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特殊教育的认识和看法范文

对特殊教育的认识和看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特殊教育的认识和看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对特殊教育的认识和看法范文

一、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

虽然当前阶段我国为特殊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和财力,但是特殊教育的基础缺陷还是会通过教学观念和方式来限制其真正的发展,所以需要在实践中找到出现问题的地方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与普通的小W教学相区别,特殊教育对老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的要求更高,这就使得特殊教育学校的师资力量匮乏,难以迈出提升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第一步。另外,特殊教育学校中的学生对自己能力和情感的了解不完整,难以激发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使得无论教学效果还是教学进度都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

(一)师资力量不强,专业能力不高

由于特殊教育学校对老师的专业能力要求比较高,使得特殊教育学校中的师资力量不强,与普通学校相比差距太大,不能满足这类学校的教学需求。而且特殊教育学校中的学生智力难以达到普通学校的水平,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造成了阻碍,直接导致了小学语文在课堂教学中效率低和效果差的后果。所以,在有效提升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教学效果中老师专业水平不高和师资力量不强是严重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帮助其他应对策略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学生缺少学习兴趣,积极性差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感知迟钝,生活节奏缓慢,注意力不集中,语言表达能力差等使得他们不愿意与别人交流,这就是大多数学生在特殊教育学校进行学习后仍然出现语言障碍如发音困难,出现语法错误等,无法顺利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看法。这种限制和表现是学生对于小学语文的学习不感兴趣的原因,更不用说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了。因此老师应该加深对学生各方面的了解,选择新鲜合适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有效提升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策略

根据在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有效提升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策略和措施有很多。结合当前阶段高度发展的经济和科技,可以从老师转变教学观念和提高教学水平,尝试利用了科技的教学设备来辅助教学,与学生多多共同和交流,在教学实践中联系生活实际等方面应用有效提升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策略,在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和助力特殊教育发展的同时发掘学生的潜力,使得受到特殊教育的学生能够在自我认识能力提高的过程中延伸和拓展生活空间,为今后的生活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提高教学水平,转变教学观念首先,从事特殊教育的工作者要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对这项工作要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即端正态度认真对待,不轻视不歧视。在教学中放弃灌输知识的教学观念,尝试利用反复训导和耐心说教的方式让学生接受知识。其次,有关部门也要配合提高特殊教育学校老师的福利,从物质上给予鼓励和精神上加以安抚,使得特殊教育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总之,用专业的能力解决针对性问题是解决如何有效提升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有效策略。

(二)创新教学手段,利用先进科技由于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在生理上有着某些缺陷,使得他们对抽象概念或者知识的接受程度大幅度降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老师可以尝试利用先进技术的多媒体设备,图文并茂的教学内容展示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又可以降低理解难度和加深印象。除此之外,在政策和资金支持下可以尝试进行新型教材的编写和应用,使得学生能通过这种传统教学手段和高科技教学媒体相结合的组合式教学手段理解学习到的知识。

(三)加强交流沟通,联系生活实际

当前阶段的教育教学与未来的经济发展挂钩,那么如何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也是一个重点任务。比如在食堂打饭,医院看病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多与别人交流,实际上把教学和学习的空间拓展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得学生能把学习到的东西应用到生活中去,对其未来的学习和社会生活都是有益无害的,值得每个特殊教育学校进行实际的尝试。

三、有效提升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意义

语文是教学中的主要学科之一,能够教会学生利用需要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看法;小学是人情感和能力发展不成熟的阶段,在有些观点的认识和观念的建设中依靠老师的指导和帮助: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与普通学生有较大差异,所以内心的诉求更加强烈。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能利用其良好的效果帮助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满足社会交际的需要,享有平等的社会权利与义务,从而就可以有效提升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和整体的质量,这点无论对于特殊教育还是教育事业来说都是极具重要意义的。

第2篇:对特殊教育的认识和看法范文

(一)专业性、针对性不强

《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规定,“特殊教育学校的学制一般为九年一贯制”。然而,随着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许多特殊教育学校都在向两头延伸,教师岗位及层次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这其中,有从事九年义务教育的,有从事学前教育的,还有从事普通高中教育或职业高中教育的,等等。面对师资队伍结构的明显变化,多数培训机构都未能根据目前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现状来组织、设置相应的能满足不同专业、学科教师需求的培训内容,学校派出的参训教师也往往带有随意性和盲目性。由此带来的后果是,培训的组织者热情高涨,培训场面热闹非凡,可是参训教师却因培训内容和专业、学科不一致而无法进入角色,最终导致培训收效甚微。

(二)理论与实践脱节

在许多培训活动中,主办方都组织了较丰富的内容,如专题讲座、优秀学校代表交流、论坛沙龙等,还有半天或一天到基层学校参观、听课、评课。这些课程与活动的设计,跟过去单纯的专题讲座和讨论相比,确实来得更加科学合理,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培训的专业性、针对性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后续跟踪不够培训的目的是要让每个受训者都学有所得,并将所学理论、经验自觉地应用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否则培训就失去了意义。 然而,目前不少培训活动仅仅满足于发放一纸证书,没有跟踪服务,更没有后续考核,参训教师能否将学习所得应用于实践,则不得而知。

二、关于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调查研究

“坚持终身学习才能跟上科技、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才能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这一观念已在普通学校教师中形成共识,而特殊教育教师对于终身学习理念的认识尚待进一步加强。因此,在政府层面上,需要为特殊教育教师开展终身学习提供必要的激励与支持机制;而作为各级培训机构,应多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和分析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需求有哪些,并结合各地各校的实际,更加科学、合理地安排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内容与形式。

(二)立足省情开展培训

进入新世纪,中国特殊教育迎来了一个发展的黄金期。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目前全国各地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在质和量上都存在着较大差异,发展特点及模式也不尽相同———有的义务教育办得好,有的职业教育比较有特色等。为了更好地增强培训效果,笔者建议,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应立足本省,针对当地特殊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和特殊教育教师的特点,由省级培训机构负责培训内容的选择、时间的安排、方式的确定和教师与学员的组织等,以此来解决本省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推动区域特殊教育发展。笔者认为,与全国范围的培训相比,立足本省的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不仅可以节约成本,而且针对性更强,更富有实效。

(三)健全机制,规范要求

为了保证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取得预期的效果,有关培训机构要从管理上入手,科学地安排培训课程,加强过程管理,完善培训的形式和方法等,只有这样,参训教师才能真正在培训中受益。

1.参训教师所在学校要建立相应的奖励、评估制度,把培训成绩纳入教师个人的业绩档案,并和绩效考核挂钩,从而调动广大特殊教育教师参加培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设计富有实效的培训内容和形式。在培训内容的设计方面,要有利于拓宽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知识面,提高他们的教研能力,促进特殊教育教学改革;应以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为核心,把基础知识、教材教法以及答疑解惑融合在一起,形成系列专题;以动手操作为基本手段,结合各学科教学、教研和教改设计相应的培训活动。此外,培训形式也应丰富多样,以提高参训教师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可以组织优秀教师作专题讲座、上公开课、评课;带青年教师团队送教下乡,开展示范教学;观摩各学科优质课,让全体参训教师参与评课,等等。在此基础上,还要倡导专家学者多了解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碰到的疑惑和困难,双方结合学科教学实际,进行平等而深入的讨论和交流,以此促进参训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3.加强对师资培训工作的研究。广泛发动和组织师资培训机构、教育科研机构等相关人员,对师资培训工作进行评估考察、跟踪指导和专题研究,逐步形成一套“实验、培训、管理、研究”一体化的良性运行机制。各种行之有效的培训形式和培训手段的努力探索、研究和利用,是推动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质量和效益的有效路径。

