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字化技术的特点范文

数字化技术的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化技术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字化技术的特点

第1篇:数字化技术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传统变电站;数字化变电站;模式;技术特点

前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力系统对电力设备数字化、网络化的要求不断提高。基于 IEC61850 的数字化变电站技术也在日益更新,特别是交流采样值通过IEC61850-9-2 协议的网络传输技术也被用户逐步认可。传统的一次设备已经不能适应变电站数字化发展的需求,通过对传统变电站的数字化改造,基本取消了硬接线和传统的二次继电器逻辑接线,所有的开入、模拟量的采集均在就地完成,转换为数字量后通过标准规约从网络传输,所有的开出控制也通过网络通信完成,真正实现了网络数据的共享。

1数字化变电站的技术特征

数字化变电站是由智能化一次设备和网络化二次设备分层构建,建立在 IEC61850 通信规范基础上,能够实现变电站内智能电气设备间信息共享和互操作的现代化变电站。主要技术特征包括:

1.1非常规互感器的使用

非常规互感器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电子式互感器,一种是电光效应的互感器,其最大特点就是可以输出低压模拟量和数字量信号,直接用于微机保护和电子式计量设备,去除了许多中间环节,适应电力系统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需要,由于动态范围比较大,能同时适用于测量和保护两种功能。因此,非常规互感器对于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2一次设备的智能化

智能操作断路器是根据所检测到的电网中开关开断前一瞬间的各种工作状态信息,自动选择和调整操动机构以及与灭弧室状态相适应的合理工作条件,以改变现有断路器的单一分闸特性。

1.3二次设备的网络化

变电站内的二次设备不再出现常规功能装置重复的I/O现场接口,通过网络真正实现数据共享、资源其享,常规的功能装置在这里变成了逻辑的功能模块。

1.4自动运行的管理系统

电力生产运行数据、状态记录统计无纸化;数据信息分层、分流交换自动化;变电站运行故障时能即时提供故障分析报告,指出故障原因,提出故障处理意见;自动发出变电站设备检修报告,反映设备的正常运行状态。

2传统变电站数字化改造的基本要求

IEC61850 规约将数字化变电站分为过程层、间隔层和站控层(如图 1),各层内部及各层之间采用高速网络通信。与常规变电站相比,数字化变电站间隔层和站控层的设备及网络只是接口和通信模型发生了变化,而过程层则由传统的电流、电压互感器、一次设备以及一次设备与二次设备之间的电缆连接,逐步改变为电子式互感器、智能化一次设备、合并单元、光纤连接等内容。因此,传统变电站数字化改造主要是对过程层和间隔层设备进行升级,将一次系统的模拟量和开关量就地数字化,用光纤代替现有的电缆连接,实现过程层设备与间隔层设备之间的通信。

3传统变电站数字化改造的模式

由于数字化变电站是基于过程层信息和站控层信息在以太网上的完全共享,又由于数字化变电站采用了一系列不断发展的新技术。因此,从实用化层面分析,目前传统变电站数字化改造可以采用的模式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

(1)基于站控层IEC61850的数字化变电站。该系统与传统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基本类似。间隔层智能电子设备IED(保护及自动化装置)仍然可被安装在间隔层设备上或集中组屏。这种模式的推广是为了解决传统变电站中智能设备的互联互通及信息互操作问题。由于变电站的智能设备的通信及功能被约束在IEC61850标准范围内,因此,整个系统中的每一个节点的信息传输被标准化,从而使得整个系统的可维护、可扩充性能大为提高。联闭锁的GOOSE信号及保护间的配合信号也可以在这里实现。

(2)基于传统互感器及过程层GOOSE信息交换的数字化变电站。这种模式不仅在站控层信息交换采用了IEC61850,而且增加了过程层网络进行过程层信息交换。对于每一个间隔,配置了过程层智能操作箱,首先将设备的信息及操作数字化,与之相关的间隔层智能电子设备IED(保护及自动化装置)则通过光纤以太网与对应间隔智能操作箱相连接。IED与合并单元、智能操作箱之间既可以点对点的方式互联,以网络总线方式相连。IED可以根据需要安装在变电站的任何地方。由此可见,原来一次设备与IED之间的传统的大量铜芯电缆被少量的通信光缆代替了。同时由于建立了过程层网络,过程层的高速采样数据可以被不同类型的装置共享,从而大大简化了现场的一次接线。

(3)基于站控层及过程层全信息交换的数字化变电站。与第2种模式相比,该模式采用电子式互感器代替了传统互感器。电子式互感器的发展在数字化变电站领域有着绝对的优势。无论是有源式、无源式、还是内置GIS式的电子式互感器,由于采样直接在一次进行,转换为光信号后经过光缆传给二次,使得互感器对绝缘的要求大大降低,并大大减小了模拟量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受到的干扰。

根据上述三种方案的技术特点,不难看出全信息交换的数字化变电站既能比较好的解决现有自动化技术的缺陷,又能克服传统电磁型设备的不足,是现阶段比较理想的数字化改造模式。组网模式参考图2。

4实例分析

110kV长洲站作为广州电网全数字化先进技术应用试点,采用了罗氏线圈电子式互感器、低功率线圈(小信号)互感器、智能操作箱、基于61850规约的保护测控一体化装置。系统由站控层、间隔层、过程层组成,采用分层、分布、开放式结构,所有二次设备均支持IEC61850规约。通过GOOSE网络快速变量传输机制进行间隔层控制保护装置之间的通信,解决了保护死区和开关失灵等问题,同时减少了电缆,方便了工程的实施与维护。高压室与控制室间采样数据、控制命令不再依赖控制电缆传输,电磁兼容问题也得以抑制。而且利用GOOSE在信号没有变位的时候,发送心跳报文实现了链路的状态检修,解决了传统电缆接线松动无法检测的隐患。

结语

全数字化变电站有着传统变电站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是应用电子设备数量多是数字化变电站的一个潜在缺陷,长期户外高温运行,对设备的健康和数据采样的稳定性,都有一定的影响。同时,完全网络化的设计在实现信息共享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系统遭受攻击的风险,而且为了保证系统冗余度所采取的措施,也为设备损坏时的及时更换带来不便。因此,在实现传统变电站数字化的同时,我们也要加快解决数字化运行的一些问题,使得这种技术更好的为实现智能化电网服务。

6 参考文献:

[1]高翔.数字化变电站应用展望[J].华东电力,2006,(8).

[2] 高翔,张沛超.数字化变电站的主要特征和关键技术[J].电网技术,2006(23).

[3] 李映川,王晓茹.基于 IEC 61850 的变电站智能电子设备的实现技术[J].电力系统通信,2005,26(15).

