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信息化管理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电力企业;信息化;管理
电力信息化管理,指的是将信息技术引用到电力企业管理中,实现高效管理。电力企业担负着国民生活与发展的特殊而艰巨的社会任务,由于它机构庞大复杂、市场化覆盖范围大,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粗放式管理早已不能满足电力企业发展所需的必要条件。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国民用电量和工业用电量急剧增加,这对电力企业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因此,电力企业应着手于信息化管理,建立系统化、全面化的管理体系,以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加快企业发展,这也是一种机遇。现阶段,虽然不少电力企业已经将信息技术投放到实际生产管理活动中,初步实现了信息化管理,但由于信息技术更新快、覆盖广、技术含量高等特点,电力企业需要制定一套完善的、健全的管理体系,以确保企业信息化管理更高端、更合理、更安全。
1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电力企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企业,从生产管理到营销经营都有各类技术要求和相应的技术人才,而在电力企业信息化管理过程中,信息化人才是关键所在。因此,电力企业必须集中培养大批电力信息化复合型人才,这不仅要求其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过硬,还应及时掌握最新的信息技术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以提高工作效率。这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任务,只有这样电力企业才能拥有坚实的人才与技术后盾,才能有实力不断创新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优化内部管理体系,加强系统与系统间的协作关系
电力信息化管理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系统运作来实现电力企业各个环节的相应工作,如生产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客户反馈管理系统、营销管理系统等。如果能将各大系统紧密联合起来,共同协作,形成一个全方位的管理体系,一定是有效提升电力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策略之一,原因在于以下几点。首先,目前大多数电力企业还未实现全面信息化,很多工作环节仍采用人工操作,这不仅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工作效率也得不到保证。所以,实现全面信息化管理是电力企业的首要任务,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人为操作失误,提高工作效率。还有,由于电力企业内部结构复杂,而且直接作用于国民生活与发展,一旦其中某个系统出现人为操作失误或者运行故障,将直接影响后面系统的运行,导致电力企业整个体系无法正常运作,从而造成经济效益上的损失。所以,实现系统与系统之间的协同合作刻不容缓,即使某个系统出现问题,也可以通过其他关联系统及时纠正和解决,才不会影响电力企业工作流程的正常开展。其次,系统与系统之间的协作关系一旦建立起来,对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会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电力企业的人员分配、人事调动等事件通过系统及时记录备案,并与工作人员所属部门系统建立连接,如果遇到请假、临时调动等特殊情况,能及时应对,不会影响到电力企业工作流程的顺利开展。再次,电力营销系统离不开信息化管理,也需要与其他系统建立合作关系,只有通过对其他系统的观察总结,了解电力企业实际发展状况,才能制订出符合当今社会需求的营销方案,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生活与发展。最后,客户反馈管理系统是整个电力企业管理体系最关键的一个系统,它的建立可以实时了解和接收到客户的真实需求和建议,这样才能及时反馈到其他各个系统,然后作出相应的调整,让客户满意,以提高电力企业的信誉,并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
3建立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与客户的实时互动
随着信息技术日益发达,为适应社会发展,电力企业可以通过建立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全面实现缴费、催费、查询、业务咨询、意见反馈等网络业务,达到与客户的实时互动。具体操作就是,有效利用当前最新的网络信息技术建立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及时收集客户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交流反馈,同时将好的意见和建议投放于电力企业生产管理中,这不仅能及时优化电力企业内部管理和外部营销,提高客户满意度,还能及时掌握市场变动,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进而实现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结语
信息化管理对电力企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电力企业要从实际出发,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信息化复合型人才,及时掌握电力及信息化先进技术;优化内部管理体系,加强系统与系统间协作关系;建立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与客户实时互动,这样才能使电力企业内部和外部结构得到进一步巩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为国民生活与发展提供保障,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彭翎.基于信息化的电力集体企业集约化管理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14(17).
[2]龙润婷.电力企业管理中的信息化应用和作用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12).
摘要:本文根据云计算技术的优势和石油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发展现状,构建了一个基于云计算的石油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模型,以解决石油企业在信息化管理中的诸多问题。通过对石油公司的业务流程分析,提出构建一个企业混合云管理模式。在云计算下,石油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可以实现较低的IT运营成本,通过整合企业各部门及下属公司的信息资源,形成规范化集中式信息化管理模式。
关键词:云计算;石油企业;信息管理;规范化
1.引言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终端等新兴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的传统管理模式受到挑战。Gartner公司在2012年公布了十大技术,云计算也在其中。云计算市场正处于起步阶段,但是众多企业采用了云计算服务,例如:电信、金融服务、医疗保健、教育、港口等行业已全面介入云计算。企业的管理信息化的水映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同时信息化的发展和应用也惠及各行业,石油公司应该抓住这项新技术的机遇,提升企业管理效率。
