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短期借款的会计核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应收票据;贴现;会计核算
票据是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产物,现已成为资金融通和结算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在国内,商业汇票被广泛使用,在银行开立存款账户的法人以及其他组织之间,只要具有真实的交易关系或债权债务关系,都能使用商业汇票。
商业汇票是出票人签发的,委托付款人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商业汇票按照承兑人的不同分为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
商业承兑汇票由银行以外的付款人承兑,银行承兑汇票由银行承兑。商业汇票的付款人为承兑人。
对于会计核算而言,收到商业汇票的一方为收款方,会计核算使用“应收票据”科目;而对于付款方而言,则用“应付票据”科目进行核算。本文仅针对收款方一些常见的经济业务进行探讨。
在我国,商业汇票均为不带息商业汇票。但为教学的需要,还需设置带息商业汇票的核算。
1 商业汇票的一般核算
1.1不带息商业汇票的一般核算
1.1.1 取得不带息商业汇票时借记“应收票据”,贷记“主营业务收入”及“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或其他科目。
1.1.2 到期时
1)收回时,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应收票据”科目。
2)无法收回时,借记“应收账款”,贷记“应收票据”科目。
1.2带息商业汇票的一般核算
1.2.1 取得带息商业汇票时借记“应收票据”,贷记“主营业务收入”及“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科目或其他科目。
1.2.2 计息原则上是每月计息,但为简化核算,可在6月30日或12月31日两时点上计算利息。因为这是半年报及年报的时点,这样的会计处理不至于会给会计报表使用者带来误判风险。
借记“应收票据”,贷记“财务费用”科目。
1.2.3 到期时
1)收回票据款时,借记“银行存款” (到期值),贷记“应收票据”(面值及已计利息)及“财务费用”(差额)科目。
2)无法收回票据款时,借记“应收账款” (到期值),贷记“应收票据” (面值及已计利息)及“财务费用” (补计的未计利息)科目。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很多的资料及以前的会计制度规定,对于无法收回的应收票据,应按面值及已计提的票据利息的金额转入应收账款科目,未计提的利息不再计提。新准则则没有相关的具体规定。依笔者拙见,如果对未计提的部分利息不再计提,将导致付款方因不履行付款义务而产生收益。这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因此,笔者以为,应该对未计提的利息进行补提,计入当期财务费用,同时增加应收账款的账面价值。这也与付款方因无法支付到期商业汇票而转入应付账款的账面价值相一致。
2 商业汇票的贴现时的核算如果在中途需要变现,则可进行贴现
商业汇票的贴现根据其风险是否转移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附追索权的贴现,即贴现企业在法律上负连带责任;另一种不附追索权的贴现,即企业将应收票据上的风险和未来经济利益全部转让给银行。尽管从理论上讲,银行承兑汇票比商业承兑汇票可能兑现的概率要高,但我们不能简单以为银行承兑汇票就属于无追索权,商业承兑汇票就一定是带有追索权。因为银行承兑汇票并不是全无支付风险的。企业在贴现应收票据时,应当事先约定该商业汇票是否带追索权,而不应简单地以商业汇票的种类判断其是否具有追索权。
2.1不带息商业汇票的贴现
2.1.1 无追索权贴现时,借记“银行存款”及“财务费用”,贷记“应收票据”科目。
到期时:
1)如对方付款,无需做账务处理。
2)如对方不付款, 在不附追索权情况下也无需做账务处理。
2.1.2 带有追索权贴现时:借记“银行存款”及“财务费用”,贷记“短期借款”科目。
到期时:
1)对方付款,借记“短期借款”,贷记“应收票据”科目。
2)对方不付款, 在附追索权情况下,借记“应收账款”,贷记“应收票据”,同时,借记“短期借款”,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如因短期借款发生有借款利息费用,则借记“财务费用”,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如果账上款项不足支付短期借款,则只需借记“应收账款”,贷记“应收票据”科目。
2.2带息商业汇票的贴现
2.2.1 无追索权带息商业汇票贴现, 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应收票据”,借记或贷记“财务费用”科目。
到期时:如对方付款,无需做账务处理;如对方不付款, 在不附追索权情况下也无需做账务处理。
2.2.2 有追索权带息商业汇票的贴现
1)计息时:跨6月30日或12月31日两点时计息时,借记“应收票据”,贷记“财务费用”科目。
2)贴现时:借记“银行存款”(按贴现净额),贷记“短期借款”(按到期本息),按两者之间差额,借记或贷记“财务费用”科目。
3)到期时:如对方付款,应补记利息,借记“应收票据”,贷记“财务费用”科目。同时,借记“短期借款”,贷记“应收票据”科目。
如到期对方不付款, 在附追索权情况下,先补记未计部分利息,借记“应收票据”,贷记“财务费用”科目。同时,转销应账票据账面余额。借记“应收账款”,贷记“应收票据”(按本息之和),同时,借记“短期借款”(按本息之和),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如短期借款发生有借款利息费用,则借记“财务费用”,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如果账上款项不足支付短期借款,则应补记利息,借记“应收票据”,贷记“财务费用”科目。同时,转销应账票据账面余额至“应收账款”科目,借记“应收账款”,贷记“应收票据”科目。
若短期借款无力支付,挂在账上。只是要按相关规定计算并计提借款利息。
3 应收票据减值的核算
应收票据相比应收账款而言,虽然比应收账款风险小,流通性强,但因仍属于延期收款性质,如果出现减值迹象,也应该计提坏账准备。可参照应收账款用备抵法计提坏账准备。
应收票据减值时,借记“资产减值损失”, 贷记“坏账准备-应提的应收票据减值准备”科目。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校基建账务 会计“大账” 实务研究
2013年颁布实施的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明确要求高校的基建账务应当至少按月并入会计“大账”。《制度》中规定:高等学校对基本建设投资的会计核算,在执行本制度的同时,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基本建设会计核算的规定单独建账、单独核算。这就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以及对这些问题的反思:如高校的基本建设应该怎么核算和反映?高校基本建设的独立核算,只是并入财务报表?怎么来处理基本建设的账务和会计报表、会计“大账”的关系?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
一、高校的基建账务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1、处理基本建设的会计业务的程序混乱
在高校的基建账务的合并过程中,对于建设项目工程款的支付,有的对工程进度款进行了列报,有的则没有进行列报。而且在核算程序上出现了严重的混乱和分歧。有的高校的基本建设是等建设的项目交付决算后再来一次性地处理结算账务,那么在这一个过程中,一些已经完工并开始使用的项目由于没有办理决算,就一直出现在“在建工程”的账上。而有的高校是在项目完工并交付使用后,在年终时暂估入账,等年初时用红字冲回,如果第二年也不结算,也不会将在建工程的费用进行归集。这些混乱的、不规范的会计业务处理程序,完全无法真实地反映高校的资产状态,从而对于会计信息的质量,也就更加难以保证了。
2、未对在建工程的费用进行规范归集和分类
对于在建工程的费用进行归集和分类,是会计业务中最为基础的工作。但是由于相关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了这项工作的不规范性,出现模棱两可的现象。如对于代付的施工单位的设计费和审计费,有的记入了预付工程款,有的则被记入其他应收款项;对于支付的施工单位的工程材料款,有的记入了预付工程款,而有的则记入了建安投资;对于支付的零星的工程费或者附属工程的材料费,有的记入了建安投资,而有的则记入了待摊投资。我们必须注意的是,高校中的基本建设项目都是几年才能进行结算,如果上述基础工作没有做好,那么就会对项目的后期核算与总结算产生严重影响。
二、高校基建账务并入会计“大账”的可行性
2013年12月30日印发的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阐明了高等学校应当按照新制度的要求,在按国家有关规定单独核算基本建设投资的同时,将基建账相关数据并入单位会计“大账”。新制度中对相关会计科目的设置做了具体的规定,并对期初并账方法进行了说明。这为高校基建账务并入会计“大账”奠定了制度保障基础。
