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就业方向范文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就业方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就业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就业方向

第1篇: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研究生;就业

作者简介:周伟(1974-),男,甘肃会宁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曹银贵(1982-),男,湖南津市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讲师。(北京?100083)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研究生教改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国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5-0127-02

土地资源管理是一项涉及管理学、资源环境学、经济学和工程技术等学科的交叉学科,[1]不仅要求从业人员有丰富的理论基础,更要有扎实的实践操作能力。[2]土地资源管理学科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来自于社会需求,中国人多地少及现阶段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特殊国情,决定了社会、政府、专家学者对土地问题表现出较高的关注度,从而呈现出全方位研究土地问题的态势。土地资源管理学科发展的外因与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调整不无关系,1998年以来,土地资源管理赋予了更多的公共管理内涵。[3]面对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短缺的矛盾,如何提高土地管理水平,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成为制约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培养高素质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研究生显得尤为重要。[4]

目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一直以来都活跃在土地调查、土地规划、土地整治、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的第一线。[5]随着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及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接近尾声,同时全国大学生就业数量猛增,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竞争的压力会越来越大。无论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同样面临着竞争压力加大的挑战,相比之下,研究生就业的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要强于本科生,尤其是具有工科背景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是因为在研究生期间参与了科研及生产项目,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6]

一、研究背景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从200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并授管理学硕士学位,2007年该专业的第一届硕士研究生毕业。随着土地资源管理学科的不断完善与发展,逐步形成了六大研究方向:土地产权产籍管理、土地整治与生态恢复、土地资源评价与利用规划、不动产估价与管理、3S技术及应用和土地制度与政策,并且该专业在2010年获得了国家级特色专业的建设资格。该专业旨在培养适应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研究型、应用型高层次国土资源管理专门人才。

开展此次研究主要是从我校土地资源管理硕士研究生就业的角度出发,分析2007~2011年各届硕士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检验硕士研究生培养与市场人才需求的吻合程度,分析目前培养方案所培养研究生的竞争力。本研究第一有利于土地资源管理学科的发展;第二有利于进一步科学合理地调整招生方案和培养方案;第三有利于指导硕士研究生成功就业。

二、数据来源

本次研究所利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我校就业中心的毕业生就业信息数据库,涵盖了2007~2011年土地资源管理硕士研究生主要的就业信息,包括姓名、性别、政治面貌、籍贯、工作单位、单位所在地、单位性质等。这些信息有利于全面了解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状况。

三、就业情况分析

1.毕业生人数

从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毕业生的规模来看,其数量相对比较稳定,2007~2011年间,基本上保持在20人左右。从图1中可以看出,2007~2009年间,该专业毕业生的人数是在增加的,随后又有所减少。2004年地矿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计划招生28人,(卞正富,2008)从2007年的就业数据来看,2007年我校该专业硕士毕业生是19人,表明2004年我校该专业招生人数占地矿院校招生的大多数。另外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毕业生占学院硕士毕业生的比例来看,整体上呈下降的趋势,从2007年的73.08%降低到2011年的34.62%,一方面是由于该专业招生门槛高,很多考生报考该专业都没有成功,另一方面是由于这些年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作为优势专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学院相关特色型专业的发展。

2.就业率情况

就业率是评估高校就业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就业率分为一次性就业率和传统就业率。就业率是指某一时点已经落实毕业去向的学生人数与毕业总人数的比。一次性就业率是指广义的就业率,其中已落实毕业去向主要包括签订三方协议和劳动合同、考研录取、出国申请成功。传统就业率是指狭义的就业率,其中已落实毕业去向主要包括签订三方协议、考研录取。这样,一次性就业率就要高于传统就业率。

就业数据显示,在2007~2011年间,截至每年的8月31日,土地资源管理硕士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都是100%,远远超过了全国硕士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的平均水平。在研究期内,该专业硕士毕业生传统就业的人数先增加后减少,如图2所示。而传统就业率(截至每年8月31日)逐渐呈现上升的趋势,并且由2007年的78.95%增加到2011年的88.89%,增加了9.94%,而2009年的传统就业率略微有点下降,主要是由于当年较多毕业生想留在北京,加之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用人单位缩减了用人指标,并且北京户口指标也随之缩减。

第2篇: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院校;人才培养

[DOI]10.13939/ki.zgsc.2016.29.221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边缘科学,是集行政管理、信息管理和工程技术管理等为一体的综合专业,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该专业是国家控制布点的专业,自1997年专业调整以来发展很快,目前开设院校已达120多所。本文在阐述各院校该专业发展差异的基础上分析当前该专业的发展问题,希望能对该专业科学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所益处。

1 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发展差异

我国开设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院校众多,分布在全国各地。并且各院校的层次不同、类型不同,人才培养方向等差别较大。

笔者通过网络等多种渠道统计得出,目前共有124所大专院校开设此专业,其中华北19所、东北12所、华东和华中各25所、华南13所、西南16所、西北13所以及香港1所。

在124所院校中,其层次我国高校按办学层次可分为:“985工程”院校、“211工程”非“985工程”院校、中央部属本科院校、省属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与类型我国高校按学科范围可分为:综合类、理工类、师范类、农林类、政法类、医药类、财经类、民族类、语言类、艺术类、体育类、军事类院校。差异度比较大。从学校类型看,有的院校属于综合类,有的属于理工类,有的则属于农林类,或属于师范类、财经类等;从办学层次看,有的院校属于“985工程”和“211工程”院校,有的是“211工程”非“985工程”院校,有的为中央部属,有的为省属,有的是全国重点院校,有的是省属重点院校省属重点院校有两种情况:或原来是中央部委属重点大学,后来国家办学体制调整时没有进入“211工程”行列,而被调整为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这类大学一般来说办学历史都比较长,有较雄厚的师资力量和科研基础,一般都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属第一批次录取院校;另一种是各省市公布的省属重点大学,在该地区省属高校中实力排前列。,有的是省部共建大学,有的是省属一般院校。若按院校层次统计,其中,亚洲名校和“985工程”院校共22所,“211工程”非“985工程”院校30所,其他国家重点或省重点院校48所,一般类院校24所。若按各院校类型统计,在124所院校中,综合类院校37所、农业类院校22所、师范类院校17所、理工科类院校32所、财经类院校15所,此外还有1所政法类大学。与此相应,不同学校的师资力量、社会影响、学生就业等均差异甚大,如综合性重点大学师资相对雄厚,表现在:具有土地资源管理教育背景、学历层次高、主持国家级重点项目、参与实践项目运作等,而一般类院校中这类高层次人才比较缺乏,从而,不同学校与专业的社会影响不同。

124所院校人才培养方向和层次差异度也较大。人才培养目标方面有侧重于技术型人才培养、侧重于管理型人才培养和两者兼顾三大类。有的专长于土地信息与工程技术,如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有的在房地产经营管理方向具有特色,如同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再者,不同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和教育层次呈多样化特征,院校之间有一定差异性:有的仅为本科开设,如一般类院校;有的为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开设;有的从本科到硕士到博士均设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如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

