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成本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范文

成本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成本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成本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

第1篇:成本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范文

一、绿色会计的基本概述

绿色会计在我国也被称为环境会计,顾名思义就是解决环境问题的会计制度。绿色会计是以国家颁布的与环境有关的法律、法规为基本依据,记录环境污染、环境防治、环境开发所需要的花费,以报告的形式将环境的维护与开发的基本情况展现在人们眼中,通过对于报告的分析与研究,了解我国环境治理的效果以及环境污染给我国企业的经济建设的发展带来的影响。绿色会计是在国家提倡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条件下产生的新型学科,将会计学与环境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以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近几年来,我国一直在大力发展经济建设,企业受到利益的驱使也比较严重,从而忽略了环境与自然资源上的问题,值得庆幸的是,通过对于这几年经济建设的观察,我国政府深刻认识到了环境与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因此才开始研究能够促进环境与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方法,绿色会计就是其中之一。但是由于绿色会计也是近几年才开始在我国流行起来,因此我国针对绿色会计方面的发展还停留在初级阶段,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于绿色会计的认知不够全面,不能充分理解绿色会计带给我国经济建设的好处;二是绿色会计的发展受到我国先进段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无法顺利实施;三是与绿色会计相关人才的稀缺。不管是出于那一种原因,都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煤炭企业成本核算体系的发展现状

(一)煤炭开采技术的差异性

煤炭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支柱力量,其数量众多,但是在开采技术上却参差不齐,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尤其是大型煤炭企业与小型煤炭企业之间的技术水平、加工深度都存在很多的差距,无法对所有煤炭企业进行系统规划与管理。而且,不同规模的煤炭企业其开采流程各不相同,因此煤炭企业的投资成本、成本构成、质量安全、环境污染程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二)环境因素对煤炭开采的制约

煤炭企业主要以地下开采为主,在开采过程中会造成大量的地下空洞,经常会出现由于地面失去支撑而造成地面塌陷的情况,很多耕地、建筑物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而且,煤炭企业在开采的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的固体废弃物、废水、废气等污染物,给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不利于矿区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由此可见,环境因素对于我国煤炭企业的开采还是存在很多的约束,在实际生产的过程中应该积极的进行成本核算的治理,尽可能恢复矿区的生态环境。

(三)复杂化的煤炭企业成本构成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煤炭企业的发展逐渐完善,地下挖空的面积日益增加,大大的增加了煤炭开采的难度,企业需要花费更多的资金成本来解决这些问题,确保煤炭开采的顺利进行。同时,随着煤炭开采难度的增大,施工人员所面临的危险也逐渐增加,给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企业需要在施工人员的基本安全维护方面投入更多的资金成本。另外,开采难度的增加势必会延长施工工期,进一步增加了企业保护环境的支出,煤炭企业的成本构成逐渐向复杂化的方向发展。

三、基于绿色会计的煤炭企业成本核算体系的优化措施

(一)加强煤炭企业对绿色成本会计核算的重视程度

绿色成本会计在我国已经拥有二十余年的发展历史,虽然在理论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实践推进的过程中依然有很大的难度。十八届三种全会进一步强调了绿色成本会计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推动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煤炭企业应该加强对绿色成本会计核算的重视,重新审视绿色成本会计核算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将绿色成本会计融入到企业会计核算的全过程中,创建新的煤炭企业发展方式,进一步对煤炭企业的节能减排技术展开研究,调整其能源结构,充分发挥出绿色成本会计理论在煤炭企业日常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提出“生态保护红线”来确保绿色成本会计核算

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原有绿色成本会计的基础之上提出了“生态保护红线”的理论,通过对“生态保护红线”理论的实践与完善来确保绿色成本会计核算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对煤炭企业的成本核算手段进行优化,为煤炭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稳定发展提供基本保障。“生态保护红线”主要针对生态功能区的污染问题、煤炭企业的碳排放问题和其他污染问题进行规范,通过绿色成本来记录这些环境问题产生的相关成本,在记录的同时进行绿色成本会计的自我调整与优化。也就是说,绿色成本会计成为“生态保护红线”对企业会计影响的落脚点。

(三)丰富现有绿色成本会计核算体系的理论研究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背景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的绿色成本会计中的内容做出了进一步的调整,是在现有绿色成本会计基础上的继承与补充,结合现代煤炭企业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对现有绿色成本会计的内容进行调整,丰富现有绿色成本会计核算体系的理论研究。“节能减排”是煤炭企业绿色成本会计中的关键环节,会直接影响到煤炭企业绿色成本会计核算的使用情况。绿色成本会随着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当企业生产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绿色成本会计信息的披露也要随之进行调整,确保煤炭企业节能减排的效果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逐渐成为绿色成本会计核算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从而推动煤炭企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发展。

(四)建立绿色成本会计核算的基本准则

第2篇:成本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范文

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浅析

一、 引言

重要性是会计、审计理论与实务中的一个基础概念和基本原则,它的运用强化了对关键性问题的核算,简化了核算工作,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因此受到广泛的重视。笔者着重分析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以期达到对重要性原则的进一步认识。

二、 重要性原则的内涵

1. 重要性的判定

从会计角度看,我国会计准则并没有对重要性原则给出明确的定义,只是要求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应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那些对资产、负债、损益等有较大影响,并进而影响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据以作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分别核算,单独反映,力求准确,重点说明,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充分、准确的披露。而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至于误导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正确判断的情况下,可适当简化处理,合并反映。在评价某项经济业务的重要性时,应当从质和量两个方面综合进行分析。从性质方面来说,当某一事项有可能对决策产生一定影响时,就属于重要项目;从数量方面来说,当某一事项的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时,就可能对决策产生影响,因而也是重要的。

2. 对重要性原则的进一步分析

(1)运用重要性原则是“成本效益原则”的要求。如果对所有会计事项的处理一律不分轻重主次和繁简详略,采取完全相同的处理方法全面详尽进行核算,必将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增加会计核算的成本,抵消会计管理带来的效益甚至让企业得不偿失。在会计核算中坚持重要性原则,能够使会计核算在全面反映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加强对经济活动和经营决策有重大影响和有重要意义的关键性问题的核算,有助于简化核算,节约人力,提高工作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运用重要性原则,有利于把握住问题的实质,抓住关键点。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来说,虽然越详尽的信息越有利于其作出正确的决策,但是如果会计信息不分主次,有时反而会影响使用者对信息的正确理解,影响决策。

三、 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分析

1. 账户设置

对于制造费用,如果发生在基本生产车间,必须先通过专门的账户“制造费用” 进行核算,月末再根据一定的分配标准分配进入“生产成本”账户,而如果发生在辅助生产车间,则可以不用通过“制造费用”账户核算,可以在发生时直接进入“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账户,原因是相对而言,基本生产是重要的必须详细反映,辅助生产是次要的可以简化反映。

