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庭教育的智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庭教育;家风
家庭是个体成长的第一站,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环境,家庭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的健康成长及其价值观的确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家庭教育的内涵
家庭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主要借由家庭(主要指父母)对个体(一般指儿童青少年)产生的影响作为培养方式,实现培养目标[1]。且这种教育是在有目的、有意识的前提下进行的。家庭教育既是人生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又是贯穿我们整个人生的终身教育。孩子性格的养成与家庭教育紧密相关,因而,尽早开始家庭教育极为必要。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家庭教育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的人生规划及人生目标的实现。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对个体的成长至关重要。自党的十对大力加强家庭文明建设作出指示以来,各地各部门都积极主动地组织开展“家庭、家教、家风”主题活动。在此背景下,社会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涌现出一大批文明家庭。这些家庭中,有些敬老爱老、传承孝道;有些热心公益、积极助人;有些爱岗敬业、甘于奉献……[2]这些文明家庭的特点突出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于中华民族的血脉,融合于中华家庭的基本理念,成为当前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精神实质,强势引领和深化当代家庭教育,成为涵养心灵、丰盈思想的重要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育人的环境中,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父母以言传身教的方式有意无意地对孩子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二、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地位
弘扬优良家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内容,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是新时期构建和谐家庭的新思想。家长作为社会的一个主要群体,要为建设文明社会、和谐社会尽自己的力量。家长自身的言行举止,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公民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基本要求,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家庭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才能培养孩子成人成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家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即坚持立德树人。二者在立德树人的培育过程中,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家庭教育,坚持其导向引领作用,既能促进家庭教育的有效施行,同时,又能在家庭教育的潜移默化中,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家庭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具有观念意义,更是指导人们行为的重要准则。家庭教育应该准确把握国家、社会、个人这三个层面上的共性取向和核心诉求,以爱与责任为切入点,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进行落实。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注重考虑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价值观教育的特点。同时,还要以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和生活化的形式对青年学生进行引导,使其在学习、模仿、行动和反思上下功夫,帮助他们自觉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家庭教育,对家长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切实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与理解,掌握一定的育人理念与方法,尊重青少年的认知规律与思维特点,注重家庭教育的总结反思与激励性评价,才能在日常生活点滴中,贯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拉近与孩子的距离,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和想法,抓住机遇循循善诱,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与效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家庭教育,需要塑造优良、和谐的家庭氛围。只有注重打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才能给子女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增强子女的安全感。家长要严于律己,注重自身修养,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同时,要积极倡导每一个家庭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家庭文化,通过家庭成员具体践行和传承,培育优良家风,营造健康、文明、和谐的家庭生活,让家庭教育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自然而然地深入孩子的思想与心灵。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家庭教育,是造就杰出人才的必然要求。在家庭教育实施中,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知、情、行的统一,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慎始、慎独、慎微,优化家庭教育质量,提升家庭教育效果,最终,借助家庭教育的先入性、奠基性、连续性等优势,反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
参考文献:
[1]邓佐君.家庭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2].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1).
(一)社会支持家庭教育有助于改善目前家庭
教育相对滞后的现状当前我国农村家庭教育由于受到父母自身条件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相对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其发展情况己明显滞后,不适应儿童发展的需要,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及全面发展。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要加强家庭教育,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社会支持体系强调包括政府、学校、社区、非营利组织的多元参与,通过多元主体在资金、政策、时间、人员、服务提供等方面的加大投入,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现有模式下家庭作为单一主体支持能力较弱、支持水平较低、支持形式较单一的现状,提高社会支持的整体水平。
(二)社会支持家庭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但与此同时,一些社会不平等、不公正现象也如影随形,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配与不平等获得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一些弱势群体,如农村家庭教育,因为历史文化、社会传统、经济实力等方面的原因,在教育资源获取方面存在制度排斥、经济排斥和文化排斥,造成教育领域的不公平。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将成为推进教育资源公平分配,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通过构建社会支持体系,可以充分发挥政府、社区、非营利组织的制度调节作用、经济扶助作用及社会扶持作用,增强儿童获取教育资源的能力,实现教育资源在不同人群之间的公平分配。
(三)社会支持家庭教育是家长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家长十分关心子女的成长和前途,因此,家长在关心子女接受良好学校教育的同时也更多地关注家庭教育,希望家庭能够带给儿童更多良好的成长经验。但是由于家长的文化素养、教育能力、教育思想参差不齐,各不相同,导致家庭教育的效果差别相当大。到底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才是好的教育,如何对子女进行教育等等一系列的问题令家长迷茫。因此,家长们都希望社会能够动员所有力量给予家庭教育工作以指导和帮助,为家长解决疑难问题,为子女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农村家庭教育现状
(一)农村家庭教育意识淡薄
据调查,今天中小学生的家长一般出生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和70年代初中期。当时的社会环境由于没有学习和受教育,加上农村家庭的贫困,造成他们这一代人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他们所受的教育是极其有限的。43.8%的家长只有小学文化,有的家长甚至没有接受过教育,受过初中以上教育的仅占31.4%,在父母亲之间母亲的受教育程度更低。当夫妇承担起养儿育女的重任时,他们眼前一片茫然,不知如何教育子女才科学有效,不知道怎样才能教育好子女,很多家长在盲目的状态中展开了对子女的教育,大多数家长不知道家庭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具有隐性,想不到自己的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没有高素质的家长,怎么能造就高素质的孩子?不具备科学的教育科学知识,教育好子女又从何谈起?
