程评价改革的滞后,导致新课程理念难以贯彻到位。事实上,有些学校是穿着新鞋走老路。评价制度的改革,对于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初高中衔接存在的问题

1.初、高中内容在课标上有一些衔接问题

在初、高中衔接上出现的知识“断点”,如:涉及“分组分解法因式分解”初中课标、教材中已不作要求,而用函数单调性定义判断函数单调性,需用到分组分解法因式分解;再如关于“待定系数法”,现行初中数学课标、教材已不提这个名词,在初中数学中的要求也较以前大为降低,但在我们用“待定系数法”非常普遍,而且要求较高,例如求直线方程、求圆的方程等。

2.初中与高中的课程评价要求有一些衔接问题

初中数学教学在某些基本的数学方法和数学能力的衔接上都出现了断层。初、高中数学衔接的关键出现在能力要求层面:数学知识,包括数学思想方法的“断点”是容易在教学中衔接和弥补的,可以在哪儿缺就在哪儿补。如我们在讲授函数的单调性的证明时补充了比两个数或是大小的方法以及因式分解的相关内容;讲授求函数的定义域时,补充了解不等式的相关内容。事实上,初、高中数学衔接的关键要关注学生的技能、能力层面,例如,初中数学课标对运算复杂的程度进行了硬性规定:如进行简单的整式乘法运算,其中的多项式相乘仅指一次式相乘、提公因式法、公式法,直接用公式不超过二次,进行因式分解,指数是正整数。关于分式方程,方程中的分式不超过两个,这些使得初中数学课标教材的“复杂符号运算水平”的训练大为减少,而高中数学的“复杂符号运算水平”的习题比以前并没有减少,造成学生学习的层次落差过大,同样在推理水平和知识的综合程度方面也存在类似的情况。

3.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在初、高中过渡阶段有一些衔接问题

初中没有晚自习,学生养成了完成作业就万事大吉的被动学习习惯,又缺少在校晚自习的纪律观。初中数学侧重形象思维,某些基本的数学方法和数学能力的要求比以前削弱许多,只要通过几次反复训练,学生的成绩就能提升;而高中数学注重抽象思维,能力要求又较高,因此,学习被动或学法不当的学生一时难以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

四、对初高中衔接存在问题的措施

针对以上种种,我组教师一致认为课改中的教是为了不教,应充分利用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用教法指导学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使其受益终生,也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应成为我们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在组内公开课以及学校组织的公开课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注意到该问题,马婧红老师、张红老师、邓志强老师、韩雪峰老师等及本学期承担公开课的武晋川老师、张小玲老师都走在课改的前沿,一致认为他们的教学环节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回顾本学期武晋川老师的课堂上,有学生独立学习、相互讨论,有学生汇报、提问、上讲台展示讲解自己的思路和设计,由于教师的充分信任,学生没有任何思想顾虑,自然放松,积极参与,真正把课堂由讲堂变成了学堂,变成了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另外,本节课充分挖掘知识载体,有机融入了数学的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训练,渗透了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具体体现在:

1.重视课前预习,提高课堂效率

学生课前做好预习,先学后教的基本模式是本节课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以前有一种观点是:因为教材基本是按知识的逻辑结构编排的,所以认为学生看书学习看不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是教材灌学生,而更强调课堂上教师先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后进行自主学习,才符合认识和认知的规律。实施新课改之后,一方面新教材的编写已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诸如“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强调本质,注意适度形式化”等基本理念,已能呈现出知识的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另一方面,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符合新课改的理念,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终究要放手,应充分利用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用教法指导学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才能使其终生受益。因此,让学生养成预习习惯,培养自学能力,学会合作交流应是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有利于达成有效、高效课堂。

2.回归课本,充分使用教材

本节课的授课素材,从例题到反馈练习全部取自教材,透过教学设计可以看出教师完全掌握了教材的脉络,精细到系数的安排,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其实,课本中的例题通常都是精要的基础题,既是透过知识解题的示范,也是思维训练的经典,正是这些典范的作用,学生才初步学会了怎样进行数学思维,怎样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思考、解题,如何表述自己的解题过程,课堂中的例题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也高,必须认真研究,分层设计,这些练习题内容丰富,题型全面,也完全可以作为训练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灵活性及应变能力的好素材,其中不乏看似平淡却很精彩的题目,忽视对这些题目的研究和运用,是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教师不要盲目地依赖教辅材料,务求以本为本,充分挖掘课本的使用价值。

