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必要性
实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让我们的生活焕然一新。然而,市场经济本身的趋利性、滞后性和盲目性等特点和缺点使人们在这场经济的浪潮中严重丧失了自我原则,一定程度上使社会生活呈现严重的物质利益倾向,这无疑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极大的冲击和压力。另一方面,随着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越演愈烈,许多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根本解决不了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没有任何经济价值,费力不讨好。因此,在理论和实践上证明并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对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以及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具有重大意义。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的含义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劳动所创造的能促进社会经济增长和发展,满足人们物质需要的效应”。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政治既然是经济的集中表现,那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政治思想的传播手段对经济特别是对生产力只能产生政治中介的作用,或者根起不了太大作用。在这种传统的定式思维限制了人们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认识。然而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备受关注。
三、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具体表现
(一)思想政治教育对国家的宏观经济价值
1. 思想政治教育为促进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成为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经济的强大精神动力。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历史渗透等,使人们认清中华民族当前的历史坐标,认识到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和自己的历史使命,从而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变成自己的自己行动,以坚忍不拔的意志、百折不挠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2. 思想政治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价值导向。首先,它保证我国改革开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继续产生丰厚的改革开放红利,并为奋勇向前提供强大动力。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枚定向导航,保证着我们的社会主义方向,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和社会主义公有制主导地位的巩固发展保驾护航。
3. 思想政治教育为净化社会经济环境提供思想保障。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经济发展扫除思想障碍,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是其促进经济进步的重要作用之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有法律限制,还需要有道德的约束。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增强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法制观念和道德素养,为市场经济有序运行创造良好的道德环境。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人们辩证的看待事物的发展,一方面认识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变化,提高其对社会发展前景的认同和信心,另一方面客观的认识目前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为更好的未来出谋划策。
4. 思想政治教育为国家经济安全强化责任意识。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国情教育、爱国教育、历史教育和道德教育等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能够激发公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强化公民对国家、社会和民族的责任意识,从而付诸实践。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企事业单位的中观经济价值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中观经济价值是指其“对经济组织、企事业单位等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影响,用以组织与配置本地区或行业内部的经济资源,体现在以经济效率为导向的管理制度设计,提高了组织活力和生产效率”。
1. 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塑造企业文化。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企业文化不仅使人们有了明确的精神追求,还会增强企业员工的归属感和团队精神,从而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竞争力。正因如此,企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塑造企业文化,使企业具有长久的发展后劲,不断增强企业竞争实力和经济效益。
2. 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企业资源合理配置。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理论宣讲和实例演练对社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使得人、财、物等各种生产资源能够实现最佳配置。另一方面,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塑造员工人格和激发其精神动力起到重要作用。当一个人的品质、思想境界、情操格调、道德水平上升的时候,他在工作中会遵循职业道德,在其位谋其职,充分利用资源,以企业利益为中心,达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使企业资源达到合理的分配。
3. 思想政治教育是优化企业管理的思想保证。一个企业要稳定有序的发展,就必须有一套科学严谨的制度来加以约束,但这些制度不应当成为束缚职工的围墙,而应当成为指导职工按照最有效方式工作的建议。因此,企业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除了明确纪律和责任,同时更应该为员工创建一个轻松、自由和充满人情味的工作、生活环境,将人文关怀纳入思想工作中来。
4. 思想政治教育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中起着推动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要科技创新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思想政治教育能使劳动者明确掌握专业技术的重要性,还能培养劳动者的思想品质,从而调动劳动者的工作自觉性和积极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个人的微观经济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微观表达是指“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培养有益于个体生存的德性品质,促使其了解并掌握生存本领和手段的重要性,自我约束个人行动适应生产要求,从而在实际工作中创造经济价值”。
1. 思想政治教育为市场经济主体增添精神动力,为实现其个人价值奠基。可以说,人类一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是为了发现、创造、实现并享用自身价值。积极性和创造性越高,价值实现的可能性就越大。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能提升人的思想理论素养,掌握正确的发展方向,促进人的经济活动水平提高和经济活动能力增强。人们在自我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中也逐步增强了自身竞争力,给社会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也满足自身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2. 思想政治教育为具体经济活动培育行为素养。道德作为一种无形资本,对人们经济交往活动具有调节、激励、监督功能。而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多种价值观念相互交织、碰撞,令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人们面临选择上的困惑和失控。因此,把握自身的生活航向,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和道德自律十分必要。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法制、道德教育,调节和规范人们的品德行为,为具体经济活动培育行为素养,从而实现其价值。
3. 思想政治教育帮助思政教育者直接实现自身经济价值。对于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承担者、发动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即思政教育主体而言,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他们的工作内容,通过实施工作内容从而获得报酬,收获经济价值。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思想政治教育个体,即个体施教者,比如教师和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类是思想政治教育群体中的正式群体,比如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群体组织;他们的工作性质和内容就是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动、组织和实施,从而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自己的思想教育工作物化为工资,表现越突出,工作地位得到提升,报酬便会随之增加。
思想政治教育虽然不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但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者直接作用于劳动者,而价值是劳动者素质和活劳动的“物化”,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劳动者这个中间环节以间接的形式作用于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以间接的形式参与创造了物质价值。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承担、发动、组织、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完成工作需要,从而直接收获个人经济报酬,实现个人价值。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本身缺陷的不断显露,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也越来越明显,人们对其也越来越重视。总而言之,个人道德修养和理论素养的形成,生活和工作能力的提升要靠思想政治教育保驾护航;企业生存、发展和壮大也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国家社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更要靠思想政治教育激发动力和营造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 2006.
[2] 王勤.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J].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3期.
[3] 刘双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J].化工管理,2004年第7期.
[4]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 胡国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9.
