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智慧教育在教学中的运用范文

智慧教育在教学中的运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慧教育在教学中的运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智慧教育在教学中的运用

第1篇:智慧教育在教学中的运用范文

一、幼儿肢体语言在绘画教学中的重要性

《指南》中强调艺术教育应给幼儿创造充分的机会和条件,使幼儿感知、观察并体验美。所以我们要改变陈旧观念,从传统的一笔一划的范例教学走出来,注重孩子绘画前的观察体验,鼓励幼儿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外,更重要的是要充分调动幼儿的肢体语言,帮助孩子积极思考、大胆联想,从而与绘画事物积极互动,提高对绘画的表现力及创造力。通过实践我们发现,肢体语言的运用能够帮助幼儿对所描绘事物的形态有更形象的了解,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所要描绘的事物的特点,既提高了幼儿对绘画的兴趣,又可以让幼儿所画的内容更加生动有趣。幼儿肢体语言在教中的运用,提高了幼儿的感性经验,让幼儿都能快乐参与其中,使活动过程的气氛轻松活跃。

二、让肢体语言成为幼儿感知绘画对象的游戏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一种活动方式,而肢体语言的运用,让绘画活动变得游戏化。在教学《画气球》时,我就给孩子们准备了各式各样的气球,让幼儿玩儿打气球的游戏,让他们感受气球变化的样子,如此一来,孩子既体验了打气球的乐趣又了解了绘画气球的形状和特点。在《百变巨人》的绘画教学时,我组织幼儿玩儿“高人矮人”的游戏,帮助孩子们对大和小、高和矮的理解,从而让绘画过程变得轻松自如。又如在《各种各样的猫》的绘画创作时,孩子们都积极参与扮演这一角色,展示出了各种形态的小猫——淘气的、睡懒觉的、吃东西的等。通过游戏,孩子们对猫有了更多的了解,画画儿的过程中就格外愉快。

三、让幼儿肢体语言变为绘画语言

(一)在感知的基础上,鼓励幼儿用肢体大胆想象表达绘画对象肢体语言是幼儿用动作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象,对已有感性经验的利用和再造,起到了升华感性经验的作用。幼儿用肢体模仿事物,能够加深幼儿对事物的认识程度,有助于幼儿的绘画表现。通过游戏,幼儿对绘画对象已经有了一定的感知体验,这时我们就需要鼓励幼儿利用身体的各部位来表现绘画对象的外形特征。幼儿对绘画对象的感知体验程度,决定着在后面的绘画过程中作品水平的高低。如教学《画曲线》,我让幼儿收集了许多生活中有“曲线”的物品,让幼儿相互欣赏交流或交换玩,等幼儿有了感知体验后,我让幼儿用手指比划出曲线的样子,用手臂舞出曲线,用脚或扭扭身体表现曲线等,通过肢体的表现,幼儿不知不觉掌握了曲线的绘画表现方法。又如教幼儿《画圆》,我给孩子们提供了很多圆形的物品,让幼儿动手拍一拍、滚一滚,通过手或脚来比划出它们的轮廓外形等,让幼儿对圆形有初步的体验和感受,之后幼儿绘画时表现圆形就变得轻松自如了。在教画方形的物体,我利用积木玩具,让孩子们在边玩积木的过程中用手比比方形的样子,为绘画做铺垫。

(二)肢体的书空练习替代传统的范画教学传统美术教学,注重临摹,忽视幼儿的个性表现。而我们通常所说的书空练习,就是用手把想要描绘的画面表现出来,它是引导幼儿将自己要表现的内容通过肢体表现出来,从而进行绘画创作的最有效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教师只是起到从旁辅助的作用。教师一边给幼儿叙述事物的主要特征,一边挥舞手臂进行书空绘画。如在学画棒棒糖时,我和幼儿进行了书空练习:“先画一个圆圆的棒棒糖,再从里面慢慢往外画一根螺旋线,再给棒棒糖添上一根小棒,最后涂上颜色就可以了。”在书空练习中,教师只是说出该画的部位,让幼儿自己在头脑中进行抽象、加工,幼儿积极地参与,就把棒棒糖表现得更细致、更生动了。书空练习在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创造性方面有很大的作用,又促进了幼儿自身绘画能力的发展。

(三)书空绘画动作的设计要求首先,书空绘画的动作要具有生活化、童趣化的特点,要与幼儿生活经验相联系。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大部分经验都是从生活得来的,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因此,如果绘画动作同时具有生活化和趣味性强这两个特点,幼儿才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对绘画才能产生兴趣。其次,肢体动作要简单,幅度要大而夸张。幼儿的年龄决定了他们的理解能力还不够成熟,因此,简单明了的肢体动作才有助于幼儿清楚地认识事物和把握重点。幼儿都有强烈的好奇心,而夸张的肢体语言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对表演内容观察得更为仔细、理解起来就更加容易。最后,肢体语言的表现速度要适中。由于幼儿年龄较小,需要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分析和理解,所以,我们要教给幼儿肢体表现的方法,在容易理解的内容,肢体动作表现的速度就可以稍微快一点,在重难点部分就要把表现的速度放慢一些,这样才能使同伴看得清楚、更全面地理解。

四、让肢体语言辅助幼儿自我评价作品

在日常交流中,丰富多样的体态语大大弥补了有声语言在表达上的不足。幼儿园的孩子,还不具备成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需要借助肢体语言来进行表达。如我们让孩子对自己的绘画作品进行评价,幼儿的表达能力不是特别连贯,所以,教师就可以鼓励孩子利用上他们的肢体语言,来帮助他们介绍自己的绘画作品。有的幼儿在评价作品时往往是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手舞足蹈地表现出来,对此,我们要尊重幼儿的这种表达方式,多倾听幼儿的心声,多了解他们的童心画语,鼓励幼儿在手舞足蹈绘声绘色当中完成自己的作品评价。

第2篇:智慧教育在教学中的运用范文

一、思维导图的概述

英国“记忆力之父”托尼・巴赞认为,思维导图有四个基本特征:①注意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形上;②主题的主干作为分支从中央向四周放射;③分支由一个关键的图形或者写在产生联想的线条上面的关键词构成,比较不重要的话题也以分支的形式表现出来,附在高层次的形式上;④各分支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因此思维导图在表现形式上是树状结构的。

二、思维导图在历史教学中的实例运用

本文着重探索思维导图在历史学科中的运用,是因为历史具有独特的学科特点。首先,历史知识是以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四个要素为基础的,具有逻辑性和发散性;其次,历史知识具有时间先后的顺序性和连贯性,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系统的历史关联体系很重要;再次,中学历史教学又特别注重对历史事件的总体掌握与联系,知识具有综合性。上述特点要求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即帮助他们通过历史学习能够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及本质,从全面的和辩证的、发展的和联系的、具体的和综合的角度来考察人类社会问题以及从的立场出发,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社会历史进行认知活动,并做到“以史鉴今”。

