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语文课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评价;原则
1.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语文课程评价要“致力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必然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考察,学生在高中阶段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无疑是评价中的重点。值得一提的是,从这一“评价建议”可以看出,《课标》在语文能力的评价方面注意了不同类型的差别,这三种能力既是高中阶段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他们经过循序渐进的努力能够逐步达到的具体目标。由此还可以看出,评价本身不是目的,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2.评价应以课程目标为基准,面向全体学生
评价体现出原则性和灵活性的高度统一。它的原则性表现在:首先,要求评价面向全体学生,要让所有的学生实现基本目标;其次,强调了课程目标是评价的基准,评价不能脱离课程的总目标和分类目标。它的灵活性表现为,在保证达成基本目标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不同兴趣、不同表现和不同学习需要”;要有重点,抓住关键,使评价有利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课程,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
3.评价要充分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
“课程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甄别、选拔、激励和发展等多种功能。”“评价的各种功能都不能忽视,但首先应充分发挥其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不应片面地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这里包含了几层含义:一是评价的功能是多元的,不能够只强调它的甄别和选拔功能。二是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功能的发挥,主要用于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所以必须充分注重和加强平时的形成性评价。三是重视和发挥课程评价的不同功能,要区别不同的情况,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进行;只有正确的评价才能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同时也才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语文课程评价的上述功能实际上是发展性评价在语文学科领域的具体化,因为发展性评价除了基本的检查功能和固有的甄别、选拔功能外,它还有反馈调节的功能、展示激励的功能、反思总结的功能、记录成长的功能和积极导向的功能。
我们的评价要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必须跳出评价就是甄别,评价就是筛选的误区。那些为了迎合某种社会需要,单纯按照考试分数来为学生排队,区分所谓优生、差生的做法,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与课程改革的要求格格不入。
4.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主体多元化”是当前评价改革的重要理念和方向。如果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评价主体多元”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突出的是“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那么,高中阶段为“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同伴、家长等多个主体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重点则落实在“要尊重学生作为评价主体的地位”“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促进反思”。很明显,前者是针对过去的“一元评价主体”而言的,即要改变教师是单一评价主体,而学生无法参与评价过程,只能充当被评价的对象这一不合理的现象,因此提出要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这种多元主体的提法显然是“从无到有”。而后者是在巳经确认学生的评价主体地位的前提下而提出的要求,它明显是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评价要求的提升和发展。
5.评价应注意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联系与区别
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分为“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不同方面,高中语文课程分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类型,学生学习这两种不同类型课程所达到目标的程度,便构成了评价的基本内容。“评价建议”指出:必修课和选修课,“它们的目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共同构成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语文课程评价既要注意两者的相互衔接,更要注意它们的不同特点。”课程类型不同,课程目标不同,课程内容不同,决定了评价应有所侧重:“必修课的评价应立足于‘共同基础’,而选修课的评价在注重基础的同时,更多地着眼于差异性和多样性。”
6.评价应根据不同的情况综合采用不同的方式
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具体的评价方式方法的运用不能一成不变,必须灵活多样。这种多样性是由教学过程中师生相互作用和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决定的。而语文课程内容和教学实施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更决定了语文评价方式方法的多样性。
评价方式方法的针对性,指的是任何一种评价方式方法的选择和实施都不是孤立的,而必须针对特定的评价内容和对象,依赖于一定的条件而进行评价。教学的实际情况是,一种评价方式方法可以顺利地完成某一项评价任务,但对完成其他项评价任务却不那么有效,甚至完全不适用,因此为保证评价具有实效,必须反对评价方式方法的机械套用。“评价建议”根据不同的发展要求,提出相适应的评价方式:如认知水平,需要通过书面的语文考试进行评价;如学生的兴趣特长,较适合于通过观察活动来评价;如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实践能力等,用成长记录的方式能比较全面地评价;如探究能力,由于它的形成具有重过程、重体验的特点,所以不能简单地以活动结果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而应将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与结果统一起来加以评价。这些都是评价方式方法要有针对性的很好说明。
关键词:活动课环境;思想平台;第二课堂
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已经进入了全面改革的阶段,语文课堂教学形式已经逐渐被活动课所替代。利用活动课活跃的气氛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素质和高中语文教学质量。
