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范文

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

第1篇: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范文

1、活动过程

活动的前几天,就由青年志愿者协会会长陈婷联系省科技馆的陈主任,此后召开活动前的准备会议,对参加活动的人员进行部署安排,并对他们说此次活动应当注意的一些事项。

活动中,同学们尽心尽力,以自己的热情为每一个游客服务,他们周到的服务得到了科技馆工作人员的一致好评,也给游客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活动中,同学们不忘尽最大努力地宣传我们福建工程学院法学系。

2、活动意义:

① 此次活动让同学们的社会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由于此次活动是在人流量较大的科技馆内进行,同学们不免要和社会上的陌生人见面、交谈,因而使得同学们的社会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

② 开拓了同学们的视野;由于科技馆是需要门票,而此次活动又可以免除门票,故可以让同学们在科技馆内学到一些课本上没有的科学知识,正所谓寓教于乐,同学们在玩乐和服务的同时,学到了一定的科学知识。

③ 增强了同学们的社会服务意识;此次活动的服务时间较长,约8个小时左右,同学们却自始至终以微笑服务。

3、活动不足:

① 活动时间太长;此次活动的持续时间相对太长,达8个小时,使得同学们到活动的后期显得不够积极,导致活动质量有所下降,虽说提高了同学们的社会服务意识,但活动时间还是显得相对较长。

② 人员规划不合理;因为一些同学临时有事,活动出现了早退现象,而第二天参加活动的人数又有所减少,使得活动人员的规划出现问题。

第2篇: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范文

【关键词】科技翻译;社会价值;影响机制

一、引言

翻译是以符号转换为手段、意义再生为任务的一项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也是人类社会历史最悠久的活动之一,几乎和语言同时诞生。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翻译逐渐担负起了促进世界各国各族人民相互交流理解、共同发展进步的重任。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综合实力也随之增强,各个方面的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翻译的价值也得到了全方位的凸显。其中,科技翻译的社会价值也愈加体现出其在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二、科技翻译的社会价值

1.翻译的社会价值

翻译的社会价值,是由翻译活动的社会性所决定的,这主要体现在翻译对社会交流与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上。阿弗雷德·波拉德(Alfred.Pollard)在论述《圣经》翻译的重要作用时说过一段不乏诗意而又极为深刻的话:“翻译如同打开窗户,让阳光照射进来;翻译如同砸碎硬壳,让我们享用果仁;翻译如同拉开帷幕,让我们能窥见最神圣的殿堂;翻译如同揭开井盖,让我们能汲取甘泉。”纵观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翻译的社会价值,在于对人类心灵的启迪和思想的开悟;在于对民族精神和语言文化的推广和影响;还在于对社会重大政治运动和变革实践的直接影响。

2.科技翻译的社会价值

季羡林先生曾指出,中华文化之所以能长保青春,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历史上两次外来文化对中华文化的补充,一次是从印度传来的佛经文化,另一次是从西方传来的科学技术文化。这两股洪流能够汇入中华文化的长河,翻译活动在其中起了重要的媒介与促进作用。此外,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交往和联系进一步加强,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合作也越来越频繁。一方面,这使得中国对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引进和吸收力度大大增加;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强盛,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日益提高,中国也开始将自身优秀的历史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介绍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因此,不管从优秀文化和先进科学技术的输入还是输出来看,科技翻译在中国翻译界的地位日益突出,其社会价值也不言而喻。

回顾历史,第一次科技翻译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末清初,欧洲各国家文艺复兴,工业革命和科学革命产生,近代科学体系逐步建立。在这一时期,西方国家为了维护、掠夺包括中国在内国家的经济财富,向东方国家派出了大量传教士。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虽然以“科学传教”为手段,在中国传播宣传天主教教义,但是他们和具有深厚科学知识基础的中国士大夫一起翻译西方自然科学,促进了中国科学翻译第一次的产生。明末清初科技翻译提高了中国科学水平,为我国科技翻译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第一次科技翻译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社会各方面的进步和发展。这次科技翻译一方面传来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而且促进了中国科学器械制作及改进,推动了我国传统科学的向前发展;另一方面,促成了中国科学翻译机构的设立,不论对于中国译者翻译速度和质量的提高,还是了解和借鉴西方的科学传播模式都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三、科技翻译社会价值实现的影响机制

1.译者主体机制

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对科技翻译社会价值的实现起着重要作用。从具体表象方面来看,译者的数量和翻译质量直接影响了科技翻译社会价值的实现程度。我们知道,科技翻译的标准追求的是精确无误、简单明了,所以科技翻译的成果能否对社会做出贡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的翻译水平。此外,译者的翻译动机和翻译观念,也影响着译者的价值取向和翻译方法。

在我国近代翻译史上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翻译家,可以说严复对我国的翻译事业影响是举足轻重的。他中外文和科学技术的造脂都很深,其译事活动除涉及科技外,还涉及政治(《社会通淦)、经济(《原富)、法律(《法意》)、哲学(《天演论)等领域。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更是早已成为中国翻译理论的先驱范本。鲁迅可说是现代科技翻译的先驱。在他光辉的一生中著述、创作跟翻译各半。而在他的翻译作品中科技作品、科幻小说占有相当比重。鲁迅将有益的科幻小说,译成章回小说,引人入胜地向读者介绍数学、力学、天文学、地质地、生物学等方面的知识,宣传“天人法战,人定胜天”的思想,这无疑地对当时社会注入了新鲜的科学思想。

2.社会需求机制

社会的因素对科技翻译的选择、科技翻译的接受和传播起着直接的影响作用,这在多方面都有所体现。

不同的社会发展需要不同的翻译。例如,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为重新发现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许多译者把目光放在了对西塞罗、琉善等古典作家作品的翻译,迎合了当时社会的风气和需求。而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当代中国,经济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国际交流学习呼唤着科技翻译,这就要求科技翻译不但要承担起引进外域技术信息和文化的任务,同时还要担负起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和科技信息的任务。面对着巨大的市场需求,科技翻译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景象。一方面,今年来科技翻译的数量已攀升至一个天文数字;另一方面,科技翻译正朝着分工明细化、专业化的方向迈进,不论是内容上还是要求上的划分都越来越细,以符合更高层次的交流需要。由此可见,社会需求的增加使得科技翻译的社会价值越来越突出。

3.组织帮扶机制

这里所说的帮扶组织一方面包括政府机构的扶助,另一方面也包括民间或企业翻译机构对科技翻译的影响。其中,政府的帮扶主要体现在政治因素上,即统治阶级的认可。统治阶级的主流意识形态往往渗透或干涉有关权力机构,采取政治行为或颁布相关政策来促进或抑制翻译活动,科技翻译当然也不例外。

而民间的帮扶机构主要表现在相关翻译机构的设立,还有翻译公司数量的日益壮大。例如,在中国第一次科技翻译时期,我国已经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科技翻译。各地相继成立翻译馆所,来从事科技翻译和翻译教学。像北京的,先后设立英文馆、法文馆、俄文馆、德文馆和东文馆,有许多科学技术课程。最后,其学制为八年,学员头几年注重学习汉语、外文,后几年研究科学并练习翻译。毕业生除担任外交官外,还在电报局、制造局、船政局、军事学校等单位任要职。这都极大地促进了科技翻译的发展,为其社会价值的实现提供了保障。

现在,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翻译事业出现繁荣景象,翻译公司也日益壮大,不仅是公司的规模上,还是对科技翻译的分类和要求上都越来越精细。此外,翻译公司和其他翻译协会的成立,还有高等翻译院校及MTI专业硕士学位的设立,一方面为译者的翻译质量监督把关,另一方面使得译者的权益得到维护,这都大大推动了科技翻译的蓬勃,也为其社会价值的实现提供了不可或缺地保障机制。

四、结论

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翻译逐渐担负起了促进世界各国各族人民相互交流理解、共同发展进步的重任。科技翻译的社会价值也愈加体现出其在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对科技翻译社会价值的实现起着重要作用;社会的因素对科技翻译的选择、科技翻译的接受和传播起着直接的影响作用;政府和民间的帮扶组织也对科技翻译的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因此,要实现科技翻译的社会价值,提供有效的保障机制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3]许均.翻译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4,41.