第2篇:数字化技术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地籍测量;数字化测图;特点;应用

地籍测量主要是指利用 现代 测绘技术以一定的精度测定土地境界、土地权属位置、土地面积并以反映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状况以及质量等级的专门测量,它为国家土地管理部门提供具有现时性的土地详查资料,并为土地登记提供依据。

1.数字化地籍测量的内涵

数字地籍测量是数字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其实质是一种全解析的,机助测图的方法。数字地籍测量是以计算机为核心,在外连输入输出设备及硬、软件的支持下,对各种地籍信息数据进行采集、输入、成图、绘图、输出、管理的测绘方法。数字地籍测量是一个融地籍测量外业、内业于一体的综合性作业系统,是计算机技术用于地籍管理的必然结果。它的最大优点是在完成地籍测量的同时可建立地籍图形数据库,从而为实现现代化地籍管理奠定了基础。

2.数字化测图技术的特点

2.1劳动强度小,自动化程度高

外业采集的数据可以自动记录于 电子 手簿中,避免了传统测图繁琐的记簿、计算、检核,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电子手簿中的数据可以通过电缆直接向计算机传输,在室内通过计算机键盘和鼠标的简单操作,即可完成图形编辑,大大减少了外业工作时间。

2.2精度高

传统的测图,地物点平面位置的误差主要受解析图根点的展给误差和测定误差、测定地物点的视距误差、方向误差等影响。测量数据作为电子数据格式可以自动传输、记录、存储、处理和成图,在全过程中原始数据的精度毫无损失,不存在传统测图中的视距误差、方向误差、展点误差,很好地反映了外业测量的高精度,获得高精度的测量成果。

2.3信息量大

数字地图包含的信息量几乎不受“测图比例尺”的限制,甚至可以没有“测图比例尺”的概念。数据可分层存放,使地面信息的存放几乎不受限制。比如将房屋、道路、水系、电力线、地下管线、植被、地貌等存于不同的层中,通过关闭层、打开层等操作来提取相关信息,便可方便地得到所需测区内的地籍图。在数字地籍图的基础上,可以综合相关内容补充加工成不同用户所需要的城市规划图、城市建设用图、房地产图以及各种管理的用图和工程用图等。

2.4信息存贮、传递方便

数字信息可以通过磁盘、光盘以计算机文件的形式保存或传递,还可以通过电缆或计算机互联网传输。在数据的存贮、传递方面优势是传统测图无法比拟的。

2.5便于成果更新

数字化测图的成果是以点的定位信息和绘图信息存入计算机的,当实地有变化时,只需输入变化信息的坐标、代码,经过编辑处理,很快便可以得到更新的图,从而可以确保地面的可靠性和现势性。

3.数字化测图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

3.1数字化测图的主要方法

目前我国数字成图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原图数字化、航测数字成图、地面数字测图。原图数字化是将原有图件进行矢量化处理,使图形数据变成矢量数据,通过各种编辑,获得数字化地籍图的一种方法;或者将原有图纸通过扫描仪扫描,通过一些矢量化软件,将由扫描得到的栅格数据转化为矢量数据,然后通过编辑处理,进而得到数字化地籍图的方法。航测数字成图是将航摄像片通过解析测图仪,获得地面立体模型,采集地面模型数据,从而得到数字化地籍图的一种方法。

3.2数字化测绘在地籍测量中的作业流程

3.2.1地籍测图准备

目前应用数字法进行地籍测量前,应做好以下准备工作:根据城镇地籍调查的范围,划分好区、街道街坊;进行地籍权属调查,实地标出每宗地界址点的位置;布设控制网;划分每个作业小组测区范围。

3.2.2地籍控制测量

地籍控制测量是为地籍细部测量和日常地籍测量服务的,它具有传递点位坐标及限制测量误差传播和积累的作用。在地籍测量工作中,为限制测量误差的积累,保证必要的测量精度,使各街区测绘的地籍图能够拼接成一个整体,就必须首先在全调查范围内选定一些控制点,构成一定的几何图形,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和精确的测算方法,在统一的坐标系统中,确定它们的平面位置和高程,再以这些控制点为基础测算其他细部点的坐标。通常采用GPS卫星定位技术建立控制网。

3.2.3地籍细部测量

地籍细部测量采用GPS(RTK)、全站仪配合的草图方式测图,关键部分绘制在草图上。草图的清晰、明了对内业工作至关重要,草图绘制的比例尺不宜过小,地物之间的相对关系大体能够得到体现。地籍细部测量主要包括:野外数据采集。数字法地籍测图时,野外数据采集的方法按记录器的不同可以分为: 电子 手簿记录模式、便携机记录模式、电子速测仪数据存储卡记录模式、GPS测量模式。数据传输。野外数据采集后,用专用电缆将外业采集的数据传输到 计算 机。一般每天野外作业后都要及时进行数据传输,以避免数据丢失。数据处理。首先进行数据预处理,即对外业采集数据的各种可能的错误检查修改和将野外采集的数据格式转换成图形编辑系统要求的格式。接着对外业数据进行图形生成,建立图形文件等操作,再进行等高线数据处理,即生成三角网数字高程模型(DTM)、自动勾绘等高线等。

对照宗地关系图与宗地草图,根据分幅地籍图的坐标范围,选定该幅图所波及的作业分区数据文件,由测点平面坐标和地块描述信息自动生成平面图。如果没有什么重大问题,则可以生成界址线等地籍要素,注记相关的地籍要素内容,打印初步地籍图。进行外业巡查,根据初步地籍图利用钢尺对测量精度进行审核,这一步是质量控制的关键所在。

3.2.5面积量算汇总

在错误修正后,按照从整体到局部,层层控制,分级量算,块块检核,按面积平差的原则进行面积量算、面积平差、面积汇总等工作。

3.2.6图表生成

最后在检核无误的情况下利用制图软件的功能生成地籍图、宗地图、界址点成果表、宗地面积绘总表、土地面积分类表等图表文件。

3.2.7地籍信息系统的建立

进行图表一致性、勘丈边长与反算边长一致性的检核,经检核无误或对检核问题修改后,建立初始地籍调查数据库文件,再进行人库前的数据检查,如无错误则可以人库,即建立了地籍信息系统。

在地籍测量工作中采用数字化测绘技术,可以提高数字化测图技术和效率,保证成图精度,满足小城镇建设的需求,为后续的规划和调整工作提供了基础资料,取得了较好的 经济 和社会效益。 [科]

【参考文献】

[1]贺丽娟,曹振一.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J].西北水电,2012.