下面以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Ⅰ第12课《》一课为例,说明思维导图在历史课堂中的具体运用。

1.收集信息,梳理脉络。

本课以为中心主题,主要以战争的背景、经过、结果以及战胜(败)的原因为切入点,从而对照教材中相关的知识进行查缺补漏,如补充战争前夕的时代背景理解战争爆发的必然性,查找动态的形势图理清战争经过,这些知识储存都为接下来学生的思维发散奠定了基础。

2.知识延展,拓宽思维。

通过上述思维导图的绘制,学生已经对《》一课有了系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做进一步思考:为什么被称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以此为切入点,联想到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拓展、以及《》《》的签订等相关知识,也可以让学生由此绘制一幅新的思维导图进行梳理,作为知识延展和思维拓展训练。

三、思维导图在历史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1.历史思维能力是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

中学生在绘制历史思维导图的过程中,需要对教材已有的知识进行组织和管理,梳理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并能由此联想到其他相关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这一思维过程就能有效地培养中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包括发散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等,严格遵循了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

2.思维导图有助于教师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第3篇:智慧教育在教学中的运用范文

【关键词】认知策略 词汇学习 主题图片

谈起认知策略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首先要了解一下认知策略的概念。《英语课程标准教读本》指出:“认知策略是指学生为了完成任务而取来的步骤和方法”。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工具,它的载体就是字、词、句。先有单词,组成词组,再构成句子。单词就是语言的最小单位,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面临许多挑战和困难。对学生来讲,第一大困难是如何快速有效的记住大量单词,对于教师来讲第一大挑战是单词量如何有效的输入。虽说不能过分重视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而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词汇包括词汇和短语。用英语口语交流,一方面是要能听懂对方,另一方面是自己要能被对方听懂。在这两个方面,词汇都是基础。比如在练习听力的时候,词汇量不足的话,听力就会比较差。而且对词汇的敏感和反应速度,也直接影响听力水平。再比如在阅读理解方面,因文中生词量多,读不懂句子内容,进而影响文章的理解,所以对题后的问题理解似是而非,一部分学生眼中的问题答案A项:你猜呀。B项:你再猜呀。C项:你接着猜呀。D项:你还是蒙吧。所以只有扎扎实实的夯实单词基础,就会惊喜的发现,无论听力还是阅读理解,或是口语表达在无形中能力都会提高一大截。

学生们会出现英语表达障碍主要是因为词汇量掌握太少而无法尽情表达。比如想表达“我喜欢饺子”这个英语句子,可是“饺子”这个英语单词忘记了,所有带“饺子”的句子就都不会完整的表达出来。真正与人交流的口语,绝不仅仅是购物、问路、礼貌问候用语,谈天气这些生活常用语。要想进一步深层次与外国人谈工作或是侃大山,必须掌握大量的专业词汇,以及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词汇,所以词汇量是非常关键的。这就给我们教师提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如何更好的有效的快速的让学生记住所学词汇,并能灵活地运用到学习、生活中去。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拓展视野。词汇教学利用主题图片作为教学方法的一种,是主要以图片的形式来呈现单词的,再以音的形式、字的形式加以辅助学习。学生处于低年级时,可借助于主题图片认读单词这种方式达到学习单词的目的。例如:animals,vegetables,my classroom等等,呈现一个主题的图片,图片旁边再配上一些文字,按照递进的方式对孩子的认知要求,认知负担的难易程度分开,这种层层推进的教学方式,使得孩子们以不同的形式来熟悉了解接触,当别人一问,他当时可能说不出来,或者在以后的学习当中自己看见了也说不出来,但随着认知活动反复的,长期的展开,潜移默化中孩子们将达到熟知的地步。

【案例ZOO(动物园主题)介绍】

老师:Children,we are going to talk about some animals. Where can we see these animals?

学生:At the zoo.

老师:Now,look at these pictures. What’s this?

学生:It’s cat/pig/dog/bear/duck/monkey/giraffe…

此时教师将动物卡片粘贴到黑板上,最后形成一个动物园,当学生说出这些动物名称的英文形式时,在引入主题句让他们灵活地替换核心单词(动物名称),来熟知主题图片所传达的知识点。主题图片是一个非常直观,非常简单的单词认读训练活动。上面这个案例表达得很清楚,主题就是动物园,动物园有各种各样的动物,学生能够直接将实体动物与英语单词连起来,这就说明他们真正理解了主题图片所传递的重点、难点。

学习新的英语单词利用主题图片教学活动,那么复习巩固也可以用这种做法。我们可以先给学生一个主题图片,呈现出许多相关的词汇,让学生利用熟知的知识将与这个主题有关的词汇指出来,或用连线法连起来。这就考查了学生对单词的认知能力,把所有的单词都以主题图片的方式来记忆,学生只需要记住一个主题就可以,可联想拓展出跟主题有关的许多其他的词汇,无形中扩大了自己的词汇量。是符合学习策略中的认知策略规律,学生们为了完成具体学习英语单词任务而采取的一种学习方法。

@种方法即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把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是一种学习的策略,也是记忆词汇很有效的策略方式。

还有对称记忆法。如:grammar一词,有的学生经常把后面的“ar”写成“er”,若用对称记忆法把grammar按以下的形式连一下线,连成这样g-ram-mar,由此可见,对称的两面都是“a”,如此就不会忘记了,如:mu-se-um,w-indo-w,to-ma-to,banana。

当然,学习单词的学习策略方式有很多种,都是为了解决普遍存在的让学生机械地、枯燥无味地背单词的问题,较好地调动了学生记单词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第4篇:智慧教育在教学中的运用范文

关键词:了解之同情;初中;历史与社会

“了解之同情”,最先是陈寅恪先生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中提出来的:“凡著中国古代哲学史者,其对于古人之学说,应具解之同情,方可下笔。”“了解之同情”不仅是冯友兰先生成功写作《中国哲学史》的原则和方法,也是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原则与方法。“了解之同情”或“同情的了解”是对古人所处之环境和背景完全理解的基础上,创建与古人对话的平台,跨越时空与古人交流,才能对历史有真切的了解。

一、课堂实录――探索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师:欧洲人为什么要开辟新航路?结合书本内容,我们通过一些具体历史资料来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材料一】几个世纪以来,亚洲一直是欧洲许多贵重商品的主要来源地,其中部分制成品是欧洲无法与之竞争的。如丝、棉织品、瓷器等,以及部分未加工或半成品的药材和实物,如糖,尤其是香料……

生:这段材料说明,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原因是――对东方商品的需求,包括丝绸、瓷器、香料等奢侈品。

【材料二】贵金属黄金成为人人都渴求的东西。哥伦布说过:“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了黄金,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要的一切。”

生:这段材料说明,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原因是――对黄金的追求。

师:欧洲人向往商品和黄金,为什么要到东方去寻求财富?他们怎么知道东方有他们渴求的财富?