[2]廖七一主编.当代英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1.

[4]唐英姿.第一次科技翻译对中国社会的影响[J].科技信息,2011(19):216.

第3篇: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范文

一、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STS教育是新课改实施的核心的价值体现,它要求改变新课程改革之前的:精英教育、注重选拔教育、纯粹科学知识(几乎的知识)的教育。STS教育注重全民教育,在科学知识教育的同时,强调知识与技术为民服务,注重科学与技术的社会化,注重知识的价值取向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STS教育这一价值的体现,要求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一方面,在对学生进行科学技术教育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也就是要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在将知识与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同时,为自己、为社会服务,培养其社会的责任感和敢于担当的精神与勇气。如,化学中“化学与能源”教育: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从燃料的角度可分为:燃料的选择、燃料的燃烧、燃料的合理利用;而燃料的燃烧又分为:完全燃烧、不完全燃烧。由此,延伸的社会生活中防火与灭火,又回到化学中缓慢氧化与爆炸到科学与技术。过去这部分知识都放在化学的元素知识来学习,放在氧气性质的延伸来处理。现在则放在化学与社会的发展来学习,跳出了化学裸知识,而从社会角度来学习化学知识,过去做为性质的燃烧(为了学习氧气的性质),现在是人们获取能量的燃烧,是人们获取能量的途径,体现了燃烧的重大意义,更说明化学物质对人类的重大意义。在教育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树立一定的社会责任意识。另一方面,要面向全体学生。STS教育更多体现在科学与技术的社会价值上,体现在全体学生的发展上。精英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需要,而素质教育更需要的是全民教育,提升全民的素质。因此,在教学中就要面向全体同学,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新课标的要求,不忽视每一名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在为上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人才的同时,也要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二、转变教与学的方式

STS教育是关注学生成长的教育,是科学、技术、社会相结合的教育,更主要的是全民性的教育。培养学生将所学的科学文化知识与技术运用到自己生活中去,服务于生活和社会。因此,教师要改变教的方式,学生也要改变学的方式,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我这几年的教学经验:一是教给学生基本的化学学习方法,让学生知道如何学习化学:哪些需要记忆、哪些需要理解、如何实验、如何依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等,懂得如何使化学知识为自己和社会生活服务。二是制定具体明确的教与学目标。依据目标教师知道是否完成教的任务;学生知道自己是否完成学习任务。一定要用显性的词语来表述目标,改变过去所用的“了解、理解、掌握”等反映教学目的的词语。这些不易使学生明白,“理解”,什么程度算是理解?学生不好把握尺度,而将其转换成对显性的易操作的词语表述,学生就好明白了。

三、加强实践

第4篇: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范文

关键词 技术异化;职业技术教育;定位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04-0016-04

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时代将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教育繁荣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对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和社会经济发展及科技进步联系最紧密的一种教育形式,职业技术教育以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其基本职能。然而,在技术理性主宰整个社会、技术异化充斥着人们视野的今天,到底什么是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职业技术教育又承担着怎样的社会责任和使命?只有阐释和厘清这些基本问题,职业技术教育才能找准自己的定位,谋求进一步的发展。

一、技术异化给职业技术教育带来新挑战

(一)技术异化的内涵

从远古时期到今天,技术一直伴随着人类的成长。随着技术在与人相关的众多领域中蔓延和渗透,技术已经成为人类本质的展现方式,技术化生存也已经成为现代人的存在方式。然而在层出不穷的技术发明赋予人类改造自然的强大物质力量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技术理性垄断、技术异化的阴影也将人类拖入技术的壁垒中难以自拔。所谓技术异化就是用来表征技术发明的目的和技术应用的社会结果之间相背离的一种现象。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技术异化具有多种表现:从自然层面看,技术异化表现为对自然生态的戕害[1]。从社会层面看,技术异化主要表现为技术专制、技术殖民和技术失业等所引发的人类现实生存的对抗。从人本层面看,技术异化主要表现为人类主体性、个性和生活意义的丧失。在技术社会中,技术的理性化、机械化、标准化、程序化特征不断得到强化,其结果就是人的思维正逐渐被技术程序所取代,人的能力正遭到技术的抛弃。技术化生存方式还导致了人类生活意义的丧失和精神家园的空虚。对功利性的过分追求,使人类只注重物质利益,没有远大理想,精神生活贫乏。

(二)技术异化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挑战

第一,技术异化对职业技术教育存在合理性的反诘。职业技术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技术教育,力图通过培养高级技术人才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社会发展。于是科技发展和职业技术教育的亲密关系在这里表露无遗:一方面,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其中作为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摇篮和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载体的职业技术教育承担着重要角色,其为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现实支撑;另一方面,科技的发展会对职业技术教育不断提出新要求,使职业技术教育必须在不断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向前发展。技术异化很显然就是在以科技作为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状况。这一问题的出现了传统的“技术至上论”,从而使技术成为批判、反思甚至否定的对象。技术异化也由此成为对职业技术教育存在价值和意义的最大挑战。如何看待技术异化现象,如何应对技术异化问题,成为职业技术教育必须面对的现实考验,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将直接关系着职业技术教育存在的根基和价值。

第二,技术异化对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的拷问。就其根本而言,技术异化不是由技术本身而是由技术的不当运用引发的。所以技术异化所表征的是人的异化,尤其是科技人员的异化。职业技术教育恰恰是以培养高级技术人才为目标的。那么技术异化的频发就是在向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发出预警:到底何为高级技术人才?懂技术是否就是高级技术人才的全部?传授给学生谋生的技术技能到底是职业技术教育的最终目标亦或仅仅是教育的起点?关于这一系列问题的拷问直接关系着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定位,更关乎其未来发展的基本方向。

第三,技术异化在职业技术教育过程中的凸显。技术异化在充斥整个社会的同时,也悄然进入职业技术教育领域,使整个教育过程被技术理性所主宰。于是在目前的职业技术教育过程中,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异化现象:职业技术院校的生存权被用人单位的技术需求所掌控。为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整个职业技术教育过程变成了商品生产和输出的过程,学生则成为物化的商品对象。学校完全按照用人单位的技术要求来打造学生,其结果就是职业技术教育过程直接变成了社会技术系统控制学生的中介,技术的标准化、理性化、机械化、程序化特征通过教育活动直接移植到学生身上,从而使学生的身心自由被严格局限在技术的需求之内。在技术理性的统治下,职业技术教育活动正在失去其自主性,学生正在失去个性和创造性,日益成为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眼中的“单向度的人”。如何应对和解决职业技术教育过程中的技术异化现象,已经成为直接关系到职业技术教育能否健康发展的现实难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将引发职业技术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的一系列变化和变革。

二、职业技术教育应对技术异化的定位反思

在如何消解技术异化的问题上,罗素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他指出要想摆脱由于科学技术的应用而导致的困境,就不能单纯地依靠技术的进步,而要靠时代所要求的那些智慧的发展[2]。基于这一点,职业技术教育必须对其所承担的社会使命、培养目标和教育过程进行重新定位,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和培养模式,以期对技术异化的消解贡献一己之力。

