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历史课后教学反思范文

初中历史课后教学反思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历史课后教学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历史课后教学反思

第1篇:初中历史课后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 初中历史 教学问题 反思

一、历史教学的意义和现状

目前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对新课改的肤浅理解,突出的表现是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致使课堂中出现了虚假的“繁荣”。

“历史是过去的现在,现在是将来的历史”。历史并不是像教科书中为了教学方便而一课课的分节分章的,历史是一个连续的相互联系的过程,历史课的内容在看似不同的章节中有着属于历史的内在的关系,历史课程本来就应该是开放的。传统教学割断了这种天然的联系,把历史教学弄成一个封闭的体系,大大影响了历史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发展。这种状况亟待改变。值得我们进一步反思!

二、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历史教育观念陈旧落后

从传统上来看,我们在历史教学中习惯于“重记忆轻理解,重灌输轻思维”,以接受为主的教学方法。这样的历史教学,除了应付考试,没有任何用处,很难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是人类的精神故乡,是人类生命力的源头”。加上课堂上讲究“师道尊严”和“上下尊卑”,学生的个性被压抑,泯灭,潜能得不到开发,历史的魅力也就荡然无存了。

2.历史教学手段简单枯燥

旧的历史教学基本停留在“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巴”上,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感受,由此激发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再者,历史课本的内容与数、理、化、英等各科比较,毕竟不是那么深奥难懂,对学科重要性的收益也无法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而这不仅造成了众人对历史学科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而且对它的教学困难性也同样缺乏足够的认识。

3.“受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

长期以来,评价一个学生好坏,主要看分数的高低。这使得中考、高考成为学校教学的指挥棒,片面追求升学率、及格率成为各学校重视的指标。同时也使得各学科有了主科和副科之分,由此又令学生心目中认为历史、地理、生物等科是可有可无的。这样作为社会学科的历史科就被搁置冷落于一旁,导致很多历史教师因为肩无多大重任,从而缺少了奋斗的动力,这些都令从事历史教学的教师感到极为困惑与失落。

三、教学反思

1.通过教师本身进行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时间比较多,但教师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时常卡壳,使得学生满腹疑虑,这就意味着教师对待课堂的准备肯定不充分,也就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

2.通过学生进行教育反思

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如果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突然表现异常,那肯定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例如,我在教学《》一课时,让学生对爆发的原因进行讨论并选几名代表进行发言,有位同学平时对历史很感兴趣,思维活跃,发言踊跃,但那节课却显得比较沉默,课后我主动与他进行交流,他说,对“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不理解,原因是对当时的英国历史知识缺乏了解,随后我对导入新课这个环节进行了反思。

3.通过请同事或专家听评自己的课来进行反思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课作了精心准备,上课时得心应手,往往很难觉察出自己还存在什么不足,但如果请同事或教学专家来听课以后。总是能找到自己还需改进的地方。

四、总结

第2篇:初中历史课后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历史剧

一、初中历史教学现状

由于认为历史是副科,所以学生不加以重视,所有,现在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有些现状令人堪忧:

1、历史教学脱离学生的生活世界

美国著名学者杜威强调指出:学校的最大浪费是学生在学校接受一种脱离生活的教育。这种教育使学生学习时缺乏兴趣和激情,使学生步入社会后发现所学的知识与生活脱节,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因而便感到“学习无用”。由此产生厌学情绪。

2、历史教学目标过分强调课程的社会价值

仅仅关注人的“社会性”,仅仅关注所培养的人能为社会做出多大的贡献。在无形中严重忽视和淡忘了课程在学生自我发展方面所固有的重要价值。这与教育“关注生命发展”的本质追求相去甚远。

3、历史课堂教学模式过于陈旧,教学方式单一

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源于前苏联学者凯洛夫所倡导的“五环节”教学模式。其基本流程是“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这种以讲授为特征的教学模式的最大长处在于能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可以较为系统地获取、接受书本上的知识,充分体现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其弊端也相当明显,就是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的是“以教师的教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容易形成“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

教学方法只以讲授为主,知识传授倒是很系统,但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极易形成教师“一言堂”的局面。

