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历史归纳范文

初中历史归纳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历史归纳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历史归纳

第1篇:初中历史归纳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归纳推理意识;渗透策略

归纳推理是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式,主要包括不完全归纳推理和完全归纳推理两种基本形式。不完全归纳推理是根据某类事物的一部分对象所具有的某种属性而得到该事物全体也具有这种属性的推理。完全归纳推理则是根据某类事物中所有对象的情况而得到该类事物一般性结论的推理。在实际数学教学中,不完全归纳推理应用广泛,它在数学学习和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归纳推理意识的重要意义

1.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并不是将知识和盘托出,而是要逐步揭示知识的生成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归纳、演绎,探究数学规律,发现数学结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教学“有理数乘方”时,通过引入“抻面师傅做抻面”生活情景,引导学生借助白色毛线模拟抻面情景,并做好每次对折捏合后面条根数的记录,然后根据所记录的数据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归纳推理出乘方的基本定义。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和合作探究归纳推理出乘方的定义,体验到知识生成的过程,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2.符合初中生的思维发展特点

初中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过渡阶段,在很大程度仍依赖具体事物的表象。如果解决问题要求的概括能力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思维自然活跃不起来。而渗透数学归纳推理的教学方法是与初中生的思维发展特点是相符合的,也是新一轮课改所提倡的重要的学习方法,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把握时机,及时有效地向学习渗透数学归纳推理意识。

3.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归纳推理意识的过程,也是引导学生猜想和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具有较强的创造性。实践表明,归纳推理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对散乱的数学知识进行自我整合,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而且还可引导学生掌握寻求真理、发现真理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数学创造性活动中,观察、归纳、猜想中发挥着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归纳推理意识的策略

1.注重新知识生成过程的分析,积累学生的归纳推理经验

在学习新知识点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新知识形成、发展的过程。因此在渗透归纳推理意识的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在理解归纳推理原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知识点的生成过程,积累归纳推理经验,为发展归纳推理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如在讲解“一元二次方程”概念时,教师先给出三个方程:①(3-2x)(5-3x)=10②(x+1)2+(x+2)2+(x+3)2=(x+4)2+(x+5)2③(x+6)2+72=92.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方程的特点,分析它们的相似之处,归纳出其共同点:三个方程均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2,最后教师再将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展示给学生。这样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概念生成的过程,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理解,更能加深学生对归纳推理的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

2.明确归纳推理的方向,进行有目的猜想

发展学生归纳推理能力的关键是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直觉、思维进行猜想。敢想是培养归纳推理能力的基本前提,会想是培养归纳推理能力的关键环节。要让学生根据数学规律学会归纳推理,掌握归纳推理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进行归纳推理前给予学生明确的方向和适当的指示,这样才能避免学生出现理解偏差。如在讲解不等性质时,教师首先让学生完成下列不等式填空:4>3

4×2()3×2

4× ()3×

4×(-1)()3×(-1)

4×(-2)()3×(-2)

4×(- )()3×(- )

然后提出问题:(1)若在不等式4>3两边同乘以2或时,不等号的方向是否与原来方向一致?对此你能归纳出什么结论?请再多举几个例子,验证结论是否仍然成立?(2)若在不等式4>3两边同乘以一1,-2或-时,不等号的方向是否仍与原来方向相同?由此你能归纳出什么结论?请再多举几个例子,验证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这样在教师的指示下,学生自然为朝着教师给定的方向思考,进行有目的猜想,从而达到预想的目标。

3.体验归纳推理的基本过程,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

第2篇:初中历史归纳范文

尴尬的初中历史课

初中历史课是非常重要的,但又是不被重视的。为什么说它重要?唐太宗曾言:“以铜为境,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境,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历史素养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知史者人文素养必定是残缺的。初中历史课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历史观、世界观、人生观的文化沃土,因此不可谓不重要。但它又为什么不被重视呢?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它在中考中的地位不高;二是它不是基础性学科,对其他学科学业水平的影响不大。因此,初中历史教师面对的是一门既重要又不被重视的学科,这是很尴尬的事情,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笔者认为,常规的应对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逃避,另一种是讨好。所谓“逃避”就是指历史教师默认学生对历史课的不重视,对这门课程提不起精神来,照本宣科,草草了事。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上历史课时的感觉必然是味同嚼蜡。所谓“讨好”是指以“有趣”为宗旨,或笑谈野史,或大话奇闻,或以各式活动调动课堂气氛,或运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视听刺激,结果学生的注意力都被“玩”给吸引去了,知识没掌握好,思维也没有得到发展。所谓“寓学于乐”只剩下了“乐”,“学”的味道却被严重冲淡了。因此这两种方式都是对历史课的敷衍,甚至是亵渎!