高校基本建设是高校经济活动的组成部分,作为一个会计主体,高校所有的经济活动应当予以完整反映。现行的高校中有两套会计核算体系,一套是教育事业费核算体系,是核算教育主管部门的财政拨款以及教育事业的收入;另一套是教育基建投资体系,核算发展改革部门的拨款以及自筹的基建资金。前一套体系是报告给教育主管部门的,而后一套体系是报告给财政部门以及发展改革部门的。但随着财政体制的改革和发展,高校可以直接编报预算给财政部门,而财政部门也可以直接拨款。因此,从会计主体和核算拨款的角度来看,将高校的基建账务并入会计“大账”是可行的。
三、会计“大账”对基本建设业务的相关科目设置
根据新高校会计制度相关会计科目的设置要求及其核算内容,分析基建账务各会计科目的核算内容,设置相应的科目和明细,以此来对应基本建设中的各个项目核算。
1、资产类的科目
会计“大账”对于高校中的基本建设工程设置了“在建工程-基建工程”科目,用于核算高校基建账务已经发生的支出,但尚未完工交付使用的各种建筑安装工程等在建项目的实际成本;该科目对应了基建账务中的“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待摊投资”、“其他投资”以及“预付工程款”。
会计“大账”中的“银行存款”按开户银行明细核算基建账务中的银行存款,反映基建资金的使用状况;“其他应收款”科目进行明细核算基建账务中的其他应收代垫款项。
2、负债类的科目
对于基建投资借款,“大账”设置了“长期借款”、“短期借款”,同时设置了国内借款、国外借款明细科目,并按照贷款项目和贷款银行进行明细核算,反映高校基本建设所借款项的本金,借款利息部分通过“其他应付款”科目反映。
会计“大账”中的“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进行明细核算基建账务中的工程尾款、进度款、质保金等款项。
3、收入类科目
会计“大账”设“财政补助收入”、“教育事业收入”、“财政补助结转”、“非财政补助结转”科目,对应基建财务中“基建拨款”各明细科目,用于反映高校从财政部门取得的基建项目各类拨款,以及滚存的财政补助结转资金或单位自筹拨款结转资金。
4、支出类的科目
会计“大账”通过“教育事业支出”、“科研事业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等科目,设“基建支出”明细科目,核算在建工程项目的成本支出,按照工程具体项目进行明细核算。
5、净资产类的科目
基建账务中,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形成的非流动资产占用资金,会计“大账”设置了“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进行明细核算。
可以看出,在会计“大账”中,会计科目的设置非常细,可以清晰全面的反映高校基本建设业务,同时能有效地防止高校基建账务的混乱。
四、高校基建账务并入会计“大账”的注意事项
1、对于会计科目内涵的界定要有可操作性
比如科目中的“建安投资”指的是建筑工程和安装工程的投资费用,包括了路面工程、道路绿化、隔离带、雨水排水管道、标识牌等等,是建设单位按照项目来大概算出的实际成本。在这个定义下,一些报建费、设计费等就应属于建安投资的支出项,但是在实际上,这些费用应属于待摊投资支出。在基建账务中,有几对科目是比较容易混淆的:例如上面提到的建安投资和待摊投资,还有预付工程款于其他应收款项,以及其他应付账款和应付工程款。所以会计人员必须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会计科目的解释,才能够对会计对象有更透彻的理解,从而在工作中将所有的项目费用进行规范的分类和归集。
2、会计科目的级数设置要有合理性
目前各大高校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基建项目也越来越多,经常出现多个施工单位承建一个项目的现象。所以会计科目在设置明细级数时,必须要满足核算的要求,不能太粗略,也不能过细,按照三级明细科目来进行设置是最好的:一级为总账科目,二级为对应工程项目名称,三级为对应项目的承建单位名称。这样才能算是合理的设置,才有利于保证项目结算费用时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注意新旧制度的衔接
由于高校基建账务并入会计“大账”还处于初期阶段,所以在新旧制度的衔接上可能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由于基建项目一般的建设期都比较长,有些大型的项目可能会建设好几年,那么在核算高校的固定资产时就要特别注意。这里对会计人员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重视新制度的学习,找到新旧制度之间的异同,在实际的工作中进行实践,避免再出现账务的混乱等问题。
五、实例分析
本文以新疆师范大学建设项目为例,在有借款的基础上分析基建项目从基建账务并入会计“大账”的核算与反映。
高校的基建项目中的借款,主要包括了国内的借款、国外的借款以及会计“大账”借款等等方式。其中国内外的借款,由学校来偿还本息,并通过学校的专用账户来实行这些借款的归集和管理。根据学校的管理,基建账务和会计“大账”都要核算并反映资金的收付等相关经济业务,而其余的经济业务由基建账务进行汇总和编制,再并入会计“大账”进行核算。
下文进行资金核算时,为了简化,是以一年的流动资金来反映。该学校建设的学生公寓,项目总投资为1000万元,其中包括了700万的流动资金借款、300万的学校自筹资金,建设期为一年。建设过程中资金的支付所相关的合同和票据,由基建账务进行审核和管理。
2012年1月学校贷款700万元、自筹资金300万元。1―12月支付了土地征用及迁移补偿费、监理费等155万元,支付工程的进度款780万元,工程结算时留质保金25万元,每个季度需支付银行的贷款利息为10万元,12月工程竣工办理决算1000万。2013年1月归还了贷款的本金,2月学校自筹资金700万,用以归还之前的借款,2013年末支付质保金。
1、高校的基建账务上的核算和反映
高校的基建账务将按照发生的业务,进行逐笔的核算和反映。
(1)收到的短期借款
借:其他应收款――短期借款 700万
贷:基建投资借款――短期借款 700万
(2)每个季度支付的贷款利息
借:待摊投资 10万
贷:其他应收款――短期借款 10万
(3)学校自筹资金拨款
借:其他应收款――应收单位自筹拨款 300万
贷:基建拨款――本年自筹拨款 300万
(4)支付的工程进度款以及结算
借:建筑安装工程投资 805万
待摊投资 155万
贷:其他应收款――应收单位自筹拨款 300万
其他应收款――短期借款 635万
应付工程款――质保金 25万
(5)交付使用资产
借:交付使用资产 1000万
贷:建筑安装工程投资 805万
待摊投资 195万
(6)下年初,交付使用资产和基本建设资金冲转
借:基建拨款――本年自筹拨款 300万
贷:基建拨款――以前年度自筹拨款 300万
借:基建拨款――以前年度自筹拨款 300万
待冲基建支出 700万
贷:交付使用资产 1000万
(7)一月归还的贷款本金
借:基建投资借款――短期借款 700万
贷:待冲基建支出 700万
(8)年末支付质保金
借:应付工程款――质保金 25万
贷:待冲基建支出 25万
2、会计“大账”上的核算和反映
(1)收到的短期借款
借:银行存款――基建工程 700万
贷:短期借款――基建工程 700万
(2)每个季度支付的利息
借:其他应付款――基建工程 10万
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 10万
借:其他支出――基建工程 10万
贷:银行存款――基建工程 10万
(3)汇总基建支出凭证
借:在建工程――基建工程 1000万
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 960万
(4)其他应付款――基建工程 40万
借:教育事业支出――项目支出――基建工程 960万
贷:银行存款――基建工程 935万
应付工程款――质保金 25万
(5)交付使用资产
借:固定资产 1000万
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 1000万
借: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 1000万
贷:在建工程――基建工程 1000万
(6)一月归还贷款本金
借:短期借款――基建工程 700万
贷:银行存款 700万
(7)年末支付质保金
借:应付工程款――质保金 25万
贷:银行存款 25万
六、结语
综上所述,在目前财政部所颁布的新修订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已经明确要求高校的基建账务要定期地并入会计“大账”。高校的基本建设既要并入“大账”,又要进行独立的核算,这将使基本建设项目的收支情况更加全面的反映出来,有利于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当高校的基本建设的账务并入会计“大账”后,财务报表上的信息将更加真实和完整,财务状况也有效地反映出了一个学校所有资金的性质、使用等,有利于学校进行资金效益的分析,并有效地避免财务风险。在“并入”的过程中,虽然会带来一定量的重复工作,但是总体来说是非常有益的。所以,各所高校需根据自身的情况,实现基建账务并入会计“大账”。
【参考文献】
[1] 龙素英:高校基建账务并入会计“大账”期初的实务探讨[J].商业会计,2014(5).