二、历史剧教学的意义

新课改《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构建具有以下特征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其一是凸现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和有效互动;其二是凸现学习主体的情感体验与活动构建;其三是凸现学习主体的合作探究与个性发展;其四是凸现学习者生活世界的联系和激励他们大胆创新。

基于以上的状况和要求,我在教学中就尝试着历史剧教学,以表演激发兴趣,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所谓历史剧教学就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或协助学生表演,创设一定情景,用简单的情节再现历史知识点或升华知识点的一种课堂艺术表现形式。它以独特的戏剧小品形式丰富了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舞台,从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和团队协调能力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历史剧教学的流程

本文以文成公主历史剧为例,谈谈历史剧应该包括的步骤:

1、课前准备

A.学生的自由分组或者老师的合理安排

B.明确活动目的,和学生达成共识。追求有效课堂的原则让许多老师都明白,没有明确的活动目的,那就是为活动而活动,为表演而活动。告诉学生在课堂上他们可以怎样发挥,通过活动希望他们体验到什么,有什么样的收获等等,这样,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就避免了盲目,在活动中能更自主。

C.演绎方式和内容在“开放”与“制约”方面的指引。现代的初中生,思维都比较活跃,在课堂上表演,他们总是很喜欢加入许多“现代”的元素或者改编一些现有的歌曲。但对于一节历史课又是否合适呢?虽然历史总是发生在过去的事实,但我们讲解历史不是一直在追求相对真实吗?连串的问题提醒我们一线教师还需要对初中学生的历史剧表演内容进行“开放度”的指引。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如果我们教师处处要求学生怎么演,那他们就是木偶扯线工具,也就失去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如果我们放任自流,让学生随意发挥,那就叫“闹剧”,不是历史剧。所以我认为历史剧在表演形式上需要开放,但在表演内容上应该适当受到“制约”,最基本的就是要符合史实。

D.简单讲解评比的方式,让学生知道有哪些方面是需要注意的。

2、演绎交流

课堂上的表演,我们老师做好一个穿针引线的角色就可以了,大部分时间可以让学生发挥,但是在过程中我们应该设定一个评价的过程。初中历史剧的表演,如何评价呢?单纯性欣赏点评或者具体量化成为分数是否可取呢?教师单纯性的欣赏评分,这种做法忽略了学生的参与程度。但是如果让学生漫无目标的点评又失去了过程性体验的重要性。所以我认为,应该设计出一个过程性评价的表格,一方面让学生不仅参与课堂的即时交流,在过程中学习如何评价,而且也能提高他们的演绎水平。另一方面,评价的可信度和准确度也得到了学生们的肯定。我课堂设计的表格主要是等级制,而且积极提倡自评、组评、教师评的办法。

3、课后反思:

第3篇:初中历史课后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课堂;课堂效率

如何高效率地利用课堂上的45分钟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和掌握知识是新课程改革下初中历史教师应该思考的首要问题。一切教学方案和教学活动的设计都要立足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笔者通过总结和反思,提出下面三个要点。

一、以学生为本,根据班级整体水平设计教学方案

教学是一个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吸收知识的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教师只注重“教”,而忽略学生“学”,认为将知识点讲给学生听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的想法是错误的。教师真正的教学任务是根据每个班级学生的总体情况设计出符合学生的教学方案。教师只注重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也是错误的行为,这部分学生只是班里的少数人,教师的任务应该通过多元的教学设计引起绝大多数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对历史这一学科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从整体上提高教学课堂效率。例如,在讲解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夏、商、西周的兴亡”这一课时,可以通过学生授课来增加学生与老师的互动性。首先让学生分组,分别选出收集资料、整合资料、设计知识体系结构、制作课件、上台讲授等学生,做好任务的指派。在学生上台讲解、分享备课感受时教师可以适时提出疑问和进行经验总结的引导。通过这样一个学生参与授课的过程,学生本身会对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和印象,也能明白教师备课的意义,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二、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依靠教辅、课本和板书对知识进行讲解,但是教学方法应该与时俱进,适当地添加新元素和采用新的方法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成果