一、传统语文课堂教学质量较低的原因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低下的原因比较多,其主要原因是教学形式陈旧,内容死板,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存在着内容与实际脱节的现象,在教学方式上采用的还是填鸭式教学,学生缺少自主学习的机会。传统的课堂教学氛围对学生学习的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学生学习的质量明显下降。
二、高中语文活动课的教学策略
1.优化活动课环境,打造精神文化家园
为优化活动课文化环境,形成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应围绕学校历史、办学理念、师生规范、校园标识等展开讨论,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参加校园文化的学生切实了解学校的历史,充分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热爱学校。
2.利用文化活动构建活跃的思想平台
通过展开一些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比如,“读书知识竞赛”“读书比赛活动”等。这些活动既能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也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真正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3.重视第二课堂活动
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各种特长和兴趣,占领良好的文化阵地。教师可以围绕时事形势展开辩论、征文、演讲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由于学生面临着高考压力,因此,活动课的实施也变得非常死板,甚至在活动课上安排考试内容,教师应把活动课列入教学大纲范围内,充分考虑各种因素,使学生能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语文。
参考文献:
[1]蒋玖萍.浅谈高中语文活动课教学[J].阅读与鉴赏:上旬,2011(8):23-24.
[2]刘伟.苏教版高中语文活动课教学初探[J].现代语文:中旬,2011(10):142-143.
微课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和学习方式,以其富有感染力的音效、生动直观的图像、启发性的视频片段等特点脱颖而出,改变了过去教师单一的教学模式。它把录音机、电视机、录像机等各种电教设备结合在同一个微课之中,操作简单易行,可实现不同教学方式的切换。
在语文课堂内,通过课内微小视频的播放,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丰富自身的情感体验,解决抽象问题,培养阅读兴趣,理解文言知识与相关文化知识等。
微课的具体作用主要体现在这些方面:首先,整合教育教学内容。语文教学可以以微型教学视频为载体,对每一章节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整合,从而围绕某一个知识点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包括教学目标、内容、评价各个环节,展开视频录制。具有教学时间短、视频内容精简、资源丰富、指向明确、教学内容相对完整的特点。可以将多个教学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体现教育教学的针对性。结合学生的学情,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围绕某一个教学知识点或者教学案例进行录制。这样学生学习起来更具有针对性。有针对性便有了重点难点的突出,便能有的放矢,使教学资源更好地利用起来,从而更加高效地开展课堂教学。
再次,微课的便捷性决定了其可以快速有效地传播和被利用。微课是以视频为载体,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视频学习。语文本身就是靠广泛的涉猎知识,长期的积累来提高的,所以微课可以更好地为语文的长期性积累服务。
在课堂之外,微课对教师的成长和业务素质的提高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制作微课就是微研究的过程,语文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制成微课,简单实用,这本身就是一个教学反思的过程。把这个过程利用好,能有效促进教师的业务成长。
高中语文因为涉及很多抽象的知识概念,还有很多图文信息需要进行直观的、快速的展示,而运用微课进行教学则利用它的直观性和真实感,很好地将学生课堂与课外结合到一起,弥补了学生的“感知空白”,从而激发起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情感。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加高涨了,课堂气氛也更加活跃了。甚至老师还没有教授的课程,他们已经能基本解读出来,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进步。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转变教育观念
教师观念的陈旧老化,势必会造成课堂教学的单调、呆板、效率低下。我们应当摆脱头脑中的一些传统、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与学有机统一的教学观念。
要想真正转变教育观念,高中语文教师不仅要具有高尚的道德素质,更应该具有高深的语文业务素质。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离开了学,教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教学及学习中。
二.转变教学模式
我们的课堂之所以要变,那是因为从新课程标准的角度来审视,当今的课堂存在许多弊端,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教学中没有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性,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学习普遍积极性不高。我们高中教师都很敬业,每天不停地查阅资料,认真备课,总是希望让课堂45分钟能够加大容量,来应对越来越少的课节所带来的问题。这样,课堂就变成了语文老师的演讲表演,时间长了,老师讲得激情飞扬,学生听得却是昏昏欲睡,课堂一点生气和乐趣都没有,更不用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了。
2.课堂上过多运用多媒体课件,剥夺了学生的主动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高中新课改鼓励课堂教学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其中就包括网络资源。所以多媒体就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充当了重要角色。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在有限的45分钟里增加课堂容量,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功能,使课堂更形象、生动。但在教学中有时过于依赖课件,只要一上课就必须用课件,也不顾课堂的实际需要。每天忙于制课件和用课件,而忽视了对教材的研究,对课堂设计的思考。于是课堂就从沉闷无趣走向另一个极端,变得花哨而浮躁,从而剥夺学生的主动思考和自主学习的机会。
基于课堂教学存在的这些弊端,我们在贯彻实施《课程标准》精神实质的过程中,要主动转变我们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应该不断反思,不断完善,与时俱进,适应新的情况。所以我们要真正确立并维护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让课堂真正的“生动”起来。
