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级计量经济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出国留学;影响因素;计量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4-0274-03
目前,中国出国留学生规模空前,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生源国。根据《2011年中国出国留学行业研究报告》,2011年有接近34万中国学生出国留学,增长速度20%左右。可以预测,未来中国出国留学生人数将持续增加。本文通过网络调研,收集、分析、整理了大量数据,归纳出影响出国留学人数的几个因素。根据计量经济学线性回归理论建立了出国留学人数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利用Eviews软件分析了几种可能变量对出国留学人数的影响,并对未来出国留学人数进行了预测。
一、影响出国留学人数的主要因素
1.近十年来,中国出国留学生中,有超过90%的学生选择的是自费留学。自费出国留学人数主要是由家庭的经济实力所决定,因此家庭人均收入是影响出国留学人数的最主要因素。
2.近年来,在出国留学的大军中,不仅仅高校毕业生选择出国留学,而且越来越多的高中毕业生也选择出国留学。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和高中毕业生人数的增多,必然会有更多的人选择出国留学。因此高校毕业生人数和高中毕业生人数也是影响出国留学的主要因素之一。
3.近年来,由于人民币的升值,使得出国留学费用降低很多,汇率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家庭对于出国留学的最终决定。因此人民币汇率也是影响出国留学的因素之一。
二、计量经济学分析模型建立
(二)模型检验
1.经济学意义检验。根据最初回归方程(2)可以看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贡献为正,说明这个解释变量对出国留学人数的影响是正向的,这个变量越大,出国留学人数就越多,符合经济学意义。大学高中学生毕业生人数贡献为负,说明这个解释变量对出国留学人数的影响是负向的,这一点与实际情况不符,不符合经济学意义。人民币对美元平均汇率的贡献为正,说明这个解释变量对出国留学人数的影响是正向的,这一点与实际情况不符,不符合经济学意义。
2.统计检验。拟合优度检验:拟合优度检验判定系数R2是一个非负的统计量,取值范围是[0,1]。R2越接近1,说明实际观测点离回归线越近,拟合优度越高。由表2得到拟合优度检验判定系数R2=0.9874994,修正的判定系数为R2=0.979366,说明模型对样本的拟合度较高,通过该检验。
(三)多重共线性判定
综合模型(2)的经济学意义检验和统计检验可以看出,模型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利用Eviews6.0软件求出3个解释变量之间的简单相关系数矩阵(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 ,3个解释变量之间的两两相关系数都在80%以上,表明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四)模型修改
五、结论
按照一般经济学常识认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大学高中毕业生人数和人民币汇率都对留学出国人数有一定影响。通过上面的计量经济学线性回归理论分析可以得出几点结论。(1)在出国留学问题上,学生家庭主要考虑的是经济负担,即家庭自身财力是否能够承受出国留学所需要的高额费用。家庭实际人均收入越高,出国留学人数就越多,反之则越少。(2)大学高中毕业生人数对出国留学人数的影响没有明确的线性关系,甚至是负相关的。(3)人民币汇率对于出国留学人数的影响虽然是线性关系,但是在本模型中反映并不明显。说明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对于出国留学人数的影响不是很大,主要原因可能是汇率的变动幅度和家庭收入增长幅度比较起来显得微不足道。只要家庭收入达到一定程度,人们出国留学时很少考虑人民币汇率变动因素。
参考文献:
[1] 洪柳.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中国出国留学现状及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2):29-33.
[2] 赵鹤婷.人民币升值对出国留学产生的影响[J].财经界:学术版,2012,(9):32.
关键词:消费;支出;收入;计量经济学;异方差
研究表明,在接受教育后,有人获得51%~91%的回报,而有人却只收获-32%的负回报,为什么有如此悬殊的差异?这就要考察教育回报率到底受哪些因素影响。笔者通过分析工资、年龄、教育年限等数据建立合理的计量经济学模型来探究教育投资回报率的影响因素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
一、假说与模型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除基本的生存资料消费外,人们更加注重发展资料消费、享受资料消费等此类提升素养,修养身心的消费。为探究将我国人均消费支出的影响因素,通过文献分析,将人均消费支出(Y)、人均可支配收入(X1)、人均政府消费支出(X2)纳入模型,提出假设: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代表地区居民经济实力。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该地居民的生活水平高。则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消费支出呈正相关关系;政府消费支出使得居民以免费或较低的价格获得货物和服务,则人均政府消费支出与人均消费支出负相关。
本文研究的数据为含有定性变量的截面数据。为了构造数学模型和计量经济学模型,通过偏回归散点图,初步确定模型。
图1为人均消费支出Y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1之间的偏回归散点图。从该散点图可以看出Y与X1之间是呈现线性正相关,基本形式是一条直线,而且散点相对较集中于一条直线的附近;图2为人均消费支出Y与人均政府消费支出X2之间的偏回归散点图。与图1不同,该散点图看出Y与X2之间呈现线性负相关,基本形式是一条斜向下的直线。
根据假说与上述绘图分析结果,基本满足线性分布条件,设立如下多元线性回归数学模型:
Y=β0+β1X1+β2X2
考虑到被解释变量Y受诸多随机因素影响,故引入随机干扰项μ,构建如下多元线性计量经济学模型:
Y=β0+β1X1+β2X2+μ
二、统计分析
(一)数据回归分析
使用最小二乘估计法,模型估计结果如下:
Y^=2513.123+0.6280527X1-0.0454637X2
(4.22)(31.84)(-0.63)
R2=0.9767R2=0.9751F=587.39
β置信区間如下:
β0的95%置信区间为[1294.166,3732.08]
β1的95%置信区间为[0.0876536,0.6684519]
β2的95%置信区间为[-0.1931564,0.1022291]
(二)模型检验
1.经济意义。β1估计值为0.6280527,绝对值是在0~1之间的一个数,表示人均政府消费性支出和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1元,人均消费支出增加0.6280527,与理论期望值相符,吻合基本假设;β2估计值为-0.0454637,是在0~1之间的一个数,符号为负,表示在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人均政府消费性支出增加1元,人均消费性支出减少0.0454637,与理论期望值符合,符合基本假设。
2.拟合优度。用R2来进行拟合优度的检验,剔除了变量个数对拟合优度的影响,真实实现解释能力的增加。R2为0.9752,即Y变动的97.52%可由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政府消费性支出这两个变量来解释,拟合情况较好、变量选择较优。
3.赤池信息准则和施瓦茨准则检验。当增加了人均政府消费支出X2这个解释变量之后,AIC和BIC由原来的527.3371和531.6391分别变为了525.7742和528.6422,AIC和BIC都比原来的值有所降低,说明增加的X2可以有效地改善模型,故相比一元模型,选用二元线性回归模型更优。
4.模型方程显著性检验。p=0.000,原方程总体上线性关系显著成立。
5.变量的显著性检验。p=0.000通过检验,而p=0.533未通过检验。基于此认为人均消费支出与两个解释变量间总体线性关系显著,X1前的参数估计值通过显著性t检验,但X2前的参数估计值未能通过t检验。
