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阅读教学的理论依据范文

阅读教学的理论依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阅读教学的理论依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阅读教学的理论依据

第1篇:阅读教学的理论依据范文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教育理应承担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责任。民主、多元、开放是新世纪的重大主题,不同思想、价值观并存,彼此交锋、碰撞和融合,人们需要学会在多元的社会中相互理解、分享和合作。

自主阅读教学崇尚个性自由、自主发展,追求批判、创新,关注民主、多元、开放,适应了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

一、自主阅读内涵和理论依据

1、自主阅读的内涵。

自主阅读指学生以自主的行为方式和认知特征而进行的阅读活动。学生在阅读过程的自主性主要体现于两个层面:行为层面和认知层面。行为层面的自主强调学生对阅读过程和环节的充分占有;认知层面的自主又有两层含义,一是学生在阅读时支持和调控行为自主的认知背景(包括阅读思维、方法、策略等),二是指向文本内容的认知自主,即学生对文本的自主解读(包括个性化解读、批判性解读和创造性解读)。在将自主阅读的涵义界定于两个层面的同时,我们更为关注认知层面的自主,因为只有认知层面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行为的自主;否则,行为上的自主将由自觉退化为低层次的自由。

2、自主阅读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教师是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二、小学语文自主式阅读有效性保证策略

自主式阅读以学生自读为主,遵循“读中悟、疑后想、探后练、练中创”的教学原则,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那么,如何有效保证阅读过程不出现偏差及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投入阅读及问题探讨之中呢?我们认为至少必须采取四项措施:

1、任务驱动。自主式阅读不是漫无目的地翻书,更不是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也不是小部分成绩好的学生忙忙碌碌而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无事可干作旁观者。教师要确保全班每个学生都投入到阅读、质疑、探讨活动之中,要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设计具体的、可操作的阅读及探究任务,利用任务调动学生阅读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任务必须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是分层次的,包括预先设计的和课堂生成的;任务必须能满足不同个体阅读需求的多样性,能切合不同个体阅读心理的独特性。任务驱动是实施自主式阅读有效性的基本保证。

2、小组讨论。新课程标准下,小组讨论是课堂活动最常见的形式。小组讨论有利于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和调动所有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展示学生的个性思维及不同见解。讨论是一种学习过程,也是一种思辩的过程。通过讨论可以使学生思维清晰化、条理化,也可以使思维深化。但是,小组讨论也不可滥用,使用小组讨论,讨论的问题必须具体、有可讨论性,其结果应该是多向性的,能充分引发学生个体思维的独特性,展示不同的思维结果。

3、有效调控。有效调控课堂活动走向也是教师主导地位的表现之一。课堂活动中,老师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要时刻关注班级的整体情况。尤其是学生自主式阅读课堂,老师要注意教室的每一个角落,特别是后半部的“死角”,发现有学生没有进入状态,要立即采取相应措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集中精力,进入阅读和思考状态。教师还要特别关心那些性格内向、羞于主动发言的学生,要利用调控手段鼓励引导这些学生大胆陈述自己的见解。

4、培养习惯。好习惯养成了,终身受益。而好习惯的养成又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如果学生养成了乐于阅读、勤于思考和勇于质疑的习惯,那么组织自主式阅读教学就轻而易举了。

第2篇:阅读教学的理论依据范文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由朱自清、叶圣陶等老一辈教育家提出的“读写结合”的研究,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条传统经验,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式。它不是一个年轻的话题,但绝对是一个常青的话题。

关于读与写的关系,叶圣陶指出:“读与写的关系密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是吸收,是基础,写作是倾吐,是内化;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进,从外到内,一个出,从内到外;先有吸收才有倾吐。”新课程实施以来,读写结合却没有很好地继承下来。不论是从作为典型推广的公开课,还是平时的家常课,朗读多了,感悟多了,写的训练却越来越少了。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只字不提作文教学;而在进行作文教学的时候,又只字不提阅读教学。大多数的语文老师都习惯将作文教学的阵地完全放到作文课上,往往忽略了小学生在日常语文学习中最先所接触的最宝贵的习作资源——教材中的“课文”。这样导致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两相分离,学生读课文和学作文也完全是两码事。学生不能够很好地将课文学习所得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教师在进行习作指导时,也基本上不注重与所教课文的关联。这种读写分离的教学方式,既浪费了有利的作文教学资源,又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细细品读入选教材的课文,不难发现,这些作品大都出自专家、名师精挑细选之作,它们在以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独特的情感魅力感染读者的同时,更以其优美生动的语言,灵活精致的表达,独具匠心的布局谋篇,为每一个阅读者提供写作的范本。教师如果在阅读教学中做一个有心人,从课文的内容选择、材料组织、语言表达、篇章结构等诸多方面着手,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延伸开去,自然而然将课堂引向作文教学,使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融为一体,作文对于学生而言,便不再是可怕的事情。