思维可视化来了

要让学生们发自内心地爱上“尴尬”的历史课,必须满足三个条件:第一,要有趣;第二,要有用;第三,要高效。然而教师如何能做到这三点呢?传统的教学方式的确很难做得到。

如今,“思维可视化”来了,来到了我们的课堂,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改变:首先,使教师能够有意识地将教学的焦点从“知识层”推进到知识背后的“思维层”,从而使教学活动实现了从“灌输知识”到“发展思维”的跃升,也使学生在主动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同步发展了思维能力。其次,以直观的图示化语言帮助教师将原本不可见的思考路径清晰地呈现出来,使抽象的、复杂的思考过程更容易被理解,从而大幅度提升教学效能。

如何用“思维可视化”重塑历史教学

在“思维可视化教学体系”中包含多种图示技术:学科思维导图、学科思考策略模型图、解题鱼骨图、概念图等。其中学科思维导图与学科思考策略模型图在初中历史课教学中应用最为广泛,前者适合用来梳理知识或帮学生打开思路,发展辨证思维能力;后者则适合用来揭示或总结规律,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或形成有效解题策略。而学科思维导图又大体分为归纳型、分析型、创作型三类,其中归纳型与分析型在初中历史课教学中最为常用。

归纳型学科思维导图是基础,学生可以通过自主绘制归纳型学科思维导图来完成预习,在头脑中形成较为清晰的知识结构;分析型学科思维导图是深化,学习小组借助绘制分析型学科思维导图对关键知识点(大多数是难点)进行深入探究或引发思维碰撞。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从绘制归纳型学科思维导图入手,但不能一直停留在这个层面,因为绘制归纳型学科思维导图偏重于对书本知识的梳理,缺乏对关键知识点的深入探究,思维仍然停留在知识表层,无法满足激发学生深度思考意识,发展学生深度思考能力的需求。据笔者了解,虽然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在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但大多数都停留在归纳型学科思维导图层面,甚至是粗糙低劣的归纳型学科思维导图层面,所以效果很难显现出来。

因此,要绘制分析型学科思维导图,教师必须对关键知识点有准确的把握和深入的理解,既要找得准(什么是关键知识点)又要探得进(深入本质,总结规律)。当然,教师不能把“自己的分析”直接给学生画出来,而是要通过有效提问引导学生去画(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逐层深入,使他们体验到发现的快乐。

下面笔者以九年级上册《第15课 血腥的资本积累》(人教版)为例来说明如何通过绘制分析型学科思维导图(结合模型思想)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一步,鼓励学生跳出教材知识表述局限,小组合作探究,寻点设疑(找到关键知识点进行深度探究)。

第二步,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学科基本思考策略模型(发生了什么?为何会发生?如何发生的?会有何影响?)进行解析。

第三步,挑选一名学生扮演老师,以绘制分析型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并讲述对关键知识点的分析。其他学生则进行质疑,并提出改进建议,使分析更为完善。

第四步,教师依图对学生的分析过程和结果进行点评。学生则同步完成对分析过程的反思,更正思维误区,修补思维漏洞,强化优质思考策略,从而使综合思维品质得到升华。图1所示的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

除了对关键知识点的深度分析,教师还可以通过绘制分析型学科思维导图来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基本步骤同上)。下面是笔者引导学生对“殖民活动在历史上究竟是一种罪恶还是发展”这一问题所进行的辩证性思考,并通过绘制分析型学科思维导图的方式来呈现该思考过程(如图2)。

结语

以思维可视化技术重塑初中历史课教学,让原本看不见的思维跃然纸上,简化了教师的“教”,深化了学生的“学”,使我们找到了“减负增效”的新支点。不仅如此,思维可视化技术还让笔者的历史课超越了历史课:学生上历史课不仅仅是为了学好历史,而且在学习过程(即有效思考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获得较高水平的学习能力。

点 评

第3篇:初中历史归纳范文

关键词 初中历史 教师 备课能力 提升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初中历史教师为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效率,在每节课之前都应当做好充分的备课准备,把握该节课应当讲解的重要知识点,以及在讲解过程中,穿插一些相关的历史故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初中历史教师备课的意义

1.1旨在提高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兴趣

学生对一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决定着其学习这门课程的效率,兴趣是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关键,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备课的目的在于找出提升学生学习初中历史课程的兴趣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初中历史课程的主动性,这将会很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达到教师备课的根本目的。

