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语文导学案范文

高中语文导学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语文导学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语文导学案

第1篇:高中语文导学案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随着教学理论的发展,学生的主体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尝试根据学生的学情,运用不同的“学案导学”模式进行教学,有效地提升了教学质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笔者结合教学经验,对相关模式进行分析。

一、情景导学模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应与一定的情景相联系。所以,在进行学案导学时,教师应利用多种现代教学手段,借助歌曲、实物、挂图等教具创设教学情景,提升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例如,笔者在讲授戴望舒的《雨巷》一文时,学生对课文中“丁香”的意象不太了解,因此对这首诗缺乏学习热情。于是,笔者先利用幻灯片播放丁香花的图片,接着播放唐磊的歌曲《丁香花》,让学生细细体味,学生对“丁香”的怜爱与兴趣顿时被激发。最后,笔者在每个学生面前放了一朵丁香花,让学生在淡淡的花香中,有感情地诵读戴望舒的《雨巷》。利用情景导学模式,创设教学情景,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二、指导学法导学模式

“指导学法导学”模式可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为学生发掘潜能创造条件;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笔者就此探究出了自主学习模式和探究学习模式。

(一)自主学习模式

教师可利用学生好奇、好胜、好赞等心理,让其在自主学习中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完《苏武传》一文后,笔者设计了这一问题:苏武牧羊十九年,归国后得到的赏赐却很少;李凌也只是在百般无奈及亲人被汉武帝误杀的情况下投降的。假如你也是当时的一名被匈奴俘虏的汉臣,亲人也被汉武帝误杀或间接害死,你会选择投降匈奴吗?为什么?笔者先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选择投降匈奴,一组选择不会投降,先进行组内讨论,然后两组辩论。选择投降匈奴的那组学生说:“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人生在世,君知我报君,友知我报友。像苏武那样,为国尽忠十九年,得到了什么?况且像汉武帝那样的人,值得尽忠吗?”对方辩驳说:“我们忠于的是我们的祖国及人民,而不仅限于汉武帝。难道因为汉武帝的不公及匈奴单于的礼待,就可以背叛祖国和人民吗?我们不能因为个人利益而放弃了社会责任!”学生在热烈的辩论中,提升了人生观、价值观。

(二)探究学习模式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苏格拉底也提出了著名的“产婆术”思想。在教学中,对学生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点破,要引导学生探究,培养质疑能力。笔者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先在组内质疑、讨论、辩论、解答小组内反映的问题。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再进行小组之间的探究,相互质疑解答。例如,在教学《荆轲刺秦王》一文中,笔者设计了这一问题:“假如荆轲坚持等他的朋友到来再一起去刺杀秦王,而不是将就使用色厉内荏的秦舞阳,历史是否会改写?”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探究,最后让小组长收集统一观点,分小组展示,培养了学生的质疑精神及创新能力。

三、训练迁移导学模式

训练迁移导学模式要立足文本,充分挖掘教材中可以借助训练的结合点,有目的地加以指导,外联内引,让学生在积累和内化的前提下进行迁移和外化训练,提高整体素养。例如,在教学《鸿门宴》一文的文言文知识时,在名词活用作状语的教学中,笔者让学生找出文中有名词活用作状语的句子,并探究名词活用作状语的规律。学生经过分组合作探究,很快找出了九条名词活用作状语的句子:①项伯复夜行;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③吾得兄事之;④日夜望将军至;⑤常以身翼蔽沛公;⑥沛公已去,间至军中;⑦道芷阳间行;⑧头发上指;⑨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之后笔者引导学生找出句中有关词类活用的词,以及名词活用作状语的用法。最后,学生总结出了三种词类活用的形式:第一种为某名词表示比喻时,该名词活用作状语;第二种为某名词表示态度时,该名词活用作状语;第三种为方位名词或时间名词放在动词前面时,该名词活用作状语。通过训练迁移导学模式,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并进行抽象概括,为知识迁移能力的提高做好准备。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中,我们要依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分析不同层次差别的学生,探究不同的“学案导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满足了高中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习惯,教会了他们怎样学习、怎样思考,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祝耀安.大数据时代中学语文智慧课堂行动与思考[M].北京:团结出版社,2015.

