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商管理硕士生培养方案范文

工商管理硕士生培养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商管理硕士生培养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工商管理硕士生培养方案

第1篇:工商管理硕士生培养方案范文

北京大学创建于1898年,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现设有人文学部、社会科学学部、理学部、信息与工程学部、医学部等5个学部,共53个直属院系,120个学士专业,242个硕士专业,212个博士专业。全校专任教师6441人,其中教授1701人,副教授2037人,中国科学院院士63人,工程院院士8人。学校每年邀请大批世界著名学者来校讲学。目前,北京大学有1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8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8所附属医院。

根据2013年10月的统计,北京大学共有来自116个国家的长期外国留学生3574人,其中攻读学位的有2540人。尽管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到北大学习,但是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毕业后都选择回国。回国后他们和北大的联系并没有结束,相反,他们在本国成立了北大校友会,推动了北大和留学毕业生的交流。北京大学在国外的影响力在逐步增强。

韩国北京大学校友成立于2005年,毕业于中国北京大学的约200名韩国留学生出席了成立仪式。韩国北大校友会是首个海外成立的北大校友会。自1992年中韩建交以来,从北大毕业和正在就读的韩国留学生已近5000人,他们是北大留学生中最大的一个群体。北大韩国留学生校友会对于整合北大毕业生的海外人力资源、加强北大与韩国大学的交流和合作及提高北大的国际声誉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自1993年第一名韩国留学生进入北大学习以来,每年到中国留学的韩国学生的数量正在成倍增长。

抢眼专业

第2篇:工商管理硕士生培养方案范文

企业已经发现运行良好的供应链所带来的竞争优势,他们已经开始寻找更优秀的供应链专业人士,而不是只知道物流或采购,或需求规划等分门别类的专科知识的人才。他们希望供应链从业人员需要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市场营销、财务或其他部门等建立顺畅的沟通交流渠道);知道如何使用数据分析和建模工具;理解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和社会责任;擅长诸如协作和谈判等各项软技能;具有国际业务发展能力,等等。企业需要的是21世纪供应链的实践者需要把握所有知识――从原材料到成品到最终交付的整个链条。

针对这种需求,让我们来看看美国的各类大学是如何培养供应链专业人才的,或者说准备踏入供应链管理角色的毕业生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和技能。

量身定制响应

行业需要

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美国许多大学也开始提供量身定制的培养方案和项目来响应行业需要。例如,在圣地亚哥(San Diego)大学供应链管理的硕士课程中,原本的强项是采购专业。但是企业认为他们希望员工能够理解在世界各地运作从端到端的供应链。对此该大学为了拓展强有力的国际视野,增加了部分量体裁衣式的课程。田纳西州立大学也是如此。十年前,该大学主要提供物流教学项目,如今的公司寻找的是具有更广泛专门供应链知识的员工,所以本科和研究生教学课程也已做了相应调整。

纵观美国,这种更广泛的供应链技术技能的培养趋势不会停止。原本只局限于供应链各专业的课程,如今拓展到可能会涉及采购、市场营销、财务和会计等学科。员工应该并必须了解跨职能部门的流程,因此伊利诺伊州埃尔姆赫斯特(Elmhurst)学院的供应链管理硕士项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按照企业运作过程,而不是功能来组织教学项目。同样,密歇根州立大学供应链管理硕士项目也是如此,毕竟今后供应链专业人士需要在整个组织内和其他同事一起工作,为此,在供应链项目的学生可选修工商管理硕士(MBA)项目中的如市场营销或谈判等学科。MBA学生也可上供应链的选修课程。这样一来,供应链专业和MBA学生在同一个教室混合上课,提供了相互交流的机会。

圣地亚哥大学供应链两年制硕士课程主要是在线教学,校园集中上课时主要由五个模块组成,其中包括提供金融和风险管理方面的课程。其意图是要帮助学生理解这些领域今后如何影响他们的运作,未来与公司的财务部门打交道时可能会面临什么样的情况,如何讲“同一种语言”。该项目原来包括一单元的市场营销课程,只能浮光掠影般传授知识,但现在将营销相关的内容集成到其他几个课程中。

