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注空巢老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空巢家庭越来越多
空巢家庭是指无子女共处,只剩下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据了解,在发达国家,空巢家庭出现较早,现在十分普遍,老年人与子女同住的只占10%~30%,除了日本,发达国家的大多数老年人均与子女分居。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前,52%的老年人与子女同住,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与子女同住的只有百分之十几。在比利时、丹麦、法国和英国,上世纪80年代初,全部家庭中65岁以上独居者占11%。瑞典独居老年人达到40%,即每10个老年人中就有4人独居。
在我国,据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最近10年来我国空巢家庭一直呈上升之势。1993年,我国空巢家庭在有老人的家庭中所占的比例只有16.7%,而2004年上升到25.8%。在一些大城市,空巢家庭问题更为突出。2004年,北京市空巢家庭的比例为34%,上海市为34.8%,广州市为30%,天津市为36.5%。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单身独居老人在老年人口中的比例,由1999年的3.8%上升到2004年的11%,即增加了两倍。另据有关部门对天津、杭州、无锡三城市60岁以上老人抽样调查表明:10.9%的老人生活在单身家庭里,29.1%的老人生活在夫妇二人家庭里,即生活在空巢家庭中的老人已占老人总数40%以上。
“我国经济实力的提高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促成了‘空巢家庭’的迅速扩展。”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徐勤表示,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工作变动日益频繁,人口流动和迁移加速,促使大家庭结构向小家庭转变。随着社会转型加快,代沟越来越突出。物质生活水准提高后,人们追求精神生活,老少两代人都要求有独立的活动空间和越来越多的自由,传统的大家庭居住方式已经不适应人们的需求,小家庭被普遍接受。专家们认为,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已20多年,二三十年后,随着独生子女逐渐进入中年,他们的父母进入老年,空巢家庭将越来越多。“可以预料,空巢家庭将是21世纪我国城市甚至许多农村地区老年人家庭的主要模式”。
空巢家庭背后是情感空虚
一个家庭的生命周期大致需经历五个阶段:诞生、新婚、生育、空巢和解体。在传统的多子女家庭中,空巢期多在夫妻晚年,而今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子女离家的时间越来越早,比过去提前了五六年。三口之家,孩子是维系家庭的重要因素,孩子的分离,使许多夫妻难以适应,容易引发夫妻的情感危机。“空巢综合征”的表现为:
――心理问题。空巢老人普遍都有一种“空巢感”。空巢感也就是孤独感,但这种孤独感里又增添了思念、自怜和无助等复杂的情感体验。有空巢感的老人,大都心情抑郁,惆怅孤寂,行为退缩。他们中许多人深居简出,很少与社会交往。究其原因,一是对离退休后的生活变化不适应,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感到冷清、寂寞;二是对子女情感依赖性强,有养儿防老的传统思想,及至老年正需要儿女做依靠的时候,儿女却不在身边,不由得心头涌起孤苦伶仃、自悲、自怜等消极情感;三是心情抑郁,行为退缩。这些老人可能由于本身性格方面的缺陷,对生活兴趣索然,缺乏独立自主、振奋精神、重新设计晚年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疾病的医护问题。空巢家庭老人,特别是单身老人,生了病以后特别感到无助。单身老人病死在床上,待人们发现时已死去多日的事例,近年来也屡见不鲜。就是那些相依为命的老夫妇家庭,也同样面临这一问题:当一个老人生病时另一个尚可陪同就医,但当夫妇俩都因病躺在床上时,怎么办?
――生活的照料问题。单身老人对此忧虑最大,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精力的衰退,将来总有一天难以独立地照料自己,到了这一天怎么办?特别是生活中发生意外的时候,如何得到援助?
应对空巢心理危机有良策
减少子女离家后对家庭的心理冲击,避免空巢出现的情感危机,就要积极防止“空巢综合征”。
一要未雨绸缪,正视空巢。有些家庭对空巢心理准备不足,不愿面对,似在回避,误以为“空巢综合征”是过渡性的,岂不知忽视带来的负面作用会更大,只有积极正视,才能有效防止空巢带来的家庭情感危机。
二要重燃激情,找回感觉。中老年人具有怀旧、恋旧的心理特点,尘封的旧情终难忘。如王先生在空巢困扰下挣扎了很久,遵照心理治疗的要求,夫妻共同参与文娱活动,当夫妻俩卡拉OK重唱恋爱中的同一首歌时,他们唱得泪满脸心又醉,找回了当年含情脉脉的感觉。
三要对症下药,心病医心。预防“空巢综合征”,不能采用消极的应对方法,如赌博,不正当的娱乐活动等。西方国家缓解中年情感危机曾出现“夫妻互换”游戏就是饮鸩止渴,是非常错误的。对于“空巢综合征”,由于症状病因不同,必须接受规范的心理治疗。
父母呼唤:常回家看看
“找点时间,找点空闲,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还记得1998年的那台春节晚会吗?一首平常得像聊天一样的歌曲却在那次晚会之后广为传唱。歌手陈红动情地回忆道,有位老人拉着她的手说这首歌唱出了他们的心声。的确,在这个空巢家庭日益增多的社会里,“常回家看看”正是老人们发出的最强烈的呼唤。
老人们大都可以过清贫的生活,但却不能忍受漫长的对在外孩子的思念,那是一种扯心扯肺“催人瘦”的思念呀!有几个老母亲能顶住这种牵肠挂肚的揪扯?父母最想摸到的并不是你寄去的汇款单,而是你的那一张被父母哺育的脸啊。只有当拉着你的手、摸着你的脸的时候,只有当切实地感觉到你自然的呼吸的时候,他们才感到踏实才能睡得甜吃得香,这是任何物质享受都不能代替得了的。
“子女首先在内心深处要孝”。中国的孝文化很重要,做子女的必须从内心深处诚恳地关心父母。
子女们要充分认识到空巢老人在生理上可能遭遇的危机,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够有的放矢地为父母的身体健康做一些实事。有专家强调,和父母住同一城镇的子女,与父母房子的距离最好不要太远。在这一点上,日本人提倡“一碗汤”距离,即子女与老人居住距离不要太远,以送过去一碗汤不会凉为标准。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对于身在异地,与父母天各一方的子女,除了托人照顾父母,恐怕更加要注重对父母的精神赡养了。子女要了解空巢老人容易产生不良情绪,要经常与父母通过电话进行感情和思想的交流。
关键词 空巢老人 志愿服务 措施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通过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可以知道,60岁及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占比13.26%,同2000年“五普”相比,提高了时上升2.93%;65岁以上人口占比8.87%,增加1.91个百分点 ,老年化严重已成为社会问题。其中最严重、涵盖面最广的则是空巢老人的问题。
一、空巢老人概述
(一)空巢老人产生的原因。