[2]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教育学考试大纲解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第2篇:高中语文导学案范文

一、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

所谓学案导学,指的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的新型教学模式.该模式以教师学生协作为教学目标、学案为载体、教师为主导、导学为方法、学生为主体。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下,语文教师充分结合教材、教学实际以及学生学习特点合理设计教学方案,高中生通过学案学习,探究语文知识、完成学习任务,在此期间,高中生可以随时向教师请教问题,也可以及时表达学习见解,针对已有问题师生共同探讨。这一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还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意义

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一方面,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学案导学模式,通过发挥该教学模式的监督机制,能够促进学生对自身客观、全面评价,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热情。该教学模式能打破以往教学中绝对的“分数多少”“分析结果正确与错误”等限制,在学习评价中融入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创造力以及协作学习等因素,因此,学生在自我评价中能够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并且学生能够根据不足有针对性的进行改正、完善,同时,学生学习热情也自然被激发。另一方面,学案导学中有学生自我表达环节,这一环节能为学生展示、学生交流提供平台,学生在此环节中能够极大提高学习自信心,调动学习动力。

2.有利于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想发挥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优势,就要科学、合理的运用该教学模式,教师在正式传授学科知识前,应对本班学生全面掌握、深入了解,与此同时,教师还要结合教W内容,有针对性的设置教学问题、制定教学方案。教师为了打造高效课堂、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要科学、合理的制定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方案,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应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不断的学习、不断提升自我,以此丰富知识储备,提高语文素养和教学专业性。

三、学案导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学案设计

设计学案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高中生学习能力、学习特点以及知识含量,根据课程标准制定教学计划,教师不仅要突出教材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还要巧妙设置课堂问题,所设置的问题难度要有明显的梯度性和拓展性,与学生的思维特点向契合,与此同时,教师要兼顾学生整体,避免出现绝对化教学现象。语文教师还要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深入了解教材内容以及课程标准,合理分配语文课时以及该学科在学生所学学科中的比重,根据教学内容的差异性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此外,语文教师还要注重知识内容延伸。

2.根据学案明确学习任务

语文教学模式以学案优化设置为重点。语文教师完成基本的学案之后,应将学生按照学生数量逐一下发,高中生通过预习学案,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以及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例如,学习《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语文课文时,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为引导学生了解林黛玉、贾宝玉等人物形象:学习文中有关人物性格、外貌等基本的写作手法:掌握环境描写以及人物心理活动描写的作用:提高学生对名著的鉴赏能力和品读能力。重点理解主要人物的性格以及形象。难点.通过分析本文人物的心理活动、肖像以及行动等描法。教师在课前借助网络平台准备好教学资料,高中生课前通读课文,了解课文的结构以及情节发展。导入课文内容之前,为学生播放《红楼梦》中本文片段、播放《枉凝眉》歌曲、配相关人物图片,让学生对接下来要学习的课文内容大致了解。

3.自学学案、协作学习

第3篇:高中语文导学案范文

"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同时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来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探索总结出一套较为合适的教学模式(教学流程),即导入新课-预习新知-自主探究-师生互动-当堂检测-布置作业。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根据自身知识水平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需求设计学案,学生根据学案,主动探究,完成相应任务,且可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与老师共同探究。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该教学模式一改过去老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它兼顾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两者在教学活动中的 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在此过程中,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