(一)职业技术教育的价值定位

价值定位是对职业技术教育存在意义的追问。在技术异化现象不断消解和否定技术社会价值的现实面前,职业技术教育应该认真反思自身存在的意义和自我价值的体现。面对科技发展的困境,职业技术教育需要愈发理性地认识和评价科技的社会价值,以此作为自身价值定位的依据。第一,职业技术教育应为推动科技进步服务。科技自诞生以来就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虽然技术异化现象的频发使人们开始不断反思、质疑科技的价值,甚至提出种种代替科技的新的社会动力,但事实是直到今天这种尝试也没有真正获得成功。所以技术异化并不能否定技术存在的价值,也不能否定职业技术教育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职业技术教育应该始终坚持为科技发展进步服务的理念,培养越来越多的高级技术人才。第二,职业技术教育不仅要为科技进步服务,更要服务社会、造福人类。这一价值定位中包含着对技术异化现象的忧思,更包含着对技术社会人类发展命运的关注。技术异化现象提醒我们:技术仅仅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工具,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万能钥匙。基于对技术价值的考量,职业技术教育的价值就不应该仅仅定位于培养高级技术人才,迎合科技进步的需要。在当今时代,应该认识到技术的进步不仅仅强调技术人才数量的增加、技术发明效率的提高和技术成果的增长,还应当包含对技术社会效果的综合考量,即技术社会价值的发挥。所以职业技术教育应致力于培养有社会责任感、有使命意识、懂得向善、具备反思和批判能力的技术人才来消解技术异化,维护技术发展的合理性,以此来保证科技为人类造福。

(二)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定位

目标定位是对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方向的思考。面对社会、科技发展的诸多新变化和新形势,相比于传统的技术人才观,职业技术教育必须对当今社会背景下高级技术人才的内涵进行重新解读和定位,才能真正发挥培养优秀技术人才的职能。传统的职业技术教育一直以科学精神的培养为目标,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较好专业知识、较强职业技能的服务于生产建设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这种培养目标使学生只注重于专业知识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学习与培养,忽略了技术客观性之外的人的需要和情感,漠视理想与责任,更不关心自身的价值与社会的命运。事实上,职业技术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追求真理,更要追求终极价值,帮助学生寻找精神家园。教育是人文精神积淀和传承的主要方式。在职业技术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更为重要。从一定意义上说,规避和消解技术异化首先就需要从改造技术工作者出发,职业技术教育无疑承担着这一重任。努力培养不仅具有较强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更具有健全职业个性和人格、明确价值理想和人文情怀,身肩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社会责任的技术人才,这是高科技时代对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的新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传授给学生一定的职业技能仅仅是职业技术教育的开始。

(三)职业技术教育的过程定位

过程定位是对职业技术教育过程的考核。为消解技术异化现象,职业技术教育有必要对整个教育过程和教育环节加以重新设计和定位,其定位的主旨和标准只有一个,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传统职业技术教育过程之所以被技术理性主宰,出现技术异化现象的根源就在于错误地把教育过程定位于“把学生培养为适合某种职业的技术从业者”,于是学生从进入学校、进入不同专业开始,就被固定在某种职业技能培养上。在学生被职业技术教育过程不断功能化的过程中,学生作为人的个性、主体性需求被抹煞或忽略,逐渐成为一个技术化的工具人,而非一个懂得生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由此可见,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技术再次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成为职业技术教育的全部,也成为人自身发展的障碍。事实上爱因斯坦曾这样描述学校的教育任务:“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训练的狗,而不是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而要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这取决于自由而全面的教育。”[3] 纵然职业技术教育以技术教育为核心内容,但技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并不能因此成为职业技术教育的全部。职业技术教育必须摆脱传统的生产式教育,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贯彻到整个教育过程的始终,凸显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性自由,通过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使学生懂得技术是为满足人的主体性需求服务的,从而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理性地对待技术发展。

三、职业技术教育应对技术异化的建议

职业技术教育应从技术批判的视角入手,以教育技术为核心,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在现有教育模式中,增加和贯穿以下三方面内容。

(一)树立科学的技术观,提升学生的技术批判能力

在高新技术主宰人类社会发展变迁脉搏的今天,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从未像今天这样强烈,简单高扬唯技术论或消极否定技术价值都无益于技术异化问题的解决。职业技术教育应该帮助学生树立一种辩证的、合理的技术价值观,在充分肯定技术社会价值的基础上,理性地认识和评价技术发明、运用过程中伴随着的社会责任问题,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教育理念,通过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传递给学生,以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能动性,增强学生的技术批判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职业技术教育应使学生认识到,只有在合理的技术价值观指导下,技术才能真正发挥其正向功能,才能真正为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服务,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技术人才只有在技术发明和应用过程中担负起应尽的社会责任,有节制地发展、利用技术,综合考量技术应用所引发的社会效果,才能减少和避免技术异化现象,实现技术为人类造福的价值旨趣。

(二)加强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科技伦理意识

为消解技术异化现象,掌控技术开发和利用的合适尺度,科技伦理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科技伦理是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一个重要领域。科技伦理观主张以“关注人的生存、人的现实需要,维护人的权利和尊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科技发展的合法性根据,在保护和促进科技健康发展的同时使科技更好地为人类造福,而不是危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科技的发展过程中,伦理能为科技发展提供价值导向,科技则会因为道德的评价和约束而减少盲目性。通过建立和完善科技伦理能够更好地对科技研究和利用加以向善的引导,使其符合人类的利益需求,科技伦理问题也由此成为21世纪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重视科技伦理的必要性对职业技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应将科技伦理意识纳入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体系中。在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方案中,增加科技伦理相关课程的设置,以实现培养有伦理道德意识的技术人才的目标。

第5篇: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范文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要素价值论国民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

一、问题的提出

为了全面反映第一、二、三产业的总成果和总水平,便于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作经济比较,以及反映产业结构状况及变化趋势,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逐渐放弃了原社会主义国家普遍采用的与社会总产值指标相联系的物质产品平衡体系,简称MPS核算体系,改用与国民生产总值指标相联系的国民经济账户核算体系,简称SNA核算体系。

国民生产总值指标和社会总产值指标相比,其主要优点在于:(1)它只计算了最终产品的价值(或各种产品的增加值),而没有计人中间产品的价值,因而在它里面不包含重复计算的部分,而社会总产值指标把中间产品的价值作了重复计算;(2)它不仅计人了物质生产部门的增加值而且计人了所有服务部门的增加值,因而反映了现代产业结构的变化,反映了教育、科学技术、金融等第三产业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由于有这两个优点,国民生产总值被认为比较真实和全面地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水平和整体实力,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较真实和全面地反映了一个国家劳动生产率的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所以从MPS核算体系向SNA核算体系的转变,是我国经济核算领域的一次重要实践创新和理论突破。但是,在我国SNA核算体系的建立,是否意味着我国经济理论基础发生转变,政治经济学及劳动价值论失去了在我国的基础理论地位?是否要用西方经济学的多元价值论或要素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的指导地位,重建价值理论体系?SNA核算体系能否在劳动价值论的范围内得到释解?这些问题在理论界产生了不同看法和争论。本文提出一些粗浅看法,以求批评指正。

二、对几种代表性观点的述评

本文首先对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作一简单述评:

有一种观点认为,劳动价值论是被实践证明的科学真理,SNA核算体系和劳动价值论是对立的,没有必要为SNA提供劳动价值论的基础。基于SNA核算体系对劳动价值论所作的拓展是对劳动价值论的否定。有作者说:“在我们看来,为了进行国际比较,采用SNA进行国民经济的统计核算是必要的,但是,正如吴易风同志所指出的,‘我们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给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提供劳动价值论基础。’钱(伯海)先生说吴易风同志把话‘讲绝了,一点回旋余地也没有’,看来,钱先生也好,(钱先生的)20位博士生也好,都是在为找到‘一点儿回旋余地’而努力。但是,因为SNA的理论基础和劳动价值论是根本对立的,要想为SNA建立劳动价值论的基础就像马克思说的,是‘企图调和不能调和的东西’,还必需指出的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经过一百多年实践检验的科学真理,其本身也早已成为一个客观存在,不是想怎样‘解释’就可以怎样‘解释’,想怎样‘改造’就可以怎样‘改造’的。”