1、个人原因。根据调查发现,有20.5%的低龄老人,在经济、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希望独立生活,寻求更多的自由空间。或者有些老人对于生活的地方感情较深,不愿搬离原住处,而成为空巢老人,这样的占10.7%左右 。
2、家庭原因。针对空巢老人产生的家庭原因,对辽宁鞍山市某区进行调查,发现主要原因有避免与后背发生冲突、老人不愿增加子女负担、住房紧张、子女不愿赡养等几点,其占比各不相同。
3、社会的原因。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许多观念制度也发生了改变,导致出现了一些空巢老人。很多子女在结婚成家后,有了自己的住房就会与老人分开居住,使老人独自居住;有些子女在外地求学就业,时间长了很多就会居住于此处,而使得家里的父母等成为空巢老人;也有因为婚嫁等原因,而在异地成家,出现空巢老人的情况。
(二)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
1、经济水平低,生活压力重。我们常说“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学”,但是都需要经济来决定老人的生活质量。根据调查发现,空巢老人经济主要是退休金、子女赡养费用、工作收入、社会救助等。其中退休金占比最重为56.7%,子女赡养费占53.3%,而工资收入仅为6.7% ,由此可知空巢老人的经济并不宽裕,除了支付日常生活外,很难应对疾病及其他支出,生活压力大。
2、健康保障低,身体状况差。老年人由于年龄的增长,身体状况会随之变差,患病率急剧增加。而53.3%的空巢老人身体一般,身体不好的占据13.3%,仅有33.3%的空巢老人身体状况好 。而且空巢老人对于康复需求较低,大多为慢性病等一些小毛病,医疗设施不完善,很难及时对于空巢老人进行身体检查。由此可见,保障空巢老人健康十分重要。
3、情感交流少,诱发精神疾病。在当前这个生活、工作快节奏的时代,年轻人因为学习、工作、生活等压力大,忽略了对老人的照顾,使得许多空巢老人形单影只,精神状况差。相对于与子女同住的老人,空巢老人由于孤独寂寞,极度缺乏安全感,精神空虚,加之与亲人的情感交流少,不善于社交,更会出现“空巢综合症”,严重的会引起身体疾病,如:抑郁症、老年痴呆、心理疾病等。
二、志愿服务措施
根据目前我国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分析,我们可以从空巢老人的经济、健康、精神等方面采取一些措施给予有效的帮助,将空巢老人的志愿服务持续进行,关爱空巢老人。
(一)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制度、社会福利制度等,提高养老生活质量。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空巢老人的关注力度加大,政府也采取了一定措施,给予空巢老人最大的关爱与志愿服务。建立健全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险制度,解决其在生活中面临的各种困境,使其养老生活有所保障;建立空巢老人社会福利制度,尤其是以家庭作主体,社区为依附,各福利机构为补充的养老福利体系。实行空巢老人的长期福利财政保障,从经济上解决“老有所养”的问题,提高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增加幸福感。
(二)建立老年医疗卫生、康复护理项目,保障空巢老人身体健康。
“看病难,看病贵”是目前社会最主要的问题,尤其是对于众多空巢老人,医疗保障是十分必要的存在。因此,政府应该建立适合的老年医疗卫生、康复护理项目,定期向空巢老人提供一些常规检查及医疗保健服务,还要建立完善老年人的健康档案,大力宣传医疗保险及疾病防治,采用服务热线等方式为空巢老人提供医疗咨询,让空巢老人也掌握一些医疗知识,随时关注身体状况。
(三)增加同空巢老人的情感交流,开展多种志愿服务活动,丰富老人的精神生活 。
很多空巢老人缺少与亲人的情感交流,严重缺乏安全感,因此要注意与他们进行情感交流。鼓励空巢老人参加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活动,丰富他们的日常生活,达到“老有所为”,精神上“老有所依”的状态,随时与社会保持同步。
除此之外,社区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老人之家等交流平台,为老人提供免费的休闲娱乐、学习等志愿服务,如:老人舞蹈社团、绘画班、手工艺、合唱团等都是空巢老人拓展交际,愉悦精神生活的重要途径。
三、结语
当然,这些措施还远远不够,应该号召更多的人一起加入“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进行时”这个行列中,为众多的空巢老人带去一份温暖。
(作者:辽宁省鞍山市铁东区和平街道办事处团工委书记)
注释:
田奇恒,孟传慧.城镇空巢老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探析――以重庆市某新区为例[J].南京: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2012(1):76-79.
俞贺楠,王敏,李振.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出路研究[J].河南:河南社会科学,2011(1):198-201.
徐小林,丁松宁,赵华硕等.社区空巢老人生存状况及社会支持状况[J].吉林: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10):75-77.
空巢老人苦楚知多少?
所谓空巢,即空寂的巢穴,比喻小鸟离巢后的情景,现在被引申为子女离开后家庭的空虚、寂寞的状态。空巢老人即是指无子女或子女不在身边,独自生活的老年人。生活不便、精神寂寞、病痛折磨空巢老人冷暖往往只有自己知道。
1.无人照料,生活不易
20xx年x月,75岁的中科院院士、被国际医学界誉为世界断肢再植之父的陈中伟教授,在上海独居的家中意外坠楼不幸去世。87岁的许大爷独居在北京石景山的一个小区,今年冬天连续的大雪让许大爷家里断粮了,老人无法外出买菜,到了深夜,刚刚忙完工作的外孙才给老人送来了食物。家住北京五棵松的王奶奶家中供暖出现问题后久等未能解决,无奈中只能抱着暖水袋躲在被窝里,给儿子打去求助电话。
如果说,日常生活的不便自己尚且能够艰难克服,那么在遭遇突发状况甚至发生意外时,空巢老人常无招架之力,难免产生发生在陈教授、许大爷这样独居空巢老人身上的悲剧。
2.精神寂寞,郁郁寡欢
人老了还能有什么盼头呀,瞎过呗!一句话道出了多少空巢老人的悲凉心态。据报道,今年年初,在山东济南,一周内有三位空巢老人自杀;福州的一位空巢老人因为太想儿女,屡次轻生,在今年重阳节时跳楼自杀。身体机能衰退、个人价值丧失,没有子女陪伴,都让空巢老人倍感失落,对生活失去希望。据北京、上海、武汉、厦门等多个地方对城乡空巢老人的精神状况调查显示:心情暗淡、沮丧、孤寂,食欲减低,睡眠失调,脾气暴躁或愁眉不展,不好与人相处,得过且过等等都是空巢老人常见的心理体验与情绪状态,一些空巢老人甚至想到了自杀。
上海老龄办、宁波老龄办入户调查显示,90%以上的空巢老人都希望与人交流、老有所乐、老有所用。南京鼓楼区对空巢老人的活动需求调查显示:希望子女多打打电话、常回家看看成为众多空巢老人的首要情感寄托;多组织老年公益活动、创办老年活动室则成为空巢老人排遣孤寂生活的主要心理诉求。
3.疾病困扰,就医困难
浙江衢州的空巢老人柳大爷曾因高血压两次昏倒在家,一个人在家,最怕的就是生病。柳大爷常说。北京、厦门、延吉等多个地区关于空巢老人身体状况的调查显示,90%以上的老人都患有各种各样的疾病,其中超过一半的老人至少患有一种慢性疾病。据福建省城乡空巢老人调查报告显示:54.64%的老人表示,因为无人照料,所以最怕的就是生病。
到底有多少空巢老人?