学习更多新技术

像任何其他商业学科的同龄人一样,供应链专业的学生也必须学会从数据中提取业务知识。尤其是社交媒体的兴起,企业今天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客户的购物习惯,使用大数据制定未来决策。

供应链中存在大量的数据,企业正在使用优化技术收集和分析。对此,锡拉库扎大学(Syracuse)帮助其供应链项目本科学生和研究生学会善用数据分析软件,首先从微软的Excel和Access入手,紧跟着的是Google Analytics, Tableau和Mini-Tab等统计软件。更容易、更直观的分析工具可以让企业更好地利用数据来源。使用大数据以获得新的洞察力,供应链专业的学生学会使用先进的技术在做出决定之前测试不同的选项。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了双专业――供应链和信息(数据)管理。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供应链管理在线研究生项目的重点是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建模技术、模拟和博弈理论。田纳西州立大学本科和硕士生也大量利用仿真软件进行情景模拟,重复他们将会在工作场所面对的条件。学生可能利用来模拟技术来虚拟企业三年的经营情况,做出上百个决定,看看这些决策是如何影响企业的财务结果。这种练习变得日益重要,因为越来越多的公司将供应链作为战略性的资产,学生们需要能够解释供应链中最大的价值在哪里。

美国公立大学在线系统(American Public University System)内,运输和物流管理项目的教授们创建了一个开放的论坛,讨论可能重塑该行业的新技术,比如3D打印技术和无人驾驶飞机或汽车,从中发现今后对供应链教学项目产生巨大影响的趋势。比如一名教授计划开始讨论通过无人机进行产品交付的课程。3D打印技术也进入了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供应链课程。比如3D打印技术用于定制的产品将迫使业界反思库存管理。未来的仓库可能由于3D打印技术的推广而导致SKU只是一件定制化产品,所有的流程相应发生变化。

宾夕法尼亚州大学更新了供应链的教学大纲,增加了一些新技术和前沿学科,比如:物联网。我们可以假设一下:今后安装在机器上的传感器可以帮助维修团队预测系统将何时需要更换部件,谁拥有这些数据?在哪里以及如何传输数据?这对供应链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又比如一些公司正在使用众包方式设计竞赛,创造新产品。对于供应链专业人士,这意味着什么?所有这一切新技术都需要如今的学生们仔细思索和研究。

此外,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也是如今美国大学供应链项目中的必备课程。一家公司采购材料,或生产和提品,对环境产生何种影响?它是否可以保证其供应商不是血汗工厂?或者不雇佣童工、不使用血腥钻石?以往的供应链组织讲求的是效率和成本,如今可持续性责任让大学要培养这方面的专业人员。比如密歇根州立大学项目课程涵盖了可持续性、道德等话题。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供应链教授会花一周时间来讲授产品来源和供应链透明度的问题。

管理学中的软也成为供应链管理课程中的重头戏。以往供应链可能看起来像关注数字(重点在于工程和信息科学)的学科,但如今一些急需的技能,比如沟通和发展协作关系能力等软,已经增加进课程了。在锡拉库扎大学,供应链管理的许多课程不是正式地在教室里上课,而是学生们出席企业会议,参与企业执行项目。除了在商务场合中培养和人一起合作的能力,而且从中可以学到从课本中不能获得的许多软技能。这就是为什么田纳西州立大学发起了“商务护照”(Business Passport)认证计划项目,旨在帮助大学本科生主修供应链之外的其他管理领域,磨砺专业能力。

解决实际问题最重要

今天许多供应链已经跨越国界,在全球舞台上大展身手。一方面,企业感兴趣的是学生的语言技能,越来越多的学生正在校园里参加各种语言班;另一方面,很多学生通过出国留学磨炼他们的全球技能。

大学也发现了这种趋势。圣地亚哥大学提供了国际谈判等类课程,同时许多供应链项目鼓励或要求学生应用新的知识解决实际商业环境中的问题。在埃尔姆赫斯特学院供应链专业的研究生大多数是已经在供应链管理中具有经验的专业人员,学习的第二年进行毕业设计capstone项目,重点是解决他们自己的公司所存在的问题。学生们找出问题并设计一个解决方案提案,当提案取得效果,基于该项目撰写论文。