[2] 王琼:高校基建会计与事业会计合并初探[J].新财经(理论版),2010(6).
关键词:
重要性原则是会计核算的原则之一,它广泛应用于会计和审计等多个领域。它的运用强化了对关键性问题的核算,简化了核算工作,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因此受到广泛的重视。本文就其重要性的判断及其在会计中的运用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重要性原则的内涵
1、重要性的判定。
从会计角度看,我国会计准则没有对重要性原则给出明确的定义,只是要求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应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那些对资产,负债,损益等有较大影响,并进而影响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据以作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分别核算,单独反映,力求准确,重点说明,在财务会计报告中充分准确的披露。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至于误导财务会计报表使用者作出正确判断的情况下,可适当简化处理,合并反映。在评价某项经济业务的重要性时,应当从质和量两个方面综合进行分析。从性质方面来说,当某一事项有可能对决策产生一定影响时,就属于重要项目,从数量方面说,当某一事项的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时,就可能对决策产生影响,那么它也是重要的。
2、重要性原则的进一步分析。
(1)运用重要性原则是“成本效益原则”的要求。如果对所有会计事项的处理一律不分轻重主次,采取完全相同的处理方法全面详尽进行核算,必将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增加会计核算成本,抵消会计管理带来的效益,甚至企业得不偿失。在会计核算中坚持重要性原则,能够使会计核算在全面反映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加强对经济活动和经营决策有重大影响和有重要意义的关键性问题的核算,有助于简化核算,节约人力,提高工作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运用重要性原则,有利于把握住问题的实质,抓住关键点。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来说,虽然详尽的信息有利于作出正确的决策,但是如果会计信息不分主次,有时反而会影响使用者对信息的正确理解,影响决策。
二、重要性原则在会计中的运用
重要性原则的判断及运用体现于会计核算的全过程,在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和规定中,重要性标准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长期债权投资按照所发生的费用金额作为重要性判断标准。相关费用数额不大,可采用一次摊销法,于取得时直接计入当期投资收益,发生的数额较大的,可采用分次摊销法。
2、如果投资者直接拥有或通过附属公司间接拥有被投资者20%或以上的表决权,除非能够清楚地说明,即认为投资者具有重大影响,应采用权益法核算其投资。
3、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如母公司直接或通过子公司间接控制一个企业超过50%的表决权(或虽不足50%但能实施控制)时,应编制合并会计报表,如子公司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及净利润按有关标准得出的比例在10%以下,该子公司可以不纳入合并范围。
4、直接或间接控制一个企业10%或以上表决权资本的个人投资者应认定为主要投资者给予披露,零星的关联方交易不予披露,重大的交易应分关联方及交易类型披露。
5、一年内到期收回的长期债券投资应从“长期投资”账户余额中扣除并单列在资产负债表的流动资产项目中,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的披露应分别从“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账户中扣除并单列在流动负债项目中。短期借款利息不通过“短期借款”科目核算,长期借款利息性应预提,并通过“长期借款”下设明细科目反映。
一、高校会计制度改革的特点
1.着眼改进会计核算基础。意见稿对高校会计核算基础进行了修订,引入了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即原则上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但对某些业务核算仍采用收付实现制;对原有会计科目进行了调整,细化了会计科目的使用范围;考虑到高校大量资金来源于财政拨款,根据政府收支分类体系和具体科目设置办法补充了“预算收入”“、预算支出”等科目。权责发生制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资产类科目“应收账款”原用于核算高校经营业务发生的应收未收款项,教育事业应收款在未收到款项前不做账务处理,实际收到款项时全部作为当期收入核算,意见稿明确了应收账款核算范围,应收账款除经营业务应收未收的款项之外,还包含了科研业务收入、学费收入等教育事业应收未收款。属于本期的收入无论是否收到都应作为本期收入入账。②固定资产核算增设了“累计折旧”科目,用于核算每期折旧费用。③负债类科目“应付账款”用于核算应付未付的款项。
2.着眼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那么,会计制度是会计核算的标尺,如果会计核算基础发生变化,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必然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如,高校固定资产具有数量多、金额大的特点,这次会计制度改革规定高校固定资产(文物文化资产除外)必须按期计提折旧,设置了“累计折旧”作为“固定资产”的备抵科目,会计报表中“固定资产”项目用净值列示,这样,将改变长期以来固定资产价值虚增的状况,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谨慎性。又如,借入款项根据借款期限划分为“长期借款”和“短期借款”,使借款更加明细、清晰,从而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理解性。
3.着眼规范财务报告体系披露。意见稿对高校现行的财务报表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改进,创建了较为完整的财务报告体系,突破了传统单一的会计报表概念。按照高校会计制度改革的要求,高校必须编制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预算收支表、基建投资表和附注;附注应当提供充分、详细、及时的补充信息,包括:单位业务活动说明,重要会计政策的说明,本期财务口径收入、费用和盈余,与预算口径收入、支出和结余的差异及产生的原因等内容。附注的使用可更加全面、系统地披露高校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向使用者提供更为有用的决策信息,能够更有效地防范财务风险。收入支出表改进为收入费用表后,以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列示的会计信息能更真实地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基建会计与事业会计的一体化使高校财务报表能够全面地反映收支及资产负债状况,在高校对外提供的财务报表中,基建投资表作为补充报表,可详细地反映基建资金的来源渠道和基建支出资本化的情况、全面地披露基建资金从流入到形成固定资产流程中的财务信息,有利于对基建资金的监管,可提高基建项目形成的固定资产价值确认、计量的准确性,从而规范高校基建工程项目的财务管理。
二、高校会计制度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