在给生产成本账户设置成本项目时可根据重要性原则调整,一般按照“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设置专栏,但若企业发生的废品损失、停工损失很多,可增设“废品损失”“停工损失”成本项目;若企业耗用的燃料和动力较多,可增设“燃料和动力”成本项目等。

2. 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

(1)直接分配法是指在各辅助生产车间发生的费用,直接分配给辅助生产以外的各受益单位,辅助生产车间之间相互提供的产品和劳务,不互相分配费用。这种方法由于不考虑各个辅助生产车间之间互相提供劳务或产品的情况,导致分配结果的准确性差,主要适用于各辅助生产车间之间相互提品或劳务较少的企业。这是因为当各辅助生产车间之间相互提品或劳务较少时,不考虑它们之间相互提供劳务或产品的情况,对成本分配结果的影响较小,这时既不会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又可简化辅助生产费用分配工作,符合重要性原则。

(2)计划成本分配法是指根据辅助生产车间提供的产品、劳务数量及其计划单位成本,计算为各车间、部门提供服务的产品和劳务数量应分配的费用。对辅助生产车间发生的实际成本与按计划成本计算的分配额之间的差额,由于对成本计算影响较小,按重要性原则可以简化核算,可不再按受益比例进行分摊,而直接增加或冲减管理费用。

3. 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

(1)在产品按所消耗原材料费用计价法。如果企业月末在产品数量较大,而且原材料费用在成本中所占比重较大,加工费用比重小,为简化核算,在产品可以只计算耗用的原材料费用,不计算其他加工费用,产品的加工费用完全由完工产品负担。

(2)在产品按年初固定成本计价法。如果企业月末在产品数量变化不大且各月费用发生较均衡,则月末在产品成本可以按照年初在产品成本确定。因为在这种条件下月末在产品实际成本相差不大,算不算各月在产品成本的差额对完工产品成本计算都影响不大,因而不用费时费力地计算分配,既简化了核算工作,同时又反映出了在产品占用的资金。

4. 制造费用计划分配率分配法

采用这种方法,不论各月实际发生的制造费用多少,每月各种产品成本中的制造费用都是按年度计划确定的计划分配率分配。平时发生制造费用时计入“制造费用”账户的借方,根据计划分配率分配制造费用时,直接计入“制造费用”的贷方,这样“制造费用”借贷方之差,就是已分配和实际制造费用的差额,表现为制造费用的期末余额。对于这一余额,平时就累计留在“制造费用”科目中,年末一般直接将其计入12月份产品的生产成本。在年度制造费用计划分配率接近实际时制造费用账户年末余额不大,对成本核算影响较小,所以可以不必精确分配,简化了核算工作,符合重要性原则的要求。

四、 结束语

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是非常普遍的,重要性原则在实务中的适度运用依赖于会计人员高度的职业敏感性与良好的职业判断能力,可见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增强职业判断能力已成为新形势下会计发展的紧迫任务。

参考文献:

第3篇:成本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范文

综合复习与巩固成本会计课程所学的理论知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和提高会计核算的实际操作能力。

加深对成本会计核算过程以及核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为毕业后从事会计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实习内容:

本次实项内容:

1、各种成本费用的归集与分配。

2、各种成本基本计算方法(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的综合训练。

一、生产成本的归集与分配是基础部分,它对以后几章内容有很大作用。

成本归集与分配过程实际上就是成本计算过程。在本次实习中,我们按照成本核算的基本程序,先后对材料费用、职工薪酬、其他费用、辅助生产费用、制造费用、废品损失、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七个方面进行了分章做题练习,经过实习我基本能够对这些费用进行分配。在这些章节中难度不大,只要掌握了一些方法,在加耐心做题训练,就能熟练掌握了。可以说这些章的内容不难,学好了这些,以后的部分学习起来就容易了。

在材料费用方面,分配费用比较简单,比如一批材料为几种产品共同使用,应根据一定的分配方法如按材料消耗定额或材料定额费用分配,从而计入各产品成本;人工费用方面,应按成本项目进行归集,生产工人的计入生产成本,车间管理人员的计入制造费用,厂部管理部门的计入管理费用等,若生产多种产品,应按一定的方法如实际工时进行分配后分别计入各成本项目;辅助生产费用方面,在本次实习中,主要运用交互分配法分配,这里用的方法相对来说难度比前面的大,不过最重要的求分配率;制造费用的分配方面,将在生产环节发生的制造费用按一定的方法如工时比例、定额材料比例,分配计入各有关产品的基本生产成本项目中;废品损失计算,在核算时,将不可修复废品的生产成本和可修复废品发生的费用计入废品损失账户的借方,将受到的赔款和废品残值计入废品损失账户的贷方,然后结转出净损失;完工产品和在产品成本的计算是成本核算的最后一项内容,也是很难很重要的部分在实习中我们主要用约当产量法,定额成本法和定额费用分配法来做,在这里我们花费了好多时间。

二、各种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综合运用。

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们只是讲了品种法、分批法和分步法。其中品种法是最基本的方法,好多企业都用这中方法,在实习过程中花费了好几节课;而分批法是按批别作为计算对象,是一种订单生产,成本计算期与核算报告期不一致,一般不考虑在产品和完工产品的分配问题;分步法是以生产步骤作为计算对象,适用于大量大批生产,分步法是最难的,分步法分为逐步结转分步法和平行结转分步法,分步法实际是品种法的多次应用,最难的部分是要成本还原,学习了这些方法后老师带着我们对这些方法分别做了综合训练。

心得体会:

1、经过四周的实习,让我真正体会到成本会计是一项巨大而复杂的工作,它最考验一个人的耐力与细心,每一个过程都是非常的复杂与繁琐,所以一定要养成细心做事的习惯;

2、经过实习,使我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和熟悉了现代成本会计核算各个环节的基本内容,加深了我对成本会计核算基本原则和方法的理解,使我对成本会计操作的基本技能更加熟练,为我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以前没有学懂的一些东西,在这个实习过程中我基本把它们弄懂了,可以说这是对我所学知识的复习和深化;

4、实习中以前教我们财务会计的那个老师采用的方法就是让同学来讲,同学讲后又亲自来给同学讲,我认为这种方法很好,它可以锻炼同学的能力又可以督促同学的实习,同学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来给同学教授好的方法和知识。

实习中不足:

1、我们在实习的过程中只是根据实习教材做题训练,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做一些题,但是没有到校外企业进行实习,没有在实际环境下亲身实际操作过,以后工作中碰到有些实际东西我们仍然不会做;

2、在实习过程中因为认识上有许多不足,要达到理论与实际的真正结合仍需加强训练,并投入更多的实践。

实习建议:

1、我希望学校给同学联系到校外企业进行实习,只是在教室里做题和讲题不太好,并且有时会让同学感觉到很枯燥;