第3篇:数字化技术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变电站;自动化;特点;对策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已经成为电力行业的热门话题。结合电网企业的实际需求,通过技术改造,来促进他们自动化水平的提升是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应用,为变电站的保护、控制技术水平的提升奠定了技术基础,有效解决了变电站在监视和控制工作中的不足。针对这样的情况,文章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的特点、问题与对策进行了详细地阐述。

1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的特点

目前,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系统结构以分级分布式为主;综合;数字化测量方式;监视屏幕化。具体内容如下:

1.1 系统结构以分级分布式为主

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数据通信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完成综合自动化系统内部的子系统、功能模块之间的信息交换,从而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顺利完成控制中心和变电站之间的通信工作和任务,并且还要及时将每个环节容易出现的故障信息记录下来,上报给控制中心,对于控制中心下达的任务,也要严格按照其命令执行。

1.2 综合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其功能呈现出综合性特点,主要包括对子系统进行监控、保护的功能,以及自动控制装置、数据通信等功能。通过CRT屏幕,操作人员就可以对隔离开关、断路器进行相关操作,并且还能调节变压器的分接开关,而对于电容器的操作,通过投、切等方式进行控制的过程中,应将人工控制跳、合闸等手段保留下来。

1.3 数字化测量方式

对于采集到的模拟量,应进行不间断监视,若是出现越限情况,应马上发出警告,同时,要对越限的数值、时间及时记录下来,并把这些信息都传送给调度中心。对微机的保护装置、自动装置的运行情况进行有效地监控,监视结果也传送给控制中心,并对下达的命令进行执行。

1.4 监视屏幕化

所谓监视屏幕化主要指的是,操作人员通过屏幕就能对变电站所有设备进行全面监控。无论是经济发展地区,还是不发达地区,积极推进监视屏幕化的使用进程显得非常重要,因为这种技术能够促进运行可靠性、安全性的提升,降低操作失误率,还能实现经济效益的进一步增长。近些年来,保护管理及系统正朝着保护、测量、通信以及控制一体化的方向发展。这种管理的智能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通信管理、保护信息、录波管理、图形监控、告警管理、GPS对时、历史记录等功能。

2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存在的问题

2.1 设备生产企业

现阶段,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在选择的类型方面存在功能不够全面,质量不达标和系统性能不强等方面的问题。有一些生产自动化设备的厂家过分看重自己经济效益的获取,而很多用户又非常重视技术含金量,他们都没有给予产品的实用性、功能足够的重视,因此,很多设备虽然技术含量很高,但是,其产品质量却不过关,无论是结构还是可靠性方面都没有达到相应标准。同时,这些厂家对产品技术进行鉴定,但是对于产品质量、性能方面并没有鉴定。并且他们对自己的技术水平也没有进行改进,只要有人购买就会生产,无法有效保证生产质量,特别是外购部件更缺乏有效的管理,致使一些已经投产的变电站经常出现问题。此外,有一些厂家和企业没有做好使用宣传工作,致使电力企业人员没有对系统进行全面理解,设计漏洞非常多。

2.2 接口问题

一直以来,接口问题都是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很难有效解决的问题。这主要是不同厂家所生产的设备,其接口的类型和大小都是不一样的,这就给变电站相关工作的展开增加了难度。同时,抗干扰问题也存在于综合自动化系统中,电磁兼容相关问题,比较容易受到忽视。这因为传统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设备在进行抗干扰试验时,它采用的手段非常原始,没有定量指标。

2.3 传输网络、规约

我国幅员辽阔,因此,各个地方变电站的情况也是不一样,而各个变电站与调度中心的信息传输所采用的规约形式也是不同的。比如:DNP3.0、CDT、以及SC-1801等等,这三个标准能够运用参考模型中,是衡量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

3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的提升对策

3.1 对安全生产目标进行明确

电力企业应制定一套安全生产目标,通过培训来促进工作人员危险预控能力的提升,实现员工思想观念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方向转变。比如,若是上方带电,工作在其下方的人员,需要将和上方带电设备应保持的安全距离记录清楚。

3.2 加深工作人员对系统的认知力度

综合自动化系统大大促进了变电站的可靠性、安全性的提升,实现其运行水平的进一步增长,在管理、运行、技术方面的水平也得到显著提高。和过去相比,变电站不仅占地面积缩小了很多,且成本也有所降低,提高了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总投资量有所减少,且电压合格率也提升很多,降低了工作难度和电能损耗。因此,电力企业应加深工作人员对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认知力度,只有在思想上给予足够的重视,才能将相关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3.3 完善事故应急处理预案编制

一般来说,造成变电站事故发生的原因,主要有母线失压、本体故障和主变压器发生损坏等原因。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电源线路出现故障而造成受电变电站出现失压的情况,或者由于断路器拒动而造成事故发生并延伸至母线,这些都会对整体系统的安全性能产生影响,甚至出现系统事故。因此,电力企业应完善事故应急处理预算编制,提高运营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从而将不良影响控制到最低,以恢复系统的高效运行。

3.4 强化防误操作管理工作

电气操作票主要指的是当电气设备需要从当前运行状态切换到所需要的目的状态过程中,而遵守的操作章程所形成的操作指令的有序集合。而以往工作票的管理模式非常陈旧,且水平和效率都非常低。为了避免因电气设备而引发重大设备事故,操作人员应开展好设备安检工作,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通过教育的强化,来规范其操作流程,并建立工作责任机制。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应用作为变电站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有着巨大的优越性,不仅变电站的可靠性和运行水平都得到提高,并且电能质量也明显优于以前。然而,综合自动化技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由于其技术还不够稳定,比较容易出现问题。但是,只要电力企业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加深工作人员对系统的认知力度,对安全生产目标进行明确,完善事故应急处理预案编制,就能弥补其应用的不足,从而实现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方伟.浅析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的特点、问题与对策[J].企业技术开发,2012(34):23-24.

[2]聂延春.浅析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中的问题和特点[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4):56-57.

第4篇:数字化技术的特点范文

论文摘要:当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微电子技术及信息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与发展。同时,数字化技术的引入也使得变电站的运行发生了变化。变电站引入数字化技术使变电站的二次设备逐渐向一次设备进行延伸。传统变电站的数字化过程使得变电站运行更加自动化,管理更加科学化,因此研究数字化变电站的技术基础及特征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数字技术的发展及应用使得数字化变电站有了技术的支撑。目前,我国数字化变电站的技术主要有数字化的电气量测量系统。而变电站的自动化技术基础主要包括:智能化的开关、光电式的电流及电压互感器、一次运行的设备、在线状态的检测系统、运行操作的培训仿真技术等。数字化变电站的特征及技术的影响势必会使数字化的变电站成为发展的趋势。本文就数字化变电站的主要技术基础及特征进行论述。

1.数字化变电站的技术特征

当前的数字化变电站主要通过电子式互感器、智能化的开关等数字化的一次设备、网络化的二次设备分层组成,在IEC61850通信规范的基础之上逐步实现变电站系统不断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等要求。

首先,变电站中的电气设备信息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实现相互间的资源共享及利用,使操作更加便捷,同时减少变电站相关设备退出的次数及时间,减少了损耗,提高了设备的使用时间,对于自动化设备的数量进行精简,极大的简化了变电站的二次接线,提高变电站设备使用系统的可靠性,维护及及时更新扩展变电站中的设备功能。

