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历史教学问题范文

初中历史教学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历史教学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历史教学问题

第1篇:初中历史教学问题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问题;对策

一、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

1.1 历史教学的定位不准确,以应试教育为主

虽然,我国历史教学新课标指出“历史课程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但是这不意味着历史教学是偏门教学。当今,由于升学压力的不断加大,不少初中学校以及历史教师对历史教学的定位不准确,错误认为历史课在初中课堂当中地位并不重要。无论是课堂学习时间,还是资源配置等方面,历史课都受到一定程度的轻视。即使在历史教学课堂上,不少老师以应试教育为主,历史知识的讲授往往以考试为导向,以成绩为目的,忽视了对学生历史发展的脉络、历史进程以及历史观的教育。错误教学观念,又引导了部分学生对历史知识学习表现出明显的不喜欢、不接受甚至反感。

1.2 以宣教为主,学生参与度不高

照本宣科式教学也是历史课堂教学出现的突出问题。我们通过考察发现,不少历史老师既没有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而且在历史课堂授课中,授课形式也比较单一,直接按照历史教材的内容进行简单的讲解,甚至直接宣读课本历史知识。这种老师主动授课、学生被动听课的方式,学生参与度不高,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可以说,由于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对学生掌握全面的历史知识体系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1]。

1.3 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吸引力

在历史教学当中,教学方式固化,缺乏创新是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历史老师多从自身主观意识出发教学,没有充分关心教学对象,往往习惯于同一种教学模式。课堂宣讲似乎成为了很多历史老师传授历史知识的唯一渠道。一方面,不少老师没有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和条件进行教学;另外一方面也没有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求知欲望,缺乏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不少老师的教学模式固化,照本宣科,教学创新度不够,而且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种错误的教学观念,简单地把学生当成教学的客体,使得学生必然产生厌学、反感等情绪,严重影响历史教育的成效。

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问题的解决对策

2.1 加强对历史教师的培训

一方面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要选择专业的、知识能力强、思维开阔的教师。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对历史教师的培训,避免教师的落伍。不断丰富培训“历史教学培训”的内容和形式,并对培训效果设定科学的评价机制。首先历史教师的培训不能钻牛角尖,造成培训内容枯燥、乏味、深奥。使受培训人员不但不能完全掌握,还会把这种枯燥的讲授方式应用到教学实践当中,造成了历史课堂教学更加枯燥、乏味。其次培训形式要丰富、新颖,使受培训教师能受到启发,从而跟上改变课堂教学的模式,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丰富多彩、灵活风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

2.2 重视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发挥

首先,注意课堂导入的形式,尽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爱上历史学习。同时,注意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注重历史知识与其他科目的结合,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如《秦王扫六合》的课堂教学中。第一,可与语文知识“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结合长城的存在,秦始皇的功绩,劳民伤财,当年的威风,在历史的长河中如一粒尘埃。第二,可与地理结合。秦始皇扫平六国的“根据地”在哪?今天的陕西咸阳、西安地区。还可以结合历史地理,深化学生的历史知识及能力。如在讲课中巧妙设计内容,让学生知道鸿门宴与阿房宫有多远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其次,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一方面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和课堂魅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另一方面有效地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帮助学生总结历史学习的规律。如对秦始皇、武则天等人物的评价,一般都会从他们对社会的贡献,在军事、农业等方面的突出表现进行评论,同时结合影响社会进步的阻碍进行综合评价。

2.3 注意与学生的沟通

历史是一门内容丰富多彩,知识蕴含广泛的学科,受很多学生的喜爱。可是由于中学生对学科的一些偏见和学生学习中的一些障碍等原因,影响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因此,教师要积极地与学生沟通,化解学生思想上的一些偏科行为,排解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才能更有效地组织历史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将历史学习当成一件轻松、愉快又很重要的事去做[2]。

2.4 树立人本教育理念,以素质教育为核心

在教育领域,以人为本理念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并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接受和奉行。在学校,以人为本,就是要求学校以及老师牢牢树立人本教育理念,以学生成长为中心,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充分尊重学生的权利和需求,努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其实,按照现代教育研究成果认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教学活动中的两大最基本主体,二者是相互的、共进的。

三、结语

历史课本身就是一门丰富多彩,容易吸引学生学习的学科。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培养。对备课内容要做到精益求精,在教学中适当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满足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进一步促进历史教学效果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初中历史高效教学浅谈[J].学周刊,2013,(30) .