高中语文课教学需要巧妙布惑,适当设置障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思考欲望。一节有意义的语文教学课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而在于学生掌握了多少。这必然要求把过去沿用了几十年的“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彻底改变。
三.转变学习方式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指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其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都是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我发展善于创新的意识,必须树立学生主体性观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主体性教育观念的指导下的语文课教学模式应开展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素质。
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所讲的知识,而是让每一个学生亲自参与课堂,自主思考、探索、学习。教师的主导作用及学生的主体地位两者不可偏废。教师讲解运用得好,可以主动地向学生传递知识。若过于强调教师讲解,教师的授课则会很沉闷,让学生昏昏欲睡。学生的自主探讨学习能启动学生的思维,但是运用得不好,也可能使课堂讨论杂乱无章,离题万里。所以,我们语文教师要做的就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师的掌控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让学生能多探讨研究,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一、教育观念要“变”
观念是束缚人们行动的枷锁。要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必须更新教育者头脑中的一些传统、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教师定位在“传道、授业、解惑”,而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的楷模,学习技巧的传授者,教育科研的专家。所以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首要的就是更新教育者头脑中的一些传统、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
二、教学模式要“变”
传统的语文课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满堂灌”,教师滔滔不绝地讲45分钟,不留给学生充分的主动学习时间,其实,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远不像现象表现出来的那样简单,它实质上具有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知识灌输、轻养成教育;重群体教育、轻个体教育;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重学校教育、轻社会教育等诸多特征。
我们的课堂之所以要“变”,那是因为从新课程标准的角度来审视,当今的课堂存在许多弊端,突出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条化。突出表现在课堂教学中的唯教材、唯教参、唯教案。教师把教材中的内容当作金科玉律,把教参中和提示当作颠扑不破的真理,把预设的教案当作亦步亦趋的向导。课堂教学没有创造,没有活力,有的只是平铺直叙、机械性的劳动,简单的重复活动,有的只是学生的应付与无奈。
2.模式化。教学结构模式化、教学具体行为的模式化。课堂教学结构依然沿袭半个世纪前凯洛夫的五步教学模式(复习旧知、导入新课、讲解新知、联系巩固、布置家庭作业),教学环节之间的联系,没有根据课型、学科和学生年龄、年级的不同,清一色地用一种刻板、僵化、一统的方式表现出来。
3.单一化。突出表现为教学目标,教学组织形式和活动角色和单一化。教学目标上:对知识和能力“情有独钟”,对情感、意志、价值观,对过程和方法没有足够重视,忽视了全面发展是教育追求的最终目的,人的心理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知、情、意、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
4.静态化。课堂中无真正有效的交往与互动,真正的互动与交往应该是平等展开的,真正有效的互动与交往应该能使师生双方都发生一定的正向变化。二是课堂上过分关注固定化的静态知识,极少涉及探究知识的方法,即重视结论性的或者说事实性的知识,而对程序性知识也就是那些引导学生如何去做的知识产生的过程涉及甚少,学生对不少知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其之所在而不知其所以来,更不知其所以去。”
在贯彻实施《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我们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式应进行转变,与时俱进,适应新的情况。
以学生学习为立足点,使课堂“活”起来。
当今的中学生,思想敏锐、兴趣广泛、参与意识很强烈,对什么问题总喜欢刨根问底,他们不满足于是什么,而是深究为什么,因而高中语文课教学需要巧妙“布惑”,设置障碍,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思考欲望,这必然要求把过去沿用了几十年的“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彻底改变。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采取各种教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逐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注入式教学方法始终是被反对的,因为它严重阻碍了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精神,扼杀了学生能力的发展。新课程要求我们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在课堂上使他们的智力活动都“动”起来。所以教师首先要善问,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和广度、深度,向学生提出思考的任务,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
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使课堂“新”起来。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并与语文课堂教学融为一体,可以提高语文课堂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三、学习方式要“变”
教师确立“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思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我发展善于创新的意识,必须树立学生主体性观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主体性教育观念的指导下的语文课教学模式就应开展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素质。讨论是思想的碰撞,在碰撞中去学会想问题、办事情,这样的讨论对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不让学生去思考和讨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或者仅仅把讨论当作是一种形式的话,书本上的知识就会变成死的教条,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就纯粹是应试的需要,那么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又从何谈起呢?