第4篇:成本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范文

摘要伴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传统成本会计赖以存在的环境已经不复存在,如何正确的把握成本会计新的变化方向,从而充分发挥成本会计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已经成为相关会计工作者不容回避的一项重大课题。

关键词成本会计发展趋势分析

成本会计作为会计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成本是企业定价以及进行商品交换最为重要的依据之一。成本会计经过多年的发展其内涵与外延得到了极大地拓展,尤其是在经济环境瞬息万变的时代背景下,成本会计的作用已经从最初的成本核算延伸到了企业战略管理领域。鉴于此,企业必须要根据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及时采取应对成本会计变化的策略,才能有效的确保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的目的。

一、企业经营环境变化对成本会计的影响

成本会计的变化不是自发的,而是在企业内外环境不断变化的背景下产生某些变化的,具体分析如下:一是知识经济的冲击,目前整个社会已经逐步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以及人力资源成为了企业发展的根基,同时也成为了企业产品与服务最主要的成本。知识与自然资源相比,具有可重复利用以及增值性的典型特征,同时与自然资源相比,知识在全球范围内的流通以及扩散速度更快,这客观上加剧了企业的竞争程度,企业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同质化现象越来越明显,这就要求企业采取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发展战略,订单式的生产模式将会替代以往的大规模生产模式,这对成本会计的冲击是巨大的,成本会计核算的要素与对象发生了重大变化。

二、企业成本会计变化方向

在企业内外环境变化对企业成本会计不断的冲击下,企业成本会计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其呈现出的以下几点变化尤其显著:

1.成本会计方法更加多样化

成本会计方法的多样化是企业成本会计的一个显著变化,目前成本会计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是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法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这一时期美国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成本会计提供的成本信息面临失真以及难以满足企业管理层面决策的双重困境,作业成本法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作业成本法在那些竞争激烈以及人工成本占比例很低的行业得到了广泛推广,作业成本法的最突出优势就是能够正确的反映出企业产品以及服务的真实成本,这为企业管理层做出正确的决策奠定了基本的会计信息基础。二是边际成本会计法,边际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相比更加注重责任的划分,从边际成本法的实践情况来看,其效果要好于作业成本法。边际成本法将成本的控制目标分解到了各个部门,这更有利于对成本控制效果的提升。三是资源消耗会计法,资源消耗会计法是本世纪初才推出来的一种成本会计方法,这种方法将作业成本法以及边际成本法进行了有效的融合,这种方法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于非财务信息的关注,通过将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进行更好的结合,从而给企业管理者进行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2.成本会计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

新时期成本会计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展,成本会计应用范围的拓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行业之间的拓展,成本会计传统意义上仅仅局限在企业这一领域,很多机关事业单位并不重视成本会计的运用,但是在新的时期成本会计的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既是是一些政府机关都已经开始实施成本控制;二是成本会计在企业范围内部应用范围的拓展,传统的成本会计仅仅局限在财务管理部门,其它职能部门对于成本会计的运用不足,而新的时期,企业的成本会计的重要性已经上升到企业的战略地位,成本会计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相融合。

三、应对企业成本会计变化的对策

1.加强对于成本会计理论的研究

理论对于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因此应加强成本会计理论的研究,从而发挥其对于成本会计实践的指导作用。在开展对成本会计理论的研究中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一是立足实践原则,理论来源于实践,脱离实践的理论不仅正确性大打折扣,同时其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也丧失殆尽,我国成本会计理论研究不但要结合我国具体的国情这一个大的背景,同时还要考虑企业这一小的实践背景;二是创新原则,创新是成本会计理论保持鲜活性的前提条件,在成本会计理论研究中应立足实践、大胆创新,从而有效地应对成本会计的变化。

2.加速推进成本会计电算化进程

在推进成本会计电算化的进程中应明确这样一个概念,即利用计算机来实施成本会计核算仅仅是成本会计电算化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因此在成本会计电算化的推进中观念上的改变要远远比为了电算化而电算化意义重大。

3.提升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

一支职业道德良好、专业素质过硬的会计人才队伍对于企业有效实施成本会计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目前我国企业成本会计的从业人员专业素养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应设置一个比较高的进入门槛,企业在引进成本会计从业人员时应综合考虑其专业素养,通过严格的筛选,确保进入人员专业素质的过硬。其次应实施成本会计从业人员优胜劣汰机制,通过实施具有竞争性的机制实现人员的新陈代谢。最后应加强对成本会计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会计行业知识的更新速度很快,这就要求从业人员不断的进行学习才能适应会计发展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朱学义.会计改革热点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2]林万祥,胡玉明.成本会计研究.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3]刘娟,勾文静.论知识经济对成本会计的影响及对策.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3).

第5篇:成本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范文

1.基本目标

就是让一定的成本带来尽可能多的收入或收益,即提高经济效益。成本会计正是从成本费用的计量、记录、计算及监督等方面着手,为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并以经济效益为最高目标。

2.具体目标

就是指成本会计实践中向谁提供信息、提供什么信息、怎样提供信息。成本会计主要是通过成本费用报告、统计数据及专题报告等形式,为内部相关部门和员工提供特定的和综合的成本会计信息,以便其进行成本规划与管理控制。

3.终极目标

就是进行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成本效益最大化。成本会计的最重要特征,是把注意力放在企业资源的详细计划和有效的控制方面。企业如何安排、使用上述资源,必须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任务来计划资源的投入、使用以及测算这些资源投入使用后的效率和效益。

二、成本会计假设

成本会计的基本假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成本会计工作的制约因素或前提条件,是对客观情况合乎逻辑的推断,主要有成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成本计算分期、多重计量、公正分配等假设。

1.成本会计主体

按照现代成本会计的观点,企业或其他组织等独立的经济主体是成本开支的真正主体,其成本是指为最终实现目标而耗费或放弃的各种物质资料、劳务和支付给职工的工资等,或者说是为争取收入而付出的代价。应排除一切与其经济活动无关的强加或强行摊派的成本,包括所有者及经营者的一切个人开支;主管部门或其他单位、机构的不合理摊派;其他单位的成本耗费等。

2.持续经营

是指成本核算应以持续、正常的经济活动为前提。这样才能使成本会计的原则、程序和方法建立在非清算的基础上,具体表现为各项资产以持续经营价值计价,资产的耗费以实际成本计价,各项费用成本体现已耗资产价值的货币反映,从而保持成本会计信息处理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3.成本计算分期

持续经营确定了目前及将来的预期状态,为了提供一定时期的成本会计信息,与会计报表的周期相一致,会计分期的运用,使得成本会计在成本费用的计量方法和内容上具有了鲜明的特色,正确划分各个时期的成本费用界限。这样,才能有利于费用、收入、利润的确认和计量,保证成本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以免误导使用者。