第2篇:初中历史教学问题范文

关键词:历史教学;问题;策略

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由此可以看出,初中历史学科在中国教育中处于尴尬的地位。古语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由于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初中生学好这门学科不管是对于个人发展,还是对于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改变历史学科现在所处的地位,解决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是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也是我国教育行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初中历史学科一直被当作“副科”,是一种仅为了升学的非主要学科,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有些学校就不重视专业历史教师的配备,甚至有些历史教师半路出家,并不具备专业的知识储备和综合素质。由此可以看出,要想改变历史学科的地位必须要加强学校对历史教学的重视程度。

2.教师对教学方式的创新不足

初中历史是一门文科课程,具有较多繁杂的知识点,因此许多老师在上课过程中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一味重视知识的传输,而忽视了学生的参与性。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框架,难以掌握所学的知识点。如此一来,学生就没有了主观能动性,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3.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不大

由于教师在课堂上处于主导地位,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不停地记笔记,周而复始,学生会对历史学科产生怠倦的情绪,失去了学习历史的兴趣。甚至有些学生在教师或家长的影响下,认为学历史知识只是死记硬背,因此不会产生创造性思维,难以培养对历史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改进初中历史教学的策略

1.改变教育理念,端正教学目标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学校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端正教学目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学生的升学考试,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学校应该重视历史学科的重要作用,定期组织历史教师进行专业学习,让他们在相互切磋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只有组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才能有所提高。

2.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

由于现代初中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性,因此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所以教师需要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比如,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历史纪录片,采用这种直观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让他们产生对历史的浓厚兴趣。与此同时,在观看完记录片后,鼓励学生发表一下对于纪录片的感想,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不仅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3.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激发学生对于一门学科的学习兴趣,是学好这门学科的最好方法。由于初中生处于注意力不稳定,意志薄弱的特殊时期,为此教师需要精心准备每一节课,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具有科学性、趣味性的课外知识,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对于历史学习的积极性。

改变历史学科的尴尬地位是一个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学校要加强对历史学科的重视,教师要提高自身素养,学生要培养对于历史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多方面共同努力,初中历史教学才能发生明显改变。

第3篇:初中历史教学问题范文

关键词: 《历史与社会》教学 “三环” “六步” 问题教学法

当今的课程改革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就必须给学生想的时间、问的权利、说的机会。总言之,就是将教学内容化作问题,按照课堂教学问题化、问题设计科学化、解决问题民主化的过程,使讨论、探究成为学生学习的有效方法,让学生的知识学习和能力的培养都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过程中逐步提高。

问题教学法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提出问题,独立分析问题,寻找假设,进行验证,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类型。问题教学法在教学活动中以“问题”为线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促进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我结合教学实践和体会,谈谈问题教学法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实施。

一、实施问题教学法的必要性

1.问题教学法是现今教学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不但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而且要注重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而“问题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思维训练空间,使学生能在突破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及学科内部综合能力,更好地适应当前教学形势的变化。

2.实施问题教学法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要求。初中学生自我意识强烈,对事物的认识喜欢刨根问底。问题设计从置疑开始,设置悬念统贯全课,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探究动机。课堂最后还可以问题留伏笔,使课堂余味无穷,给学生一种期待的心理,给学生一片求索的天地。

3.实施问题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需要。“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把问题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这样就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科学精神,提高创新素质。

二、“三环”、“六步”的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的核心是问题情境,我们对初中生采用问题教学法时,要尽量让学生的新知识和旧知识发生激烈的冲突,加大初中生对于历史问题的思维矛盾,产生问题情境的真实感,然后采用问题教学法,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历史,感知历史,了解历史。《历史与社会》学科的问题教学法基本结构与实施可概括为“三环”、“六步”。

1.“三环”构建创新素质

第一环节:创设问题情境,发现、提出问题,称之为“生成”问题。

历史问题的情境创设,不是简单地提出问题,一问一答,而是要通过营造浓厚的问题情境氛围,培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求异、创新思维。在实施情境教学时,问题呈现方式可以多样,既可以在教师启发诱导下获得,又可以由学生主动探究获得;既可以是历史学科内部的问题,又可以是与其他学科有关的问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教学法就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首先,要求学生发现问题,特别是针对教材提出疑问,而这并非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有信心和耐心指导他们学会预习和质疑。对学生的问题(包括超出课本范围或过于简单的问题)不直接回绝,根据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方式,肯定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第二,对提不出问题的学生不批评,转为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旨在引导学生如何质疑。第三,及时抓住学生思维中的火花,全班表扬,并分析问题的价值,进行具体指导。

