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范文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

第1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范文

【片断一】

师:同学们,本节课老师想和大家探讨一下这个主题――幸福(板书:幸福)。看到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情景?

生:我觉得幸福就是天天都不用写作业,可以随便玩,老师、爸妈也不吵我。

生:幸福就是放假的时候和爸爸妈妈出去玩,他们还给我买很多好吃的、好玩的。

生:我最大的幸福是能有一台自己的电脑。

【看似简单的交流,其实学生在思考、回答问题时情感已被激发,并且为后面更深刻地理解“幸福”的含义奠定了基础。】

师:大家对“幸福”有不同的理解,老师想问问,你们觉得自己幸福吗?为什么?

生:我觉得我挺幸福的。爸爸妈妈很疼我,有好吃的都让我吃。

生:我不幸福。每天在学校上课就够累了,可我妈妈还给我报了好几个培训班,什么美术啦、拉丁舞啦、英语啦,连周六、周日也不能休息,我都快烦死了。

生:我觉得我也不幸福。爸爸妈妈天天吵我,怪我不好好学习,他们一吵架还拿我撒气。

【片断二】

师:通过又一次读课文,你认为这个卖火柴小女孩生活得怎么样?

生:她是个可怜的小女孩。

师:能说得再明白点吗?

生:她受了很多的苦。光着头、赤着脚在冰天雪地里走了一天,还没有饭吃,真可怜!

师:能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吗?

(该生找出文中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师:读得很好。我能从你的读书声中感受到你对小女孩的同情。

生:我认为这个小女孩很孤独,都要过年了,她还孤零零地在街上走,也没有人理她。我要是这个小女孩,肯定很伤心。

生:她虽然有爸爸,可她爸爸天天打她,再说,她家里和街上一样冷。

生:小女孩很可怜。过圣诞节的时候,像火炉、烤鹅、圣诞树等对于其他孩子来说是非常平常的,可小女孩只有在幻想中才能拥有。

(师相机板书:可怜、孤独)

师:这个小女孩真可怜,这是我们大家共同的感觉。可作者却不这么认为。读课文最后一段,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生:作者在最后用了“幸福”来写这个小女孩。

师:能把这段话读一读吗?

师:“她曾经多么幸福”中的“幸福”指的是什么?

生:她划着火柴后的幻想。

师:是真的吗?

生:不是。

师:噢,是假的,不真实的。可是就连这不真实的也让小女孩觉得幸福,对吗?

生:对。

师:那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小女孩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幸福。

师:“跟着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了”指什么?

生:小女孩死了。

师:为什么把小女孩被冻死说成她很幸福?

生:小女孩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幸福,而死亡对她来说是最幸福的了。

师:这样一个小女孩,一个饱受饥饿、寒冷与孤独的小女孩,就这样离开了残酷的世界。同这个小女孩相比,你觉得自己幸福吗?为什么?

【很多孩子在最初对自己生活的定位是不幸福的,老师对他们的回答也不给予任何评价,只是抓住课文最后的两个“幸福”让学生反复读,反复理解。在充分理解之后,老师又一次提出了这个问题:“你觉得自己幸福吗?”由于孩子们在学习中已经在潜意识里将自己与小女孩的生活状况进行了对比,他们的思想也受到了强烈震撼,感情自然会有较大的升华,对“幸福”的理解也会有所改变。】

生:我觉得自己很幸福,因为我有疼爱我的爸爸妈妈。

生:原来我觉得自己不幸福,现在想想,自己也很幸福。爸爸妈妈对我要求严格也是为我好呀!

师:很多同学的思想都有了转变,那么在觉得自己幸福的同时,我们应该怎么做?

生:好好学习,报答父母。

生:我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生:要好好学习,长大找一份好工作,让父母也过上好生活。

【至此,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对“幸福”的理解又进一层,他们不仅感受到了幸福,还懂得了感谢幸福与守护幸福,使本课的主题再一次深化。】

师:现在,我们已经意识到了自己有多么幸福,也表示要好好珍惜这“幸福”。可是,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并非每个孩子都能像大家一样幸福。

【这一过渡既是对上一环节的总结,又是本课中心的深刻诠释。】

(师边说边出示图片:中东战场上被炮弹炸残的孩子、自然灾害后失去双亲的孤儿、我国一些地区因贫穷而辍学的孩子等。)

师:孩子们,看到这些,你又想到了什么呢?

生: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不幸福的孩子,与他们相比,我们实在是太幸福了。

生:我想说,我的幸福生活都是爸爸妈妈给的,我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以后不惹爸爸妈妈生气了。

生:我认为,我们的幸福除了是爸爸妈妈给的,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和平的世界。

生:我知道我们国家有一个“希望工程是专门帮助那些上不起学的孩子的,我以后要节约一点,把零花钱捐给“希望工程”。

师:是呀,同那些孩子相比,我们是非常幸福的。我想,在我们享受幸福的同时,对那些不幸福的人,除了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同情外,我还能做的还有很多。我们也要向社会奉献自已的爱心,尽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帮助别人关爱弱者未尝不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这一环节,把“幸福”诠释到了最深层――幸福不仅仅是自己过得开心,不仅仅是要懂得幸福、珍惜幸福、守护幸福,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奉献,在奉献自己的爱心的同时,体会到幸福的滋味。】

第2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范文

[案例]

4A Unit 7 I’m late教师在引导学生对主要句型What’s the time? It’s... 和What time do you...? I... at...进行一系列复习后,继续提问,激活学生的英语思维。

T: Hi, A. What’s this?