t值为什么偏误?首先,考虑到估计的S可能出现偏误,导致t检验出现错误。其次从经济现象宏观角度分析,认为不同省份之间的人均消费支出差别主要来源人均收入,但由于不同地区发展情况不同,收入也不尽相同,因此怀疑X1的存在引起了异方差性,从而导致t检验失效,同时也不排除政府消费支出X2的差异引起的异方差性。最后,由于截面数据样本,造成大概率存在异方差性。
三、异方差的检验与修正
(一)检验
首先,借助导出残差平方项,绘制散点图:散点具有明显的扩大趋势,异方差可能存在,且为递增型。此外,e与X2的变化呈复杂形式,进一步验证可能存在异方差。
其次,B-P检验假定该函数为线性函数:μ2=δ0+δ1X1+δ2X2+ei,在校验过程中,虽然检验未通过,但由于μ2与X1、X2可以是其他非线性关系,不一定呈线性,故B-P检验存在缺陷,暂无法得出异方差不存在的结论。
最后,通过怀特检验:P值落入拒绝域,模型存在异方差性。由于怀特检验是对既无需先验信息,又照顾到解释变量交叉项与平方项等各种形式(线性或非线性),检验结果具有说服力,据此得出模型确存在异方差性。
(二)修正
1.加权最小二乘法。加权最小二乘法修正后的模型为:
Y^=2337.355+0.6188851X1-0.0209658X2
(3.44)(42.99)(0.32)
R2=0.9860R2=0.9850F=587.39
由上述模型可得,相比較于不加权的OLS估计结果,加权最小二乘估计使得X1前的参数估计值略有上升,标准差却降低了;X2前的参数估计值也略有上升,标准差降低。表明OLS估计低估了X1、X2对应参数的标准差。
对加权最小二乘法修正后的模型进行B-P检验与怀特检验,均通过检验。
2.异方差稳健标准误。异方差稳健标准误修正后的模型为:
Y^=2513.123+0.6280527X1-0.0454637X2
(4.04)(23.57)(-0.46)
R2=0.9767F=424.50
β的置信区间如下:
β0的95%置信区间为[1239.039,3787.207]
β1的95%置信区间为[0.5773468,0.6787586]
β2的95%置信区间为[-0.2463366,0.1554093]
可得,参数估计结果与普通最小二乘法的结果相同,只是由于参数的标准差得到了修正,从而使得t检验值与普通最小二乘法的结果不同。这里异方差稳健标准误法得到的结论与普通最小二乘法及加权最小二乘法的结论基本一致。
然而,从理论上来说,修正异方差性后的t值较为准确,但此处变量X2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考虑到不管显著性水平设定为多少、显著性检验结果如何,更为关键的是考虑该变量在经济关系上是否对解释变量有影响,不能简单地剔除变量。由于从实际经济意义来看,人均政府消费支出X2对消费支出存在较大影响,通过了经济检验与赤池信息准则、施瓦茨准则检验,所以选择不剔除这个变量。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修正后的多元计量经济学模型,假说得到验证: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消费支出呈正相关关系,人均政府消费支出与人均消费支出负相关。基于此,提出以下建议:
1.理性消费,学会克制。在保证日常生活开销的基础上,勤俭节约,提高物品的使用效率,不盲目追赶时尚潮流,不关注名牌档次,把钱用到实处。合理控制住自己的购买欲望,尝试坚持一段时间,若购买欲望依然强烈,再进行购买,因为人们的购买欲望会随着时间而淡化消除。
2.强制储蓄,学会理财。储蓄把收入总额的10%~20%存起来,无特殊情况不使用,以备不时之需。同时,比赚钱更重要的是学会理财,经营好个人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 精品课程建设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a)-0044-02
1 课程特点及教学现状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技术基础学科,它与《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并称机械专业的三大设计基础课。它是联系设计类课程与制造类课程的纽带。该学科交叉性强,实践强,综合应用性强,因此,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对于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对于培养创新型综合应用人才的意义重大。但是,这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学生对传统教学过程中的“填鸭式”教学表现出兴趣不足,理解不深,而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使得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不足[1]。由于该课程与生产实际密切相关。在内容上既有许多计算公式,也有大量抽象名词和概念,涉及的内容广,且缺乏直观性,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单依靠课堂教学很难理解和掌握[2~5]。因此基于精品课程建设的《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尤为重要。
2 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及内容
本精品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以现代化高等工程教育思想为指导,结合本课程最新发展动态,整合并完善课程内容,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为宗旨,将本课程建设为兼备实用性、科学性、先进性的一流精品课程。
具体内容有:
(1)立体化教材建设。从课程内容出发,进一步整合完善教学大纲,优化教学体系,建设教学资源,并据此修订理论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及质量标准。对课程内容适当取舍,取重要内容,增强实用性。集中优秀师资力量,集思广益,编写适合学生理解,内容新颖的特色教材。
(2)更新教学手段,使用多样的教学工具,继续加强网络资源建设,完善网络教学体系,以解决习题讨论课少、实际知识贫乏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自学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多使用图例、实物、多媒体等教育工具,开发更优的教学软件,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加入实训环节的实验教学改革。构建一个适应课程教学《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综合实验体系。将原有的单一的课内验证性实验,建设成融认知、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为一体的新型实验体系;既有紧密围绕课程内容的课内必做实验,也有延伸课程内容的课外选做实验,增加实训内容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将观摩性实验与自行设计、操作的研究创造性实验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
(4)建立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及激励机制。通过校内同事及校外专家评价的的方式,给出教学质量和效果的评估,对存在不足进行改进,保留有效部分,并实行教学成果奖励机制。在本精品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下进行了如下尝试。
3 教学改革实践
3.1 改革课堂教学方法
课堂是理论教学的舞台,在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积极调动学生求知求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门课程中,主要采用引导教学法,通过设置问题或情景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借助工程图纸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促进课堂教学的和谐与生动。比如,在如下工程图中(见图1)。
设置的问题不能简单的罗列,而是由浅及深,按知识掌握的规律而定,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兴趣,例如针对上图提出如下问题,刺激学生的想象及思考力。
(1)图纸所表达的是一个什么样的零件?
(2)图中标注“3-M6×0.75”表达何种含义?
(3)Φ22H7,Φ49js6代表什么意思?
(4)Φ28这个尺寸加工时能是理想的28毫米吗?
(5)如何判断零件是否合格?
(6)图纸上的其他符号表示什么?
