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校以艺术教育为办学特色,多年来,通过深入、开放的艺术教育进行育美,充分挖掘育美过程中艺术教育的育德点,强化基础教育阶段的德育基础性和重要性,探索学校德育課程化之路。学校树立“大德育”理念,全面推进德育课程系统化建设,构建“大德育”格局,整体构建了以“尚美”为主题的德育课程体系。
学校将原校训“以书为友,以艺术为友,以好习惯为友”,升级为“以真理为友,以艺术为友,以美德为友”,新校训明确“真善美”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价值。在“生命”“生活”“真善美”的层次后又提出“健康活泼、致知力行”的育人目标。新的理念和校训以艺术为载体进行德育和美育,进而达到全面育人的追求。在此基础上,“尚美”德育课程体系的目标和重点进一步优化、完善。
学校艺术教育课程的建构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学科渗透为主阵地进行育德。学校开展了丰富的以美术为主要内容的艺术育美实践。这个阶段,以课堂渗透育德为主,艺术活动仅限于育美实践,学校课程体系的构建还未真正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始。第二阶段,以校本课程开发为突破口强化育美。这个阶段,学校开始着手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将艺术的研究与实践引向深入,初步构建了以艺术特色为主线的校本课程体系。但是初建的课程体系重点在育美,育德仅限于一些基本课程的初步实践,且都在体系外零散实施。国家课程、艺术类拓展课程和德育课程缺乏整体的规划统筹。第三阶段,综合德育和艺术特色丰富内涵建设。这个阶段,学校将美术特色项目转型为以美术为核心的综合艺术教育办学特色,旨在将育德育美落实到每个孩子。
一是在国家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中增加育德育美专项,德育和教学共同关注、共同评价;二是开始重视以班队会为核心的德育课程的规范管理;三是编制了《黄胄艺术实验小学学生社会实践手册》,形成了以艺术为核心的学生社会大课堂实践课程;四是由校级、年级、班级三级设置形成了家长大讲堂文化课程;五是将原有面向少数学生的特色活动调整为面向全体学生的经典活动,并使之成为传统,以艺术为主线最大限度地丰富社团和实践类活动,在这些课程和活动推进过程中将育德和育美目标融合设计。在这一阶段,学校以艺术教育特色为载体,围绕育德育美开展了扎实的内涵建设,针对性、开放度和融合度都得到提升。
课程体系强调了“尚美”主题,突出了以艺术教育为载体进行育德育美,并将育德育美充分融合,目标更加开放、定位更加精准、主线更加清晰、特色更加突出、内涵更加丰富。在课程构建过程中,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目标、文化体系和特色定位都越来越清晰。广大教师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逐步提升。通过实践,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共同育人的意识也日益增强。
1.构建区域生态精品课程体系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集群内许多学校形成了自己独具优势的精品课程。集群打破了学校间的壁垒,不仅实现了课程资源相互开放、优势互补、共享,而且强强合作、优势整合,不断打造出新的精品课程,构筑区域生态精品课程体系。例如,北京十八中与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和中央音乐学院音教系合作,将他们的“新音乐教育”引入教学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了使集群内的更多学生能够受益,十八中将“新音乐教育”课程向集群内的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推广,形成了区域生态精品课程体系。
集群还实行了普职成融通的办学模式,使集群内职业教育、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互融通,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互配合,采取签订合作协议的弹性合作机制,充分实现精品课程优势互补、共享。例如,将普通校的劳技教室建在职高,请职高老师对普通校学生进行基本生存技能培训、家政培训等。同时,让职高学生也有学习普通校课程的机会,也有进入高校深造的机会,充分调动职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构建区域生态校本课程体系
针对各集群校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集群在特色共享的基础上,实行跨校、跨学段开发,基本形成了区域生态校本课程体系,满足了不同学段、不同层次的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需要。例如,集群充分发挥品牌社团的示范辐射作用,帮助集群校进行社团建设。北京十八中金鹏科技团选派骨干帮助集群内其他学校组建航模、机器人、天文观测等科技社团,形成了区域生态科技社团课程体系。集群还采取了集群联动的模式开发学生实践课程资源,举行了一系列丰富多采的学生实践活动,形成了区域生态实践课程体系。
3.构建区域生态德育课程体系
集群在德育课程建设过程中,遵循教育规律,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于学生的生命价值,服务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坚持科学方法,构建了区域生态德育课程体系。例如,为克服家长数量多、差别大,培训教育资源相对缺乏的困难,建立了集群家长学校,集中集群内所有学校的师资力量,对家长进行分层次培训,并建立家长培训家长的互帮互助制度,还开展了“妈妈课堂”和“隔辈育人”等课题的研究,使家长掌握了正确的教育观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了家庭教育的质量。家长积极主动地配合学校教育,特别是使外来务工家长融合进了集群,产生了极大的教育合力。
4.构建区域生态教师课程资源体系
集群打破学校和学段进行教师培训,开发教师课程资源,不仅节省了资源,提高了资源利用率,而且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培训的效果,形成了区域生态教师课程资源体系。例如,2012年8月举办了方庄集群班主任培训;从2012年12月至今,集群邀请美国耶鲁视线学校对集群的小学英语教师进行业务培训,每周半天。从2013年6月开始,集群邀请人民邮电出版社组织国内知名的传统文化教育专家组成培训团队,对集群地方课程《中华传统文化》任课教师进行集中培训。
5.推进国际理解教育,打造区域生态国际课程体系
集群打破学校和学段的限制,制定通盘计划,形成了一个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一体化,前后衔接的完整的国际理解教育培养体系,走出了一条区域推进、整体打造的区域生态国际课程的成功之路。