(二)农村家庭教育观念落后
调查数据显示,在教育观念方面,56%的家长持“读书无用论”的观点,认为在农村上不上学无所谓,绝大多数家庭能让孩子完成初中教育(其中,绝大多数女生读完初中后就不再继续接受教育),接受高中教育的学生不到受教育者总数的4%,大学生的比例更小,约为2%。有4%的家长认为花钱太多,不合算,不如早点挣钱实惠。有16%的家长赞成成绩好就供应,不行就辍学去打工。在教育目的方面,有25%的家长回答是出人头地,光宗耀祖。有15%的家长的回答是上好了能帮助改变家庭经济现状。由此可见,农村家庭教育存在着教育功利化的思想,忽视了孩子作为完整人的人性发展、心灵和德性的培养以及长期的效能。
(三)农村家庭教育方法欠妥
家庭教育方法是指家庭教育组织者为了实现一定的家庭教育目的,完成具体的家庭教育任务,而在家庭生活情境中采用的活动手段。它既包括教育者(成年人)开展教育活动的方法,又包括受教育者(未成年人)接受教育和开展自我教育的方法。调查结果显示,有89%的家长认为对孩子摆事实、讲道理的说服教育是最有效的方式。有78%的家长认为,家长自身就是孩子直接模仿的对象,家长应该以身作则,这说明绝大多数家长意识到自身言行的榜样示范作用。在赏识教育方面,农村的家长不是很注重表扬所起的作用。有一步分家长认为,严格管教是必不可少的。当然也有一部分家长在教育观念和行为方式上是错误的,有大约5%的家长经常使用打骂的方式方法,认为“棒下出孝子”的说法是正确的。在沟通技巧方面,有20.84%的家长在对待子女的态度上认为应该多批评少表扬,当孩子遇到挫折时,家长往往难以做到心平气和,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父母对子女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法,直接关系到家庭教育的效果。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家庭教育的方法较单一,且缺乏科学性,需要得到各方面的支持与帮助。
(四)家庭教育中父母的缺位
众所周知,家庭教育主要是在亲子之间的互动中进行的,亲情关系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但是在调查中发现,在很多农村家庭中,这种互动是缺失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皖北农村的经济发展已经不能满足当地农民的需要。由于经济上或者个人发展的原因,年轻的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外出打工,而且一走就是一年半载。从调查统计看,孩子由祖辈监护的占40%,由亲朋监护的占4.7%。这样的监护方式存在很多问题,无论是祖辈还是亲朋,都把监护的重点放在让孩子吃饱穿暖、不出事上,重养轻教,重身体轻心理,忽视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有些父母由于长期在外,无法照顾孩子而产生负疚感,大多采用“金钱”的方式来补偿,对孩子的心理需求关注较少,导致很多儿童纪律散漫,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人混在一起。家长为了生计而长年奔波在外,他们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缓解了一时的经济困难,基本上能够满足子女上学所需的花费,可他们忽视也忘记了更重要的事情———对子女的教育。孩子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
三、农村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
(一)发挥当地教育部门的作用,提高农村居民自身素质
皖北农村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薄弱,家庭教育方法欠妥,对他们进行家庭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和指导非常重要。要提高村民自身素质,必须先从提高家长的认识和转变教育观念入手。这就需要当地的教育部门从本地的实际出发,利用各类媒体宣传教育,举办家长教育讲座,有条件的地区应积极举办家长学校,通过有效的教育使家长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通过有效的活动组织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理念。
(二)加强政府的社会支持力度
1.完善法规体系,增强社会保障能力。针对当前皖北农村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应尽快建立社会保障宽覆盖支援体系。一是要加快立法进程,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社会支持保障的法律体系。二是实行区级统筹,根据各个村子经济、教育发展的差距,建立法律法规。三是硬化实施手段,对于制定好的政策、计划一定要保证成功实行。四是理顺管理体系,从区政府到地方要联系在一起,理顺他们之间的矛盾,保证管理体系的顺畅。
2.大力筹措经费,保证家庭教育支援工作顺利进行。“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对农村家庭教育的支援工作,为保证工作顺利进行,必须在财政上予以保障,设立专项资金,并保证每项资金的到位。乡村两级也要积极投入,保证经费足额到位,配合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3.加强专门人员培训,确保工作如期开展。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成败关键在培训人员。各地政府、教育局要严格选拔思想观念先进、勇于创新、学历合格的人员组建培训队伍;另一方面,要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原则,扎扎实实开展工作。
(三)发挥社会团体和民间力量的社会支持作用
在国家通过社会政策进行扶持和保护的同时,还必须发挥社会团体和民间力量的作用。新时期我国在建立农村家庭教育支持网络中,要大力发挥民间力量的支持作用,如鼓励社会慈善组织、社区服务组织、各种宗教组织、社团等,同时,对这些民间力量的行为予以规范,使之更加合理、有效。
(四)运用媒体导向,加大宣传力度
【关键词】中学生 素质教育 家庭作用
Brief talk about how to bring the function of the family in the quality education on students into play
Yang Xinzhu
【Abstract】The writer in this article has made a discussion on how to bring the function of the family into play actively in quality education on students, expatiated on the problems that parents have in the quality education on their children. In addition, the reason has been given some analysis. In the end of the article, some measures from four aspects haves brought forward for making the family react and advancing students’ general and health development.
【Keywords】Student Quality education Function of family
素质教育倡导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重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心理健康。实施素质教育仅仅依靠教育部门的管理和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和家庭的密切配合。学校对孩子的培养是责无旁贷的,起主导作用。同时,家庭负有更为直接的责任,更要关心孩子的生活、学习、兴趣、爱好、理想、信念、追求。所以说,家庭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教育机构,家庭教育应当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
1.在中学生素质教育中家长存在的问题。