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讲授这一课时,枯燥简单的文字陈述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可以播放与相关的影音录像。通过观看电影等资料使这一历史事件在学生的脑海里有一个直观、深刻的印象,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学习历史事件分析方法,总结历史教训和培养爱国情怀是新课改下对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多媒体技术辅助,使教学课堂增加鲜活和活跃,发掘学生的探究欲望,使课堂具有互动性和轻松性。

三、教学活动的设计除了是指教学课堂上师生互动活动的设计,还应该设计相关的课题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时间

将所学理论知识在现实生活中重现是情景式教学方法的核心内容,通过情景式教学可以让学生深切感悟理论知识,对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有更深的体会和清晰的梳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印象。比如,可以举办“重现历史”等文化活动,让学生分组选择各自想要演示的朝代,手工制作出能够代表该朝代的标志物品或者服饰,选择一个课后时间举办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且由学生担任解说员,对他们组所代表的年代的相关的重要历史事件进行详细的讲解。这样生动有趣的又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一方面可以引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兴趣,另一方面在准备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加深他们对所学的理解,更详细、深刻地掌握所学知识,对每一个朝代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有系统、清晰的认识。

综上所述,当代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尽量丰富教学课堂的内容,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增添多媒体技术等新元素,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和课后活动等,提高初中历史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第4篇:初中历史课后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有效教学;自主反思

一、课前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应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参与者”。为此,教师需要“以人为本”,营造学习环境,创设各种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史、在“活动”中悟史。而课前的教学设计则是有效教学的先决条件、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剧本,教学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课前必须要有好的教学设计。

1.了解学生是课堂有效教学的根本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同年龄、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有一定的差异。因此,教学活动设计要符合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活动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这样的教学设计才更具有针对性,课堂教学才能收到最大效果。

2.吃透课标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依据,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尺。教学目标是历史教师教学活动的基础,也是判断历史课堂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新课标确定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历史有效教学的基础是吃透课标,确立全面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明确了、定位准确了,才能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增强教学针对性,提高教学的可操作性,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3.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积极性。历史教师应该让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活动”,把自己作为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历史的主人。因此,我们设计教学活动时,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紧紧围绕教学的中心内容,创设多样的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讨论、探究,让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激发学生的思维,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活水源头。

二、课堂教学实施的有效性

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是基础,而教学实施则是灵魂。教师能否有效地组织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1.有效性地提问

(1)提问要有启发性

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动脑,它要求教师所提问题难易适宜,贴近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在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实”处提问,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激发他们求知欲。如我在讲解《劫难中的抗争》“左宗棠”时,我这样提问:①左宗棠分几步把新疆收回来的?②左宗棠采取了怎样的斗争策略?结果如何?就这样循循善诱,学生积极性高,效果也很好。

(2)提问要有层次性

问题设计应当遵照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的认识规律,结合教材的特点,从教学目标出发,通盘考虑整堂课提问的主次先后,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先后有序,层次推进。这样,不仅容易解决问题,而且能促使学生思维向知识纵深发展。

(3)提问要有趣味性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问题设计必须从教材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新颖有趣。学生有了兴趣,才会精神振奋,积极思考。

2.有效地倾听

和谐有效的课堂从倾听开始,它需要民主的师生关系与情感共鸣。因此,教师要善于倾听,要善于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首先,教师要做到热情倾听、尊重倾听,为学生营造一种可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其次,教师要做到有效倾听,必须要肯定学生发言的价值。学生回答正确时,要嘉奖肯定,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回答出错时,要予以鼓励,要用委婉简单语言,点出学生错误的地方及其缘由,这样会自然而然地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3.有效性讲解