6.打造区域生态文化圈,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关键词:媒介素养教育 素质教育 课程体系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指出:“媒介文化已经把传播和文化凝聚成一个动力学的过程,将每一个人都裹挟其中。生活在媒介文化所制造的仪式和景观之中,我们必须‘学会生存’。”在高度信息化、传媒化的当今社会,媒介素养将同科学素养一样,成为现代公民综合素质的指标,而媒介素养教育则成为现代社会向前发展的必然途径。那么如何在中国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我们必须立足于中国当前的国情、教育体制、媒介环境,探究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媒介素养教育机制。笔者认为,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制之中,使媒介素养成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有效途径。从中国的教育体制实际出发,作者初步构建出一个分阶段施行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
一、中小学阶段教育模式:独立教学与学科渗透
所谓独立教学,是指将媒介素养作为独立的一门课程加入中小学课程体系。然而,独立教学模式暂时还不可能成为一种普遍的教育手段,其原因在于:(1)由于经济条件限制,一些西部边远地区的学校没有条件单独开设媒介素养相关课程;(2)由于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尚处于初级阶段,媒介素养教育专业师资队伍还没有建设起来;(3)我国中小学课业负担往往比较繁重,贸然开设媒介素养课程会加大学生的课业负担。因此,可先选定部分地区的学校进行独立教学模式的试点,待时机成熟后再向全国推广。
学科渗透则是指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现有学科当中,以相关学科中的媒介素养成分为基础进行媒介素养的培养。由于将媒介素养作为独立课程纳入全国教育体系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当前更具普适性的是通过现有课程体系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渗透,将媒介素养教育贯穿到各科教学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提高学生媒介素养。这样既能保证媒介素养教育的延续性,又不会增加学生过多的学习负担。
二、高校媒介素养教育模式: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
除了普通高校的普及性教育外,师范院校还担负着为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师资队伍的重任,因此要在师范院校当中开展媒介素养专业教育。作为未来教师,师范专业的学生对中国公民媒介素养提高有着“后续递延性影响”,对于媒介素养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和普及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师范生媒介素养教育意义重大,是高校媒介素养教育中的重要部分,与中小学阶段的两种模式——独立教学和学科渗透两种模式相对应,师范院校除了对一般师范生进行专业教育外,还要利用传媒专业的优势,对传媒专业学生进行教育学方面的知识培训,为媒介素养独立教学模式的实施培养师资力量。与此同时,鼓励师范院校传媒专业的学生到中小学任教还能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和更为广泛的就业出路。
然而,教育改革毕竟不是一蹴而就的议程构建,因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具体策略的探讨:
一是从政策和体制层面保证媒介素养教育体系的展开。制定相关政策以保证媒介素养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成立专门机构管理媒介素养教育活动,指导各级学校的媒介素养课程构建,并积极与国外相关教育机构和地方教育单位合作,以确立适合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
二是着力建设和培养专业师资队伍。国外媒介素养教育经验告诉我们,媒介素养教育能否成功进行,师资队伍是关键。但由于媒介素养教育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专业的师资队伍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多个途径来解决这一问题:(1)在师范院校的传媒专业教育中融入教育学知识,为媒介素养课程的设立储备师资力量,鼓励传媒专业学生到中小学任教;(2)对师范生进行媒介素养专业教育,以便他们在未来的教学中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渗透;(3)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媒介素养培训,鼓励他们尝试将媒介素养教育整合到自己的学科中,以弥补专业师资力量缺乏的局限。
三是积极进行媒介素养课程的设置和创新。根据具体情况开设媒介素养相应课程,并从当前中国国情、教育体制特色、媒介环境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邀请专家学者编写媒介素养相关教材,结合地方实际进行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框架和教学模式的修正和改进;在进行课堂内教学的同时,可以积极探索课堂外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如邀请媒体对学生进行实时教育,使得学生对于媒介有着更为直观和鲜明的了解。
四是建立评估和监督机制以保证媒介素养教育的有效推行。由于媒介素养教育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为保证这一教育体系的有效展开,必须建立评估和监督机制。例如将媒介素养考评纳入教师资格认证考试中,定期对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测评,对媒介素养教育实施得较好的机构和组织给予奖励等。
教养理论的创始者乔治格伯纳提出,现代人的一生,从摇篮到坟墓,都在接受媒介的教化。因此,提高公民媒介素养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的建议,是与中国教育体制相适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媒介素养教育手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它的成功不仅依赖于学校的积极推进,还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全社会的关注,最终向公民终身素质教育的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张开.媒介素养概论.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一、“多彩教育”理念的创生。
