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风险管理相关培训范文

风险管理相关培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风险管理相关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风险管理相关培训

第1篇:风险管理相关培训范文

关键词:提高;企业风险管理;能力;策略

“提质增效”已经成为了当前所有企业面临的共同话题,而在“提质增效”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是其中非常关键的一项内容,因此,对提高企业风险管理能力的策略进行分析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企业风险管理存在的相关问题

(一)企业内部对于风险管理的意识总体相对薄弱

在先前我国发展的“黄金十年”中,各行各业的企业总体面临的竞争相对较少,发展机会较多,总体的利润也较为丰厚,导致很多企业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对于企业如何发展投入了非常多的经历,总体的发展也较为粗放,对于自身的风险管理工作并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重视程度也相对较差。但是在进入到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之后,该种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经济市场的总体需求,需要企业全面增强自身风险管理意识,若企业仍旧沿用这种粗放式的发展理念,仍旧秉持这种薄弱的风险管理意识,必然给企业发展带来较大的负面威胁。

(二)企业内部实行的风险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与企业风险管理意识较为薄弱相伴相生的就是企业风险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在传统粗放式发展历史的影响下,企业所适应的风险管理制度总体也较为粗放,主要表现为:其一,很多企业内部并没有设定出专门的风险管理控制部门,但是在当前这个信息极度发展的时代,企业在整个市场中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出现出陡增的情况,特别是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虽然其总体的抗风险能力较强,但是其可能出现较大风险的可能性也最大,非常有必要设置专门的风险控制部门来对自身所面临的风险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从而为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出更多的数据支撑。其二,当前很多企业在自身经营的过程中,风险全面评估工作较为匮乏。在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中,通过风险评估能够准确帮助企业在未来某段时间内可能出现的风险,从而更为针对性的采取应对策略。其三,多数企业内部并没有设定出必要的控制监督机制,虽然部分企业已经开始认识到做好风险管理工作,形成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对于自身发展是较为重要的,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没有认识到在风险管理制度中,控制监督制度是其中非常关键的一部分,对于企业内制定的各项风险管理策略的实施有着非常重要的监管与控制作用。

二、提升企业风险管理能力的相关策略

(一)在整个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风险管理氛围

针对当前很多企业内部对于风险管理工作认识程度不够到位的情况,全面增强企业风险管理意识是非常关键的。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风险管理氛围是非常关键的。这个过程中,需要企业的管理者与领导者首先认识到企业当前所处环境的变化,转变自身传统的发展观念,坚定不移的走精细型发展战略,而做好风险管理是精细型发展中必要走的道路之一。其次,在企业内部通过宣传、开会、培训等方式让强化风险管理逐步的深入到每位员工的心中,特别是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生产的每个环节,让员工能够清楚认识到在自身的工作中,可能存在哪些风险因素,这对于较好增强员工的对于风险的控制意识是非常关键的。长此以往,企业内部所有的员工均能够在自身的工作与生活中及时的发现其中存在的风险,并将发现的风险及时上报。

(二)全面完善企业风险管理控制体系

针对当前很多企业内部风险管理控制体系不够完善的情况,全面增强企业风险管理控制体系的完善性,对于确保企业健康、可持续运行是非常关键的。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企业应当首先对自身当前运行的风险管理体系进行分析,深入挖掘其中存在的漏洞,在这个过程中,特别需要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事项进行全面细分,这对于从体系的层面采取针对性的预防与控制措施,降低企业风险出现的概率是非常关键的。例如,可将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氛围内部风险与外部风险两个部分,其中企业所面临的内部风险主要为:企业发展战略风险、企业自身生产经营风险及企业日常运营的组织风险等;企业所面临的外部风险主要为企业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政策风险、技术风险等等。对于这些风险,企业均应当采取针对新策略从整个控制体系的角度出发,针对性采取策略进行控制。此外,这个过程中,对企业风险控制监管部分需进行针对性的完善,确保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风险控制工作均有专门的人员实施,特别是对于整个过程中第一责任人与具体责任人进行明确,从而更好提升企业内部从事风险管理控制人员参与到整个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将风险管理控制工作的实际效能发挥到最大。

(三)强化对企业风险管理控制人员的培训

制定的风险管理制度与控制体系均需要技术人员来执行,因此,企业结合自身工作需求全面对这些人员进行培训工作是非常关键的。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需形成周期性培训加不定时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将一些对于提升企业风险管理控制效果有着较好作用的理念及措施等及时的传授给相关的技术人员。培训的方式应针对性加入实践培训的内容,更好保证整个培训的效果,必要情况下还需加入对应的考核工作。

结束语

综上分析,当前企业在进行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其中存在的问题仍旧较为显著,给整个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威胁。为了更好获得市场生存空间,提升自身的总体发展活力,企业应当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采取针对性策略全面增强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翕然.基于内部控制的集团企业风险管理研究——以能源集团企业为例[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04):63-67.

[2]袁琳,张伟华.集团管理控制与财务公司风险管理——基于10家企业集团的多案例分析[J].会计研究,2015,(05):35-41+94.

第2篇:风险管理相关培训范文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1.1.1研究小组和预咨询专家

研究小组包括1名护理博士生导师,1名博士研究生和4名硕士研究生,负责本研究概念框架的制定,函询问卷的设计和函询结果的处理分析。预咨询专家包括5名具有5年以上护士长工作经验的护理管理专家,负责正式函询前,问卷内容的修订。

1.1.2函询专家

从全国17所三甲医院选取护理管理专家43人,从2所医学院校选择护理教育专家7人,共50人。专家的入选标准:①护理管理专家具有10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年限,以及5年以上护理管理经验;护理教育专家具有10年以上护理教育经验。②中级及以上职称。两轮函询后,有44名专家完成本研究,均为女性,年龄34~60(46.02±5.99)岁;护理工作年限14~40年,护理管理工作年限6~32年,护理教育工作年限14~34年;职务:护士长18人,科护士长6人,护理部副主任3人,护理部主任10人,教师4人,副院长2人,院长1人;职称:中级3人,副高级22人,高级19人;学历:大专1人,本科12人,硕士27人,博士4人。

1.2方法

1.2.1护理风险管理能力的操作性定义和概念框架的拟定

根据文献查阅法、小组讨论法和预咨询法拟定护理风险管理能力概念框架,列举护理风险管理能力的构成因素。本研究参考相关文献,将“管理能力”的含义[8-10],即知识、技能和态度引入护理风险管理中,并将护理风险管理能力定义为护理人员(包括护生、护士和护理管理者)为控制护理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减少护理风险发生时的损失,运用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对现有和潜在的护理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处理和评价的能力。根据小组讨论和专家预咨询的结果,护理风险管理知识主要包括护理风险基础知识和护理风险相关知识两部分。护理风险管理技能根据护理风险管理程序[11-13]划分为护理风险识别技能、护理风险评估技能、护理风险处理(预防和处置)技能和护理风险管理效果评价技能。根据态度含义[14],护理风险管理态度划分为护理风险管理的心理认知、护理风险管理的情感倾向和护理风险管理的意向行为。