在我们倡导的新课程改革下,高中语文课堂究竟应以什么样的姿态才是最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如何才能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笔者对创设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浅薄的认识:
我们知道,没有预设的课堂是放任的,也是杂乱无章的,必然也是低效的,如何达到40分钟的高效,充分的课前准备至关重要。笔者在备课时常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从问题预设、课堂的把握、新课与复习课的上法等各方面,有了这些充分准备,课堂教学效果的确很好。认真钻教材钻教参,书中自有黄金屋,不可忽视。另外,设置习题时,要保证课堂。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着重点也应不同。我们可以在课外延伸一些略带挑战性的练习;也可以为他们制定一些浅层次的要求,让他们循序渐进。此外还要明确每节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而不在面面俱到,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体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之处,重点加以突破;合理地讲练,每节课都要有比较深入的信息反馈与调整,确保每节课中目标的达成度。
教师要用精妙的导语引导学生学习,导语设计得如何,往往关系到全局和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导语,也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过:“课的开始,其导入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好的导语,是一块磁铁,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将他们引入知识的海洋。考察一些著名教师的教案,会发现他们对导语的设计无不精心备至。从一定程度上说,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导语设计。笔者一般会采用这样的几种形式:激发兴趣,设置悬念;触及重点,短小精悍;创设气氛,营造氛围。导语设计的原则是注意启发性、知识性、趣味性。只要新课伊始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其思维之弦,让他们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学习活动,都是成功的导语。
语文教师还可以用优化的提问启发学生思考,用提问来指导学生学习课文,这是当前语文教学比较流行的一种方法。课堂上问与不问,问什么,怎样问,是关系到教学成败的大事。提问的时机、提问的方式选择得当,能启发思维、发展智力、活跃课堂气氛;选择不当则可能弄巧成拙,破坏课堂气氛。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下,基本可以从课堂设问的性质和方法上做出评价。提问应掌握火候,选准时机,巧设疑难。具体来说,提问要注意:置问于教材的关键处;置问于教材的疑难处;置问于教材的矛盾处;置问于教材的含蓄处。我在处理课堂提问时遵循以下四个原则:1.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紧扣教学目标,能够激起思考。2.问题要大小得当,多少适量,难易适合不同阶层学生的实际能力。3.设问要有一定的艺术与技巧,杜绝形式主义的问答方式。4.设问要尽量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思考,使更多的学生有被问到的机会,并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对答案置疑辨析。
要想使高中的语文课堂出效果,作为一名高中的语文教师,不仅要具备渊博的知识,还应该有高超的课堂艺术。其实教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作为一名高中的语文教师首先要用自己拥有的文化内涵打造出自己的个性课堂。这种个性的课堂就是这位教师的精、气、神,就是语文课的语文味。个性的语文课堂要求教师的语言富有个性,是慷慨激昂、豪放洒脱的语言还是引经据典、妙语连珠的语言,是民主商量的语言,还是幽默风趣的语言……教师在规范引领下尽显机智的有个性的课堂语言,不仅能使课堂更富有生机和活力,而且能使学生在一种愉悦的认同中增强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正如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所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语文教师的个人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文课的魅力。
语文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教学,教学重点突出,敢于取舍,不求面面俱到。课堂40分钟,应记点是非常有限的,因此,面面俱到,泛泛而谈的课堂是乏味的,是不符合学生思维逻辑和记忆习惯的。每篇课文可根据其不同特点精选一两个知识点作为教学重点,有所取舍,评略恰当。教师不搞“一堂言”,还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空间。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是学生本人进行思考。”语文课堂要想获得良好的教与学的效果,让学生积极参与、全身心投入是必不可少的。多动脑:学生多质疑,老师巧质疑,让学生变被动的学为主动的学;多动口:多诵读、多讨论、多表达自己的见解;多动手:勤动笔:仿写、抒写;写片断,写日记,写心得。质疑——探究——思考——感悟,每节课给予学生一定的动脑、动口、动手的空间,这样更容易形成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让课堂的精华内容高浓度的被吸收。正如红花还需绿叶衬一样,一堂高效的课除了做到以上几点以外,还必须有一个好的结束,也就是我们的结语。它应该是整堂课的一个凝聚,是概括的高度深化。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每堂课要有选择性、有针对性的布置作业,布置作业的原则是少而精,且布置作业必检查,检查作业必反馈。反馈过程中既有知识点的反馈,也有师生情感、价值的认同和交流。通过这一环节查缺补漏,以保证知识的巩固和提高,为深化下一堂课的内容作准备。
