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乡规划实习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城市规划;管理;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城市的设计就是为了城市的管理来服务的,而城市的规划的管理模式也是为了城市有一个良好的设计得以实现的重要的保证,由此二者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以下就来具体的谈一谈城市的规划管理工作对其城市设计所产生的影响。
1、城市规划管理的概念及重要性
1.1、城市规划管理的概念
城市规划管理是按照《城乡规划法》与已经获得批准实施的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用地与工程进行严格审查,批准与核发城市项目建设所需的“一书两证”,并监督和检查城市规划内容与建设项目是否与规划许可内容相一致的行政管理活动,包括城市规划的编制管理、审批管理和编制管理等内容。
1.2、城市规划管理的重要性
城市规划为城市建设与管理提供基本依据,是实现经济与社会发展双重目标的重要手段。只有经过科学合理的预测及规划,并通过正确的引导与控制,才能确定城市最终发展方向与发展格局。同时,城市规划需要经过法律程序的批准,具备法律效力,如果没有法定程序的许可,其结果不能任意地进行更改。因此,城市规划的实施不仅具有强制性而且不可变更。所以对于城市建设的合理性和城市发展的持续性而言,城市规划为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城市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设计具体的说就是进行城市规划之前,必须严格的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结合城市的具体情况进行规划,并制定出相应的措施。通常情况下,规划的范围和实践不同会使得规划也不同,一般情况下会分为长远规划和短期规划、区域规划和全局规划。设计不同的规划方案的适合,需要考虑对各方面的因素,包括历史、时间和管理方面,同时还要结合实际的城市发展情况,对城市建设的制定出一个符合城市实际的、科学、系统的设计方案。
3、管理设计具体的影响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城市规划提出具体的规划设计要求,并审查有关规划设计文件和图纸,具体工作内容还包括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规划用地许可证、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核实确认书,确定其建设活动的合法性。
首先是城市建设的选址的管理规划。在城市建设当中,尤其是选择和确定公共设施建筑和大型行政建筑的选址过程中,这项管理规划是进行建设、使用土地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城市的建设要有好的导向和操作,这就需要有良好的项目选址发挥作用,因为这也是城市规划和设计得以保证的关键之处,影响着整个城市的总体布局,更对该城市未来经济的发展,城市职能和性质的确定产生深远的影响。
其次是城市建设的用地管理规划。用地的规划是城市规划管理的核心和关键。不同于土地管理,而是负责城市的总体规划,按照城市规划设计来确定每块土地的使用和开发范围,提出所占用土地的使用要求,让所用的城市建设都能在此前提下开展。通常的情况下,城市建设的用地管理都要一定的规章制度做依托才能得以实施,所建设的土地或待使用地都必须经过国家的土地资源管理部门和地方相关的部门进行批准审核,这样才能在此基础上投入城市的建设和管理之中。
3.1、城市规划管理对城市设计的影响
(1)城市规划管理有利于城市设计目标的实现。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主要由城市规划设计部门与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来执行。规划设计和管理部门在进行城市设计时,对规划项目进行选择和研究,然后根据项目实际制定出具体的项目方案,包括政策方案、决策方案以及实施方案等,主要体现于以下的方面:
1)体现了实现城乡协调规划以及统筹发展相结合的管理方针。
2)城市规划管理为城市规划设计提供了保障,良好的城市规划管理可以迫使城市设计者设计更好、更完美、更全面的设计蓝图并将设计蓝图变为现实使城市得到更好、更全面地发展。
3)实现规划由原来简单非公开的设计、管理、监测向政策性的公开化的设计、管理与监测,向广大公民公开一切政务尽量做到透明化、公开化。
4)实现规划的重点从简单的明确增长对象、增长速率转移到合理控制环境不能盲目的追求经济利益要科学有效的开发建筑项目和建设规则台理安排各部分建设所需的使用的面积对环境资源和矿产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制定管制和空间政策。
5)要实现城市设计规划与环境资源、环境保护相协调通过局部的水资源配调来获得足够的使用水资源,借以支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利用充足的矿物资源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利用环境资源去达到新的发展目标和建设项目与此同时也要注意改善增长方式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保证增长的质与量。
6)最后就是要实现规划由原来狭隘的工程领域向更加全面的、科学的、可持续的技术学科发展广泛采用最新的科研成果和结论,努力提高城市规划设计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2)城市规划管理有利于城市设计队伍素质的提高。在城市管理工作中,需要进行相关规划设计人员的配备,包括城市规划设计管理人员以及规划任务委托机构等。通过相关规划设计人员以及规划管理机构的配置,城市设计工作变得更加的科学化、规划化、合理化,设计人员注重自身工作能力提高,不断完善自身素质。例如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城市规划人员培训”和“城市规划工作交流”等方式,为城市规划管理人员提供完善知识结构和增强专业技能的机会,使他们可以更好地发挥在城市规划管理中的主导作用,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同时,管理部门还可以加强管理人员的岗位培训,鼓励管理人员参与第二学历培养,为管理人员提供出国交流的机会,这样既可以拓宽管理人员的眼界,帮助其更新管理方法和管理观念,又可以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使其在工作中可以将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在一起,建立一个科学化的现代城市。同时,城市的规划管理工作还有利于解决在设计中存在的一些矛盾问题,不断地提高城市的整体水平,促进城市建设的目标能够充分的实现。
3.2、设计要遵循的原则
(1)整体布局原则:城市规划是对一座城市整体全面的规划,整体布局的原则,强调的是整合性,这就要求设计者从全局的角度出发,确保整体和部分两方面的发展能够互相协调,是各个部分在空间布局上能够与整体相衬托。(2)经济效益原则:城市建设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涉及到巨大的经济支出,因此在规划设计工作中,一定秉持经济节约的原则,对土地资源的分配和利用上一定要合理安排,科学配置,以确保城市建设投资结构的科学性、合理性。(3)安全合理原则:城市规划中还要面临诸多自然问题,如城市地理位置、自然灾害以及气候条件等等,因此在对城市建设未来的规划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城市设施的防灾抗灾能力,如地处洪涝灾害区域城市的泄洪防涝能力,以及地处地震区域城市设施的抗震能力等等,只有充分考虑到城建中的种种安全问题,才能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3.3、未来城市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工作人员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不断的调整方案、修正行为,认识到只有实行新的城市规划设计方法,才能顺应城市发展趋势。现在越来越多的系统工程学、工程控制、电子计算机遥感等新技术,在城市规划领域中的应用已在逐步推广,预测评价方面有助于提高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质量。城市设计发展、城市研究任务很多很多,说明它丰富的活力。城市在不断的发展,城市问题也就跟着出现,人类也必须以广泛的知识与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建设科学的管理。
由此可见,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城市规划设计,而城市规划设计只有与城市规划管理相辅相成,才能有效的发挥其作用,所以,提高城市规划管理的水平和监管力度也是非常必要的。在这样的情况,工作人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进而促进我国社会的和谐发挥。
结束语
城市规划为城市发展和建设构建了蓝图,是城市建设与管理的基本依据。城市规划的管理和设计成为了城市建设的两大重要任务,所以必须要不断的提高城市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从而进一步促进城市化的进程,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为人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云利波,魏延军.基于城市规划管理对城市规划设计的影响[A].科技部.2014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论文集[C].科技部:,2014:1.
[2]李瑞峰.针对城市规划管理对城市规划设计的影响分析[J].民营科技,2014,09:119.
[3]杨明.浅谈城市规划管理对城市规划设计的影响[J].科技与企业,2012,18:63.