目前,我国老龄人口正以每年3.28%的速度增长,约为总人口增长率的5倍,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迅速扩大。专家预计,到2030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近3亿,而空巢老人家庭比例或将达到90%,这意味着届时将有超过两亿的空巢老人。
谁来关爱空巢老人?
在人口老龄化加剧的大背景下,空巢老人的晚年生活需要有更多人伸出援手。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家庭、政府和社会对空巢老人的关爱显然不尽如人意。
1.子女照顾不周
目前,由于独生子女家庭增多,家庭日趋小型化,传统家庭养老方式面临挑战,代际之间的孝道、赡养、照料老人的观念日益淡化。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调查,城市空巢老人获得子女经济支持的比例较高,但在农村,由于子女自身经济压力,相当一部分空巢老人还得不到子女的经济救助。以厦门市农村空巢老人为例,只有43.0%的空巢老人主要靠子女赡养,50%以上的老人只能依靠自己劳动和养老金等度日。
经济支持之外,许多子女常常忽略了老人们的精神需要。据全国老龄办统计,仅10%左右的子女能注意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如上文提到的福州空巢老人,其儿女在经济上很宽裕,经常给老人寄钱,每次都说:想吃什么尽管买,钱不用担心!却忽略了老人精神需要。
赡养父母、关爱双亲是子女们应尽的责任,面对空巢父母,作为子女是否应该自问做了多少?
2.政策保障不足
我国作为一个未富先老的国家,老年人最迫切、最需要解决养和医的问题。 我国城乡养老保障现状不容乐观。目前,养的保障主要包括城乡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据统计,城市中约有10%左右的老年人没有养老金,农村老年人中约有80%以上没有任何养老金,许多农民根本不知道养老保险为何物。
医的保障包括城市医疗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以及城乡贫困老年人的医疗救助、生活救助制度等基本生活医疗保障。近年来,党和政府通过不断建立和完善各类医疗保障制度、医疗救助制度和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使老年人医疗保障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但是没有享受任何医疗保障的空巢老人仍有半数以上。老人看病难、看不起病的难题仍待缓解。
3.社会帮助缺位
机构养老,主要是指通过开办老年公寓、老人院、敬老院、老年人福利院等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的生活、医疗和娱乐休闲等全方位服务。据调查,全国每年约有xx00多万老年人要求进入老年福利机构养老,而各类福利院的床位只有一百多万张,远远满足不了需求。
居家养老,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目前,居家养老是我国老年人主要的养老方式,受传统习惯的影响,超过80%的老人仍希望能够居家养老。
英国等国非常重视居家养老服务,政府依托社区为空巢老人提供生活照料、物质支持、整体关怀等,具体提供服务的有政府雇员,还有大量的志愿服务者。近年来,我国空巢老人的居家养老服务开始兴起,各地也在逐渐摸索有效的服务方法。例如,杭州依托社区,以志愿者行动、低龄老人照顾高龄老人的时间银行互助、邻里关照、托老服务和无偿或低偿上门服务为主要形式,为居家养老构建生活照料网络。
1我国空巢老人存在的问题
1.1心理健康问题。空巢老人缺少子女的亲情和精神慰藉,深居简出,很少与社会接触,整天待在家,无事可做,自然会产生孤独寂寞的感觉。长此以往很容易产生悲观、抑郁的情绪,严重的甚至会导致精神障碍、老年痴呆等疾病,而抑郁症则是引起老年人自杀的最主要原因。心理健康问题是空巢老人面临的最普遍、最严重的问题,应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1.2生理健康问题。空巢老人奔波劳碌一辈子,从不同程度上普遍存在高血压、心脏病、关节炎等慢性疾病。由于行动不便或经济方面原因始终没能去医院,一拖再拖,形成恶性循,导致疾病到了无法治疗的地步。
1.3生活照顾问题。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或无子,空巢老人的饮食起居完全靠自己打理。那些生活自理能力有缺陷的老人连最基本的衣食住行都难以应付,如果再遇上诸如电器损坏、管道不通、马桶漏水等一些生活琐事时也束手无策,不得不向邻居或社区服务部门求助。
1.4经济供养问题许多空巢老人因为久病致贫或者没有任何收入主要靠其子女给予生活费用。如果子女不孝顺,不及时给予老人生活费或者根本不给,那么就会导致老人生活困难,难以承受昂贵的医疗费用,对其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
1.5人身安全问题。近年来盗窃、抢劫、诈骗等犯罪行为在空巢老人家庭中也时有发生,老人独死家中的事件也屡见报道。空巢老人在生活中时刻存在着安全隐患,需要社会各界给予警惕和关注。
2解决空巢老人问题的对策
2.1空巢老人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①医疗卫生需求。在对空巢老人进行需求状况调查时发现,医疗卫生需求是绝大多数老人的共识,在对最不能容忍哪种情况发生这一问题统计时,发现64.4%的老人最不能容忍疾病的发生,可见空巢老人对于改善社区医疗卫生条件以及促进社区服务上的需求是最高的。②日常生活照顾需求。空巢老人在日常生活中,主要是通过配偶和家政服务工作人员来照顾自己的日常生活。在旧常生活中,您最需要哪方面的照顾这一问题中,33.4%的老人选择了家政服务,27.9%的老人选择了助餐,25.9%的老人选择了助行服务,12.8%的老人选择了陪同聊天。。由此可见在日常生活中,空巢老人对于家政服务的要求最高,其次是助餐、助行和陪同聊天。老年人身体上的限制,日常做饭、买菜、外出、打扫卫生等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这些方面也是空巢老人生活上的主要需求。(3)精神慰藉需求。空巢老人在退休之后,离开了原来的工作环境,社会交际圈子变得狭窄,家庭成为其主要的活动场所,平时主要靠看书、看电视、锻炼身体等方式来打发空闲时间。空巢老人的子女大多在国外或者其他大城市生活,回家探望父母次数很少,61.5%的子女表示一年能够来看望父母一次,只有14.8%的子女能够半年内看望父母,这些子女一般是在国内的其他大城市生活。平时跟父母的沟通方式90%以上的子女都是通过电话和视频95%以上的老人表示对于子女的看望很高兴,并希望子女能够平时多抽空回家
1.新疆医科大学护理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2.新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摘要] 目的 了解乌鲁木齐市空巢老人抑郁症状发生情况及与生活质量相关性。方法 采用老年抑郁量表(GDS)和简明健康问卷(SF-36),以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乌鲁木齐市天山区403名老年人,入户面对面调查其抑郁症状发生情况和生活质量现状。结果 乌鲁木齐市空巢老人抑郁检出率(79.7%)高于非空巢老人(67.9%),χ2检验显示空巢老人与非空巢老人的抑郁程度差异显著(χ2=11.9,P=0.003);相关分析显示:空巢老人抑郁得分与PF、RP、BP、VT、RE、MH及生活质量总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 家庭和社会应关注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以预防或减少其抑郁症状的发生,提高其生活质量。
[
关键词 ] 空巢老人;抑郁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R66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9(b)-0073-02