现结合具体的课文来谈谈这种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我们以《鸿门宴》为例来讨论。下面是我就本课编写的导学案的提纲: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史记》一书的体例、别名、作者以及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2、掌握本课出现的成语、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 3、能准确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二、【过程与方法】 1、相互讨论,对比概括出刘邦与项羽、张良与范增的性格特点。 2、了解作者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的方法 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文学作品的兴趣,对项羽这一悲剧英雄从多个角度作出有依据的评说。四、【教学重点】五、【教学难点】六、七、【课时安排】八、【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一、学习要点;二、导入语;三、板书课题: 鸿门宴 司马迁;四、作者和《史记》介绍;五、背景资料;六、相关链接,欣赏两首关于主人公的诗: 《垓下歌》和 《大风歌》。七、放录音或范读,让学生准确认读:1、学生听一遍录音(或教师自己朗读),教师强调一些难字的读音。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意,勾出疑点。八、梳理情节,整体感知:学生先概述课文内容,然后梳理。九、作业 。

【第二课时】一、学习要点;二、学习过程:(一)齐读课文,抽查正音情况(可以就某一段朗读)。 (二)分角色朗读(也可以就比较精彩的某一段朗读)(三) 复述故事情节。(四)赏析第一段:提问① 课文第一段记叙了哪几件事?这些事件对情节展开起了什么作用?②项羽接获曹无伤的密报.当即"大怒",这一个"怒"字内涵相当丰富。请说说其中包含了些什么?(五)赏析第二段:讨论课文内容,提问: ①课文第二段写了哪几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②张良说:"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项伯则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请联系课文说说古人心目中的"义"可作什么样的解释,我们应当如何看待?

(六)布置预习 :1.自读课文三、四两段,利用工具书自行疏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语言讲述"鸿门宴"上的斗争。 3.思考下列问题: ①项羽最大的弱点是什么?试从课文中举例加以说明。 ②范增之谋为什么不能得逞,他在哪些方面不及张良?

【第三课时】一、学习要点;二、学习过程:(一)复习旧课,检查预习情况。(二)导入新课。(三) 赏析第三段: 1.庄舞剑"企图"击沛公于坐"这惊心动魄的一幕。"留沛公与饮"是精心策划的阴谋吗? 2.项庄舞剑"在情节展开上有什么作用?这一事件给后人留下了哪一个成语?3.按地图方向绘制出鸿门宴上人物的座次表。(四)赏析第四段:1、试讲课文,师生共同订正。2、分角色朗读课文,力求充分表达人物的不同情感与心态。 3、提问:(1)哙闯帐"是故事的。课文从哪几方面刻画樊哙这一人物?写"樊哙闯帐"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喧宾夺主" )(2)有人认为樊哙在席上的讲话跟刘邦一模一样,"仅是语句上稍有变化而已",对不对?如有区别,区别在哪里?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 4、自由诵读课文(或数人;或几组分角色读三、四两段)。5、试绘制刘邦和项羽两大军事集团的人物关系图。三、布置预习。

【第四课时】一、学习要点;二、学习过程:(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二)读讲课文五、六两段。1、指名试讲课文,纠正误读误释:2、提问1)脱逃之前作了哪些布署?"置车骑"是什么意思?是几个人一道走的?为什么这样?2.献礼,项羽、范增二人态度为何不同?(三)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四)布置作业。

【第五课时】一、学习要点:1、总结文言知识点。2、课堂检测。二、【学后反思】。

下面再以《定风波》为例说明该导学模式的应用:【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把握词中抒发作者的旷达胸襟。 2、体会词中包含的人性哲理。【教学重点】理解作品思想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旷达胸襟。 【 教学难点】领会词中抒情特点及从生活小事去领悟人生哲理及隐喻手法运用。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指导学生自学 (具体内容略)。

第4篇:高中语文导学案范文

关键词 高中化学 学案导学 自主学习 教材内容 教学案例 存在问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课程功能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目前,在新课程理念下,中学教学大多采用学案导学,“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学案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为指导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和提升能力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它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等导学功能。走进现在的课堂,常常会发现学生人人手持一份(或一本)学案。那么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是否真正在有效地利用学案呢?通过观课、议课及自己的实践,笔者发现学案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将会影响到教学的效果,下面分5个方面阐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 学案无序化,与引导“自主学习"不匹配