3.淡化课件,追求本真自然

本节课教师并没有使用完整的课件,只是用了几张PPT,中途在学生进行汇报时使用实物投影展示了学生的答案,没有靠声像设备来创设情境牵引课堂,而是依托教材,从问题的源头出发,任师生的思维无拘无束自由发展,不断引出新问题。部分教师认为图像变换如果利用动画演示(本节课课件中未做动画演示)效果更直观生动,多数教师却认为我校学生思维方式应逐步由倚重直观形象思维向偏重理性思维过渡,动画演示只是一时的效果,深入理性的思考更能持久。事实上公开课应更多地考虑常规的教学实际,努力寻找适宜、便捷的教学方法,追求本真自然以提高其普适性。

第5篇:高中数学新教材解读范文

教学目标:课堂活动与命题设计的“导航议”

思变、思同、思异、思源——新课程背景下习题课预设及反思的四种途径

变教为学变听为讲变革数学课堂

分析知识性质促进学生猜想——推导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课堂教学设计

一道课本习题的再探讨

圆锥曲线类准线的一个统一性质再探

对“圆锥曲线焦点弦的又一优美性质”的修正及简证

合理转换简化运算——由一节“圆锥曲线的复习课”引发的思考

课本中一道习题解法的探究、推广及应用

三角形正弦定理的新证法——行列式证明

空间向量轻松解决立体几何的截面作图问题

争鸣

对“证明数学归纳法的合理性”之探究——兼议华著《数学归纳法》中的一个证明

正项等差数列一类新不等式

点到平面的距离公式及应用

“亚黄金双曲线”及其性质

圆内圆外,蝶舞翩翩——圆内接蝶形引出的一个优美性质

有心二次曲线焦点三角形面积的一个计算公式

抓住核心概念,提炼核心思想方法——上高效的章末小结复习课的几点思考

探寻数学课堂的“有效生成”

高中“说数学”的理论与实践探讨

数学题中“隐含条件”的解题功能研究

运用、拓展、完善教材资源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基于“曲轴”的“弧度制”的教学尝试与反思

以问题驱动思维发展的一堂优质课——对人教A版二项式定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的反思

圆锥曲线与通径有关的一个统一性质

圆锥曲线又一统一性质的推广

数学一般化的“五化”策略

一对有趣的和积互换公式

用定积分的几何意义证明不等式

简证2009年清华大学自主招生一道数学试题

争鸣

都说是选修,却都是必修,都说要减负,却越减越负

三个正数乘积为1的一种代换方法及其应用

四边形的又一个面积公式

一类函数个数问题的解决

一道美国数学月刊征解题的新简解

三角形面积之比的结论修正与简证

利用合情推理引领高三数学复习走向有效教学

“新教材解读”之(14)——不等式(必修5)

引导学生探究促进有效教学——一节习题课的教学反思

指导学生错题管理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遵循认知规律凸现主体地位——《正切函数图象和性质》的课堂实录及反思

关注整体优化解法——从一道解析几何题的简解说起

利用待定系数法证明不等式的策略

关于抛物线平行弦的一个有用性质

一道矩阵作业题引起的困惑

平行四边形的一个结论在空间中的拓广

中国体育彩票的数学期望研究初探

“混而不错”是根本

简化联想溯源——兼谈“伴侣点线”