近年来,受到人口老龄化进程日益加快、生育率持续下降及人均期望寿命延长等因素的影响, 我国“空巢”现象日趋突出, 空巢老人家庭呈逐年增加趋势。这一现象已成为我国老龄化进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1-3]。由于生活照料、健康医护、情感慰藉等方面的缺乏,使得空巢老人普遍存在“空巢综合征”,其突出表现为情绪抑郁、精神恍惚等症状[4]。本研究旨在了解乌鲁木齐市空巢老人抑郁症状发生情况及与生活质量相关性,为后续的社区卫生服务奠定理论基础,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13年2~6月从乌鲁木齐市天山区随机抽取2个社区(街道),每个街道随机抽取2个社区,从抽取的四个社区中根据门牌号随机抽取符合纳入标准(即在乌鲁木齐市城区居住一年半以上,无已知的明显认知功能障碍,能够理解问卷内容或提问,自愿参与)的老年人,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428份,回收有效问卷403份,有效回收率为94%。其中空巢老人187名,非空巢老人216名。
1.2 研究工具
①一般情况问卷,自行设计,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医疗费用、与子女关系、主观经济自评、睡眠情况、吸烟、喝酒、娱乐活动、体育锻炼、孤独感、是否与子女住在同一城市等。
②老年抑郁量表(GDS),采用Brink等1982编制的老年抑郁量表(GDS)测量空巢及非空巢老人的抑郁水平。该量表要求老年人汇报在过去一周内的感受,共30个条目,每个条目包括“是”、“否”两种答案。其中20个条目正向计分,10个条目为反向计分,每个条目计1分,总分在0~30分之间,得分越高显示抑郁程度越重。其中0~10分为正常,11~20分为轻度抑郁,21~30为中到重度抑郁。Cronbach’s α为0.85。
③简明健康状况问卷(SF-36)是1990年美国医学结局研究组开发的一个生命质量普适性测定量表。本研究采用SF-36的中文版,除一个条目健康变化(HT)用于评价过去一年内健康状况的总体变化情况,其余35个条目组成了8个维度,分别是:生理机能(P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 (BP ),一般健康状况 ( GH ), 精力(VT),社会功能 ( F),情感职能( RE)和精神健康( MH)。每一维度0~100分,得分越高,所代表的功能损害越轻,生活质量就越好。
1.3调查方法
调查工作主要由研究者本人及研究合作者担任。采用入户“一对一”逐个问卷调查。问卷当场发放,调查人员以统一指导语说明后,老年人自行填写问卷;对理解有困难的条目由调查人员给予解释,各条目的解释内容保持一致;因躯体原因等限制无法自行填写问卷者,调查人员以统一方式向其询问和填写。问卷填写完毕,经检查填写完整后,当场收回。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检验、两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
2 结果
2.1一般资料比较
研究对象共403例,空巢187例(男性89例,女性98例),非空巢216例(男性104例,女性112例)。除在与子女关系、主观经济自评状况、睡眠、孤独感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他如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2空巢老人与非空巢老人抑郁程度比较
2检验显示空巢老人与非空巢老人的抑郁程度差异显著(P<0.01)。具体见表1。
2.3空巢与非空巢老人生活质量比较
空巢老人在GH、VT、SF、RE、MH5个维度的得分和生活质量总分上都明显低于非空巢老人(P<0.05)。
2.4空巢老人抑郁得分与生活质量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显示:空巢老人抑郁得分与PF、RP、BP、VT、RE、MH及生活质量总分呈负相关(P<0.05)。结果见表2。
方差分析显示:不同抑郁程度的空巢老人在PF、RP、BP、VT、RE、MH及生活质量总分得分差异显著(P<0.01)。抑郁程度越低,生活质量得分越高。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空巢老人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5个维度的得分和生活质量总分上都明显低于非空巢老人,说明空巢老人的整体生活质量低于非空巢老人,这与贾长宽[5]等研究的结果一致。这可能是因为与非空巢老人相较,空巢老人缺乏子女陪伴,日常生活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同时由于精神慰藉匮乏,生活自理缺陷者无人照料,从而导致空巢老人生理和心理、社会需求未能得到相应的满足。
当前,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学者认为,经济状况、生活保障等物质生活条件已经不是生活质量研究的重点,而是转向注重人们的精神、心理感受。Covinsky[6]等研究发现,心理健康对生活质量有重要影响作用。国内亦有心理学者调查显示[7],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堪忧,抑郁和孤独是其最主要的心理问题。本研究显示乌鲁木齐市空巢老人抑郁检出率(79.7%)高于非空巢老人(67.9%),检验显示空巢老人与非空巢老人的抑郁程度差异显著;相关分析显示:空巢老人抑郁得分与PF、RP、BP、VT、RE、MH及生活质量总分呈负相关(P<0.05);方差分析显示,不同抑郁程度的空巢老人在PF、RP、BP、VT、RE、MH及生活质量总分得分差异显著(P<0.01)。抑郁程度越低,生活质量得分越高。本研究揭示出抑郁是影响乌鲁木齐市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周成超[8]等研究发现抑郁症状会对空巢老人尤其是空巢独居老人健康造成严重影响。贾长宽[9]等研究亦表明:做为社会特殊群体的空巢老人其抑郁症状发生率高,且影响因素较为复杂。
总之,本研究显示乌鲁木齐市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整体低于非空巢老人;空巢老人的抑郁检出率高,抑郁得分与生活质量五个维度及总分均呈负相关。提示家庭、社区及全社会都应积极关注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预防或减少其抑郁症状的发生,以提高空巢老人生活质量。
[
参考文献]
[1] 周成超, 楚洁,徐凌中.重新审视21世纪初期我国城市健康问题[J].医学与哲学,2006(27):19-21.
[2] 齐麟.析“空巢家庭”—一个值得全社会关注的社会问题[J].南方人口,1999,14(4):18-20.
[3] 穆光宗.家庭空巢化过程中的养老问题[J].南方人口,2002,17(1):33-36.
[4] 刑洁,胡继春.“空巢综合征”的社会治疗[J].医学与社会,2006 ,19(6):8.
[5] 贾长宽,廖春花,罗森亮,等.郴州市城2305名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J].护理研究,2006,20(12):3135-3136.
[6] Covinsky KE,Wu AW,Landefeld CS,et al.Health status versus quality 0f life in older patients:Does the distinction matter[J].Am J Med, 1999,106(4):435-437.
[7] 潘茅.心理应激.医学心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17-124.
[8] 周成超,楚洁,徐晓超,等.安徽省农村某镇空巢老人抑郁情况[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114-117.
[9] 贾长宽,廖春花,罗森亮,等.空巢老人抑郁症状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7,22(6):61-62.