1.1 重智育轻德育。不少家长从自身的需要和愿望来培养和塑造孩子。家长“望子成龙”的普遍心态已成为学校追求升学率的社会原因之一。很多家长以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质量的主要标志。甚至有些家长为了日后让孩子能上大学,向他们施加种种压力,或者以物质引诱来刺激他们的学习。
1.2 重知识轻能力。时下许多家长错误地认为只有脑力劳动者才是人才。只看重文凭、学历,对待自己的孩子学习就知道一味地让其死记硬背。对于知识能否活学活用,能否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并不关心。
1.3 重物质轻精神。很多家长为了给孩子创造最佳的教育环境不惜倾注大量的金钱和精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孩子的吃、穿、用方面尽量用最好的。然而,他们很少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以及与外界的交往和情感的需要。他们认为孩子只要能吃上好的、穿上好的、用上好的就会快乐。
1.4 重批评轻表扬。家长在履行自己的教育职责时常常不理解、不尊重孩子,对孩子成绩不好或有些方面做得不好,家长第一反应不是找原因,而常常是劈头盖脸的说一顿,认为孩子不争气,给自己丢脸。而孩子有了一些小小的进步通常看不到,表扬的时候就更少了。这严重影响了孩子的自尊心与自信心。
1.5 重结果轻过程。有为数不少的家长不能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孩子,不能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凡事只注重结果,只看到此时此刻,用僵化、停滞的目光看待孩子,一旦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在学校表现不突出,就认为孩子将来没发展。无心过问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努力过,是否较过去有了进步。殊不知,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长,这需要慢慢发现和精心培养。
1.6 重言教轻身教。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可是现在的学生家长却多数言教重于身教。他们在平时教育子女时,大道理讲得滔滔不断,经常要求子女要如何如何,而自己却不能率先做到。如教育子女要学知识、有文化,可自己却很少看书看报,业余时间多与他人应酬、玩乐。
2.原因分析。目前,在中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家庭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2.1 家长对子女中学阶段教育观不正确、不全面。长期以来,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存在着重智轻德的现象,在中学表现尤为突出。他们认为子女上中学就是为了升学考试,上初中要争取考重点高中,上重点高中为考上重点大学。这些家长并不关心孩子在学校学了些什么知识,养成哪些品德,身心是否得到健康发展,而一味只强调考试成绩,只要能答高分,考上重点学校就完事大吉了。
2.2 家长溺爱、庇护孩子,没有积极配合学校。当代中学生,很多从小就在父母的溺爱中长大,任性,无礼,讲“个性”,虚荣心强,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大,心理脆弱。这种溺爱,使孩子被娇纵放任,使孩子怕吃苦,讲究吃穿,讲究玩乐,缺少责任感,不会关心、尊重和理解他人。
2.3 家长自身素质不高,教育方式简单、粗暴。现实社会中有很多家长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受教育程度较低,甚至有些家长只顾忙于各种经商谋生之道,长此以往忽视了弥补自身的素质,而这恰恰严重阻碍了他们与子女融洽的交流,造成了家长与子女很少沟通,无法沟通,导致到以后的不沟通。
3.中学生素质教育中积极发挥家庭作用的举措。
3.1 学校开办好“家长学校”是基础。家庭与学校都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实现优势互补是青少年成才的重要保证。学校方面应首先发挥自身优势,主动承担起对家长的教育。通过办好家长学校,举办各种专题讲座,引导和帮助广大家长转变观念,使他们重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纪律法制教育,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着眼于孩子全面素质的发展,把教育孩子怎样做人摆在家庭教育的首要位置,主动、全面地关心子女的健康成长。
3.2 家长提高自身素养,调整教育行为是关键。现实中仍有很多家长面对中学生子女随着年龄增长出现的各种变化,缺乏耐心和细心的观察,不能及时洞察子女的心理变化;不能抽出时间与子女进行平等、愉快、融洽的沟通;遇到各类问题,仍然容易情绪化,自身不能起到榜样作用。因此,积极发挥家庭作用,家长自身教育行为的改变与调整至关重要。
3.3 加强家长与学校沟通是主要途径。在以往的学生教育中,我们更多是注重学校与家长沟通,主要采取家访、家长接待日、家长座谈会、咨询会等形式,学生家长通常处于被动参与的地位,这种沟通基本上只有校方的“传递信息”而没有家长的“反馈信息”,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双向交流。其实,家长更应该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主动多与学校和老师沟通,反映意见,关心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进步,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子女的教育工作,达成学校、家庭、学生的相互理解。
关键词:私人领域关怀民主智慧
社会科学具有重视公共领域的研究传统。内尔·诺丁斯指出:“自柏拉图以降,哲学界一直遵循的惯例是先描述一个理想国或最佳国家,然后考察家与家庭对于建构这种国家所能起到的支持作用。”随着此理路讨论的深入,许多学者日益发现偏于重视此领域具有不完备性,因而将思考的触角拓展至私人领域。诺丁斯便将立足点置于家庭研究以及源于私人领域的关怀关系,然后延伸考察社会关系以及社会政策[1]。戴维·黑尔德指出:“正式民主制度的常规很像良好个人关系中的常规”人人平等,分享话语权,公开讨论问题,摒弃暴力,重视对话和自治[2]。吉登斯高度认同黑尔德的观点,指出“推进个人自和日常生活中的自尊,应视作与公共领域中的法律和其它自由同等重要的一项政治任务。在一定程度上,这是那些自由的条件。”[2](P113)上述视域拓展符应了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客观存在的互动,符合人的成长历程,揭示了家庭和社会深刻的同构关系。
如何实现当代社会科学所希冀的私人领域的社会功能、社会责任?这关涉到家庭面临的现代性挑战。我国社会正处于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之中,道德失范等社会问题既折射在家庭之中,又可能被家庭教育所强化。黑格尔曾论述过亲子教育承载着重要的家庭伦理功能。传统社会中的亲子教育主要满足于“保证孩子存活、促进其成长、培养能被外界接受或认可的孩子。”[3]“可被社会接受”关涉的是个体对社会的顺应,而在加速变迁的现代社会中,家庭教育的未来性尤其突出。结合有关学科的学理指向,这种未来性在家庭教育的伦理层面至少可以具体化为关怀、民主和智慧三种路径。关怀是当代伦理学的一大新兴主题;民主作为现代德目的重要性已被托克维尔、杜威等人充分揭示;智慧或明智在伦理学中则是一种高位阶的流体道德素养。
一、家庭中的关怀回应
成熟的现代社会是超越冷漠和单子式存在状态的公民社会。人与人相互关心,人们对社会正义常怀在意感。家庭教育为此应做的准备是帮助儿童对人对事学会关心。学会关心的先决条件之一是具有被关心的体验,使得人与生俱来的本能恐惧不至于转化为伦理恐惧、敌意、冷漠,而升华为伦理关怀。为此,家庭中的成人要基于儿童的发展需要,做出适当回应,给予有效关怀。关怀伦理学依据努力程度的高低将关怀分为自然关怀和伦理关怀。家庭中的成人在两个层面上都必须注意关怀的限度和有效性。
埃利克森关于道德心理的发展研究揭示出儿童的需要包括自理、自主、自治,这些行为和能力直接影响其自信的生成和自我建构。因此,在自然关怀中,要警惕未经慎思的滥施关怀。生物学角度的考察表明:自然关怀生发于幼小者的需要,视需要情况,不同物种所获的亲代关怀或有或无。如果子代没有被关怀的需要,亲代的关怀就不会发生。海龟之类先天较成熟的动物,在自行孵化后从来得不到母亲的呵护。雌海龟仅将卵产在海滩的坑内,随即返回大海。几乎所有的海龟亲子终生无缘邂逅。很多低等动物却是这样生而自立的。哺乳动物和鸟类由于子代先天早熟,一般具有护犊现象。人类是典型先天早熟的动物,刚性的被关怀需要时期很长,这才催生了人类双亲的关怀。但是,有效的关怀包括“不作为”,某些延迟满足,以提供支持性的环境间接地、隐性地促进儿童发展;滥施关怀会使需要的满足蜕变为餍足,反而会阻滞儿童成长,钝化其对关怀的敏感性,剥夺儿童自主关怀,进而关怀他人、关心社会的机会。
