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技术价值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课堂教学评价的通适性指标
以听课形式为主的课堂评价是高校普遍采取的管理形式之一,专家听课、领导听课、同行听课等形式是大学中普遍采用的几种听课方式,无论哪种方式都需要设计一种合适的听课表去记录和评价一堂课程。课堂评价与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等共同构成了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就本科教学的一般规律来说,听课评价的内涵要求有较广泛的适应性。例如:
1.以教学计划为依据的教学内容贯彻
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计划是根据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制定的进行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文件。它决定着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的总的方向和总的结构,具体规定课程设置、课程教学顺序、教学时数以及各种教学活动。
2.以认知科学为基础的教学方法采用
学习是基本的认知活动,是经验与知识的积累过程,也是对外部事物前后关联的把握和理解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采取各种行为方式以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的要求。
3.以创新精神为动力的教学理念与精神
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认识的集中体现,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态度和观念。艺术设计类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培养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的意识和勇气。
课堂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有教学内容、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四个方面。
1.教学内容是教师依据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根据课程教学进度精心准备的授课内容。
2.教学态度是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视程度,包括是否认真地进行了课堂教学准备、教学态度是否热情饱满等。教学过程中,教师全心投入,教风严谨,教学状态良好;教学准备充分,注重教学反馈;辅导学生主动、积极。
3.从教学方法上来说,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必须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个体指导。应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掌握程度,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4.教学效果是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关键性指标,教师的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就相应比较好。
听课评价指标要有较广泛的适应性,以适应不同的听课人以相同的评价指标对同一门课程做出较为客观的评价。
二、艺术类课程的教学特点
1.一般采用“单元制”的课程形式,一门课程的授课时间比较集中。这样有利于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对于某一课程进行比较专注的学习,学习具有较强的连续性。举例来说,学生在造型基础课程中,一张素描画的完成必须连续进行,不可能每天只画一节课或两节课又去上其他的课程,必须集中时间完成,教师也应该在这一集中的时间内进行讲授和指导。
2.教学组织形式灵活,课堂气氛活跃。艺术设计类的学生个体特点比较突出,他们思维敏捷、性格活跃,灵活的课程组织形式、活跃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接受教师讲授的内容。
3.艺术设计类课程的特点是创新性比较明显,学生多在课上进行创新性的活动。这是由艺术设计类的专业特点所决定的。
三、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听课评价指标管理
1.对于艺术设计类课程的评价,应该在教学态度和教学效果上加大权重。教师的教学态度好,进行了认真的准备,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对于教师的教学水平评价应该比较高。
2.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来说,评价应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来进行。“具体到教学活动中,听课评价应包括对课前、课中和课后的评价。课前是指教师的准备工作,如备课是否充分、教案是否完整、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历是否齐备、教材选用是否合理等;课中是指教师讲授时的表现;课后是指学生对这节课的反映等,也就是常说的教学效果。”
(1)课前交流。上课前要与任课教师进行沟通交流。通过交流,一是要减少听课人与授课教师之间的陌生感,二是要通过交流让听课人明确本次讲课内容在整个课程中的位置与前后联系,以及本节课的课堂教学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
(2)课中评价要根据评价表指标进行评价。课中评价指教师讲授时的表现,涵盖教师的语言组织、板书、思路、表达、内容处理、教学手段与方法、驾驭课堂能力等。
教学内容包括:课程内容充实、丰富,有足够信息量。课堂内容安排合理,重点突出,课题与作业设计科学。合理安排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训练内容。能吸收新成果,反映新信息,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方法包括:讲课思路清晰、熟练,阐述准确,讲普通话。采用启发式或参与式教学,师生互动。合理利用板书、各种教学媒体或其他教学手段。因材施教,辅导与讲评得当,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3)采取课后评价的方式反映教师的教学效果。由于听课时一门课程还没有结束,学生最后的学习效果也不能以已经完成了的作业的形式体现出来。应采取与听课的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方式了解本节课学生的接受程度、喜爱程度,目的是了解学生对课程的评价,反映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的访问人数不能过少,以避免偏颇。
3.评价表指标不能过细,过细容易打分较低。如果分为15项,每项都减一分,至少就要减掉15分。最好采用优秀、良好、一般、较差等词语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黄圆圆.高校专家听课的“鸡肋”现状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9).
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习支架 教学设计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
目前,高中教育已经基本普及,高中教育的功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应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这一教育目标的明确定位,突出强调“面向大众”,并且属于基础教育领域,这就促使普通高中教育必须从升学教育转向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为每个学生成功地走向社会服务,为每个学生终生发展做准备而服务。新课程改革以来,各科教师在教学中试图改变传统的以“教师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寻找一种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模式。然而,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教师角色的淡化以及信息技术学科操作技能性强、知识更新速度快、信息量大等特点,使得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容易迷失方向。此外,学生已有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迷航、不知所措。
二、什么是学习支架:
学习支架就是维果斯基社会文化学说中的脚手架。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困难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思想可知,实施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在最近发展区给予学生必要的辅导和协助。教师的作用就是提供给学生适当的学习支架,帮助学生顺利穿越“最近发展区”以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到发展的前面。如图 所示。
最近发展区与学习支架
三、应用学习支架指导教学设计:
1、应用学习支架指导教学设计,从而提高教学设计合理性的一个关键要素是——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对于问题设计、教学内容要求的把握、教学进程的安排、题目的难度等等问题上,是否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水平。实践表明,如果教师的教学设计要求超出了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水平,那么应用这样的教学设计于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的效能就会大打折扣。 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如何判断学生所处的“最近发展区”的水平,是教师提高教学设计水平的主要基础工作。那么如何判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呢?判断学生“最近发展区”水平。这一层面的分析工作,主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或者在对学生的个别辅导中完成。要在这样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水平作出准确的判断,对教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如教师要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要非常地了解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要高度的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要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实际的操作水平,判断存在问题的原因,对学生的具体操作存在的问题要进行分类,区分共性问题和个别问题,找出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以此判断学生“最近发展区”水平,教师就要采取相应得调整措施,使得课堂教学的进程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2、如何创建与选择合适的“学习支架”?创建的依据何在?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学生的现有的操作水平和接受能力,即要备学生。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分析预测学生学习的困难,从而准确预计学生学习的最终结果,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支架。这是创建学习支架的依据。在教学设计的学习支架,都要设置在学生所掌握的知识难度范围内,不能超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在教师提供的支架下,摆脱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创设学习情境, 展示并体验,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高中信息技术“学习支架”的类型有哪些?