学案应是教师为学生设计的,有目的、有程序、有题例的课堂学习活动方案,是教师站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角度上,运用系统论,控制论、协同论,在全面解构教材、对教材作二次加工的基础上编写的、适合学生自主学习需求的文本。而目前,有些学案往往粗制滥造,随意编写。

【案例1】某教师设计的《化学2(必修)》中“乙醇”的学案:

任务1: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过乙醇或含乙醇的物质?有什么用?请填写在表1中。

任务2:我们知道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将你所知道的关于乙醇的性质总结在下面。

探究实验1:盛乙醇的试管中加入一小块钠,现象是钠沉在试管底部,反应缓慢。请解释现象并写出反应方程式______。

该学案存在3个问题:(1)无“学习目标”。(2)把“乙醇的用途”(学生已熟知)作为一节课中要解决的2大任务中的1个任务,显然,没有把握好课标中的重难点。(3)说是学生探究实验,但已告知现象,何以探究?这样的学案就存在无序化的弊病,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不匹配。

【对策】编写学案应有一定的基本格式,以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原则,以课程标准为准绳,把握知识重难点,注意指导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探究、如何质疑、如何落实、如何拓展。我校化学教研组研究开发了一个学案的“基本格式”,见图1。

其中,“课堂识真”是学案的核心,根据具体课型及内容,可适当调整改变其中的4个环节。如复习课,“自主探究”可改为“自主建构”;习题课,则改为“自主展示”。经过3年试用,效果很好。

目前,学案构架的形式丰富多彩,格式不一定要统一,但必须要有学习目的、学习过程(问题设置、自主探究、思考交流、归纳小结)、检测反馈。且要符合:学习目标定位清晰可达成;重难点定位明确易突破;预习内容定位基础易上手;活动安排定位准确易实施;当堂巩固定位变式保效果;课后作业定位分层显拓展。只有学案遵章有序,才能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落到实处。

2 学案求异化,与教材教学内容不结合

学案应缘于教材,根植于教材,学案是一种载体,通过这种载体来帮助学生更加容易地学习教材内容,学案实际上是教师用来帮助学生感悟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因为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再创造、再组织,是专家团队深思熟虑后的结晶,所以只有将学案和教材有机结合,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然而,有些学案为了追求新意,撇开教材,随意设计,还美其名曰:学案不能成为教材的复制品,不能简单重复教材。其实,这是不尊重教学规律的体现。

【案例2】“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内容,人教版教材上有[实验3—3],介绍了操作内容。而某老师设计的学案中,却只字不提书上的实验内容,只给了一个情境:“南方商人在焊接铜或银器制品时,焊接头处变黑,影响美观,这时趁热将接头处放入酒精中蘸一蘸,结果光亮如初”。请模仿此原理,设计实验并操作完成。

该学案存在3个问题:(1)学案和教材间“两张皮”,学生到底是看学案,还是看教材,无所适从;(2)学生要按学案要求设计实验,需先读懂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然后才能设计,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是很难快速完成的,且给出了现象,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3)对于初学有机化学的高一学生,就让设计全方位的实验方案,是有问题的。在这位老师使用该学案教学的课堂上,出现了学生乱作一团的场面。

【对策】编制学案一定要以“教材”为基础,真正发挥“教材”的教育功能。现行教材有很多栏目:“思考交流”、“实验”、“学与问”、“资料卡片”、“科学视野”、“科学史话”等。每个栏目都有所承载的教育功能,少关注任何一个细节都会造成缺憾,我们应开发和利用好这些栏目,比如:“思考交流”让学生真正讨论起来;“科学探究”让学生真正探究起来;“实验”让学生尽可能动手完成;“资料卡片”让学生认真阅读,提炼有效信息。