圆锥曲线内接三角形外心的一组性质

一类三角形不等式的证明

站在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门口——透视2009年高考数学湖北卷的新课程理念

探讨湖南卷的一道“不小”的小题

一道竞赛题的巧解与思考

IMO42-2加强的推广

第6篇:高中数学新教材解读范文

关键词: 高中数学 新课标 解读

高中数学新课标更适合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传统的数学教学缺乏问题意识教育,重结果,轻过程;重解题技能,轻思考方法;机械模仿多,独立思考少。现在的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分为几个模块,分必修与选修,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适合实施素质教育的特点。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数学知识是枯燥的,如果教师单纯从数学知识的角度设计一堂课的教学过程,是十分片面和不科学的。因为完全靠数学内容吸引学生,很难使学生展开积极思维,数学思想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让思维活动处于最佳状态。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获取知识和形成个性品质两个过程交互进行的,数学思想升华了数学知识,有助于学生认识客观世界,有益于主观世界的改造。因此,唯有深入到数学思想教学这一层次的教学,才是高水平的数学教学。数学思想具有观念性的作用,所以数学思想教学是数学观念的阶梯层次,数学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是素质教育追求的目标。数学思想教学实施得好,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观念。新修订的高中数学大纲把数学思想列入基础知识的范畴,让数学思想的地位得到了应有的体现,且高考命题中增大了对数学思想的考查力度,这更促使我们重视对学生数学思想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发挥课本中例题与习题作用

课本中的例题最能反映规范的解题过程,它与习题一起反映了课本知识的深度与覆盖面。例题不仅是新知识的传达,而且是加强思维训练的练习。例题教学是高中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引导与深化作用。例如:请说出下列函数的图像与指数函数y=2x的图像之间的关系,并画出示意图:(1)y=2x+1,(2)y=2x-2。在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后,作了这样的探究:由已知条件不难发现函数f(x)=2x的图像向左或向右平移即得到函数f(x)=2x+1(f(x)=2x-2)的图像,那么函数y=f(x)的图像如何平移才能得到y=f(x+a)(a≠0)的图像呢?这样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函数图像平移的一般规律。又如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pn+q(p、q为常数)且P≠0,那么,这个数列一定是等差数列吗?若是那么首项与公差分别是多少?这道题是想揭示等差数列在公差不为零的情况下通项的性质。那么数列{an}是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是a■=p■+q(P≠0),掌握了这一性质,对处理等差数列有关的问题起到了帮助作用。

三、用多媒体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教师应重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高中数学教学的改革,更应重视利用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有机整合,把多媒体技术作为数学教学的平台。如:在教学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时,都可以运用几何画板、Flash等应用软件开展教学,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统计”中的“数据收集与整理”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把课本上的插图经过加工制作成数学情境,在大屏幕上生动形象地出现了汽车、人群、高楼大厦等具体事物。通过具体的数学情境,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搜集相关的数据,学习不会感到枯燥无味,反而兴趣盎然,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的优势,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把解决数学问题放在首位,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而应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有效地整合多媒体信息技术。时代在进步,教育在发展,多媒体技术给课堂教学增添了活力,它更贴近学生的认知结构,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数学教学变得丰富多彩。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教学始终要体现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要求学习空间的开放性,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获取知识,还要发展数学思维。因此,数学教学内容必须具有开放性,注重数学知识辐射功能,利用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促进学生数学地发展,改变传统教学中独立、封闭的教学模式。高中数学课程给教师和学生留有一定的选择空间,可以根据学生的基本条件与客观需要,制订数学课程教学计划,不断丰富与完善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思维活动的开放性表现在让学生产生丰富的想象,这是思维活动的开放是创新的前提。那些封闭、狭隘的思维活动,根本谈不上创新的可能。因此,我们在新课标下必须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操作、去完成,让学生感到没有压力、没有顾虑,不怕出错。给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这样学生思维就会变得更灵活,解题思路就会变得更开阔。

五、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数学是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科,广泛应用于人类的实际生产生活中,与此同时,数学是一门具有很高文化价值的学科。在新的教学理念中,高中数学要求学生不仅具有良好的抽象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领悟到数学所蕴含的美学价值与文化价值,认识到数学对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作出的巨大贡献与影响,因此在高中数学教材选修三和选修四中,开设了“风险与决策”、“数学史选讲”等相关知识的专题,展现出了数学所具有的文化属性,体现出了数学悠远的发展历史,告诉了学生数学在实际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从而让学生对数学形成正确的认识,认识到学好数学的重要性,增强学习数学的动力与欲望。科学家说,数学是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是用数学写成的书。数学是探寻大自然中未知奥秘的有效工具,同时体现出一种自然美,对于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的高中生来说,无疑富含着魅力与诱惑,极易燃起探索的欲望。在了解了我国古代数学家的事迹后,学生们会惊叹于我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从而产生浓浓的爱国之情。