一、师生谈话导入
谈话导入是一种很常见的课堂导入方式,很多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导入的时候都习惯于采用谈话导入方式。这种导入方式简单易行,只要稍微地进行语言加工就可以有效实施。
例如,执教《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课的时候,在课堂导入阶段,我根据课文的题目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假如你们将来选择职业,你们会有何考虑?”问题抛出之后,有的学生说:“我一定会考虑离家的远近,我希望能找到一份离家比较近的工作,最好就是在扬州。我不希望离自己的父母太远,希望能更多地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有的学生说:“我一定会考虑到是否与我的所学专业相符合,专业对口的话我能够更好地施展我的所学。大学的时候我想选择机械自动化专业,想找的工作也应该是这个方面的。”有的学生说:“我希望能到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去工作,做什么职业无所谓。希望能在大城市立足下来。我最希望去的城市是上海,那里我有很多亲戚。”……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而基于这样的谈话我也顺势引入了《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的新课教学,可谓水到渠成,浑然天成。
谈话导入一定要切合课文主题,不能跑题。这是谈话导入必须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有的教师在进行谈话导入的时候,与学生们进行天马行空的讨论,最终话题都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这样的谈话导入无疑是无效或低效的。
二、多媒体导入
在二十一世纪之前多媒体对于我们师生来说还是非常陌生的。但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多媒体这种教学方式已经完全融入我们的课堂教学当中,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学生们对于这样的教学方式也非常感兴趣。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运用多媒体进行课堂导入可以有效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执教《鸿门宴》一课的时候,在课堂导入阶段,我用多媒体呈现了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关于鸿门宴的部分片断。学生们看完短短几分钟的视频之后,我问道:“同学们知道这是哪一个电视剧中的哪一个片断吗?”这样的问题对于学生们来说并不难,因为其中不乏看过这部电视剧的学生。于是教室内有学生回答说:“这是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关于鸿门宴的部分片断。”对于这样的回答我不置可否,答案当然是正确的。于是我接下来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司马迁的《鸿门宴》,看看司马迁是怎样描述鸿门宴的。”由于受到之前多媒体视频的刺激,学生们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了很大的积极性。
多媒体导入需要我们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前进行精心的多媒体课件制作,这就需要我们多花心思。不过这样的付出是值得的,往往会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不一样的教学效果。如果高中生学有余力的话,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让他们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唱歌导入
为了有效激发高中生的课堂学习兴趣,我们还可以适时地采用唱歌导入。高中生对于唱歌普遍非常感兴趣,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在课余时间我经常听到有学生小声歌唱。唱歌导入正是基于高中生的这一兴趣特点而设置的。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活动课教学 巧妙设计
高中语文新课程从类型上,由必修课和语文选修课组成,选修课对满足学生多样化的语文素养发展需求具有很大的意义,但它的实行是新课程教学最棘手的问题之一。活动教学模式已施行多年,不但能帮助实现学科课程的价值,而且能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全面发展,是解决新课改选修课问题的优良办法,在促进高中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方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中教学开展语文活动课的意义
(一)有助于优化高中课程的结构。我国教学课程的结构设置一般以单一的学科课程为主,继而服务于应试教育,语文也是这样。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语文学科课程暴露出来的问题和弊端逐渐增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践机会太少,只能传递事先编好的结论和答案,使学生难以发挥自主性,严重影响到学生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但活动课则不同,语文活动课的教学过程与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的不同在于,它通过鼓励学生直接参与,让学生获得实践过程中的亲身经验,改变以前晦涩枯燥的灌输性教学模式,更易于学生接受;活动课的教学有助于学生学习课本的知识,通过表演或模仿课本知识的场景,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还可以拓展课本的内容,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与深入学习。