【材料三】“据有黄金,其数无限……君主有一大宫,其顶皆用精金为之……宫廷房室地铺金砖,以代石板,一切窗栊亦用精金,由是此宫之富无限,言之无人能信。”

生:这段材料说明,马可波罗描述的东方是充满黄金、精金、金砖的世界,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

师:如果你是当时的欧洲人,看到这些对东方的描述,你会心动吗?

生:(齐声)会!

【材料四】在欧洲西南端的西班牙于1492年收复了阿拉伯人在伊比利亚半岛上的最后一个据点。信奉天主教的西班牙人从长期的穆斯林统治下获得了解放,但在斗争中也产生了强烈的宗教情绪:热衷于传播天主教,使穆斯林和其他异教徒皈依天主教。

生:这段材料说明,当时的欧洲人想去东方,为了传播基督教。

师:1.对东方商品的需求和东方富庶的向往;2.对黄金的追求;3.热衷于传播基督教。当时欧洲人喊着“一切为了香料”这样的口号,怀抱着物质和精神的追求,对东方充满向往。

师:前面我们学过,连接东西方的传统商路是存在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传统商路由中国或印度出发,经过中亚或西亚,经地中海转往欧洲的贸易路线。

【材料五】1453年,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攻占君士坦丁堡,占领巴尔干、小亚细亚以及克里木等地区,从而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通商要道。他们抢劫商旅,对过往商品苛以重税。结果,欧洲市场上东方商品的价格猛涨。

师:传统商路的阻断,但是商品、黄金、传教等因素,欧洲人会放弃对东方的向往和探索吗?

生:(齐声)不会!

师:欧洲人怀着对东方的强烈向往,迫切希望开辟通往东方的新航路――一条从欧洲出发,不经过地中海而是绕过非洲南端或是直接向西航行的新航路。

二、案例分析――对于新航路开辟原因的“了解之同情”

第5篇:智慧教育在教学中的运用范文

一、培养智慧人格为主体

智慧型教师其实是一种人格型教师。人格在英语中是“Personality”,被译为个性或人格。人格总是与人的外显行为和表现联系在一起,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人格来推断其精神面貌、思想等各方面的特质,并且它具有相当大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正因为人格的稳定性特征,所以人格的塑造和改革才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当然,这里所指的人格不同于心理学意义上的人格,心理学的人格是人人都有的,但我们却可以说某某人没有智慧人格。而我们要以培养教师的智慧人格为主体。既然谈到智慧人格,那么最重要的就是要如何去建立智慧人格。笔者认为,智慧人格的建立主要有外周和内核两个层面,前者是指一系列的行为规范组成的外在系统建设,后者是人的内在的价值观、信念等的建构。或者说的更明确些,智慧人格是由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外在表现――机智,及内在状态――智慧组合而成。

在教学中,教师的智慧人格可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时这种影响甚至比对学生单纯说教的作用更大。第斯多惠曾说:“一个真正的教育者,根据他自己和别人的宝贵经验,他知道,通过你是什么样的人比要通过你知道什么,可以获得更大的收获。”对教师而言,智慧人格的培养是教师自身价值提升的标志;而对学生而言,教师的智慧人格又是师生交往中教师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中介,它同时具有工具性。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其指向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工具性是第一性的;对教师自身来说,价值性却是根本的。因此,教师在培养自身的智慧人格时,一方面要注重把自身的智慧推向更高的境界,因为“正如没有人能把自己没有的东西给予别人一样,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1];另一方面又要加强和改进自身的工具价值,因为教师在教学中所表现的机智如果不能启发学生的智慧,不能感化、触动学生,那么他的智慧人格就只是盲目的、随意的。

教师智慧人格的培养应带有很强的自觉性。新时代的教师应把智慧人格的塑造作为自己的使命。只有拥有了智慧,教师才能对教育有更深刻的认识,才能真正为学生营造幸福的生活,才能恰到好处地处理师生关系,才能灵活机智地处理教学事件,才能适应新时代和信息社会的要求。

二、反思内省是基础

智慧是一种内在性品质和思维。要具备这种品质,反思内省是积淀智慧的基础。什么是反思呢?洛克认为,反思“是指对自身心灵状态的知觉或者指对心灵运做的注意,是以思维活动为思维的对象,是对思维的思维。”[2]也就是说,反思是以思维活动过程为研究的对象。杜威认为反思是“思维的一种形式,是个体在头脑中对问题进行反复、严肃、执着的沉思”,并进一步把反思解释为“对于任何信念和假设,按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推导出的结论,对其进行的主动的、持久的和周密的思考。”[3]范梅南认为“反思含有对行动方案进行深思熟虑、选择和做出抉择的意味”。[4]加德纳认为,人类是唯一一种能拥有自我意识,能审视自己,从反思中学到东西的生物。自知―自省能力是人自我认识和自我反省、并与自己的内部世界保持联系的能力。[5]由此,我们可把反思看做是人们对其自身对他人的行动和思维的重新思考,以便寻找存在的问题、改进的途径。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教师在成长中仅有经验是不够的,必须要有对经验的反思,才能不断进步。一个被称为优秀的教师,如果固守他的经验而不再寻求创新,那么他也只能是暂时的优秀,甚至可以说他是一个不思进取的教师,教师的成长应是一个不断反思超越现实的过程。经验对教师固然重要,但是如若教师不能从经验中获得有益的东西,不能灵活运用自己的所学,那么经验就如同给学生头脑中灌输的知识一样对促进人的发展没有太大益处。通过反思,教师不仅要把改造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作为活动的目标,更要认识到把自己作为认识对象和实践对象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建构自己的内部世界,在经验的基础上生成智慧。

教师如何对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反思呢?布鲁巴赫等人提出课后备课、反思日记、观摩分析、建立档案袋、行动研究五种反思的方法和途径。通过反思、内省,教师能够保持内在的心灵的和谐与平衡,获得理智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只有变得更加理性时,才能自主地控制教学的过程,摆脱种种束缚,坚定自身的理想与信念,从教学中获得活力与幸福感。