第3篇:对特殊教育的认识和看法范文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 学校教育 家长态度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被诊断为自闭症的儿童人数日益增长。教育部虽从1994年起已经开始逐步关注自闭症的教育需要,然而,国内为自闭症儿童进入普通学校学习的准备还不充分,因此,目前自闭症儿童就学的主要方式还是进入辅读学校学习。当前,上海接收自闭症儿童的辅读学校的做法常常是将自闭症儿童与有其他特殊需要的儿童(如智力落后、唐氏综合症等)编入一个班级,接受形式雷同的教育,加之自闭症的症状表现必然对他们的就学造成许多障碍,使目前针对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实践在摸索过程中遭遇重重困境。

对于我国关于自闭症的研究,从现有的情况看,其范围主要涉及自闭症的成因理论、行为矫正方法、教育安置形式等方面,而对自闭症家长态度方面的研究尚少。家长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家长的态度影响儿童的教育发展与社会化。对于特殊儿童来说,由于他们在生理或心理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陷,而这些儿童家长的态度对于他们个人成长的影响与健全儿童相比,意义更为重大。对自闭症而言,家长态度在他们成长过程中起到的导向作用亦不可忽视。因此,本研究希望通过访谈,了解自闭症儿童家长对学校的教育需求和教育期望,在此基础上,为更有效地促进自闭症儿童的发展提供依据和建设性意见。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由来自于上海市三所辅读学校的自闭症学生家长构成。家长人数共有23名,他们的年龄主要分布在35~45岁之间,所从事的职业有科研工作、工程技术、医药相关领域、服务业等,还有协保、内退和失业人员。他们的自闭症孩子年龄介于7~16岁之间,就读年级为一年级至九年级。其中,7~10岁的自闭症儿童家长8人,11~13岁的自闭症儿童家长9人,14~16岁的自闭症儿童家长6人。

2.研究方法

研究主要半结构化访谈的形式。为保证访谈内容被真实而全面的记录,在征得家长同意后,研究者选用小型录音笔作为访谈的主要研究工具,必要时辅以文字记录。

3.研究工具

访谈围绕自编的访谈提纲进行。提纲的编制参考了以往相关研究和笔者先行非正式访谈所得的信息。访谈内容涉及家长对自闭症的了解和认识的程度、家长对自闭症孩子的学校教育期望、家长对他们的自闭症孩子所在学校提供的教育内容的认识、以及自闭症儿童家长得到社会支持的情况。

三、结果分析

1.自闭症儿童家长对自闭症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

访谈中,自闭症儿童家长对于自闭症的相关理论和知识都有一定的积累,他们会主动通过各种渠道搜集相关信息和资料(有关自闭症的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等方面的信息)。特别是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他们对自闭症训练方法的了解就越多,体验更深刻。超过半数的家长明显感到,当他们觉得自己正在形成对自闭症较为系统的知识储备时,却发现自己的孩子已经错过了最适合教育干预的年龄。这让他们觉得无助和无望。

访谈中,7~10岁的自闭症儿童家长认为自己对自闭症相关理论有一些了解,但对行为矫正知识了解不多。其中有2名家长表示对自闭症相关理论和行为矫正知识不了解,他们只是不断重复孩子的行为特征,如没有眼神交流、喜欢独自玩耍、不愿受控制等。4名家长表示非常注意了解自闭症在学术研究方面的进展,这可能与他们所从事的职业的性质(如医药销售、工程技术、科研人员)有关。然而,家长们也表示,这些渠道只能帮助他们对“自闭症是什么”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了解这些信息的过程中,他们很难清晰地辨别哪些信息对于自己的自闭症孩子更适用。

11~16岁的自闭症儿童家长普遍感到,他们在亲身参与自闭症儿童教育训练的过程中,对相关信息进行内化的认识较为深刻,如卡片指认、感觉统合训练等。家长们认为,这个过程能使他们感到自己得到了实际的帮助。然而,由于普通家庭不能够长期承受高额的教育训练经费,因此,专业的教育训练对自闭症儿童教育改善的效果并不持久。家长们普遍表示,训练的短期成效是显而易见的,但长期来看效果就不大了。

2.自闭症儿童家长对自闭症儿童的学校教育期望

儿童的成长过程不是一个任其自由发展的过程,而是需要家长和学校以及社会力量去引导的。对自闭症儿童实施教育会受到自闭症障碍特征的限制,但家长的期望在很多情况下决定了他们的自闭症孩子将朝什么方向发展。由于访谈对象的自闭症孩子障碍程度不一,学校教育对他们的发展起到的刺激作用也有所不同,他们主要针对自己孩子目前的发展水平提出了一些期望。

访谈中,家长们表达了他们内心深处对于自己的自闭症孩子一直存在着的深深的忧虑,那就是:当他们老了、没有能力照顾自己的自闭症孩子时,这些孩子将由谁来管。从这个角度出发,他们希望孩子在生活上能够学会自理,在出行上能够自己辨识住所周围的交通信号、熟悉一些固定的往返路线,能够与周围环境发生简单的互动,而不是事事都得让父母操心、包办。不少家长还提到,他们对自闭症儿童的期望不仅仅寄托于孩子的发展和学校的教育,自闭症儿童的成长需要相关政策的引导和社会各方面力量的积极支持。

家长们普遍希望孩子能够在生活自理能力、行为规范、语言发展、社会交往等方面有所提高,他们也希望孩子今后的发展能为家庭减轻负担。这种负担对于家长们来说,除了经济上的,还有精神上的。一些家长提出,他们希望孩子能够多与他们产生一些主动的交流。因为这会让他们觉得自己在得到孩子的关注,从而在心理上得到安慰。

在各年龄阶段,家长的期望又有所不同。7~10岁的自闭症儿童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学会自行过马路;能够生活自理;有较好的行为规范;并够在有意义语言方面得到发展。11~13岁的自闭症儿童家长希望孩子能在语言发展方面有显著的进步和提高,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初步的社会交往能力。11~16岁的自闭症儿童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接受以职业为导向的技能培训,使其凭借技能在社会上得到工作机会。

3.自闭症儿童家长对自闭症学校教育问题的看法

学校是儿童获得知识技能和身心发展的主要场所,是儿童走出家庭、走向社会的重要过渡。由于特殊儿童的存在给其家庭带来意想不到的承重负担,特殊儿童家长们迫切希望学校教育能够减轻他们的负担。对于自闭症儿童家长来说更是如此,他们希望学校教育能使他们的自闭症孩子学到促进他们自行料理日常生活的实用知识和技能,或发展某些能被培养成为职业技能的兴趣。

