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算机技术专业考研范文

计算机技术专业考研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技术专业考研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计算机技术专业考研

第1篇:计算机技术专业考研范文

【关键词】 西部地区;免费师范生;计算机教育;问题;对策

一、引言

中国在2007年制定的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是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一件教育大事,对于西部偏远地区的教师培养工作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也得到了广大关心教育事业的人们的关注。信息化社会是本世纪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信息与人们的生活、工作以及学习越来越紧密联系,信息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们对信息的依赖也逐渐加深,而获取信息的过程离不开计算机技术[1]。陕西师范大学作为六所培养免费师范生的教育部直属大学之一,肩负着为西部地区培养计算机教育人才的重任。作为西部地区的免费师范生,在以后的工作将无可避免的要掌握当代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并指导和教育好西部地区的中小学生[2]。然而,本文作者在对免费师范生的计算机课程教学培养过程中,发现这个学生群体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本文对计算机专业的免费师范生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二、计算机专业免费师范生的教育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家政策对计算机专业免费师范生在很多方面有一定的照顾,例如在经济方面,免除学费和住宿费,并每月发放一定的生活费,基本上能够满足学生的正常生活开支。但是,在大学生的就业方面也有一定的限制,例如只能到生源所在地的中小学等学校任教,不能考研和跳出教育系统找工作等。这些学生没有毕业找工作的压力,因此学习也就没有动力,学生学习的态度和主动性程度较差。

三、计算机专业免费师范生教育方法和对策研究

作者多年以来从事高校免费师范生的计算机技术教学工作和理论研究。在教学研究工作中注意到本校学生,特别是免费师范生对于学校所开设的计算机技术课程兴趣不大。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热爱是永恒的动力”。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热爱计算机专业的学习,多去计算机机房操作电脑,学习计算机知识,鼓励学生利用大量的业余时间去学习和钻研计算机技术课程。作为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笔者认为应从以下的方法来培养西部地区免费师范生的信息技术意识和能力。

1、大力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大力加强高校师资力量建设,特别是高校免费师范生计算机技术师资力量,从事计算机技术教学的教师是培养免费师范生的过强的计算机技术能力的关键。西部高校应加强和培养一批高素质和高业务水平的计算机技术教师,从而才可以使计算机技术在高等师范学校得以更好地普及和提高。

2、 积极实施计算机技术与大学课程合理整合

所谓把计算机技术和大学课程合理整合就是指在计算机技术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合理地把计算机技术中的资源、方法和所学课程结合的一种新型的计算机技术教学方法。通过把计算机技术教育看作成一个合理的组成部分,从而有助于更好的服务于教学目标。教师要了解本门课程的特点以及教学的需要,不要把这门课程看成一门传递知识的载体,而是把该门课程作为激发学生情感和增强学生思维和交流能力的平台。

3、加强和完善高校多媒体网络建设

高校多媒体教室的建设是实施计算机技术教育的基本条件。多媒体教室通常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能够快速地传输和管理多媒体信息技术。多媒体可以把声音,动画以及图像等技术插入到计算机技术的教学工作中,从而可以使授课老师与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而实现网上实时对话与交流。校园网络技术是计算机技术在高等学校教育领域中的具体运用,它的出现从根本上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首先,校园网络的发展和普及给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了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其次,校园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可以从根本上改革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要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个性化的特色教育,为学生提供自主和自动学习的空间,从真正意义上做到因材施教。陕师大的计算机专业免费师范生将在以后的工作中承担起教育教学等任务,他们应该掌握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知识,学会使用校园网络进行今后的中小学教育。通过使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络,创造出特定的学习环境,从网络上摄取大量的文化知识,以丰富自己的知识,从而真正实现自主式交互学习。

4、给免费师范生提供理论联系实践的锻炼机会

西部地区计算机专业免费师范生在大学毕业后大部分都要走向西部地区的中小学进行信息或计算机技术的教育工作。这些免费师范生在掌握了扎实的计算机技术专业理论知识以后, 应更加学会理论联系实践。学校应多给予免费师范生计算机技术教学实习以及其它社会实践的机会,学校可联系一些西部地区的中小学、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让计算机专业免费师范生进行计算机技术教学实习, 让他们和当地中小学生接触,并亲身感受到做计算机技术教师这个职业的神圣和责任的重大。通过教学实习,可以大大的提高计算机专业免费师范生的专业素养。另外, 应鼓励计算机专业免费师范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鼓励他们多去公司实习,了解一下计算机研发公司的最新产品和技术,或参加一些像课件制作方面的比赛、程序设计方面的比赛等活动, 以培养和加强计算机专业免费师范生的实际动手和创新能力,为以后运用到教学工作当中打下良好基础。

四、结语

本文分析了计算机专业免费师范生的教育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高校师资力量建设、实施计算机技术与大学课程合理整合、完善和加强高校多媒体网络的建设、给免费师范生提供理论联系实践的锻炼机会等,从而改进计算机专业免费师范生教学质量,提高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人才的培养水平。

【参考文献】

[1] 范虹. 论免费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J].中国电化教育,2011(5)31-34.

[2] 王卫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研究述[J].电化教育研究,2012.229(5)103-109.

第2篇:计算机技术专业考研范文

孙志岗(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

近两年,国家在研究生招生考试科目与考试方式上进行试点改革,一级学科实行全国联考是个趋势,将会有计划地推进。过去全国统一命题的考研科目只有公共课:政治、数学和英语,专业课一般由学校自主命题。2007年考研,教育部首次将历史学、教育学和心理学三门学科专业课实行全国联考;2008年,农学专业课加考行列;从2009年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初试科目调整后为4门,即政治理论、外国语、数学(一)和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卷面满分值分别为100分、100分、150分和150分。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的考试内容包括: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网络,重点考查考生掌握相关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认为这种研究生计算机考试改革利弊并存。社会上也是观点众多,有人认为:在目前高考招生制度不断改革,一些高校逐渐获得更多自主招生权的情况下,研究生招生统考的专业不断增多,不知究竟是一种进步还是倒退?硕士研究生招生统一考试,这项近年来研究生入学考试力度最大的一次改革,究竟是教育公平的需要,还是利益的驱动?是有利于选拔出综合素质优秀的人才,还是对学生创造力和大学个性的扼杀?

利:硕士研究生招生统一考试在保证研究生质量达到合理底线方面是有利的;可以促进本科教学质量。而且大多学生认为这是公平公正的,尤其是对普通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想考一所重点大学,这种考试方式对他们来说也许最公平。因为一些高校招收研究生时,明显偏好本校学生,本校考生被录取的几率比外校考生要大。另外学生本身对一些学校可能信心不足,害怕分数线达不到,在最初选择时就不会考虑分数特别高的学校。出题统一了,学生的顾虑就少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可能也更广泛。各个学校老师间关于研究生考试方面的交流也更多一些,消除了学校之间的壁垒。如果实行全国联考,可以打破这种“近亲繁殖”的局面,这样更公平公正。

弊:研究生课程的专业性很强,现在连高考都大规模下放了命题权,更高层次的考研却要反着改。势必会使一些学校为了考研,集中学生进行强化训练,把专业课知识传授变成应试教育,相应催化一些考研产业。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不同层次类型学校学生个性化特色培养。还有一点,这将导致普通高校招生数量降低,甚至生源不足,而重点院校生源集中,复试选拔难度提高。另外对老师来说,在教学上的重点可能也需要更好地把握。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很多新技术所涉及的新知识点在大纲中可能没有体现,那么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教学的重点是应该面向考研教育还是面向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是我们在教学中面临的矛盾。新旧知识点与考试知识点并不完全吻合,面对不同层次的学校以及不同的教学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教师会有所侧重甚至有所取舍,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整合这些知识点。

熊盛武(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是由原武汉工业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武汉汽车工业大学于2000年5月27日合并组建而成,行业背景非常浓厚,面向交通、建材、汽车工业三大行业,培养的很多人才在毕业后流向了三大行业。研究生统考以后对我们学校的影响比较大,最直接的就是招生规模下降厉害。我们的计算机科学系主要对应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本科专业,软件工程系对应软件工程专业,新成立的物联网工程系对应物联网工程专业。从第一年开始统考后,上线约140人,第二年为120余人,而之前我们的招生规模大概是240多人。我们的导师在统考前每人指导约3~4人,现在是1~2人,招生人数减少了一半。