第二环节:对生成的定向问题,进行自主探究(个体与集体合作学习),分析、解决问题,称之为“探索”问题。

为了更充分更有效地进行探究,教师课前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到学生探究所需的时间,不能走过场。教师要参与到学生之中,了解不同水平学生探究活动的进程,照顾到大多数学生。尤其是那些发言不积极的学生,可以先让他们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及时鼓励和表扬,让他们逐渐有一种成功的体验和参与课堂的意识,确保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都能得到锻炼和培养,都能激发探索的欲望。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常常会遇到困难,这时,教师不要急于替学生解决,而应注重点拨、引导,激励学生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时,一些教师总是担心学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于是就不厌其烦地予以提醒、暗示。殊不知,在教师再三“引导”下,学生往往会放弃原有的思维方式,沿着教师“引导”的方向去探究。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学生的思维惰性,导致今后碰到问题不愿深入思考、深入探究。黑格尔曾说:“别的东西都能代替,人的思维是不能代替的。”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往往会由一个问题衍生出五花八门的问题,甚至是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冷僻问题来咨询老师,有的问题教师也难以给予准确的回答,如:“朝鲜战争到底谁打第一枪?”“中国会爆发经济危机吗?”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突发提问,老师要珍视这种思维火花,因势利导地回答学生的问题,借此提高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兴趣。这同时也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的知识面不仅要专,而且要广,并要不断学习,才能驾驭课堂,才能不断适应素质教育的新形势、新挑战。

第三环节:对探索的问题及时反馈,在验证中得以解决,并进一步拓展问题,称之为“发展”问题。

教师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是以指导者、促进者的身份出现的。具体学科任务的解决是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进行的,但是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概括、归纳和总结,才能全面地看待问题。教师要把握时机,把各个问题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然后,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积极思考。这样既可启迪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有助于学生认识历史现象的本质。当问题基本解决时,教师要结合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即时归纳或小结,指出正确的答案。谈话中,要把分散的个别知识加以归纳,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科学化。

2.“六步”培养历史思维

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理念,既要教会学生“问”,又要教会学生“答”,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不断“生疑―释疑―再生疑”,进而提高学生对问题意识的重视程度,使之真正了解历史,成为学习的主人。

问题教学法的“三环”在具体教学中可以展开为“六步”:第一步,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第二步,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结合教学目的,明确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即问题定向。第三步,学生自主探究,分析问题,提出假设、猜想,设计解决问题方案。第四步,假设方案、推论,尝试解决问题。要允许学生犯错误,这往往是正确的先导。第五步,对解决的问题及时反馈;进行科学检验,使问题解决,并掌握科学方法。第六步,对解决的问题再质疑,使问题得以拓展与延伸,使学习的知识系统化,又为探求新知奠定基础。

以上“三环”、“六步”是问题教学法的基本结构与操作程序,在实践中可以结合教学实际加以灵活运用。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通过质疑,启迪学生思维的热情和渴望,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而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波澜。就此而言,问题教学法不仅贯彻了课改的新理念,而且融入了一些生本教育的思想精髓,的确不失为一种极佳的教学方法。

三、实施中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1.学生的质疑一定要经过一个过程,即从无疑到有疑,从浅疑到深疑。而这一过程需要老师指导,教给方法,指导学生在无疑处生疑。因此教师要依据新课标要求、教材内容、教学任务、学生实际情况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其目的是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同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思维。

2.问题的提出应具有启发性。良好的问题法教学要能积极地启发学生思维,能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决心。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避开无问而问的误区。为了活跃课堂的气氛,提一些简单琐碎的问题,表面看来似乎是全体参与,但实际有不少是滥竽充数,学生只是在机械地重复,被动思维,收益不大。课堂所提的问题对学生而言应既不是无从下手,又不是已完全掌握或理解了的。伸手就可以摘到的桃子总觉得乏味,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桃子吃起来方觉得香甜可口。一个恰到好处的精心设计的提问,有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能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激起层层涟漪,当思考后释疑,学生就会在“知”的台阶上跨上一级。

“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我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追究问题罢了。”这是世界科学大师爱因斯坦对他的卓越创造才能的解释。只要我们遵循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讲究问题设置的方式,就会使问题教学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焕发出它独有的艺术魅力,更好地促进中学历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当然,教无定法,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推广和使用都必须因时间、学科、内容、教师而异,不能生搬硬套,使教学模式走向教条化。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调整、改造和完善,这样才能使中学历史教学模式百花齐放。

参考文献:

[1]教育大辞典编撰委员会.教育大辞典(第一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6.