在伦理关怀层面,需要成人明晰、整全地思考儿童的需要,须鉴别社会环境、主流教育语境所断言的儿童需要。现代社会的一个特点是患有“知识饥渴”
的症状[4],这已清晰地反映在唯知主义的应试教育中。在这里,儿童对闲暇、适度游戏的普遍需要被去合法化,而它们对自我的统整是不可或缺的。美国学者克拉伦斯·金斯利提出的《教育基本原则》研究报告论及七项教育目的,其中就包括“有价值地利用闲暇”[5]。我国日益增加的儿童离家出走、逃学、迷恋网络游戏等现象从精神分析心理学的角度诠释,实际上是被高度宰制的本我对自我和超我的反抗和叛逃。过于激烈的知识竞争超出了很多儿童的承受阈限,使他们出现退缩现象。他们通过问题表征无声地呼喊,却常常继续被家人误解。儿童在患有知识饥渴症的学校内已然负担着激烈的竞争、超强的脑力付出,家庭不能继续成为福柯所言的极度严加规训的另一监狱。私人领域中,让孩子的多重角色都有舒展的机会,有益于儿童在道德心理上获得自我的整合。
从更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儿童还有成长为合格现代公民的需要。家庭中的关怀与民主、赋权不无交叉。
二、家庭中的民主建构
杜威在“DemocracyandEducation”一书中阐述了作为生活方式的民主对民主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塑形作用。自“五四”以来,建设民主的现代社会成为我国的一种政治取向。鉴于我国学校的层级制惯性非常强大,家庭是比较便于推行民主生活方式的微观社会机构。
然而,强调孝悌之道的传统文化对培育现代家庭并非没有阻力。在《乡土中国》中深刻分析了传统社会由于生活、工作经验的超稳定性,加固了长老统治的合理性、合法性。然而,进入现代社会之后,代际文化的关系开始变得复杂多元。米德指出了前喻、后喻、同喻3种并存的文化模式。中国父母需要认识到,在加速发展的社会中,父母和孩子都同为探索者、思考者,不能要求孩子仅仅做“听话”的追随者、仿效者。
家庭中的民主建构要求父母至少在4个维度上尊重孩子。
第一,尊重孩子的主体性。有些父母动辄说:“孩子是我生养的,我想打就打!谁管得着?”这是典型的前现代亲子关系模式,与现代的社会生活、儿童的发展需要之间,存在着严重的紧张。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而是和父母享有相同无涉年龄基本权利的公民。把垂直型家庭等级关系改造为趋于扁平化的学习型家庭组织,才更有利于发挥所有家庭成员的首创精神和发展主体性。
第二,尊重孩子的差异性。智慧地看待差异,让孩子悦纳自己,自信、勤勉地创造优质自我。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辩证地看,差异分为优势差异和弱势差异。多元智能学说表明:任何人都不可能只有优势差异,没有弱势差异。虽然每个人的起点不同,但起始的“被给定身份”并不能线性地预言努力主动获得的“获致身份”,而且人格尊严是平等的。因此,面对弱势差异无须自卑,两代人都要学会平和地接受自己和他人,不为弱势差异所累,进一步羁绊自身发展。父母切忌简单以他人之强对比自己孩子之弱,向孩子施压,使得孩子对于强于自己的同伴产生忌妒、怨恨心理,自暴自弃,以“不屑努力”作为失败的理由,从而避免将失败归因于能力。一旦陷入这种自卑型自我防御模式,则难以发展。面对优势差异时,则要不自傲,才能不与他人疏离。自负中含有自卑的成分以及向自卑转换的可能。许多高考优胜者进入名牌大学后,有很长一段时间不能适应“泯然众人”的新身份,就是优越感向自卑感转化的实例。父母应警惕过度的赏识,赞扬优势较多的孩子,帮助其葆有平常心和自我超越的意识。
第三,尊重孩子的合理选择。有些父母有意无意地把孩子当作实现自己未竟理想的工具、光耀门楣的载体,也让孩子熏染了“面子至上”的从众选择标尺。武断地替代做出短期选择,代价尚小;如果涉及择校、择业等长期人生项目,往往后果严重。存在主义者认为:存在先于本质,人通过不断的选择对自己负责、建构自我。父母可以呈现自身阅历中与孩子选择相关的信息,协助孩子审慎地做出知情选择。这样,孩子得到的不只是一个现成的答案,而学会减少依附,较为独立、负责地筹划人生、建构自我。
第四,尊重疑似犯错孩子的人格。认知心理学和波普的证伪论科学哲学都肯定试误、证伪对于认知发展的重要作用。儿童犯错误时,父母应慎用批评。
对于众所周知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许多父母强化“批评”而虚化“自我批评”。他们将孩子的优点归功于自己;将孩子的缺点、不足归因于孩子,让孩子独立负责。实际上,“黑点”并非孩子与生俱来的恶,而是各种教育失当的产物,教育的主体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孩子自身。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首先要客观公正地反思自身,如果问题的根源在于家庭教育的不当,就应坦率承认,做自我批评,并和孩子共同分析、解决问题。以身教让孩子学会负责。
三、家庭中的智慧生成。
关怀和民主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有益于孕育两代人的道德智慧。而智慧的生成之道还不止于此。
智慧作为高位阶的道德素养,不同于知识或机巧;智慧具有实践性、情境性、反思性、前瞻性的特点。冯契认为,智慧是德性的能力。张汝伦认为:智慧是一种正确行动并使事物朝正确的方向变化发展的实践能力,能根据事情的特殊性做出正确的决断与反应[6]。
对智慧的内涵认识不清,会导致家庭教育出现病理现象。许多父母将智慧混同于知识、文凭,过度崇拜知识,使自己丧失家庭教育的自信。实际上,知识是分特殊领域的,而智慧具有流动性、整体性和很强的可迁移性。有知识没文化、有文凭缺智慧的个体比比皆是。慎思、节制、诚实、慈爱、坚定,都是重要的生活智慧。无论学校教育经历多寡,每位父母都可以变生活阅历为人生的反思、智慧的财富,形成与日常生活有关的那种明智,追求对事情的准确判断,坚持人生正确的价值取向,以此引导孩子共创幸福。
忽视智慧的伦理性容易混淆大智慧与小聪明。有些父母面对各种售票处的身高量尺教孩子屈膝逃票。这不仅是生理上的“屈膝”,更是一种道德和人格上的屈膝。浸染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中,孩子会不耻于以良知为代价,换取不应属于自己的利益,甚至以此为荣、以此为智。及其成年,很可能为了一己私利,做出不赡养老人、蒙骗消费者等行径,在私人领域、公共领域都成为道德的侏儒。
如果父母知行(言行)分裂,就会违背智慧的实践性,即稳定、长期的经验性。许多家长感到“孩子和父母拧着来”。实际上,成人作为一个个体,也并非单质的,而是多维度的人。虽然过早达到绝对的同一性意味着人格的僵化,但是,任何阶段上都应该追求一定程度的言行一致,避免过度分裂。如果父母屡屡在言行上自己和自己“拧着来”,孩子在父母的多元榜样中,往往选择最省力的榜样来仿效。“孩子不听话”的深层次原因在于成人自身的低端自我远远悖离其理想自我。
智慧具有情境性的特点,而最大的情境莫过于时代语境。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应考虑到德目的时代变迁,审视前现代“经典”文本中包含的德目。例如《一千零一夜》中充斥着以牙还牙的暴力色彩,故事往往以暴力、诡计等手段获得金钱、美色,将此作为成功、幸福的指针。如果讲述者不加改编,它们对于孩子的负面道德影响甚至超过劣质的电视节目。因为后者是往往被批判的;而前者披着“经典”的外衣。对于形成于前现代的经典故事,要站在现代的角度再诠释,培养孩子的批判思维能力。
家庭教育中智慧的反思性、前瞻性同样可以生成于道德叙事之中。以生活史的连续视野加以考察,任何行为都不是孤立的,而有着前因、后果。在事情发生之前,就应以内隐的价值观暗示教育启动儿童的道德思考。蒙台、梭利等人的研究表明,幼儿期是德目学习的一个敏感期。此时,父母为其讲授的故事中所含的德目容易被“有吸收力的心灵”内化。因此,在亲子故事时间里,可对德目进行拓展讨论。许多文化中都有类似《铁斧子的故事》,试图传递的核心德目是诚实。故事中的权威“仙人”往往会把金斧子、银斧子一起送给铁斧子的主人,以奖赏他说真话,当即实现令人喜出望外的德福一致。而在现代社会转型期,可能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德福错位现象。父母可以问孩子:“如果你是丢了铁斧子的打柴人,不诚实,就能得到金斧子;如果诚实,没有奖赏,只能得到真正属于自己的铁斧子,你还要不要诚实呢?”进而将康德所言的“完全义务”概念以孩子能理解的方式播种在其心田,将孩子培养成道德的自主思考者、合格的潜在道德立法者。