密歇根州立大学的项目更有特色,供应链专业和MBA两三个学生组成团队会开展为期14周的暑期实习,具体由该校Tauber全球运行研究所(Institute of Global Operations)组织实施。学生团队配备一位来自商学院的教员顾问,和一位来自工程学院的顾问,每个学生团队为其赞助商公司实施一个项目,具有具体的可交付结果(解决方案)。在每年秋天,团队向由企业界高管组成的“评判团”递交项目结果――这一天的比赛称为“聚焦”,学生和老师都能从中学到很多的经验,而且企业也可以设计解决自己运作中的实际问题,从中可以选择未来的人才和新兵。

第3篇:工商管理硕士生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字:MBA教育;区域经济;改革和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4-0039-03

MBA(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即工商管理硕士,以培养能够胜任工商企业和经济管理部门高层管理工作需要的务实型、复合型和应用型高层次管理人才为目标。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的MBA教育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绝大多数企业已经意识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考查人才的第一标准[1]。MBA教育应该传授的是面对实战的“管理”,而不是注重研究的“管理学”。现阶段课程内容与实际脱节、学生培养方案雷同、教学形式单一等问题制约着MBA教育的进一步发展,MBA教育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因此,如何把握社会经济发展热点,基于区域经济特色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管理人才,将是今后MBA教育改革和创新的研究重点。

一、MBA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MBA教育已经越来越被社会所接受和了解,MBA教育也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实践能力的复合型管理人才。但是MBA教育管理体制还留有一定的计划经济色彩,还不能很好地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这是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

1.MBA教育的目标定位不明确。传统的研究生教育以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为目标,而作为“专业学位”的MBA教育则以培养“应用型管理人才”为目标。但是,现阶段的研究生教育在培养方案、教学方式、学习内容等方面都以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为目标,且这种教育思想仍然影响着MBA教育,使得部分培养院校在培养上缺乏明确的目标定位,使MBA教育成为另一个“管理学”研究生教育。

2.MBA课程设置缺乏特色。目前,国内MBA院校的课程设置体系与普通管理类硕士生的课程差别不大,整个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三大部分,加上最后的毕业论文,不同院校课程设置的差异主要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与选择方面[1]。多数课程重在管理知识传授与理论讲解,对管理应用能力的指导较为欠缺,且课程内容单一,没有结合区域经济特色、学员的专业特长、行业分布的特点进行细分。

3.MBA教学形式与专业教材单一。MBA现行的教学模式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MBA学员学习积极性完全取决于教师的授课水平。由于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对管理实践中的一些“典型”现象分析不够深入,学员的创新热情得不到激发。专业教材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学质量。现阶段很多MBA院校使用的教材往往与“学术型”研究生使用教材相同,缺乏实战的案例研究和开放式的思维引导,这就使得授课形式很难有较大的突破。

4.MBA专任师资缺乏。MBA并不缺乏具有高职称、高学术能力的教师,但缺乏的是具有企业管理的实际经验并能够适应MBA教学方式的教师。现阶段担任高校MBA教学的教师往往都具有高级职称,在学校甚至研究领域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由于其缺乏企业管理的实际经验,学术理论往往无法联系实际并解决具体问题,且大多不是MBA专任教师,教学方式无法适应MBA互动式的案例教学,过多的科研和教学压力也很难使他们投入大量精力进行案例研究。

二、区域经济发展对MBA教育的影响

区域经济发展与MBA人才培养是相辅相成的,高素质、复合型的MBA人才可以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同时,区域经济发展也对MBA教育产生了新的需求和影响。