[2]沈起炜.中学教学全书・历史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12.

第4篇:初中历史教学问题范文

1.从实际生活出发,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

物理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国著名教育家孔子曾经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理论,为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必须教会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来思考新的问题,这既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物理的学习中去。比如,教师在讲授《浮力》一章时,可以从实际出发,通过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或者是学生的认知,提出以下问题:“那些浸没在水中的物体有没有受到浮力的影响?”“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包括哪些呢?”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学生就会了解到浸没在水中的物体也是受浮力影响的,这可以纠正学生错误的观念,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

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多种多样,新时期,人们使用得最为广泛的获取信息的方式就是多媒体。相关研究表明,人类获取的信息,80%以上是来自视觉,其他的分别来自于听觉、嗅觉、触觉,也就是说,如果既能看得见、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刺激学生获取信息的量,无疑比教师单一的授课管用得多。这就要求教师更多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此外,它还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最终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去。比如教师在讲授《声音的传播》一节时,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有关声音的文件,让学生明确我们都生活在声音的世界中,我们能够通过声音获得大量自己想要的信息。从而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声音会有大有小,有高有低?”“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

3.诱发学生进行提问,深化问题式教学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如果只是单纯的教师提问,那么学生就难以认识到提问的重要性,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指出,教师要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要积极地诱发学生,让学生学会去提问,让学生能够主动的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首先,教师应渗透学生问题意识。学生提问是对知识求知欲的表现,是值得教师鼓励与表扬的,比如,教师在通过“看谁动脑了”的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先展开思考,然后再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大家一起解决,之后,教师可以结合提出问题的有效性以及数量等评判是谁动了脑子。其次,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提问。有的学生会因为羞涩等原因而不敢提问,久而久之,学生的问题就会由小变大,限制了学生的发展,由此可见,敢于提问是学生进步的前提。

二、结语

第5篇:初中历史教学问题范文

关键词:设疑导学;问题设计;核心内容;启发性

设疑导学的教学方法将课堂还给了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使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角色发生了重大转变,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师生关系进一步和谐融洽。

设疑导学法的教学过程主要包括四大环节:教学设计;创设问题情境,引出具有导学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学会解决实际问题;激发新的质疑,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能力。教师运用引导、诱导、疏导、开导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在这四大环节中,最重要的是创设出具有导学价值的问题。

一、问题设计要围绕核心内容和内容的核心

设计一节课时,先要明确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核心内容,这就是“干”,从主要问题中细化出来的每个问题即为“支”。通过围绕核心内容进行添枝加叶,就会使一节课的内容有血有肉,学生也会得到一个较为系统的知识脉络。比如,对中国古代外交政策的专题复习中,各朝的外交政策及其影响是核心内容,内容的核心是“开放促进发展,封闭导致落后”。我设计了这样一组练习:

材料一:鉴真、玄奘像。

材料二: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

材料三: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乾隆帝

回答:

(1)材料一所示的唐代文化使者是谁?

(2)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唐朝时期对外政策的特点。

(3)材料三中的“天朝”是指哪个朝代?反映了统治者怎样的思想观念?“天朝”推行的对外政策是什么?

(4)对比以上两种对外政策,他们导致的结果分别是什么?这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有什么启示?

