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学习历史的好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中学历史 教学 建议
中图分类号:K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4(b)-0238-01
1 中学历史的教学地位
中学历史的教学地位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相对比较重要的,尤其是人教版中学历史实行新课改之后,对历史的教育教学更加重视了。而对历史科目实行新课改的主要原因也是为了促进历史教学,提高历史教学科目的地位。中学历史的教学地位,是初中低于高中,而且还缺乏知识的延续性,有时在知识点上高中和初中是重复性的,这是历史教学中相对失败的设计。如何把初中历史的教学地位提升到与高中历史等同的地位,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历史教育教学工作者们需要探研的话题。原因是如果历史科目的教育地位提升不上来,有时说教学效果、教学兴趣、教学成绩等等,这些似乎都近于妄谈。总之,在中学历史教育教学地位上,笔者再阐释一个观点,那就是,要把初中历史与高中历史的地位等同化,增强历史知识教学的延续性,让学生们和家长们不敢轻视历史科目和历史教育,更不能忽略历史科目的教学地位。
2 中学历史“无趣”的原因
调动学生们对中学历史的学习兴趣,避免和防止学生们对中学历史“无趣”现象的发生,是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历史教育教学工作者应该承担的历史使命和工作中应该履行的本职和责任,那么,笔者认为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就要从查找原因入手,从课堂氛围乏味、教学方式单一、学生主体地位不鲜明、教师责任心不强等几个方面入手,深入查找和探析对历史“无趣”的原因。
2.1 课堂氛围乏味
课堂氛围不活跃,乏味枯燥,听起来让人感到酣然入睡,这些都是历史教育教学中致命的“杀手”,需要广大历史教育教学工作者们去认真总结,尽可能把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教学氛围浓厚起来,避免“无趣”发生。
2.2 教学方式单一
教学方法单一是不利于中学历史教学的,只是一味地教学传授、学生们则总是被动地接受、记忆等,这种方式在历史教育教学早就应该被淘汰,要想真正调动学生们学习历史的兴趣,一个路径就是要活化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改变单一枯燥的教学现状。
2.3 学生主体地位不鲜明
目前,只有很少或极少的一部分学生喜欢学习历史,大多数的学生的态度是漠然置之的,觉得历史不重要。这种漠视态度的产生,一个现实性根源是有些历史老师授课不讲方法,没有突出学生们的主体地位,没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上述这些都是造成学生们学习历史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需要认真加以改正。
2.4 教师责任心不强
这一点,笔者要把它放在比较着重的位置上去强调一下,历史教师责任心不强是历史教学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这一层面所在的比例还是比较大的,有的历史老师简直是一种浑浑噩噩、耗光阴的工作状态。而且,更有甚者,对学生们宣传历史好学、历史无所谓的教学思想,无形中就把历史科目在学生心目中的分量降了下来。所以说,笔者认为要想真正调动起学生们高兴趣学习历史科目的积极性,历史教师这一因素一定要调动好,一句话,就是要爱岗敬业、增强历史教学的责任心。
3 让学生对历史产生兴趣的建议
针对中学历史教学“无趣”的几点原因,可以通过原因来查找不足,也可以通过原因来正视和弥补不足,下面笔者就从调动课堂兴趣、开展教学第二课堂、举办历史知识竞赛、提高历史系地位等方面,提出增加学生们对历史兴趣的几点建议。
3.1 调动课堂兴趣
要想真正改变中学历史相对于其他科目的不利教育教学现状,就要活化历史科目的教学方式方法,从而提高历史的人缘,也是为了夯实中学历史教学的基础。活化教学方式方法是教师的任务,需要广大历史教师们总结和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与方法,制定出符合自身教学实际的教学实施方案,掌控历史教学的先导性。例如,《蒸汽的力量》这一章节,就可以通过灵活的教育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关键是对中学历史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前提,没有兴趣,一起都是空谈。提升历史学习兴趣就是要发挥教师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方法,然后再结合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案,来充分营造课堂好氛围,课堂氛围好了、方法灵活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就提高了,经过多方合力,就一定能获得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教学效果。
3.2 开展第二课堂
要想真正地、持续地提高学生们学习中学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单单依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除了课堂教学,还要创造条件开发历史教学的第二课堂,让学习喜欢历史,喜欢历史里的人物、事件和相关的历史故事,要让历史知识彻底在中学生们的脑海中、心目中插根,比如,在学习这一章节时,就可以带领同学们到电影院、电化教室收看一下《南京!南京!》,从而既有效地传授相关的历史知识,还起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
3.3 举办知识竞赛
经常性地举办一些历史知识竞赛是提高历史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在举办竞赛前,可以组织或者发动学生们去就近的历史博物馆及图书馆,去深入吸取历史知识,同时,参加竞赛的学生们必须要充分吸取历史知识养料,才有资格参加历史知识竞赛,这就无形促进了历史知识的吸收和提升了历史学习的积极性。
3.4 提升历史系地位
在初中阶段,历史是“副科”的错误认识依然没有被彻底转变,所以学生和家长在课后、课余一般不会再利用太多的时间去学习和记忆巩固历史知识,所以要抓住历史课堂的有限时间,尽可能让学生们当堂消化掉所学的历史知识。同时,全国广大院校要尽可能多设一些历史系,从国家层面把历史知识和历史科目高度重视起来,这样家长才会关注、学生们才会有动力。
4 结语
毋庸置疑,中学历史学科的地位和重要性都已经超出了它的现有显现价值,因为学生们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可以丰富学生们的知识宝库,同时也可以充分提高孩子们的政治历史思维,为将来进入更高学府从事历史领域的专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学历史科目不容忽视,历史的教育教学要不断探索,必须要创造出更多优秀的中学历史教学方法,将让老师和同学们受益终身,让历史教育和历史科目的地位彰显出来。
参考文献
[1] 祁国栋.历史教科书编写问题探讨之述评-以《历史教学》杂志组织的专题讨论为例[J].华东师范大学,2009.