1.会计科目的设置还需改进。意见稿以核算基础的变化为线索,以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披露为目标,对会计科目的设置进行了补充、改进。会计科目的总体设置是合理的,但对个别科目的设置及核算内容还有待改进:有些科目之间的对应关系不明确,如资产类科目“长期股权投资”和“长期债权投资”分别用来核算股权性投资和债权性投资,而股权性投资和债权性投资的投资收益都列入“其他业务收入”科目核算,无法清晰地反映高校投资业务获得收益的情况,不利于投资资金的管理。有些科目的设置还值得商榷,如:收入类科目“财政拨款”作为一级科目用于核算高校收到的由财政部门拨入的教育、科研及其他经费;收入类科目“基建拨款”作为一级科目用于核算高校收到的财政部门拨付的基本建设款。从会计核算性质来看“,基建拨款”从属于“财政拨款”,两者同列为收入类一级核算科目是否科学,值得斟酌。
2.财务报告体系还需完善。高校会计制度改革对财务报表体系进行了修订和补充,但是却忽略了对资金管理和教育成本的反映。近几年来,高校纷纷扩招,想方设法扩大办学规模,而政府拨付的办学资金有限,于是许多高校利用贷款等多渠道筹措资金,致使财务风险加大,因此对资金链的管理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高校会计制度报表体系的改革依然没有体现对资金管理的重视,缺乏反映现金实际收支情况的报表。学生每年缴纳的学费是学校资金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普遍都很注重收缴学费的管理工作,但对应于收入的费用———即一个学生的真实培养成本到底是多少,高校财务至今没有一个完整的成本核算体系,高校会计制度改革也没有补充设置相关的报表,以至于主管部门无从了解学生培养成本的构成情况,不利于财政资金使用的监管和控制。
3.要注重相关配套工作的建设。深化高校会计制度改革,不仅要着重于会计科目体系和会计报表体系的建设,而且应重视内部会计监督与控制等相关配套工作。完善高校财务内部控制是防范风险、控制舞弊、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防火墙”,也是规范执行会计制度的有力保障。近年来,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步伐加快,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先后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等文件。与企业相比,高校内部控制这一重要的管理工作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思想上对内部控制不够重视;二是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三是缺乏有效的内部审计制度。
三、完善高校会计制度的几点建议
1.进一步完善会计科目的设置。
(1)为了明晰地反映高校对外投资的会计信息,宜增设“投资收益”作为一级科目用来核算“长期股权投资”和“长期债权投资”的投资收益;设置“应收股利”为一级科目用来核算投资方应收未收的股利;设置“应收利息”为一级科目用来核算债权人按期计算确认的利息金额。
(2)根据核算业务性质,调整科目设置。由于财政拨款资金包含了基建拨款,将“基建拨款”作为“财政拨款”的二级明细科目设置更为合适。在资产类科目下设“基建工程”与“在建工程”科目,容易造成高校会计核算口径不一致,“基建工程”科目核算的内容可以通过“在建工程”科目进行核算。高校购置固定资产、建筑工程、安装工程等基本建设支出统一在“在建工程”科目中核算。“在建工程”设置“建筑工程”、“设备安装”等明细科目,核算高校以非基建项目资金进行建筑工程、设备安装等发生的实际支出“。在建工程”科目下设置“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待摊投资”“、其他投资”等明细科目,核算高校进行基本建设所发生的实际支出。
(3)为了防范财务风险,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之谨慎性原则考虑,可增设“应收账款”的备抵科目“坏账准备”、固定资产的备抵科目“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对于资产负债表中的“应收账款”“、固定资产”,建议以其净值列示。
(4)由于长期借款付息方式有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分期付息两种方式,核算长期借款利息时应有所区别,建议增设“应付利息”为一级科目,采用分期付息的长期借款利息通过“应付利息”科目核算;采用到期还本付息的长期借款利息通过“长期借款———应计利息”科目核算,这样能更清晰地反映长期借款利息的支付情况,符合会计信息明晰性要求。
2.充实财务报告体系的内容。目前高校的发展客观上使其成为一个理财主体,为了全面反映高校财务状况,有效防范财务风险,高校财务报表体系中应增设现金流量表,以便于管理者、债权人、上级主管部门及时掌握高校现金流的基本信息,通过现金流入、流出的分析和管理,能够有效地对经营活动进行动态控制,更好地做出经营管理决策。高校的经营业务在一定期间内产生的现金流量可归为四类:①教学、科研及辅助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②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③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④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在编制现金流量表时,要将权责发生制下的会计资料转换为按收付实现制表示的现金流量,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可参照企业现金流量表的格式进行设置,设正表和补充资料两部分。现金流量按总额反映,分别列示各项现金流入与流出的总额。除了增设现金流量表,还应设置高校生均教育成本报表。生均成本是衡量高校教育资源是否有效使用的尺度和确定财政拨款额度以及学费标准的重要依据。对外披露教育成本信息,有利于家长和学生了解教育成本,同时为高校实行成本控制提供依据。高校教育成本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成本核算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成本按支出项目分为教学费用、管理费用、科研费用、其他费用。这里的“成本”仅指高校用于培养学生所耗费的、以货币实际支付的成本,是可以用货币计量的教育资源的价值,它不包括社会和个人投资于高等教育丧失的机会成本。通过直接费用的汇总和间接费用的分配即可归集得到总的教育成本,根据不同生源成本耗用计算出生均教育成本,编制出不同层次学生的生均教育成本报表。
3.做好新旧会计制度衔接,确保新制度平稳实施。
(1)做好资产清理工作。主要包括固定资产和股权类、债权类资产的清理。固定资产折旧制度全面推行后,固定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将以净值列示,固定资产计提折旧金额的准确性将直接影响到固定资产净值的正确性。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时应以月初可提取折旧的固定资产账面原值为依据。由于种种原因,许多高校都存在着固定资产账实不符的问题,因此实施新会计制度前,应对固定资产进行全面清查,确保学校固定资产总账与资产管理部门固定资产明细登记簿相符、固定资产总账和实物价值相符。股权类、债权类投资业务不再笼统地放在“其他对外投资”中核算,而应分别以“长期股权投资”和“长期债权投资”列示,在新会计制度实施前应与被投资单位核实确认股权投资和债权投资的投资份额、投资收益分配情况,保证会计核算依据的资料真实可靠。
(2)正确划分长短期借款。在新会计制度实施前应按借款期限及性质正确划分出“借入款项”中的长期借款和短期借款。长期借款中用于为购建固定资产发生的专门借款利息,属于工程项目建设期间发生的、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计入工程成本,借记“在建工程”等科目,待完工后转入固定资产价值。
(3)做好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一体化的过渡工作。首先对事业会计和基建会计的相互往来账项进行清理抵销,将基建借款和自筹基建款及上级拨付的基建款都统一并入事业会计中核算,然后列出“基建会计科目余额表”,将“基建会计科目余额表”按新设置的科目体系进行对应转换,例如:将“设备投资”科目余额转入“在建工程———设备投资”科目;将“待摊投资”科目余额转入“在建工程———待摊投资”科目等。