关键词:城市设计;规划结构;开放空间;建筑设计;环境设施
国家层面,2017年住建部先后分2批公布了57个城市为城市设计试点城市,要求试点城市探索建立有利于塑造城市特色的管理制度,因地制宜开展城市设计;坚持问题导向,使用信息化等新技术,做有用实用的城市设计;划定城市成长坐标,保护城市历史格局,延续城市文脉;结合“城市双修”,开展城市设计,推动城市转型发展。各省区也分层次、有重点地纷纷开展城市设计工作。通过总体城市设计,保护城市自然山水格局,优化城市总体格局,让城市与山水林田湖等绿色空间有机融合。通过重点地区的城市设计,立体规划、精细管理城市空间,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体现城市精神、特色、魅力。要求单体建筑设计和景观、市政工程方案设计,必须符合城市设计要求。其中,城市重点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由于直接关系到城市设计的法定地位的明确化,管理实施的可操作性,尤成为关注的焦点。文章以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新化路南地块为例,提出了城市重点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
1区域基本概况
1.1现状用地
规划范围:本规划区用地南侧、东侧至规划的团结路,北侧至现状新化路,西侧至孟克河,规划总用地136.37hm2。地形地貌:规划区地势较为平坦,自然山体主要分布在东南部,与孟克河遥相呼应,生态性状条件良好,区内地势平坦,适宜开发建设。建设状况:规划区用地位于新惠城区东南部。现状土地利用以农用地为主;区内现状市政基础配套设施匮乏,有66kV城东变电站一座,占地5554m2,东西走向66kV架空电力线一条,为城市配套使用。区内有排水浅沟若干条,无供热、供水等市政设施(见图1)。
1.2功能定位
以老城区为依托,发挥新区资源优势,将规划区定位五大功能板块。五大板块分别为:滨河生态居住板块;商贸、医疗卫生板块;文娱、会展板块;对外交通板块;体育综合板块(见图2)。规划结构为:纵向形成以旗政府对应文化轴线和横向以文体轴线为开放空间主轴——形成“两轴”;西侧孟克河与南部生态林带为带状屏障——形成“两带”;社区中心、公共中心、体育中心形成核心节点——构成“三中心”;串接五个功能板块的开放空间概念——构成“五片区”。
2城市设计
2.1开放空间
开放空间分为点、线、面三种类型。:点——标志性节点;线——视觉通廊;面——开敞空间区段(见图3)。三种类型开放空间对硬地比例和绿化类型进行协调控制。硬地比例控制分为四级:5%以下、5%~10%、10%~50%、50%以上。绿化类型控制分为四种:①以硬铺为主、点缀乔木的绿化配置类型;②以灌木为主、乔木点缀的绿化配置类型;③草坪、灌木及高大乔木同时存在的综合型绿化配置类型;④以乔木、草坪为主的景观型绿化配置类型。(1)体育公园。体育公园以突出运动竞技、文化展示、市民健身活动为主题,结合体育、会展、休闲等现代休憩方式,为区域提供绿色开放空间。硬地率控制在5%~10%;绿化类型:草坪、灌木及高大乔木同时存在的综合型绿化配置类型。(2)文化、体育大街。文化大街以政府对应轴线延伸至文娱会展中心,体育大道设计位于公共文娱会展与体育公园板块北侧(即:规划新园路线性空间),形成“十字”型文化、体育主题大街;空间上遵循景观视觉体验型的设计原则,结合商业、文娱、商贸等植入功能,塑造景观体验大街。硬地率控制在10%~50%;绿化类型:以硬铺、标志构筑物为主、点缀草本植物,强调生态绿化配置类型。(3)滨河休闲带。设计的出发点是联系城市居住与休闲康乐等公共职能中心,结合现代文化体验方式,同时提升区域高端居住与休闲环境品质。硬地率控制在5%~10%(注重利用生态地形地貌特征);绿化类型:以灌木为主、乔木点缀的强调使用的绿化配置类型。(4)商业步行街。主要指客运站西侧沿线商业街及垂直于新园路的商业步行街。设计遵循不与周边建筑冲突、改善空间环境质量,结合休憩、购物等方式,提升区域形象。硬地率控制在50%以上;绿化类型:以硬铺为主、点缀乔木的强调使用的绿化配置类型步行街区。(5)生态绿化休闲带。以美化主干道沿街景观为设计主导要素,丰富主干道环境风格,控制形成空间廊带。硬地率控制在5%~10%;绿化类型:以灌木为主、乔木点缀的强调使用生态绿化配置类型。(6)绿化隔离带。强调绿化基底、隔离交通带来的不利因素为设计主导要素,体现优化居住区环境,塑造道路景观效果。硬地率控制在5%~10%;绿化类型:以乔木、草坪为主的景观型绿化配置类型。
2.2建筑设计
控制内容:建筑风格、建筑尺度和体量、高层建筑基底设计、建筑顶部设计、建筑色彩设计、建筑材料设计、建筑灯光设计。(1)建筑风格设计:①建筑形式应当突出“城市中的建筑”的思想。过多的建筑形式之间的对比会造成城市视觉景观环境的混乱。建筑形式的个性化必须建立在与周边建筑、环境之间的协调与对话基础上;②鼓励体现地域性特征的建筑形式。反对单纯模仿、照搬其他地区的建筑形式;鼓励吸取具有地方特点传统建筑设计手法;③建筑形式应与使用功能的结合,并应充分结合地形和环境;④鼓励建筑形式的创新,提倡新的结构形式与建筑形式的结合,但不应违反基本的视觉审美标准;如:均衡、稳定、比例等;⑤本规划区内的建筑形式与风格建议多样而统一,总体应采用较为简洁、现代的设计风格。(2)建筑尺度和体量设计。建筑高宽比规定:建筑物高度越高,其连续展开面应越小。当建筑高度超过50m,其最大面宽投影不大于50m;当建筑高度大于24m小于50m,其最大面宽投影不大于70m;当建筑高度小于等于24m,其最大面宽投影不大于80m。为了增强视线景观的穿透性,沿主要道路和带型开敞空间设置高层建筑物主楼部分宜采取标志型塔楼(平面的长宽比小于1:2)形式,成相对开敞的上部界面,尽可能避免因设置板式高层楼宇造成的视线阻隔。制定灵活控制管理方法,鼓励不同区域内的单体建筑以不同部位的后退方式和多种立体形式来表现不同的建筑风格。对同一区域或相邻区域的多个塔楼建筑,应注意他们之间的风格协调问题。在一般的生活性街道上应尽量缩小建筑的体量。(3)高层建筑基底设计:①高层建筑底部,特别是10m以下的部分是建筑装饰和细部设计的重点;②市次干道和支路应统一高层建筑底部层高,利用其连续的景观界面和细致的建筑细部处理增强城市空间肌理;③通过饰面材料运用及建筑细部的处理手段把握人们的感受。商业建筑应考虑步行的功能和尺度要求,增加亲切的空间感受;④主要商业街道,建筑在底层部分必需设置橱窗或玻璃窗。(4)建筑顶部设计:①屋顶作为第五立面,是重要的城市景观要素,对屋顶的形式、使用需要一定控制;②鼓励采用坡顶或平退台相结合形式,应结合使用功能进行合理开发利用,鼓励屋顶绿化;③统一的建筑群或相邻建筑的屋顶形式应考虑相互之间的协调、呼应;④高层建筑应当采取简洁、明确稳定屋顶设计形式;⑤屋顶的设计不宜变化太多,水平屋顶是更应鼓励的形式,不应采用怪异、繁琐的体形,要与主体有较好的过渡。(5)建筑色彩设计。建筑应采用浅灰柔和的色彩为基本色调,以中暖度的茶色、淡褐、土黄为添加色调。黑色、深红色与淡藏青为出位色调。(6)建筑材料设计。鼓励建筑选用美观经济的新材料,既要求环保、防水、高质量,又要求与周围建筑协调。细部材料设计:建筑底层部分外墙处理宜细,裙房部分的外墙主要使用浅色石料或砖块;在入口和特殊设计部位可采用有对比的材料。(7)建筑灯光设计。建筑灯光设计必须以及建筑的风格特征、建筑性质相协调。
2.3环境设施
环境设施的控制是倡导性的,控制内容分为:街道家具、夜景照明。(1)街道家具:①有组织的街道家具设计有利于城市景观组织,所有街道家具、小品应当艺术化、风格化;②鼓励街道不同段落采用不同家具与设施风格,在同一段落内建议风格统一;③在公共文化区域内街道家居设计以体现文化为主题,塑造历史文明内涵等;④在公共商业区域内街道家具设计以体现商业氛围为主题;⑤在公共绿地等城市绿化开放空间街道家具以体现地域文化生活特征和主题特色;⑥街道节点家具与设施,建议按街道性质或功能不同适当进行差异设计,在街道总协调的前提下,突出各街段、节点的个性;景观小品、桌椅设计具有现代感,与周边建筑和景观相协调。(2)夜景照明。控制原则包括:空间控制原则、时间控制原则、绿色照明设计原则、道路交叉口节点景观照明处理原则。开场区域以间接光线为主,增加人的舒适度,避免过强光线尤其是直射光。减少动态效果,色彩有所节制、色调和谐统一,尽量加强照明的艺术性和特色,避免同质化倾向。分为4大片区进行照明控制:公共文化区、公共商业区、主要道路及主要广场、步行街(见图4)。
3结束语
本次研究以内蒙古敖汉旗新化路南地块为例,从开放空间、建筑设计、环境设施三个方面对重点区域的城市设计提出控制要求,为了重点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编制提供了一种问题解决思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后续的工作中继续深入研究,借鉴众家之长开展城市设计,促进城市绿色发展、转型发展,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创造出了一个住着舒适,用着方便,看着美观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美好的城市家园。
参考文献:
[1]王春晖.城市设计方法在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制定过程中的应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3.