[2] 李玉红.中学历史教学的得失[J].学周刊,2011(35).
关键词:学习兴趣 孜孜以求 引人入胜 创设情景 激励性原则 启迪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a)-0173-01
兴趣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注意力不够持久集中,意志力较差,往往凭兴趣爱好来认识事物。对于那些不感兴趣的课程,任凭老师怎么苦口婆心的要求学生好好学习,他们也会无动于衷,或者敷衍了事。相反,如果是他们感兴趣的、喜欢的东西,他们会孜孜以求,积极主动的去探究、学习。因此,通过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是走出当前初中历史教学困境的重要途径。但是、学习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逐步培养。如何才能更好的培养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我在日常教学中做了如下的尝试。
1 上好起始课,因势利导,诱发兴趣
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历史、地理、生物、政治是副科,绝大多数初中学生都有这样的偏见。带着这种观念来学习历史,绝对不能取得好成绩。要使初中历史教学有一个良好的起点和基础,上好起始课尤为关键。每学期初的第一节历史课,教师都应该精心准备,要和学生深入地讨论和讲述学习历史的目的和意义,告诉学生知史通今。纠正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偏差,这是诱发学生兴趣的基础性的工作。实践证明:如果教师能把起始课上得扣人心弦,妙趣横生,将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把学生的心紧紧地拴住,使他们怀着无限的期待和渴望投入到历史学习中去。我上起始课时,经常是用电脑等多媒体把学生所熟知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展示出来,让学生充分地感知、讨论和评价。然后 再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正本清源,帮助学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学生深深地认识到学习历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激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因此,一堂深入人心的起始课将会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诱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 还课堂给学生,借用学生兴趣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历史课程应“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死记硬背好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新课标也要求一线教师转变观念,力求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叶圣陶曾说过: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无论教师讲得多好,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这都在启示我们:要转变观念教师只是课堂的主导,配角,应引导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产生学习动机,真正的对学习产生兴趣,有效的改善教学效果。
3 幽默的语言,激发兴趣
语言是最普通、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手段。语言的感染魅力是无限的。一句幽默的话语,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又可以很好地调节学生学习情趣,活跃课堂气氛,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如在讲述《帝国主义狂潮》一课时,我是这样介绍《时局图》的:群魔狂舞,沙俄如熊,在我东北和蒙古横冲直撞;英国似虎,在长江流域肆意长啸、涂炭生灵;法国像蛙,在珠江流域‘哇哇’直叫、上串下跳;美若秃鹰,面带杀机,目露贪婪之光,抢夺中国这块肥肉。在这样的启发下,学生既认清了列强的狰狞面目,又对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势力范围的印象更加深刻。由此可见,教师巧妙地借助幽默的语言传授历史知识,可启迪思维,打破课堂的沉闷,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主动学习和思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油然而生,其课堂效果自然提高。
4 优化教学方法,引发学习兴趣
历史教师应根据历史的学科、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如:探究式、启发式、发现法等。启发式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寻找正确答案。这将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述《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回答的历史地位是怎样的?学生回答:这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我再追问:接下来又如何?当学生兴奋地回答: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展开,成就显著。然后我用沉重的语气说:“但最终却出现了严重失误,这是为什么呢?”同学们一片愕然,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立即认真专研教材,展开积极的讨论,竞相发表个人的见解,最后大家在思考中认识到:出现、化运动的根源在于:急于求成,忽视客观经济规律。由此可见,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问题时,才能引起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巧妙地质疑设问,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打开学生心灵之窗,从而引发学习的兴趣,激励学生自主探究,主动求知。
5 以激励性原则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
现在在制约历史教学成绩提高的因素中,关键是后进生的转变与提高。新课标也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而现实中绝大多数后进学生对历史有厌学情绪,导致历史教学成绩出现两极分化,平均分始终不能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激励性原则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全体学生共同发展提高。这需要教师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初二时,我曾组织学生编演《改革开放三十年巨变》的历史剧,让同学深入社会进行广泛调查研究,把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再现出来。在活动中学困生的潜能被挖掘,兴趣被激发,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更重要的是通过社会实践使他们对祖国的日益强盛和改革开放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同时也增强了学好历史的信心,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总之,激励性原则,使学生在活动实现学习兴趣的提高,同时能稳定学习动机,是提高历史课堂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
总之,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应该把握初中生的心理特征,研究教学规律,改进教学方法,利用多种渠道,多方筹谋,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点燃他们对历史的探索与 追寻,以提高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 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43-52.