需要是人的本性,人的能动性表现,作为现实的人,既具有强烈的生存需要、交往需要、求知成才的需要,也存在需要与发展的诸多矛盾,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因而,研究人的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关系,对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一、关于人的需要理论的内容简介
什么是需要?认为,需要是人活动的基本动力和个体积极性的源泉,是对客观的生理条件和社会条件的主观反映。正是由于各种需要的存在,才会推动着人从事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1.人的需要是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的统一
认为,人具有自然需要、社会需要,人之所以具有双重需要是因为人同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需要与社会需要是协调统一,相互相成的,而人的本质属性在于人的社会性,人不可能离开社会关系而存在,因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马克思明确地表达了社会是人们为了实现需要而共同生产,满足人们生活需要而建立起来的。因此,社会需要是人的本质需要,人的需要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性需要这一成果启示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在研究人的需要、满足人的需要或引导人的需要时,要注意密切联系教育对象的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
2.人的需要具有层次性
由于人的需要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且“已经得到的每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因此,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三个层次,并且这三个层次是逐次提升的,分别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的需要。
2.1人的生存需要是人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正如马克思所说:“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就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也就是说,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不仅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还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前提条件,没有物质需要的满足条件,人类不会产生其他更高层的需要,高层次的需要必须基于物质需要的满足和实现。
2.2人的享受需要是人需要发展的必然结果。马克思认为,人类的需要之所以区别于动物需要,是因为人类不局限于对生的机械延续需要的追求,享受需要的产生,是人类需要发展的必然结果。享受需要,“是指人类在其基本生存需要满足后,会产生一种合理的需要,那就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生存质量的高要求,但它发生的必然是基于生存需要的有效满足。”马克思所认为的享受需要,不只是单纯物质上的满足和享受,还包括精神上的享受,如学习知识、倾听音乐、感受旅行所带来的快乐。因此,享受需要是人类合理的需要,其产生是必然的。
2.3人的发展需要是人的根本性需要。人类的需要并不会局限于生存和享受的需要,他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发展需要。人的发展需要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也是对人的本质的集中体现。正如马克思所说,“发展需要是人类对自己生命力的表现和发展,其中,对自己生命力的需要表现为对自身体智以及其它方面能力需要的总和。”
3.人的需要具有社会历史制约性
正如上所说,人的需要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需要是在社会中产生、发展和实现的,离开现实的社会生活,任何需要都将不存在。马克思指出:“我们的需要和享受是由社会产生的,因此,我们对于需要和享受是以社会的尺度……去衡量的。”
3.1人的需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并且受一定历史条件制约。从某种意义讲,“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生产力代表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改造和利用程度的高度。由于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的需要都是不同的,社会生产力越发展,人的物质资料需要就越容易满足。
3.2人的更高层的需要必须基于基本资料的满足。人为了满足需要必须进行生产劳动,而生产劳动又促使人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需要产生社会关系,而社会关系一经形成,又反过来决定需要的性质,使人的需要具有社会性。人类的全部需要,都会受到社会实践水平的制约。正如马克思所说:“由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两性关系、交往、分工),所以他们必然需要发生相互关系。”因此,保证需要不断满足的唯一途径就是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二、人的需要是形成价值目标的根据
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源于人的需要,个人的发展进步也是如此,每个人都是在需要的驱动下,为了某种目的、某种利益不断奋斗,人的这种或那种需要,是形成人的价值观念与价值尺度的原始根据。马克思曾经说过:“‘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它是“人在把成为满足他的需要的资料的外界物……进行评估,赋予它们以价值或使它们具有‘价值’属性”。由此可见,价值是客体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作为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范畴,只在人的对象性关系及其过程之中发生和存在。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人和社会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建立起来的,以主体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为尺度的一种客观的主客体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及其性质是否与人的本性、目的和发展需要等相一致、相适合、相接近的关系。它体现了人的理性与实践活动的向度性和目的性实质,因而价值取向就是目标导向,价值追求就是目标追求,价值与目标是有着内在联系的概念。正如“德育功能之所以能够展现和实现,根本在于人有德行修养的需求”,人们在多大程度上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实现程度如何,与人们内心需要是密切相关的。而需要是以愿望、目标、要求来表达的,追求目标,实现愿望,占有对象,就是需要的满足。对某一方面的事物,对象需要越强烈,就越认为有效用、有价值,获取、占有的积极性就越高,动力就越大。因此,人的需要是形成其价值取向、奋斗目标的根据。人类形成、确立一定的目标并为之奋斗,思想政治教育按照教育目标培养人,并根据社会需要和教育对象的实际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实践活动,也就是为了满足人的成长及发展需要,确立、认定、实现其教育价值。
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探索
思想政治教育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这就需要教育者在开展工作时,“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以人的利益为切入点,把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实际与其现实需要与发展的需要作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加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教育效果,就必须将教育者的教育主导作用有效地转化为受教育者的主体效应。”人们会产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并内化于自己行动的原因也在于此。因此,为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教育者必须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加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建设,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对受教育者作为实实在在的人的现实需要的了解;在考虑社会需求、教育者的需求的同时不能忽视受教育者的需求;教育内容不能游离于受教育者的实际需要,应当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满足受教者多层次的需要。此外,还要根据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发展规律以及他们的特点和需要培养其独立的主体意识、能动的选择性以及自我教育的能力。最终,引导受教育者将自身的发展要求与国家、社会、民族的发展目标有机地统一起来,使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转变为受教者自身谋求全面发展的自觉行动。
2.立足受教育者的现实需要
【关键词】网络舆论 价值观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8-0151-02
一 网络舆论价值观概述
网络舆论就是通过网络的方式呈现出来的公众的态度和意见。网络舆论只是舆论产生的一种形式。由舆论本身的性质与特点决定,网络舆论极易产生负面价值观。首先,网络世界的虚拟性是网络世界中舆论产生的基础。在网络世界中,大众的年龄、学历、身份、背景等这些信息都被隐藏,在这样的背景下,同一个人可以用不同的身份、不限制次数地在网上发言,可以人为地制造舆论。简而言之,网络舆论可能是某些人或者利益集团幕后操控的结果,即所谓的“水军”制造的舆论。其次,网络的开放性和跨时空性,使信息的传播超越了地域和国界的限制。一些西方国家借此大量推销它们的意识形态、价值标准、文化道德观念,这对涉世不深的大学生来说,是一种猛烈的冲击,很容易使他们丧失政治观点和立场,影响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二 从网络盛行语看网络舆论价值观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1.“潘俊钡氖⑿蟹从沉说贝大学生甘于颓废的价值观