(1)教师示范:示范,又可以叫做演示,是最原始的、最基本的,又是最简易、直观而有效的指导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多注意给学生以科学指导和示范影响。新课标中倡导:“在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教师的示范在于他的系统的、科学的、正确的指导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进一步提高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的示范不是要让学生单纯的模仿,而是要在模仿的同时有所创新、有所收获。
(3)学案向导: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主导作用和主体地位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
(4)问题合作探究:“问题解决”历来就是学习与教学理论流派所关注的重要课题,加涅在其学习的分类中,把解决问题视为“最高级的学习”;作为其孪生姐妹的创造力则被视为“解决问题能力的最高表现”。而鼓励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无疑将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最佳途径,同时,也是改革我国传统课堂教学的突破口。
摘 要 针对研究生课程教学特点,文章提出在督导评价体系中引入技术管理理念,构建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多层次教学质量监督
>> 基于学生评价的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探索与实践 基于课程的高职教学质量校内监控与管理体系研究 构建高职院校四级教学质量督导与评价体系的探讨 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实践类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研究 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基于AHP的电子政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模块化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考核与评价体系研究 高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探究与实践 燃气管道工程质量与技术管理方法研究 民办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本科教学质量”场域中的独立学院教学督导理论与实践研究 高职类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价体系 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教学质量体系建设与实践 高校教学质量监控及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网络阅卷系统的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的研究 高职院校基于信息平台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研究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数学模型的构建与实践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② 耿有权.论“四位一体”研究生课程教学评价机制的构建――基于教学督导视角[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22):44-47.
③ 薛国凤.从“局外”走向“局内”――高校教学督导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14.35(6):86-90.
④ 许胜江.基于质量管理的研究生课程教学评价技术思路[J].中国高教研究,2009(11):44-46.
关键词: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中科学 原则 途径
一、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内容
在科学新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价值观不再是科学知识与能力的陪衬,而是科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内容。根据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特点,课程制定了以下四个目标:
1.对自然现象保持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
2.尊重科学原理,不断提高对科学的兴趣,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反对迷信;
3.逐步培养创新意识,敢于依据客观事实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听取与分析不同的意见,并能够根据科学事实修正自己的观点,初步养成善于与人交流、分享与协作的习惯,形成尊重别人劳动成果的意识。
4.增强社会责任感,形成用科学技术知识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意识。
二、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原则
1.统一原则
《课标》提出知识与技能、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四维教学目标,这四个维度不是截然分开的,它们只是从侧面对总体目标的解析,任何一个维度都不能完全独立于其他维度而单独加以贯彻。因此,教学中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要与其他几个目标的培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种统一性和协调性教学原则应贯穿于课程内容教学的全过程中。
2.渗透原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培养是个比较长的过程,需要教师利用课程资源去熏陶,让学生通过潜在的积累而获得,因此教师应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渗透到每一堂课中去。
3.体验原则
英国思想家波兰尼认为道德知识是一种“缄默的知识”,不能靠理性的思考获得,而依
赖于体验与直观。朱小蔓教授在其《情感教育论纲》一书中,写道:体验作为情感教育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有认识论的意义,即用体验的方式达到认知理解。由此看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获得很难与其他知识一样通过讲授式的教育方式加以传递和掌握,而是要设法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某一事件、人物、事实、思想等,通过体验活动的不断积累最终形成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途径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
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心理学家认为:少年期是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转折时期。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按照统一、渗透、体验原则摸索出了四条培养此目标的有效途径。
1.注重师生情意交融
托尔斯泰曾多次从艺术的角度谈到激情在创作中的作用。他说:“成功的创作没有激情
是不成的,一切作品要写得好,它就应当是从作者的心灵里唱出来的。”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情感因素在知、情交流中的作用,以情促知,以知增情,情知交融,优化教学效果。