其次,逐步实现了变电站信息在其系统运行过程中和其它支持的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减少了资源重复建设,有利于投资成本的回收并延长变电站的使用年限。减少周期内的维护成本与建设费用。数字化变电站主要标志就是实现了数据采集的数字化,通过运用数字化的电气量测工具,比如光电式的互感器、电子式的互感器等来采集电流、电压等,对这些电气量的采集与测量,实现了变电站第一、二次系统的有效隔离。因此,也就增大了变电站的电气量动态测量的范围。同时,因为采集的数字化也提高了电气量的测量精确率。在准备实现变电站信息共享的同时,为以往变电站装置冗余迈向信息冗余提供了信息基础,逐步使变电站的电气量采集与测量走向了信息化、集成化。

第三,变电站信息系统分布出现分层化。以往变电站的自动化系统主要是集中式,而数字化变电站则改变了以往的集中式采用了分布式。数字化变电站通过采用第二代的分层分布式自动化系统可以更加完整的记录变电站内各个设备的信息,并及时的显示,大大提高了网络通信的速度和开放程度。

在IEC61850通信规范的基础之上提出的有关数字化变电站的过程层、间隔层及站控层等三层结构模式。可采用面向对象进行建模,通过软件复用、嵌入式等实时操作控制系统等高科技技术,不断满足数字化变电站等电力系统对于实时性、可靠性的需求。不但可以有效的解决变电站中异构系统间的信息的互通问题及装置不同引起的系统操作问题,而且还给当前的数字化变电站的分层分布式模式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2.数字化变电站的技术基础

当下数字化变电站需要的技术基础支撑主要有非常规传感器;可靠稳定的通信网络;数字化变电站的组成设备的稳定性。

我国当前的数字化变电站建设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必然趋势。伴随着众多变电站技术问题的研究与解决,数字化变电站的技术基础越来越稳定。首先,通过数字化变电站的设备组成可以看出数字化变电站的技术基础。数字化变电站的技术设备主要由电子式电压电流互感器、智能化的一次设备、网络化的二次设备组成。

电子式的电压电流互感器主要通过罗哥夫斯基线圈,进行电阻分压、阻容分压和电容分压,以此替代传统电磁式的电流电压互感器。这样,数字化变电站的电子式电流电压互感器采用了先进的电子元器件和电磁兼容等设计,可以更加直接的策略电流电压信息。并且通过和数字化的仪表等智能化的综合测量装置,用计算机技术对电流电压等信息的测量,并进行数字化处理使得国家电网中的电气设备可以进行网上在线状态监控与保护。而传统变电站中的常规互感器则与电子式的互感器有很大的差别,不但比电子式的互感器绝缘复杂化、而且体积比较大、重量重动态测量的范围比较小;不如电子式的互感器能够在电力系统的运行中根除重大的电力故障隐患,保证国家变电站用电设备的安全及人身安全。

智能化的一次设备主要是根据变电站相关设备的规范标准,不但具备普通传统变电站的开关设备的基本功能,而且在这个基础之上更加的智能化。除此之外,数字化变电站的智能化的一次设备还可以进行在线监控、利用数字化接口及智能化电子开关来操作变电站中一系列的高级智能化设备。因此,数字化变电中的智能化的一次设备是数字化变电站的重要基础设备,可以提供被检测的信号回路及被控制的操作驱动回路。通过计算机进行微处理及光电技术的设计,简化了传统常规机电式的继电器和控制回路的结构。同时,智能化一次设备提供了数字化变电站技术基础,通过数字程控器与数字公共信号网络进行连接,有利于变电站二次回路。同时,光电数字及光纤也代替了传统的强电模拟信号与控制电缆。更加节省了变电站的电缆用量、减少占地面积,缩短了数字化变电站的投运周期及电子式电压互感器的电气距离。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智能化一次设备,数字化变电站在提供在线检测的同时,减少了人为失误更优化了控制回路。

最后,变电站中网络化的二次设备。传统变电站内的常规化二次设备,主要由继电保护装置、防误闭锁装置、测量测控装置等组成,这些网络化的二次设备可以标准化、模块化的进行计算机微处理机。通过网络化二次设备之间的告诉网络通信通道的连接,真的达到数据的资源共享、信息传递的高速化。

3.当前我国数字化变电站的技术

目前,我国数字化变电站的技术主要有数字化的电气量测量系统。拥有稳定性高的电气量测量系统对于建设数字化的变电站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当前,国际上对于电压式的互感器系统称为非常规互感器,这种电压互感器和以往变电站所采用的传统的互感器有很大的差别。

在新型的电压互感器中基于电光效应的电压互感器基于电光效应的互感器称为光学电流电压互感器或者称为无源式互感器而其余的则为电子式电流压互感器或者称为有源式互感器。众所周知,由于线性的双折射现象和发光源器件的发光强度会下降,光在传输过程中引起的偏振角变化以及在不同材料的中维尔德常数也会受到外界温度的影响,造成无源式互感器的测量精度不稳定等问题。而光学互感器则拥有比较好的线性度、测量精准度、无源、不轻易受到电磁干扰等优势。我国目前的数字化变电站的该井需要采用这种新型互感器的优点,通过其工作的原理提高变电站工作的稳定性。

其次,目前数字化变电站要求通信网络的可靠性与即时性。数字化的要求就是资源的贡献,信息高速传递,而网络信息系统就是数字化变电站的核心,也可以称其为数字化变电站的“神经系统”。因此,数字化变电站的技术基础及要求必须包含了变电站系统的可靠性、及时性、可用性。计算机通信网络系统的可靠性可以选用拥有较高稳定性及可靠性的网络拓扑结构。并采用国际上的冗余技术保障其安全运行。在数字化变电站的设计过程中,各个IED都应该拥有双网卡,这样,就可以同时分别接入室内两台交换机。过程总线及站级总线可以采用环形拓扑来提到设计方案中系统的可靠性。同时,不断的优化网络系统设计,综合考各种因素,提高通信网络的经济性和易维护性。

4.结语

当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促进了微电子技术及信息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与发展。而实施IEC61850标准施、应用非常规互感器将逐步推进我国数字化变电站的建设进程。数字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是数字化变电站建设的技术支撑,通过对数字化变电站的技术基础及特征的研究推动传统变电站的数字化进程,使我国数字化变电站的运行更加自动化,管理更加科学化。