1.MBA培养的多元化。MBA教育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其自身的发展也必须体现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特征[2]。在市场竞争激烈、区域经济发展日趋完善的大环境下,MBA教育未来的发展必须把握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结合学校自身的所处区域、专业特长、学科背景等开展特色化教育,注重培养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使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使MBA教育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2.MBA案例的本土化。案例教学是MBA教学中最大的特色,但在实际教学中,大多采用沿袭已久的经典案例,不能反映中国市场和中国企业的真实情况。未来的案例教育的发展将会紧密结合中国市场的实际,充分选取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不同规模及发展阶段的企业,采用能够真实反映国内企业成败特色,特别是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案例,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我国经济的现实状况,更好地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MBA师资的专业化。MBA教育水平的提升归根结底取决于师资队伍的质量和数量[2]。随着MBA教育的不断发展,社会对MBA教育的要求也不断增长,现阶段的教师队伍将不能适应MBA教育的发展和需求。未来的发展亟需一大批具有较强的专业学术能力,拥有丰富的企业管理实践经验,特别是了解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特点企业发展的特点,能适应MBA的案例式教学,与学员实现良好的互动,并致力于教学研究的专任教师。

4.MBA教学的多样化。MBA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职业教育,特别强调在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商业案例分析与决策技能训练等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使其更具有职业竞争的实力。以综合的案例分析取代传统的毕业设计,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MBA项目的产业化。MBA项目不仅仅是一项研究生教育,更是一个社会服务和资源互助的平台,凭借着MBA强大的师资队伍,广阔的校友资源,大量的案例资料和数据,可以为企业发展提供管理咨询、营销策划、资源整合等全方位的服务。未来MBA项目将向着产业化发展,集教育、研究、服务于一体,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三、基于区域经济特色的MBA教育改革和创新举措

MBA教育已经进去市场竞争,实现中国MBA教育价值的回归必定是大势所趋[3],因此必须基于区域经济特色进行MBA教育改革和创新举措。

1.把握市场需求,结合区域经济创新培养模式。MBA教育的宗旨就是培养“应用型管理人才”,因此必须结合区域经济特色,考虑哪里应用、如何应用,根据需求进行改革。如北京、上海等处于我国的政治经济中心,跨国企业、大型企业众多,MBA教育必须注重国际化,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国际化的视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等沿海地区民营经济发展活跃,MBA教育必须了解和掌握中小型企业的发展规律,注重中小企业管理者的培养,特别是自主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西部内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MBA教育要和当地企业类型、文化发展相适应。总之,MBA人才培养要适应区域经济,为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服务。

2.完善课程设置,依托高校办学优势形成特色。MBA院校在课程设置中除必要的主干课程之外,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及各高校的办学特色,增设大量的选修课程,结合企业发展中所遇到的上市、财务、合同与知识产权等问题开设专题课程,进行系统的讲解与研究,开办高层次的讲座论坛,以满足不同层次MBA学员的需求。国内一流的综合性大学可以依托其强大的教学科研能力,为学员提供更多更广的课程,并积极开展国际化教学与联合人才培养;地方院校及财经类、理工类院校要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和高校办学特色,为金融、电力、旅游等行业与领域的企业进行系统性的人才培养。

3.丰富教学形式,实现教与学的互动增长。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积极地引入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也不仅仅停留在PPT、视频等基本形式,要充分利用教学软件和网络资源,打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丰富教学内容。如证券投资、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要充分利用仿真软件,进行实际操作,实现课堂中教与学的良好互动。课堂教学之外,还可以通过引入案例研讨、企业挂职、校际间交流学习、头脑风暴等教学形式,丰富考试模式,改革毕业论文等形式实现教学的多样化,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积累大量的本土化案例资源。

4.加强教师培训,打造属于MBA教学和研究的专任师资。提高MBA教师的教学能力,必须高度重视增加教师的培训。要积极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管理和研究,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更要促使教师去企业担任实际管理职务。要选派本校教师到进行研修学习,邀请外校教师进行授课,建立全国范围内优质MBA师资的人才库,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同时,各高校在人事考核、职称晋升等方面建立和完善MBA教师的考核管理制度,对在一线从事教学工作的MBA专任教师在政策、待遇方面有所倾斜,逐步组建MBA的专任教师队伍。

5.整合办学资源,促进MBA项目的产业化发展。引入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对MBA项目进行企业化管理。紧密依托MBA项目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充分整合社会资源、校友资源和高校资源,集教育、研究、服务于一体,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模式:通过MBA教育培养大量企业管理的高素质人才;依托MBA教师的专业和学术能力,帮助政府进行咨询决策,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教师和学员在咨询决策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本土化案例,进而促进MBA教学和研究的发展。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成熟,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中,中国将形成一大批具有区域优势的特色产业经济形态,如何更好地适应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复合型管理人才,将是摆在我们MBA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的MBA教育才刚刚起步,今后的发展任重而道远,它不仅需要培养经济发展的创新者,其自身也必须成为经济发展的创新者。

参考文献:

[1]俞明南,刘俊美,董大海.MBA课程体系调整与管理思维的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2)32-36.