【关键词】状态 重要性 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037-01
古人云:读史可以明智,读史可以明兴亡、知更替,可以医愚,可以清心。这就说明了历史在人的发展上及智力发展上的广泛作用;我们又知道:初中是人生最有幻想时期、最有理想时期,也是人生发展的起步阶段。所以为了奠定好初中学生的起步阶段,做好初中“历史”教学是我们历史教师的义务。下面就略谈一些我个人的看法:
一、学生学习历史的状态
目前从社会角度看:初中历史课是一门学生不爱学、家长不爱管、社会又轻视,甚至某些及个别学校个别领导也易忽视的小副科。结果是学生在中考时分数不算太低,但满分与高分的相当少;而学生上了高中后,大多数学生学习历史兴趣不高、方法不当、基础知识更是不牢,史学知识相当缺乏,其影响了高中历史的继续学习;还有重要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却少了一条了解古今世迁的渠道和方式。他们如何做到“以史为鉴”呢?这就严重影响了学生文学方面创作能力的提高、以及学习思想品德等文化课程的进步与引发,制约了学生本身文化方面的创新和发展。所以作为一名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师,要从自身做起,想办法让学生及早地爱上历史、学好历史。若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我认为首先应在使学生明确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和转变教学方式上多用心血。
二、学生学习历史的重要性
首先,学史可引导学生明确志向。司马迁说过:“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天文学家竺可桢正是在研究了我国史志、方志等史学书籍,写出了颇有价值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著名论文。其次,学史可明确爱国方向。再次,学史可以明做人原则。最后,学史可以明确处事道理。教材中大量史料表明历史的重要作用不仅仅是这些。这样学生明确了学习历史的重要性与历史演变的规律,再学习历史会有很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然就会收到非常好的学习效果。再加上教师好的实用的教学方法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关键词”教学法
根据各方面情况和素质教育的落实推广,我个人结合十几年的教学经验的总结,认为“关键词”教学法比较适合初中历史的教学,体会认识如下:
(一)基本定义与使用
“关键词”教学法,由其名即可知其意,大体上指得是以抓“关键词”来组织或强调教学,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教学策略。这里所说的关键词不是虚无缥缈的产物,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教材实用信息的选择、归纳、概括得出的。寻找关键词,就是于教材或材料之中找共性,在特殊性之中寻普遍性或共性,是主要信息的关键,是核心内容的提炼,是一种很复杂的思维活动。通过抓或提炼关键词,可以锻炼或促进学生的思维品质,亦可以有效地解决教学当中的一些实质性问题。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际谈一谈这个问题:
结合2001年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七年级 上册 历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教材的34页 第7课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为例的历史故事,其第一部分“齐桓公称霸”为例,可提炼出关键词: 1.时间词: 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即事件发生的时间。2.史称“春秋五霸”。即“春秋五霸”的“五霸”。3.齐国富强。即“五霸”之一的倔起。4.葵丘盟会。即事件发生的地点。5.霸主地位。即齐桓公的霸主地位。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浏览这几个关键词,便能明白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所以教学思路也就清晰了,问题也就被牵引了出来。所以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引导探究活动,教学活动便切实有效了。
(二)教学体会与步骤
1.教学体会
(1)使用“关键词”教学法,教师必须首先建立热爱历史学科的基本理念;热爱教学研究;肯于将热血、青春、智慧等奉献于教学研究;并不善于追求相应的回报。
(2)使用“关键词”教学法,教师必须热衷于教材的研究工作,就是说历史教师必须热衷于对历史教材、历史的教学内容的不断研究工作。善于从不同类别的事物中汲取不同方法引入历史课的教学;善于从不同事件中引入不同方式用于历史课的教学;善于从不同行业、不同知识、不同格式、不同角度等事件上引入备课的知识与内容来充实备课的材料。
(3)使用“关键词”教学法,教师必须认真对待课前的准备工作,要将上课的内容准备熟练。熟练到多一个“的”字或少一个“的”都不可以的状态。
(4)使用“关键词”教学法,教师必须认真对待讲课内容。教师在讲课前要准备好讲课的内容和使用的工具。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讲课内容”。就是说在讲课前要充分准备好所讲课的材料。达到“倒背如流”的程度,就是说对上课所讲的内容要融化于心。对于学生所出于课内或课外的相应问题都要尽量想到;对于偶然出现的问题要沉着冷静处理,告诉或表扬学生“这个问题提的好!只是与咱们的课联系不大,捎后处理”等缓冲一会,都给大家时间思考该问题。
2.使用“关键词”教学法的步骤
(1)备课做到熟练掌握教材内容,提炼出历史事件的主要过程;并从事件过程中提炼出关键句,将其转化为关键词。并熟练掌握;熟记于心脑。
(2)备课做到熟练教学过程。将讲课所用内容、次序要熟记于脑。步骤、内容、次序达到多一不行;少一字不可的地步。
(3)对于讲课过程中出现偶然情况,也要对答如流程度。
3.几点说明
⑴“关键词”教学法是活性教学法,“关键词”是针对每一节教学内容的不同而产生不同“关键词”。
⑵“关键词”因不同教师、不同认识而产生不同的“关键词”。
⑶“关键词”是相对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⑷“关键词”与故事紧密相联。
所以总体上说:使用“关键词”教学法要求教师一定备熟课,总体上把握好整体教学内容、脉络及各种易出现的问题等。
四、结束语
总之,我坚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文明程度的进步,历史学科的作用在不久的时间内将会被社会广泛认同和重视。同时会掀起大力研究历史学科的教学方法与教学价值的热潮。
【关键词】初中历史 兴趣 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2.068