2 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发展中的共性问题

尽管124所院校在办学水准、办学层次与类型、培养目标与方向等各个层面存在差异,在涉及人才培养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及其教学科研等各个方面均有一定的个性特征,但综合看来,我国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还存在一些共性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一个共同的结果和问题,即院校培养的专业人才不能有效满足理论与实际要求,与现实需求相脱节。

2.1 文科化倾向明显

在专业定位上,受发展背景及有限教育资源的影响,一些如财经类、师范类甚至农林类的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由其他相关或相近专业合并或移转而来,相应地,师资力量也是在原有基础上适当调整和转变,以满足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需求,这样,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不可避免地遗留原有财经、师范等院校的文科特征,师资力量薄弱、实践课程开设不足、教学设备如实验室缺乏。

2.2 实践教育不足

这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课堂中实践性知识传授不足。特别是新开设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院校,很多教师是从原有其他相近专业调整和移转而来,实践知识储备不足,课堂授课过程中,有关实践运作知识涉及较少。第二,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实践应用能力的教学设备和条件比较缺乏。第三,培养方案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学时少甚至缺乏细致的设计。

2.3 新兴技术等教学内容补充和更新滞后

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但从现实来看,很多院校学科体系和课程内容还不够完善,现有教材体系中教学内容难以适应新时代的条件和要求,土地信息系统的软、硬件应用性培养缺乏,整个培养环节存在低层次重复教育问题,所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差距较大。

2.4 所培养人才理论分析能力不足

理论上,土地资源管理学科属于应用性理论而非纯理论,主要表现在:各类理论知识普及和理论问题研究均应立足于对土地各类属性的掌握和描述,并应随着土地各类属性的动态变化而及时调整,土地科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技术性和经济性。在人地矛盾突出的情况下,当前土地资源管理领域在理论层面仍在探讨和争论,不过,目前土地资源管理领域整体上对土地科学理论和先进方法、先进技术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这使得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理论研究滞后于客观实际,严重影响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发展和土地资源管理实际工作的深入开展。这种问题的普遍存在也影响到了高校人才培养,理论分析能力不足是目前高校专业人才培养中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之一。

3 提升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发展层次的建议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需求是高校义不容辞的义务,也是高校的发展宗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因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在人才培养方面不仅要求理论扎实、技术过硬,同时需要具备一定创新能力。

3.1 丰富培养方案,避免文科化倾向

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教学方法等各个重要环节上均应符合该学科综合性、边缘性要求,除公共管理学、经济学、制度学等公共管理类的文科性质的知识传授外,还应增加现代技术类、工程类知识教学和实践训练。

3.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对外交流

办好学校和专业,关键是师资。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结构合理、富于创新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合格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重要保证。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属于既古老又新兴的专业,不同院校之间特别是非重点院校可采取继续教育、选派人员出国或出省访问进修等多种方式,加强师资队伍交流与建设,提高整体师资队伍水平,努力缩小不同院校之间的差距,以满足现代高等教育的需要。

3.3 优化课程体系,丰富课程内容

关于土地科学及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一直为学术界所争论。在实际办学中,课程体系设置不仅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土地科学基础理论,还同时要结合学生就业、进一步深造、学生个性化特征和特长培养等诸多因素。

首先,应完善课程结构体系;其次,应针对土地资源资产管理领域时势性强、政策多变的特点,尽量采用最新教材,并及时增加新内容;最后,在课程开设顺序上,应考虑采取由理论基础、实践技能、独立工作和科研能力培养的四层次递进式教育。

3.4 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强,许多重要的专业知识都来源于实践,其中设立专业实验室、建立长期的教学实践基地是重要环节。特别是通过与生产单位合作,建立教学实践基地,一方面为其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提高教师科研水平;另一方面在生产及科研实践中吸收学生参加,让学生接触土地部门生产实际,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达到培养优秀土地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同时也为专业教师提供一个科研与生产实践的舞台,通过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提高整体教学、科研水平。

参考文献:

[1]彭文英,李子田,宋克杰.土地资源管理人才培养现状及改革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7(3):47-51.

[2]黄利民,刘成武,卢明影.从用人单位需求反思地方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2(11).

第3篇: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课程建设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11.021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在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加快推进的背景下,土地供需矛盾越来越尖锐,土地资源的高效、可持续利用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国家对土地利用、管理的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很多高等院校也开设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河南省最早成立的土管本科专业。在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的要求下,土地资源管理系的教师们不断探索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评价机制,为土地行业培养知识型、创新型和实践型的复合型人才。

1 以核心课程建设为抓手,促进课程体系和结构改革

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毕业生要具备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及资源学的基本理论,具有测量、制图等基本技能,能在城建、国土、农业、房地产以及相关领域从事土地利用、规划、调查评价、整治和管理等相关工作。①为完成培养目标,必须设置完善的课程体系和合理的课程结构。为此,资环学院以核心课程建设为抓手,通过开展多次学习和宣传教育活动,使学院教师切实提高对河南农业大学课程建设、“核心课程建设年”活动重要性的认识,夯实“人才为本”的办学理念,强化“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意识,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核心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相关研究。

1.1 设置完善的课程体系和合理的课程结构

课程体系决定了专业的基本架构。课程结构是专业各种课程类型的比例及其排列、组织的形式。很多高校的课程结构不够科学,例如基础课涉及面太窄,分科太细,不适合宽口径的培养方向,理论课偏多,实践课偏少,学时分配不合理,课程设置不是以专业需求为导向,而是因人设课。核心课程缺乏系统性,必修课偏多,选修课偏少。通过教学计划的修订,土地Y源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必修课、专业基础选修课、专业方向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及课内实践教学环节六个部分组成,基本上满足了学生的需求。

1.2 制定专业核心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是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为实现培养目标,对学生掌握专业核心知识和培养专业核心能力,对提高该专业核心竞争能力起决定作用的课程。②核心课程的制定要系统分析各主干课程在本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功能差异和互补性,研究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之间的联系,通过协调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构建有利于培养专业人才的核心课程体系。③核心课程不能太多,一般8~l0门比较合适。资环学院在核心课程的制定中,通过专家和教师论证,结合学生就业方向,设置了土地资源学、土地管理学、土地利用规划学、土地经济学、土地整治工程、房地产经营管理、地图与地理信息系统、地籍管理、土地估价、遥感基础与应用等10门核心课程。

1.3 通过课程论证,整合核心课程教学内容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新修订的教学计划里每门课程的学时量基本都控制在40~60学时,在课程讲授过程中,不可能对教材面面俱到,因此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和取舍。土地资源管理系通过组织全体教师都参与的课程论证工作,每位教师对自己所教授的课程进行介绍和章节论证,在多个教师的交叉论证过程中,对缺失的前导课程和前导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对教材里的重复内容进行舍弃,只由一位或两位教师重点讲述,其他课程在涉及时少讲或不讲,并通过课程整合,把知识上联系比较紧密的几门课程,合并为一门课程,由几位老师共同授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4 加强核心课程师资队伍建设,设置合理的教学梯队