上述观点是作者在批评钱伯海教授的物化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时提出的。持这种观点的人实际上把看成了封闭的理论体系,阻塞了理论发展的通道,削弱了劳动价值论在发展了的社会现实面前的说服力,正好为劳动价值论的否定者提供了口实。晏智杰教授就说:“如果SNA制度的理论基础不是劳动价值论,而劳动价值论又真如上述作者所言,那么SNA这种制度本身也必定不会是正确的了;既然不正确,当然就应予以否定或取消,并恢复原先的基于劳动价值论的MPS制度,或者,除了‘进行国际比较’以外,不能容许将SNA用于其它方面,等等。但是这样一来还有一个问题是不能回避的:如果这种核算制度的理论基础是不科学的,那么基于这种理论基础所进行的‘国际比较’还能是可靠可信的吗?结论当然也应当是否定的”。

第二种观点认为,劳动价值论与SNA核算体系是不相容的,说明在新的社会现实面前劳动价值论已经失去了令人信服的解说力,应该用西方经济学的多元要素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重塑经济学的价值论基础。晏智杰教授认为,从MPS到SNA核算体系的转变,表明我国已经从传统的一元劳动价值论转向同它对立的多元要素价值论,这“无疑于一场思想革命”。SNA制度就是多元要素价值论的体现和运用,“要求现代SNA制度体现劳动价值论的要求,哪怕是扩大的或发展的劳动价值论的要求,不能说决不可能,至少是很不现实的。

其实,SNA核算体系与MPS核算体系相比,只是拓宽了生产性劳动的范围,把第三产业服务行业也纳人生产性劳动的范围,成为价值创造的源泉,这里只是涉及生产性劳动范围大小的问题,并不能由此导出多元要素价值论,第三产业是否创造价值和资本、土地、自然力等能否创造价值不是一回事。晏智杰教授为了肯定他的多元要素价值论,硬要把SNA核算体系与要素价值论结合在一起,把MPS核算体系与劳动价值论结合在一起,认为即使扩展生产性劳动的范围,也无益于弥补劳动价值论的缺陷和不足,以至得出否定劳动价值论的结论。但是遗憾的是晏智杰教授在他的文章中也并没有拿出多少令人信服的论据,来说明SNA制度与要素价值论一定就是相容的,SNA制度的合理性并非一定就能说明要素价值论是正确的。

第三种观点认为,SNA体系可以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得到解释和说明,不过对传统劳动价值论要进行深化和扩展。因为传统劳动价值论认为,只有物质生产部门(包括工业、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服务行业的收人来源是对物质生产部门创造的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分割,把服务行业排除在了价值源泉之外。我国已故著名统计学家钱伯海教授认为:“如果MPS以劳动价值论为理论基础,那包括服务在内的SNA,同样是劳动投人、成果产出,仅仅是产出成果形态的不同而已。SNA生产范围拓宽了,其理论基础应该讲是拓展了的劳动价值论。是发展的科学,要与时俱进,那我国的新国民核算体系,可以讲它仍建立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如果认为这样不妥,马克思的物质生产观点不容改变,那就要讲它建立在拓展了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或者讲它建立在三次产业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第一、二、三产业的劳动,合称社会劳动,那就直截了当地讲明:我国新国民核算体系建立在社会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

钱教授把SNA核算体系的理论基础建立在三次产业劳动价值论或社会劳动价值论之上,他研究问题的方向是正确的,至于他后来提出活劳动和物化劳动共同创造价值的观点,企图调和劳动价值论和要素价值论的矛盾,则值得商榷,另当别论。

三、SNA核算体系能够在劳动价值论框架内得到释解

笔者认为,要说明劳动价值论作为SNA核算体系的理论基础,在理论上需要说明如下两个问题:

(一)第三产业作为非物质生产部门是否创造价值

SNA体系拓宽了生产性劳动的范围,它不但包括物质生产部门创造的价值,而且还包括服务行业、第三产业创造的价值,而服务行业、第三产业是不是生产部门,其劳动是否创造价值?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会把实践中的SNA制度与劳动价值论对立起来。钱伯海教授曾指出,几十年来,在推行MPS核算制度的国家,包括中国和前苏联等国在内,一方面批判服务生产,另一方面又模模糊糊地把大量服务部门的活动成果,作为产值计算到物质生产部门的成果中,以致造成了这样的后果:一方面将各种工业生产的服务支出列人生产成本,使各种服务部门(广告、旅游、医疗、教育、养路等)服务活动成果计算到工业总产值中;另一方面在扣除物耗以计算工业净产值时,却按统计制度规定只扣除生产耗用原材料、辅助材料和折旧,对于各种服务支出,规定不能减去,都保留在工业净产值中。农业和建筑部门也不例外。针对这种矛盾和混乱情况,钱教授说:“把各色各样的服务产值算作工农业产值、建筑业产值,变成张冠李戴,这好吗?当然不好!远不如实事求是,把服务作为生产,直接计算各类服务产值会更好。”他又说:“坚持物质生产MPS体系,虽然理论上确认物质生产是生产,否定各种服务是生产,但实际上又对各种服务活动计算产值,相互矛盾,名不符实。这进一步表明,仅仅承认物质生产是不够的,必须包括服务,才能消除矛盾。

统计领域实行SNA制度,需要拓展生产性劳动的范围,把服务行业纳入创造价值的生产性劳动之列。经过多年的讨论争鸣,理论界在此问题上基本形成一致的看法,即生产劳动应是在物质生产领域或非物质生产领域以物质产品、服务或精神产品形式为社会创造的具有国民经济统计意义的社会有效劳动。_工人、教师、医生、营业员、演员、作家、军警、政府工作人员以及科技工作者的劳动都是生产劳动。生产劳动的范围及劳动产品的种类会随着社会分工的加深和社会需求的发展而不断扩展。

我们不能把是否创造出物质产品作为划分生产性劳动的依据。粮食、衣物、住房总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而在今天的社会中,彩电、冰箱、空调、轿车、文体娱乐甚至出国旅游、心理咨询都进人到了人们正常生活消费品的范围。很难设想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仅仅通过一些物质产品甚至简单的衣食住行就能健康地再生产出其劳动力。我们必须承认,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教育、娱乐等等许多非物质属性的服务和产品对于人们的正常生活来讲,越来越具有像粮食、衣物、住房一样的消费必需品属性。社会需求及消费的范围在不断的扩大,因此生产劳动的范围也就必然相应扩大。所有提供这些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的劳动都是生产劳动,都是创造价值的。

生产劳动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其内涵、范围、划分标准今天不同于昨天,明天不会等同于现在。第三产业作为不断发展的新兴的产业部门,不但创造使用价值量,而且创造社会价值量的观点越来越成为多数人的共识。

(二)SNA体系中的总量经济指标一国民生产总值是物量指标还是价值量指标

二战后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民生产总值成倍增长,而劳动者的劳动时间却在大大缩小,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力数量,无论是相对量还是绝对量都在减小。