4.多重计量

成本一般表现为经济活动付出的代价,这些代价中不仅包括物质资料的耗费,而且包括人力资源体力和脑力等精神成本的耗费。货币计量的优点是具有广泛的综合性和概括能力,但由于受人们认识水平的限制,要将人力资源精神成本等非货币计量属性完全转化为货币计量,是难以做到的或其准确性不能保证。所以,成本会计的计量可采用货币计量和非货币计量相结合,既采用货币单位反映各项经济业务的成本和效益,又采用实物指标,甚至用文字来说明职工对所做出的贡献和造成的损失。

5.公正分配

费用分配的公正性直接关系到成本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所谓公正,主要是指间接费用分配标准的选择上,应根据因果关系,选择与所分配费用的高低最密切的标准。要求尽可能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保持分配方法的合理性。当然,公正只是一种相对的概念,既是主观假设,也是成本会计陈报信息的一项基本前提。

三、成本会计原则

成本会计原则是规范成本会计行为的指南,是成本会计工作中应遵循的各项基本原则,提供信息使用者所需的高质量成本信息。成本会计在坚持一般会计核算原则的同时,又要符合其独特的要求,拓展或改变部分原则的内涵。

1.合法性原则

它是指成本会计核算必须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的规定,严格遵守成本开支范围,从而保证信息的准确和可靠。同时,也不能人为地混淆成本和期间费用、不同成本计算对象、不同期间成本等的划分界限,这些从严格意义上讲,也是违法违规行为。

2.受益性原则

成本费用的分配方法应按成本驱动原理,遵循受益性原则进行选择,体现“谁受益谁负担”的思想。在具体选择分配方法时,按照受益性原则的要求,所采用的方法对各分配对象所分配的费用成正比例关系,受益多的多负担,受益少的少负担,从而体现分配费用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3.目标性原则

企业进行成本管理必然具有明确的目标,期望发生的成本支出能够带来尽可能大的效益,即实现成本效益最大化。这就要求成本会计提供的信息要有针对性,及时地为成本管理提供所需的信息资源,满足决策需要。

4.可理解性原则

既然成本会计的现实主要目的是向使用者提供对他们决策有用的成本信息,那么可理解性便是重要的一个质量特征。所谓可理解性,指既要保证所有重要事项都能得到充分披露,又要避免提供过分琐碎的信息而使使用者不得要领。从信息提供者的角度来说,应当在保证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前提下,力求使成本会计信息通俗易懂,便于使用者分析和利用看得懂的信息资源。

第6篇:成本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范文

    一、成本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是建立和完善会计理论体系的基石,确立成本会计目标是建立和发展成本会计理论结构的首要问题。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1938年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会计的目标是“有助于企业的运行,以达到其既定的目的”,成本会计作为一种记录、计量和报告有关成本

信息的会计信息系统,其目标因会计主体、

历史环境等的不同而产生差异,但在这具体表现形式的背后,存在着相同的特性。据此,我们可将成本会计目标区分为三个层次:基本目标、具体目标和终极目标。 

    (一)基本目标。就是让一定的成本带来尽可能多的收入或收益,即提高经济效益。成本会计正是从成本费用的计量、记录、计算及监督等方面着手,为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并以经济效益为最高目标。 

    (二)具体目标。就是指成本会计实践中向谁提供信息、提供什么信息、怎样提供信息。成本会计主要是通过成本费用报告、统计数据及专题报告等形式,为内部相关部门和员工提供特定的和综合的成本会计信息,以便其进行成本规划与管理控制。 

    (三)终极目标。就是进行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成本效益最大化。成本会计的最重要特征,是把注意力放在企业资源的详细

计划和有效的控制方面。企业如何安排、使用上述资源,必须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任务来计划资源的投入、使用以及测算这些资源投入使用后的效率和效益。 

    二、成本会计假设 

    成本会计的基本假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成本会计工作的制约因素或前提条件,是对客观情况合乎逻辑的推断,主要有成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成本计算分期、多重计量、公正分配等假设。 

    (一)成本会计主体。按照现代成本会计的观点,企业或其他组织等独立的经济主体是成本开支的真正主体,其成本是指为最终实现目标而耗费或放弃的各种物质资料、劳务和支付给职工的工资等,或者说是为争取收入而付出的代价。应排除一切与其经济活动无关的强加或强行摊派的成本,包括所有者及经营者的一切个人开支;主管部门或其他单位、机构的不合理摊派;其他单位的成本耗费等。 

    (二)持续经营。是指成本核算应以持续、正常的经济活动为前提。这样才能使成本会计的原则、程序和方法建立在非清算的基础上,具体表现为各项资产以持续经营价值计价,资产的耗费以实际成本计价,各项费用成本体现已耗资产价值的货币反映,从而保持成本会计信息处理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三)成本计算分期。持续经营确定了目前及将来的预期状态,为了提供一定时期的成本会计信息,与会计报表的周期相一致,会计分期的运用,使得成本会计在成本费用的计量方法和内容上具有了鲜明的特色,正确划分各个时期的成本费用界限。这样,才能有利于费用、收入、利润的确认和计量,保证成本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以免误导使用者。 

    (四)多重计量。成本一般表现为经济活动付出的代价,这些代价中不仅包括物质资料的耗费,而且包括人力资源体力和脑力等精神成本的耗费。货币计量的优点是具有广泛的综合性和概括能力,但由于受人们认识水平的限制,要将人力资源精神成本等非货币计量属性完全转化为货币计量,是难以做到的或其准确性不能保证。所以,成本会计的计量可采用货币计量和非货币计量相结合,既采用货币单位反映各项经济业务的成本和效益,又采用实物指标,甚至用文字来说明职工对所做出的贡献和造成的损失。 

    (五)公正分配。费用分配的公正性直接关系到成本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所谓公正,主要是指间接费用分配标准的选择上,应根据因果关系,选择与所分配费用的高低最密切的标准。要求尽可能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保持分配方法的合理性。当然,公正只是一种相对的概念,既是主观假设,也是成本会计陈报信息的一项基本前提。

    三、成本会计的对象 

    成本会计是以费用为对象,对资金运动过程中的耗费进行分类、计量和分配,为成本预测、决策、控制、分析与考核提供客观依据的一门分支会计。从本质上看,同一般会计对象一样,成本会计对象仍在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所不同的只是限于资金耗费方面的资金运动,并且具有既侧重于单位整体的资金运动,更侧重于单位内部各责任单位的资金运动的特点。就性质上来说,成本会计是合理利用内部资源的控制会计,主要服务于企业内部的成本管理,提供决策制订和业绩评价所需信息。为此,“费用”这一成本会计对象可以细化为营运成本、期间费用、损益、现金流量等具体要素。 

    四、成本会计原则 

    成本会计原则是规范成本会计行为的指南,是成本会计工作中应遵循的各项基本原则,提供信息使用者所需的高质量成本信息。成本会计在坚持一般会计核算原则的同时,又要符合其独特的要求,拓展或改变部分原则的内涵。 