通过这样一组逐渐递进的问题,使学生的理解认识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抓住了本专题的核心内容和内容的核心,使学生从中发现历史的规律,达到“论从史出,以史为鉴”。

二、问题设计应具启发性,要大气,忌琐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问题的设计应该尽可能满足学生的这种需求。问题要体现任务驱动型,要能促进学生主动地、“启动化”地思考。初中生已具有一定的分析、理解能力,问题如果过于简单就不能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激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问题要设计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把握好“度”

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既要基于教材,更要设计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内,达到“跳一跳摘果子”的效果。问题设计太易,不能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容易造成思维的惰性;问题设计太难,又会使学生的思维受阻、受挫,丧失思考、探索的信心。

四、完成问题之后要有提炼、升华

学习历史,我们要以史为鉴,从历史中找到可以吸纳的经验教训,发现历史的规律。每学习一课或一单元后,针对主要内容所提的中心问题,进行归纳、提炼、概括、引申、发展,特别是方法和思想的点拨,使学生在学习方法和思想认识上得到升华。对相似历史问题进行比较提问:

例A.美、英、俄、日四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前夕分别面临的严重问题是什么,并说明它们分别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B.19世纪中期美、日、俄等国所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是什么?各自又是通过什么途径解决的?C.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D.比较明治维新与俄国1861年改革的异同。E.比较美国18世纪中后期和19世纪中期的两次资产阶级革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的异同。

通过比较,让学生对相似历史问题的理解更准确。另外,多设计总结性的、小结性的问题,让学生对各类型的历史知识能比较对比,加深理解。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培养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第6篇:初中历史教学问题范文

1克服不敢提问的心理障碍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提问的技巧性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常常认为课堂提问非常简单.正是这种轻视让初中物理课堂的提问不仅造成时间的浪费,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在提问时若是不能照顾到学生的情绪,学生就不会积极地思考答案,而教师不对学生进行提问,很难保证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教师提问的方法不当,就不能切中问题的要害,让学生感到无比的厌烦.因此教师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不仅要掌握物理提问的方法,还有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掌握提问的时机,让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在良好的基础之下,积极地进行物理课堂的有效提问.一般在上课之后的15分钟左右学生的注意力比较集中,因此学生在物理课堂教学的重点要放在上课之初和课堂结尾部分,通过课堂恰当的提问可以让学生始终保持集中的注意力.积极主动地鼓励学生回答问题,要消除恐惧的心理,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还要帮助学生克服害怕提问的心理障碍,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将自己的疑惑提出来,增强课堂的活跃性.

2教师的提问要具有启发性

2.1营造适合提问的氛围

在教学研究中发现很多物理教师认为教学的重点在教学计划,而往往忽略了物理课堂的提问.在构建物理课堂有效提问环节时教师要依据学生的物理基础和生活经验营造良好的提问情境,让物理的问题水到渠成的出现,做好新知识和旧知识的衔接.在真实的情境提问过程中,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被强烈的唤起,这样为了解答心中的疑惑,他们就会认真地学习相关的物理知识,有助于营造高效率的物理课堂.例如在学习重力加速度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物体加速运动的奇特现象,最好是在观察视频的时候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重力原理和生活中的经验有一定的出入,这样就会让学生在观察物理现象的时候,主动地进行发问,探究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2.2进行针对性的提问

教师的课堂提问最好是让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之上唤起对学习新知识的欲望.提问要有针对性,引导学生按照教师的思路进行创新思考,从而发现物理问题.例如在学习光的折射时,教师首先让学生观察在盛有水的杯子中插入一根筷子,使学生感到筷子在水面处好像折断了一样,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就会认真地进行思考,主动地配合教师的教学思路,还能够联想到以前生活中出现的光的折射现象,从而顺利地学习光的折射的概念.

2.3进行启发性的提问

强调教学的启发性,教师对某问题进行抛砖引玉,学生在提问之后能够深入地探究相关的物理知识,挖掘物理原理.启发性体现在教师要利用物理现象以及物理原理之间的矛盾,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主动地探究这种物理现象是为什么,就会逐渐深层次地学习物理知识.例如,在学习凸透镜成像的时候,教师就进行这样的提问,“当我们从远处走向平面镜时,就会发现自己在镜子中的身影越来越高大,那么这和我们之前学过的平面镜成像的规律是不是矛盾呢?”学生就会利用物理现象和物理原理之间的矛盾主动地思索凸透镜成像(图1)和平面镜成像之间的关系.