3.2 优化课程体系
(1)将“光滑圆柱体结合的公差与配合、形位公差及检测、表面粗糙度”的内容综合为“基本几何量精度”。重点介绍几何量精度的基本术语及定义,尺寸公差标准及标注,常用表格的使用,形位公差的标注,并通过常用机械实例的讲解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将“测量技术基础、光滑工件尺寸的检测”的内容综合成“测量技术基础”。重点介绍量具、量仪的选择与使用、极限量规的选择与使用,介绍测量方法。
(3)将“滚轴承与孔、轴结合的互换性、圆锥结合的互换性、螺纹结合的互换性、键和花键的互换性、圆柱齿轮传动的互换性”内容综合为“典型零件的互换性”。着重介绍这些零件的公差及测量知识,通过实例使学生能做到会查表、标注、计算、测量,使教学内容贴近生产实际,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使学生对课程能有完整的理解。
(4)对极限与配合的选用、形位公差的选择等内容进行重点精讲,尤其是与实际生产有关的重点内容加以重点强调,使学生在掌握这部分内容的基础上培养其工程意识。
(5)“典型零件互换性”章节,专业性强且内容多,教学中结合专业特点着重讲述与专业联系紧密的零件的互换性,对其它零件的互换性略讲。
3.3 实践性环节教学改革
3.3.1 认识实习
为了让学生学好《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这门课,在认识实习阶段就要向学生灌输一些与该课程相关的理论知识,比如学生在工厂看到工人师傅把一些轴类零件放入液态氮中,这时老师就要问学生工人师傅为什么要这样做?当学生回答不上来时,老师不要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要逐步诱导学生接近答案,首先告诉学生什么是孔轴配合时的过盈配合,然后告诉学生液态氮的温度在-196 ℃左右,学生自然会知道工人师傅这样做的目的。
3.3.2 课内实验
改革传统实验方法,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创新开发能力的目标出发。本课程的实验,不但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实验技能,更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初步科研能力的培养。
为此,应适当删减一些验证型实验,精心设计一些综合型和设计型实验。如应用三坐标测量仪、气动测量仪等进行综合型和设计型实验。另外以往实验只是按照实验指导书规定的内容、步骤被动地进行,缺乏主动性。当然更谈不上组织实验和解决实验中出现问题,大大影响了教学质量。针对这种实验现状,实验课的进行要在学生对实验内容有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对不懂的点进行记录,在课上逐一解决。为加强学生对实验的认识,可在实验后提出一些实验中学生可能忽略的一些问题进行提问,共同解决。例如,用立式光学计测量轴径的实验,提出立式光学计测量轴径属于绝对测量还是相对测量?仪器的测量范围和刻度尺的示值范围有何不同?第一个问题是巩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第二个问题是为了引导学生思考实验中隐含的问题,都是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实验方式上可采用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放实验室,使学生成为实验室的主人,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验过程中,学生能够有最大的实验自由度。学生在独立实验中,学会思考、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实验成功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锐意创新的意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3.3.3 实训环节
将《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课程设计上,增加识读加工工件零件图、装配图上公差配合的教学实训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并锻炼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例如,首先将学生分组,然后针对轴类零件,盘类零件,箱体类零件在不同工况下工作时,尺寸精度、形位精度要求出不同的题目,防止不同组的学生之间互相抄袭,最后采用抽签的形式抽取题目。学生完成零件的结构设计后,经过查阅有关资料确定其精度,完成给定机构上主要配合部位的配合类别选择、形位公差及粗糙度选择,选择和应用普通、专用计量具以及不光滑极限量规检测工件的实践活动,对设计的零件设定公差项目、选用公差数值,再对这些公差进行检测,最后设计专用量规。通过探索这种实践性的教学环境,观察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变化。通过与学生交流,发现学生中很多对锥度测量的数字处理和理解掌握不好,因此,对此项内容掌握不牢固,教师应针对班级中普遍存在的难点问题,进行深入反复讲解,使学生不留疑惑。
4 考核侧重点的改革
考试是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考前复习是学生对本课程所涉及知识系统复习消化、理解、吸收的过程。由于该课程的名词术语多、抽象概念多、工程性强,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方法学生在会把主要精力放在死记硬背教材知识点上,这对于学生理解和运用标准进行精度设计是不利的。基于实践性环节的教学改革注重学生利用相关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采用开卷形式,在实习的过程中通过实际参与工人生产活动,让熟练的技工师傅打分。
5 结语
通过基于精品课程建设的课程改革,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及综合素质,由于紧密结合了工业实践,因此,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热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对《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所学知识不再感到抽象、枯燥,而是实实在在的有了用武之地,并在项目的完成过程中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
参考文献
[1] 任桂华.《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改革初探[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8,24(3):65-67.
[2] 徐巧,张智明,梅顺齐.《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5):116-117.
[3] 唐祖权.关于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J].航海教育研究,2005(3):55-57.
关键词:年龄处境;地位处境;家庭处境
了解自己学生的特点是做好班级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但是学生不是一个简单的物品,几乎每一个人都是复杂而多面的,班主任到底应该把握学生什么特点、怎样把握学生的特点,就是一个比较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了。在这里我认为最核心的就是设身处地的了解学生的“处境”。
职业学校的学生虽然都是15到18岁的孩子,但他们中很大一部分都是背井离家、独自一人到远离父母的地方来学习。他们从进入学校的一瞬间,就意味着失去了父母绝大部分的庇佑,要独自经历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和承担后果的考验。同时,他们两年到三年在校学习生活的最后出路也是直面社会。也就是说,职业学校的学生不仅要面临学习上的考验,更要应对已经到来的学校的半社会化生活的考验和既将到来的真正的社会的考验。这对这些以前从没有离开父母的孩子们来说,其实是很痛苦的一个适应、转变和成长的过程。在学校他们能够依靠和信任的就是班主任。班主任做学生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正是取得学生的认同和信任。古语说得好:“亲其师”,“信其道”,“重其教”。而要做到这一点,班主任老师在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中就应该了解并认同学生们的处境,能够设身处地的给学生们以指导,指导他们怎样做人、怎样面对各种挑战。
那么班主任要了解学生的哪些处境呢?我认为以下三个方面是比较重要的:
一、学生的年龄处境。
关注学生的年龄处境,这在许多班主任和教育学家那里早已达成了共识,在此基础上我认为最需要把握的是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处在青春叛逆期的后期,也就是对自己的叛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并经历着由享受呵护的孩子向独自承担责任的成人转变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孩子们渴望自己早日成熟起来,又不真正知道什么是成熟,怎样成熟。他们处在一种自我认识与再认识的否定之否定过程中,内心其实充满了矛盾,并且渴望着有人能给予指导和帮助。
班主任在这里能做的事情首先是给孩子们一个判断正误的标准,也就是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而这种指导靠的不仅是“言传”,更重要的是“身教”。身教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班主任自己能够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班主任要率先垂范;二是,班主任可以通过处理班级事情的态度和方法,来引导学生,让学生明白什么事情可以做、应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和不能做。班主任处理问题时如果能做到公平、公正、客观、就事论事并且能够奖罚分明的话,学生其实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其次,班主任应该能在做人做事的方法上引导学生。学生犯了错误,只是批评和责备是没有用的,应该先了解学生犯错误的原因,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问题、探究犯错误的思想根源,并启发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里,一是班主任要态度真诚、平等地沟通,二是表达要直截了当,明确清晰,不能隐晦不清。孩子们毕竟不够成熟,他们的理解能力也是有限的,如果这时班主任再含糊其词,学生往往会错误理解甚至曲解了老师的真实意思。
再次,班主任要做好“屡教屡犯,教了还犯”的准备。孩子们年龄还小,不能完全拿成人的标准来看待他们。只要他们在进步,教师就应该看到希望,并且要经常对学生的进步加以表扬,以强化他们进步的意识。但一味没有区别的表扬同样是不可取的,班主任对待学生一定要赏罚分明,有错就一定要追究,并且一定要让学生明确犯错就一定要承担后果。