二七区作为城乡二元结构非常典型的教育大区,为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多样化需求,在正确解读党和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基于二七区建设现代化田园城区的现实需要,结合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提出了“构建多彩教育,实现区域教育高位均衡、优质特色发展”的目标。
“多彩教育”之“多”是指多样、多元,“彩”是指出彩、精彩,“多彩”意味着色彩之多、特色之多、精彩之多。所谓“多彩教育”,就是发挥教育的最优化功能,在个人层面为每位受教育者提供适合的教育,使每位受教育者做最好的自己;在学校层面坚持特色化办学,通过课程多样化、课堂个性化、评价多元化,使受教育者实现“按需选学”;在区域层面通过构建多彩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教育网络,使受教育者获得与其全面成长及个性发展需求相匹配的教育,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学习型城区、学习型社会。
“多彩教育”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依据,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提出“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我们”,期待真正达到“了解每一个,关注每一个,激励每一个,成就每一个”的教育境界。
二、“三课”建设:区域推进“多彩教育”的重点。
“多彩教育”是多元化、协同化、优质化的教育,追求让所有人享受到教育的润泽,体验幸福的教育生活。为深入推进“多彩教育”,二七区教育体育局下发了《关于切实加强“课程、课堂、课题”建设,深入推进“多彩教育”的实施意见》,强调区域推进“多彩教育”要以“多彩课程”建设为载体,以“多彩课堂”构建为着力点,以课题研究为手段,通过“三课”建设,构建多元的、满足学生需要的课程体系,发展多样的、适合学生学习的教与学方式,生成开放的、独具二七标识的“多彩课堂文化”,追求“多彩教育”的共生、共创、共享、共成长。
(一)建设“多彩课程”。关照每一个生命个体的成长。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载体,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承载教育理想、落实素质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重心和基础。构建“多彩课程”体系,关照每一个生命个体的成长,满足不同个体的多样化需求,是“多彩教育”的有力依托。
二七区教育局以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我国基础教育未来发展新特征研究》为引领,借助北京师范大学裴娣娜教授等专家团队的专业支持,积极探索“多彩课程”建设的策略和方法。首先是从区域教育整体发展的角度统筹规划全区的课程建设工作,明确提出“多彩课程”要“适应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其次,从学校的角度,培养具有课程领导力的校长队伍,设计学校个性化课程方案,制定合理的课程目标,选择多样的课程内容,构建多彩的课程结构,进行有效的课程实施,开展多元的课程评价,健全课程管理制度,构建基础性课程、发展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组成的多彩课程体系,形成各具特色的课程文化。
二七区淮河东路小学在教体局和专家团队的指导下,构建了学科类、实践类、艺体类、科技类和生态类等多元课程体系,包含神奇的机器人搭建、翰墨书法、巧手陶艺、翻飞花毽、美丽丝网花、儿童电影院、小主持人培训基地、体育游戏、快乐书吧、魔方天地、智慧棋趣、杂粮手贴、校园速写、快乐校园DV等60余项特色课程,让学生通过“走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通过“多彩课程”享受童年的欢乐。
(二)构建“多彩课堂”,成就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幸福。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是践行“多彩教育”理念的有效途径。“多彩课堂”是尊重差异、鼓励特色、释放个性、精彩纷呈的课堂。它不是模式,而是一种多元和谐、动态生成、可持续发展的课堂状态,它努力体现出“三重课堂境界”。第一重境界:固本强基,打好基于标准、以学定教之“底色”。第二重境界:尊重差异,凸显个性张扬、特色鲜明之“亮色”。第三重境界:生态发展,追求轻负高质、生命幸福之“绿色”。在践行“多彩课堂”的过程中我们特别抓住三个关键点:设置层次化的学习目标;形成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实施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多彩课堂”,反映的是共同的课堂追求,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追求的是生态的课堂文化,呵护生命,关照成长。
在精耕“多彩教育”、构建“多彩课堂”的过程中,涌现出了陇西小学的舒展课堂、幸福路小学的幸福课堂、建新街小学的行知课堂、春晖小学的瘦身课堂、陇海中路小学的阳光课堂等多彩课堂形态,形成了“尊重生命、以生为本、基于生活、生态发展”的多彩课堂文化。
(三)深化课题研究,成就每一个生命个体的价值。
高师专业集群构建与教学资源集约建设的策略如何实施,实施后将取得何种效果,这里以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样本进行案例分析和研究,南昌师专是一所具有百年办学历史师范学校,位于省会,2004年由中师升格为高师,其发展历程是我国中等师范教育的开创并向专科师范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专业集群建设促进教学资源集约、高效建设学校充分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自身的办学优势,不盲目走“高大全”路子,而是坚持传承百年以来的师范特色,在专科教育中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在这个办学理念和专业发展定位下,学校在专业布局上,以初等教育教师培养为重心,潜心进行专业集群的构建。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学校在大专层次的平台上,形成了全省最全的小学、幼儿园、特殊教育人才培养的专业体系,并形成了专业集群优势,在省内产生重大影响从上表可以看出:学校从2004年升格以来,致力于初等教育师资培养的专业的建设和完善,尤其是在小学教师培养领域,着力进行专业集群建设,经过几年努力,专业人才的培养已经涵盖了小学教育的全部学科,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初等教育及小学教育人才培养专业体系,构建了互相支撑的专业集群,在师范专科教育专业定位方面形成了自身特色。