关怀、民主、智慧三维度在实践中是密切联系、相互交织的。本文将其分而述之,以便在分析的基础上更好地综合,更好地回应现代性的挑战。正如童话《皮诺丘》描绘的那样,一个孩子从蒙昧的人形“木偶”变成拥有精神力量的真正儿童,需要关怀、信任以及智慧的引导。面对公共领域中良莠不齐的影响因素,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帮助儿童启迪慧眼,培养道德判断力和现代公民品质。私人领域的道德养成有助于以关怀破解道德冷漠、以民主平等促和谐、以智慧的慎思避免盲从,使社会以较低成本加速实现成熟的现代性。
参考文献:
[1](美)内尔·诺丁斯。始于家庭:关怀与社会政策[M].侯晶晶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
[2](英)安东尼·吉登斯,克里斯多弗·皮尔森。现代性吉登斯访谈录[M].尹宏毅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113。
[3]Ruddick,S.MaternalThinking[M].FeministStudies,1980,(2)。
[4](英)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M].欧阳景根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83。
7天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内容涵盖面广,知识结构宽,跟原来想象的还真是不同,而且很有料,还是有些震撼的,也对家庭教育指导师思维里的印象有很大的改观。
首先对家庭教育的概念有了更系统的了解,通常我们所理解的都是狭义的定义,广义的则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影响实施的一种教育。同时也清晰了家庭教育指导师的职责范围及具体工作内容。特别感到震撼的是吴干老师指出作为家庭教育指导师,我们首先要幸福,活出自己的本真,把家庭教育理念方法内化在心中,成为自己的灵魂,带着自己的幸福传递给他人。就是我们在PD里面常说的,我们要活出PD,自己先成为那样一个人。还有那句"你的富有不是你的口袋里有多少东西,而是你能拿出多少东西来给别人。"我们需要成为一个桥梁,帮助孩子和父母同时学习成长,让这种氛围在回归家庭后得以延续。家庭教育是基石,家庭教育要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无论整体大环境是怎样的,我们都需要保持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改变那些可以改变的,接受那些不能改变的。引导家长关注正面,而不是盯着问题限在那里抱怨指责,要看到可以做些什么来改善,可以帮助解决问题。
作为专业家庭教育指导师,我们首先要完善自己,有科学、系统、先进的知识体系;正确、适当、有效的实践方法;健康、平和、积极的身心素质;同时有自己的目标,知道我是谁,我能够做些什么,我已经具备哪些知识,哪些方面需要完善,建立自己的体系,通过实践,成为自己的智慧。不是面面俱到,有自己擅长的一面,精细化,透彻化。特别是十六宫格的使用,让自己清晰的知道能给出什么,哪里需要补充完善,合理优化,找到自己的竞争优势在哪里。对于家庭教育的指导,我们可以分别采取不同的方式,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根据其生理心理发育特点及阶段,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借助比如绘本、一些活动等载体,有针对性的指导。作为家庭教育指导师,我们需要引导家长、启发他们的智慧,而不是告知、帮助其解决具体问题,必须是家长有意愿改变,帮助他探究问题背后的根源,疏导接纳他们的情绪,帮助其调整教育理理念,增强正向的信念,陪伴、倾听、引导和支持到他们,树立自己的工作界限。从指导到辅导到引导再到自导自引,更要做到知止和客观。
越学习就越感觉自己还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自己在某些方面只有一个概念,需要细化的地方还有很多。关于具体案例的解决方案,大致上有了一个轮廓,分析原因给出建议,然后一些具体的指导方法,比如目标倒推法、代币管制法、舒尔特方格以及一些测评表格等,将这些方法应用到实际案例当中。在建立咨询关系时,尊重对方,表达热情,真诚的情感反射,关注积极正向的关系,不被对方给带走,进而明确主要问题是家长、孩子还是亲子关系的问题。在家庭生活中,关系大于一切,对错并不重要,引导家长从错误中看优点,积极的行动最重要。家庭教育是以亲子关系为中心的教育,能否顺利进行,取决于亲子关系的质量。罗森塔尔效应、阳性强化与赋义、情绪ABC理论又启示到如何运用到应对策略中。
在培训学习中,专家们以鲜活的案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和深深的理论引领,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在一次次的感悟中,颇感自己的责任重大、知识贫乏。通过这次培训,收获颇丰、感想颇深:延长、开阔了我的知识视线,思考问题能站在更高的境界,许多疑问得到了解决或者启发。对我们的教育与课程实施及对教育的其它领域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下面将我的学习心得小结如下
一、对“做自身实践的研究者――让研究成为教师的工作方式。”的体会。
讲座中,我能感受到沈老师沉静的思考,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反思和挖掘自我,从而建构起自己独特见解和风格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的过程,我想,也许这就是优秀教师的特质。
做自身实践的研究者――让研究成为教师的工作方式。这让我们深刻的体会到教研的重要性,并对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也让我们感受到其实教研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使我们对教研工作的开展有了进一步的兴趣和信心。
二、对“研生研学,让教师的教有效地为幼儿主动的学服务。”的感想。
1.了解幼儿的差异点――让差异成为教育的资源,让教育适应每个幼儿的需要。
教师应该是一位雕塑大师,能将一块坯材,用自己的思想与感情,将它雕塑成一件艺术精品。因此,我们教师更要关注那些角落里的孩子,更应对他们给予加备的关爱与呵护。如冰心也曾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是老师教育的源泉,有爱便有一切。”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首先要爱学生;其次,爱就不能放弃。
2.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是教师职责所在。教师的责任是让儿童对学习充满热情和生命力,瑞吉欧教师是这样解读教师的职责:“教师就是发现、了解并跟随孩子的目光,并让孩子的目光更具有生命力和更有价值,
3.为幼儿创造适宜的体验点,把握与幼儿互动的介入点。这让我们领悟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五彩缤纷的花园里,不可眼花缭乱,要学蜜蜂,采撷百花精华,自酿成蜜,形成自己的教法,形成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风格,教出自己的风采。
4.教育应回归幼儿的生活,生活即教育。
在幼儿教育活动中,一日生活皆教育。教育,贯穿在幼儿一整天的活动中;教育,流淌在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中;教育,渗透到主题教育活动中的各个领域:健康、艺术、社会、语言、科学;教育,来源于生活,并在主题教育活动中得到创新。一日生活皆教育。教育,在幼儿每一天的生活中。
从我几年的幼儿教育实践中,我体会到:生活教育理念是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作为教育的中心内容,“生活即教育”则主张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的场所。幼儿园的一切活动、生活都是教育。大社会、大环境是儿童学习的大课堂。这就扩大了教育的范围和场所,从根本上改变了教育的概念,体现了生活教育的涵义: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关于幼师培训个人总结范文
借用尚庄小学张营校长的话“如果你不是校长也不是副职,那么参加这次培训你很幸运,说明你的领导重用你。”我很幸运参加了这次家庭教育指导师的培训,听专家讲座,看家庭教育案例,心灵上很受触动。下面我对这次培训简单总结一下。