二、学生在学校的地位处境。
职业学校学生最开始最难适应的就是要独自一人生活在学校和班级的大家庭中。以前,在家里,父母则把他们宝贝般呵护着。他们与同学的相处也只是每天短暂的上学时间,而这段时间里又大部分是在听课中度过的。像现在这样离开父母,全天候的要与同学平等相处,谁也不会惯着谁,这对于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的孩子们来说,适应其实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对他们来说,明确自己在学校的处境,确立自己在寝室、在班级、甚至在学校的地位是非常重要事情,特别对男生而言,则是头等大事。
在职业学校里,男生之间爱打架,这似乎是很平常的事。男生打架的原因,似乎也不外乎是谁瞅了谁一眼,谁骂了谁一句,谁碰了谁一下,面子上过不去了。但如果再深入思考一下的话,就不难发现,这一眼、一句、一下的“面子”问题实质上反映的就是他在别人心中地位的问题,也就是他本人在学校的处境的问题。许多孩子当发现别人对他有不尊敬的地方的时候,就会选择用武力证明自己的实力,以达到明确关系、保护自己的目的。
因此,特别对于只有男生班的班主任来说,就要理解学生的处境,在处理学生矛盾时要把握好分寸,解决问题时要想得长远一些,更要考虑到处理后果对其他学生心理和行为上的引导作用。在这里需要注意的问题有以下三个方面:
(1)及时发现和理解学生的负面情绪。在教育学生时,要先对学生的负面情绪加以理解,然后针对问题的原因、后果设身处地的给他们分析,孩子们会很容易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而备加珍惜和感动。许多孩子打架,其实是他们自身缺乏安全感的一种体现,如果他们通过正规渠道得到不到保护,那么诉诸武力就是必然的选择。许多孩子一直以来负面的情绪得不到老师和家长的理解和帮助,遇到问题就只能靠自己,那么用武力保护自己就成为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学生之间的矛盾不一定都会引发冲突,有时候老师如果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疏导,不仅能防患于未然,还更能加深师生之间的信任,并且得到学生的支持。
(2)班级内部矛盾与班级间矛盾的处理方式要有所区别。班级内部矛盾的实质是学生确立自己与班级同学之间关系的过程。在这里,班主任应以友爱、团结、互助、感情为主线加以引导,让学生明白班级内部的团结的重要性。班级间的矛盾,班主任则一定要以有利于学校安定的大局来处理,要公正、客观。过于偏坦会使学生骄纵而更加无视校规校纪,但无动于衷又会使学生没有依靠而涣散。班主任要教会学生按照规矩办事的方法。出现问题要及时了解事情的真实原因,告诉学生怎样照章办事,并且让学生得到照章办事的甜头以及破坏规矩的恶劣后果,让他们自觉养成遵守校规校纪的习惯。
(3)批评学生要留面子、留余地。要坚持不在气头上批评学生,坚持先调查后批评、坚持批评与表扬相结合的原则。每个孩子都有进步的要求,每个孩子都有自己闪光的地方。职业学校的孩子们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受够了冷落与责备,他们渴望被认可和理解,渴望被尊重和保护。班主任至少不能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并且让他们找到安全感和归属感。
三、学生在家庭中的处境。
[正文]正在试验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2001年,以下简称《标准》)在数学课程总体目标中是第一次明确地将“数学活动经验”列入课程目标之中。2005年5月开始,教育部展开了对《标准》的修订工作中“数学活动经验”在课程目标中被进一步明确。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获得应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目标予以落实。数学课程目标反映了《标准》对未来公民在与数学相关的基本素养方面的要求,也反映了数学课程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价值。数学知识不仅包括“客观性知识”,即那些不因地域和学习者而改变的数学事实(如定义、公式、法则、定理等),而且包括从属于学生自己的“主观性知识”,即带有鲜明个体认知特征的个人知识和数学活动经验。可见,数学活动经验属于学生的主观性数学知识的范畴,它形成于学生的自我数学活动过程之中,伴随着学生的数学学习而发展,反映了学生对数学的真实理解。数学课程标准第一次明确地将“数学活动经验” 列入课程目标之中,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也就是说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获得应该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目标予以落实。因而数学活动经验是实现各个目标联系的纽带,贯穿于整个目标中,数学活动经验的获得是实现各个目标的重要途径。
1. 用活课堂,激发兴趣,帮助学生积累学习数学的成功经验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阵地,也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重要场所。上活课堂,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创设一个人群激奋的良好数学课堂氛围,帮助学生积累学习数学的成功经验,是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最重要的任务。
1.1 教学真情投入,展现教学过起的魅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成功情感体验,改进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动。老师上课真情投入,学生也积极到课堂中,这样的课堂效果是非常明显。这就要求老师教学过程中思维活跃,不断地为活跃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思维创设平台,时刻留心抓住学生学习数学的趣味点,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讨论、去发现,为此甚至不惜砍断原来的教案,放慢教学的速度.在教授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例1时,按原计划是要出示“正”字收集法的原始材料,再进行统计并填表,然后看表回答问题。然而在导入新课时,老师提示学生统计数据必须先收集原始材料,此时有一个学生突然问“怎样收集原始材料?”从这个反馈的信息里,反映出了学生对收集和统计数据的陌生,收集数据的方法知之甚少。能否让学生去摸索合理的收集原始数据的记数法呢?老师把即将要展示含有“正”字收集数的例1先留下来,而把“正”字探索收集数据的方法作为了本节课的重点。我让学生无记名投票,在票中写出班里最喜欢的人,最老实的人,最淘气的人,之后让两名学生上黑板唱票计票。由于学生未有这样的经历,不知如何操作。台下有学生说一票打一个“0”,有说一票打一个“√”等,学生思维开始活跃。在打“√”计票过程中由于地方不够作标记,出现计票困难,我不失时机说:能不能想出更好的计数办法?在学生讨论思考中,A学生说一票画一横,当还有学生不解时,B学生想起了预习中看到的“正”字计数的方法说:一票画一画,五票记为一个“正”字。这个建议得到了众多学生的赞同,计票工作得到了顺利进行,便于计算票数收集数据可用“正”字法,这个知识是学生通过探索、讨论、合作得到的。此时良好的数学课堂氛围已经形成,学生兴致盎然,深深感受到了数学的乐趣。
1.2 开课新颖,激起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能在开课时调动学生学习的高涨情绪,这一节课已经成功了一半。如开课时,教师设计了“口算抢答题”,用录音机播放抢算题。在播放之前,教师鼓动学生:听好题目,就可以站起来答题,看谁答得又对又快,成为今天的“学题王”。学生为了好好表现自己,都集中精力,抢着答题,兴致盎然。这样一开课,抓住了小学生争强好胜、好于表现的特点,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如此有趣,点燃了学生心里学好数学的火焰。
而对于低年级学生,用童话故事入课更能激起学生去探索新知识的强烈欲望。如一年级《数的顺序》这样入课:在动物王国里,有三只兔子:长耳朵、短尾巴,红眼睛,分别用7块钱、8块钱、9块钱建了毛草房、木房和砖房。大灰狼一口气吹翻了草房,长耳朵跑到短尾巴的木房里,大灰狼又一口气吹翻了了木房,长耳朵和短尾巴跑到了红眼睛的砖房去,大灰狼怎么吹也吹不倒,他们得救了。红眼睛建房用了多少钱?谁最多,谁最少?这样入课学生在引人入胜的故事中不知不觉进入了数学情境,让学生对所学的数顺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去探索数顺的有关知识。
1.3 适时引导鼓励,点启学生思维的火花,感受数学的趣味。
[关键词] 米非司酮;围绝经期功血
[中图分类号]R711.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4(c)-044-02
Clinical analysis of mifepristone in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perimenopause dysfunctional uterine bleeding
DONG Zhenhuan,SONG Zhaohui
(1.Center for Women and Children's Health,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in Bayuquan district of Yingkou City,Yingkou 115007, China;2.The Obstrics and gynaecology and Children Hospital of Yingkou City,Yingkou 1150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therapeutical effect of low-dose mifepristone on peripheral menopause syndrome. Methods: 24 cases with perimenopausal dysfunctional uterine bleeding were selected from patients treated in center for Women and Children's Health in Bayuquan district,Yingkou City from March 2007 to December 2008. Mifepristone tablets were taken 12.5 g every night for 3 months.Then observed the therapeutic effect. Results: B-ultrasonic examination showed that before treatment endometrial thickness of 24 patients was 1.1-2.1 cm,within 1 month treatment 0.6-1.0 cm,within 2 months treatment was 0.3-0.7 cm.After 3 months treatment,they had thin endometrium.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could be found between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endometrial thickness(P