(二)有助于促进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近年来,我国教育发展中的应试教育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为新时代提供综合素质高的人才的要求,迫于升学的压力,应试教育偏重科目与分数,忽视学生的能力培养与全面发展,学生的书包越来越重、课业负担越来越重,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降低与创造力的闲置。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而出现的活动课教学,有利于学生走向生活和社会,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感。活动课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为主要依据的,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亲身实践相结合,培养和提高创造力和综合素质,有助于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
(三)有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充分发展。在当代的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应该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开展语文教学活动课,能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加深理解,并将所学理论知识付诸实践,不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课程的需要,设计相关的活动课程,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进行实地考察交流,然后写采访笔记、拍摄相关照片、采集实物等,进行综合分析,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活动课教学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在活动的过程中,给每一个学生都提供锻炼机会。高中语文活动课的开设与发展,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活动课的设计
(一)设计原则。1.针对性。在活动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度与学生的成长需要,结合现实生活,将活动课设计得既形式多样又突出重点,在寓教于乐的同时突出锻炼目的,使语文活动课的教学对能力的训练具有顺序性,根据活动内容与当前条件,有针对性地选择组织形式。2.目标性。活动课前,教师应明确本次教学的教学目标,或是能力培养,或是道德教育等,要有具体的目标、实施方法,最后应有活动总结。比如读报这个活动课,它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读报的方法,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会写读后感。目标明确,实施起来才会得心应手,事半功倍。3.全体性。素质教育应该使每一个学生自身素养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与发展,让每一个学生的基本素质达到合格标准,体现素质教育的全体性。在高中语文活动课的教学过程中,活动的对象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其中,使全体受教育者都进行自我展示,满足其求知欲。
(二)活动课设计过程。1.活动课的准备:活动课的课前准备工作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教师主要负责实践的安排和活动场所的确定,以及活动用具材料的准备,学生则根据活动课的主题确定自己的参加方式等。2.活动课的导入:导入工作主要在于激发学生积极参加的兴趣与欲望,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导入:教师用自己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活动课的内容,吸引学生走进活动;通过教师提问的方式,进入相关活动;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活动等。3.活动课程的实施:作为活动课的实质性阶段和关键性阶段,活动课程的实施显得尤为重要,大多数活动由学生自主实践即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按活动要求让学生自主投入、动手动脑,完成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教师要大胆放手,学生则要大胆创新,勇于动手动脑,自主操作,积极主动地完成活动课的实践。4.总结反馈:在活动课结束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做好活动课的总结反馈工作。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总结活动课,使自己在实践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高认识,完成学生活动的“自我实现”,然后评价得失,并及时调整策略,采取补救措施,做好后续发展,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