与此同时,研究生教育最重要的除了培养人才,还有就是指导学生做科研工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研究能力。研究生是科研的主力军,现在高校的科研任务都较重,研究生统考带来的招生规模减小,影响了这个队伍的发展和科研的长期性。我认为研究生的规模能够维持在一定程度是非常重要的。

为什么统考对我们这样的学校影响比较大呢?我们作了一些分析,研究生和本科生教育不同,本科生教育有一个高考一刀切的分数线,已经把学校的档次划分得非常明显。考研是学生第二次选择的机会,一般的考研是维持在同类型的学校,比如武汉大学的学生最差也要考武大,发挥好的学生可能往北大、清华、中科院考。我们学校也是一样,像我们这样二本的学校,主要生源来自于其他二本、甚至一些三本的学校,而在专业考试中,自主命题和统一考试的分数区别肯定是比较大的。统考的平均分可能是70、80,而自命题的平均值可能就是120、130,这一下就差了60、70分,这带来的后果是考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总分普遍下降,而像武大、华中这样的有研究生院或者是985的学校,他们有自主划线的权利,有调节的能力。对于普通二本学校来说是必须参考国家线的,而计算机专业如果按照全国的水准划线可能就偏高,

如果要考虑方便计算机专业,这个线又明显偏低。分数下降以后,又带来别的专业的恶性循环。如果把线划的更低,其他专业上线的人就又更多了。可能要超2000、3000人。因为人数众多,就只有不调剂了,报考武汉理工大学的人既然已经超了很多,我们的学校就不接受校外的调剂。一些想要调剂过来的高分学生就没有办法被录取。

除了分数以外,还有个导向作用。比如计算机专业统考,可能有些同学就考相关专业去了,还有既然都全部统考了,那么考武大、华中就和考武汉理工、华师都没有区别了。学生就会先考虑一本的学校,从而造成了资源分配的不均。

何炎祥(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

研究生计算机考试改革存在很大争议,这是毋庸置疑的。

第一,这个改革没有经过广泛调研,没有征求意见,没有经过调研,有很多学校都不知道,就出台了相关的改革政策。

第二,全国统一考试,从某方面说违背了个性化教育和特色教育。现在高考已经逐步取消了全国统考,为什么研究生考试又要从自由考试改革为统一考试?这至少在考试形式上是一个倒退。个人认为它有不尊重科学,不尊重个性,不尊重差异,不尊重各个层次学校的教育情况的嫌疑。

第三,一般观点可能认为,计算机纳入统考后,考生选择院校的余地增大。教育部统一命题,初试科目一致,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可以选择的余地明显增加,更有冲击清华等名校的机会。但实际上另一方面,研究生统一考试导致很多学校只注重这四门课,或者只是注重应试考试,而不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什么像武大、华工等学校的学生考不过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我们连续两年考得最好的是山东曲阜师范大学的学生,他们每次都考前三名。面试的时候发现有的学生只有这四门课搞得是头头是道,别的课都不懂。不可否认,有些学生只针对这四门课参加应试。但我们的学生肯定不会只是这四门课,因为各个学校还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针,我们要求的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研究生统一考试使得一些三等以下的学校趁虚而入。我们不能完全否认这些学校没有高质量的学生考进来,但总体说来,大部分这样的高分学生在面试时与笔试表现判若两人。因此我们现在加大了面试的力度,面试成绩占30%以上,考察学生是否只是会考这四门课。

第四,统一考试不利于像研究型或者研究教学并重型这类的学校教学制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很多学生甚至教师会因为考试而目标走偏。

而统一考试最大的好处就是使得考研的学生对这四门课相当重视,学习得很好。我们现在每年的研究生一般都是质量不高,层次不高,低于学校自身生源质量。研究生生源质量下降,都希望从调剂生中调剂部分好学生。这对我们学生的培养和研究生后续的质量保证带来了很大的隐患。而且计算机编程改卷的标准化也是很害人的,现在给出了标准的答案,扼杀了相当一部分人的创造力,他必须考虑标准答案而不是各种途径的解决方法。

王春枝(湖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

正像刚才有的老师提到的,统考让我们二类本科院校受冲击最大。以前自主招生时,我们专业在学校的报名和录取人数是最多的,学校总共招大概400人,计算机系就有60、70人。统考开始之后,我们系的报名人数在全校排第一,大概200人,但最后线出来后的结果是上线就21人,调剂后为22人,最后变成了一个老师一个学生,这是学校和学院都不愿看到的状况。第二年我们想宣传一下,看其他专业的学生是否有报考兴趣,结果生源还是不理想。这还只是表面的一个状况,更深层次的问题是,来的学生质量都不高。老师对这些学生将来培养的过程和能否达到硕士的要求提出了疑问。

还有一个现象,我们发现很优秀的学生不是计算机专业考过来的,是很多电子、机械等专业的学生。对他们来说,统考让跨专业考研成为了一件相对简单的事情。实际上这样跨学科来读计算机也成为了学生的一种选择。有很多学生在进大学时选择专业是很盲目的,通过几年大学生活,更多的学生意识到了自己喜欢的专业是什么,有的学生的确喜欢计算机,他才会在研究生阶段报考。今年我们想把计算机学院的招生挂到别的学院,比如计算机应用方向,就在别的专业招。这使得一些喜欢计算机的其他专业学生可以有机会在研究生阶段进行第二次选择。目前学校对学院有科研的要求,如果没有研究生辅助,教师的科研工作也变得更加艰难,因此我们希望可以通过把一些应用方向的招生转到别的专业来增加研究生的生源,稳定教师科研工作的研究队伍。

二类本科的学生现在面对研究生统考,不可避免就会针对考试进行复习。我们一直在询问,统考的目的是什么。各个层次的学校都对统考批评的声音较多。但很多学校还是派出了最优秀的老师讲这四门课,并且还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辅导,这也是一种无奈之举。在现实的考试体制下,在学生希望上研深造、更好就业的大趋势下,学校还是针对统一考试或多或少地给学生给予指导,又回到了中学的那种考试方式,这在考试方式上的确是一种倒退。

方娟(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

研究生考试使得很多学生不注重打基础了,就是为了考研而考。而要谈到利与弊,其中的因素也非常复杂。很多学生认为在国内目前的就业形势下,本科文凭有些贬值,需要拿到硕士文凭才能找到更好的工作。这个情况的确非常明显,目前的就业门槛提高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家的确都想考上硕士,考一个好学校的硕士,才有更好的就业机会。此外,中国国情特殊,即使我们能做到按学科专业划线,受我国研究生教育学科体系、专业分类以及专业课程命题方式(各研究生招生单位自行命题)的限制,现行的研究生招生制度并未能真正体现公正、公平性,尽管研究生调剂复试和线下生复试为部分考生提供了求学的机遇,弥补了研究生入学考试划线工作的不足,但从根本上讲并未提高研究生招生工作公正公平的可操作性,对于调剂录取和线下生复试,招生单位各有做法。

第3篇:计算机技术专业考研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计算机 教学改革

2010年笔者在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工程技术系参与计算机专业的专项教学改革。这项改革旨在探寻教学方法改进,教育方式改革的新思路,为在新经济条件下的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建设提供参考。

改革是以江西青年职业学院2010级计算机应用(软件工程方向)及2010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为主要目标进行教学计划改革,开拓发展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1、 江西青年职业学院的生源情况分析

①学习基础

江西青年职业学院是一所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是专科层次的人才,学生文化成绩普遍较低,多数学生头脑灵活,多才多艺,好动恶静。

②学习能力

对2010级计算机应用(软件工程方向)及2010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原因进行分析(如图1所示),入学分数显示学生偏科现象严重,有的英语极差或数学极差,但是兴趣广泛。在学生情况调查中显示有第二特长的学生高达78%以上,有会散打的,有会舞蹈的,还有的是游戏高手,所以,这也充分说明了这些学生是很聪明的,仅仅是因为他们把学习的精力分散在其他的事物上,因此在高考中成绩不理想。这么多的兴趣爱好让他们无法专注于传统理论的学习,如何真正开发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引导他们学习有用的知识显得尤其重要。