参与访谈的家长中,除1名家长认为孩子应该在普通学校学习外,其余都认为他们的自闭症孩子受教育的场所应是特殊学校。其中有一些家长认为,将孩子放在哪里接受教育应以“对孩子最好”为原则,即学校的选择是为了孩子日后的发展,而不是为了家长的面子。

访谈中,2/3的家长了解孩子正在接受的课程类别和一些课程的教学内容,1/2的家长能讲述执教孩子班级的教师的教学行为以及不同教师对孩子实施教育的效果评价。另有3名7~10岁的自闭症儿童家长对孩子班上的教师每天实施了哪些教学内容了如指掌,他们与孩子的班主任保持着频繁而广泛的家校联系,基本能够做到学校教师今天教什么,家长当天就在家中为孩子训练什么。从访谈的结果看,年龄段较低的自闭症儿童家长比较关心孩子在学校中接受教育的情况。

超过半数的家长对孩子目前的学校教育表示比较满意。同时,他们从师资和教学两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师资方面,特别是7~10岁的自闭症儿童家长提出,教师接触在自闭症孩子的过程中应表现得更具耐心,这样才能够帮助教师了解自闭症孩子,同时也能增加家长对于学校教育的信心。教学形式上,由于目前同班的学生差异很大,特别是在7~13岁的年龄段的班级中,存在如智力落后、脑瘫与自闭症儿童等并班的情况,家长提出应根据自闭症儿童的特殊情况开展个训。特殊学校应针对每个孩子的不同情况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并实施阶段性的评估和预测。

访谈过程中,各年龄段的自闭症儿童家长希望能够以学校为媒介,联系专业人员为他们提供上门的特殊教育服务,这样既教育孩子也教育家长。

四、讨论

1.自闭症儿童家长对自闭症及其教育具有丰富的感性认识

自闭症儿童家长对自闭症障碍的了解和认识的程度直接影响到他们对自闭症儿童的教育观念和对自闭症发展的期望。我们通过对访谈信息的整理发现,不同年龄阶段的自闭症儿童家长对自闭症在理论上的认知水平存在差异,年龄段较低的自闭症儿童家长对自闭症的认识程度不如较高年龄段的自闭症儿童家长。但他们大多参与积极自闭症儿童的教育训练,因而对自闭症的感性认识比较丰富。

通过访谈,发现家长能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对自闭症儿童的症状进行理解,也能从中得到一些简单的训练策略的传授。特别是较高年龄段的家长,通过亲自参与教育训练和观察,他们逐渐学会分析在自己孩子身上经常出现的刻板行为及其功能,因此,这种方法帮助他们走进孩子的世界,了解孩子的需要。然而由于普通家庭不能够长期承受高额的教育训练经费,因此专业的教育训练对自闭症儿童教育改善的效果并不持久。

访谈结果还显示,这些家长对于自闭症孩子的教育具有一定的教育观念。但由于家长能获得的专业指导因人而异,对特殊儿童学校教育现状认识的角度也有所不同,家长们对于他们怎样教育自闭症儿童的观念更多的是从自身出发,从自己孩子的障碍程度和能够得到多少教育资源的前提出发而获得的。

2.自闭症儿童家长对自闭症的教育期望基于生活适应

由于访谈对象的自闭症孩子障碍程度不一,学校教育对他们的发展起到的刺激作用也有所不同,他们主要针对自己孩子目前的发展水平提出了一些期望。我们认为,家长们提到的这些期望是比较理智的,同时也是十分迫切的。因为诸如学会自行过马路、有意义语言发展及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的期望都与孩子和他们的家庭在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紧密相联,这些期望的内容都是人的基本生活能力所要求的,也是社会能够接纳和理解这些孩子的前提。同时,家长们希望孩子今后的发展能为家庭减轻负担,从而使他们在心理上得到安慰。

由此可见,虽然各个年龄段的家长对他们自闭症孩子的教育期望各有所不同,但他们的期望内容都基于孩子在生活适应方面的问题。家长所关心和忧虑的是,孩子的发展能否使他们今后在社会上得以独立生存,毕竟家长不能保护和照顾孩子一辈子。他们希望孩子能够自理,也呼吁政府和社会力量能为自闭症儿童创造机会,使其在社会上能够有所出路。

3.自闭症儿童家长对自闭症学校教育问题的看法较为理智

访谈结果显示,就自闭症的症状表现来说,接受什么样的学校教育更加合适,家长们的意见保持高度一致。他们认为自闭症孩子受教育的场所应该是特殊学校。他们对教育机构的选择是从怎样对孩子的发展有利出发,而不是从顾及家长自身面子的问题出发。

访谈结果还显示,家长对于自己的自闭症孩子所在的辅读学校和班级开设的课程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他们对于孩子接受的学校教育能够给予肯定的评价。一些家长能够主动与学校教育相配合,基本能够做到学校教师今天教什么,家长当天就在家中为孩子训练什么。当谈及孩子所在学校在教育自闭症儿童方面存在的问题时,家长们提到目前学校和教师在教育自闭症的问题上确实存在难处,也都表示能够感到学校和教师在这个问题上所付出的努力。这可能是由于目前辅读学校所教授的一些课程还不太适合自闭症儿童,因为它们的主要教育对象还是以智力落后的学生为主。同时,家长在家中也可能由于教学环境受限或教学技能缺乏等原因,没能很好的将孩子在学校学习过的技能长久的保持下来。另外,从家长们的角度来看,他们还是希望孩子所在的教育机构能够在师资质量上有所提高,在教学形式上能够注重开展个别化教育,以使自闭症儿童能得到相应的语言、社会交往、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发展。

要使特殊儿童及其家长积极参与到对其子女的教育中来,重要也是必须的一步就是要研究特殊儿童及其家长的特殊需要,发挥家长作用,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互动合作,以便更有针对性的为特殊儿童提供合适的服务和帮助。从访谈结果来看,家长们表现出配合学校教育的愿望,一些家长也身体力行的发挥了他们在配合孩子学校教育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因此,特殊学校在这样的情况下应更多地了解学生家长的需要,并将其作为为特殊儿童提供适宜教育的一种依据。比如,一些特殊学校可以自身为媒介,邀请专业人员来校为家长进行定期的特殊教育知识或技能培训。从家长的角度出发,专业人员的支持可以使他们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能够让他们在亲自教育自闭症方面学到方法和技术,还能帮助家长表达他们对自己的特殊孩子的教育需求。

此次研究让我们得到了关于一些自闭症儿童家长对他们的自闭症孩子的教育需求和教育期望的信息,了解了他们具体希望针对自闭症儿童的教育能够达到怎样的程度,从一个侧面看到了上海市特殊学校中自闭症儿童教育的现状。对于自闭症这样的特殊群体来说,怎样的教育实践能够更有效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这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但就目前自闭症儿童学校教育的现状来说,需要了解自闭症家长的需求和期望,以便为有效开展自闭症教育

提供依据和信息。

参考文献:

[1]江琴娣,陈优.关于上海市辅读学校自闭症儿童就学现状的调查.中国特殊教育,2006,(6):18-22.

[2]王小慧,陈振华,杜文婷.辅读学校教师与特殊儿童家长的家校合作观比较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5,(12):12-15.

[3]万育维,王文娟.身心障碍家庭――建构专业与家庭的信赖联盟.台北:洪叶文化实业有限公司,2002.105-167.