A: It’s a football.

T: Do you like football?

A: Yes, I do.

T: Me, too. Do you play football in the afternoon?

A: Yes, I do.

T: What time do you play football?

A: I play football at three fifteen.

T: I see. Let’s play football together next time.

A: OK.

[反思]

句型What time do you...? Do you like...?是4A教材中的重点学习内容,play football, play the violin为3B教材教学内容,两者混合运用把旧的知识变“活”了。不仅活跃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创新意识,又发展了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老师在复习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将分散的知识点进行系统的整理、归纳和对比,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纵向、横向串联,做到学一点,懂一片,学一片,会一面。

二、合理拓展引申,让旧的知识“新”起来

[案例]

本课复习的内容是4A Unit 9 What’s the matter?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一系列热身运动后,操练了What’s the matter? I’m... Here’s ... for you.等句型。

T: Just we ate a lot and drank a lot. Are you hungry and thirsty?

Ss: No, we’re not.

T: Are you happy?

Ss: Yes, we’re happy.

T: But there is a little girl, she is not happy. Look, who is she?

Ss: She is 卖火柴的小女孩。

T: Yes, she’s Little Match Girl. Why isn’t she happy? Let’s ask her.(课件出现小女孩饿的图片,学生与电脑进行人机对话。)

Ss: What’s the matter?

Computer: I’m hungry.

Ss: Here’s a hamburger for you.

Computer: Thank you.

T: Thank you, children. You’re so kind. But Little Match Girl is still not happy. Look, what’s the matter with her?(课件出现小女孩冷的图片。)

新授句型What’s the matter with her? She’s...

T: Look at this boy. What’s the matter with him?课件出示三毛图片,引导学生用He’s ...来表达。课件继续出示其他图片,学习What’s the matter with them? They’re...的表达方式,学生跟老师朗读句型。

He’s...

She’s...

They’re...

[反思]

第3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语文课堂 旁逸斜出 动态生成

语文课堂教学因其具有动态生成性而被人们广泛关注,在语文教学中,实际的课堂教学情境具有变化性及教学内容的灵活性,通常在教学活动开展中会出现一系列的未可知因素,影响教学的正常运行,所以,教师在对课堂内容进行具体教学时,不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课前预设,还应从实际教学出发,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相应转换,从而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一、结合传统课堂教学,重视学生的别样认知对课堂教学的积极影响

在现代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对课堂教学教案的提前设计,过分注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使教师成为课堂教学问题的主要提问者,而理想状态下的课堂内容,应该在师生课堂教学的随机互动中产生。学生在学习中对知识的认知以及问题的产生具有差异性,因而问题产生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具体呈现,教师虽然可以在课前对其进行相应预测,但却不能对问题进行具体的规定。因而,在这一前提下,教师应该将静态的课案教学模式转变为动态关注教学模式,这样不仅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切合课堂实际,还可以改变教学重点,实现课堂高效教学。

教师在对教学资源进行充分利用与开发时,应重视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别样认知。在同一问题中,教师对学生进行答案的直接灌输与学生对问题进行自主思考的价值,具有非常明显的差别,学生对知识的别样认知是一种难得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与自身之间的教学互动,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师生的教学认知。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别样认知,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教师课堂预案范围,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课堂旁逸斜出的可能性。

二、以六年级语文教学中的精彩环节为例,分析教师采取的教学机智处理

案例:《卖火柴的小女孩》

教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进行预案制定时,主要针对卖火柴的小女孩在举国欢庆的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悲惨遭遇进行分析,从而为小女孩的悲惨命运感到惋惜,对穷苦人民的悲惨遭遇深表同情,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但是在课堂中,学生提出资本主义的相关问题,如资本主义是什么制度形式等,虽然文中是以资本主义社会作为文章展开的背景,但是这种教学范畴不属于语文教学,但是却由学生在学习课程内容之后提出的问题,因而教师也必须对其进行相应解答。

在学生都为小女孩的悲惨遭遇惋惜,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和罪恶痛恨的同时,还有同学提出一些其他的问题,例如“人们都说好人有好报,但是为什么善良的人最后都是以悲剧结尾”?其他同学听到这一问题开始展开讨论,有的学生认为悲剧更能打动读者的心,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有忧伤与愁苦,而小说中的主人公角色设定,就正好表现了人的普遍哀愁,还有学生认为结局如果设定为大团圆的结局,虽然在心理上满足了读者的需求,但是却影响文章对人们阅读的吸引力。