图1 学习效率不高的原因分析

③毕业去向

大一学生为新生,对今后的去向考虑较少,对专业认识模糊,对2010两个班的学生进行调查回复问卷进行分析显示(如图2所示)毕业后就业打算占56%,17%想升本,18%考事业单位或公务员,9%对今后不够明确。这样的数据告诉我们学生毕业后主要面临的是如何应对市场需求,如何参与竞争。

图2毕业去向的打算

2、计算机专业教学计划培养目标方向

我院原有的计算机专业教学培养目标是培养企事业技术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从事应用计算机技术的人才,我们是物尽其用还是人尽其才?现今企业内最常见的人才短缺。企业需要的是真正能上手的人才,而不是单纯理论上的人才。所以我们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应当更加注重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而不是理论上的科研人员。

3、教学改革的步骤方法和影响

我们在教学计划上作了调整,2010级学生大一除了英语和思修等公共课外直接加入了八门专业课程,引入的是培训机构的理念和相关的课程导向式教学模式。现在这两个班的学生动手能力明显强于09级同专业的学生,直接面向市场。在寒暑假由我系联系电脑公司对这些学生进行实践参与教学,并开发相关的软件项目,深受学生及家长好评。

参考文献

[1]林语堂.中国人,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

第4篇:计算机技术专业考研范文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2)04-0000-00

“微机原理”是讲解基于X86指令集、可以运行DOS或Windows操作系统的微型计算机工作原理及其接口应用技术这门计算机类课程的一种通俗叫法,该课程还有“微机原理及应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微型计算机技术”等多种名称。“微机原理”是高等院校中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自动化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电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这门课程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分别是微机的基本工作原理、16位及32位汇编语言及微机接口应用技术,安排的实验主要是汇编程序设计和各类接口应用技术。

1、把握好重视硬件的教学理念

微机原理是以上各专业一门很重要的硬件应用类课程,部分专业还是考研课程。近年来,全国人才市场上硬件人才以较大差额供不应求,年薪也越来越高。而目前国内高校的计算机硬件人才培养却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学校在指定教学计划时就不重视硬件教学,导致学生的硬件方向的实际动手能力非常薄弱。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系统的软硬件界限开始变得模糊,在开放过程中可以采用软件方法来设计硬件。在这种软硬件融合的背景下,我们不应该削弱硬件教学。我们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上要重视硬件类课程,同时也要提高学生对硬件类课程的兴趣[1]。

2、微机原理的教学现状

随着微型计算机时代的来临,我国高等院校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陆续以16位的8086作为核心组织“微机原理”教学,讲授的主要内容就我们所熟知的8086/8088处理器、DOS平台的16位汇编语言和16位的接口应用技术。

目前,伴随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以Intel 80x86/ Pentium等高级微处理器为核心、Windows操作系统为主的微型计算机主流应用环境日益普及,在微机系统上应用软件开发也随之蓬勃发展,与此同时以应用型微控制器(MCU或单片机)为特征的嵌入式系统和多功能嵌入式微处理器也己成为硬件系统应用开发新的主体,形成了工业控制、网络通信、手持设备,消费类电子产品等应用方面广泛的市场。而目前国内高校的微机原理与接口理论教学大多数仍然停留在陈旧的IA -16阶段,学习这些微处理器会使现在的学生产生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要学它们?因为他们从来就没有见过8086/8088 的机器,他们所使用都是采用32位的Pentium系列或64位Core系列微处理器的计算机,他们所学的微机知识和接口芯片的知识的年代和性能离他们目前正在使用的微机相差太远了,以致他们很容易对所学内容失去兴趣。学生们也很少愿意了解掌握八十年代陈旧的MS- DOS体系结构、命令和传统的命令行或文本画面操作方式[2]。

3、对于32位结构的教学内容探讨

在新世纪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去实施微机原理课程的新教学方法,如何在基于32位结构上讲授的三大部分的教学内容,如何把这三个部分融会贯通于整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这是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遇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教学内容上看,32位微机系统结构和接口技术与16位相比有着质的飞跃,这不仅对学生,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何顺利过渡到32位微机系统原理与接口的知识,是值得老师们认真思索的[3]。

我们认为在教学内容中基于32位结构的“微机原理”课程可以在原16位结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大刀阔斧的取舍,删除过时的已不再使用的陈旧技术,保留不变的计算机工作基本原理,补充讲解新的先进知识点。

在传统的16位微机原理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抓住其最基础的知识点,使学生深入理解微型计算机的工作原理,而对于技术细节不必过分深入,某些教学内容可以大胆地摒弃8位和16位技术中陈旧的知识点,而取而代之的是讲解最新的32位、甚至64位技术。我们可以增加的内容有:在汇编语言中加入的32位Windows编程、同时加入汇编语言与Visual C++的混合编程,高速缓冲存储器和虚拟存储器技术,浮点数处理和多媒体指令集,流水线技术、还有多线程、多核等知识点。由于学时的限制,这些内容不一定全部都仔细讲完,可以在教学过程至少要告诉学生们有这些概念,使他们知道有这样一些技术[4]。

我们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从实际的教学效果中发现,盲目抛弃16位微处理器的知识是不科学的,所以我们不主张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直接以32位教学内容为主进行教学,而是主张从16位内容开始,循序渐进。我们在各章教学中对重点技术都结合实例予以说明,在实例的分析过程注意和这些专业的学生的专业特点相结合,使之能够真正应用于所学专业,让学生们能够学以致用。

4、基于32位微型计算机的接口实验

目前我们所使用的微型计算机的软硬件平台已经是32位环境,而微机接口技术部分的教学内容却没有很大的改变。导致这样的情况原因如下:基本的接口技术并没有改变,并行接口、串行接口、中断控制器、定时计数接口、A/D、D/A接口等内容仍然为传统的8位结构,所使用的可编程的接口芯片并没有改变,这点和16位结构的传统微机原理课程内容完全相同[5];还有就是32位Windows操作系统特有的机制,限制Windows下的应用程序进行直接进行外设I/O操作,为了使学生掌握接口技术,导致这部分教学内容很难有很大的改变。

教学内容的要求必须要解决32位微机软硬件平台下实践微机接口的硬件实验的问题。目前在国内比较成熟的32位微机原理实验系统对于这个问题可以提供比较令人满意的教学方案,例如西安唐都的TD-PIT实验及开发系统,江苏省启东计算机厂的 DVCC-32JHP 32位微机原理接口实验开发平台等。我们的硬件实验室配置的是江苏省启东计算机厂的 DVCC-32JHP 32位微机原理接口实验开发平台。该系统可以进行验证性实验和设计型实验,并且也可以在上面开展微机原理课程设计。该平台全部封装于一个实验箱中,该系统同时提供一个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的集成开发IDE软件,配有集成化实验开发环境,集程序的编辑、编译、链接、调试于一体,并且支持宏汇编语言和C语言两种开发环境,使用该实验平台可以提高学生对微机原理课程的深入认识,也可以减轻实验老师的劳动强度。

5、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目前一个现实现象就是学生们普遍是重视软件开发,轻视硬件学习,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把学生的兴趣点吸引到硬件学习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的经验是挑选对硬件开发有兴趣的学生,成立兴趣小组,给他们提出设计任务,让学生去实践,在实践去学习,培养学生自学和独立思考能力。让他们在学生中形成一种良好的硬件学习氛围,以点带面,使学生们转而能够主动学习和专研硬件类课程。

6、结语

我校的“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被评为第三届湖北省优质课程和2004年长江大学精品课程。该课程特点是面向专业多,教学层次多,大部分专业都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我们还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学习计算机硬件的兴趣,最终提高学生的硬件开发能力。

参考文献

[1] 白凯,熊晶,文汉云.非计算机专业的《微型计算机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09(2):383-384.

[2] 马旭东.32位环境下微机原理与接口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6,28(4):5-9.

[3] 钱晓捷.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基于IA-32处理器和32位汇编语言[M].4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4] 钱晓捷.基于32位结构的微机原理教学方案[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13):81-82.