[2]龚道香.城市设计方法在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环节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2.
[3]运迎霞,尤明.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城市设计层面的指标体系更新思考——以大城市中心区为例[J].华中建筑,2007,(7):73-75.
关键字:生态城市;规划设计; 存在问题;原则 ;措施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process of city, cit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has also obtained the corresponding development, especially the ecological planning and design has become the most popular topic, this article unifies own work experience, from the aspects of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problems, principles and design measures in some detail.
Keywords: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problem; principles;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1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对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环保意识的加强,对于生态城市建设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是一项长期的过程,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为了避免问题的出现在实际的设计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讲究生态方法,本文就是从当前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现状出发,以原则和方法为核心进行论述。
一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当前状态下,虽然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城市经济和生态发展不协调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将经济的发展视为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有些情况下片面的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而忽视了对生态的保护,采取粗放经营的经济增长方式,以牺牲城市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发展,经济和生态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而这发展极不协调。虽然之后人们意识到生态的重要性,但是在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二者还是存在着一些矛盾影响了生态设计的顺利进行。
(二)设计者缺乏生态理念
设计者是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关键因素,要实现生态建设,设计者首先要具有生态意识,这样才能够将自身的设计理念转变为设计方案,经由施工者的施工呈现出来,但是经过调查发现,一些设计者的生态理念欠缺,缺乏创新的意识思维,对于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方面不够敏感,成为设计工作的瓶颈所在。
(三)缺乏对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管理
健全的管理模式是确保生态城市规划设计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但是目前我国在管理方面缺乏力度,管理措施和制度不能够贯彻落实,这也成为今后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一个制约因素,需要尽快改进。
二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坚持的原则
为了避免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时出现的不必要的问题,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坚持一定的原则。
首先要坚持成长性原则。生态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不是出于一种静止状态的,二是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的,因此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也要在变化发展的状态下寻求新的创新设计观点,坚持成长性原则。力求为设计提供更广阔的的成长发展的空间。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坚持成长性原则,能将城市有的历史文化因素和生态因素很好的融合,并将它们作为一个发展变化的生命状态进行保护和发展,实现了生态设计的理念。
其次要坚持多样性的原则。要实现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多样性原则是必须要坚持的。生态城市的多样性和城市的自然环境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生态城市的规划要以这种联系为基础进行设计,实现城市自然资源和居住环境的生态平衡。
最后需要坚持承载力原则。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需要和城市本身的承载能力相吻合,要在城市能够接受的最大极限之内进行设计活动。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时,需要对城市的承载力进行科学的预测,并合理的解决城市本来存在的生态问题。
三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措施分析
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要讲究一定的措施,力求做到各个环节都实现协调发展,下面本文就从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空间设计措施、景观配置措施、水循环设计以及交通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论述。
(一)城市空间结构设计措施
生态城市规划中的空间结构设计需要以城市的自然环境为特征,并且重点将城市的山水资源当做设计的中心,并且以绿色生态城市为核心进行规划设计。具体说来,可以在设计的过程中将城市的内部空间设置为组团式的结构,在各个区域内利用植物等作为隔离带;或者是进一步的完善城市中的绿化景观,合理布置城市水域体系,形成良好的生态城市的空间景观结构布局。
(二)城市景观配置设计措施
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除了要满足生态性之外,还需要符合城市美观的要求,因此在设计时还需要注意景观的配置,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实现人、景以及城市环境的充分融合,并且结合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进行有机的设计,打造具有文化底蕴的现代化生态城市。城市的景观主要有道路、标志以及居住区等,在设计时要将这些要素相结合。
(三)城市水循环设计措施
水是生命之源,是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的源泉,在城市水循环系统的规划设计中一定要坚持生态原则,进一步完善城市污管网的布局,在城市下水道口的位置还需要设置一些阻隔油污的装置,避免对水造成污染。同时,还需要建立起城市污水处理厂,对于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进行及时的处理,防止污染城市的生态环境。还需要对地下水的开采进行控制,并适时的进行进化处理,保证城市的水源清洁。
(四)城市城市交通设计措施
交通的流通量是检验一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但是流通量过大可能会造成城市交通环境的拥堵,汽车排放的尾气也会污染城市空气,破坏生态平衡,因此在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一定要重点加强对交通的设计。为此,在城市交通系统的设计时要充分的发挥公共交通的职能,尤其是在城市的中心地带,流通量较多的地区要尽可能的限制私家车的数量。在道路设计时需要尽量的避开生态较脆弱的地区,且交通建设中要最大限度的保护生态环境,可以铺设生态功能的绿色道路以缓解交通压力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
结束语:近年来生态城市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为了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人们对生态建设的呼声越来越强烈。本文就以此为出发点,从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指出了在设计过程中必须要坚持的成长性原则、多样性原则以及承载力原则,又从生态城市的空间结构设计、景观配置设计、水循环设计以及交通设计四个方面论述了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措施。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对今后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实现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良性发展,促进生态系统的健康运转。
参考文献:
[1] 杨明白 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的探讨 科技与企业,2012年第19期
[2] 陈水源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相关问题分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年第8期
【关键词】城市居住区;详细规划;生态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现如今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人民的居住水平也有了质的飞跃。在城市居住区中进行生态设计,一方面不能影响居住区的正常布局,一方面又要提升整体的绿化面积以及效果。所以如何科学有效的进行城市居住区的生态设计便有了重要的意义。
二、城市居住区详细规划中的生态设计的现状