按照劳动价值论,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成反比的原理,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使用价值量就越多,而生产单位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在社会活劳动投人量不增加甚至减少的情况下,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否只会增加社会使用价值总量,而不能增加社会价值总量?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按一定比例增长,是使用价值量的增长还是价值量的增长?如果是价值量的增长,增加的价值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有些学者把它比喻为马克思经济学的“不解之谜”。其实,这个问题,并非劳动价值论的缺陷和不足,也非劳动价值论与现实经济生活实践的巨大反差和矛盾,“价值总量之谜”是能够在劳动价值论框架内得到解释和说明的。因为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科技人员、生产管理人员劳动创造的价值在社会价值总量中的比重不断增大。谷书堂教授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曾指出:“在生产过程之外开发研究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科技工作者,虽然置身于生产过程之外,但他们的工作实际上也是生产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是要通过出卖专利后把他们在财富和价值的创造作用才能都发挥出来,而这一部分劳动应该折合成若干倍的简单劳动。这样一来,财富的增加和价值的增加便会一致起来。

就企业而言,通过采用新的生产技术、加强生产管理提高企业个别劳动生产率,能够获得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不但能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或利润,而且会增加社会价值总量,这一新增加的价值量并不是由于直接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工人付出的劳动量的增加,而是由于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而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原因主要来自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的生产技术的不断采用。所以,超额剩余价值的源泉是转化为现实生产率的科学技术本身的价值转化而来的,它是由科学技术人员、生产管理人员等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劳动力价值的一部分剩余价值。那种认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只会增加使用价值,不会增加社会价值总量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有人把超额剩余价值看成是一种“虚假”的社会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由人的劳动创造的,用货币形式表现的,并且要计人国民生产总值的一部分,是实实在在的价值,怎么能说是“虚假”的呢?

还有人认为劳动生产率高的企业之所以能够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是由其它企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转化过来的。如果认为超额剩余价值只仅仅是分配的结果,那么一旦当所有的资本家都通过采用新的生产技术来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时,这种相对剩余价值该是通过怎样的分配而产生的呢?实际上,超额剩余价值只是相对剩余价值的一种特殊形式,他们都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获得的,所不同的是相对剩余价值是全社会资本家都能获得的一种剩余价值。马克思说:“相对剩余价值与劳动生产力成正比。同理,超额剩余价值与个别劳动生产率也成正比,企业劳动生产率越高,社会剩余价值总量就越多。个别企业通过提高其劳动生产率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不仅使单位时间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增加,而且增加了价值量,从而使社会价值总量增加,用货币表现的商品价格总量也会增加。以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必然会反映这一增加了的新价值量。

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商品价值及价格总水平的变动关系看,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说明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单位时间内提供的使用价值量会以相同的幅度增加,而凝结在每一商品中的物化劳动量和活劳动量会以相同幅度减少,商品的价值量会以相同的比例下降。而社会价值总量不会因此而减少,因为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意味着同一劳动量所推动的生产资料量增加了,或者说用更少的活劳动就可以使用更多的物化劳动。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率的提高,资本的有机构成和技术构成不断提高,物质生产部门中的活劳动量会不断减少,在商品的价值构成中,物化劳动所占的份额和比重越来越多,而活劳动的份额和比重相对减少。所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归根结底是活劳动的节约。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会有更多的劳动力退出物质生产部门而进入非物质生产领域。现代社会产业结构的特点正好说明发达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70%左右来自第三产业部门。第三产业日益成为社会价值创造的主要来源。

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物质生产部门提供的物质产品的价值及价格下降的同时,社会享受到的非物质生产部门提供的劳务产品的量却越来越多,劳务产品的价值量在社会产品价值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便会不断增加。

第6篇: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范文

论文摘要:关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有机整合是思想理论界的一个讨论热点,其对于彰显当代高职教育自身的人文价值也有很强的时代意义。就高职教育本身而言,充分挖掘其自身的人文价值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它应该成为考量当下高职教育自身“价值”的试金石。

一、当下我国高职教育的“人文价值之问”

在20世纪90年生在我国思想界的关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思想大讨论,在教育界主要集中在关于科学技术教育和人文教育的价值的大讨论,其实,这正是我国社会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教育要走向现代化必然要面对、正视和解决的问题之一。而这一讨论已经形成的一个较为普遍的观点就是整合论。

所谓整合,简单地说就是一种协调、统一。一般来讲,整合论反对具有片面性的科学技术教育或单纯的人文学科教育,指出科学技术教育和人文学科教育应该进行整合。整合论的观点也得到了广大高职院校很大的认可和赞同,就其最简单的原因而言,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直接走向社会,用自己的适用性知识和技能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劳动者,在很大程度上符合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对教育现代化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从教育理念的层面看,在高职教育中进行科学技术与人文学科两方面整合的观点无疑也是非常正面、积极的。要求高职教育的学生既学习科学技术,又学习人文学科对于我国现阶段的高职教育具有补偏救弊的作用。面对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紧张和对峙,高职院校对整合论的认可和赞同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对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具有一种方向性的、前瞻性的意义。

但是,问题也随之产生了。在高职教育的实践中,往往认为整合就是表征科学技术的专业学科和表征思想文化价值的人文学科的简单相加,或者在进行科学技术教育时适当增加人文学科的教育,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整合。更重要的是,从思想倾向性的角度分析整合论的观点,就会发现它存在着内在的局限,即没有充分认识到当代高职教育的本质特性,因而也就没有充分发掘这种特性所蕴藏着的丰富的人文价值。

二、当下我国高职教育的人文价值特质

美国的杜威先生在其所著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中认为,职业教育就是为从事职业工作做准备的教育;而斯内登认为,凡是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都可以称为职业教育;梅斯在《职业教育的原理和实践》中指出,职业教育是为学生将来从事某种特定职业做准备的教育;而《国际教育辞典》指出,职业教育是指在学校内或学校外为提高职业熟练程度而进行的全部活动,它包括学徒培训、校内指导、课程培训、现场培训和全员再培训。这些界定虽然大都是从广义上展开的,但是都紧扣“职业性”这一特性。因此,职业性是高职教育的本质特性,它是由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的,它是培养能够掌握从事某种社会职业必备的科学技术知识、专业技能和一定文化知识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

高职教育发展到了今天,为满足全球化经济和信息化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高职教育在强调人文学科教育的同时,对科学技术的教育也进一步加强,与学术性课程的联系更加紧密。因此,当代高职教育的职业性有了新的时代意义,在新的社会条件下,高职教育的职业性更加突出,必然推动当代高职教育中科学技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包括高职教育在内的我国近现代教育是植根于封建主义及半封建、半殖民地文化土壤之上的,没有西方国家文艺复兴以来形成的深厚的人文主义背景。长期以来,在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等方面对高职教育的功能存在着极为功利的认识,片面地追求高职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强调科教兴国,凸现的主要还是科学技术的社会发展价值。而忽视了高职教育为人的发展服务的功能。使得凸现高职教育特性的职业性教育即在很大程度表现出来的科学技术教育处于一种技术主义和工具主义的层面,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知识的目的仍然停留在为谋生而掌握一技之长的层次上,不利于促进学生的终极性发展。科学技术不是缺乏人文价值,而是缺乏对科学技术人文价值的发掘。因此,从更高的层面上讲,在很大程度上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的科学技术教育蕴藏着丰富的人文价值,能促进人多方面的精神发展。科学技术本身和它所具有的丰富的人文资源本来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因此在高职教育的科学技术教育中,除了要加强科学技术知识的教育来为社会发展服务外,还应该发掘科学技术的人文价值来为我们的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科学和技术日渐走向融合;科学目益呈现出技术化的趋势,技术更加自觉地以科学为指导。凸现当代高职教育职业性的科学技术教育原本蕴藏着丰富的人文价值,这种价值来源于科学技术本身所具有的人文价值。科学技术活动本质上是人的一种社会活动,理性精神是其灵魂,更是人的本质,富有理性精神的科学技术活动能促进人的理性思维的发展,逐步养成科学的理性精神,如谦逊的态度、进取的心理、理智的怀疑等,而人的这种理性精神又推动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拥有科学理性精神的人运用科学技术对迷信、日常生活经验、已有陈旧科技进行批判的过程,是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和创新的过程,也是激发人的批判精神和创造意识的过程,它彰显了人超越现实和自我的一种本质力量,这种促进人的终极性发展的人文价值是难以替代的。