第5篇:计算机技术专业考研范文

关键词:系统观;计算机系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一、引言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专业核心基础课,传统上主要讲述构成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各功能部件的基本工作原理以及互连构成整机系统的技术。从2009年至今,在计算机考研统考中,计算机组成原理内容占了约1/3的分值比例。

随着计算机科学内涵和外延的扩展,计算机组成原理传统的教学模式也有了改变,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实验内容上都有一定的改进。从计算机科学的长远情况来看,未来的计算机设计、应用更需要从系统角度考虑,所以对计算机组成原理进行教W改革很有必要。

二、教学改革原因分析

计算机系统由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组成,但随着计算机结构的复杂化和应用领域的扩大化,通常用层次结构来描述计算机系统。一种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描述如图1所示,传统的计算机组成原理主要讨论传统机器M1和微程序机器M0的组成原理和设计思想。

但这种主要关注硬件部分的教学思想,弊端早就被感知,在国外的教学中也早被摈弃。如Patterson和Hennessy教授曾指出,“软件设计者对软件系统运行环境的硬件技术是否了解、了解多少,会很大程度地影响软件系统的性能。同样,硬件设计者必须了解设计决策将对软件产生怎样的影响”。这种硬件、软件应一起考虑的思想,在我国正逐步推广。如清华大学科教仪器厂所生产的TEC-XP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系统,其提供的实验内容既包括对CPU结构的设计、机器指令的设计等,也包括使用Basic语言的软件设计。

从计算机考研统考对一般教师的教学及学生的学习所起的指导性作用来看,也在强化这种软硬件结合,即不能把计算机组成原理只作为一门硬件课程来看待。表1统计了2009~2014年计算机考研统考试卷中软硬件内容相结合的题目。

表1 软硬内容结合题目统计

而从计算机及其应用的发展来看,20世纪80年代,信息技术和通信为互联网打开了大门,到了90年代,一个很重要的革命始于嵌入式系统技术的传播。现在值得期待的是嵌入式和互联网融合的成果――物联网的出现。很难想象未来20年计算机科学会是什么模样,但2007年图灵奖获得者约瑟夫・斯法科思指出:计算机科学的范围正从算法和程序逐渐向系统转移。在这样的系统发展观下,对计算机组成原理这样的基础课程所进行的教学改革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教学改革探讨

1.教学内容的改革

最初的计算机专业人员对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工作方式了如指掌。计算机体系中的硬件、软件、编译器以及操作系统之间的交互既简单又透明。然而,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日趋复杂,这种明晰性不复存在,导致一种无法避免的结果,即领域专业化,使多门计算机科学领域应运而生,每个领域只涵盖学科的某一个方面。如果学生或计算机从业人员不能把多门课程知识融合到一起,他们常会产生不安的感觉,因为他们没有完全透彻地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是如何紧紧地关联在一起的。

21世纪的社会结构中,计算机将成为关键支柱。过去的计算机研究以性能作为主要的优化目标,现在必须认识到常规的计算机已经被上下文计算(如传感器、移动终端、客户端、数据中心)所取代。这种转变更强调超越性能的以人为本的设计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基础课程的计算机组成原理的教学内容就应强调多门计算机课程内容的综合理解。比如,计算机运算器部分内容的讲解,既需要基本的数字电路知识,也需要介绍基于FPGA或CPLD的电路设计,因为将来的系统应用可直接采用可重用的IP(知识产权)核。在基于FPGA的电路基础上,可以让学生从基本功能部件设计开始,设计CPU、存储器和接口,最终将CPU、存储器和I/0接口通过总线互连为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硬件系统。

进一步考虑我们培养的学生,大多数人没有机会构造计算机系统,他们未来主要的工作只是使用计算机或编写计算机程序,所以在教学中对内容的选取也应从程序员的角度来讲解。比如,数据的表示与运算内容的讲解,应该考虑在实际语言程序中的执行情况,分析实际程序中常见的问题与误解。针对流水线等处理技术与编译优化相关,可以以MIPS为模型机进行介绍,利用MIPS模拟器为编译技术的实验提供可验证实验环境。

2.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教学内容改革的基础上,重视多门计算机课程内容的综合理解,增加了很多教学内容,这无疑会加重教师和学生的负担,所以此时的教学方法也应进行相应的改革。

(1)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方法是教师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主动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较多的教学内容下,教师不可能进行知识的详细讲解、分析,所以应该深刻理解课程的重点,了解计算机科学的最新发展和知识的应用情况,在必要时抛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主动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如针对无符号数据的表示与运算,可启发学生分析C语言下和JAVA语言下的不同处理,最终理解计算机对数据运算的处理本质。

(2)突出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计算机组成原理的教学内容多较抽象,学生理解的难度较大。教学中要注意理论知识的实现环节,针对一个理论知识点,给出其在实际系统中的应用情况,这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浮点数的IEEE754表示,单纯通过讲授来掌握其表示特点非常困难,如果在实际语言环境中(比如C语言)让学生看到浮点数在机器中的二进制表示,就会非常直观。

(3)重视实验与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和实践是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利用一套承上启下的基于FPGA开发板的综合实验平台,不仅能完成计算机各功能部件的设计验证,也能创新性地设计CPU及整机系统。但现阶段的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设备和实验内容还有不完善的地方,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下,实验和实践的课时是受限的,能突破课时限制的开放式实验环境比较匮乏。

四、小结

计算机系统是软件和硬件的组合,但未来的系统设计不应只考虑系统软件和硬件的交互,还要考虑系统和它的受控环境。目前的计算机科学教师常忽略对学科的宏观描绘,这也限制了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本文立足于计算机组成原理,探讨了系统观下的教学改革情况。

参考文献:

[1]马辉,王丁磊.计算机组成原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10-11.

[2]王丁磊.统考下的“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方法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0(6):91-93.

[3]王志英.计算机专业学生系统能力培养和系统课程体系设置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3(9):1-6.

第6篇:计算机技术专业考研范文

摘 要:本文对目前计算机专业规范进行分析和比较,阐明了首都师范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培养方案,解读了该培养方案下的课程体系,探讨了方案建设中地方因素和学生地域因素的影响,以实践总结了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专业规范;课程体系;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 计算机专业建设的背景

过去10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但是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特别是高校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99年至今)却用一个单一的专业去应对这种变化,对快速发展的学科结构和大规模、多规格的社会人才需求估计不足,由此在计算机人才培养上出现了一定的偏差。

针对传统计算机专业设置存在的弊端,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提出了以“培养规格分类”为核心思想的计算机专业发展的建议。给出的新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规范(以下简称新规范),新规范把培养规格分为研究型(或者说科学型)、工程型(包括计算机工程和软件工程)和应用型(或者称信息技术型)三种不同类型。与之对应地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以下简称计算机专业)本科专业下面设置了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和信息技术四个专业方向[1]。2004~2007年间,相关高校对各自的计算机专业重新进行了定位和分类,制定了新规范下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新的改革,增加了新的前沿技术(例如嵌入式系统),合并和淘汰了老旧的课程(例如微机原理),重视了基础知识的作用(例如高等数学),加强了实验和实践环节。应该说,新规范对高校计算机教育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成为近年来高校中变化最大的专业。

2 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比较

教指委建议在一个计算机专业的名称下,鼓励不同的学校根据社会的需求和自身的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不同类型(但都要达到本科水平)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因此各高校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

2.1 研究型大学

北大的课程设置理念是“重视理论基础、加强工程实践、细化专业引导”。其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是保持基础扎实的传统(数学、程序设计、体系及系统软件基础课),打通本科生选修研究生课程的通路,增加与最新计算机技术接轨的新技术课[2]。清华大学办学理念是“营造创新氛围,强化优质人才培养”。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优秀综合素质和通识型知识结构的,具有系统扎实的基础理论、专业基础理论和现代专业知识,并且具有卓越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毕业后能从事该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学及管理等工作。课程设置强调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面、注重素质教育[3]。哈工大2005版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树立了培养学生成才为本的教育理念,体现了“宽口径、厚基础、倡个性、重创新”的基本原则[4]。

2.2 地方性大学

烟台大学基于地方经济建设的特点与发展要求,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定位为:学科发展达到省内一流,总体水平达到省内先进,从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过渡[5]。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根据社会对IT人才的需求。以现代高等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确定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使培养出的学生“具有较高的知识层次、较强的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强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突破口[6]。

2.3 高职方案

以南通职业大学为例,其培养要求是应用型、技能型和复合型的计算机技术人才,培养目标是:适应现代经济发展与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计算机系统的安装、调试、维护能力,在信息管理和电子商务领域具有较强编码能力的蓝领人才;在网络技术领域中拥有编码能力或较强工程建设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课程构建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的特色课程体系,按职业岗位能力设置课程并调整、优化、整合课程体系[7]。