因而,教师可以根据以上两个问题,结合自身的知识储备对其进行解决,首先,教师可以对资本主义基本内容对学生进行简单灌输,使学生理解知识点并对教学内容进行吸收,同时教师对文章的悲剧结尾进行深度探讨,顺着学生的讨论思维进行对话,解释作者把悲剧贯穿全文是为了使主人公的身体创伤与灵魂伟大进行比较,衬托出主人公心灵的纯净,最终使其升华。

三、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动态生成

(一)栽花不发,索性插柳成荫

语文课堂的教学特点,使得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状况,教师在对课堂主要教学内容进行备课时,应对课堂中所会产生的问题进行相应预测。在教学中,教师并不一定要遵循既定路线进行课堂教学,对于教学中学生所提出的其他具有教学意义的问题,教师应当根据当时具体的教学情况,进行相应的内容变动,发挥课堂教学的积极作用,使旁逸斜出的“节外生枝”变得更加有意义。

(二)善待错误,促使变废为宝

语文课堂中的旁逸斜出,对语文教师具有很大的教学挑战性。学生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或者是理解有偏差的地方,都需要教师进行相应引导,善待学生学习中的错误,不断地将错误认知改变为另一种形式的有效知识,这样可以促使教师加强课后的反思与研究,拓宽其知识境界,增强其专业水平,实现语文课堂的高效教学。

(三)善于捕捉,留住精彩一幕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应对其进行考虑,对于学生提出的有讨论价值的问题,教师应抓住契机,及时捕捉课堂中意外情况的产生,对教学的情境进行及时的记录并对其进行回放,反思自己教学中的对与错,同时还可以为之后的教学工作的应对,积累经验,在教学中不断地体会教学魅力。

四、结语

语文课堂教学的旁逸斜出,可以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促进师生间的交流,对教师的职业能力和知识储备具有很大的挑战。教师要想在实践中捕捉教学意外,衍生精彩,就必须尊重学生自主思维意识的发展,同时还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提升教学机制,培养自身问题的应变能力,这样才能不断地促进旁逸斜出在语文课堂中的作用,提高语文课程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霞.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板书现状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

[2]张龙.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研究[D].渤海大学,2014.

[3]张红.小学生语文课堂注意分散现象及其策略研究[D].鲁东大学,2014.

[4]关星.小学低年级语文游戏教学设计与实施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5]韩佳佳.游戏精神视野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D].湖北大学,2013.

第4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目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1-0150-02

目标教学是改善教学过程的一种模式,是把教学目标融入到教与学的每一个细节,最终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运用目标教学上好一节小学语文课呢?现就此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1 要重视目标的制定

教学目标,是指通过教学过程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标准。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指南和归宿,是一节课的灵魂所在。然而,当前不少语文课教学目标的制定存在太随意、太单一、太含糊等问题。许多教师认为教材内容讲完了,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教学目标。我认为目标制定应遵循以下的原则:

1.1 目标要来源于教材:要制定实际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形成基本成熟的课时目标,然后再把课时目标分解成几个小目标,转化成相应的问题。课时教学目标的具体化,要以熟悉教材及《课标》为前提。教师要善于质疑,善于设疑,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逐步理解内容,逐步形成自己的知识。

1.2 目标要切实可行:具体的目标,可以让学生知道该节课会获得一点什么知识,掌握一种什么方法,培养一种什么情感。因此,每个教学目标要具体落到一个点上,绝对不能面面俱到、笼统、模糊。

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语文课的兼容性很强,这让很多的语文老师感到困惑,认为担任的教学任务很重。因而,每节课想达到的目标也很多,什么培养爱国情感、培养人文精神、培养想象能力等等,认为这样的课堂才是一节好课。

1.3 目标要考虑学情:学情是制定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对所教学生的基础和能力不了解,单凭教师对课标和教材的理解,制定几条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硬让学生去接受,是注定不能实现的,是一节失败的课。

当前在目标设计中,学情是最易被忽视的一个问题。年轻的老师往往囿于自己的生活经历,以自己的经验代替学生的经验;而年长的老师又往往盯住往届学生,以往届生经验代替本届生的经验。这两种做法都忽视了眼前学生的真实情况,缺乏对学情现实的准确握好。

在教第五册22课《富饶的西沙群岛》时,我对学情进行了如下的分析:学生都生长在城市,远离海域,对西沙群岛一带海水颜色异常美丽,学生缺乏实际的感受;对海里鱼的品种、数量之多,以及其它丰富的海域物产,也都缺乏感性的认识。这就需要学生课前做好资料搜集,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也要重点来讲。于是我制定了其中一个目标:“能通过资料,说出西沙群岛给你的印象,并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来支持你的说法。”