我们只有认真研读教材、开发教材、利用教材,也可适当重组教材,才能编出好学案,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 学案习题化,缺失了“导学”的基本功能

第5篇:高中语文导学案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探究式教学;导学案;合作讨论

一、制定预习导学案,给学生提供独立探究的机会

导学案,即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它最大的特点是“导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给学生制定预习导学案,给学生提供了独立探究的机会,对于学生自由表达和质疑探究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比如,在教学《鸿门宴》时,我就给学生制定了这样一份简单的导学案:(1)自主预习: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句式辨认、一词多义等等;(2)合作探究: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讲了什么?项羽是如何一步步由主动走向被动的?刘邦又是如何一步步由被动走向主动的?这两人各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然后让学生依据这些内容对本篇课文进行自主阅读和分析,得出问题的合理答案并在课堂上进行阐释。这样,我就给学生提供了独立探究的机会,既实现了学生的探究式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质疑探究能力,也为我们接下来教学活动的进行奠定了基础。

二、设置合作讨论环节,调动学生学习思维的积极性

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我们不要总是一节课都用来向学生讲解课文知识点,而是根据课文内容,设置合作讨论环节,让学生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究者,从而让学生在合作讨论中寻找方法和答案。

比如,在教学《故都的秋》时,我组织班里学生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合作讨论:本文中哪部分内容最能体现故都的秋味?这一部分主要描写了几幅画面?它们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故都的秋味的?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五幅故都秋景,那么,作者在记叙上述秋景时,是以时间为序来记叙还是以空间为序记叙的?故都的秋可谓丰富多彩,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上述秋景来写?试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通过提出这些问题,使学生全身心地进入对课文细致阅读的状态中,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摒弃一言堂的教学方式,而是让学生在我们的启发诱导下,以独立自主和合作讨论的形式,对教材内容进行探究,从而对教材内容有深刻理解和掌握,打造出高效的语文教学课堂。

第6篇:高中语文导学案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高效

一、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的必要性

语文,作为社会精神的产物,人类文化素质的载体,无一不体现了它在人类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在高中阶段,语文不仅是高考的必考科目,而且还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科目。而长期以来,受到应试思想教育的影响,人部分高中语文课堂都是围绕如何提高学生成绩开展教学,优化教学方法。而且,不少学校还把学生成绩和教师的工作评价直接挂钩。这种功利性过强的教学导向,使得现在很多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法越来越呆板、单一,缺乏活力,重数量轻质量,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也日趋严重。新课改,是对素质教育理念的有效践行,旨在将传统的所谓的“高效课堂”进行转变,最人幅度提升单位时间效益,把学生从时间+汗水的应试模式中解救出来,把时间还给学生,把睡眠、健康、灵性、兴趣、发展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在在快乐中学习、成长和进步。本文旨在探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思路的改革方向,旨在为构建新时期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提供新的参考。

二、导语精妙,能抓住人心

好的导语,是一块磁铁,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将他们引入知识的海洋。考察一些著名教师的教案,会发现他们对导语的设计无不精心备至。从一定程度上说,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导语设计。那么如何设计出高质量的导语呢?是不是一定要像小说一样充满悬念,跌宕起伏,极尽峰回路转、一波三折呢?其实不然,从这次听课来看,成功的导语只要做到以下几点即可深入人心:

1.激发兴趣,设置悬念。人选中学语文教材的课文,有不少时隔久远,且内容深奥,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导语时首先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对这些课文的学习兴趣,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的思维跨度,使学生处在心求通、口欲言的“愤”“悱”之中。

2.触及重点,短小精悍。导语设计贵短,切忌“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创作过程”等内容简单罗列;过于冗长的导语,除了有喧宾夺主之嫌外,易使学生疲劳、注意力分散。

3.创设气氛,营造氛围。语文课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容,对人们的精神领域产生着深广的影响,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随时受到语文材料的熏陶感染,并产生独特的体验。人文性和情感性决定了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出动人的教学情境与氛围。而选进教材的课文,绝大部分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名篇佳作,教师在设计导语时,除了考虑知识的传授外,还必须把握文中的“情”,以创设一种氛围,使学生人情、移情、冶情。