我们看到各个高校在新规范的指导下进行着不同的教学实践,各有重点,各有特色,对我校的教改具有参考意义。

3 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

首都师范大学是一所地方性高校,定位是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我校为数不多的工科专业之一。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地方政府的要求,我校计算机专业还保留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专业。因此在制定新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时必须兼顾考虑。

在制定新的培养方案时,我们除了参考国内外各主要大学的方案外[8]-[11],我们还需额外考虑到我校所处的特殊地位。从学生生源看,由于地方政府利益因素,我校的生源主要来自本地,学生地域以周边区县偏多,性别上女生偏多,学生所在家庭城镇和农村大约各分一半。学生全部是高考重点分数线以上。因此,从学习意愿上更趋向于应用方向,毕业后的目标是尽快回报家庭和社会。但是这并不说明我校完全适合信息技术的应用型专业方向,因为学生中也有部分出类拔萃的人,他们更渴望投入到有一定难度的研究型方向去。这也使得我们在确定培养类型时不能以单一规格来限定,是“提供更恰当的教育,而不仅仅是更多的教育[2]”。另一方面,从学生毕业出口看,部分学生要考研并进一步深造(8%左右),其余大部分学生需要就业。从毕业学生就业的方向看,工程型有一部分(设计和编程),而计算机应用占了大部分(金融保险业、电信业和政府机关的网管等)。师范类除了承担中小学信息课程的教师外,许多毕业生还需要维护中小学的网站,解决教师和教室的计算机问题[12]。

经充分考察调研、酝酿讨论,我校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发展,适应国家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需要、特别是适应首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具有扎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理论基础和良好的专业素质,得到工程师的基本训练,知识面较宽,有一定外语应用水平,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型计算机专业高级人才。毕业生可以继续攻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可以从事计算机科学研究(高校、科研单位和中外企业的研究中心),也可以从事计算机工程技术的系统工程(中外企业的软、硬件工程技术开发和中小企业的计算机技术骨干),还可以从事计算机应用(政府机构、教育机构、信息中心、数据中心及企业的技术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计算机教学、技术管理、系统维护和应用部署)的多层次、复合型、实用型人才。

计算机师范专业的培养目标中还增加了:具备现代教育理论,具有一定的网络管理、维护、应用能力,具有较高的信息技术教育技能,具有较强的教师教育能力,熟悉课程教学论,具备中小学教师的基本素质。

仔细解读上述培养目标我们不难发现,培养目标首先回应了地方政府的要求,满足教育部本科水平的培养要求,实事求是讲不敢苛求有较高的外语水平(毕竟中学的应试教育留下了太多的弊端),但是强调了实验和实践(作为北京市第一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我们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办学硬件条件优越)。毕业去向既有科学(研究)型,又有工程(开发)型,当然大量的是应用(服务)型(这里用到一个名称为“技术管理”,是指那些要求有一定技术的管理工作,例如课题组秘书,总工程师助理这类工作的统称)。

在上述培养目标指导下,专业方向很难明确在科学、工程或应用中取一,毕竟各个学校的学生中学习能力总是呈正态分布,秉承教育的宗旨,还是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总之,在教指委的新规范下,我们形成了以计算机应用为主,科学型和工程型为辅的专业建设指导原则。在该指导原则下进行课程体系的建设。

在满足教育部对本科大学生的基本要求上,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和学分分配如表1。

(需要说明的是,我校一个教学课时为40分钟,相比传统的50分钟课时有一个0.8的系数校正。)

其中通识教育课程必修含马列、英语和体育等,通识教育课程选修主要考虑的是人文素质教育[13],也体现了我们综合性大学的优势。专业基础课程以高数和自然科学课程为主,辅助以程序设计基础,选修则将科学方法论,数理名题欣赏等启发性、激发性课程作为选择,开拓学生视野。

专业核心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区别于其它专业的标志性课程,没有这些课程就不成其为计算机专业,课程列表如表2。

考虑到我校已经有了软件工程专业,因此在核心课程里更多地强调了计算机工程的课程内容,由于我校学生就业去向的特殊性,因此将计算机网络原理并入到核心课内。

专业方向课程是体现培养规格的具体体现,鉴于上述原因,在设置专业方向课时总共组织了四组不同的课程组合,分别是科学型、应用型、软件类和硬件类组成四个不同课组。师范类还增加了教师类培养的课组。

实践教学历来是计算机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做实践课程安排时强调了实践课动手能力的培养,特别地将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剥离,安排最好的实践带队教师来完成该教学环节。实际上实践课虽然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但是其实质还是考验动脑的能力,是一种能力培养。实验课组安排不再赘述,具体方案欢迎向作者索取。

在如此复杂的课程安排下,对于现实中独立能力欠缺的我国中学毕业生来说,要解读该培养方案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考虑到这种情况,我们在本科学生中采用导师制。有别于研究生导师的职责,本科导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本科学生根据自己的条件合理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向以及将来的职业生涯,选择适应自己的课程。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选课,我们还提供相关的选课图表和范例,精确加以指点,见图1~图3。

图1 必修课程关系图

4 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尽管经过广泛而又充分地调研,并借鉴了兄弟院校的许多经验,该方案在实践中还是反映了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4.1 现行选拔制度不利于计算机人才脱颖而出

计算机的发展速度太快以至于搞计算机专业更需要偏才和怪才。现行的人才选拔制度扼杀了许多年轻的、偏科的人才。如何在公平和效率之间找到平衡点是需要系统解决的问题。对策是:能否给系里部分自主考察学生和招生的权力。

4.2 学校总体定位对专业的影响

首都师范大学定位于教学科研型综合性大学,传统的强项在于教育科学领域,各项管理制度无不留下传统的烙印,对计算机专业的束缚有加,激励不足。工具论[16]对计算机专业的地位更带来不利的影响,对策是: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以争取话语权,将计算机与传统学科相结合来获得空间。

4.3 工科办学成本居高不下

相对于文科、理科和艺术类办学,工科的办学成本是最高的,实验设备、实验耗材、实验费用等大大高于前述几个专业。学校从自身利益出发并不欢迎小班授课,而课程授课质量小班明显高于大班[9]。所以合理分配教学资源,重点支持特别课程,加强管理是可行的办法。

4.4 教师水平亟待提高

尽管一直在呼吁提高计算机教师的专业水平,但是现行的教师人事制度还是延续了过去的管理方式。当技术已经更新了三代了而教师还未经历一代。现行部分教师知识结构和能力落后于学科的发展。然而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人员难以进入高校。新进教师大量是以撰写论文见长的博士,对于工程背景的计算机技术难以胜任。对策是大力开展双师教学,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来解决这个问题。

4.5 学生来源的地域性限制了发展

由于地方性院校受制于地方政府,出于利益考虑学生主要是本地生源。北京有其特殊地位,北京学生可选择的高校众多。进入我校我专业的学生相对处于中等水平。我们要承认学生的差异,接受进入我专业的学生无论从自觉性和刻苦性上要逊色很多这个现实。如何对学生进行激励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4.6 就业市场影响专业的发展

无论是为国家信息化建设服务,还是为企业服务,最终都要通过就业市场的严酷认定。首都的学生可选择的余地较大,在可预见的将来,选择技术管理比选择技术本身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如何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重点培植传统就业领域也是我们面临的建设工作。

5 结论

教指委的新规范对我国计算机教育改革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对于复杂的学科门类和高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以单一的规格分类进行评定还是不够的。课程体系的设置不仅要考虑到专业本身,还应该更多地为教育对象服务,并需要仔细考虑学校的定位和地域特征,就业环境等。新规范需要进一步完善,以便更好地指导今后的工作。以上只是在专业建设实践中的一点拙见,不尽正确,提出来与同仁们共同商榷。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张铭,李文新.北大信息学院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建议[J].计算机教育,2007,(4):8-14.

[3] 冯建华.营造创新氛围,强化优质人才培养[J].计算机教育,2008,(7):5-6.

[4] 张国印,刘海波,沈晶.计算机专业人才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8,(7):77-79.

[5] 任满杰,贺利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J].计算机教育,2008,(8):71-72.

[6] 杨起帆,陈观林,朱勇,柳俊.计算机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211”培养模式[J].高教探索,2006,(1):65-67.

[7] 曹洪其,董杨琴.学生三次选择和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6,(3):86-88.

[8] 任钢建.中美一流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设置之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2006,(12):21-24,29.