1.2旨在提高课堂讲课的效率

初中历史对于学生而言是一门崭新的课程,在学习之初学生会对这门课程感到陌生。此时初中历史教师备课的目的在于整理每节课程的历史知识重点,想好教育学生的整体思路,在课堂上用最精练的话语讲解相关的历史知识,让课堂教学变得生动,从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率。

1.3反思自身教学方式

初中历史教师在备课时不仅需要考虑教学内容,也应当反思自己在传授学生历史知识的方式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在备课的时候,通过自我的不断总结和归纳,并且将新的方式方法做出规划,应用于下节课程的教学之中,找出真正能够提升学生对初中历史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

2初中历史教师提升备课能力的措施

初中历史教师应当在闲暇之余,总结自己教学所取得的效果,并不断的改进,找出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在此期间,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初中历史教师加强课前备课,提升教学的效率。如何提升初中历史教师的备课能力成为教师思考的重点。

2.1结合课文、图例和注释,逐字逐句逐图进行研读

初中历史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首先需要弄清楚教材里面的内容,注意历史地图和相关的注释内容,将需要作为教学要求的地方勾画出来,在课堂上重点讲解;不需要做教学要求的,在课堂上可以直接简单的带过,减少教学中的弯路,同时也减轻学生的负担,使得学生能够更加有兴趣地学习历史知识。在此备课的过程中,初中历史教师自身的备课能力将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

2.2对整体教材进行综合性的分析

最近几年以来,在中考历史试题上,出现很多的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结论的题目,并且要求学生用所学的历史知识进行论述,该类题目极为考验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这也加大了初中历史教师教育学生的难度。这种现象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充分考虑,利用怎样的办法才能够将知识灵活地传给学生?初步分析,初中历史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历史教师借助教材参考资料重新对历史教材的每个章节内容进行研究,并且结合中考的考题考虑,对历史教材每个章节做出综合性质的总结和分析,让学生充分理解历史基础知识,在考题中能够灵活的进行运用;第二,总结、概括历史教材中每个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整理出一个简明的提纲,提供给学生进行参考。这两点都需要历史教师自己在课前备课的时候去分析、总结。只有初中历史教师真正用心从学生的角度去分析、总结,才能提高历史教师备课的效率,提高历史教师自身的备课能力,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目的。

2.3备课时注意搜集课外教材

长期从事历史教学的初中历史教师,实际上对初中历史教学课本内容已经非常的熟悉,历史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如果只是温习课本内容,那实在是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对历史教师的备课能力也没有提升。在初中历史教学课本之中的内容较为笼统,受课本的限制,很多历史事迹未曾列出来,如若历史教师能够查阅历史典籍,收集相关的历史素材,再考虑通过怎样的方法将这些历史知识应用到课堂教学之中去。看似讲解这些对于学生考试没有多大的作用,实际上通过这种方法很大的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这段历史的理解和记忆。如:在讲解三国的时候,历史课本上只有短短的一章就带过,此时历史教师可以选取三国演义中的一些经典片段进行讲解,相信很多学生都会对其感兴趣,学生为了接这段历史会主动通过网络、书籍主动地查找,这就是教师备课所需要达到的效果。但是,教师在备课时应当分清教学的主次,仍旧要以教学课本为主,历史相关资料作为辅助。

2.4改变传统备课的方式,提升备课能力

初中历史教师传统的备课方式局限于温习当前课程所需要讲解的知识要点,思考利用怎样的方式顺利地讲解给学生,此种备课方式在课堂上所取到的效果是有限的。初中历史教师为提高自身备课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效率,可以尝试改变传统备课方式,引入一些网络平台。如微信,当前微信在学生之中使用较广,初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微信群或者公众号,在每节课之前,将自己备课所准备的资料通过微信平台传给每位学生,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大概的了解下节课要讲解的知识要点,也可以通过微信平台提出一些历史问题,在上课前要求学生进行短暂的讨论,引导学生向着备课的大纲前进,从而达到自身备课的能力的提升。

3结语

初中历史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总结历史课程备课的经验,让自身教学的历史课程效率最大化,让自身在初中历史方面的备课能力得到广泛的提升。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中来,发挥历史教师教育学生所能起到的最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洪生.初中历史教学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以珠海市为例[J].课程教学研究,2014(08):81-84.

[2] 贾淑霞,李艳洁.初中历史校本教研探索――以呼和浩特市第二十八中学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0):133-136.

[3] 李茜.基于胜任特征的初中历史教师培训模式初探[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5(04):56-58.