[2]岳庆峰,郑永彪.对中国MBA教育创新与改革的几点思考[J].高教探索,2007,(1).86-87.

[3]仝允桓.认清发展趋势,加快MBA教育改革和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2,(1).24-26.

第4篇:工商管理硕士生培养方案范文

对研究生教育进行改革和创新,其中心内容是对研究生教学进行创新和改革,着力点应放在课程教学改革上。通过这些改革和调整从而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真正将其培养成富有创新精神、开拓进取的栋梁之材。

一、目前我校研究生教学质量和水平的调研统计情况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主要是创新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为了解目前我校研究生教学质量和水平,及研究生教学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笔者以经、法、管三个学科的学生作为调研对象,发放了千余份调查问卷,最后回收有效问卷850份。通过对问卷的统计,80%以上的同学认同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培养环节包括课程学习环节和实践环节;50%以上同学认为目前课程设置与教学环节对学生的培养不具有针对性,认为当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不足主要是因为缺乏一支高质量、具有创新精神的导师队伍,及在当前研究生教学教育培养模式上存在较大局限性;60%以上同学认为教学模式和方法是学校培养创新能力的外在条件中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在“如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满足社会需求的最主要培养途径和措施”的调查中,绝大多数票数投给了“建设一支高质量、具有创新能力的导师队伍”和“建立多元化、多样化、科学化的研究生教学和教育培养体系”。

二、目前研究生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形式本科趋同性

由于研究生规模的扩大,目前研究生教学趋于本科化,普遍实行大班教学,班级授课人数甚至超过本科班级人数,这严重违背研究生教学规律和特点,对研究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更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消极影响。

(二)教学内容存在滞后性和重复性

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有效载体。当前研究生教学内容仍比较陈旧,重理论,轻案例,这些都满足不了以数字化、信息化和国际化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新要求,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和人才培养滞后性的矛盾日趋显现。尽管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已经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但与国外一流研究生教育机构相比,差距仍很大,课程体系创新性、前沿性、国际性不足。如美国哈佛大学,几乎所有的课程都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在两年的学习生涯中,学生要对800多个案例进行深入、全面地分析和把握。而哈佛用于教学的6000多个案例基本上都来自世界各国经济和企业的实践,而且有1.3是近三年发生的,每年都要更新400-500个。其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MBA)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修正企业的管理、营销策略,在课堂上讨论,教师加以引导,最后写出比较完整、有可行性的报告,并且还可以高价售给企业。[2]

哈佛的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保障了教学内容的新颖、活泼,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与此同时,研究生课程教学中还存在着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课程重复的问题。

(三)课程设置和实施中存在随意性和局限性

目前研究生课程在设置和实施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存在一些偏差,偏离了人才培养的目标:(1)课程安排存在随意性。有些学科、专业点课程体系的构建缺乏系统思想,存在“因人设课”的现象,不是以培养目标所要求的人才为出发点,而是或因导师的主观认识、科研兴趣而定,或为了照顾某人,开设一些并非必要的课程。(2)课程实施存在局限性。有些学科其实也重视课程体系的创新,开发开设了顺应社会需求的新的课程,但缺少能胜任课程教学的师资,这样即使有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但由于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水平有限,课程教学质量也是难以保证的。(3)培养方案因循守旧,课程设置比例不甚合理,实践类课程比例过低,培养出来的学生缺少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