2.4进行递进性的提问

教师的提问要由易到难,逐层深入,周密而系统的课堂提问可以增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教师在设置物理提问时要紧扣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分析物理教材的要求,从简单的生活现象入手,逐步深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实质.提问要体现在逻辑顺序以及内在联系方面,让学生在现有的物理能力和物理知识的基础之上,从感性到理性从具象到抽象,由易到难解决一系列的物理问题,从而加深对物理的认识.在具体提问中可以由小到大,首先提出一个问题之后进行提问,学生反映良好之后进行追问,最后让学生进行归纳概括,从而掌握提问的正确方法.对一些物理问题,教师也可以从宏观的现象引发学生进行微观的思考,这样会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例如,在学习焦耳定律的时候,教师在多媒体视频上为学生展示铜丝和火柴被点燃的时候,哪一个会首先点燃.这样的问题几乎没有什么难度,之后教师就进行递进性的提问,为什么火柴被点燃了?为什么火柴先被点燃?为什么在通电之后火柴才能够被点燃?这样逐层深入的提问会加深学生的物理认识.

3鼓励学生主动地进行提问

3.1在仔细观察之后进行提问

很多物理规律都是科学家们进行反复实验和细心观察之后得出来的,看似非常正常的生活现象,其实蕴涵着丰富的物理哲理.因此,在物理课堂高效提问时教师要让学生在仔细观察之后进行提问,鼓励学生主动地进行提问,这样能够增强他们的细心观察能力.例如,在生活中苹果落地是非常常见的现象,著名的物理学家牛顿就通过观察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人们经常都会烧水,但是瓦特就是在烧水的普遍现象中,改良了蒸汽机并由此引发了工业革命.在生活中吊灯晃动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伽利略就是通过观察吊灯的晃动,从而发明了机械钟表.在物理课堂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将相关的情境设置出来,让学生仔细地观察,主动地探究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对物理充满了探究的欲望.为了增强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就要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且蕴含丰富哲理的物理现象,通过物理实验、多媒体技术等,让学生保持良好的敏感度.

3.2在质疑中进行物理提问

第7篇:初中历史教学问题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问题式教学方法;主动学习;留白式教学

一、运用问题式教学的必要性

教育理念的改变和新课标的出现,明确了素质教育在初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素质教育指出,在教学中,教师不应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应同时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求知欲望以及正确的三观。只有经过这样培养的学生才拥有主动求知的欲望,才能发现并深入思考未知领域,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和实施,问题式教学法的优势越来越突出,它是革除传统教学手段的新方法,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手段之一。问题式教学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带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深入思考、寻求答案、交流合作,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同时感受知识的价值和魅力,在教学活动中以“问题”为线索,以问题的情景为探索知识的基础,熟练的掌握技能,学会思考、学习、创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问题式教学法对初中历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动独立思考,对学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也是学生发展和成长的必备能力。初中阶段是学生对历史这一学科初步系统的学习阶段,也是学生对历史这一学科产生兴趣的重要阶段。历史这一学科知识点覆盖面广,并且知识点杂乱,在学习时很难产生兴趣。如何让学生产生好感,并且产生兴趣,还能够通过自己的能力从书本中寻求新知,成为了教师教学的难题。问题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占有很大的优势,它能够将书本上提供的现成知识转化成学生们自己的知识,并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新时代下优秀人才的教学关键。学生像一颗种子一样,拥有自己独特的生命力,教师在教学中能做到的,只是给予学生们必要的生存条件就像是阳光、空气、水,只给他们适当的关心和照料,让学生独自成长。这样成长出的人才具有更多优秀的品质。不论是在今后的生活上或是工作上都会更加受到p识。

三、使用问题教学法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传统的教学方法,压抑了学生的个性,让课堂变得枯燥,学生无法在课堂上集中精神,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如何改变现状,让学生主动学习,并喜欢上独立思考?问题式教学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一切有利于激发中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让学生爱上学习历史知识,增长见识,提高文学素养,增长某项技能的方法都可以算得上是“问题式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和传统的历史教学相比,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更加牢固原因就在于寻找答案的过程。就拿学习第一次来说大致可以分为:背景、原因、导火索、结果几个方面。教师可以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由浅至深一步一步了解的起因、经过、结果,自然会更加记忆深刻。带着问题找答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教师工作量的同时,加强了学生的学习技能。

四、问题式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具体操作

问题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是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加深记忆为主要线索,并且把这一线索始终贯穿在教学过程中。也就是教师在备课时以本课的主要知识点为中心提出相关问题,将问题带进课堂,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理解并讨论问题,最后由教师根据讨论结果对问题进行讲解,并布置作业,加强学生记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自学为主,培养学生的自学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提高课堂参与度,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的方法。在教学中放弃以往铺天盖地的知识点传授,转变成留有空白的教学,增加学生课堂实践机会的同时,加强了对学生自主学习的锻炼。