要培养反思意识,就要获得反思能力。根据加德纳的研究,教师反思能力具体包括:个人对自己情绪的认识和调控能力;发现自己,改变自我认识的能力;正确认识自己,能回答“我是谁?”的能力;能自己激发自我创造力,客观评价自己的工作目标的能力;对自己有一定的规划的能力,等等。[6]既然反思能力可分解成一系列具体的项目,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框架。但是,教师反思能力的培养,还需要一定的条件。杜威曾提出必须具备三种态度:开放的头脑、责任感、专心致志。当然,这只是从态度的角度进行的探讨,具体到某一位教师、特定的教学情景中可能情况又有所不同。

反思是一种非常可贵的品质。特别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需要教师时常对自身的教学实践、教学观念进行反思。因为新课改提出了不同以往的全新理念,如教师是课程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是课程的“实施者和开发者”等。而长时间在传统观念支配下的教师,面对新课改多少显得有些不适应,尤其是一些老教师很难转变习以为常的教学观念。这就需要教师有反思意识,能从自身的教学实践中看到差距,自觉地寻找改变的途径以适应新的形势。

以上所述都是从教师自身谈起的,虽然反思意识和能力培养的关键因素是教师,但仅靠教师自身的力量仿佛还稍显微弱,我们还需要外部的支持,如教师培训机制的完善、教育教学理论的正确导向、教育理论工作者的指导、学校领导的治校方针等。

三、实践体验是关键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教学以传播和学习前人的文化知识为中心,教师的实践能力不受重视,甚至被忽视。实践能力的缺乏对教师和学生都有极大的危害,更不利于教师智慧的生成。而智慧其实是一种理性实践,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人对自身理性精神世界的把握。智慧既来源于实践,又是对实践的超越,它能推动实践向新的阶段发展。现实中,许多教师把教育教学看做是单一的知识讲解、讲授、传递的过程,对自身的发展也倾向于从专业知识的丰富上考虑,而很少考虑教育智慧的问题,在构成教师智慧的各种素质当中,笔者认为教师尤其缺乏的是实践智慧。

实践智慧“既不能学习又不能传授,它需要的是实际生活的经验和特殊事物的知识”。[7]那么,实践智慧和实践知识又有何区别呢?教师的实践智慧和实践知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都来源于教学实践,带有教师的个性特征。但拥有知识而不能把知识灵活运用于实践,乃是缺乏实践智慧的表现。要在教学中体现实践智慧就需要教师具备实践能力。教师的实践能力就是教师通过实践获得知识并将知识运用于实践之中以及处理一切教育事件的能力。接下来我们关注的相关问题是:实践能力有哪些因素构成,应如何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进而增强教师的实践智慧。

在此主要借鉴张武升先生有关实践能力构成因素的观点。

1.交往能力。实践是社会的实践,它首先涉及到人与人的交往,因此教师要培养自身良好的交往能力。而交往的首要工具是语言,语言是传递人的思想感情的手段和渠道,一个讲求语言艺术的教师能改进人际关系。尤其是在教学过程,教师的语言往往影响师生关系。如案例《课堂用语比较》:[8]

上课开始时――

甲教师说:“以前我们学过11到20各数的知识,今天老师教你们100以内数的知识。”

乙老师这样说:“以前我们共同学习过11到20各数的知识,今天,我们来一起认识100以内的数。”

上课提问时――

甲老师说:“谁来给我说一遍?”

乙老师这样说:“谁愿意给我们大家讲一讲,使大家都明白?”

当学生讲出很有创意的题解方法时――

甲老师说:“这样算对。”

乙老师说:“你的想法真是妙极了!要谢谢你给大家提供了这么好的方法。”

遇到学生作业错误时――

甲老师说:“这道题我教了四遍了,你们的记性真差劲!重做。”

乙老师这样说:“让我们一起来找找看,这道题究竟错在哪里?我相信大家只要认真分析会真正理解的。”

同学们喜欢乙老师,因为他的课堂用语体现了平等、民主的精神。

除了语言,教师还应具有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现代社会科技的迅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交往的范围较以往也更加广泛了。因此,实践的成败往往取决于人的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在学校教育中典型的就是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师师合作是促进教育整体功效,促进教师发展的有效途径。

2.设计能力。是指对实践活动进行组织谋划的能力。任何实践活动都包括实践目的、实践条件与手段、实践过程、实践结果等因素,只有把这些因素组织谋划好,才能使实践活动进行的顺利而有成效。[9]加强教师的设计能力,主要是指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不同的教师面对相同的教学活动时,会体现出不同的风格。而拥有智慧、设计能力强的教师总能使自己的教学别具一格。因此,教师一方面要深化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了解一般的常识性知识,另一方面,教师要从实践教学经验中把握教学的规律,按照教学中的一般规律来安排教学实践中的各个因素,使各要素协调运转。

3.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培养教师实践能力的最重要的素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会遇到种种问题,有些问题是教师可以预期的,而绝大多数却是偶发性的,教学情景随时都处于变化中,因此,教师必须具有时刻准备应对问题的心态。解决问题总要有策略,研究表明,有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包括五个步骤:(1)弄清问题,分析所包含的实质和因素。(2)探索思考,利用已有的和新发展的知识与方法,提出设想。(3)解决问题的计划步骤。(4)实施计划。(5)分析结果,总结评价。[10]教师要善于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培养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创造革新是本质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自己必须先具备这种意识和精神。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培养教师的创造精神,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智慧型教师的必备素质之一。

智慧型教师在本质上就应具有创造力,教师能在教育教学中创造性的运用教材、机智地处理教学问题、敏锐地把握教育时机。那么如何培养教师的创造力而使教师过一种智慧的教学生活呢?

首先,是教师的知识结构。教育要具有创造力,就要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渊博丰富的知识。知识越丰富,有效的知识量就越高、创造力越强。知识面越广,人的问题意识越强。提出问题是智慧的表现,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是一种创造。知识广博的人看问题的角度更加多样新颖,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和解决问题是创造性的体现。知识丰富,思维的空间、自由度也就越大,解决问题的途径也就越灵活。当然,知识不能广而杂,而要广而专,思考问题才会有深度。

当今时代知识发展日益综合化、一体化,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在分化的基础上又走向了合流。这样,教师就不能固守于本学科的专业知识,还应学习跨专业、跨学科的知识,使自身成为一位知识复合型人才。当然,强调知识广度的同时,也要有侧重点,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当下教师拥有的知识还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就是知识的封闭性,很多教师因为教材多年没有发生变化,自身的知识也保持静止状态。这样的教师终将会被时代所淘汰。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打开知识的储藏库,接纳与吸收一切有用的新知识,使自己的知识结构保持开放、动态与活力,时刻处于一种改造和更新的状态中。