[4]赵忠心.家庭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9-46.

[5]穆克利.关于我国弱智学生家长需要问题的调查研究.特殊儿童与师资研究,1995,(3):22-24.

第4篇:对特殊教育的认识和看法范文

关键词:特殊教育;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语文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新课程,具有非常浓厚的人文性特点,可以很好的融入德育教育。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教学也一样,必须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德育教学,使得德育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灵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优秀道德品质的影响,既学到了语文知识,也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这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尤为重要。

1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首先,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是有语文课程的特点以及新课标改革决定的。语文教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里面涉及到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明显的人文性特点[1]。而道德教育、思想教育能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这符合了我国传统文化的要求。此外,新课标改革下,也要求语文教学不应该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人文精神、高尚情怀、道德修养的养成,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逐渐获得情感体验以及道德情操。其次,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具有特殊性,身体上不同类型的缺陷,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2]。学生因为自身的社会身体缺陷备受打击,心理上承受着很大的压力,需要教师的关心。语文教学是义务阶段的基础性教学,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不仅可以让学生收获基本的语文知识,还可以让学生获得对人性的理解和思考,提高其审美情操和道德修养。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对于心理恐惧,或者心理扭曲的学生是非常有必要的。

2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2.1语文教学内容中引入德育教育:语文教材涉及到的内容形式很广,有诗歌,也有散文,还有小说等等,在各种各样的形式中又有非常丰富的内容,比如有大好河山、寓言故事、热爱祖国等等,是各种知识的万花筒,是一本百科全书[3]。在众多的内容当中,许多都蕴含着道德方面的有关内容,是一种现成的德育教学素材。作为一名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教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并主动运用德育教学素材运用到教学当中,融入德育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比如,语文教师在讲到《到期归还》时,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入手,文章主要讲述的是借了黄培炎的字帖来学习,一个月之后按时归还字帖的故事。这样一个不为人知的小故事发生在身上,深深触动读者的内心。语文教师一定要通过这样一则小故事给学生传达诚实守信,好学做人的思想品德,教导学生无论是谁,诚实守信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诚实守信的人才能够受到他人的欢迎。

2.2借助课外实践进行德育渗透:语文教学除了正常的课堂教学之外,还应当辅之必要的课外实践。学生的道德品质不仅表现在“言”上,还表现在“行”上,语文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一系列的课外实践活动,通过这些课外活动,将德育教学融入其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4]。例如,教师在讲解到《司马光砸缸》的时候,因为该篇文章涉及到的是救人的知识,因此语文教师可以结合该篇文章开展一个助人为乐的主题活动,活动的内容很简单,就是让全班所有的学生积极去帮助他人,并在下一次课进行的时候主动和大家分享自己助人为乐的事情,每周举行一次班会,对表现比较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通过这样一种课外实践的形式,学生逐渐养成了助人为乐、团结他人的品质。

2.3作文选材中进行德育渗透:作文写作当然不仅仅包括的通常意义上的作文,也包括一些段落写作、句子写作等等。语文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些机会进行德育教育。作文写作一定要有相关材料,教师在选择作文材料的时候应尽可能的选择一些能够体现出优秀道德品质或者高尚情操的材料。例如“揠苗助长”“负荆请罪”体现出的哲理就非常有代表性,语文教师在选择作文素材时尽量选择此类的素材。预与此同时,对于作文主题的要求上,语文教师也要有所要求。主题是作文的灵魂,贯穿作文的始终,包含着对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充分体现出作者的写作意图。要想立意准确,需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对于客观世界有很好认识。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的时候一定要引导学生从歌颂好人好事、鞭挞恶丑角度出发,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4充分利用多媒体电教设备: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媒体电教设备已经成为了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工具,特殊学校更加如此。对于听力有问题的学生来讲,外界的声音听不大,多媒体的电教设备的出现,可以展示出生动形象的画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电教设备辅助教学。比如,在讲解到《桂林山水的时候》,对于听力有问题的学生来讲,只能靠看文字的描述去体会“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气势。这种情况下,语文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桂林山水的壮丽美景,可以向学生播放一段有关桂林山水介绍的视频,让学生切身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丽,从而体会到祖国的大好河山是多美。这样一来,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培养了学生道德修养。

3结语

总而言之,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教学一定要将德育教育渗透其中,将其视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不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水平。

作者:李茜 单位: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特殊教育学校

参考文献:

[1]姜艳萍.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小学教学参考,2014,15(07):18-18.

[2]阿依仙木•麻木提.浅析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好家长,2016,21(07):209-209.

第5篇:对特殊教育的认识和看法范文

一、引言

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存在一定的共性,有些普通教育的教学方法也可以运用到特殊教育中,但是由于其特殊性,使得特殊教育的教学要求更高。聋哑学生在接受特殊教育时,教师不仅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给其充分的关心,还要运用适合学生个体的教学方式,发掘孩子的内在潜力。下面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聋哑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然后来重点探讨提高聋哑学生教学质量的创新手段。

二、聋哑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

1.聋哑学生容易产生自卑感

聋哑学生无法正常的参与到社会、学校、家庭生活中,使得他们容易产生低人一等的自卑心理,缺乏幸福感。由于聋哑学生对自我的评价过低,使他们更渴望表现优秀的一面,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可能会表现出贬低别人、表现自己的激烈行为,经常会陷入自卑的心境。

2.聋哑学生常会感到孤独、焦虑

由于聋哑学生的自身缺陷,会让他们与正常学生之间的交流产生隔阂,很难建立美好的友谊。为此,他们容易产生嫉妒、焦虑等情绪,还会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表现,内心抵触与他人之间的交流,通常会感到孤独。

3.聋哑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较肤浅

由于聋哑学生不能从多个正常渠道获取信息,使得他们与正常人之间交流困难。因此,他们对一些事物的看法常常停留在表面上,不能理解深层的含义,使得他们对事物的认识不到位。

4.聋哑学生独立性较差

聋哑学生缺乏独立的认知能力,比较重视他人的意见,容易形成依赖感。长此以往,他们会变得感情用事,不仅固执任性,还会产生自暴自弃的消极情绪,对他们的成长非常不利。

三、提高聋哑学生教学质量的创新手段

1.运用多媒体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根据聋哑学生的自身特点,我们可以运用可视化资源来提高学生的教学质量。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信息传递的方式也不断丰富,其中微博、微信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了帮助聋哑学生更好的交流,可以将微博、微信运用到聋哑学生教育过程中,让他们在新的沟通方式中获取满足感。聋哑学生主要运用视觉、触觉来获取外界的信息,运用微博、微信等方式进行交流不仅简单方便,而且它主要依靠视觉和触觉来进行沟通,这对聋哑学生来说比较简单。只要他们熟练的掌握微博、微信的使用方法后,教师就可以运用微博、微信轻松的与所有学生进行学习探讨、生活交流等。长此以往,聋哑学生与正常学生之间的沟通也会越来越多,聋哑学生可以在擅长的交流方式中表达自我、展现自我,正确的认知自我的价值,这不仅可以降低聋哑学生的自卑感,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对进一步提高聋哑学生的教学质量有着重要作用。