    (一)合法性原则。它是指成本会计核算必须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的规定,严格遵守成本开支范围,从而保证信息的准确和可靠。同时,也不能人为地混淆成本和期间费用、不同成本计算对象、不同期间成本等的划分界限,这些从严格意义上讲,也是违法违规行为。 

    (二)受益性原则。成本费用的分配方法应按成本驱动原理,遵循受益性原则进行选择,体现“谁受益谁负担”的思想。在具体选择分配方法时,按照受益性原则的要求,所采用的方法对各分配对象所分配的费用成正比例关系,受益多的多负担,受益少的少负担,从而体现分配费用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三)目标性原则。企业进行成本管理必然具有明确的目标,期望发生的成本支出能够带来尽可能大的效益,即实现成本效益最大化。这就要求成本会计提供的信息要有针对性,及时地为成本管理提供所需的信息资源,满足决策需要。 

    (四)可理解性原则。既然成本会计的现实主要目的是向使用者提供对他们决策有用的成本信息,那么可理解性便是重要的一个质量特征。所谓可理解性,指既要保证所有重要事项都能得到充分披露,又要避免提供过分琐碎的信息而使使用者不得要领。从信息提供者的角度来说,应当在保证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前提下,力求使成本会计信息通俗易懂,便于使用者分析和利用看得懂的信息资源。 

    (五)实际成本原则。企业或其他组织所采用的成本计算方法可能不完全相同,如可能采用定额法、标准成本法、计划成本法等,但为了正确地计算当期的盈利水平,需要在核算期期末时,将其调整为实际成本。但从成本计算的历史发展和经济状况日益复杂性来看,实际成本计算只是成本计算的基础、核心和主体,而不是全部。 

    (六)成本效益性原则。这是一条普遍适用的原则,即任何一项活动,只有当其效益大于成本时才是可行的,成本会计信息也是如此。从管理者的角度,提供的成本信息越丰富,越有利于进行成本管理和控制,但要受信息披露成本的制约,需要信息使用者和会计人员之间有密切的协作。当然,在现有的计量理论与技术条件下,要准确计算披露的成本与效益是不现实的。尽管如此,人们在设计成本会计制度、确定成本信息披露详略程度、披露方式和披露频率时,仍需要对成本与效益因素进行衡量和判断。 

    成本会计目标属于成本会计理论结构的最高层次,构成其理论基石;成本会计假设规定了成本会计运行的前提和制约条件;成本会计对象及要素的确认和计量,体现了成本会计目标的具体要求;成本会计原则作为成本会计工作的基本指导方针和实务处理的具体规范,是保证成本会计目标得以实现的强有力手段。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定安、孟祥霞主编. 成本会计研究. 经济

第7篇:成本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范文

关键词:物价变动;会计理论;会计信息质量;物价变动会计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商业竞争日益加剧,经济环境越来越复杂,物价变动已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客观经济现象。由于这一现象的存在,传统会计赖以存在的基本条件发生了变化,从而对会计理论和实务都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直接降低了由传统会计模式产生出的会计信息的质量。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降低物价变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程度,已成为会计工作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物价变动对传统会计的冲击

(一)物价变动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冲击

1、物价变动动摇了会计的基本假设――币值不变。会计假设是会计理论赖以建立的前提。货币计量作为会计的基本假设,其涵义是:以稳定的币值作为统一的计量尺度来度量会计主体的一切经济业务。该假设在物价变动缓慢或变动幅度极小的情况下基本上是成立的,即如果币值变动的幅度不大、频率不高且趋势不一,那么,就一个时期来看,币值的升降大致可以抵消,则币值不变的假定是可以接受的。以此为前提,对会计主体的经济业务进行计量,其结果是可以信赖的。但众所周知,近二十年来世界物价水平的变动是比较大的,且其总趋势是持续上升。因此,币值不变这一假设的合理性就被动摇了。若按此假设进行会计核算,所获取的会计信息将与其反映的经济业务存在较大的差异。

2、物价变动动摇了会计的基本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历史成本原则是指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记录时,并不考虑其现时成本或变现价值,而是以经济业务发生时的实际取得成本为标准进行计量。它是会计最基本的计量属性,也是历史成本会计模式的基础。历史成本计量具有客观可靠、可验证、数据易于取得等优点。长期以来,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财务会计都是遵循历史成本原则来处理数据资料。但毫无疑问,历史成本原则是以物价稳定为条件的。若物价的变动不是涨跌相间或较为缓和,而是持续上涨或持续下跌且涨跌频繁剧烈,则历史成本原则的运用就失去了现实基础,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提供的会计信息就不能如实反映企业当前的财务状况和真实的盈亏情况。

3、物价变动影响了配比原则的运用。会计的一个重要作用是计算收益。收益的计算是将存在一定因果关系的费用和收入进行配比从而求得收益的过程,这就是配比原则。但是当物价存在较大幅度的变动时,资产的现时成本与历史成本存在较大差距,用历史成本与现时收入配比是不合理的:在计算收益时,除工资费用等本期营业费用所反映的是现时成本外,其他费用项目(如折旧费、商品销售成本等)反映的都是历史成本。当物价上涨时,必然导致少计费用,从而虚增收益;而当物价下跌时,必然导致多计费用,从而少计收益。此时运用配比原则得出的收益并不能真实反映会计主体的经营成果。

同时应注意,虚增的收益是不可以进行分配的收益。若将这部分虚增的收益以股利的形式分配给股东,则必然会使企业的实物资本得不到更新,从而削弱企业的经营能力。而在传统会计中,没有单独划出资产置存收益即虚增的收益,从而影响了向信息使用者所提供信息的质量。

(二)物价变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在会计核算系统中,会计计量是一个关键的环节,由于物价变动动摇了会计计量的基础,也就必将对会计实务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从而直接降低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1、基本会计数据失真,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脱离实际。首先,在物价变动幅度较大时,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会计系统不能提供符合实际的会计信息。当物价上涨时,实物资产账面价值低于其实际价值。当某企业的实物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较大时,则报表数据并未反映出该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同时,由于已耗用资产仍按较低的历史成本计提折旧,以致固定资产补偿不足,从而致使企业缺乏更新实物的资金。这说明货币购买力的变动将使以历史成本反映的会计主体各个时期的购买力没有可比性。其次,由于物价波动,不同时点实现的收入代表不同时点的物价水平,因此,不同时点的收入额并不能简单加总来表示相应期间的业务。而费用的情况更为复杂,它的计算既涉及反映当前物价水平下的资产的消耗情况,也牵涉到前期或前几期甚至前十几期物价水平下资产的消耗情况。同时,它还与货币购买力的变动情况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在物价普遍上涨时,往往会少计费用;在物价下跌时,情况则相反。而收益是企业经营成果的具体表现,也是收入与费用配比的结果。因此,收益的确定取决于收入和费用的数额,而费用又部分取决于资产的价值。由于历史成本会计模式不能对物价变动做出恰当反映,以致出现下列现象:物价上涨时,低估资产,少计费用,虚增收益;物价下跌时,则高估资产,多计费用,少计收益。