其次,是教师的思维方式。受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中国人善于线形思维,追求答案的唯一性,其特点是求同、求佳。在教学中,教师亦步亦趋地遵守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材内容,上课传授知识、下课要求学生练习,讲什么、问什么、答什么都有统一的规定,甚至往往对学生提出的疑问持否定、批判态度,从而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因此,教师要注重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发散性思维指向多种可能的答案,是多方向、多角度的,其特点是求异,在处理问题中寻求多种多样正确的途径。发散性思维能为创新提供多种可能的方法,是多方向、多角度的思维过程,它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现有解决方案的局限。这种思维方式能让我们发现新事物、开拓新视野、建立新理论。此外就是东方人习惯的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人脑对于突然出现在其面前的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及其关系的一种迅速的识别,敏锐而深入的洞察,直接的本质理解和综合的整体判断。[11]它不是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判断得出合理的结论。当然,这并不否认逻辑思维在培养教师的创造力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恰当的方式是,教师既要注重猜测、分析、判断等直觉思维能力的训练,也要注重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中必须的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最后,可以从教师应具备的能力结构来分析。教师能力顾名思义就是教师从事职业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它是由多种单项能力组合而成的统一体。在此主要谈教师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又可划分为一些更小的类目,我们主要选择其中的三项:教学创新能力、教研能力、教育应变能力。

教学创新能力,可以体现在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重新改造、组合、补充、修正等方面。教师对教材基于自身的理解,选择新的视角对教材重新认识,把这种新的认识展现在学生面前。也可表现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使用新的方法。教师一方面要不断借鉴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经过改造、加工转化为自身的教学方法,把它灵活运用于教学实践当中。另一方面,教师也可通过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摸索而得出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形成自己独具个性特点的教学理论,做敢于创新、敢于突破传统观念的教师。

教研能力是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即通过科研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行为,汇总教师的教学经验、积聚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将教师从繁重的机械工作状态中解放出来,让教师真正成为教育智慧的创造者”。[12]教育研究是促进教师反思教育教学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教育持续、快速发展的动力。教师研究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教师科学地认识教育问题,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教师增强教研能力的方法也有很多:如写教学日志、校本研究、课题研究、定期的教研活动等等。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研究,不仅可以自觉地培养控制教学的理性能力,增强在教学中的主体意识,而且也是教师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方面。

教育应变能力,是教师在面对教育中众多的意外情况,能够正确做出判断,灵活机智地采取恰当有效的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可以说是智慧型教师教育机智的表现。当然,教育应变能力是教师平时对教育问题进行深思熟虑和教育经验积累的结果。教师只有对自身所处的校园环境、教学环境等有了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后,才可能恰当地应对教育问题,正确地组织教学以便使教学顺利和谐的开展。教学中时常都会发生一些偶发事件,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课堂小插曲,并把它们视为珍贵的课程资源激起学生的好奇,使学生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课堂教学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能利用教学中的意外来进行教学的教师必须具有一双智慧的眼睛,这就需要教师平时教学经验的积累和长期对教学问题的反思。

智慧型教师是教师发展道路上的全新理念,智慧是教师教育成功的灵魂。一个拥有智慧的教师不仅能体会到教学的快乐,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迈向智慧的榜样。它能打破现实中的种种束缚与枷锁,使教学释放生命的活力,还教学的本真面目。因此,我们还需对智慧型教师的培养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注释:

[1] 檀传宝.教师伦理学专题[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70.

[2][3] 刘加霞,申继亮.中外教育反思内涵研究评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3,(10).

[4] 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31.

[5][6] 吴安春.回归道德智慧[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82.

[7] 洪汉鼎.论实践智慧[J].北京社会科学,1997,(3).

[8] 刘洪涛,吕长岐.特级教师谈教学[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260.

[9][10] 张武升.实践能力的本质特点与结构构成[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3).

[11] 程斯辉.创新型教师[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45.

第6篇:智慧教育在教学中的运用范文

一、体育教学中美育的内容

体育教学的任务是使学生增强体质,培养他们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为此,应根据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培养他们的形体美、姿态美、心灵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1、姿态美教育:姿态美是体育教学中最基本的任务,任何一个技术动作都是一种或几种优美姿态的再现,学生也正是通过多种技术、技能的学习来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己良好的姿态。

2、形体美教育:形体美的涵义主要是包括匀称的体型、刚健有力的躯体、饱满强壮的肌肉等,它是一种由机体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综合显示出来的美,而体育教学则是完成这一任务的主要手段。

3、心灵美教育:心灵美是对学生进行内心世界美的教育,培养他们做有理想、守纪律、讲团结、顽强拼搏、奋发向上的一代新人。

4、创造美的教育: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是美育教育的核心内容。在教学中应善于启发学生创造美的意识,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帮助他们寻找美的机会。

5、智慧美的教育:在教学中进行体育美的教育要激发学生培养体育的知识能力及智力,使他们把握自身的智慧状况和开发途径;通过体育美的本质教育,使他们懂得自身存在的智慧潜能;通过体育技术的提高,明确体育技术和成绩是人的智慧美的标志,使其决心终身从事创造智慧美的活动。

二、体育教学中培养美育的方法

体育教师要把美育教育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始终,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应做到新颖多样,丰富多彩,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有趣味性。

1、用语言、心灵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语言是教师与学生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更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只有用美的语言传授知识与技能,才能给学生以美的感受,从而唤起学生美的情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心灵美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在实际生活和行动中的美好表现。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崇高的理想、坚强的意志,从而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和正确的审美观。

2、形体美的培养

匀称的体型、坚实的骨骼、发达的肌肉、健康的肤色最能体现形体的美。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健美挺拔的身姿、庄重大方的仪表、熟练协调的动作,使学生在获得清晰的动作表象的同时,也获得美的享受。

3、培养学生对体育美的欣赏能力

体育运动美的表现,有动态的美,也有静态的美;有瞬间的美,也有永恒的美。因此,欣赏体育美要具有较高的审美意识。

4、对学生进行创造美的教育

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启迪学生创造美的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帮助学生寻找美的素材,在教学和比赛中给学生提供创造美和表现美的机会。尤其是通过创编富于个性和时代感的动作和套路,提高学生创造美和表现美的能力。

三、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实施美育教育

1、教师要有良好的美学修养和丰富的美学知识

良好的美学修养和丰富的美学知识是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美育的基础,也是运用美的魅力感染学生的前提。因此,体育教师在提高本专业水平的同时,应研究关于美感产生的生理、心理基础和社会根源,从科学上了解美,培养审美意识,把健康、高尚的美育贯穿于体育教学之中。