专业集群构建和发展的过程,也就是相应的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发展的过程,在学校办学定位和专业发展定位的指导下,学校教学资源的集约化、特色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突出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专业集群的构建,有利于人才的集约化、专业化发展,使教师队伍的专业结构日趋完善,整体水平大大提高。不管教学资源涵盖了多少内容,也不管教学资源的技术含量如何进步,教师资源永远是教学资源最核心、最有活力的因素,这也是“大学者,非大楼也,乃大师也”的真谛。一个学校在着力打造一个专业群建设的要求下,必定会促进学校教师队伍建设集约化、团队化发展。该校现在拥有一支完整的高素质的初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在小学、幼儿园、特殊教育等初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领域中其中有4个省级教学团队,有6个省级特色专业,有3个省级人才模式创新区,通过这些项目的平台,集中了一大批在初等教育领域中学有专长、富有创造力的教师团队。他们不仅在本校人才培养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同时在初等教育教师的在职培训等社会服务领域充分发挥作用,承担了市级、省级、国家级的初等教育教师培训任务。2.专业集群的构建,有利于教学条件的集约化、特色化发展,使教学硬件的配置日趋合理,重点突出,利用效率大大提高。教学设施作为教学资源核心硬件,对专业教学起重要的支撑作用,如何使教学设施建设做到投入产出比达到理想的境界,建设的理念、规划及管理如何至关重要。由于专业集群的定位的需要,就将给教学设施建设的总体规划和集约建设、特色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专业集群的构建,有利于课程资源的集约化、精品化发展,使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形成了有效的培养模块,为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在专业集群建设的效应下,学校课程资源建设有利于朝着集约化、专业化、精品化发展:一是有利于构建出完备的初等教育师资培养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自觉贴近基础教育新课改的需要和国家对师范生专业培养的新要求;二是有利于各门课程的内涵建设向精品化发展,可以集中力量开发了网上课程教学资源和校本教材。
教学资源集约、高效建设将促进专业集群建设质量的提高专业集群建设的思路和实践促进了教学资源建设的集约化发展,反过来,教学资源建设的集约化发展又对专业建设发展、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强大的保障。1.教学资源建设的集约化发展能够保证一专多能培养目标的实现。培养“师德高尚、基础扎实、一专多能”的小学、幼儿园、特殊教育教师是专科院校普遍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如果有丰富和集约的教学资源为保障,这一目标定位才能落到实处。实行主修与辅修制是实现一专多能培养和主要途径,如主修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辅修英语专业或其它专业的核心课程,反之,主修英语专业的学生也可以辅修语文专业或其它专业的核心课程,据调查,这种做法得到了初等教育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的高度肯定。有丰富和集约的教学资源为保障,学校才能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提高培养“一专多能”宽口径人才的能力。这里有一个最好的印证: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为大量补充幼儿园教师,采取了在职转岗培训、在校非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辅修学前教育专业的国家培训计划,由于南昌师专教学资源的丰富,成为江西省承担国家级培训计划的唯一一所专科学校,不仅进行了大量的职后培训任务,还承担了本校其它师范专业学生的国家级辅修学前教育专业任务。2.教学资源的集约化、专业化建设能够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群建设提供保障。
仅以教师资源为例:学校根据初等教育专业群的发展要求,引进和培养了一支热爱初等教育、熟悉初等教育、研究初等教育,富有教学经验,学科门类齐全的师资队伍,其中还有一批既能上高校课程又能上小学及初等教育讲台的双师型教师。这些教师对学生将来工作需要什么不仅十分清楚,而且能够对学生言传身教,为学生提供高质量课内外教学与指导,学生的培养质量得到充分保证,同时有了优质的教师资源,教学资源中的其它先进的硬件、软件的教学资源,如教学设施、课程资源、实习实训场所在教学中都能充分发挥最佳作用,共同成为培养高质量毕业生重要要素,促进专业集群建设质量的不断提高,形成专业建设和教学资源建设的良性循环。在高校教育早已大众化的今天,高校特别是高职高专院校要想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找到自己发展的广阔空间,准确定位、特色办学、差异化发展,努力进行特色鲜明学科专业集群构建是关键之举,将有利于充分发挥内涵建设的集约作用和提高办学的综合效益,值得我们深化探索。
作者:罗青平 林志雄
(一)生命幸福成长课程界定
课程是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根据某种文化和社会的价值取向,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组织制定的一套有目的、可执行的计划。生命幸福成长课程则立足于学生健康成长,通过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使学生在课程中感受到学习主体地位;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的相互整合,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中领悟学习的乐趣及健康成长的意蕴,在自主探究中领悟自己的课程地位。
(二)生命幸福成长课程的内涵
文化课程、活动课程、实践课程、隐性课程都是生命幸福成长课程的重要载体。文化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活动课程包括阳光大课间、剪纸兴趣小组等;实践课程包括社团活动、假期社会实践等;隐性课程主要体现在学校的文化建设、家校社会一体化中。生命幸福成长课程植根于这样的课程体系,并通过课程渗透到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中。
二、生命幸福成长课程的建构体系
(一)立足实际,开发国家课程
国家课程在学校课程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全局性的作用,如何在有效的学习时间中得到最大的教学效果,合理优化国家课程设置显得尤为重要。
(二)严谨求实,落实地方课程
在贯彻落实国家课程的同时,我校严格按照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设置指导意见,开设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结合地区特色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相关要求,我校在全校范围内开设了安全教育、传统文化等地方课程,同时在高年级还设置了环境保护等课程,彰显地方特色的同时确保教育与地方生活相联系。