1.2.2问卷函询

函询问卷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向专家解释说明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形成概念框架的依据。第二部分列举概念框架的构成,包括3项一级因素和10项二级因素。专家运用Likert5等级评分法选择“很不重要”、“不重要”、“一般”、“重要”、“很重要”5个等级对以上各级内容进行打分,并在相应位置填写修改意见。第三部分为专家基本情况调查表、判断依据评分表和熟悉程度评分表。问卷发放采用亲自发放、电子邮件和邮寄的形式进行。2013年12月至2014年3月进行第1轮函询,问卷回收后,研究小组讨论专家函询结果,形成第2轮函询问卷,于2014年4~6月进行第2轮函询。

1.2.3因素的筛选

各级因素的筛选标准为:重要性均数>3.50,满分比>0.20,变异系数<0.25,参考护理专家的函询意见,最终由研究小组讨论后进行筛选。

1.2.4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9.0、Excel2013软件统计分析函询结果的各项内容,包括各级构成因素的重要性均数、标准差、变异系数、满分比、权重、专家函询的权威系数(Cr)和协调系数(W)。一级因素的权重值由优序图法测得,二级因素的权重值由重要性均值法得出。

2结果

2.1专家参与情况

2.1.1专家积极性第1轮发放问卷50份,有效回收47份,有效回收率为94.00%;第2轮发放问卷47份,有效回收44份,有效回收率为93.62%。2.1.2专家权威程度专家的权威系数(Cr)由专家的判断系数(Ca)和熟悉程度系数(Cs)的算术均数计算得出,大于0.7代表专家权威程度较高。本次专家Ca=0.860,Cs=0.796,Cr=0.828。2.1.3专家意见协调程度协调系数(W)是指函询专家对各级因素的评判意见的协调程度,范围为0~1,数值越大表示专家对概念框架的认同程度越高,结果越可靠。两轮函询专家意见协调系数及其显著性检验结果,见表1。

2.2专家意见及修改情况

第1轮函询中,2名专家表示,护理风险管理知识的划分较模糊,另有2名专家建议将护理风险管理知识划分为护理风险知识和护理风险相关理论知识。护理风险知识主要包括直接影响护理风险管理效果的相关知识,如风险概念、风险种类和风险理论。护理风险相关理论知识主要指具有间接影响作用的相关知识,如沟通理论、心理学知识和伦理学知识。研究小组同意采纳此建议。有3名专家建议将二级因素的各项护理风险管理“技能”改为“能力”。研究小组讨论认为,护理风险管理能力是本研究的主题概念,技能是能力的一部分,若将“技能”改为“能力”,将会存在含义重复,并且与二级因素的“知识”、“态度”不平衡。所以,此建议没有被采纳。有4名专家询问本研究概念框架的依据,研究小组进一步修改问卷内容,将文献查阅、小组讨论和专家预咨询的过程进行说明,并列举管理能力含义、态度含义、风险管理程序和风险知识范畴的来源。经过反馈,第2轮函询时,专家表示无异议。第2轮函询结束时,专家意见趋向一致,函询专家对于护理风险管理能力概念框架的二级划分结构给予支持,各项因素都达到保留标准。

2.3护理风险管理能力各级因素的函询结果

各级因素的重要性均值为4.091~4.932,变异系数为0.052~0.157,满分比为88.7%~100%,说明专家意见较集中。结果见表2。

3讨论

3.1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参与本研究的函询专家来自全国17所三甲医院及2所医学院校,管理及教学工作经验丰富,职称、学历都处于较高水平,能够代表国内护理理念的先进水平。两轮函询问卷的回收率分别为94.00%和93.62%,说明函询专家参与本研究的积极性高。专家权威程度0.828,大于临界值0.7,说明专家可靠程度较高。专家意见协调系数由第1轮的0.197增加至第2轮的0.320,说明经过两轮函询,专家意见逐步趋向一致。本研究结果可靠性较高。

3.2护理风险管理能力各级因素分析

本研究护理风险管理能力概念框架的一级因素包括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护理风险管理知识是掌握护理风险管理技能和转变护理风险管理态度的理论基础,护理风险管理技能是护理风险管理知识与态度的外在表现,护理风险管理态度是护理人员改进护理风险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内在动力。函询结果显示,护理专家对这一因素的合理性给予肯定。各构成因素的权重由大到小依次是护理风险管理态度(0.410)、护理风险管理技能(0.390)和护理风险管理知识(0.200)。函询专家的意见表明,护理风险管理态度与技能的重要性大于护理风险管理知识。参考这一结果得出,重视护理风险管理态度的能动作用,在这一作用下,运用护理风险管理知识完善护理风险管理技能,是有效培训护理风险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

3.2.1护理风险管理态度

有研究表明,态度能够反映管理者的信念水平[15],决定主体是否“应该”处理风险,以及是否“能够”控制风险[16],最终影响到护理风险管理决策。另有研究证实:从改变护理人员护理风险管理态度入手,把改变传统的认知、情感、行为作为培训的重点,有效减少了护理风险,不良事件上报率降低[17-19]。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风险管理态度的重要性均值为4.886,满分比为100%,权重值为0.410,说明其是最重要的一级因素。这可能表示,提高护理风险管理能力的重点在于改变护理风险管理态度,态度是驱使护理人员掌握相应知识和技能的动力。在护理风险管理能力的培训中,可通过改变护理人员的风险认知,调节护理人员的行为倾向,达到提高风险意识、责任意识的目的。

3.2.2护理风险管理技能

护理风险管理技能的权重为0.390,处于较高水平。护理风险管理技能是能够显示工作目标的行为,也是护理风险管理态度和知识的外在体现,能够直接作用于系统环境,影响护理绩效。所以,护理风险管理能力的培养效果最终体现在护理风险管理技能是否提升。此外,在护理风险管理技能中,权重组合最高的是护理风险识别技能和护理风险预防技能,均为0.082。护理风险识别是护理风险管理程序的第一步,识别的风险越多,风险被消除或减轻的比例就越大;风险识别的越早,就越便于早期实施干预方案[20],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护理风险的数量。Vincent[21]提出的风险和安全分析框架指出,护理风险能否发展成为不良事件的关键在于护理风险是否被成功预防;完善的护理风险预防技能能够从制度背景、组织管理、临床工作环境、团队、工作人员、任务、以及患者自身7个方面阻止护理风险转变为不良事件,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

3.2.3护理风险管理知识

护理风险管理知识是提升护理风险管理能力的理论保障,理解护理风险管理知识是护理人员正确管理护理风险的首要步骤[22]。本研究中,护理风险管理知识的权重为0.200,满分比为100%,护理风险管理知识的权重虽然低于护理风险管理态度和技能,但却是概念框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构成因素。Simonsen等[23]的研究表明,目前护理人员并没有充足的护理风险管理知识,以至于护理风险事件时有发生,并阐明了这一知识体系对于有效管理护理风险的重要性。所以,认识到护理风险管理知识的作用,并以护理风险管理知识作为理论基础,护理人员才能够正确转变护理风险管理态度,并掌握相应的护理风险管理技能,合理应对护理风险。