著名特级教师丁有宽老师独具慧眼,几十年前就发现利用课文这一现成的资源来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是一个好渠道。因此,几十年来,他孜孜不倦地致力于“读写结合”的实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还专门编写了“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丁有宽老师“读写结合”的实验使我们深受启发,如何活用课文资源,挖掘课文中最有利于调动学生习作积极性并能给学生习作提供参考和借鉴的因素,让学生在习作时不但能模仿,更能创造,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问题。

二、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小学作文的总目标要求: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让学生“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指导学生“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课标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明显告诉广大语文老师,应该好好利用教材资源为作文教学服务,让学生将从阅读教学中学到的知识与方法及时地迁移和运用到习作中去。

2、心理学提供的理论依据

心理学研究指出,阅读是内化的吸收,是对基础知识理解的过程;写作则是外化的表达,是对基础知识运用的过程。通过阅读记忆,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表达才具有心理前提。同时,阅读还能为作文提供范例,提供技能模仿运用的直观形式。从这一意义上讲,阅读是作文的基础,作文则是阅读的发展和提高。当然,反过来讲,作文又可以激发学生产生模仿的心理需要,从而带动阅读、促进阅读。所以说,阅读与作文,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读与写,确实存在着有机结合的客观依据。

儿童最善于模仿,充分利用教材中优美的句、段、篇作为读写结合的范本和中介,让孩子通过小练笔的形式,及时运用阅读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写作,不但能满足了儿童好表现的需要,还能激发孩子习作的积极性。

3、专家观点

叶圣陶先生说:“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叶圣陶先生还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个例子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为学生如何阅读提供样式,二为学生如何写作提供样式。我们一般在第一个方面下的功夫甚多,在第二个方面下的功夫较为薄弱。其实加强第二个方面的研究,教材才真正起到了叶老所说的作用。 朱作仁教授在其著述的《阅读心理》中,曾把阅读写义为“一种从书面言语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并指出这种“意义,不但指阅读材料内说的“是什么”,对于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作者是“如何表达”。因此,阅读不仅是自外而内的吸收过程,更是写作的基础。

4、关于阅读与作文教学的成功经验

广东的著名特级教师丁有宽老师用了近三十年的时间进行了“读写结合”研究,形成了独有的读写结合导练教学新体系和“读写结合教学法”,给了我们借鉴。他在其“读写结合”实验中指出:读和写是个互逆的过程。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有理解性的吸收,才会有理解性的表达,反之,表达能力强了,又促进理解吸收能力的提高。抓住它们之间这个联系点,即读写对应性,也是读写迁移的基本因素,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不仅是提高作文能力行之有效的途径,而且是提高学生听、读、说、写各项能力达到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上海吴立岗教授“素描作文”实验、南京市重点课题《体验性阅读与探究性写作》也证明了阅读与写作是相通的,读与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之一。

三、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培养学生对读写的兴趣,达到读中悟写、读中导写、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2、 通过研究,提高教师解读教材的能力,增强教师树立读写相结合的教学意识,探索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训练的途径和方法。

3、通过研究和实践,引领本校的语文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不断提高自身的教研能力,从而使我校的教育科研取得新的突破。

四、研究的内容

1、加强对学生的课内阅读指导,使学生乐于读书,善于读书,并学会从阅读中积累有利于写作的素材,在阅读中吸取营养并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2、精选课文中经典词句以及段落,供学生欣赏背诵,以积累丰富语言,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教师应根据本学段的读写目标,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综合学生与教材、读与写、教与学的关系寻找读与写的最佳结合点,探寻每篇课文中对学生进行习作练笔的训练点,从课文以及生活中提供学生习作练笔的材料,解决学生无话可说的困难。

4、探讨每篇课文中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习作方法,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掌握一定的习作技巧。