资环学院采取核心课程负责人制度,形成了一支年龄、职称结构合理、教学水平、科研水平较高和教学效果好的师资队伍。每门核心课程都有一位教授或副教授作为课程负责人,带领1~2名一直承担本课程教学工作的青年教师,共同负责核心课程的教学工作,并通过调研考察、学术交流、社会服务等方式,提升团队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保证核心课程的教学质量。

2 立足学科前沿,确保教学内容的前沿性

在知识日新月异的时代,从课程发展角度看,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要保证其前沿性,不断增加研究型、课题型等具有创新性质的教学内容,做到与时俱进。从授课教师角度看,随着学生学习途径的多样化,教师也要做到继续教育、终身学习,全面提升自己的认知和实践创新能力,必须具备深厚的科学文化知识,扎实系统的专业学科知识,全面的教育和心理科学知识。

3 推进教学研究和教学方法改革,提倡灵活的教学方式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里,有很多理论性很强的专业,例如土地管理学、土地经济学、房地产金融税收,土地法等课程。针对理论课授课方式单一,过于注重教师的“授受”,忽视学生的自主性“求知”等问题,资环学院搭建教师发挥个人才能的平台,在教学活动中给予教师充分的自,鼓励教师形成独立的教育思想和教学风格。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利条件,积极推进探究式、模拟式、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加强师生互动,鼓励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达到同化―内化―活化知识的教学效果。

第4篇: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教学改革;教学效果

近年来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形式,国家对土地制度进行了针对性的改革和完善,国土资源部陆续制定和执行了数十部技术规程、条例、法规与政策,以持续地增强自身的土地管理能力。为了有效地满足土地资源管理的发展形势,应该持续地调整和优化土地资源管理的相关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稳步增加教学效果。

1整合教学内容,完善课程体系

要按照“促进全面发展、拓宽知识领域,适应发展形势”的专业课程改革思路。在保持专业优势的前提下,强化工程管理、经济学、资源科学、管理学等多个基础学科的内容整合。而且要结合经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重大变化,持续地开设新的专业课程,添加房地产策划与土地整理工程等新的专题内容。要持续拓展同学们的知识视野,增加就业率,不断丰富选修课程,提供更合理的授课内容,设计选修教学模块。比如土地信息技术模块涵盖了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与摄影测量等多门选修课;房地产模块重点涵盖了工程概预算、建筑学概论、房地产管理与经营等选修课。如此以来可以兼顾同学们的学习兴趣,确保专业知识和高素质人才的实际需要,扩大同学们的知识面,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

2改革教学方法和策略

应该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密切结合起来,多媒体能够提供丰富多彩的授课容量,可以直观地创新相关讲授内容,尽可能以通俗易懂的线路图、图片和用于展现相关内容。其次,要尽可能地实施与探索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多种策略,将学生的主动学习、被动听课与教师的主导作用结合在一起,强化同学们的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再次,要打造产学教研相融合的新型培养机制。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同学们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力度。在实践过程中,为他们分配明确清晰的实习任务,增强他们的操作能力与动手实践意识,以更好地巩固和运用所学到的各种理论知识。在开展研究活动的过程中,应该让同学们尽可能地参与到这些项目中来,让他们综合性地认识、理解和运用理论知识,更好地投入到实践中,强化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与理解,持续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

3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更好地推动土地管理专业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水平,要打造团结协作、爱岗敬业、水平高超、结构合理的学科教学队伍。培养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要拥有稳定的研究方向,深厚的学术造诣,可以带动与团结学术梯队进行科研与教学。详细来讲,首先是用好选好自己的专业课程带头人;其次是为他们教师提供诸多形式的继续教育契机,以便他们持续地更新知识,吸收与了解最先进的科研成果;再次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条件,到相关企业、公司、部门定期挂职锻炼;第四,要聘请理论水平高超、实践能力较强的知名高校学者或者教授,担任本校的兼职教授,为教师定期开设学术讲座,增强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而且要强化专业选修课的教学研究,比如土地生态、不动产估价与地理信息系统等。

4强化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和培养

教师必须持续地丰富自身的理论知识,优化教学丰富,提升讲授技能,为同学们安排适当数量的实践课时,增加实践教学的力度。如一些高职院校业的实验课程或者专业实习较为丰富,涵盖了制图学基础、地籍测量、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土地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土地信息系统、土地资源、地质学以及地籍管理等。为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应该提高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比例,如地质地貌、地籍测量分别达到了2.8∶1和5∶2;地图学基础与遥感概论都达到了3∶2;不动产估价为4∶1;土地利用规划为4∶1;土地信息系统为4∶2。加大建设实验基地与实验室的力度,之前的大部分实验工具都是模型、挂图、标本与手工实验。如今不少高职院校采购了相当多的电脑、多媒体、扫描仪与大型绘图机等多种实验器材,扩增了实验室面积。比如,本校与XX市城市规划局与国土资源局等,共同建设了针对性的实习实践基地;丰富了实践办学的指导策略,强化了横向联合的办学力度,增强了学生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能力。他们实验或者实习中增强了自己的实践能力、提问能力、思考能力以及再学习意识,可以更有效地把握和内化所学到的各种知识和理论,,逐步运用到未来的工作中,为实践辅以必要的理论指导和经验基础;教师在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指导的过程中,要注意破解学生存在的诸多问题,及时完善和补充相关知识,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

5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

就理论+实验+实习课程的情况而言,要重视相应的实习、实验教学环节。比如“地质学”、“土地资源学”、“土地利用规划”等,都重视培养同学们的创新、自学、综合判断与独立思考能力。在讲授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要组织同学们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开展针对性的课程调研活动,撰写学术论文或者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应用型论文。通过撰写这些论文,稳步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培养其调查能力,丰富他们的课程实践经历。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适应土地资源管理领域的新发展态势,切实增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理论结合实际的意识,应该持续地更新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形成更科学的课程知识结构,采取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更好地增强同学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第5篇: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就业方向范文

为了促进用人单位与求职毕业生的双向沟通和选择,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我校拟于3月19日(周六)举办一场20管理类应届本科毕业生专场招聘会。

管理学院今年有应届本科毕业生1748人,包括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物流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国土规划与房地产开发方向)等9个专业。外国语学院今年有应届本科生385人,其中英语专业(经贸方向)195人,英语(翻译方向)110人,日语专业80人,此外,龙洞校区还有经贸学院的经贸类专业毕业生。同时,我校区邻近广东金融学院及若干专科院校,有较为丰富的毕业生资源。

多年来,管理学院的毕业生一直以专业基础扎实、工作踏实等优良品质得到社会各界和用人单位的好评,历年就业率都在95%以上。

诚邀各用人单位积极参加本场招聘会,我们将竭诚为您做好接待服务工作,免费提供摊位、午餐和饮用水。

举办时间:3月19日(周六上午9:00—下午16:00)