六、更适应学生的个性选择

数学是一门充满规律的学科,但是在学习数学时,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聪明程度是不一样的,从而导致学生学习数学的效果各不相同。学生通过思维能力、思想起伏、情感状态、兴趣爱好等方面体现出个性上的差距,通过课堂接受知识快慢反映出聪明程度的不同。教师要注意,每个人的思维过程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与习惯也是不一样的,也就是学习个性不一样。不同的学习个性会造成不同的学习效果,教师最终就会收获不同的教学效率。教师一定要认识到这种差异的存在,尊重学生之间不同的学习个性,并对不同状况的学生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尊重差异,因材施教。旧的高中数学课本的安排是统一一致的,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也是全部相同的,甚至用教学大纲与考试要求评定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意识到学生有不同的学习状态,挫伤了一些学生的进取心与积极性,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新教材的编写过程中,专门编写了不同的课程安排,给了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

总之,数学课程要讲逻辑推理,更要讲科学教学。通过典型例子的分析和学生自主探索活动,让学生体会蕴涵在其中的思想。体验寻找真理和发现真理的方法,追寻数学发展的历史足迹,把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形态。

参考文献:

[1]杨明全.认识和理解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和目标[J].河南教育,2013,(02).

第7篇:高中数学新教材解读范文

【关键词】 课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2-0-02

传统课堂灌的多,老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课堂是老师的一言堂,加上传统“师道尊严”观念作怪,使老师高高在上,老师脱离了学生,课堂脱离了学生,传统的课堂观认为唯师命是从便是好学生,因而培养的学生缺乏个性,千人一面,创造力低下。

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通过课程改革,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这对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建立平等、互动型的师生关系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首先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以新角色实践教学。所谓“亲其师言其道”,这要求教师破除师道尊严的旧俗,与学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关系,走下高高讲台,走进学生身边,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要求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和探索,鼓励他们主动自由地思考、发问、选择,甚至行动,努力当学生的顾问,当他们交换意见时的积极参与者;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情感上的朋友关系,使学生感到教师是他们的亲密朋友。

其次,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互动型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建立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实际上是师生双方以自己的固定经验(自我概念)来了解对方的一种相互交流与沟通的方式。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目标重心在于改变学生、促进学习、形成态度、培养性格和促进技能发展,完成社会化的任务。学生的目标在于通过规定的学习与发展过程尽可能地改变自己,接受社会化。只有缩小这种目标上的差异,才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实现。这首先要求教师转变三种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

一旦课堂上师生角色得以转换和新型师生关系得以建立,我们就能清楚地感受到课堂教学正在师生互动中进行和完成。师生间要建立良好的平等互动型关系,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从学生知识状况和生活实际出发,更多地考虑如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来学会有关知识和技能;在课堂上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经验与认知水平,让学生大胆提问、主动探究,发动学生积极地投入对问题的探讨与解决之中;应灵活变换角色,用“童眼”来看问题,怀“童心”来想问题,以“童趣”来解问题,共同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学习伙伴。

二、关注学生的“预习”,淡化课堂笔记

对于有些浅显易懂的课应该让学生提前预习,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机会;对于有些概念性强、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的课则不要求学生进行预习。为什么呢?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他们的预习就是把课本看一遍,他们似乎掌握了这节课的知识。但是,他们失去了课堂上钻研问题的热情;他们失去了思考问题时所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更为可惜的是,由于他们没有充分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失去了直面困难、迎难而上的磨练!