2.运用创新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在聋哑学生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学习中发挥主动性。首先,教师可以改变以往的教学思维,丰富教学手段,避免学生产生枯燥感。由于聋哑学生的特殊性,可以在教学中刺激他们的感官,让他们充分的发挥想象,对物体形成直观的思考。其次,老师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好相应的课程设计,要让聋哑学生充分利用视觉器官,使他们增加自身的成就感。最后,要运用模拟训练让学生感受所学的知识,通过模拟表演让他们身临其境般体会知识的深层含义,扩展聋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的学习生活充满乐趣。

3.不断加强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直接关系着聋哑学生的教学质量,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要更加注重教学工作的质量。在聋哑学生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培养目标制定合理的课程计划,有效的进行因材施教,做好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监督工作。为了进一步提高聋哑学生的教学质量,教师一定要注重自我提高,不仅要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还要进行全面学习,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认真的对待备课、作业批改等工作。另外,由于聋哑学生的特殊性,学校需不断加强教师的道德素质培养,让老师用爱心、耐心去浇灌不幸的花朵,感染每一个聋哑学生。

4.不断优化赏识教育

由于聋哑学生的特殊性,他们更需要信心和勇气,在特殊教育中运用赏识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中,我们不仅要继续采取赏识教育,还要不断优化赏识教育,让其发挥更好的效果。首先,要扩大赏识教育的范围,让家庭教育也参与其中,这样以来,家庭、学校的力量凝结在一起,让学生在赏识教育中充分的提高自己。其次,要合理的控制赏识力度,不能够一味的表扬,要将赏识力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避免对聋哑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只有坚持适度原则,合理的表扬学生,才能使学生在充满信心的同时避免骄傲心理。

第6篇:对特殊教育的认识和看法范文

【关键词】“四心”;感化;残疾学生

With “four hearts” influence disability student

Qin Peifang

【Abstract】Because the disabled student the physiology has the flaw, therefore the change in feels inferior, negatively, the deficient self-confidence, they in the study, the behavior, and so on aspects deviated at heart the habit, needs to be able to solve the problem under other people’s help, the author acts according to own teaching experience, proposed with the compassion, the patience, careful and the confidence educates the influence disability student, the promotion disability student facing the life, integrates the society comprehensively positively and forms consciousness which the self-respect, self-confident, striving to improve, supports oneself.

【Key words】“four hearts”; Influence; Disabled student

残疾学生由于有生理缺陷,所以更易于自卑、消极,缺乏自信心,常常表现出来的是孤僻、不合群、不接受教育,不尊敬老师,经常违反纪律,上课不安心,作业马虎潦草,有的甚至顶撞老师,与老师对着干,喝酒、抽烟、说谎话、易怒、易暴、易唆使、自我约束力差,等等。他们在学习、行为、心理等方面偏离常态,需要在他人帮助下才能解决问题。

残疾学生也是学生,他们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同样熠熠发光,只不过是在运行的过程中出现了偏离轨迹的现象,他们需要外力的帮助。因此,做好残疾学生的思想转化工作,培养他们积极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的意识和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精神,是特殊教育学校及特殊教育工作者认真研究的课题。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特殊教育工作实践经验,提出教育转化残疾学生一些个人观点与看法。

1 教师要用爱心去感化残疾学生

爱学生是教师最基本的行为准则,是教师做好学生教育工作的前提。陶行知先生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爱学生的情感根植于教师对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无限忠诚与无限热爱。 针对产生问题学生的诸多因素,特殊教育教师首先要本着不抛弃、不放弃的思想,用爱的力量走进残疾学生的内心世界,用爱心去教育感化他们,当他们体验到老师的爱心和期望时,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

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不多,但大部分残疾学生食宿在学校,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带来了各自不同的生活习惯,性格的差异使同学之间经常发生这样那样的磨擦。因此,教师不仅要管学生的学习,还要管学习的生活,既当教师,又当保姆,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忧学生之所忧, “一切为了残疾学生,为了一切残疾学生,为了残疾学生的一切”,不偏爱、不厌恶,对残疾学生的教育,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要用爱的甘露来医治残疾学生心灵的创伤,这样,才能教育好残疾学生。

2008年春季学期,我校有一个弱智生因为撬门进电脑室上网被班主任蒙老师批评后就产生了与班主任对立情绪,他对蒙老师不理不睬,到了蒙老师的课他就溜走。这事惊动到了学校,可他却倒打一把,说蒙老师不爱她,“班里那么多人就批评我一个”。后来有一天他被淋雨感冒发烧,蒙老师第一时间送他上医院,给他喂药、打针、擦汗,倾注了母亲般的爱。经过了这次病痛,他终于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的爱,他紧紧地握着蒙老师的手,一边流泪,一边哽咽地说:“老师,我错了,我对不住您。”从此以后,他变成了一个遵守纪律的好学生。

2 教师做残疾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要有耐心

教师没有耐心是很难做好教育工作的,尤其是做特殊教育工作的教师。

第一,遇到问题要先稳住事态,待弄清楚原因后再想办法去解决。残疾学生一般有较重的自卑心理,他们总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有一种自惭形秽的感觉,但同时又有很强的自尊心,他们常常为了引起老师的注意,而作出一些意想不到事情,这时如果老师急躁就容易把事情僵化,容易陷入被动状态,不利于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有耐心,先冷静下来稳住事态,待弄明白学生制造问题的原因后再因势利导、对症下药,这样,问题才能迎刃而解,达到事半功倍效果。

第二,要全面了解学生。全面了解残疾学生,全面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是教师解决好问题的前提。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热衷的话题是什么,他们对个人前途有没有设计,如果有又是什么,他们对教师有哪些看法,他们在班级里的表现怎样,他们的家庭情况怎样,等等,这一系列问题都弄明白以后,教师才能心中有数,才能“对症下药”,也才能药到病出。

第三,优化学习环境,让残疾学生进在好的学习环境中受到熏陶。政治学上有这样一句名言“环境好是坏人不能做坏事,环境不好是好人无法做好事”,可见环境育人的重要性。因此,教师优化教育环境是教育转化学生的重要举措。“近朱者红近墨者黑”,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把问题学生安排在前排,并在他的前后左右安排品学兼优的学生,这样,在周围同学的影响下,他会去掉各种毛病,形成良好学习习惯。

第四,要持之以恒地做好工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残疾学生的许多不良行为习惯,是在多种因素影响下逐渐形成的,要改掉这些毛病,需要一个过程,需要耐心地做好教育转化工作。

首先,残疾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和道德认识的提高需要教师做耐心细致的工作。由于残疾人失去了与人交往的正常条件,因此善恶不分,另外因为识字不多,受语言水平的限制,他们的道德观念形成比较困难,所以班主任要不厌其烦地通过形象演示,榜样示范、班会、队会和道德谈话等途径,有计划地形成相应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对犯错误的学生,要讲清楚道理,指出他的错误思想和行为,使他明白自己错在哪里,以及如何改正。有的学生对老师有一种抵触情绪,认为别人都看不起他,表现出不讲理的态度,故意伤你的心,对待这样的学生更要有耐心,不要因为他的粗暴和不礼貌而放弃对他的教育,要通过长期耐心的教育使他认识到老师是真的为他好,是在真心地帮助他。如果他能认识到了这一点,那么他就进步了。