有效的讲解既能节省时间,又使学生理解透彻。首先,在讲解的过程中,要理清知识线索与知识结构。其次,要对知识点进行科学的归类,突出重难点。第三,科学地安排讲解时间,重点讲的就要讲透彻,该简略就一带而过。第四,必须突出考虑如何将讲解的各种方式方法,按教材特征、学生特点,形成良好的结合。只有把这几方面设计好、实施好,才能切实地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课后自主反思的有效性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积极倡导:“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反思性的实践者。”有效的教学反思是实现有效历史教学良性循环的保障。只有学会自主教学反思,才能不断走出教学误区,不断增强教学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反思的内容须紧扣教育教学实际,如教学目标设置是否准确,教学重难点确定是否适度,课堂提问是否有效,自主探究、分组合作有无必要;史料选择是否合适、学生是否有深厚的知识习得、深刻的能力提升或深切的情感体验等等。反思也可以是针对教学中的某一闪光点或某一失误。通过反思,总结出实实在在的体会和认识,以便今后能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历史潮流中,我们应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出发,精心谋划教学主要环节,想方设法关注教学设计,重视课堂教学实效,养成自主教学反思习惯,努力探求最佳的教学方法。我们相信,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初中历史课堂必定会精彩纷呈,真正有效。

参考文献:

第5篇:初中历史课后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问题式教学法 初中历史课堂 教学质量 最优化教学法

近年关于问题式教学法的著作颇丰,笔者详尽阅览其中佳作,并观摩多节有关问题式教学法的课堂实录,深受启发。疑虑也随之而来:问题式教学法应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如何实施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本文旨在结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从问题式教学法在课堂运用的现状分析,以及该法在课堂具体环节的实践和反思,探索一条问题式教学法的实用之路。促使问题式教学法由传统向最优化教学法转化,以期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趋势,提高教学质量。

一、问题式教学法在初中历史学科的提出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称“新课程标准”)指出:以普及历史常识为基础,引导学生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学会与教师、同学共同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与讨论,初步具备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据此,初中历史问题式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主要体现在感知历史、探究历史、运用历史以及课后记忆问题的疏导等环节。

近年笔者参加了几次规格较高的历史教学研讨活动,参加上课和演课的教师都对自己的课进行了认真的打磨。但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问题式教学的呈现,形式大于实效。

首先,从感知历史环节上看,问题的设置多是采用填空的方式,学生课堂预习时只关注要填的内容,不能从整体上把握史实及史实间的联系。

其次,从探究历史环节上看,有的教师直接采用师生问答的形式,小组讨论形同虚设;有的问题设置过易或过难,没有从学生实际出发;还有的在学生的回答偏离所谓的标准答案时,在没有任何引导下的情况下,直接打断学生,示意其他同学回答。

最后,从运用历史环节上看,多位教师都是选用做选择题对答案的形式,没有方法解析。在新课结束之时,也未把关键史实再次以问题的形式呈现,让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的重点内容。

总之,面对问题式教学,教师不知如何操作方能有效,学生不知如何配合方能奏效。新课改背景下的问题式教学法在历史学科的推进举步维艰。

二、问题式教学法在初中课堂运用效果不佳的原因分析

问题式教学法不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但从本校各科实施效果来看并非尽如人意。笔者抽取了本校100位一线教师,针对问题式教学法的理解及运用情况进行调查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贯穿始终:5%;偶尔提问:16%;针对某一问题提问:21%;师生问答为主:58%(本校教师对问题式教学法的理解及运用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教师并没有从观念上、行动上真正理解和接受问题式教学法,尤其体现在问题式教学法应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及具体环节如何操作的未知。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更是望尘莫及。

三、问题式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具体教学环节的实施方案

对历史学科而言,感知史实中基础史实的梳理和掌握是起点,探究历史中思维的锻炼是桥梁,运用历史中史实的巩固及迁移运用是阳光大道,配合其它环节的维护作为保障。

(一)感知历史

教师展示问题,说明具体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寻找问题答案并做好圈划,理清史实间的内在联系,基本掌握课文的知识脉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的能力。

史实是一切教学活动得以展开的基础。单一地选用填空题的方式,学生只关注要填的内容,会割裂史实间的内在联系。用不同形式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学课文内容,揭示史实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拥有初步的整体感知,才能为后面环节的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探究历史

探究历史的环节是指围绕课堂主题展开,依据历史主题整合学习内容,以史料研读为依托,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达成研读目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式,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领会和感悟主题。