(4)重视相关人员培训。此次高校会计制度修订,从会计科目到会计报表都有较大的调整,变化较大。高校财会、审计人员对会计制度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新旧会计制度的平稳过渡和会计制度的有效实施。而大多数高校财会人员长期以来习惯于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进行账务处理,对高校会计核算引入权责发生制产生了畏难情绪。因此,高校管理层应重视和加强对财会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确保新会计制度平稳实施。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 待摊费用 预提费用会计处理
一、旧会计准则对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的处理
(一)待摊费用的涵义及会计处理
1.待摊费用的涵义
待摊费用是指企业已经支出,但应当由本期和以后各期分别负担的、分摊期在1年以内(含1年)的各项费用。具体包括:低值易耗品和出租出借包装物的摊销、预付财产保险费、预付经营租赁固定资产租金、预付报刊订阅费、摊销期在一年(含一年)以内的待摊固定资产修理费用、一次购买印花税票和一次缴纳税额较多且需要分月摊销的税金等。
待摊费用的特点是支付在前,受益、摊销在后。待摊费用应按费用项目的受益期限分期摊销,如果其所应摊销的费用项目不能再为企业带来利益,应将尚未摊销的待摊费用的摊余价值,全部转入当期成本、费用。
2.待摊费用的会计处理
对于企业当期支出的需要在本期及以后期间分期摊销的费用,在发生时应借记“待摊费用”科目,贷记相关科目。在每期摊销时,借记相关成本费用科目,贷记“待摊费用”科目。
(二)预提费用的涵义及会计处理
1.预提费用的涵义
预提费用是指企业从成本费用中预先列支但尚未实际支付的各项费用,具体包括:短期借款的利息费用、预提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预提的租金和保险费等。
预提费用的特点是受益、预提在前,支付在后。
2.预提费用的会计处理
根据预提费用的涵义,企业对于应当归属于本期但暂时不用支付的费用,应当在义务形成时借记相关费用科目,贷记“预提费用”。在实际支出时,借记“预提费用”,贷记相关资产科目。
(三)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科目在实际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这两个科目常被企业作为调节生产经营利润的“蓄水池”,
特别是待摊费用科目,更是被众多会计学者称为企业会计核算的垃圾桶。此外,由于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分别具有预付和应付的性质,与预付款项和应付款项的核算容易产生混淆,对于众多非会计专业的报表使用者来说不易理解。因此为了避免这些问题,同时使会计核算更具有可理解性,有必要对待摊性质和预提性质的支出的会计处理进行必要的修改。
二、新会计准则对待摊和预提性质的费用的处理
由于旧准则中通过待摊和预提科目进行会计处理的业务的经济性质并不完全相同,据此,笔者根据它们的经济性质分别对这些不同业务在新准则中的会计处理方法分别进行分析。
(一)原准则中具有待摊性质的费用支出在新准则中的会计处理
1.低值易耗品和出租出借包装物
对于旧准则中的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在新准则中归类到“周转材料”科目核算。在指南关于“周转材料”的解释规定:(1)本科目核算企业周转材料的计划成本或实际成本,包括包装物、低值易耗品,以及企业(建造承包商)的钢模板、木模板、脚手架等。企业的包装物、低值易耗品,也可以单独设置“包装物”、“低值易耗品”科目。(2)本科目可按周转材料的种类,分别“在库”、“在用”和“摊销”进行明细核算。
此外,指南规定企业购入、自制、委托外单位加工完成并已验收入库的周转材料等,比照“原材料”科目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而周转材料的摊销可以采用一次转销法和其他摊销方法。至于其他摊销法具体包括哪些方法没有说明。笔者认为,其他摊销方法应该和原来一样包括分期摊销和五五摊销。
此外,由于指南仅对总账科目作了统一的规定,对于明细账设置并没有统一要求,因此,笔者认为,为了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及会计核算的方便,对于出租出借包装物的核算可以通过“周转材料——包装物(出租/出借)进行。具体摊销时分别借记“销售费用”、“其他业务成本”,贷记“周转材料——包装物(摊销)”
而对于原准则中的低值易耗品则可以完全按新准则指南的规定进行核算。
2.预付财产保险费、预付经营租赁固定资产租金和预付报刊订阅费
对于预付财产保险费、预付经营租赁固定资产租金和预付的报刊费的处理,在会计实务界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应通过“其他应收款”科目进行核算,但是其他应收款核算的是除存出保证金、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应收股利、应收利息、应收代位追偿款、应收分保账款、应收分保合同准备金、长期应收款等以外的其他各种应收及暂付款项,这与预付财产保险费、预付经营租赁固定资产租金和预付报刊订阅费的性质不同,因此笔者认,由于这三类费用支出均是企业按相应合同预付给服务提供方的款项,与购买商品、采购材料时预付账款的性质相同,因此通过“预付账款”科目核算比较合理,同时为了与采购材料、购进商品所预付的款项区别开来,可以通过相应的明细账予以区分。
3.摊销期在一年(含一年)以内的待摊固定资产修理费用
新准则规定,对于固定资产的修理费用如不满足资本化条件应当直接计入当期费用。
4.一次购买印花税票和一次缴纳税额较多且需要分月摊销的税金
对于一次购买印花税票和一次缴纳税额较多且需要分月摊销的税金的处理,新准则及指南均没有明确规定。笔者认为根据哪一个期间受益,哪一个期间承担的原则,对于一次购买印花税票较多的可以通过“预付账款”科目核算,具体在每一受益期分摊时借记“管理费用”,贷记“应交税费”,同时借记“应交税费”,贷记“预付账款”。
而对一次缴纳税额较多的税金新准则中并没有提到是否可以分月摊销,因此笔者认为也应按受益期限进行处理比较合理。
(二)原准则中具有预提性质的费用支出在新准则中的会计处理
1.短期借款的利息费用
新准则指南规定:企业借入的各种短期借款,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本科目;归还借款做相反的会计分录。资产负债表日,应按计算确定的短期借款利息费用,借记“财务费用”、“利息支出”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应付利息”等科目。即对于短期借款的利息的预提是通过“应付利息”科目进行的。
2.预提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预提的租金和保险费等
根据对待摊费用部分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的分析可以得知,新准则及相关指南不再对固定资产的修理费用进行预提,而是在实际发生时根据支出能否资本化分别进行相应的处理。不能资本化的修理费用直接计入当期费用,可以资本化的计入固定资产账面价值。
而对于当期应付未付的租金和保险费,由于其性质是应付的款项,但为了与购买商品和外购劳务所产生的应付款项区别,通过“其他应付款”科目进行处理比较恰当。即每期根据本期应承担的义务借记相关成本费用科目,贷记“其他应付款”科目。
三、总结
由于会计处理中一般遵循的原则是,准则或制度没有规定应该怎样处理交易或者事项,会计人员可以根参考类似的交易或事项进行相应的处理。因此,对新准则中具有待摊性质和预提性质的费用支出的分析,也仅是笔者在参考类似交易或事项的基础上进行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法制司.《2001企业会计准则及指南》.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8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2.