“潘俊笔墙年来在网络中出现并流行的词语,在大学群体中广泛运用。“潘俊币淮试诖笱生群体中的盛行,反映了网络舆论价值观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随着它在网络中的流行,它的词义和感彩也开始发生变化。在网络流行的过程中逐渐赋予它更多的含义,如收入不高、身份卑微、长相不出众、生活平庸、不喜欢出门等等。这些新的含义迎合了现代大多数年轻人的生存或生活状态,又有自谦的含义,因此流行更为广泛。特别是在一些知名人士使用的推动下,如知名乐团“五月天”说走下舞台就是“潘俊保“潘俊币淮实拇室濉⑶楦猩彩迅速发生变化。词义的变化也使“潘俊币淮试诠众中的情感色彩以及公众对它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通过网络搜索和对当代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许多大学生并不介意别人称其为“潘俊保有的甚至乐意称自己为“潘俊薄J率瞪希“潘俊币淮试谕络中词义与情感色彩的变化,反映了网络舆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本来青年时代,人应该是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但是当代年轻人,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对“潘俊币淮实娜贤与追捧,是与当代社会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的背离与否定,反映了一种负面的、缺乏上进、自暴自弃、甘于颓废的价值观。
2.“土豪”的盛行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拜金主义价值观
随着“土豪”在网络中进一步流传,特别是“土豪,我们做朋友吧”在网络流行,以及一些商业炒作下(美国苹果公司推出一款金色的新型号苹果5s智能手机被称为“土豪金”),“土豪”一词的贬义色彩快速消失,并完全发展成为具有褒义色彩的词。在当前流行网络语中,“土豪”已经成为有钱人或者富裕人的象征,是被大众接受和羡慕的对象。不难看出在网络舆论的推动下,“土豪”一词的词义与感彩由贬义逐渐演变成褒义。“土豪”词义与感彩的变化,反映了隐藏在背后的价值观的变化。它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对金钱的崇拜,是西方拜金主义价值观的反映。
3.“萌”的盛行反映了当代大学生扭曲的审美价值观
自从“萌”字出现后,在网络舆论的推动下,其描述与形容对象迅速发生变化,并在网络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萌”文化。各种萌的照片、萌的表情、萌的语言在网络中层出不穷,装萌、卖萌俨然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在网络舆论的推动下,“萌”俨然已经成为审美价值的判断标准。“萌”的盛行实际上反映了当代青年,特别是当代大学生扭曲的审美价值观。美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是多样性的。美可以是宏大的也可以是婉约的,可以是阳刚也可以是阴柔,可以是心灵的也可以是外在的,这种以“萌”为美的审美价值观,反映了网络舆论对当代大学价值观的负面影响。
三 网络舆论价值观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1.将网络事件引入课堂
不难看出,网络舆论价值观的形成多是从网络的某一个事件中产生的。网络舆论价值观的产生过程,一般是由网络事件形成网络舆论,再由网络舆论形成价值观,进而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网络舆论价值观产生的过程来看,网络事件是网络舆论价值观产生的前提条件。因此,关注网络事件并将其引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是防止网络舆论价值观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有效方法。在教学中关注网络热点事件,引导学生对热点事情的价值进行分析,帮助认识负面的影响。具体地讲,大学思想政治教学工作者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密切关注热点网络事件。大学思想政治教学者要密切关注网络上的热点事件。网络事件是纷繁复杂的,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对网络事件进行甄别,筛选出具有教育价值的网络事件。其次要进行加工整理。要对网络事件的起源、发展经过、结果、网友们的态度等进行基本的整理。最后结合事件与网友们的态度进行分析,对价值观进行评判,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二是要密切关注网络热词。网络热词是网络中反复出现、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为什么关注网络热词可以有效把握网络舆论价值观呢?因为这些词汇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往往一个网络热词是一定时期内,在网络中盛行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的沉淀,它凝固了网民的情感色彩,含有十分丰富的思想内容。在网络的环境中去考察某些词汇的意义与特点,分析其与现实中的意义或本意的差别,对了解网络舆论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通过对网络热词语言层面的释义,去透视该词背后负载着怎样深层次的含义,以及情感色彩与价值观念。
2.净化校园的网络环境
一是通过技术手段净化校园网络。从校园网的管理方面着手,通过网络技术手段屏蔽一些非法网站,净化校园网络环境,减少对大学生上网环境的污染。
二是通过提高大学生的辨别能力净化校园网络环境。当前网络环境的恶化,一方面由于商业利益集团的恶意炒作造成的。另一方面一些所谓的网络名人“大V”,通过其在网络上的巨大影响力,传播一些负面的价值观和言论。这些直接误导了以大学生群体为代表的青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
网络环境的恶化,虽然是由不法商家和利益集团造成的,但在很大程度上也与大学生的盲目性有关。据《2013年中国大学生微博发展报告》(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显示,对3000万大学生微博用户数据调查发现,大学生转发数量超60%,其中转发“大V”的超80%。而大学生的原创微博占所发微博数量不足40%。可见目前大学生上网还十分盲目,这也是导致网络环境恶化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3.改进大学课堂教学方式
网络舆论就是通过网络的方式呈现出来的公众的态度和意见。网络舆论只是舆论产生的一种形式。由舆论本身的性质与特点决定,网络舆论极易产生负面价值观。首先,网络世界的虚拟性是网络世界中舆论产生的基础。在网络世界中,大众的年龄、学历、身份、背景等这些信息都被隐藏,在这样的背景下,同一个人可以用不同的身份、不限制次数地在网上发言,可以人为地制造舆论。简而言之,网络舆论可能是某些人或者利益集团幕后操控的结果,即所谓的“水军”制造的舆论。其次,网络的开放性和跨时空性,使信息的传播超越了地域和国界的限制。一些西方国家借此大量推销它们的意识形态、价值标准、文化道德观念,这对涉世不深的大学生来说,是一种猛烈的冲击,很容易使他们丧失政治观点和立场,影响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二、从网络盛行语看网络舆论价值观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1.“屌丝”的盛行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甘于颓废的价值观“屌丝”是近年来在网络中出现并流行的词语,在大学群体中广泛运用。“屌丝”一词在大学生群体中的盛行,反映了网络舆论价值观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随着它在网络中的流行,它的词义和感彩也开始发生变化。在网络流行的过程中逐渐赋予它更多的含义,如收入不高、身份卑微、长相不出众、生活平庸、不喜欢出门等等。这些新的含义迎合了现代大多数年轻人的生存或生活状态,又有自谦的含义,因此流行更为广泛。特别是在一些知名人士使用的推动下,如知名乐团“五月天”说走下舞台就是“屌丝”,“屌丝”一词的词义、情感色彩迅速发生变化。词义的变化也使“屌丝”一词在公众中的情感色彩以及公众对它的态度发生了变化。通过网络搜索和对当代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许多大学生并不介意别人称其为“屌丝”,有的甚至乐意称自己为“屌丝”。事实上,“屌丝”一词在网络中词义与情感色彩的变化,反映了网络舆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本来青年时代,人应该是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但是当代年轻人,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对“屌丝”一词的认同与追捧,是与当代社会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的背离与否定,反映了一种负面的、缺乏上进、自暴自弃、甘于颓废的价值观。
2.“土豪”的盛行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拜金主义价值观随着“土豪”在网络中进一步流传,特别是“土豪,我们做朋友吧”在网络流行,以及一些商业炒作下(美国苹果公司推出一款金色的新型号苹果5s智能手机被称为“土豪金”),“土豪”一词的贬义色彩快速消失,并完全发展成为具有褒义色彩的词。在当前流行网络语中,“土豪”已经成为有钱人或者富裕人的象征,是被大众接受和羡慕的对象。不难看出在网络舆论的推动下,“土豪”一词的词义与感彩由贬义逐渐演变成褒义。“土豪”词义与感彩的变化,反映了隐藏在背后的价值观的变化。它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对金钱的崇拜,是西方拜金主义价值观的反映。
3.“萌”的盛行反映了当代大学生扭曲的审美价值观自从“萌”字出现后,在网络舆论的推动下,其描述与形容对象迅速发生变化,并在网络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萌”文化。各种萌的照片、萌的表情、萌的语言在网络中层出不穷,装萌、卖萌俨然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在网络舆论的推动下,“萌”俨然已经成为审美价值的判断标准。“萌”的盛行实际上反映了当代青年,特别是当代大学生扭曲的审美价值观。美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是多样性的。美可以是宏大的也可以是婉约的,可以是阳刚也可以是阴柔,可以是心灵的也可以是外在的,这种以“萌”为美的审美价值观,反映了网络舆论对当代大学价值观的负面影响。
三、网络舆论价值观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1.将网络事件引入课堂不难看出,网络舆论价值观的形成多是从网络的某一个事件中产生的。网络舆论价值观的产生过程,一般是由网络事件形成网络舆论,再由网络舆论形成价值观,进而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网络舆论价值观产生的过程来看,网络事件是网络舆论价值观产生的前提条件。因此,关注网络事件并将其引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是防止网络舆论价值观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有效方法。在教学中关注网络热点事件,引导学生对热点事情的价值进行分析,帮助认识负面的影响。具体地讲,大学思想政治教学工作者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密切关注热点网络事件。大学思想政治教学者要密切关注网络上的热点事件。网络事件是纷繁复杂的,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对网络事件进行甄别,筛选出具有教育价值的网络事件。其次要进行加工整理。要对网络事件的起源、发展经过、结果、网友们的态度等进行基本的整理。最后结合事件与网友们的态度进行分析,对价值观进行评判,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二是要密切关注网络热词。网络热词是网络中反复出现、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为什么关注网络热词可以有效把握网络舆论价值观呢?因为这些词汇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往往一个网络热词是一定时期内,在网络中盛行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的沉淀,它凝固了网民的情感色彩,含有十分丰富的思想内容。在网络的环境中去考察某些词汇的意义与特点,分析其与现实中的意义或本意的差别,对了解网络舆论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通过对网络热词语言层面的释义,去透视该词背后负载着怎样深层次的含义,以及情感色彩与价值观念。