1.探究历史的问题设计要围绕主题展开

“历史主题”,即历史主旨,是贯穿于教学内容当中的主线,起着引领、统率教学内容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学要有主题,而且应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以《第11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为例,本课的核心内容体现在“转折”二字,所以我将本课的主题设计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转折,围绕农村实行,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大发展,实现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转折。城市以深圳由一个“贫穷落后的边陲小镇”,一跃成为“繁荣富裕的国际化大都市”为例,是城市实行改革开放后的伟大转折。每一步的设计均围绕在“转折”二字,整节课的主题鲜明。

2.探究历史的问题设计要制造历史与现实联系的创新点

新课标的课程目标指出:在了解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初步理解历史问题的价值和意义。以七下《第7课 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为例,为了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我国古代灿烂辉煌的科技创新成果,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培养学生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和自豪感,在梳理完毕基础史实后,进行如下设计:

展示“韩国圣水大桥坍塌事故”、“四川宜宾南门大桥发生悬索及桥面断裂事故”等一组图片,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赵州桥在一千三百多年间,历经多次大地震和暴雨洪水的考验,依然屹立在┖由希而图片中的这些国内外大桥却发生这样的事故?”,学生陷入沉思,随后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结论:我们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桥梁技术感到自豪和骄傲,桥梁建设是利国利民的,希望国内外各级政府搞建设要实实在在的为国为民。这样的问题设计发挥了教师主导作用和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之处点亮课堂。

3.探究历史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积极的评价反馈

美国心理学家贝蒙认为,通过评定人们的行为能改变个体的自我知觉,从而影响个体态度的改变和行为方式的变化。肯定的评价能够有效地强化人们已经形成的行为,而教师否定的评价可能导致学生也用否定的方式进行自我评价,并形成和否定方式一致的实际行动。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考能力还不够成熟,回答问题有时会显得肤浅和幼稚。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要积极地鼓励和引导学生,重新审视他们认为正确的回答,在教师的课堂提问与学生回答之间建立起一个良性循环,进而促使教师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双显。

(三)运用历史

运用历史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主要考察学生对已学史实内容的掌握程度。选择题可以利用题中隐含的信息转换成问答题的形式,深刻揭示史实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学生对史实的理解与运用,激活学生的历史思维。此外,运用历史还可以采用撰写历史小论文、编写历史小剧本等多种方式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地提升学生运用历史的能力。

(四)补充环节

问题式教学法应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认知,而史实的记忆是熟练运用的基础,清晰地展示一课该掌握的问题,为学生课后背诵以及以后的单元复习明确方向,使知识尽可能在长时间,甚至终身能够为“我”所用。

四、关于问题式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实践中的几点反思

笔者在历史学科践行问题式教学法已经有两年之久,在近几次的诊断性测试中,所带班级成绩逐步提升。在成绩取得的同时,提出几点反思与各位同仁共勉:

(一)问题式教学法旨在面向全体学生,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做到学生百分之百的响应,有较大y度。

(二)问题式教学法聚焦在教师的“会问”,良策居多,但关于“会引导解答”的方案却不够充分。

(三)问题教学法关注教师“会问”,而问题是构建师生之间交流的桥梁,该法在实践中几乎没有涉及学生的自主提问,导致学生思维活跃程度不够,问题的双向性失衡。

五、结束语

第6篇:初中历史课后教学反思范文

现在的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书刊、网络等,因此获取的知识是多样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憧憬未来,关注现实,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具有极大的广阔性。这又给当前的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历史老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长期以来,在考试指挥棒的指挥下,历史这门学科成为单纯的复述性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很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具体而言,从教学方法来看,还比较单一、陈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言堂”。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历史课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这是历史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教学结构来:看现在很多历史教师大多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社会科学理念、人文精神。这一点与我们与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从教学内容来看,历史课的内容是讲述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人类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点进行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成为历史课内容的四要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太偏重于四要素的传授而容易忽略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在解析材料时普遍觉得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新课程实施后,如何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边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成为历史教师共同面队的一个难题。从思想教育方面来看,教师进行爱国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时,只是给出一个或几个结论,说这一事件是爱国的,那个人物是爱国的,学生是茫茫然,似懂非懂,明显思想教育在历史课堂上落实不够。如何在课堂创设思想教育的情境,使学生的品质和情操受到良好的熏陶,把历史课堂变成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又是历史教师在新课程中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为了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使自己尽快得成长、成熟起来,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一、通过学生进行教育反思