五、研究的方法

第3篇:阅读教学的理论依据范文

问题教学法 阅读教学 初中语文 必要性 建议问题教学法作为一种经典的阅读方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乃至所有教学科目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问题教学法是师生间很好的互动方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大纲和学生的个性与理解能力,层层递进的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在完成教学大纲任务的同时,对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与自我价值的认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问题教学法的内容和理论依据1.问题教学法的内容问题教学法是将教学内容中的关键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使得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对于所学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全面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欲望,进而主动对未知的知识进行探索和学习,并独立进行思考和研究,进而产生更多其他的问题,如此循环,就会提高学生的自我创新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效果。2.问题教学法的理论依据(1)建构主义学习的观点。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生应该存在主动学习的认知能力和意识,并且有选择的获取有效的知识和架构,这种建构不仅要通过先前所学的知识对现有的新事物进行分析,还要将原来所学的知识与现有新事物的特点进行整合,产生“变异”旧知识,从而达到知识的灵活运用。(2)多元智能理论的观点。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人类至少有语言、音乐、自然观察等智慧,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每一个智能都是同等重要并且相互结合协调使用的。但是每个人的这几种智能的发展和偏倚都是不同的,所以对于学生的教学也需要根据学生的智能所长进行独立教育,培养学生发现自我擅长的智能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3)人本主义的观点。在学习的过程中,人的思想和行为都是统一的,与个人所经历的文化和生活环境息息相关,是情感、身体、心理等因素的结合,是具有人本主义的。

二、实施问题教学法的必要性1.实施问题教学法是时展的需要在社会发展如此迅速和生活节奏如此之快的激烈竞争当中,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想在这种瞬息万变的形式中占有一席之地就一定要使得学生学会高效的分析、评价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需要从学习过程中通过实践获得,这就更需要问题教学法的使用和推广。2.当前教育现状的需要我们所处的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重要程度已经得到了广泛的重视,但是教育的观点和教学方法并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在教学课堂上,教师往往重视课本知识的学习和记忆,而应试考试的实施使得很多学校产生了应试教育。对于教学重点放在考试的题目和分数上,而忽略了学生的自我思考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出现了高分低能的现象。因此,培养出时代所需要的真正的、有生存能力的,而不是只会纸上谈兵的高素质人才是今后教学的重点。问题教学法就是针对这样的目标产生的新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应用型人才。3.人才观念的改变不同时代对于人才的需求不同,导致对于人才的定义不同。现代社会,人才不再只是高学历人群的代名词,而是指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都能适应突如其来的变化,并可以将自己培养成社会需要的,能够分析、解决问题的人。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现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问题教学法就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实施问题教学法的建议问题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中的重要地位使得如何更好地实施教学成为了重要的步骤。下面就针对怎样将问题教学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灵活运用提出以下几点:1.注重培养学生认真阅读、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初中生正处于叛逆期和多动期,对于学习往往没有什么耐性,但是正是由于这个时期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才更要在这个性格和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进行培养和矫正。初中生往往在阅读时一目十行,只着重文章大意和情节,并不会反复阅读。在这个时候,教师就要要求学生放慢阅读速度,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踏实、稳重的素质;同时,教师还要根据文章内容进行不同角度问题的设置,鼓励学生踊跃发言,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全方位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养成认真阅读和独立思考的习惯,避免焦急、以偏概全等问题的产生。2.注重培养学生个体擅长智能的能力培养每个人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思维方式都不同,甚至对于同一事件持相反观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当中做到因材施教。教师在提出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带学生的差异性和特异性,对于问题的不同角度的分析和提问要选择相对应的学生来作答,掌握好循序渐进的原则,所提出的问题要深入浅出,合理和谐,缔造一种自然而然的深入问题的教学模式。3.注重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自己能够想到的问题都进行解答,呢么课下学生就会失去思考的意识,相反的,教师应该在每一次的教课后都给学生留下想象的空间和提问的空间,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在教师看来多么的荒谬,教师都要对敢于想象和提问的同学进行表扬,保持学生的联想和创新能力,精心设计课后作业,推荐相似文章,鼓励学生质疑等,努力发扬学生的个体独特性。4.引导学生正确的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初中生的思想活跃,提问的问题往往与文章无关,这就要求教师将学生吸引到正轨上来,这并不是不鼓励学生想象,而是要培养学生专注于解决一个问题的能力,避免学生漫无目的的阅读和思考。抛开文章的细枝末节和过分抠字眼现象,交给学生提取文章关键点,并围绕关键点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紧扣文章内容,逻辑思考并提出相关问题,全面的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

五、结语问题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合理的利用这种方法,能够很好的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因此利用问题教学法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教学模式是所有初中语文教师都应该努力研究和探索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韩晓娟.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J].学周刊,2013,(02).

[2]卢冰萌.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

[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中旬),2013,(01).