2、不能恰当反映投入资本的保持情况。一个企业净资产的确认为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的确认所制约。在持续经营假设条件下,以上各个项目必须分期计量,而各个会计期间的货币价值和资产价值又各自存在差异。因此,在历史成本会计模式下,无论是从“财务资本”的角度还是从“实物资本”的角度出发,投入资本的保持情况均难以得到恰当反映。

3、不能如实反映资本消蚀或秘密准备情况。由于历史成本会计模式不能对物价变动做出反映,由前文可知,在物价上涨时,由于仍按历史成本计量资产,将低估资产,少计费用,从而虚增了收益。若按虚增的收益进行分配,则分配的不尽是收益,还包含了部分的资本。同理,按虚增的收益计缴所得税,所缴金额也有一部分是对资本进行征税。因此,企业的资本因物价变动程度的不同而受到不同程度的侵蚀,从而削减了企业实力,损害了投资者的根本利益。同样,在物价普遍下跌时,由于按高于现行价值的历史成本计量资产,将导致多计费用,少计收益。此时,按少计的收益进行分配,股利和所得税都会相应减少,实际上是将一部分应分配的股利和应上缴的所得税转化为企业的实际资本,使企业的资本额度所体现的购买力高于实际投入资本的购买力,也就是说,企业账面上的资本额度不变,但企业净资产所代表的购买力和生产经营能力却有所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收益分配的结果是形成了秘密准备,增强了企业实力,增加了投资者的长远利益,减少了国家所得。

二、消除物价变动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的策略与方法

(一)传统财务会计对物价变动影响的消除方法

物价变动对传统财务会计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资产的计价和收益的确定上。其中收益是由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配比计算的,在这两个因素中,营业收入是按现行价格计算的,不存在调整问题。而营业成本在很大程度上是资产的转移价值,因此资产计价是消除物价变动影响的关键因素。基于上述分析,历史成本会计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部分地消除物价变动的影响:一是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对存货采用后进先出法,由于中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取消了后进先出法,所以中国企业至少应避免采用先进先出法计价;二是对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以保证所耗资产的价值及早得到补偿,加速资本回收,以及减少物价上涨造成的影响。三是定期对存货和固定资产的价值进行重估。

同时,企业还可以改进财务报告,即根据企业受物价变动影响的程度和经营决策的需要及现有管理水平,按企业认为适宜的方式提供辅的反映物价变动的会计信息,如编制补充报表、增加附注内容等。

(二)物价变动会计

若物价变动不能抑止,而且物价上涨的幅度又较大,就必须考虑实行物价变动会计。物价变动会计有三种模式,即一般物价水平会计、现行成本会计和现行成本与一般物价水平结合的会计。具体模式的选择,要根据各模式的特点、企业实际情况及成本效益原则进行具体分析。

1、一般物价水平会计。一般物价水平变动直接影响的是货币性项目。所以当货币性项目在企业资产、负债中所占比重较小时,采用这种会计模式就不一定合适。因此, 在物价变动的情况下,非金融企业不宜采用一般物价水平会计;反之,金融企业的资产主要是货币性的,采用一般物价水平会计,就可以比较真实地揭示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2、现行成本会计。目前普遍存在着企业在用资产的账面价值低于其实际价值的现象。但这种情况在不同类型的企业中有很大差异。资产的结构是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在考虑实行现行成本会计时,应当对这一点予以充分注意。一般来说,资本密集型企业的机器设备占总资产的较大比重,这些机器设备一经投入使用,就很少有拆除变卖的可能,在短期内也不可能重置。所以按现行成本,即对企业资产的价值进行重估较为恰当。因此,在固定资产净值占总资产半数以上的大型资本密集企业,可以实行现行成本会计。

3、现行成本与一般物价水平结合的会计。该模式是一般物价水平会计和现行成本会计的结合,因此具备这两种会计模式的优点,使报表使用者对企业的会计信息有充分的了解,从而使决策和管理的有用性大大提高。但其在应用过程中核算费用高,计算复杂,会计信息不易为一般的使用者所理解。此外,这一会计模式的信息成本非常高,是否能产生足够的利益并不能得到有效的证明,会计界本身也存在着争议,故很难付诸全面实施。劳动密集型企业资产结构的特点与资本密集型企业差别很大,因此在物价变动会计模式的选择上也有区别。在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资产总额中, 固定资产的比重较小, 而存货等流动资产比重很大,因此,劳动密集型企业多采用现时成本/不变币值会计模式。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物价变动日益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客观经济现象的今天,传统会计赖以存在的基本条件发生了变化,进而使其提供的会计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与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相背离,影响了决策者的正确决策。因此,如何降低物价变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程度,将成为会计工作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毛宗平,陈海明,段进东.物价变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实证分析[J].企业经济,2002(12).

2、郑向东,张晓华.物价变动对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影响及应对模式的选择[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3、刘桂华,曾铁刚.物价变动对会计的影响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4).

4、朱炜.物价变动对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影响[J].特区经济,2007(10).

第8篇:成本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范文

本文以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的若干问题为核心,论述了国内实施人力资源会计核算所要解决的最大难题,即人力资源会计的计量模式问题。在论述过程中,对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的必要性、需要解决的难题、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的基本原理和计量模式的现实作了评析。充分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对目前各种计量模式存在的必要性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下一步实施人力资源会计核算需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成本;计量模式;会计核算

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实质就是人力资源的竞争。将人力资源纳入会计核算与管理范畴,以充分开发、管理与利用这一重要资源,已受到理论界和企业管理者的普遍关注。人力资源会计计量的模式主要有三种:成本会计核算模式、人力资源价值核算模式和所有者权益核算模式。本文着重对前两种会计核算模式进行分析。

一、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的模式

1、成本会计核算模式

(1)突出特点。成本会计的特点是对成本进行单独计量,主要包括取得资产成本、开发过程中支出成本、使用中的费用及其他替代成本。人力资源成本核算分别根据不同的支出性质进行不同的账务处理。其中:①属于资本性支出的,进行资本化处理,形成企业的长期资产并按受益期分期计入损益;②属于收益性支出的,于支出发生当期计入损益。