近年来,国内石油公司像中石油集团和中石化集团被允许进入成品油批发和零售行业,信息化管理已经融入公司的各项业务中:勘探、开采、炼油、销售等。石油企业具有复杂的组织结构,在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出现了瓶颈,例如:(1)随着勘探、开发、科研、生产和销售规模的不断扩大,大量软件的应用到企业管理中,企业需求增多数据量增大,增加了服务器的计算能力,增加了系统运行、维护的成本。(2)不同业务部门和下属公司的数据难以实现资源共享,没有规范化管理信息系统标准。(3)IT资源的利用率低,极大地制约了企业的发展。本文提出的云计算信息管理模式,改善石油企业现有的信息化管理的瓶颈。
2.云计算中信息化管理的概述
2.1云计算基本含义和原理
云计算是以“一切作为一种服务”(XaaS)的模式出现的,基础设施、硬件、软件、网络作为服务的形式提供给用户。“云”指的是多个具有强大计算能力计算机实体的虚拟化资源,操作原则是云计算提供商集中虚拟化物理资源,将基础设施、软件平台和应用软件形成一个“云风景”,通过网络提供给有远程点播的需求者。按照服务模式来分,云计算包括:基础设施即服务、平台即服务、软件即服务;按照部署模式来分,云计算包括:私有云、混合云、公有云。
2.2云计算在石油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优势
云端强大的硬件资源及软件资源能迅速处理用户的需求,并通过网络即时反馈给用户。由于企业以付费形式丰富了自己企业的软实力,这种硬件与软件集中式的服务,在一定层面上降低了企业在IT方面的费用,也降低了人力成本。这样既可以保证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安全高效地运营,也可以使企业的信息无忧的保存在云端,而且即时需要,即时访问。云计算让硬件和软件共同构成了强大的“超级计算机”,云计算下信息化管理的特征可以归纳如下:信息化管理成本低、具有动态的资源部署、用户可灵活地操作、规范化标准。
云计算下石油公司信息化管理的优点概括如下:(1)石油公司具有复杂的组织结构,使用云计算部署石油企业的信息管理平台,通过虚拟化技术实现资源的动态分配,提高石油企业在多组织多层级间的资源使用效率。(2)云计算提供商提供了用户按需付费的服务,地点和时间不受限制,可以降低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的成本。(3)石油企业在勘探、钻井作业中产生大量的数据,数据存储需要较高的安全性,云计算中的私有云可以确保数据的安全。(4)云计算可以使石油企业的多部门和公司间形成规范化信息化管理,形成高效的资源共享。
3.石油企业云计算信息化管理的分析
3.1石油企业管理信息化现状的分析
石油企业拥有大规模的IT基础设施,现有的信息管理系统包括炼油化工、工程建设、工程配件、海外业务、勘探与生产和销售。石油企业在信息化管理中投入巨资,重复部署新系统,一定意义上浪费了资源,也增加了工作量。
石油公司面临着诸多问题:(1)复杂的基础设施需要较高的资金投入和维护成本,部分项目是孤立的管理信息系统。(2)存在硬件资源利用率低,服务器间接口不兼容。(3)石油公司的下属公司重金引进中软项目和硬件设施,造成沉重的负担和资源冗余。(4)多个服务器采用不同技术进行部署,导致设施使用受限,企业内部资源难以实现共享和整合。(5)随着石油公司业务的不断增多,服务器资源需要增加,缺乏灾难系统,出现了数据丢失情况时很难管理。
3.2石油企业云计算信息化管理的策略
首先,建立石油企业的数据信息整合的云计算平台,颠覆传统的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以更有效的方式管理和整合企业的IT资源。
其次,把云计算技术应用到企业现有的各业务流程中,其原理是不同的业务采用规范化的云计算策略。企业内部上游从事油和天然气勘探、钻井和开采,中游储运和运输,下游则是流程复杂的炼油和化工业务,最终进行销售及分销业务。石油企业的业务流程如图1所示:
最后,针对石油企业的核心业务与非核心业务进行分析,实现云计算的云部署。石油企业的核心业务包括勘探、开发、基础设施引进、基础建设、物料管理。大量的技术数据和资料积累在这些环节中,这是石油企业的独特的智慧。对于企业,数据的安全性永远要放在第一位,核心业务要融入企业私有云。
石油企业非核心业务主要包括办公业务(客户关系、电子邮件和文件管理),销售和分销,人力资源等。这些业务应考虑实施公共云战略,公共云的部署模式具有更多的灵活性,这样石油企业可以从SaaS提供商服务中选择低成本的软件应用。石油企业的混合云可以实现用户方便地取得应用需求,并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效率之间的平衡,这会使企业以较低成本,确保临界数据的安全。
4.石油企业云计算信息化管理的构建
通过对石油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现状和策略分析,根据云计算部署模式的原理,石油企业云计算信息化管理的构建可分为四个级别:基础设施层,基础服务层、业务逻辑层、用户层。基础设施层是部署IT基础设施资源,石油企业应选择“混合云”模式,自建私有云与公共云部署组合模式。基础服务层是平台的“心脏”,主要是设置基础服务层的系统环境和功能组件,数据接口及服务框架。业务逻辑层,根据不同的业务流程,进行服务包整合,用户可以根据接口进行请求通过API进行响应。石油企业云计算信息化管理的架构如图2所示:
4.1基础设施层。基础设施层是云计算平台的硬件基础,石油企业选择由企业私有云和公共云构成的混合云。主要是信息化管理平台基于硬件和软件源资的创建模式。包括服务器、存储设备、网络设备和其它硬件资源,以及管理分布式计算的硬件资源框架。
基础设施层的私有云是自用的,石油企业通过私有云实现有效地资源配置。对于石油企业,它本身有很多基础设施资源,公司完全具备建立私有云的条件。确保核心主业务数据和机密数据都在私有云上,确保了引用数据的安全性。基础设施层的公共云是无需构建的,需要做的就是确保非核心业务可以通过唯一网络访问公共云。公共云是由第三方提供,企业可以通过付费方式租赁取得,这样企业不用担心维护和升级问题。企业可以自由的选择公共云服务提供商,如果企业用户不满意的租用的软件服务,协议到期后,他们可以终止,并选择其他的供应商。因此,公共云不仅使石油企业节省支出,还能使用户灵活地使用,而公共云中的数据安全由云计算提供商负责。
4.2基础服务层。基础服务层是一组虚拟化的服务器和应用中间件。云计算实施的关键是虚拟化技术,充分利用云计算基础设施,通过虚拟化技术将计算能力、存储容量、网络、容灾设备等进行部署,形成超级计算机中心。石油企业传统的管理方式是分散的,其下属单位的标准不统一,企业管理信息系统采用了不同的部署标准。云计算基础服务层提供了一个规范化的开发平台,给石油企业的各个业务部门服务,下属单位不用重复开发系统平台,只需将需求发送到云计算中心,并通过该中心的资源动态分配,将需求进行封装后连接到用户平台接口。云计算部署模式统一了石油企业各业务和各公司的开发的环境,有利于内部信息规范化的发展。
4.3业务逻辑层。业务逻辑层建立在基础服务层上,最贴近用户服务层,石油企业的所有业务流程都在这里。各级部门和下属公司可以选择基础服务层的功能平台服务满足自身的业务需求,可以是一个模块也可以是多个模块的组合,而规范化的云计算信息化管理模式在商业逻辑层实现了动态的管理。当业务需求发生变化时,不用对管理信息系统的程序作出重大修改,只需调整响应需求的业务模块的组合和排序,就能快速对业务的需求变化作出响应。业务逻辑层最大限度地提高动态配置对信息资源的利用,提高了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效率。
4.4用户层。用户层包括石油企业的不同部门和下属公司,如油田分公司、存储运输公司、分销公司等。用户不再局限于什么地方,只要接入网络,用户就可以访问企业云平台,云计算即可按需进行服务。石油公司用户共享企业内部资源,提高了企业信息资源利用率。
5.结束语
本文从理论的观点来分析,结合石油企业的信息化发展现状,对石油企业云计算信息化管理的构建提出了建议,而现实的工作中是需要大量人力和物力的。从实际操作的角度来看,石油企业云计算的实施需要三个步骤:第一,建立私有云,以满足企业核心业务的需求;第二,进行数据收集,对业务流程的整合,形成规范化的云计算服务中心;第三,随着石油企业云计算规模的扩大,数据的增多,建立中国“石油行业云”。云计算在石油行业的研究和应用,将会加快信息化在传统行业中的发展步伐,为整个行业乃至国家的发展提供高效推动力。(作者单位:大连交通大学)
参考文献:
[1]纪荣艺,周英操,樊洪海,王果.石油集团企业的云计算战略[J].信息技术,2011(3):18.