2.净化校园的网络环境一是通过技术手段净化校园网络。从校园网的管理方面着手,通过网络技术手段屏蔽一些非法网站,净化校园网络环境,减少对大学生上网环境的污染。二是通过提高大学生的辨别能力净化校园网络环境。当前网络环境的恶化,一方面由于商业利益集团的恶意炒作造成的。另一方面一些所谓的网络名人“大V”,通过其在网络上的巨大影响力,传播一些负面的价值观和言论。这些直接误导了以大学生群体为代表的青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网络环境的恶化,虽然是由不法商家和利益集团造成的,但在很大程度上也与大学生的盲目性有关。据《2013年中国大学生微博发展报告》(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显示,对3000万大学生微博用户数据调查发现,大学生转发数量超60%,其中转发“大V”的超80%。而大学生的原创微博占所发微博数量不足40%。可见目前大学生上网还十分盲目,这也是导致网络环境恶化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3.改进大学课堂教学方式教学是抵制网络舆论价值观负面影响的最直接的手段,由于当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仍然是宣传式的,这样的课堂模式难免比较空洞、重复、缺乏时代感与针对性。教学的内容往往是教条式地讲授,教学的方式也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严重与大学的实际生活相脱节,大大地降低了思想政治课堂的教学效果,给网络舆论价值观的冲击提供了可乘之机。因此,改进和创新教学方式,是提高思想政治教学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新加坡 德法兼施 教育 启示
新加坡1965年正式独立后,由于过分追求经济高速增长而忽视了对国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导致新加坡出现道德滑坡等众多社会问题。进入70年代以来,新加坡逐渐意识到公民素质的重要性,开始狠抓思想道德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新加坡能够在短短几十年间使国家整体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与其德法兼施的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关。处在改革开放今天的中国与70年代之后的新加坡有许多相似之处,全面认识和了解新加坡德法兼施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对我国加强和改进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德法兼施是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显著特征
新加坡是一个高度法治的国家,其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有亲切感人的理念和口号,另一方面也有无情的法律、法规作保障。[1]新加坡政府认为精神文明建设既要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也要制定相应的法律规范作为保障,在重视道德教育的同时坚持德法兼施,才能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道德教育是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
新加坡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特别重视对国民进行新国家意识的培养,培养的核心就是要做“新加坡人”。李光耀指出:“我们汇合了来自中国、印度以及马来世界不同地域的移民,我们必须给我们年轻的一代以共同的基本社会准则、社会价值观以及道德教条这些准则、价值观以及教条将能塑造完整的未来新加坡人”。[2]新加坡大多是由华人组成,在东西方文化不断碰撞、融合的过程中,新加坡始终坚持明确其文化的东方属性,坚持“技术上依赖西方,精神上固守东方”以避免“使现在新加坡人成为没有根、没有文化的人的危险。”新加坡特别尊从儒家的伦理规范,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对原有的道德规范去芜存精,注入时代精神,形成新的体系。
(二)用法治方式强化思想政治教育
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建立在国家法律法规基础之上的,将道德建设纳入到法律的框架之内,借助法律的强制性措施,优化了法治社会环境,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新加坡自建国以来,为根除恶习、稳定秩序,陆续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约束公民社会行为的条例和法规,如对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乱涂乱画、公共场所抽烟等在世界许多法典中无案可查的内容,都立法进行约束。[3]这些都是极为典型的道德规范,是每一个社会人都应自觉遵守的,政府将此类道德规范上升到法律的层面上,形成相应的法律规范,从而使人们更加严格地约束自我行为。
二、新加坡德法兼施思想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
新加坡虽与我国同为亚洲国家,但两国在国家性质、社会环境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两国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各自鲜明的特点。对比新加坡德法兼施思想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批判地借鉴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成果。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比较
新加坡政府特别重视统一国民思想,共同致力于国家发展。培养认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新加坡人是新加坡思想道德教育的终极目标。[4]此目标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所以新加坡政府必须使用法治的手段使人们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价值观,以避免反映西方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入侵。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这些目标大多是由提高自身内在修养完成,缺少了法制的外在约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人极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果仅仅是依靠传统道德理论的简单传授,而忽视将道德目标和法制紧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会大大减弱。
(二)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比较
新加坡在建国初期出现了道德滑坡、泛滥等社会危机,严峻的社会环境急需国家采用强制性的手段加强人们的思想道德建设。同时,新加坡国土面积狭小,人口少且相对集中,在这样的国家中实施德法兼施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有利于法律的贯彻与实施。
相对于新加坡而言,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在经历了五千年文明的洗礼之后,传统道德观念早已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正是由于人们长期重视教育的道德方面而忽视了法制在教育中的作用,因而德法兼施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中表现的并不明显。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比较
新加坡是世界上第一个明确将道德规范法制化的国家,这就突显了法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新加坡将法制规范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方法之中,始终坚持采用德法兼施的思想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另外,新加坡政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新加坡的公务员制度,政府要求公务员必须秉公执法、杜绝腐败。正是通过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严刑峻法的约束,新加坡政府官员形象成为了社会道德的风尚标,推动政治经济发展。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通常从理论教育开始,同时也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但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之中,大多只是流于形式而没有深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尤其是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并没有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制定相应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只是对学生做出总的行为规范要求。
三、新加坡德法兼施思想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对比新加坡与我国德法兼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更好地将两者进行比较对照,从而取长补短,促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同时,借鉴新加坡德法兼施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固步自封,而应结合我国实际采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分析、鉴别、吸收、利用,这样才能使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在借鉴的基础上向更高层次发展。
(一)重视中华民族精神的培养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的重要历史责任,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的根基。”[5]有效弘扬民族精神必须以活动为载体,作为有效的载体活动必须具有民族根基并为大多数群众喜闻乐见。比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元旦节、港澳回归日等等,充分利用这些节日的民族价值,有利于大大加强人民群众的国家认同感,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对于严重损害国家利益、偏离民族精神的逆反者,必须采取强硬的法律措施,切实维护民族尊严。
(二)加强青少年思想品德行为规范教育