会计学是在商品生产的条件下,研究如何对再生产过程中的价值活动进行计量、记录和预测;在取得以财务信息(指标)为主的经济信息的基础上,监督、控制价值活动,促使再生产过程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一 门经济管理学科。它是人们对会计实践活动加以系统化和条理化,而形成的一套完整的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
一、会计的核算职能
会计的核算职能, 主要是从数量上连续、系统和完整地记录、计算和报告各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它具有以下特点:
1.会计主要以货币为计量单位, 从数量上核算各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各单位的经济活动, 例如资产的增加和减少、负债的发生和偿还、收入和费用的计量等,会计都是从数量方面进行核算。会计通过对经济活动情况的数量核算, 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说明经济活动的质量。
2.会计主要核算已经发生或已经完成的经济活动。已经发生或已经完成的经济活动, 是已经形成的不可改变的既成事实, 具有客观真实性,是可以验证的。会计通过一系列的专门核算方法, 将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情况记录下来, 并对记录下来的会计数据进行加工, 报告给会计信息的使用者, 这些必须符合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要求, 也为事后的审计提供了可能, 并且使会计数据的可靠性得以公认。
3.记录只是会计核算的基础, 不是会计核算的全部。核算实际上包括对经济业务的记录、计算、分类、汇总和报告的全过程。因此, 会计核算这一职能, 并不仅仅是对经济活动的记录, 而是一个对会计数据进行复杂的加工和再加工的过程。
二、会计的监督职能
会计的监督职能, 主要是对各单位经济活动全过程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它具有以下特点:
1.会计是对经济活动全过程进行监督。会计的监督职能, 主要是利用货币计价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相结合的全面的会计监督。
2.会计主要利用货币计价进行监督, 也要进行实物监督。会计主要使用货币度量, 计算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价值指标,综合反映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因此, 可以利用各项核算指标监督经济活动。
3.会计监督是单位内部的监督, 是外部监督不可替代的。事实上, 内部监督是外部监督的基础。经过内部会计监督, 发现问题, 摸清情况, 提供数据资料, 就为顺利开展外部监督准备了条件。会计核算和监督是会计的两个基本职能。
三、会计的对象
会计的对象是指会计所要核算和监督的内容。明确会计的对象, 对于确定会计的任务, 特别是对于研究和运用会计的方法, 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资产
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 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资产按其流动性质可以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两大类。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一年内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不符合流动资产条件的均为非流动资产。
1.流动资产
(1) 货币资金 (2) 短期投资 (3) 应收及预付款项 (4) 存货
2.非流动资产
(1) 长期投资(2) 固定资产 (3) 无形资产。
(二)负债
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 履行该义务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负债按其流动性质可以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两大类。流动负债是指将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包括短期借款、应付账款、应付工资、应交税金等。长期负债是指偿还期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债务, 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项等。
1.流动负债
(1) 短期借款(2) 应付及预收款项
2.长期负债
(1) 长期借款 (2) 应付债券(3) 长期应付款
(三)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是企业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在数量上, 它等于企业的全部资产减去全部负债后的余额。企业的全部资产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负债, 二是投资者的投资及其增值。
所有者权益包括以下四项具体内容:
(1) 投入资本 (2) 资本公积金 (3) 盈余公积金 (4) 未分配利润
(四)收入
收入是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他人使用本企业资产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收入表明了企业经营活动所获得的成果,是企业收益的主要来源。它导致企业货币资金的增加,从而也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但并不是所有的货币资金收入都作为收入的实现。决定一个项目是否属于当期的收入,可按两个条件进行判断: 第一,是否已向客户提供了商品或劳务,转移了商品的所有权;第二, 是否使所有者权益增加。如果这两个条件同时具备, 那么这个项目就是收入。
(五)成本和费用
费用是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中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它是会计期间内经济利益的减少, 其形式往往表现为资产流出、资产递耗或是发生负债而引起的所有者权益的减少。企业在一定期间内所发生的费用,都要以它的营业收入来补偿。成本和费用一般可以分为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两大类。生产成本是指应当计入所生产的产品、提供劳务的成本。期间费用是指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费用, 包括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
(六)利润
关键词:职业能力本位;高职;基础会计;课程改革
一、课程基本情况
(一)课程面向专业
本课程将面向财务管理专业新生。财务管理专业的高职学生来源有两种途径: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无论是哪种来源,此类学生的文化课程掌握程度都比普通高校学生要薄弱些。虽然该专业学生的学习情绪不高,但他们对感兴趣的东西学习积极性比较高,比如说对实践环节的兴趣就会明显高于理论课程的学习。
(二)计划课时安排
本课程原本属于纯理论的课程,但基于职业能力本位这样的定位后,预计将原来的纯理论课程修改成“理论+实践”的课程,一学期中有56课时是理论部门,16课时是操作课程。改革后,将大大提升学生的动手实操技能。
二、课程改革目标
(一)重点解决的教学问题
很多高职院校基础会计的教学主要是以让学生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为主要目标,虽然学校会设置实训课,但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考证而进行的特训,这样的教育方式虽然会使学生有个优异的考试成绩并顺利拿到从业资格证书,但是当步入社会时他们仍旧需要用人单位给予一定的培训时间才能真正上岗。
(二)以市场需求为基础制定教学目标
本课程将根据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同时考虑《基础会计》课程的重要性,结合企业对会计岗位能力的要求,准备从能力目标、知识目标、情感目标三个方面来构建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原始凭证的填写和各种经济业务的核算以及会计报表的填制等专业知识。
三、师资建设改革
《基础会计》课程在整个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属于专业基础课程,是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前提。所以该课程的教学质量的高低会影响其他相关专业课程的进一步学习。
(一)专职教师实行“3+1”培养模式
专职教师是财务专业师资的核心力量,因此,应重视该课程的专职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双师”教学团队。做到专职教师能够每三年到企业的财务相关部门脱产实践一年,实现“3+1”师资培养模式。
(二)兼职教师实行定期考核制
兼职教师应具有丰富的会计行业工作经验,又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此外,兼职教师的教学质量应该做到每学期考核一次,具体采用督导听课及学生测评的方式来评价其教学水平。
(三)行业专家实行校外导师制
学校每学期将联系一定数量的财务专业的行业专家来学校给学生讲学,讲学过程一定要形成考核机制,作为学生实训成绩的一部分。行业专家将成为学生的校外导师,定期和学生联系并向学生布置任务。这种机制将为将来学生校内综合实训做好准备。
四、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任务对接
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任务对接需要加强校企合作,学校和企业共同探索人才订单培养的教学模式,根据各个岗位的要求与订单式培养协议来安排教学内容。在学校办特色班级,可以用委托培养企业来命名,比如苏宁班,就是以学生实习企业名称来命名的。订单培养能使学生所学内容更加接近将来就职的企业,从而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
五、教学方法改革
在实际教学中,除了采用我们传统的教学授课方式,也要学会使用一些新的授课方式,像使用任务驱动法、角色体验法、案例教学法等活泼生动的方法。比如在《基础会计》课程“短期借款业务”这一章节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一)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方法。比如学习“短期借款业务”,教师首先给学生一张企业借款借据,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比如短期借款的特点是什么、怎样编制短期借款的记账凭证。
(二)案例分析法
在学习“短期借款特点”时,教师可以举例说明,比如A没有通过正常渠道而私自把单位的10万元借给了B去炒股,结果不幸全被套住。此时可以提出“怎样管理短期借款的借入和使用”等问题让学生思考。
(三)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可以模拟真实的业务场景,让学生在网上进行会计核算。《基础会计》理论课配套有《会计模拟实验》课程,要求学生完全利用计算机模拟手工操作的方式,模拟了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并完成整个会计循环过程。
六、总结
我们倡导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应该以专业职业能力本位教育,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让社会与学校相联系,理论与实践相联系。能力本位的教学改革应用到高等职业院校,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所必须的。
参考文献:
[1]蔺婷.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财务会计》课程设计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4.