(2)计量方法。人力资源成本计量方法是指人力资源的拥有者(一个企业或会计主体)为取得人力资源,使用(维持和开发)人力资源所发生的所有支出。目前的计量方法与其他资产的计量方法大致相同,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历史成本计量法。历史成本法是一种不考虑物价上涨等时间价值因素的,最简单的计量方法。具体到人力资源的计量上来说,就是指为取得、开发和使用劳动力而实际付出的全部货币。历史成本法很容易计算,也符合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比较容易让人们接受。②重置成本计量法。重置成本法,就是在目前人力资源市场下,使用者按照现行价格取得(包括重新获得、培训和开发)自己原先已经拥有的人力资产所需要支付的全部价格。③机会成本计量法。机会成本是一种计算由于失去机会而产生损失的成本计量方法。该方法主要计算劳动力离开使用者给其造成的经济损失。虽然这并非是使用者的真正支出,但由于领导决策让劳动力被迫离开,其实质就是使用者自己承担的相应损失。

上述三种计量方法单独使用各有利弊,具体阐述如下:①历史成本法符合传统会计核算的原则和方法,且好理解,易操作。但由于历史成本法的精髓是价格一经确认不允许随意调整,所以这些信息有可能严重脱离现实,就会造成与现行市场公允价值存在很大差异,无法公允反映人力成本的真正价格。②重置成本法与历史成本法的相比,有其好的一面就是能够反映成本劳动力的现实价格。但是又由于使用重置成本计量过程中需要选取不同方面的参考价格,这样就会产生人为因素过多得出的结论可信性差。③机会成本法与前面两种方法相比,更能够真实反映人力成本的真实价值。但是由于劳动者离职给使用者造成的经济损失金额无法提前确认,必须靠人为主观估计,同样带有很强的主观性。

2、人力资源价值核算模式

人力资源会计核算模式存在的基础是人是有价值的经济资源,因此人力资产不应该按其实际费用支出入账,而应该按其实际经济价值核算。

(1)内容。①人力资源补偿价值及剩余价值。补偿价值是对劳动者参与经济活动过程中所消耗的脑力和体力的补偿。剩余价值,则众所周之是指劳动者创造的超过他本身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们共同构成了人力资源的使用价值。②人力资源基本价值和变动价值。人力资源的价值应分为基本价值和变动价值两部分。基本价值是指任何能从事简单劳动的劳动者所拥有的自然人力的价值。而变动价值则是通过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劳动者在体力、技能、智力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从而劳动者的价值也得到相应的增值反映出来的。

(2)方法。人力资源价值会计核算模式核算的方法主要有三种:经济价值法;商誉评价法;拍卖价格法。具体阐述如下:①经济价值法是按照人力资源投资率和未来一段时间的收益预测值来确定人力资源价值。②商誉评价法则第一步确定企业本身的商誉值,主要作法在某一基准日对企业价值进行整体评估,以评估价值超过财务报表净资产价值的部分确认为商誉。第二步是以人力资源投资率与确认的商誉部分相乘,计算出人力资源的价值。这种方法依据历史数据资料,可信程度较高,可是也未考虑货币未来增值率,并且还要求企业必须具有商誉这项无形资产,这违背了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的初衷。③拍卖价格法是按照在劳动力市场通过公开竞拍,以最高竞价确定的人力资源成本计算方式。这种方法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实际操作起来难度很大。

3、所有者权益核算模式

此方法是对人力资源进行计量的另外一种核算模式。是指劳动者以自身劳动技能和专业知识、熟练程度做为价格对企业进行投资,从而拥有企业股权,这种投入做为用人单位的所有者权益来进行会计核算。实际上也就类似把劳动力做为无形资产来进行确认。

二、大力推广人力资源价值核算模式

1、人力资源价值会计核算模式实施的必要性

人力资源价值核算模式与我国经济发展具体现状需求相适应。广泛推广以人力资源投入为基础,对人力资源价值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核算十分必要。

(1)人力资源价值核算模式能够更加完善《企业会计准则》内容的不足。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采用历史成本法通过“应付职工薪酬”来核算人力成本。如果引入的人力资源会计核算也采用历史成本法则能够保持会计核算及计量方式的一贯性原则,促使人力资源会计核算更好地融合到传统会计核算体系中去,顺利实现人力资源会计与传统会计的衔接。

(2)人力资源价值核算模式易于核算和推广。人力资源价值核算模式既考虑人力资源过去已创造的价值,也对其未来所创造的价值进行计量。是一种从投入法角度来度量人力资源的方法,比只计算成本支出的人力资源价值反映更全面。

2、实施人力资源价值核算模式的建议

(1)会计前提。人力资源会计前提,除必须满足会计准则要求的四个假设外,还应当满足人力资源是有价值的经济资源、人力资源的价值是可以用货币计量的、人力资源的使用权是可以自由转让交易的以及劳动者在岗位上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工作能力等四个条件。

(2)核算对象。企业应该改进核算对象,将列入人力资产进行会计核算的那一部分人力资源根据一定的标准分类含入核算对象之中,具体判断标准为:根据岗位判断;根据技术职称判断。可以视不同企业、行业的情况,按照具体级别、职称的劳动者分别核算,计入企业的资产中。或者根据劳动者的所从事工作的熟练程度和专业稀缺性确认。

(3)计量方法。货币性计量永远是会计的主流,因它的可计量性、易操作性、明了简便等优点为广大会计工作者及会计信息使用者所接受。

三、人力资源会计的未来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人力资源会计理论在我国会计研究领域进行过广泛探讨,虽然各方意见有差异,但最后得出一个统一核算准则的理论基础已经具备。新《企业会计准则》已将人力资源统一归集到“应付职工薪酬”进行核算,这为下一步引入人力资源核算准则打下基础。现在急需解决的仍是尽快出台适合国情的会计计量方式和应包含的所有核算内容。但随着国家不断推行人才战略,人力成本在企业成本中的比重越来越重,人力资源会计理论将会更加完善,从而指导人力资源会计核算实务早日推广实施。

【参考文献】

[1]潘菲,张丽媛.人力资源会计浅谈.内蒙古煤炭经济,2005.3.

第9篇:成本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范文

关键词:人口红利下降 人力资源会计 应用 影响

引言

人口红利是指当一个国家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较低时,劳动力充足供给和高储蓄率为经济增长提供的额外源泉。近年,我国人力资源成本大幅上涨,人口红利下降趋势明显。经济环境变化将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产生影响,也必然会波及为人力资源管理服务的人力资源会计,这种“衍生性”影响不应被忽视。

人力资源会计应用仍处于困境中

自20世纪80年代人力资源会计引入我国以来,我国学者对其进行了持续研究,理论上取得了一定成果,应用却相对滞后。笔者选择了在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的152家公司2009年报,其中A股主板航空运输业6家、高新技术业60家、金融保险业36家、深市创业板50家。通过全面分析其披露的会计信息,没有发现全面实施人力资源会计的企业。大部分企业仅在报表附注中分项目披露了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信息,其中仅有4家企业对核心人才进行了资产化核算(见表1)。

另外,笔者对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的186家公司2010年报披露信息进行了全面分析。其中主板航空运输业8家、高新技术业35家、金融保险业62家、文艺娱乐业31家、创业板50家。没有发现全面实施人力资源会计的企业,多数企业仅在报表附注中分项目披露了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信息(见表2)。