对人类而言,居住空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居住空间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类的身心健康和文明程度的发展。改革开放后,经济的迅猛发展使住宅成为一种特殊商品,而城市居住区问题也上升为社会稳定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成为人民生活日益改善的风向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生活的日益提高,居住者对居住区需求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变化、充实、提高。人们对居住区环境的追求已从关注住宅内部环境转向外部更为广阔的生活空间,从基本生理需求的满足逐步向心理和文化领域的更高层次推进。随着商业居住楼盘竞争的不断加剧,居住区的生态设计以从原先的“配角”发展为居住区整体形象以及环境品质好坏的重要“代言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区的健康性、舒适性、生态和可持续性认可度的越来越高。建设生态居住区不仅是为了适应市场需求,更是顺应了21 世纪全球经济自然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态势,也符合我国国情,同时与全民生态意识逐渐与提高的现状相一致。因此,生态居住区将成为我国居住区发展的主流方向。
三、城市居住区详细规划生态设计的意义
城市是人类聚居的主要载体,是人口高度密集、人类活动高度集中的地域,也是环境质量急剧下降、人与自然环境矛盾最为突出、生态失衡最为严重的地方。特别是以我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带来了人口的大量聚集、交通的拥挤、环境的污染、资源的短缺、生态的恶化等一系列让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生态生态规划以其鲜明的理论特色和方法论优势,成为应对上述城市问题的依托性研究手段,运用生态生态规划理论来指导城市建设成为研究的热点。
四、居住区规划中进行生态设计的理念及这一设计要依据的原则
1、有利于居住区居民身心健康。居民是居住区生态系统的主导因子, 所有设计都应以其身心健康为目标, 创造有益于居民健康人格的空间环境。
2、保护原自然系统的生物完整性在规划设计中应尽量保留原有的自然系统, 不做重大调整变化, 对原有地形、地貌或水面等尽可能地保留, 并充分加以利用, 形成居住区特色, 增强识别性, 创造自然的和谐美。
3、对土地、阳光、水等自然生态因子做到最佳利用对不可再生资源要全力节约, 对自然的清洁能源充分利用, 发挥自然生态系统的调节和自净作用, 尽可能减少居住区对外界的各方面需求。
4、尊重生态学的“ 环境承载力” 原理, 合理确定居住区人口密度与土地使用强度生态学观点认为, 自然资源的承载力是有限的, 人类应该在其限度内进行活动, 否则将引起生态系统的非正常演替。
5、保护居住区环境的美学价值。
五、城市居住区详细规划中的生态设计中的要素分析
1、住宅生态设计
住宅生态应充分体现居住区整体风格,通过生态表现出住宅轻巧、活泼、高雅、华贵等多种性格,并能把单幢的住宅与住宅组群以及居住区的总体环境绿化、庭院小品以及广场、儿童游戏场等生活福利设施紧密联系起来,从整体上把握生态特色。
2、道路的空间布局
居住区道路不仅仅是一处通往另一处的通道,而且是整个居住区生态环境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道路的空间布局直接影响着居住区的生态分布。造园讲“路从景出,景随路生”,道路的曲折编号引起视野范围内的不断编号,形成一系列联系的道路空间;道路宽窄变化、转折处生态则会给人以视觉的吸引;道路空间序列的连续,有效地组织着沿街住宅的生态。
3、环境设施小品设计
环境设施小品作为改善人们生存环境,美化居住区生态质量的重要措施,对提升居住区的总体环境品质,提高人们的生活情趣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环境设施小品包括以下几类:建筑设施小品:休息亭、观景廊、架空空间等;装饰设施小品:雕塑、水池、瀑布、喷泉、假山叠石、花坛、铺地等;服务设施小品:园路、小桥、台阶、通道等;管理设施小品:小区出入口、围墙、园门等;公共设施小品:标识牌、广告牌、电话亭、垃圾桶、自行车棚、灯柱等;儿童游乐设施:游戏器材、戏水池、沙坑等。环境设施小品应根据居住区的住宅形式、风格、居住环境的特色,空间的特征、色彩、尺度以及当地习惯等选择适合的材料,创造与环境和谐统一,相得益彰的小品生态。
4、绿化设计
居住区绿化按其功能、性质及大小,可划分为公共绿地、公建附属绿地和道路绿地等,它们共同构成居住区绿地系统,形成了居住区“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系统。
六、基于景观生态规划概念的城市居住区绿地建设的建议
景观生态规划兼具了自然和人文两方面的特点,可以为生态城市居住区建设提供比较系统的理论支持。
1、在生态建设方面,强调复合交错式发展居住区绿地建设是实现城市生态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城市生态以城市绿地为标志,调控生态环境,推动绿色生产、生活和消费,发展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建立人工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融合的复合型的城市生态体系。通过节点和廊道将各种斑块绿地连接,形成绿地网络,并综合绿地景观的动态变化特征,和居住区景观的立体效应,达成多层次、多维的绿地系统体系。
2、在社会文化方面,提倡以绿色社区作为切入点生态城市归根结底是由城市中的人来建设的,城市中的人口是整个城市系统中最活跃的一部分。在对社会文化建设方面,社区起到一个基础和示范的作用,社区建设要求有较大的绿色空间,使用适当的材料设计富有特色的建筑形式,为人们创造安全、健康的居住、工作和游憩空间,创造丰富的、多样化的社会及社区环境,将生态意识与生态安全贯穿到人类居住区的建设、维护管理、发展等各个方面,提倡的绿色社区强调以人为本,主张绿色建筑、绿色消费、绿色管理的发展模式,集中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思想和景观学生态规划的思想。绿色社区的建设可以从绿色家庭、绿色小区、绿色社区、绿色社会四个层面上进行。
3、在经济方面,着重生态、经济与文化的耦合生态城市在实现城市生态化、社会文化健康发展的同时,经济发展是必不可少的。从生态学中“流”的角度来稳定的较好办法就是要提高技术含量、改良工艺提高利用率,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物质投入和废弃物的排放。循环经济是这一要求的集中体现,是对生态经济、清洁生产、生态农业、生态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绿色消费等一切有利于环境、有利于实现社会经济活动“低消耗、高效益、低排放”理论和技术的集成及重组,是对生态城市建设经济层面上一个有效的尝试。实现生态环境、社会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耦合,是生态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指标。因此在生态城市景观规划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各种景观类型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不能只是单纯地建设生态城市,而应重视其生态、社会、经济能力的综合提升。
七、结束语
城市居住区详细规划中的生态设计是一条漫长的道路。如何真正实现科学、经济、可持续化的设计还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通过建设高质量高标准的城市居住区生态系统,是大众与环境的共同要求,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仅给出了几条现阶段比较科学的建议,未来我们的道路还会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沈清基 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 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8年
关键词:“3S”技术;规划管理 应用现状与趋势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0引言
“城乡规划”说到底就是对城乡的空间资源进行合理的调配和使用,以满足城乡可持续发展需求。因此城乡的发展又是动态的、四维的,将地理信息技术运用到城市规划中,对规划和决策提供及时可靠地数据和信息,是当今城乡规划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由于卫星遥感数据具有大面积的同步观测、时效性、综合性、可比性和经济性等特点,其数据具有良好的现势性和动态性,因此在规划的现状调查和动态监测中逐步的应用起来。世界上第一个地理信息系统是在国土规划需求和推动下产生的,并从此在城乡规划各个领域中发挥作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全面提高城乡规划管理的信息化、科技化水平创造条件。地理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数字城市”建设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一种比较高效的、科学的城乡规划信息管理方法和手段。
近年来地理信息技术在城乡规划管理中得到了综合或集成使用,“3S”这三种空间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必将为城乡规划管理的科学决策提供可靠地技术支持,必将推动“数字城市”建设,建立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动态管控平台,为实现城乡规划管理的信息化、科学化和现代化提供保障。
1地理信息技术的含义以及应用特点
地理信息技术又称“3S”技术,指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是目前对地观测系统中空间信息获取、存贮管理、更新、分析和应用的三大支撑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是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撑下,把各种地理信息按照空间分布,以一定的格式输入、存储、检索、更新、显示、制图和综合分析的计算机技术系统。利用该系统通过对诸多因素的综合分析,可以迅速地获取满足应用需要的信息,并能以 、图形或数据的形式表示处理结果。遥感(简称RS)是指通过某种传感器装置,在不与物体、区域或者现象直接接触的情况下,获取调查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提取、分析和应用的一门技术。遥感技术利用了地物的电磁波特性,即“一切物体,由于其种类及环境条件不同,因而具有反射或辐射不同波长电磁波的特性”,所以遥感也可以说是一种利用物体反射或辐射电磁波的固有特性,通过观测电磁波识别物体以及物体存在环境条件的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简称GPS)主要被用于实时、快速地提供目标的空间位置;RS用于实时地或准确地提供目标及其环境的语义或非语义信息;GIS则是对多种来源的时空数据经综合处理、集成管理、动态存取,为智能化数据采集提供地学知识,以便解决复杂的管理或规划问题。
“3G”技术在规划资源的管理中的应用过程,由单一向综合集成发展。遥感技术向高分辨发展,影像的解译由目视――人工交换式――半自动或自动提取信息发展,网络化发展等等,促使规划管理从定性向定量拓展,从静态向动态拓展,从规划单一课题研究向日常管理拓展,从部门走向社会,从管理型走向服务型。
2地理信息技术在规划工作中的应用现状
目前,“3G”技术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应用,不论是单一方式还是综合、集成应用方式,已经充分地渗透到规划管理的各个方面,促进了城市规划管理的决策的科学化和管理现代化水平。
2.1基于“3G”技术的规划编制
常规办法是利用遥感技术直接或间接进行野外资料收集、调绘,在将调绘的成果进行内业数字化编辑后导入GIS中或直接在GIS软件平台上数字化到入库;非常规的方法是直接携带计算机到调绘现场,以计算机为操作平台,以遥感影像数据为参照,以GPS为数据源,以GIS为软件平台直接绘出图斑,标注属性,直接完成规划资料调查。与传统的调查方法相比,大大提高了精度和效率。
2.2借助地理信息技术对控规编制的完善
“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建设用地出让或划拨的依据。以往规划用CAD绘图,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不能互动,一旦改动,需要重复性操作,增加了工作量。如果以GIS为平台,将部分CAD数据转换成GIS格式,借助GIS计算建筑基底面积,再进一步对现状做统计分析,利用GIS,快速建立三维模型,供规划人员参考。为适应城市的发展,规划要求建立动态的“控规”调整平台,借助GIS技术和计算机网络,规划部门对规划条件进行评估,实现控规方案的最优化。