[Key words] Mifepristone;Perimenopause dysfunctional uterine bleeding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功血)指非器质性病因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其病理基础是中枢-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神经内分泌调控失常,也可以是卵巢或子宫局部调控异常所致。常见于青春期及围绝经期妇女,以无排卵性功血多见。围绝经期功血是由于卵巢功能开始衰退,生殖内分泌所引起的子宫出血,根据临床统计,有70%围绝经期妇女发生月经紊乱。米非司酮作为孕激素受体拮抗剂,具有明显的抗孕激素作用,临床上常用于终止妊娠和引产,由于其对子宫内膜增生具有特有的抗雌激素作用,临床上将其用于功血的治疗。本院采用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血24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3月~2008年12月到本院就诊,经检查确诊为围绝经期功血患者24例,年龄40~50岁,平均45岁。所有患者均自愿同意进行米非司酮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米非司酮治疗标准
①服药前常规诊刮病检报告为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②B超检查排除子宫器质性病变。③无服用米非司酮的禁忌证。④服药前3个月及服药期间不接受其他药物治疗。
1.3 服药及检查方法
米非司酮片,每片25 g。清宫术后当天患者每晚服米非司酮片12.5 g,连续服用3个月。全部患者在治疗前均常规检查血常规及肝、肾功能,采用阴道B超测量子宫大小、内膜厚度,治疗期间每月复诊1次,了解月经情况及用药的不良反应。服药1、2、3个月分别再行B超检查测量子宫内膜厚度,并行诊断性刮宫病理检查,第3个月检查肝、肾功能。
1.4 随访情况
随访6个月观察月经恢复情况及治疗效果。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3.0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服药前后子宫内膜的改变
B超检测24例患者服药前子宫内膜厚为1.1~2.1 cm,服药1个月内膜厚0.6~1.0 cm,服药2个月内膜厚0.3~0.7 cm,服药3个月为线状内膜,服药前后子宫内膜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临床效果
24例患者服药期间均闭经,停止治疗后3~6周月经恢复正常。
2.3 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2例略有恶心,1例感轻微乏力,继续用药后消失。肝、肾功能无改变。
3 讨论
围绝经期功血是患者体内雌激素水平由减少到消失的过度时期,多无排卵[1]。由于体内仅有雌激素,缺乏孕激素的作用,使子宫内膜增殖,雌激素撤退后出血,表现为月经量多、经期长、周期短。给患者的身体、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既往的治疗是使用子宫内膜萎缩法和内膜脱落法,治疗效果不理想,病情不稳定,复发率高[2-3]。部分患者单用孕激素治疗达不到止血效果,单一的雌激素治疗会导致内膜过度增生,单一的雄激素治疗又不能快速止血,个别患者因治疗效果不佳,贫血严重采用手术治疗,子宫切除[4]。
近年来随着米非司酮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有治疗功血的报道。米非司酮对于子宫内膜孕激素受体有高度亲和力,在受体水平拮抗孕酮作用,但本身并无孕酮活性,在体内竞争性结合孕激素受体,通过直接和(或)间接作用于下丘脑-垂体系统,导致促性腺激素分泌减少;它对卵巢的直接和(或)间接作用负性影响卵泡发育,使排卵延迟,结合其诱导黄体溶解作用,使得体内孕激素和雌激素水平下降,诱发一种无周期性的激素模式。围绝经期功血多系无排卵性功血,子宫内膜受单一雌激素影响,呈无限增生状态,当体内雌激素水平波动时即发生脱落出血,刮宫术为首选的治疗方案,但其治愈率仅为46%,围绝经期功血的治疗原则是在止血基础上促其闭经。以往的围绝经期功血一般采用雌、孕、雄激素进行药物止血和周期调节,但可能出现病情不稳定及复发等情况。因此,临床医生有必要发现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米非司酮能够调控子宫内膜的增生,促进子宫内膜细胞凋亡,引起子宫内膜发育不同步,从而干扰了内膜的生长发育,低剂量米非司酮显示对内膜产生微弱的孕激素效应,高剂量则呈现一种抗增生效应,抑制E2促内膜细胞分裂的活性。有资料表明,米非司酮既能作用于垂体抑制FSH、LH的释放,又能直接作用于卵巢延迟排卵,溶解黄体,使孕激素减少[5]。米非司酮还有很强的非竞争性抗雌激素作用,阻碍子宫内膜对雌激素的反应,使子宫内膜萎缩、闭经。有资料表明服米非司酮后可以闭经,停药后月经恢复[6],说明米非司酮的影响是可逆的。由于米非司酮的治疗剂量小,服药期间内未发现不良反应。综上所述,小剂量的米非司酮是一种安全、有效、经济、不良反应小的药物,治疗围绝经期功血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30-331.
[2]刘嘉茵.实用临床诊疗规范――妇产科:月经失调(一)第一节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8,15(3):160.
[3]韩省华,范红芳,马文格.射频消融子宫内膜术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疗效观察[J].河北医药,2009,31(1):30-31.
[4]吴荣珍,罗燕.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与宫腔镜下子宫内膜电切术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疗效比较[J].实用临床医学,2008,9(12):74-76.
[5]申秀荣.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36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5,21(5):311-312.
Study on neuronprotective effect of different doses of naloxone in patients with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Abstract】 AIM: To explore the doseeffect relationship of neuronprotective effect of different doses of naloxone in patients with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METHODS: One hundred and twenty patients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3 groups of 40 cases each: high dose (H), medium dose (M) and low dose (L) groups. The hematoma volume and edemazone areas, the level of neuron specific enolase (NSE) in serum, nervefunctiondefect score and the ADL score were examined at particular time respectively. RESULTS: ①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hematoma volume and edemazone area at different times points within a group (P<0.001). However, among different groups, the hematoma volume of L group was larger than those of H and M groups at 10 d (P
【Keywords】 cerebral hemorrhage; Naloxone;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drug; phosphopyruvate hydratase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纳络酮治疗脑出血对其神经功能保护作用的量效关系. 方法: 脑出血患者120例,随机分为纳络酮高(H)、中(M)、低(L)剂量治疗组,每组40例,分期测患者血肿体积和水肿带面积、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进行神经缺损及ADL评定. 结果: 资料完整患者H组32例、M组29例、L组34例. ① 3组组内血肿体积和水肿带面积随时间变化有差异(PM组>H组(PM组>H组(P<0.002),但20 d组间血肿体积及水肿带面积均无差异;② 出血后12 h内患者血清NSE升高,20 d时明显下降且组间比NSE值有差异(P
【关键词】 脑出血;纳络酮;剂量效应关系,药物;磷酸丙酮酸水合酶
0引言
脑出血是一种致残率极高的疾病,血肿及继发缺血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给患者生活带来极大的痛苦,保护神经细胞是早期治疗不可忽视的环节. 近年发现纳络酮还具有非拮抗阿片受体作用,对稳定脑出血后神经元有一定的作用,但目前还缺乏纳络酮的推荐剂量及相关实验支持[1].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 NSE)是神经系统特异性蛋白质,主要存在于大脑神经元和神经内分泌细胞内,当其损伤或坏死后,NSE可溢入脑脊液和血液;脑胶质细胞和其他神经组织不含NSE,故它是检测脑中神经元坏死的客观指标[2,3]. 所以我们以不同剂量纳络酮早期治疗脑出血,通过血清NSE的检测和功能缺损等评定,评价纳络酮的量效关系.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200204/200404本院患者120例. 诊断依据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标准,发病12 h内入院,螺旋CT诊断为基底节区出血,出血量在10~40 mL,排除严重心肝肾疾病患者. 依入院顺序随机分为纳络酮高(H)、中(M)、低(L)剂量治疗组,每组40例. 除2例死亡、7例再出血转外科治疗、16例退出研究外,最终三组一般情况如Tab 1所示,组间年龄、性别、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1三剂量组脑出血患者一般情况比较(略)
1.2方法
1.2.1药物治疗各组均给甘露醇降颅压、常规脑细胞代谢剂等. 在此基础上,于入院当日给纳络酮,H组0.3 mg/(kg・d), M组0.15 mg/(kg・d), L组0.08 mg/(kg・d),前3 d以NS 100 mL稀释后,用输液泵24 h持续滴注;后12 d用 100 mL NS稀释后静滴.