这样,学生通过上网搜集资料,问周围的前辈,把不懂的知识提前预习了,学起来有兴趣了,学习的效果也就更好了。

2 要重视目标的落实

课堂40分钟是落实教学目标的过程,应合理地进行每一环节的时间分配与形式安排。在教学目标落实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2.1 认定目标:一节课的目标,通常由多个小目标组成,要想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学作用,就要分清主次,突出重点目标。在认定目标的方式中,“课前认定重点目标,其它目标在堂上认定”这种方式挺好。因为课前认定目标可以强化学生的记忆,使学生对目标系列有一个完整、深刻的认识,也有利于学生对教材中重点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2.2 克服随意性:平时,有些教师由于教学的随意性大,讲课时东扯西拉……经常还没完成该节课的教学任务,下课铃就响了,学生听得一塌糊涂。日积月累,好的学生没得到提升,差生却越来越多。主要的原因是教师制定了太多的教学目标,又或者制定的目标难以达到,学生不明白了,用的时间自然就多。

3 要重视目标落实情况的反馈

目标教学不仅应制定合理具体的目标,还应提倡“一课一得”,因此达标检测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这样方便检测教师的教学情况,更重要的是方便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达标检测这一环节中,必须重视反馈和矫正。

3.1 反馈:检测题必须着眼于学生认知、情感、能力协调发展,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多样性。必须是全员参与、梯度明显、容量恰当、有充分的时间保证。

例如小学语文12册《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内容看似简单,但其中有几句话是难以理解的。所以,在教第二课时的时候,除了定好目标、落实好每一个环节,本人在课堂还预留了15分钟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这三道检测题分别是:(1)表格:小女孩擦燃火柴的次数和幻想到的事物和原因(此题只填词语,费时不多)。(2)选择题:课文最后的两个幸福的含义(选择的难度没这么大)。(3)你想对卖火柴的小女孩说点什么?写几句话。

第5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范文

在一堂课中,对学生的答问进行适时中肯的评价也很重要,及时引导学生学会体验成功的喜悦,体验学习中的快乐。比如:语文课中朗读的快乐,探索的快乐,创造中的快乐.从而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把“学会了”转变为“会学了”,这也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动性,创造性,促进学生认知能力、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等的全面提高.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成功的体验。

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我首先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学生看着大屏幕上渐渐黑下来的天,听着凄惨的音乐,感受着在一个又黑又冷的夜晚,一个光着头、赤这儿脚的小女孩独自一人坐在冰冷的墙角里,看着别人热热闹闹的过大年,而她有家都不能回,北风户呼呼的刮过,雪花还在飘落。在这样的一种情境中,我请了一个平时上课不是很认真的学生给我们读课文,他读着、读着,语气语调不自然的随着文章的内容在变,声情并茂,把听的学生也带到了当时的环境中,读到伤心处有的学生眼泪都在眼睛里打转。当这位学生读完,孩子们都沉浸在哀伤的气氛围中,接下来的学习就不用说了,入情入境。在那堂课中,我表扬了这位平时朗读能力不是很好的学生,感谢他给我们这么精彩的朗读,学生们不约而同的为那位学生鼓掌,掌声最终淹没了我赞许的话语。不言而喻,学生用心读书了,走进了文本,与小女孩同喜同悲,学习也就不是一种压力了。而这位不怎么爱学习的学生也因为这次成功的朗读体验,喜欢上了朗读,爱上了语文,这就是学习的真正乐趣。

理解宽容,引起学生反思的体验。

我班有位各方面都不错的学生,他一向都对自己严格要求,但是近来,他把老师的好评,同学的羡慕看作是自己骄傲的资本,在其他同学面前自鸣得意,有些瞧不起其他同学,甚至挖苦其他同学,这是不利于他的健康成长的。于是在学习《两小儿辩日》一课时,我抓住他也不理解的地方,让他回答两个小孩提出的问题,他果然回答不出来。我没有批评他,只是告诉孩子们,孔子这样的大学问家都有不懂的问题,被两个小孩子难住了,但是孔子没有随便应付这两个小孩子,而是承认自己的不足,何况是我们这些平常人呢?三人行必有我师,不管是谁都有他的闪光点,也有他的不足。我一边说,一边注意看那个学生,他脸有些红了,低下了头,后来再也没有看见他那种高傲的样子。语文课堂中的几句话,引导他从这种偏颇的认知中走出来,敲响了学生心灵之钟,起到了罩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

诚挚和入微,引起学生对信任的体验。

第6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范文

一、品味性解读——指向单一文本

解读文本的关键是要细细地品味,如同欣赏自然美景一样,只有在文本中慢慢地走,细细地看,才能从中享受到阅读的美,品味到文学的美,欣赏到别人不曾领略的风景“慢慢走,欣赏啊!”( 朱光潜语)

⒈沉入词句,品味语言魅力

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文本,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或一词,或一句,或一段;或文题,或开篇,或结尾。找准关键词句,突破一点,就可以从整体上感知文本,从而对文本留下完整的印象。如解读《穷人》,抓住关键词“穷”,虽然全篇不着一个“穷”字,但可以从桑娜家的屋内装饰、吃穿、桑娜和渔夫的忙碌中读出桑娜一家在物质上的“穷困”。以一“穷”字引开来,从桑娜家的整洁与温馨、夫妻的恩爱、关心生病的女邻居、不顾生活困难收养孤儿中,读出桑娜一家在精神上的“富有”,读出的是“穷人”不穷,这就是文本语言的魅力所在。