一直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吸纳就业、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对外开放和保持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中小企业中的企业,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表现日益活跃,现已成为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和潜力的经济形态。中小企业量多面广,已经渗透到社会各个行业,专业分工程度极高,需求导向性非常明显,市场的微小变化都有可能触动它们最敏感的神经,它们必须不断捕捉市场商机,以差异化的服务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作为市场变化的“晴雨表”,信息就成为中小企业赖以生存的元素,正确的信息可以为企业带来收益,一个错误的信息就有可能让企业经营失败,一蹶不振。
一、问题提出
21世纪是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的时代,市场竞争的内容由质量的竞争转向了速度的竞争、信息的竞争和知识的竞争,市场竞争的范围也由地区扩展到了全球范围。面对经济大潮的冲击,各个国家的企业都不可避免地感到压力和危机。企业如果不能及时调整自身发展战略,抢占战略制高点,则其后果堪忧。据统计,到2010年底,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已接近5000万家,这些中小企业存在着一定的普遍特征:资金不是十分雄厚,管理不是非常完善,信息化基础普遍较差,面临着异常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富有活力的经济群体。
这近5000万家中小企业占我国企业数的99%以上,中小企业不断实现创新发展,直接关系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实现中小企业信息化,将有效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促进形成国民经济信息化,对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是实现我国工业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普及中小企业信息化是增强综合竞争力的强大基础与动力,同时也将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就业,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优化社会人力资源结构。
二、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信息化管理认识不足
信息化观念落后是制约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首要因素。在我国,中小企业的很多经营者信息化观念淡薄,有的不完全知道信息化概念,不懂得企业信息化的战略价值和重要意义,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有的经营者对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和重要性认识不足,态度冷淡,认为可有可无,对推进信息化不积极。因此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都明显的不足,造成很多中小企业对企业信息化持等待、观望、慢慢来的消极态度。有的经营者对信息化项目期望值过高,把信息化等同于技术改造,甚至仅仅把它看成是纯技术的问题,如让技术部门主持信息化、盲目追求软件的高档次和高功能、没有意识到行业性限制,这使得企业的信息化工作难以迅速推进。当企业信息化进行到一定程度,需要进行企业管理制度、组织机构、运行机制的深层次变革时,多年形成的运作模式和企业文化、长期的配销体系、基础设施合计品牌认知等,仍惯性作用于企业管理活动,牵制并阻碍企业向信息化更高水平迈进。
(二)企业信息化投资不合理
我国中小企业本身存在着资金拖欠、自有资金周转较慢、企业融资困难等问题,加上企业自身经营风险高,造成企业资金相对缺少,最后资金短缺成为了制约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中小企业信息化是一项艰苦而又长期的工作,实施周期长,风险高,这个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中小企业由于存在实力弱、管理水平低、信誉差等缺陷,在融资方面一直比较困难,以至于许多企业根本负担不起如此巨大的信息化建设费用。何况信息化的建设既要购买硬件和软件、引进相关的专业人才、搞信息化方面的培训,又要在信息系统建立完毕后对系统进行维护和更新,这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持续投入。对我国中小企业而言,难以改变少花钱多办事、开支第一、需求其次的心态和实际情况,这样,中小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往往表现为坚持不了太长时间的实施过程。
此外,不少中小企业对硬件的投资占到整个信息化投资80%以上,而配套软件投入相对滞后。这样“重硬轻软”的做法不仅占用了企业大量流动资金,而且达不到预期的收益。更有许多企业建了信息系统之后缺乏科学的管理和维护,没有继续投入人力、物力和资金,造成原有投资没有合理应用最终导致浪费。
(三)信息化管理人才匮乏
信息化人才匮乏也是造成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较低的症结。企业信息化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管理问题。在推进企业信息化过程中最根本的是人,企业信息化不仅需要一批优秀的信息技术管理人才,而且需要既懂得经营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更需要一大批信息化素质较高的执行层人员。信息化过程中,中小企业往往只注重硬件、网络环境、系统应用情况等,缺乏高水平的专业网络管理人才。从有关统计来看,中小企业每100人中信息技术人员还不到1人,其中既懂IT技术又懂业务流程和企业管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更加紧缺,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信息化建设的质量和速度。
除此之外,中小企业也常常面临人才外流问题的困扰:一方面中小企业用人机制本身缺乏吸引力,难以引进优秀的信息化人才;另一方面由于资金情况、传统的就业观念和工资待遇等因素的影响,企业不能为企业内部员工提供很好的信息化方面的培训,没有高效的激励和评估机制,企业内部信息化骨干力量流失现象严重,许多大学生和技术人才不愿意到中小企业工作,造成中小企业信息人员素质较低,对信息技术领悟和掌握程度差,没有或少有专业的信息技术人才。这为计算机及软件在企业的普及与应用上又增加了难度,进而影响了中小企业的信息化的发展。
(四)信息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由于受多年来管理体制的影响,我国不具备发达国家在长期市场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以完备的商会、协会组织为主导的统一协调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致使我国服务机构分散,各自为政,各机构间交叉重复,无序竟争,服务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具体表现如下:
其一,我国还没有行业性的、统一的中小企业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以企业管理诊断和重组为特长的咨询机构很少,不能准确评估地区、行业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不能及时诊断存在的问题。
其二,缺乏企业信息化的统一标准和实施监理制度,缺乏信息服务的良好宏观环境,缺乏合适的软件供应商为企业提供量身订做的信息化方案与个性化服务,缺乏信息化管理的专业咨询机构。这些不足最终致使企业信息化项目质量无法衡量,服务质量难以保证,实施过程中的纠纷较多,软件市场也存在着亟待解决的无序竞争问题。
其三,社会经济秩序不规范,有形市场不完善,网上营销缺乏配套信息系统、物流系统和支付系统,造成企业间销售、采购、结算等业务往来困难,制度环境相对落后,缺乏信息安全保障系统和法律保障体系,大企业(或关键环节的价值链)的带动效果不明显,企业从事信息化的外部激励因素不足,使得中小企业信息化积极性不高。
三、改善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强化信息化管理意识