(四)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单一性

研究生课程教学目前仍然主要采取注入式讲授法,老师PPT讲授,学生被动认知。而由学生主动去思考一些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仍非常欠缺。因此,研究生阶段仍停留在对知识的继承上,而在对知识的创新和发展上乏善可陈。与本科教育形成不了质的区别,容易造成研究生教育对本科教育的重复,不利于人才的分类培养,体现不了研究生教育的优势。

(五)课程教学效果评估的模糊性

和科研论文评估相比,课程教学评估具有很大的模糊性。一是作为各种课程教学考核和评估表征指标的课程教学时数的多少不能完全反映真实的教学效果,课程教学效果和课程时数不是必然的正比关系;二是课程教学效果具有滞后性,评估结果和课程教学效果的显现不具有同步性;三是研究生整体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是多个环节、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课程教学对研究生学术能力的提升和科学素养的养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其作用不能从各种培养环节中简单地分离出来;四是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估标准难以定量;五是各种评估主体不同的价值取向对评估结果的影响。[3]

(六)教学管理的松散性

由于历来在研究生教育中就存在“重科研、轻教学”,学生主要是能发表几篇论文以此获得毕业答辩资格,完成学位论文通过答辩,就能顺利毕业获得学位,这种“论文为重”的价值取向淡化了课程学习的意义,使学生对课程教学缺乏热情和动力。对研究生教师而言,“科研为重”的价值取向削弱了课程教学质量的要求。教师平常在课堂教学管理中相对比较松散,成绩评定存在较大随意性。在课程教学引不起教学双方重视的情况下,教学质量就不得而知了。

三、努力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的教学创新实践分析

下面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教学创新实践为例,深入剖析研究生教学创新思路,寻求研究生教学创新方法,努力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

(一)课程性质职业化

在研究生教育向应用型转变的新形势下,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端人才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用人单位对学生所修课程的应用性水平的日益强调,使研究生教育部门倍感压力,而加强课程的职业倾向性则是应对这一挑战的最佳选择之一。[4]

课程性质的职业化倾向渗透在课程的各个方面,其途径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课程设置以就业目标为导向

当前研究生的学习目的主要在于就业,且研究生教育也提倡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变,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以就业目标为导向,按职业不同要求设置相应的主修课程。我院在此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对研究生培养方案做了较大调整:淡化专业,以就业目标为导向设置不同的主修课程模块。每个课程模块都是围绕某一职业方向开展的,这种课程设置的职业化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更加明确,教学效果更加突出,人才培养更具就业竞争力。

2.增加实践类课程比例和时间

实践教学是培养研究生专业技能,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开展研究生实践教学,目的在于使研究生将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运用于实践,培养研究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5]

实践类课程的内容是课程职业化的具体体现。增加实践类课程比例和学习时间,有利于课程性质职业化的落实。

3.加大实践教育基地建设

目前会计学院已与25家企事业单位签定了实践教育基地合约,为我院研究生进行实践教学环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研究生在实践教育基地的学习,有利于加深对职业的了解与熟悉,切实落实课程职业化设置的目标。

(二)课程设置分层化

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是两个不同的层次,处于不同的阶段。因此其课程的设置、讲课的内容、重点和方法是有区别的。在大学本科阶段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基本上以老师讲授、传授知识为主,教学实验也基本上是验证性的;而在研究生阶段,教师的讲课应该着重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更多地采用引而不发和举一反三的启发式教学。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我院将全院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课程作为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来进行统筹安排和分级管理,避免课程的重复设置和教学资源浪费。按照不同的课程级别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和相应的学时、学分。对不同的课程级别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同时注重这三级课程之间的衔接。

(三)课程体系合理化

把握创新基点,注重课程体系调整。调整研究生课程体系,完善研究生知识结构作为21世纪的研究生,不仅要掌握专门、精深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宽广、雄厚的其他相关知识。研究生课程既要有一定的基础性和专业性,又要一定的前沿性、综合性和交叉性。[6]

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主要应注意以下方面:

1.适当增加英语授课学时和学分,可考虑设置专业英语教学。目前我校正努力提高办学的国际化,而大学的国际化,首先是人的国际化,这里就包含了学生的国际化。要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英语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有必要增加研究生英语教学,尤其是要加大英语应用型课程的开设力度。研究生英语在授课内容上不再偏重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而是偏重于应用,提高学生应用英语查阅文献、撰写英文文章、进行国际交流等综