2.注重激发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一种内在动力,它促使学生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从内心产
生一种自觉努力去探索的欲望,它能使学生认知活跃,思维灵活,想象丰富,注意力持久,并出现克服各种困难的勇气。教学中要注意用生动形象的事实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注意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出发,再回到科学在生活和社会的应用中去。比如“惯性”教学时,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录象,片中在高速公路上司机虽然采取了紧急刹车措施,但仍撞在了与它不远处的前面一辆小车上,造成后车司机严重受伤。此时课堂气氛一度较为沉默,但学生的内心被强烈地震撼了。接着课堂气氛就活跃起来,学生积极参与,相互交流,为什么汽车在刹车后还会前进,高速公路上前后汽车应保持多少车距,司机为何要系安全带等等。
3.注重探究活动
在《大气压强》教学中,教师将红墨水注入两端开口的玻璃管中,问学生怎样能使玻璃
管内的水不流出来。学生动手操作后发现:(1)用手赌住下面的管口;(2)用手堵住上面的管口;(3)用手堵住任一管口,玻璃管横放;三中情况下水都不会流出来。从而真实地感到大气压强的存在。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探讨为什么宇航员要穿宇航服,潜水员为何不能潜入水下过深等。设计这样一个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主动的发现问题、体验感悟、实践操作等不但掌握了知识,还培养了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热爱科学的精神。
新课程突出了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要创造多种机会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使他们能获得亲自参与探索的积极情感,逐步养成一种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尊重前人劳动成果、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4.注重STS教学
(1)领略科学史
新课程中安排了许多科学史料,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让学生领略科学史,特别是一些科学上的重大发现、发明过程的介绍,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领略科学家的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科学态度。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讲解科学家犯错误、遭遇挫折和失败的例子,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思想形成中的曲折与艰辛,培养他们战胜困难的不屈不饶的精神。
(2)关注科技与应用
新课程提出“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科学教学中在教会学生科学方法的同时,应让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心社会的意识,形成用科学技术知识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意识。
以上只是对采用统一、渗透、体验原则,实现初中《科学》课程中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途径的一些肤浅的认识。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获得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结果,是孕育着科学知识、技能的获得和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亲身体验之中而获得的,“思维之心只能寓于知识之体”。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应贯穿在科学教学的全过程中。
参考文献:
[1]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王耀村.初中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J].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10
[3]廖伯琴.中学物理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实施[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
正因如此,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这三个并列的、互为支撑的目标,要求我们在物理课程的教学中不能过分或者一味地强调知识的传授,而是要在知识的学习和技能训练过程中使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学会学习,增强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能力。为此,教师要坚守“以人为本”的理念,要在教学的设计、实施和展开的诸多环节中时刻关注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与落实,让物理课堂教学成为“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那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三维目标呢?
一、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知识与技能目标规定了学生通过物理学习,对物理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最低要求。技能的形成以掌握知识为必要条件,人们掌握的知识越巩固,越有助于技能的形成。技能一旦形成,又会促进对新知识的掌握。因此,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是课堂教学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常规性任务,它是教师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
二、加强物理实验教学,注重过程与方法的学习
过程与方法目标是组织教学内容的主导目标。从认知角度看,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只是认知过程中的一种状态,而知识的学习或获取则是认知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由“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等教学方式来完成。注重过程与方法的学习,不仅可让学生感受物理学家严谨求实、不懈探索、勇于怀疑、大胆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思维、评估、表达、分析、交流、创造等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贯穿教学始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物理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比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更有价值的要求,它反映了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当然也是课程功能的转化标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要求学习的主体积极参与和对输入信息从情感、态度、价值、行为等诸方面的心理认同,在此基础上将其内化为情感素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从而构成包括情感等要求在内的完整心理结构。由于这个内化过程的复杂性和长期性,使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成为课程目标中的重要部分。