2、深入挖掘体育教材中美的因素

教材是实施教学的根本依据,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其中美的因素,发现美、提炼美,并在教学中把体育与美育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发挥体育的美育功能。

3、努力创造体育课堂的氛围美

在教学中,教师除了从自己优美的语言、整洁的衣着、端庄的举止、饱满的热情等感染熏陶学生外,还应保持高昂的情绪,以优美准确的示范动作,给学生留下轻松自然、精神饱满、威武健美的印象,成为学生形体美、动作美的楷模。另外,要把运动场设计得美观大方,路线要清晰,器材的布置要有美的观念,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4、讲究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和谐美

第7篇:智慧教育在教学中的运用范文

【关键词】智慧凝聚;课堂高效;策略思考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育资源均衡,实施规范化办学,一系列教育改革的新举措迫使我们向45钟的课堂要质量。应当说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学生的智慧去解读我们初中语文文本内容是语文课堂教学高效的关键性一着。笔者从事语文教学多年,倍感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课堂教学的亲近性、和谐性、高效性。语文课堂教学的以学生为主体其根本就是在语文教学文本的解读中高度而又高效地凝聚学生的智慧,现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谈几点肤浅的思考以及不够成熟的做法,权且抛砖引玉。

一、凝聚学生智慧,需要课堂教学中教师高度亲近学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中一个最基本的理念就是要改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变自己为与学生地位平等的首席。这就从一定意义上告诉我们教师将不再是课堂教学中的霸主,经常不顾一切地去霸占着课堂的现象应当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则是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亲近。因此在诸多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讲台被移出,教师在行间来回的诸多亲近学生的相关形式在逐步出现。但笔者以为这还完全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亲近学生,严格意义上的亲近学生应当是教学之间师生互动语言的高度相通,试想一堂语文阅读鉴赏课,师生之间多次冷堂,教师与学生不时地互动不起来,即使你在激情呼唤每个学生,学生也只能在那儿目瞪口呆的。因此,亲近学生的课堂首先要从课堂的预设去做起,语文教学篇目应当说是比较接近我们初中学生生活的,但初中学生缺少一张张诸多不同的面孔,又多是一颗颗迥异的大脑,而且所有学生所受教育的家庭背景也大相径庭。所以课堂教学中的语言我们需要与学生的高度亲近,当然也就需要我们去高度熟悉学生。学生们有了些什么?还需要些什么?还有哪些是我们学生难以掌握的?我们又通过怎样的途径和方式去突破这些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如果能够把这些问题都能够去有效把握了,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亲近则无需我们再去装腔作势便可水到渠成的。我们平时的一些语文随堂课,学生在课堂上没有配合好我们老师,其问题不是学生,而多半是出在我们老师的身上。

二、凝聚学生智慧,需要课堂教学中教师高度和谐学生

学生智慧的高度凝聚应当说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一个比较系统而又复杂的工程。平时诸多语文课堂教学,我们的同仁当然也包括我自己未曾很好地去去把这个工程建设好,总是在应付着一个目标去拼课堂、揪学生,有时弄得矛盾激化,师生对立,也总是在极力将自己的意志尤其是文本的感悟强加给我们的学生,致使诸多学生只好去永远保留自己的意见。试问这样能把我们学生的智慧凝聚起来进而实现课堂教学中师与生之间的和谐吗?笔者以为是万万不可能的。要想使得课堂的和谐,我们首先要有尊重教学对象的理念,尊重学生也不是凭嘴上说的,需要有实在的心理和实际的行动,这实在的心理是高度相信学生具有无穷的智慧,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潜在的能力,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发展。我们要想使得课堂的和谐对文本的解读就要允许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存在,更要允许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出现。譬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作品的主人翁到底应当是谁?说是于勒,对!说是菲利普夫妇是否就是错了?或者就应当是肯定错了!而说是“我”是否就一定是站不住脚了呢?笔者曾凭借此了个创新阅读鉴赏的尝试,在学生进行一定意义上的前置性学习的基础上,我就干脆向学生抛去前面所讲的几个问题,而后由学生自己去进行思考,并让合作学习的小组进行激烈的辩论。同学虽然只是十几岁,社会阅历还不是那么的丰富,语言组织的能力还不是那么强,但所作的相关表达还真代表着自己的感受,尤其是独到的见解以及有板有眼的语言确实令人赞叹不已。虽然学生所表达的见解还不能完全去说服我们大家,但我们毕竟由此看到学生那无形的智慧力量,毕竟看到因为课堂的和谐学生所迸发出来的智慧火花溅起来的五彩缤纷。

三、凝聚学生智慧,需要课堂教学中教师高效引领学生

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虽然我们教师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变了,但与学生平等中的首席还是要保留的,这里的关键是我们如何去当好这首席。平时的教学我们也发现很多的课堂我们不是在当好首席,而是在经常性地形左实右。这样的实际现状引起我们诸多的反思,这利于学生智慧的高效凝聚吗?回答应当是否定的。教育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有效凝聚我们学生的智慧还完全必须我们教师去引领,只不过是高效引领罢了。如何去高效引领?窃以为歌唱家刘欢“该出手时就出手”的歌词对我们而言则有着比较深刻而又贴切的借鉴意义。这就需要我们摒弃引领学生创新阅读鉴赏中事必躬亲的不良习惯,多多养成凡引领就要力求高效的良好习惯。高效引领学生也不完全局限于对学生难点问题的突破上,窃以为要多考虑对全体学生的高效引领上,一定要考虑其全体性,因为我们无论怎样的课堂教学都要去面向全体的,所凝聚的智慧也不能就局限于少部分学有余力学生的智慧,更应当是所有学生的智慧。譬如教学曹操的《观沧海》,曹操何许人也?我们初三年级的学生应当说已从一定的文学读本以及古代戏剧影视中有所知晓。但怎样通过一定的手段对《观沧海》所表达的诗人之思想情趣而又应当是通过对众学生集体智慧的凝聚,这就有着一定文章可做,需要我们去做一番的思考。这首古诗的精神主要集中体现在“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而我们所有的学生都能从诗人所描写的这景象领略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吗?应当说是很有可能不尽然。因此在教学中笔者首先运用多媒体技术再现了当时的历史现实,尤其是淋漓尽致的再现出曹操毅然北上征伐乌桓的战斗中终于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场景,学生们感到:当时曹操是何等的喜悦,而当人们在极为喜悦之时又会做出怎样的遐想甚至惊人的决定呢?学生便从当时的历史现状、曹操的形象以及曹操所写《观沧海》中的四行诗比较顺利地感悟出当时曹操的胸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岳麓书社,2003