⒉揣摩细节,品味表达艺术

很多文本的动人魅力大多隐藏在细节里,若能关注这些细节,便可迅速进入文本语言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与文本融为一体。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三次鲁迅先生“笑”的细节描写。第一次是谈《水浒》:“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这是伯父委婉地批评“我”读书时囫囵吞枣,是一种幽默、宽容的笑,有关爱之意。第二次是伯父与“我”谈碰壁之前的拉家常:“‘哪一点不像呢?’伯父转过头来,微笑着问我。”是一种随和、慈祥的笑,有舔犊之情。第三次是笑谈碰壁:“……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这是一种无畏、意味深长的笑,有蔑视之意。通过对三次“笑”的揣摩和分析,一个丰满的鲁迅形象就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⒊把握结构,品味精妙构思

我们要善于从文本脉络着眼梳理关键处,把握文本整体结构,剖析言语内在的组织形式,进而品味文本的匠心独运、精妙构思。如《有的人》,诗的第一节写了两种“生”和“死”,是全诗的总纲,与后面各节是总分关系;第二、三、四节写了两种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第五、六、七节分别与上面三节对应,形成对应关系,写出了两种人的不同结局,这三节之间是并列关系。而在每一节之内,以两种人的不同态度、不同结局形成对比关系。这样的结构,使全诗层次清晰、浑然一体,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构思的精妙。有了合理的结构,文本就能以最短的篇幅表达出最丰富的内涵。

二、互文性解读——指向多个文本

互文性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单独的文本都是不自足的,其意义是在与其他文本交互参照、交互指涉的过程中产生。所以,有效建构文本意义的一个重要策略就是进行互文性解读,用旧的文本解读新的文本,用熟悉的文本解读陌生的文本,“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语)

⒈抓住细节,抓住意象,理解文本主题

为了表达主题,很多文本在意象、细节的刻画上会不谋而合,这就为引进互文文本提供了一个切入点。例如《凡卡》结尾:“过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着了。他在梦里看到一铺暧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搭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鳅正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解读时,可以《卖火柴的小女孩》结尾进行互文性解读:“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嘴上带着微笑”死了,而一个带着不可能成为现实的“甜蜜的希望”的凡卡却还活着,这不是生不如死吗?我们对小女孩给予了太多的同情、怜悯、伤感,太多的对黑暗社会的憎恨,而《凡卡》里,我们能够想象到的是,活着的凡卡比死去的小女孩更悲惨。

⒉引进背景,引进评论,深化文本主题

文本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文学评论是文本产生后,历代人们围绕它进行的对话交流。背景和文学评论可以丰富我们对文本的认识,将我们与文本的对话引向深入。如《有的人》是作者参加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之后有感而作,作于1949年11月1日,不是当年10月19日纪念鲁迅的即席之作。因而这首诗并不是专为鲁迅而作,“有的人”并不单指鲁迅,是指和鲁迅品质相同的人,实际上是通过纪念鲁迅,歌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这样认识主题,就能更加深入地挖掘诗的广度与深度。

⒊抓住结构,抓住修辞,学习表达艺术

文本结构是作者对作品立意布局方式的总体构想,是文本的“骨架”,是谋篇布局的手段,是动用材料反映文本主题的方法。将同一结构的文本进行互文阅读,可以强化谋篇布局的意识,提高谋篇布局的能力。如《母鸡》,可以与《猫》进行互文性解读。《母鸡》的第一部分以“我一向很讨厌母鸡”这句话为统领,用三个自然段写了“我”讨厌母鸡的三个原由,是总分结构。而《猫》的第一部分则以“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为统领,同样用三个自然段写了猫在哪些方面有些古怪,也是总分结构。把这两个文本的结构进行对比,就可以建立一个关于总分结构的模式。

三、创意性解读——指向文本之外

解读文本,不能简单地接受他人的解读结论,不能停留于自己以前的解读,而能够从新的视角、新的途径,个性化地解读方式,获得对文本新颖、独特的理解“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赵翼语)

⒈选取新视角,获得新理解

经典常读常新,鲁迅关于《红楼梦》的一段精辟的话:“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那是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对《红楼梦》所作的解读。而同一个人从不同的视角解读同一作品,也会获得不同的理解。比如对《晏子使楚》的解读,过去我们总停留于感悟晏子的随机应变这一浅显层面的话题,孩子们只能用看笑话、瞧热闹的视角来看待文本,缺乏人与社会、国家尊严关系的思辩阐述。而窦桂梅老师则独辟蹊径,以对道德范畴的独特审视和对人性的理性反思,挖掘出了对人的尊重、社会的尊重以及对国家尊重的社会命题,并把自己对文本的解读融进了教学设计之中,学生在老师的牵引之下,不断向文本的真义逼进。窦老师告诉我们的是:学生对文本的深层领会决不能缺失教师对文本内蕴主体建构的作用,教师手中的文本犹如蕴藏在地下的油井,你挖掘得越深,学生的获取量就会越大。