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变,不能像以往一样将知识点编成条条框框灌输给学生,而是应该使教学中有部分问题拿给学生们思考探索才能使学习变得回味无穷,引人入胜。避免了囫囵吞枣、生搬硬套的同时学会独立解决问题。将获得知识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要比将知识点传授给学生更加任重而道远。问题式教学方法可以启迪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在知识点面前自求自得,不仅能减少教师的工作量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动力,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8篇:初中历史教学问题范文

【关键词】“问题—探究”教学模式 探究 问题 地理教学

一、“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特别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倡导“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是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当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或能激起问题的事物或现象,驱动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收集事实证据、提出和求证假说、做出解释等建构知识的活动。实践证明该模式能够让学生真正体验科学之魅力的最好途径之一,为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创造空间,因此洋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和鲜明的时代气息。

二、“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

(一)注重探究问题的设计

巧妙的问题设计对于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地理新课标要求,创设恰当的探究问题,让学生在对问题的思考中产生探究意识、发现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这样学生既学到科学知识,又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地理教学效果。

1.探究问题常见的类型

①教本中“单元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生活观察能力和解决现实地理问题能力。

②教本中每节“活动”。由学生自行制定探究方案,因此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大。有的侧重探究的某个方面;有的则是探究较完整的知识内容。

③利用未经过分析的图表资料引出探究问题。未经分析的原始图表资料没有给出现成的总结性答案,可以引导学生从中发现不少新问题,帮助学生找出规律或知识点。

④利用教材内容表述不深入,特别与不同版本教材有一定抵触处提出探究问题。

⑤课外调查。通过提出要求和提示,让学生到自然界或社会中进行调查,目的是培养学生调查能力。

2.探究问题的发现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强调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创设模拟真实或类似的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生成学生自主探究的问题,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主动合作探究,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而在地理学科中最值得探究的问题,应该是具有基础地位的自然地理中那些概念和规律性知识,因为学生真正理解了这些知识,就等于掌握了自然地理知识的主干,形成了扩充和扩展自己知识结构的能力。因此,教师应联系自然生活,善于为学生准备好问题情境素材,设置适当的途径使学生进入“情境”,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如在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区别”教学中,有同学提出“为什么太阳日比恒星日多3分56秒”,教师没有必要直接讲解答案,而是要借此引导所有学生深入思考下去,并让他们探讨可用什么方式进行研究问题,如从理论上看恒星日与太阳日二者参照物有什么不同、地球自转和公转模型演示,或借助于多媒体动画等方式进行研究。实质是借助学生已有知识(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设计探究证明方案。通过以上这些引导,能使学生不仅仅停留在提出问题的程度上,更促使他们进一步掌握研究方法手段,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3.探究的问题设计要注重广度和深度

探究问题的答案设计尽量不要单纯课本内容的记忆和模仿,要兼顾多重性和单一性,要是学生有思考的余地、有研究的内容,而且要有意义。问题的出现使学生能够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渴求,这种渴求就是一种探究的动力,一种学习的因素,因此探究的问题设计要注重广度和深度。

教师设计问题时必须适合学生认知程度,引导学生自己揭示矛盾,提出问题,并带着问题去探究思考,尤其是带有挑战性的问题,将这类问题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感觉到问题很熟悉、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却又无法解决,学生必须重新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达到知识内化的作用。

(二)模式实施中注重师生角色的定位

1.教师角色由“主宰”变为“主导”

探究活动不必都完全要在教师的“主宰”之中,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旧的教学观念,与时俱进,按照新课标要求,教师的角色应由“主宰”变为“主导”。因为探究性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理解和发现世界的过程,因此,“问题—探究”教学模式需要教师要刻意谋求的就不再是“主宰”课堂,而是如何正确引导学生探索实践活动指向课时学习目标的达成。

2.学生的地位由“他主”变为“自主”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用科学的学习方法、科学的观察方法和科学的实验方法进行探究的过程。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主动参与,进行独立或相互研讨,充分展现“自主”地位。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尝试解决问题的活动,应体现出学生通过阅读、观察、记忆、思维及操作等诸多能力的培养。参与探索答案的各种实践活动包括:按教师要求阅读、自学教材及有关参考资料;观察各种直观教具(含电教音像信息)或有关演示实验,以从中获得新知识、新技能。在引导探索、解疑释疑的教学环节中,学生的探索尝试活动可表现为动脑思考、动口回答问题的过程,也可表现为动手操作过程,它伴随着师生及同学之间的多边思维交流活动。