第8篇:智慧教育在教学中的运用范文

一、生本理念

生本理念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教育理念,是我国教育家郭思乐创导的一种以学生为根本的教育理念。生本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要充分依靠学生来展开教学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生本教育理念,要求教师更加重视与发现学生的价值,在教学中积极主动地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自主进行学习,展开交流与讨论,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生本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生本教育理念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目的。生本教育在小学语文中应用是为了激发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智慧与活力。语文教学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完成语言文字活动,这与生本教育理念是相互契合的。郭思乐在提出生本教学理念时,也强调生本理念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需要进一步拓宽学生的阅读面,让学生积极主动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在语文教学中要进行大量的语言文字方面的活动,给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语言的组织应用能力提供机会。生本理念在语文教学中应用,还有一个主要目的:让学生形成自己的个性语文。让学生的思想水平、语言能力等都获得很大程度的提高,个性语言成为学生的一种能力,让语言成为学生的一种本能。

(2)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迸发出智慧与活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活力与智慧,教师要做有效地引导,让学生在恰当的情境中自然地迸发出活力与智慧。智慧与活力的迸发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课堂上饱含感情参与到语文教学活动中。例如,在《草原》一文的教学中,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唱一些关于草原的歌曲,带动学生对于草原向往的情感。在导学阶段还可以让学生描述一下自己想象中的草原,用自己的文字用描述与表达。让学生对草原产生一种向往,对于草原的美有自己的想象,在内心描绘一幅属于自己的草原图画。既然草原这么美丽,让人充满无限的遐想,接下来老师和学生一起来领略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美景,感受老舍心中的草原是什么样的风光。学生与教师一起品读老舍先生的《草原》,教师可以配好音乐,跟着音乐的节奏一起品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在品读过程中勾勒出老舍笔下草原的画面。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创设适宜的情景,让学生带着情感进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在文章品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提高。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智慧与情感去赏析老舍的文章。教师创设的情景,带动学生一起参与其中,沉浸在草原情境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与活力,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3)依靠学生,信赖学生。生本理念,强调以学生为根本,相信学生,依靠学生。以上次的公开课教学为例。一天,学校通知我举行一堂公开课,由于临时获得通知,对于教学主题以及公开课的教学内容都不确定。在犹豫不决时,笔者想到了学生,就与学生一起商量上午最后一节语文公开课学习什么内容,以什么样的形式展开语文教学。学生一听,一下炸开了锅,很快就集体决定把《白杨》作为公开课的教学内容。决定了教学内容,学生们都开始自主预习《白杨》这篇课文,借助字典来学习课文的生字词,寻找关于白杨的资料与图片,了解白杨这种植物,为公开课的进行做着各种准备。教师也受到鼓舞,回到办公室,开始教学设计和备课,为公开课做着各种教学准备。结果这次公开课进行得非常顺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配合协调,教学效果也受到很多语文教师以及学校领导的肯定。笔者从这次公开课事件中进一步认识了生本理念中强调依靠学生的深刻含义,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也更加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也愈加和谐。

(4)尊重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生本理念中要以学生的认知与发展为根本,在学生发展与成长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学生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倾听学生的声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交流过程中有些学生的想法比较幼稚,教师和学生不能去嘲笑,而应该认真耐心地去倾听。在教学中要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学习的进度,了解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障碍,及时解答或做好引导工作。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将成为学生学习中一个很好的引导者。

第9篇:智慧教育在教学中的运用范文

关键词:互动式教学;外语教学;智慧学习环境;课堂智能交互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6)22-0046-05

引言

信息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使学习能够移动化、泛在化、碎片化,并且丰富了各种远程、在线、协作和终身学习,以及非正式学习的方式和内容。然而,课堂教学结构的根本变革才是促进学校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的核心与关键[1],所以我们应致力于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与融合。互动式教学是基于建构主义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教学模式,在外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较为突出,能有效提高外语课堂的教学质量,扩充教学信息量,增强师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课堂智能交互的设计,需要结合外语互动式教学模式的特点与需求,实现课堂中常用移动智能终端的无缝联接,以及多媒体资源的多元交互使用等,进而为推进智慧教室和智慧学习环境的建设做出贡献。

互动式教学概述

互动式教学是伴随建构主义、互动理论和信息技术发展而产生的。[2]互动式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采用对话、研讨、交流等学习方式,形成互动学习机制,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强调以学生为本,旨在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3]传统的教学模式较倾向于接受式学习,而互动式教学更有利于发现式学习。该教学模式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迅速发展并传播到世界各地,受到广泛认可和关注,在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引入国内研究。

1.互动式教学的主要基础理论――建构主义

普遍认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互动式教学的主要基础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发源于认知发展理论,融合了皮亚杰的“自我建构理论”和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理论”,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意义建构”。[4]它强调个体与环境的互动在知识技能的获得与精练中的作用;强调整合课程,使学生能以不同的途径、方法学习一个主题;强调教师不以传统的集体传授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而是组织情境,使学习者通过操作或进行社会互动主动参与内容学习。[5]它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在实际教学时采用交流、讨论等协作学习方式,提倡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这些都是构成互动式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尤其是建构主义提出的“双主”教学模式,是互动式教学的核心原则,即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教师围绕学生的学习进行组织、指导和评价,这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协作能力。

2.互动式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说,互动式教学模式的特点非常符合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交际教学法,因此,它在外语界获得广泛共识和认可,并得到推广应用。目前,已经有许多关于英语的互动式教学研究与成果,涉及课型有听说、阅读、写作等,教育阶段包括小学、中学和大学,但大多数集中于高校。互动式教学模式既有利于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全面性人才,又符合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要求,对改进大学英语教学,使其适应时展的要求有着现实与深远的意义。[6]互动式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已日趋成熟,拥有了一些成功的模型和案例,可供其他语种的第二语言教学参考。与此同时,还出现了一些关于对外汉语的互动式教学研究,有人认为,互动式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关系体系,被引入到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必然趋势。[7]由此可见,互动式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前景光明。

多媒体及信息技术对外语教学的作用和意义

多媒体教学不仅有利于提高英语课堂综合效益,而且全方位地打破了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同时也改变了教与学、师与生之间的关系,促进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这是今后外语教学发展的方向。[8]可以说,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的整合引发了传统教学要素的嬗变[9],多媒体及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Mishra、Koehler于2006年曾提出著名的TPAC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框架[10],它指明和强调了技术知识对学科教学的影响。TPACK框架是教师在信息时代进行有效教学的基础,代表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掌握的七种知识[11],信息技术正逐渐解构和重构外语教师的知识结构,技术知识已成为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内容,TPACK结构为外语教师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提供了理论框架,可以说外语教师的TPACK结构是技术与外语教学融合的前提条件和基本保障。[12]