建设用地评价是大型规划项目或城市总体规划的规范性业务,主要是确定哪些土地适合城乡建设,或者在空间上进一步划分禁建区、限建区、适宜建设区。借助地理信息技术不仅拓展单一评价方式,还可以拓展不同用途的土地适宜性分析,不同用途的土地分配,不同建设时限的评价、分类,甚至现有用途的调整、旧区在开发的政策分析等。
交通规划中对交通出行的调查也可以使用遥感技术完成。另外对建筑质量、绿化覆盖、生态环境以及建立动态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平台、城乡建设状态监测等领域均可发挥作用。
2.3基于GIS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合理利用和配置有限土地资源的重要手段,是协调各类用地的主要依据。建立土地规划信息系统最终目的是以GIS技术为核心,以计算机网络为传输载体,使用可视化技术,在建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信息库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业务流程,实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修改、实施的自动化管理,结束长期以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的基本上靠人工管理的存储效率低下、信息形式单一、难以保存质量等问题,为城乡规划的动态实施和成果管理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现代化手段。
3地理信息技术在城乡规划管理中的应用趋势
随着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地理信息成果的完善以及现代化信息技术及其相互间的渗透,城乡规划借助地理信息技术形成多种形式的规划设计与规划管理的集成化技术系统,为科学研究城乡规划、科学编制城乡规划、政府日常管理城乡规划提供了新的分析方法和技术保证。
(1)“3G”集成技术的完善推动规划管理的实时性。目前在城市规划中“3G”技术的使用还只是单一或综合利用阶段,一旦真正实现城乡规划与“3G”技术整体的集成,即有机的结合、在线的链接、实时处理和系统的整体性,那么规划科目的现状调查、变化和动态监测布局会得到实时更新。
(2)遥感技术向“三高”发展。即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以及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提高将革新土地利用的现状和动态监测的方法,在城乡规划方面开拓更大尺度上的应用领域。随着有感分类技术的提高,对地物的自动化识别能力的提高,将促进分类的自动化、智能化,大大减少外业和目视解译的工作量。
(3)地理信息系统的完善进一步促进城乡规划管理的现代化。时态GIS的应用可动态管理城乡规划工作的全部业务以及现状、过程、历史图形属性拓扑信息。实现对城乡规划调查、分析、编制、审批、发证等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做到对每个规划建设的项目简析动态实时跟踪管理,有利于为是领导提供科学的规划决策。
【摘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在我国现行规划实践中,都存在着天然的不足与缺憾,在今天的“法制”和“以人文本”两个理念下,二者间的融合已成必然趋势。本文通过对既往控规的研究,借助城市设计的思考方法对控规中定性、定量等实质性问题进行分析,试图从更深的层面诠释这种融合。
Abstract: There is natural deficiency and regret on urban control detailed planning and urban design in China's present planning practice. Nowadays, the concept of the fusion of legal system and everything based on people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trend. This article tries to define this fusion with the aid of going through the previous study of control detailed planning , with the aid of analyzing the method of urban design on control detailed planning referring to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issues
Key words: Control detailed planning ; Urban design; Fusion; Qualitative; Quantitative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的融合趋向
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作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城市研究、经营的产物,从土地划分、土地开发控制、建筑管理等角度来研究制定。
毋庸置疑,控规为我国城市规划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它既避免了传统详细规划中建筑布局的僵硬,为基地的使用者预留了一定的灵活性,又避免了过大的随意性,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开发的秩序。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城市扩张急剧加速,时代又为它提出了新的要求。回首伊始,控规所借鉴的蓝本—美国区划法产生的目的:旨在通过立法手段解决土地私有制条件下,开发商追求最高利润与公众利益之间的矛盾。这本身就与今天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今天的开发商,已不仅仅追求地价比的最大化,往往还强调其建筑自我个性的最优化。如长安街上一栋栋神采奕奕的建筑,早已将北京的深邃压缩到那百十公顷的 T形广场上。也就是说由于控规内在的法定因素,使其尽管包含了用地二维平面所涉及到的性质、布局、范围、道路,及容积率、高度等三维方面的内容,但更多的是基于具象的物质形态,而非“人”的因素。最终结果:一是硬性指标的确定显得空洞、无力;二是缺乏弹性,可操作性。[1]
而另一方面,城市设计已深受学者推崇。从其概念的衍生、发展,到今天被广泛的认可,从追求三维形体塑造的本原,到以人为本观念的升华,尽管依然存在着多种的理解与界定,但俨然已成为一条金言玉律,它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启迪、完善着每一位规划、建筑设计者的理念与构思。[2]
由于是从整体层面进行的考虑,城市设计的重点是设计城市,更注重的是建筑塑造的一个空间,而非建筑本身。另外城市设计已从传统形体“美”的塑造扩展至精神、文化、活动等无形层面的内容,从感性的角度思考城市的发展。然而从法律、法规的角度,它依然独立于我国现行法定城市规划体系之外,也就是说它本身并不具备法律地位与效力;另一方面,由于其太多的指导性原则,(尽管有很大的灵活度)使得城市规划管理者无从下手,最终往往成为另一种形式的“图上画画、墙上挂挂”。
正是由于两者之间的互补性,使两者的融合成为必然趋势。规划界已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主要集中在以下两面:一是指导性要求的提出,主要指针对控规不足之处,通过对形体、颜色、材质等多方面的要求,进行了适当的补充,文字多表现为“宜”“可”“适于”。二是重要的地段必须作空间体块模拟,进行多方案比较,完善方案指标体系。使最终成果深度既要达到能够反映相应理念,又可以进行指标抽象验证的程度;同时起到对城市规划管理者以解释的作用。
对此,我们认为:这些指导性要求及最终的空间模拟只有建立在前面一系列具有法定意义的控制指标之上,才是有源之水,有根之木。我们必须寻求限制得过死与无限制的平衡点,要树立动态的观念,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不断完善意向设计。尤其在具有相当文化积淀的、或者是独特自然风光的城市、地段,我们必从多方面进行要求与限制,不仅仅表现在建筑的色彩上,甚至夜景照明的处理上也要作相应的规定。而在有的城市新区规划中,可能就放得比较开,给建筑设计者更大的自由空间。不同地块因不同位置,应在限制上有所取舍,否则很可能导致全盘的否定。
二、对融合方式、方法的探讨
1、定性
定性,在我国的各种规划编制中,都是重要的一节,控规,尤为如此。依据清晰的实地现状、周边关系、一系列的经济指标及相关的布局原则,细化总体规划已成了惯式。但这仅仅是个基础,城市是建筑与空间共同组成的,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诞生在一定性质下的建筑,本身就已决定了周边空间的氛围。在用地定位的伊始,就要从城市设计的角度进行景观美学的、人文的、精神的思考。对基地的建设追求什么效果,进行什么样的空间塑造,将来用地内建筑组织方式是否作出具体要求,都要有所表达。而这种空间构思的来源在既有惯式的基础上,则还应从以下三个角度进一步完善:
(1)人文地理: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隐形的城市文化;2)直观的人文遗迹,例如历史文物古迹作为城市历史景观重要的联系区与转折区,为顺应旅游业的发展,相应的用地性质需要在允许的保护范围内进行调整。
(2)基地条件:它是规划理念产生的一个基本前提,自然的山水,平缓的地势,现状存在的路网,都是我们思考、权衡,进行取舍的重要因素。它既是建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又是创造独特地域特色之根本。
(3)活动组织:城市生活的加快,观赏、娱乐等活动已不仅仅发生在目的地,沿途的场景都可以是精彩的片断。人们需要秩序与变化在视觉、活动、感受上演奏的交响曲。
2、定量
主要包括控规的地块划分与环境容量数值大小取舍所构成的指标体系,国家《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规定控规指标应由两类组成:规定性指标和指导性指标,其中前者必须遵照执行。它主要包含用地性质、建筑密度、建筑控制高度、容积率、绿地率、日照间距控制、建筑退让红线、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及其他需要配置的公共设施。
这些方法都为我们提供了相对科学的准则,使得我们规划设计有了标准,但是它是不够深入的,只有在与每一地块的结合,与每一块地所追求的目标结合,才是有生命力的。这一结合同样来自于城市设计。
(1)文化肌理:文化肌理是控规这一层面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一个城市深厚的文化,是在每一寸土地,每一个场景上显现的,但是如果不经过这一层面的斟酌,那它们就是片段的,紊乱的。
(2)空间处理:这是一个比较弹性的一个概念,首先在大的地块定性上,所确定的广场用地,绿化用地等以开敞用地的形式在空间上软化、丰富着各种不同的诸如居住、公建等用地。而每一块用地内部,也在根据所出不同位置,有着自己的“空”与“实”,从而进一步决定地块的建筑密度与容积率。城市设计介入控规,阐述了采用何种形式组织建筑群,围合出怎样的空间效果,为下一轮的修建性详规和建筑设计做出了具有法定约束力的指导。这种起承转合的作用,关键有效的指导了城市建设的有序发展、城市空间的合理构建。;
(3)人体尺度,城市空间在达到功能合理的同时,还要给人以舒适的使用感受。控规中对土地使用强度、建筑体量做出了量化的数据指标控制,而城市设计引导对建筑体量、色彩、形式、空间组合提出了指导性控制要求,二者在二维与三维的角度互相校核互相补充,使具有法律效应的数据更加准确、合理。
三、结语
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需要的已不再是冷冰冰的城市沙漠,同样也不需要各自为营的城市建筑,而渴望更多的是激情与秩序高度和谐的城市家园。这一切都使得的控规与城市设计的结合越来越明显,越来越重要。但是我们的结合不应停留在口号的呼喊上,利用上,应不断的进行具体措施的探索,从更广的角度进行拓宽,从而完成实质意义上的融合。
参考文献:
[2] 相秉军 .控规的尴尬 [J].规划师, 1999,(2):112-113.