三、充分发掘人文价值特质。体现高职教育自身的“价值”

人文价值肯定的是人的价值、地位、尊严、个性发展、幸福和命运,体现的是人性在社会中真、善、美的完美融合。善和美能给人以终极性的关怀,真同样能给人这种关怀;善和美给人的关怀主要由人文学科的教育来实现,而真给人的关怀则要由科学技术教育来实现,并且真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给人善和美的关怀,因为真、善、美是统一的。因而,充分发掘当代高职教育的科学技术教育中的人文价值,对于凸现高职教育的本质特性,完善高职教育的功能,提升高职教育的价值。使高职教育回归人的生活世界,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为此,我们在教育理念上,应该兼顾高职教育为社会和为人的发展服务的两大基本功能。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加快工业化。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逐步实现现代化仍然是当务之急。这就决定了在高职教育中加强科学技术教育,培养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大量的应用型人才是时代的要求。但是,不应该把加强高职教育中的科学技术教育停留在工具和技术的层面上,只是通过科学技术教育来加强学生的工具性和技术性而忽视学生作为人的目的性和人文性的认识,是非常肤浅的,而应该站在教育理念的高度去充分认识和发掘高职教育中科学技术教育的人文价值。只有在教育理念上完成这种改变,才能带来高职教育的思想、价值观、功能观、制度和课程编定等方面的改变,才能在高职教育中加强科学技术教育的时代要求下,去实现科学技术教育的人文价值,而不只是科学技术教育在工具和技术层面的价值。

而与此同时,在教育实践上,高职教育应该进行完整意义上的科学技术教育,才能实现科学技术教育自身的人文价值。在科学技术教育的教的层面上,应该把教学为学生实用的思想变成教学为学生求真的思想,树立开放的课程观念,开展研究性教学。科学技术是整体,科学技术教育也是整体,各个层次的高职教育中的科学技术教育除了科学技术知识教育外,还应该包括科学思维教育、科学方法教育、科学精神和科技美的教育。只是停留在教学为实用的思想上,教给学生的就只是科学技术知识,而缺乏科学思维的训练、科学方法的掌握、科学精神的认识和科技美的体验,而这四个方面正是科学技术教育的人文价值的核心所在。科学思维有着严密的逻辑,能促进人的思维前后的连贯性、一致性,减少错误。科学方法是取得成功的前提。科学精神是求真的精神,求真除了探究世界客观存在的功利价值外,也具有人性的价值,很难想象人性中没有了真正的存在意义。科技美则是科学技术教育的更高层面。相应的在科学技术教育的学的层面上。也应该教育学生把求知为实用的思想变成求知为求真、完善自我的思想。

四、结论

人文价值其实是考量当下我国高职教育自身“价值”的试金石。充分发掘我国高职教育自身的人文价值,我国的高职教育才会有更加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爱因斯坦.论教育[A].爱因斯坦文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第7篇: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范文

高等学校的主旋律是“育人”,而非“制器”。作为科技人才的输送者,理工科院校不仅应当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应当塑造学生的人文价值观,促进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在理工科学生的价值观中的统一。然而,由于技术理性的长期主导,教育本身也在一定程度上被演绎为单纯的知识传递和技术培训,而旨在塑造学生道德品行的人文教育则被有意无意地轻视和忽略。与此同时,由于理工科专业与经济建设关系密切,市场因素的主导使学生在价值取向上不可避免地受到功利主义的影响。当以价值理性为标志的人文教育受到这种具有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的教育方式冲击时,学生的局限性显而易见。

(一)学术视野的局限

“技术乃是一种解蔽方式”,主要解决人类活动的方法、策略问题,至于如何使用最终取决于主体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现实情境中,科学技术的应用除专业知识外,常常会涉及到经济、法律、环保、伦理等多个领域,需要行为主体进行多方面考量,进而恰当地应用,以保证科技应用的合理性。然而,在日趋功利的教育价值取向范导下,由于专业设置日益精细,学生的学术见识也随之趋于精专而流于狭隘,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思维,窒息了学生独立思考以及自由批判的能力,并对与专业密切相关的社会、伦理、生态环境等问题缺乏应有的了解和关注。由于没有形成合理、科学、立体的知识结构,这就导致许多学生难以突破专业领域局限进而形成全面的、辩证的思维方式。就他们而言,专业技术作为人类科技进步的成果其真理性与正确性不容置疑,对其加以应用理所当然地会具有积极作用。如前所述,任何一种科学技术的应用都需要以合目的性为前提,然而判断特定目的的合理性向度,需要综合科学与社会多方面因素去考量某项技术研发、应用的整体后果。当前的教育模式下,学生由于视野、思维局限性导致其难以跳出专业限制,从可持续发展的视野去把握人类与科学技术的关系。作为结果,他们也就难以全面、辩证地判断既定目的的合理性,并恰当地根据既定目的选择相应技术,从而导致传统教育模式遭遇到现实的挑战。

(二)价值理性的遮蔽

当前,理工科院校普遍存在重科学教育轻人文教育的倾向,这导致学生对于专业技术的认识很大程度驻足于工具理性的层面,难以认识到科学技术中内含的伦理责任,而使得对于历史担当、社会责任等与神圣和崇高相关的价值理性被遮蔽。具体情境中,他们更多地追求技术使用对于既定目的的有效性和实用性,而对于技术使用目的的合理性往往欠缺审慎周到的考虑,从而给社会发展带来负面效应。事实上,当前许多专业技术人才只要有利可图甚至可以无视道德原则的存在而为之。一度横行于网络的“网络黑社会”“网络水军”“网络打手”,为了形成围观牟利效应,在网上随意推波助澜,肆意造谣污蔑。他们策划炒作网络事件,操纵网络舆论焦点,曾让公众不寒而栗。网络攻击事件中成千上万的“网络水军”“网络打手”中不少是在校大学生。为了赚取发帖费,他们只要接到相关指令,就会针对特定话题持续发帖、跟帖,或吹捧商家及其产品为其炒作造势,或诽谤、诋毁特定对象对其实施精准打击,在一些负面事件中充当助纣为虐的角色。在这种情境下,科学技术就仅仅成为一种工具手段,其使用者往往更多地关注其短期实用目的,而并不过多地追问其对于他人和社会可能造成的伤害。毫无疑问,作为专业知识的拥有者,科技主体在任何时候都应该做一个正方向的推动者,利用专业技术使人类的生活朝着美好方向发展。在当下这个技术理性冲击价值理性约束的时代,理工科大学的教育如果仅仅止步于知识、技术层面的传授,而不去张扬知识和技术内蕴的伦理责任和价值信念,就极有可能导致行为者的主体性失范,对社会和他人造成负面效应,从而使教育从根本上背离自己的目的。