学生从初中阶段开始系统接触历史知识,这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发展学生综合素养的要求之一。初中阶段的历史知识相对于高中来说比较简单浅显,更多的是对于历史基本事实的了解和掌握,极少有深入分析历史成因的题目。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在于,了解我国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的文化历史以及国外文明发展,解决人类共同的疑问如人从哪里来等问题。经过历史考证进行大胆假设,同时做到对人类的历史有所了解,能够做到以史为鉴,不断总结发展的经验,反思人类过失。使学生能够利用有限的学习时间把握人类自古至今的历史,站在前人知识的肩膀上,吸取前人的文明成果,不断发挥其引导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作用。
所谓历史,就是人类过去生活的总和,它是一个时间概念,是相对于“现在”和“未来”而言的。历史是不断发展的,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道理很浅显,如果人类存在的时间是一条不断向前发展的时光轴,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被称为现代,在我们前面的被称为未来,在我们身后的时间就被称为过去,即历史。时间无大小之分,只有重要与否之别。由于人类不能像科幻小说中虚构的那样穿越时空去关照历史,所以很多时候历史具有不确定性和猜测性。因此历史既有正史之分,又有野史之别。但是,初中历史课本中的知识基本是经过了考古学家的反复考证才得以谨慎得出的结论,基本是有科学依据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学生在面对问题的时候,要时刻保持有一颗好奇心,做到不唯书不迷信只唯实,做到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不断发现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自己对于历史的兴趣。
一、历史教学现状分析
长久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因为历史这一学科在中考中所占的比重较少,外加学校甚至任课教师的不重视,导致学生想当然地认为学习历史只需要考前临时突击背诵就可以。不可否认,这样做固然可以取得优秀的成绩,但是课标对学生的要求并没有得以实现。学生在经过考试之后,靠死记硬背记住的历史知识会逐渐淡化,学生对于相关的文明发展史还是一无所知,无论是历史课程的学习还是历史学科的考察都显得没有意义。发挥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才是学好历史的正确途径。
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首先,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教师以及学生要先端正学习历史这一门学科的态度,纠正以往教师和学生对历史课程的错误认知。学校领导也应给予相关重视,应明确规定其他学科的教师不能占用历史学科的时间;初中历史教师们也应该端正教学态度,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只要让学生把重点内容划下来背过就可以了;学生也不能因为历史学科在中考中分数比重小就忽视了历史的学习,课上的时候要做到调动自己的兴趣对课程进行预习,对教师讲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不能认为只要把教师要求画下的部分背过就可以了,更不能有在课上学习其他课程的坏习惯。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学习应该有一个整体的知识体系,如果仅仅是将教师要求画下的重点背过,其结果必然是只见树木不见树林。学生也不可能将历史知识系统的串联起来,这对高中历史的学习必然是一大隐患。知识无高低贵贱之分。人存在的意义之一就在于不断地学习。无论是英语知识,数学知识还是历史知识,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的一部分,其培养锻炼人的能力也不尽相同。说到底,学生学习的是知识,而不仅仅是课本教材上的理论,一定要做到将历史课本上的知识活学活用,让历史学科生动丰富起来。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兴趣,第一节课尤为重要。教师应该在上课之前认真备课,积极找到所讲授内容的切入点,做到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的方法就是:每学期的第一堂课不讲授任何知识,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起来自由发言讲他所熟知的历史人物。学生在谈论历史人物的过程中,我也会集中注意力认真听学生说的内容,在他讲完之后对其进行表扬之外,还能够做到在他欠缺真实性的地方进行纠正,将历史真实地还原出来,使学生能够产生深刻的印象。
第三,学习历史的方法多种多样,靠学习课本知识算是最传统最规矩的一种方法。尽管历史是一门关于过去的学科,但它的意义却指向现在,历史可以说充斥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经常接触的文学作品里有太多太多的历史故事,我们平时看的影视剧作品中的历史故事更是数不胜数。尽管许多作品里面的历史包含进了野史和臆造的成分,但一般情况下历史的大方向是正确的,当然,历史纪录片最具有真实性。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将自己学习和教授历史的热情传输给学生,使学生受到感染和鼓舞。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将课本上的知识讲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在讲历史课本知识的同时,可以先通过讲相应阶段的历史故事或者传说作为切入点。比如教师在讲唐代的历史的时候,可以对唐代的历史人物侃侃而谈,讲一些关于唐太宗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女皇武则天、神探狄仁杰、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等历史事件。由于这些事件都是妇孺皆知的历史,并且他们都与影视剧紧紧挂钩,很容易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这一点加强学生对于唐代历史的客观认知。学生上课的态度也必然有所转变,在教师与学生轻松的互动中,学生很轻松地学到了课本上的知识,而且能够拓宽自己的视野。