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如果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突然表现异常,那肯定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例如,我在上八年级上册《》一课时,让学生对爆发的原因进行讨论并选几名代表进行发言,有位同学平时对历史很感兴趣,思维活跃,发言踊跃,但那节课却显得比较沉默,课后我主动与他进行交流,他说,对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不理解,原因是对当时的英国历史知识缺乏了解,随后我对导入新课这个环节进行了反思。

二、通过教师本身进行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时间比较多,但教师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时常卡壳,使得学生满腹疑虑,这就意味着教师对待课堂的准备肯定不充分,也就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

三、通过请同事或专家听评自己的课来进行反思

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课作了精心准备,上课时得心应手,往往很难觉察出自己还存在着什么不足,但如果青铜市或教学专家来听课以后,总是能找到自己还需改进的地方。

四、通过阅读教育专著和教学文献来进行教学反思

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老师。经常阅读中外教育专著和优秀的教学案例,从中吸取营养并经常与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进行对比,不断反思,使自己不断提高。

在十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我从未间断过写教学反思,我的课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成为了他们最感兴趣的课程之一。

第7篇:初中历史课后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I see on the junior high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reflection

Wang Nian-duan

【Abstract】In teaching practice, often teaching reflect critically examine their own teaching behavior and situational ability. Junior high school history teacher education students, the teachers themselves to reflect, colleagues or experts to listen to rating their own class, reading education monographs and teaching literature teaching reflection.

【Key words】Junior high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Reflection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它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情境的能力。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可见教学反思是一个教师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

多年初中历史教学,深感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学的乐趣。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

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根据我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我在上课时让学生充分阅读教材,然后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探讨、联想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生活海洋里尽情地畅游。使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得到极大的满足,学习兴趣愈来愈浓。 

现在的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书刊、网络等,因此获取的知识是多样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憧憬未来,关注现实,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具有极大的广阔性。这又给当前的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历史老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长期以来,在考试指挥棒的指挥下,历史这门学科成为单纯的复述性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很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从教学方法来看,还比较单一、陈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言堂”。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历史课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这是历史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教学结构来:看,现在很多历史教师大多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社会科学理念、人文精神。这一点与我们与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从教学内容来看,历史课的内容是讲述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人类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点进行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成为历史课内容的四要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太偏重于四要素的传授而容易忽略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在解析材料时普遍觉得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新课程实施后,如何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边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成为历史教师共同面对的一个难题。从思想教育方面来看,教师进行爱国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时,只是给出一个或几个结论,说这一事件是爱国的,那个人物是爱国的,学生是茫茫然,似懂非懂,明显思想教育在历史课堂上落实不够。如何在课堂创设思想教育的情境,使学生的品质和情操受到良好的熏陶,把历史课堂变成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又是历史教师在新课程中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

为了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使自己尽快得成长、成熟起来,我认为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1)学生。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如果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突然表现异常,那肯定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例如,我在上八年级上册《》一课时,让学生对爆发的原因进行讨论并选几名代表进行发言,有位同学平时对历史很感兴趣,思维活跃,发言踊跃,但那节课却显得比较沉默,课后我主动与他进行交流,他说,对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不理解,原因是对当时的英国历史知识缺乏了解,随后我对导入新课这个环节进行了反思。 

(2)教师。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时间比较多,但教师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时常卡壳,使得学生满腹疑虑,这就意味着教师对待课堂的准备肯定不充分,也就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 

(3)专家点评。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课作了精心准备,上课时得心应手,往往很难觉察出自己还存在着什么不足,但如果青铜市或教学专家来听课以后,总是能找到自己还需改进的地方。 