(三)社会责任感的失落

目前,理工科的专业教学中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应用性训练受到突出关注,但至于将来学生出于什么目的运用这些知识,应用时应遵循什么样的道德准则却涉及不多。其结果就是在具体的实践中,价值理性往往被驱逐出科技应用之外,并且在工具理性的霸权之下失去了话语权。如在科技的研究和创新中,相关人员关注的大多是研究开发体制、经济环境、市场需求等产业和经济因素,对于可能给社会、自然带来的伤害往往有意无意地忽略;在技术的应用中,一些专门知识的掌握者在经济利益的绑架下,不惜以公众安全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代价来换取自我利益的最大化。在任何时代,专业人才都被期望能够担当应有的社会责任,而不是利用专业技术去伤害他人。然而,当前的一些科技主体却缺乏应有的理性自觉,不能保证时时事事都出于善良的动机而运用科技成果,进而难以将科学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服务人类的价值诉求相统一。科技应用中凸显出的伦理困境表明,理工科大学仅仅用专业知识教育学生是有局限性的。因为专业的知识教育和技术培训可以使学生拥有某种专业技能,却不能保证学生理性而负责任地运用其专业技能。事实上,科学教育内在地涵摄技术理性和价值理性两方面的承诺,使学生对科技伦理有所理解并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科学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二、伦理教育的路径选择

教育的根本旨归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以,高校教育不仅应注重专业技能的培训,更应注重学生道德责任感的培养,以便未来的科技主体既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和学术能力,又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和伦理道德品质。在具体的科技实践中,他们不仅应该能够对特定技术的研发应用进行技术价值和经济价值的考量,还应该能够对其进行伦理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评价,从而有效规避现实及潜在的风险,更好地促进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样,通过在科学教育与社会伦理体系之间的良性互动,充实技术理性的人文丰度,使得技术理性在价值理性的引导、规约下朝向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终极价值旨归迈进。

(一)在专业课程中融入伦理教育

今天,面对技术理性的过分张扬以及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恰当应用而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创伤,理工科大学应当有意识地在专业教学中引导学生对专业技术的应用进行伦理审视,培养他们的科技伦理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具体而言,教育者可以在向学生传授专业技能的同时,突出专业技术本身所涵摄的伦理责任和道德内涵,培养学生对现代科技活动进行伦理考量的自觉意识。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获得与时代要求相契合的、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能够深刻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发展可能产生的历史性影响及其社会意义,从而培养基本的道德推理和选择能力。可以说,在科技伦理视域关照下的理工科专业教育,教育者在传递专业信息的同时阐释科技主体需要遵循的道德规范,使得学生逐步形成自主的理性自觉和人文感悟,对于自己的价值取向与行为选择始终保持深刻的自我反思。如此坚持,作为未来的科技主体,他们在之后的决策考量和科技实践中便能够从价值理性的角度进行自我观照和审视,充分考量其决策的社会后果及自身的伦理责任。

(二)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伦理教育

实践表明,科技主体只有具有了深刻的伦理关怀意识,才能形成对于科技终极价值的追问与求索,自觉担负起维护人类共同利益的道义使命。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人们对金钱和财富的崇拜,一些社会成员为获取物质财富不择手段,这对大学生的价值理念、道德理想不可避免地产生冲击,造成了他们价值观上的混乱、道德上的困惑,极易沉溺于滋生蔓延的物欲中而无法自拔。“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着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主要任务,其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适当引入科技伦理的典型案例,有意识地融入网络伦理、生态伦理、工程伦理等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内容,通过鲜活生动的案例分析使学生重视伦理问题,了解伦理知识,理解在科技活动中遵守伦理规范、承担社会责任是维护人类共同利益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道德自律和社会责任感,自觉将专业知识的学习应用同社会发展、公众安全、生态保护以及人类的伦理尊严有机统一起来,从而在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应用于实践活动时进行必要的伦理审视和道德规范。

(三)通过社会实践进行伦理教育

第8篇: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范文

关键词 科技传播;科学松鼠会;科学价值;社会功能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3-0024-02

0引言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而科技传播为科学技术知识发挥科学价值和社会功能提供了保障,科技传播对增强公共科技意识、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加快科技发展步伐、实现科技知识的共享和技术的应用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今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科技信息传播的主要动力,“科学松鼠会”这一基于网络的民间科普平台,更是为科技传播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对科技信息的传播进行了一种新的尝试,实现了其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1科学松鼠会

“科学松鼠会”是一个由科学作家姬十三等人创立的,由海内外优秀的话语科学传播者组成的团队,其网站(http:///)于2008年4月28日以群体博客的形式正式上线。自成立以来,科学松鼠会以坚持博客写作、组织线下活动、推动图书出版等多种传播形式扩大品牌影响力,有效传播科技信息,旨在“拨开科学的坚果,帮助人们领略科学之美妙”。[1]

科学松鼠会主要由原创板块、活动板块、译文板块、专题板块、训练营板块这五大板块组成,不同的板块扮演着不同的传播角色,各板块在传播的科技信息上又互相补充。科学松鼠会作为传播科技信息的有效途径,体现出以下特点:传播主体的非政府组织性、传播渠道的高互动性、传播内容的及时性以及贴近人们的生活性、传播方式的多样性、传播语言的趣味性、传播写作的时尚性等。“科学松鼠会”是一个扎根在中国现代社会中的科技传播组织,它以灵活时尚的传播方式有效地向普通大众传播科技信息和科技知识。

2“科学松鼠会”所体现的科学价值

“科学松鼠会”传播的科技信息具有共享性、亲民性、可互动性等特征,传播的过程一般是由科学作家利用富有趣味性的语言对某一现象或事件做科学性解释,然后通过网络这一平台将信息传播出去,最后才是公众对科学家所传播信息的接收和消化,这个过程体现了科学松鼠会中的科技信息传播主要是朝向社会公众的。这种传播过程有利于实现科技知识的共享化和社会化,能够促进科学知识的应用和加快科技发展的步伐。

2.1实现科技知识的共享

科技传播促进了科学技术知识的社会化和共享化。科学技术知识最初只是科学家的个人所有物,并没有被传播和交流,是科学家为了满足个人好奇心而探索出来的知识,这种知识对社会或他人并没有任何影响。而科技传播改变了这种状态,实现了科技知识的公开和共享。科技传播可以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对科学家通过科学家探索发现的科技信息传播给其他人,使知识从“个人私有”变成“人人共享”。“科学松鼠会”正是科技信息得以传播的桥梁,通过这个科普网站能够实现科技知识的共享。“科学松鼠会”有效地将科学作家的“科技知识”转变为公众所知的“社会知识”,而这种知识的转变是实现知识价值的有效途径,也是发挥“科技知识”社会功能的必经之路。

2.2促进科学技术的应用

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知识形态,在其进入生产过程之前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通过科技传播,科学技术与生产力要素相结合,转变成现实的生产力。通过“科学松鼠会”这一网络平台,科技知识的创新发现和科技知识的有效应用被连接起来,促进了科学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科学技术与劳动者相结合,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素质,从而提高他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科学技术与生产工具相结合,会促进生产工具的创新和变化,能够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工具的效能,从而提高生产力的水平;科学技术与劳动对象相结合,可以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提高劳动对象的利用程度。

2.3加快科技发展的步伐

科技传播作为连接科学家和公众的重要节点,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科学家可以通过科技传播的各类媒介获取最新的科技动态,从而减少重复劳动的可能,节省科技资源,提高知识创新的效率和质量,加快科技发展步伐。而且作为基于网络的科技传播平台,“科学松鼠会”设有专门的交流互动板块,这样的设计方便科学知识的创造者与科学知识的接收者进行交流,根据接收者的需求进行科技创作或对科技创作进行改进,这样更有利于推动科技的进步。

3“科学松鼠会”所体现的社会功能

科学技术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科技传播的价值体现在科学技术知识本身的价值,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科技传播对社会的影响程度。科学技术对人类及人类社会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而科普网站的建立,更是拉近了科学技术与人们生活的距离。由于科学松鼠会是民间科普网站,它传播的科技信息具有贴近人们生活的特点,因此对加快科技发展速度、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促进科技教育发展、促进公众理解科学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3.1提高公众科学素养