第4篇:阅读教学的理论依据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自主式阅读 教学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中心。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具备听、说、读、写训练的综合性,既是识字的重要途径,又是写作的必备前提。那么,如何建构小学语文的自主式阅读教学呢?

一、自主式阅读内涵和理论依据

1、自主式阅读的内涵。

自主阅读指学生以自主的行为方式和认知特征而进行的阅读活动。学生在阅读过程的自主性主要体现于两个层面:行为层面和认知层面。行为层面的自主强调学生对阅读过程和环节的充分占有;认知层面的自主又有两层含义,一是学生在阅读时支持和调控行为自主的认知背景(包括阅读思维、方法、策略等),二是指向文本内容的认知自主,即学生对文本的自主解读(包括个性化解读、批判性解读和创造性解读)。在将自主阅读的涵义界定于两个层面的同时,我们更为关注认知层面的自主,因为只有认知层面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行为的自主;否则,行为上的自主将由自觉退化为低层次的自由。

2、自主式阅读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教师是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二、小学语文自主式阅读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以学定教

创设情境是指教师精心组织学生预习,创设一定的客观条件,使学生面临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激起学生产生疑惑、惊奇、诧异的情感,进而产生一种积极阅读、探究的愿望。传统的阅读教学往往由教师提出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情感,虽然某种程度上也发挥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了学生阅读情感的作用,但却忽视了学生的独立阅读的体验。因此,在创设情境这一环节上,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创设情境的能力,变教师创设情境为学生创设情境,通过布置预习,指导方法,让学生充分阅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产生疑惑,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提问,确定教学目标,力求避免以教师的兴趣代替学生的兴趣,以教师的意志代替学生的意志,以教师的认识规律代替学生的认识规律。

2、设计鲜活的练习形式。

训练是形成语文能力的必由之路。阅读中让学生圈圈点点、勾勾画画,读读感兴趣的内容,抄抄喜欢的词句;阅读后背背喜欢的段落,写写读后的感受。将乏味的抄、背、写融于灵活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使用权学生在生动有趣的读写实践中陶冶情操,发展语言,锻炼思维,提高语文能力和素养。

比如自主选择式。即在自读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学生自主选择进一步学习的内容、方法,并根据自己的选择新闻记者思考,然后交流。其基本的教学步骤是:

(1)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2)自主选择进一步学习的内容和方法,新闻记者思考;

(3)交流学习收获;

(4)视课文特点安排积累练习或向外扩展延伸。

注意:

第一,该模式一般适合于篇幅较长的课文,若干内容属于并列关系的课文,可以多角度体会、理解的课文;

第二,教师要切实让学生自主选择。教师既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又要指导、帮助学生选择;

第三,该模式适用于阅读能力较强制班级。

再比如质疑解疑式。即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互相帮助解决。其基本的教学步骤是:

(1)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2)提出不懂的问题,交流解决;

(3)积累或向外扩展延伸(视课文特点而定)。

注意:

第一,该模式一般适用于含有难理解句段的课文,学生初读后易产生疑问的课文。

第二,学生要有一定的质疑解疑的水平。教师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帮助学生提高质疑解疑的能力;

第三,解决的疑难问题不宜过多,避免在细枝末节上过多地占用教学法时间。

3、重视多元化的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1)使学生学会自评。学会自评有利于学生对自己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例如,学生朗读、表演或讲故事时,让他们自己对自我的表现做出判断。开始学生只会说“挺好”或者“不太好”之类不太明确的概括性评价,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就能做出“我读得没有感情”、“我的声音太低”、“我的动作不好看”等较客观、具体的评价了,而且知道了为什么不好,提高了学生的自我评价水平。

第5篇:阅读教学的理论依据范文

关键词:图式 英语阅读

中图分类号:H31

引言

皮亚杰瑞士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和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他认为,认知(或智力)的本质就是适应,即认知是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不断从低级到高级发展。[1]图式(schemata)是指儿童对环境进行适应的认知结构。在学习中,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新的感觉输入相互作用,决定了他将感知到的东西进行理解。无论是英语教学的一线教师还是英语方面的专家都热衷和关注我国英语阅读的研究,成果斐然。程晓棠、王蔷和鲁子闻等英语教育专家大胆将任务教学法引入英语课堂,这些都对我国英语教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教育方法。