第8篇:初中历史课后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历史;课堂;目标;有效;达成

初中历史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是指围绕历史教学目标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并依据教学目标开展教学评价,从而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过程。然而,就实际情况来看,教师在教学目标有效达成的实践中存在很多不足,导致实际教学偏离课改和育人理念,影响了学生的能力提升和全面发展。笔者参加了2016年黑河市教育研究院组织的“教学目标有效达成”联合教研活动,受到了很大的启发。现结合人教新版《三国鼎立》的教学为例,谈谈对初中历史教学目标有效达成的一些思考。

一、基于课程标准开展教学,确定宏观视野

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需要教师准确研读课程标准,依照课程开展教学。教师依据课标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评价、组织教学内容、实施教学、评价学生学习。在《三国鼎立》一课中,课标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规定是“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因此,教师就需要以这两点为基础,确定这一课教学的宏观视野,在实践中达成教学和课标的一致,实现教学的有效性。然而,这一定义也揭示出了一个问题,即课标是较为抽象的、统一的,它摒弃了对教材版本、学生个体情况的差异化考虑,只规定了国家对学生学习成果的一般化要求,教师决不可“照葫芦画瓢”,只从一般规律出发,而是要在课标这一“地基”之上,找到具体的可量化的标准作为“聚沙成搭”的“抓手”,进一步明确教学内涵,让教学活动变得可观、可测。

二、明确教学目标,细化三维能力

教学目标源于课程标准,是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教学任务。对于教师来说,教学目标使其明确三个问题:让学生学什么?怎样让学生学到?怎样知道学生已经学到?对学生来说,教学目标可以使其知道本课的学习任务是什么。所以,相对于课程标准,教学目标较为细化,但一直以来由于教参给出的教学目标文字表述繁琐,导致三维目标的指向性不强,教师往往不甚了了。幸而,新版教参中的表述较为清晰,对此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了梳理。

从表格中发现,细化后的教学目标虽然清晰,但操作性不强。原因有三:一是语言表述较为概括,指示性不强。要求“了解官渡之战的史实”,却未说明是哪方面的史实,是时间、人物还是影响?学生不能有的放矢,在自主学习时快速找到知识点。二是能力层次体现不明,重难点不突出。如分析出官渡、赤壁两次战役中的制胜策略,是完成表格中“二维”目标的关键。但由于在“一维”中只是简单的以“了解”一词代之,使学生弄不清哪些是“一般知道”,哪些是“重点掌握”,给学习添了累赘。三是行为动词较为抽象,课堂行为无法落实。如“获取”是“过程性动词”,单纯从“获取”这一过程无法知道或评价出学生是否真的“获取到了”有效信息,因而会影响对课堂教学效率的评价。

三、叙写学习目标,落实“生本化”理念

新课改以生为本,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所谓学习目标就是指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学习任务所要达成的质量。正是由于教学目标存在上述问题,教师在落实“生本化”理念时,就不能直接将教学目标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要进行转化,即依据学情、教材内容等要素对教学目标进行分解,由宏观、抽象转为微观、具体的可量化的学习目标,提升课堂学习效率,这就是叙写学习目标的目的。

叙写学习目标应注意合理运用四个要素:A行为主体(谁学)、B行为动词+核心概念(学什么)、C行为条件(怎么学)、D行为程度(学到什么程度),并体现出D由低至高的层次性。

如了解官渡之战的史实 叙写为:

四、呈现学习目标,依生“裁衣”

叙写学习目标是教师自己对学习目标的建构,而呈现学习目标则是教师将目标展现给学生,所以基于学情的考虑,不是所有叙写后的学习目标都要呈现给学生,需要有伸有缩。伸是指尽管教学目标没有涉及,但出于教材衔接和学生认识层次深化的需要,对教学目标进行外延。缩是指基于降低学生学习难度或生动还原知识形成过程的考虑,将学习目标隐藏起来,代之以其他手段表达出来。如表中的“认识”目标,由于教材没有呈现小说《三国演义》的情节,加之有些学生对《三国演义》不甚了解,故可不在学习目标中呈现出来,而是通过“探究”环节实际达成。(下文将举例说明)

五、教学环节的设置和重难点突破

教学环节的设置主要回答的是“怎样让学生学到知识”的问题。任何一节有效的历史课都应该包括导入、讲授新课、总结、测评、反思几大环节。需要强调的是,在新课改“以生为本”的理念指导下,教学的重点环节已前置于导入。其核心是出示学习目标,先由学生自主、初步完成对教材的梳理,由导生问,由问引思。

有效突破重难点必须对教材、学情等要素进行综合考量并选择好策略,如阅读《三国演义》片段,认识到文学作品与史实的区别,可以以学生的感性认识“探”和引入史料的“究”来完成。

探究:

①周瑜、黄盖等人为何要用“火攻”之计败敌?