⒉寻求新途径,获得新理解

不同的人解读文章有不同的途径,这样的途径可以提高我们文本解读的效率,但长期采用这样固定不变途径也会僵化我们解读文本的思维,使我们对文本的解读很难有新的突破。比如《唐雎不辱使命》,一般把这篇文章看成历史传记,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但是,当代学者缪文远先生在《战国策考辨》一书中断定,是出自秦末汉初纵横家之“拟托”。中国古代文学专家朱东润先生也认为:“本文情节当出于虚构,不能视为真实的历史记载。”根据这些信息,浙江的徐中华老师把这篇文章当作小说进行解读,解读结果是这篇文章通过唐雎这个人物寄寓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朴素梦想——倚天之梦,即希望上天能派下一个英雄来制服残暴的君王,给人带来的是耳目一新的感觉。

⒊发现新问题,获得新理解

创意性解读,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的过程,在对问题的不断追寻中,获得对文本独特的理解与感悟。当我们反复吟咏《送孟浩然之广陵》时,一幅画面会在我们的脑际慢慢展现:在一个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李白与孟浩然在黄鹤楼对酒当歌,互诉衷肠。“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孟浩然起身向李白告别,去了扬州。李白站在江边,一条孤零零的小船慢慢地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望着浩浩荡荡的长江水沉思,久久不愿离去。可问题是:农历三月应是长江航道最繁忙的时候,怎么可能是“孤”帆呢?是呀,这么多的船,李白为什么独独只看见了友人的一条小船呢?在这样的反问中,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的惜别之情,“孤”不正是作者此时内心的写照吗?

第7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范文

问题,只有少数的学生回答,未能达到预期的“全体参与,师生互动”的目标。由此,我们不得不陷入反思,为什么学生缺乏积极性?是学生不懂?还是学生害怕?其原因有许多,但都体现了“师生互动”的无效性。

一、质疑引导

小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好奇心强,爱问为什么。教师要在课堂上牢牢抓住小学生这个特点,在课堂上设置悬念,引导学生进入课堂,融入教学情境中,与老师在课堂上进行互动交流。

设置悬念可以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导入运用设置悬念的方法,并且加以引导,让学生在课堂中提出自己的质疑,对老师进行质疑,要求老师解答,那么课堂教学就会活跃起来。在学生对一系列问题提出质疑后,老师可以对其问题注意回答或者让学生在课堂上分组讨论,鼓励他们积极进行探讨。比如在讲到《乌鸦喝水》的时候,老师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提出问题:乌鸦还可以用其他什么办法喝到瓶子里面的水呢?在学生自由讨论之后,教师可以进行点评指正。通过在课堂上设置悬念和兴趣引导等环节将学生带入教学情境,并且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使学生在兴趣驱赶下去学习语文,同时也将互动教学法运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

二、把握时机

师生互动教学的优势不言而喻,当教学理念更新与转变后,第二个问题就是要把握好师生互动的时机,课堂教学中并非所有时间都适合进行互动,教师提问后,学生进入思考时间时,教师一定不能打断学生思路,而是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不仅如此,互动不只是与学生语言交流,而是要融入教学内容。例如,教师讲解《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时,先让学生通读全文,并思考小女孩几次擦火柴的原因,对几次擦火柴有什么不同等,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引导,组织学生讨论,在学生进行讨论时,教师便可以伙伴身份加入讨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要注意态度亲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同时拉近师生距离。

三、讨论互动

(一)设计讨论主题

在设置讨论主题时,授课教师应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具有一定难度的,有讨论价值的、开放性问题来讨论。只有结合文本内容和课堂教学目标,选取那些适合讨论,需要讨论,有必要讨论的问题进行讨论,学生也才有可能参加讨论、才愿意参与讨论,才真正参与到讨论中,讨论也才有所收获。

从讨论的内容来看,授课教师选取的讨论内容要符合文本内容和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要求,来源于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或难点内容,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能为学生当前或后续的学习搭建平台。

(二)选择讨论形式

从讨论的形式来上看,分组讨论法是大家常选的一种方式,分组讨论的流程一般是先由小组讨论;然后由各小组选出代表发言,大家针对各自不同的意?进行批驳,并不断完善自己的发言;最后由授课教师做出点评。分组包括就近分组、求同分组和求异分组三种形式。就近分组是指同桌组成两人小组或前后桌组成四人小组抑或一列为一个大组。求同分组是指把意见大体相同的同学分到一组进行讨论。求异分组是指把意见不同的同学分到一组,让小组成员内部先进行激烈争论,然后在大家彼此争论的基础上形成小组意见。具体选用何种分组方法,由教师根据讨论主题的需要、讨论的客观条件来具体把握。

(三)引导讨论过程

语文课堂讨论互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在进行讨论时,任课教师不能置身事外,放手学生任意去讨论。而要认真观察,及时引导,全面监控。教师引导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着语文课堂讨论的效果。