一、图式的分类

图式理论首先由康德提出,后由皮亚杰等通过发展为当今认知理论打下坚实的基础。图式是人们对新知识和经验与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经验的链接。如果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新知识建立连接。我们把这种作用称为同化。如果已经掌握的知识或者经验对新知识和经验有抑制和抵触的时候,或改变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经验。我们把这种作用叫做顺应。图式分为四种:文化图示、形象图示、语言图式和结构图式。文化图示是对学生已经掌握的文化知识和现有文化知识相关联。我们在阅读前将涉及的文化知识背景告诉给学生便于文章大意的理解。内容图示是让学生对文章整体的理解,或者教师在黑板上书写文章的关键词或者通过读句段来加深对文章的把握。语言图式是我们通过口头语言交流或者书面语言唤起学生对知识的链接和回忆,来提高英语课堂阅读高效化。结构图式是指让学生对文章的段落把握和过渡段的理解。

图式理论揭示了人们的先知识结构如何影响人们的后知识结构的规律,为人们学习语言、提高语言理解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2]阅读前的图式侧重文化知识背景教学。文化知识背景是对文章内容的整体理解。如果我们对文章的写作背景不了解,谈何阅读的高效化。以及对文章标题、总结和简介也是阅读前的必备工作。这样不仅有利于阅读教学,而且可以训练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例如: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大学英语――精读第一册》第五单元“I never write Right”的阅读教学。我们阅读前可以让学生猜测由标题的引出的大意,和讨论关于梦想和成功的话题。这样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我们在阅读前主要是引导,让学生在自主讨论中使新知识和已经掌握知识相联系。主要采用问题法、图片展示法、头脑风暴法和猜测法等来让学生学会知识迁移。最后,我们要让学生明白此次阅读的目的和要求。

二、阅读中的图式运用

我们在精读课提倡学生小声阅读,泛读课提倡学生默读。因为我们这两种不的同英语阅读课其教学目标也不同。精读课程要求技巧和能力双层提高,泛读则是要求正确率和速度。我们精读课要求学生在读懂大意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语篇分析和字词分析。泛读课我们要求学生猜词意和明白大意。精读课中,我们要求学生在修辞、段落衔接、重点句段理解、复述课文和写作等方面训练和提高。泛读课我们要求学生通过词的构成知识来猜词意和理解段落。例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刘润清、汤德馨和王贵明的《当代研究生英语》的第六单元阅读材料“LOVE IN L.A”,其中单词defroster(除霜器)、interior(内部)、taillight(尾灯)都可以用构词法知识来猜词意。de 和inter是前缀,分别表示否定和交叉的含义。这样,我们通过图示将构词法和猜词义相结合。

三、阅读后的图式运用

阅读之后我们要巩固所学的知识和能力,这样才能产生新的图示。词汇的学习通过图示使我们学生的阅读词汇量大增,而且高效完成阅读任务。语篇分析是阅读后重要的内容,这也是学生写作奠定基础。例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张汉熙的《高级英语Ⅱ》的课文“blackmail”,我们可以让学生阅读后对关于人物表情、段落安排、故事情节构思和关于“roar”的相关词语等。这样,在学生写作教学中会潜移默化的运用。最后,我们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阅读方法系统的再次理解和发掘文章的内涵。

总结:

图式理论对于阅读教学可以让学生在知识迁移和能力提高方面起到了作用。我们在大学生阅读中要很好的将图式理论运用,这样我们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阅读技巧和综合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 [W]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73

2. 李卫东,李英.图式理论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教书育人杂志社,2011:03

3. 刘润清、汤德馨,王贵明:《当代研究生英语》2010版

第6篇:阅读教学的理论依据范文

关键词: 高职高专 英语阅读教学 任务型教学 综合英语能力

在当前的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工作中,阅读教学一直存在许多问题。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侧重于对语言的学习,重点分析课文里的语法、生词,通过对语法、生词的讲解,使学生形成对课文的翻译式阅读。这样就不能促使学生从整体上形成对语篇的阅读,从而不能提高学生分析、推理和综合的能力。任务型教学模式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即通过一个任务的设定使教学双方都明确自己要解决的目标是什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查,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知识和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一、任务型阅读教学法的定义、目标和理论基础

1.任务型阅读教学法的定义

任务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娱乐活动中所从事的各种各样有目的的活动。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核心思想是要模拟人们在社会学校生活中运用语言所从事的各类活动,把语言与学习者在今后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应用结合起来。任务型教学把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做的事情细分为若干非常具体的“任务”,并把培养学生具备完成这些任务的能力作为教学目标。