3.加强学习小组协作,共同参与问题解决过程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学习任务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和协作学习完成的。地理学习小组一般由6—8人组成,每个小组先自主选择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课题,然后各小组成员按照个人对探究主题的兴趣进行分工,来共同参与问题解决过程。当然同一课题小组之间也可以安排交流活动,这样在问题探究过程中,小组成员既有独立思考,又有合作探究。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共同完成地理问题探究任务。

三、实施“问题—探究”模式的困难及解决途径

实施“问题—探究”模式的困难主要有:首先初中地理课时较少,探究时间难以保证,这就需要教师善于精选探究内容,高效实施;其次,基础和能力较弱的学生参与度低,这就要求对不同班级不同学生应采取不同设计和要求,切忌一刀切;另外,教师在模式实施中角色把握,在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之前,教师自己应先学会“探究”,教师应深刻理解“探究”的涵义,把握“探究”的核心问题,通过创设良好的探究问题情境,用“兴趣”“悬念”“任务”等途径引导学生进入情景展开充分思考;最后,注意探究性学习并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也不是每节课都必须按照这个模式进行教学,教师要处理好探究教学与其他教学策略和方法的关系,把各种教学模式有机地融合在地理新课程的学习中。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必修2;山东教育出版社

第9篇:初中历史教学问题范文

一、实验教学思路的创新

在整个初中教学活动中,与其他课程不同的是,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综合性学科,所有的物理定义、规律及定律都是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活动中,若仅仅局限在教材上的几个实验,不仅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同时还会打击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由此就需要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能够打破物理实验的局限性,将物理实验由课堂带入生活[1]。

例如: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的实验,使用可乐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以及用筷子与碗做光的折射实验。这些实验器具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能够结合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利用物理知识解释身边的物理现象,将物理知识与身边的生活现象紧密地结合起来。

此外,教师在创新实验教学思路的同时,应紧密结合物理教材,以便在安排物理实验的过程中能够循序渐进,有层次地进行。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物理实验的根本目的,才能将理论与实践充分地结合,才能积极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精神,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今后的物理学习中。

二、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

1.观察

在整个物理实验中,学生能否仔细地观察实验过程,不仅关系着实验创新,同时还关系着学生物理理论的学习质量。实验观察并不是对物理实验的仔细记录,也不是明确物理现象,而是带着一定的目的性,对整个物理实验进行有目的的探索。同时,学生在对物理实验进行观察的过程中,还要通过实验明确实践出真理的含义,只有通过一定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才能端正自身对物理的认识。

2.实验

在整个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实验是为了使学生在实验中深化理论知识,同时能够运用实验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2]。例如:彩虹一般会在特定的雨后出现,平时的晴天是很难看到彩虹的,同时阴雨天也很难看到彩虹。而在实验中,教师可以通过三棱镜做光的色散实验来让彩虹出现,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3.重视方法的总结

物理实验的根本目的在于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充分的相结合,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还能深化理论知识理解。学生在物理实验结束后,教师应积极地指导学生对实验过程、实验方法进行总结,以便为下一次的实验做好准备。

三、评价创新

在整个物理实验中,教师的评价不仅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肯定,同时还是学生进行下一实验创新的根本动力。在传统的物理实验中,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只对整个物理小组的整体进步进行评价,而小组中个别进步的学生得不到教师的表扬,因而在下一次的实验中积极性不高。甚至有些物理教师不注重物理实验,而是将重点放在学生的物理考试上,导致学生掌握了充足的理论知识,却缺乏一定的实践能力。这样的评价方法,在影响学生物理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还会使其产生一定的厌学情绪。

而随着我国教学制度的不断完善,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针对实验创新中的评价,教师也应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即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应用全新的观点来评价学生,使其在教师的评价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还能在教师的指导、鼓励下提高自己的实验效果,将理论知识与实验过程充分地相结合,在提高学生物理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还能为其今后的学习作好铺垫。

综上所述,在整个物理教学中,实验创新不仅能深化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由此就需要物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结合物理教材及学生的性格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在物理实验中能够积极进取,踊跃创新,在提高自身物理学习成绩的同时,还为其今后的物理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少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探讨[J].知识窗(教师版),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