1.2.2观察指标① 于入院时,10 d, 20 d行螺旋CT检查,计算血肿体积(多式田法)及水肿带面积. ② 于入院12 h, 5 d, 10 d, 20 d抽血测血浆NSE(晨起空腹抽血1 mL,分离血清,-30°冻存,用NSE抗体包被放免法测定);设健康对照30例. ③ 入院时,10 d, 20 d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状况(改良爱丁堡法);3 mo时行Barthel指数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
统计学处理: 统计数据用x±s表示,各值时间点间指标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不同剂量治疗组间某时间点变量比较采用单变量方差分析,在SPSS11.0上完成.
2结果
2.1脑出血治疗后血肿体积和水肿带面积的变化经重复测定方差分析,组内血肿体积随时间变化有差异(F=262.61, PH组;20 d各组水肿带面积均有下降,但组间比无差异. 提示三组中较高剂量纳络酮有减轻10 d时脑水肿的作用,但从20 d效果看不支持有促进水肿吸收的作用(Tab 2). 表2脑出血12 h, 10 d, 20 d血肿体积和水肿带面积的变化(略)
2.2NSE的变化经重复测定方差分析,组内NSE值随时间变化有差异(F=223.75, P
2.3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定功能缺损评分组内随时间变化评分有显著性差异(F=112.10, P
3讨论
纳络酮是阿片类受体特异性抑制剂,可有效地阻断β内啡呔、强啡呔的作用,阻断中枢性呼吸抑制;另外它还直接作用于神经细胞,稳定溶酶体膜,稳定细胞膜对Ca2+的通透性,增加cAMP含量,改善细胞代谢[1],因此对保护脑出血后神经元有帮助,但不同文献在给药方式、剂量和时间上不尽相同. 我们设计的高、中、低三种组药方式和剂量,其依据是: ① 纳络酮半衰期短(约1 h),持续时间仅45~90 min[1],设计前3 d用输液泵24 h持续滴注;后12 d为减轻患者治疗负荷,改用NS静滴. ② 愈早使用效果愈好,设计24 h内给药. ③ 纳络酮剂量报道差异很大,国外最大剂量用到160 mg/(kg・d)[4];新生动物实验10 mg/(kg・d)持续3 wk给药未发现毒副作用[5,6]. 本结果显示: ① 纳络酮无促血肿吸收和水肿带吸收的作用,但0.3 mg/(kg・d)和(或)0.15 mg/(kg・d)纳络酮有抑制10 d时血肿体积增大,较高剂量纳络酮有减轻10 d时脑水肿作用,且0.3 mg/(kg・d)更优于0.15 mg/(kg・d)的剂量. ② 出血后12 h即有NSE升高,较高剂量纳络酮20 d时有促进NSE下降的作用,且作用效果0.3 mg/(kg・d)优于0.15 mg/(kg・d). ③ 根据20 d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定组间比较结果,0.3 mg/(kg・d)在使神经缺损评分下降、日常生活能力恢复作用上明显优于0.15 mg/(kg・d)和0.08 mg/(kg・d)剂量. 所以从保护患者神经元、提高预后生活质量角度看,0.3 mg/(kg・d)纳络酮具有更明显的优势,且临床未发现肝、肾、血的毒副作用,所以它对脑出血急性期的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神经保护药物.
参考文献
[1] 叶庭好,肖昕,熊爱华,等. 纳络酮佐治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临床效果的Meta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4;6(2):109-112.
Ye TH, Xiao X, Xiong AH, et al. A metaanalysis of subsidiary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of Naloxone on ischemic encephalopathy of newborn [J]. Chin J Contemp Pediatr, 2004;6(2):109-112.
[2] Ingebrigtsen T, Romner B. Biochemical serum markers for brain damage: A short review with emphasis on clinical utility in mild head injury [J]. Restor Neurol Neurosci, 2003;21(3 4) :171-176.
[3] Finsterer J, Exner M, Rumpold H. Cerebrospinal fluid neuronspecific enolase in nonselected patients [J]. Scand J Clin Lab Invest, 2004;64(6):553-558.
[4] Chamberlain JM, Klein BL.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naloxone for the emergency physician [J]. J Emerg Med, 1994;12(6):650-660.
[5] Chernick V, Manfreda J, Booy D, et al. Clinical trial of naloxone in birth asphxin [J]. Pediatrics, 1988;113(3):519-525.
[6] 沈丰. 纳络酮治疗急性脑卒中的剂量及临床疗效研究[J]. 现代医药卫生,2002;18(8):651-652.
Shen F. Study on dose and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of naloxone in acute cerebral stroke [J]. Modern Med Heal, 2002;18(8):651-652.