第一,先说一下培训安排。这次培训为期三天,教育局长全程跟踪,作了讲话和总结。培训请了家庭教育专家周慧玲、马青松老师,洛阳新安县五头镇尚庄小学张营校长,柏城镇中心校校长贾守军、柏城镇中学心理咨询师张国红老师做了讲座。最后,家庭教育讲师团团长郑新华老师播放了两个家庭教育案例,分别是《我被十三所学校开除》、《九零后的坏女孩》。郑团长对案例作了点评和总结,题目是《家庭教育指导老师应具备的十大素质》,并安排了回校的工作。 第二,几位专家讲座的内容,给大家做一下回报:周慧玲老师主要讲了教师家庭子女的教育,也就是教师既要耕好事业的田,又要育好自己的园。如何育好自己的园?周老师的理论是好孩子不是管出来的,也不是惯出来的,是教出来、养出来、育出来的。不管是精神上不控制,生活上不包办,扬长带短;不惯是物质上不纵容,行为上不放任,惯出来的孩子长幼无序,目中无人。家庭教育教什么?教伦理。家庭教育育什么?育人。家庭教育养什么?养生。周老师还讲了她的三快理论:愉快、勤快、痛快。快乐的秘诀是“凡事往好处想”;家庭教育和谐的秘诀是“责任往身上揽”。马青松老师主要讲了家庭教育是爱的教育,要改变孩子,从改变我们自身做起,身教重于言传。
洛阳新安县五头镇尚庄小学是家庭教育的典范,张营校长主要讲了他们“家校一体,智慧育人”的办学模式,要求家长与学生同步,先给家长鼓劲,再定期召开家长会。他们学校根据家长的信整理成一本书叫《智慧信箱》;注重红星评比,不考虑分数,考虑学生的整体素质:学生在校、在路上、在家庭的表现。“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的办学理念是一月一次的家校沟通,分四步:一、向家长回报学生在校情况。二、向家长回报本月工作情况。三、向家长提供科学的教育方法。四、让家长给学校提合理性意见。课改让家长参与,每学期考试让家长监考,让学生构建家庭书房,要求是三年级以上有床、书架、桌子、凳子,书多少不限;三年及以下学生小,可以没有床。学校的做法是逐个学生家庭拍摄书房刻成碟,期末发给学生,叫“家庭智慧”。在家长会上提出“向传统宣战,小地方造大效益,小山村创造新公民”的口号。“教师轻松,质量上去”的办学管理是从教案开始,废除应付式教案,不写教案不等于不备课,教师写教学反思和过失。根据教师的反思和过失整理成一本书叫《智慧教育的火花》口号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羡慕吧。第二个是放手工程:不能放手的老师不是好老师,不能放手的班主任是没有能耐的班主任,实现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第三是智慧教育论坛,利用集体智慧,打造教育平台,开展智慧课堂:让学生讲课,批改作业。目的是达到资源共享。用郑老师的话说尚庄小学是"学生干老师的活,老师干校长的活,校长干自己的活。"贾守军校长主要讲了家庭教育的误区和如何做教师。张国红老师主要讲了儿童心理营养的几个阶段和人的情绪管理。
第三,说一下自己这次培训的收获和感受吧。通过这次培训,我深刻的认识到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最好的补充,是整个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家庭教育的支持和配合,学校是不可能把孩子教育成才的。当今的教育状况是:教师忙、学生累、家长怨、家长烦。我们面对太多的留守儿童,父母亲情的缺失,让他们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行为习惯。为了孩子以后健康快乐的学习成长,家校沟通更是推卸不了的责任,要做到不难为家长、不惩治孩子、不放纵孩子 、 不拿家长说事;喜欢的孩子家长奉为上宾,不喜欢的孩子家长奉为上上宾 ,有时候雪中送炭比锦上添花要好得多。两片云在相同的高度才能撞击成雨,我们做教师的要在不同的高度和层次与学生家长共同撞击成滋润学生健康成长的甘霖雨露。
关于幼师培训个人总结范文
在历下区教育局的精心组织安排下,在单位领导的带领下,我参加了4月份的___培训。为期三天半的培训过程中,我聆听了专家学者的报告,收获颇丰。
这一次培训,首先聆听了___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边霞所做的《对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专题报告,她告诉我们,幼儿美术活动重结果更重过程,教师应给幼儿创设宽松愉快的氛围,开展具有游戏倾向的美术活动,这样才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活动中一句“谁正被造就,陶工还是陶壶”,让我印象深刻,我的理解是:老师和幼儿都在被造就,老师通过给幼儿上课,各方面都有所提高,
反过来,幼儿在活动中也学到了各种技能,形成了各种习惯的养成。
上海现代儿童美术馆执行馆长薛文彪为我们做了《幼儿美术教育新概念与方法》的专题报告,并在现场示范美术水粉画的操作过程,讲解了他自己创新的借形想象美术创新方法。
中国早期儿童教育音乐舞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许卓雅为我们做了《音乐教学游戏化与幼儿学习品质培养》的专题报告。她的报告幽默风趣,通俗易懂,她给我们具体讲解了如何通过音乐领域的有效教学,更好地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虽然只有短短三天半的时间,我却收获了许多。在美术方面,要多给幼儿
欣赏作品,无论是幼儿、老师或是大师的好的作品;在绘画过程中更注重幼儿的绘画时的兴趣,将游戏融入到其中,给幼儿创设宽松愉快的氛围,我想这样的过程产生的结果一定是预想不到的。在美术的教学方法中,我也可以借鉴薛老师的借形想象,让幼儿在想象中创作出不同的作品。
关键词:素质教育;学校;家庭;沟通;作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279-01
"孩子是父母的作品,字写得不好不能怪纸笔,孩子没教育好不能怪孩子。要想孩子伟大,父母必须先伟大。父母能走多远,孩子就能走多远,甚至走得更远。"这段话意味深长,发人深思。因此,班主任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努力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素质,为孩子们的成长创造更为优越的条件。
1.好的父母不在知识多少,而在智慧的拥有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做智慧型的父母,这样才能提高父母对孩子行为的辨析判断能力,使父母的良好愿望在孩子身上产生积极的教育影响和教育效果,也使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享受到快乐,感受到孩子的无限童真。
作为智慧型父母应善于通过言传身教,把理性的教化、爱的滋润、美的熏陶有机地融为一体,倾注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指导孩子在做事中开智明理,让孩子体会到爱的滋润和美的熏陶。要重视给孩子一个充分展现自我的空间,鼓励孩子自信。要把孩子的梦想当作是令人欣赏的志向,当作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梦,鼓励孩子要大胆尝试。只要孩子去做,父母都应该说:"好,非常好!"因为,孩子只有能在无限的空间充满信心,长大后才能在无限的空间实现飞跃。
作为智慧型的父母,重要的还有当孩子需要时给予及时的帮助,使孩子感到父母是最可信任的人,是最能理解他的人,是心理上的朋友。正因为如此,智慧型的父母都应十分注重自己的形象和以身作则。父母要在孩子需要时尽做父母的责任,多拿出时间陪孩子游玩、沟通和交流,并适时用好智慧,这才是智慧型父母的魅力。
2.好的父母注重的是让孩子成人,而不是成龙成凤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一种落后的传统观念。古今中外,成龙者有几何?成凤共多少?一个优秀的父母应该把理想与现实统筹思考,要量子(女)而行,切勿异想天开,不切实际。教育孩子应从研究生活中的"人"开始,这就是说,父母应该让每个孩子从"人"的角度开始接受所有的教育。
众所周知,一个真正的"人",特别是二十一世纪的"人",一定要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要懂得尊重他人,要有奉献精神,要慎重行事,要能分辨真、善、美、假、丑、恶,要学会生存,要懂得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懂得如何面对困难,并且要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而完成这一切,实质就是孩子的成功。如果我们每一位家长能真正从"人"的角度来思考上述问题,就很容易给自己的孩子确定一个十分明确的目标,这比成"龙"与"凤"这个目标更现实、更好操作,孩子也更能接受。孩子在完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实质已经完成了人在这个美好世界中的所有目标,家长还有什么要教得呢?还有什么要管呢?