“现代科技的发展具有两个明显的缺陷,其一是专业化得到了明显的加强,随之也造成了许多问题,其二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与普通民众的生活经验不相适应。”[2]由于科普期刊等科技传播形式中经常包含大量专业知识和专业术语,除研究该领域的人士外,普通民众基本不能理解这些专业术语和专业知识的含义,这样就导致公众无法有效获取科技信息,更不要说将科技信息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去,公众与科学技术之间便形成了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然而科普网站的出现,就大大缩减了公众与科学技术之间的距离。传统的科技传播仅仅局限于科学家之间的信息交流,这样就阻碍了科技信息的有效对外传播,科技信息很难发挥实际的社会功用。科普网站的建设,不但可以为专业的科技学者、科技工作者提供最新的科技信息,还可以为普通公众提供科技知识和信息,使普通公众也能学习和掌握到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公众对科学技术的认识,这样才会引起他们对科技社会价值的重视,从而更深层次地理解科学技术、支持科技事业的发展、尊重科技劳动者。

科学松鼠会就是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科学知识进行解释的民间科普网站,它能够使公众轻松地吸取科技信息,是一种有效的科技传播途径。这种传播方式传播的科学知识更加贴近于现实生活,人们能够对实践和生活中遇到的种种现象给出科学的解释。这不仅有利于提升公众对科学技术的理解能力,而且有利于他们形成用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去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觉意识,从而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3.2培养公众科学意识

科技传播消除了公众的封建迷信思想和落后文化观念。“科技传播帮助人们建立了新的文化观念,科学描述因果现象,人们的社会行为和态度是基于知识而改变的,基于新的科学认识和知识,人们会改变原来的社会态度和行为。”[3]当人们对自然界中的某些现象因认识有限得不到有效解释的时候,人们会以猜测的形式对自然界中的现象加以神秘化认识,然而这些被神秘化的解释并没有科学性,这将限制人们科学地认识大自然,有碍培养公众的科学意识。

而科学松鼠会则从多角度对一些自然现象进行了解释说明,比如在汶川大地震期间,科学松鼠会就对动物预测地震进行了连续性报道,科学地解释了动物是否具有先知性。这些科技信息一经传播扩散,立马消除了人们对动物的神秘化认识。这种迅速快捷的传播方式,不仅能够在第一时间对某些现象作出科学合理的解释,而且能够引导正确的舆论方向,培养公众的科学意识,倡导公众科学的生活。

4结论

当然这种以网络媒介为支撑的大众传播方式,同样会给科技信息的传播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如网络科技信息中的伪科学性现象,这对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都可能产生负面效应。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我们需要做的是采取措施将科普网站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完善法律制度和监管机制,将网络科普的积极作用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利用科普网站大范围、高效率地进行科技信息传播,实现科技信息与公众的交流,让科技信息更好的为社会和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科学松鼠会网站:http:///.

第9篇: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范文

一、数字媒体时代广告的主要特征

一是媒体环境与受众角色不断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广告也经历着不断的变化,互联网对于广告创意的影响力日渐增加,资源不再是少数人的私人产品,媒体也成为了大众的媒体,广告也日渐多元化,受众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还是广告的传播者和制造者。

二是数字技术的发展和进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体的出现,广告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广告的创意也层出不穷。手机APP、AR 虚拟增强现实、二维码、LBS ( Location - Based Service 基于位置的服务) 、NFC( 近场通信) 、SNS( 社会性网络服务) 等数字媒体应用技术,正在不断改变着广告的创意,人们对于广告的认知也更加多元化。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广告的变革,也实现了人与人的良好沟通。

二、广告与公共艺术的内在联系

1、广告不断借用着艺术形式

一直以来,广告都担负着一个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宣传和推广产品。它并不是一件供人们审美的艺术品,相反,它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它的目的是通过多样的广告形式去宣传产品和服务,从而吸引更多的顾客购买这一产品,提高产品的销量。广告和艺术是完全不同的,但是广告却一直积极将艺术引入其中,通过充满艺术的表现形式来吸引顾客,从而提高广告的价值。

公共艺术是指美术馆、画廊及私人空间以外的,设置在公共广场、道路、公园等公共场所中的艺术作品。但是它并不是指传统的存在于公共空间的艺术形式,它是丰富多彩的,强调与公众的互动式体验,且非常注重不同主体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一直以来,公共艺术都具有精神性,它强调公民参与和价值分享,因此,许多与公共艺术相关的广告都具有公益性质。广告借用艺术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彰显出自身的特点和时代性,还具有一定的社会参与性。

2、公共艺术加大了数字技术的运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变得日益多元化,艺术的发展变化也与技术手段的革新密不可分,互联网对于艺术的影响日渐加深,使得公共艺术彰显出更加多样化的特征。美国的一个艺术团体Sing for Hope,为了推广高雅艺术,汇集了一千多名艺术家和艺术系学生,将88 架涂鸦的钢琴放在纽约五大区的标志性景点附近进行展览,并欢迎公众随时弹奏。与此同时,公众还可以在社交网站上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其根本原因在于公众影响着艺术的发展和变化,公众与大众艺术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由于二者之间联系的加深,使得公共艺术被更多的人们熟知,加之互联网的推动,使得人们日渐体会到艺术的美好。

3、从公共性看广告的社会意义

具体而言,公共艺术具有公共性,它不仅包含着与公民相关的问题,还包括审美问题和社会发展等相关的问题,它是对于人类发展的重新思考,公共艺术的本质应当是丰富的、公益的、多样的。但是广告是商业性的,它对于社会的发展能够产生什么积极意义呢,我们认为,应当重视广告的公共价值和社会价值,体现其自身的意义。企业必须主动建构自身的价值,具体表现为在创造利润、对相关方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责任。

虽然目前那些借用公共艺术的广告大多是公益广告,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广告创意的进步,公民的公益观念也会日益进步,那些将公共服务信息与商业品牌价值的结合,或者通过商业广告形式提供更多社会服务信息,传递更多正面价值观,创造物质价值以外的根本性价值的广告会越来越多。广告的作者和价值也不再是宣传和销售,它还具有促进人际交往和沟通的功能。

三、介入公共艺术的广告策略

1、激发社会的关注

公共艺术之所以是公共的,主要包括两个原因:一是公共艺术设置在公共场所;二是因为它具有公共性,公共艺术不仅包括城市雕塑等内容,还包括事件和节日等内容。2009年召开的气候变化会议,通过展示冰雕北极熊逐渐融化的过程,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全球变暖问题的严重性。这一事件引发了国际媒体的关注和报道,从而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信息社会的来临使得人们认识到信息传播的重要性,一些简单的话题,借助新兴视角的解读,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从而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2、易于被分享传播

易于分享指的是受众愿意分享、乐于分享信息,以及有便捷的方式及时分享。首先,那些被广泛传播的内容往往是容易触动人们心灵的,还有的消息是有意义的、好玩的,其它的消息则不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此外,在沟通链条上,根据人们的行为预设“分享开关”,诱导关注与分享路线,也是至关重要的。如前面提到的Sing for Hope 的“pianos”,就是利用社交网络成功搭建分享平台。再如,2014 年新年期间,在日本东京汐留caretta 商城广场上,设置了一个“大耳朵屋”许愿装置,只要参与者对着耳朵说出新年愿望,装置就会根据声音分析技术,输出一份“大吉”新年运程,参与者拿着运程签,可以到商场内抽奖,以印证你的好运,奖品上预设了相关的数字连接信息,诱导参与者进一步地搜索商场信息,鼓动参与者在社交网络上及时分享体验过程,引发关注及更多的参与。通过洞察受众的心理,设置极富创意的装置造型以及体验过程,成为人们分享的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