[9] 邢松.美国高校的教育质量评估和教改措施[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2):1-5.

[10] 古夭龙,董荣胜.欧洲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形式化方法课程教学[J].计算机教育,2008,(10):99-103.

[11] 马楠.英国大学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管理[J].计算机教育,2008,(7):80-82.

[12] 刘锐.皇帝的女儿怎么“嫁”――从计算机专业学生到IT人才[J].北京教育(成功就业版),2008,(1):16-17.

[13] 姚雅鹏.计算机专业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引入[J].计算机教育,2008,(10):61-62.

[14] 蒋宗礼.如何使专业办学从经验走向科学[J].中国大学教育,2008,(1):29-32.

第7篇:计算机技术专业考研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设计 建筑设计教学 积极影响 弊端

目前,我国蓬勃发展的建筑业急需大量的建筑设计专业人才,从而也就对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建筑学专业最重要的主干课程,建筑设计课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专业素养和设计能力的高低。近几年,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建筑领域的广泛应用,同样不可避免地给建筑设计课的教学带来了巨大冲击。笔者认为,计算机辅助设计就象一把“双刃剑”,在给建筑设计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在建筑设计课的教学中显现出了诸多弊端。

一、计算机辅助设计对建筑创作的积极影响

现代科技孕育的计算机技术,标志着人类科学技术取得了巨大进步。它对于建筑设计的最大最直接的影响是帮助建筑师实现了梦寐以求的模拟表现能力,在建造前能形象地观察自己的设计,更容易地将建筑设计思想传达和呈现在业主和公众面前。过去,建筑师必须像美术师那样,依靠精湛的透视图来直观地表达他们的设计,在绘图板上用二维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来推敲空间的结构,或者按比例制作一个微缩模型考察设计的可能性。计算机技术使建筑师能从繁杂的重复劳动(甚至很大程度上就是单纯的绘图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方案的构思和推敲上。

同时,随着AutoCAD、3dmax、Photoshop、Sketchup等等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不断完善,建筑师的创作思想也正在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洗礼。建筑师们可以在电脑上更自由更直观地“玩转”空间(特别是复杂空间),从而创造出更理想化并能最大程度反映建筑师真实思想和意图的作品,现今诸多优秀建筑作品的出现从一定程度上讲也正是得益于此。

二、计算机辅助设计对建筑设计教学的负面影响

建筑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建筑师的重要使命,为适应高科技的发展和对跨世纪人才的培养需要,应该使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合理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竞争的需要。建筑教育在要求学生专业素质教育不断线的同时,也注重强化学生应用计算机能力的培养。同时,从学生的角度讲,出于对计算机技术的近乎天生的好奇和为了适应日后工作中的实际需要,建筑学专业的学生会很主动地去学习和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这些为传统的建筑设计教学方式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也暴露出以下几方面的矛盾:

1.手绘与用电脑进行建筑设计和绘图的矛盾

建筑学专业的新生入学后,都会接受大量严格扎实的手头基本功训练,一方面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设计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这一态度对这些未来的建筑师们是至关重要的。而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学生一入学就开始接触计算机,从计算机的过级考试到计算机形形的软件的应用,从学校对计算机水平的要求到社会对毕业生计算机能力的要求,使学生沉溺于电脑之中,逐渐对严格的基本功训练失去了热情,对《画法几何》、《阴影透视》等基础课也不再用心钻研,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示。如何处理运用电脑与培养学生作为建筑师应有的基本素质的问题已摆在我们面前,这一矛盾的解决直接影响到教学观念、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等诸多问题。

为了应对计算机对建筑设计课教学的冲击,目前大多数高校建筑学专业的学生被要求在大三之前不准用电脑绘图和完成建筑设计课的作业,但是依然阻挡不了学生使用电脑的热情。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就曾不止一次遇到过学生用电脑绘图后再手工“描红”上交的情况,同时在课堂上也不能很好地用图示和老师进行交流。到了中高年级,学生在课程设计中由于大量甚至全部以电脑进行设计和绘图,不愿再动手进行艰苦细微的建筑创作和表现基本功训练,导致近几年学生素质修养的急剧滑坡。这些直接反映在学生设计作业上:只注重建筑的形式,而忽视对环境、功能、技术因素的综合考虑,不能辩证地把形式与内容、建筑与技术、单体与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反映出学生专业知识不全面和理解的不透彻;学生设计的基本功不扎实,从图面构图到线条等级、字体设定等都缺乏美感,透视图看似逼真,但画面色调、环境气氛、配景设置等明显缺乏应有的素质和修养,这些直接影响到考研和就业面试时的快速设计考试,很多学生就是因为手头的表达能力跟不上自己的设计思想而错失了进一步深造和不错的就业机会。 面对上述问题,应重新强调设计基本功的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和敬业态度。建筑设计毕竟是一种形象思维的脑力劳动,计算机的各种辅助设计软件只不过是帮我们把这种思维成果表现出来的一种手段,因此学生在学校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会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正确方法,培养方案的创作能力。在此前提下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而大量的实践操作则留在设计院实习和今后的工作中解决。

2.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管理与课题安排上的矛盾

学生到了中高年级后,不可避免地需要在电脑上完成大部分甚至全部的建筑设计作业,这也是目前建筑学专业教学的普遍规律。

相对课程的安排,建筑设计课在五年的教学计划中占据总学时的25%。在计算机进入建筑设计领域之前,我们传统的建筑设计课教学模式是:课堂上以老师和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为主,学生的草图或正图都在绘图板上,老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方案给出肯定或改进的意见。但目前的情况是学生的草图或正图都在学生的电脑里,部分学生因为种种原因不能每次上课都将图纸打印出来带到课堂上,给老师的看图和评图带来很多的不便,在有的高校里甚至不得已出现老师前往学生宿舍检查作业的荒唐现象。同时,有的学生也以在机房或宿舍画图为由不到教室上课,造成教学秩序的混乱,给教学管理带来种种隐患。要解决这个问题,校方应增加对电脑、绘图仪等教学硬件的投入,以保证正常的教学使用。

《建筑初步》和《美术》课是培养学生审美观和训练学生表现技法与绘图能力的主要课程,加强学生基本功固然重要,但占用学时过多,不能不说是一种误导和浪费。有不少大一的学生感到《建筑初步》课作业量太大,学生只是在课堂上机械地完成各种作业,却对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甚少。我们建议对该类课程环节中比较古老的训练技法,如线条、水墨渲染、水彩渲染等进行压缩和淘汰,同时增加徒手钢笔画的训练,进行大量的临摹和写生练习,为以后提高快速建筑表现能力打下基础。另外,少占用课内学时,注重课外训练,提高学生的兴趣,避免被动学习,提倡主动学习,这些做法都将取得较好的效果。

总之,电脑的广泛运用,给建筑创作和建筑设计教学带来了巨大冲击,有些矛盾已经显露出来了,有些正在显现,有些有待于我们去揭示。不管是高校建筑学专业的老师还是学生,都有必要客观地认识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正面和负面作用,它只能成为我们从事建筑设计所借助的手段,却不能完全替代我们的手头表达,更不能代替我们的创作思维。

第8篇:计算机技术专业考研范文

摘要:本文在认识“学”与“术”和分析网络工程专业特点的基础上,规范了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专业的“学”、“术”范畴,并通过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优化以及课时的合理分配,探索一种既有“学”又有“术”、“学”“术”和谐的应用型本科专业教学模式。

关键词:网络工程;学与术;课程体系;课程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1对“学”与“术”的认识

基础理论教育与应用技术教育的平衡与协调问题,可归结为“学”与“术”的关系问题。在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基础知识即为“学”,专业技能即为“术”,“学”、“术”结合并且相互协调,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否则,有“学”无“术”或有“术”无“学”对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来说都是不合格的。

2网络工程专业的“学”与“术”

2.1网络工程的专业特点

网络工程专业的专业编码是080613W,属于自然科学门类中的工学学科,其专业教学的核心内容包括网络工程的需求与可行性分析、规划、设计、设备选型、系统布线、组网、应用开发、测试、运营、管理等,这些内容在时间关系上反映了网络工程的全过程。这一过程所追求的目标是以合理的性价比实现需求说明中要求的网络设施和网络服务,其中包括服务质量和信息安全。因此,网络工程专业的突出特点就是它的工程性特点。