分析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看到中小企业对信息化要么认识片面,要么期望过高。论文格式这就要求中小企业一定要转变观念,认识到开展信息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要意识到企业信息化绝不是企业利用计算机,而是一个企业和市场完全结合的系统工程。它强调的不仅是计算机软硬件,更强调人、管理、技术之间的有机集成,其中人是第一位的因素,特别是企业的管理层,一定要让企业经营者对信息化有正确理解和足够重视。在实施过程中要对员工进行信息化方面的培训,培养企业自己的信息化人才。只有这样,才能顺利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
中小企业增强信息化意识应当着重抓住增强“四个意识”,即:信息化意识、主体意识、风险意识和学习意识。中小企业经营者要对企业信息化予以高度重视,这单说的重视不仅仅是思想上的重视,更需要的是实践上的重视。经营者思想的重视,可以确保企业信息化战略方向的正确,使之认识到实施信息化的必要性,从管理层给予大力支持;企业信息化系统的使用实践上的重视,则直接决定企业实施信息化的成败。除此之外,企业经营者还要加强搞好信息化建设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要对信息化建设中产生的人的利益冲突问题有清晰的认识和充分的思想准备,要接受信息化所带来的处理方式、工作习惯的改变,从心理上认同它,要将信息化管理工作作为一项最重要的工作来进行。
(二)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合理投资
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那么企业就应该考虑怎样以更少的投资获得更大的效益。中小企业绝不能盲目追求最新技术和产品,而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采用“滚动式”的投资方法,即以小投入迈出第一步,以后逐步投入,赚回利润再投入,以换取更多的利润,认真分析自身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选择适宜的实施路线,科学、合理地安排实施计划。
企业应当遵循既定的规划和战略,坚持实用原则,避免好大喜功、一步到位的盲目投资,做到逐步规划、逐步实现、制定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使得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相互统一、相互补充,短期目标根据长期目标而制订,长期目标根据短期目标而调整,对长期目标要有坚定的信念,对长期目标要作到充分完成、超额完成,确保长期目标的实现。如此稳扎稳打的建设战略才能杜绝资源的浪费,降低资金使用的风险,确保投入资金的合理使用。企业应尽可能地利用政府的相应扶持政策,解决信息化建设工作中的资金短缺问题,利用政府出台的法律法规,为自身的信息化建设争取更多的资金。在解决资金问题后,更重要的是资金的合理使用,因为资金的使用关系到信息化建设在企业中应用的成败,合理的使用、良性的循环发展能够积极地推动信息化的发展。因此,企业必须制订统一的信息化发展规划,合理完整的信息化发展战略,使其一者适应企业的特点和发展需要,使资金的使用符合需求,作到量体裁衣。
(三)加强信息化人才培养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企业的根本,更是企业走向信息化的根本。大多数中小企业由于资金有限,在员工的教育培养和激励方面投资不足,造成员工水平低下、人才外流。因此,对企业来说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合理开发、使用人才,有效管理人才,全方位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立科学的人才选拔机制和激励机制,防止企业人才流失。同时,企业应加大对企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制订信息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力争在较短的时间里,集中培养一批既精通经济相关专业知识又精通计算机应用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要注意做到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努力培养一大批能够熟练操作运用计算机的技术人员,使我国企业员工队伍的综合素质能够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
企业可根据自身需要选派部分员工到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服务机构及先进的大企业去学习和培训,或定期请专家来企业培训员工,对急需的核心人才一要舍得投资引进,要善于和专科院校合作举办培训班,邀请专家学者或相关从业人员执教,或者到其他企业的优秀团队中学习,从而起到共同推动的作用。
(四)营造中小企业信息化环境
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环境对企业自身的信息化有着重要作用,营造好的信息化环境首先要改善我国中小企业外部服务体系。一是侧重软件供应商服务,因为一个软件供应商能否优化中小企业的工作流程,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信息化的内涵与实施信息化战略对企业信息化建设起着尤其重要的作用。二是侧重社会服务机构,因为它对于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实施起到重要的指导与辅助的作用。此外,政府要改善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宏观环境。首先,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为企业信息化提供便利的优惠措施。其次,改善目前中小企业不良的金融环境,提供多种形式的金融信贷。再次,在各个行业协会中鼓励企业信息化的推行,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为企业信息化提供坚强后盾,使企业的信息系统在企业中发挥相应的功能。最后,加强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引导,可以在自身机构推行电子政务,实现政务信息化,或者提供企业信息化的优秀典型,让其他企业有可以借鉴参考的例子,丰富信息化的经验,为企业信息化提供方便。
结束语
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己经步入了深化、整合、转型和创新的关键时期,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对企业组织形态、治理结构、管理体制、运作流程和商业模式的影响日益深化;中小企业组织对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的依赖性在日益加强;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风险与控制日益成为突出的问题;中小企业信息化业务应用的融合,是未来发展的核心。
当中小企业花成百上千万甚至更多的资金开发、实施系统时,看清风险并进行有效地控制显然相对重要。要成功地向风险挑战需要的不只是驻足思考的能力,还需要规范的管理过程。能让我们在蕴含着风险和契机的环境中演绎成功的规范的管理过程就是风险管理。
关键词:信息化;企业管理;创新
一、信息化背景下我国企业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我国许多企业正处在从传统管理向现代化企业管理的过渡时期,在管理体制的信息化建设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普及度不高
企业的广泛参与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前提条件。然而以盈利为目的的市场主体――企业对于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却并不重视。对我国重点企业的调查显示,大部分企业在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着信息化投入不足、信息管理水平低等问题,在管理中使用计算机网络的企业少之又少。对于一些有条件的国家大型重点企业,虽然在网站建设等方面有较大的投入,但产出并不高,信息设备的使用效率较低,在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信息资源的管理更是欠缺,网络的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
2.企业的管理模式难以适应信息化的需求
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并不是将传统的管理原封不动地搬到网络中,这与信息化管理手段也不相适应,而是要通过吸收信息化的管理理念与技术进行管理创新,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而我国许多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长期以来管理模式计划经济的氛围浓厚,注重对生产过程、人员组织与后勤的管理与监督,这在一定程度上与信息化的管理理念与模式是不相符的。因此在不变更原有管理模式的前提下盲目套用信息化管理方式不仅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而且会导致企业在内部信息控制方面的混乱,致使生产部门无法及时、准确地掌握生产进度与库存资料,财务部门无法整合经济效益信息,市场监管部门无法把握原材料成本变化及其供应,各部门之间信息传递迟缓、交流不足必然会影响到整个企业经济效益与管理水平。