4小结

第3篇:风险管理相关培训范文

【关键词】文化 分层管理 评价 系统

近年来,国内城市商业银行因规模扩张冲动及操作风险管理薄弱等原因,致使各类案件频发,对城市商业银行持续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同时,随着巴塞尔Ⅲ出台,国内监管当局为适应新监管标准,对操作风险计提资本提出明确要求。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尚未形成体系,因此探索建立城商行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

各家城商行应根据各自管理架构、业务规模、人力资源、网点分布等情况,构建符合自身实际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并至少需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文化先行

操作风险管理终究是“人”的管理。目前,大部分城商行业务、网点扩张较快与操作风险管控水平并不协调。从基层行实际情况看,部分分支机构主要负责人重信用风险管理轻操作风险管理,操作风险管理措施力度不够。同时人员结构、岗位设置、员工业务技能等问题,致存较大操作风险隐患。其实,近年来城市商业银行案件频发,操作风险重视程度不够、有效的教育培训缺失是关键因素。

因此,建立适合城商行的良好的操作风险文化势在必行、迫在眉睫。首要是抓紧做两件事。一是使条线、分支机构主要负责人真正高度重视操作风险;二是务必扎实持续做好操作风险学习和培训。具体提出以下措施:

(一)领导带头

员工的操作风险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层的风险意识。管理层对于操作风险的重视程度以及对特定风险事项的态度将对直接或间接影响员工对操作风险的态度。所以各层级的操作风险管理负责人,要通过自身行动和态度来影响和带动员工提升对操作风险管理的重视。为此,各分支机构在谋划部署全年工作中,必须将操作风险管理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认真制定操作风险管理年度工作计划并报备总行,接受总行监督执行。分支机构、业务条线召开的会议上,凡涉及操作风险管理内容的,均应加以重点强调,切不可“就营销谈营销、就业务发展谈业务发展”。分支机构历次风险管理会议上,需将操作风险管理情况、评估情况列入会议内容,会后将涉及的会议照片、会议纪要、领导讲话录音等会议材料报备总行并接受总行监督。特别是分支机构应定期召开风险管理分析会,会议形成的风险分析报告需包含对操作风险管控情况的分析。

(二)持续学习

保证全体员工熟悉、了解自身从事工作的业务要求,努力提高防控意识,以有效降低因业务技能不合格、道德滑坡所造成的操作风险暴露。总行业务条线、分行的年度培训计划中必须包括有关操作风险管理的专题培训。有关产品和业务的培训必须指出操作风险点和防控点。营销技能培训中,必须指出防范操作风险的重要性。条线、分支机构的年度培训计划需报备总行,总行监督是否将操作风险纳入培训计划中。在总行条线、分支机构举行的培训中涉及操作风险管理的,需将包括不限于培训课件、签到簿等资料报备总行有关部门,由总行考核培训中是否有效涉及操作风险管理内容。

分支机构每年至少举行一次操作风险专项培训和考试,培训由分行相关部门牵头,其他业务部门或职能部门提供培训材料并开展讲座,培训内容要结合如何防范业务的风险点和思想道德教育为主,培训结束后安排一次闭卷考试。考试须引入监督制约机制以避免走过场,考试要有奖罚措施。同时,也可通过知识竞赛的形式,丰富学习和培训手段。

二、落实分层管理

操作风险有别于信用风险,其具有分散性、潜伏性特点,分散性即操作风险分散在各业务条线、各分支机构、各类银行产品、各业务环节中;潜伏性即操作风险的存在不一定形成资产损失,一旦引发损失,损失程度不可估量,同时如果个别员工明知风险存在而不报,很难通过技术手段发现。实践证明,操作风险一定是分层管理,城商行必须落实分层管理,以实现操作风险的“群防群治”。应建立不同层级的风险管理委员会,构建集中的风险决策框架;设立各级风险管理部为操作风险管理的牵头部门;各级业务管理部门落实具体操作风险管理;内审部门对操作风险管理有效性进行检查。

三、建立操作风险管理体系的措施

(一)紧密结合内控管理

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建设近年来方开始推行,相比银行内控管理尚不成熟。因此,分行操作风险管理应与内控管理相结合,充分发挥内控管理在银行中的基础性作用,降低成本,增强操作风险管理效果。

(二)建立损失数据收集制度

损失数据不仅能为操作风险高级计量法提供数据基础,还可用于情景分析、风险指标等多个管理工具中。应加强对损失数据收集的调研工作,出台损失数据收集办法,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损失数据进行操作风险分析。

(三)建立通报机制

建立检查计划、检查问题、整改情况的信息通报机制。只有建立这种机制,才能保证对操作风险的识别、评估、监测和缓释。若建立通报机制,各相关条线可全面了解内外部检查出的操作风险问题、整改情况,以及经营单位、业务条线的操作风险状况。

(四)建立预警机制

总行业务条线、各分行应根据业务和产品特点、条线操作风险状况、检查出的问题等综合设置预警的定性和定量指标。总行按照董事会要求,要求逐层监督业务条线预警情况以及分行对支行的预警情况。总行各业务条线、分行应及时对各支行、分行其他业务部门早期预警,对于操作风险事件损失影响程度较大或发生频率上升较快的产品,应当及时进行操作风险重检。对应预警未预警导致触发重大操作风险事件的,严厉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五)应用操作风险点库

总行各业务条线、各分行应按计划建立业务风险点库,并建立适当的维护机制,提供方便的查询机制。风险点库要针对每个风险点提出化解和控制措施。

(六)修订业务制度

总行有关部门部按照董事会、经营层指示,监督业务条线、各分行,按照计划及时修订产品和业务制度,分行监督分行层面业务部门修订制度。

(七)建立会商机制

各层级应建立操作风险问题会商解决机制,对跨部门问题由风险管理委员会确定处理部门,风险管理部负责问题解决进度督办并报风险管理委员会,非跨部门问题由具体部门负责解决,风险管理部负责了解对分行的意见反馈情况并报风险管理委员会。

此外,还应着力推动建立操作风险报告机制,实现操作风险自下而上双向报告。

四、操作风险管理的评价、考核及奖惩

(一)操作风险管理评价

建立操作风险管理分层评价,包括总行对分行评价、分行对支行评价、业务条线主管部门对下级条线评价,以及针对某个重点领域的专项评价。评价频率、评价内容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二)考核及奖惩

应建立并落实操作风险考核及奖惩机制,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考核及奖惩机制,鼓励积极推动操作风险管理并取得良好管理效果的单位和个人,对怠于推动操作风险管理或在操作风险管理工作失职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惩罚。对于考核结果较差的机构,必要时还要通过调整授权权限、限制开展部分业务等手段督促提高操作风险管理水平。在启动考核、评价和问责机制时应秉承尽职免责原则。