三、开展小组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将“学”和“思”有机结合

很多教师认为,在新课改的环境下开展小组教学活动,会极人地浪费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想法,原因在于有些问题即使分配了较多的时间供学生讨论,但学生始终找不出正确的答案,甚至有些学生在讨论的幌子下偷偷地在与其他同学聊天,这也让教师头痛不己“学而不思则周,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长期处于机械式的学习模式(只学不思),则失去了知识获取的乐趣和意义:如果长期处于一种惰学的状态(只思不学),那就同不切实际的胡思乱想无异。学和思的脱节意味着高效课堂只能是“纸上谈兵”。

四、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好导学案,使得师生之间可以开展平等的讨论

导学案并不仅限于教师使用,而应该是教师在课前将导学案发到学生于中,鼓励学生提前预习导学案中的内容,清楚教师将要讲述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够在课堂上跟教师展开“平等”地交流。尤其是在教学文言文和古代诗词时,充分发挥导学案的作用对开展高效课堂意义重人。

五、养成学生大胆质疑的思维习惯

人们都说学习的过程是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过程。要让学生不断地产生疑问,学习过程中也是不断怀疑的过程,只有当学生产生疑问的时候才会探索的兴趣。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提问,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探索问题,在调查中找到答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正确的指导和补充,但不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否则它将失去提出质疑的价值。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去提出自己的疑问,让学生能够带着疑问去积极参与发言,在探索中寻找答案,这一过程中,教师可适当做以点拨和补充。

六、体验成功,实施激励评价,激活课堂。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思维方式,而不管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分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期待赞扬”。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老师表扬学生最大的收获。可以说,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是希望老师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积极的肯定。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给学生们一些成功的经验:比如,让他们准确地写出一个成语,背诵一首诗,回答一个问题,作业评语的时候多一些鼓励,多一些掌声,要用更多的“你真棒”“很好”这样的句子让学生感到“我能行”。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语文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新课改的出现,也为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导向。那么如何在新课改的指引下,不断转变教学.恩路,用更新、更适合学生发展需求的方式来改革教学思路,已经成为全体语文教学工作者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实际上,高效课堂的构建没有一种格式化的模式,所以,教师不能照搬照抄,流于形式。要想真正提高课堂效率,还是离不开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总结、思考和改进。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课堂更加适合各学校不同的情况,真正构建出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第7篇:高中语文导学案范文

一、“教案备课,学案备学”教学组织形式的真正内涵

“教案备课,学案备学”教学组织形式具体包括两个方面:教案以及学案,因此要想真正把握其内涵必须从这两个方面入手,进行深入剖析与研究。

所谓教案,其实质是教师在课前对于真实课堂的虚拟排演。不少教师习惯于在课堂上完全照抄、照搬教案,而这无疑严重制约了学生自主学习水平与能力的发展以及进步。

学案,又称导学案,其宗旨在于让学生以“学案”为载体进行自主学习活动,着重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以及科学探究能力等综合素质进行培养与发展。

虽然教案备课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学案备学有着极大的优势,但是教学过程的复杂性与特殊性决定了不能随意抛弃两者中的任意一方,而必须在有效结合两种教学模式的基础之上,取长补短,最大程度上优化教育资源以及课堂教学结构。

二、实施“教案备课,学案备学”这一教学模式的具体策略

“教案备课,学案备学”教学模式的精髓在于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其表现形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是实现师生双方平等互动、有效交流、真正提高学生各项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从这一层意义上来讲,教师要想更好地落实“教案备课,学案备学”这一先进教学理念,必须格外重视这两种教学模式的有效融入与交互整合,如此方能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者相互配合,相辅相成。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以上仅为我个人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关于学案备学与教案备课交互整合的几点粗浅认识,希望能为广大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灵活运用“教案备课,学案备学”这一教学模式提供些许实质性的指导与帮助,从而最大限度上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结构、切实提高高中语文的教学效率以及质量。