青少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生力军,代表着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这种特殊的社会地位决定了青少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对青少年的培养不仅要促使其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还应注重从小对他们的日常思想道德行为以法的精神进行规范和管理,并对学生进行严格的道德和纪律训练。我们必须依据现实国情和现代法制精神,制定适合青少年认知层次的日常思想品德行为法规和规范,并要求他们严格遵守。
(三)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法制化进程
新加坡把思想政治教育的许多内容都通过完善的立法形式上升为法规,并且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法制观念的培养。我国现阶段正在实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战略,这一战略的提出充分体现了民主法制进程的加快。在这个令人欣喜的变化之后,我们不难发现思想政治教育正在扮演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加快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法制化进程已成为现代化建设不可缺少的环节。法制观教育也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其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要帮助人们明确法制意识,提高人们遵守法律、依法办事的自觉性。
(四)积极开展党风廉政建设
新加坡廉洁的社会风气为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中也应积极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十报告指出:“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6]当前,我国应加强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过程中要坚持德法兼施,运用法律手段约束他们的行为,与腐败行为进行坚决的斗争。党风建设还需要拓宽民主监督渠道,充分利用大众媒体,形成自由民主的社会舆论氛围,这需要公民具备清晰的认知能力和高度的法律意识。党风、政风的根本好转能够推动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从而减少广大人民群众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怀疑,为我们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坚实的社会环境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自尊 孔琳.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7)
[2] 陈立思.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50-251
[3] 王瑞荪.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 李振宁.新加坡思想及对我们的启示[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5,10(5)
[5] 谢祖鹏.思想调查论[J].江汉大学学报,1995(5)
[关键字]系统科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科学的研究方法是人类长期进行科学实践的结晶,它是随着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实践的不断深化而充实、丰富、提高的,每当科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总会伴随着产生新的方法与之相适应,从而推动科学技术革命的飞速发展。”系统科学于20世纪40年代末崛起,以迅猛的速度发展,在60~70年代基本形成了由许多学科分支构成了学科群体。不仅如此,“系统及系统科学已经成为当代最具有综合行的、最有价值的、最重要的基础概念和科学。”讨论系统科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方法论价值问题,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要求的必然结果,很少涉及到方法论的范畴。本文就尝试以叶澜教授的《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一书关于“系统科学在教育研究中的方法论价值”一部分为基础,进一步探讨系统科学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方法论价值问题。
1 提供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对象观的新视角
系统科学的首要贡献在于它以复杂的开放系统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揭示复杂系统的结构、特征。
内部运作机制,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原理及其在不同状态下的特征,系统的演变与发展等一系列以往未被重视和深入研究过的重要问题,为人类的认识开辟了新的领域。对于复杂事物,系统科学在方法论上对“原子论”和“还原论”突破,使其冲出传统思维方式的框架,形成了以“整体”为研究对象与广阔的研究领域。这一突破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具有方法论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影响,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实践活动中的互动,把一定社会的政治准则、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法律规范和心理要求,内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素质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特殊的客观存在的实践活动,作为整个教育工作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与其他并行系统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既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存在,又服从和服务于发展生产力的目的和功能,而且贯穿在其他系统之中,从而充分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环境系统的相关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不同层次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构成的有机整体,是一个极为复杂而广泛的系统。根据系统科学的观点,我们知道系统是一个整体功能和属性大于局部功能和属性之和的有机动作集合体,因此,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对它本身的研究,而是要把它看作是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子系统的母系统,全面的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和相关性,最终把研究对象拓展到一个新的领域,就如同系统科学的新思路一样,使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面临着重新确定和拓展研究域的新问题,对于新的问题域,我们应该在整体的关联中重新认识它。
2 提供从整体上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结构的新思维原则
系统科学没有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现成的新结论,但确实提供了从整体角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新思维原则。“整体性是系统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出发点,它为人们从整体上研究客观事物提供了有效方法。他们始终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认为世界上各种事物、过程不是孤立的杂乱无章的偶然堆积,而是一个合乎规律的、由各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这些整体的性质与规律只存在于组成其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而且各组成部分的总和,不能反映整体的特征和活动方式。”因此,以“三论”为基础的系统科学方法论所提供的方法突破了以前分析方法的局限性,它要求人们如实地把对象作为有机整体来考察,从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相互结合、相互制约的关系中揭示系统的特征和运动规律。系统内部动态相互作用关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远远超出传统科学思维的局限性。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还存在不足。尤其是在对整体性原则的把握上。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曾经过于强调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而把大学生置于消极被动的地位,没有足够重视其主体地位,以致出现过分强调灌输的片面倾向。我们在道理上是能够接受整体性原则的,但是已成为潜意识的习惯思维方法,依然会不自然的遵循“还原论”的方法。
3 提供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与环境关系的“结构与功能”新思维模式
复杂开放系统处于稳定状态时,必须与环境进行信息、能量与物质交流,以维持自身的存在并发挥功能。系统科学中“结构――功能”的关系就成为一组新的范畴进入到人类的思维空间,成为人们研究、认识事物的一种工具。有关“黑箱”与“白箱”研究,最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种新的间接研究教育影响在学生内部发生变化过程和机制的手段,也提供了同一教育影响可能产生不同效果的模拟研究手段,这对在微观层次上研究教育活动承担者双方的互动机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在人为系统的发展中,新的目的和功能要求的提出具有重要的先导作用和推动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和行动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这样一个人为的系统,从社会和学生的角度看,都以未来作为时间维度,以发展作为目标,任何一个既成的教育事实都不可避免地与价值追求和选择相关。我们都知道,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把大学生培养成“四有新人”,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面临经济主体多元化、主体利益多元化和价值观念多元化的现实环境,能够坚持自己应有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根据系统科学的观点,我们应该根据目标的实现状况对于施教方法进行修正,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同时更关注整体的协调性,以保证系统整体功能的发展。此外,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要通过系统对社会提供的物质、能量、信息做出合目的的选择,再内化为自身的结构,及通过结构的改变,进而实现。