3.决策管理层的能力与水平难以跟上信息化的步伐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同于一般的技术应用,关键在理念与方法的转变。作为企业的决策管理层,只有与时俱进,积极跟上信息化的步伐,才可能驾驭信息化的管理,把信息化的管理理念内化成管理方式,外化成规章制度。然而,我国目前大多数企业的决策管理层中懂信息技术的人员很少,懂得如何践行信息化理念的人更少,由于不交接信息化工作的目标是什么,如何操作,广大管理人员面对信息化只能望洋兴叹。因此,加快信息化管理人才的培养已经是当前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当务之急。
二、信息化背景下推动企业管理创新的几点思考
根据企业在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推动信息化背景下企业管理的创新,需要我国企业提高对信息化管理建设的重视,并积极转变观念,通过创新突破瓶颈问题。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进一步改善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外部环境
企业的信息化也需要一定的外部环境,国家相关部门要予以重视和支持。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国家应该从全局考量,统一制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规划,积极与国际信息化建设接轨并加大对信息安全体系、安全对策、安全标准、安全技术和设备的研究,打造企业信息管理平台,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全方位的支持。第二,构建科学、完整的企业信息化法律体系,对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惊醒有效规范,严厉打击各种网络违法犯罪行为,为我国的企业信息化建设保驾护航。第三,积极构建先进的互联网数据中心(IDC),为企业尤其是没有条件开展大规模信息化建设的中小企业提供虚拟主机服务,实现网资源与信息资源的共享。
2.重视企业管理人才的培养,深化企业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关键在于管理人才。因此,企业有必要通过选拔与培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信息化企业管理队伍,既要精通企业技术应用、熟悉业务,又要理解信心化的理念与优势,这样才能有效支持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发展。除了人才的培养,企业要积极推动管理体制的变革,探索适合信息化发展的企业管理模式,建立“扁平式”的企业管理模式,提高组织的信息处理与应用能力,明确企业内部各项工作职责、内容、目标、流程以及相应的考核办法等,建立新型的企业文化,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协同工作。
3.设计新的管理模式
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多变的市场环境,信息化背景下企业的管理需要设计新的管理模式。目前已经产生了一种被称为“柔性管理”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它强调新颖、敏捷的组织形式,注重企业中各个工作环节的协调、配合与并行,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需求。这有利于企业在复杂的环境中及时反映与调整,以满足客户需要,赢得客户信任。在人力资源方面,柔性管理可以最大限度避免刚性的束缚,实现企业管理层的和谐与稳定,同时对于提高员工的团队精神,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作用也非常大。
(一)信息化管理理念落后
在我国企业管理中,大多数企业将工作的重心放在了企业的生产和销售上,认为只要企业有形或无形的产品有了好的销售渠道以及高质量的营销模式,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增长就是必然结果。然而,这种忽视会计管理的错误观念给企业发展带来了不小的阻碍。有些企业虽然认识到了会计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在实际操作中也将会计管理放在了较为重要的位置上,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建立了企业的网站,采购了相应的产品,甚至斥巨资建设了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但是最终的成效并没有让人满意,这是由于企业的管理者在企业实现信息化的过程中,并没有将企业的生产,销售以及会计管理等环节与信息化技术和产品结合起来,使花费了大价钱的信息化工具成为了摆设,没有发挥出它们应有的作用。另外,还忽视了企业工作人员信息化的培训工作,有些工作人员在信息化的操作系统面前无从下手,使工作效率大大降低,这些错误的观念都是制约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因素。
(二)缺乏良好的发展环境
企业会计管理在实现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基础配套设施限制了发展进程。首先,就目前国内社会经济环境来看,相应的市场经济秩序缺乏规范性,相关的配套设施跟不上信息化发展的速度,无法对现有的信息化系统做出准确的衡量,没有专业的组织机构对企业会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进行指导,导致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较为盲目,缺乏目的性[2]。其次,相关法律法规的欠缺也使得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缺乏保障机制。企业通过网络信息平成的网上交易得不到法律的保护,企业的利益很容易受到损害。第三,现阶段国内对于企业会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还没有一个具有权威性的科学的评判标准,很难衡量出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发展水平。
(三)市场供需不平衡
目前,市场上为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提供的产品种类繁多,这些产品大多从行业需要为出发点,缺少对企业经营模式的考虑,而在现实中,企业的经营模式又是各有特点的,也很难达到统一,所以,已有的这些产品在企业实际使用中,必然出现问题。如果市场在无法满足企业对于信息化管理的需要,自己出资聘请专业的软件公司为企业量身定做一套符合企业经营模式和综合业务流程的信息化软件系统,这样就大大提高了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上的成本投入,这个数字将是巨大的,对于规模较小的企业来说,是不可能实现的。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无法获得有效的信息化产品,信息化管理也就成了纸上谈兵。
(四)企业信息资源欠缺
企业的信息资源也是影响企业会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因素。企业在组建初期,为了能够保障企业会计管理的信息化,在信息化产品的投入上会花费大量的资金,但随着企业经营业务的逐步开展,企业的流动资金将全部用于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流程中,可用于更新和提升信息化水平的资金少之又少。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滞后。信息化产品得不到优化升级,直接影响到了企业获得商业信息的渠道,企业无法获得有价值的信息,经营方式和销售渠道得不到适当的调整,企业整体的发展方向很有可能在这个时候出现偏差,从而导致企业发展迟缓,甚至倒闭。
二、云计算背景下提高企业会计管理信息化水平的途径
(一)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意识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意识是极其重要的。企业的管理者犹如企业的掌舵人,企业的发展方向以及企业在前进中的战略决策都会影响到企业最终的经济效益。企业的会计信息为企业的管理者提供了企业发展所必需的理论依据。因此,企业管理者要不断强化对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的认识,通过学习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并定期组织企业员工学习会计信息化的知识,增强员工的实际操作水平。另外,企业管理者在引进信息化产品之前,就要参与到信息化管理的培训当中,方便以后通过信息平台获得企业内部信息。在对信息化管理充分了解之后,有针对性地将信息技术引入到企业的会计管理中,确保信息化管理系统功能的有效发挥。