四、在教学过程中落实三维目标的整体有效发展
关键词产品设计价值工程人性化价值观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及国际化的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企业之间的竞争变得愈来愈激烈,产品的内涵和外延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品位的上升,人们对产品的需求也从“量的满足”转向“质的追求”,甚至是“情感的交流”,这也使产品设计向多元化、个性化的纵深方向发展。然而,我国现阶段的产品设计存在着一些缺陷与盲点,大多数企业以引进为主,对国外同类型产品进行模仿,造成设计理念上的失衡与同类型产品的同化。对产品设计中的价值系统进行分析,有利于全方位的提高产品的内涵和外延,设计出高质量的产品。
产品设计中的价值层面已渗透到产品——商品——用品——废品的整个产品循环体系,要涉及到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对产品设计中的价值进行系统分析,制定合理的价值取向,有利于坚持经济、人文、社会三位一体的设计观念,致力于人类生命环境的改善与发展,使产品满足人们动态的物质生活需要及精神生活需要。
1产品设计中的经济价值
在产品设计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材料、加工工艺,以最省的用料在短时间内生产制造出具有高性价比的产品,即以最低的成本费用收到最大的经济效益,这是产品设计中的经济性原则。
在产品——商品——用品——废品的整个循环系统中,设计要涉及到全过程,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商品的销售,是以经济性作为保障的。当产品的综合质量好而价格过高时,大部分消费者不敢问津;当产品价格低、质量差时更不会赢得消费者。因此,如何在保证基本功能的基础上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如何满足生产经营者获取利益和满足消费者使用的双向需求的动态平衡,是工业设计融合运用价值工程的新的理念。
价值工程VE(ValueEngineering)是工业管理领域的科学的技术经济分析方法,在应用系统性和创造性的独特研究方法过程中,以最低的寿命周期成本L.C.C(LifeCycleCost)可靠的实现必要功能。价值工程的基本原理是通过产品的功能分析,对产品性能、生命周期、可靠性等各个指标进行系统的综合平衡,最大限度的利用和分配各种原材料,探求和采用新的、成本低的变体,节约各种物化劳动成本,提高产品的价值。
功能与成本两个迥然不同而又密切相关的概念,构筑了价值工程的基本框架,为提高产品价值的终极目的奠定了基础,深刻地反映了在市场经济规律下,功能与成本、技术与经济的辨证统一关系,在功能不变或提高的前提下,降低成本,则企业获得的效益高,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若在功能不变或提高的前提下,增加了成本,则企业获得的效益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在现有的生产及技术条件下,提高功能与降低成本具有二元对立性。在工业化进程的每一时间段内,二者都具有相对稳定的和谐格局。但科学技术是一个流变的概念,随着产品的更新换代、新技术及新材料的运用以及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这种表面的、暂时的、不稳定的和谐格局会随之而改变,生产同一种产品,在技术较先进和现代化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里,功能与成本的系数比高于技术与管理水平较低的企业。因此,工业设计师应遵循功能与成本、技术与经济的辨证统一关系,尽可能的满足二者的动态平衡,建立成本及功能的共同的精神指归——“以人为目的”,形成为用户服务的现代设计理念。
2产品设计中注入的人文理念
设计的任务是解决“人——机——环境——社会”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其设计的出发点是人,旨在通过生产技术手段把人的创造思维转变为实体的产品,实现为人服务的目的,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因此,在产品设计中注入人文理念,探讨产品所蕴含的人性化设计观念和根植于时代特性和地理特性的文化价值观念,能为产品设计提供更深层次的理论依据,使产品更合乎人性,使人与生存环境的关系更为和谐。随着社会的发展,设计所具有的人性的意义就将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人性化的设计观念是合乎时展要求的。
在以“人”为本的设计活动中,产品与文化又是紧密相关的——产品是文化理念的载体,而文化则是产品内涵的延续。产品设计应符合特定的文化特性,表现出与时代精神和科技进步的协调性与前瞻性。反过来,产品设计又可以影响人的生活的文化氛围,甚至导致一种新生活文化形态的形成。现代设计师要善于通过适当的物质材料,借用一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某种符号系统,创造某种同构性的艺术形式,来唤起受众身心结构上的类似反应,从而形成和传递现实的设计信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如果能够把握社会文化结构需求的趋势与变迁,使相应的产品与之相契合,这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
2.1人性化设计观念
人性化的设计观是工业设计经导入期、发展期、成长期发展到现在的成熟期以后而出现的一种新的设计哲学。它反对像过去那样,设计师只重视产品的功能与造型,而是要求设计师积极考虑经过设计的产品将在人们生活过程中发生什么样的作用,以及对周围各种环境的影响程度。因此,设计应充分的尊重人、理解人的特点,以人为基本出发点,用主动、积极的方式去研究人的需求,探索各种潜在的愿望,用一种系统的、整体的观念,把需求、人机工程学、美学及环境因素等有机地融合,进行综合分析,以此确立产品设计的目标。
产品设计不仅设计了产品本身,而且设计了人与人之间、人与产品之间的关系,也设计了人的生活方式。技术的进步减轻了人的劳动强度,信息的快捷方便了人类生活。当今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在给人们带来巨大物质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现实问题,如人的孤独感、造型的失落感以及自然资源的枯竭、环境的破坏等等。这些问题的产生,本质原因并不在于物质技术的本身,而正是人类总体设计上的失衡,没有把人性化的理念系统的贯穿了人类的一切创造和设计活动中所形成的恶果。因此,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的设计思想,强调人、产品、环境、社会之间相互依存、互促共生的关系,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2.2产品设计中蕴含的文化价值
文化根植于人类社会和赖以生存的环境之中,但又因其地域的不同而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文化是环境因素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人类生存的大环境中,有形的物理环境和无形的文化环境都对产品设计产生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和社会性使产品在无形中成了沟通和交流的媒介。随着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的来临,使得产品设计中的文化含量越来越大,尤其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重视信息、知识、文化价值。因此,设计应符合文化的时代及全球信息化的特性,展示不同文化传承下的设计理念和价值观念。正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托夫勒所说:“人类需要高技术,更需要高情感,人们的购物过程不仅满足的是物质需要,还有文化上的需要。产品一旦被赋予某种美好的情感,就会缩短人与产品在情感上的距离,出现购买行为上的文化认同。”
同时,文化环境对产品的影响是隐性的,如法律、道德、习俗、价值观念等的影响就是如此。产品设计应符合特定的文化特性,表现出与时代精神和科技进步的协调性与前瞻性。反过来,产品设计又可以影响人们的生活文化,甚至导致一种新生活文化形态的形成。