合能力。

2.夯实基础知识,增设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的基础课程或增加相关基础课程的学时学分。如有利于做实证研究的数据库知识、计量经济学等课程,增加此类课程的学时,必将对学生的学习研究起到强有力的辅助作用。

3.增设方法论课程,深化方法论教育,着重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及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

在课程体系调整方面,我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比如“按需设课”,开设本学科前沿问题专题研究课程,此课程是由多名教师以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为教学内容的综合性研究型课程,以此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开设本学科经典文献研读课程,以此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功底。同时为了顺应本学科流行实证研究的国际潮流,还开设了数据库相关知识的课程。通过对课程体系的调整,以此来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提高研究生的研究水平和培养质量。

(四)教学手段和方法多样化

社会的发展对人才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使教学手段日益更新,教育、教学理论上的不断深入,这些都促成了教学方法的不断变化和发展。目前,在研究生教学过程中仍然大量存在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只有实施教学方法改革,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才能实现教学方法的变化与发展,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1.推行启发式,摈弃注入式

由于历史形成的习惯势力及某些现实的基础,研究生教学仍基本是注入式教学,在教育目标上重知识教学,忽视能力培养。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将教师权威绝对化,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灌输。在这种思想与方法下,只能教会学生模仿和记忆,而压抑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及学习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因此,要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端应用型人才,必需改革教学方法,摈弃注入式教学,推行启发式教学。

2.由教给知识到教会学习

目前研究生教学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还是讲授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教育学、心理学研究的进展,涌现出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如讨论法、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发现法等。[7]

这些方法相较传统方法,大大增加了课程信息量,且使学生始终掌握本学科的前沿方向,同时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成为开发新的培养学生能力和智力的途径。因此,在研究生教学中要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由讲授为主到指导学生独立地学习与研究为主,使学生不但能够认知、继承知识,更能创造、发展新的知识。

会计学院目前在一些课程的讲授上,采取了seminar形式,这种研讨式的教学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和训练学生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会计学院大力推进研究生案例教学,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组织编写研究生案例教材系列。

(五)学生培养分类化

在积极探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同时,注重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对学生实行分类培养,实现学科后备研究力量的积蓄。

会计学院从2008级研究生开始,对研究生实行分类培养,即在大力推行研究生培养向应用型转变的同时,选拔部分有志于学术研究的同学,组建了会计学术班。[8]

针对学术班编制了不同于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方案

及教学大纲,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为将来博士研究生储备优质生源及培养未来的学科学术界领军力量,实现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六)师资优质化

重视师资的培养,切实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课程教学质量高低,与研究生教师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教学方法息息相关。

首先,要提升现任教师的业务水平,包括:①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大纲的修订,案例教材的编写。②建立优胜劣汰机制,完善研究生教师退出机制。

其次,注重后备研究生教师队伍的培养,包括:①把好硕士生指导教师遴选关,改革硕导遴选机制,不拘一格降人才,把真正优秀的人才充实到导师队伍中来。②建立预备导师制。选拔优秀青年教师作为预备导师,参与到研究生课堂教学,及协助相关导师共同指导学生。这样一方面可以积累青年教师在研究生教学培养方面的经验,同时青年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比较前沿和新锐,可以为研究生教学及培养带来新的思路及方法。③实行校内校外双导师制。从企事业单位等实务部门聘请相关专家担任兼职研究生导师,协助校内导师共同完成研究生的指导工作,以达到教学指导队伍的多元化。[9]

(七)管理制度化

要规范课程教学管理,必须建立明确的规章制度,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可依,以达到规范学生学习及教师教学行为。为此,会计学院编制了《会计学院研究生管理制度汇编》,形成了学生课堂签到制度、请假制度、课程选修制度等;每门课程成立课程组,实行课程组负责制。指定一名老师作为课程组负责人,带领课程组负责本门课程的课程设计、教学大纲的制订、教学内容的更新及教学任务的执行。

四、会计学院研究生教学创新培养取得的成效及改革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