[7] 赵寅涛,董全胜,蒋健,等. 早期大剂量纳络酮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J].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3;20(3):261-262.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变量之间的统计关系及其规律的科学,广泛应用于经济学的各个领域。通过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建立合适的计量经济学模型,能够使用软件估计模型参数,并能够对估计结果进行检验,且正确解释模型的经济意义。在本科阶段参数估计的方法为普通最小二乘法,为了使得其估计参数有良好的统计性质,需要使计量经济学模型满足经典假设。在对参数进行经济意义检验和统计检验之外,需要考察模型是否满足经典假设及不满足经典假设的修正方法。授课内容主要围绕参数估计与检验展开,教师需要深入浅出的讲解普通最小二乘法的经典假设,经典假设是理解课程后续内容的基础。我国《高等教育法》指明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且市场更需要应用型、创新型的高层次经济学人才,由此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改革已迫在眉睫。笔者将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分析经济类学生在学习计量经济学时的知识构建及授课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教改方案。
1计量经济学教改的探索
经济类教师和学生已普遍认识到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性,但是该课程涉及到经济理论、统计学、数学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讲授难度较大。很多学者从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等角度,对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做了有益的探索。李子奈指出目前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上没有体现出经济学科特点,应将计量经济学模型的设定、数据的分析作为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1]。案例教学和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也被许多学者认识到。李芝倩提出计量经济学在教学中应以应用为导向,在理论讲解的基础上,注重案例教学和实践环节[2]。张长青认识到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应用等问题,忽视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建议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案例库,使课程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合理衔接[3]。也有学者比较研究国内外计量经济学课程体系设置,如谭砚文等,比较了中美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发现美国计量经济学课程内容丰富、课程衔接紧密、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我国计量经济学教学体系、教学理念、课程设置都明显落后[4]。
2课程的衔接问题
2.1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问题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课程之后开设,一般设置在大三第一学期。大多数高校没有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开设不同层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由于我国经济类专业同时向文科和理科招生,学生数理基础差异较大,不适合按照统一的教学目标来授课。国外许多高校已经开设不同层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不同基础及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有关课程。例如,麻省理工分别开设初级计量经济学、中级计量经济学、时间序列分析、非线性计量分析、现代计量经济学方法等近10门课,构成了不同层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体系[2]。而国内大多数高校计量经济学课程课时安排较少,不能很好体现计量经济学的学科地位。含上机实验课在内计量经济学仅有48课时左右,教师没有充分的时间讲解计量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在实践中应用较多的时间序列模型、面板数据模型、二元选择离散模型没有时间讲授。学生在工作或论文写作中,若需要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后续学习。计量经济学软件为学生理解计量经济学方法提供了一个视窗,是计量经济学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桥梁。教师在上机实验授课环节讲授软件的使用,可使学生认识到繁琐的计算过程可由计算机来完成,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实践能力起着重要作用。而大多数高校上机实验教学环节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仅有4至10课时。计量经济学软件多为国外开发,学生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掌握软件的使用方法,直接影响到学生在实践环节对数据的分析能力。
2.2数学基础课程衔接问题现代经济学已经从思辨哲学转向数理实证,经济理论均要经过严格的数理逻辑证明及经验检验,经济学研究中对数学知识的运用已经超过物理等自然学科。我国经济学专业学生的数学基础课程仅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三门,其教学授课难度较低。且这些课程由理学院数学专业教师讲授,他们对经济学了解较少,不知道经济学中会用到哪些知识,授课内容与经济学专业需要脱节,学生在这些课程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计量经济学建模中涉及到微分方程、动态最优方法、拓扑学、实变函数等知识,在高等数学中均没有讲授;多元回归分析中需要对矩阵求偏微,需要学生有空间思维能力,而这些知识在线性代数教学中却没有涉及;统计量的构建及统计性质的证明的相关基础知识,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往往是一笔带过,并没有作为重点讲授。没有数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支撑,经济学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普遍注重数理模型的推导、统计量的构建及统计性质的证明等基本原理的讲授,学生在经济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数理统计等课程中若存在知识缺陷,均会影响到该课程的学习。由于大多数经济类学生数理基础较弱,不能很好地理解枯燥抽象的证明及公式的推导,课堂往往成为教师的独角戏。
2.3经济学专业课程衔接问题许多高校课程设置上,缺少与计量经济学有效衔接的其他经济类课程,不利于计量经济学的学习及创新人才的培养。西方国家经济学专业一般在学习计量经济学课程前,讲授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在学习了初级微、宏观经济学及数学基础课程后,再学习中级微、宏观经济学,使得学生能从数学逻辑上理解经济学,为经济学模型的理解及计量经济学建模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国在本科阶段仅讲授初级水平的经济学,没有中级经济学的学习,学生很难理解经济学模型,计量经济学建模的授课环节会遇到较大困难。大部分高校缺少计量经济学后续课程的教学,只有少数高校增设了金融计量经济学、时间序列分析、计量经济学方法讲座等后续课程。计量经济学课程中学习了建模、估计参数、检验的一般方法,可以应用到经济学各分支内,如结合各分支开设后续课程,会加强对这门工具课的理解。
关键词: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
作为经济管理类博士研究生的必修基础课程———《高级计量经济学》是以介绍、研究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辅以相应的数学证明推导和统计推断结果,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并以此刻画、分析、检验及预测现实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为主要内容。其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和训练博士研究生对于不确定的、经济现象背后的规律的认识和发现能力,特别是实证分析能力。国内众多高校都非常重视《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建设和改革。清华大学李子奈教授就《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体系及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论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述(2010)[1][2][3];厦门大学洪永淼教授分析了计量经济学的地位、作用和局限(2007)[4];中山大学王美今教授等对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中的可信性和切适性问题进行了阐释(2012)[5]。南开大学张晓峒教授也多次讨论《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方式。而笔者在多年的博士研究生《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博士研究生在学习《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过程中,由于其理论基础知识、学科专业需求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应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地探索适合学科特点的《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如何合理有效地组织《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增强博士生的科研能力,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因此,本文从笔者自身教学实践情况出发,分析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教学改进思路。
一、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高级计量经济学》是跟随北美研究生教育体系所开设的一门课程,本质上是一门集理论性、方法性和应用性且要求较高的经济学类核心课程。其主要内容是,伴随着重要理论、概念和方法的是众多的统计分析思想和复杂的数学推导证明,因此要求前序课程应具备高等数学、矩阵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初中级计量经济学等课程的基础。在多年的博士研究生的《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高级计量经济学》对于培养和训练经济管理类不同专业的博士生,运用数量方法和工具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增强科研能力等方面的确起到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在现实教学实践中的实际情况是,多数博士生并不满足真正意义上《高级计量经济学》学习的基本要求,其学习的基础、专业背景和要求均不一致。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在本科或硕士阶段学过计量经济学的知识,但在深度、广度和学习要求等方面有所不同;另一类是根本没有接触过计量经济学,或者本科或硕士的专业不是经济类或管理类。面对这种情况,《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实践中,关于一些计量经济学基本问题的处理,如果教师点到即止,不加以深化,对于已有计量经济学基础的博士生而言,学习没有新鲜感;如果讲解中偏重于方法性质的推导和证明,对于毫无计量经济学基础的博士生来说,认为课程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感觉压力很大,不知道如何应对。最终这两类博士生,都对高级计量经济学失去兴趣,教学效果不佳。毋庸置疑,无论初级、中级和高级计量经济学都是从国外引进的课程。对于高级计量经济学而言,对数学和数理统计学理论与方法的要求,在深度和广度方面均有较高的要求,数学化的教学内容,大幅度的数理方法证明推导;重理论体系,轻实际应用;重方法介绍,轻能力素质培养,使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博士研究生学习有一定困难,感到与经济学课程有相当距离,对如何分析解决实际经济问题感到茫然。究其原因,主要是计量经济学教学过于强调数学化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存在问题。