第4篇:初中历史归纳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灵活;互动;对比;交流

有过历史教学经验的老师都知道并不是所有学生都喜欢历史,许多学生也只是停留在听故事阶段,往往不能深入探索到对应的概念和规律中来。对此,新课改要求我们放弃传统的理论说教和故事宣讲,我们要及时引导学生从历史故事中受到启发,进而经过互动讨论完成对历史规律的掌握。鉴于此,我们联系教学实践优选两个角度对怎样开展初中历史灵活教学进行分析。

一、引导互动交流,启发深入探索

当下中考历史题目也越来越趋向于开放,往往没有固定答案,考查的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运用和对历史分析能力的掌握。所以历史教学中我们就要体现整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互动、交流,完成对历史知识的深入探索。

这里以这段历史教学为例,笔者结合教学目标以情境引导的方式启发学生分别站在不同的角度来解读:学生可以分为“大清派”和“日本派”,两派分别站在各自的角色立场模拟场景进行问题讨论。这样的讨论课学生表达欲望很强,思维很活跃,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让他们掌握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技能,进而在知识生成中直接迁移技能。

二、通过联系对比,深化认知理解

历史知识不是孤立的,需要学生前后联系,横向对比进行理解。为了让学生扩大知识面,发散历史思维,我们就可以针对类似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进行深化认知。整个过程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相关历史背景和前人的讨论成果,从而汲取知识,形成知识脉络。

例如,我们学近代史时,笔者就以日本和中国进行对比设置启发性问题,鼓励学生用全新的观点来解读历史走向:“为何日本的明治维新能成功而中国的却失败了呢?”“对现代化改革和发展有启发性意义吗?”……如此开放的话题设置,让学生通过对比产生形象认知,在搜集材料和归纳分析的过程中完成对历史知识的体验和运用,达到活学活用的教学目的。

总之,初中历史教学不能只强调背和故事梗概,我们还需要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索历史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完成知识到能力的迁移,达到教学目的。

第5篇:初中历史归纳范文

关键词: 初中历史 自主学习 挖掘教材 解决问题 创造性

一、探索有效的知识掌握法

(一)探索知识点记忆的便捷途径

知识的获取速度、记忆的持久性及重现的准确性是学习效率的重要体现。不同的知识点、不同的概念具有对应的记忆方法,如何发现并掌握其规律,合理处理信息并探究其记忆方法,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率。此时不但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相应的记忆技巧,引导学生学习,更需要学生举一反三,并通过自己的研究发现,掌握有效的知识点记忆技巧,熟练并准确地记忆各历史知识点。例如在学习我国近代史侵略战争史时,可通过总结的方法,将、第二次、、八国联军侵华等战争史连成线,通过不同条约的不同内容,了解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二)探索知识点掌握的基本要领

历史也是故事,因此不同的历史事件往往都具有不同的背景、原因、经过、影响等内容,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应该善于总结,提取要素,掌握重点,通过了解不同事件的中心思想了解并记忆历史事件,掌握不同事件的基本要领。

(三)探索系统掌握学科知识的基本方法

历史的各部分内容都是相互联系的,并共同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善于对不同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将点连成线,线连成面,进而掌握整个知识体系。这需要学生做到如下两点:掌握专题线索和掌握不同历史阶段特征。在专题线索方面,学生应该善于分出不同的专题并对不同专题进行归纳总结,例如经济专题可分为农业、手工业、工商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方面;在历史阶段特征方面,学生可通过对不同专题的概括,了解不同的阶段特征。

二、深入挖掘教材,了解其中关联

(一)挖掘教材的隐性知识

学习教材时,学生不仅要了解各部分文字、图标等内容所展现出的显性知识,还要深入挖掘其在某种程度上所反映出的隐性知识。例如1865年前苏联将阿拉斯加卖给美国,表面上显示的是美国1865年正在进行领土扩张,隐性则体现出前苏联在1865年之前是地跨欧亚美三大洲的大国。

(二)探究事物的规律和本质

首先,要进行历史原因的探索,包括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客观原因、主观原因等多个方面;其次,要学会由表及里,通过事物的表象深入研究事物的本质,并归纳总结出事物发展的规律。例如失败的原因:直接原因,的篡夺和对革命的背叛;具体原因,包括纲领、政党农民、军队等多个方面;根本原因,中国尚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具有一定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是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通过革命的失败还可得出一条结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三)总结知识的内部关联

对历史学科知识内部联系的整理,是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的关键,是历史综合能力的体现,也是考试时命题的重点之一。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注意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对比,从横向、纵向等多方面对不同区域、不同方面、不同专题等内容进行分析,了解其关联和异同点,并尝试对各部分内容进行重组,充分提高归纳概括能力。