至于淡化课堂笔记,是源于一种现象――我发现笔记记得好的学生,他们的成绩不一定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因为只知道记笔记的学生,当老师让他们思考第三道题的时候,他们往往还在做第二道题的记录。……这样的学习,怎能谈得上思维的发展呢?曾有一次,一位特级教师上公开课,听完后我有两个感触很深:一是他把课本里的“例题”都用“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在老师讲解之前先思考;二是他的学生居然想出了这么多我在以往的教学中从来没有想到过的方法!我就是从他身上得到了启发。大家知道,老师只有一个脑袋,而一个班上却有几十个学生,老师的思维怎能涵盖所有学生的思维呢?何况,老师的思维就真的比学生思维好吗?就真的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吗?如果老师总觉得自己比学生行,总是让学生做自己的跟屁虫,那我们的人类又怎能向前发展呢?

三、课堂上教师的讲与学生的学要有机的结合起来

随着课改的深入推进,“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的确是越来越少了,很多优秀教师的确已经摆脱了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能够顺应课改的要求,及时更新教学方法,让学生动起来。但我经常也在思考问题的另一面,学生活动急剧增加,甚至是变着法在增加,而教师讲的却越来越少,这是不是就以此来认为是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了呢?我认为这是我们转变教育观念过程中的一个误区。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的确应该被我们教师所摒弃。但是,若该讲的也不讲,或者不敢讲,甚至美其名曰“以读代讲”,“以练代讲”,“以讨论代讲”,好像只要讲了就有“注入式”的嫌疑,就意味着对学生提供了现成的知识,展示现成的结论。这样做导致的结果是学生既没有会学,也没真正学会,留下了一个表面气氛活跃的假象。前不久在校内听了一节课,感受颇深。授课教师在对一个例题的处理中,用到了“构造函数”的思想方法,他不仅直接讲授,而且“大讲而特讲起来”。课后在评课时,他谈了自己的这样处理的想法:他认为就高一学生而言这种处理方法在理解上会有困难,但它又是高中数学学习的一种很重要的思想方法,所以他“越雷池一步”,通过板书详细分析了这一过程,旨在帮助学生对“构造函数”的思想方法留下美好而深刻的第一印象。反之,如果对这样的知识让学生自己探索理解,只会让学生去经历不必要的“碰壁”,也让这一重要的数学方法在学生心目中的难度增加了,距离他们越来越远,以后只要遇到此类问题,他们就没了思考的勇气和动力,只能“望分兴叹”!因此,课堂上教师的讲的多或少,不是“注入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的分水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过分强调程序化和模式化,应该轻教师的主观意识而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尊重学生实际,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有效的教学目的。

四、构建启发式问题引导学习,提升数学教学有效性

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沉淀下来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精神。构建启发式问题引导学习的教学重在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是数学思维深层参与的教学,是揭示数学本质的教学,更加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和可持续发展性,使学生有强大的发展后劲。

现代教育教学中任何卓有成效的理论体系和教学方法的灵魂就是启发,当前流行的建构主义、有意义学习、探究教学等理论本质上都以启发教学思想为基础。

在数学教学中通过构建启发性问题,激发学生认识中的矛盾冲突,引起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有效的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能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尽量避免问一些“对不对”、“是不是”的不带思考性的简单问题,或者是一些带有暗示性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不仅不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还会使学生产生压倦,影响探究学习效果。只有问在有疑之处、问在关键之处,掌握好问题难易适度并具有启发性,才是有效的课堂提问,才会使数学课堂成为有效的教学。因此,构建启发性问题引导学习,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基本原则。

五、增强数学教学机智,提高思维品质的优化率

1、启发联想,构思多解,是常用的数学教学机智。课堂教学中,对一些问题可启发同学仔细观察其特征,联想所学过的知识,类比以前掌握的解题方法去估计、推想、探求,将“陌生”的问题转化为“熟知”的问题,从而迅速合理地解决它。有时还可通过多解,开阔同学的视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与发散性。

2、巧妙使用反例,注重逆向变通,培养思维的批判性与变通性,是数学教学机智极为出色的内容。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稍有疏忽大意就可能导致错误。有些数学题从正面不好理解不易阐述,教师在教学中如能恰当地使用简明生动、击中要害的反例,或抓住同学解题中出现的典型错误而给予简练、深刻的评析,这将会大大增强同学的理解能力与解题能力,使学生茅塞顿开产生质的飞跃。