>> 试论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学生地理读图能力的培养 《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浅谈阅读能力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培养 浅谈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时事教育 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提问意识 浅谈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 浅谈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与技巧 浅谈中学历史与与社会教学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浅谈历史与社会教学中乡土资源的选择与运用 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环境教育 地图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运用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培养学生学"问"的策略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 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论证意识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浅谈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如何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 浅谈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如何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在初中《历史与社会》的课程讲授中,地图是一种形象、好联系、易记忆的学习工具,笔者为在校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结合自身使用地图的经验,讲授《历史与社会》,深受学生的喜欢和认可,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关键词】中学历史与社会地图教学读图能力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教材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图文并茂”。教材除了文字系统以外,各种地图、景观图、示意图、统计图等等,有机构成了一个“图像系统”。它具有感官刺激强、信息容纳量大、表述简明扼要等优点。本文从《历史与社会》教学的目的出发,对《历史与社会》教材中出现的地图进行分类,并分别讲述这些地图的不同特点和关系和作用,并提出了如何帮助学生提高《历史与社会》的读图能力。1 《历史与社会》教学的目的1.1 阅读地图和绘制地图
其目的不仅在于使学生学会看地图,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和分析地图,并应用地图来说明问题,使学生真正做到理解地图的语言。至于对七年级《历史与社会 》教材中所出现的有关行政区划、 山川湖泊 、交通旅游以及一些历史地名等内容,并不要求学生去死记硬背,而是要求学生能学会在地图上找出这些地名,分析有关问题读图、识图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课文中内容的说明,解释往往借助于地图的运用,同学们的读图能力提高,可以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加深记忆,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图识图能力的培养,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伟大的祖国,热爱世界和平的激情2 《历史与社会》教材地图的特点和分类2.1 政治类的地图(1)地域划分形势图:
此类地图的特点是颜色的不同往往政权管辖的范围不一样,此种地图的绘制主要根据描述对象的主旨,侧重于描述问题的重点,而绘画的政权范围、活动领域。(2)领土扩张图
此类地图往往跟周边地区的范围发生关系,扩张的范围往往是周边地区。2.2 经济类的地图(1)军事类地图
此类地图顾名思义,主要包括爆发战争形成的各种形势图和进攻路线图,这种地图在学习观察中,应该重点观察进攻方进攻被进攻方的路线及战场的布置、战役发生的时间地点名称及敌对双方的伤亡情况、战后控制区域对比变化等。如八年级下P123《三大战役形势图》。(2)河流水利山川类地图
此类地图应该重点观察地图上描绘的水利工程的名称、特点、位置。其中大的河流或者运河图一定要搞清楚周边经历过的重要城市或者坐标。如八年级上P101《隋大运河示意图》。(3)农作物、手工业类分布地图
此类地图反映了某个固定时间段,某个地域经济状况,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注意代表性的农副产品的特点和功能。如八年级上P10《世界主要农作物和驯化动物的起源地》。(4)对外关系地图
此类地图反映了地图上地域间的关系问题,重点应该学习的事交通枢纽、外交路线等。如八年级上P86《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P99《丝绸之路示意图》2.3 事件类的地图
此类地图往往描述了某个具体实践在时间上的过程,主要学习事件发生的时间、起因、、结果等。如八年级上P88《三国鼎立形势图》3 《历史与社会》地图读图能力的培养
《历史与社会》地图读图能力的培养,应该从看地图、分析地图、描述地图、绘制地图到漠北地图慢慢的培养,要注意过程的渐进性,万万不可迈大步,容易挫伤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信心。3.1 《历史与社会》地图读图能力的培养的基本方法
(1)要注意类同、相近知识的相互比较、相互联系
历史中的事件、地点名称等很相似,而且很容易出错、记混,因此,要注意相类似的、相近知识的统计和辨认,做好知识间的联系和对比。
(2)要注意学科间的渗透和交叉
历史的学习往往跟社会文明的发展、地理常识等相关学科联系,很多知识在一定程度上相互渗透、交叉在一起,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联系的方法去学习。
(3)学习过程中要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一分为二看问题
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我们不可以也绝对不能把问题死记硬背,不加思考的去学习,我们应该作为历史的学习者,一分为二的看问题,我们主张学习过程中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一分为二看问题,反对偏激的思维方式。3.2《历史与社会》地图读图能力的培养
在刚刚接触《历史与社会》这门课程,学生要通过自己绘图、自我摸索,尽快学会读历史地图,只有能够读懂历史地图,才有助于理解历史相关知识,消化历史发展出现的问题,才能尽快的进入初中历史有趣的学习中。
在认识历史地图的最开始,我们不要让学生过于紧张,应该让写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由浅入深、有简单到复杂逐渐过渡;通过一个自己手画的草图,让学生在学习之初,先能够认识到什么是地图,什么是历史地图,让学生知道地图的构成要素;让学生了解地图的方向和位置标定方法;让学生知道地图内容表现的形式主要有哪些;让学生逐渐学会地图的绘制方法以及比例尺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学会比例尺的换算方法。
在认识历史地图的前期,千万不可以拔苗助长、,一定要告诉学生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习要由简单到复杂:历史课本中讲述了我们国家和国外的很多有意思的历史故事和事件,让他们从开始对历史的学习形成一个大致的概念,让他们放开恐惧历史学习的想法,慢慢的爱上学习历史。
3.2 由自我绘图到读图