4 提供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变革过程的新思维
系统科学把系统存在状态分为“平衡态”――“非平衡态”――“远离平衡态”三大类。分类的标准是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现有结构的稳定性。普里戈金关于远离平衡态系统发生、演变的耗散理论具有突出的方法论价值。像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这样的复杂系统,非平衡态是常态,演化是绝对的,稳定却是相对的,要全面认识教育系统及其发展,就一定要研究它的非平衡态与远离平衡态。
平衡状态打破、熵的持续增加,使原有系统的一体化能力逐渐削弱,个体呈现越来越大的自由态,进入非平衡态,再向前发
展,就达到远离平衡态。对于原系统而言,系统不再存在回复到原有状态的可能,那么这一阶段研究的要点就是新系统的形成。
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本身就是一个复杂开放的系统,作为教育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演化是绝对的,稳定是相对的,非平衡态成为一种常态。因此,在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研究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这样一种方法论,把思想政治教育看成是一种无序的,把这样一种无序当作一种常态,在动态中把握对它的研究,从有序到无序然后再到更高一级的有序,呈现螺旋上升这样一种形式,在大系统中使它能够充分的发展。与此同时,新时期的,充斥着多元的价值观,多元的利益观等等各种纷繁复杂的因素,在这样一个时期,更要坚决避免使思想政治教育僵化,灵活应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外部因素的变化,及时控制干扰因素,促进新的、积极的因素的发展,最终使得新系统形成。5提供多学科综合研究复杂对象的方法范式
系统科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不仅决定了要有思维方式、理论工具的变化,而且创造了新的思维方式和理论工具,此外,还决定了要采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使这些研究方法在服从于对象特征和研究任务的需要中实现综合。
哲学与科学的统一是系统科学研究体系中最突出的一个方面。系统科学方法论处于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应该属于第二层次的地位、具有一般科学方法论的功能。系统科学方法论在整个科学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它是沟通哲学与系统科学的桥梁,它与其他许多学科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可以从具体科学中提炼出一般科学方法,又可以为丰富、发展哲学方法提供素材,但它本身并不是哲学方法。我们既不能用系统科学方法论代替哲学方法论,也不能用哲学方法论代替系统科学方法论,从而抹杀系统科学方法论在方法论中应有地位。恩格斯曾经指出:“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系统理论的出现为实现这种转变创造了条件,同时为唯物辩证法的具体化、精确化创造了条件。系统概念与一切哲学范畴一样具有最广泛、最深刻、最高度的概括性。
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阶级性,我们的党是的政党,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一定要在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指导之下进行,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研究。跨学科的比较研究是系统研究方法体系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系统科学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提供了范例。此外,系统科学还提供了用系统的观点认识教育的一系列新观念。
[关键词]网络优势研究生班级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张晓兵(1969-),男,河南方城人,黄河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党总支书记,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河南郑州450006)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7-0052-03
目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有课堂教育、导师培养和研究生工作部门的管理等,网络优势尚未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得到充分发挥,研究生班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也没有被充分利用。然而,实际情况显示,受招生规模扩大、学程短、个体独立意识强、生活、学习、科研及实践活动相对分散等多方因素影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难以有规模地展开,实效性也难以增强。从研究生思想和行为的实际出发,寻找适应研究生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成为一个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的问题。
发挥网络优势,加强研究生班级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研究生思想和行为实际的要求,而且是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现代化的要求。一方面,由于网络的信息传播时效性、内容海涵性、资源共享性、交互性、平等性、开放性等优势,很好地适应了研究生学习、科研、社交、娱乐等需求,研究生群体的学习科研电子化和社交娱乐网络化趋势已经愈加明显。另一方面,研究生班级作为研究生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学校对研究生进行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结合点,是研究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研究生班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掘和利用,对落实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以网络优势为依托,发挥研究生班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积极探索适合研究生思想和行为特点的有效途径,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摆在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建设班级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保证班级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
将研究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分为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四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方面,其中认知是先导,情感是动力,意志是保证,行为是结果。丰富班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增强研究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了解,建设研究生班级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传播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增强研究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了解,通过正面灌输培养情感、形成意志、引导行为,从而保证班级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
1.建设班级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可行性。网络信息内容的海涵性和多媒体兼容性,以及近年来网站建设技术操作的简易化,为充分发挥班级成员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来建设班级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提供了技术支持。如今,网页编辑可以采用“所见即所得”模式,无须复杂难学的计算机代码知识,也可以建设自己的专题网页、论坛、博客、空间,实现文本信息、图片上传、音频视频插入等多种功能,还可以选择多种风格各异的网页模板风格,实现内容与形式双优化,增强了班级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吸引力。通过建设和完善班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用又新又好、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源丰富班级文化生活,提高班级成员的理论修养和政治觉悟,使研究生在各自由不同导师负责培养的情况下仍然具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确保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有效传达,保证了研究生班级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正确性。
2.班级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要坚持弘扬主旋律。班级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在言论立场上要与党和国家宣传弘扬的主流价值观保持一致,内容的选取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权威性,能起到导向作用。例如党的最新方针政策宣讲、各大主流网站(如人民网、新华网等)精华摘要、学校官方公告通知、具有科学性和思想性的名家名作赏析等。此外,在弘扬主旋律的基础上,班级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内容还要具有针对性,体现班级特色,考虑班级成员的兴趣倾向。找到思想教育与专业研究的结合点,如对专业领域内的伦理、价值追求问题的思考,或者对高尚科学精神和学术品德的提倡,都是值得尝试的结合方式。这些既体现主流教育思想又具有研究生班级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其接受度和有效性是可以预期的。
3.班级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要增强吸引力。班级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形式要具有趣味性和吸引力。首先,在网站各版块的设计上,要体现班级成员的多元化需求。不仅要有“理论前沿”“经典品读”等理论性、思想性较强的版面,还要有“时事热点”“实践园地”等社会性、实践性、互动性较强的版面,与班级成员社会生活实际密切相关,这样才能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访问量。其次,在网站编辑中要注意运用多种媒体形式来表达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如图片、声音、视频、Flash等,充分发挥网络的兼容性优势,用图文并茂、声色俱佳的网站形式,吸引班级成员兴趣。此外,还可以充分发挥网络交流的平等性、开放性优势,征集班级成员建议,完善网站建设。