3产品设计中彰显的社会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产品作为“工具”,已逐渐形成的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象征物。在产品——商品——用品——废品的转化中,产品作为设计师思维物化的产物,作为传达给受众的一种使用符号,使得设计活动在这种转化中起到了纵向联系和横向承接的作用。无数的设计实践证明,在如火如荼的国际化市场竞争中,产品的设计进程中有着无法量化的社会价值。
3.1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
工业革命之后的世界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但在获得巨大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人类亦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那就是对环境的破坏所导致的人与自然的对立,人与人的相互疏离。甚至西方国家在20世纪还推出了“有计划的废止”的一次性消费观念,在设计上竭尽所能,不断推陈出新,以产品的快速更新来刺激消费,创造市场,以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正是这种片面的发展观,最终使人成了“单向度的人”,造成了今日全球性问题,使全人类的生存受到了威胁。大量的资源被过度消耗,大量的污染破坏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
随着时代的进步,在产品创新中要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设计准则已深入人心,环保消费已蔚然成风。可持续发展已经形成几个主要的设计思想,如绿色设计、生态设计、循环设计等设计理念,有效的实现了产品设计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交互。
3.2科学技术的物化
任何产品都是科学技术的载体,它是那个时代、那个民族或地域的社会观念及经济技术基础的总和,以及人们对材料、结构、加工工艺的理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着产品的更新换代,使整个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发生了质的飞跃,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产品设计的全面更新,引导产品创新跨向新的平台,而新创造出来的产品又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观念,又引发了科学技术的变革,二者形成了有机的互动。
科学技术是一种资源,但是,人类要接受这一种巨大的资源,把这种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社会价值,还需要某种载体,这种载体就是设计创造。新的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管理、巨额的资本投入,都需要经过这“媒介”才能转化为社会财富。科学技术是通过设计与制造向社会广大消费者进行自我表达的,设计使新技术的“可能”转变为现实,使设计观念和设计语言进一步演进,使艺术畅想进一步摆脱了物质条件的束缚,使人类的创造、想象和情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
综上所述,站在价值系统的角度研究产品设计有助于综合的考虑设计、制造与生产等各个周期的经济因素、人文因素及社会因素,促使新生代的设计师在理性层次上思考产品创新与经济、文化、社会的关系,使创造出来的产品更能引起使用者情感、心理等方面的共鸣,满足人们动态的物质生活需要及精神生活需要。
参考文献
1郑建启,李君华.新论工业设计融合价值工程的理念[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2
摘要:曾几何时,科学技术退去了它曾经含情脉脉的面容,义无反顾的走上了异化之路。为了解开这困扰人类已久的斯芬克斯之谜,本文在“阐道”、“审道”、“探道”、“解道”的过程中系统论述了科技异化的内涵、表现、原因和解决科技异化的途径。
关键词:科技;异化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而关于这个时代,或者有一个比狄更斯更为贴切的说法:这是一个时刻异化着的时代。科技的初衷是为了把人类从迷信和各种神秘力量的压迫中解放出来,是为了揭开宇宙的奥秘,是为了摆脱自然界奴隶的地位而成为自然界的主宰……然而,随着科技的一日千里的迅猛发展,人类在欢呼雀跃的同时,不得不深吸一口气使自己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一切美好事物的兴奋中冷静下来,去进一步发现和思考科技与伦理的针锋相对,理性与价值的背道而驰究竟是谁造成的?科技的发展就这样慢慢远离了它的初衷而毅然决然地走向了它的反面。
一、“阐道”――什么是科技异化?
众所周知,“异化”描述了商品社会产生以来人类社会普遍出现的一种受异己力量的统治和支配的历史现象,它是近代哲学和现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随着社会历史向前发展,异化概念的内涵外延不断变化发展着。一般意义上讲:“异化”指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自觉的有目的的创造活动及其产物与人类自身相对立,成为一种超出人类预料和控制并凌驾于人类社会生活之上的敌对力量,这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现象叫异化。顾名思义,科技异化指的是,科技这种人的创造物变成了统治人、压抑人的一种异己性力量,它不但不是‘为我’的,反而是‘反我’的。也就是说,对人类而言,科技作用的非正常化、畸形化或者病态化。
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成为对人类社会美好承诺的一部分,当然,它也可以成为一系列灾难威胁的一部分。
二、 “审道”――科技异化的表现
舒尔曼指出,人们“在技术发展中首先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异化,然后感受到人与其文化和环境的异化,最后是人与人性本身的异化。”①科技的异化集中表现在科技对自然的异化、科技对社会的异化以及科技对人的异化这三方面。
首先,科技对自然的异化。科学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摆脱自然的束缚和压迫,寻求人类的自由和解放。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科技对自然的异化随处可见,无时无刻在充斥着人类的视觉和心灵。利己主义、享乐主义使人与自然的关紧张对峙。人类中心主义使世界万物成了被分析、解剖、操纵和批量生产的东西。人类再也不把自然当作是母亲,而视之为人类的奴隶。这把一直悬在人类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终于落下来了,让人类把沾沾自喜直接转化为为自己的遍体鳞伤而抱头痛哭。
其次,科技对社会的异化。科技发展的初衷是为了社会的进步,而当社会在进步时,我们却越来越感觉到这种进步把社会推向灭亡。我们一直在努力建设节约型社会,而科技的发展带来的一个重要的后果就是饕餮,实质乃是浪费。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电脑升级和各种巧言令色摆布人们一再更换科技含量有限科技包装十足的手机了。科技使我们逐渐抛弃了勤俭这一社会主义建设十分重要的传家宝。
再次,科技对人的异化。我们常说“科技以人为本”,科技是人的科技,以人为本无可厚非。但今天,当我们看到科技与人之异化愈演愈烈时,“科技以人为本”这句道貌岸然的标语显得多么苍白无力!第一,科技在不断满足人类需要的同时把人类变得贪婪无比,人们总是绞尽脑汁思考如何获得高收益,付出低成本。嗜利成了人们生活的重要特征。第二,科技使人们变得疯狂,在生活中,人格分裂的现象随处可见。人们一方面在努力使科技进步、再进步,另一方面却想逃离现代科技的枷锁。
三、“探道”――科技异化的原因
哈贝马斯说:“科学技术即意识形态。”②虽然他没有掌握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但他对于西方现代化进程磨难的批判则是完全必要的。休谟说:“ 人的科学是其他科学的惟一基础。”③人们对于科学技术运用的结果必然负荷价值的、社会的等多种因素。
第一,价值因素