(三)具体实施。1.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活动课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始终贯彻自主性、实践性原则,教师只起隐性指导作用。例如教师的导语要明确,关键放在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上,及时了解学生的困惑和需要,注重活动过程反馈,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过程中,由以前的依赖别人转变为自主独立,增强自身的自信心,突出自身的主体地位。2.善于辅助学生形成创新能力。教师在开展活动课的过程中,在激发学生参与欲望的前提下,要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创造条件。教师一定要创造活动情景,使活动课的内容贴近生活,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教师要提倡让学生走上讲台畅所欲言,提倡异想天开,敢于大胆争辩,发挥创新思维。比如在教学完《我的叔叔于勒》后,教师可以在活动课中设置题为“于勒发财后回来了”的后续故事,让学生想象续写后来发生的故事,这样学生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写出来的故事也会精彩有趣、富有创意。3.帮助学生发展探究。教师在活动课的进行过程中,不应该急于说出问题的答案,而是积极提供辅助条件,旁敲侧击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比如在演课本剧《变色龙》时,由于人物众多、篇幅太长,学生不知道孰轻孰重,不知道如何去演,教师可以进行必要的辅导,如建议学生选一位总导演,由其统筹指挥动作对白等,并建议参演的学生先认认真真看资料,体会所演角色的心理加重理解,然后进行试演,最后写观后感等。
三、结语
语文活动课教学重在学生的全体参与,重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教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与交际能力等,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选修课程 专题式教学 应用实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B-0110-02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设置是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重大举措,因为有选修课程的介入可以让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化。再者,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内容题材丰富,很多课程内容都是主修课程的内容延伸,对高中生而言,学好语文选修课程也是促进自己对主修课程内容的了解。但随着新课程改革步伐的加快,语文选修课程教学实践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如何实现高中语文选修课专题式教学的应用实践,已成为语文选修教师思考的首要难题。
一、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课时比重大,内容过深
自古以来,高中课程就存在内容深、课程短的问题。语文选修课程的加入,使得原本紧凑的课程更显局促。根据《全日制普通高中的课程安排》,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可分成5个模块,180课时,按照每周五节课的课程标准,高中全部课程需要1.25学年才可以完成,那么高中剩下的课程时间则需要进行选修课程教学。然而,高中选修课程的内容比较宽泛,涉及领域较广,知识研究力度较深,选修课程目标安排却比较空泛,没有一个明确具体化的指标,于是部分高中学校就随意开设,并打着选修课程的幌子复习高考知识,导致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落实不到位,也给专题式教学造成了阻碍。比如,从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内容来看,涉及诗歌、散文、小说、传记等多个题材,这些大大小小的题材中,根据课程时间设置可分为12-16个模块,高考的选修内容多是从这些题材中抽取考题,但由于模块众多,单独选取一种题材会造成以偏概全的诟病,若选择多种题材,教材种类过于纷杂,很容易成为考生考试过程中的丢分项。举例而言,有的学生选择《唐宋散文选读》以及《中国古代小说精选》,但是实际的高考选修中多半是《古代人物传记》和《中国当代散文》等内容。这样一来,学生既耽误时间还浪费资源,更直接影响语文高考成绩。
(二)高中选修课程专题式教学资源匮乏,专题式教学比重过低
当前语文选修课程指标指出:各个高中学校,应结合选修课程目标,结合教学课程资源和学生需求,有选择地设计语文选修模块,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满足学生对语文选修课程的一切需要。按照语文选修课程标准:学生可按照自己的意愿,在五个系列中任意选择四个模块,并在语文选修课程教学第二阶段,根据自己的需求任意选择3门课程,满足发展学生的个性需求。
此种专题式选修课程教学,从表面看既能开发学生的创造力还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更重要的是通过选修课程的内容延伸,能让学生对主修语文课程内容有一个更加深入化的认知。例如,高中选修课《先秦诸子选读》以及《中国古代小说欣赏》或者是《论语(选读)》。这部分内容设计都比较脱离“正轨”,选修教师也难以全面掌握,即使课程勉强开设,真正的教学中也是漏洞百出或是照本宣科。此外,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在教学中暴露出较强的分散性和随意性,专题式教学比重过低,学生在选修课的选择及学习上没有形成系统的体系,知识结构松散,也阻碍了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效率。
二、高中语文选修专题式教学开展实践策略
(一)在教学目标环节,始终坚持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的基本目标