3.好的父母必须给孩子自由的空间
"只有自由,才能学到知识。"这是著名教育家巴卡里雅在《爱的生活》中说的,从中可以看出自由的价值。我们的孩子不是我们手心的棋子,他有他的个性,他敢说、敢想、敢做大人认为出格的事,我们只要稍微引导,掌握分寸。边听音乐边做作业,这是他多年来的学习习惯,他说不影响学习,我们也就赞同,因为这是他的自由空间;他说一周上一次网玩一次电游就象大人们工作之余放松一下心情一样,我们也同意。玩电游上网利大于弊,吴文俊如果不把计算机数学当作新的游戏来看,怎么会有影响全世界的数学成就?给孩子自由的空间象风筝一样想飞多高就飞吧!孩子长大后不想飞,那才是父母最伤心的事情。好家长应该给孩子相当的自由度,让孩子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现实一点,家长也不能管孩子一辈子。
4.好的父母最终让孩子掌握、运用自我教育
每个孩子接受的教育有四种:一是家庭教育;二是学校教育;三是社会教育;四是自我教育。其中自我教育是孩子真正走向成功的教育方式。也就是说,家庭、学校、社会三种教育最终应该让孩子能进行自我教育,只有如此,孩子才能回归社会,才能展现出自己的价值。所以,优秀的父母在家庭教育中一定要想方设法让孩子认识自我、利用自我、形成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形成持续发展的自我。自我教育是一种平凡教育,它不像学校教育那样井然有序,也不会像家庭教育那样被父母不断地要求,更不会像社会教育那样,提供丰富的大型场所、资料。自我教育就是引导孩子自已思考每天行为,综合社会多方面信息,改变自已,提高自己,以最终形成一个完善的自我。自我教育还得坚持,人人都渴望成功,人人都想得到成功的秘诀,然而成功并非垂手可得。我们常常忘记,即使是最简单最容易的事,如果不能坚持下去,成功的大门也绝不会轻易地开启。成功并没有秘诀,但坚持是它的过程。让孩子懂得坚持的重要性,不轻言放弃,这也是"做人"的骨气。
5.好的父母一定会配合学校教育
关键词:STS;STS教育;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B83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8-0235-02
STS(科学Science, Technology, Society)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针对美国科技教育危机和20世纪以来科技的迅猛变化及产生的环境、社会问题等负面影响而发起的一种运动,它是一门旨在研究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相互关系的学术研究领域[1]。体现在教育中,其宗旨是培养具备科学技术素养,能参与科技决策、全面发展的人。因此,STS教育是STS领域必要且重要的组成部分。
STS教育在我国中学教育界是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被引进的,目前各界对STS以及STS教育等基本概念以及目标尚未达成一致意见[2] 。而在中高级的教育中,国内学者更多的是赞颂STS教育的长处,探讨应该如何在中高级教育中展开,提倡应该应用更多的科技教育手段来达到“STS”教育的目的。STS教育的长处不一而足,在中高级教育中展开也是大势所趋,而其中尚存在的问题,诸如中学教育中,怎样实施展开课程教育才被视为STS教育,其是否符合STS教育的精神;一些颇具特色的STS教育是否能够顺利与现阶段的中学教育相适应等问题,在国内所见的文献中很少涉及。因此,有必要理清STS教育的特点与精神实质。
STS教育是STS理论研究在教育领域的实现,全面、系统地展现STS的本质是其首要任务。目前,各界对STS的基本概念尚未达成一致意见。随着交叉研究领域的出现,各种学科对于科学技术的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各种不同观点的学者正在达成共识,都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受到社会、文化和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反过来,科学技术又影响了它们,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动态的互动过程。因此,STS教育既要求保持学科知识结构的严密,又要加强学科科学与技术、社会关系之间的影响。那么,STS教育应该是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对知识进行探索的;是培养个体科学意识、科学态度以及科学精神的;它在方法上应该以人为本,强调情境体验,注重对话交流。
具备以上特征的STS教育在国内现阶段的教育体系中,是无法立刻实现的。
来看一个真实的案例。此案例为笔者在进行教学实践过程中的真实情景。该案例对象为14岁初中二年级女生。
该学校的物理课发放的试卷中有如图1一题。三开关闭合,两灯泡正常发光,问断开SA3后,EL1的亮度有何变化。
本题的难点在于判断出两只灯泡是并联关系,应用并联关系各个支路互不影响的特点可以得出结论,是否断开SA3对EL1都没有影响。而实际情况是,该女生判断电路类型有困难,导致结论得出有误。
人们认知的特点是从感性认识经过思维加工上升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的获得对加深理性认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现阶段国内的教育体系中,学校教育是在学生脱离科学的情形下进行的,对学生来说,几乎是毫无意义的[3]。科学技术对社会未来的发展是不可缺少的,同时,要在今后的社会中生活下去,需要具备掌握科学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慎重考虑科学技术发展方向的素养,但担当下一世纪重任的学生对科学却较少关心。因此,现在的科学教育应当研究如何解决现代学生远离科学的问题。课时有限、教学任务重、升学要求带来的来自家长和社会的压力等一系列约束条件致使课堂中的教育现状是一名教师面对众多学生力争在短时间内让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通过考试。引入先进的教育手段固然可以提升教学的有趣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易于理解知识,改善单方面的输入式教学。但由于约束条件所限,单靠这样的手段远远无法实现STS教育开放、互动、以人为本、注重情景和互动的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家庭教育便成为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还是上述案例,在教学过程中先引入一个例子,如家里的电灯。卧室和客厅分别有一盏吊灯,关闭卧室的灯对客厅的灯没有影响,这一点学生可以在生活中有所感受,有了这样的感性认识,再次回到本题中,该生立刻领悟了该题的实际应用的意义和体现,进而辅以具体学科知识的讲解,对“并联”这一原本在她看来生硬且毫无意义的概念立刻变得鲜活而有意义起来。而这样的感性认识到简单科学知识的培养,完全可以由家长在生活中完成。
在家庭中实现STS教育就显得更为自然,实现的成本也更低,这是由家庭教育的一系列特点决定的。
STS教育反对将科学教学置于学校的平衡态中,强调科学教育应置于以社会、文化为背景的非平衡态下,输入有关科学、技术、社会等诸方面的信息流,通过各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环境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实现对现实世界的新的理解。开放性也是作为实践层面的STS课程的一大显著特征[4]。家庭教育首先是一个开放化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学生身处一个科学技术社会的缩影环境中,科技知识就在身边,而必要的引导者也在身边,环境等条件是具备的,相比目前教育体系下的学校教育,无需额外更多的成本,这是在家庭中引入STS教育理念,实现STS教育的首要条件。
STS教育作为新兴的科学文化,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决策的联系,将学生置身于自然环境、人工建构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复杂生态系统中,试图将科学中的某些特定的观点和概念与这些观念所处时代的社会和文化结构联系起来,试图将科学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协调起来[5]。这在现阶段的教育体系中存在实现的根本困难――时间成本、物质成本昂贵。而家庭教育的第一个特点就是教育具有渗透性。由于家庭教育与家庭生活密切相关,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无处不在,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进行教育。STS教育认为知识和技能镶嵌于具体的生动情境中,能更容易被学生所理解和迁移;知识只有在互动和联系中才显示出意义。家庭教育在家庭中进行,这个环境对施教者和受教者而言是具有很大开放性和互动性的。家长了解学习者的经验背景、在操作实践中经历丰富的家长更容易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特定情景与简单科学知识的联系,侧面实现了科学知识的建构过程的重现,利于学生以某知识为切入点,结合他们共同参与过的经验将所学知识与经验联系起来,随着时间的积累,再将所学知识的不同部分联系起来,实现了将知识多角度理解,运用多种情境解释新现象,最终易于达到实现知识各种表征形式间的相互转化的目的。
STS教育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教师有意义的指导。在家庭教育中,施教的家长由于不受现代教育体系中的上述种种约束,因此,更利于由单纯的信息传播者向咨询者、对话者等角色转变。家庭教育的第二个特点就是教育的启蒙性。而以咨询者、对话者身份出现的家庭教育,从本质上符合STS教育的核心要求。这样的教育方式,利于学生接受科学,进而接近科学实质。
最后,家庭教育具有影响的深刻性。通常,习惯按其水平来划分,可分为动作性习惯和智慧性习惯。动作性习惯是水平较低的习惯,如饭前便后要洗手、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瓜果皮壳等,它更强调简单的动作,不需要有太多的智慧成分,有时甚至可以是机械性的、模式化的。智慧性习惯是更高层次的习惯,例如,做事有计划、善于反思、在思考中学习、追求创新、不墨守成规,与他人合作,遵守规则等习惯,都是智慧性习惯。智慧性习惯的形成比动作性习惯更复杂,更具有综合性,甚至需要信念、理想做支持[6]。在家庭教育中实现STS教育理念的引入,可以从学生很小的时候就培养树立起科学意识和习惯。
综上所述,在家庭教育中引入STS教育,比目前教育体系中的学校教育更易于实现STS教育的实质。
参考文献:
[1] Cheek D.W. Thinking Constructively about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Education .New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1992:28-31.