(二)加强企业信息化环境建设
国家在推进企业会计管理信息化进程的同时,首先要对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完善,加大对网络技术的革新力度,为企业会计管理信息化提供快速稳定的网络平台。其次,组织相关部分对国内企业会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水平进行全方位地调差研究,制定出符合我国企业发展要求的信息化建设管理意见和制度条款,作为日后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的理论依据,也为企业的网络交易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第三,根据我国现阶段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现状,将我国企业会计管理信息化的标准确定下来,使企业会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更具目的性和方向性,从而完善和提高我国企业会计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
(三)完善云计算平台设置
相关部门要对国内企业的经营模式以及综合业务流程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和认识,组织专业人员将企业的信息整合到一起,建设统一的企业信息平台,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同时,还能方便软件开发公司为企业研发专业的信息化管理软件,软件开发公司可以为经营模式以及综合业务流程类似的企业,或同行业的企业提供相同的信息化产品,只需要针对企业的特点进行局部的改动,这样不仅能够降低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的成本,也能够优化市场结构,使市场供求关系能够趋于平衡。
(四)运用云计算整合资源
对于集团企业而言,财务管理信息化项目是集团企业信息化的核心子系统,其投资大,技术复杂且涉及面广,如果不事先进行认真规划和充分准备而匆忙实施,有可能无法支持集团企业的业务与经营活动,甚至对集团企业实现未来的信息化战略产生严重制约。
一、财务管理信息化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1 整体规划原则。集团企业信息规划的整体性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集团企业信息化的内容覆盖了集团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信息处理;集团企业信息化建设不是孤立地搞单项计算机应用,在选用技术时应有全盘考虑,力求信息集成与过程集成,以获得综合效益;在全球化市场中必须同需方和供方密切相连,供货商和用户的信息要纳入集团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范畴。
2 阶段性与扩展性结合原则。应分阶段选择实施财务信息系统的不同子系统,认真分析集团企业的战略与信息技术支撑之间的影响度,合理预测环境变化可能给集团企业战略带来的偏移。此外,在做财务管理信息化规划时要留有余地,做务实的牵引,不能追求大而全,要以适应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适应集团企业管理与业务模式的不断变化为目标。财务管理信息化规划不应成为集团企业信息化的桎梏,要能根据变化进行调整和完善。
3 客观性需求原则。在规划时一定要从集团企业的实际出发,结合集团企业现有的流程处理和业务需要,制定出适合集团企业发展的信息化规划,不能一味追求先进技术和最新版本。
二、财务管理信息化规划的内容
集团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规划大体分为三个层面:战略层面,技术层面和管理层面。
从战略层面上来说,规划涉及以下几个方面:明确集团企业的总体战略目标;明确集团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在集团企业总体战略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现状,能力和竞争环境的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信息化战略,包括明确信息化的内涵和信息化在集团企业总体战略中的角色定位。
从技术层面上来说,规划涉及评估公司的信息化能力现状,包括现有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人员的能力;评估集团企业的信息化技术架构,包括平台,网络、应用软件、流程,数据和架构;按照集团企业未来发展对信息化能力的需求,确定信息化能力差距和信息化能力发展蓝图。
从管理层面上来说,规划涉及信息化管理组织机构设置,汇报体系,岗位设置,技能分类和相应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信息化管控模式,如相关信息化制度,标准和规范,信息化投资决策程序,风险管理,安全管理和项目管理,信息化变革管理和培训。
财务管理信息化规划的内容要充分体现信息化的内涵,特别要注意以下问题:
1 集团企业现状分析。首先,通过对集团企业战略的分析,明确集团企业的发展目标,需求以及各个关键部门需要做的工作。其次,研究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和信息技术与信息产品的发展趋势,了解竞争对手应用信息技术的情况,包括具体技术,实现功能,应用范围、实施手段以及成果和教训等。最后,分析集团企业当前的信息化状况,包括基础设施,应用规模,应用层次和人员素质等。
2 财务管理信息化战略的制定。制定战略是在分析形势的基础上,制定信息化的指导纲领,力争以适当的规模,成本做最合适的信息化建设。首先,根据集团企业的战略规划,确定信息化的远景和使命,定义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和财务管理的动态螺旋式递进,明确信息化在实现集团企业战略过程中应起的作用。其次,起草财务管理信息化指导纲领,作为管理和实施工作中要遵循的条例。最后,制定信息化目标,即集团企业在未来几年为了实现远景和使命而要完成的各项任务。
3 财务信息系统总体架构。在制定财务管理信息化战略的基础上,集团企业需要进一步设计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总体架构。一般地,集团企业财务信息系统架构应包括财务信息系统总体架构,应用架构,数据架构,开发架构,技术架构和操作架构等基本内容。
4 拟定集团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实施标准。为了有效规避,减少风险,在严格遵照国家、行业相关规定的基础上,集团企业必须拟定财务信息系统建设中采用的各项标准,如数据标准,编码标准和流程标准等。标准的选择应按照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顺序依次执行,使建设的财务信息系统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可用性,兼容性,扩展性,协调性和一致性。
5 确定实施的财务子系统。根据财务管理信息化战略和总体架构,统筹兼顾,评定财务管理信息化任务的优先顺序,确定具体实施子系统。明确每一个子系统的责任、要求、原则、标准、预算、范围、程度、时间、协调和配合。确定对每一个项目进行监控和管理的原则、过程和方法。
在做好规划后,还要注意规划与实施之间的平衡。在进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规划与实施必须要与内外环境相适应,并不断进行动态调整。
三、财务管理信息化规划需要注意的问题
1 掌控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核心需求。集团企业的需求是开展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集团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化需求是多方面的,不论是由计算机替代手工完成简单的会计核算处理,还是进行集团财务资金集中管理的需求,都应从集团企业的核心业务需求着手。
Abstract: The management informatization has brought to the profound changes in business. Manufacturing sector is the core sector of manufacturing, and various of informations technology were applied in them. In this paper, based on discrete manufacturing informatization technology, expounds the transformation of enterprise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informatization.