五、酌情建设操作风险管理系统

操作风险管理系统是操作风险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进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有效工具。建议适当时机或条件成熟时建立该系统,通过操作风险管理系统实现风险识别、评估、监测、控制(缓释)、报告等流程管理。

第4篇:风险管理相关培训范文

关键词:全面风险管理;商业银行;风险问题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3-0052-02

引言

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在某种程度上经营的是风险。风险涉及到商业银行的方方面面,引入COSO委员会全面风险管理框架(COSO—ERM)对商业银行进行全程监控,能够较为全面地分析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采取相应对策,提升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

一、基于全面风险管理视角下的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问题分析

本文主要从COSO委员会全面风险管理框架(COSO-

ERM)的八个要素: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分析商业银行存在的主要风险。

1.内部环境。全面风险管理的内部环境是控制环境在内容上的拓展,引入了风险偏好和风险管理概念,风险管理理念及对待风险的态度决定了内部控制设计的理念。商业银行对待风险的态度与内部控制设计严格性呈反向关系。即商业银行越偏好风险,其内部控制设计越松散;越厌恶风险,其内部控制设计越严密,在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方面投入的时间、花费的代价就越大。

2.目标设定。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框架是为实现其目标服务的。管理层要保证拥有设计合理并得到有效运行的风险管理程序,及时发现商业银行运行中存在的不良苗头,将问题消灭在萌芽中。不切实际的经营目标和持续的超常规发展可能会导致有效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程序无法得到有效地运行。

3.事件识别。事件识别关注事件的负面影响,限制了风险管理增加企业价值的作用。事件可能会产生不利或有利影响,或者二者兼而有之。商业银行作为高风险行业,不能害怕风险、回避风险、风险无法回避,积极创造条件将风险转化为机会,实现价值增值。

4.风险识别与评估的思想、方法、手段落后,无法有效应对风险,影响了风险应对的效果与效率。国内商业银行在风险识别与评估的思想、方法、手段上与世界先进银行差距较为明显。风险评估要进行定量与定性评估,更需要对未来风险进行预测,定性评估与对未来风险的预测需要风险评估人员进行大量的职业判断,具有很大的主观性。

5.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有助于确保实施必要的措施以管理风险、实现银行的经营目标。商业银行的控制活动体现在组织中的不同层级和部门。(1)制度建没滞后,更新不及时,传递方法落后,形成大量潜在风险。制度如同标杆,规范商业银行员工的行为。金融业的竞争十分激烈,各种新业务、新产品层出不穷,制度建设无法跟上业务发展的步伐。中国全国性的商业银行一般都是总行领导下的派出机构,最长的链条是总行一级分行(省分行)二级分行(地、州、市分行)支行(县级行)办事处、分理处、储蓄所,文件传输的及时性有待加强。(2)员工风险意识淡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措施无法得到有效运行。对内部控制的评价涉及到两个方面:设计的合理性与运行的有效性。设计合理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程序无法得到有效执行的主要原因是员工的风险意识淡薄,没有从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为了执行制度而执行制度。(3)业务学习与教育培训流于形式。商业银行要持续发展必须加强业务学习与教育培训,及时更新员工的业务知识,提升员工的业务技能与风险意识,灌输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思想和理念,减少差错发生的概率。但有时业务学习与教育培训无法达到应有的目的,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员工没有意识到业务学习与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培训内容、方法无法满足员工的需求、没有对教育培训内容建立科学有效的考评机制。

6.信息与沟通。信息交流与沟通机制不健全,无法实现有效的信息交流与沟通。风险管理涉及组织的各个环节、各个层级。商业银行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不断变化,只有在实际执行中才能更好地发现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缺陷,加强自上而下、横向及自下而上的信息传递与沟通,完善信息交流与沟通渠道对及时发现和改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设计中存在的不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7.监控。监控是对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程序是否得到有效运行进行评估、认定的全过程。适度的监控可以及时发现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程序设计是否合理并得到有效运行,提出改进建议,提升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水平。

二、提升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建议

1.设计科学合理的目标责任制。经营目标的设定要根据整个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环境、组织以往发展情况科学合理地制定。过低的目标,组织没有活力,造成低效,无法适应竞争的需要;过高的目标,容易造成舞弊,科学合理的目标责任制从源头上保证了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运行,有效降低风险。

2.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执行情况纳入业务考核体系。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执行需要动力,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执行情况纳入业务考核体系有效减少“重业务、轻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思想。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执行情况与业绩挂钩,提升管理层对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促进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管理程序得到有效执行。

3.明确监督部门在商业银行中具有较高的地位。内部监督部门在组织中的地位越高,其独立性越强,监督人员更有可能客观地开展工作,有效减少在执行监管过程中的外在压力,将监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适当的层级报告,提出有效地改进措施,规范被监督部门的行为。

4.建立以风险识别和控制为主要内容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系统。全球化进程的提速,外部竞争日趋激烈,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风险的不确定性更大,如何识别风险、预测风险、量化风险对于商业银行稳健经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加强制度和电子化建设,实现全行内部相关信息网上共享。中国商业银行的制度建设无法及时跟上金融产品发展的步伐,加强相关制度研究和电子化建设,在相关的制度数据库系统中及时更新过时的旧制度,相关的新制度,实现全行内部制度数据的网上共享,及时将相关文件、制度、通知传达到基层行。信息的网上共享要根据保密等级设计适当的访问权限。

6.加强不同层级的纵向、横向沟通。商业银行的业务一般要涉及纵向和横向的多个部门,加强纵向与横向沟通能够提高业务效率,减少重复劳动,对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交流,提出改进建议,提高商业银行运营的效果与效率。

7.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商业银行文化建设。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能力最终体现在“人”的身上,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既要能够防范、控制风险,又要考虑组织的实际情况。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要有可执行性,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商业银行文化建设。

8.加强业务培训,强化员工的风险意识。业务发展要有一只过硬的队伍,必须加强业务培训,强化员工的风险意识、根据组织的目标和员工的需求,设计科学合理的培训内容,并进行严格的考核,努力做到培训不走形式,真正实现培训的目的。

9.积极利用不同部门检查督导的结果,改变“重检查、轻整改”的旧观念。商业银行与外部监管部门都十分重视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各个层面的督导检查很多,内外部监管部门要充分利用其他监管机构检查结果,针对被检查单位存在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提高检查督导的质量与效率,减少重复工作。改变“重检查、轻整改”的思想,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督促被检查单位、部门及时改进。

小结

中国商业银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建设、风险管理水平都有了长足的发展。银行的大案、要案突出的特点之一仍是风险管理不到位,内部控制没有得到有效运行。治标更要治本,很多问题的暴露只是表面现象,要深刻挖掘问题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及时改进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设计中的不足,强化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建设,促进中国商业银行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唐国储,李选举.新巴塞尔协议的风险新理念与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J].金融研究,2003,(1):46-54.