举办地点:广东工业大学龙洞校区管理学院一楼

管理学院联系人:王珊

联系电话:

通讯地址:广州市天河区迎龙路161号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学生工作部

邮编:510520传真:

外国语学院联系人:

联系电话:

通讯地址:广州市天河区迎龙路161号广东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

主办单位:广东工业大学就业指导中心

承办单位:广东工业大管理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2019年3月4日星期五

回执

我单位同意参加你院举办的招聘会。

单位名称:

单位所在地:

招聘岗位:

招聘专业:

联系人:

联系方式:

第6篇: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 CBE 立体化 培养模式

1 引言

CBE是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的缩写,通常译为“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体系”[1]。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最早始于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培养战时需要的技术工人,英国采用能力模块式的方法,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社会经济的发展又促使学校高效率地培养实用的技术人才,这样能力模块式教学更加受到重视,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该方法在北美和澳大利亚被广泛采用。通过国家教委和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主持的中国、加拿大高中后职业技术教育合作项目,该方法被系统地介绍到中国来,目前我国已有部分职业技术院校在试用该方法,但运用于地方高校本科教育,特别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研究基本为空白。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以下简称资环专业)是国家教育部1999年颁布实施的新专业目录中新设立的专业,是地理学科下的二级学科,目的在于培养具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能力的人才。由于该专业是一个新设立的专业,在江西省高校设立的时间并不长,省内部分高校(如江西财经大学在03年、九江学院在04年等)开设了该专业,而全国目前设置本专业的高校有76所。由于该专业所依托的平台不同,存在专业定位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太规范、教育模式滞后、人才培养错位等一系列问题,导致专业人才供给与“需求”不对路。这些问题逐步引起了国内一些学者的关注,宋戈、袁兆华结合高等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认为资环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理科学生具备的通用能力以及本专业应该具备的特殊专业技能[2]。郑拴宁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角度研究认为,资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满足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需要的课程[3]。而江西省内对此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关注不够,研究的成果基本没有。

2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前存在的问题

2.1 资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泛化。

从我国各高校资环专业的培养方案看,基本上都是典型的通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涵盖地理科学、环境科学、管理科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毕业生就业情况看,就业部门多而广。但学生就业遇到越来越大的困难。在当前的培养模式,造成学生在环境科学领域与环境科学专业、环境工程专业竞争,在规划领域与城市规划专业竞争,在土地资源管理领域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竞争,在房地产领域与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竞争,在中学地理教育与地理科学专业竞争等,且都处于竞争的劣势。该专业以宽而大的口径招生,在低年级以宽而大的口径进行基础教育,这对拓展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是一个可行而有效的培养模式,但仍以宽而大的口径在高年级培养,在该专业所涉及的领域都有相应专业培养专门学生的背景下,以及社会对毕业生种种制度性的、非制度性的要求下,该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面临巨大的困难。怎样处理好通才教育与社会对专才的需要的关系,是办好资环专业必须要思考的问题[4]。

2.2 资环专业办学特色不突出。

在当前的学校中,从设置该专业的学校类别看,有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农林院校、理工院校、地矿类院校、财经院校以及些刚刚升本的地方学院。总体看,以综合性院校、师范院校和理工类院校为主。各高校无论在培养目标、专业定位、培养模式、就业定位,还是课程设置等方面基本雷同,没有体现出各类特色不同的院校开办该专业应具有的特色。资环专业本是与社会、经济紧密结合的专业,但与其他的工科专业相比,特色不突出,主要方向不明确,研究范围广博而不精,缺乏主干方向。

2.3 资环专业课程偏理论,实践动手能力不强。

资环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需要加强,对本科生来讲,需要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从事基层和实践工作,而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偏向于理论分析,使得毕业学生的动手能力不足,因此课程设置中要加强动手和实践课程的锻炼,加大实习和集中实践环节的学时、学分。当前的实践教学环节仅包括测量实习、地理综合实习和城市规划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泛而不精,影响了学生的工作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2.4师资力量难以满足资环专业发展需要。

1999年教育部将资源环境区划与管理、经济地理学与城乡区域规划两个专业合并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而当前的办学模式中,资环专业多数设在地理学院、资环学院、旅游学院、国土学院等院系中与其他专业合办,而且作为一个新的专业,高层次的专业人才相对较少,从事该专业的教师多来源于地理学、管理学、规划学、环境生态学等学科,因此,本专业师资力量亟待加强。

3 基于CBE的创新立体化培养模式建设

3.1 建设立体化模式,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

调整资环专业培养目标,原先主要集中在为政府、事业部门提供高级人才,资环专业的学生较适合从事建设局、规划局、发改委、环保局等政府部门的城市发展管理工作,而政府部门则需要通过公务员考试,名额有限。因此,该专业学生就业的选择范围受到限制。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主导下,本科生的就业对象如果是企业,则更多地体现了市场选择。因此,资环专业应根据该专业的多学科交叉性,设置相应的课程群,如城乡总体规划、土地评价与土地规划管理、旅游规划、景观设计、地理信息系统应用、资源环境评价与规划等,分流培养适应不同方向需求的学生,细化方向的精英教育,为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多元化的基础上,建设“基础理论―专业素养―实践应用”的三维立体结构的模式,使学生在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细化的专业素养基础上,进行相应的课内实践和课外实习环节训练,特别要加强情景课程实践和室外实习教学环节,在实践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应用人才[5]。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用1―2年时间加强数理、人文、计算机基础与外语基础的训练,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了解本专业在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良好的实际应用工作的心理和思想准备。再利用两年时间学习本专业实际应用的专门知识和相关技能,了解本学科的新的发展和应用。在低年级基础课教学期间,开设部分选修课,在高年级则迅速加大选修课比重,课程设置以学时少、信息量大、边缘性强、学生可选余地大为其特点。为达到分流培养目标,在高年级可实行导师制,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深层次的双向交流,因材施教。

3.2 以能力模块为核心,凸显品牌特色。

资环专业培养模式的改革,很多相关院校都做了有益的尝试。本文认为该专业要充分体现地理科学的独有特征、办学历史经验与办学条件,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鉴于各校资环专业设置在不同院系下,可利用其融合多个专业的优势,加大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加强实践和动手能力。在高年级课程上可以考虑设置多种能力模块如城市(区域、旅游)规划模块、地理信息模块、国土规划与管理模块、房地产开发模块、生态环境评价与规划模块等,让学生进行选择,使学生就业时能至少掌握一门具有可行性的操作动手能力,满足市场和社会的需求,更快地适应新的工作岗位。针对不同的联合办学模式,该专业应设置各具特色的实践教学环节,凸显品牌特色。

3.3 构建三维结构的立体课程体系,体现特色的实践课程。

课程体系建设应遵循“加强基础、重视应用、分流培养”的原则,建设三维结构的立体课程体系。三维立体结构体系是以核心课程为中心,由基础课程、核心课程、相关课程和实践课程所组成。而实践课程体系由实验教学、课外网络学习、实习教学、课程设计、第二课堂活动五大模块组成,这五大模块的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各具特色,相互联系,是构成资环专业教学体系和专业特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科学地处理好这五个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及相互衔接的关系,使其优化配置、功能互补,多途径、多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资环专业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对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李春梅,杨阳.加拿大CBE职教模式及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10-11.