从网络工程专业教学内容的层次看,各部分教学内容中均都包含基础理论、基本技术以及相关协议与标准等内容,这些内容都会通过不同的网络产品(硬件产品或软件产品)体现出来。另外,由于网络工程所完成的是现代信息社会中的信息基础设施,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国防等领域产生重大影响,因此,还会涉及更多的法律问题。

基于以上原因,结合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系统性和应用性,网络工程专业从工程性特点出发,还会进一步细化出技术特点、管理特点、标准特点和法律特点。因此,网络工程专业教学不仅需要基础知识教育,更需要基本技能和工程实践经验的训练,还要强调工程思想和法律意识的养成,形成合理的知识与能力结构。

2.2网络工程专业的“学”

依据“学主知”的功能划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规范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专业的“学”,从而构建满足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体系。主要包括:工科电子信息专业本科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等;计算机科学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主要包括计算机原理与体系结构、计算机语言与翻译系统、数据结构与程序设计、微型计算机技术、操作系统与系统管理、数据库技术与信息处理等;计算机网络通信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数据通信、网络体系结构、网络协议、Internet以及网络应用等;网络工程需求分析、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维护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标准;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施工、测试和维护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标准;计算机网络管理、维护以及网络安全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标准;网络应用开发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网络程序设计、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网络数据库技术、网站设计等;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具体案例等。

2.3网络工程专业的“术”

依据“术主行”的功能划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规范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专业的“术”,从而构建满足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专业技术能力。主要包括计算机系统(软件、硬件和常用外部设备)熟练的操作和一定的维护能力;计算机设备和网络设备的管理能力;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设计、施工、维护能力;综合布线(计算机网络、通讯、安防)系统的设计、施工、维护能力;网络系统的性能分析能力;网络服务的配置与管理能力;一定程度的互联网络系统安全防范与跟踪分析能力;网络应用系统的开发能力等。

3专业教学中的“学”“术”和谐

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学”与“术”和谐,可从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时分配、理论与实践、考核体系等五个方面来考虑。

3.1课程体系和谐

根据网络工程的特点,参考网络工程人才的职业需求和国家相关职业资格要求,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可按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和拓展课程四个层次来构建,课程内容既要涵盖网络工程的基本内容,更要区别于社会上的职业培训,在强调基础理论和系统性的同时,突显专业的应用型特点。

(1) 公共基础课

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其他工科电子信息类专业相似,可在优化课程内容的基础上与其他专业使用相同的教学平台。

(2) 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主要分为计算机基础、网络通信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和技术平台四大模块。其中计算机基础模块主要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与体系结构、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原理、面向过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软件工程概论等软硬件基础内容,并通过强化实践环节,训练基本的计算机应用和操作能力;网络通信模块主要包括数据通信原理、网络交换技术等内容;计算机网络基础模块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原理(层次结构模型与协议集)、TCP/IP协议集与Internet技术等网络基础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网络体系结构和网络协议的基本概念,了解常用的网络协议,掌握计算机网络以及网络互联的基础知识,初步形成“按标准/协议/规程学习网络技术、规划网络系统、管理网络设施、开发网络应用”等规范意识;技术平台模块目前可选择基于MS Windows系统的.net平台和Linux环境下的Java平台,内容主要包括网络功能与性能介绍、安装与使用、开发工具等。四个模块的有机结合,可构成网络规划、设计、管理、开发、应用、维护等网络工程各环节的专业基础。

(3) 专业方向课

专业方向课主要分为网络规划与设计、网络管理与安全、网络应用系统开发三大模块。每个模块可选择一种主流平台(.net/Java)作为技术支撑,各模块中的主要课程将以此平台为基础,构成专业方向所需的知识框架。其中后两个模块与技术平台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必须首先掌握相应的平台技术。

1) 网络规划与设计

网络规划与设计模块主要包括网络工程技术、结构化综合布线、现代交换技术、网络设备的互联与调试等内容,主要向学生介绍网络系统的规划设计原则、设计方法、工程实施方法,网络产品的技术性能、功能以及配置技术,结构化综合布线的基本知识、布线标准、传输介质的选择方法以及施工、测试、验收等诸多环节。使学生在掌握网络规划设计的基本概念、思想、方法的基础上,形成覆盖“规划设计选型施工测试验收使用管理维护”网络工程全过程的技术能力。

2) 网络管理与安全

网络管理与安全模块主要包括网络操作系统(Windows/Linux)、计算机网络安全、网络管理与维护、协议分析与跟踪技术、入侵检测技术、网络仿真技术与性能分析等内容。其中网络管理与维护课程,重点介绍网络管理的基本原理、网络管理平台、网络管理标准等更高层的管理技术,超越操作系统中简单的用户管理和权限管理内容。这些内容的有机结合,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网络管理和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和思想,掌握几种具体的安全防范技术和网络性能分析技术。

除了对网络功能、性能、安全等技术性管理和维护外,网络管理还包括对网络工作人员的管理和网络资源的管理,因此,可根据实际情况添加资源管理和网络运营管理方面的内容。

3) 网络应用系统开发

网络应用系统开发模块主要包括两方面的技术内容,一方面是基于C/S结构的各类网络应用开发技术,另一方面是基于B/S结构的各类Web网站开发技术。因此,主要课程包括网络数据库技术、网络通信程序设计、网站的规划与设计、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等。

4) 拓展课程

拓展课程主要可考虑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新技术课程,如NGN/NGI技术,网格技术,移动多媒体网络技术,P2P技术、全光网络技术,多媒体网络技术等;二是与应用方向相关的课程,如网络游戏开发方向的游戏创意和美工处理,网站管理方向的网络运营课程等;三是研究性、方法类课程以及其他需要拓展的课程,如MATLAB应用编程、神经网络模型等。拓展课程将更好的匹配各类学生(考研、网络设计、应用开发、网络管理、网站运营等)的特殊需求。

3.2课程内容和谐

课程内容的和谐是课程体系和谐的基础,目前,大多数应用型本科的网络工程专业都是简单采用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专业完全相同或相近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完全相同。这样,在总课时的限制下,就无法开设所需的专业课程,不仅如此,还导致课程之间的严重重复、关系不明等问题。从专业发展的长远角度看,必须按照专业需求来优化改革课程内容,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优化:

1) 原有课程之间的内容整合;

2) 新课程的内容规范;

3) 各门课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的优化;

4) 各门课程中工程化思想的体现;

5) 新技术的融入。

通过课程内容优化,在减少不必要重复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各课程的知识范畴和技能架构,平衡课程内部的“学”与“术”,同时将相近课程合并形成新的课程。比如,原来沿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计算机组成原理”和“计算机体系结构”课程,就可以整合为“计算机原理与体系结构”一门课程;原来的“汇编语言”和“微型计算机技术”可以整合成新的“微型计算机技术”一门课,这样,所节省的课时可以开设必须的专业课程。

3.3课时分配和谐

课时分配包括以下四个层面:一是课程内部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课时分配,参照教高〔2007〕2号文件中“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时一般不少于总学时的25%”的基本要求,合理规划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理论教学课时与实验教学课时比例,在实验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实验教学的课时比例,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验和技能训练机会;二是不同课程的课时分配,在课程内容重组整合后,适当调整所需课时数,使得课程内容与教学课时相适应;三是各类课程之间的课时分配,这是一组统计数字,主要用来衡量不同角度的课时统计数据是否平衡、协调,比如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以及拓展课程方式统计的课时分布,或者按照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方式统计的课时分布等;四是列入教学计划的实践环节的课时分配,比如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的课时分配,至少达到教育部“累计学时一般不少于总学时的25%”的基本要求。

3.4理论与实践和谐

要做到网络工程专业的“学”、“术”和谐,强化实验教学和实践环节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为学生提供操作技能和工程实践的主要途径。首先要在课程内容中加强实验内容,在一般性实验的基础上增加系统设计、规划、分析方面的实验;其次是加强实验指导,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第三是建设统一、规范、能适应课程体系需要的实验教学环境和网络应用开发平台,提供相应的实验能力和网络应用开发能力(网络游戏开发、移动智能应用开发、企业级Web网站开发等);第四是通过实践强化工程意识培养,主要包括任务意识、规范意识、质量意识、期限意识、组织意识、协调意识、合作意识、折中意识等诸多内容,在规范课程体系和优化课程内容的过程中将加强各类协议、标准和相关工程意识的教学内容,更要在实践环节中突出各类协议、标准在网络工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工程化意识。

3.5考核体系和谐

改革传统的笔试考核方式,增加实验单元考核、实践单元考核、综合设计考核等考核方式,分散考核时间,把考核融入教学过程中,形成与专业基础理论与专业应用技术要求相适应的考核体系。

4结语

“学”与“术”的协调与平衡是高等院校专业建设与专业教学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之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网络工程专业应该在“学术并举、崇术为上”[5]的理念指导下处理专业建设中的“学”“术”协调问题。在专业建设过程中,首先要在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方面做到“学”“术”协调,在教学环节设置以及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更要考虑“学”“术”协调理念的实施与落实,使得专业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之间能够和谐相长。

参考文献

[1] 王达. 网络工程师必读―网络工程基础[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1-23.