【关键词】农村 初中历史 教学现状 对策
初中教学当中,历史学科一直是副科,教师和学生都不够重视历史学科。历史课的存在有悠久的历史,一直是独立的学科,在培养人才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随着减负口号的开始,历史课本的内容也少了不少,变得越来越简单,减少了很多历史人物的描述。一些专门研究历史的资料都很晦涩,这就让人们产生了误解,历史是为专门的研究人员准备的,一般人不需要学。农村的初中生和网络接触很少,学习历史知识只是从课堂当中得到,城市的学生获取历史知识有很多种方式,获取的范围很广泛。初中历史教学不仅是传授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历史教学要发挥德育教育的功能,历史学科也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实施素质教育,历史学科也属于一个重要的部分,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要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文化素质。人才的培养没有城市与农村的区别,初中时期是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学生的知识会提高一个台阶。农村初中历史要能够给学生建立有一个构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一、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现状
农村初中学校不重视历史学科,只有少数的学生喜欢历史课,大部分学生对历史课都没有兴趣,这给农村初中历史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学生不重视历史课程,在学习过程当中就没有积极性。农村的学生把升学看得很重要,而历史科目所占的分数并不高,导致很多学生都不愿意去学习历史,歧视历史课。
农村的条件比较差,所以没有很完善的教学设备,教学资源也不够,历史挂图和相关的书籍很少,更没有现代化的教学工具。虽然近些年来随着电脑知识的不断普及,一些农村的初中学校教师也开始使用电脑,但是多数的学校还是没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即使安装了一些简易的设备,使用的概率也会很低。
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落后,教学方法也比较单一,教师忽视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教师把自己的教学任务定义为把课本当中的内容全部传授给学生。农村初中历史教师没有把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重点内容。很多教师使用的是新课本,但是却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就是在讲台上讲课,学生被动去学习。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贯穿到了整个教学活动当中,学生只是记住了教材的内容,学习历史的方式就是通过自己的记忆力,他们很少参与一些活动,学生没有质疑的机会,没有找到学习历史的乐趣。这些都很大地影响了学生的主动性,影响了质量。
二、农村初中历史教学对策
(一)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教育的成败主要是教师的作用,教师要为人师表,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在进行,对于新的课程标准来说,为教师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农村初中历史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教师要能够有自己的发展方向,积极参加专业培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教师要参加各种研讨活动,提高业务能力。
(二)充足利用农村的教学资源
初中历史学习要有比较真实的环境,仅仅依靠教师的讲解,很难突出历史的形象和生动,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生动的挂图、录音、电视以及多媒体等等,可以让学生了解比较真实的环境,这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在新的课程标准的形势下掌握多媒体技术。历史内容是丰富的,教师要能够利用好历史的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能够抽时间阅读各种历史知识,积累一些素材,阅读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东西,之后把自己所获得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比如说,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书本介绍得过于简单,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了解达芬奇的相关内容,教师可以讲解一些之外的知识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的行之有效同样也离不开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历史感兴趣一半是因为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本身的吸引力,另一半则来自于历史教师自身的感染力,这种感染力不仅体现在教师个人的魅力,更体现在教师的亲和力以及讲述过程中的语言和肢体表达上。
(四)做好备课工作
课前准备主要分为教师和学生两方面。作为教师,一节课四十分钟,我们要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这就需要无论是课前备课还是课中的导入,都需要精心的准备。备课时广泛地查阅资料,搜罗尽可能多的材料,然后仔细遴选出有助于课堂教学的那一部分,充实到教案中去,丰富课堂。课前导入也是有效性的一个方面,导入时间若是过多则会占用教学时间,一般三四分钟即可,导入形式可灵活采用,这里我觉得切忌盲目挪用,不可人云亦云。在听课的过程中我经常发现,有一些老师对于讲公开课已经有了一套应对的模式,就如同套八股文似的,导入必须得是情景导入法,没有这个就不是公开课。
历史是一门有魅力的学科,这种魅力需要我们教师用更加高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去领略,去领略它所蕴涵着的五千年的光辉灿烂。
【参考文献】
历史课堂中?B透地方历史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趣味性,点燃学生激情,激活历史课堂,改变课堂生态,有助于加深学生的乡情,让学生“记住乡愁”,使历史课程更具系统性。
1 改变传统观念下的初中历史课堂的必要性