(三)寻本溯源,丰富社团活动
社团活动能调动师生积极向上的热情,展现良好的精神面貌,推动学校教育的良性发展。通过参加课外社团活动,我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较大的提升,调动了师生积极向上的热情,展现了良好的精神面貌,推动了学校教育的良性发展,为许多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又一个平台,为他们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生命幸福成长课程的实施保障
(一)开发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生命幸福成长课程提供有益保障。我校在努力开发学校课程的同时,十分重视课程体系的构建,注重校园文明建设,“捡起身边一片纸”“百佳少年”等活动都是学校开发隐性课程的有益尝试,为生命课程创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及文明氛围。
(二) 合理优化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着力从学校的实际状况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构建学校办学特色,打造“个性化文化学校”特色。结合学校实际及学生发展需要,我校首轮开发了三十四门校本课程,内容涵盖面广,包括象棋、武术、创意手工、趣味数学、梦幻拉丁等,每星期确保两课时的学习量,力图发展学生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进步、科教发展、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
(三)固本创新,彰显学校特色
作为剪纸特色学校,我校一直将剪纸作为提升学生校园生活质量、构造合理学校课程的重要途径。通过“剪纸大赛”等系列活动,构建剪纸校本课程体系,拓展校园学习空间,开发学生创作潜能,提升学生生命质量。
(四)落实日课程设置
合理安排学生作息时间,在有效时间内实现学生的最大发展,是课程合理设置的重要方面。为此,学校专门设置了晨读、晨写及午唱、午练课程,即每天上下午学生到校后各拿出十五分钟时间用于练字、早读、剪纸、唱歌,在加强学生基本功训练的同时确保以最佳的状态步入上课轨道。“吾日三省吾身”,自省是学生进步的另一重要途径,“暮省”就是每天放学后拿出一定时间用于学生自我反思一日所学,确保课程连贯性的同时力争学生的和谐健康发展。
(五)贯彻周课程设置
根据上级主管部门小学课程设置的有关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我校对周课程设计也做了有益尝试。确立每周一为全校升旗仪式,通过升旗仪式总结学校一周工作情况并对下一周工作进行安排部署,通过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另外,每周一下午为主题班会,各班级召开班会,通过集体教育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及团队意识。每周二、周四下午二、三节分别为低、高年级社团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力求活动的成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六)丰富年课程设置
为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实现学校特色办学、学生多元成长、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建设健康、文明、和谐的现代校园文化,我校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年课程。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我们设立了淘宝节、艺术节、读书节等活动。开学节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对假期生活进行分享,以最佳状态迎接新学期到来;阳光体育节则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提高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热情,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七)构建新型课程体系
1.生命化课堂
为把素质教育理念从概念转化为教育教学行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赋予课堂以鲜活的生命力,我校已进行了两轮生命化课堂教学实践。下一步我校将根据本校对生命化课堂研究的现状及价值观的追求,进一步完善、深化“生命化课堂”研究,建构出适合我校的生命化课堂教学模式。
2.整合课程
课程整合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课程,融合成一门课程组织教学,并达到或超越原课程设置目标的课程实践活动。
一、高师音乐教育体系中舞蹈课程建设中的问题
1、教育理念滞后
由于传统的教育模式具有较大的历史惯性,在当今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舞蹈课程建设中传统理念仍然产生较大的影响。虽然国家教育部近几年已颁布了《艺术课程标准》、《音乐课程标准》,但从整体上来看,对“新课程标准”的认识相对比较迟缓。导致舞蹈课程不能完全从以往单一的“依附性”等传统教育理念中解脱出来,阻碍了教育目的、教育功能的发挥,使教育目的难以真正成为教学评价的标准,造成了学生专业技能的缺失,知识面狭窄,从而影响了综合能力的发展。尤其面对当今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的迅猛发展,高师音乐教育体系中舞蹈课程的建设基本上是被动的跟着走,缺乏前瞻性。滞后的教育理念,使高师音乐教育体系中舞蹈课程建设和教学目标偏离了目前中小学音乐、艺术基础课程改革的轨迹。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形成了阻碍。
2、课程设置老化
(1) 课程设置老化。课程设置的老化与现实需要还存在不适应,如在舞蹈课程设置上过于单一,缺少实用性、适应性和实践性。这种结构过于单一的课程设置与实现中小学音乐、艺术基础教育教师的专业综合化发展要求存在着诸多弊端。导致学生在教学实习、艺术实践以及在毕业后的教学工作中出现综合性教学能力的不足,延长了学生毕业后工作、教学的适应过程。
(2) 课程结构失衡。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技能课程应该是以声乐、钢琴、舞蹈并重,但长期以来,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结构一直受传统单一的“依附性”体系制约。作为“依附性”课程所占比例过小,开设的门类过少。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舞蹈课程作为培养能歌善舞的音乐教师职业素质的主要课程是区别于其它专业艺术教育的重要标志。在整个音乐教育专业舞蹈课程体系中,课程结构的失衡,势必影响学生专业质量、综合能力的提高。由此产生的结果是,学生在职前教育阶段虽然受到“依附性”舞蹈课程的学习,而一旦进入中小学音乐、艺术基础教育课堂,面对具体的律动、载歌载舞及歌舞编排等实践教学时,学生往往因为专业技能的缺失而陷入困惑,造成了学生“学无所用”,“求而不得”的尴尬现状。