(收稿日期:2014-07-18)
综述的写作格式
一、农村空巢家庭的形成原因和现状
20世纪八十年代初,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和落实,城市和农村经济都得到了快速发展,人口城镇化步伐逐步加快。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特别是向东南沿海城市转移。其实,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仅是农民工理性选择的结果,也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有关数据显示,我国现有近1.5亿的农民在外务工,打工者数量还在以每年超过500万人的速度向前推进,其中70%以上是男性一方外出。农村年轻人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和土地,跨省流动越来越多,并且他们离开父母的时间也越来越长。时空距离的增大,使得子女外迁的农村老人成为空巢老人。那么,在我国目前农村空巢家庭又是如何产生的呢?农村空巢家庭的产生大致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我国现代化的发展使家庭功能发生了变化,从而使其形式发生了变化。在我国的传统社会中,家庭集经济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及为成员提供情感满足等功能于一体,家庭规模效应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现代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家庭功能逐渐分化,家庭的功能分化动摇了传统大家庭的基础,因而家庭的形式也相应发生了变化,由传统的联合家庭逐渐发展为核心家庭,而空巢家庭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核心家庭的必然趋势。当核心家庭子女离开父母后,家庭便进入空巢期;另一方面是农村家庭子女为了生计或追求更好的生活在异地就业、结婚并定居,他们也就远离家庭,来到他们也许是从小就梦想的城市,开始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而他们的父母等老人便从而形成了空巢家庭。
2006年下半年以来,媒体上流传的说法是,农村“留守老人”大约为1,800万人。与城市空巢老人相比,农村空巢老人由于其经济水平的低下和社会保障的缺乏更具有脆弱性。在人口老龄化和社会转型的双重背景下,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诸多问题日益凸现。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大量农民的生活,也会影响整个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农村空巢老人问题正日益成为社会结构中的公众议题。
二、农村空巢家庭对老年人赡养的影响
农村老年空巢家庭的出现对农村老年人的赡养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
1、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子女外出务工或就业有利于空巢老人经济条件的改善。在我国目前的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经济状况还不是很好的地区,农村老年人的养老还是主要依靠子女的赡养,家庭还是一如既往地承担养儿防老的功能。然而,随着农村子女不断到沿海等城市就业、打工和学习,不仅改变了他们自己的生活状况,而且也提高了他们父母的生活水平。调查显示:外出务工的儿子比留守儿子给老人钱的比例高11.4%,而外出务工的女儿比留守的女儿给老人钱的比例高16.7%;外出儿子平均给老人钱的数量是留守儿子的近1.9倍,而外出务工的女儿平均给老人钱的数量是留守女儿的近2倍。我们可以看出,外出务工子女给老人的钱不论在比例还是数量上均高于留守子女。因此,子女外出务工或异地就业可使空巢老人的经济条件有所改善,对他们的老年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提供了一个更好的经济上的保障。
2、农村空巢家庭对老年人生活的影响更多表现在消极方面
(1)空巢老人的负担加重。儿女外出打工,空巢老人成了家里的顶梁柱。靠打工“致富”的子女们,他们来到了陌生的城市,面对的是住房、子女读书、社会保障等,并不能提供给父母充足的经济支持,以至于大部分老人还要靠劳动来维持生计。许多农村空巢老人只要还有劳动能力,就还是实际的继续从事农业生产来养活自己。虽然外出务工的收入高于种地收入,外出务工的子女对老人的经济支持却往往很有限。很多外出务工子女打工所得的收入仅够维持自己的生活,有的甚至连自己的基本生活都难以保障。与有子女留守的家庭相比,空巢老人的劳动负担和家务负担都有明显加重。在劳动负担方面,我们说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种地是农民的主要谋生手段。当子女外出时,将他们原本耕种的土地留给老人,而老人深知土地对农民的重要性,他们耕种了孩子们留下的土地,负担无疑就加重了。在家务方面,空巢老人的负担也加重了,由于子女不在身边,老人便承担了原本与子女共同承担的家务,而且有些外出的子女将孩子留给空巢老人,空巢老人的负担更加重了。
(2)空巢老人受到的照料甚少。在以前的社会中,由于子女在老年人晚年的时候,都生活在老人的周围,他们都基本可以得到儿女们悉心的照顾和关心,即使是生活上艰苦一点,他们至少在精神上享受到儿孙满堂的喜悦,在年老的时候基本都不用自己再去操心自己的生活。但是,现在他们的子女都基本远离他们(尽管大部分老人都对他们子女的远离表示理解),在晚年的时候只有自己照顾自己,夫妻相依为命。农村留守老人健康状况较差,劳动负担重。在留守老人的照料中,无人照料或者无配偶照料占相当比重。空巢家庭老人一旦患病,则既没有儿女在身边照顾生活起居,也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请保姆进行日常生活的照料。与此同时,他们中的大多数都不能获得相对稳定的经济支持以化解疾病风险和恢复身体健康。因此,空巢老人都面临着各种老年病的威胁,他们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也受到极大影响。
(3)空巢老人情感上和心理上的孤独与寂寞感增加。农村老人同样也期待着与家人一起享受夕阳的时光,期待着丰富多彩的老年生活,期待着社会的关怀和关注。年轻有文化的人大多外出打工,留在家里的老人大多是文盲或半文盲,再加之农活多、家务忙,也没有时间开展文化娱乐活动,除了聊天、看电视、赶场外,也就没有别的消遣办法了。子女与老人的联系对老人心理上的慰藉非常重要。此外,人到老年一般都希望子女在他们身边,一家人和和睦睦的生活。而空巢老人每天面对的都是不变的空间、不变的面孔和单调的生活,因而他们很容易生活在对子女的想念和思念之中,从而产生孤独感和寂寞感。特别是那些通过他们的辛苦教育,子女“跳出了农门”,跳出了“农民”这个几乎是人身歧视的圈子,但是现在子女却是远离他们,和其他子女和父母组成了新城市家庭,这些农村老人也不免心理更加的落寂和伤感。
(4)空巢老人与子女间的代沟加大。空巢老人一生都生活在农村,而其子女外出后,城市的工作和生活使他们改变了原有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因而空巢老人与其子女间的代沟加大。由于在观念、价值、习惯及兴趣等方面的差异使得子女们很少与老人交流,从而可能造成两代人之间的潜移默化的疏远。这种状况对空巢老人的生活等方面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
三、农村空巢老人赡养的思考和建议
1、子女要切实履行赡养父母的义务。尊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美德,老年人为了社会的发展,他们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为社会创造了财富,为了子女他们更是付出了几乎是一生的心血,特别是对于生活在农村中的父母来说,他们在家庭中为了培养后代和家庭的建设更是操劳了一生,付出了更多的心血。因此,当他们在年老的时候,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应当受到社会的尊重和关怀,得到后代的尊敬和生活上的赡养扶助,使他们幸福、愉快地安度晚年。我国的《婚姻法》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也明确的规定,老年人在家庭中的合法权益主要有:受赡养权、婚姻自由权、人身自由权、共同财产权、遗产继承权等。
2、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制度。首先是扩大农村低保范围,让农村中一定年龄的老年人都参加进来,从经济上保证老年人达到基本生活水平。其次是开展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每年个人出一部分钱,然后各级政府补助一部分,筹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