地方历史是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民族灵魂的缩影,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具体材料。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地方历史资源作为一个内涵十分丰富和独特的体系,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无论在课程开发、能力培养还是在内容拓展上,都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所以,深入挖掘地方历史资源对中学历史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多年以来,生活在西北内陆的绝大多数人们,由于地缘封闭,金钱崇拜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已经形成了初中历史课是副课的价值认同。由此导致了很多后果,就初中历史教学而言,一是很多历史教师不去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不实心备课;二是很多学生不重视历史课,不专心学习,应付了事。所以,很多学校的历史课堂仍然处在原始的传统课堂模式之下。短短的40分钟,从上课铃声响起到下课铃声响起,老师一言堂,“填鸭式”教学,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这就是传统历史课堂的低效和难作为。然而,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低效和难作为的教学模式已然成为制约教育教学的“瓶颈”。那么,历史课堂该如何适应新时期教研教改的要求呢?渭源县会川中学在历史课堂中充分渗透了地方历史,盘活了沉闷枯燥的历史课堂,成为该校教改的一个亮点,近年来历史教学成绩一直名列全县甚至全市前列。
2 地方历史渗透历史课堂前的准备
课前准备工作是否扎实有效,是衡量整堂课是否高效的前提。因此,一堂真正精彩高效的课堂离不开教师课前扎实的准备。要想在历史课堂中渗透地方历史,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必须更加扎实。
渭源县是古老渭河的发源地,也是黄河上游古文化发祥地之一,秦始皇统一后,公元前205年设立县制,名首阳县,归属陇西郡,公元551年的西魏改名渭源县。境内融汇了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三大古代文化,源远流长,文化灿烂。同时,渭源县地处西秦岭末端向北部黄土高原过渡区,地形地貌复杂多样,自然风光奇丽秀美,地理环境独特,历史悠久,历史积淀丰厚。有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的全国独一无二的悬臂式纯木拱桥灞陵桥、葬有孤竹国二圣伯夷和叔齐的首阳山、大禹导渭的渭河源、秦长城遗址等都是丰富生动的地方史资源。
渭源县会川中学的历史老师们,在熟练掌握教材知识的同时,按照教学需要,自己查找与课堂教学知识相关联的地方历史知识,分工明确,先自己查找地方历史资料,然后再进行汇总整理,共同协商,精选出每一堂课需要用到的地方史资料,然后通过集体备课,精心设计出一堂适合自己教学实际的的教学案例。
3 地方历史渗透历史课堂的途径与方法
课堂教学中的穿插渗透。历史教师要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常规的历史课堂教学中穿插、渗透进学生熟悉的乡土历史知识。对于乡土历史事件,教师在讲解时要更加详尽,对历史人物的描述要更加丰满,让学生对历史知识有更全面的掌握和更深刻的理解。
开展探究性学习。在历史教学中,要注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发现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教师要充分利用教科书内容,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课后开展“乡土历史调查”,进行历史问题探究。
举办专题讲座。邀请地方史研究人员,立足学生熟悉的身边的历史知识,举办专题讲座。通过图片、视频和纪录片等让学生直观地接触地方历史,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
组织历史兴趣小组。把喜欢历史的同学组织起来,成立趣味历史社团,搜集历史资料,开展演讲比赛等,培养兴趣,发展特长,营造历史学习氛围,丰富校园文化内涵。
启发学生收藏小古玩。平时让学生收藏自己身边的小古玩。如古书籍、古字画、书签、旧照片、铜钱、邮票、家中用过的农具、油灯、火柴盒等等……日积月累不仅丰富了知识,而且会给收藏者带来无穷的乐趣和精神享受。
4 地方历史渗透历史课堂的主次尺度
重难点突出,脉络清晰,是一堂好课必须具备的条件。在地方历史渗透到历史课堂的过程中,如何把握地方历史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尺度,成为必然要探讨的话题。我们认为,在地方历史渗透历史课堂的时候一定要做到不能影响课堂教学的任务,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也不能让学生们沉迷在“家乡史”的新鲜感中,颠倒了教材历史的主体地位。总之,将地方历史渗透到历史课堂中来,最直接的目的是为历史课堂服务,使课堂教学变得活泼生动更加完美。所以,这就要求老师自己必须要有所作为,不仅要学会用地方历史知识感染学生喜爱历史课堂,而且要随机应变巧妙自如地在地方历史和教材历史中完美转换。
5 初中历史课堂中渗透地方历史的意义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地方历史是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史料,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地方史料,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拓展课程资源,增强历史学科的直观性,有利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将地方历史带进历史课堂,有力的促进了课堂教学的和谐,充分保证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
初中历史课堂中渗透地方历史是充实历史知识的必然要求。古人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庞大的历史知识会明人心智,使人变得聪慧、透彻。将地方历史渗透到课堂教学,通过地方史与教材的整合,培养其实践和创新精神,让学生认识到,历史并不总是陈腐的,也是可以发掘、发现出很多新的东西和新的认识的,从而改变对历史学科的看法。使学生认识到获取历史知识渠道的多元化,不仅能纵向按照时间线索学习历史,而且能横向吸收地方历史,扩展学习知识面。
一、初一年级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重在授课的趣味性
初一年级的学生刚从小学走过来,他们年龄小,生性中还有几分活泼好动,也有一定的缺点,他们思维简单,只知道死记硬背,这样的学习方式可能会让他们感觉枯燥无味。他们不能把握历史事件各方面的联系和关系,知识的记忆是零散的,没有联系性,不能自己整合成一个系统知识网。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比较薄弱,谈不上深入地钻研与思考问题,他们只是停留在了解历史事件的表面上,无法把握隐藏这些故事背后的本质问题。但是,我们的教学可以充分利用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历史教师不能把学生的这些优点埋没了,应该充分把握并保护好学生刚入学时对历史的好奇心,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逐步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