关键词:生产管理;信息化;特性
Key words: production management;informatization;feature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0-0048-02
0引言
企业生产管理是指对生产与运作活动的计划、组织和控制过程,企业的生产活动就是一个“投入-变换-产出”的过程。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经济发展加快,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产品的生产周期更加短,产品更新更加快,很多产品的生产从传统的大批量少品种向小批量多品种甚至是单件生产的类型过渡,产品的质量要求日益提高,而成本反而降低,售后服务更加周全。企业的管理模式日新月异,这就要求生产管理也要与时俱进,如何在这样一个环境中生存,生产管理方式的变革、信息化技术的运用迫不及待。作为企业的生产部门,是制造产品,提供经济效益的直接主体,是企业最重要的部门之一。在生产部门运用信息化技术,实施信息化管理,替代传统的管理,使管理更科学、更系统以及分级更细化。通过我们在制造业生产部门信息化技术的实际运用,总结了以下的特性。
1生产管理信息化的特性
1.1 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中存在大量优化问题,需引入智能优化技术一般企业的生产管理中都存在加工调度问题,例如Flow-shop,Jop-shop问题等等,对于简单的问题我们可利用标准的数学模型(如线性规划,动态规划,整数规划等等)就可以求得最优解,但是在实际问题中往往是非常复杂NP问题,不仅目标函数很多,约束条件数量也会非常大,虽然也可以求得最优解,但是计算步骤,利用当前最好的计算机也是庞大的计算量,甚至一年或者几年才能完成。为此引入各种智能优化技术来求得近似解是切实可行的方案。各种优化算法通过模拟和揭示某些自然现象或过程而得到发展,为解决负责问题提供了新得思路和手段,例如模拟退火算法、遗传算法、禁忌搜索算法,神经网络优化算法、广义领域搜索算法等等。在马钢车轮公司轮毂生产线中,就引入了多种优化算法。
1.2 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可降低供应链上的库存费用和管理费用由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生产管理的活动将延生到整个供应网络。计算机系统的制作人员不仅要优化生产部门的车间调度问题,还要求降低整个供应链的总成本,原材料、产品的库存问题会是主要问题,信息化管理下的信息系统通过整个供应链的协调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信息化的管理,替代传统的人员管理,使得管理更加全面、细化、规范,管理效益也得到提高。每个工序都在对应的技术参数下得到优化,减少人为的差错因素,生产记录及时更新,原材料的需求、供应更加清晰,使管理及时、准确。生产管理的活动由计划、生产、控制转变为服务、生产,大大降低了管理费用。
1.3 企业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升企业形象,更主要的是它能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直接经济效益传统的生产管理存在很多的问题,例如产能与销量的矛盾,信息传递与生产协调的矛盾,计划人员经验与实际问题的矛盾等等。企业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将大大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品,并且提升企业形象,直接的经济效益显而易见。一般认为效益的体现主要有三个方面:信息化技术、信息系统的运用提高了生产作业率、材料使用率;由于生产效率提高,生产周期缩短,企业能收到更多的订单;由计算机代替人工作,效率提高,人员的精简调整,也会降低企业的负担。马钢车轮公司通过信息化管理,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企业的销售、生产、采购等各个工作环节紧密结合,及时提供决策信息,优化车间生产调度,提高了整体管理效率,在2008年一年就节省了两千多万元,直接经济效益足见其巨大。
1.4 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将会触及企业管理中的敏感岗位和权利,它的实施过程会存在巨大的阻力传统的生产管理中,当企业接到一份订单后,生产计划是由车间排产员召集各个部门讨论根据自己的经验来组织生产。这就会出现一些问题,权力过于集中,可能导致外来的、客户的因素影响生产计划,导致企业效益受影响。当实施了信息化管理后,只要把订单信息输入计算机,就可以自动生成优化的生产计划,冲击了生产部门管理层的权力。基层担心系统将取代人的工作,可能引起自身价值的降低;中层担心组织结构和权力结构的变化,自己的地位也将受到影响;高层一般没有这方面的担心,反而会接受这样的改变。这种矛盾的解决,要求IT人员制作信息系统时有不同的方式来服务不同管理层,同时协调好各个部门的沟通。
1.5 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将改变企业生产调度方案编制与管理的方法上节也提到了企业生产管理调度方案的编制。只要管理人员将订单信息输入该信息系统,自动就会生成生产计划,这就导致了管理方式的变化,一般会有三个层次的变化,一是传统的生产管理的活动的内容以及活动方式发生变化,由计划、生产、控制转变为服务、生产;二是为了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求,客户领域的生产活动将得到发展;三是整个供应网络的管理活动将逐步形成和发展。
1.6 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将改变企业生产信息的方式在传统的生产管理中,对于生产过程的记录,都是通过部门人员进行手工记录,并通过纸质的方式进行,在现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信息传递加快,准确性要求更高,这种方式肯定不能满足企业的目标。采用信息化管理,生产过程中的信息反馈以及监控,将实现多媒体化。生产过程中的实况以及各种数据处理,通过信息系统的加工后,会通过各种多媒体手段实时的、形象的反应出来,生产人员可以简洁明了的看到生产过程。
2结束语
通过在离散制造业生产部门信息化管理的多年实践,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必将成为主流,因为他给生产管理所带来的变革,带来的效益显而易见。他优化了生产方案,提高了生产效率,提高了管理水平,提升了企业的整体形象,降低了各种费用,最主要也是企业最看重的是他给企业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以后在这个领域,信息化管理方法必将层出不穷。
参考文献:
[1]Farid Ameziane,Stephane Lasserre. A cooperative approach to the building production management systems[J].UMR CNRS n694 MAP-Ecole d’Architecture de Marseille.
[2]DongjuanXue,XiaobingLiu,XiaoWang,ZhaoyangBai.Design of an Integrated Production Management Mode for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7].
[3]王永琴,王 刚.ERP实施前后制造企业生产管理的变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9):204-205.
[4]陈国华,杨勇.关于我国制造企业生产管理模式更新的研究[D].管理理论,2006,(3):84-85.
[5]谢伟.管理信息化与信息服务方式的变革[N].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2003,(3):25-26.
[6]蒋其发.企业信息化与管理变革[J].科技创业,2007,(7):115-117.