3、完善农村新合作医疗制度。农村空巢老人大多数身体虚弱,小病不断,门诊费用大。按照目前“新农合”规定,只有住院才能报销,且报销比例较低。因此,要在逐步提高住院费报销比例的同时,对60岁以上的农村参保老人门诊费给出报销标准,以减轻这部分弱势群体的医疗费用。
关键词:空巢老人;日常护理;产品设计
引言
人口老龄化的现象在我国正处于一个初始阶段,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老龄化现象还会加重,在老龄化的现象中“空巢老人”聚集了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现实的生活中越发的老年人单独居住或老年夫妇独立生活,身边没有子女及无他人照看,他们的日常生活状况问题正成为社会关注的核心问题。智能化新时代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所以未来空巢老人护理产品的发展趋势也会与互联网严紧结合,未来空巢老人的护理产品也会在新时代的前提下变得智能化。针对空巢老人日常所出现的问题,其护理产品的设计尤为重要。
一、“空巢老人”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1生活中缺乏精神上的慰藉,内心情感空虚
空巢老人内心最怕寂寞,空虚是他们内心共同的真实情感。他们的生活圈被禁锢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很少与社会交往,几乎脱离了社会的轨迹,再加上子女生活中无心无规律的陪伴老人,使老人缺少家庭照顾,无法享受家庭的呵护与温暖。同时,经过常年的身心劳累、精神上的过度空虚加上诸如想念亲人等复杂情感因素增加了空巢老人的身心负担,使他们的情绪抑郁、行为加速退化。
1.2身体机能下降,健康状况不乐观
空巢老人存在的最普遍问题是由于年龄的原因,身体机能的下降所出现导致的。由于认知能力的降低造成对不明药物的食用,因而带来无意识的危害。在疾病面前通常是小疾病忍耐,严重的疾病、慢性疾病是吃一些过去的药物,更多的老年人不敢给孩子的负担,来掩饰他们的疾病。大多数空巢老人的习惯或实际经济状况并没有做全面的健康检查。由于空巢老人身边没人照看,往往在突发疾病不能得到及时的抢救,生活经常受到威胁。与此同时,一些空巢老人很难照顾自己,缺乏自理能力。
1.3生活中安全问题存在隐患,容易成为事故受害者
安全问题,在生活之中对空巢老人来说是首要问题。往往会出现在疾病突发等紧急情况下,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空巢老人死于家中无人知晓的事件屡见不鲜,意外摔倒、不小心的跌跌撞撞对于老人来说都是致命的伤害。与此同时,一些空巢老人由于戒备不足,容易成为不法分子实施犯罪的对象,个人安全和稳定的生活也受到了影响。此外,安全问题还包括生活用水用电、自然灾害等。
二、未来空巢老人护理产品的设计原则
空巢老人护理产品设计的核心目标是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物质和精神上为空巢老人提供更多的关怀。通过以上问题可以得出未来空巢老人护理产品的设计原则。
2.1产品的实用性原则
受固有观念的影响,空巢老人的消费概念是实用、节俭,这是老一辈人的主流,当今市场大多数护理产品的现有功能设置与空巢老人的实际需求不相匹配。由于这些护理产品的功能过剩,所以增加了购买的成本和使用的繁琐性,这些功能对空巢老人来说,基本搁置。一个好的产品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功能体验,在空巢老人护理产品设计中,确保主要功能达到实用性和真实性,以得当的选择和精确的功能定位来满足空巢老人对产品的需求。
2.2产品的易用性原则
空巢老人由于年龄的原因学习掌握能力相对于年轻人来说逐渐的衰退了很多,所以在产品的使用上相对较俗成的产品更容易被空巢老人所接受。当然这里所说的俗成的产品并不是最适合空巢老人的,但多年来固有的使用习惯和思想更利于在产品的使用上产生共鸣。当今出现的许多老年类的护理产品,本来有设计师精心设计的一些功能,但是运用起来老年人觉得这些产品使用起来过于复杂,会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老年人不了解这些产品的使用原理及其功能性,针对这一现象,设计师在产品的设计及功能的运用上应注重老年人对产品熟悉的使用形式,与老年人容易达成共鸣的同时展示产品的功能与特点。
2.3产品的安全性原则
身体机能的退化是空巢老人身体体征的正常表现,所以在对事物的感知判断能力和应变反应能力上表现出了相对程度的降低,在产品使用中经常出现不合理操作现象,可能会危及空巢老人的人身安全,在这种状况出现时空巢老人不能做出及时有效的保护措施。因此,在空巢老人日常护理产品的设计上,设计师要从用户的角度去想问题,降低产品使用的危险系数,并且综合考虑时间和环境等各种因素,做好使用前的综合预测,根据以上的这些因素,做出相对完备的设计将错误的操作尽可能的避免。
三、在当前智能化前提下解决以上问题,未来产品要包含的功能
在当前智能化前提下通过对空巢老年人特殊性的分析以及老年人对护理产品功能需求的总结分析,确定针对空巢老人护理产品实例的概念。技术层面,当前是智能化时代,互联网+时代,将产品的实物与虚拟的网络相结合,空巢老人日常护理产品也会顺应时代的发展。日常生活的需求以及所出现的问题,通过使用各种类型的传感器捕获数据的使用云计算技术来有效地解决。在未来的护理产品中,空巢老人护理产品将基于互联网的基础之上,通过一系列物理传感器技术等将空巢老人的身体及生活各项数据收集以物联网为媒介将数据传输到指定的账户,及时获取最新的健康数据及生活的各项指示参数,做好监测准备。通过便捷与高效的智能技术为空巢老人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为空巢老人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功能设计层面,空巢老人的身体健康评估等方面的问题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关键。与此同时,当居家的空巢老人面临紧急情况时对紧急呼叫的需求,针对紧急状况对社区医院及儿女亲属进行呼救。产品设计时考虑到的可延续性,在产品不使用时,可以使用其他额外的附属功能对该产品进行有效的再使用。包括根据空巢老人日常生活习惯划分屏幕的信息栏,将语音功能更加有效的利用在产品的其他方面,以及产品的各个功能之间达到有机统一循环利用,实现产品的功能丰富性和功能资源的可延续利用性。材料层面,产品的材料选择是对产品质量和产品舒适度的重要点评标准。绿色发展是时展的主题,尽量选择环保可循环利用的产品材料,其次用户内心的情感及心理上的影响都与产品的材料有直接的影响。产品使用效果的直接性因素来自产品材料给用户带来的心理感受,例如金属材质通常会给空巢老人带来一种寒冷的心理感受,不符合老年人的心理需求。颜色,根据不同的色系会给用户带来不同的视觉冲击和心理触感,由于空巢老人的心理以及视觉原因,在材料的颜色运用上主要以鲜艳的暖色系为主,在提高了产品辨别度的同时迎合空巢老人的心理需求。使用流程层面,由于空巢老人生理功能处于下降趋势,在使用时需要考虑产品本身的质量。另一方面,由于空巢老人的记忆力降低,所以产品的操作流程上尽可能做到便捷性。在空巢老人的传统思想下将触屏功能与按键操作相结合使空巢老人减少在使用时产生的畏怯,使空巢老人更加自信的使用。
四、总结
关键词:农村;“空巢老人”;空巢综合征;问题;原因;方法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4-0032-03
“老年空巢家庭是指身边无子女共同居住,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其中包括单人空巢家庭和夫妇两人的空巢家庭,将这些家庭中的老人称为‘空巢老人’。”(百度百科)由于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空巢家庭在我国发展迅速,空巢家庭问题也日益突出,如老年人的生活起居问题、医疗保健问题、情感和心理问题等。我国这种空巢家庭现象多出现在农村。主要由于子女外出务工留下年迈的父母在家,造成农村老人独守空宅。而且大部分子女忙于工作很少回家看望父母,加剧了这种现象。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我们制定了两份调查问卷,第一份是对所有大众进行对“空巢老人”的了解的调查问卷,第二份专门针对“空巢老人”。根据走访调查的结果我们对“空巢老人”所面临的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进行了分析研究。
一、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心理健康方面