(3)培养模式滞后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现行的高师音乐教育体系中的舞蹈课程,一直沿用传统的课程开设方式培养学生,这种培养模式的弊端,一是固化的培养规格。单一的课程设置使学科之间相互剥离开,阻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跟不上中小学音乐、艺术教育改革形式的发展步伐。二是高师的音乐教育体系中舞蹈课程建设与中小学音乐、艺术基础教学改革相互脱节,二者缺乏联系,各行其事,使学生在实际教学中,一是对中小学音乐、艺术教材的陌生。二是由于综合能力的缺失难以胜任教学。背离了当今教育改革中高校教育培养模式的战略方针。
二、高师音乐教育体系中舞蹈课程建设的对策
1、明确教育目标,更新教育理念
(1) 坚持特色教育目标。“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应该是素质全面的全能型人才,声乐、舞蹈、器乐是实际工作中最为重要的技巧基本功”®。高师音乐教育体系中舞蹈教育与专业舞蹈院校的“精英主义”教育理念形成两种不同的教育范式,具有不同的发展依据和教育目标。高师音乐教育体系中的舞蹈教育要有自己的教育特色,要把握舞蹈与其它艺术学科的综合教育,以及对现代社会普及艺术教育、全面推进人的整体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因此,走教育综合化道路;以培养素质全面的全能型人才为宗旨,是当前高师音乐教育体系中舞蹈课程建设的整体目标。
(2) 确立现代教育理念。更新教育理念,在改革创新中寻找新的结合点。高师音乐教育体系中的舞蹈课程建设,首先要确立培养学生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学生个性与综合能力的发展;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创作意识的现代化教育理念。其次,在专业技能训练中,要以高标准要求高质量。要根据学生的来源与自身条件,第一,加强学生身体的协调、身体的韵律、动作的规范性训练。第二,加强节奏感、乐感、表演的训练。第三,加强舞蹈基本技巧、技能和舞蹈编创能力的训练,确立培养专业综合化教师的教育理念。第四,在课程建设中要广泛渗透和体现《艺术课程标准》和《音乐课程标准》的课程、教学和评价等先进理念,让学生在毕业前就能了解、掌握中小学现代音乐、艺术课程的新教育理念,并把这一现代教育理念作为高师音乐教育体系中舞蹈课程建设的综合教育行为指针。
2、重构课程体系,调整课程结构
(1) 重构舞蹈课程体系。根据中小学音乐、艺术课程改革发展思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中的舞蹈课程体系应以培养学生素质全面,具备综合能力为宗旨,其一、按照综合素质课、舞蹈基础理论课、舞蹈基础技能课、艺术实践课等四大模块重构课程体系。综合素质课要以培养学生思想品质、道德品质、职业修养和文化艺术修养为教学目的。舞蹈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舞蹈技能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艺术实践课程教学要以开发学生形象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为目标,注重学科交叉的科学性,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形成以舞蹈审美、舞蹈表现、舞蹈创造、舞蹈文化为相互关联、相互贯穿的课程体系。其二、舞蹈课程的设置要以《艺术课程标准》和《音乐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明确舞蹈艺术与其它艺术的性质与本质上的不同,加大舞蹈课程在高师音乐教育体系中的课程设置,使舞蹈课程成为名符其实的高师音乐教育体系中的主要技能课程之一。
(2) 调整舞蹈课程结构。目前,高师音乐教育体系中舞蹈课程建设应走出单一“依附性”的认识误区,调整舞蹈课程结构。要精选学生必备的舞蹈理论知识和技能课程,合理的分配综合素质课、舞蹈基础理论课、舞蹈基础技能课、艺术实践课比重,使课程结构具有科学性、实践性、综合性、地方性。构建一个全新的高师音乐教育体系中的舞蹈课程。只有从多极发展、多元构建的角度出发,才能科学合理地培养“新课标”需求的人才。
(3) 加强教学的实践性。学生的教学能力与艺术表演能力的形成,不仅要靠课堂教学环节,更重要的是教学实践和艺术实践环节。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转化为从事教学和舞台表演的基本能力。根据本学科特点,在课程结构中,一要开设教学实践、艺术实践等课程,以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专业表演能力、组织能力、编排能力和创作能力。二要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组织学生到实践基地进行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和艺术表演,强化学生教育见习、教育实习与艺术实践的目的和意义,切实提髙本学科的教学质量。可以说,教学实践与艺术实践是学生教育教学能力与表演能力形成的重要途径。
3、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1)更新教学内容。首先要针对以往舞蹈教学内容单一与当今音乐、艺术基础教育相脱节的现状,从当前的应试教育转向综合素质教育的潮流,在充分保证基础知识体系完整的基础上,第一,要积极引入具有民族地域性和地方特色的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舞蹈文化内涵,促进民族区域和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第二,加强与本课程教学内容相关学科、特别是技能、技巧课的横向、纵向联系及内容体系间的联系,使学生更广泛、跨学科的掌握学习内容。第三,注重艺术创作、教学实践、社会实践相的结合,体现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要结合中小学音乐、艺术课程教学实际,从中获得有用价值,形成大学与中小学一体化教学模式。