[关键词] 控制性详细规划;体系;指引性
The Investigation for the process of the regulatory planning ,based on the concept plan and the urban design
――Using the alteration of regulatory planning for the HongLing district in wuzhou city as an excemple
Pan Feng ,Wei Minhui
Abstract:We aim at establishing different types of land-use funtion and indices, and formulating urban design guidelines for related urban planning areas. In order to set up this regulatory planning administration guidance, this formulation and control process should be led by concept plan firstly, and fully supported by urban design. It is expected to collectively build up an urban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integration system, which is guided by concept plan, supported by urban design and in accordance with regulatory planning simultaneously.
Keyword: Rregulatory planning Systerm Guidance
1. 前言
当前我国处于城市化的高速阶段,城市建设尤其是新城区开发建设的规模及速度都在增加。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地城市都在大规模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引导和调控城市建设。
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城市具体建设的法定依据及有效的控制和城市有序建设的引导依据,如何更好的得到编制及执行,使之衔接各层次规划内容,既能落实上层次规划的实施,又能指导下层次规划的设计及落实,将是我们规划者的重要思考问题之一。
本文通过对现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分析,以《梧州市红岭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为例,阐述我们所提出的结合发展策略规划、城市设计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方法。
2. 现行控规存在问题
2.1 市场的针对性不足
目前控规的编制指引只偏重于成果的制定要求,并没有对控规编制的前提、目标等提出任何建议或要求。因此造成了控规的编制基本上是总规的地块指标化表达,并没有对规划范围的开发建设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城市建设主体是多元的,也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迫于种种压力,控规不断地调整就成了必然的结果,也是控规编制对市场的针对性不强的表现。
2.2 指标的适应性不强
由于我国控规的蓝本为美国区划法,其本身已与今天城市建设的现实情况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主要表现为三点:地块用地性质单一;控制指标缺乏弹性;内容数字化平面化,缺乏形象。
现行控规编制过于注重平面表达,造成各类控制指标停留在纸面上,无法向大众市民地直观表达,造成市民与政府之间的沟通障碍,形成公示上的难度。另一方面,由于控规内容没有对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等要素的内容要求,现行控规缺乏相关的控制内容及表达图纸,造成城市整体的空间景观特色难以控制。
2.3管理的有效性不够
在城市快速建设的大背景下,造成城市建设无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城市规划设计缺乏对城市环境、形象的整体设计,以及在此设计基础之上的土地评价与使用原则,规划设计与管理往往只注意控制用地的性质与开发强度,忽略了对城市环境、建筑形象乃至人的生活质量的考虑。即使是法定的控制指标,也由于它们与土地开发强度的完全不相关性,而无法得到规划编制人员以及规划管理人员的重视。
3. 项目解读
红岭新区规划总用地面积为717.36公顷,其原有规划和定位已无法满足梧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加快梧州城市发展、提升城市定位和大力发展人造宝石产业的要求。作为梧州市“西联”和近期重点发展区域,并随着梧州火车站的通车及桂梧、南广高速公路的建设,红岭新区的重新定位和规划势在必行。
因此在对控规的分析前提下,我们提出了在结合城市设计的控规前提,增加结合发展策略规划的研究。通过政策及市场的研究分析,从整体上把握红岭新区的发展目标及方向,确定其开发建设的定位;利用城市设计针对现状进行空间研究分析,建立红岭新区的城市形象及空间形态;最终形成一套控规的法定文本,并反馈城市设计导则,更好的控制管理红岭新区的开发建设。
4.概念规划
概念规划是通过对项目的可行性、城市发展、综合市场状况、资源及SWOT等进行研究分析,对项目进行定位,确定功能组成及容量,明确发展目标,作为下一步城市设计的指导。
4.1 项目定位
通过对红岭新城的地理区位、环境资源,产业发展这些基地内部外部资源的品质分析,明确新区城功能的定位,确定红岭新区的发展方向及前景。
具体定位为:
集无烟生产、研发、观光旅游、度假旅游、商业、会展、娱乐、景观、会议、生态居住为一体的国际性宝石聚集中心和和交易中心,是中国独一无二的包容多种市场需求的“宝石之都”综合性生态新城,是梧州未来新的城市商业地标。并以此作为新区土地利用、功能布局、形态特征的依据。
4.2 功能组成
明确项目定位,并依据规划区内区位条件、基地自身的本地条件、周边产业条件等前提条件的研究,确定新区主要功能组成为:
宝石产业总部基地、时尚商务之都、高尚生态住区、高档休憩娱乐区。
并通过对各功能组成的现状市场需求,未来发展潜力,政策机遇等分析,确定个功能组成的市场容量,作为土地利用中各类用地的组成依据,并依此对城市空间进行初步划分,为后续城市设计中空间形态设计提供依据。
5.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依据上述发展策略所制定的各设计要素及目标,针对地块现状实际情况,以用地调整为媒介,适当调整新区空间组成,整合交通体系,并提升整体空间景观。并制定初步的城市设计导则概要,确定街区、建筑、公共空间的的控制意向,为下一步具体的控规调整的指导性意见,增强控规调整后的管理性及可操作性。
5.1空间结构规划
本次规划承接发展策略规划中提出的理念,依据确定的功能组成及其容量,结合现状情况,提出“一轴、两核、五片区”的空间规划结构。并以此作为根据对控规中土地利用进行指引设计。
“一轴”是指连接玫瑰湖与红岭、龙新片区的城市中轴,它既是片区发展的功能轴,也是通向玫瑰湖的景观轴。
“两核”分别指:位于玫瑰湖的生态核心和位于中轴线另一侧的商贸功能核心。
“五片区”分别指:位于站前大道以东、三龙大道以北直至站前快速路的新城中心片区、位于玫瑰湖区域的玫瑰湖游憩片区、位于火车站一侧的火车站片区、位于站前大道和三龙大道以东的龙新综合片区、以及三龙大道与浔江之间的滨江生活区。
6.控制性详细规划
通过前期对规划区的概念规划、城市设计,为控规调整制定了依据及指引,下一步是将前期概念规划及城市设计中的规划要点以数字化的方式,按照法定规划要求,对旧有控规进行调整与深化,整合规划区用地,优化路网结构,修正上一版控规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合理划分用地,正对不同性质用地提出相应规范及管理措施,对规划区内各地块的开发建设进行刚性和弹性的控制,有效的指导下一层次规划。
本次规划中我们深化原控规中的指标体系,结合城市设计的深入研究,使指标的制定更加合理。
6.1 地块划分及控制要求
根据城市设计中对道路、景观的调整设计,结合自然界线(如河流),在规划编制区内进行地块调整划分,将规划区划分地块。再在每个地块结合细分道路界线、自然界线、土地权属情况和出让要求,在地块内进行地块细分,并确定细分地块编码。
同时,根据城市设计中用地类别及建筑形态设计,以及城市建设殊情况(南面机场造成的规划区高度控制要求),对地块控制指标如用地性质,开发强度等进行具体的指标落实。对于有景观塑造、环境保护等特殊需要的规划景观节点、景观轴线、视廊等地区的地块,可在参考一般性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并确定该地块的具体控制指标值。
6.2城市设计导则
通过上述的规划分析,依据规划区的整体城市设计,我们在控规阶段提出了初步的城市设计导则体系,概述城市设计方案的总体构想,用于日后规划区内各项目及公共领域的设计建设能够得到更有效更具体的管理。