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物质对人的无限满足,但人们的传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念在一瞬间也被形形的商品击得粉碎。价值观念的缺口一经打开,源流各异的价值观念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使人们不惧法律的庄严神圣,以前所未有的金卫填海的勇气去频繁试探时代的道德底线。大家都放弃了泱泱大国应有的焚琴煮鹤的优雅,一眨眼换了为自己的口袋而战的金戈铁甲。人们在商品面前迷失了自我而疯狂了。
当世间的警醒者感叹物欲横流的高楼大厦之间已放不下一张书桌时,其实我们稍加思索便知道,这物欲横流的大厦间不是放不下书桌,而是有了书桌谁还肯安安心心坐下来去毫无功利的探寻价值的标准。
第二,社会因素
由于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发展有立竿见影的作用,使科学技术在社会中的地位从“奇技巧”尤物角色一举实现了由奴隶向将军的飞跃,成为人类社会的一种决定作用。依仗着科学技术,我们缩小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科学技术在近五十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肯定和张扬。在这种社会理念的庇护下,科技方兴未艾的发展着,并潜移默化地重塑着社会结构,以至于整个社会发展观都以排山倒海之势倾向于科学技术。
社会各界都唯科学技术马首是瞻,三千宠爱都集科技于一身,这种社会发展观使社会的内部平衡打破了。只有科技独唱的社会大舞台显得如此单调无味,偶尔人们发出的喝彩也显得那么逢场作戏。爱因斯坦曾无不感慨地说:“技术――或者应用科学――却已使人类面临十分严重的问题。人类的继续生存有赖于这些问题的妥善解决。这是创立一种社会制度和社会传统的问题,要是没有这种制度和传统,新的工具就无可避免的要带来最不幸的灾难。”④
四、“解道”――消除异化的途径
沙夫说,如果异化是人类生存条件的永久属性,人们就不可能超越它。但是,异化是由特定的社会条件所孕育的,所以,在消除这些条件以后消灭异化是能够实现的。⑤
为天地立心,成了远离科技异化,把人类重新带入光明大道的首要选择。这是我们能够找回真实的自我,游心天玄,与物自适,反思我们浮躁人生的绝佳途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集体主义价值观就是这条康庄大道。集体主义价值观像一束鸿蒙之光照亮人们彷徨的眸子,抚慰了现实的沧桑,涤荡了世俗的情怀。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是我们可以遁离物质世界纷扰的锐利武器。
为生民立命。科学技术的异化,有的甚至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社会必然要承担她作为人类整合体的责任。合理的社会发展理念和社会发展模式必将有助于消除科技的负面影响,促进科技回归其本然状态。党在十六届三中全会确定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无疑在解决科技异化的进程中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其要旨在于科学技术的产生、发展和应用都应始终围着人的利益,以人为中心,避免科学技术背离人和非人化。,“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目的,规定着科学技术的方向和目标,从而有利于消除导致科学技术异化的社会条件。
为万世开太平。任何太平盛世都需要有整合的伦理观来整合社会。普世伦理的建立使我们医治人类现代病的一剂猛药。普世伦理的首要内容就是“正义”。十九世纪俄国著名伦理学家克鲁包特金说过:“没有正义,便没有道德。”亚圣孟子也说过“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孟子离娄上》)除此之外,普世伦理还包括“平等”、“人道”、“和平”等其他一系列道德准则。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普世伦理的建立尤为重要。其实,伦理和商品经济并不矛盾,伦理也可以成为一种社会资源,也是资本,而且其提倡的诸如公平、正义等思想还是市场经济所稀缺的一种重要的资源。
综上所述,当人类匡正了自己的价值、伦理和社会发展观,做到“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那么我们就有希望消除科学技术的异化,还人类一个美丽盛装的世界!
注释:
①E・舒尔曼.科技文明与人类未来[M]北京: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年版
②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和科学.波士顿.1970年英文版第100页
③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M]北京:商业印书馆.1979年版第3卷第135页
关键词产品设计价值工程人性化价值观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及国际化的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企业之间的竞争变得愈来愈激烈,产品的内涵和外延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品位的上升,人们对产品的需求也从“量的满足”转向“质的追求”,甚至是“情感的交流”,这也使产品设计向多元化、个性化的纵深方向发展。然而,我国现阶段的产品设计存在着一些缺陷与盲点,大多数企业以引进为主,对国外同类型产品进行模仿,造成设计理念上的失衡与同类型产品的同化。对产品设计中的价值系统进行分析,有利于全方位的提高产品的内涵和外延,设计出高质量的产品。
产品设计中的价值层面已渗透到产品——商品——用品——废品的整个产品循环体系,要涉及到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对产品设计中的价值进行系统分析,制定合理的价值取向,有利于坚持经济、人文、社会三位一体的设计观念,致力于人类生命环境的改善与发展,使产品满足人们动态的物质生活需要及精神生活需要。
1产品设计中的经济价值
在产品设计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材料、加工工艺,以最省的用料在短时间内生产制造出具有高性价比的产品,即以最低的成本费用收到最大的经济效益,这是产品设计中的经济性原则。
在产品——商品——用品——废品的整个循环系统中,设计要涉及到全过程,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商品的销售,是以经济性作为保障的。当产品的综合质量好而价格过高时,大部分消费者不敢问津;当产品价格低、质量差时更不会赢得消费者。因此,如何在保证基本功能的基础上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如何满足生产经营者获取利益和满足消费者使用的双向需求的动态平衡,是工业设计融合运用价值工程的新的理念。
价值工程VE(ValueEngineering)是工业管理领域的科学的技术经济分析方法,在应用系统性和创造性的独特研究方法过程中,以最低的寿命周期成本L.C.C(LifeCycleCost)可靠的实现必要功能。价值工程的基本原理是通过产品的功能分析,对产品性能、生命周期、可靠性等各个指标进行系统的综合平衡,最大限度的利用和分配各种原材料,探求和采用新的、成本低的变体,节约各种物化劳动成本,提高产品的价值。
功能与成本两个迥然不同而又密切相关的概念,构筑了价值工程的基本框架,为提高产品价值的终极目的奠定了基础,深刻地反映了在市场经济规律下,功能与成本、技术与经济的辨证统一关系,在功能不变或提高的前提下,降低成本,则企业获得的效益高,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若在功能不变或提高的前提下,增加了成本,则企业获得的效益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在现有的生产及技术条件下,提高功能与降低成本具有二元对立性。在工业化进程的每一时间段内,二者都具有相对稳定的和谐格局。但科学技术是一个流变的概念,随着产品的更新换代、新技术及新材料的运用以及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这种表面的、暂时的、不稳定的和谐格局会随之而改变,生产同一种产品,在技术较先进和现代化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里,功能与成本的系数比高于技术与管理水平较低的企业。因此,工业设计师应遵循功能与成本、技术与经济的辨证统一关系,尽可能的满足二者的动态平衡,建立成本及功能的共同的精神指归——“以人为目的”,形成为用户服务的现代设计理念。
2产品设计中注入的人文理念