生:(按教材找到答案)北方士兵不习水战,战船连在一起。

②《三国演义》中孙刘联军为了使曹操相信黄盖是真投降,用了什么计策?

生:周瑜打黄盖。

③赤壁之战中,《三国演义》描述孙刘联军还使用了哪些计策?

生:(积极回答问题)借东风、草船借箭、连环计。

六、注重教学评价,深化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

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结果和学习态度的考量,尽管其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但最为可观、可测的环节是当堂测试和课后练习。有鉴于学生对《三国鼎立》一课兴趣浓厚,教师可以在教学总结中贯穿测评,加速学生对知识的当堂消化理解。教师对《三国鼎立形势示意图》进行加工,设计出图中的几处错误,让学生在图中“找茬”。学生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积极回答,相互补充。这样既测试到学生的真实水平,又引导学生形成对知识点的二次记忆。

课堂精彩、教学成功是每一位教师追求的目标。新课改理念下唯有真正从课标出发,注重初中历史材料与学情的实际情况,认真开展教学设计和实施的每一个环节,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历史的魅力,生发出美的感受。

第9篇:初中历史课后教学反思范文

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反思。它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情境的能力。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可见教学反思是一个教师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我已从事多年初中历史教学,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面对生龙活虎的青少年,如何调动他们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程未实施以前,教师为了应试而教学,因此上课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只是根据讲课的重点,一味地死记硬背,这使得历史课更是枯燥无味,一上课学生就想打瞌睡。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特点,同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根据我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我在上课时让学生充分阅读教材,然后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生活的海洋里尽情地畅游,使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得到极大的满足,学习兴趣愈来愈浓。

现在的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书刊等),因此获取的知识是多样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憧憬未来,关注现实,经常对看到的现象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具有极大的广阔性。这又给当前的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历史老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长期以来,在指挥棒的指挥下,历史这门学科成为单纯的复述性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很少有学生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具体而言,从教学来看,还比较单一、陈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言堂”。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历史课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这是历史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教学结构来看,现在很多历史教师大多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理念、人文精神。这一点与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从教学内容来看,历史课的内容是讲述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人类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点进行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成为历史课内容的四要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太偏重于四要素的传授而容易忽略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生在解析材料时普遍觉得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新课程实施后,如何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成为历史教师共同面对的一个难题;从思想教育方面来看,教师进行爱国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时,只是给出一个或几个结论,说这一事件是爱国的,那个人物是爱国的,学生听得茫茫然,似懂非懂,显然,思想教育在历史课堂上落实得还不够。如何在课堂上创设思想教育的情境,使学生的品质和情操受到良好的熏陶,把历史课堂变成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又是历史教师在新课程中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为了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使自己尽快地成长、成熟起来,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1.通过学生进行反思。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如果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突然表现异常,那肯定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例如,我在上八年级上册《》一课时,让学生对爆发的原因进行讨论并选几名代表进行发言。有位同学平时对历史很感兴趣,思维活跃,发言踊跃,但那节课却显得比较沉默。课后我主动与他进行交流,他说:对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市场不理解,原因是对当时的英国历史知识缺乏了解,随后我对导入新课这个环节进行了反思。

2.教师本身进行教学反思。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课堂上学生自主讨论的时间比较多,但教师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时常卡壳,使得学生满腹疑虑,这就意味着教师对课堂的准备不够充分,也就不得不应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

3.通过请同事听评自己的课来进行反思。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课做了精心准备,上课时得心应手,往往很难觉察出自己还存在着什么不足,但如果请同事或教学专家来听课并给予评价和指点,总是能找到自己还需改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