外语互动式教学中的课堂智能交互设计

1.课堂智能交互的大背景――智慧学习环境和智慧教室

继美国IBM公司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后,智慧教育已发展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它具有全新的教学理念,必将影响到未来的课堂教学。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阶段,需要以智慧学习环境为技术支撑。[13]而关于智慧学习环境的界定,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还存在许多不同的表述。北京师范大学黄荣怀教授认为,智慧学习环境包括学习资源、学习工具、学习社群、教学社群、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六个构成要素,可以有机融合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通过记录过程、识别情境、感知环境、联接社群等,促进学习者轻松、投入和有效地学习,简称“TRACE3智慧学习环境功能模型”。[14]也有国外学者认为,“智慧学习环境是一个以信息通信技术应用为基础、以学习者为中心且具有以下特征的环境:可以适应学习者不同的学习风格和学习能力;可以为学习者的终身学习提供支持;可以为学习者的发展提供支持”。[15]其中,交互、动机、参与度、自主学习、情感体验、创新能力是最常提到的关键词。[16]总体上都认为,智慧学习环境是新技术和新教学理念,是促成智慧教育的重要保障,它的建设将成为未来教育技术的研究热点。自2007年以来,智慧学习环境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研究主题,吸引了计算机科学、教育学、信息管理科学等学科的关注,其中智慧学习环境的结构和功能研究、适应性学习策略和算法研究、智慧学习环境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案例设计研究最受研究者关注。[17]

智慧教室是智慧学习环境的一个子范畴,为满足新时期课堂教学的现代化发展需求,提供了一个“智慧型”的教学空间。未来教室便是利用先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改变传统学校教室的学习环境,建立师生间双向互动的教育学习模式,它不但能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创新、探究精神等,更能让教师丰富教材内容,实现轻松教学。[18]智慧教室关注利用新兴技术创建教与学的环境,促进资源个性化呈现、教学交互多元化,实现学习者的学习和相关技能的提高。[19]智慧教室的“智慧性”涉及教学内容的优化呈现、学习资源的便利性获取、课堂教学的深度互动、情境感知与检测、教室布局与电气管理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可概括为内容呈现(Showing)、环境管理(Manageable)、资源获取(Accessible)、及时互动(Real-time Interactive)、情境感知(Testing)五个维度,称为“SMART”概念模型。[20]

2.课堂智能交互的设计思想

为了融入新兴信息技术,课堂智能交互的设计将移动智能终端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连接后,使用网络资源、电子教材或教学软件,以支持网络时代的新型课堂教学。

图1反映了这样一组关系:智慧学习环境是连接、涵盖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大背景;智慧教室主要应用于正式学习,也可以应用于少数非正式学习;课堂智能交互属于正式学习中智慧教室的一个功能集成模块,能实现智能终端之间多媒体资源的多元交互等功能。因此,课堂智能交互是智慧学习环境和智慧教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信息技术及多媒体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能优化、改善传统的课堂教学环境,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该设计受到智慧学习环境和智慧教室的发展大方向影响。

课堂智能交互设计是一个较为具体的功能实现模块,其重点是实现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资源的优化呈现与交互,包括硬件联接和软件使用两大部分。其“智慧性”主要体现在利用各种智能终端,通过网络实现无缝联接,提供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及交互工具,实现多元交互功能,记录学习过程,进行学习分析,将信息技术真正融合到学科课程当中。它结合具体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和学科教学内容,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进行设计,通过实践进一步优化、改善课堂教学环境,同时有助于促进探索智慧学习环境和智慧教室的建设。

以外语作为学科背景,教学通常是围绕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培养而开展,听和读被视为“输入”,说和写被视为“输出”。由于以往的外语教学较注重“输入”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学中相对缺乏互动,但随着对外语应用能力要求的提高,教师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输出”能力,推出了交际教学法,开始关注课堂中的互动环节。由于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外语教学不再局限于传统方式,可以利用丰富的电子文本、图形、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电影等形式,来丰富课堂互动。课堂智能交互便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外语教学课堂提供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创建更为逼真的语言学习情境,拓展互动的方式;基于智能设备的互动有效支持教学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赋予互动式教学模式更多的活力和发展空间。语言教学中所需的互动比其他学科更为多元化和多维度,互动对学习效果的促进也更为显著,所以课堂智能交互的设计在外语教学中显得更具有价值。互动式教学模式具体可分为主题探讨式、归纳问题式、精选案例式、多维思辨式等,互动的主体通常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个体与媒体之间,包括展示、提问、协作、交流等环节,技术的应用可贯穿全过程。外语互动式教学中的课堂智能交互设计,需通过硬件联接和软件使用两个方面来实现。

(1)硬件联接

硬件联接是指将师生拥有的智能终端借助网络,与教室的“教师操控系统”相联,为多媒体语言教学材料的展示、提问、回答、讨论、协作等具体互动,提供硬件设备支持。

如图2所示,这里的硬件联接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即教师操控系统、多元智能终端和网络连接。教师操控系统是教室的核心设备,由显示系统、双向语音系统和录播系统构成,根据教学规模和需求进行灵活配置。其中,显示系统可以是投影仪、电子白板、分屏显示器、触控一体机(互动大屏)或其他设备,而录播系统的功能更为全面,可涵盖显示和语音功能,且便于视频录编。多元智能终端主要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便携式电脑,这些设备目前已非常普及,几乎所有大学生都拥有自己的智能终端。如果将这些设备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它就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提高教学效率。网络连接,包括互联网、物联网、无线网局域网、无线传感器网络等,接口以有线和无线结合,优势互补,可借助Wi-Fi,或RFID、Zigbee、WSN等技术,实现智能终端的多种接入方式。

(2)软件使用

实现硬件联接后,便打通了多媒体资源的交互使用渠道,但如何管理和使用好多媒体资源则需要依靠软件来完成。因此,需要为外语互动式教学设计合理、适用的教学软件或电子教材,用以存储和制作高质量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并使其适用于多种操作系统,以便在教学中使用,实现传统课堂无法达到的一些功能。使用网络资源、电子教材或教学软件,实现多媒体资源的多元交互及学习记录、学习分析等功能,对有效提高外语课堂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如左表所示,外语电子教材和专门的教学软件具有共同的教学功能,如电子教学内容呈现、多媒体资源存储、灵活交互、学习记录和学习分析,但它们也有不同的特点。而教学内容系统组织和多媒体资源制作,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选择使用。目前,获得广泛认可和使用的外语类电子教材或教学软件还比较缺乏,这正是需要我们努力开发和填补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