[2] 孔松泉.基于银行微观信贷管理的全面风险控制探析[J].中国软科学,2003,(2):48-53.

[3] 刘红忠,马晓青.中小民营银行的公司治理与金融风险管理[J].国际金融研究,2003,(4):59-63.

[4] 黄宪,金鹏.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及其在中国的构建[J].中国软科学,2004,(11):50-56.

[5] 曹廷求,郑录军,于建霞.政府股东、银行治理与中小商业银行风险控制——以山东、河南两省为例的实例研究[J].金融研究,2006,(6):99-108.

[6] 张立民,唐松华.内部控制、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J].审计研究,2007,(5):35-41.

[7] 谢志华.内部控制、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关系与整合[J].会计研究,2007,(10):37-45.

[8] 丁友刚,胡兴国.内部控制、风险控制与风险管理[J].会计研究,2007,(12):51-54.

[9] 黄小军,陆晓明,吴晓晖.对美国次贷危机的深层思考[J].国际金融研究,2008,(5):14-21.

第5篇:风险管理相关培训范文

关I词:风险管理;医院医疗器械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9-00-01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2016年10月我院消毒供应中心的800件灭菌包医疗器械作为观察对象,按照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0件。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并不显著(P>0.05),可进行对比。

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管理,按照消毒供应中心的传统管理方法进行即可。研究组给予风险管理,具体包括如下内容:(1)强化人员培训指导:定时将消毒供应中心的员工组织到一起,并就医疗器械的相关知识进行学习和培训,帮助其全面了解和掌握风险管理的重要作用,同时促使其对正确处理医疗器械的流程加以掌握,对相关医疗器械的具体名称、特性、用途及维护保养方法等进行学些了解,定时进行考核。(2)强化器械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名称、性能、生产公司、数量等进行仔细核对,并创建器械档案,以便为各种原因导致的器械追踪提供信息支持。分类处理医疗器械,完成一类医疗器械知识的培训指导后,安排专人负责清洗工作,严格按照操作流程执行日常管理工作,全面落实专人负责制和岗位责任制,全程记录好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等环节,确保其风险可以降低至最低范围。(3)强化器械清理和灭菌包装质量:就医疗器械的标准清洗处理流程对员工进行培训,使其充分了解器械的结构组成,以便对器械进行准确拆洗,针对存在齿关节、咬合面等隐秘间隙的器械需要事先给予手工彻底清洗。在标准篮筐内单层摊放器械,然后进行机器清洗。器械在单层摆放状态下进行消毒杀菌,有效扩大器械和消毒面的直接接触面积。由同一清洗机装载每套器械,装包前需要对器械的数量以及器械是否配套等进行核对。采用专用篮筐进行灭菌包装,标识内容必须符合详细、清晰的要求。

3.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灭菌包湿包和信息标识不全情况,同时调查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包装质量、清洗质量等临床使用满意度情况。

4.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22.0统计学软件分析统计涉及到的所有相关数据,灭菌包湿包、信息标识不全及护理满意度情况使用百分率(%)加以表示,x2检验组间对比,将P

二、结果

研究组灭菌包湿包率、信息标识不全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其临床使用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

三、讨论

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医院的经济、社会效益,现代医院在实际的临床实践中,需要对医疗器械的相关风险管理进行不断完善,确保医疗器械管理的所有环节的安全有效性均可得到保障,尽可能将管理体制中的安全隐患排除,使医疗器械相关风险管理体制快速成熟和完善[2]。

就目前而言,风险管理已经在现代生产活动的各行各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在消毒供应中心医疗器械管理中应用风险管理,有利于显著提高器械管理质量和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质量,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整体水平,同时切实提高临床医护人员的满意度情况[3]。通过风险管理,可对医疗器械潜在风险进行准确评估,及时采取控制和解决对策,确保各项工作可以顺利开展,进而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降低差错发生率,改善管理效果,降低感染风险[4]。

本次试验结果如下,研究组灭菌包湿包率、信息标识不全率及临床使用满意度与对照组比较,组间差异明显(P

参考文献:

[1]郑骏,王吉鸣,吴韬,等.风险管理在医院医疗器械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4,30(5):365-367.

[2]胡友娥,黄自珍,楼丽琼,等.风险管理在外来医疗器械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6,14(4):126-128.

[3]王敬芳.探讨风险管理在医院医疗器械管理中的运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1):86-87.

第6篇:风险管理相关培训范文

电力企业在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不断受到冲击,企业在运行时面临着“风险与收益并存”的局面。而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电力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大,导致电力企业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所以,电力企业必须开展合适于本企业的、行之有效的、全面的风险管理工作。企业可在管理的各个环节增设风险管理工作的基本流程,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并健全体系的内部结构,包括管理策略、理财措施、管理组织、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电力企业进行风险管理,有助于企业培养良好的企业管理文化,提升企业的效益。

(一)全面风险管理的工作流程

要开展全面的风险管理工作,企业管理者需要对所有风险进行统筹规划,也就是将所有风险都纳入风险管理体系的范围。实施全面的风险管理工作,需要遵循以下步骤:首先,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和发展战略,建立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领导架构,以此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的框架,并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全面风险管理方法;然后,企业可分配给各部门相应的风险管理任务,使各部门都有参与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的责任分配与监控体系工作的工作人员;其次,对本企业的员工进行培训,使其明白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和实施方法,以帮助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流程规范化;同时,各部门日常工作中需实施动态的风险管理,即在日常工作中监督工作是否有成效,并根据效果对风险管理的工作流程进行调整,以便风险管理的体系得到完善;此外,还要培育风险管理工作人才,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的企业文化,实现在更高层次上对企业进行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需要注意的是,在全面风险管理的所有流程中,必须保持信息沟通。

(二)电力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的建议

1、以理论为基础

企业要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参与者必须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基础理论知识。所以企业员工需要学习专业知识,包括与风险管理的策略方法、风险的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估等,同时也要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如数学、经济学、管理学等。

2、结合发展战略开展风险管理工作

风险管理人员从公司的发展战略出发,对风险管理工作先进行总体规划,然后再分步实施工作。方法是:从某一领域出发,在取得相关的管理经验后再推广到公司的其他业务领域。比如,可以以公司的财务领域为试点,进行针对对财务风险的规划管理、定性分析、定量评估、制定应对计划和监控等工作,在工作中提出财务风险管理的的措施,由此建立财务风险管理组织的框架并健全财务管理风险信息系统和内控系统,以此开展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并把风险管理工作推广到企业的其他领域,从而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为企业的风险管理战略的实现服务。

3、培养人才

企业可制定风险管理培训计划,定期按计划开展企业风险管理培训。由于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及各业务部门的工作深度和广度各不相同,培训的内容需要有较强的针对性。以达到普及风险管理知识、提高企业全体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从而打造一支强大有效的企业风险管理队伍。