其次,残疾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培养也需要教师做耐心细致的工作。这一点我有深刻的体会,例如我教学生讲文明礼貌时,我先向学生提出要求说,早晨见到老师要打招呼,要说“老师好”,然后我让他们反复地练习,直到我认为可以了为止,结果第二天早晨,他们见了我还是金口不开。我只好一遍又一遍地训练他们,这样反复地训练了一个星期,学生才慢慢地养成了见老师问好的习惯。

3 教师做残疾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要细心

一是要细心对残疾学生进行了解摸底,建立问题学生档案。

二是要想方设法接近学生,细心观察他们每个人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和特长,然后找出彼此之间的“共同语言”,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三是要细心做好家校联系工作,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教育好残疾学生。

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继续,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学校在探索如何依靠自己的力量做好教育学生的同时,还应该意识到自己肩负的特殊使命,充分发挥自己对家庭和社会的指导作用,共同致力于教育好学生。因此,学校要向家长传授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还要建立有社会各界人士参加的的校外教育委员会,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对残疾学生教育中的作用。

第7篇:对特殊教育的认识和看法范文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3-0198-02

摘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联合办学模式,是聋校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和方向,在当前国家大力扶持和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进一步了解和探究联合办学模式有助于深化聋校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关键词:聋校;职业教育;联合办学;模式

近年来,随着聋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提高聋生的教育水平,特别是提高高年级聋生职业技术教育水平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受传统办学模式的影响,各地聋校不同程度存在办学形式单一,办学效益不高的问题。如何在聋生文化科课学习的同时融入职业技术元素,使其获得一技之长,提高学生社会适应性。2009年,在昌乐县教育局领导的支持下,我校与昌乐县中泰宝石职业学院达成合作意向,联办残疾学生职业中专班,即我校学生在聋校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后,整体升入宝石学院接受系统的职业技术培训。实现了学校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的三大转变,探索并走出了一条适合聋校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路子。

一、联合办学的起因

教育部王湛副部长在第三次全国特殊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将特殊教育事业与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结合起来,而不能机械的将特殊教育与其他教育割裂开来或者对立起来。”《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中规定:“特殊教育学校要特别重视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特教学校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应该在补偿学生身心缺陷的同时,把他们培养成有一技之长的、残而有为的劳动者。这就需要学校的职业技术教育,不仅要尽量使学生掌握一到二门与健全人一样过硬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且实用的职业技术,还要教会学生怎样与健全人交往,学会融合,回归到主流社会中去。

但是传统的特殊教育是相对隔离的教育,是针对残疾儿童类别和特点,创设特殊条件和设备,利用特殊手段和方法,以满足残疾儿童身心发展为目的的特殊形式教育。其最大弊端是容易导致健康群体对残疾人的歧视,既减少了他们受教育的机会,也无法使他们从周围正常人的帮助中获益,失去了获得正常的社会经验与应有的社会适应能力的锻炼与培养机会。加之人们对残疾人本来就看法偏颇和能力的不信任,必然导致残疾人不被主流社会所接纳,而且不利于残疾人享受平等教育和参与社会的机会。

从我校学生毕业去向调查资料分析,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能够升入高等特殊教育学校继续求学深造的聋生只占百分之十,百分之九十的学生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后,进入社会。不少学生步入社会后陷入困境,难以生存。主要原因是他们缺乏职业技术和工作能力,缺乏与正常人的沟通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导致一部分聋生初中毕业后四处流窜,给社会带来了不安定因素,也给家庭带来了负担。这种现状,迫切需要我们探索多元办学机制,改革聋校职业技术教育。那么,仅仅靠聋校本身的能量难以完成一技之长的职教目标,于是,经过大量调研论证,我校与宝石职业中专学校达成联合办学共识,以实现初中学生与职业中专技能学习的顺利衔接。目的在于把残疾学生融入普通学校与健全学生一起学习生活,共同实施培养课程,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渗透、相互支持、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使残疾学生在最少受限制的环境中享受平等教育机会并得到充分发展,从而顺利融入主流社会,成为社会有用的一员。

二、联合办学的实施

联合办学作为一项全新的办学模式,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探索。我校在开展联合办学过程中,重点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1.夯实基础,搞好衔接。

为了进一步强化学校职劳教育,学校一是成立了专门的职业教育办公室,由一名校级领导负责,统筹安排学校职劳教育各项工作。二是做好“六个落实”。①落实课程。从学生身心特点和当地经济发展出发,我校职业教育课程分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有微机、编织、雕刻三科;选修课有机电、缝纫、理发、宝石加工四科。②落实课时。小学阶段,除每周安排一课时的劳动课外,中高年级每周增加了两课时的职劳教育必修课。初中学段,除每周安排四课时的职劳教育必修课外,再增加四课时的职业选修课。③落实师资。在职教师的选配上,我们一是争取上级主管部门支持,从社会上择优考录了两名学有专长的专业教师。二是选取有专长的老师,自主培训。目前,我校有五名教师取得了职业资格等级证书,成长为“双师型”教师。④落实措施。在职劳设施配备上,我们自筹资金十余万元,同时大力争取省特教学校教学仪器配备工程资金,建成了较高标准的手工教室、微机教室、缝纫教室、理发教室、机电教室,能较好地满足学生教学与实践需要。⑤落实教材。我们在普通教材基础上,编印了缝纫、理发、雕刻、宝石加工四科校本教材。⑥落实评价。在职劳教育考核上,我们制定了《昌乐聋校职业课程教学评价办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每学期对老师的教育教学情况进行全面评价。

2.聋健合一,回归主流。

2009年,我校与昌乐县中泰宝石职业学院达成合作办学意向。现在,已有三级二十六名同学在该校学习,首届学生已在企业顶岗实习。借鉴全纳教育理论,我校教师负责学生的文化课学习和日常管理,宝石学院教师负责学生的专业课学习。上专业课时,两校教师随学生一同进教室,由宝石学院教师主讲。两校学生同一进度,同一要求。学生在课堂上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和学习障碍,则由我校教师现场翻译或课后辅导。

3.搭建平台,集体就业。

就业是学生最大的福祉,也是学校联合办学的初衷。作为学生的“娘家人”,学校在学生就业问题上广开渠道,不遗余力。在积极与劳动、工商、残联等职能部门协商,争取政策优惠和支持的基础上,学校多次与当地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家座谈、考察,大力推介学生。实行开门办学,厂校挂钩,试行职业定向教育。目前,学校与悦宾包装、三润化工等多家企业达成了学生实习、就业意向。首届联合办学九名毕业生已在泰利福利包装制品有限公司集体就业,人均月收入二千六百余元。

4.定期指导,跟踪服务。

因为听力语言障碍,聋哑人与正常人沟通比较困难。因此,对于集体就业的学生,我们定期向企业派出指导教师,一是随时了解学生工作和生活状况,及时排解他们工作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心理压力,引导学生争做企业优秀员工,帮助学生争取合法权益,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二是协助企业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积极配合厂方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聋哑人手语、残疾人就业相关政策法规、正确的劳动观择业观、厂规厂纪、操作规程等。通过跟踪服务,融洽了校企关系,真正实现了学生进得来,干得好,留得住。