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置而言,选修课的教学主旨是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让学生能灵活自如应用语文知识,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探究能力,为学生奠定良好的文学素质基础。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教学内容来看,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主修课程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延伸。从高中选修课程的教学方法来看,专题式教学是在一个大的模块下,进行专题课程教学。比如,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课程中,考虑到课时设置的紧要性,可以通过模块整合的方式,筛选《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内容,让学生能够系统的进行整体模块学习,方便学生记忆。为达到高中选修课课程基本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围绕教学子目标,设置一定的线上线下活动,一方面,教师可以借助网络资料搜集或是民间故事来丰富教学内容,形成更有意义的教学活动,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分配选修任务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进行资料的搜集归纳,一方面丰富学生的视野,二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在教学教材环节,突出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的专题特性
高中语文选修课倡导专题式教学,为方便专题式教学方式的应用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百年间出版的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开展了专题模块,削减了专题式教学实施的负担。以《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为例,其选修内容的主题从“文论”角度切入,并设置对应“诗歌单元”、“散文单元”每一个单元都设有一个专门的“主题”。其次,教材单元内容之间存在相互关联和互相补充的关系。一方面便于学生对选修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选修教材内容相互牵连,避免学生语文考试中一无所知的现象出现。例如在《徐霞客游记》的选读片段《麻叶洞天》讲述的主要内容是科学试验,而《天工开物》中讲述的则是科学技术,两篇文章分别以科学激素和和科学实践为切入点,在完善“科学之光”专题讲解时,这样的篇章设置也避免了学生专题学习的一知半解。
此外,每一个专题都掺杂着与其他单元相关的知识和内容,如此高中语文选修专题式教学便可纵向发展,让学生能深入化钻研选修课程中涉及的诗歌、小说、传记内容,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快教师的教学速度。从客观角度看,高中语文选修课专题模式,其实就是《高中新课标》提出的“模块整合、优化教学”的具体体现,从内容的专一性上进行知识的纵向延伸,这样的教材安排也实现了专题式教学与专题式内容的统一结合。
(三)在教学实施环节,设置高中语文选修课专题式教学“综合专题”模块
高中语文选修课实施专题式教学是指学生和教师围绕一个专题进行学术研究,这样的专题研究是深入化的钻研,而不是浅尝辄止的涂描。学生在语文选修课程中必然会遇到自己不会的问题,将这些问题综合起来,设置专门课题。这样的专题以专题式教学为切入点,并在教学中加入各种语文能力的整合教学,让学生能运用已有的语文知识自主进行专题内容的疑惑解答。简言之,综合问题的专题设立,其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自己“解题”的方法。此外,综合专题的设立也是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良好机会,同时也是学生各种语文综合能力的考核。以《古代诗词意象》为例,根据语文选修课程的教材内容,教师可以将不同朝代、背景下的诗词混为一体,让学生通过这个专题的学习,能从古诗词的词语构成中,理解全篇诗词表达的内容,加深学生对古诗词字句的理解。此外,选修课专题式教学应用实践中的“综合专题”选择应充分给予学生自利,让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模块,然后将这些模块进行综合,比如《中国古代小说》、《中国现代文学小说》可以综合在一起进行教学。或是将《史记》与《汉朝兴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了解历史名人生活的同时,也能明确历史洪流对这些历史人物命运的推动。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选修课专题式教学应用实践,既能开发高中生的创造力、还能提升其文学素养,借此修身养性,巩固其自身的文学涵养。更重要的是通过选修课程的内容延伸,能让学生对主修语文课程内容有一个深层次的认知,进而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达到自主钻研的学习效果。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置而言,选修课的教学主旨是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让学生能灵活自如应用语文知识,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探究能力,为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工作奠定良好的文学基础。
【参考文献】
[1]邹海婷.现阶段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分析[J].学周刊,2013(34)
[2]姜冬妮.关于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与评价的思考[J].语文天地:高中版,2011(8)
[3]沈艳丽.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25)
[4]李中刚.走出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的“迷途”[J].新语文学习:中学教学,2012(6)
[5]牛丽.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的几个注意点分析[J].新课程学习・中旬,2014(10)
[6]冯艳丽.探讨如何走出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的误区[J].读与写(上,下旬),20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