一、煤矿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现状
我国大多的煤矿企业都是改革开放以后才产生起来,所以对企业的财务控制研究相对较少。但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后,参与国际竞争程度不断加剧,如何加强企业的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就成了一个急迫的问题,相应地,国内对企业财务控制体系的构建越来越重视,很多专家学者对企业的财务控制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目前研究重点可分为两大阵营:
第一,宏观层面的研究,即以企业的组织。
形式为背景,针对不同的组织形式设计出相应的财务控制模式:是适度集权,还是适当分权,或集权分权相结合。很多学者认为,一个企业究竟采取什么样的控制模式,应当取决于它所处的环境,需要考虑一些相关的因素后才能做出决定。但有一点可以达成共识的是,集权与分权都有其不合理的一面,从成功的管理体制案例来看,混合模式最佳。
第二,微观层面的研究,即企业应该怎样采取具体的财务控制方式来控制公司。
近几年来主要集中在企业的财务总监委派制的研究上。另外有学者主张通过加强对子公司的外部审计监督来达到有效控制的目的,通过成立财务结算中心集中控制各个子公司的资金,建立财务评价指标体系,考核子公司的业绩并约束子公司等方式来控制子公司,但是研究都不是很深入,只是提出了一种简单的思想。
二、煤矿企业财务管理的问题
在经济一体化的现在,需要也必须要求煤矿企业充分的了解信息、管理信息并根据信息来管理企业,但我国的部分煤矿企业还没认识到这一点,或者是虽然认识到但还没有做好真正的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总结发现我国的煤矿企业还存在着以下几点问题:
第一,不能很好的利用财务信息来指导。
企业的经营部分煤矿企业由于原有的小矿意识,而只注重产量,不能积极的对企业的投入产出经济模式进行研究。企业的财务部门虽然有着庞大而健全的财务信息系统,但却不能利用这一系统进行统计和会计信息的收集、分析,还只是一般的记账和财务指标考核,形成了市场份额及行业进出“壁垒’’等因素;
第二,人员制约。
原有的财务管理人员,不能很好的学习和吸收新型财务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导致了企业信息化的落后或者由于信息的不及时而导致产业链的中断;
第三,事先计划与事中控制的思想的不强。
ERP系统要求在每个流程业务处理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工作潜能与责任心,流程与流程之间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精神,以便在有机组织中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与潜能。而现带煤矿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事先计划与事中控制的思想还有不足,这也可以导致企业产业链的中断或减缓;
三、财务管理的信息化
煤矿企业的财务管理已经步入了信息化,而如何做到资源计划的信息化管理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和接受。ERP系统就是伴随着需要而诞生的产物,它强调的就是对整个供应链资源进行管理,达到精益生产、同步工程和敏捷,突出事先计划和事中控制的思想。
在企业财务管理时,只是有计划同样不行,因为市场是一直在变的。一些经济因素也会影响到煤矿企业的发展,如经济危机的影响,在这时就又需要煤矿企业根据时事制定不同的方案,如价格的变动,同时,煤矿企业的短途运输、机械的开采、装车等等都要求煤矿企业必须要具有良好的内部管理,这一切全都离不开信息,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必须加强。煤矿企业在带进ERP系统的同时,经过总结,有以下几点还需要煤矿财务管理信息化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一,员工通过学习并运用现代信息化系统,并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将信息化的理念代入工作中,加强事先计划与事中控制的思想;
第二,会计核算方面,会计核算是总站、应收帐、应付帐、现金、固定资产、多币制构成,熟练运用ERP系统快速完成记录、核算、反应和分析资金在企业经济活动中的变动过程及其结果,结束原有的繁杂会计工作,让财务管理人员可以将更多的时间注重于信息化的收集和整理,做好前期财务分析,为企业的进一步管理提供良好的基础;
第三,财务管理方面,根据前期财务分析做出下期的财务计划、预算,在缩短会计核算的同时,依据信息可供查询的差异数据图形,显示财务择校评估,帐户分析等工作,并根据分析做好资金的决策,包括资金筹集、投放及资金管理;
第四,在良好的外部环境下,规划下一步企业的发展方向。
(一)加快信息交流速度
利用信息网络作为项目信息交流的载体,从而使信息交流速度可以大大加快,减轻了项目参与人日常管理工作的负担,加快了项目管理系统中的信息反馈速度,及时地发现问题,及时作出决策,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方便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
实现工程信息化管理后,实现垂直化控制。方便各方进行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使项目的透明度增加,能够了解企业和项目的全貌。管理人员从大量的信息收集、资料整理等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为企业优化了人力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有效利用资源
建筑工程项目的全部信息以系统化、结构化的方式存储起来,对已积累的既往项目信息高效地进行分析,可以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尽可能保证优良的工程质量,获取项目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四)加强责任意识,提高透明度
打破各部门各自为政的工程管理局面,实现了数据的共享,避免了部门工程执行过程中的步调不一致情况。工程管理信息化将带来“操作公开、过程受控、全程在案”的特点,这将对公司工程从立项、审批、执行、管理等过程实现可视化监控,工程管理执行过程清晰可见。
二、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现状分析
(一)市政工程信息化管理特点
1、市政工程建设往往是配合道路工程的进度实施,因此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相应的工程承包合同生命周期加长,管理上的投入将加大。2、由于市政工程施工中现场施工情况复杂、干扰事件频发,要求对工程管理必须是动态的管理。3、工程管理过程中包含着项目的整体目标要求,故工程信息化管理对项目质量、进度、成本起着总控制和协调作用。
三、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合同执行效率低
公司在签署合同后,具体执行过程中由于种种不确定的因素及人为懈怠情绪的影像,导致合同在后期执行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既定条款给予兑现执行,依然靠口头传达,没有形成书面亦或者电子影像资料的方式给予信息保留存档。
(二)缺乏动态跟踪管理
工程开工后,各时间节点的控制及施工程序的报审没有及时反馈,施工进度、质量、安全等现场管理没有形成有效的信息资料存档。作为总承包方,企业未能有效对下属分包方进行及时的主动动态跟踪管理,更多的是被动接收信息传达。
(三)缺少风险回避
由于无法切实有效的管控施工现场情况,没有具体形象的书面及影像资料依据,工程在施工阶段的信息存在缺失,导致事故发生后,相关责任主体互相推诿,事故责任不清楚,企业背负风险与日俱增。
(四)管理数据缺失
由于科室之间没有统一平台进行直观的反映工程现状,导致各部门之间信息交流不畅通,办事效率低。往往会出现,合同还未签订,材料已经出库;工程已经完工,合同尚未签订等情况。
(五)缺乏数据比较
由于缺乏信息化管理,导致一年近400多只工程开展过程中成本控制、利润管控缺乏有效的对比分析。各类工程信息过程管理的信息反馈滞后,导致内部旧账、坏账出现。
四、构建施工企业工程管理信息化
(一)目前公司工程管理流程
首先我们逐步理清工程管理基本流程,然后研究参与工程管理流程有哪些部门,就各个部门需要哪些工程信息作出判断,分析各部门在信息处理环节中的先后顺序,配合情况,最终建立工程管理信息化数据库。
(二)建立工程管理信息化数据库
基于以上工程管理业务流程的分析,针对目前公司工程管理各个环节,提取每个环节所对应科室在整个流程中的需要的工程信息要素,设计一个核心数据库。各科室人员通过数据库选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通过在数据库中建立相应的模块去更新数据,达到数据库信息的完整、工程管理信息的连贯。
1、工程管理信息化包含内容
包括工程的实际开工时间,编号,工程类型(“外接工程”、“普通工程”、“一户一表配套工程”、“用户工程”),工程名称,建设单位名称,资金来源,工程主要内容,建设地点,工程造价,工期要求,工程款支付方式。介于经营科首先与建设单位发生合同关系,对于上述信息一开始已在经营科成型备案,所以我们认为该类信息的收集应在经营科签署合同时,在数据库中第一个反应。这对后续工程科、财务科、材料科等科室的工作开展至少有了依据可循。通过数据自动筛选功能,实现各个时期工程基本信息情况的查询、汇总。
2、工程管理基本信息表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