二、结束语

第7篇:风险管理相关培训范文

关键词:医疗风险 管理医疗风险 现状 对策

一、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现状

(一)医疗风险管理国外现状

医疗风险管理是近几年出现的新鲜词汇,人们对此并没有很多认识和相关经验,所以问题出现后实施对策相对比较困难。但是随着近几年国内外对于医疗风险管理的研究,医疗风险管理基本的制度已经逐步建立起来,并且百花齐放,各有特色。在国外医疗风险管理较为显著的主要表现有三个方面:一是政府积极参与,政府组织专门的机构规范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使医疗风险管理制度的实施得到保障。二是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国外不断的完善这医疗风险管理的法律法规上,主要在管理上有了硬性明确的规定,对医疗上出现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三是信息化管理的推广,现如今,国外通过信息网不断的将医疗风险管理制度普及、全球化、规范化,从而使得医疗风险管理制度的实施得到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医疗风险管理国内现状

相对于国外而言,中国在医疗风险管理方面起步晚,制度不够完善,管理方法普及力度不够等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并且人们对医疗行业的管理意识并没有提高,很多地区根本并不重视医疗风险管理,也没有专门的机构去引导和培训。所以,医疗风险管理制度在国内的规范化仍然需要相关部门和医务人员付诸更多的努力。从图1表明,在医疗活动交易过程中,“治疗/康复生物/制药”不管是从交易数量还是交易额方面都是占据最大比例的,由此可见,医疗风险管理仍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根据相关现状分析总结,有如下几点:

1.意识层面低

一个行业制度的推广是需要人们在形成一种意识后,不断的将其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这个行业的制度管理才能巩固。通过国内医疗风险管理现状分析,中国并未形成独立专门的机构去管理在医疗运行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只是单一停留在解决纠纷和医疗事故的层面上,所以人们在对医疗风险管理的认识层面上仍有待提高。

2.信息化缺陷

很多行业都有着全面规范的安全系统去维护,然而在医疗风险管理这个行业,医疗风险管理信息化存在着很多的缺陷。国家并没有对这个行业设定完善的病人安全报告系统,卫生部门就不能在第一时间内掌握病患的全面的信息,这样的信息缺陷就会导致在风险评估时出现很多问题,从而在医疗活动中给医务人员造成了很多的困扰。

3.管理力度匮乏

医疗风险管理不仅需要宏观知识也需要细节操作,只有将宏观知识和细节操作二者相结合,才能使管理制度规范化。然而通过医疗行业所面临的问题表明,在医疗具体操作方法和实施流程的过程中,人们只注重宏观知识而缺乏对医疗管理的细节操作,并且相关部门在管理方面的预控措施十分有限,总是停留在事后总结的阶段,这导致医疗风险管理执行更为困难。

4.风险意识弱

随着社会人口的增多,医疗问题也逐渐增多,这对医务人员的风险意识就有了很大的考验。由于相关机构培训的不到位,低级医疗事故在年轻的医务人员中屡见不鲜。因此,有关部门仍需要加强对医疗风险意识的培训。

二、解决医疗风险管理现有问题可行对策

(一)政府深化医疗机构风险意识

为了从根本上推动医疗风险管理,以保障病人的安全问题为首要任务,政府就需要加大力度在政策上规范医疗机构的风险管理意识。医疗机构需要定期的组织专家小组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树立其风险意识、强化其风险处理能力从而保障风险管理的质量和实施效果。医疗机构应该明确自身责任,制定风险管理预期值、逐步落实医疗措施、不断深化风险评估能力和风险处理能力,为之后风险管理进一步提升提供参照支持。如此下来风险管理就可以不断的达到预期的效果,形成一个完备的系统。

图1 医疗器械安全分析

(二)组建完备的信息系统

通过完善各种风险防控操作流程,严格执行医疗行业相关制度,明确责任和拟定风险管理目标的此类信息系统,并将信息规范化、全球化、透明化是目前在医疗风险管理方面首当其冲的要务。医务人员和卫生部门可以通过信息网第一时间了解病患的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大大降低了医疗风险。

(三)普及医疗责任保险

通过各种医疗事故表明,很多纠纷的产生最大因素是在治疗经费上。因此为了降低此类纠纷的产生,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险体系迫在眉睫。相关部门可以成立第三方保障,这就是经常所说的保险,倡导人们平时注重此类问题,医疗事故发生后,医疗机构和病患双方所承担的风险就大大降低了,这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患者的利益也降低了医疗风险的冲击。随着近几年的医疗风险管理政策的普及,城市的医疗保险投资逐渐上增,人们的第三方保障意识正在逐渐的增强。

(四)深化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

现如今,很多医疗机构存在盈利性的目的,其首要任务往往不是解决病患的困扰,而是以自身的盈利为目的,将医者父母心的职业道德抛掷脑后,一味的最求利益,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医疗问题的解决制造了很多麻烦。因此,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医疗机构可定期的进行抽查,提升医患间的沟通,最大限度的降低医疗风险。

(五)提升预控风险管理能力

在经过制度的完善、医疗机构的规范化、医务人员的意识强化等各方面努力后,提升风险预控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相关部门应该组织专家小组对风险分析和评价后作出安全全面的判断。例如,可以通过了解事故发生频率和地点乃至影响范围,在事故发生前进行预防,就可以大大降低风险的冲击率。并且,在医疗器械上的使用也是需要进一步控制,医疗机构应该定期对医疗器械进行定期检测以保证在救治过程中的医疗器械可以正常使用。做到预防为主、治疗为辅是遏制风险发生最好的方式。

图2 医疗行业风险控制体系

三、结语

逐步建立完善的系统、政府深化医疗机构意识、组建完备的信息系统、普及医疗责任保险、深化医务人员培养职业道德、教育提升预控风险管理能力等是针对目前医疗风险管理所存在的问题相对合理的解决方法。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不断的学习国外医疗风险管理的方法,强化政府积极参与意识,只有政府意识到此类问题的严重性才能更好的倡导医疗机构去实施操作。日常生活中我们通过从发现医疗风险管理上的问题,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的进步,使医疗风险管理制度真正意义上实现全球化。

参考文献:

[1]上海市食品药品安全研究中心.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与风险管理-食品药品安全与监管政策研究报告[R].上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第8篇:风险管理相关培训范文

关键词:企业风险管理

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不断发生变化,不确定性正日益成为企业各级组织所必须面对的常态。通过“不确定性”这一独特的视角,在企业活动的各个环节使用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技术,可以强化各专项业务的管理,提升整体管理水平。

一般来说,企业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全面风险管理。

一、构建四个体系,搭建全面风险管理基础平台

1.建立组织体系

企业应在现有组织结构框架的基础上,成立全面风险管理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组织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组长应由企业高层管理者担任,成员由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在企业管理部门设立全面风险管理办公室,负责日常组织管理。

2.建立管控体系

建立“五位一体”管控体系,在充分发挥内控、审计、监察、稽核、法律作用的基础上,组织相关部门共同研究系统管理问题,分析产生原因,通过完善管理制度、调整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达到解决原有问题、防范类似问题再度产生的目的。