[2]宋戈,袁兆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的探索.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81-82.

[3]郑拴宁.数字城市建设――21世纪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就业与发展的最佳方向.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50-52.

[4]王如渊,翟有龙,唐小平等.对我国高等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的思考.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78-82.

第7篇: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 财务资源; 后煤矿时代; 持续发展; 途径

“后煤矿时代”是指像“徐矿集团”这样接近资源枯竭的老矿区、老企业的未来。徐州矿务集团有限公司是有130年开采历史的国有特大型煤炭企业,是中国煤矿开采历史最长的煤炭生产企业之一。徐州基地的煤炭经过多年开采,资源趋于枯竭,2001年以来,宣布了多家矿井关闭,这类矿井的关闭,形成了闲置松散的财务资源。为了改变煤矿关井走人的宿命,需要强化财务资源拓展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对遗留资源进行评估量化,运用科学系统的财务管理工具,强化其控制、整合、运作,在创建后煤矿时代的实践中不断革新。

一、关破矿区财务资源概述

财务资源是一种动态的信息资源体系,在不同企业和不同的环境下有不同的构成要素,“关破矿区”中一般包含专用资金、财务信息、客商信息、人力资源、自动化设施等。后煤矿时代的财务资源要时刻确保财务信息的准确和新颖,其配置要与管理需求相匹配、与外部环境相适应,能与产业集团下的经营管理活动互动更新,促使企业效率和效益达到最大化。

二、煤矿关井后财务资源状况分析

(一)财务资源的不利因素

1.部分资产的产权归属不明晰

关井后的机器设备及房产,产权为已关闭的各煤矿;遗留的土地,其权利为集团公司。实际上该资产由集团公司下属全资子公司实业公司负责经营、维护和管理,但无处置权,还要为资产维护和管理支出大量的费用,产权不明晰导致权责脱节的同时也增加了实业公司的负担。

2.经济组织形式繁杂

管理的实体中,包含集体所有制企业、全民所有制企业,所属有全资子公司、分公司、股份公司;各种经济形式并存,执行的财务制度和财务报表要求均有区别,造成投资结构与管理结构脱节和管控艰难。

3.职工身份复杂

20世纪70年代末,为安置主业职工家属就业,集团公司设立了集体工;对非煤产业人员扩充,增加了全民工。所属职工全民、集体身份均有,在每类内又存在长期、短期、暂聘等合同身份,还存在外出创业、自主创业、劳务输出、劳务引入等多种用工方式,工资性统筹费用的不同和新“劳动法”双重要求,使用工的法律风险已在财务资源中凸现。

4.经营领域重复、行业分散

关井前主业需求相同,辅业结构雷同;关井后归集到实业突显业务重复、行业分散、同业竞争,造成竞争加剧、利润空间下降,在区域和机构上没有形成有机整体,已在采购资源、销售资源、人力资源等方面造成浪费。

5.经营风险大

将部分下辖实体交由自然人承包经营,采用收取租金、管理费、按比例提成等方式获取一定收益。该方式暂时盘活了部分闲置资产,增强了产业的活力和创收能力,符合生存现状。依法分析,分公司为法人主体的分支机构,由其引发的一切法律经济责任,其实际承担者仍为法人主体,容易滋生引发损害相关实体经济利益的风险。

6.财务管理分散

关井后留驻在原来机构的财务部门较为分散,暂时看不到前景的财会人员流失较多,机构的分散造成资金和财务资料的难集中,须长期保留的资料容易丢失,相应管理部门的缺失使财务管控难度加大。

(二)煤矿关井后财务资源的优势分析

1.良好的产业基础

在白酒产业和工矿用品产业拥有核心技术,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占据了一定的市场;在煤炭经营上与上游煤矿或煤炭供应商建立稳定的关系,与下游电厂等固定用户建立了良好信誉,形成了固定煤炭市场。前面所述的行业所面临的问题,更多的是机理上的问题,而非病入膏肓,完全可以通过对生产要素重组、框架重构来调动各方的活力和能动性,实现效率和效益倍增。

2.优良的资产底蕴

实业公司管理的资产尽管存在着产权不清等问题,但是这些资产尤其是大面积的土地资源本身是优质的,所处的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工业群聚区的潜力是巨大的,土地上保留的大量工业厂房仍保持了原有的工业风貌,不论是账面还是评估均为优质资产。

3.勇于开拓的团队

实业公司在非煤产业中的积极拓展,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干部职工,他们不仅具备高深的专业技能,更加具备克服艰难、勇于开拓的创业精神。在管理层有勇于开拓、团结向上、积极进取的团队,在财务管理上有一支业务精通、廉洁务实的财务队伍,为目标实现提供了较强的人力与智力保障。

4.良好的资金资源

煤矿关井时多少都留存了一定的资金,也留下了资金管理制度,良好的管理经验仍然在发挥作用,与工商、税务、银行良好的人脉关系能继续为企业资金管理服务。

5.良好的信息资源

各矿留下的供应商、客户信息档案仍能发挥作用,财务系统处理软件为后续发展留下资产和资金信息,并为资产、地产、房产等鉴定留下重要依据或信息,为强化财务资源奠定了基础。

三、后煤矿时代强化财务资源管理的前提

通过对财务资源的现状分析,各种问题将凸现出来,通过对资产、人员和机构整合为强化财务资源铺平基础,形成“清晰的产业结构、高效的管理层级、精干的员工团队”,是强化财务资源管理的前提。

(一)资金从哪里来

企业的发展需要资金,资产负债率高、自身造血功能较差,解决不同时期中的启动资金、设计资金、开发资金等问题是创建后煤矿时代的必要条件。途径渐进为集中原企业资金、集团公司增加注册资金、对所辖土地资源授权并使之资本化。争取政府给予培育重点、重大项目的优惠政策,进而设计出“梧桐树”招来“金凤凰”。不断引进外来资本,形成多元化股权结构,实现资源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的战略目标,完善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从而解决问题健康经营。

(二)人才从哪里来人到哪里去

人员负担较重是关系到稳定、整合成败的重要因素。推行管理层持股制度,建立有效可行的激励机制,形成开放式股权结构,不断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增强企业凝聚力,纠正高管人员的短视心理,增强企业永续发展的信心。加强技能培训,使其尽快适应新的、不断变化的工作技能要求,发展壮大重点产业,扩大就业规模,引进新兴产业扩大就业岗位,通过社会保障逐步消化内退人员。

(三)如何持续发展

实业公司存在经营领域重复、行业分散、技术装备较落后、产品的科技附加值较低等现实问题,组建实业集团,并以此为运作平台,对相关实体进行业务、资产、人员和机构等方面的整合,使企业脱胎换骨持续发展。