(四)探索知识的渗透关联

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及应对考试,学生不仅要了解历史学科知识的内部关联,还要重视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以历史知识为立足点,联系其他学科并从不同角度对比分析,并正确运用到不同问题中。例如教学改革开放时,可以联系如今改革开放的成果,并思考改革开放在当今是如何实施的这一时事问题。又如教学美国西部开发时,可联想到我国西部大开发这一时事问题。

三、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用所学知识解决考试难题

考试是对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检测的重要手段,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锻炼一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考试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不断总结归纳不同题型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考试中遇到的难题。

(二)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学习历史,是为了通过历史把握现在、了解未来。因此,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学生应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的经济、政治、生活等多方面问题,加深对当今社会现象的认知,并作出正确判断与合理预测。除此之外,学生还应通过历史经验剖析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三)学会自我分析评价

在解决了考试难题与现实问题之后,学生应多进行自我评价与分析。通过分析考试与生活中的错误和问题,总结失败原因,为自己更好地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增强学生的创造性

(一)学生自己设计能力训练题

学生学习历史过程中,应善于将思考方式由被动转为主动,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自行设计能力训练题,既能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加深学生对命题者的理解,又锻炼学生的开发创造能力。设计训练题时,学生可先参照相关考试题进行改造,熟练后再自行设计题型,突出题型的创新性与综合性,同时可增强题型的趣味性。

(二)编写研究报告与论文

在锻炼学生创造性的过程中,要适当地让学生编写历史研究报告与论文,根据所学知识进行研究,在报告或论文中归纳总结所学知识的异同点,理清不同历史事件背后的必然规律,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对不同历史事件的研究,可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与综合能力。

五、打破权威

(一)对教材、资料与教师的某些观点提出质疑

由于历史教材、资料等编制体制及编制者知识水平的局限性等多方面原因,历史教材与资料并非完全正确,有时存在错误或者某些观点上存在质疑。同样,有时由于教师认识的局限性,不免会出现错误。因此学生应该敢于打破权威,对教材、资料和教师的某些观点提出质疑,并共同讨论进而解决问题。

(二)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在对书本观点或教师提出质疑之后,学生要将认识提升到某一高度,敢于大胆做出推理与假设,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总之,在学习初中历史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应从多方面多角度入手考虑问题,通过双方努力,共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扬.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研究[J].历史教学,2002:45-49.

第6篇:初中历史归纳范文

关键词:小组合作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教学 应用思考

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针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讨论等,以期推动教学活动深入开展的教学模式。在该教学模式的指导下,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热情,同时可以培养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团结合作能力等。由于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存在一定的问题,因而有关人员应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以发挥该教学模式的应用优势。

一、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问题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为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逐渐意识到小组合作教学的重要性,并将该模式广泛应用于历史教学中。尽管出发点是可行的,但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首先,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并未得到有效应用,部分历史教师对小组成员的划分不够合理,且未能为学生预留足够的合作学习时间,使该教学模式不具实效性。其次,该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缺乏明确的实施目标,导致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可能与该教学模式的教育理念相脱节,对历史教学产生不良影响。再次,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应用中,应用形式相对较为单一,不能调动中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甚至部分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缺乏正确的认识。最后,针对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未能积极开展教学评价工作。

二、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一)合理划分小组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保证小组合作教学模式能够得以有效实施,则必须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小组划分。在此过程中,要求教必须考虑到各小组学生之间的实力等问题,为有效的小组合作创造有利条件。首先,在划分小组时,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学生个体潜能等进行划分,确保学生在各小组中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其次,对各小组成员进行明确的分工,并指定小组成员的职责,保证中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中各司其职,高效完成教师交代的任务,提高学习效率等。另外,教师合理划分小组的最为关键的条件是,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问题,由于学生具有个体差异性,部分学生善于表达、部分学生善于分析,所以,教师对同类型学生进行分散,保证各组学生都能有效参与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

(二)制定小组合作目标

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应用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应为学生制定完善的合作目标,确保学生的学习目标保持一致性,以更为深入的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目标主要有:一是提高自身的历史知识素养;二是掌握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三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尽管教师应努力为学生的小组合作确立目标,但在教学任务分配过程中,仍需注意系列事项,主要表现在:首先,抓住教学的重难点,并为小组学生分配学习任务。如,在《夏商西周的兴亡》学习中,通过夏朝的兴亡学习,鼓励学生对商朝、西周兴亡的知识进行归纳。其次,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巧设疑问,激发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兴趣。最后,在解答教学疑问的基础上,升华学生的历史人文情怀。