参考文献

第5篇:数字化技术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机械自动化;特点;应用

一、机械自动化在我国的特点及作用

机械自动化的特点很多:第一,机械自动化是面向21世纪的技术,是具有明确的范畴的新的技术领域;第二,机械自动化技术是面向工业应用的技术,可以提高制造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第三,机械自动化技术是面向全球竞争的技术,同时是驾驭生产过程的系统工程,是市场竞争核心时间、质量和成本三要素的统一。在工业生产中,机械自动化的作用很大:第一,机械自动化的应用,可以提高生产过程的安全性;第二,机械自动化可以提高生产效率;第三,机械自动化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第四,机械自动化可以减少生产过程的原材料和能源损耗。我国处于机械自动化的初期,需要循序渐进,不断努力,创造条件,向自动化的高级理想阶段迈进。

二、我国机械自动化的现状

机械自动化技术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发展应用以来,在各行各业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广泛的应用,特别是近年来计算机的高度集成化,开始采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大大加快了机械自动化的发展,但我国还处于初级操作阶段的自动化。近年来,我国的制造业不断采用先进制造技术,但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个阶段性的整体上的差距。

1.管理方面。工业发达国家广泛采用计算机管理,重视组织和管理体制、生产模式的更新发展,推出了准时生产(JIT)、敏捷制造(AM)、精益生产(LP)、并行工程(CE)等新的管理思想和技术。我国只有少数大型企业逐步采用了计算机辅助管理,多数小型企业仍处于经验管理阶段。

2.设计方面。工业发达国家不断更新设计数据和准则,采用新的设计方法,广泛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CAD),大型企业开始无图纸的设计和生产。我国采用CAD技术的比例比较低。

3.制造工艺方面。工业发达国家较广泛地采用高精密加工、精细加工、微细加工、微型机械和微米技术、纳米技术、激光加工技术、电磁加工技术、超塑加工技术以及复合加工技术等新型加工方法。我国普及率不高,尚在开发、掌握之中。

4.自动化技术方面。工业发达国家普遍采用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及柔性制造单元(FMC)、柔性制造系统(F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实现了柔性自动化、智能化、集成化。我国尚处在单机自动化、刚性自动化阶段,柔性制造单元和系统仅在少数企业可见。

三、我国机械自动化的发展之路

1.结合中国生产实际发展机械自动化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的全部真谛在于应用。发展机械自动化技术,应以企业的生产和技术发展的实际需要及具体条件为导向。我国发展机械自动化技术,应结合实际,注重实用,即对国民经济产生实际效益。所以,我国应结合具体生产实际,逐步实现我国机械自动化发展的全球化。一方面,由于国际和国内市场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例如在机械制造业中,国内外已有不少企业,甚至是知名度很高的企业,这种无情的竞争总会使一些实力不强的企业纷纷落败,有的倒闭,有的被兼并。不少暂时还在国内市场上占有份额的企业,不得不扩展新的市场;另一方面,网络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企业向着既竞争又合作的方向发展,这种发展进一步激化了国际间市场的竞争。这两个原因的相互作用,已成为全球化制造业发展的动力,全球化制造的第一个技术基础是网络化,网络通讯技术使制造的全球化得以实现。

第6篇:数字化技术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电力自动化系统 数据处理 安全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TU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3-0275-01

一、 引言

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来说电力系统就是最重要的大动脉之一,目前随着经济迅速发展以及社会建设的不断完善,我国不同行业以及各地居民对于电力系统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技术,其作用就是可以更好的实现对于运行状态的集中展示及监控,同时能提高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性能。在电力自动化系统中数据处理部分是其核心,也是信息流的主要表现形式。一些高新技术,比如计算机或网络通讯技术等在电力自动化技术中的应用,让其数据处理工作也日趋复杂,可以快速以及准确的获取和处理数据是保证电力自动化系统正常运转的保证。

二、电力自动化系统的数据分类

2.1 数据分类

一般在电力自动化系统中,可以根据数据来源的不同将其分为原始数据和再生数据。原始数据指的就是在现场直接采集的数据,再生数据具体是指在原始数据的基础之上进行二次加工得到的数据。不同的电力自动化系统对数据处理各有侧重点,强调数据的及时性和安全性,在对数据深度挖掘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决策支持系统。

根据电力自动化系统的特点可以将数据进行更为细致的分类:(1)现场实时数据,指的就是在现场实时采集到的数据,其特点就是数据量特别大,因此对于此类数据的存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基础数据,指的是电力设备设计的数据,属于设备管理的基本范畴,例如线路、发电机等。(3)日常运行数据,主要有电力自动化系统中记录的数据和各种职能部门在工作中处理的数据。(4)市场数据,因为电力行业的市场化改革正在逐步进行,所以将市场数据纳入数据分类中也是适应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

2.2 数据获取

现场数据的获得一般通过采集、集中与转发来实现,根据不同的数据应用类型、传输成本、系统性能要求,传输介质有多种形式。通信方式包括有线传输和无线传输两大类,其中有线传输包括光纤、电缆、双绞线等多种形式,无线传输包括微波、无线扩频、高速蜂窝式无线数据通信等。无线方式的优点是无需架设。有形信道,简化通道铺设的工作量,但在传输信息的可靠性、实时性与有线方式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由于电力自动化系统是一个牵涉面广、种类多的大系统,由不同专业需求的多个系统组成,针对不同的要求,就各系统数据获取部分,应在采用新技术的基础上结合经济性能指标统一考虑,才能在技术优化组合的基础上,最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满足对用户优质服务的要求。

电力自动化系统相对应的就是数据的传输,它是采集的关键。目前我国电力系统发展中主要采用的传输方式是有线传输,但是无线传输在一些特殊区域发挥出重要作用,因为无线传输具有减少铺设线路的优点,所以在一些偏远地区的电网数据采集来说就具有较大优势。

三、电力自动化系统中数据的特点分析

3.1 数据唯一性

电力自动化系统中存在着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的特点就是具备一定的独立性,但是在子系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这些数据也会包含其他子系统中的大量数据,所以子系统之间的数据会存在交叉现象,如果不能对这些数据进行妥善处理的话就会出现数据冗余的问题。一旦出现了数据的冗余,很可能导致系统在处理数据时能力降低,或者更新速度较慢,严重的话还可能导致系统数据的可信度降低。为了能有效的保证数据的唯一性,就要对数据库进行统一的管理和日常维护工作。

3.2 数据的共享性

目前在数据的共享方面主要的方式有文件的共享、基于web的数据共享、直接方位内存和网络通讯、内存数据库等。基于web的数据共享,是通过互联网的共享数据。目前随着我国信息化的进行以及网络的普及,互联网的影响已经深入到了社会的不同层面以及角落,网络带宽也越来越大,网速也逐步提高,这就使得wb数据共享方式变得更为可行。跟其他的数据共享方式比起来,基于web的数据共享技术充分利用了互联网技术,具有高效率低成本的优势,但是其缺点也较为明显,实时性较差。近年来,因为基于内存数据库的数据共享方式具有结构简单同时灵活性和实时性较好、访问速度较快等优点,所以得到了快速发展,这是以后电力自动化系统发展的主要方向。