二、开辟班级网络情感交流渠道,体现班级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
1.开辟研究生班级情感交流渠道的必要性。研究生群体所处的年龄段,决定了他们处于人生中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关键时期,面临各方面的复杂抉择。学习、生活和就业压力并存,心理负担较大,可以说基本上每个研究生都会遇到一些思想问题。但是由于研究生培养的规模化和研究生管理方式的相对宽松,使得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覆盖程度和集中深入程度都难以达到,变得“高高在上”。因此,充分发挥班级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交流和心理疏导功能是研究生的迫切需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通过在网络上开辟班级情感交流渠道,充分发挥网络交流的开放性、平等性优势,畅通言路,疏导结合,使研究生的思想和行为在班集体中得到表达和体现,研究生的矛盾和思想问题有了反馈渠道,这有利于研究生工作部门在充分了解研究生的基础上,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同时,这也是充分尊重研究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方式,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增强时效性。
2.班级网络情感交流的实现方式。班级网络情感交流可以通过交互式聊天软件或者班级论坛、博客圈、公共邮箱等方式来实现,每种方式各有优势,可以结合情感交流的不同情境灵活运用,是表达研究生个人情感、体现研究生班级友爱、疏通研究生思想和心理矛盾的渠道。例如,当某些班级成员遇到思想挫折又不好意思在现实中表达,或者想表达而身边没有倾听者时,就可以通过班级QQ群或语音房间,向同学朋友倾诉,寻求心理帮助,如果班集体能在此时适当介入,发挥集体的力量,共同帮助该同学战胜挫折,则更能以情感人,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以情感人”的力量。
另外,班级网络情感交流渠道还是进行学术探讨与交流,培养融洽集体气氛的地方。班级成员对于某个学术问题或者当下某件社会热点的讨论,集中见面开会不好实现时,通过班级QQ群等进行网络会议,大家各抒己见,同样可以实现实时交流,并且一些在当面讨论中寡言少语的班级成员更有可能会在网络会议中表达许多想法,网络交流的平等性、开放性优势,会使班级会议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是传统的交流方式所不能比拟的优势。
三、培养健康向上班级网络文化,优化班级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培养健康向上的班级网络文化,促进良好班风形成,从观念意识层面指导班级成员的思想和行为,使班级成员自觉把班风中蕴涵的高尚的情操作为自己的追求,从而形成稳定的意志,这种稳定的意志反作用于班级文化,促进了良好班级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形成。
1.培养健康向上班级网络文化的必要性。研究生班级中通常存在主动分子与被动分子、积极态度与消极态度并存的情况,这种参差不齐的情况是不利于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通过丰富的班级活动和积极有效的班级成员沟通,密切班级成员联系,以先进带后进,以主动带被动,以积极带消极,实现班级成员团结共进,形成整体效应,培养积极向上的良好班风以及独立思考、开放创新的良好学风,是优化班级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重点。由于研究生个体独立意识强,且生活、学习、科研及实践活动相对分散,集体组织活动时通常参与率不高或积极性不强。但是,在网上却通常能“聚到一起”,同学们在网上碰见时也会打个招呼,聊上两句。在班级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利用这种方式,用大家喜欢的、常用的方式来教育大家,“投其所好”,其良好效果是可以预期的。此外,健康向上的班级网络文化也是防止网络沉迷、避免网络的负面影响、倡导文明的重要途径。
2.培养班级网络文化的途径。培养班级网络文化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班级博客圈、班级聊天群等开放式互动途径,个人博客、私人聊天室、电子信箱等单线性互动途径。开放式互动途径适合进行集体讨论和交流,培养班级团结融洽的气氛以及共同学习进步的班风。例如,通过建立班级博客圈,实现班级成员博客互访,共同学习、互相交流、共享资源,提升班级成员学习状态,形成有竞争、有合作、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良好班风和学风。单线性互动适合班级个别成员进行深入交流探讨,虽然交流广度不如开放式互动途径,却具有深入细致、影响持久的优势,有利于增强班级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例如,很多研究生都有在网络上写个人日志,表达思想、观点或情绪的习惯,班级成员通过个人博客互访,彼此了解,相互交流,可以使积极向上的氛围得到传播,消极低落的思想得到化解,正确的观点得到传播,错误的观点得到纠正,从而实现以先进带后进、以积极带消极、以主动带被动的班级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机制。
四、利用“网络班级”进行自我教育,增强班级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并体现在实际行为中,是思想政治教育外化成功的标志之一。利用“网络班级”进行自我教育,则是促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外化,增强班级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有效方式。
1.利用“网络班级”进行研究生自我教育的可行性。“网络班级”其实就是班级形式在互联网上的虚拟化,通过在某些校友交互网站创建网络虚拟班级,班级成员注册登录,用班级公告栏、班级留言板、班级日志、班级相册、班内信件群发等网络功能,来开展班级工作。需要说明的是,“网络班级”并不会也不能代替实体班级,只是由于研究生班级成员的个体独立意识强、生活、学习、科研及实践活动相对分散,造成研究生班级组织难以集中管理,所以要借助“网络班级”来实现班级日常管理,这是研究生班级思想政治教育实际的需要。
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教育只是提高人们思想政治素质的外因,自我教育才是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内因。”“自我教育是衡量教育是否有效的一个标志,又是思想政治教育最终落实的归宿。”研究生班级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建立在研究生班级成员的人格社会化基础上。研究生作为高层次的知识人才,社会化程度较高,已具有稳定成型的世界观和一定的知识基础,人格特点有明显的独立性、自我约束性和社会合作性,具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基础。
利用“网络班级”这一形式,把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贯穿其中,充分利用研究生网络使用率高、使用时间长、对网络媒体形式兴趣浓等特点,更好地引导他们通过自主的学习、独立的思考、自觉的参与以及集体的交流、互利的合作、竞争式的学习等途径,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以达到科学、有效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2.通过“网络班级”进行自我教育的实现方式。“网络班级”适合班级管理工作的特点,且便捷好用,具有趣味性和时尚性,富于吸引力。班级工作中的许多事务,如班级通知、班级提议、班级成员讨论投票、班级资源共享、班级联谊等,通过“网络班级”都很容易实现。
“网络班级”自我教育和管理功能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班级公告通知。通过“网络班级”进行班级公告通知,是一种稳定、持续的信息传达方式。班级负责人在“网络班级”上班级公告后,班级各成员登录查看,省去了短信或电话逐一通知的麻烦,并且可以传递更多信息,清楚明白地将班级事务传达到人,班级成员的意见也可以通过留言系统及时反馈。
第二,召开网上班会。“网络班级”兼具了BBS的开放式讨论功能,班级成员可以就某一主题进行留言讨论,实现实时交流,网络系统会自动按信息的时间先后顺序对留言进行排序,不会出现场面混乱失控的情况。网络发言内容一经就自动保存在网页服务器中,不必专设会议记录员。由于发言可记录、可复查、可保留,班级成员在发言前会进行更多理性思考,防止了实地会议中发言的随意性,有益于提高议事效率。
第三,共享班级资源。“网络班级”的资源共享功能可以用在研究生班级生活的方方面面:理论学习、学术文章讨论、课题研究资料、应用电子软件分享、集体活动照片展示等。这些资料都可以通过网络服务器的文件存储功能实现永久保存。
第四,进行班级交流和校友交流。学生可以通过该“网络班级”载体网站实现校友搜寻和互动,设定搜索条件找到符合交流需要的对象,通过互访、留言,实现各个学校的各个班级及其成员之间的交流互动,这是实际生活中的交流所不能比拟的优势。此外,还可以根据班级自我教育和管理的需要,发挥网络优势,灵活运用多种形式,以达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于淑华,庄岩,于德华.发挥网络优势,加强研究生班级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9).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辐射力
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互联网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并对人们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产生了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因此,当前必须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网络空间以网络为载体而展开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总体上看,我国目前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很多不足,尤其是以下几个方面,亟待加强。
一、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队伍的培养
信息时代,培养一支具有较高政治理论水平、精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且掌握网络技术的宣传队伍,是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人才保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培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也是我国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当务之急。