(三)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实施

在历史教学活动开展中,要采取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必须遵循以下几个步骤:首先,营造平等、民主、合作的良好氛围,为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教学奠定基础。所以,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应用中,教师应尝试与学生交朋友,以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并适时参与到学生合作中,给予学生以引导;另一方面,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问题的难易程度、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时间等条件加以掌握。其次,在历史教学中,为促进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必须采取多种形式,以促进小组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例如,通过历史辩论赛形式,在学习《》时,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对主要人物李鸿章做评价,学生对其褒贬不一,因而可在辩论赛中,指导正反两方分别说出对李鸿章评价的观点。再如,通过历史情景剧表演形式也可,都有利于促进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实施。最后,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实施中,教师应加强指导,规避学生陷入思想误区。

(四)做好评价总结工作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有效运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应做好评价总结工作。对此,构建完善的评价机制尤为重要。首先,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实施后,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主要通过激励性语言,增强学生的小组合作信心,使学生体验小组合作带给自身的成功感。其次,在教学评价工作开展中,教师有必要指导小组学生做自我评价,包括个体学生自我评价、小组内学生互评等,并及时总结此次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不足等,能够为更好参与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奠定基础。如此,在评价总结中,学生能够不断积累经验,可发挥小组合作的优越性。

三、结语

对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而言,由于教学内容比较枯燥乏味,降低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在其中的有效应用,可以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活动的顺利实施,不仅能够缓解课堂教学的乏味性,而且对提高教学成效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就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应用现状看,存在许多问题,难以为初中历史教学提供有利参考。因此,作者认为,有必要对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进行阐述。

参考文献:

[1]杨晓宁.论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2.

[2]杨译.历史课本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以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为例[D].东北师范大学,2012.

[3]石红梅.初中历史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研究――以烟台双语实验学校为个案[D].鲁东大学,2012.

第7篇:初中历史归纳范文

教育体制是教学的前提和保障。完善的教育体制可以为各科教学提供制度和系统保障。作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中,可以为历史教学和学生意识、品质培养提供正确引导。就目前来说,初中历史教育教学体制建设的主要内容有:建立健全教师工作、学习、管理机制,加强教师理想信念教育和教学能力培养,将能否做好本职工作、实施素质教育列为教师考评目标之一;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德育工作队伍,制定德育工作规章制度,有组织、有步骤地推进德育工作,营造浓郁的校园德育氛围;颁布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条例,将品质、道德、责任感培养当作历史教学的主要目标;生成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机制,创新历史教学方法,提高历史教学学生品德、意识培养质量。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根据历史教材内容进行教学改革,变静态教育为动态教育,变灌输教育为形象教育,切实发挥历史学科在学生品质、意识培养方面的优越性。

二、因材施教,分类加强学生社会认知

教师按照一个标准要求所有学生,忽视学生个性差异和需求,是历史教学中长期存在的问题。新课改要求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年龄、认识能力、心智水平加强学生意识培养和品质教育。这就要求初中历史教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盲从、自觉性差等特点,开展爱国主义道理、责任感说服教育、榜样典型示范教育和道德规范约束教育。而面对具有一定创新能力、辨别能力的高年级学生,历史教师可以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合作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历史知识使用锻炼,鼓励他们通过知识归纳总结形成正确的责任认知和价值取向,进而实现学生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目标。

三、立足教材,深挖意识责任培养的素材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优良的品质并非是生而俱来的,但是有效的后天教育却可以激发个体身上蕴藏的巨大潜能,使之成长为一个品质优良的人。鉴于此,初中历史教师可以采取一切有效途径去培养学生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对于处于心智发展时期的初中生来说,许多人都有英雄情结和英雄崇拜心理,因此,教师可以立足历史教材,深挖教材中有利于品德和意识培养的素材,用伟大人物的思想和事迹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坚强意志。如初中历史教师可用卫青、霍去病、岳飞、戚继光等人的英勇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用勾践卧薪尝胆、司马迁著史、苏武牧羊等故事鼓励学生磨炼自己的意志,敢于同困难作斗争。当然,教师还可以运用现代网络技术进行历史影视资料、电子素材搜索和整合,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为学生历史情感养成和责任感培养提供有利条件。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强化课程资源意识,因地制宜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深挖社会责任感培养素材,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多载体、多渠道培养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学不仅不能局限于课堂和教材,还要教师有效拓展、利用各种资源、各种渠道、各种载体向学生传递更多的历史知识,为学生情感和意志培养打下坚实基础。就目前来说,可以利用的历史教育资源有:历史教科书、图书馆藏、网络资源;社区和地方历史资源,如历史文化古迹、博物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时事报纸、国内外时政热点、历史影视资料等。而行之有效的历史教育、学生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载体有:历史教学课件、历史图文资料、校园德育文化活动、校史剧创编、校园网络、板报、宣传栏等。常用的学生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渠道有: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开放性作业、课外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勤工助学、志愿服务等。总之,教师要对初中生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问题有清醒的认识,能够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文化知识,鼓励其树立报效社会、报效国家的理想。