2.任务型教学法的目标

任务型教学提倡和推崇“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应用能力的一种新型教学法。强调有目的的交际和意义表达,鼓励学生多开口说英语,强调语言学习活动及其任务具有生活现实性。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在生活中运用语言,教学活动和任务都要遵照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强调语言学习是获得技能的过程,选择的任务形式应与课文的要求、学生的水平和教学目的一致。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旨在理解和体现学生在知识、智力、个性等方面的要求,并且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符合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标准。

3.任务型教学的理论基础

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理论依据来自许多方面,有心理学、社会语言学、语言习得研究等。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理论依据之一来自对语言习得的研究,根据语言习得的规律,语法知识的记忆不能保证语言使用的正确,必须有大量的语言输入才能使得学生掌握所学习的语言,即语言的真实使用。任务型教学法也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在语言的使用方面,采用各种各样的任务,也可以使学生有机会综合运用他们所学的语言,在交流中把注意力集中在语言所表达的意义上,以运用语言和完成任务为最终目标,从而降低他们的心理压力。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学会调控自己的学习目标,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逐渐产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学生通过完成任务,在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中创造性地综合运用他们所学的语言知识,发展他们的语言能力。

二、任务型教学模式在高职英语教学的运用方法及产生的效果

任务型英语教学是“培养语用能力为宗旨,以学生为主体,以话题为主线,以任务为中心”,试行“课堂教学任务化,课外作业项目化,评价方式过程化”的教学基本模式。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从训练学生的阅读感知力、理解力和鉴赏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迁移能力和阅读再造力出发,教师要教会学生各种阅读技巧如略读(skimming)、扫读(scanning)等;还应关注并介入学生的阅读过程,对学生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等加以分析、指导和调控,把阅读的人文精神渗透到阅读能力训练中,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课堂阅读的最大效果。

主要教学环节解释与分析:

Step I.Leading-in(第一步:导入)

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与课文内容相关视频、图片或类似的“情景导入法”,让学生说出一些相关的词汇。这样进入话题,可以使学生对下面的内容更有兴趣。

Step II.Pre-reading(第二步:阅读前活动)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借助文章的标题、插图及相关的背景知识和社会生活经验,预测课文的梗概,通过每段的开头或结束句预测每段的主要意思。教师也可以把全班分组,就课前针对文章主题设计好的小quiz,采用自由抢答的方式来回答。这个阶段能够激活学生与课文有关的原有知识,学生主动探索,激发兴趣,开动脑筋,对课文内容进行大胆猜测,这也是一种阅读技能的训练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目的,使阅读不再枯燥。

Step III.While-reading(第三步:阅读中活动)

教师可以根据文章难易,设计出若干个从简单到复杂的活动。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带着问题略读(skimming),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若干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问题,也可以让学生进行查读(scanning),查读是利用材料的信息结构迅速查找某一具体事实或特定信息的技能,或者让学生根据不同写作体裁,使用不同的阅读技巧和策略。在此活动中,学生可分组进行讨论交流,通过合作来学习语言,完成阅读任务。教师在教学中充当了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中只是知识的灌输者的角色。各小组展开任务、结果,进行自评、互评,而教师进行总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把自己对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交流,质疑解惑,各自发展。而教师进行扩展讲解,完成任务。学生通过完成实际任务获取知识和积累学习经验,能够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通过小组讨论活动能够使学生之间进行知识交流,进而丰富其知识,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

Step Ⅳ.Post-reading(第四步:阅读后活动)

在后任务阶段,教师可对前面的回答作一总结,引导学生反思自己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果是语言理解上的,要针对难理解的句子结构及单词进行分析和训练;如果是文化差异上的,要引导学生认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消除片面理解,全面看待问题。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英语能力和阅读文章的主题,补充一些相关课外阅读文章,让学生自读,最后总结出中心大意,或者复述阅读内容,以提高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结语

以任务为中心的语言教学思想是近20年来交际教学思想的一种发展形态,它把语言应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者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学习心理状态。参与者之间的交际过程,是一种互动的过程。任务型教学反映了外语教学的目标与功能的转变,符合高职英语教学的特点。在任务型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并构成一个有梯度的连续系列。要使学生在教师所设计的各种“任务”中,能够不断地获得知识或得出结论,从而获得语言运用的能力,而不仅是现成的语言知识点。这样,随着“任务”的不断深化,整个语言学习的过程会越来越自动化和自主化。

参考文献:

[1]陈远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否适合外语教学.外语界,2001,(3).