3.建立报告体系

风险管理报告应当为决策者提供重要参考并切实解决实际问题。企业应根据管理需要、自身实际和习惯,选择和设计风险管理报告的类型和模板。风险管理专业人员负责汇总各类风险信息、数据、分析和评价报告,对跨部门业务的重大风险提出解决方案,为下属单位开展风险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4.建立考核体系

企业应制定《全面风险管理考核制度》,明确风险管理的考核目标、原则、程序、对象、范围和标准,并把风险管理评价与管理层的绩效考核结合起来,逐步建立重大风险责任追究制度,不断完善风险管理的考核体系。

二、执行五个步骤,理顺全面风险管理基本流程

1.开展风险识别

每年年初,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目标和战略,广泛、持续地收集与风险管理相关的内外部信息,运用有关的知识和方法,对各种风险系统、全面和连续的进行辨识、归类,并分析产生风险事故的原因与过程。

(1)主要风险分类。根据《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企业一级风险一般可分为五大类,即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法律风险。对照一级风险分类,由职能部门根据日常业务内容和岗位职责,结合工作目标,对不确定因素较多的业务或流程进行二级类别划分,编制风险分类清单,由全面风险管理办公室进行汇总整理。

(2)建立风险事件库。为有效识别分别风险事件,可采取“四三二一风险识别法”,以有效提高风险评估的可操作性“四三二一”风险识别法即四个负面的责任内风险、三个负面的责任外风险、两个正面的责任内风险、一个其他风险事件,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重要岗位人员进行风险调查,由风险管理员负责整理,建立风险事件库。对已识别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进行评价,制定具体的风险应对措施,并动态评估、持续完善。

2.组织风险评估

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可采用定性或定量方法,对风险发生可能性和影响程度进行预计和估算,最终确定风险评级。

(1)风险评估工作的组织。企业应建立风险评估工作标准、程序和方法,制定风险评估计划,组织协调和指导各职能部门和单位开展风险评估工作。各职能务部门应按照规定标准和程序,组织开展本业务系统风险评估工作。

(2)风险评估方法。企业应根据自身经营目标,结合风险偏好及风险承受度,制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影响程度的判断标准,以及风险评级标准等。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均分为五个档次,即:极低、低、中等、高和极高。风险评级分为三个档次,即:重大风险、重要风险和一般风险。可运用定性、定量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确定风险评级。

3.做好风险应对

企业应根据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针对所评估风险的不同属性,采取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转移/分担、风险承受等风险应对措施,合理配置风险管理所需人力和财力资源,以有效控制各类风险。

4.抓好风险处置

建立重要风险预警机制,制定应急预案,明确超出预警标准和危机出现等情形后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应对策略、工作程序及工作要求。对关键风险指标进行持续不断的监测,及时预警信息,并根据情况变化调整控制措施。对于影响严重的突发事件要快速反应,协同应对,建立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

5.风险监控与改进

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办公室定期组织相关部门和单位,针对各类风险的管理情况进行跟踪和监控,及时向领导小组报告风险信息。风险监控的主要内容可包括风险预警指标的变化情况和发展趋势,风险应对措施执行的有效性等。全面风险管理办公室负责组织对企业风险管理总体情况进行检验,根据变化情况和存在的缺陷及时加以改进。

三、加强宣传教育,推进全面风险管理文化建设

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必须以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培育为先导。企业首先应以现有的企业文化为背景,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和形式,提升全员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树立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岗位风险管理责任重大等意识和理念,使广大员工认同并自觉遵守的风险管理理念、风险价值观和风险管理行为规范。

其次,应加大专业风险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使他们成为培育风险管理文化的骨干,承担起向员工诠释企业风险文化的义务,并带领员工付诸行动,纠正员工的行为偏差。

第9篇:风险管理相关培训范文

Su Jianxiang

(广东电网公司佛山供电局,佛山 528100)

(Foshan Power Supply Bureau of Guangdong Power Grid Corporation,Foshan 528100,China)

摘要:培训需求作为企业开展各种培训的重要依据,是企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体现。长期以来员工的培训需求往往与基层班组的实际情况结合不足,不能引起基层员工的共鸣。员工虽然参加了很多培训,但更多的是被动接受,缺乏引导员工主动学习,也达不到电力企业的发展对人员素质不断提升的要求。本文重点探讨了佛山三水供电局从安全风险体系建设中根据关键风险预控措施反向推出员工的培训需要。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basis for carrying out a variety of training in enterprises, the training need is an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personnel training goals of enterprises. Staff training needs of employees do not adapt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grass-roots team for a long time, and can not arouse the employees. Although employees have participated in many training, most of them are passive acceptor. They are lack of initiative to encourage their employees to learn, but also can not reach the requirements of development of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s to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Foshan Sanshui Power Supply Bureau reverse its employees training needs from the security risks system, based on key the risk pre-control measures.

关键词:培训需求 安全风险管理

Key words: training needs;security risk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32-0118-02

0引言

“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电力企业作为这一理论的实践者对培训工作更是倍加重视,不断加大对培训的投入,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往往会听到的一些质疑,如:培训满足不了需求,培训针对性不强,培训效果不明显等。

本文介绍了广东电网公司佛山三水供电局在致力于解决上述问题摸索实践的方法,也就是从安全风险体系建设中寻找培训需求上的一些经验,目的在于和南方电网公司各基层供电局加强交流,促进培训效果的提高。

1一般的培训需求来源方法

1.1 岗位要求、岗位说明书为广大员工的技术技能能够满足电力工作的日常需要,上级公司对全体员工开展了管理、专业技术技能培训,以学习带提高,培育学习型组织。在以往的培训工作中为形成全员学习的良好范围,巩固培训效果,公司对重点培训编制了工作流程设计,岗位说明书。通过“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培训方法提取重点培训需求。通过此方法在培训实施工作中,往往存在以下难点:①培训种类复杂繁多,难以提取培训重点,实施难度较大;②培训项目众多,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事倍功半,而且容易激化学工矛盾;③影响培训学员积极性,不利于培训效果。

1.2 员工个人需求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调查问卷向被选取的调查对象进行了解或征询意见的方法在培训过程中也是经常使用到的方法。单位在开展培训工作前向全体员工发放个人培训需求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培训需求进行统计。然后根据需要问卷调查可选取随机样本、分层样本(如按不同级别或不同部门)或总样本进行,以确定最终的培训需求并且制定相应的年度计划。

通过此方法在培训实施工作中,往往存在以下难点:①部分员工在问卷中填写个人爱好,与工作无关;②员工个体差异性大,培训需求项目分散,难以作为制定培训计划的有效依据;③培训需求调查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1.3 领导需求在寻找培训需求时往往也会根据上级领导的意见进行来提取培训需求。此方法简单,易于操作,并且具有一定的针对性。通过此方法在培训实施工作中,往往存在以下难点:①培训需求具有主观性,部分内容不符合实际工作需要;②培训需求具有片面性,培训内容不适合全体员工。