通过城市设计的形态设计、空间规划,我们依据区域位置、使用功能等要素将控制性详细规划范围划分为五个层次进行控制,包括:有机自由发展区域、较有次序的控制区域、重点控制区域、特殊使用功能控制区域、特选依据城市设计构想控制区域,对于不同区域采取不同力度的控制手段和方法。
最后,我们提出将街区控制、公共空间以及建筑设计等具体的城市设计要求落实到图纸上,作为控规的管理图纸之一,尽量使之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更有序有效地控制管理日后具体的城市开发建设。
7.结语
在本次规划中,我们期望建立一套从概念规划到城市设计,再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整体的规划编制体系,每一层规划都是下一层规划的基础和依据,而下一层规划又可以很好地对上一层规划进行监督和反馈,能够在编制过程中适时的调整修正。既能够体现概念规划的战略性与宏观性,又能够体现城市设计的灵活性与直观性,还能够保证控规的严谨性及在后续管理中的有效性。
关键词:自行车道路系统;尔湾市;低碳出行;道路设施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2001年上海市政府制定并颁发的《上海市城市交通发展白皮书》对于城市慢行交通的概念进行了最初界定,慢行系统是一种针对行人或骑行人的需求,以“步行或自行车等以人力为空间移动的交通”为基础,配以相应的配套服务设施,为适用人群提供舒适宜人的慢行环境,进而引导居民更多的选择低碳出行的方式。而自行车道则是慢行系统中重要的一环。美国加州尔湾新城在自行车道路系统建设方面做出的实践十分值得借鉴,因此本文将结合尔湾新城对自行车道路系统规划与设计进行研究。
1.自行车道路系统的定义
自行车道根据与道路交通系统之间不同的组织形式,分为一级自行车道、二级自行车道和三级自行车道。一级自行车道为自行车出行提供的与街道和高速公路完全分离的具有独立路权的硬质化道路。二级自行车道为在马路上为自行车出行开辟的一条单行的街道内自行车道。三级自行车道为与行人或机动车交通共享的自行车道。
2.自行车道在道路交通系统中的规划功能定位
一级自行车道一般情况下是与公路并行的自行车道,或是独立存在的自行车道,用于连接城市的主要地区和活动区域。二级自行车道设置在道路被铺设好的区域之内,与机动车共板。二级自行车道是为了给骑自行车者和驾驶者划定路权并为他们提供更多可能的活动条件。三级自行车道的功能是连接自行车道系统。应沿着不具备以及或者二级自行车道服务功能的自行车道进行设置。三级自行车道设施是共用设施,与街道上的机动车辆共用或者与人行步道上的行人共用,而且在这两种情况下,自行车的使用都是次要的。
3.尔湾市自行车道路系统规划设计研究
尔湾位于加利福尼亚以南50公里处,占地88平方公里,现有人口21万,属于橘郡管辖范围,是美国最大的规划城市社区之一。尔湾市拥有51.4公里长的自行车专用道,以及较为完备的相关设施建设,该市已于2009年5月被美国自行车骑友联盟认证为“自行车友好型社会”。因此尔湾市的自行车道路系统规划与设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研究价值。
3.1.一级自行车道规划设计研究
一级自行车道是为自行车和行人提供完全独立的道路使用权的道路设施,可使自行车与机动车和行人对于道路的交叉使用量最小化。当自行车道与机动车道或人行相邻时,应在其间设置具有障碍物的隔离带,适当的障碍物包括栅栏或者灌木。当与人行道相邻时,应设置缓冲区。在机动车交叉路口和自行车交通流量大的地方,进行立体交通是解决交叉路口冲突的理想办法。在不能使用立体交通的地方,应考虑采用交通信号的方式来分配行路权。自行车行驶穿过交叉口时可能会借用人行道,在明显的位置应设置让行、停止等信号。
铺就双向自行车道,最小宽度应为2.5米。单向车道最小宽度为1.5米。与铺面相邻应提供至少0.6米宽的缓冲区。建议与电线杆,树木,墙壁,栅栏,护栏,或其他边侧的障碍物间提供一个0.9米宽的缓冲区。在对自行车道进行设计的时候,适合自行车道最大的坡度率是5%。如果通行量大,则持续坡度应限制在2%。为了向骑行者提供对突发事件进行反应的机会,设计自行车道时,应当具有足够的停车视距。即在弯道或障碍物前的行驶路线上不应具有遮挡视线的障碍物。
3.2.二级自行车道规划设计研究
二级自行车道是被设置在公路的被铺设好的区域之内的,一般为单向路。典型的二级自行车道分三种。第一种是标出停车区的道路。自行车道位于停车区域和非机动车道之间。自行车道的最小宽度为1.5米。第二种是没有标出停车区但允许停车的区域的道路。对于允许停车的自行车道,最小宽度为3.3米。第三种是禁止停车的道路。这种自行车道最小的宽度应为1.2米。在任何情况下,自行车道的最佳宽度应为1.8-2.5米,以确保更大的安全性。
3.3.三级自行车道规划设计研究
在以下特殊情况下,可考虑利用人行道设置自行车道:提高沿着高速或者交通繁忙公路设置的车道,及在较长而狭窄的桥梁上。由于自行车道的可行宽度要取决于诸多因素,包括在公路上行驶的机动车的装载容量及其特征,行车速度,纵横排列,可视距离,和停车条件,因此没有规定三级自行车道所需的最小宽度。
3.4.自行车道设施规划研究
自行车服务设施是本市为骑自行车的人群提供的增强安全性、美观性和娱乐性的有形实物。
3.4.1.标识设施
自行车道路系统中应在合理的位置设置相应的标识设施。如在每一条自行车道开始的地方及在方向改变的地方设置自行车道标识;在要求骑行者停止的地方安置停止标识等等。一般有如下几种标识:停止标识、慢行注意让行标识、自行车道标识、禁止机动车通行标识、禁止自行车通行标识、禁止停车的自行车道标识、转弯标识、自行车行驶路面条件警告标识、自行车路径导引标识、自行车停车区域标识等。
3.4.2.标记设施
一般一、二级自行车道都具备有比较完善的道路标记系统。道路标记为道路使用者指示各种车道之间的分隔,帮助骑行者识别已设定的骑行路线,为交通指示信号指示正确的位置,为车辆转弯以及穿过马路预先提供信息等等。
3.4.3.自行车道辅助设施
在自行车道的入口处应设置车挡,这样可以阻止机动车辆的进入。这样的设置仅应用于容易出现紧急情况的地方。
自行车道的照明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夜间骑行的地方应当考虑照明的问题,如服务于大学,或者社区,以及在公路交叉路口的自行车道。也应考虑在地下通道,或者涵洞,以及当夜间安全成为问题的时候,安装照明设施。在存在特殊安全问题的地方,应考虑较高的照明水平。照明灯的标准(灯柱)应当符合推荐的水平和纵向间隙的规定要求。灯具的亮度和规格应当为适合人行道和自行车道的适当规模。
3.4.4.自行车停车设施
一级自行车架为固定的停放架,只需自带挂锁即可固定自行车车体与两轮。另外,封闭的存车室、配备管理人员的停车场、仅对指定人员开放的无人管理停车场,或任何其他配有锁车机制、无须骑车者自带车锁的设施,都可被视为一级自行车停车设施。《尔湾市分区条例》将二级自行车架定义为通常直立的环形或柱形固定自行车架,需要骑车者自带挂锁和链绳锁车。
3.4.5.停车节点设施
包括存车室、停放架、储物柜和浴室等骑车者可能要求目的地具备的设施。停车节点设施对骑车上下班者来说尤为重要,通常公司都会为其提供。其他停车节点设施包括厕所、停车位、指示牌、垃圾桶、凉亭或有顶广告牌以及安全照明设施。
3.4.6.休息设施
包括直接服务于街道内或街道外自行车道系统使用者的饮水口、长椅、野餐桌和草地等设施。休息设施对使用自行车道路网的新手、携儿童骑车的家庭、行人、慢跑者和老人来说更为重要。
4.结论
自行车交通与机动车交通、公共交通是城市交通系统中同样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间存在着许多相互依存相互关联同时又相互制约的关系,虽然美国加州尔湾市的自行车道路系统规划设计与中国的自行车道路系统有着一定的差异,但仍然能有许多相通之处。本文简单地研究了尔湾市的自行车道路系统规划与设计,希望能对今后的慢行系统设计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甘霖, 从伯克利到戴维斯:通过慢行交通促进生态城市的发展[J]. 国际城市规划, 2012年05期
[2] California Manual on Uniform Traffic Control Devices,2003
[3] Bicycle Transportation Plan: City of Irvine, A Bicycle Friendly Community, 2011
关键词: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原则;方向
Abstract: The modern city, people requires life quality improved at the same time, also requires more and more humanistic landscape to beautify the living environment. Therefore in the city landscape planning, landscape design i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This paper briefly discusses the landscap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principles of landscape planning, landscape design method and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landscape.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planning and design; principle; direction