第7篇:阅读教学的理论依据范文

关键词:阅读效率 阅读动机 阅读技能 自主能力

一、理论依据

英语阅读教学是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准》对我们初中学生毕业时达到的阅读技能提出了明确的学习和目标要求:能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推断、理解生词的含义;能理解段落中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能找出文章中的主题,理解故事的情节,预测故事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能读懂常见体裁的阅读材料;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能利用字典等工具书进行学习;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5万词以上。阅读不但是获取信息的学习手段,也是一种技能的训练,因此,深化学习策略,提高学生英语阅读技能已成为我们当前教学的一个热点话题。

二、问题的提出

初中英语阅读课文图文并茂,语言纯正地道,阅读材料集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以及交际性于一体,内容丰富,贴近我们学生生活的阅读。而我们传统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课堂模式有许多弊病。教师教学方法陈旧,课堂上面面俱到,以教师讲解为主,习惯于“一言堂”上课的方式,在阅读的教学中只注重语言知识的学习,把教学重点放在讲解阅读材料中的字、词、句、段,将每篇完整的阅读材料分解成零零碎碎的语言知识碎片,未能充分利用课文的阅读材料去挖掘社会文化知识和文中所体现的英语国家跨文化交际意识等知识,同时缺乏对语体意识的渗透,忽视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和阅读技能的培养。久而久之,阅读课演变成了一节紧张而枯燥的语法课和词汇课,学生根本无法体验到阅读的乐趣,享受阅读所带来的快乐,也无法真正提高阅读能力,影响了新教材实施的效果,这与英语阅读教学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要扭转这种教学现状,应该如何科学合理地运用阅读策略,有效地实施日常的英语阅读教学?这是值得我们去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三、阅读策略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施与运用

新课程标准把学习策略定为英语课程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因此,我们教师应该仔细研读新课标,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自我剖析,倡导多种活动途径,灵活有效地运用阅读策略,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提高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整体理解能力、分析判断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扩展思维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形成、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运用英语的阅读能力,从而有效开展英语阅读教学。下面是笔者在阅读教学中的初探与实践。

1. 提供有效学法指导 提高阅读效率

课文作为综合性语言材料,能促进学生知识的学习、语言技能的发展以及对文化素养的陶怡。教师应该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让学生在英语课堂中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加强语言实践,形成积极地学习态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提高阅读效率。就学生而言,教师要给不同程度的学生提供具体不同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指导,主张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查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背景材料,对课文中不懂的词句等作上标记,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指导学生的阅读技巧,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适当进行一些限时阅读训练,确定阅读时间,控制阅读速度,培养学生快速、准确、高效的阅读能力。就课文而言,教师很有必要让学生全面了解课文学习目标和要求,以避免学生学习中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如指导学生如何预习课文,如何记忆单词,如何理解词义,如何理解课文的主题、中心思想等,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2. 重视背景知识引导 激发阅读动机

对于学生比较陌生的阅读内容,教师可在阅读前向学生提供课文阅读所必需的背景知识,或者激发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阐明与文章的理解相关的文化信息,对学生正确理解文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如提问、讨论、图片、电脑课件、地图、表格或头脑风暴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建构不完整、甚至欠缺的背景知识,将学生引入特定的情景,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运用背景知识来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课文,实现课文阅读教学目标。以Go for it! 中的九年级Unit 11 Reading 为例,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中西文化的异同,阅读前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系列与课文相关文化礼仪的话题片段,让学生观察、讨论该话题,激活学生对相关背景知识的联想,设置一些正误判断或选择性练习,为下一步的阅读做好铺垫,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让学生对所要阅读的文章产生期待感并且增强了学生阅读的信心。

3. 合理选择阅读技巧 培养阅读技能

阅读是吸收语言信息、扩大词汇量、增加语言知识,增强语感、获得乐趣、提高语言水平的最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确定不同的阅读策略,采用不同的的阅读方法,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阅读技能,以达到发展学生阅读技能的目的。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训练学生预测、略读、寻读、查读等多种阅读技巧。

第8篇:阅读教学的理论依据范文

【关键词】英语阅读课;整体教学

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指出:“阅读是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能力,它有助于扩大词汇量,丰富语言知识,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阅读也是人们获得信息和知识的主要手段。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因此,要学好英语,有必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1. 阅读整体学习的理论依据