二、教学改革思路探索
应当说,《高级计量经济学》在经济管理类博士学历教育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现代经济学对计量经济学又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博士研究生知识结构与基础的较大差异性,对博士研究生高级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笔者以为,其教学改革,应在授课对象实际背景的基础上,从一级学科的理念切入,分别从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体系几个方面进行,以到达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之目的。
(一)教学理念
笔者认为,适合于经济类各专业博士生教学实际的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理念依然是“重思想、重方法、重应用,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证分析能力”。不同层次的计量经济学均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要从教育思想和博士研究生教学目标去明确高级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理念。应当强调是,计量经济方法是为解决经济问题服务的工具,方法手段要服从经济活动的本质特征,这是与数学根本不同之处。计量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数量规律,当然离不开数学和统计学方法,但是,如果离开了计量方法所提出的经济背景、离开了计量方法本身的经济学解释、离开了计量方法应用的经济对象,计量经济学只不过是一些无用的数字和符号。因此,计量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经济学课程。因此要树立“重思想、重方法、重应用,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证分析能力”的教学理念。“重思想”是指重计量经济分析的基本思想,注重问题提出的经济背景、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和基本思路,注重计量分析结果的经济学解读。对于高级计量经济的理论方法,重要的是提出问题的基本思想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尽管《高级计量经济学》中,数学推导证明过程是博士生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学生着重掌握的应该是思路,详尽的数学过程可以通过自学搞清楚,而思路则要通过教师的引导才能掌握;更重要的是,思路是反映理论方法产生和发展的精髓,掌握思路才是最重要的素质和能力所在,才可能有所发展和创新。能否把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是博士研究生能力素质的具体体现,这正是我们《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所在。“重方法”是指重在用于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不同方法(即“具体怎么去做”),重在各种计量方法怎样通过在计算机上的具体实现。《高级计量经济学》在不同数据类型、各类设定、估计、检验方法等方面,已形成了庞大、复杂的方法论内容体系,而且新的方法论正在不断地出现。重方法就是要重各类方法的发展沿革与演变过程,关注其各种方法的前提条件和适应性的不断进化过程,并在重思想理念下予以明晰。“重应用”是指能正确选择和使用各类计量经济方法,借助计算机技术去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各类方法的计算机软件实现是重方法的重要要素。现有的计量经济学软件(如Eviews、Stata、R软件等),也在不断地吸取计量经济学方法论发展前沿的成果,充实其内容。对于多数经济学类专业的博士研究生而言,应当能够正确使用分析软件,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对部分有特殊要求的博士生,应在编程方面有所训练,以实现其在方法论方面的探索需求。
(二)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实验教学、课程论文”三结合,从多方面提高博士生计量经济方法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应是高级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方式或范式。“高级”是相对于中级和初级而言的,因此在课堂讲授环节就应突出“高级”特色。“高级”的特色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但是,笔者以为,无论高级、中级还是初级,教学方式应存在共性。这就是要求教师在不同章节的讲授过程中,应当注重问题导向型的讲授方式,即从实际经济背景出发,从实际应用角度出发,从方法论体系发展沿革出发,讨论研究问题的经济学背景和计量经济学特征,从各类计量经济方法的前提条件、适用性等方面提出将要讨论的主要问题,避免从概念到概念,从公式到公式,尽量用鲜活的经济事例说明问题的原由,使抽象的高级计量经济理论和方法具体化。通过实际经济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体验计量经济学方法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途径。即,问题导向,工具驱动。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博士研究生驾驭各种计量经济软件解决各类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验教学在过程控制和目标管理双重约束下,提供对教学理念和课堂讲授教学的有力支持。各类算法的计算机实现,在有助于对方法论的理解和感悟、激发出新想法新思路。课程论文也是实现教学改革的重要路径之一。目前,一些高校在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采用了课程论文并答辩的教学方式。应当说,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也应在博士研究生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实施。这是因为,尽管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博士研究生在其专业理论知识的训练方面,从深度和广度方面看,远远高于非博士研究生学历教育各个层次的学生,但是,在定量分析或数量关系分析方面,仍需要与其专业理论知识训练相匹配水平的训练。因此,通过自己选择研究题目、自己设计研究路线、自己收集数据资料、自己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自己撰写课程论文等多个要素层面的训练,应当达到充分理解和掌握高级计量经济学方法论,作为博士学位论文或学术论文前期工作基础等多种目的。
(三)教学内容体系设计
一级学科建设与学校特色相结合是精选《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的基本定位。目前,国内外关于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有其不同的组成。就其内容体系看,在不同的分类标志下,有着不同内容的名称称谓。例如,理论与应用计量经济学、经典与现代计量经济学、宏观与微观计量经济学等。同时,现代计量经济学又有不同的各类分支。如何选择适合于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博士生《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的内容体系,是实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改革的基础。笔者认为,在《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体系设计过程,应遵循以下原则:1.一级学科和学校特色相结合原则。从高等教育长期发展角度看,笔者认同按照不同门类一级学科建设的思路来设计《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内容体系。就目前而言,高级计量经济学的授课对象主体是经济学和管理学门类下的不同一级学科属性下的各专业博士研究生。这些博士生中,除数量经济学和统计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外,多数专业博士研究生的基本需求是在自己专业中应用高级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同时,考虑到高级计量经济学具有经济学的基本特征,以及管理学中各一级学科与应用经济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的设计,应基本从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建设的角度出发进行取舍。不同学校应用经济学科有其不同的研究特色,因此,在高级计量经济学内容体系设计时,应凸显自身应用经济学方面特色。例如,以金融为特色的应用经济学,应在现代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微观计量经济学等内容方面有所显现。2.确保高级计量经济学的“高级”原则。高级计量经济学中“高级”特色,主要是指中级和初级计量经济学教学中,或是没有涉及,或是涉及了但仍需加深深度的计量经济学的内容,应突出其发展前沿,使之成为名副其实“高级”计量经济学。基于这种认识,笔者以为,高级计量经济学的内容应主要在现代(或非经典)计量经济学中进行取舍。基本内容应覆盖金融时间序列分析、微观计量经济分析、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学、非参数计量经济学、空间计量经济学以及这些分支间的交叉发展方面等的内容。另外,专门的估计方法,非线性估计、广义矩估计、贝叶斯估计以及分位数回归估计等方法可作为这些内容的基础,也将涵盖其中。将本科、硕士、博士三个不同学历教育层次中的计量经济学内容体系通盘考虑,在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建设前提下,进行高级计量经济学中“高级”部分教学内容体系的建设。3.“山峰”与“平原”结合的原则。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设计过程中,“山峰与平原”问题也是不可避免的问题。这里的“山峰”,主要是指现代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的发展前沿,“平原”主要是指成熟的经典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需要指出的是,经典计量经济学中相关部分的内容,正是现代计量经济学发展的起源,现代计量经济学也是经典计量经济学在深度和广度方面的延续。例如,沃尔德(Wald)、拉格朗日乘数(LM)和似然比(LR)检验,应属于经典计量经济学中的内容,但这些内容在不同数据类型、不同的现代计量经济学分支中,有其内涵和外延的扩充与发展,形成具有不同用途的新型检验统计量和统计方法,成为现代高级计量经济学的新内容。因此,“山峰”和“平原”两部分的内容,在不同授课对象中,依据其教学目标,统筹安排合适的教学比例和讲授方式。
三、结语
博士研究生《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一方面是以建立及应用计量经济模型为主要内容,强调应用模型的经济学和统计学基础,侧重于建立及应用模型过程中实际问题的处理;另一方面则应讨论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一定程度上探究理论与方法的数理逻辑关系及证明推导。《高级计量经济学》不仅要使博士生具备扎实的基本知识,而且要使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分析的核心———实证分析方法,更重要的是拥有进行实证分析的思维,培养具有应用实证分析方法的创新能力。对于《高级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如果学生能够明白所讲授的内容,仅仅是成功的一半。如果学生能够对所讲授内容中没有讲到的内容产生更多的问题,才是《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最大的成功。《高级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应对挑战及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子奈,齐良书.关于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的思考[J].中国社会科学,2010,(2):69-83.
[2]李子奈,刘亚清.现代计量经济学模型体系解析[J].经济学动态,2010,(5):22-31.
[3]李子奈,齐良书.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功能与局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9):133-146.
[4]洪永淼.计量经济学的地位、作用和局限[J].经济研究,2007,(5):1-14.