[2]王炜,杨欣.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会计职业能力”课程标准设计[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11).
[3]张琳.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研究[J].职教通讯,2016(18).
关键词:高等学校 财务会计 基建会计 会计信息质量
长期以来,受财政管理体制以及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和基建会计制度等的制约,高等学校分别设置财务会计和基建会计两套账,前者执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核算高等学校开展日常业务过程中收入、支出的发生情况以及资产、负债、净资产的增减变动和结存情况,定期向主管部门报送资产负债表、收入明细表、支出明细表等;后者执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核算高等学校基本建设过程中投资的取得、使用和完成情况,定期向主管部门报送资金平衡表、基建投资表等。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投资主体单一,经济业务简单,会计信息主要是为了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高校自身内部管理的需要,财务会计和基建会计分离,提供的会计信息能够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投资主体多元化,经济业务日益复杂和多样,财务会计和基建会计两账分设,导致会计信息割裂,不能适应现实经济环境下相关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要。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深入,尤其是部门预算改革及其相关配套改革的逐步推进,两账分设,高校会计管理和会计核算中的问题更加突出。
一、高校财务会计与基建会计分离存在的问题
1.两账分设,提供的会计信息不全面、不充分,不能满足相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大规模扩招以来,基本建设进入了高峰期。高校的基建资金主要来源于学校自筹、银行贷款和国家拨款。高校不同渠道取得的基建资金进入基本建设领域后,在基本建设过程中使用,形成相应的投资支出,这些投资支出构成高校未完工基建产品即在产品的实际成本,是高校资产的一部分。但由于两账分离,投资支出只在基建会计中反映,不在财务会计中反映。只有当工程项目完工交付使用后,财务会计才将完工基建产品的成本即交付使用的固定资产、流动资产等的成本登记入账。因此,高校提供的会计信息不能全面、完整、充分地反映其收支情况和财务状况。即使按规定,高校在编制年度财务决算报表时合并基建报表中来源于财政性资金的基建拨款及其形成的基建投资和基建结余资金,但对于基建资金来源于银行贷款或其他非财政性资金的高校来说,合并基建报表后的年度财务决算报表仍然不能全面、完整、充分地反映其收支情况和财务状况。
2.两账分设,导致高校会计信息失真。按照规定,高等学校作为贷款主体向银行取得的基本建设投资借款,要在财务会计中反映,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借入款项”科目。将取得的银行借款拨付基建时,财务会计做借记“应收及暂付款”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基建会计在收到拨付的基建资金时,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基建拨款一本年自筹资金拨款”科目;这部分资金在基本建设过程中使用时,基建会计做借记“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待摊投资”、“其他投资”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待工程项目完工交付使用时,财务会计才根据交付使用资产的价值做借记“固定资产”等科目,贷记“应收及暂付款”科目。由于工程项目建设期长,往往要跨年度有的甚至跨几个年度,因此,基建资金来源于银行贷款的高校,在较长的时期里,资产负债表中会有大额应收及暂付款。而这部分资产在基建会计报表中又以银行存款、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待摊投资、其他投资等形式存在。两账分设,既虚增了资产,还不便于报表使用者理解。
根据《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以及《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的规定,基建投资借款利息应记入建设成本,但由于两账分设,高校作为借款主体向银行借入的基建投资借款在财务会计中反映,支付的借款利息作为支付当期的事业支出反映在财务会计中,不记入工程项目的建设成本,导致固定资产价值低估。因此,用银行贷款进行项目建设的高校,由于两账分设,会计处理的最终结果是既虚增资产,又低估资产价值,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3.两账分设,增加了管理和核算的中间环节,降低了管理效率,增加了管理风险。由于两账分设,基建资金的划拨、资产的交付,以及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国家基本建设拨款的使用等,需要在两套账之间增设相应的管理环节,设计相应的内控程序,同一笔业务,需要在两套账中分别记录,导致重复劳动,也增加了管理难度和管理风险,降低了管理效率。
二、高校财务会计与基建会计融合的对策
1.整合现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为融合高校财务会计和基建会计提供制度依据。高校作为事业单位,其财务会计与基建会计分离存在的问题,也是我国所有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存在的问题。高校会计核算的改革与国家整个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体系的改革密不可分。我国现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体系主要由《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测绘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及与行政事业单位基本建设资金核算有关的《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组成。由于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的改革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步到位,必须分步骤、分阶段实施。现阶段可行的是整合现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取消《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将《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中的相关内容充实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提高高校会计核算的质量和效率,改进高校会计信息的质量,满足相关信息使用者的管理和决策需要。
2.完善会计科目体系,提高会计核算的质量和效率。在现行高校财务会计科目体系中增设“物资采购”、“工程物资”、“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待摊投资”、“其他投资”等资产类科目,核算高校为工程项目建设储备的材料物资以及发生的各类投资支出;取消原“借入款项”科目,增设“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两个负债类科目,分别核算高校向金融机构借入的偿还期限在一年以内(含一年)和超过一年的借款;增设“基建拨款”科目,它属于收入类科目,核算高校国家基本建设拨款的取得和转销情况。
3.完善会计报表体系,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满足各相关信息使用者的管理和决策需要。在资产负债表中,资产类增设物资采购、工程物资、在建工程等项目,负债类取消借入款项,增设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两个项目;在净资产类未完项目收支差额项下增加基建拨款项目。
在收入表中增加基建拨款项目。
增设基建投资表,反映建设项目自开始建设起到本年末止基本建设资金来源以及基本建设投资支出情况。
增设待摊投资明细表,反映本年实际发生的各项待摊投资数额。