设计的任务是解决“人——机——环境——社会”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其设计的出发点是人,旨在通过生产技术手段把人的创造思维转变为实体的产品,实现为人服务的目的,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因此,在产品设计中注入人文理念,探讨产品所蕴含的人性化设计观念和根植于时代特性和地理特性的文化价值观念,能为产品设计提供更深层次的理论依据,使产品更合乎人性,使人与生存环境的关系更为和谐。随着社会的发展,设计所具有的人性的意义就将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人性化的设计观念是合乎时展要求的。
在以“人”为本的设计活动中,产品与文化又是紧密相关的——产品是文化理念的载体,而文化则是产品内涵的延续。产品设计应符合特定的文化特性,表现出与时代精神和科技进步的协调性与前瞻性。反过来,产品设计又可以影响人的生活的文化氛围,甚至导致一种新生活文化形态的形成。现代设计师要善于通过适当的物质材料,借用一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某种符号系统,创造某种同构性的艺术形式,来唤起受众身心结构上的类似反应,从而形成和传递现实的设计信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如果能够把握社会文化结构需求的趋势与变迁,使相应的产品与之相契合,这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
2.1人性化设计观念
人性化的设计观是工业设计经导入期、发展期、成长期发展到现在的成熟期以后而出现的一种新的设计哲学。它反对像过去那样,设计师只重视产品的功能与造型,而是要求设计师积极考虑经过设计的产品将在人们生活过程中发生什么样的作用,以及对周围各种环境的影响程度。因此,设计应充分的尊重人、理解人的特点,以人为基本出发点,用主动、积极的方式去研究人的需求,探索各种潜在的愿望,用一种系统的、整体的观念,把需求、人机工程学、美学及环境因素等有机地融合,进行综合分析,以此确立产品设计的目标。
产品设计不仅设计了产品本身,而且设计了人与人之间、人与产品之间的关系,也设计了人的生活方式。技术的进步减轻了人的劳动强度,信息的快捷方便了人类生活。当今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在给人们带来巨大物质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现实问题,如人的孤独感、造型的失落感以及自然资源的枯竭、环境的破坏等等。这些问题的产生,本质原因并不在于物质技术的本身,而正是人类总体设计上的失衡,没有把人性化的理念系统的贯穿了人类的一切创造和设计活动中所形成的恶果。因此,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的设计思想,强调人、产品、环境、社会之间相互依存、互促共生的关系,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2.2产品设计中蕴含的文化价值
文化根植于人类社会和赖以生存的环境之中,但又因其地域的不同而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文化是环境因素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人类生存的大环境中,有形的物理环境和无形的文化环境都对产品设计产生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和社会性使产品在无形中成了沟通和交流的媒介。随着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的来临,使得产品设计中的文化含量越来越大,尤其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重视信息、知识、文化价值。因此,设计应符合文化的时代及全球信息化的特性,展示不同文化传承下的设计理念和价值观念。正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托夫勒所说:“人类需要高技术,更需要高情感,人们的购物过程不仅满足的是物质需要,还有文化上的需要。产品一旦被赋予某种美好的情感,就会缩短人与产品在情感上的距离,出现购买行为上的文化认同。”
同时,文化环境对产品的影响是隐性的,如法律、道德、习俗、价值观念等的影响就是如此。产品设计应符合特定的文化特性,表现出与时代精神和科技进步的协调性与前瞻性。反过来,产品设计又可以影响人们的生活文化,甚至导致一种新生活文化形态的形成。
3产品设计中彰显的社会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产品作为“工具”,已逐渐形成的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象征物。在产品——商品——用品——废品的转化中,产品作为设计师思维物化的产物,作为传达给受众的一种使用符号,使得设计活动在这种转化中起到了纵向联系和横向承接的作用。无数的设计实践证明,在如火如荼的国际化市场竞争中,产品的设计进程中有着无法量化的社会价值。
3.1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
工业革命之后的世界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但在获得巨大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人类亦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那就是对环境的破坏所导致的人与自然的对立,人与人的相互疏离。甚至西方国家在20世纪还推出了“有计划的废止”的一次性消费观念,在设计上竭尽所能,不断推陈出新,以产品的快速更新来刺激消费,创造市场,以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正是这种片面的发展观,最终使人成了“单向度的人”,造成了今日全球性问题,使全人类的生存受到了威胁。大量的资源被过度消耗,大量的污染破坏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
随着时代的进步,在产品创新中要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设计准则已深入人心,环保消费已蔚然成风。可持续发展已经形成几个主要的设计思想,如绿色设计、生态设计、循环设计等设计理念,有效的实现了产品设计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交互。
3.2科学技术的物化
任何产品都是科学技术的载体,它是那个时代、那个民族或地域的社会观念及经济技术基础的总和,以及人们对材料、结构、加工工艺的理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着产品的更新换代,使整个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发生了质的飞跃,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产品设计的全面更新,引导产品创新跨向新的平台,而新创造出来的产品又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观念,又引发了科学技术的变革,二者形成了有机的互动。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技;助力
一、教学目标
1.在多样的情境中感受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给我们带来方便和快乐。
2.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
3.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萌生为祖国富强做出贡献的满腔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
在多样的情境中感受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给我们带来方便和快乐。
三、教学过程
(播放“开讲啦”片头音乐)
师导入新课,从南通现象入手揭示科学技术的“喜”。
1.调查与展示,感知家乡科学技术的发展。
(1)课前学生组成了“城市建设”、“百姓生活”“南通教育”三支小分队,深入第一线调查,课上一一开讲。
(2)师补充音频资料。
(3)一句话广告语展示会。
(4)齐唱自创歌曲《南通故事》。
(5)借频、图片、文字解说世界科技的高、尖、新。
(6)师小结。
2.探究与交流,感叹科研情怀。
(1)师引导学生思考:是谁引领着科技的发展??