一名优秀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既应当有深厚的政治理论水平、马列主义理论修养和思想政治工作艺术,又应当是能够熟练地使用网络、驾驭网络,还应当有快速的反应能力和强烈的开拓进取精神。然而由于我国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步较晚,一些长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老一辈理论工作者普遍缺乏驾驭网络的能力,而新一代掌握网络技术的高科技人才却又普遍缺乏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因此我国当前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队伍稍显不足,必须加快培养。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最大限度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社会化,才能够使每个社会成员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可能。因此我们必须培养一支具备高强的信息分辨意识、高超的信息处理能力、高尚的信息伦理道德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者,以此带领网络舆论的正确导向,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日益社会化。
二、强化民主意识。增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掌握着信息的权,遵循的是一种行政命令式的思维模式,联通教育者于受教育者的是单向式的“我讲你听,我打你通,我讲你做”的权威主义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中的教育者往往以居高临下的姿势和态度面对受教育者,这无形之中就拉大了教育者于受教育者之间的距离,非常不利于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在网络媒体上交流的双方或多方则是平等的,这就意味着网络环境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地位会发生变化。
在网络面前,受教育者接受信息的机会和内容与教育者是平等的,而且有可能出现受教育者所掌握的内容多于教育者的状况,这就给教育者的权威地位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因此,从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必须改变以教育者自居、居高临下的传统教育观念,树立民主化观念,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把自己与受教育者放在一个自由交流、互动的平台上,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互动式的工作方法,耐心启发并引导学生向主流方向靠拢,做学生真正的良师益友,从而增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
三、强化创新意识。增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
互联网海纳百川,存在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文化形态。在这样多元文化并存的环境中,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抓住机遇,找准切入点,以创新的姿态开拓进取,才能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
1.观念创新。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工作能否取得开拓性进展,关键在于思想是否解放,观念有没有更新。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信息传播途径和超大的信息量,引起了人们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的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就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而引导受教育者跟随时代的脚步更新观念。
2.内容创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缺乏吸引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教育的内容陈旧,不能很好地吸引受教育者的注意,难以激发他们情绪的“兴奋点”与“敏感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汲取这一经验教训,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上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主动性、实效性,关注人们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用健康的内容教育人,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架构崭新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
3.方法创新。思想政治工作能否取得实效,方法十分重要。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必须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由严控向疏导转变,通过举行讲座、网上讨论等形式,让人们懂得怎样从网络的获得需要的信息,如何识别错误言论,以增强人们对网络媒体上错误观点的免疫力;由单向灌输式向交互式转变,利用网络的交互性特点,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由单一手段向复合手段转变,既要借助传统手段的优势,又要借助网络信息量大、信息传输快的特点,不失时机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构建立体的、全方位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格局。
四、提高主动性。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渗透力
【关键词】讨论法 讨论主题 时间节奏 主体参与 点拨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061-01
旧的思想品德教学模式常常把学生放在被动接受的地位,教师独霸课堂,从导入新课、讲授、启发到课后思考,一讲了之,忽视学生实际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就造成了学生“课堂上谈得头头是道,课外表现又是老一套”现象的发生。要接近教材、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要改变学生在学习中的被动局面,就要在教法上注重课内与课外,教与学紧密结合。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入讨论式教学法,变教学“独唱”为“合唱”,变“一言堂”为“群言堂”。
所谓活动讨论法是指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围绕某一问题或社会现象的某些特定方面,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在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开展积极的讨论、争论甚至辩论、各抒己见,互相责疑,互相启发,以求弄懂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活动讨论法在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对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讨论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想;可以启发学生学会钻研问题,分析问题,独立思考。从而加深对知识的领会;可以培养学生摆事实,讲道理,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科学态度和口头表达能力。活动讨论法在开发学生智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有较大的优势。它是以学生为中心,导师为载体,使学生通过推理、分析反复运用已学知识而达到训练学生自学能力、推理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能力的目的。活动讨论法有利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利于自学技能的获得,这将有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教育目标的实现,从而满足当今与未来社会的需要。但我们也应注意到活动讨论法的局限和缺点,因此,教师和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都需要有充分的准备。
一、在整个过程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参与确定讨论的主题,在讨论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特别是思想品德活动讨论法的实践,如果离开了学生主体的主动参与,就会变得毫无价值。相反,如果学生主体积极参与活动讨论,才能“将学习材料中的有意义的内容与学生的个人的意义结合起来,才是有效的意义学习”,这种具有主体参与性的学习才有可持续性,才能成为生命不竭的源头活水。
学生的参与必须是积极主动的,他们首先必须明白讨论的主题与所学知识点的关系,因此在讨论课之前就必须根据老师设计的问题认真阅读书本有关知识,并多方面多渠道地收集信息,组织材料,对自己无法弄懂的问题做好笔记,以便在讨论中提出,在讨论中得出结论。
二、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做好引领者的作用
传统的教学教师是权威,教师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教师在教学中是主角,学生是配角,是一个被动的倾听者和学习者。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领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此教师在活动讨论中应是一个指导者,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解释疑难;对学生的积极参与进行鼓励,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应启发学生的思维、介绍方法、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既不能代替学生活动,又不能放任自流、袖手旁观。
我认为,教师的引领主要是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讨论前,教师应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分好讨论小组,确定小组成员分工和合作的内容。
2.讨论前,教师要提出讨论的题目和讨论的具体要求,并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或参考材料,或进行调查访问,认真准备讨论意见。但要注意所选的讨论题目不仅要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够理解和接受,而且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使学生有话可说。
3.在讨论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紧扣主题,避免出现被学生提出的一些与讨论主题无关的问题牵着鼻子走的现象,并且要引导好一些借机闲聊的同学回到讨论的主题上来。
4.讨论时,要善于启发引导,既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意见,又要抓住问题的中心,把讨论引向深入;要善于在讨论的过程中注意学生推理和分析的能力、表达和组织能力的培养。
5.讨论结束时,教师要进行总结,对讨论中的不同意见,要进行辩证地分析,作出科学的结论,也可根据实际情况,提出需要进一步探讨的,要允许保留其看法,不能强求学生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