参考文献:

第8篇:高中语文导学案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 文言文 导学案 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B-0069-02

什么是文言文?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在《古代汉语》中明确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世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普通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和选修教材中,文言文约占课文总量的45%。文言文凝聚着灿烂的中华文明,学习文言文是高中生认识博大的民族文化,汲取宝贵的精神财富的重要途径,因此,文言文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然而,由于文言文本身晦涩难懂,再加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都循规蹈矩按套路讲解,先介绍背景知识,接着逐字逐句讲解翻译,然后归纳文章主旨,最后练习巩固,琐碎的教学缺乏趣味性和体系性,造成文言文教学效率普遍低下。笔者认为,在复习阶段通过精心设计和运用导学案,可以有效提高文言文学习的效率。

导学案是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用于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实现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导学案具有三个特点:一是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和创新的能力;二是以教师为主导,要求教师合理调控课堂,精当点拨,帮助学生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三是以练习为主线,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发展能力,同时能够及时反馈学习效果,以便根据学情调整学习策略。总之,导学案的使用体现了新课标改革的核心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

要在文言文复习中充分发挥导学案“减负增效”的作用,《中庸》关于学习方法和过程的归纳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一、课前导学:“博学之”“审问之”

文言文知识点繁多,很容易使学生陷入杂乱无序的状态,不但很难总结学习方法,复习不得要领,而且导致心态被扰乱,产生厌学心理。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参与导学案的设计。课前导学部分应突出基础性和全面性,要求学生广泛涉猎,在此基础上对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进行总结归纳,使之系统化、网络化。以虚词“而”字用作连词的用法为例,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教材中涉及的例句罗列出来,并且进行用法的归类,然后以表格的形式呈现清晰的知识网络。

在课前导学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明确要攻克的难点;教师本身要有广博的知识和有效的方法,面对学生发现的问题,能够胸有成竹,做好点拨准备。

二、课堂导学:“慎思之”“明辨之”

课堂导学的设计,要在学生课前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突出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比较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细致比较,发现文言文知识点之间的异同,加深对知识点,尤其是容易混淆的知识点的理解。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分析问题,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形成真知灼见,从而融会贯通地掌握文言文。如在复习文言特殊句式时,笔者就以比较学习法引导学生对文言句式中有相似点,学生容易混淆的句式进行了比较通透的局部梳理。

在课堂导学环节,教师可以从三个层面上加强对学生合作学习的引导,一是“生生合作”,同桌学生之间就疑难问题相互研讨启发;二是“小组合作”,4-6人的学习小组进行思维碰撞,集思广益;三是“班级探究”,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问题,以集体智慧攻克学习难点。

三、课后导学:“笃行之”

“立足课本,更要走出课本”,这是新课程改革的趋势。因此课后导学应该注重拓展,将文本进行合理开拓,使之与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知识联系起来。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梳理、总结实现知识的系统化、网络化,才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增强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议论文写作是一个难点,为此,本人将高中语文必修5文言文《逍遥游》这篇论说类散文与必修4中的现代文《拿来主义》作了比较,通过拓展进行深入的写作指导,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论说文的特点,系统地掌握论证的方法,并落实到具体的写作实践中,做到学以致用。

课后导学需要特别注意及时评价,客观、明确的反馈,一方面能够充分发挥导学案的诊断功能,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采取补救措施;另一方面能够发挥导学案的激励功能,让优秀的学生在表彰中得到激励,让后进的学生在反思中明确努力的方向。

总之,在文言文复习中充分发挥导学案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在“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中提高文言文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7

[2]王换玲.拓展阅读在高中文言文阅读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4

第9篇:高中语文导学案范文

一、高中语文集体备课存在的问题

新课标实施后,集体备课已经成为教学研究的重要形式,但高中语文集体备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集体备课制度不健全