从讨论过程来看,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要留心观察学生的表现,对于积极发言的小组或个人及时给予鼓励,对于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要进行合理提醒。同时还要倾听学生讨论的内容,当学生讨论中出现“偏题”、“跑题”现象时,教师要及时加以引导。

四、积极评价

第8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范文

一、评价的主导作用

小学生尤其是是低年级学生,特别重视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应当特别慎重。清代教育家颜昊先生说:“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苛求学生,不如用心去发现其优点,并以此鼓励他,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滋味。一句赞语比任何苦口婆心的说教和任何暴风骤雨般的责备和批评都更有力量。不容置疑,课堂是孩子学习的主要阵地,教师在课堂中针对学生表现评价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赞扬孩子的核心是让每一个学生拥有成功的体验,形成强有力的内部动力机制。以激励孩子不断地去争取机会,参与活动,取得成功。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同一类型的评价语言不是很满意,于是我因人而异,对评价对象的不同需求,从学习效果、学习态度、学生信心等各方面进行评价。对优秀学生,我多给予启迪。因为这部分学生已经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对他们的评价,不能停留在所学课本知识的层次上,要选择独特视角,开阔学生视野,激发深入探究的欲望。对班上中等生,我诚挚地欣赏。卡耐基曾说:“使一个人发挥最佳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儿童尤其天生喜欢鼓励和赞美。评价时,我用丰富、生动的语言让这些孩子处于一种积极亢奋的状态,这时,他们会努力向优秀的学生靠拢。对于后进生,我热切地激励。这部分学生通常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及主动学习意识等各方面存在问题,他们共同特点是缺少自信心,最需要的是鼓励。因此我细心地从他们身上发现优点,进行评价;发现闪光点,打消他们自卑心理,树立自信。课堂上我关注每一个学生,把爱心、耐心、信心贯穿于每一个环节,用温情的评价语言,适时给一个尝试成功的学生以鼓舞,使每个学生都体会到喜悦,产生乐于求知,积极向上的情感。

二、评价应建立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

教师应承认学生的独立性,个体性,要与学生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尤其对语文学科来说,学生有自己不同的感悟,不同的理解,教师不必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应该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开展具有相互作用的对话。在阅读《猴子捞月》这个故事的时候,教师问孩子们“猴子捞月亮的做法好不好?”当孩子们说不好时,教师高兴地评价:“对,小猴子的这个办法不好,遇到事情不动脑子,我们可不能像他们那样。”孩子们边听边点头,这时还有小手举起,教师赶紧让他站起来发言:“小猴子的办法好,他很勇敢,敢自己动手去做。”听他说完,教师马上带头鼓掌,并给予这样的评价:“这位小朋友说得棒极了!小猴子敢于实践,勇于探索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在阅读教学评价中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尊、自信的个性品质,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一堂课是否精彩?是否成功?不是看教师的素质怎样,而是看学生在这节课中发展了多少。学生在这堂语文课中语言积累了多少,朗读水平有没有提高,语言形式有没有解读与运用等等。课堂是因学生而精彩的,课堂也因学生发展而成功。所以我们要利用各种教学形式促进学生充分参与,积极互动,有效生成,深化拓展。

学生互评在课堂教学中运用非常频繁,小学生也喜欢模仿老师去评价别人,而这种互评的方式有利于学生互相学习优点,改正不足,也可以锻炼自己的判断,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学生的评价语言要适当、合理、明确、有针对性,而不要过于系统。在这一点上,需要教师耐心的指导,逐步培养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和评价水平,而不能急于求成,要求学生一步到位。

三、学生的自我评价在自我语言的激励下互助学习

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课文,体会作者写作的目的和小女孩美好的心愿,分工合作完成记录。在活动中,我发现了一个小组活动开展得特别顺利,合作学习很快就完成了。我就请这个小组的组长向大家介绍经验,他说:“我们小组有的负责说,有的负责写,还有的专门帮助查书,分工合作,很快完成了任务。我们都觉得这样的方法特别好。”另一个组员补充道“你看我们组的同学,现在都在欣赏我们共同努力的成果,我们很高兴!可是其他小组的同学都自己顾自己,谁也不听谁的,这样根本就合作不好。”听了他们对自己学习情况的评价,我及时给予了鼓励,并号召其他组的同学向他们学习。

可以看出,学会自评有利于学生对自己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这也是最难以培养的一种能力。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教学中,学生在朗读、讲故事、做小老师和合作学习等过程中,教师要引导他们对自己的表现作出判断,逐步由概括性评价向具体、客观的评价发展,提高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平时鼓励学生多做自我反思,进行自我比较,找出自己的进步和不足。评价的目的不在于评优评劣,而在于由此形成改进计划,促进学生自身的提高。学生可以通过在自我评价中认识到自己在课堂表现中的不足之处;可以在评价中进行自我反思,认识得失;也可以在他人评价中认识到自身不足之处。然后结合自己的优势对不足之处加以改进。