[2] 杨帆. 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C].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2006,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7-111.

第9篇:计算机技术专业考研范文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面临的发展机遇我国电力工业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现今无论是发电装机总量还是年发电量在世界上均居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但人均装机量与人均年发电量都远远落后,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电力工业的“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了特高压的发展战略,并且提出构建智能型坚强电网的概念与目标,为电力工业、电气设备制造业及相关的机械、材料工业提供了无限的发展潜力。[3]河南省在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中指出:“加强电网建设,增强电力输送能力。加快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城网的自动化水平”与“重点发展高压超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电站辅机以及中高端电工专用设备,风能、低温余热发电设备”。现如今,发展循环、低碳经济,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电力工业必将在其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事实表明,高质量的电能供应是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也是河南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条件,需要有大量合格的电气工程师,而这正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根本使命与发展前景。因此,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电气专业紧密跟踪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规划,结合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及时调整专业的办学方向,力争办出专业特色,培养出更多的电气工程技术专门人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现状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是一所按二本招生的普通本科院校,是面向地方经济和航空工业生产第一线,培养输出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重要基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于2001年筹建,根据电力工业发展现状与区域经济特点,提出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并且结合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工科发展的水平及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师资力量,编制了偏于电机电器及其控制的课程体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经过数年的建设,并且与21世纪电力工业的迅猛发展相适应,于2008年对原有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进行了细分,新设置了自动化专业,并且该专业在师资方面也有了较大的进步,这些都促进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强电本色的回归,推动了对相应课程体系及专业定位的思考。虽然近几年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专业基础与兄弟院校相比还很薄弱,实验条件与师资力量还很有限,仍然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总体仍处于较低水平。因此,目前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仍需且必须定位于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学生毕业以后可以到电厂、电力设计单位、电气制造企业及各工矿企业从事与电气相关的设计、运行、管理等工作。

应用型人才的特点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点是学科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强,除了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外,还具有良好的工程素养,具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以后主要在生产第一线从事运行与管理等工作。应用型人才首先是一种创新人才,具有把理论知识和技术转化为实践生产力的创新能力;其次也是一种复合型人才,因为应用型人才的工作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根本,而要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往往不能仅靠一种专业知识,实践的创新多出现在学科边缘或者各学科的交叉处,因此应用型人才也是一种复合型创新人才。[4]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是简单地增减几门课就能做到的,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合格应用型人才的基础。如何建立以强电课程为主,渗透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透彻理解相关的课程及经受实践的检验。

课程体系的建设

在电气专业新课程体系的设置上着重突出“以强电为主,弱电为辅,强弱电、软硬件、电气控制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专业特色,主要依据四个基本原则:一是突出强电特色,并且结合电力发展前景与现有师资力量,设置了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与电机电器及其控制两个专业方向的课程模块;二是紧密结合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领域的应用,保持电子与计算机技术相关课程教学四年不断线;三是强化本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保持实践教学环节四年不断线;四是激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结合学生就业需要,注重课程安排的科学性与系统性。新课程体系的主要特点是适应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细分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与自动化专业的发展需要,突出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强电特色,根据“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应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而设置。

1.课程体系的改革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原电气专业结合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与自动化两个专业的内容,专业的特点为“强弱结合、适当偏弱”;新电气专业的特点转变为“强弱结合、强电为主”,专业课程的口径相对变窄。新电气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再是电气专业与自动化专业的区分,而是电气专业内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与电机电器及其控制两个方向的设立。由此考虑把原来的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跨专业选修课—实践环节的课程体系改为更符合新电气专业特点的一级学科基础课—二级学科选修课—跨二级学科选修课—跨专业选修课—实践环节的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新的课程体系保证了学生的理论教学在满足基本学分的前提下,能够小于2500学时,同时优化了课程内容,扩大了选修课程范围,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励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课程内容的优化新的课程体系在强电专业“宽口径”的前提下,突出“厚基础”的要求,公共基础课与学科基础课的学时比例达到总学时的74%。在实现了同一专业的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完全打通,专业主干课程也基本相同,而专业方向的不同只体现在专业课程中的非主干课程及实践环节的要求的基础上,[1]新课程体系既实现了对学生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知识的培养,又强化了对学生对本专业基础知识的要求,同时还突出了不同的专业方向特色。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上更加突出强电特色,突出计算机技术与弱电控制技术在本专业领域内的运用。按照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与电机电器及其控制两个专业方向,设置了两个特色显著的课程模块作为任选的必修环节。另外,按照“拓宽”与“加深”的原则,开设总数达到19门的二级学科选修课,学生可以选修其中的5~7门。按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设置了跨专业选修课与全校公共选修课,要求学生在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等方面修习约6门课程。

3.授课时序的调整按照先基础后专业、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保持计算机教学、英语教学不断线,科学分配各门课程的授课时间与学时。(1)保持计算机教学不断线。计算机课程按照教学次序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C++语言”、“机械制图CAD技术”、“软件技术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工业组态技术”、“电力系统的MATLAB/SIMULINK仿真与应用”、“单片机原理”、“交直流调速系统与MATLAB仿真”、“EDA技术”、“可视化程序”、“计算机网络”、“毕业设计”。(2)保持英语教学不断线。建议取消“专业英语”课程,增开双语课程教学。用英语(或双语)教学的相关课程包括:“大学英语”、“电路”、“软件技术基础”、“自动控制原理”、“EDA技术”、“计算机网络”、“毕业设计”。(3)科学分配各学期的课时量。如第一、第二学年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好,可以适当增加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课时量;第四学年学生因社会实践、找工作、考研等,学习效果下降,此时可以突出计算机与实践教学环节,利用课程的强实用性平抑学生的浮躁心态,最大限度保证学习效果。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必备环节,是提高人才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要素。各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的人才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实践教学水平的高低,包括实验条件的完善、实验内容的设计及实验教师的素质。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电气专业的实践环节主要由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与毕业设计等组成,组成了一个比较系统、由线到面、由基础到综合,分层次、全方位的内容体系。[5]

1.课程实验与课程设计课程实验包括电工电路、电子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电子技术、电机与拖动、C++语言、单片机原理、电气PLC原理等。课程设计是工科专业实践教育的重要一环,是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信息检索、相互合作,初步从事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课程设计实践环节主要由核心专业课程与部分实用性强的专业课程如“电机设计”、“电力系统分析”、“单片机原理”、发电厂电气部分等的课程设计构成。

2.实习基地实习基地由校内与校外两部分组成。校内实习基地主要由校办工厂组成,完成金工实习、电工电子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基础性专业训练;校外实习基地主要包括陕西航空电气有限责任公司、成都飞机制造厂、贵州飞机制造厂等,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主要接受现代化企业的生产教育,培养工程实践能力。

3.毕业设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课题多来自于工程实践。题目通常由导师自行拟定,或者来自于导师科研项目的某一模块,或者来自于导师熟悉的专业领域,与工程实际结合紧密。针对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如题目陈旧、知识面过窄、实验条件较差、学生支差应付、成果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现阶段可积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中期抽查考核,组织讨论,询问学生等;对学生加强考勤,不定期考查,组织中期检查与预答辩等。二是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学科知识范围内自由选题,激励他们选择来自于生活实践、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课题。三是创造条件允许学生到实习或工作单位做设计,聘请企业中有高级职称的人员参与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除了以上基本的专业实践环节之外,还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电子设计”等全国大赛,鼓励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制作,建设专业的开放型实验室,积极探索有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的教育教学模式。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