在走访调查中,首先关注到“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空巢综合征[1]。“空巢老人”,一般是指子女离家后的中老年夫妇。“当子女由于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而离家后,独守‘空巢’的中老年夫妇因此而产生的心理失调症状,称为家庭‘空巢’综合征。”家庭“空巢”综合症主要的症状是心情郁闷、沮丧、孤寂,食欲大减,易失眠,平时一副苦瓜脸,甚至流泪哭泣。有些老人有时候觉得自己没有为自己的子女创造一个好的未来,内心很愧疚。当然,也有一些老人则选择责备自己的子女,认为他们为了自己的欲望,丢下父母独自去外面闯荡,留父母守着空荡荡的房子生活着。一些老人由于长期与子女分离独守空房,面对空荡的房子和漫长的独居生活,产生了各种心理反应,他们表现得目光憔悴,忧郁,没多少精神,看到我们来了之后,他们感觉好像是看到自己的儿女回来了,顿时表现得有些兴奋,爱和我们谈论自己的身体健康和生活状况。在交谈中我们注意到这些老人最大的愿望是希望自己的儿女能够经常回家看看,陪他们说说话,关心关心他们的身体和生活状况,可见这些老人的内心是非常孤独缺爱的。从心理学角度上讲,爱是一种心灵的感悟,是一种内心对生命的诉求。老年人如果缺乏爱,缺乏身边人的关心,他们的内心诉求得不到表达,很可能导致其心理失衡,最终危害自己的生活。根据一些医学研究显示这样可能会造成一系列出人意料的后果,比如人的情绪不稳定,心理失衡,慢慢地对自己存在的意义表示怀疑,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彷徨、无助,从而产生抑郁心理,影响老人的日常行为,不利于老人的身体健康,更有甚者,诱发老年痴呆症。
(二)身体健康方面
在走访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老人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身体疾病,比如,有些老人就长期被肺气肿、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这些疾病所困扰,而且我们也知道这些疾病一旦形成,在当前的医疗技术下,一般情况是很难治愈的,通常只有通过化疗或者药物,来延长我们的寿命,对老人而言,既是身体上的疼痛,更是精神上的折磨。
(三)生活水平方面
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老人的身体器官不断退化,身子骨也不像年轻时那么硬朗,行动力不断减弱,一些日常的事务如烧火、做饭、购物也都越发显得力不从心了。有些老人甚至连下床、穿衣、吃饭等简单的事情都无法自理。由于他们身体健康状况的下滑,导致他们的生活方式的下滑,最终造成生活水平的下降。
(四)社交方面
这里的很多老年人在退休以后,和以往的同事朋友的接触日益减少,生活中的重心也发生了根本转变,由原来的以事业为重心转向了以家庭为重心,由面向社会转向面向家庭。这样老年人的空闲时间增多了,但他们的子女还在社会上奋斗着,他们彼此之间沟通交流的时间依然很少,这容易导致老人产生孤独无助感和焦虑等负面情绪[2]。
(五)家庭情亲方面
儿女外出打工,一般守在家里的老人成了家里的顶梁柱。最令人难以理解的是,有些靠打工“致富”的子女并没有给父母提供应有的生活费用和养老费用,所以大部分老人即使是自己的子女已经发家致富了,也还需要靠自身劳动来维持生计。一般来说,老人只要还有劳动能力,就还是会继续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来养活自己。就算子女外出务工收入要远远高于种地收入,老人依靠外出务工子女的经济支持是很有限的。据老人们介绍,很多外出务工子女们所得的收入只够维持自己的生活,有的甚至连自己的基本生活都难以保障。
(六)安全方面
老人生活的安全问题,主要是老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首先,住在这里的老人很多是木房,如果老人的家里突然发生了火灾,由于自身的身体条件的限制,很难及时逃生,再加上老人大多独自生活,很难找到及时提供帮助的人,老人们也就不可避免地承受着火灾带给他们的痛苦,或受伤,或丧失生命。其次,在这里的许多老人都患有这样那样的疾病,需要经常服药,但我们知道很多老人都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他们自身的知识水平有限,通常不能正确分辨药物的好坏,极有可能误信庸医,用错了药,花了钱却看不到效果,也有的会因为误食过期的药品而引发生命危险。再次,就是一些老人由于年纪过大,身体器官退化,行动不便,生活自理有困难,使得骨折、烧伤在空巢老人家庭的发生率极高。老人们经常受到骗子等不法之徒的注意,由于老年人的文化知识水平比较低,对很多新事物不了解,自我保护意识、维权意识也不强烈,极有可能被不法分子欺骗利用。
关键词:农村;空巢家庭;养老;人口老龄化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9-0220-02
在老龄化日趋严重的今天,老年人的养老保障问题一直是热门话题,其中农村“空巢老人”作为农村老龄化人口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近年来也愈加受到人们的关注。据全国老龄办2007年12月17日的《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显示,农村地区的空巢家庭比例高达38.3%,其中单身孤老户为9.3%,夫妻户为29%[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农村和谐是关键。“空巢老人”问题成为制约、影响农村社会和谐的最大问题,“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如何,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从长远来看,还直接关系中国农业现代化及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农村“空巢老人”问题是必须给予高度重视的社会问题,切实解决好农村空巢养老问题是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必经之路。
一、农村空巢家庭养老问题产生的原因
1.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中国是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社会,城镇和农村在经济、文化、交通、教育、卫生等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差别。城市在经济发展上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便利的交通,完备的基础建设,更是文化教育的中心,便利的交通,完备的基础建设,更是文化教育的中心,加之政府长期以来对城市发展的重视等一系列的优势,使得城市的生存环境更具有吸引力,尤其是近年来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也就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创造了条件[2] 。而一些有能力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在城市立稳脚跟后也许不再返回乡村。于是,“空巢老人”在农村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
2.农村人地不足的矛盾。中国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是人地不足的压力。统计显示,中国经营耕地9亩以下的农户占83.4%,经营30亩以上的不足2%。农业经营难以达到规模化的要求,因此,发展农业就要转移农民,减少农民。二十多年来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使农民家庭也作出相应调整。农民只有离开本土进城务工,向非农产业转移,才能改善家庭生活,应对日趋严峻的生存压力。而从农村流向城市的劳动力资源是农村中最重要的资源,是农村劳动力中的精英。这种人地不足的矛盾,是造成农村经济近年来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也是农村“空巢老人”问题出现的重要因素。
3.两代人思想观念差异促使空巢老人家庭增多。中国尤其是农村的传统价值观念受到严重冲击。一方面,孝道逐渐丧失,年轻农民的家庭责任观念日益淡化,敬老、养老意识淡薄。一切向钱看,以自身利益为最高标准等价值观念盛行,并且年轻人面临着较大的生活压力,导致子女把对老人的赡养当做生活上的累赘[3]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转型加快,代沟愈来愈突出,老人与子女们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教育理念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老人的呆板、反应的迟缓以及交际圈子的狭隘决定他们很难与时俱进,要想与子女成为朋友无话不谈更是难上加难,由此削弱了父母与子女间的感情。造成的状况是,即使子女没有在外打工,也不愿与父母在一起居住,感情很淡薄,使“空巢老人”家庭的比例逐渐增加。