第9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范文

新课程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课程目标。然而,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在过去的教育实践中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体验教育观被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所接受,教育开始关注教育对象的情感体验,情感体验缺失带来的后果也日益引发教育者的探索。实际上情感体验的教育价值至少有三个方面:知识获得的动力基础;德育有效性的前提;人格完善的必要条件。

一、情感体验是知识获得的动力之源

情感体验是动机系统的基本成分,是人们接受信息渠道的闸门,在缺乏必须的“丰富激情”的情况下,人的理智处于昏迷状态,不可能进行正常的工作,甚至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其情感体验健康与否,对其学业影响很大。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有效的强化记忆过程,提高无意识记的效果,增加有意识记的效果,能够激发儿童对过去知识的再认和再现,把对过去知识的追忆变成一种自然而然的活动,还能提高活动效率,使身心处于活动的最佳状态,从而推动学生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因此,情感体验是知识获得的动力之源。

二、情感体验是德育有效性的桥梁,是人格完善的必要条件

一切道德教育,都需要在学生的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实现道德知识的内化,从而与个体的价值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指导个体的行为。要使德育的内容与形式真正融入生活,情感体验是基本的桥梁和纽带,德育只有在个体的心理过程中产生共鸣,成为个体的价值判断和自我引导的依赖时,它才是有效的。

重视人的发展,强调教育以学生人格发展与社会性发展为核心已是世界各国比较公认的原则。而健全的人格必须依托于丰富的情感体验,情感体验缺失的青少年大多不能准确而深刻地体验自己和体会他人的情绪、情感,不能积极主动地理解他人,不能有效地与别人进行沟通与合作。甚至与同学、老师、父母、长辈发生冲突,很难发展起健全的人格。

少年儿童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他们大多数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而在学校的大多数时间都在上课和学习,因而各门学科的教学对少年儿童人格的形成必然产生深远影响。而小学语文课程既是主课,又是基础课,占的时间最长,学的内容最多,而它本身就有很多的人文因素,对学生的人格形成影响最大。因此教师应自觉地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做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健康人格形成的有机结合。

三、课改中的语文教学应促进学生情感体验

(一)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给孩子一个情感课堂。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去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营造宽松的教学气氛,令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个个心驰神往。让学生自由地学、思、疑、问,只有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会敢说敢想,潜能得到最大发挥,从而树立自信心,在自信心的驱动下就会不断努力而获得成功。

著名教育家夏丐尊曾经说过:“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之没有水。没有水就不能成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可见,一位没有情感的老师不是一位优秀的教师。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多点热情,少点冷漠;多点鼓励,少点责备,让孩子在爱的氛围中成长。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你富有“激情”,能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陪伴学生走过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对学生的智慧、思维、习惯、情感、态度等诸多方面产生积极作用,让他们的人格得到健全的发展,向着陶行知先生所说的“真人”迈进。

(二)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

1.用情去感知。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真情去感知文中的亮点,把自己融入到文章的内容中去,用情去体会、去理解、去学习,这样就会迸射出情感之花。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要求学生用真情去读,用情去感受神奇而美丽的山水,当学生的情融入山水之中,还可要求学生用真情写出自己对桂林山水的美及向往,从而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桂林山水的景色美。 再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要求学生带着真情去阅读,当读到小女孩悲惨死去的过程时若学生情到由衷,则会流下悲伤的眼泪。而《理想的风筝》的教学过程中,要达到被刘老师身残志坚的精神感动得流出热泪,使情在泪中现。

2.用心去体验。在小学语文课中,有好多文章都具有较强的感召力,学了以后小学生的心灵容易被感化,这必须让学生用心去体验,在体验中让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真正落到实处。例如《穷人》这篇课文就有一种人情美,渔夫一家有五口人,生活是靠渔夫一人打鱼维持生活,非常贫困和艰难。但渔夫的妻子桑娜在发现邻居的寡妇死后留下两个幼小的孩子时,经过复杂的思想斗争后终于把两个孩子抱到了自己家。教师上课时就应该抓住这一种人间最珍贵的人情美去分析,启迪孩子们的心灵,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关心、相互帮助,这样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用情去悟理。语文教学要化理为情,融理入情,学生情感的培养应基于对“义理”的理解,情理是一体的,教师在教学时要紧紧把握住语文学科的文理合一这一特点。如教学《桃花新木》一文时要抓住植树和育人是同一道理,让当今的“小皇帝”、“小公主”们知道过多的溺爱反而害了自己,应该尽量自食其力。再如教学《金色的鱼钩》一文时,在途中吃草根、树皮的情景,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尝一尝草根、树皮的味道怎么样?在教学《丰碑》一文时,可以让学生体验一下,在严寒的风雪中,穿着破旧单薄的衣裳,挨冻的滋味。知道在人生的道路上并非全是掌声和鲜花,同样会有荆棘丛生的曲折道路,要敢于面对困难、勇于克服困难,才能走出困境。

4.用心实践去丰富体验。学习了课本知识就应该付诸行动,这是当今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最好办法。如学习《养花》一文后,使学生从老舍养花的过程中体验到不但可以陶冶自己的情操,还能得到更多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