五、结语

第8篇:初中历史归纳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故事;教学方法

一、当下初中历史学习现状

(一)当下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正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教育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而不是一个封闭自守概念,唯有不断地与时俱进才能够实现教育的发展和进步。在初中历史学习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便是教师在传授历史这门课程的时候过于因袭传统,在教课上缺乏变化,呆板乏味的教学流程极大地损伤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耐心,从而使得整个课堂陷入了一种沉寂、灰暗的氛围中,这显然不利于教师和学生。

(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初中学生是在初中阶段第一次系统化地接触到历史这门学科的,因此对于如何学好历史还是不甚了了,有着相当大的不确定性,因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诸多的问题。诸如历史观不明确、历史事件掌握不扎实,易于出现张冠李戴等情况。有的学生对于背诵历史知识点感到厌倦和沉重,因而对于历史学习报以相当大的抵触心理。

(三)教学过程中引进历史故事的合理性

每个人的潜意识中都有对于故事的喜爱,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听到好故事,从而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没有故事的人希望能够听到来自于他人的精彩故事。因此听故事、听好故事是人类的普遍的心态。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正处于人生中的交替时期,对于好故事的向往绝不压人成年人,甚至比成年人的好奇心要旺盛得到,因此教师在适当的时机内为学生献上足够精彩的故事很可能有助于自身教学目的的达成,从而使得班级内的学习积极性大幅度提升。

二、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一)挑选历史故事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首先,挑选历史故事进行初中历史教学需要遵循真实性原则。从理论层面来讲,在真实性原则指导下将历史故事融入初中历史教学时需要做到所用到的历史故事必须符合相关历史史料的真实记载,不能随意捏造和虚构。另外,在了解相关符合历史史料记载的历史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可以对历史发展规律进行相应的归纳和总结以拓展学生的学习思维。其次,挑选历史故事进行初中历史教学时需要遵循趣味性原则。将历史故事融入初中历史教学的出发点本身就是为了增加教学课堂的趣味性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选择历史故事时要选择一些具有吸引力的、不太沉闷枯燥有一定趣味性的历史故事。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以增加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另外,挑选历史故事进行初中历史教学时需要遵循针对性原则。毋庸置疑,所谓针对性也就是说,在讲述相应的历史知识时需要加之以与之具有相关性能够对其进行解释深化的历史故事进行讲述。这样既可以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又可以帮助学生对基础历史知识进行深化了解以增强学生的历史学习素质。

(二)在课前选择有悬念的历史故事

要想实现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就要抓好历史课的开始。也就是说要在课堂开始前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的思想引导到历史课堂的学习当中。那么在课程开始前设置有悬念的历史故事就有了一定的必要性。举例来讲,在讲到秦灭六国、一统中原时,可以对学生提出关于先秦历史轨迹的疑问,并引导学生去自觉查阅相关的历史史料信息作一定的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被提出疑问到查阅资料再到解决问题,可以更好地实现对历史信息的掌握。

(三)用小故事对课堂内容进行形象化的阐释

历史课堂教学内容大多是沉闷无趣的客观知识,仅仅向学生口头传述这些历史知识可能难以引起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也难以帮助学生对历史知识加以更好的了解和掌握。因此,在历史知识教学中用小故事加以形象化的阐释就有了一定的必要性。举例来讲,在讲到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可以向同学们说明西方列强在我国沿海地区设置由他们主导的港口以及他们在内地地区侵占我国领地作为他们的租界地等各个具体的历史事实来对历史知识加以说明。这样一来既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也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的历史进程。

第9篇:初中历史归纳范文

关键词: 初中学困生 形成原因 转化策略

在学校教育中,由于学生群体层次来源较复杂,其早期所受的家庭教育不尽相同,容易在教学过程及学习过程中产生学习上的差异性,体现在日常表现及阶段考核中就形成“优等生”、“学困生”等概念。初中阶段是学生知识体系逐渐构筑成型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着重分析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及转化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研究意义。