[2] 徐超.美国STS的兴起与发展[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2,(5).
[3] 小川正贤.STS教育概述[J].张明国,译.远德玉,校.哈尔滨师专学报,1996,(2).
[4] 孙可平.STS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31-239.
托尔斯泰说过,孩子自出生到5岁的这段年龄期内,在他的智慧、情感、意志和性格诸方面是从周围世界中所摄取的,要比他从5岁到一生终了所摄取的要多许多倍。这个话不仅说明了5岁前教育的重要性及其意义,而且也说明了幼年时情感培养的价值。所以学前阶段是良好的亲子情感形成的重要时期。
一、亲子情感的特点及其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亲子情感指的是父母和孩子之间建立的强烈而深厚的依恋,是人建立的第一种社会情感。
1.亲子情感的特点
亲子两方,即父母作为成人与孩子(学前)两方之间存在着血缘关系、亲情关系和经济关系等特殊的关系,并且由于信息资源的不平衡、物资资源的不平衡、权力地位间的不平衡,亲子之间的交往常体现为一方主动,即主体,另一方被动,即对象,如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指导行为、馈赠供给行为、质问评价行为等,这些特点使家长在教养孩子的同时,可能给孩子成长的机会,也可能剥夺孩子发展自理能力的机会,从而影响幼儿独立人格的形成,一旦家长意识到孩子的这些问题后,可能就会影响家长对孩子的态度,从而让亲子关系出现裂缝。
2.亲子情感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善良的情感是良好行为的肥沃土壤。良好的情感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如果童年蹉跎,失去的将永远无法弥补。”幼年期正是幼儿情感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亲子情感是幼儿情感中一种,也是幼儿形成的第一种社会情感,美好的亲子情感能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
美好的亲子情感是实施优质家庭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影响着其他社会情感发展。积极健康的亲子关系能够促进孩子自主意识和能力的形成,促使孩子不断增进对自己和他人的正确认识,因此亲子之间也更容易沟通,亲子情感也会随之更加深厚,所以家庭教育的效果也会很好,即孩子很听话,这样的孩子走入学校工作单位等,也都会与同学同事朋友等建立良好的关系,将来结婚也能有美好的爱情和亲情。
二、影响亲子情感的因素
1.家长对孩子年龄特点的了解程度
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家长就会基于孩子兴趣、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对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和期待,孩子在喜爱的活动中才能获得成就感和自信,这样在共同生活中才能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2.家长对孩子的个性特点的了解程度
对儿童的正确认识是科学教育的起点。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教育的目的是使每个人都成为他自己,因此要基于孩子的个性因材施教。而每个人对事物的认识,都会受自己的经验所限,对孩子的认识也是如此。所以,家长要尽可能全面深入地了解自己孩子的个性特点,才会在客观判断的基础上,开展适宜的家庭教育。
3.要有和谐的夫妻关系和良好的家庭氛围
孩子对情感认识、理解和表达,90%是模仿成人习得的。夫妻交流不融洽,将直接影响亲子关系。
和谐的家庭应拥有一致的教育观念和要求,这样孩子才能在家庭从容快乐地生活。如果教育方向经常不一致,常会使儿童无所适从,孩子慢慢就会成为一个矛盾体,也不利于健康亲子关系的形成。
4.家长对自身学习提高的关注
家庭是一个人诞生的摇篮。童年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今天的孩子,将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起决定作用的是他的童年如何度过。家长关注自身的学习提高,注重积累家庭教育智慧,就能够创造机会条件和生活环境,让美好的事物走入孩子的心灵,滋养孩子的人格,这样家庭中的亲子情感一定会很积极健康。
三、建立健康的亲子情感的方法
1.祥和的交流氛围中,滋养健康的亲子情感
祥和是民主、平等和公正的亲子关系的体现,是积极健康的亲子情感的特征,表现为生活中亲子间和谐的相互自由倾诉、倾听、讨论等。在祥和的氛围下,亲子双方的心是平静的,平静状态下的交流,才会心灵相同、心心相印、心领神会。在这样的氛围中不仅能增进亲子情感,还会向爸爸妈妈模仿学习人际交往的技能。
民主、平等的亲子关系,父母和孩子享有机会均等话语权,应该是谁说的在理,就按照谁的要求或方法行事,这才会公正,才会有亲子间的亲密信赖的情感。良好的亲子关系建立了,家庭教育效果就好了。
2.在幸福的生活中,体验浓厚的亲子情感
学前儿童,幼儿身心发育尚未成熟,需要成人的精心呵护和照顾,并在成人适度的保护和帮助下,支持幼儿自主学习和主动、独立地发展。孩子生活过程中有许多能力不及的事情,需要我们从替代到部分替代到退出由孩子独立完成。如小班孩子如厕,最初成人需要帮孩子提好裤子,慢慢就要鼓励孩子自己先提裤子,我们再帮助他提到位,整理好。而随着孩子慢慢长大,能力提高,我们就要鼓励孩子尽量自己独立完成。在帮助孩子的过程中,我们的耐心、鼓励都会影响亲子情感,增强亲子间的信赖感。
3.在快乐的亲子游戏中,增进积极的亲子情感
亲子情感作为幼儿社会性的一个方面,其发展需要在社会的交往、游戏和生活中实现,孩子喜欢游戏,需要游戏,游戏对幼儿认知、技能和情感全面协调发展都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因此亲子游戏愉悦孩子身心,能够在满足孩子需求的中增进亲子情感。
亲子游戏,通过家长和孩子间的合作和共同参与,彼此都体验享受了健康的情趣,增进了亲子间彼此的喜爱、信赖,收获了积极情感。
4.在共同的成长道路中,升华美好的亲子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