四、后煤矿时代强化财务资源管理的途径

强化财务资源优化其经营环境是取得集团公司支持、争取政府政策支持优惠的前提,处理好徐矿、实业、职工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才能实现企业转型中稳定、改革和发展的目标。

(一)抓住机遇优化经营环境

财务与经济的关系密不可分。企业通过明晰产权、职能分离、机制转换等改革,使其财务资源更加明确、清晰。而社会对财务信息的迫切需求和良好的财务信息资源的存在,是做好强化财务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做好资源枯竭煤矿政策性关闭破产后续工作,解读、完善、跟踪、落实各级财税扶持政策,借鉴德国鲁尔矿区的发展经验,打造“东方鲁尔”是创建后煤矿时代的重要途径。

(二)发挥集团公司的主导作用

集团公司在资金上优化扶持,在组织上逐步减少非煤产业内部垂直管理层级,加大管理幅度,确立扁平化管理模式,建立起信息传达高效、反馈灵敏、决策执行迅速的集团公司、东方鲁尔(集团)、专业化子公司三级管理架构。在产业规划上,以园区化、专业化、生态化、链式化为方向,进行统一规划、整体开发,发展低碳经济、推进生态治理,建设徐州东方鲁尔系列产业园。

(三)依靠政府完善法规制度

资源枯竭煤矿关闭以后的发展要依靠企业自身解决,政府只是依法运用经济手段进行引导和调控,这也是欧美等产煤国家关闭资源枯竭煤矿的普遍做法。监督机制的健全和正常运行,将给财务资源管理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通过对法律和法规制度的规范、完善,可以为财务资源管理提供更好的支撑环境。以《会计法》为代表的各种国家法规和企事业单位制定的财务规章制度,共同构筑了一个完整的规范财务工作的制度体系,使得财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四)处理好徐矿、实业、职工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以保障员工和企业利益为核心,以党群关系为基本路线,保证职工的利益在有基本保障的基础上实现稳步增长、增强实业集团的造血功能、尽可能减少对徐矿集团的经济依赖、最终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同时,以此为基础,突出效率优先的劳动原则,建立起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激励机制。

(五)正确处理好稳定、改革和发展三者的关系

稳定是前提,无论整合还是发展都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环境作保证,不仅在业务上保持稳定,在用工上同样保持稳定。改革是动力,只有通过改革,才能推动发展,整合的本质就是一种改革,涉及到业务、资产、人员、机构等诸多内容,是一场全方位的改革,必须解决产权产业、机制机能、资产资本等深层次问题。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发展,增强整合后非煤产业的生存与发展能力,才能解决企业脱胎换骨问题。

五、强化财务资源途径的具体运作方式、步骤和路径

(一)具体运作方式

强化企业财务资源是企业对内部实现资源整合和资源重新配置,从而提高企业自身运转效率,在东方鲁尔集团下对各产业公司进行整合重配,可适用相关税收规范性文件,降低整合的税务成本。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的规定,东方鲁尔集团设立的运作方式如下:

1.徐矿集团董事会就设立东方鲁尔产业集团形成决议文件;

2.会计师事务所对东方鲁尔集团实收资本情况予以审验,并出具《验资报告》;

3.办理公司设立的工商登记手续。

东方鲁尔集团在组建后,将作为控股管理下属非煤产业的母公司,对各实业公司的相关实体进行一系列整合,逐步建立和实现多元化、多层次的产业结构。

(二)实施步骤

1.强化财务资源的先期准备,将各关破矿井的财务集中,留住任用那些素质高、有事业心、能奉献的人员,为保护有限的财务资源起到重要作用。

2.组建东方鲁尔产业集团,使之成为对相关实体等非煤资产进行统一管理的控股集团,便于对财务资源进行整合优化。

3.以东方鲁尔产业集团为操作平台,对相关实体的业务、资产、机构和人员等资源进行整合,建立产权明晰、权责分明、管理规范、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现代产业集团。

(三)实施路径

1.将实业公司之一变更为注册资金超过6 000万元的徐州东方鲁尔产业有限公司,靠徐矿集团要先期注入一定资金来完成。

2.选徐州东方鲁尔产业有限公司作为徐州东方鲁尔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的母公司,将东方鲁尔集团发展亟需的土地资源,以及相关实体的经营性资产,通过股权出资和实物出资的方式,完成3—5亿元注册资金注入东方鲁尔集团,成为徐矿集团的全资子公司。

3.东方鲁尔产业集团以控股架构为管理核心,对已注入该集团的各公司板块进行专业化整合,按产业化形成三级子公司。

4.按专业化公司进行管理、经营、考核、监督,实现同类型产业的集中化和协同化,使各项协同效应达到1+1>2,实现反哺徐矿集团滚动提升发展。

没有较好的效益不配叫后煤矿时代,强化财务资源要经历“集中、整配、提升”三个过程,形成以东方鲁尔产业集团为管理主体,以各专业化子公司为经营主体,管理决策层面和专业化营运执行层面分开的产业结构。争取用五年到十年时间,发展成一片产业、留下一方基地、拥有一个稳定收入、安排一部分矿工就业,努力开创徐州“后煤矿时代”转型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皇新海.探索“后煤矿时代”转型路[N].中国煤炭报,2012-11-23.

第8篇: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不动产估价课程 全过程 案例教学 实践

不动产估价课程是高等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骨干课程,它以不动产估价活动为研究对象,揭示了不动产价格形成和运动的客观规律,并将不动产商品的客观价格或价值通过科学的评估活动表现出来。目前,随着全球范围内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动产估价经济活动的评估对象已由单一变得复杂,实际运用的估价方法更趋成熟,具体操作技术和手段将得到不断的改进和提高。鉴于此,适应实践发展需求这一基本目标,我们必须对传统的不动产估价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考核手段等进行改革与创新,改革与创新的行之有效措施就是实施全过程案例教学。不动产估价课程全过程案例教学,是将不动产估价案例教学的思想、观点、方法、手段,综合应用于教学全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和各个环节,使之联结为一个有机而完整的教学过程体系。

一、明确不动产估价课程教学基本目标和原则

(一) 不动产估价课程教学基本目标

在确定不动产估价课程教学基本目标时,我们要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和学生业务培养的基本方向,兼顾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的统筹安排,充分发挥该课程在土地资源管理学科建设中的主干作用。并且立足于学以致用、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根本目标,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手段,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为社会输送理论基础扎实且实际操作技术熟练的专业不动产评估人才。

(二)不动产估价课程建设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目前传统的不动产估价课程结构安排和内容体系已日益暴露出一些问题和局限性,如在讲解有关不动产价值与价格的基本理论时,偏重于对价值价格概念和特征的一般

描述,而忽视了对不动产价值价格本质及其客观形成规律的分析、研究,对于一些具体的估价方法的学习不能与实践案例分析紧密结合,使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业务互相脱节。因此,在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创新过程中,应该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理论联系实践,随时根据实际发展变化进行课程内容的充实和调整,突出课程内容改革的科学性、合理性。