四、数据流的安全性分析

数据流是指系统内部对数据的管理。从数据进入系统开始,数据就在系统内部不停“流动”,具体流动策略与系统的功能有关。当今系统数据量越来越大、功能日趋复杂,只有有效部署系统数据流,才能提高网络传输效率,满足电力自动化系统安全、可靠、实时性的要求。如在很多自动化系统中,前置采集是获得现场数据的入口,为了有效分配网络数据流量,采用增加单独前置采集网方式接收现场数据,经过前置机处理后再把有效数据发送给后台系统,这样大大减少了后台网络拥堵现象,同时也符合分布式处理的思想。

随着电力系统中数据的存储量急剧增加,互联网中的病毒等也开始泛滥,但是碍于一些硬件设备的限制,导致了电力系统中的数据备份等还是不够完善,这就大大的增加了数据丢失的风险。数据丢失很可能会导致电位运行的不稳定甚至是瘫痪。所以说数据的安全问题成为了现在电力自动化发展中十分重要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谈及提高数据安全性。

第一就是完善制度来确保数据安全。要在企业内逐步制定以及完善有关计算机使用和数据安全维护的规章制度,通过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来提高员工对于数据安全的重视程度,并且在日常工作中要按照操作规范来进行数据的传输、保存,形成良好的数据安全意识。

第二就是硬件设施的安全性,控制室的设计等要符合建筑规范,水电的安装要符合技术要求,同时还需要安装防火、防盗、防雷等措施。最后就是技术性的安全,系统要有完整性,要安装必备的防病毒软件,并且及时的对操作系统等进行升级,同时定式更新病毒库。有关数据要进行及时的备份。计算机来设置密码,重要的文件要加密。数据的删除要进行记录以便可以恢复误操作的数据。要坚持网络专用制度,把电力自动化的网络跟商业网络隔离开来。同级别部门之间进行互相访问是需要设置密码,下级对于上级网络的访问需要进认证,通过技术上的进步来确保数据的安全才是核心所在。

第7篇:数字化技术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 机械制造 自动化技术 发展现状 特点 发展趋势

机械制造的技术水平是衡量国家的现代化发展进度的有效指标之一,是每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在机械制造业的起步较晚,发展速度较为缓慢,随着科技发展的时间变迁,积累了大量机械制造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各行业间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剧,国际市场竞争现象越演越烈,如何将高科技因素融入机械制造中,增强我国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成为了我国机械制造业面临的巨大挑战。

1 机械制造技术的特点

1.1 机械制造的系统性

机械制造技术主要包括了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感应技术、信息管理技术以及新开发材料技术的运用,特别是对产品的设计,销售网络、组织管理等等方面已经具有相当成熟的现代技术运用。机械制造技术需要将传统的制造加工技术与现代科技技术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将制造技术贯穿于整个生产制造过程。

1.2 机械制造的综合性

机械制造技术不仅仅局限于机械加工制造的本身过程,它的产品面向整个市场,并且涉及到产品设计、开发,产品加工、销售以及售后的各个环节,并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机械制造的终极追求是产品投放进市场后的应用情况,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可以提高企业的行业竞争力,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并能够推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从而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1.3 现代机械制造技术体现了市场竞争要素

市场竞争力的核心就是产品生产率,随着经济市场化的不断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制造业的市场竞争矛盾已经逐渐向实践质量和成本三者综合考虑的矛盾。先进的制造业技术可以将质量、时间、成本三者进行有效结合,从而提升制造企业的核心市场竞争力。

2 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发展的现状

虽然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将制造业作为了国家重点发展行业,但是由于我国的制造业起步较晚,拥有的基础设施较为落后,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在许多领域仍然需要依赖对国外进口完成产品的加工制造。

2.1 我国的传统管理模式落后

在工业发达的国家,管理模式已经逐渐实现计算机系统代替人为管理,并且尤其重视对体制的改革和生产流水线模式的更新。已经全面提出了精益生产、高效生产、准时生产的管理思想,但由于我国进入信息时代时间较短,对于先进管理模式还处于正在发展的阶段,对计算机管理模式的运用并不广泛,还是以人为管理为主的管理模式。

2.2 自动化技术落后

与国外的先进制造技术相比较,我国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首先,我国还没有掌握自动化的核心技术,设计的产品方案相对较为落后,仅仅是简单利用自动化技术,目前还无法真正做到将机电进行有机结合;其次,我国使用的机械自动化还是传统的加工方式,并且,已有的自动化的设备数量太少,导致我国自动化整体水平较低;再次,我国的计算机技术还相对较为落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外机械自动化水平已经具有了飞跃性的发展,而我国不能有效利用计算机技术,机械自动化发展进度较为缓慢;最后,我国的机械种类选择的局限性比较大,质量也无法达到国际普遍执行的标准,使用的范围也不够普遍、广泛。因此,我国的机械自动化还处在初级阶段,对于自动化设备的利用率也非常低,与国外的机械自动化发展存在较大的差距。

3 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前景与趋势

3.1 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和网络化融合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市场环境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将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融入网络化是工业机电设备一体化发展的主要趋势。网络技术普及的市场大环境下,监视技术与远程控制技术也得到了迅猛发展,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就是机械制造的产品,因此,将机械自动化融入网络化发展是势在必行的,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除此之外,局域网络技术还将运用到大量的家电设备中,逐步渗入人们的

活,人们利用计算机技术就可以实现足不出户的生活模式,正常与外界进行交流和沟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与此同时,也是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

3.2 以智能化为依托,发展实用型机械自动化技术

人类的社会进步一直伴随对智能的开发,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也会随着人类社会进步的脚步进行智能化发展。智能化的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是与传统机械制造自动化最大的区别,也是工业一体化发展的主要方向。具体体现在控制论的基础上运用生理学、运筹学、心理学以及计算机科学进行人工智能模拟、自动编程、人机接口和对话,在加工过程中对所涉及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决策,从而取代部分人类脑力劳动,对人类的职能进行收集,从而达到更高的控制目标。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向智能化层次的发展是未来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之一。我国的智能化机械自动化技术应当以企业的生产和发展实际需要作为导向,采取与之相应的自动化方式进行生产,只有将企业发展需求作为核心原则进行机械自动化技术发展,才能将机械自动化技术产生的利益最大化,从而取得高效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3 以新材料为支撑,进行绿色化发展

随着社会环境受到各方的关注,绿色化发展是工业改革的必经之路。传统工业发展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依靠掠夺环境资源进行自我发展,但地球上的能源有限,不能满足人类持续发展的需求,因此,工业发展必须走绿色发展道路,从而改变高投入低收入的局面,必须高效利用有限的资源走可持续的绿色发展道路,是机械自动化技术发展面临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国的机械制造业给我国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影响,所以,必须保持生态环境与机械制造发展的平衡,才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3.4 光机电一体化发展

将计算机技术、光学技术、微电子技术、控制技术及机械技术交叉融合的光机电一体化发展是现阶段很多高新企业以及高新设备的基础,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实现机械一体化产品的基础,采用光机电一体化技术能够生产出高功能水平、高附加价值的机械产品,光机电一体化技术中的激光技术、传感检测技术、光能驱动等等均是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4 结语

机械自动化产业在我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机械自动化技术可以直接影响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水平,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发展的繁荣时期,对机械制造的产品需求还在持续加大,但是落后的生产技术限制了我国机械产品输出,因此,应当不断吸收国外的先进生产技术。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动化技术被不断应用在机械制造生产活动中,极大程度地提高机械制造的效率和产品质量。我国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机械自动化的发展和研究,才能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胡克石.我国机械制造行业发展特点及其未来发展趋势[j].科技与企业,2013(03):5-6.