2从安全风险管理中梳理培训需求的概述

电网企业的安全风险包含了工作环境、设备运行状态、工作所需工器具、工作所需物资、工作所需人员及人员资质和工作习惯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是跨部门、跨专业、全面化、一体化、全员参与的预防和控制体系。我们在生产整个过程中识别出人为风险,并有应对风险的措施和方法,才能使电网的安全有了保证。

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由9个单元、51个要素、161个管理节点和488条管理子标准组成。2010年佛山供电局进行安风内审,审核以南方电网公司《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为依据,尽管受范围和背景的限制,评估仍涵盖了职能部门、生产单位、班组安全生产管理的各个环节。审核以审查《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所要求的管理内容为主,评估的内容包括:①安全管理;②风险评估与控制管理;③应急与事故管理;④作业环境;⑤生产用具;⑥生产管理;⑦职业健康系统;⑧能力要求与培训;⑨检查与审核。

评估的过程包括审核组对中层干部、管理人员、部分一线员工进行随机的考问。审核邀请了汇安恒达咨询公司作指导。

在审核中,安风工作九大单元中存在的培训方面的问题如下:

①第二单元风险评估与控制,存在:基准作业风险评估的方法需加强培训,回顾、修编质量有待提高。②第三单元应急与事故管理,存在:对员工开展应急预案的培训不足,演练工作实效性待提高。③第五单元生产用具,存在:加强新型测试设备使用培训。④第六单元生产管理,存在:加强任务观察培训,提升任务观察质量及效果。⑤第八单元能力要求与培训,存在:增加培训后的评估方式,改变单一的问卷调查的评估方式;将风险评估(特别是中高风险)结果与变化管理结果纳入培训需求分析。

2.1 从安全风险管理中梳理培训需求的方法佛山三水局在工作中将风险识别出来,根据作业部门和工作岗位进行分类,如配网风险、营销风险、基建风险,并形成有效的应对措施之后,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与安全计划。通过寻找出的人身风险提取相应员工的培训需求往往简单有效,工作量小、成效大,不但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而且具有操作简单的特点。下面以配网作业风险及预控措施的培训需要为例子,对如何从安全风险管理中的危险点分析中梳理培训需求的方法进行说明:

2.1.1 培训需求之配网作业风险及预控措施梳理为加强配网风险的管理,尤其是强化配网作业风险的管控,根据南方电网对风险的分类方法,结合84个配网现场作业,佛山三水局梳理出了配网作业风险的三大类型(见图1),合计220余条造成配网作业风险的原因及其预控措施。

2.1.2 培训需求之配网作业风险预控培训评估从配网作业风险梳理结果来看,配网作业风险多达几百条,存在数量多、涉及面广的特点,这既不便于班组人员学习,短时间内掌握,又难以分清主次轻重,不利于培训工作的开展。考虑到实际情况,首先对配网作业风险预控措施进行评估,筛选出针对重大风险的关键培训项目,经过多方讨论研究,最终选定三个指标作为测评的依据:分别为风险等级、培训有效性、培训实施难易,来对配网作业风险预控培训进行评估(具体评估维度见图2)。

其中,风险等级是指配网作业发生风险后危害的严重程度,根据行业标准及网公司有关规定,配网作业风险按“特高、高、中、低、可接受”5个等级进行分级。有效性是指配网作业风险预控培训的有效性,以100%为基准,每调整25%为一个等级,配网作业风险预控培训按“消除危害、风险降低75%、风险降低50%、风险降低25%”4个等级划分。实施难易是指配网作业风险预控培训实施的难易程度,主要根据实施需要投入的成本、人员来判断,划分为“容易、一般、难”3级。

同时,为了确保配网作业风险预控培训评估的全面性,我们调取了2004~2008年安全事故的相关案例,从中吸取相关的经验教训,作为配网作业风险预控培训评估的辅助。

2.1.3 从培训需求开展配网作业风险管理

2.1.3.1 严抓关键预控措施将36条关键风险预控措施纳入安规考试,进行重点督察、重点培训,作为基本的上岗条件。

2.1.3.2 完善常规预控培训①设备风险管理培训。配电设备数量多、分布广,容易受环境、气候和外力破坏等因素影响,会存在一些危及人身安全隐患。作业前需准确掌握作业区域设备风险。防范设备风险主要培训:一是开展设备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改的知识和技能培训,二是完善设备安健环标志的培训,三是加强日常消缺的技能培训。②运行管理风险培训。抓好“三种人”、电气操作人员资格考试,把好人员资质关,实现人员资质100%符合的培训要求。③环境风险管理培训。配网作业环境复杂,特别是在山区和河网地区,地形多变,现场环境存在一定危及人身安全和健康的危险。要开展应用作业表单评估作业环境存在的风险的培训,并落实风险控制措施。④人员风险管理培训。加强员工岗位技能培训,重点开展工作负责人岗位技能考核,提高作业现场安全管控能力,防止人为责任事故的发生。

2.1.3.3 强化培训工作①风险评估要纳入作业表单,对表单进行回顾,将梳理出来的220余条配网作业风险落实到84个现场作业培训课件中,加强对配网安全管理风险的培训,并对相关人员进行普考、调考。②细化管理标准执行要求。组织各专业组按照风险管理体系和规范化建设的要求,梳理管理标准,编写业务手册和工作执行表单等,将管理标准的工作内容、要求和时间节点细化到具体岗位,融入日常工作中实施,确保各项管理标准在生产业务中有效执行。③全方位开展标准宣贯。以“照片+表单”的模式编制配网作业培训教材,明晰各岗位的工作任务和主要存在的风险,对重点配网风险控制措施,以广告牌的形式摆放在办公室、楼梯间等的地方进行宣传。组织开展了“配网重点风险控制措施”讨论活动,局领导深入基层与一线员工进行零距离接触,畅谈配网安全管理风险控制的重要性,使风险管理的核心思想和方法逐步深入人心。

3从安全风险体系需求培训的不足

在从安全风险中开展培训的工作实施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急待解决:①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培训内容不能完全满足日常工作的实际需要,要与专业技术技能培训共同开展;②培训形式较为单一,不容易引起员工的响应与积极性;③培训前期准备与后期考核落实等工作较为繁重,加大了培训实施者的工作时间。

4小结

通过工作中将风险分级识别出来,在安全风险中寻找培训方法来开展培训,制定和执行应对风险的培训计划,将会起到巨大的作用。通过大力开展安全风险控制培训项目,员工的安全技能和知识得到大大提高,电网安全有了保证,人身安全有了保证。同时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也将得到大力推行,佛山三水局安全管理的质量明显提升。

参考文献:

[1]左蕾.企业岗位技能培训统计分析与应用[J].现代企业教育,2010:97-98.

[2]郭晓明.浅谈电力企业年度培训计划的制定与思考.中国电力教育,2010,(4):235-236.

[3]佛山供电局2010年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第一次内部审核报告.

[4]广东电网公司加强配网作业风险管理议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