一、学困生基本概述

在学困生这一概念的表述及界定上,业界定义较多,学者对学困生的表述及界定多是出于不同的理解角度,而学困生之一教学及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现象本身具备一定的复杂性,由此使得学困生概念种类较多。

一般而言,在学困生的认知上,业界普遍采用以下表述:学困生是指无智力上的明显缺陷,受各种原因的制约影响,在学习过程中呈现出一种能力水平较低、学习成绩远远低于大多数学生群体的特点的学生群体[1]。初中历史学困生是指在历史学习中存在学习困难、历史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学困生在学习中暴露出的落后性并不具备长期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实现由学困生向优等生的转化。

二、初中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初中阶段学科内容带有一定的系统性、综合性,同时也具有相当程度的复杂性,学生在由小学转入初中时,由于课程体系的变化,容易在学习中遇到多方面的困难。一般而言,初中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初中学困生的突出特征是在基础知识储备上不足,导致其无法将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内容加以融汇,由此导致学生在新知识接收上出现一定的困难,长此以往,不利于其知识结构的完善,使其感到学习枯燥乏味,进而形成恶性循环。对于初中历史课程来讲,由于其涉及众多的历史史料,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存在一定的隔阂,学生在学习时学习动力有所欠缺,学习效果不明显,初中历史学困生数量逐年增多。

其次,初中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两方面的制约影响增加了学困生形成的几率。初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待学生群体往往难以一视同仁,对优等生及学困生的关注力度有所不同,导致学困生的学习动力进一步受损,由此导致学困生学习―生活―交往等方面的恶性循环。对于学生来讲,其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运用不当,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缺乏探究思考的意识及主动询问的态度,在学习成绩的压力下,会极大地损害其学习的兴趣及动力。

最后,外部因素的影响是导致初中学困生形成的重要因素。所谓的外部因素影响,一方面来自于学生的家长,学生的家长知识层次不高、教育方式较为落后、家庭关系不够和谐时,都会影响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另一方面源于社会环境,如社会中出现的读书无用论等思想,极易诱导学生走入学习误区,挫伤其学习积极性。

三、以初中历史教学为例,探究初中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自觉主动性。

初中学困生尽管形成原因较多,但具体到课程教学,学生缺乏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及主动性是导致学困生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初中生在思想理念及学习能力上都处于一个过渡期,其思维逻辑能力较之小学阶段提升较显著,教师应基于学生的这一思想特征及学习规律,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课程教学的重要切入点,提高其学习的自觉主动性。

例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在讲述建国时期的历史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播放音视频,如《义勇军进行曲》、《开国大典》视频纪录片段,从视听两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降低历史学困生产生的概率。

(二)转变教育理念,丰富完善教学方法。

初中教师应树立一视同仁的教学理念,摒弃原有的以成绩分数划分学生档次的观念,秉持教育平等、学生共同进步的新的教育思想,注重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及热情,关注并鼓励学困生的进步发展[2]。此外,初中教师还应着重提升自身的素质能力,结合教育学的相关知识,对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及具体的学困生个体进行细致的分析,丰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学习方法,做好学困生的教学辅导工作。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向学生传授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其掌握初中历史常识记忆及题目解答的方法技巧。例如在教学近现代历史中的各类条约时,如《》,教师可以总结出通商口岸的记忆口诀―“光厦上宁福”,便于学生强化记忆;在历史题目解答时,注重引导学生采用标注关键词、时间点、事件点的方式,提高解题的针对性。

(三)注重学困生学习自信心的激发及保护。

在学困生学习自信心的激发及增强上要注重以下几个要点:首先,教师应注重对学困生的学习进步加以鼓励,结合其学习特点及学习能力,布置一定的难度得当的学习任务及目标,使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感受进步的喜悦,教师可选择当面表扬的方式进一步激发其学习的自信心,增强学习动力。

其次,在进行分组学习时,教师要注重为学困生提供良好的沟通交流的条件,使其在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提高思考及实践的水平,潜移默化地借鉴吸收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的优点及学习方法[3]。

最后,教师在学困生的日常管理中一方面要秉持关爱有加、细致入微的态度及原则,帮助学困生克服恐惧及自卑心理,通过师生深入交流,使学困生感知到自身在教师心中的地位及价值,从而帮助其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及进取意识。另一方面教师要与学困生家长做好沟通,从学校、家庭两方面为学困生的进步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初中学困生在初中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其形成原因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是各种因素综合制约影响的结果。教师在对待初中学困生群体时,要在注重教育平等、尊重学生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措施途径,促进其实现学习能力由弱到强的转化,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