二、中国农村空巢家庭养老存在的问题
家庭养老是当前农村老年人养老的主要方式。随着子女纷纷外出、家庭“空巢”后,家庭养老功能就被弱化,不可避免会给老人的生活带来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
1.经济缺乏保障。中国二元制经济结构的存在使得农村的老人经济来源和城市有很大的不同,绝大多数农村“空巢老人”没有参加任何形式的养老金计划。他们的经济收入来源非常单一,主要是自己劳动所得和子女补贴。老年的劳动所得又取决于他们的身体和精神状况,而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决定了农村大部分空巢家庭的老人收入很少,这样,一旦失去劳动能力的农村“空巢老人”只能依靠子女的补贴,而这种补贴方式缺乏稳定性,补贴标准往往偏低。随着孝道观念的淡化以及一些子女自身在外地谋生的压力,高龄“空巢老人”的经济收入更是少得可怜,往往连最基本的生活都得不到保障。有学者研究得出结论,农村空巢老人家庭生活质量不仅低于农村人口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传统同子女一起生活的老人。
2.日常照料缺位。日常照料包括对老人日常生活的照料和生病时的看护。作为农村“空巢老人”来说,很多情况下都是自己照顾自己,或者配偶之间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照顾者。尤其是在农村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和偏远地方,很多子女都外出打工,常年不回家,家里只剩下两个孤寡老人,因此农村“空巢老人”日常生活照料缺位的现象日益加重。看病难,看病贵是农村的突出问题。对于空巢老人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多数农村医疗所药品不多,医术不高。虽然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但是规定住院以后才可按一定比例报销。一般报销部分只能占到住院总费用的60%左右,对于经济拮据的空巢老人来说,住院期间的交费十分困难,结算后的40%也难以承担。平时看病,全年只能报销几十元,空巢老人多患有慢性疾病,诸如高血压、糖尿病、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老年痴呆症等,需要长年服药。
3.精神生活贫乏。精神生活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关系到人的健康状况。在农村,老人们由于生活环境、身体等方面的原因,社会交往较少,来自子女的感情慰藉是他们精神生活的主要方面,对一些老人而言,甚至是维持其生命的重要支撑。但现实情况是,很多老人子女不在身边,或者有些老人的子女并未外出,但由于“代沟”等问题,共同语言少,也就自然而然相互疏远。“空巢老人”特别是单身老人、体弱多病老人感到特别无助,经常会有失落感,易产生悲观情绪。除了天伦之乐的缺失,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和日常社交也十分贫乏,在家庭外也很难找到精神寄托,就会陷入“空巢”心理危机。
三、解决中国农村空巢家庭养老问题的对策
农村“空巢老人”的生存现状,是和谐农村构建中面临的最大不和谐问题。只有认真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农村“空巢老人”问题,政府在制度安排、政策设计上充分考虑体现他们的利益,才能从根本上体现和谐社会的公平正义,使农村“空巢老人”与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和谐均衡发展,实现人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和谐社会。为此建议:
1.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子女因为经济原因外出务工是造成农村空巢老人的主要诱因,所以要在增加农民收入上下工夫。政府要根据各地农村的资源优势,搭建平台,吸引外地客商投资兴业,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与此同时,通过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吸引外出务工者回乡创业,鼓励实现就地就业转移。通过小额贷款、项目培训等,鼓励农民实施家庭创业活动。在创业活动中,改变农民的生存生活方式,既增加了经济收入,又能兼顾家庭,促进社会和谐。
2.完善社会政策,进一步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当前中国社会,政府要加快推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使农民在年老时,也能像城市机关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一样领取养老金,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有效途径。政府应该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中发挥更重要的职责,建立新型的农民社会化养老保险制度的目标应是“低水平、广覆盖、适度保障”。在农民的养老保障制度建设中要正确处理个人、家庭与政府的责任。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应由政府制定并主导实施,具体操作上可以采取以能保证养老基本生活需要为原则,计算出每人每年需要交纳的保险费用,对其实行“五五制”的办法,个人承担50%,村集体和国家承担50%[4]。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是中国解决农村看病难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国家和政府应该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一是可以推广试点工作经验。二是进一步强化医疗保障制度的执行力度,加强医疗保障制度体系监控。三是建立农村老年人口全覆盖的新型医保制度。四是不断完善合作医疗资金筹集和监管机制,保障农村老人的切身利益。五是继续推进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4]。
3.实行多层次农村空巢家庭养老模式。为弥补家庭养老方式的缺损,需要实行多层次农村空巢家庭养老模式,即倡导以家庭照料为主、政府照料为辅、社会照料为有益补充的照料模式,互相促进,互相补充,共同保障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针对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养老困境,政府应该积极推动农村社区建设,逐步完善社区老年工作机制,建立养老服务机构,根据空巢老人的实际需要,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也可在农村社区成立“农村空巢家庭互助组”,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4.形成全社会关爱“农村空巢家庭”的氛围。 全社会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引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的良好风尚,以巩固家庭养老的地位。同时,志愿者可通过进农村社区,直接帮助“空巢老人”解决生活、情感、心理上的问题。通过多种媒体、多种渠道在社会上加强宣传,倡导社会资本与个人资本相结合进行养老,倡导民营等资本投资于农村养老事业,呼吁社会力量对贫困老人养老救助。通过村民公约的全面推行、落实好家庭赡养协议书,由村组织、村级工会、老年协会督促子女赡养老人,按时付给生活费,对尊老敬老的群体和个人要大力表彰,在全社会形成尊老敬老的社会氛围。
总之,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不仅关系到“空巢老人”的切身利益,还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立足中国农村空巢家庭养老问题的现状,探索解决中国农村空巢家庭养老的有效方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淑青,崔树义.老龄化趋势下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问题[N].人口导报,2010-12-17.
[2] 肖方娅.转型条件下中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