三、联合办学取得的成效与反思

(一)成效。

聋校和普教合办残疾学生职业中专班,既使学生在最低受限制的社会环境中接受平等教育,促进了学生职业技能的掌握,又弥补了学生之间的认知差异,减少了残疾人与健全人之间的隔阂,为他们回归主流社会打好了基础。校企合作,企业为学校发展注入经济活力,提供就业岗位,学校为企业带来知识和人力资源,使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互利共赢。我校在宝石学院学习的多名男生已能独立安装机电线路,制作霓虹灯,掌握了电器维修等技术。女生能熟练设计、制作服装,掌握了理发、雕刻、宝石加工等技术。经过测试,他们的专业技能都达到了宝石学院学生中等以上水平。有学生家长说:“我们一直为孩子的就业担忧,现在好了,孩子能进宝石学院接受高层次职业学习,以后工作好找多了。”联合办学,不仅提高了学生职业技能,在学生心理健康方面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惠丹丹同学在她的日记中写道:“在宝石学院,我能够同身体健全的同学交往,感到很开心,很高兴。我要好好学习,做个自强自立的人。”

(二)反思。

1.领导重视、社会参与是联合办学起的成效的基础。

联合办学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和支持,更离不开劳动、残联等职能部门和当地企业的积极参与。我们开办残疾学生职业中专班,首先得到了县教育局主管领导关怀重视,做了大量配合协调工作。同时,我们又积极争取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同志说:“教育是崇高的公益事业。”面向残疾人的特殊教育更需要帮助和支持。只有更多的教育机构、团体加入到特殊教育事业中去,特殊教育这项事业充满爱心、充满人道精神的光辉事业才能走得更远、更好。

2.健全机制、积极热情是联合办学取得成效的关键。

联合办学作为一项全新的事业,需要参与学校和就业企业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充分理清关系、健全机制、深入沟通,也需要参与实验的教师充满热情、积极对待才能保障该项工作的顺利实施。我们在开展联合办学过程中,昌乐宝石职业学院选派优秀教师为残疾学生授课。这些教师不仅专业素质好而且对学生充满爱心,在对学生的认识上从不“另眼相待”,他们把每一位聋生当作自己班上的一员,在教学中不因学生残疾降低对他们的要求,而是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因势利导地教会学生怎样学得更巧、更快,更好地学好本领、掌握技术。另外,我校选派的翻译教师在学习上积极协助宝石学院教师克服与聋哑生沟通上的障碍,使学生更顺利掌握技术;在生活上积极协调聋生与健全学生的生活,使他们能够更融洽地相处。

参考文献:

[1]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教育部颁发.2007。

第8篇:对特殊教育的认识和看法范文

关键词:小学;残疾儿童;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7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3-0144-02

一、小学残疾儿童英语教学现状

1.残疾儿童的入学率低。在我国的特殊教育教学中,残疾儿童的入学率相对较低。而所谓的入学率则是反映一个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一大重要指标。在我国的残疾人抽样调查中,我国只有60%的适龄残疾儿童正在接受义务教育,而未能适龄入学的残疾儿童多达40%,由此数据说明我国的残疾儿童入学率是十分低的。而在我国一些相对较为偏远的地区,没有入学的恰好是残疾儿童,由此可见,残疾儿童自身残疾的障碍直接导致了儿童生活的各种障碍,从而导致了残疾儿童入学率低下。

2.教育教学水平不齐。在我国的特殊教育教学中,最大的特色在于其进行着融合教育,为了更好的探索我国残疾儿童教育出路,我国在1987年开展了“随班就读”的教学实验。尽管此政策已经推行了20多年,但是仍然面临着众多的困难,而随班就读的政策也并未真正的落实到地方,其保障体系也未能真正形成。诸如:管理制度、工作制度以及教育教学保障机制等相关的教学体系。同样,小学残疾儿童教育教学中存在众多的特殊需求,例如:英语教材的需求以及相关的教育教学器材。正是因为如此,我国才出现了随班就坐以及混读等现象。

二、如何有效改善小学残疾儿童英语教学质量

1.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是进行日常教育教学中极其重要的教学形式,同样课堂学习是学生在学校进行的主要学习活动,因此,课堂教学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①以学生心理特点为基准。在进行英语课堂教学中,应当从学生的心理特点的角度出发,有效的制定相关的学习目标以及学习内容,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因此,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备课的时候,应当充分结合学生自身的年龄特点,同时,要考虑学生自身的知识水平以及学生对知识的吸收能力,有效并且全面的设置相关的英语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不仅应当注重优生的需求,同时应当注重学困生对学习的畏惧心理,有效的进行英语教学,从而使得全部同学都能拥有英语学习的自信心。②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日常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对师生关系的维系,同样,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才是最为重要的人际关系,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营造积极向上的课堂环境的关键。那么,如何有效的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呢?尊重理解是首位。在进行英语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当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学生无论是在何种阶段都有着自身的看法以及见解,他们有自己的尊严以及想法,教师如果想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其前提务必尊重学生,尤其是针对自信心不强的学生而言,教师更应当表现出自己对学生的关心以及尊重、理解。③有效的开展合作式教学。教师在进行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的认识到英语是一门实用的语言学科,是进行沟通交流的一种有效工具,从英语的学习特点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是平等的,同样,教师应当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积极和谐的、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真正没有心理压力的进行学习,勇敢的表现自己,取长补短,从而在不同的思维碰撞下产生智慧的火花。

2.调动课堂教学气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但是现如今的英语教学,教师往往一味的追求英语成绩的好坏,忽视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使得学生对英语课产生了应付心理。同时,由于小学生自身的自控能力较差,残疾儿童自卑,注意力难以集中,英语学习非常困难。正是因为这样,教师更应该注重课堂教学活跃度的营造,让学生能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良好的学习。为更好的营造氛围,教师应当采取各种措施来引导学生,鼓励学生。首先,教师在进行小学英语教学时,应当合理利用英语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以及比赛竞赛活动,来进行教学。如在讲解动物英语名字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动物扮演,这样一定程度上能很好的吸引学生的目光,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其次,教师可以采取比赛的形式进行教学,比如:教师可以组织“你来比划我来猜”这样一种比赛,让学生参与其中,在快乐中成长学习。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样,兴趣更是推动学生进行英语学习的内在动力,因而,教师应当充分的利用英语学科特征以及学生自身特征,对残疾儿童进行平等教学,采取各类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实践,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3.配备相关的教学器材。由于残疾儿童自身的限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残疾儿童对教学器材有着特殊的要求,例如:盲板、盲笔以及盲文打字机等相关的特殊教学器材。因此,特殊学校应当配备充足全面的特殊教学器材,加大硬件设施的投入,真正从根本上关爱残疾儿童,让残疾儿童体会到温暖以及希望,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小学英语学习。

4.普及全民教育。在我国的特殊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全面的普及全民教育,呼吁仁爱,为帮助特殊儿童进行教育教学做好准备,全面的加强宣传的力度,更好的让残疾儿童体会到社会各界对他们的关爱,秉承“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残疾儿童教育现状受到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尤其是小学残疾儿童的英语教育教学。英语是小学教育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而我国的特殊教育教学正处于起步阶段,其发展速度缓慢。同时,我国的残疾儿童的教育教学现状中存在着众多的缺陷,也正处于特殊教育不断发展以及尝试的阶段。因此,在我国的残疾儿童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配备全面的教学器材,更好的保障小学残疾儿童英语教学的有效进行。

参考文献:

[1]邱丽.残疾儿童家长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1.