3、重视及时调节的作用,稳定有意注意,培养思维的适应性与持久性,是数学教学机智的重要表现。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基础与素质有差异,由于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某些教学内容不一定适合学生口味,由于周围环境的影响,学生的课堂学习情绪会出现波动,必须进行及时调节,此时,可利用刺激物来吸引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注意。比如,教师讲课时,可加重语气与声调,可提出问题激发兴趣,指出错误引起同学反思,或转讲为练,以练代讲,使学生对课堂的有意注意得到稳定,保持课堂的良好状态。

4、渗透教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是数学教学机智的重要发挥。中学数学的许多内容,都包含着某些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例如,解方程中的降次与消元思想,换元的方法,三角代换中的参数思想与参数方法,立几中求锥体体积的化归思想与分割求积方法,还有求反函数法中隐含着的方程思想,由此可得出分子、分母最高为二次的分式型函数值域的一种方法即判别式法,等等,课堂教学中在传授内容的同时,努力挖掘并向同学渗透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同学思维的科学性与深刻性。使一些问题迎刃而解。

数学课程改革是一个动态的持续发展过程,我们数学教师应顺应时展的趋势,加强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对象意识、情景意识、目的意识及评判意识,转变教育观念、提高素质修养,本着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发展的教育新思路,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恰当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综合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万事开头难,既然我们已经开始了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探索,我们就应该相信自己,只要努力就一定会获得数学教育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2]史慧星.数学应用与数学新课程[J].数学通报,2011(5).7.

第8篇:高中数学新教材解读范文

一、理解新课标和新教材,转变教学观念是关键

传统教学的大容量、高强度、多反复的课堂教学模式在绝大多数教师身上都留下了深深烙印,他们对这种教学模式驾轻就熟,得心应手。大部分教师面对新教材,表现出不想改(因为不接受);难改(仍用老方法上新教材);想改,但教学过程中的操作具有盲目性、引导不当、探究不力、过程失控、流于形式。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往往提不出问题,基本知识欠缺,基本能力不足。还有完成教材所给的教学内容,拓展性课程的融入,探究性学习的体验和探索耗时太多,形成了教学时间与教学内容的尖锐矛盾。这些,我都曾经历过,困惑过,思考过。

在学习和理解了新课标,研究和解读了新教材的前提下,体会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1.新课改在教学观念上:关注的是怎样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新的教学方法注重的是概念规律在学生头脑中的建立过程,突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的逐步形成。通过高中数学课程的学习,数学知识充当了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载体,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经历过程,学会方法,学会求真,学会选择,学会合作。

2.新课改在教学方式上:强调以学生为主,教师的任务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探索,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和教师的引、导、点、评,开展相互交流,使学生能更好的领会教师的意图,掌握学习方法,理解所学的内容,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注重联系现实生活实际,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自主探究性学习。

3.新课标强调三维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和方法,经历模块数学系统化的过程,体验知识、方法、观念的创新,培养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因此,为适应新课标新教材的要求,重视课标学习,研究解读新教材,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法,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能力为主线”的现代教学理念,这是实施新课程教学的必然途径!

二、实施科学探究式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体现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课程紧,任务重”这个矛盾永远存在。关键是一抓上课效率,做到上一节课有一节课的收益;二要精心安排课上45分钟,抓好知识规律的落实;三是用集体的智慧,依托现在多版本教科书共存的优势,精选优秀的习题。这样,优化教学过程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取得点滴成绩的重要原则更是坚定的实践了自己的教学理念——“精神需要精神的感染,人格需要人格的陶冶,爱是最好的教育”。其实我想,如果我们用自己的爱心、耐心、细心和诚心关爱每一位学生,他们心中自然会有一杆秤,才能赢得每一位学生。要让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一位好教师,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上好自己的课我觉得这是最关键的。你的课上的好,内容精要、方法精巧、语言精练,学生就会被你渊博的知识所折服,被你精彩的讲课艺术所吸引,被你对工作的一丝不苟所感染,用自己的精神和人格魅力树立威信和榜样,他们喜欢你,佩服你,才能敬重你,相信你,心甘情愿的跟你学。学生的发展潜能是巨大的,我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追求进步和成功的愿望,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他们不仅具备学好知识的智慧,而且潜存着很强的人格力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特长的时间和空间。