2.综合性。不动产估价课程涉及不动产基础知识,不动产投资项目评估理论知识,不动产法律与法规知识,与不动产估价相关的税务、会计、金融、规划、建筑、建材、装饰等专业知识。涵盖管理、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等领域, 它以这些相关学科的内容为基础, 要求学生必须有宽厚的基础知识, 并认真完成实践教学环节, 才能掌握这门课程。

3.实用性。只要存在不动产市场经济活动及其商品价格,就离不开不动产估价业务,因此,不动产估价课程建设应紧紧围绕我国城乡不动产经济活动的实际,注重课程建设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防止夸夸其谈且脱离现实需要的纯理性化和抽象化改革思路。及时采用先进可行的教学模式和技术方法,提高教学整体水平,课程考核评价要真正反映出学生实际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不动产估价课程教学改革的真正实施,实现课程建设的基本目标。

4.专业化教育

目前全国有土地估价师21万多人,执业土地估价机构1700 余家,其中具备在全国范围内从事土地估价业务能力的估价机构约200家。土地估价及相关的中介机构已经成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行业之一,平均占毕业生的10%~15%。中介机构对毕业生的要求是看是否具备估价知识和评估技术操作能力,作为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技能对其进行一定程度专业化训练是非常必要的,也是符合社会对人才需求标准。目前国家已实施不动产估价执业资格认证制度,并且颁布了《城镇土地估价规范》(GB/T18508—2001)、《城镇土地分等定级规程》(GB/T18507—2001)、《房地产估价规范》(GB/T50291—1999) 等行业规范,成立了相应行业协会,同时开展了行业继续教育。所以,在不动产估价课程建设的基本目标的要求下,结合社会需求,有必要进行一定程度专业化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的受教育层次。

二、不动产估价课程全过程案例教学的实施

(一)课前案例准备

课前不动产估价案例准备是实施全过程案例教学的基础工作和首要环节。不动产估价案例的来源可以是多渠道、多方面的,通过教师日常认真搜集和精心积累,从查阅政府有关部门的资料、查阅报刊、从不动产开发商和商那里获取、参加各类不动产交易展示会、向交易当事人及机构调查、估价师同行之间互供等各种信息渠道而获得,尤其是教师本人所承担或参加的不动产估价项目和研究课题,可通过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将所获取的第一手资料加以归纳分析、整理而成,更具有真实性和说服力。

(二)课堂案例分析

不动产估价课堂案例分析绝不等于课堂举例教学,课堂举例教学仅是引用实例对教学中某一观点、某一概念的引证,而不动产估价课堂案例分析则是根据不动产估价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需要,教师先向学生介绍有关估价对象不动产的基本条件,引导学生分析影响该不动产价格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影响程度分别有多大,然后让学生自己思考并选择适用的估价方法进行操作计算,接着教师再将学生的价格评估结果加以对比,通过开展相互辩论,共同寻找导致估价结果差异的主要原因,并得出合理的处理意见,最后由教师对该不动产估价案例作一科学总结。一个好的案例分析应具有如下特点:(1)典型性。能紧紧围绕教学内容中所涉及的思想、理论、原理、方法、观点,将搜集编写而成的典型案例按章节内容“对号入座”,加以“储备”,在教学中需要时可提取使用。(2)真实性。案例资料要真实可靠,情节合理、内容充实、引用数据也要科学准确,案例分析的依据要符合于一般情理和规律要求。(3)启发性。案例分析既要作出肯定的结论,也要给学生留下进一步思考的空间,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4)趣味性。课堂案例教学,教师要通过不断的提问、引导、启迪,充分调动所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励学生独立思考,阐述其独特见解,引发学生对某些问题深入探讨的强烈愿望和浓厚兴趣。

(三)课外案例作业

一般在一个单元结束后,可根据单元的重点和要求,及时布置案例作业。案例作业中,一般包含以下内容:(1)案例作业目的。说明本次案例作业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使学生明确作业标准。(2)案情描述。详尽交待估价对象的整体全貌,将教学程序设计为“问题理论方法应用”的过程,列出相关的数据资料,按实际状况原原本本、具体地描述出来,供学生分析参考。(3)作业要求。提出有关问题说明案例作业的完成形式及具体要求。

(四)组织案例研讨

教师在评阅学生所写书面案例作业后,确定研讨的主题,提出若干思考问题,在学生做好充分准备后,召开研讨会。研讨会可以完全放开,由学生自己主持、自己组织,发言者围绕主题可评可议、各抒己见,到会者根据发言可问可辩、展开讨论。教师在研讨中不宜过多干预,但在必要时可作启发性的诱导和提示,使讨论更集中、更热烈。研讨会结束时由会议主持者作小结,教师最后进行总结讲评,指出成功和不足之处,以利于提高研讨效果。

(五)进行案例考核

案例考核是以案例分析题的形式出现在卷面中,并占有较大比重。这种“活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原理的理解消化程度,对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掌握运用程度。实际上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一次综合性考查,更能够准确有效地反映出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水平。

(六)布置案例编写

利用节假日或寒暑假之前,向学生布置自编案例的任务,要求学生利用假期生产实习,深入到不动产评估机构、参加不动产估价实务操作,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收集有关的资料和数据,独立完成估价报告,撰写案例材料,并作为考核学生学习成绩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完成不动产估价报告和自编案例,可以逐步培养学生捕捉、加工、分析、整理信息的基本功,不断提高学生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和归纳、分析、整理、撰写资料的实际工作能力。同时,又为今后开展案例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三、实施全过程案例教学的效果评价

(一)转变了固有的教学格局

实施全过程案例教学,将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格局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格局。无论在课堂教学、课外作业、课内研讨、考试考核等各个环节,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思维判断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文字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得到综合锻炼提高的机会,为培养创造型人才提供了广阔舞台。

(二)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基本上摆脱不了“课堂黑板笔记试卷”这一循环模式。使学生陷入了“课堂记笔记、课后背笔记、考场忆笔记、考后丢笔记”的漩涡,所学知识和技能仅限于书本和笔记,一旦走上工作岗位,离开了这根“拐杖”,便感到寸步难行。实施全过程案例教学,彻底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方式,从多层次、多角度对学生形成了一种客观的内在动力机制,鼓励和引导学生必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主动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把能力培养始终放在教学过程的核心地位。

(三)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施全过程案例教学,无疑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开辟了一条新的坦途。通过理论与实际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辅导与自学结合,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基本理论的理解与认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更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真实本领,扩大了知识面、拓宽了思路,让每个学生思维活动和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充分施展的空间。

(四)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在实施全过程案例教学中,教师充当了“编导”的角色,实施效果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努力程度。教师必须勤于思考,善于动脑,使教学体系课程内容不断完善创新,平时必须认真搜集和积累案例素材,编写案例材料。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循循善诱、灵活组织,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并注重课程的配套性建设,研究各个教学环节的有机衔接。可见,推行全过程案例教学对教师则是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只有通过努力探索,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深化教学改革的新形势。