综上,人力资源会计在我国仅有尝试性的应用,其理论尚未完全演变成实践。要揭示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有必要对我国经济环境变化对人力资源会计应用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从中得出结论和建议,以期对推进人力资源会计应用有所帮助。

人口红利下降将对人力资源会计应用产生深刻影响

(一)放大企业人力资源会计核算需求

图1中展示了全国城镇职工和农民工月均工资在过去8年内的变化。2005-2010年间,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月均工资逐年上涨,同比增长率高于10%。农民工月均工资8年内逐年上涨,2010年达到2049元,是2003年的2.62倍。可见,我国工资呈上涨趋势,人力资源定价提高。随着人力资源稀缺性增强,企业为了维持充足的劳动力必将提高人力资源投入,这也导致人力资源成本上升。一项对于不同类型企业的调查表明,劳动力成本平均提高20%。

会计信息重要性取决于其金额大小是否足以对决策产生影响。人力资源成本占总成本比重上升,其重要性提高。人力资源会计核算应遵守“重要性”基本原则,对于重要的经济业务,应单独核算、分项目反映。因此,人力资源会计信息重要性提高必将增强企业对人力资源会计进行单独核算的需求,有助于推进人力资源会计应用。

(二)倒逼企业开始重视人力资源会计

自2004年首次出现“民工荒”后,这一现象持续至今且情况不断严重。2002-2009年期间,城镇就业总量增加速度快于全国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速度,两者比率逐步提高。图2表明,2001-2011年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比率整体呈上升趋势,2008和2009年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略有下降,2010年比率大幅度上升首次大于1,2011年达到1.06。可见,虽然依旧存在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但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特征越来越不明显。

劳动力资源稀缺性增强,如何招聘、维持充足的人力资源已成为影响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难以应对劳动力短缺的挑战,企业亟需革新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做出前瞻性决策需要依赖企业人力资源成本及价值信息。人力资源会计作为确认和计量人力资源的会计程序和方法,提供的人力资源会计信息比传统会计更全面,这将促使企业开始重视人力资源会计。

(三)改变企业会计信息供给倾向

我国目前仍然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人力资本为经济增长做出的贡献较少。人口红利下降,意味着低成本劳动力的优势将要消失,企业过去的经营方式难以为继。实施企业转型升级,向知识密集型企业转型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十二五”规划已经通过促进经济转型的战略,而人口红利下降将增加转型的积极性和迫切性,提高人力资本增长率,促进经济增长模式向集约型转变。

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下,物质资本占据主导地位,企业披露人力资源会计信息的意识淡薄。人口红利下降促进经济增长模式转型,为企业披露人力资源会计信息提供驱动力。我国经济转型进程中,知识密集型企业所占比例将逐渐增大,经济增长对人力资源的依赖增强,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作用增大,地位提高。这必将刺激企业披露人力资源会计信息的积极性,进而推进人力资源会计应用。

(四)推进人力资源会计应用制度环境改善

我国人力资源市场处于较低水平,近年,政府有关部门对建设人力资源市场的重视程度提高,在规范建设和发展职业介绍机构上取得了一定成就。2010年、2011年人社部为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管理,分别下发了《关于加强统一管理切实维护人力资源市场良好秩序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管理监管有关工作的通知》。通知别提到要建立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统计制度,认真组织开展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统计工作,按时报送统计数据。这规范了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统计工作,为建设全国性的人力资源信息网络提供了政策支持。

制度环境改善将推进人力资源会计的应用。首先,人力资源市场的健全和完善以及信息统计工作规范性增强,将为企业提供及时准确的人力资源市场价值信息,有效解决人力资源价值评估问题。其次,信息统计工作规范增加了信息的对称性,有利于人才和企业进行自愿理性的双向选择,为人力资源会计的存在奠定了社会基础。总之,人力资源市场的健全完善,必将为推进人力资源会计应用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如上所述,人口红利下降将对人力资源会计应用产生多方面影响,为人力资源会计应用创造机遇。如何采取有效对策,强化机遇的正效应,扩大其积极影响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借助人口红利下降机遇深化人力资源会计应用的对策

(一)建立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准则以迎合现实需求

通过对沪深证劵交易所及香港联合交易所共338家上市公司年报分析发现,企业对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信息需求较强,已经显示出应用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模式的倾向。目前,尚未建立统一的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准则。可以将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作为推进人力资源会计应用的突破口,建立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应用准则,以迎合企业实践需求。具体的,可以设置统一的人力资源成本会计账户,使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核算有据可循,进而推进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应用。待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模式应用较为成熟后再逐步推进人力资源会计全面应用。

(二)规范报表附注披露人力资源会计信息的要求以提升会计信息质量

大部分企业已经通过会计报表附注披露了人力资源会计信息,这表明企业有通过报表附注披露人力资源会计信息需求。但是,目前上市公司人力资源会计信息披露比较随意,没有规定至少需要披露的内容。易导致企业对人力资源会计信息进行调整,难以保持会计信息真实性、可比性。可制定《上市公司人力资源会计信息披露指引》,为人力资源会计信息披露内容及格式提供指引,提升人力资源会计信息质量。除了披露规定必须披露的内容,还可以根据自身经营特征,对重要的人力资源会计信息做出单独说明。

(三)在人力资本驱动型企业“先行先试”以求突破

以人力资本作为其经营绩效主要驱动因素的企业可称为人力资本驱动型企业,这类企业主要存在于金融、娱乐、航空和高新技术行业中。此类企业中人力资本占总资本比重较高,对企业贡献较大,其应用人力资源会计的积极性更强。人力资源会计实践应当也最适宜在人力资本驱动型企业中开展。在年报分析中已发现少数人力资本驱动型企业将核心人才资产化,即将人力资源成本作资本化处理计入“长期待摊费用”,事实上已经承认人力资本在企业的地位。因此,应借助人力资本地位已被人力资本驱动型企业认可的优势,首先在人力资本驱动型企业开展人力资源会计,并建立试点企业。

(四)简化计量以降低人力资源会计运行成本

人力资源会计以人的成本和价值作为计量对象,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其价值即使应用复杂计量公式也难以准确计量,反而增加运行成本。故可以将其计量建立在满足人力资源管理需求上,可提供决策相关信息即可。这样可以简化人力资源会计计量工作,降低会计人员培训费用,降低运行成本。这必将减轻企业应用人力资源会计的阻力,有助于推进人力资源会计应用。

综上,我们应抓住宝贵的机遇,有计划地推进人力资源会计应用。针对目前我国企业的现实需求,先进行局部试用,积累经验,再逐步推进人力资源会计深入应用。

参考文献:

1.蔡 .劳动力供给与中国制造业的新竞争力来源.东莞日报,2012-04-16

2.蔡 .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12“十二五”时期挑战:人口、就业和收入分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