(2)出示科学家的照片,“背后的故事”小分队继续开讲。
(3)班上的小小科学家开讲自己的故事。
(4)师引导学生说出内心最真实的感动。
(5)师小结。
3.想象与展望,畅想未来科技。
(1)师播放视频《未来的课堂》。
(2)生大声读名言,读《一封跨越时代的信》。
(3)师引导学生走进“科技畅想吧”,尽情描绘未来南通的蓝图。
(4)生一一展示并介绍自己的作品。
(5)师小结,生把作品挂到墙上。
4.静心沉思,引出科技烦恼话题。
师:科学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不仅有喜,也有让人担忧、烦恼的一面。课后请调查,并做记录。可以调查卡片上现有的,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
(《开讲啦》片尾音乐)
四、德育渗透效果反思
科学的飞速发展是时代的进步,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科学技术的喜与忧》这堂课的设计初衷即是利用品德教材渗透核心价值观的德育思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课前学生做了充分的准备:1.调查了解家乡南通的科技发展带来的喜人景象。2.了解屠呦呦、袁隆平等科学家们的成就以及背后的故事。
整堂课的设计是模拟中国电视公开课《开讲啦》进行构思的,老师化身为主持人,学生化身为开讲嘉宾、远方来客。在面对面的交流、展示中一一展现科技的喜人景象,更直观,更可感。
课堂开始,老师即展示了美丽的南通,提出了南通科学发展的独特现象――“南通现象”,勾起了学生最亲切的回忆,唤起了他们内心的自豪感!整堂课就这样拉开了序幕!课上一共安排了四个环节。
【环节一】调查与展示,感知家乡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了能让大家更广泛、更全面地了解南通,学生们组成了“城市建设”、“百姓生活”、“南通教育”三支小分队,深入第一线调查。在三支小分队一一展示南通的喜人发展之后,老师补充音频资料,进一步感受“科技相伴,喜气洋洋”的景象。学生们在一句话广告语展示会中热情邀请远方的来客,自豪不已!在老师的带领下齐唱一首自创的歌曲《南通故事》,更是点燃了学生们作为小主人的热情!
科技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不仅仅南通,全中国、全世界都在享受科技迅猛发展带来的实惠与便利!老师将学生的眼界拓展,看向全国、全世界,感受科技的高、尖、新,让他们切切实实体会到科学技术如迅猛喷出的泉水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衣、食、住、行,悄无声息地改善着我们的生活。
【环节二】探究与交流,感叹科研情怀。通过“背后的故事”小分队讲老一辈科学家的辛苦付出,学生体会到一代又一代科技人前赴后继,不懈探索才迎来科技百花园的万紫千红。进而联想到自己身边的小小科学家,听他们谈谈科技发明小故事,一起体验其中的收获与快乐。原来科学家的梦并不是遥不可及,是可以实现的。作为小学生的我们该怎么做呢?老师带领学生来到“科技加油站”,请学生们说出内心最真实的感动。其实,油来自哪里?就是来自学生内心迸发出来的爱科技、学科技热情,来自学生的爱国情怀以及为祖国富强做出贡献的满腔热情。这“油”将是科技继续发展更大的动力,将会使它焕发出更旺盛的生命力!
【环节三】想象与展望,畅想未来科技。科技探索的脚步没有停止,他们对未来的课堂又进行了大胆构想。通过视频让学生具体感知未来的课堂什么样儿。老师请学生读名言,读《一封跨越时代的信》,调动学生积极行动起来的欲望。学生至此,内心的科技热情、爱国情怀爆发到。这时,老师顺势助导,带领学生来到“科技畅想吧”,拿起手中的笔尽情描绘未来南通的蓝图!他们用画笔代表着自己的内心,每一笔都是他们对未来的庄严宣告,宣告着他们的成长,宣告着他们的“科技梦”,宣告着他们要圆亿万人民的“中国梦”!最后,老师让学生们在《明天会更好》的歌声中一起把画作挂在墙上。这将是一个启动仪式,是一个美好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