目前,高中语文的集体备课缺乏制度保障,许多学校的集体备课制度不健全。笔者调查发现,许多学校的语文集体备课制度只有备课形式的规定和要求,如时间的规定、地点的规定、参加的规定等简单的制度。许多学校的备课制度挂上了墙,但对集体备课的内容的要求、集体备课的评价和检查、集体备课主讲人的安排与责任等内容的规定还很简单,没有细化的要求。同时,一旦遇上学校大的集体活动,以年级组为单位的集体备课组的活动就不能得到保证。由于时间难以协调,有时候只好将集体备课改成分散备课,采取网上汇总的办法,把个人的备课意见每次集中给一个老师去整理成集体备课的学案。这种方式缺乏教师集体备课研究智慧和集中讨论的环节。

(二)合作意识缺失,合作流于形式

合作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态度和团队精神。由于语文教学水平和经验的局限,许多老师在备课中的认识会有很大的差异。在升学的压力下,要所有的老师在集体备课中都毫无保留地发表自己的教学意见,还有很大的难度,有少数教师担心自己的经验被年轻老师学去,在发言中总是有所保留。

(三)集体备课成为少数教师的讲堂

集体备课活动中经常见到少数教师发言,其他教师则很少发言甚至沉默。究其原因,有的教师是因为怕讲不好被其他教师耻笑,不敢发表意见;有的教师是因为怕被其他教师超越,不愿发表意见;学校对教师工作的评价和奖惩体制,使得教师不得不权衡竞争与合作;许多学校尽管意识到了集体备课的重要性,也建立了相关的备课与集体备课制度,但机械地认为集体备课就是案、统一作业,学进度,不去评价备课的实际效果,使集体备课成为检查和学进度的手段,降低了集中备课的作用。

二、高中语文集体备课的有效策略

(一)集体备课活动要有明确要求

集体备课并不是简单地把老师组织起来就可以的,要从集体备课的活动过程的组织和评价过程中抓好每一个环节。第一,教师要了解备课内容。让每一个教师在备课前就知道备课的内容,了解集体备课的要求,是提高集体备课有效性的前提。一般来说,集体备课并不是孤立的备课过程,其应该是在个人分散自治备课基础上的集体备课,从备课的过程上来看,集体备课应该是个人备课的整合。是在教师个人自主独立备课和充分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前提下,教师之间进行的二次专业探讨、交流和合作。从备课的过程和结果上来看,集体备课应该具备两个特性:一是集体备课是个人备课的总结和整合。集体备课是以教师个体在教学前所做的教学准备为基础的,教师只有充分准备,很好地收集教学资料,集体备课时才能有话可说;二是集体备课是固定的备课内容。集体备课必须有特定的教学内容,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的集体研讨。通过集体讨论把个人的意见集中形成一个较好的教学案例。把专家和名教师的典型课例变成自己的教学课案。第二,充分调动教师集体备课的主动性。集体备课是一个集体行为,不能搞成骨干教师的集体备课,要调动每一个成员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从调查结果来看,教师集体备课的参与性不够是高中语文集体备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许多学校的集体备课中,年轻教师参与度不够是一个普遍现象。集体备课成为老教师的讲台,年轻教师基本没有话语权。在调查中发现,有少数年轻老师在集体备课的讨论中很少发言,还有的老师一年中没有一次担任过主讲老师。调动每一个老师在集体讨论中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与看法,是提高集体备课有效性的重要条件。 第三,发挥骨干教师和备课组长在集体备课中的骨干作用。每一个老师都能参与是集体备课有效性的中条件,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也是提高集体备课效果的重要条件。从集体备课的要求来看,首先要调动全体教师的主动性,在大家都能主动参与的基础上再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这二者之间不是对立的,而是缺一不可的相互联系的两个必要条件。

(二)高中语文集体备课要有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