[2]张西平.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特点与发展趋势[j].河南科技,2013(08):78-82.

[3]金丽华.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研究[j].才智,2011(19):71-72.

[4]程海洲,苏张磊.论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前景[j].河南农业,2014(04):63-64.

第8篇:数字化技术的特点范文

文/罗 伟

摘要:2013年底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标准的出台,标志着以“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课程标准”的新一轮中职学校电子专业课程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本文指出,在设计和开发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标准时,采用基于岗位导向、注重过程(工作过程和开发设计过程)、多能(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并重、细化标准的课程体系开发总体思路是电子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发展方向的着力点和指导思想。如何体现中职学校专业课程特色,构建“技能+素质”的一体化新型教学模式,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中职教育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特点 技能 素质 课程体系设计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模式,努力构建与本省及周边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相适应、相配套的整体优化的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体系,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重点突出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以任务为驱动,工作程序为主线,改革课程内涵,是各省中职学校专业课程建设的主旨和目标。

一、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在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深入分析电子行业对“电子应用蓝领”的态度、技能和知识的需求,根据我国当前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准确界定岗位群,合理定位职业岗位至关重要。通过对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调研分析表明,“典型岗位工作任务化”课程体系的建设是适应社会岗位需求的发展方向和最佳途径,它既能突出课程的职业定向性,真正使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又能使得电子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在校企合作和就业方向有更广阔的选项和岗位发挥空间,以便更好地缓解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人数下滑给专业发展带来的压力,达到有效地提高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的社会认可度、就业满意度和专业对口率。

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学改革应整合好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的关系,课程的设置应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为本位。在内容的选取上要以适用为主,尽量避免枯燥的理论,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技能。

二、课程体系的设计

基于能力本位的教育观指出,职业能力取决于专业能力(技能、专业知识)、方法能力(工作方法、学习方法)、社会能力(行为规范、价值观)三要素整合。而行为规范体现的是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团队精神。因此,尤其要注重“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当前进行职教课程内容的改革,最为迫切的是要以职业的工作过程为依据,建立知识与工作之间的联系,真正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目的。

根据对我国中部地区和沿海发达地区各电子企业调研的统计和分析结果报告,目前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的主次表现为:首先处于就业量第一位的是装配工(有一定专业基础知识的熟练的技术装配工人)和质检工,其次是调试工和维修工,再者是生产管理人员,第四位为电路板制作和产品营销岗位(有一定专业基础和社会综合知识的电子方面销售人才)。质检工较装配工有相对较高的技术要求,应是中职学生就业的主要岗位;而调试工和维修工(有一定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维修技术技师)是部分学生在企业的发展方向,因此,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应向这个方向进行定位;生产管理人员岗位虽然就业量不多,但确是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的发展目标。电路板制作和产品营销在这些岗位的需求中,毕业生就业量最少,中职学生如从事此项工作往往还需企业的进一步培训。

企业调研报告指出,超过六成的企业认为,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包括:电子技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电工基本技能、电工技术基础知识、电子产品生产工艺、电子仪器仪表使用常识、PLC控制技术、传感器知识、电子产品原理图与PCB板设计制作、单片机知识。

1.课程体系内容的设计

分析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对应的典型电子企业岗位群和典型工作任务(表1),根据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综合能力领域,结合相关职业资格标准,构建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以真实产品为载体,遵循行动导向教学原则设计课程实施方案。根据职业核心能力要求,在课程体系改革中力求体现能力标准岗位化、课程构建工作过程化、教学目标层次化、教学内容活动化、能力形成实践化、技能鉴定随堂化、教学评估立体化的课程设计思想。

针对中职学校电子企业电子产品装调、电子产品检测、电子产品维修与售后服务、SMT工艺设计及操作、电子电路辅助设计、生产现场组织与管理等职业岗位需求,拟设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子产品设计技术、电子产品装配技术、工程及电气制图、电子CAD技术、电子产品检测技术、电子产品维修技术、单片机技术、电子产品营销、计算机应用基础、SMT技术、集成电路应用技术、电路仿真技术、EDA技术、生产组织与管理等课程。

结合中西部地域与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电子企业产品特点和社会发展需要,笔者所在学校选择与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职业岗位相对应的“电子产品制造技术”和“数字视听设备应用与维修”专业(技能)方向化作为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主要方向与落脚点,开设实用电子产品生产与调试、单片机智能控制、工业自动化控制、电气布线与控制、家用电器维修、机器人调试与维修、音响灯光与控制、冰箱空调维修、汽车维修电工等“4C”型工学一体化(即Choice自主选择、Change灵活改变、Character个性发展和Compatible德技兼能。以下均称为“4C”)课程,见表2。

在广泛的人才需求调研和主流企业岗位的职业要求分析的基础上,参照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职业范围,根据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要求,将中级电子装接工、中级无线电调试工、中级维修电工、电子设计初级工程师、PLC程序设计师、单片机设计师等6个职业技能认证资格(工种)标准与本地区专业主流就业岗位的职业要求相结合,将职业资格标准要求融入到相应的课程教学中。遵循能力培养的教育规律,按照职业专项能力、职业核心能力、专业发展能力、岗位适应及迁移能力四个阶段,依层次递进培养。

2.课程建设和组织实施

实践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是教学的目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组织学生社会实践、考察、调查研究等。实践教学内容的直接经验来自生产,要按照工作逻辑编排,遵循活动规律来构成课程的工作任务。

在“4C”课程组织实施中,主讲教师应从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出发,因材施教。要积极采用开放式(讨论、研究、网络等)培训模式,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积极开展研究,探索规律,运用多重教学手段,重视学生在实操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参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内容,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学条件。

“4C”课程根据一体化教程任务设计方案,精心设计各教学环节。教案中包括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目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教学过程、反思和总结等的具体安排。“4C”教案充分考虑如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如何有助于激发中职学生主动关心社会、引发思考、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为配合国家示范中职院校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需建立共享型教学资源库,通过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开放共享,为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提供服务。共享型教学资源库的主要内容包括: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网络课程、电子产品制作项目实例库等。