对初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历史是一门有难度的学科,这门学科有着较强的专业性,其学习方法再也不能像小学阶段那样了。小学阶段,他们对历史的了解主要是通过图书的讲述,也可以是电视、报纸中的一些历史事件,如,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张衡发明了地动仪、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了许多千古名诗等。还有许多小历史故事讲述了成语的由来,如“叶公好龙”“毛遂自荐”“拔苗助长”等,这些知识会给初一新生学习历史课打下良好的感性基础。所以,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已有的知识表象,把自己所学的知识组织起来,引起丰富多样的表象,从而形成另一种全新的表象,顺利掌握所学知识。但是,这只是学习历史的一个初始阶段,他们并没有深入地进行学习,对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人物、事件等的认识处于表面,他们学习的知识只是零星片段,而且这些知识是支离破碎的,还不能从真正意义上学习历史。
二、初二年级重在学习历史知识的系统性
通过初中一年级的学习,学生对历史这门课有了一定的了解,从此对历史课不再陌生,形成了一定的学习历史的习惯,逐步形成了正确的学习历史的方法。此时,他们对中国历史的古代部分知识已经基本掌握,这些知识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基础。初一年级的学习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习趣味性的知识从而为以后的学习培养兴趣,而初二年级的授课重点则发生了变化,即由趣味性转化成知识性、系统性,要求学生在此阶段形成简单的知识体系,进一步探求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在此阶段,重要的是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所以说,历史老师在初二年级的历史教学中主要向学生传授的是最基本的历史史实,对基本的概念进行分析、总结,形成一条清晰的历史发展规律链条。
三、初三年级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初三年级与前两年级对学生的培养方向不同,主要是对他们进行能力的培养,培养他们思考问题的能力、知识总结能力、会学习的能力等。教学方法主要是“讲”与“练”相结合,“讲”是指串讲,教学已经站在了历史学的高度上,而不是简单地了解历史了,运用纵向讲述与横向联系的方法,理清历史发展线索,理清事件产生的原因及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或按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进行讲述,或按国别发生的事件进行讲述,或以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的关系为专题进行分类讲述,这种讲述方法更能让学生对一个大的知识点进行分析,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练”要“精、泛、深”。“精”是指练习的题量要少而精,不要搞题海战术。“泛”是广泛,练习的内容要广泛。单元复习、全面复习的内容不要有遗漏,基础题、能力题兼而有之。“深”是指某些题目要有深度,综合性、联系性要强。要符合学生实际,不可太深也不能过于表面,这样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教学;历史魅力;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5-212-01
文章从历史教学的重要性、历史教学的现状及原因分析、如何改善我们的历史教学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论述。历史教师要从客观的角度出发,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行更有效的历史教学。在新课标下,对于中学历史教学的改革任重道远,需要引入创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引入兴趣教学方法,把学生的热情集中到历史课堂,才是一名历史教师真正值得努力的目标与方向。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要求每个教师掌握学生的心理,关注学生的需求,了解学生的兴趣和动机,以便在教学中培养兴趣,激发动机,帮助学生进行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
初中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也是初中生了解世界,展望未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手段,“读史使人明智”。国外对历史教学的重视程度远远要高于我们,甚至于国外中学生对中国历史大事件的了解要深于同龄的中国中学生,他们对历史思维的培养的重视程度远甚于我们,这是很值得我们深思改进的地方。
初中学生,特别是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没有接触过或者很少的接触历史知识,鉴于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和知识程度的不同,而历史讲述的又是过去发生的事。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现象,掌握历史知识和历史发展规律,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果学生对历史学习提不起兴趣,学习就会缺乏积极主动性,只能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枯燥无味的讲解。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激发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而结合在最近的历史教学实践中经历,感触最大的莫过于我们现在枯燥、功利的历史教学已经在初中历史课堂渐渐扎根。根据我对学生的问卷反馈,表示爱上历史课的学生只占全体学生40.3 9%,表示喜欢读历史教科书的学生只占全体学生的48.46%,表示经常阅读历史课外书的学生只占总体学生的38.99%历史课堂往往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满堂都是划笔记、背书,这也是现在很普遍的历史教学方式。而且,历史教学的功利性体现在我们的历史教学完全导向历史考试,根本无法体现出人文学科所应有的魅力,更无法帮助学生培养深层次的历史思维模式,更无从谈起树立价值观、人生观等等。这样的一个后果最直接的就是我们以前很流行的一个词“高分低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