现代语言教学理论认为,学习语言的首要条件是保证足够的可理解的语言信息输入,因此听和读是学习英语能否成功的关键。现有条件下,阅读是可行和可靠的。外语教学心理学认为,阅读是一个认识和言语交际的过程,也是极为复杂的生理和心理过程。阅读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读者对语言信息理解过程。也就是说英语阅读课教学应当遵循”从整体入手,逐层深入“的规律。语言学习包括听,说,读,写,译,是一个input(输入),decoding(解码),output(输出)的过程。听和读是输入,说和写是输出,但只须达到一定的输入量,才能保证更好的输出。从而高效率地完成我们学习语言的目标。可见阅读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了。那么英语课堂整体阅读教学的必要性就是不言而喻,势在必行。

2. 如何改变学生对传统阅读学习的认知模式

2.1 教师进一步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对高中英语整体阅读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就是要要让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人为本、促进发展的课程观和学生观,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2 发展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 阅读教学应“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所谓探究性阅读,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研究探索的方式自主地阅读获取和运用的一种学习方式。

2.3 拓展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使阅读教学课堂从封闭走向开放,体现用英语做事的教学思想。

3. 我对阅读课整体教学探究的具体实施

对新高一学生在英语阅读课中,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理解阅读材料、如何培养阅读兴趣、指导阅读方法和理解并实践英语阅读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巩固和扩大词汇量,增强语感,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的准确度,逐步形成他们的英语阅读习惯和能力。帮助学生善于、乐于了解异国文化,拓展实践空间,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促进英语听说能力的提高。

3.1 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新高一学生的英语基础层次不齐,如只照顾某些层次的学生群体,势必会挫伤其他群体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因此从基本阅读技巧着手,从中完成不同层次的阅读任务,使绝大多数的学生在起始阶段就能体验阅读带来的成就感,达到培养阅读兴趣的双重作用。

3.2 教给学生阅读方法:阅读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能影响学生们的阅读水平。只有掌握正确英语阅读方法,才能更好的指导学生开展阅读教学。如默读、跳读、扫读、猜读等方法。

3.3 训练学生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是人们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顺利而有效地完成阅读活动的能力,学生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也能在阅读中大量吸收语言,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4. 阅读课整体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

高一必修3 unit5 阅读课

课题Unit5 Canada-the true north

课型Reading (阅读课) The first period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To enable students to learn the content of the textTo help students learn the key words and phrases of the text

能力目标To develop students' ability of obtaining information needed and skills of scanning,skimming,careful-reading

德育目标To enrich students' knowledge of Canda

教学重点To develop student'sreading skills of scanning and skimming

教学用具多媒体media,练习篇reading material,录音机radio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目的

导入Leading-inLead-in: show the Ss the maple flag and ask them some QsThinking about the questions that teacher gives to them。调动学生已有知识,激发学生对加拿大的兴趣,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为学生主动阅读做好铺垫。

听力理解Listening Prepare a form about“Canada” for students to fill in after they first skimming the textListening and finding the exact answers to fill in the form训练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和基本信息搜索能力。

快速阅读 Fast reading SkimmingPrepare some Qs about “Canada the true north” for students to fill in after they first skimming the textSkimming and finding the exact answers to fill in the form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以及搜索相关信息的能力。

SpeakingIntroduce the route of this trip with the mapThinking and answering the question培养学生通过已有信息复述阅读材料的能力

第9篇:阅读教学的理论依据范文

论点:在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下,就如何开展对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进行整合的问题进行讨论。

论据:1、现代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论文框架:

一、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概念与模式

1、概念: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是指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并把它运用到教学各个环节中去对教学进行重新构建、优化组合的过程。

2、模式:①学习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

②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辅助其他学科教学;

③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学生借助于信息技术,自主研究学习有关问题。

二、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整合的背景

随着中学英语《新课程标准》的提出,在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基础上,培养学生主体性和创新精神成为我们教学的重点。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创设了良好的基础。这就使得信息技术与英语的学科整合摆到了重要的地位上来。三、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整合的理论依据和基本出发点

1、理论依据:在90年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得到迅速发展。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通过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它主要强调学生为主体,情境,协作学习和学习环境的重要性。

2、基本出发点:①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进行英语教学;

②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英语教学;

③利用Internet环境下进行英语口语教学;

④利用中学英语“四结合”的模式进行阅读教学。四、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具体方式

1、信息技术作为英语课程整合的演示工具;

2、把信息技术作为英语课程整合的资源工具;

3、把信息技术作为英语课程整合的交流工具;

4、把信息技术作为英语课堂整合的辅助工具;

5、把信息技术作为英语课程整合的探究工具。

五、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建议

1、目的要明确; 2、内容要适度; 3、要务求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