通过教学资源库的开发和建设,整合各种优质资源,促进教学改革,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搭建起公共资源平台,充分发挥专业的辐射服务能力。同时建立完善的试题库,为教考分离的进一步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在“依托典型电子产品,培养岗位技能”的课程体系下,要大力开展学生电子技能(设计、作品)竞赛(展示)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大力开展参加从班级、电子协会级、校级、省级、国家级逐级递进形式的竞赛模式,体现出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发展学生个性为本位的思想和以人为本、终生学习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第9篇:数字化技术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数字化制图;地质测绘;应用

引言

通过运用数字化制图技术可以和GIS 技术有效结合使用,以GIS 作为信息综合处理与运用的中心系统,以RS 技术作为各类信息数据的采集手段与检测方法,将GPS 作为具体事物的精准定位工具,从而实现全方位、多视角的信息采集与信息处理。运用数字化制图技术可以使地理信息系统的信息采集与管理技术、遥感技术的实时监测与收集、全球定位系统的精确三维定位能力,可以方便快捷地进行地质信息的查询、检索和统计,从而为地质勘探提供有效地和智能化地数据信息服务,提升地质规划的动态监控水平以及未来发展预测能力。

1.数字化制图技术的内涵和特点

1.1 数字化制图技术的内涵

对于数字化制图来说,它主要的含义是指借助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将勘测到的地质信息,采用计算机图形和数学坐标系的方式体现出来的测绘方式,促进了地质信息的数据化。通过数字化制图技术可以更加详细的体现出地质的相关信息,使人们可以更加直观的了解地质信息,除此之外,通过数字化制图技术绘制出来的地质资料图要比传统的手工制图更加的准确、详细、直观。

1.2 数字化制图技术的特点

首先,数字化制图技术具有制图更加精确的特点,因为它在绘制地图过程中完全采用高速精密的计算机运算,这样一来就不会出现一些细微的偏差,所以使得绘制出来的地图精确度更高;其次数字化制图技术还具有直观、形象化的特点,对于一些地形来说,手工绘图是无法形象直观的描绘出来的,但是数字化制图技术却可以十分迅速的绘制出来,而且包含更多的地质信息;最后数字化制图技术还具有自动化的特点,例如对于一些图形编辑和修改来说,它可以通过计算机的辅助作用,利用一些绘图软件轻松地对地图进行修改,这样一来就大大提

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地质测绘工作的难度。

2.数字化制图技术的步骤

2.1 数据处理

对于数字化制图技术来说,首先就需要对地质数据进行采集,而数据采集是整个数字化制图过程中的基础部分,因为数据采集的多少以及精确程度将关系着数字化制图技术其它步骤的进行,必须要对数据采集进行严格把关。接下来就要把采集回来的数据,通过计算机进行矢量化处理,包括点图元数据的处理、面图元数据的处理和线图元数据的处理等,这对接下来的工作有很重要的作用。

2.2 图形处理

数字化制图技术通过计算机绘图软件,对采集的信息进行,信息校正、图像变换、虚拟现实和图像分类等技术,可以较好较快地获取大范围地面特征和地理信息,进而形成实时、具体、清晰的信息图像。作为当前先进的测绘技术,数字化制图技术在图形的处理方面具有非常大的优势,数据采集范围广、信息传递速度快、图像清晰等优点可以更好的促进数字化制图技术的使用,能够对于采集到的信息资料进行自动成图,并且可以根据反馈的信息数据进行图像的实时更新。

2.3 图形输出

数字化制图的图形输出,简单来说就是将计算机绘制出来的地图通过输出设备生成实物图纸的过程。这个过程非常的便捷、迅速,而且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对信息数据的整合处理,将图像缩放比例以及空间坐标信息录入到控制系统中,以便于将各等级平面、高程控制点点位等信息在图像中实时地反映出来。

3.数字化制图技术在地质测绘中的存在的问题

3.1 是人为因素影响较大。

在数字化制图技术使用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数据的采集过程。数据的采集关系着数字化制图技术是否可以成功进行,以及绘图质量的高低。但是由于一些地质测绘人员在进行数据采集时的疏忽大意,使得数据的采集出现问题;甚至是对部分区域控制布网疏布,这样一来就严重影响了数据采集的准确度,不利于后期地图的绘制,使得绘制出的地图的精确度大大降低。

3.2 为了节约成本,无视分级布网原则

在地质测绘过程中,由于受到测绘成本的影响,有时候测绘人员会使用一次性布网模式,这样一来就导致采集的数据无法进行对比和校正,是的测绘的数据的误差较大,不能够满足制图的需要,这样就会给测量结果造成严重的影响。

3.3 缺乏专业的数字化制图技术人员

对于目前的数字化制图技术人员来说,他们并没有专业的制图素质,往往只是对一些简单的绘图软件有所了解,但是并不能从专业化的角度对地质测绘图进行分析和把握,这样一来就会造成地图绘制出现误差的现象,不利于地质测绘的发展。

4.数字化制图技术在地质测绘中的应用策略

4.1 根据需求确定系统任务和规模

由于地质测绘的任务不同,这就对于数字化制图技术提出了不同要求,因此要根据地质测量实际要求制定相关的任务。对于一般的地质测绘则要考虑周边的地形的发展情况、信息的覆盖范围、信息的测绘难度,制定系统全面的测绘以及信息处理系统. 在测绘过程中要考虑到实际作业的作业量、检测设备的配置数量以及数字化制图技术的运用能力等。

4.2 坚持分级布网原则

在进行地质测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处理好成本使用和分级布网原则之间的关系。测绘点的建设网点不仅要起到检测地质信息某一阶段的目的,而且要能够充分及时检测过程中水文资料等动态变化并进行相应的预报调度。而且在坚持分级布网原则的同时,还要注意不影响到周围的环境。所以说在进行地质测绘的时候,必须要坚持分级布网原则,这样才可以促进数字化制图技术的发展,绘制出更加精确的地图。

4.3 采用专业的数字化制图人员

对于专业的数字化制图人员来说,要对数字化制图技术非常熟练,而且要对测绘方案有着正确的认识,能够对制作出来的地图进行修改,这样就要求绘图人员精通各种制图软件,只有这样才可以绘制出合理、准确、科学的地质测绘图,进一步促进地质测绘的发展。数字化制图技术为地质测绘提供了自动化、智能化的技术保证,为了地质发展规划以及建设提供了科学化、高效化的数据支持。信息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我们的生活环境,影响城市发展,信息测绘能够实时有效地为地质测绘提供强有力的信息基础保障与综合服务,不断推动地质测绘技术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淑萍,刘建平,刘亚平. 地测计算机数字化制图分析[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20):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