三、新课程改革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思考

新课程改革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新课程给教与学都留有发展的空间,如何更好的发挥它的作用,还需要我们深入的思考。

1.由于教材中的部分内容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是较难的,如何使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达到模块学习的学分要求,有待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探索。

2.新教材虽然降低了难度,但增加了广度,提高了能力要求,可是新课程安排的时间却相对减少了,在实际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索和研讨没有充足的时间,如何解决这个冲突,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继续摸索。

3.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与发展,如何让学生在新的高考改革制度下取得成功,还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这是对我们的挑战,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9篇:高中数学新教材解读范文

因此,如何进行算法教学,是摆在每一位高一数学教师面前的新课题。我校高一级备课组数学教师经过反复思索、推敲,就人教A版必修3的算法校本教学制定了一套可行性方案,经过课堂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 教学准备阶段

(1)对教材的分析与理解

一是“算法初步”在新课程中的定位(略)。二是教学的重点:①算法概念算法思想的渗透;②流程图及其设计;③基本算法语句――输入语句、输出语句、赋值语句、条件语句、循环语句。三是教学难点:①赋值语句、条件语句、循环语句的用法;②三种基本逻辑结构的相互嵌套使用;③算法思想的培养及其应用。四是教学方法:学生自学,教师讲评,学生练习、模仿、探究,师生总结提高教学方式;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中注重“模仿、操作、探索”的过程。

(2)学情调查

高一新教材算法这一章,编写内容新颖、独特、抽象,章节知识跨度较大,案例少,与信息技术联系密切。有鉴于此,我们设置了8个问题,其中6个为开放性问题:①算法是什么;②对本章内容感兴趣的程度;③学习本章的困难程度及原因;④对课本例、习题的设置看法;⑤对教材的满意程度;⑥如何学好本章。

(3)数据处理

本次调查为高一全级的1438人。是在学生自行阅读算法一个星期后进行的。从回收的问卷调查来看,学生对教材的评价如下:有近80%的学生表示“不满意”或者“很不满意”。可见学生对算法的可畏程度,这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对如何上好算法这一章特别是第一课,我们慎之又慎。

高中数学新课标要求,“高中数学应提供基本内容的实际背景,反映数学的应用价值”。调查发现,75.6%的同学认为新教材在讲解相关知识的背景、来源方面做得“一般”;6.8%的同学认为“比较差”。另据部分同学反映,某些内容的讲解过于简略,如P23循环语句中的第一个框图没有例题等。

在对学生的访谈中发现,不少学生对这一章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是被“开头”吓怕了,如P5的流程图及P3的例2等。但也有不少学生对这一章的知识很感兴趣,主要原因是与信息技术联系密切,应用性强,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因此,可以说学生对这一章内容是“既爱又恨”。

2 教学实施阶段

(1)化解难点,培养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上好第一课的关健。经过集体备课后,我们采用了如下的方法。下面是我上高一第一课时的一段实录。

师:如果你的朋友不会用小灵通发短信,你怎样教他(她)呢?

(学生哄堂大笑。)

师:有没有同学能讲讲你的教法?

(全班同学情绪高涨,你一言我一语地讲起来。我请一个学生回答这个问题,他很快说了他的方法:第一,点击功能表;第二,……)

师:他讲得非常清楚,可清楚体现在哪里呢?

生:有条理。

师:对,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讲的内容――算法。(接着,我讲了算法的含义:为解决某一类问题而采取的方法和步骤,是指解决问题时,按照某种机械明确有限的程序步骤可以得到结果的处理过程。)有谁能再列举一些生活中的算法的例子?