科学的生态园林景观设计的目的,是要将社会、自然和人类彼此协调,为人类创造更加接近自然的健康的生活环境,使人们能够在赖以生存的城市中宜居宜商。目前,国内对于生态园林景观设计的成功案例有很多,尤其是在最近几年,相关的实践逐步开展起来,我国的园林景观设计师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和经验,结合我国国情,进行适合我国人民生活的园林规划,效果显著。
1.园林景观规划建设原则
城市的规划与建设要同时面向历史、自然、现代三个角度,尽量挖掘展现本地文化,将都市文化与自然生态有机结合,同时彰显城市独特的个性。城市滨水景观的开发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1文化性原则
世界上几乎每一个城市,都厚厚的堆积着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在一座城市的发展历程中,历史的沧桑留下了许多痕迹,这些历史印痕对这座城市来说弥足珍贵,是这座城市走向未来的精神。他们或者是古代的码头,或者是留存下来的建筑,或者是街道的肌理,甚至于街坊间的传说故事和古老的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规划建设中首先要保护好这些文化遗产,并用适当的方式进行展示,强调并凸显一个城市的文化精神是规划的首要任务。保留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和人文景观,有利于营造滨水景观的文化氛围,也可以增加城市居民的文化归属感 例如上海的外滩,保留了从近代到现代不同时期 不同风格的建筑,这些建筑见证了上海风云岁月的历史变迁,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使外滩成为上海的象征,吸引海内外无数游客流连忘返。
1.2生态性和协调性原则
城市生态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生态走廊,也是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的重要栖息地。景观的设计和规划要遵循生态原则,注意保持生物多样性很多城市早期忽视了污水排放管理,致使城市的资源遭到严重的污染和破坏,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环境治理。因此,景观的规划设计应当同滨水环境治理同步进行,将资源的开发利用纳入城市环境管理中,严格控制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景观的设计要与周围的建筑风貌和环境氛围相协调,与建筑风貌协调并非以为强调其一致性,与其周边建筑的风貌应有差异性和个性化。
1.3时尚性原则
城市的规划设计是为城市的未来设计遗产,在设计理念上,不应一味的仿古,应与时代同步,甚至超前时代;设计风格上,要注重时尚元素展现,使城市景观的规划建设具有时尚感,能够展现都市文化。
1.4立体设计原则
以往景观、园林设计,景观设计师们非常注重美学上的平面构成原则,甚至到了苛求的地步,去刻意追求平面图案的美观、线型的流畅。但他们忘了景观是使人在其中游憩的场所,人不能一直俯瞰这个景观空间,而对于人的视觉来讲,垂直面上的变化远比平面上的变化更能引起他的关注与兴趣。因而,景观设计不应仅仅是平面设计,而应是全方位的立体设计。纵观现代景观设计的一些名品,无不注重立体层次的设计。立体设计涵盖了软、硬质景观两方面:软质景观如种植乔木、灌木时,应先堆土成坡,再分层高底立体种植;硬质方面则运用上下层平台、道路等手法进行空间转换和空间高差创造。
2.园林规划景观设计方法
人们心目中的公园形象, 基本上是绿荫下的亭台。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的进程带动了全国城市园林设计的繁荣。随着城市功能的逐步健全,以公园 绿化广场 生态廊道 市郊风景区等愈加成为城市的现代标志, 成为提升城市环境质量、改善生活品质和满足文化追求的必然途径,城市园林生态、景观、文化、休憩和减灾避险的功能定位逐步被业内认同。
2.1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
植物配置和植物造景就是在园林设计中,合理地利用各种植物创造出优美舒适的植物景观, 这些植物景观与其他园林景观一起构成一个优美舒适的生态环境, 以满足人们对良性生态的需求。
2.1.1植物景观带来精神审美
植物景观是园林设计的中心, 植物景观设计的好坏是最终评价园林设计质量的标准之一。植物是自然景观的标示性元素,同时也是反映自然景观类型的代表性元素, 它们在不同的时节表现出不同的形态与色泽, 可以带给人不同的美学感受。每个人都有奔向大自然的欲望,植物是大自然最具代表性的元素, 园林设计中的植物景观不仅可以给人以各种美的感受,还会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 这对于久居城市的人们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精神感受和熏陶。
现代的植物景观设计是在充分认识自然景观中植物景观的形成过程和演变规律, 并顺应这一规律进行植物配置的, 因此设计出的植物景观不仅有很强的视觉效果, 还可以营造出适应当地自然条件、具有自我更新能力、体现当地自然景观风貌的植物类型, 塑造出一个优雅舒适的自然环境, 让置身其中的人得到美的享受。
2.1.2植物景观三大功能
植物在园林设计中有三大功能, 分别是建造功能、环境功能和观赏功能。植物的建造功能是指植物可以创造景观空间,建造植物景观。在园林设计过程中对于植物的合理运用, 可以建造出形态各异、有着极高观赏性和艺术性的植物景观。环境功能是指植物能影响空气质量,防治水土流失,涵养水源,调节气候 园林设计中,植物景观与其他各类景观比起来, 其有着更大的生态学价值,它可以提高空气质量,改变园林中的小气候,给人们以舒适、惬意的感受。观赏功能即是因植物的大小、形态、色彩和质地等特征能充当景观中的视线焦点, 即植物因外表特征而发挥其观赏功能。
3.建设生态景观
3.1当前各国现代园林发展的趋势是向着自然化、森林化、人文化方向发展,而园林设计的中心就是人在自然中生活,自然更贴近人。认识到植物生态环境的存在与发展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这样以研究人类与自然间的相互作用及动态平衡为出发点的生态园林设计思想便开始逐步形成并迅速扩张。生态园林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而建设的绿地系统,在此系统中,乔木、 灌木、 草本和藤本植物被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个群落中,种群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 其不同生态特征的植物能各得其所,从而可以充分利用阳光、 空气、 养分和水分土地空间等环境资源, 彼此之间形成一种和谐有序、 稳定的关系,进而塑造一个人类、动物、 植物和谐共生、 互动的生态环境。随着城市园林建设的迅速发展, 植物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让人们有了进一步认识。
3.2建设生态园林是园林发展的必然方向,即在园林建设当中,模仿自然生态景观,通过艺术加工,创造出既美丽又具有降尘、降噪、放出氧气等多种生态功能的园林景观。一些具体的做法,如在园林中减少小品、道路 、广场等,以植物造景为主,增加群落景观在园林中的应用。建设生态园林以植物造景为主, 木本植物为骨千的生物群,由乔木、灌木、草本、低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以及所在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综合而成的徽观人工植物群落, 又包括植物的相互联系的生态网络,涵盖了宏观城市系统,发挥了吸碳吐氧、调节温度与湿度、消噪除尘、杀菌保健吸收有害气体、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发挥绿地水循环、防震避灾等生态功能。
4.结束语
总之,园林景观是人化的自然。园林设计,不但需要有社会性、 经济性、 技术性等方面的科学思考与分析,还需要热烈的情感催化,二者合一才是我们创作的真正动力。丰富的社会生活体验, 特别是那些具有典型意思的形象与事件,最能提供我们创作的灵感, 这也是我们无法从资料与书本中得到的实惠。从生活与自然中得到的信息,永远是我们进行创作的灵感。
参考文献:
[1]常毅恒.浅谈园林景观设计的艺术及方法[J].城市建设 ,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