四、完善全过程案例教学的措施

1.编撰比较系统、成熟的不动产估价案例库,供教师使用,学生参考,这也是开展全过程案例教学的一本基础性辅助教材,使案例教学活动更加规范。

2.选定试验班级率先推行全过程案例教学,待取得一定经验后,以点带面,逐步推广,不断总结经验,不断修订完善。使全过程案例教学逐步成为一种相对稳定的教学程序和模式。

3.鼓励和组织教师利用假期、结合科研课题,深入评估机构调查,了解和掌握估价行业改革与发展的新动态,及时编写新的案例材料。也可发动学生利用假期社会实践活动自编案例,将评选出的优秀案例汇编入《案例库》,使《案例库》的内容更加全面、丰富、生动。

4.制作与《案例库》相匹配的光盘,利用多媒体手段开展案例教学,使案例分析更为直观、形象。

5.主动与评估机构挂钩,协助评估机构做好各项评估工作,建立相对固定的观察试验点,进行跟踪调查,掌握实践技能。

[参考文献]

[1]张笑寒.房地产估价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高等农业教育,2002,(7):76-78

[2]张大良,吕浩雪.打造精品课程提升教学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03,(9):62-71

第9篇: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教学现状;基于工作流程;项目教学法;课程开发。

1、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就业难已经成为目前所有大学必须面对的难题之一。虽然在这样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而现实却是高职人才短缺、岗位空闲与大量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待岗待业等之间的矛盾。究其根源在于:传统的专业教学以教师为单一主体,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很多高职毕业生难以胜任具体岗位,其实践工作能力与实际岗位要求差距较大。究其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教学过程严格按照教师制订的方案按部就班完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自主性,缺少一个独立思考以及独立完成的过程,加之实践性课程安排较为零乱,学生在实习教学中缺乏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技能训练性课程所占比例不高,实践性课程教学还应加强。

(三)各专业课程在教学中各自为阵,联系较少,导致课程教学中内容重复,学生学习过程主要以机械式记忆为主,学后忘前,难以将前后知识及各门专业知识、技能相互联系起来综合运用。

(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工学结合流于形式。

国土资源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必须严格按照“以理论够用,突出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强调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岗位性,积极采取产学结合、校企结合的教学模式,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的创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

在教学方法上应打破传统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采用项目教学法与岗位培训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对于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法教授,当学生的能力有了一定积累后采用岗位培训教学法提升学生的自主处理岗位特定问题的能力。

1.1、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就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如将国土资源管理专业的综合实训以土地资源调查项目来进行,在实习中,以生产项目实际操作极其成果为目的的工作任务。按照该过程完整的工作流程来组织教学。这个过程就应该包括包括:确定项目任务----制定计划----作出决策----实施计划----检查控制----评价反馈。

同时在项目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应该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将课程的教学功能划分为多个层次,分别在不同的教学时段学习,便于学生分层次掌握,灵活记忆;同时,在专业技能的掌握上,采用从简单任务、到综合生产项目模拟实训的分层递进教学,使学生的专业技能逐级提高。

1.2、岗位培训教学法

在高职高专的教学中,岗位培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与职业院校的“人工环境”相比,岗位培训的“自然环境”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关键能力的发挥。通常有两种途径:第一、院校实践教学环境设计更加符合生产和工作需要。及国土资源管理的每项实习,均应该以实际生产项目的形式来进行,使学生所做符合相应规范和要求,最终成果能满足使用单位和部门的需求,模拟真实生产来进行。第二、使用人单位的实际工作岗位具备培训的潜力,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使在岗学习成为可能。国土资源管理采用“2+1”模式进行教学,即学生前两年在学校学习,最后一年进入企事业单位顶岗实习,这样就可以将工作过程和学习行动结合在一起,学习者单独或以团队形式在工作岗位或工作岗位上完成学习任务,毕业后安排到相应公司就业。经实践检验证明,这种教学模式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和大幅提高学生就业率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与传统教学相比,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法是一种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教和学的模式,它打破了传统教育中,按学科知识的知识结构设计课程内容,循序渐进的传授知识,而是将专业中多门专业技术课程整合然后划分为在专业岗位群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典型任务,以典型任务为教学项目交给学生,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工作方式 ,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自己或分工完成项目。整个过程既是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参与创造实践的过程,学生在整个项目中扮演参与者,同时也是设计者。从教学效果上来说,在过程中学生理解并掌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也体验创新的艰辛及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最后,教师以学生完成项目的质量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

2、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法在专业课教学中的实施

在传统《大比例尺数字测图技术》的教学中,可以大致分为理论教学和软件操作两部分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明显将理论与具体操作割裂开来,带来的典型问题有:(1)理论抽象,学习内容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学生学习了理论,但在具体软件操作时无法与理论联系,常常只知道老师让这么做,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么做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对于具体问题无法进行自行处理。

根据以上的专业特点及课程存在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因势利导,扬长避短.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采用 “ 项目教学法”,达到教与学共同提高的目的。

新的《大比例尺数字测图技术》课程打破传统模式,将内容划分为八个典型项目:(1)基本知识准备;(2)技术设计书的编写;(3)控制测量实施;(4)外业调查;(5)外业数据采集;(6)内业数据处理;(7)数据建库;(8)技术总结编写。 以项目实施为动力,逐步深入展开课程内容教学。学生在学习每个项目过程中必须从资料收集、设计、具体实施、成果验收、技术总结的全过程。每堂课都要从实际问题入手,以项目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比如,“外业数据采集”项目,包含多个知识点,有手持GPS、全站仪、RTK的使用,国家中小比例尺地形图图式的相关认识,地形图的识图辨图,坐标点的图上展绘方法,这些知识点最终归结为学生能够在野外利用相关的设备进行采集数据,调查实地土地现状与图上土地状况比较修改。

教学先由教师开展相应的基础知识教学,让学生掌握必要知识,然后对学生分组并布置任务,提出有关作业精度、成果资料方面的要求,由学生自行设计方案,各小组实施,最后提交成果。在项目中教师主要负责现场答疑、过程监管、阶段性评估总结。

3、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3.1、开发以真实工作过程为载体的教材

基于工作流程的项目教学法使教学内容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在编写教材时应打破传统观念,教材内容不再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而应以真实的工作过程为载体,以典型案例为演示,涵盖的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原则,多体现操作方法、异常问题的解决方法,既是教材也是工作手册。

3.2课程开发中项目的设计

高等职业教育应该以“过程设计、系统实施、操作能力”为中心,培养技术运用型人才。课程的设计要以“能力为标准”但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法并不是只教会学生操作,而是将一门或多门课程中的知识点融入到项目之中,让学生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做”,引导学生“做一做,想一想”,培养独立学习能力。

同时项目设计要有层次性,要有时效性,只有在学生认为项目“很有用”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