[2]张朝志.广西残疾儿童康复机构现况调查及对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1.

[3]谷长芬,陈耀红,曹雁.北京市0~6岁残疾儿童家长教育需求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2,(04):14-20,43.

第9篇:对特殊教育的认识和看法范文

聋人舞蹈教育一直是我国特殊教育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随着特殊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聋人舞蹈教学方式已发生了根本变化。早期舞蹈教师通过借助震动地板、击打鼓等传统方式训练学生的节奏感,教学内容也相对简单。现在聋人舞蹈教学逐步向旋律性、艺术型、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教学方式也从自然发展向模仿教学与自主学习相结合进行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多媒体无疑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本文结合个人多年实践工作经验,就多媒体在聋人舞蹈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和分析,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

多媒体;聋人舞蹈;教学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新时代新形势为大背景,新技术不断进入到各个领域,在聋人教育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得到广泛应用,这也将成为未来聋人教育发展的趋势。为了完善聋人舞蹈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如今的教育改革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责任。

1在聋人舞蹈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的必要性

聋人的舞蹈教学与其他聋人基础类型的教学在培养目标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完全不能适应新的教学目的。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被广泛应用,传统舞蹈教学方法再也不能完整地表达出舞蹈课程规范的概念、术语和一定难度的舞蹈动作,为了讲明舞蹈术语和舞蹈动作,教师可能需大量板书和时间进行示范,最终也许花费大量时间也没完成教学目标。当多媒体引入舞蹈课堂教学中,将极大方便教师,多媒体教学有许多传统教学方法不可比拟的优势,如信息量大、化繁为简、化易为难、化静为动、化快为慢等,它能将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知识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示给学生。此外,运用得当的多媒体会有其他教学手段达不到的教学效果,极大增强了舞蹈课堂的趣味性和学生的主动参与能力,充分调动起聋人的其他感官器官来参与其中,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顾名思义就是将多媒体技术与舞蹈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主要体现为结合舞蹈教学内容运用视频、动画、字幕等资源整合设计制作成课件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使其教学形式多变,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氛围更富有趣味性和创造性,而为更好地发挥多媒体作用,使聋人得到方便,结合实践经验,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认真看待舞蹈课件的研发舞蹈课件作为舞蹈教学信息的载体和教学辅助手段,它的好坏关系着“聋生”掌握舞蹈知识和舞蹈动作的效果,作为舞蹈课件设计者要熟悉舞蹈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在充分掌握舞蹈教学知识、教学内容和教学规律的同时并了解“聋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只有这样,在课件的制作和研发时才能在视频的创意、动画内容结构、字幕脚本写作格式等方面提供充分的见意和思路,才能设计和开发出高品质的课件,才能真正使“聋生”在多媒体教学的舞蹈课堂中获益。

2.2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我们不应把残疾看作缺点,而是要当成一种特点,在我们最初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阶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制定是依据聋人听力障碍的特点而进行的,借此通过强烈的震动来传递信号,以此让聋人来获取节奏的信息。随着社会日益进步和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舞蹈基础教育方式不再适应现在“聋生”的发展,而

是更偏向于利用聋人敏锐和细腻的观察力即模仿能力强的特点来进行教育。这种情况下,舞蹈学习者由被动学习成为主动者,他们通过主动性、创造性的学习,加工整合信息。2.3完整的系统工程多媒体技术运用是一项多方面人才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拥有一系列环节,要有策划、设计、审定、制作等。拥有制作人员的软件必须保证教师和制作人员沟通每一个环节,抓住课件的关键所在,体现聋生的特点。同时,教师运用过程中,避免过分依赖多媒体,有时课件形式过分五彩缤纷,会导致学生过分关注形式,反而影响学习效果。

3多媒体在聋人舞蹈教学中的经验和问题

3.1多媒体在聋人舞蹈教学中的经验将多媒体运用到聋人舞蹈教学中会极大帮助学生理解舞蹈知识,提高学生的舞蹈技能。在推广多媒体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首先,适应一些不同学生的需求,学生各有特点,在课件的设计安排上不能用一条直线上下串联,要有一些分支程序,条条大路通罗马,多设计几条路径,这样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其次,在运用多媒体电脑辅助教学,对教导者提出更高的要求,不可完全依赖多媒体,非重点的内容尽量有教师使用简明易懂的手语、身体示范来使学生认识了解。如若全部依赖多媒体反而造成没有重点,失去新技术的最初意义,严重阻碍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最后,在社会逐步认识到这一特殊群体时,聋人群体也越来越想要更加正规的训练,表演机会。春节联欢晚会上《千手观音》大获成功,向社会展示聋人高超的舞蹈功底,大大改变了社会公众对聋人的看法,同时,鼓励越来越多热爱舞蹈的聋人追逐自己的舞蹈梦想,实现人身价值。多媒体技术的普及,使更多聋人通过现代的设备和影像资料,达到他们模仿的效果。所以,多媒体给更多聋人机会学习舞蹈,并且也是他们实现艺术梦想的重要途径。

3.2多媒体在聋人舞蹈教学中的几个问题第一,一些年龄较大的舞蹈老师不够重视多媒体,将它看作可有可无的东西,还是坚持传统教育,不愿学习使用新技术,这种旧做法终会被淘汰,旧观念必需改变。第二,师资缺乏和学校重视度,聋人舞蹈教育在很多学校仍不被重视,开设舞蹈教学课程也很少,相对的师资就较缺乏,舞蹈教师学习和交流机会就较少,影响了教师学习新事物的热情和多媒体的应用与普及。第三,更新技术、增加开发力度,现在条件下许多媒体课件存在明显的科学性错误,或沟通不令人满意,有的设计不够精良。课件质量直接影响多媒体技术应用效果。虽多媒体技术在现代聋人舞蹈的应用刚开始,软件开发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但相信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的发展,多媒体教育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进入课堂,把优秀教师丰富的实践经验反映到教学课件中,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效果的改善。但也必须看到,现代化教育手段只能在人的操纵下工作,它不可能完全代替教师的教学工作。

4总结

在过去,我们认为教导聋生学习舞蹈,只要能掌握手语就能胜任聋人舞蹈教学,但这种想法已随着科技的发展慢慢淘汰,也已不能适应未来聋人舞蹈教育的发展。我们相信,在和谐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公益性演出活动的频繁开展,提高聋人舞蹈教育师资的手语技能,开发较高质量的聋人舞蹈课件,提高教学质量,提高聋人舞蹈教师地位,使聋人舞蹈教学得到重视,不仅可推动聋人舞蹈教育的发展,还将进一步突出聋人舞蹈教育师资的专业价值,使他们成为建立和谐社会所需的特殊人才。

参考文献:

[1]郭景彪.聋人舞蹈无障碍教学方式的探讨[J].现代特殊教育,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