(2)改进教学方法。“口传身授”是舞蹈特有的教学方法。在此基础上,针对传统的、单调的课堂教学方法必须加以改进。要引入适应本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如,“探究式教学方法”和“训练与实践式教学方法”。前者是在掌握舞蹈基础知识、技能、技巧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主动获取知识,让学生有自由表达见解的机会和展示创造才能的时间与空间。后者是要加强课堂练习、教育实习、艺术实践等教学,因为这是学生巩固、丰富、完善所学知识的主要途径。同时也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提升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整体实践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使“健康第一”、“以生为本”的指导思想成为了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主旋律。独立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构建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是培养与新课改相适应的中学体育教学师资的重要环节。独立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目前就业的实际情况是:大部分的学生去往了县镇级的中学任教。由于独立学院缺乏适合教育对象实际特点的专门体育教材,绝大多数都是沿用举办高校普通本科体育教学大纲,因此,在独立学院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体系中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模式等与举办高校没有较大区别,教学内容未有针对性,教学过程无差异性,教学效果与人才培养质量难以达到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发展的实际需求。大大影响了独立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和学生就业。如何根据地区特点,构建彰显独立学院特色,针对三本学生的优势和劣势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并遵循基础体育课程改革建设规律的课程体系是独立学院体育教育专业面临的又一困惑。
2独立学院应对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对策
2.1强化独立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师范技能,提高学生从师任教的综合素质独立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基本能力主要有:口语表达技能、专业运动技能、书面表达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竞赛训练能力及裁判工作能力、体育科学研究能力、教材分析能力和个体教育技能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和训练学生教师职业技能,将专业技能和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与实践转化为具体从师任教的职业行为方式。第一、教育实习应采取集中实习、顶岗实习、分散自主实习等多种方式,并适应延长教育实习时间,独立学院体育系和教学管理部门要加大对实习工作的辅导和督查力度,把握好实习工作方向,确保教育实践取得实效和健康发展。第二、要在学生入校后,不断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逐步增强学生对中学体育教学的认识,及时了解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独立学院可以定期分批组织学生到当地中学观摩优秀体育教师公开课,也可以将优秀的中学体育教师邀请来校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并请他们将公开课的舞台搬到校内来,让学生在理论教学和教学实践之间初步建立起一种功能性联系,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转化能力。
一、课程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部分学校国家课程实施质量不高,教学效率低下,从而影响了国家课程育人目标的实现。以课程的视野来改变教学应该得到重视。还存在对课程认识的窄化现象,没有真正让学校一切教育因素成为课程,成为学生成长的有效载体。
对于建校三年以来的兰德学校,在蓬勃发展中,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迫在眉睫。学校三级课程建设形成体系,真正从宏观教育目标入手,构建属于自己学校、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且在构建过程中,形成规范、制度,进而形成完整课程体系。学校努力做到解决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内容的交叉重复问题,整合实施,提高国家、地方课程实施的实效性,最大限度完成国家课程育人目标。解决校本课程特色不足、缺乏实效的问题。依据学校育人目标、学生发展需要、学校实际,让校本课程更加科学丰富而富有活力,并形成体系。将学校一切因素纳入课程建设体系,必将带来学校文化、教师思想、教学行为的变化,提高育人质量。使学校课程建设规范化、制度化,进而形成富有特色的兰德学校校本课程体系,并以此为载体,促进特色学校建设。
二、深化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几点认识
1.部分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整合实施
地方课程是国家课程的有效补充或强化。二者整合的首要关注点是确保科学。学校以国家课程为基础,删除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重复内容,整合交叉内容一并施教,提高效益。整合后的课程实施,应该是有机融合,而不是简单叠加。
(1)深层解读,科学整合
为避免重复劳动,学校将地方教材中的重复内容进行删除,将交叉内容整合进国家课程一并实施,另将22%的内容纳入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丰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剩余16.9%作为自读内容。
(2)有机融合,高效实施
对于整合后的内容,要根据学生学习需要,采取多种方式有机融合施教。一是将整入内容作为其中一个教学环节或知识点使用。拓宽学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二是将整合的内容作为课内拓展阅读使用。丰富课本内容,拓展学生思维。
2.学科内部课程资源有机整合
以课程目标为标准,确保课程目标落实。关注学生学习基础,保证整合的计划性与序列性。以教材内容为蓝本,找准整合点,有机整合拓展,提高实效。
学校突出办学特色,以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所需的素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构建了必修、限定选修、自主选修三种类型的校本课程体系:有奠基人文根基的全员必修的兰德“阳光德育六育”校本课程、全员必选的“快乐沙画”、“形体训练课”、“魅力葫芦丝”、“传统文化经典诵读”、“阳光心理读本”等精品校本课程;还有围绕学生身体健康、人生成长、科学技术这些对学生未来发展大有益处的多种限定性选修和自主选修类的校本课程。例如,“快乐沙画”,学生与自然亲密接触。获得的不仅是艺术的熏陶,更是阳光、快乐的雨露。
以小学语文校本课程为例,教学中大力实施“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工程”。小学生语文素养,是字词句篇语文知识、听说读写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以及品德修养、审美情趣、情感态度等的综合。学校实施小学生语文校本课程的主要措施是:
(1)练好读写基本功
增加阅读积累,丰富语文储备。明确规定各年级必读必背经典书目,将地方课程中的“传统文化经典诵读”与阅读课整合使用,每周两节,同时做好阅读指导。充分利用每天的晨读时间诵读经典,丰富语文积累。并通过“读书节”、“古诗词考级”、“书香满校园”等活动,充分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增强学生积累的兴趣。
练好书写基本功。严格落实识字教学中的写字指导,提高书写基本技能。另外每周开设一节写字课,每天20分钟午练,定期组织硬笔字、毛笔字展示活动,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2)加强校本课堂教学研究
加强课堂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效益,是实现学科课程资源整合的前提和保证。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分析式阅读教学的弊端,提出了阅读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语言为本,情感为魂,主动实践,发展能力。并提出了阅读教学的四个结合:第一,语言学习与人文熏陶相结合,做到语言学习扎扎实实,情感熏陶潜移默化;第二,阅读与表达相结合――凭借具体语境,展开表达学习,实现阅读与表达的相互促进;第三,阅读与发展学生思维相结合,在想象与体验中发展思维,认识世界;第四,阅读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相结合,让好的方法、习惯伴随终身。最终实现学生语文能力的不断提高。如抓好低年级常规教学。一二年级作为语文学习的起步年级,我们按照课标要求,利用现行教材,着重落实低年级阅读教学的三大主要任务:识字写字、朗读课文、学习兴趣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为以后语文学习打好基础;三至五年级时,逐步提高课堂效率。从学生的阅读实际出发,将课外阅读纳入课堂,及时补充相关内容的拓展阅读,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想认识在大量阅读的实践中得到提高。
(3)实施单元整体教学策略,实现课内外语文资源的有效整合
探索“知识树”的单元整体教学策略,以“学案导学、自主探究”模式为引导,将课外阅读纳入课内,按照计划适当补充阅读内容。找准单元整合点,如按文体整合、按人文主题整合等,实现整合的最大效益。这样,将精读与范读有机结合,确保学生听说读写语文能力扎实提高;将课外资源有机整合到课内,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得到提高。
(4)适当增加语文综合性学习
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下,每学期我们增加2~4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每次活动主题明确,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将学生的语文学习引向生活,将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活动中。真正使语文综合性学习成为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锻炼能力、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
3.科学设置校本课程
(1)以国家教育目标为基本准则
课程目标的确定以国家教育目标为基准,用共同的教育目标来规范和引导整个开发活动,以减少开发中的随意性。从而既保证了基础目标的达成,又充分发展孩子们的个性特长。
(2)以学校核心育人理念为支撑
在国家基础育人目标的统领下,依据学校育人理念,体现学校特色,是校本课程建设的又一原则。“责任教育”是实验学校的核心育人理念。学校“阳光德育六育”体系之“责任”校本必修课――“有一颗种子叫‘责任’”,旨在在孩子们心中种下“责任”的种子,为培养能够担当未来责任的人奠定基础。
(3)以学生成长需要和教师资源为依据
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是校本课程建设的基本价值取向之一。依据学生目前生活学习需要以及未来发展需要,设置了礼仪教育课程,作为校本必修课,间周进行。根据学生需要和校内外资源状况设立了丰富多彩的选修课,供学生选择。
依据目标,设计学习主题与内容。我们深入解读学校核心价值观“阳光教育”内涵,形成课程三级目标。在此基础上,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分年段确定目标,并使之螺旋上升。在目标统领下,选取贴近学生实际的主题内容,试用稿“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校本必修课教材。
呈现方式注重实践与体验。区别于国家课程,我们的校本必修课程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与反思。教材中多有留白,填写学生的体会、感悟以及行动计划。及时把握问题生成,丰富课程资源。为增强生成内容的针对性和必要性。我们组织教师结合学生表现,整理生成性问题,作为课程内容进行实施。如班级事务靠大家、人人参与班级管理、让反思成为一种习惯、课间安全我做主等,这种发生在学生身边的鲜活事例,都是最及时的教育资源。
在学期初设计教师、学生、家长调查问卷,了解学生需求,根据学生需要和教师资源以及学校实际情况,开设了20门选修课,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选修内容。
尊重主体,实行双选。活动前,学校根据教师的个人特长确定辅导教师,同时鼓励学生依据自身特长,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选修课打破常规班级界限,实行走班制。搭建平台,展示成果。结合学校开放日,搭建展示平台,展示选修课学习成果。
(4)校本研究的评价
只有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发展性评价机制,才能为教师提高更为宽松的工作环境,更好地保障校本课程的顺利开展。校本课程的评价对推进校本研究的发展,对激励研究者的研究热情与积极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高翔认为,“注重过程性管理与评价,突出终结性评定的对比力度,尽可能采取多元的评价方式,建立教研评价与其他教学评价相联系的评价方式”,“重视方式与内容的创新,过程性管理与评价的实效化,以评比性活动强化过程质量,用量化评比规范过程性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推进校本课程。
开发校本课程是一个过程,一种积累。在这个过程中,促进教师、学生、学校的发展,积淀学校厚重的文化底蕴。学校以“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为依托,促使教师在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获得更全面的发展。可以说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在更高的层面上落实兰德学校“阳光教育”办学理念,促进学生更好成长,促进教师队伍综合索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