增设现金流量表,使相关信息使用者了解和评价高校的现金流量,并据以预测高校未来的现金流量。
4.规范会计报表附注的内容。随着高校经济活动的日益复杂和多样,现行高校年度财务决算报告中的决算说明部分过于简单,且没有统一的格式和要求,不便于相关信息使用者理解高校会计报表。因此,规范会计报表附注的内容,对会计报表的相关项目作出解释,有助于信息使用者更加深入地理解高校会计报表的内容,全面分析高校的收支情况和财务状况,作为决策参考。
三、会计核算举例
(一)基建拨款的取得及其使用和结转
1.取得基建拨款时,做如下会计分录:
借: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贷:基建拨款
2.支付工程款时,做如下会计分录:
借:建筑安装工程投资等
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以上为财政授权支付方式下的会计处理。财政直接支付方式下,则在支付工程款时,做如下会计分录:
借:建筑安装工程投资等
贷:基建拨款
3.工程竣工交付使用时,做如下会计分录:
借:固定资产
贷:建筑安装工程投资等转贴于
同时:
借:基建拨款
贷:固定基金
(二)基建投资
借款的取得及其使用和结转
1.从金融机构借入款项时,做如下会计分录
借:银行存款
贷:长期借款
2.支付工程款时,做如下会计分录:
借:建筑安装工程投资等
贷:银行存款
3.工程竣工交付使用时,做如下会计分录:
借:固定资产
贷:建筑安装工程投资等
4.用自有资金归还贷款时,做如下会计分录
借:长期借款
贷:银行存款
同时:
借:结转自筹基建支出
贷:固定基金
参考文献:
1.事业单位财务规则.1996年10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8号
2.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财预字[1997]286号
3.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财文字[1997]280号
4.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财预字[1998]105号
5.基本建设财务规定.财建[2002]394号
摘要:本文对电算化会计自动转账及其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并针对这些问题引入“对比法”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降低课堂教学错误率,使学生熟练掌握自动转账功能。
关键词 :电算化会计;自动转账;对比法
一、概述
电算化会计主要是应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账、报账,以及代替部分由大脑完成的对会计信息的处理、分析和判断的过程,整个过程的顺利完成依赖财务软件的有效运行。在账务处理中,自动转账业务比较特殊,这类业务种类比较繁杂,数量比较多,需要通过一定的技术上的计算汇总才能完成,却有一定的规律,只要前期转账定义准确,下一会计期间若有相同的自动转账,不必再转账定义,直接选取生成凭证即可,大大减轻了工作量。自动转账分为内部转账和外部转账两种。内部转账位于总账系统内,包括自定义转账、对应结转、销售成本结转、汇兑损益结转和期间损益结转。外部转账位于其他业务子系统内,其生产的凭证由其所在系统转入总账系统。本文讨论的是内部转账。
二、教学中的困惑
自动转账过程需分三步完成:选择自动转账类型、转账定义和转账生成,其中最难处理的是转账定义,不同的转账类型在转账定义中常出现以下问题。
(一)自定义结转
自定义结转一般用于涉及到相关账户发生额的情况,如预提短期借款利息,计提职工教育经费等。其特点是借贷一方结果需要计算,而另一方结果直接取对方结果即可。需计算的一方在计算中常常出现问题。如预提短期借款利息的分录为
借:财务费用
贷:应付利息
贷方应付利息的金额公式= 本金×月利率=“短期借款”账户的期末余额×月利率=QM(“短期借款”,月)×月利率,学生在定义的时候,经常不注意将系统默认的公式QM(“应付利息”,月)×月利率中的“应付利息”改成“短期借款”,这种错误说明学生没有完全掌握贷方“应付利息”计算公式的含义。恰当合理地理解并运用函数公式是进行该种自动转账的关键。
(二)销售成本结转
销售成本结转需要满足以下条件:①库存商品、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成本三个科目,都必须设有相同的明细科目结构;②库存商品科目和主营业务收入科目下的明细科目,都必须设置数量核算,这样才能保证期初有库存数量,当填制发生销售业务的记账凭证时可以录入销售的数量,期末才有可结转的销售数量。③结转前所有的日常业务凭证已经记账,只有记过了账的凭证,数据才被系统输入识别,才能保证销售成本结转正确。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常常是设置了库存商品和主营业务收入明细而忘了主营业务成本明细,对库存商品科目设置数量核算又忘了对主营业务收入科目下的明细科目设置数量核算,也常常因为没有对凭证进行记账而使得系统获取不了数据而报错。
学生以上错误说明他们并没有完全掌握主营业务成本是由库存商品结转而来,主营业务成本= 已经销售的库存商品数量×(库存商品期初余额÷期初数),已经销售的库存商品数量由应收系统销售发票数据得到。
(三)期间损益结转
期间损益结转先要确定凭证类别,再输入本年利润科目即“本年利润”,然后再选择结转收入或结转支出,进行全部结转,计算机会自动判断该结转哪几个损益类科目。生成转账凭证:
①借:收入类账户
贷:本年利润
②借:本年利润
贷:支出类账户
由于期间损益结转的金额来源于损益类账户账簿上的发生额,并非凭证上的金额,所以期间损益结转的前提条件是在做该结转前,要将所有凭证审核记账,才能使得当前会计期间所发生的所有损益被顺利结转。而学生往往忽视审核记账这一步,在还有为记账凭证的情况下进行损益结转,造成数据错误,因为此时结转的数据只包含了已记账的损益类账户数据而把未记账的损益类账户数据排除在外。
三、“对比法”的具体应用
(一)自定义结转的对比
1.核算背景相同。无论是手工会计还是电算化会计,自定义结转都是基于预提、计提等内容考虑的,核算的出发点是相同的。
2.会计确认相同。在两种核算方式下,自定义结转都是依据权责发生制原则和收入与费用配备原则,将结转内容计入本期费用,采用历史成本计量,计量属性相同。
3.金额计量相同。在两种核算方式下,每期应分摊的利息、折旧费用、报刊费等费用的计算方法和金额是相同的。
4.记账时间可不同。在手工会计下,一般来说,预提发生在月初,计提发生在月末。但在电算化会计中,根据总账系统各模块的设置顺序,一般是先根据日程业务填制凭证,等日常业务全部处理之后再做转账,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时间一般发生在月末。即使不是发生在月末,也可以通过删除“制单序时控制”的勾,在月末记账。
(二)销售成本结转的对比
1.科目及其结构相同。两种核算方式下,要进行销售成本结转,需在库存商品、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成本三个科目下设相同的明细科目结构。
2.在电算化会计下,库存商品科目和主营业务收入科目下的明细科目,都必须设置数量核算,这样才能保证期初有库存数量,当填制发生销售业务的记账凭证时可以录入销售的数量,期末才有可结转的销售数量。手工会计下,只要填制数量金额式明细账的时候登记相应数量即可。
3.在电算化会计下,必须保证结转前所有的日常业务凭证已经记账,只有记过了账的凭证数据才被系统输入识别,才能保证销售成本结转正确。手工会计下,成本的结转没有这个要求。
4.电算化会计下设置比较繁琐,但因为是自动核算,速度快,数据准确,不容易出错。手工会计下的成本结转设置虽然设置没那么繁琐,但因为非自动核算,因此核算速度较慢,且准确度不及电算化会计。
(三)期间损益结转的对比
1.设置程序不同。在电算化会计下,期间损益的结转需要先设置,即先做转账定义才能做转账生成。手工会计不需要定义,可以直接结转。
2.制单数量可不同。电算化会计下,可将收入和费用结转在同一张凭证上,即生成一张损益结转凭证。手工会计下一般是将收入类账户余额结转到“本年利润”账户为并形成一张凭证,将费用类账户余额结转到“本年利润”账户形成另一张凭证。
3.电算化会计下,在期末损益结转之前所生成的凭证必须要审核记账,否则未记账的凭证数据无法在系统中更新,无法进行结转,造成已结转数据少于应结转数据而出现错误。而在手工会计下没有此要求。
4.电算化会计下,转账定义是不受控制的,可以无限制的重复结转并生成凭证,这就会造成凭证重复导致数据错误。而手工会计下的损益结转不会出现因重复结转而数据错误的情况。只是因手工结转,导致对收入和费用的统计比较费时。
四、小结
自动转账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往往是因为对其核算内容理解不到位、对核算程序含混不清造成的。在自动转账教学过程中引入“对比法”,在对比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会计核算内容及核算程序,通过手工会计与电算化的对比,进一步掌握电算化核算方法,有效规避操作错误,提高操作效率。
参考文献:
[1]赵英丽.用友财务软件期末自动转账功能的探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