生:在自动取款机上取钱、做饭、解读空调说明书等等。

师:那么,在数学中,现代意义上的“算法”的含义是指,用计算机来解决某一类问题的程序或步骤,并且这些步骤是明确有效的,且在有限步之内完成。(接着,我讲了课本P7的例3,详细给出了算法的每一步,说明了算法的含义及其表示。)

师:请同学给出求1+2+3+4+5的一个算法。十分钟后,我抽出好、中、差学生的结果进行点评,分析不同算法的优劣。(之后,我让学生思考1+2+3+……+100的一个算法。)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情景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将例3算法每一步的具体化,帮助学生加深对算法概论及其有限性、确定性特点的认识,使他们知道把一个问题合理地分解为若干个有限的步骤,一步一步地执行,是书写算法语言的一个重要思想方法;课堂练习则是检查学生对算法概念的理解程度及其应用能力的手段。其后的点评和课后练习意在从具体问题中提炼算法思想的共性,使其适合于求解一系列相关问题。)

(2)适当铺垫,突破难点

课本在讲解程序框图这部分内容时,开篇便是一个复杂的流程图,既有顺序结构,又有条件结构、循环结构。这给了学生当头一棒,许多学生看到这些就“一头雾水”,弄不清楚了。我们在讲授此节内容时,采用了适当铺垫、突破难点的办法,具体操作如下。

首先,教师介绍程序框,之后处理3个问题:问题1,设计一个求两直角边分别为3、4的直角三角形面积的流程图;问题2,设计一个求实数|a|值的流程图;问题3,设计一个计算1×2×4×8×16的流程图。接着,根据它们的流程图写出其程序框图,引出程序结构、循环结构、条件结构,分析它们各自的特点。

(设计意图:这3个简单的问题分别对应算法中三种基本逻辑结构,通过这3个问题让学生既熟悉程序框又能理解三种基本逻辑结构。)

由于问题简单,学生参与的欲望强,课堂气氛活跃,大多数学生能积极动手,相互之间交流也多了,而这也符合新课程理念,就是教师所要关注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是教师实施教学的前提,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成分增大。课后的访谈得知,大部分学生感觉比课本处理得要好。

(3)赋予含义,帮助理解

课本P15中有两道例题,现录如下:

例3给一个变量重复赋值

程序:

A=10

A=A+15

PRINT A

END

对于例3,有部分同学不理解。但是赋值语句是教学的重点、难点,学生理解时很容易出错,主要原因是不理解程序中的“=”号的意义,常常把A=A+15看成是方程。我在讲解时强调了两点。第一,这个“=”不叫等号,叫赋值号,其左边只能是变量,右边是表达式,可以是数据、常量和算式;(设计意图:因为学生对“=”太熟悉了,所以要先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帮助学生构建新的认知结构。)计算机在执行赋值语句时,先计算

“:”号右边的值,然后把这个值赋给“=”号左边的变量。对此,我还讲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计算机会喜新厌旧,计算机在执行第二句时,A+15的值25会赋给A,原来的10已不再存在,我们称之为计算机的覆盖原理。这样教,大多数学生都能理解。

(4)同类比较,揭示本质(略)

3 教学反思阶段

(1)教前反思

由于算法是新引入的内容之一,我们为了上好算法课,在课前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对本章的教学作了整体的安排,这样可以加强备课的预见性。教前反思我们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①钻研教材、掌握学情:教师要感悟教材的“真昧”,必须首先刻苦钻研教材,才能使教材升华,才能使自己对教材有独到的见解。要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教学的切入点。如:我们对算法概念的理解,就是大家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得出来的。

②创新教材:算法这一章的内容较“抽象”,与信息技术联系密切,学生普遍反映较难。因此,我们对教材进行了“创新”,上课时,我们先的讲生活中的算法,例如:如何用小灵通发短信、如何在自动取款机上取款等等,例题教学也作了适当的铺垫。

(2)教中反思

我们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心理,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根据学生的眼神、脸部表情和语言捕捉学生对所学内容掌握的状况,及时调整思路和教法,以求达到最佳效果。

(3)教后反思

①加强与信息技术教师的联系,互通有无,及时了解学生的近况,清除算法相关知识的盲点。

②与电脑教师联系,让学生上机操作两节课,学以致用,这种做法深受学生欢迎。

③采用传统的启发式教法和现代的探究性教法相结合的教法。效果较好。

④从学生的作业中反思,及时了解他们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调整自己的教学。

⑥从学生的单元过关题中反思,并作好记录,区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作分析,以备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